果园科技化管理十篇

时间:2023-05-04 13:10:12

果园科技化管理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1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科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189-1

伴随着城市绿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园林绿化事业也得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绿化系统和适应城市绿化需要的园林绿化队伍,园林绿化的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诸如杂交育种、组织培养、引种驯化、夏季移栽、微机电脑的广泛应用等,有利地推进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

城市园林绿化“三分种植,七分管理”,养护管理是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延续和成果的持续体现,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必须提高管护质量和管护水平,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1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重要性

城市园林绿化能够增加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舒适度,但是,如果园林景观建成后不注重管理工作,种植好的花卉、树木、草地等不久就可能枯萎死亡,那么之前的所有工作将化为乌有,园林景观的作用更无从谈起。因此,城市园林绿化设计、实施很重要,后期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在园林绿化中,能够体现活力的地方就是植物,而植物是有生命的,因此,需要细心管理才能保证植物的旺盛生长,而且这种管理是需要连续不间断的。只有在全过程中都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造成本才能降低;有限的植物材料资源才能充分利用。

园林绿化养护在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显得更加重要,只有精心养护,才能保持现有的绿化成果,才能充分体现绿化的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人文价值;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亮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2 提高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当前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目标。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发展,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的提高科技含量,利用更多的高科技手段,以达到省时、省力并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苗木繁育、绿化施工、养护管理等方面,将科学研究与科学管理相结合,从科学技术角度总结经验教训,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在目前的园林管理工作中,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任务是艰巨而繁重的,例如目前设备的利用与维护、新设备的开发、园林绿化经营管理内容机制、新品种的引种驯化、绿化施工、先进的科学综合管理等,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以使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得到更好的保障。

2.2 重视科技队伍建设,加强推广

提高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水平,就要加强园林科技队伍的管理,充分地调动现有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真正做到科技领先,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体制,促进绿化工作的发展。

2.2.1 重视发挥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作用 园林绿化是艺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很专业的技能,又要有美感,要创造出优美和谐,让人享受的景观,又要发挥出园林绿化的生态作用,因此,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与专业人员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生力军。在近年来的城市园林绿化中,园林绿化管理技术人员与专业人员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设计与精心管理,在我们如今的城市中已经有了很好的见证。

2.2.2 要积极及时组织园林绿化科技成果与先进经验的推广应用工作 (1)提高认识:对于可供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中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先进经验和科学管理措施,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要进行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技术培训,落实措施,并尽快转入生产管理运行中。(2)完善管理制度:要完成好以上工作,应制定技术管理实施细则,有明确组织推广应用的负责部门、应用新技术的实施办法及试行期限、应用范围等。

将科技成果、先进经验推广应用定为考核单位管理的一项指标,纳入检查评比范围。

2.3 做好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

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导致园林植物生长不良,叶、花、果、茎、根常出现坏死斑或发生畸形、变色、腐烂、凋萎及落叶等现象,失去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甚至引起整株死亡,给城市绿化和景区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病虫害防治是园林植物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

当前我们关于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一个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具体工作的导向上要集中技术优势,改进工艺,改进管理,以适应改革中的竞争能力,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建设的需要,通过在绿化管理工作中切实加强科学技术成分,把管理工作从经验型逐步过渡到科学型,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叶秀娟.如何对园林绿化树木进行修剪养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

[2] 赵大军.谈城市园林绿化树木养护管理[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3] 付平,于晓东,王艳梅.对园林生态问题的探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4] 容振坤.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J].现代农业科学,2009,(03).

[5] 李小琴.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的反季节种植技术[J].科技资讯,2009,(05).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2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与科技园区建立。把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产业组团定义为大学科技园区。1988年东北大学率先创建了东北大学科技园,以开发我国自主版权软件,建立民族软件产业为宗旨,成立东大软件中心,以软件和信息技术为核心,不断向机电一体化领域的软件和数字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92年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批准设立;1992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校园周围划出120公顷土地建立了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1992年下半年北京大学提出建立北大科技园并于1994年建成面积为2.5万平方米的科技园区,资产达到3亿元,有近150家科技企业入园;1993年清华大学开始建设清华大学科技园区并成立了北京市清华科技园建设指导委员会;1994年8月,南京大学科技园成立并开始建设;1994年底华中理工大学成立了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工业园,集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科技服务和信息咨询为一体,实现了孵化和辐射双向功能的新型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宗旨;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又相继有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山东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23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科技园区。截至2005年8月,全国已建成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达42所。

1999年7月,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在北京召开高校科技园区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并在会后下发了《关于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的通知》,随后又成立了全国大学科技园指导委员会。1999年底,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从面向21世纪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要求出发,国家决定推进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其目的在于促进高校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开放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施等资源;通过与社会其他创新要素资源结合,把综合智力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其产品,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000年1月,国家在沈阳召开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会议,并确定了15个大学科技园开展建设试点,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地详细部署和安排,至此,我国部级大学科技园区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2001年3月,科技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进行试点建设和地方自主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区进行了评估审定,并认定清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部级大学科技园区。2002年4月,科技部、教育部又组织专家对新申报建立的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随后认定批准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园、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等21个大学科技园为第二批试点建设单位,截止到2003年底,经国家批准筹建的部级大学科技园区共有44个,分别依托于104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已投入使用的孵化场地面积227万平方米,注册科技企业5500余家,新孵化科技企业2276家,其中有29家科技企业上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已产生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1860项,批准专利权1923项,累计开发新产品4116种,从业人数72800人,园区内设立的各类开发机构1200多家。在已建设的44家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有26个位于国家设立的高新技术园区内,大学科技园与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产生了良好的互动作用。

2003年10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在武汉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大学科技园建设工作会议,对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高等学校要积极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和建设大学科技园区,培养一批知识和智力密集、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通过发展和保护高校的自主知识产权使产学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发展,并确定了大学科技园的三大功能为科技成果的研发与产业化、科技企业的孵化和创新人才培育。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其综合成功的经验是园区功能定位正确,领导支持,政府协调,政策对路。这些大学科技园在经验介绍中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普遍重视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中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与管理。

高校科技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高校科技园区建设的认识尚不统一。从全国已建设成功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大学科技园区的经验中可以归结出,这些科技园区在建设中其土地划拨、功能定性、项目评估、政策制定等都基于无偿或优先优惠的定位,而有些大学科技园区处在几乎无场地可用的地步,即便是在高新区的扩展区寻找地块,其面积大小、功能规划都难以实现国家批定的规划任务书之要求,而且,在价格上也是大学难以承受的。此外,有的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国家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的功能、任务、作用和效果不甚清楚,存在向大学科技园有偿出让土地或给予其他优惠政策无利可图的短期收益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的基本条件和用地场所难以保证,这些主客观因素是造成大学科技园区建设缓慢和收效不明显的主要原因。

