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文化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26 08:16:21

藏族文化设计

藏族文化设计篇1

1文化景观

1.1文化景观—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类型

文化景观就是人与土地之间无法割舍的、在生存和精神上的联系,土地上文化和自然的要素都只是这种联系的证据,它表达了一种人、地关系的遗产。

1.2文化景观再生设计的方法

①保护或修复。对一些文化价值极高的建筑场景给以保护,对已经有损毁的场景,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保护一定要是原址保护,修复要注重于景观风貌与景观风格的修复,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源。②情境再生。即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通过建筑场景,人文活动的有效组织,建构起地方文化的再现和再生,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找到其再现的地标、仪式、场景、人物和工具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一个适合的“文化空间”载体。③景观重塑。通过对历史环境的重新整治和塑造,再现其自然和人文景观。景观重塑一定要依据一定的历史背景,不能伪造。

2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元素分析

2.1藏族传统图案的运用

藏族的传统图案有几何图案,其中以圆形、方形、三角形、“卍”、长城纹、寿字等为基本形。藏族植物纹主要是以藏族化的卷叶纹和花头纹为代表。动物纹在藏族纹饰题材中非常重要,大多是以具象形态出现。这些典型的藏族传统图案通过抽象、简化之后用于特色广场的地面铺装及景墙之上,作为藏文化空间的升华。

2.2藏传佛教文化元素的运用

①八宝吉祥。在藏族人生活中,藏传佛教文化元素图案以八宝吉祥最为常见,是由八种吉祥的图案组成。它们分别为:金鱼、胜利幢、宝伞、莲花、白海螺、宝瓶、吉祥网及金轮。八宝吉祥与佛法息息相关,它们代表着佛陀身体的不同部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将这些传统图案化繁为简,取舍之间进行创新。这些图案多用于地面铺装与景墙之上。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渲染了整个古城空间,让其藏文化更为浓郁。②白塔。白塔可谓是藏区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自从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塔也就开始出现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据说白塔是根据尼泊尔带来的佛塔样式所建造,它的蓝本是古代印度比较原始的覆钵式佛塔形式。这种覆钵式塔被藏传佛教所惯用,被人们称为“喇嘛塔”。由于表面一般都涂抹着白灰,颜色洁白,又称“白塔”。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白塔以雕塑式的景观小品形式置于卡瓦格博广场中,以一种静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着藏传佛教的文化底蕴。

2.3历史人文景观的运用

①卡瓦格博神像。卡瓦格博神在藏民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塑像供奉在山下的寺庙中,他的形象是一个身骑白马、手持长剑的英武战将。每逢农历三月十五日,德钦县城及附近的藏民会在贡卡湖边燃烧柏枝及杜松子枝,让袅袅香烟招来巡游的卡瓦格博神。据说他会在燃烧尽的香灰里留下马蹄印,藏民就能依此预测一年的吉凶。在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以情景再生的手法将卡瓦格博神像还原于广场中,让游客了解这段历史,感受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让当地人民可以拜祭这位他们心目中的神。②藏民喜爱的体育活动。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悠久。射箭的雏形是原始社会的狩猎。据史料记载,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时,就有与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为了保留及弘扬藏区的这一特色体育活动于阿墩子古城中设计射箭广场,为喜爱这项运动的人们提供一处适合的场地。

3德钦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的藏族文化表达

3.1植物景观中的藏族文化

①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典范,而柳树的特性正好与其吻合。古人赠柳寓意情意绵绵,其次柳与留谐音,具有挽留之意。在阿墩子古城中水边遍植柳树,正是当地人热情好客的体现。②景观植物色彩上的运用。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五种颜色分别是白色、绿色、蓝色、红色和黄色。白色是纯洁神圣的象征,而白、绿、红、黄在佛教文化中还象征着“四方“和“四业”,蓝色则代表“空性”。德钦属于高寒地区,可选植物偏少,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就尤为重要。其中绿色系植物以冷杉属植物及云杉属植物为主,如中甸冷杉、长苞冷杉及丽江云杉等,其它还有德钦杨及柳树。白、红、黄色系植物以高山杜鹃及菊科植物为主。而蓝色系植物则选用龙胆,少量种植。阿墩子古城景观设计中,植物种类虽不多,但却能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色彩。

3.2特色广场中的藏族文化

①卡瓦格博广场。卡瓦格博广场是阿墩子古城中最核心的广场,以情景再生的手法进行设计。整个广场呈梯形,核心处放置铜质卡瓦格博神像,两边为转经筒及白塔,是藏族核心文化元素的体现。在这里游人及当地人可以祭拜和瞻仰卡瓦格博这位当地人民心目中的神,还可以转动转经筒为自己及家人祈福。在这里能够感受到藏区浓郁的历史人文景观。②康珠卓拉广场。“德钦”意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载歌载舞是生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康珠卓拉广场是一个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广场。广场以硬质铺装为主,辅以遮荫乔木的种植,铺装纹样采用藏族传统纹样的抽象化表达。在这里,市民们聚集起来跳民族舞,男女老少手舞足蹈,其乐融融。③射箭广场。射箭广场是专门为市民每年的射箭比赛而设计,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设计为两层空间,下层为射箭比赛空间,以现代材质为分隔。上层为观看空间,是架空走廊的形式,这样市民及游客既得到了不一样的观赏乐趣,又保证了安全。

4小结

藏族文化设计篇2

【关键词】民族文化;建筑;应用

1民族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1)色彩藏族建筑的色彩非常绚丽、活泼,有着极为鲜明的对比。藏族建筑主要运用具有民族性意义的白、黑、红、黄、蓝五种颜色,外墙以白色为主,门廊外矮墙以黑色为主,围墙上用红色或黑色丝带围成圈,贵族庄园还会用土红色的树枝顶线围在房屋上沿。(2)外观藏族建筑的楼角排列一般都很整齐,门窗周边挂着纹有几何或烟草图案的装饰物,和极具民族特色的“香布”,香布上绘有绚丽的彩画。(3)建筑结构藏族民居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碉房。碉房大多依山而建,木板与石头相结合的两层结构十分紧密、坚实、稳固,外观端庄、典雅。碉房的房间数量可以通过数房间柱子来确定。相比其他民居,藏族碉房一般分三层,底层层高很高,一般用作储藏室或圈养家畜;第二层为居民的居住层;第三层则为经堂,供奉佛像。

