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安全市场规模十篇

时间:2023-05-04 09:17:39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1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2008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对各项业务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全面分析全市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并就贯彻落实省农业工作、畜牧兽医和水产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我市2009年畜牧水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刚才,徐水、涿州分别就奶业整治和动物防疫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做了典型发言,会议还印发了高碑店、容城、涞水等9个县(市、区)的典型书面材料;贾局长、刘局长、李局长、赵总分别就各自分管工作讲了具体意见;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08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简要回顾

2008年对于全市畜牧水产系统来说,是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各级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和要求,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强化举措、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奥运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任务,共同应对了“三鹿奶粉事件”对奶业乃至养殖业造成的冲击,有效阻击了来势汹汹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和A型口蹄疫疫情,积极应对了国际金融海啸对养殖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畜牧水产业保持了稳定、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畜牧水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据业务统计,2008年全市肉、蛋、奶总产分别为56.8万吨、35.59万吨和57.5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5%和10%;牛存栏40.82万头,同比增长35%,其中奶牛存栏22.79万头,同比增长44%,牛出栏26.27万头,同比增长14%。猪存栏372.07万头、出栏561.9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1%和26%,羊存栏194.46万只、出栏208.02万只,同比增长15%和7%。禽存栏3949.06万只、出栏4422.12万只,同比增长25%和3%,较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全市畜牧水产总产值161.2亿元,同比增长33%,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7.73%,比2007年提高4.84个百分点。

二是扎实开展奶业专项整治工作,奶业发展迅速恢复。自去年9月份以来,全市畜牧水产系统紧紧围绕省、市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积极落实“两整顿、一集中、一补贴”等具体措施。通过整治,全市取缔奶站144个,新建奶站55个,运营的奶站199个,其中经整顿符合“五有一符合”条件的合格奶站99个,正在整顿和验收的奶站100个,奶站经营实现了许可证制度,发放生鲜乳收购证99个,乳品加工企业自建奶站和托管奶站数量达到58个。我市奶业整治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国务院、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主要领导以及省委书记张云川、代省长多次到我市调研。省政府、省农业厅先后3次在我市召开现场会、调度会,推广我市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代政府起草了《关于规范奶业发展促进奶业振兴的意见》等文件,在水、电、资金、土地、补贴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这些具体政策的出台和补贴资金的落实,对奶牛向规模养殖小区集中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目前,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2.79万头,比三鹿奶粉事件前增加了3万头。全市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区)55个,在建奶牛规模养殖场(区)78个,改扩建的奶牛规模养殖场(区)100个。全市奶牛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总数达到385个,进入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的奶牛15.6万头,占全市奶牛存栏总量的68%。

三是加强奥运期间动物及其产品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按照省、市政府“助奥运、保安全”的要求,全市各级畜牧水产部门把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和供京、供奥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奥运安保的重要内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全市2个动物产品批发市场、10家兽药生产企业、73家饲料生产企业、569家兽药经营单位、338家饲料经营单位、3982家养殖场全部纳入监管,建立了质量保障制度。对其中26个供京(含1个供奥)企业,实行驻场监管、批批检测。动物产品安全工作实行日报告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实现了供京、供奥产品安全供应。

四是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方式转变。以猪、牛、羊、鸡四大品种为发展重点,推广杂交改良、冷配和胚胎移植技术,全市新建改良站点120个,移植高产奶牛胚胎260枚,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积极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青贮专用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47万亩。完成玉米青贮240多万吨,其中全株玉米青贮47.22万吨,氨化4.6万多吨,微贮6.5万吨,打包、压块3万多吨,秸秆利用率达35%。通过培育和扶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逐步提高深加工率和附加值。全市规模较大、辐射作用较强的加工龙头企业29家,龙头企业年产值达20亿元。加快无公害动物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全市申报产地认定企业78家,通过验收54家,19家通过产品认证验收,全市通过省级认定、认证的企业分别达到194家和30家。积极做好全市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对全市2万多个畜禽及水产污染源普查对象全部进行了入户调查。我市承担并完成了农业部畜禽养殖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测算工作任务。我市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录入、审核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五是动物防疫体系逐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继续强化。结合“3341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防疫网络,在全市选拔培训了6361名村级防疫协助员。22个县通过了全省GSP达标验收,超额完成了省局确定的年度任务。农业部在我市开展了动物防疫法律、知识进村入户活动。组织了基层动物防疫员防疫技术及操作大比武活动,带动了全市基层防疫人员学技术、比业务的热潮,兽医工作水平明显提升,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保持全市全年无大疫奠定了基础。全市畜禽重点疫病强制免疫率100%,合格率全部达到规范标准,耳标佩带率达100%。全市落实防疫经费1500余万元,其中,市本级动物防疫专项经费593万元,保证了防疫物资储备及重点动物疫病防控需要。

六是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今年以来,我们把优化环境,争取项目作为为民办事,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来抓,积极伏下身子搞服务,内引外联争项目,取得了预期效果,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并受到了市政府通报表彰,全年争取资金共计18290.21万元。此外,民间资本也增加了养殖业投入。满城县昊宇万头优质奶牛养殖场,采取集资入股的方式,已统一从新西兰进口2000头优质奶牛;望都旺盛敏达建设年出栏10万头猪场,一期工程已经开工兴建;徐水大午与新希望合资2.25亿元建设年出栏10万头商品猪猪场项目已签约,项目预计年内动工兴建。

七是抓好白洋淀及其上游水域增殖放流,特色渔业发展迅猛。争取省政府增殖放流资金及*市政府赔偿资金共85.2万元,在白洋淀放流河蟹537.5公斤,约7500万只;鲢、鳙、鲤、草大规格鱼种38000公斤,约42.5万尾,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和渔业生态环境的修复起到了良好作用,促进了城市水源地的水域环境的保护及净化。“中华鳖优势产业带”、“西北部山区冷水资源产业带”两大产业带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温棚中华鳖养殖面积达1900余亩,新增300余亩,中华鳖年产量可达1900余吨。全市冷水鱼养殖企业发展到32个,流水养殖面积300余亩特色渔业发展到22个村、803户,养殖面积6045亩,产量近3000吨。全市有部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个,省级3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6个。

二、2009年畜牧水产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养殖业发展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供给敏感性增强,市场波动性加剧,质量安全风险增大,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加之去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农业领域的冲击没有结束,今年全市畜牧水产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一是畜牧业带动农民增收难度增大。我市是养殖业大市,但养殖方式比较落后,增长质量不高,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知名品牌不多,养殖户与加工企业利益链接机制不健全,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消费市场受到冲击,产品价格总体下降,养殖效益下滑,形势不容乐观。

二是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增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尚不完善,人员、队伍不能满足监管工作需要,某些监管环节存在漏洞,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养殖业投入品来源广泛,环节复杂,不法分子掺杂使假的手段和方式不断翻新,兽药残留把关不严,一旦出现质量安全事故,难以溯源,成为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巨大隐患。

三是奶业整顿和恢复难度增大。质量安全问题对乳品消费心理的影响还没有结束,我市新建的奶牛小区又出现了卖奶难的问题。要实现在年底前奶牛规模养殖率100%的目标,还有许多艰苦工作要做。

四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难度增大。境外疫情不断发生,国内疫情散毒面广,病毒适应性变异速度加快,我市动物疫病也存在点状散发的情况,健康畜禽带毒情况也较多,原有措施和手段亟待改进。防疫队伍、机构不健全,个别地方工作经费、人员经费不落实,对防疫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个别养殖场消毒、管理等综合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死角、死面。

在充分估计困难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养殖业发展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连续6年出台有关“三农”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资金补贴力度大,惠及面广。我市也把“一牧二菜三林果”作为调整农业产业机构的基本思路,畜牧业作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积极支持养殖业发展,投入力度加大,为加快养殖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是养殖业的平衡发展,为有效应对市场波动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产品的消费数量越来越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对养殖业发展产生了持续拉动力。养殖科技发展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是规模化养殖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分散饲养比重逐年下降,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逐步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大量社会资本涌入养殖行业,大型动物产品加工企业纷纷将产业链条延伸至养殖环节。全社会防疫意识和健康愿望明显增强,动物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

四是我们拥有一支敢打、能打硬仗的干部职工队伍。全市畜牧水产系统干部职工讲团结、讲政治、讲大局,团结向上,勤奋敬业,默默奉献,整体素质较高,敬业精神较强。经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迎奥运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及三鹿奶粉事件等应急处置工作的考验,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险阻,创造新的辉煌。