建设模式和体制结构有待规范。综观已经建成和通过评估验收的大学科技园区,大多是采取统一规划园区,统一制定政策,分体设立独立科技企业公司的运转模式。在体制上也是在一个大学科技园建设指导委员会管理下,采取多校或单校分别独立划区域建设的体制结构,这样既能发挥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决策指导作用,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各个进园高校的自主作用和建设投资积极性。而有的大学科技园区采取一个指导委员会,一个股份制公司运转,参股学校的条件不同,基础不同,主观上的发展思路和利益观念也不一致,形成了协调困难,动作缓慢,指导无主的被动局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大学科技园区目前的运行体制不是理想的选择方案,应该引起决策者们的重视。

园区的功能和作用定位上不够清晰。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建立第一个大学科技园(硅谷)到2003年6月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举行的第20届国际大学科技园区大会的成功召开,国际上共同的认识是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有三个:一是建立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二是孵化科技企业和科技企业集团;三是创新、创业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的基地。我国在总结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大学科技园区还应该具备对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功能和作用。而对于进展不快的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指导决策者,特别是管理指导部门应充分理解和认识国家设立大学科技园的意图,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才能投入足够的力量和政策扶助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

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还需进一步融合。高等学校办科技园区从文化基础上来说,不单要重视经济利益或有形财产,更要重视无形财产或叫智力成果,也即知识产权的问题,这是大学文化与企业文化表现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认识上的差别,也是大学办科技园区和政府办科技园在认识上的文化视角的不同。办大学科技园区决不能只重短期收益,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大学科技园区终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硅谷经验就在于此,该校现任校长说,如果没有当年的硅谷建设就不会有今天的斯坦福大学。这个例子可以更好地启示大学科技园区的决策者和参与者,从高等学校的文化视角上去找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

重要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保护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作用

经过十几年艰苦的筹备建设,我国大学科技园区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基础设施条件、政策规范及运行机制有了较好的基础,但离国家设立大学科技园区的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企业营运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充分认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在于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法律保护制度。所以,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必须运用和发挥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这个有效的保护武器。首先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大学科技园建设,尤其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动力,这个动力来源于法律制度的保护、激励作用;二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可以为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尤其是科技企业的运营创造优良的法律保护环境;三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有效地约束和保护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中的智力资源配置;四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利于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队伍的培育和人才的合理利用;五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更好地规范大学科技园区科技创新、科技企业运营、科技人才流动的管理;六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科技园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智力成果的效益功能。基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在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中的上述作用,大学科技园区在建设与发展中应重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力度与措施建设,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协调好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

注重知识产权法律知识的理论学习和实务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科技园区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意识。大学科技园区的四大功能是科技研发、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人才的培育,每个功能都离不开智力成果和智力资源的支撑,这恰恰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所调整和保护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所以提高大学科技园区的整体法律保护意识是建设好大学科技园的法律保障。

建立有效的大学科技园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使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科技园的知识产权管理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应该有稳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应注意培育和引进既懂科技发展又懂知识产权管理的科技经营形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应当有明确的管理内容和管理指标体系,从管理内容来看主要应对专利权、商标权、科技信息与商业秘密等更加重视和关注。另外,大学科技园区应该充分地注意利用好地方知识产权局的各项优惠政策,借助于政府政策和基金的支持,建立起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并纳入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中。

努力争取政府知识产权管理与指导部门对大学科技园区在建设与发展的支持力度,使其在制定年度规划中予以体现,在资金和项目中给予保证。知识产权保护是需要有充分的资金保证,地方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都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大学科技园在管理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在专利申请中应注意利用好地方政府的这项优惠政策,争取更多的项目能在政府支持下,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获取更大的效益收入。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3

20世纪80年代,以鼓励创新、创业为目的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科技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全民创业高潮的开始。科技企业孵化器通过提供场地、共享设施、培训和咨询、融资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新创科技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了科技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当前全国共有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1000家左右,其中经科技部认定的部级创业中心198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海外学子归国创业高潮的到来,“留学人员创业园”在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和国家外专局的联合批复下成为中国独有的、专门针对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专门科技服务机构。目前,全国共有留学人员创业园约150多家,其中由国家科技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批复认定部级留学人员创业园21家。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区别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从概念的界定上来讲:孵化器、创新中心、创业中心、创业园这一类机构的名称都衍生于美国首先出现的创业服务机构(Jncubator)。中国大陆直译为“企业孵化器”,而根据其具体功能又称为“创业中心”。

“留学人员创业园”这一概念可以说是衍生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即在总体上属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的一类。但是根据其服务对象、功能定位、目标、模式、服务层次上自身的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从下面的分析我们将可以区别。

服务对象上

“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于所有志在创业的科技企业和创业者,只要符合孵化器的入孵要求,孵化器的管理团队对创业者表示认可,孵化器一般不会对服务对象有挑剔的选择。

但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只针对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创业者如果不具备留学人员身份或所学专业不符合留学人员创业园入园规定是一定会被拒之门外的。

功能定位上

“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被定位于提高区域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提高区域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区域就业率等多个方面。

而“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功能则主要定位于提高区域的创新水平和科技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只有从国外带回领先于国内的先进技术,甚至是国际领先技术的企业才有资格进驻“留学人员创业园”。这也正是“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海外学子归国创业的目的之所在。

模式上

目前,国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具有多种形式。既有政府设立的半事业性质的地区性孵化器,也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的具有技术转移功能的孵化器,还有目前数量正在快速增加的民营孵化器等。所以在管理模式上“孵化器”既有政府管理,又有事业单位管理,同时还存在着民间自主经营等多种形式。

而绝大多数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目前都由政府主导建立或高校建立,真正由民间成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以中关村的2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例,其中高校建立的12家,由政府建立和具有政府背景的8家,而所谓民营的只有1家。

分析其中原因,以高新技术成果市场化为目标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必然需要强大的技术资源供给作为支持力量。而民间在短时间内聚集这些资源则具有相当的难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留学人员创业园都由政府和高校主导建立。

服务层次上

随着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民营孵化器相继建立,以利润为导向的民营孵化器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再保留政府建立的孵化器的半公益性质,当前入驻于这些孵化器的企业良莠不齐,很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企业也披着高科技企业的外衣入驻其中,这一现象在整体上降低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服务层次和技术服务水平。

“留学人员创业园”由于其功能定位限制和管理模式的约束,只有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留学人员企业才能入驻。这在体制和机制上保证和督促了留学人员创业园要保持较高的服务层次和技术服务水平。

绩效评价上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功能和定位的不同,在对他们的绩效考核上也需要不同的指标进行衡量。

对于“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绩效评价,要考核的是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数量和孵化成功率,就业人数和在孵企业资产总额等多个方面。

而对于“留学人员创业园”的绩效评价,重点要考核的则是技术转移的效果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现才实现了留学人员创业园建立的价值之所在。