2民族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1)地域特征对建筑的影响要分析民族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首先要了解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征,才能理解民族文化影响下建筑创作的表现手法,分析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具体运用。墨脱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植被茂盛,自然条件优越。另外,墨脱被称为佛教里的莲花圣地,是佛教徒朝拜圣地,有着原始珞渝文化和传统的徒步出行方式。因此,建设一条具有藏族风情的商业街一是符合当地“徒步出行”的传统出行方式,也可让世界各地来此的游客们更加领略到藏族文化的魅力;二是与当地自然特征相一致,石头木板的综合结构和整齐排列的楼角都有助于防风避寒。(2)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实践运用1)建筑设计由于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被称为“博隅白玛岗”,有着“莲花圣地”的美誉。墨脱湖心岛平面规划成莲花状,人造绿岛意为“荷叶”,花坛设计呈莲花花瓣状,总体表现出莲花绽放的美丽姿态,与墨脱“隐藏着的莲花”形象相吻合。同时,莲花在佛教建筑、装修中被广泛应用,是佛教文化的标志性图案,体现出墨脱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图1墨脱湖心岛设计示意图除此之外,城区入口广场处造型像一只手托着哈达,哈达是藏族人民常用的丝织品,主要在社交活动中表达出主人的敬意和祝福。在城区入口出设计这样的造型既能体现出热情好客的藏族文化,也能表现墨脱人民对各方来客的欢迎。2)建筑外观墨脱地区的建筑设计继承了传统藏族民居的风格特点,在多元建筑文化素材的基础上,将现代建筑功能与传统藏式建筑设计相融合,整体结构大多分为三层。第一层层高较高,由于现代城市生活不需要在第一层蓄养家畜,于是第一层大多用于发展当地商业;如传统藏式建筑一样,第二层用于当地居民居住、生活;第三层则依旧作为经堂或晒台,并设置有供案。建筑整体结构排列整齐,外观继承了藏式建筑传统,以白色为主,门窗上挂着藏式建筑独有的装饰——香布,有些建筑的门窗周边会有几何纹样的装饰彩画,而比较大型的庄园,房屋上沿会有土红色的树枝顶线,显示着贵族气息。3)文化特征墨脱地区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底蕴,是佛教教徒们朝拜的圣地,所以该地区的建筑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当地的宗教文化,比如莲花状的湖心岛、建筑第三层的经堂等。另外,商业步行街的设计理念也与当地传统徒步出行方式相符,充分体现了区域传统文化特征。

3总结

总之,建筑能够表现出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墨脱充满民族气息的现代化建筑既新颖独特,也将藏族文化以建筑设计的形式传承下来。民族独特的文化气质是充满了智慧和神秘感,如果能将其与现代建筑设计适当相结合,相信必能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

作者:张原 单位:广东华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藏族文化设计篇3

调研资料显示:嘉绒藏区以碉房式建筑为主,保持传统藏族建筑的格调,依山川河流而建,多为泥土、石材和木材混合结构。当代的嘉绒藏区碉房式建筑结合了大开窗、敞烟台的样式,楼与院结合,建筑整体坚实、稳固、凝重而雄伟。在室内象征性地保留中柱,设置火塘,门楼多挂置饰物。而康巴藏区以农区民居为主,主体追求平面宽阔,多采用立柱,且立柱粗大,大开窗。庭院也是多功能综合使用,果园、菜园、水渠、池塘、畜圈和柴房一应俱全。在草原牧区藏族建筑多为帐篷建筑,从结构上来看,帐篷一般以方形或者矩形为主,颜色有黑、白两色。帐篷主要是由木棍支撑,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中置火塘,上置牦牛毛毡毯,在帐篷的四周镶有白色的吉祥图案花边。四川藏区的建筑形式受地理条件差异的影响而造就了建筑外观上的差异,但室内的居室空间设计在布局、陈设和装饰上有着相似的手法。居室空间一般都由经堂、客厅、卧室和厨房等空间构成,因此在运用手绘的方式上,各地区藏族居室空间设计在表现手法上大体相似。通过以上对藏区建筑和室内空间布局的分析研究,考虑到藏族室内空间层次较为丰富,因此我们在描绘手绘效果图的时候应尽量多注意一些细节,通常采用钢笔勾线设色的方式。由于室内陈设内容较多,同时藏族装饰色彩也较为丰富,我们在使用常见的马克笔上色的时候,倘若色彩较多则容易混乱,所以运用钢笔勾线的优势一是可以很好地将室内空间布置划分出来,二是可以加强对描绘物的细节刻画。根据藏族室内陈设进行手绘构图,藏式风格氛围的营造相当重要,这种氛围主要是通过藏式家具、室内器物和藏式装饰元素共同构建的。如,经堂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属于净地,专门用来供奉佛圣,因此经堂的内部陈设设计中除了佛像之外,还有供奉佛像的神龛、藏桌和藏柜。根据藏族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在客厅内陈设的主要家具为藏柜和藏桌,藏柜高约1.1米,藏桌高约为60厘米,面宽80厘米,一般习惯在靠窗的沿墙摆一圈“卡垫”,成环绕的形式,在中间安放一张藏桌,以供家人或者客人围坐喝茶用膳。藏式的餐厅设计中也采用围合的方式,将靠墙的四周布置好藏式沙发,前面则是用餐的藏桌,一般餐厅的中间都设有烤火炉,以象征草原帐篷的立柱。