三、2009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目标和重点

2009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基础、扩内需、保增长,促进畜牧水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对畜牧水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健全完善良种繁育、疫病防控、饲料保障、动物产品质量监管四大体系,积极推进规模养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不断加快传统畜牧水产业向现代畜牧水产业转变,进一步巩固、提升畜牧水产业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地位。2009年全市畜牧水产工作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工作是:

(一)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饲养,加强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控,为畜牧水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也连续制定出台了若干含金量很高的具体政策,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之大、惠及面之广前所未有。要把这些政策用好用活,做好有关政策措施的对接和落实,不断拓展政策的实施空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把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省政府91号、市政府156号等文件精神作为中心任务和重要工作来抓。要认真学习,吃透精神、全面理解、深刻掌握这些政策的内容和具体要求。认真兑现扶持畜牧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和优惠措施。加强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乡镇基层站建设等重点项目建设监管。同时,要利用国家大幅度增加投入,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支持。一是研究国家资金投资重点,积极跑部进厅。努力争取十七届三中全会重点支持的“规模化饲养、品种改良、疫病防控、肉食品安全”等基础建设项目,以全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基层畜牧兽医站、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产业化经营等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大引进市外项目及资金的力度,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服务保障项目。二是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和市外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纳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业,特别是奶业发展项目。支持奶业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国家、省对奶业产业化项目支持。三是抓好已签约和开工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满城昊宇优质奶牛繁育场、望都旺盛敏达顺平万头良种猪原种场、徐水大午30万头商品猪场、徐水万丰万头奶牛牧场等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建设和2004年以来所有畜牧项目的监管、督导、检查、验收工作。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争取民营资本、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参与养殖业基地、开发和建设。积极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通过小额信贷、养殖户联户担保贷款、龙头企业担保贷款、奶牛抵押贷款等多种形式,帮助养殖户(场)解决生产资金需要。此外,搞好在建项目管理,使全市畜牧水产业项目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发挥项目的最大效益。

(二)规范奶业秩序,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市政府156号文件明确了奶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今年是集中精力,抓好贯彻落实的攻坚年。要把奶业整顿作为提高我市奶业发展素质,促进奶业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契机,以规模养殖、奶站整顿、饲料治理为重点,全面实现奶业振兴,进而促进全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全面提升。一是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目前,我市农民小规模、庭院养殖业的比例仍然很高,人畜混居,效率低下,特别是饲养、用药、防疫不规范,成为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必须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奶牛规模化养殖要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大力整顿奶业秩序促进奶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市政府《关于规范奶业发展促进奶业振兴的意见》要求,把目前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尽快使奶业发展走出低谷。落实省、市财政对现有规模养殖场(区)扩建、新建规模养殖场(区)给予支持的具体政策,加快建设速度,积极引导散养奶牛入区养殖。2009年,全市要新建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120个,增容65000头,现有散养奶牛全部进入规模养殖场小区集中饲养,奶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100%;二是加强养殖环节监管,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在养殖环节,全面掌握规模养殖场(区)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情况,对规模养殖场(区)要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实现100%备案、100%建立健全养殖档案、100%落实监管责任人、100%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四个100%”目标;三是规范奶站经营,强化乳品质量监管。2009年,要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市2008—2009年奶牛规模养殖场(区)、奶站建设规划》,把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支持加工企业、规模养殖场(区)和奶农合作社按照市政府的规划新建奶站和改造规范原有奶站,防止出现新的卖奶难问题。要加快创新经营机制,引导乳品加工企业通过托管、收购、入股、租赁等形式经营管理奶站,实现乳品加工企业、奶站、规模养殖场(区)有效衔接,一体化管理。完善奶农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以奶农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奶业产业化经营方式。2009年新建奶站120个,年底前,全部奶站实现乳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奶站运行全部落实行政许可制度,奶站实现常态化监督管理。四是组建奶农协会。按照市政府165号文件要求,组织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奶牛养殖户和奶站代表组建“*市奶农协会”,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在价格协调机制中的话语权。五是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宣传贯彻。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舆论媒体和其他渠道,把《条例》的主要内容向全社会进行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和防范意识,营造全民参与质量监管的良好氛围。严格按照《条例》规定,强化奶牛养殖、投入品使用、奶站运营等环节的监管,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恢复消费信心和乳品市场。

(三)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畜牧业发展及人民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坚持预防为主方针,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周密部署,统一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地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扎实做好春秋两季重点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一是强化集中免疫,构筑免疫屏障。要结合实际,制定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点疫病免疫工作方案。组织力量开展集中免疫,规范免疫操作,提高免疫质量,做好免疫效果监测,建立免疫档案。二是强化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要充分发挥动物疫情测报网络体系和村级动物防疫协助员的作用,重点加强对种畜禽场、养殖小区、活畜禽交易市场和边远地区的畜禽疫情监测,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强化疫情报告责任。三是强化防堵,防止境外疫情传入。发挥省际公路防疫检查站的作用和功能,强化动物检疫监督和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四是强化防疫条件审核,提高防控水平。要指导养殖场(户)、养殖小区做好防疫工作,加强疫病防治技术培训,加强防疫条件检查,提高动物疫病防治水平。09年,启动规模养殖场(小区)动物疫病科学防控与依法监管工程。力争3年内我市规模养殖场(区)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其他动物疫病得到基本控制,个别动物疫病稳定控制;较大规模场(小区)达到严格规范、中型场(区)基本规范、小型场(区)接近规范;继续做好规范养犬及其它宠物的管理工作,建立长效机制,严查严管,常抓不懈,坚决杜绝反弹。力争重大疫病不发生,其他疫病少发生,不出现重大社会兽医公共卫生事件。五是强化监督执法,保证监管措施落实。要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依法加强对动物饲养、运输、交易等活动及场所督查。加强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督基础建设,完善检疫、监督手段,改善检疫、监督条件,推行快速检疫技术。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要求,切实加强活畜禽交易市场监管。启动和强化动物标识和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今年在涿州开展试点工作,力争3年内,全市所有牲畜全部佩戴二维码标识,配齐识读、出票打印等相关设备,建立起完善的养殖档案,实现数据传输与检索利用网络化,建立起系统完整、运转有序、符合国家要求的动物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六是强化应急准备,提高突发疫情处置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明确责任,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及时协调落实应急物资储备。积极争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动物防疫物资储备库”项目,适时组织开展应急预备队的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七是强化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品检疫工作,防止水生动物疫情发生。

(四)加强兽药饲料和产品质量监管,全面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落实省、市政府关于成立监管机构,建立监管队伍的要求,按照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建立工作机制的原则,在政府协调领导下,争取编制、充实人员,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积极争取市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完善市动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软硬件建设;13个奶牛养殖大县建立区域动物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其他12个县(市、区)争取和创造条件,尽快建立本地动物产品检测中心,扎实开展动物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一要强化违禁药品治理。要抓好源头监控,深入开展饲料和养殖环节监管,切实加强屠宰环节检验,改善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检验条件。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瘦肉精速测技术,扩大三聚氰胺试剂盒筛选工作面。提高动物产品及投入品检验检的密度和频率,市动物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要确保完成省局下达的材料送检任务和自定的检测任务。二要加大执法力度。要依法行政,加强监测检验,严格处罚制度,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形成对违法添加使用违禁品的高压态势;三要严格饲料市场管理。加强饲料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要全面开展饲料安全监督监测,重点对饲料生产企业、饲料经营单位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指导企业完善饲料质量控制制度,提高全市饲料质量安全水平。积极推进饲料企业质量认证工作,实施饲料产品名牌战略,努力提高饲料和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能力,保障合格、安全的饲料供应。四要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制定动物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严格执行禁用兽药和休药期规定,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五要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继续扩大标准化生产面,2009年新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企业20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企业5家,全市通过产地认定企业总数达到160家,产品认证企业达到20家,绿色食品认证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五)突出*特色,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国水生野生动物养护行动纲要》,进一步恢复大水域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及净化城市水源地的水域环境。做好白洋淀及各大水库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在白洋淀及西大洋、王快、安格庄等水库投放河蟹幼体550公斤,池沼公鱼卵2亿粒,鲢鱼、鳙鱼、鲤鱼、草鱼等大规格鱼种15万公斤。二是配合省水产局做好“白洋淀渔业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规范淀区的渔业生产。三是抓好中华鳖优势产业带、西部山区冷水资源带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渔业生产及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年新增中华鳖养殖面积200亩,鲟鱼等冷水鱼养殖面积100亩,全市分别达到2000亩和500亩。