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首先要区别于一般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无论在类型、层次、服务对象、管理模式、目标,以及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要加以区分,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创造自己的体系。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方向要清晰,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明确,功能、目标要专一,全部的工作就是培养留学人员企业、促进企业创新以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这是一个专属于留学人员创业园自身特定的业务和任务,而且,必须一门心思地做好、做强、做大。

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及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发展特点及案例分析

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1999年4月,北航孵化器成为北京市第一家企业运行机制的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北京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2000年12月27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北航大学科技园”,成为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的上级管理单位。2003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建设的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成立。由北航科技园建设发展中心负责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具体实施,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

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三位一体的创新性资源整合,为在孵和在园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服务。这一管理方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创业园中企业的技术需求和一部分技术成果也能够快速反馈到大学,直接形成逆向技术转移。创业园的建立和运行借助了北航天汇孵化器的企业孵化经验和孵化资源。而创业园不仅将孵化器中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统一规划管理,而且也借助其专业化的服务方向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的海归创业企业资源,扩大了孵化器的客户源。

阶段式孵化服务

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虽然处于孵化器中的企业大多是初创企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一部分企业必然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进入所谓的“成长期”。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创业

园会根据其特点提供针对性的阶段式孵化服务。目前我们能够为企业分阶段服务包括:根据企业的支付能力提供从工位到楼层等不同规模的办公场地;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其提供不同的管理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双高人才、软件人才培训)以及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投融资服务

由于北航大学科技园、北航天汇孵化器、北航留学人员创业园的三位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我们会服务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客户,这样就帮助我们摸索出一套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投融资服务的解决方案。

十年来,孵化器和创业园累计对入园企业投资28家,累计投资额超过1000万元;累计为入园企业申请各级政府无偿资助类资金超过5000万元;累计为企业吸引各类风险投资超过5000万元。

专业化服务

专业化孵化一直以来都是北航天汇孵化器和北航创业园的既定的发展方向,的由于孵化器和创业园运行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国家大学科技园,而软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北航科技园的特色和优势。所以软件企业一直是在北航天汇之前几年企业孵化的重点。随着“北京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园的牵头下成立,“软件出口平台”的建设完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和越来越多的软件方面合作项目,如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软件企业就已入驻于北航科技园,与英国、爱尔兰等国家的软件出口合作交流项目等。

案例分析

客户名称: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名称:VHF空地数据链自动相关监视(ADS)系统、CNS/ATM网关集群系统

服务内容:

VHF空地数据链自动相关监视(ADS)系统是北航“九五”航空预研项目的阶段成果,为了使科技成果完成中试尽快形成产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民航数据通信公司共同组建――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目前VHF空地数据链自动相关监视(ADS)系统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CNS/ATM网关集群系统。北航孵化器在公司组建以及项目产品化过程中提供了如下服务:

(1)为项目转化及组建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了可行性报告;

(2)北航孵化器参与了项目转化实施方案的设计,理顺了组建双方的合作关系;

(3)在合作双方关于责任、义务以及项目知识产权归属问题上,提供了法律咨询和支持,为双方拟订了法律文书;

(4)为企业提供了办公场所,为企业提供公司注册、高新企业认证、日常财务管理等服务;

(5)根据企业的情况为企业提供了融资计划和退税方案,指导企业完成科技部创新基金申报书的申报工作,使企业两个项目都获得科技部创新基金支持,共获得270万元的无偿资助,解决了初创企业资金发展瓶颈问题。

服务效果:

北京民航天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北航天汇科技孵化器提供了全面的服务,包括代办公司注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参与制定研究成果的转化方案,起草在成果转化中,公司与北航知识产权处的有关协议,指导公司进行政策性融资,协助公司办理退税手续,并为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提供咨询与帮助。同时,依托北航的技术优势,整合了科技、行业、市场的优质资源,有效地形成了合力,并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北京市科委的支持下,企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增强了公司全体人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空管系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地激发了大家为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同时也奠定了自身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4

关键词:高校;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

重点项目:2010年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0RKGB3023)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之一。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大学科技园蓬勃发展,催生了大批高科技企业。我国《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认为:大学科技园是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的窗口。在大学科技园内,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得到转化,流向企业,拉动高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并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实践基地。

一、大学科技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学科技园最早出现于美国,1951年世界第一个大学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诞生,这一大学科技园完全脱胎于斯坦福大学。在其推动之下,众多高技术企业与斯坦福大学一起构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硅谷的巨大成功使得科技园区在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迅速扩散。日本从六十年代开始着手实施筑波科学城计划,法国于1969年开始建设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英国于1975年成立了剑桥科技园。面对世界性兴建科学工业园区的热潮,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也不甘落后,相继创建了一批科学工业园区,如我国的台湾(新竹)、韩国(大德)、新加坡(肯特岗)、印度(班加罗尔)等。

我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1988年东北大学正式创办了全国第一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大学科技园一般是指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为依托,把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建设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1988~1999年为起步成长阶段,全国共有31个大学建立了科技园;从1999年至今是从国家层面上全面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实践期。科技部和教育部决定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这一最具潜力的创新载体为对象,从国家层面上联合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旨在促进高校进一步转变观念,开放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通过与各类社会资源优势结合,迅速把综合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目前,科技部、教育部已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62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速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国外大学科技园的借鉴与启示

从国际上来看,科技园区一般由国家、地方、国家与地方联合或有条件的大学承担。首先要有极强的理工科技力量;其次要有广阔的校园或校园周围有发展建筑物的条件。比较典型的两个科学园是斯坦福研究园和剑桥科学园。

寻找到大学与工业结合的理想模式──高科技园区是斯坦福大学的首创。20世纪五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科技园区──斯坦福研究园,使得工商业与科研、大学融为一体,相得益彰。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斯坦福研究园的推动下,众多高技术企业与斯坦福大学一起构成了美国最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硅谷。

斯坦福研究园的成功离不开美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案,如著名的《拜杜法案》等,促进了大学技术向产业界的转移。同样在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鼓励投资和对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发展,使其逐步取代国防军费,成为斯坦福研究园的主要资金来源。

斯坦福大学的智力资源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依托。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人才资源,担当了硅谷智力库的角色。硅谷很多公司的创建者就是来自于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或教授。他们所经营的产品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斯坦福的科技成果,但是斯坦福大学并不介入园区任何企业的经营,园内也没有一家属于斯坦福的公司。

斯坦福大学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这大大加快了技术转移的速度。斯坦福大学和产业界的密切结合已成为一个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硅谷内的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着紧密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企业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合作,从高校那里获得人才、技术和管理知识;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实际经营经验和创业知识。斯坦福大学还制定了一套报酬制度,提高教师与工业界进行联系的积极性,并且优先考虑可能对大学学术目标做出贡献的企业进入研究园区。