二、充分运用藏族室内的装饰图式丰富画面语言

藏族室内设计的特点在于室内装饰的丰富性,且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室内的装饰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根据对藏区的民居建筑和室内装饰调研结果的分析,藏族民居柱头、门窗、房顶、屋脊、斗拱、檐廊、经堂等装饰以圆雕、浮雕和彩绘壁画、唐卡、实用器物为主,宗教文化浓郁。室内空间多用装饰纹样营造氛围,如云纹、梵文、莲瓣、、莲花、华盖、宝瓶、几何纹样等。藏式室内设计中,彩绘壁画是常见的装饰手法之一,通常壁画多以长寿老人图、七政宝图和八吉祥徽图为主。七政宝图也称“国政七宝”或者“轮王七宝”,其内容包含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兵臣宝。八吉祥徽图又称“八瑞相”“藏八仙”“藏八宝”,是藏族传统的吉祥图,包括吉祥结、莲花、宝伞、白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金鱼。运用彩绘壁画丰富手绘效果图的画面是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藏式壁画本身在空间设计中具备一定的宗教气息和民族文化,相对于其他风格的室内设计来说,可以取得脱颖而出的效果,且具有浓烈的趣味性。不管在藏族建筑还是在室内空间设计中,都可以感受到其装饰图案形象的无限丰富、层出不穷。对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藏族人将之形象艺术化、审美化,这种形象的充溢足以让观者陶醉其中,犹如一场盛大的交响乐般振奋人心,难以用言语描述。与此同时,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表现从形式上看无疑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我们在对其进行描绘的时候可以多运用这些装饰纹样增强藏式空间氛围。这不仅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还可以增强藏族装饰在构图上的统一,让画面流溢单纯的情感色彩。

三、藏族装饰色彩在画面中充分的表达

在《色彩艺术》一书中,伊顿指出:“色彩是从原始时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无色光线及其相对物无色彩黑暗的产儿。”因此,追溯藏族装饰色彩的起源和发展,不难看出色彩是藏族居室空间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藏族人物质世界的表现,也象征着藏族人单纯、热烈、明快且艳丽的精神世界。在藏族的装饰设计中,常见的色彩主要有红、黄、白、蓝、绿这五种。象征在所有艺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古典建筑基本的五种柱子中,爱奥尼亚式是学问的象征,多利亚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在藏族,象征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藏族人常年生活在雪域高原,而雪山、草原、蓝天正是他们崇拜的自然之一,因此白色象征着茫茫雪域,绿色象征着草原,蓝色则象征着蓝天。黄色是藏族人心目中最崇高的颜色,主要是受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影响,因此黄色一般用于寺院的金顶和宗教器物的鎏金装饰以及藏族活佛的僧衣色彩。红色在藏族的文化中也颇有渊源,是藏族人心中战斗的颜色,象征着太阳,也是藏传佛教喇嘛的僧衣颜色。藏族装饰色彩的发展脉络直接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宗教文化对色彩的影响,色彩的灿烂在藏族建筑和室内装饰上有着直接的表现,其特点在于用色大胆而且纯度很高。在手绘材料中,马克笔和水彩的表现力都很强,同时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因此运用手绘的方式表现藏族装饰色彩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藏族装饰色彩的特点是比较平面化,同一种颜色的变化不是很多,这让我们在运用马克笔表现藏族居室空间设计色彩效果时,对于在一个平面上装饰色彩的处理,可以选取平涂的方式,在转折的部位可以稍加重色处理空间的光影明暗关系。需要注意的是,马克笔用笔的大胆以及对画面转折关系的处理尤其重要。由于藏族装饰色彩的明度都较高,因此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多以马克笔的彩色系为主,用灰色系的进一步叠加增强画面空间的虚实效果。

四、藏族居室空间设计手绘效果图画面氛围的营造

藏族文化设计篇4

作者:蔡红梅 李子华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

青海藏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学前教育发展在双语模式的探索,课程体系的建设,教育管理、评价与督导等方面均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师资队伍整体素养较低,专业性差,双语教师奇缺。如2009年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师幼比为33.27,高出全国五分之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部分县,师生比例高达77,为全国水平的三倍,而且还存在师资培养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教师工资待遇差等问题。①在现有条件下,探索能推进该地区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发展路径,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证依据。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低、自然环境差、内部动力严重不足,因此必须寻求一条超常规的发展路径,走“补偿性”的发展之路是切合现实的必然选择。

20世纪六十年代,影响广泛的“补偿教育行动计划”对该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其为处在贫穷和环境不利的儿童以及少数民族儿童提供教育机会,解决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问题,有效消除了贫困,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保障了社会的稳定。②通过专项拨款等特殊政策扶持,对社会处境不利的少数民族儿童进行早期补偿性教育,有助于改变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能促进和保障该地区教育公平发展与快速普及的重要手段。1、针对青海藏区自然和地理特点,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园模式。根据青海藏区的人口规模和适龄儿童的数量,在每个县建设1-2所公立标准化幼儿园;在农牧区每个乡镇至少建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通过财政支持、有效的管理监督,把中心幼儿园建成牧区学前教育的资源和信息中心、示范中心、教师培训基地、教研中心和藏族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中心,具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可参照自治区发展城镇学前教育的经验。对于规模较大的牧民定居点,可以借鉴国家发展基金会在青海省和云南省试点县创设的“山村幼儿园公益计划”模式,设置政府资助和主导下的幼儿教育教学点或小规模幼儿园,这种模式在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开始推广收到良好的效益。也可参照西北农村发展基础教育的设置教学点的发展模式。这两种幼儿教育的模式,在管理和运行方面积累了较成熟的经验,值得借鉴于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群众居住特别分散的地区,可以举办政府资助和引导下的类似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非正规化的“流动式”幼儿园。还可通过季节班、送教进牧区、巡回走教等多种方式,补充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不足的问题,加快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的学前教育。2、针对青海藏区的经济和社会特点,确立分区域、分阶段的学前教育发展步骤。通过调查青海藏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实施的总体情况,客观真实地把握整体发展现状,进一步明确总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各藏族自治州人口、经济等特点,预测和分析藏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特点和内在的需求,制定出阶段发展目标与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模式。按照“分区规划、加快普及、促进均衡”的基本原则,③在1~2年内有重点的选择一些区域,进行参照性学前一年义务教育的尝试。如在国家推行退牧还草工程的三江源中心地带的17个藏族县,率先推行普及、公益、免费、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学前一年教育。该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现代教育发展的群众基础好,可以较快地形成辐射、带动效应。根据试点经验,结合全省各藏族自治县的社会和教育实际分步推广,逐渐实现“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的目标。3、针对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完善藏区学前教育体制的建设。针对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普遍表现出的质量低、效益性差和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必须完善教育体制的建设,强调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整体职能的发挥。在青海藏区,政府应明确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目的和任务;明确承担的责任,以保障学前教育在当地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保障藏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应采取“积极差别对待”的政策,确保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业科学的考察、论证和评估,保证最需要帮助儿童的优先权利。建立机制,保障藏区专业化幼教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幼儿教师的基本工资待遇。推进政策与法制建设,完善管理、督导和评估制度机制,保障藏区高质量的幼儿园保育、教育水平。根据实际,开展学前藏汉双语教育政策体系和实践的研究,推进学前双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理性科学地发展。