四、做好2009年畜牧水产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做好2009年畜牧水产各项工作,重在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市各级畜牧水产部门要健全三个责任体系,完善三个工作体系,强化两项基础工作,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草原防火工作是畜牧水产部门承担的三大政治任务,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和农业农村经济增长,而且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我们必须把这三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健全责任体系,逐级分解落实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具体要求,确保各项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一要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动物防疫活动中各级政府、畜牧兽医及相关部门的责任。落实各级动物卫生监督、疫病防控机构和基层动物防疫监督站、村级动物防疫员和养殖场户的责任。各级责任主体之间分别签定动物防疫责任状,形成纵向连接、横向联系的责任体系,确保各项防疫措施落到实处。二要健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县级畜牧水产部门增设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基层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明确专人从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运行机制,整合执法力量,搞好工作衔接.落实各级畜牧水产部门及各职能部门、各养殖场(户)动物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各责任主体之间逐级签定责任状,形成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体系。加强工作督导,强化绩效考核,构建合力推进的监管机制。三要健全草原防火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单位领导负责制,按照《草原防火条例》和《河北省草原防火责任制实施意见》,市与有草原防火任务的县,层层签定责任书,县级草原防火部门与村镇或农户要落实好责任制。

二是完善工作体系。投入品检测、动物产品质量监测预警、畜牧水产市场预测预报是全市畜牧水产部门及时把握生产动态,了解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掌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我们要着力加以完善。一要完善畜禽及其投入品检测体系。加快检测机构建设,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市、县二级检测体系。市级检测中心要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尽快通过计量认证。13个县级动物产品质检站基本建成并开展检测工作。实施畜禽养殖场(区、户)、奶站、畜产品生产企业和各类投入品生产、经销企业全覆盖的检测行动,健全以面上监测为主、点上抽检为辅的检测网络,综合运用检测结果、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整治,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二要完善动物产品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坚持定期监测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在主要动物产品生产大县确立监测点,针对不同动物种类,确定检测重点,实行定量不定点、随机抽检制度,及时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某项指标超标可能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综合分析,并向当地政府报告。对发生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动物产品,要进行风险性检测预报,并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重大事故发生。三要完善动物产品市场预测预报体系。对生猪、奶牛、禽蛋等大宗畜产品生产情况实行定点调查跟踪,定期分析预警,建立畜牧生产长效预测预报机制。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2

我市是畜牧业大市,**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2.5%,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我市畜牧业生产方式仍较落后,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低,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抗御风险的能力弱,正处于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重要时期。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试点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09〕14号)和《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府函〔2009〕118号)精神,结合达州实际,为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我市畜牧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率先跨越,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业发展,以保障养殖农户利益为根本,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养殖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探索建立“低成本”养殖、“零风险”收益的养殖风险防范机制,着力通过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来改造我市传统畜牧业,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建设川东北特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力争在适度规模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畜牧产业化经营上取得突破性发展,推动畜牧业率先在农业中实现现代化,实现畜牧大市向畜牧经济强市跨越。到**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初步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新增出栏8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0%;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0%,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000元。到**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8%;全面建成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新增出栏150万头优质生猪生产能力;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5%;扶优扶强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3-5家,畜产品精深加工率力争达到45%;建设1个现代生猪、肉牛批发交易市场,实现市、县、乡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加工企业、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机制;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力争达到2500元,基本形成符合我市实际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初步建成畜牧经济强市。

二、明确现代畜牧产业发展重点

立足我市畜牧业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全市现代畜牧产业发展重点是优质肉猪、优质肉牛、高效乳业、特色畜禽四大产业。

(一)稳定发展生猪产业。我市列入全省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规划中的6个生猪主产县,要在稳定增加生猪数量的同时,重点在适度规模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农企联结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性发展,切实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生猪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年,全市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50个,发展年存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10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50%以上,猪肉精深加工率达40%。到**年,全市建立生猪专业合作组织100个,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00个,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65%,力争培育和引进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猪肉精深加工率达50%。

(二)突破性发展肉牛产业。按照“巩固改良基础,突出集中育肥,扶持专合组织,培育加工企业,建设中国西部优质肉牛经济强市”的思路,宣汉县、达县、万源市要认真抓好能繁母牛保护和牛种改良,力争在肉牛产业化经营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肉牛产业化经营步伐。到**年,年改良黄母牛15万头以上,建立25个肉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年出栏20头以上的标准化育肥示范场(户)500个,引进和培育一家年加工肉牛5万头的大型肉牛加工企业,牛肉精深加工率达30%。到**年,年改良黄母牛达20万头以上,建立50个肉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年出栏20头以上标准化育肥场1000个,牛肉精深加工率达40%。

(三)加快发展优质奶业。要以奶业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奶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完善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奶价协调机制,大力发展奶牛小区,加快发展以宣汉县胡家镇、花池乡等为点,210国道沿线为线的奶牛健康养殖带。到**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建设年存栏奶牛2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20个,1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达55%,奶产量达到10万吨。到**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4万头,建设年存栏奶牛2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50个,1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达60%以上,奶产量15万吨,培育和扶强1-2家乳品加工龙头企业。

(四)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业。各地要坚持市场引导、区域开发、规模养殖、品牌管理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畜禽养殖及特种养殖,搞好加工营销,特别是要重点抓好旧院黑鸡、板角山羊、开江白鹅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保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扩大饲养规模,提高经济效益。要强化产地保护意识,积极组织开展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三、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安排地方粮储备,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农业信用担保公司可以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和专业担保的放大功能,调动和聚集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提高支农资金的履盖范围、使用效率和惠农力度。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参与”的原则,由市财政联合各县(市、区)财政共同出资,广泛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注入,建立农业信用担保公司,面向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专业种养殖农户,为其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提供高效快捷的信用担保服务,解决制约我市“三农”融资担保瓶颈问题。粮食、畜牧、农发行要积极运用地方储备粮计划,安排支持饲料加工企业、种畜禽场、大型规模养殖场搞好粮食的储备轮换和饲料加工,推行“六方合作”机制,带动养殖户降低养殖成本。通过发挥农业担保和地方粮食储备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条件,为争取纳入全省现代畜牧业试点提质扩面创造条件。

(二)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以良种良法、圈舍改造和粪污处理为切入点,引导发展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为方向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推进畜禽“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坚持适度规模养殖,鼓励以年出栏生猪100头、肉鸡12000只、肉牛20头、肉羊60只、年存栏蛋鸡1000只、奶牛10头为基本单元发展专业养殖户(场)。全面推行健康养殖,严格执行场地环境、引种育种、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等生产技术规程,不断规范养殖过程记录,逐步实现全程受控养殖。

(三)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引进和培育畜产品加工大企业,鼓励、引导、扶持畜产品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加工技术水平。重点抓好优质猪肉、优质牛肉、牛奶、禽类的精深加工,迅速增加畜产品加工总量,提高产品档次,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增加外销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畜牧业综合效益。

(四)积极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大力实施“上山进沟、种养结合、适度规模、循环发展”战略,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生产模式。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牧草、青贮青饲专用玉米,实施秸秆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提高秸秆利用率。把发展草食牲畜作为我市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的重点,加快推进“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变被动粪污处理成本性投入为主动利用粪污生产性投入,鼓励在畜产品优势产区配套发展沼气发电、有机肥加工等新兴产业。力争**年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实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大型规模养殖场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和资源化综合利用。

(五)健全完善配套体系建设。加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健全完善畜禽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质量监管、畜牧业物流四大体系。要支持全市现已取得种畜禽生产资格的种畜禽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构建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互配套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建立种畜禽质量监测体系,完善以县、乡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要健全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加快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乡(镇)、村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事。要大力组织开展饲料、兽药和肉品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加强奶牛饲养、奶站和生鲜牛奶的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要按照建设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的要求,鼓励发展饲料、兽药产品直供服务,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区域性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信息和检验检测系统。大力支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养殖农户提供饲料兽药、良种仔畜、疫病防控、产品销售等一条龙的专业优质服务。