斯坦福大学十分注重创业精神的培养,校园内弥漫着强烈的创业氛围,斯坦福工学院迄今仍保持着鼓励创业的传统,在繁重的工科课程学习之外,创业以及企业管理方面的课程仍是工学院学生的必选内容。斯坦福研究园吸引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企业集聚的机制,催生了有利于新企业萌生的经济环境。创业者、高技术和创业思想的集聚,又吸引了美国乃至全世界风险资本家的涌入,为新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斯坦福研究园集聚优势的自我良性循环最终促成了整个硅谷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

剑桥科学园是1970年拥有土地的圣三一学院决定将剑桥市东北角一块面积为53公顷的土地提供出来建立的,剑桥作为国际著名的大学城,以浓厚的学术传统著称,剑桥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直接促成了剑桥科学园的创建。剑桥大学在剑桥科学园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工程学院为当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知识保障,商学院在管理经营和市场销售方面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剑桥大学在物理、计算机和生物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是推动科学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剑桥大学鼓励创新,园内许多高技术公司都是围绕一项或多项创新的科技成果诞生,如西普数据公司和剑桥系统公司就分别衍生于剑桥大学的计算机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中心。

剑桥大学的教学、科研领域均与产业界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目前分布在剑桥及其周围地区的1,000多家高技术公司中,50%以上的企业与剑桥大学保持着联系。科学园内的所有企业都可以使用大学的数据库,产业界人士可以到学校办讲座、授课,学生可到公司实习、兼职等;教职员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讲学或参加企业的专家委员会,与公司合作进行卓有成效的开发设计工作。剑桥大学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代表大学同产业界进行贸易洽谈,以大学的科技成果入股为科技成果转化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发挥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美国大学科技园协会(AURRP)认为,大学科技园应以科研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学为依托,全部或部分由一所大学或几所大学相关的机构或同大学具有合同或其他正式关系的机构所有。依托大学的知识、人才和科技优势,利用大学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真正形成知识经济规模效益,这就是其对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之所在。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1、政府应尽快完备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大学科技园发展政策环境。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离不开各国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为此我国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政策法规,强化政府部门、企业以及个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通过法律、经济等手段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鼓励企业增加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大力推动项目招标和中介评估制度,提高科技投资的使用效率;发展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活动提供资金支持。采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等方式,调动企业进行R&D投资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

2、大学科技园要明确功能定位,做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国内外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无一不是借助于大学的资源,即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研究开发资源、人才资源等。我国的大学科技园,特别是以研究型大学为依托的园区,也应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知识和技术大量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以孵化高科技企业为核心,致力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根据自身优势和区域环境条件,依托大学所具有的优势学科,集中发展相应的特色产业,形成自身的优势。

3、大学科技园应培育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人才培养。文化是区域创新环境各因素中最难以形成的,也是最难被别人模仿的地方。大学科技园要加强文化建设,树立开放型、国际化的办园理念,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塑造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形象,以高校的母体文化为背景,促进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融合与渗透,使园区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大学科技园还应积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人才培养,把其作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基地,在孵化技术、孵化企业的同时,也孵化出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的各类人才。

4、大学科技园与产业界密切合作,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世界上比较成功的大学科技园如美国的斯坦福科学园和英国的剑桥科技园都与企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企业有强烈的意愿与高校合作,从高校那里获得技术、人才和管理知识;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则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资金支持、实际经营经验和创业知识。企业与高校之间紧密的合作与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可以大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知识保障。

5、逐步完善大学科技园的中介服务功能。高校应完成从直接参与者到促进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对科技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人才的输送、科技成果的提供上。在高校内可成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包括技术、培训、咨询、信息、管理等多种形式全方位的服务,开展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同时,理顺和完善科技园的正常管理体制,改革校办企业经营体制,高校以无形资产、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以获取投资收益,让真正懂得并且善于经营企业的人才去运营企业,做到校企分开,充分发挥出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和作用。

(作者单位:1.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2.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兰杰.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比较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3.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5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绩效考核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科技园常设管理机构主要分为建设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并下设办公室。但在科技园的实际运营工作中,大多科技园是采取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作为科技园真正的管理与运营主体,具体负责整个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各项事业。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多是国有企业性质,同时体现不同科技园的管理特色。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求,作为企业孵化器的大学科技园,需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当前企业普遍宣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实际操作却不尽如人意,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的发展也不例外。

一、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目的在于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激发其工作热情,确保工作的高效运行,最终使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绩效考核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整个绩效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只有设置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以及全面的考核体系,并将其贯彻实施,才能确保绩效考核的实效性。

1、考核的目的不明确

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了解绩效考核,认为它只是一种管理手段,而有些国企单位更是出现为了考核而考核的不良现象。考核的原则混乱、自相矛盾,在考核内容、项目设定及权重等方面表现出无相关性和随意性,仅仅体现管理层的个人意志,使绩效考核体系缺乏严肃性和公信力,考核结果不尽如人意,发挥不了应有的促进和激励效果。

2、考核标准不科学

企业考核大部分采用上级对下属进行考核的形式,考核者对员工的印象、个人交情等非客观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绩效考核的结果。单一的人员考核往往由于考核者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员工的行为,未能做出细致的评估,导致考核信息的欠缺而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考核意见,使考核结果不客观,甚至会导致激烈的冲突和对工作的抵触。据笔者了解,很多企业尤其是行政管理性质的非经济型企业,其员工绩效考核制度和标准体系过于模糊,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极易引致不全面、非客观公正的判断,最终导致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严重后果。

3、考核结果无反馈

现实中,很多企业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主要是考核流于形式、实际暗箱操作的结果,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的不理解甚至质疑的同时,也无法知晓自身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和提高。考核工作的真正目的没有实现,对企业自然没有任何的积极效果,反而因为考核结果的不公开,导致员工对考核程序的公正公平性产生了怀疑,进而引发不满,影响工作积极性。

4、对考核者缺乏监督机制

不受监督的权力注定有被滥用的倾向。由于员工不参与评估过程,不了解考核结果,公司上层也不对考核结果进行审核,一切都由部门领导说了算,容易造成部门领导全凭主观印象和个人好恶来对下属进行考核。而且,因为考核投诉渠道不畅通,员工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时无处诉冤,会导致部门领导在考核中随意滥用权力。

二、完善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体现的几点建议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绩效观,切实科学合理地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组织结构,对各岗位职责、重要程度、任职资格等进行客观分析,编制详细的岗位说明书,确定薪资结构等,在进行了科学的工作分析后,建立起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考核制度以及规范合理的考核程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各级主管人员具备绩效考核的各项技能,进而提高员工对绩效考核支持度。在完成了考核工作后,应当及时地反馈考核结果,并针对个案员工建立有效的绩效改进方案,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素质,从而实现考核的真正目的。

针对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笔者认为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的绩效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就在于没有明确的量化性指标,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则是对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不明晰,对科技园的发展规划不确定,没有很好地研究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内涵、逐层分解科技部、教育部制定的指标要求,并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明确各项经济指标及社会指标。因此,首先大学科技园应该明确其要完成的指标要求,并将指标尽可能的数据化。