当前,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遭遇文化和语言上的困难。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空间位置,创造和形成了具有排他性、单一性、封闭性和超强稳定性的宗教文化,并借助单一性语言和独特自然屏障获得了牢固的社会基础。④在青海的南部藏族纯牧区,人们只说藏语、全体信仰藏传佛教、过游牧生活,人们对现代教育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认同,甚至存在着“接受民族主流文化教育必然会削弱藏族本身的民族独立性”,会“被同化”或“汉化”等错位的认识。现代学前教育发展也缺乏必要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支撑条件。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囊谦等县,人们对传统的寺院教育极为认同和支持,甚至有适龄儿童的家长会千方百计的送孩子去寺院学习。青海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要做到既确保国家的利益,又不干涉藏族民众的文化信仰自由,必须要认真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家主流文化教育与藏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现代学前教育要得到藏族群众的广泛认同,必须全面发挥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也应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合理地选择优秀藏文化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这些,都是青海藏区学前教育发展中比较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当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发展。藏族群众普遍认为藏传佛教文化和藏语是保持藏族民族特性的最主要的标志,部分群众认为必须坚决保持民族的纯洁性。发展现代学前教育涉及藏语教育和汉语教育的问题。青海省的现代教育起步较晚、基础差,具有复杂性和极端困难性的特点。双语教育更是其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涉及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各种关系,属于国家利益,也是少数民族群体和个别利益诉求的焦点。如果处理不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与主流文化语言文字教育之间的关系,极易导致语言问题的发生,甚至会波及政治、经济等社会层面。⑤要推动青海藏区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促进藏族民众现代教育认同能力的发展,必须协调处理现代学前教育与藏族儿童家庭教育的关系,合理设计藏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教育。藏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实践,经长时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建立了适合藏区城镇、农区和牧区的教育模式,建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双语教育体系和教材体系,教育理论体系也处于全面建设的阶段。但是,藏区学前双语教育的理论建构还未真正开始,实践仍处于摸索初期;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学模式创建、课程体系建设和适合各地藏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体系构建才刚起步。1、构建多元文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对现代教育和藏族传统文化教育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一致性。如在藏文化视野中,认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得接受教育。成人应教孩子学习语言、诵读“六字真言”、识字、学佛经等,让孩子自小形成善良、诚实、仁爱的品性;练就勤劳、坚强、勇敢的品质;养成不破坏公物、不破坏草原、保护河流等良好习惯,这些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生态教育理念在根本观念上一致。以此为基础,在建构藏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时,坚持尊重藏族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和藏族群众的民族感情,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建设具有藏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化幼儿园教材体系。从藏区的人文背景出发,充分调动教育管理者、教师以及家长的资源,挖掘藏民族文化中优秀的课程资源,如重要的民族节日和宗教仪式等,将其融入现代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之中,开发适合藏族幼儿学习和使用的幼儿园课程体系。指导藏区幼儿教师有针对性地探索适合特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指导幼儿有效学习的策略,把传统寺院教育中的诵读、辩经等教学方式引入幼儿园教育中,使之与藏区的人文、文化和生态保持一致。通过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学习体系的建设,把现代教育、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构建具有藏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学前教育内容,使藏区的幼儿既能学习到现代文化知识,又能继承和发扬藏族的优秀传统文化。2、借助项目实施和课题研究促进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国家和藏区的各级政府可以借助项目管理的形式,选择立足于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实际的项目,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保障投入并有效管理。通过实施项目和开展课题研究的方式,建立藏区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验区,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园长培训和教师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前教育理论和现代管理理念。同时,共同开发适合藏区幼儿的学习内容体系和学习指导体系,共同探索适合民族特色的管理模式。3、研究藏区民众对于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诉求和期待家庭作为重要的民族教育的场所,家长对现代学前教育的认识和认同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要结合文化、和风俗习惯,了解藏区群众对于学前教育的需求和期待,理性、客观地研究藏区学前家庭教育的现状、经验和问题,探索制定有利于协调现代学前教育同藏族儿童家庭教育之间关系的措施,消除现代学前教育推进中来自家庭的阻力,为藏区学前教育发展创建良好的群众基础,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普及。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重视和大力扶持藏区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符合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利益。学前教育的发展关系到藏区快速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地理位置和社会背景独特的藏区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

学前教育的发展对藏区高质量完成“两基”任务、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有重要影响;对整体提高藏区的人口素质,保障当地社会长期稳定,带动当地社会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公平,促进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繁荣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当前,藏区的学前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契机。其中,有国家大力扶持的宏观政策前提,国家在藏族牧区推行退牧还草工程,推行更为深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藏区社会整体进步与发展,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当前,应从自然、经济、文化、教育、生态等视角,深入剖析影响该地区幼儿园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走具有地域适切性和民族特色发展路径。把国家的补偿发展和国家指导下的自主发展结合起来,发展现代学前教育、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教育结合的民族特色学前教育,为从根本上解决当地学前教育滞后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道路。同时,也为全国藏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范例,这对其他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也有着借鉴意义。