(六)大力推行利益联结新机制。鼓励和扶持以农民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经营者组建“参与广泛、自愿联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推行种畜禽场、饲料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六方合作+保险”产业化经营新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仔畜禽、饲料、防疫、养殖技术,并按协议以增重计费方式付酬,农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寄养”模式。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配套服务,按保证农户收益的协议价回购,农户按标准修建(改造)圈舍进行规模养殖的“订单养殖”模式。宣汉县等奶牛主产区,要建立完善乳品企业和奶牛养殖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奶价协调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建立种畜禽、饲料、养殖、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合理的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鼓励由产业链各主体共同出资,设立市场风险金,提高各环节的风险防范能力。

(七)加快畜牧科技进步。各地要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健全畜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组织实施“畜牧科技入户”工程,通过科技培训、示范带动等形式,大力推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配套技术、优质畜禽生产综合配套技术和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各级政府要保障培训经费,依托“五业”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对广大养殖户普遍开展现代畜牧生产知识和技能培训。加强畜牧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畜牧高新技术人才带项目搞开发。加大畜牧技术推广师资培训、技术人员在职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广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促进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技术服务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大力开展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承包活动,到**年,科技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以上。

四、营造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加大投入力度。要依法建立完善动物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等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整合政府性农业资金,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的要求,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市、县(市、区)要安排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种质资源保护、良种良法推广、规模化养殖基地和优质饲草基地建设以及畜牧科技推广等。特别是要依法保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强制免疫造成的动物应激死亡、应急防疫物资储备、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贴、疫情监测监督管理、疫情控制扑灭、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监管以及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财政性经费开支。要逐年增加畜牧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等专项资金要向畜牧业倾斜,鼓励和支持保险机构发展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畜牧业保险,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畜牧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支持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搭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3

关键词:淮安;食品产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一、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淮安市立足农副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培植了一批规模企业,涌现出一批优势行业和知名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基础的食品工业体系。

(一)规模总量。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有规模以上食品企业124户,年实现销售收入142.62亿元,同比增长41.4%,形成了年加工大米60万吨、面粉60万吨、油脂50万吨、饲料210万吨、肉类10万吨、白酒1.4亿瓶、啤酒2亿瓶的生产能力。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3家。

(二)区域分布。在124户列统企业中,其中清河区6户,清浦区3户,开发区5户,淮阴区18户,楚州区17户,涟水县16户,洪泽县9户,盱眙县31户。从企业销售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涟水县和淮阴区占全市比重50%以上,清浦区所占比重不足10%。

(三)产业发展成效

1、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整体实力逐步增强。从列统企业看,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124户,销售收入142.6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14%,食品工业已成为淮安市的重要产业;从发展增速看,淮安食品工业增速不断加快,“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速21.5%。

2、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2009年淮安市食品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分别达到0.77和0.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中粮集团民康油脂、双汇食品在淮安投资,旺旺集团由米面加工延伸到集小馒头、旺仔牛奶、八宝粥、米粉等多元化经营,使淮安市初步形成以小麦、稻米加工为主的米面加工、以畜禽加工为主的肉类深加工以及油脂类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业区域特色鲜明。

3、注重培育骨干企业,品牌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淮安销售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分别达到3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3户,过3亿元企业11户,拥有中国名牌及中国驰名商标产品3个,对淮安市食品工业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9年今世缘酒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综合经济效益全国排名前15名;江苏民康油脂实现销售收入20.44亿元,在江苏油脂类行业综合排名第4;淮安双汇食品实现销售收入14.64亿元。

4、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集聚初见成效。双汇、旺旺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食品加工企业的进入,为淮安市食品工业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在外来投资带动下,淮安市规划起点不断提升、产业园区不断拓展、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清河区休闲食品及乳制品产业、涟水县的酿酒业、淮阴区的油脂类产业、盱眙县的米面加工业等都凸显集聚。

二、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规模偏小,产业带动作用有待加强。2009年淮安市食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124户,销售产值142.62亿元,仅占全国食品规模以上销售产值的0.29%,食品企业对全市的GDP贡献率也较低。淮安市大部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多为区域性的集中生产,未在全市形成配套齐全的产业化生产。如,淮阴区的粉丝生产主要集中在淮阴区赵集镇,目前该镇共有各类山芋粉丝加工企业38家,涟水县的豆制品生产则主要集中在该县的朱码镇等,由于绝大部分特色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不高、生产设施和设备简陋、且广泛分布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因而呈现出多、小、散、乱、差等特点,短时间内其产品质量和生产水平均难以提高。加之,由于该类型的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生产设施不齐全,生产数量有限,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不大,所以并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生产。

(二)食品制造与农产品原料供应脱节。淮安市多数食品企业规模小,仍以传统的市场收购方式组织原料,加工企业对上游种养业带动力不足,以下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上游农产品品种改良、质量提升、基地建设未能普遍展开。由于缺乏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淮安市各县区虽已在农业产业化建设上初见成效,但基地所产优势农产品多以原料形式销往省外,未能就地转化增值。

(三)产业结构整体层次偏低,转化增值能力弱。一是淮安市的食品产业结构层次低,以原料初加工为主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占该市食品工业总量近70%;二是产品加工度低,该市小麦食品制造仅占小麦面粉加工量的10%,面粉产品中专用粉加工仅占4%。肉类、果蔬食品制造仅占其加工量的8%;三是综合利用水平低,粮油、果蔬、畜禽加工业中糠麸、胚芽、皮渣、血液、脏器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明显不足,制约了产业整体层次的提高。

(四)名优品牌少,缺乏龙头企业。缺少面向全国市场的项目,缺乏龙头企业。在淮安市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中,叫得响的品牌主要是今世缘酒业、旺旺集团、双汇食品等,其他企业产品主要还是米、面、油等“老三样”,水产品加工主打产品仍然是单一的龙虾系列产品,在常规鱼、河蟹加工方面开发不够。另外,受运输成本的约束,这类产品生产企业要在全国布局生产工厂,单个工厂的规模扩张受到其覆盖市场消费能力的制约,这是导致淮安市食品产业规模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淮安市需要新的龙头企业来引领食品产业的发展。

三、淮安市食品产业发展应对策略

食品工业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竞争性行业,食品加工企业是食品工业发展的主体和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食品工业发展所需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培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技术的创新、质量安全的保障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核心主体。从产业的关联带动角度看,食品工业的发展必须与农业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制造、市场供求三者紧密结合。从淮安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看,淮安市食品工业存在总量规模小、产业结构层次低、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少、布局分散、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竞争力弱、原料、加工和市场产业链未能形成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加强招商引资,壮大产业规模。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发展,缺资金、缺有市场能力的骨干企业和大项目支撑。首先,淮安市本土企业发展缺资金,靠政府扶持或自身原始积累滚雪球式的发展容易造成企业故步自封,很难做大做强,必须着力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广泛利用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其次,实现产业快速扩张,引进知名品牌企业是捷径。目前落户淮安市的世界500强食品企业没有,知名品牌企业数量有限。淮安市食品工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在增量上下功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扩张食品工业经济规模的同时,提高淮安市食品工业经济质量。为此,一是明确招商目标。把世界著名跨国食品公司和国内知名食品企业作为重要对象,开展专题招商,争取取得重大突破;二是实施项目带动。加强项目谋划、包装和推介,利用平台广泛开展合作,实施项目对接;三是做强优势“筑巢引凤”。依托资源搭建平台,加强专业园区建设,引导食品工业向中心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食品产业密集区,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进一步加快本土企业及品牌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在本土企业培育方面,一是加大力度引进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帮助本土骨干企业与市内外资本、名牌企业合作,在引进资本优化企业产权结构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市场网络和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在本土品牌培育方面,一是鼓励企业创名牌产品。帮助企业从“商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提升企业品牌的质量能力,引进专业品牌设计机构,帮助中小企业开展品牌策划和推广工作;二是支持骨干企业提升品牌规模能力。鼓励企业以品牌为核心实施资本扩张的同时,加强对品牌的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三是打造区域名牌。依托区域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政府、企业共同努力,开展区位营销、树立区位品牌形象,联合打造区域名牌。

(三)提高产品附加值,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在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粮、棉、油、肉等精深加工,其中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肉类加工以猪、牛、羊、鸡、鸭等肉类深加工为主,不断开发皮毛(绒)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奶类加工;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等传统加工,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精深加工。在巩固和提高淮安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和农村流动。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食品产业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使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设备、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控制设备以及通讯技术和通讯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流和能源流;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与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加强企业间的紧密合作,促进食品产业上中下游企业间战略协作,充分发挥产业链上的资源效率,实现“双赢”或“多赢”。