笔者在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工作已5年多,经过我们科技园管理公司的努力奋斗,2012年3月矿大科技园被评为国家A类(优秀)大学科技园。下面,笔者总结了矿大科技园管理公司在绩效考核方面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希望有助于其他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提高自身的管理运作效率。

1、认真研究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起草、修改、完善、体现自身特色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组织公司整体学习研究,深入分析,要求科技园管理公司各部门根据各自的部门职能和工作范围,拟定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讨论研究。总经理办公会将认真进行分析、适时进行任务调整。通过后正式印发执行,即作为该部门年度绩效考核指标,部门内员工将在部门负责人的指导下,拟定各自的工作计划以及要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待上报通过后,即作为部门员工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上述做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增强了各部门的参与度,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科学的考核管理制度,我矿大科技园公司根据企业发展的特点,制定了员工参与考核的有效办法,使考核程序更加公开化,收到了积极的促进效果。比如:公司的部长级以上领导年度考核采取的是年终述职、现场审核形式,全体员工到会听取上级领导的述职报告,并可以现场提出问题。其年度考核成绩由定性综合成绩和定量综合成绩构成,定量部分是部门负责人在年初时就已确认的工作计划,会上由财务负责人进行汇总统计,在会议现场直接公布经济指标的考核结果;而定性部分则运用了以下公式进行合理计算:定性综合成绩=考核委员会评分*40%+直接上级评分*30%+人力资源部评分*15%+个人自评*10%+下属员工评分*5%。定量和定性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根据不同部门的工作性质在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也已经明确,并经部门负责人确认签字,因此没有异议。

3、成立考核委员会,确保考核结果的公开和公正。考核委员会是在科技园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由公司高管层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负责所有员工及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和申诉工作。例如:普通员工的年终考核流程是业绩总结——个人自评——初评(部门负责人、同部门员工、行政管理部)——复评(考核委员会)——核算考核成绩——结果审批——绩效面谈——核定奖惩——资料归档,如果员工本人对其考核过程的某些环节及公开的考核结果存在质疑,可以向考核委员会提出异议。如果其他员工对以上问题存在异议,也可以向考核委员会反映情况。

4、绩效考核的目的不是考核本身,而是通过考核发现员工在工作上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帮助员工改正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这一过程叫做绩效改进或个人提升。在我科技园公司,考核总成绩高于90分或低于70分者,由各部门负责人直接负责对需要改进的员工进行面谈,指导其进行绩效改进。具体措施如:制定个人的绩效改进计划表,定期进行能力测试;针对不同的改进结果,对员工作出重新归岗、调岗、降级、辞退等不同的处理结果。

5、为规范执行公司的绩效考核制度及流程,公司制定了严格的处罚规定,各级管理人员如果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打击报复、不能保持客观与公正的,将视情节严重给予降职、免职处分。以上处罚在考核委员会处理员工申诉时发现问题直接处理,或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检查申报,考核委员会审批执行,从而确保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公正公平,充分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调动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为公司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管理》加里.德斯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科技园区管理》钟书华,科学出版社

[3]《大学科技园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唐可月,经济科学出版社

[4]《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庄宁、杨小鹏,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简介: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6

[关键词] 创新型科技园区;青岛高新区;运行模式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5-0060-05

2010年6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青岛高新区开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青岛创新型科技园区逐渐成为承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创新资源的核心载体,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撑点。这对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需要各种机制的协调,其健康运行将使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区域创新中枢的作用。本文将结合青岛高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以促进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一)国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1.资金筹集模式

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有以下三种:一是政府投资,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包括直接拨款和间接投资;二是民间资金,来源于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基金等,美日两国的民间投资在园区开发经费中份额较大;三是风险投资,这是科技园区的主要筹资渠道。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很典型,运行也很成熟。

2.企业准入模式

世界各国在建设科技园区时都会设立由专家组成的甄选委员会,委员会需要对科技园区的单位或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包括研究方向是否属于高新技术范围,成果是否有商业价值,研发经费占业务预算的比例是否较高,是否有开发新产品的实力,对环境的影响是否达标以及研发人员的素质和比例结构是否符合要求等。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进入也需经过筛选。进入园区的具体程序和流程也会有相关规定,以保障园区的各方机构能够规范、高效地运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月

第29卷第5期范秋芳,等: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3.风险投资模式

政策性补贴、风司的投资、银行贷款以及外资、个人资金等都是风投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各国政府都对风投采取鼓励政策,政府的参与形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直接参与,美、日、英等国通过建立风司或风险资本基金进行直接投资,面向风险较大、私人风司不愿投资的高新技术领域;二是税收优惠;三是贷款担保,美、德、英等国政府都为高风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四是放宽限制,政府允许风险企业灵活处理风险资金;五是开辟二板证券市场,欧美主要国家都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增加风险投资。[1]

(二)国内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创新型科技园区多是依托大学科技园区运行,主要运行模式有:

1.官产学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者的关系运行的。它们的关系模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建立连接官产学关系的组织机构密切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产学合作开发,包括大学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设施以及人才,企业向大学提供资金以及企业间在重大项目上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横向的网络组织以加强信息交流。

2.创新系统三层运行模式

科技园区创新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各种不同机制的互相配合。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创新动力机制、关联机制和基本调节机制。创新动力机制又包括创新系统的多种驱动力作用机制、综合动力机制和多元互动动力机制。关联机制包含产业集群、风险投资、创新激励以及创新服务等机制。基本调节机制包括反馈调节机制、鲁棒调节机制和多样性调节机制。只有理清其运行机理,完善各种机制,才能促进创新系统的健康运行。[2]

3.“一校一园”和“多校一园”运行模式

“一校一园”的运行模式指的是一个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一所高校。高校是主要力量,同时还需联合其他社会力量组成正式的管理机构负责园区的各项运行。这种模式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园区内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可转化为高校的研究课题,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多校一园”模式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组织,以多所重点大学为依托,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科技园。在“多校一园”的模式下,园区的各种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被高度集聚,可以更好地发挥集聚优势。[3]

二、青岛市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设计的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青岛高新区应以胶州湾北部主园区为龙头,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等各园区组团发展、区园联动,在汇聚创新资源、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实施创新工程。[4]为此,其运行模式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和扎实推进的原则

国内许多高新区都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模式各有特色。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也要在结合国家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目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握自身特殊地情,不盲目、不激进,才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发展。

(二)三方协同和三方联动的原则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优势的形成,不可能只依靠园区管委会单方面的努力。园区的组织创新需要管委政府、知识载体和企业的共同配合。过多强调市场主导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会让政府变得消极被动,甚至逃避责任,所以园区建设要充分调动国家、地方政府和科技园区管理部门三方的积极性,高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现实发展策略。