藏族文化设计篇5

图书封面是书籍组成的重要部分,而文字又是图书中最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任何一本书要想准确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都离不开文字。文字异域化独特的表现形式,能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官体验,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关注价值。本文以文字异域化形态设计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各种异域化设计风格的具体表现形式;如:变形和夸张、会意和象形、叠加与组合、提炼等;然后以藏文、蒙文、韩文等各种风格设计为例,探讨了异域化形态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具体结合方式,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

图书封面;文字异域化;表现形式

在当今这样一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实现普遍交往的新时代,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不可避免地同全人类的共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样的时代境遇中,如何处理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已然成为我们不容回避的时代主题。面对如此复杂的文化形势,民族主体意识的构建显得格外重要和必要。[1]文字异域化设计是一种融合各种民族元素来进行造字的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字异域化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进行交融设计,如:日文、英文、玛雅文、藏文、韩文、东巴文等等,从而产生别样的异域风情。异域化风格设计的具体做法是,在观察分析交融的两种文字形态共性的基础上,借助双方字体结构的相似性,运用变形和夸张、会意和象形、叠加和组合、提炼等方式,再作一定的修饰和调整,使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产生一种新的形式,给人一种特别的视觉感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的图书琳琅满目,设计者根据每种图书的属性及个性思想,结合异域化形态元素来做相应的构思和创作,不啻为一条新的途径。

1异域化字体设计风格的表现形式

1.1变形和夸张

在多种字体设计中,夸张和变形的手法是运用最为广泛的,设计者可根据设计需要,将文字根据客观事物和现象做出超现实的夸大,缩小或变形,从而达到突出对象特征的效果。这样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让读者通过设计者的夸张部分,能最快地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1.2会意和象形

会意与象形是汉字造型的基本规律。具体做法是在设计中,将某个汉字偏旁拿出来,利用象形法和会意法,结合藏文、韩文、蒙文等文字的笔画形态,重新模拟造字,获得新的字体形式,从而达到自己设计想要表达的效果。以2011年获得图书类设计探索与实验最佳奖的刘永清先生设计的《枫桥夜泊》为例,整篇诗文具有强烈的日文风格,又具有汉字的识别性。具体做法就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各种设计形式:行书、草书、韩文、日文等,结合象形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结构,从而达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1.3叠加与组合

叠加法是将文字的笔画互相重叠或将字与字、字与图形相互重叠的表现手法。叠加能使图形产生三度空间感,通过叠加处理的实行和虚形,增加了设计的内涵和意念,通过图形的巧妙组合,使单调的形象丰富起来。组合与叠加的设计方式,是以一种民族字体作为整体框架,该设计将异域文字叠加累积,并经过组合处理而获得的创意文字。这种设计的前提是必须要保证文字的可读性。以钱君陶先生《自杀日记》的封面设计为例,该设计将汉字融入拉丁字母和罗马数字中,用异域化的风格营造出错谬感,让封面内涵更加深邃。[2]

1.4提炼法

所谓的提炼法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弃芜求精的过程,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突出有特征的部分,化复杂为简单的一种艺术再创造形式。字体异域化设计中的提炼法可以说是提取异域化字体中本质上的结构线、动态线与轮廓线,使汉字能够有效地与之合理搭配、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异域化字体的形象特征。[3-4]

2异域化字体在图书封面设计中的运用

2.1藏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藏文是指藏族使用的藏语文字,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藏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脉,在汉藏文化多次交融下,藏文对汉字也有吸收和借鉴。现今的部分藏文与汉字高度相似,为汉藏字体异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藏文在设计中独树一帜,受设计师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藏文笔画特征的字体设计风格在藏、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地区使用很贴切,做与这些地区有关字体方面的设计都可以考虑这种风格,因为藏文是他们这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能够非常形象地传达给读者。2004年陆川导演了电影《可可西里》,故事发生地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它通过猎杀藏羚羊和阻止猎杀藏羚羊这个载体,反映了生态的恶化和环境保护者在恶劣的环境下与自然斗争的事迹,故事感人泪下。其出版的书籍《可可西里》封面沿用汉字字体仿藏文风格设计,既具有汉字的高度识别性,又融合了藏文字体风格的元素,突出了影片故事发生的地理位置,从视觉角度使书籍封面藏式的人物风景意境完美融合,可以引起藏汉民族的共鸣,让更多人参与到少数民族的环境保护中来,从而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5-6]

2.2蒙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蒙文顾名思义就是蒙古语的文字,主要是指回鹘式蒙古文和西里尔蒙古文。传统蒙文是在回鹘字母基础上形成的。蒙古文字是当今使用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之一,全国大约有340万人口在使用蒙文。回鹘蒙文与汉字在结构上有共通性,高度、中度相似文字数量较多,为设计者的文字设计创造了良好条件。蒙文具有强烈的少数民族异域特性,仿蒙文风格的汉字字体设计既传达了蒙古民族艺术之美,同时也具有汉民族的民族特性。蒙文字体笔画与宋体差异不大,纵向排列与连写是区别当今汉字的主要特征。因此,在字体设计时要保持连写,以竖划粗、横划细的结构布局突出蒙文化特征。蒙文字形变化中的特点:纤细、优雅、亲近、温和、飘逸等,适合表现洒脱、潇洒以及浪漫主义的各种题材的书籍。以艺术出版社出版的《成吉思汗》封面设计为例,该设计中的成吉思汗四个字,既抓住了蒙文洒脱形态的主要特征,又具备汉字的可识别性和书法艺术性,很好地烘托出成吉思汗这位大英雄可歌可泣的一生。[7]