(作者单位:1.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淮安市商务局驻厦门办事处)

主要参考文献:

[1]夏礼如.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

[2]胡小松.对中国食品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禽业导刊,2009.26.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4

市建委高度重视一年一度的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为了加强对今年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领导,专门成立了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领导组,市建委党委书记、主任黄锦超担任组长,副主任濮亚峰、刘福荣担任副组长,市建管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从全市安全专家库中抽调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同时邀请市新闻媒体对大检查进行跟踪报道。

二、公正验评、督促整改

检查考评小组对被抽查的市区在建的119项工程,严格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中所列内容,先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包括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整改记录台账、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等内容;再查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对现场的安全技术方案、安全防护设施、文明施工等内容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评分,评分结果当场反馈,对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下达督查整改意见书。对存在重大生产隐患,整改不力的中建八局三公司等十家施工企业下达了停工整改通知书。对下发督查整改意见书的61个工地进行了复查,消除施工隐患,确保了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

3、塔吊和起重运输设备:设备装拆方案针对性不强;部分塔吊基础的地耐力和砼强度等数据没有按规定检测;多塔作业防碰撞措施不可靠;设备施工中的检测、检修、保养、交接班记录等制度执行不力;特种作业人员未达到100%持证上岗。

4、临时用电:现场电工对《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新规范熟悉程度不够,线路敷设不规范,接零保护与接地保护系统混用;施工现场末级开关箱缺少。

5、三宝四口:部分工地工人安全帽佩带方式不正确,帽带未系牢,很多安全网是防尘网,属伪劣产品,起不到防护作用;“四口”防护未做到工具化、定型化。

6、文明施工:部分现场道路未硬化,环形道路未贯通,设置的车辆清洗台使用率低;材料堆放不整齐,无标识,建筑垃圾未及时清运;现场无工人活动室、卫生室;生活区与施工作业区未严格分开,职工宿舍、食堂条件较差。

7、安全管理:企业对项目部安全生产监控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出现以包带管现象;项目部现场专职安全员到位率低,很多是挂名的专职安全员;施工现场安全交底、安全教育、班组安全活动等制度落实不够。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5

在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深入到乡镇,村,站所,园区,企业对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调研,总结如下:

市人大常委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行执法检查以来,区政府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具体方案,有会议安排,有检查,有总结。重点围绕标准化生产,“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质量检测,投入品控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在乡镇、企业(集贸市场、超市、龙头企业)建立检测站(室)6个,制定完善了10多种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累计建设“三品”基地近10万亩,实现“三品”认证55家,无公害10家,有机3家,地理标志产品1家。建设规模化畜禽饲养场(户)30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占到80%以上;今年以来,共抽检蔬菜样品2100个,抽检畜禽样品85份,合格率分别为99%、99.1 %。总的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总体上实现了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

调研中,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三品”市场所占份额较低。尽管涉及群众生活的农产品品牌数量已基本覆盖全面,可以满足生活需要,但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还不够大。我区品牌产品草莓,菊花,葡萄占百分之三十。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二是标准化生产难以得到有效落实。虽然农业标准化生产已推行多年,但是由于一些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和摊主,缺乏质量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按制度、规范、标准进行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不按农药施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采收农产品,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三是优质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不够高。与大中城市相比,市场上还不能很好的体现出优质优价,多数按普通产品价格标准定位,走普通产品销售渠道。

四是监管手段薄弱。一方面,表现为农业执法力量薄弱。我区农业执法大队由于人员编制少,力量较弱,加之乡镇机构改革后农技推广力量减弱,自身监管服务功能缺位,已很难适应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检测监管较弱。有的镇办农产品速测机构检测人员配备不到位、设备精度差,致使存在检测水平低、检测比例少、时效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

五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目前投入的资金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生产环境监测、品牌申报认定和市场准入检测等公益性、基础性工作需要,亟待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表现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的生产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倾向。不少农民未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的思想,在生产中更多地关心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治理难易,而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产而不自食”的农产品的生产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缺乏必要的诚信意识。

二是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组织实施。在现行的生产经营体制下,基本上是一个农村家庭就是一个初级农产品生产单位,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治理。这种分散的生产经营体制,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特点,各行其是的生产管理方式,加大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的难度。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多数是家庭留守人员,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较慢,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难以把好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农贸市场,还是乡镇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这种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化和质量失控,既使农产品不能很好的体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

五是分段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增加了部门配合、无缝衔接的监管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执法大对尚未建立,协调起来非常困难。同时一些流动商贩,以促销药品为目的不正确的病虫情报,诱导农户多买药、多用药,由于交易隐蔽,单靠农业部门监管难以到位。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既是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现实需要,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继续搞好宣传教育。更好的发挥新闻媒体的引导、传播、监督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和生产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

(二)加快优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农产品的生产区域,科学划定“三品”生产基地,逐步引导农民成方连片生产,壮大生产规模,以扩大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抓好产地环境建设,杜绝工业污染,控制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农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要着重搞好农产品安全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区农产品质量档次。

(三)切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首先,积极组织制订地方特色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让更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者有章可循;其次,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指导和服务,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切实将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的知识和技术送到农民手中;第三,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通过组织化提高规模化,通过规模化促进标准化,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为农民提供统一的有针对性的生产技术服务。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6

一是交通区位优势。阜阳地处长三角纵深腹地,水路、公路、民航、铁路等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具备了贯通南北、呼应东西的区域优势,已成为安徽乃至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农产品资源优势。常年粮食产量约占全省1/6,2008年,粮食总产率先成为全省“百亿粮仓”。桔梗、柳编等优质特色产品均在全国享有知名度并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黄牛、生猪、山羊常年存栏量约占全省的1/4、1/6和1/5强。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295万人,阜阳已经成为全国劳务输出的5大民工集散地之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精细农业、特色农业,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四是市场优势。阜阳980万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加上周边地区可以辐射3000万左右的人口。这4大优势基本上奠定了我市成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向内转移、经济辐射的重要阵地的地位。笔者认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目标应科学地定位为:长三角经济圈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和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

2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

阜阳是农业大市,而不是农业强市。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制约发展的因素仍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田间配套设施老化,失修严重,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农业靠天收的成份依然很大。二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目前我市农产品依然存在“3多3少”问题,即传统农产品数量多,优质农产品数量少;可供商品多、市场占有份额少;出售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多,加工转化的高附加值产品少;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与东向发展要求有一定差距,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监管手段亟待加强。

3致力做好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各项服务

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长三角的交流合作不仅要竞争优惠政策,更要竞争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要把协调服务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水平,增加内容,真正让合作方满意。要积极打造效能机关,降低外地资金、技术、人才进入阜阳农业领域的市场风险,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积极参与和加强合作交流一条龙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全方位服务、项目建成后经常服务等3大体系建设,对合作交流项目进行跟踪服务、上门服务,真心实意地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关心合作交流人员的事业和生活,大力营造办事高效、服务到位的合作环境。特别是对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要“一企一议”、“一事一议”。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落实招商政策,兑现承诺,打击骗商、坑商行为,维护客商的正当权益。充分发挥阜阳农产品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创造轻松和谐的合作环境,促进与长三角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方面的广泛合作与交流。突出加大支持力度。凡来我市参与农业领域合作交流项目的客商,在享受本地投资者同等待遇的同时,还可享受招商引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政策服务、财政支持、税收支持、金融支持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先待遇。对长三角地区客商来我市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安排、良种供应、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达到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优先增补为市级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优先安排市农业产业化贴息资金。重点强化市场秩序维护:继续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实现和长三角地区的省际互通。严禁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摒弃地方保护主义,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逐步形成面向全国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4顺应长三角发展需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