(三)开放建园和高效管理的原则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对青岛市创新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今地区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青岛创新型科技园区要积极引进和走出去,与外界进行密切交流,了解最新情况,为快速发展助力。同时,园区管理要追求高效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沟通和交流方式,扩大交流信息量,提高办事效率。

(四)以人为本与和谐管理的原则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山东省名列前茅,并且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以及开放式的发展平台,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有很大优势。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重视人才的价值,以便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首先,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其次,在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给予创新人才各种优惠和福利。所谓和谐管理,是要实现科技园区与地方各地区之间的和谐共处,科技园区不能只顾自己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增长极的作用,向周围辐射,带动周边的全面发展。

三、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的设计概况

(一)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创新型科技园区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它实质上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根据区域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系统应包含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要素。[5]

创新主体即创新机构,真正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积极进行创新活动的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孵化器、中介机构等主体。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研发中心,承担科技园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职能,它们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孵化器主要进行技术的初试和中试,可以加速培育高科技中小企业。中介机构是科技园区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园区各种功能之间的黏合剂,完善的中介服务使园区内创新主体的交流和活动更加方便。

图1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创新基础设施是指信息网络、图书馆、公共基础设施等。它们是科技园区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庞大的数据库服务、良好的信息网络服务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高效。

创新资源包含园内创新活动所需的人、财、物以及信息和知识等,它们是科技园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不管是园区前期投入还是后期运行,资金的投入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可以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科技园区内有限的资源,是园区最有价值的财富。知识和专利是创新型企业的竞争力所在。

创新环境指的是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等。

这几个要素通过一系列作用机制互相联系,推动科技园区不断运行和发展。因此,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运行模式设计原则,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应包含六个机制: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联合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政府协调机制。

(二)运行机制的具体分析

1.企业自主创新机制

各类高科技企业是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进行创新活动的最重要主体,在科技园区的发展中,企业首先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然后通过已有技术落实为产品的原形,进而进行产品的生产,通过产业化实现商业利益。在此过程中,产品的构想和研发是关键。一般高新技术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即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根据最新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最新技术成果,以保持企业的创新优势。

企业的创新条件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的企业治理模式和制衡机制,要针对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再造,组建模块化的虚拟网络组织,提高网络中企业的专业技能和竞争优势。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

图2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

2.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如“项目工程师”方式,大学和研究机构受企业的委托进行技术研究工作;企业根据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和研究机构内的专家和教授对企业的研究进行指导;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在指导企业研发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挑选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将其充实到企业的科研队伍中;通过邀请兼职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企业交流、进行项目合作以及联合办学等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还可以建立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引进高层次人才。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方面,要建立柔性的人才引进机制,打破户籍、地区、国籍等条件的限制,鼓励产学研之间人才流动的自由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园区本身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提供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如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进行人员交流;企业和科研机构从青岛市各类高校中招聘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科研队伍中;高校也可作为企业人员提升技能的培训基地;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形式,以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3.联合创新机制

鉴于企业的创新在知识创新的理论高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有欠缺,因此,需要积极联合其他创新主体参与创新活动,如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协作,可以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用研究进行很好的结合,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和成果产出率。科技园区内产业的科技水平是由技术支撑和园区内各要素的合作创新机制决定的,其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图3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科技支撑和合作创新机制作用机制

4.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便会很快失去创新价值。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运行要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和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条件来实现。要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和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努力创造知识产权,同时鼓励外界先进知识产权入园发展;通过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维护园区内技术创新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科技园区还要建立科技成果风险转化基金,增加园区财政预算,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风投机构,利用国际资本为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向工农业生产应用的延伸提供支持。

5.激励约束机制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应遵循市场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政府作为有特别权力的主体,要对各创新主体进行必要的激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有约束,以保障科技园区的规范运行。

激励约束机制分为政府对创新主体的激励和约束、创新主体对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政府对创新主体的规范和约束要通过发现和确立更加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现有创新网络运行机制中出现的弊端和无效问题。政府的约束不是通过直接的行政干涉,而是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引导等间接手段实施。科技园区对创新主体的激励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主体对自身的约束是指科技园区内各创新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办事,尊重园区发展规律,遵守市场准则,保障各方的创新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创新主体的内部激励则是为了充分发掘创新主体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制定规范的奖惩办法。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激励约束机制见图4。

图4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激励约束机制

6.政府协调机制

在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中,政府对科技园区的协调主要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制定青岛市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和具体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工作指明方向;不断改革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管委会,制定有利于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各种政策、机制,大力加强和改进园区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园区的创新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首先应建立一种反映高科技产业特点、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理清创新型科技园区管委与市级其他派出机构的关系,为科技园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应推动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从政府领导逐渐向市场化转变,重点发挥园区企业及招商主体的作用,形成企业主体运作、政府全面服务的新格局。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要通过不断加强园区的创新文化建设和地区品牌竞争力建设,逐渐形成园区的品牌价值和创新凝聚力,依靠良好的文化氛围继续打造更高水平的文化,以促进科技园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创新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也需要所有创新主体的参与,因此,要充分调动园区内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区创新文化。

(三)提供所需的创新资源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离不开各种创新资源的供给。首先,要保障企业专项创业基金,通过设立技术创新的专项基金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园区管委会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争取资金上的支持。要重点扶植那些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和项目,帮助它们克服资金困难和管理问题,使其快速走上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其次,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要围绕科技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吸引高素质人才;根据科技园区人才层次结构,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人才。要建立园区内高层次人才的资料库,注意收集他们的联系方式和网络联系渠道,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此外,创新信息的汇聚可以通过正式的创新信息平台获得,也可以通过行业间技术专家和人才的交流和沟通等非正式渠道获得。总之,对创新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四)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以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打造知识高效流动的“高速公路”,实现园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以及园区企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国际交流的信息化。就目前来看,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虽已完成部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总体来说基础设施与老市区相比还是显得薄弱,且与老市区缺乏有机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推进科技园区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避免先上生产项目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发生。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保障是关键,除了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管理,还可通过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上市步伐,拓展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坚.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与运行模式[J].世界经济型特区,2000(8):4950.

[2] 黄新焕,林子华.知识网络视角下虚拟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1):7375.