2.3韩文风格的文字设计

韩文和汉字虽然在字体形态上有很大的区别,但由于两国地理上邻接的原因,加上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两国的简化字形相同或类似的较多,对其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哈韩文化的流行,中国一些人对韩国文化的追捧,韩国文字形态在设计领域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最常见的就是儿童书籍,相册,大量运用韩文形态,以表达时尚、可爱和活泼的意境。韩国和中国在文字上的相互交融、相互借鉴,表达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效果,对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起到很好的促进效果。以《中韩交流———平面设计》一书为例,该书将两国文字的形体、笔画进行重组和置换,使文字特征与韩文相似,而文字识别以汉字为准,从而带给读者强烈的异域风格体验。[8]

3结束语

汉字除了与以上列举的藏文、蒙文、韩文等文字进行交融设计外,还可以与其他的任何一种文字进行借鉴设计,如:东巴文、日文,玛雅文,英文等。汉字是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表达作者核心思想的直接符号,在网络、数字媒体日益冲击纸质图书的新时代,书籍封面装帧要承担的压力日益增大。汉字异域化风格作为造字和用字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指在进行汉字字体创意设计中融合其他民族文字的形态结构元素,使设计后的文字保持固有的结构特点和可识别性,又具备其他民族文字的基因特征。文字异域化设计,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有利于保护、传承和传播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张明平 单位:湖北工程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谢欣.闻一多书籍封面设计中民族主体意识的萌生与构建[J].装饰,2014(5):101.

[2]周玲.文字异域化形态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6(3):87.

[3]周玲.文字异域化形态艺术特征解析[J].芒种,2015(9):101-102.

[4]杨新忠.偶然性与必然性———汉字与周边民族文字形态相似性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5(2):12-16.

[5]张云峰.民族艺术与文字设计的关联与影响[J].民族艺术,2012(3):109-111.

[6]陈晋.开放获取十年(2001-2011)[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藏族文化设计篇6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续文化的文明古国,除汉民族以外,还有众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人口虽然不到全国总人口的10%,却分布在中华大地四周面积的60%以上,不同的种族历史发展、不同的信仰崇拜宗教、不同的居住地理环境、不同的社会发展经济状态、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民风习性和不同的审美标准以及不同的价值概念,组成了不同民族以及民族内部不同支系民族服饰文化的差异特点和风格,体现在服装上则呈现出款式丰富、造型多样、服饰色彩搭配鲜艳、纹样图案精美、制作工艺精熟。今天,很多民族依旧承继保留先人留给自己的服饰,这为我们研究历史传统服饰文化提供了最有力的实物证据,也为我们设计服装提供了最好的创作素材。可以说,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我们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服饰文化中不可缺少和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少数民族穿着的服装不但有很强的实用功效,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性。特别是传统的民族手工制作技术非常发达,人们在长期的生存环境和劳动生产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了装饰服装的各种各样工艺手段,如在刺绣、印染、挑花、盘花、镶滚、编织、皮革鞣制等方面积累的大量丰富实践经验。特别是贵州地区的苗族刺绣、布依族的蜡染、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扎染,以及著名的壮族、黎族、傣族、土家族的织锦织物,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艾特丽丝绸,、青海地区的藏族氆氇织物,东北地区的满族镶滚等传统手工工艺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同时,彝族、土族、哈尼族等也有很高的服饰色彩搭配技巧。苗族、彝族、藏族、蒙古族等内部支系繁多,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着装习俗等,形成了至今也数不清的各种服装造型款式。黎族、傣族、德昂族、崩龙族等有大沿袭祖先纹身习俗,有的纹身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民族服饰还有很好的文化价值,少数民族的文化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沉淀逐渐形成的。由于受居住环境偏僻和经济落后等多种历史遗留因素的制约,少数民族服饰发展变化相对缓慢、稳定,没有被时代大潮所冲刷,也没有被西方现代文明服饰所渗透和影响,仍然保留着先人留下来的原汁原味服饰文化特色,为我们保存了完整的原始遗风。每一个少数民族服饰从上到下都反映了自己民族发展的辉煌与屈辱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国家历史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世界服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文化就是证实历史,传承我们的优秀文化,避免自己的服饰文化被外来强势服饰文化所侵占而被人为流失,使我们祖先留给后人的传统文化不至于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断档缺损而逐年消亡,使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继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历史上看,汉民族服饰文化从先秦的战国时期到动荡的南北朝时期、服饰的鼎盛大唐时期再到近代的满清时期都离不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对其的影响,而少数民族服饰更是受到汉服影响,吸收先进的汉民族服饰文化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原地区为主的汉民族文化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不断的碰撞与融合、不竭的相互吸收与磨合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传统的服饰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滞后发展的制约,在物质生存与精神生活匮乏的过去,人们对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现代大不相同,多以华丽鲜亮、宽大繁多、装饰繁缛、显眼突出为时尚,以物质生存、区分等级为主,美化装饰为辅,服饰没有主次疏密对比,整体统一配套“设计”概念,整套服装从头到脚到处是繁缛的装饰,体现出前人对服饰美的评判标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服饰受西方文化思潮影响,不断吸收与接受外来服饰文化,逐渐使人们对带帽穿衣的审美标准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随之改变。当今在物质条件富足,文化娱乐生活丰富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像自由落体加速度一样逐年加快,昔日对传统服饰审美的标准已不适应当代服饰变化的要求。简单的服装造型平面二维结构、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和没有主次的繁缛装饰等。这种靠刺激人的视觉眼球来满足服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服饰,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和有沉重工作压力的准则,大家普遍希望在复杂的社会、繁杂的环境中有一个安静休息的地方,不被外人影响打扰的私人空间,不需要让外界过分关注自己而成为社会生活空间的焦点人物。所以,当代的实用服装设计标准不需要过多的视点对比,服装上的装饰也不需要繁缛张扬、刺激色彩吸引周边的路人。