推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要结合阜阳实际,高度关注长三角经济发展动向,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社会各阶层生产积极性。要突出发展重点,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功夫,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4•1着力推进种植业区域化、规模化到2012年,全市新增667hm2以上规模化种植区20个;66•7hm2以上规模化种植区100个;33•3hm2以上规模化种植区200个。转变种植业发展方式,确立“分区划片,典型引路,梯次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力优化种植业结构,优先发展特色种植业。深入推进粮食“三大”行动,继续加大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水稻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工作力度,提升我市粮食高产创建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升品质。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百千万”工程,广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竞赛活动。积极推进“沃土工程”,开展鼓励农民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奖补试点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耕地质量,促进稳产、高产、优质、高效。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阜阳市农业环境监测中心,健全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推进规模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市场农残速测室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基地制定并实施生产技术操作规范,逐步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到2012年底,全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3万hm2以上。实行标准化基地建设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农产品质量认证财政补贴政策。加快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保护地理标志产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2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业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积极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养殖。着力推进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生猪产业标准化、家畜产业化、渔业富民、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5大工程。稳定发展生猪、禽蛋生产,加快牛羊肉和优质禽肉生产,大力发展奶业、蜂业,加快畜牧产业化。突出抓好规模化养殖,促进规模养殖小区(场)和家庭畜牧场的发展。到2012年,全市新建千头牛场、万头猪场、5万只禽场100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0%。突出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到2012年全市初步建立动物疫病控制、防疫监督、疫病监测3大体系。突出抓好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加大宣传引导、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广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力争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沼气池,市级规模养殖场(小区)的治污率达到90%以上。突出抓好畜禽良种繁育和推广,切实加强良种繁育场的建设,积极开展定点引种工作,提高良种普及率。着力实施渔业富民工程。到201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扩大到3•3万hm2,精养水面0•33万hm2,建成商品鱼基地0•67万hm2、特种鱼养殖基地0•13万hm2。加强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本市土著鱼类品种的人工训化工作,提高科学养鱼水平。加强渔政管理,促进渔业健康发展。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7

1全市畜牧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南安市畜牧业坚持调结构、稳生产,全市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2019年全市生猪总存栏31.3万头;出栏生猪51.04万头,牛0.99万头,羊2.424万只,家禽1668.23万只,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8.01%、5.91%、5.30%和10.89%。实现肉类总产量6.88万t,禽蛋产量1.61万t,奶产量0.19万t,2019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为53.34%。

2畜牧业健康发展主要措施

2.1多措并举稳定生产

2.1.1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和管理南安市按照全国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依法划定和调整禁养区,及时制定下发《南安市畜禽养殖禁养区调整方案的通知》。

2.1.2积极落实相关生产扶持政策(1)落实财政保险政策扶持。对达标排放的年出栏20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流动资金贷款给予2%贴息支持。2019年10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南安市能繁母猪保额从1000~1200元调至1500元、育肥猪保额从500~600元调至800元。(2)规范设施农用地备案。对新增养殖设施农用地,在其他条件符合备案要求,申请人主动承诺备案后3个月内完成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评审工作,南安市允许容缺,先行备案。(3)创建泉州市级生现代猪产业园。园区内生猪规模养殖场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规模生猪增加年出栏。(4)做好生猪及其产品产销对接。增加省内南平、三明等地的生猪调入量解决南安市生猪供应不足问题。

2.1.3实施标准化升级改造提升基础产能(1)积极宣传各级有关政策,加强技术指导,引导养殖企业提振信心,积极补栏增养达到环评允许养殖上限。(2)鼓励指导有条件的生猪养殖场实施标准化提升改造,可有效实现扩容增养。(3)推进生猪“菜篮子”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要求的生猪养殖场申报列入省、泉州市控生猪养殖基地。(4)统筹兼顾发展草食动物和蛋禽产业。引导发展投入成本低、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效率高的肉鸡、肉鸭、禽蛋、草食动物和水产品生产,多元化增加肉类供给,满足市场消费。

2.1.4加强指导推广生态养殖(1)继续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果。结合河长小流域整治,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指导生猪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安装节水水表,推广异位发酵-零排放的粪污处理模式,实现“零排放”。(2)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建设。南安市已委托编制单位完成《南安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实施方案》编制,正在抓紧项目前期工作,生猪规模养殖场按要求全部建设异位发酵床,全部实现“零排放”,实现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目前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42%,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2.1.5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市场供应(1)推进生猪“菜篮子”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要求的生猪养殖场申报列入省、泉州市控生猪养殖基地。(2)加强生猪及其产品产销对接。认真落实省、泉州市调运监管政策,加强产销对接,严格执行生猪及其产品准调证明制度和“点对点、批批检”的跨区域调运政策,增加省内南平、三明等地的生猪调入屠宰量。(3)有效引导增加生猪存栏量。协调引导符合条件规模养猪场补栏增养达到环评允许养殖上限。

2.2加强监管促进健康养殖

2.2.1规范处置病死畜禽落实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指导督促养殖场户规范病死畜禽的处置。

2.2.2保持高压严打严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组织开展养殖、屠宰环节等执法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起到较好的震慑作用。

3当前存在主要困难和问题

3.1投入不足、产业化水平不高

近年来,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但由于养殖成本增加,企业投入明显不足;加上生猪养殖存在环保压力及疫病防控风险,且养殖用地涉及多部门审批,新(改、扩)建生猪养殖场困难较大;全市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加工龙头企业,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不紧密,市场竞争乏力,直接影响畜产品的增加值和综合效益。

3.2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还不充分

南安市粪污资源化利用普遍存在种养结合不紧密、畜禽粪肥还田难,能源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利用难,支持政策不足、引导调控难和科技支撑不到位、技术推广难等四难问题。

3.3非洲猪瘟等动物疫情影响仍未消除

(1)一些生猪养殖场(户)生物安全水平不高,疫病防控仍然存在薄弱环节。(2)虽然目前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率有所下降,但生猪养殖场(户)对非洲猪瘟防控形势仍比较担忧,大都不敢扩大产能。(3)目前市场上种猪和仔猪供应较为紧张,均要提前预订,且价格仍在小幅走高,由于饲养成本过高资金压力过大,导致部分养殖场户无力购买猪源补充只能处于少量养殖状态。(4)目前生猪养殖业价位高,未来产能可能会进入过剩阶段,存在大幅降价的风险,市场投资较为谨慎。

3.4队伍不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待遇差,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畜牧兽医工作,乡镇兽医人员青黄不接,基层兽医从业人员科技培训不够、业务素质亟待提高。

4畜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4.1加快规划编制,强化养殖培训

(1)及时编制完善全市畜牧业养殖规划,优化畜禽养殖布局,实现畜牧业跨越式发展。(2)运用多种形式开展科学养殖培训,全面提高饲养户的综合素质,转变传统畜禽养殖的思想观念,促进发展现代畜牧业。

4.2加快推动畜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1)建立一批标准化示范基地,提高利用率,通过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基地带动农户。(2)在稳定发展生猪的同时,利用空闲地种植优质牧草发展牛、羊、禽、兔等草食动物养殖。(3)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利用南安市有利条件和自然优势,引进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有效组织形式,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4)全面加快推进畜禽粪污源化利用项目建设。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原则,支持养殖场户完善粪污处理设施条件,指导生猪规模养殖场升级改造,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降低生猪养殖的成本。

4.3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投入稳定生产

(1)进一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制定预案,增强对动物疫病的快速反应和控制能力。(2)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和管理体系,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供需和市场前景预测等服务。(3)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直接有效的服务。(4)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通过项目实施,实施标准化养殖,提升科学养殖水平和保障市场供应能力。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8

(一)“安丘模式”的成功探索,切中了现代农业发展要害随着社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性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发达经济体市场对安全标准要求日趋严格,国内消费者的要求也不断升级。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散经营模式难以有效保障农产品安全,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适应。如何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安丘模式”的有效运营,拓展了品牌农业发展空间安丘农业特别是出口农业历史悠久,农产品年产量达250万吨,出口达200万吨,出口日、韩的蔬菜总量,占山东省出口总量的1/6,生姜、大葱占日本市场的80%以上,被称为日韩“菜篮子”。近年来,通过组织实施“安丘模式”,安丘农产品国内外市场认知度明显增强,创造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安丘模式”的扎实运营,提高了安丘社会知名度自实施“安丘模式”以来,全国各地以及欧、美等考察、学习团队,多次莅临参观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现场会、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经验交流会等会议先后在该市召开。

二、影响“安丘模式”经济效益转化的制约因素

(一)市场开拓能力不够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该市传统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受到巨大冲击。面对新形势,该市农产品加工业没有充分做好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思想准备,没有深度研究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没有在国际新兴市场和国内高端市场的开辟上寻出路。一是动荡的国际政治环境,限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该市外贸出口国主要是美、日,占出口总量的90%以上。近年来,我国与美、日之间的政治摩擦,影响了该市农产品的出口。二是国内市场狭窄。多年来,该市农产品主要依靠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一直是个短板。