[3] 徐小钦,罗林.我国大学科技园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9110.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7

关键词: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措施

1 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过程就是把园林规划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照绿化技术设计人员的设计规划,并严格按设计划线图进行绿化种植,达到预期景观效果。但光是种植栽苗还不够,如果种植前后不注意绿化养护工作,种植好的树木,绿苗不久就可能因缺水、病虫害等原因会枯萎死亡,前面的绿化工作就算全部白做和浪费,园林景观更无从谈起。实际上要想获得园林绿化工程最好的效果,还要在园林绿化种植的过程中始终重视和监督园林养护和管理工作。只有在全方位全过程中重视了养护和管理工作,园林植物造景效果才能真正体现,苗木成活率高了,园林绿化工程的费用才能降低,景观也达到预期的效果。居民在小区尽情享受绿色的大自然,快乐的生活,是居民休闲的娱乐、玩耍的好去处。

2 园林绿化以及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园林绿化养护的重要性

虽然说园林绿化以及养护工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园林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环境,美化城市,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大部分的园林管理人员对于园林的绿化跟养护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简单的进行表面养护,最终使得园林绿化以及养护质量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2.2 绿化养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高

园林绿化以及养护管理是一项技术活,并不是人们眼中所看到了毫无技术性可言的低级劳动。在进行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清楚的了解到相关植物的生长习性,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涵养,这样才能够将园林的绿化得到科学性跟艺术美感。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人员需要充分的了解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准确的将园林设计者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这就使得这项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是非常复杂跟充满艺术气息。然而,现在的一些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不达标,没有经过正规的岗前培训,技术跟艺术修养方面不够完善,最终导致绿化跟养护工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缺乏法制保障

法制管理是现代管理形式的基础保障,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加强了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法制化措施。但从整体上看,园林绿化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操作规程,管理体系法制保障薄弱,导致科学、法制和规范化的养护管理措施难以有效落实。

3 加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措施

3.1 落实“三位一体”养护制度

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制定相应的培训措施,提高养护管理技术水平。建立业务强、技术好的养护专职队伍,并加强培训学习,增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技术,使养护管理工作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3.2 科学规划设计,精心组织施工

园林绿化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和性质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以乡土树种为主,切实做到适地适树,乔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按照生态学和美学的原理进行配置,尽量满足各种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条件。还要根据不同季节和植物季相的变化,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措施和养护劳动力的投入量。只有严格按照规范科学合理栽植,成活率才比较高,为后期的养护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施工时,必须对园林植物的选苗、起苗、包装、运输、栽植等做到精心挑选和安排。

3.3 实现机械化生产,提高养护管理水平

实现机械化生产是园林现代化的方向。运用现代技术,广泛使用机械操作,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园林绿化养护可以根据养护需求编制施工机械设备的投入计划。对某些工种属于手工艺性质的劳动,不可用机械代替,必须保持手工操作特色,所以,既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要保证园艺质量。

4 结语

如何促使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质量得到有效的保障尤为重要,园林绿化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需要进行科学合理化的养护管理,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园林实用跟美观的效果。

参考文献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8

关键词:特色农业;科技园;发展管理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3年底,全国拥有各类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宁夏现有枸杞科技园区、奶牛科技园区、肉羊科技园区、马铃薯科技园区、无公害淡水鱼科技园区、蔬菜科技园区、牧草科技示范园区、酿酒葡萄科技园区等多种农业科技园区。这些园区对积极转化农业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成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以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出特色农业科技园能够实现健康发展的管理对策。

一、研究区简介

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设在中宁县舟塔乡,是宁夏区一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2.1万亩,全面推行以枸杞病虫害统防统治为主要内容的GAP标准化枸杞生产技术。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既是枸杞生产高科技示范园区,又是中药材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还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每年接待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旅游观光团60多批次,1000多人次,接待各县、市考察观摩团40多批次,3000多人次。园区枸杞产业总产值达1.2亿元,占全县的48.1%,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4年枸杞总产量达8000余吨,占全县枸杞总产量的42.6%。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其中68%来自枸杞产业。枸杞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和经济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

二、园区发展管理对策建议

根据对中宁县枸杞GAP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以及其他相关园区的实践调研,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特色农业科技园管理的经验,笔者针对特色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管理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优化园区的政策环境

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性产业,也是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扶持本国的农业企业和农场主,使其在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惠。宁夏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尤其需要政策性的扶持。因此,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符合本区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为园区建设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同时,加强对园区建设的管理,制定长期稳定的科技政策,为园区建设提供信息、科技、资金、政策、法规、组织等方面的系列服务,来实现园区的持续高效发展。

(二)健全宏观管理体系,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园区的科学管理应立足于充分利用宁夏的农业自然资源享赋,突出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并有明确的管理重点。宏观管理只有建立在科学、合理的论证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巨大作用,切实带动当地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发展新模式,起到示范基地和农业高新技术孵化器的作用。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与其他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利用信息系统服务于宏观调控。

对现有园区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监测、考核、评价的管理办法,尽快形成系统的园区退出评审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制度,使农业园区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严格限制现有园区数量,对名不副实的园区应予以逐步取消。

(三)政府适时、适度给予支持,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拓宽投融资渠道是特色种植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保障。政府在初期的资金扶持(用以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要的。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众多企业的广泛参与,逐步实现园区的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从而摆脱对政府投入的过分依赖。政府应降低入园企业的门槛通过实行鼓励政策,成果权属界定,强化服务机制等有效措施,吸引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科技合作,可采取股份制、联营、合作等方式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引导广大农户以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鼓励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与生产设施、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快园区建设。

(四)引入企业化经营管理运行机制

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的基础。无论园区的承建主体是谁,都积极引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高效运营机制。园区要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走“政府搭台,企业参与,承建主体多元化,工业、商业反哺农业”的路子,逐步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特色种植业科技园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园区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园区建设有章可循。通过严格的园区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园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氛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经理层的责权利关系,形成一定的激励一约束机制,调动园区管理者的积极性。在园区内部,运用工业经济的管理方法重组农业生产和经营,本身是一次产业管理创新。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运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绩效挂钩及奖惩制度等多种灵活的企业管理手段,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园区科技服务组织

要进一步完善与农户的对接机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运行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通过承包、入股的形式参与园区经营。提倡以合同契约为联结方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长期保持产销衔接。以特色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立足宁夏区域资源优势,以发展区域主导优势产业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以创造优质特色品牌为重点,办好龙头企业,逐步培育起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群。园区发展还要打破产业界限,突破区域界限,实现农产品保鲜、贮藏、加工、销售产业化运作,一体化经营,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农产品的保鲜、深加工及其配套技术能有效地缓解农产品上市集中带来的市场风险,提高其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率和收入,从而增强园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支撑和示范。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9

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注重带动了城市的园林绿地建设,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已有绿地成为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证良好的园林绿化效果,做好园林绿化的养护工作,园林城市与森林城市创建、城市美化与人民生活丰富的目的才能达成。本文对我国园林绿化管养的瓶颈进行了解和分析,在分析园林绿化管养市场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市场化

管理者责任心缺失是“瓶颈”的最大制造者,“分段承包,责任到人,分工协作”政府统一管理的理念并不落后,缺失的是责任心。监督机制的落后,管理者没有了顾虑,少了竞争,缺少了激情,态度的老化,管理者的惰性以及管理者综合素质低等都是“瓶颈”形成的土壤。怎样冲破“瓶颈”?管理者要拿出勇气,屏蔽自私,透明标准,公开制度,细化办法,责任分清,用制度管人,用标准评定。数字化模块化智能化管理,清除人为因素。