二、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的提炼摘取

在设计服装教学中,任课教师一般都要求学生在设计民族风格的服饰中把握两个最基本设计原则:是要有传统文化性,就是本民族历史中曾经出现过的本土文化元素符号;二是要有当代性,就是现代社会正在流行的时尚元素服饰符号。在民族风格服装设计中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两者既有矛盾,又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如何把握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是初级学习服装设计中所需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现代人所穿着的服饰必须与当代社会时尚流行相同步,所以在民族风格服装设计定位时首先将主流时尚元素放在第一位,把本土传统元素放在从属次要地位,传统元素只能起点缀作用。如以藏族服饰为元素设计一套现代民族风格的服饰为例,先要全面了解藏民族服饰文化,分析藏族居住我国西南海拔最高的地区,分布在、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四季气候冷暖变化无常,每天早、中、晚温差比例大,早上是春秋天,中午变为炎热的夏天,夜晚可能就变成冬天。残酷的地理气候环境使藏族先人养成不对称穿衣习俗,即一只袖子穿在衣服外边,用来调节人体内部温度平衡,日久天长就形成了藏族人民独特的着装方式,使服装整体造型产生立体不对称自然形态,也形成藏民族服饰文化的典型元素特征。由于藏民族分布广,大多以畜牧游猎为主,其最大特点就是生产活动流动性大,白天穿着服装是防暑保暖、装饰美化;夜晚休息宽大的服装变成了被子遮盖身体。所以,藏民族外衣面料多采用厚重毛皮材料制作,内衣多选用柔软轻薄衣料缝制,这既满足了其功能实用需要,又形成内外厚薄面料的强烈对比效果。另外,藏民族一般都居住分散,地处广阔山地草原,人们沟通交往贫乏,文化生活单一匮乏,为满足单调的生活和弥补生理视觉的需求,服装的色彩搭配多采用强对比设计手法,明度色差对比大、装饰繁缛夸张,到了节日喜庆期间浑身上下挂满祖辈遗留下来的贵重装饰品,以显现家族的荣耀与富有,形成藏民族豪放朴实的民族服饰特征。在学习藏族服饰与文化时,我们如何收集藏族文化素材提取这些元素进行现代民族风格服装设计?首先,从各种信息渠道(包括图书馆书籍、网络图片等)收集的藏族服饰与文化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藏民族服饰的共性因素和个性特点,确立设计定位方向。其次,从整体造型上把握藏族服饰的宽大厚重的特点,选用不同材质的面料进行反差对比设计,款式采用不对称造型设计方式,使服装款型从门襟、到领子、袖子、口袋以及下摆等处理成大小差异、宽窄不同的比例关系,整体造型也可采用左右非对称、长短各异的设计手法。再次,在色彩搭配运用方面,将藏族原有的强对比色彩减弱,削弱其纯度对比、明度反差,在服装的中心视点部位采用含灰度的色彩,使用逐步递增的色彩对比手法进行设计,来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标准和心理需求。如果在民族风格服装造型方面传统元素使用比例过多,就要调整色彩对比设计,使服饰色彩尽量体现现代流行元素,从灰度色彩对比、抽象色彩对比、渐变色彩对比到现代流行色彩的运用,处处体现当代社会时尚元素;如果色彩搭配借鉴藏民族色彩元素比例偏大,我们就应该调治服装外形款式,采用简洁的造型、流行的款式、时尚的内容图案以及现代工艺技法和缝制手段等来增加服装的现代时尚感。我们设计的民族风格服装不是给前人穿的,也不是简单地模仿、重复少数民族现有的传统服饰。我们学习民族风格服装设计的宗旨,是传承华夏民族服饰文化,为当代社会大众服务的。所设计的服装应符合当今人生活审美标准,不管是从服装造型上、色彩搭配上、图案内容以及面料与工艺选用上都应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习惯,民族风格的服装设计应采用整体大统一,局部小对比的设计原则,在服装的主要部位用小面积的传统元素做点缀装饰,更能满足现代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视觉观赏习惯。

三、时尚服饰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传统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可以从历代服饰文化和少数民族服饰色彩、纹样图案以及造型款式中寻求,可以从传统建筑文化中得到探寻,也可以从民间的生活用品、传统家具等某些元素中得到参考;还可以从古代文化书籍中得到感悟。服装设计作品中使用传统元素必须遵从设计主题、穿着人的目的以及穿着的环境场合,不能全盘盲目使用。只要我们把握好传统元素适度的使用,处置好传统元素符号与现代流行元素的比例关系,设计出来的服装才能顺应社会现展的需要,被普通大众所接受。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国际性服装比赛,被誉为中国艺术成就最高的“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中,基本上获奖作品无一例外都具备传统元素的合理使用。服装作品成为标识每一位参赛选手的国家名片,展示自己本土文化的最佳平台。从第一届金奖获得者吴海燕的“鼎盛时代”到马可的“秦俑”,武学伟、武学凯兄弟俩的“剪纸儿”以及金奖获得者美国设计师戴维•铁里特的“美国冲浪”等,均是本土文化展示的典范。如第五届“兄弟杯”大赛主题“水上旅游”,我们的同学同样定位选择“水上冲浪”,服装作品从造型款式、色彩搭配、配饰附件等到流行时尚都不逊色美国选手的“美国冲浪”设计作品。但就是忽略本民族传统元素符号的展现,同样是冲浪的泳装造型,怎样才能让观者看出这个选手作品的文化性、本土民族语言性?第一名的美国选手戴维•铁里特做到了。服装作品一出场就充满了美国本土文化元素,蓝、白、红美国国旗主色调控制着整套系列服装,用大小不同的五角星造型、条纹图案,体现星条旗美国元素,用不对称造型和当前最新涂层材料以及高科技的激光配饰,反映美国人敢于创新,独具个性的文化特色,紧扣设计主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当之无愧获得金奖。

四、结语

藏族文化设计篇7

一、前言

民族地方文献是指在民族地区用汉文、用少数民族文字、用简易图形符号收集和整理本地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一切书刊资料内容的文献。纵向看,民族地方文献的内容包括民族地方从古至今的内容;横向看,它涵盖了民族地方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军事、人物等一切自然的和人文的内容;从文献信息形式来看,它包括了民族地方书刊、报纸在内一切文字的图籍的资料。民族地方文献既反映民族的地方特色,又体现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它们是地方的、民族的,是整个人类知识结晶的组成部分,对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就是将民族地方文献中所包含的所有的知识内容进行整理后系统地、完整地、及时地、准确地传递给读者,为民族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族地方文献,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地作用。