(二)产品不能有效适用市场需求该市现有标准化种植基地7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54%,蔬菜面积大,优势突出,但是很多产品不能有效适用市场需求。一是上餐桌的品种匮乏。从单一品种来看,该市仅葱姜、蒜、姜三种蔬菜就达30万亩,但这些产品在国内用量小;而市场需求量大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品种少,难以适用多样化需求,加大了国内市场开拓难度。二是良种引进相对滞后。该市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及时,产品不能及时适销市场,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三)加工企业规模不够大目前,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现有400多家,总量位居山东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企业首位,仅大葱加工企业就占潍坊市大葱加工企业的70%以上。但从企业上来看,单个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从产品上来看,已发展到保鲜、速冻、脱水等600多个品种,但是凸显行业龙头的企业规模不够大,带动能力不够强,作坊式企业占90%,产品附加值不够高。

(四)产品科技含量不够高该市农产品加工业缺乏有效的布局规划和产业引导,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低档次运行等问题突出。大部分企业仍处于粗加工阶段,精深加工企业仅占10%左右,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没有有效地利用和推广。出口农产品主要以原料供应型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精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

三、实现“安丘模式”经济效益转化的应对措施

(一)依靠政策,扶持龙头,增强行业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龙头企业又是行业发展中具有前瞻性、主导性的企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发展平台和产业集群的导入体,可以有效带动整个行业的竞争力。一是加大政策倾斜,扶持龙头骨干企业。立足该市主导产品,研究制定扶持企业发展意见,重点扶持一批高科技企业。二是加大兼并重组,组建龙头骨干企业。淘汰落后企业,扶持优势企业,使资源向优势企业聚拢,培植一批支柱企业。三是规范行业秩序,建立竞争有序的行业市场。提高行业进入门槛,严控作坊式企业发展。

(二)依靠科技,狠抓投入,推动产业升级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借助科学技术,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精品农业优化升级。一是发展高端产品。通过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先进理念和技术,开发高端产品,淘汰原料浪费、品质低劣、效益低下产品,改变以卖原料为主、低层次、低收入的发展现状。三是依靠科技带动。鼓励校企联合,建立科研中心,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拳头产品,使骨干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产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依靠特色,差异发展,打造高端特色农业按照“市场定位高端化,品质支撑特色化,运作方式品牌化”高端农业发展思路,结合特色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农业。一是围绕“安全”做文章,大力发展有机、绿色产品,打好安全品牌战。二是围绕“特色”做文章,发挥地理标志产品、部级示范区等特色优势,巧用各种会展,打造精品特色产品。三是围绕“旅游”做文章,做活草莓、樱桃等特色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旅游文化,建立集田园餐饮、园地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观光区。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9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

近几年来,我市食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到20*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2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销售收入3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达到10%左右。拥有九个“中国名牌”产品,四个“中国驰名商标”。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啤酒饮料、面粉加工、烟草等行业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市食品工业还存在规模总量相对偏小、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外向度较低、规划布局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食品工业强省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改善民生。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适应消费升级和食品安全新要求,以“创新、优化、升级”为核心,以“产业支撑,龙头带动,打造品牌,壮大规模”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增强创新能力,支持项目建设,推动集聚发展,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构建比较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明显,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产业新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国家名牌达到12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个;部级行业技术中心达到3个以上;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食品工业强市和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工业大市。

三、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速冻食品,方便、休闲食品,面粉、粮油加工、啤酒,烟草行业

1.速冻食品行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改良配方,改进工艺,继续做大总量,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巩固全国冷冻食品生产基地,加快行业国际化进程,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2.方便、休闲食品。加快方便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扩大现有市场占有份额。以满足休闲、旅游、嗜好为重点,开发各种风味、强化营养的焙烤食品;加快发展糕点、果脯、肉脯、糖果、干果等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3.面粉、粮油加工。采用面粉改良、保鲜防霉等新技术,加快专用面粉与传统主食品的融合,大力发展各种专用面粉,培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发挥我省花生、芝麻、油菜籽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精制油、专用油、大豆蛋白等深加工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郑,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面粉生产和粮油加工基地。

4.啤酒行业。进一步拓宽市场,加大研发力度,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建设全国啤酒生产基地。

5.烟草行业。扩大一、二类卷烟生产规模,提高新产品、精品等优质烟的比重,进一步做大品牌,加快年产高档卷烟150万大箱生产项目,形成规模优势突出、产品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二)培育壮大饮料果蔬加工、乳制品、添加剂、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1.饮料果蔬加工业。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果蔬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大枣等名优果蔬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2.乳制品行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纯奶、酸奶和含乳饮料等主导产品,开发高端产品,做大品牌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高标准优质奶源基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产业整合步伐。

3.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大豆蛋白、骨素、木糖醇等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开发生产与高档方便面、方便汤、调理菜肴等相配套的膏状、液态方便调味料,提升具有优势的干粉复合调味料的产品档次。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酿造产品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4.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以满足畜牧、水产养殖为重点,加强饲料行业的监管,为畜牧、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安全的饲料。

(三)加快发展食品机械、包装印刷业,食品物流产业,食品观光旅游产业

1.食品机械制造、包装印刷业。立足技术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加快发展高生产率、自动化、单机多功能的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业。

2.食品物流产业。加快规划建设符合食品保质、卫生、安全要求的冷链物流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

3.食品观光旅游产业。充分发掘我市食品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把食品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

四、主要措施

(一)培育龙头企业

1.鼓励食品企业做大做强。选择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上市融资,扩大规模,尽快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挖掘一批传统品牌,推进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

2.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食品龙头企业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控股、参股,迅速扩张,壮大规模。

(二)创建知名品牌

1.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及省、市名牌。每年组织评选“*市十大食品名牌产品”,对入选企业给予表彰并优先推荐参加省和国家名牌评选;对获得国家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食品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1%予以补贴,最高补贴不超过300万元。

3.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各类食品展销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不超过参展费用的70%。

(三)推进技术创新

1.加强食品工业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产品开发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

2.鼓励企业新产品开发。对食品生产企业研发并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一年内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A级、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和30万元。

3.鼓励企业提高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大设备和食品安全、节能环保设施投资,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对食品企业新建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或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照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贴。

4.支持食品企业节能环保生产。采取切实措施,加快食品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5.鼓励企业创建人才培训院校。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所)联合创办行业专用人才培训院校,或单独创办行业人才培训院校。

(四)推进集聚发展

1.科学制定规划。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市食品工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加强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引导企业配套协作,实现集聚共赢发展。

2.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对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加快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印刷、包装、食品物流及食品企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建成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

3.加快原材料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通过联合、租赁等方式,稳定企业与原料基地的供需关系。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创建、参股建设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对日处理50吨以上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的标准化奶站,一次性补贴20万元。

(五)健全食品安全体系

1.推进食品标准化认证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建立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质量安全体系,推广食品行业良好作业规范。

2.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农业种养殖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和溯源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3.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4.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的覆盖全面的检测体系。对购买先进食品检测检验设备的企业,经审核,按购置设备款的10%予以补贴。

5.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宣传、强化食品企业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

(六)建设现代食品物流和市场网络体系

运用现代食品物流理念和信息技术,围绕食品生产企业和终端消费市场,建设一批设备齐全、设施完善、信息化水平高、辐射功能强的全国性综合食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符合食品保质、卫生、安全要求的冷链物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搭建工商对接平台,推动我市食品进入城市商超和连锁超市。

(七)营造良好环境

1.加大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食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食品产业发展。

2.优先保障用地。优先安排和保障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建设用地,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集约利用土地。

3.简化项目审批手续。简化重点企业新扩建和技改项目审批手续,对重点食品企业建设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

4.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流向食品工业。创新机制,改进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5.鼓励企业增加就业。鼓励食品生产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减少裁员。对稳定就业岗位的食品生产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其劳动力增量部分,给予适当补贴。

6.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食品工业统计和信息服务制度,及时分析和产业发展信息,引导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强化组织推动

工业安全市场规模篇10

今天召开全市畜牧经济工作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和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科学谋划我市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跨越的发展战略,总结年工作,安排部署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畜牧经济工作。局长已就具体工作作了安排,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年全市畜牧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

年,是我市畜牧业发展经受住风浪考验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亮点最多、成绩最为显著的一年。面对周边动物疫情威胁、畜牧生产能力(特别是生猪生产能力)不足,供求波动加剧等不利局面,全市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抓住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机会,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做了大量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畜牧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畜牧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畜牧经济实现了连续29年增长,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7万吨、5.6万吨和12240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1.2亿元,比年增长26%,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比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增收畜牧业贡献92元(比年增长104.4%),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