1市场化运营

多方位拓宽渠道节约资金。同时注入第三方监理机制,社会化监督。将制度放在阳光下,让全社会监督。公开招标,建竞争机制,适者生存,管养分离,解决管养人员懈怠现象。加强管理,细化标准,精细化管理,预防管理人员责任心缺失。智能化运行,建数字化平台,实现管护模块化,责任明确,便于监督。加强监管,公开招标注入第三方监理机制;聘请老干部,社会爱心人士,网络教练等,社会化监督。监督,考核,管理,监管,责权利分清。互相配合,相互监督。建设多功能组合绿地,合理规划,以绿养绿,以园养园。加大宣传,标准透明,制度透明,管理透明。

2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

向全社会公布《总规》《绿规》“红线”“绿线”“蓝线”等,法律法规要宣传到位,让所有人都知道怎么干,谁在干,因果关系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全社会监督。

2.1新建改建扩建小区单位审批(绿色图章)综合科,社会科,技术科联合办公:综合科将资料整理归档后交技术科,技术科审核评算后交社会科,社会科和综合科一起办理审批;最后综合科,社会科,技术科共同验收。全程资料归档并由综合科报档案室,由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并向社会公布。

2.2街道公园审批综合科,养护科(公园),技术科联合办公:综合科汇总资料归档转交技术科,技术科审核评算后转交养护科(公园),养护科(公园)综合科共同办理审批,最后综合科,养护科(公园),技术科共同验收,互相监督。全程资料归档由综合科报档案室,由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并向社会公布。

2.3绿化资质初步审核综合科受理,社会科初审上传备案,综合科报省。全程资料归档由综合科报档案室,由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

2.4建立一事一议,联审联签制度集体讨论研究确定,综合科负责汇报,相关科室,技术科补充,办公室全程记录。联审联签,现场签字盖章。程序,标准,制度全透明。全程资料归档由综合科报档案室,由档案室建立电子档案备查。

2.5养护管理建立数字化平台,网格智能化管理,数字化验收。管理标准数字化,监管人员网格化,检查监督影像化,统计归档电算化,阶段验收多元化,决算验收智能化。养护管理科(公园管理科)监理公司负责日常监管,分别统计归档(影像);综合科负责检查监督;阶段性验收由综合科组织监,技术科,养护管理科(公园管理科),监理公司,财政综合,评审,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由监理做出文字材料6份;不定期由综合科组织社会监督人员检查;决算验收由综合科组织技术科,养护管理科(公园管理科),监理公司,财政综合,评审,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进行,由监理做出文字材料12份;决算依据,综合科,监理公司组织决算材料,财政评审,智能化评定(社会意见评分),综合考量。所有信息公开透明,数据资料各科室资源共享,每天专人更新,每10d1次由办公室信息中心向社会公布,全社会监督。

2.6制定标准公开透明制定办事流程,发出明白卡,做好制式表。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窗口透明,办事人员透明,过程透明,信息共享,互相监督,责任明确。通过市场运作,冲破园林养护管理中的瓶颈。逐步推进在园林绿化管理市场中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应该建立一个坚定不移的工作目标,即构建有序、开放、竞争共存的良好市场体系。将与时俱进,克难攻坚,推动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运作,使任丘市区园林绿化养护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金柱.浅议城市绿地养护产业化趋向[J].宁夏农林科技,2007(04).

[2]魏喜俊.深化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改革[J].辽宁经济,2005(10).

[3]刘豫明.关于广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管养市场化机制的探讨[J].广东园林,2003(04).

果园科技化管理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对策

一、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环境发生改变,我国农产品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此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有着显著贡献。

但同时也有一些缺点:第一,农业科技园区现在只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一种模式或一个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其地位并未得到完全确认。在各级政府与科技部门扶持上仍缺乏明确、稳定的支持政策和支持途径。第二,由于政府是投资主体,园区生产经营的机制不够灵活,直接经济效益不能完全保证,多数属于“形象工程”。第三,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不足问题仍比较突出。一是园区自身科技力量不足,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机制不畅问题。

二、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

1. 实现“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应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基本原则,使园区发展逐步走向规范。政府应高度重视,确实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作为促进本地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大事来抓。在投资机制上,基本形成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营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的格局。在管理模式上,都有园区地方领导小组和形式多样的、职能明确的园区管理机构,组织和协调服务,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监督等,为园区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 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

如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并开始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经验。如有些园区提出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园区运行机制,符合市场经济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基本上兼顾了企业、科技、农户各方面的利益,较好地协调了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在园区运作方式上,建立园区经营主体,实行公司制运作。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组建、管理和经营,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此外,发展以股份制经营运作带动园区的开发,在权益分配上实现股份化。

3. 加强技术开发能力培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广纳人才、加强内引外联,建立稳定的技术依托和技术来源,加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应成为各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科技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在运作方式上,有的园区采用联合或协作模式,与科研院所共同进行科技开发、研制,形成科研、试验、生产、销售的联合体,依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雄厚技术力量,筛选项目、引进成果、搞好技术储备和应用。有的园区采用引进或聘请方式。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人才和先进科技成果,建立专家基金,专项用于专家报酬和科研成果开发与转化,提升园区项目科技水平。有的园区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部门、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成的多学科、多单位协同科技队伍,保障园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4. 在农业科技园区创办农业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

一些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作用,创办“企业创业园”、“博士创业园”、“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孵化园”等各种类型的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吸引和培育各类科技型龙头企业,并鼓励科研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创办企业或采用各种方式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转让、承包与服务。孵化园为到园区创业的农业高科技人员提供生活、办公、实验场所,安排一定资金对入驻园区的农业科技生产加工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租赁等方面进行补贴,对土地征用、税收给予减免优惠,对申办企业的有关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实行无偿服务等。

5. 以农业科技园区为中心,构建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通过以科技为主线,信息交流为纽带,示范推广为手段,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把优良品种、先进技术、专业知识和大量的信息送到农民手中,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推动整个农业的上档升级。周边地区在示范区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下,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和广大农民增收致富。

三、 总结与讨论

综上所述,本文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发展与现状的分析后,提出应从5个方面加强对其的发展,建立一个有利于园区可持续发展、有创新特色的开放式园区运行机制。

另外,在发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要考虑园区的土地问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土地利用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它是以科技支撑,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但如今园区土地利用尚存在一些需要认真对待的课题,首先是园区土地产权与土地流转,土地产权的不明晰、收益分配不合理将会直接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影响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是园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如果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多功能开发的研究不够,缺乏规范的用地结构标准,将造成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第三是园区土地利用效益,它是园区成败的关键之一。如果只重视产值的高低,忽视对成本的管理与核算,将造成园区生产高产值、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园区的实践与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园区土地产权关系与收益分配,土地利用效益与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烜,《撑起老区农业科技一片天——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走出新路子》,当代广西,2010.16.

2.白玉华,陈阜,龚元石,《红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

3.杨敬华,《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孙君生,《木兰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理运行模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