(二)特色优势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特色基地雏形基本形成。

一是以节粮型草食畜禽为主的特色优势畜禽养殖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肉牛养殖快速发展,形成以适度规模为主的、以庙坝、东兴为代表的区域肉牛养殖特色。年全市肉牛存栏6.02万头,比年增长35%,出栏达到4.8万头,比年增长了41%。二是无公害肉、蛋鸡养殖快速发展。蛋鸡养殖在荣县养鸡协会、沿滩养鸡协会、大安养鸡协会的带动下,发展迅速,形成一批蛋鸡养殖专业村,“绿源”、“金银湖”、“三多寨”牌无公害鸡蛋的市场占有率日益增加,推动了在沿海和周边省市的销售,年外销2万吨,占全市禽蛋产量的35%;在自流井区养鸡协会、贡井区桥头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仿土肉鸡养殖小区迅速发展,“林中鸡”、“玉柱”等品牌仿土生态鸡畅销省内外市场,年出栏仿土鸡200万只,约占全市鸡出栏的1/10。

(三)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有新进展。

畜禽规模养殖户增长快速,规模养殖发展良好,主要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比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生猪三元杂交面达到63%(其中洋三杂面达到24%);畜产品加工企业外销产品1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全年出口冻猪分割肉1.24万吨(占全省猪肉出口量的1/10),出口创汇2280万美元。各类畜牧业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带动农户36.9万户,带动面比年增加了10个百分点。

(四)落实国家扶持生猪生产政策,生猪生产得到恢复,确保了市场供给。

年月以来,我市争取了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专项资金2989.9万元,积极实施“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良种工程补贴”等项目,开展政策性生猪养殖保险,推动了全市生猪生产能力的恢复,基本保障了猪肉的市场供应。年全市能繁母猪存栏14.5万头,比年增长9.2%。

(五)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年深化基层兽医体制改革,健全了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改善了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装备、待遇,加强了队伍管理,在全国动物重大疫病高发、周边疫情威胁的严峻形势下,我市的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秋防动物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高出全省平均数的10个百分点,全年动物重大疫病清净无疫。

二、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去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给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畜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动物重大疫病在全球呈扩散漫延趋势,病毒向人间传播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狂犬病呈高发态势,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污染面大(去年全国有26个省市314个县发生疫情),现在春季转暖,迁徙候鸟和补栏家禽可能成为禽流感的重要传染媒介。我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不足,动物防疫基础设施脆弱,防控体系需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抗疫风险的能力还不强,有的区县、乡镇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免疫劳务费和免疫反应治疗费不落实或落实水平太低,畜牧兽医队伍素质还不适应防疫工作的需要。同时去年以来有的规模养殖业主为了快速达到饲养规模,不重视防疫设施建设和防疫工作,跨区域、长距离大量引种,已成为当前我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一大隐患。

(二)畜禽规模养殖水平不高,保证市场供给难度增大。

畜禽养殖比较效益不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效劳动力转移,农村畜禽散养户减少,但规模养殖的增量不足,规模化程度不高(生猪规模化程度15.4%,低于全省10个百分点),规模养殖的出栏量尚不足以弥补散养户减少的下降量。农民工大量进城务工,由畜产品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加大了畜产品的需求量。同时随着城乡人民生活平的提高,畜产品的消费层次提高,对高档优质的畜产品需求量加大。所有这些都加大了保证畜产品市场供给的难度,但也给畜禽规模化、区域化养殖提供了发展机遇。

(三)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养殖效益不高。

龙头加工企业带动力弱,多数龙头企业与养殖户是纯粹的买卖关系,未建立自身原料基地,优质优价和最低保护价未体现,未形成紧密的利益分享与联结机制,同时协会或专合组织发展不足,畜牧产业化经营链条未真正形成,养殖户未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四)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特别是为养殖户提供市场和价格走势信息,帮助养殖户规避自然风险方面还有很多差距。

畜牧业发展的多渠道融资机制,发展畜牧业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信贷但保与反但保机制未建立,发展规模养殖与畜牧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引导、宣传不够,社会资本进入畜牧业存在顾虑;政府投入不足,畜牧业的贡献与政府的投入不相适应。

三、扎实抓好年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推进我市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中央、省委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今年农业增加值要达到6%以上,确保农民人均增收达到325元的明确目标,在农业中种植业带给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抓好畜牧经济工作,同时畜牧业在农业中具有率先实现现代化的优势和条件。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畜牧经济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当前我市畜牧业正处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年畜牧经济工作要围绕实现“全年畜牧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达到54%),畜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率高于上年水平”的经济目标,和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战略目标,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一)切实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1、抓好动物重大疫病防控。新的《动物防疫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网络,并把动物防疫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疫情形势,牢固树立抓防疫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强化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是进一步明确动防工作责任。市政府今年把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纳入了对区县政府的目标考核,各区县要高度重视动防工作,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二型链球菌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工作。既要重视突发疫情的控制,又要重视平常时期的预防;既要着力于做好季节性的集中免疫,更要着力于建设防控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免疫和疫情监测工作,完善预防体系,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加大投入,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防控体系。各区县要加大对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投入,加大对动防工作的投入,为基层畜牧兽医站、村级防疫员配备冰箱、冰盒等基本装备,完善以区县为重点的冷链体系,解决好免疫劳务费和免疫反应治疗费等动防工作经费。三是加强对伍建设。畜牧部门要加强对畜牧兽医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队伍管理,增强责任,尽职尽责,务实工作作风和责任感。

2、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巩固和扩大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强化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源头整治和从生产到流通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扩大覆盖面。落实属地责任、强化执法监督、完善综合服务,构建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网络体系,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完善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提升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切实抓好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生产,确保市场供给和农民增收。

各级各部门要抓住政策和市场机遇,努力发展好以生猪为重点的特色优势畜禽生产,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要达到40万吨。一是抓好生猪生产。各级各部门要管理使用好国家扶持生猪生产的项目资金,推进生猪“三级良繁体系建设”实行自繁自养,实现养殖户仔猪的自给或就近调运,大力发展以适度规模养猪为主的规模养猪,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和生产能力,确保市场有效供给,年重点扶持发展年出栏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1300户,全市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25%),实现全年生猪出栏300万头以上。二是大力发展肉牛、肉兔、肉鸡、蛋鸡、鹅等优势特色畜牧业。年重点扶持发展700户特色优势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户,带动全市特色优势畜牧业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

(三)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发展现代畜牧业要把握“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生态化”等6个现代畜牧业的基本特征,力求取得突破,促进我市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跨越。

1、努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搞好规划,着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引领全市养殖户向现代畜牧业迈进。一是努力提高规模化水平。要支持鼓励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企业、种植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规模养殖,同时要努力建立以适度规模养殖为主的规模化、分户标准化饲养的现代养殖模式,不断提高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二是努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在养殖小区、“一村一品”村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标准化生产规程,推行标准化生产,同时要加强生产纪录记载得备案及管理,实现畜产品质量可追溯。三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畜牧业在提高规模化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面源污染。各区县要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要按照“人畜分离,独立建圈,生态隔离”的要求,进行圈舍的标准化改扩建,配套建设沼气池,通过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设生态养殖模式,推行健康养殖。

2、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和管理。引导、指导龙头加工企业开展产品精深加工,创立畜产品品牌,提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自身实力和带动能力。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实行订单和受控生产,体现优质优价和最低保护价,使养殖户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建立起龙头企业和养殖户、养殖基地紧密联结、互利双赢的运行机制。在龙头企业的考核认证上要把原料基地建设、签订的定单户数或带动农户数作为基础指标,严格考核、监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专合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要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扶持养殖户自主建立专合组织。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培育经纪能人、扶持建立畜禽专业交易市场、组建畜禽及其产品配送中心,扩大交易辐射区域。建立健全畜产品信息网络服务和市场价格预报体系,及时分析和畜产品价格走势,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

(四)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畜牧业的投入。

各级、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畜牧业,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研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各项配套措施,建立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将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支持动物疫病防治、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科技示范推广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及“养殖小区”、“一村一品”、安全畜产品示范点建设项目。要整合项目资源、集聚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集雨节灌、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资金,向畜牧业重点倾斜。创新投入机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广泛吸引和引导金融资金、民间资金、外来资金投入现代畜牧业。

(五)切实抓好市县兽医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