凉山州图书馆建馆于1992年,在建馆初组设立了地方文献部,随着彝族地方文献的增多又将地方文献部细化为地方文献工具参考室和彝文图书阅览室两个部分,图书馆非常重视对民族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并制定了面向社会征集地方文献和接受图书捐赠的倡议书和征集函等方案收集民族地方文献,但因为民族地方文献资料具有庞杂和不规范等特点,相关部门对民族地方文献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支持力度不大,而图书馆文献征集工作目的不明确,缺乏计划,对民族地方文献出版发行信息掌握不准确,资料来源主要依靠读者捐赠,导致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购书经费严重不足,图书馆征集力度不够,导致馆藏民族地方文献储备少。

二、凉山州图书馆文献基本情况

1.民族地方文献购置经费投入不足

凉山州图书馆从1992年建馆到2007年,每年财政拨款业务经费只有10万元,购书经费只相当于同级图书馆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虽然2008年购书经费增加为20万元(含订购报刊费),但每年的藏书量仍递增缓慢,截止2014年底,包括合订报刊、期刊在内只有178969册,离国家规定的地区级图书馆购书经费60万元,馆藏图书35万册以上的标准相差甚远,满足不了广大读者需要。

凉山州图书馆不仅是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更是满足读者多元化、多样化知识信息需求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担负着全州十七个县(市)的地方文集收集整理工作,而地方文献很多都是内部发行,正式出版发行的较少,很大一部份散落民间,由于没有专门的民族地方文献购置经费,馆内对地方文献购书经费分配较少,导致图书馆收集、整理彝族地方文献工作开展困难,无法适应现在书价上涨,文献品种增多的趋势,造成了民族地方文献品种尤其是一些集成性大部头民族地方文献品种无法入藏的局面,虽然凉山州图书馆近几年用于订购图书、期刊的经费逐年增加,图书馆也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大了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如:1998年根据图书馆办馆的方针、任务,结合凉山州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图书馆藏书应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地方、民族特色的藏书体系,凉山州州政府为图书馆拨20万元专款购买图书,其中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占10%的比例; 2016年,向全国各地的人民政府办公室、县地方?I办公室、图书馆发出了凉山州图书馆征集地方文献的函,努力征集地方文献加强馆内文献信息库的建设和相关地区地方?I的征集工作,但所入藏的民族地方文献品种却仍呈下降趋势,1996年民族地方文献入藏新书已有10000册,截止2016年3月民族地方文献图书藏书才17996册,增加了7996册,平均每年增加400册,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民族地方文献藏书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2.民族地方文献收藏水平不高,馆藏特色不突出

文献收藏水平受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图书馆收藏经费的来源,收藏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藏书建设的软环境都是影响文献收藏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上述因素的制约,凉山州图书馆民族文献储备量和民族地方文献收藏的水平偏低。如民族地方文献的收藏量明显偏低,全国出版和发行有关凉山的历史沿革、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的文献有数千种,而图书馆现有民族地方文献图书、期刊共30350 册,占全馆藏书 24 %,同时现在收藏的彝文文献仅1787册,彝文期刊120册,音像制品74盘,毕摩经书70册,只占地方文献6%,其中还存在大量的重?褪詹兀?造成民族地方文献馆藏图书种数与出版发行的实际种数相差较大。此外,民族地方文献收藏涉及领域窄,大部分学科和主题领域的文献处于空白状态,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有关彝族地方文献馆藏量少,彝族文献品种数少,具有彝族特色的彝文文献收集没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彝族地方文献馆藏特色不突出。

3.民族地方文献利用率低

民族地方文献的数量、类型、学科等方面的特色越鲜明就越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越能吸引读者,收集、整理民族地方文献,既要重视“藏”,更要注重“用”,“藏”是手段,“用”是目的,“藏”“用”要相结合,充分发挥民族地方文献在促进本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目前,凉山州图书馆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料大多存在“重藏轻用”问题,80%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被闲置,据统计2015年凉山州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全年读者查阅资料仅2030次,阅览人次1920次,大部分书籍搁在书架上,造成库房紧张,增加保管工作量,2016年的图书馆资产清查中民族地方文献室废旧资料约5902册,资料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整理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大部分图书馆馆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进行地方文献导读和解读工作,再加上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已不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图书馆馆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采取积极的模式,做好社会需求调研,找到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切入点,让彝族地方文献拥有更多的读者,提高其利用率。

三、改进民族地方文献工作的几点建议

1.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加大对民族地方文献购置经费的投入

图书馆的藏书水平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图书馆应有效利用好国家和省级民族地方文献保护中心的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地方财政在民族地方文献经费方面给予专项资金,对馆内购书经费的分配应侧重于民族地方文献,以此加大对民族地方文献征集力力度和保护力度。

2.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大对民族地方文献征集,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彝族地方文献馆藏特色,提高民族地方文献收藏水平

凉山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图书馆专项购书经费不足,馆员专业素质不高,藏书建设软环境落后属于文献贫乏区,跟发达地区相比,这是民族地区的劣势,但在当今时代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服务工作已经成为缩小社会差距,均衡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图书馆要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促进自身发展就必须扬己之长,取他之优,补己之短,加强横向联系与馆际协作,实现民族地方资源共享,弥补自己的不足,就应随时关注民族地方文献的出版发行动态,根据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消息、新书推介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寻找有关当地内容的民族出版物,及时预订或购买。通过向社会发出倡议书、向有关民族文献单位和管理部门发函等手段征集,利用网络数字化宣传,号召大家积极捐赠民族地方资料或提供线索。

凉山州图书馆历来注重凉山区域文化(如毕摩文化)和彝文文献资料的收集,成立了凉山民族地方文献彝文文献中心,注意收集凉山诸县的地方志、野史及近现代文史资料。无论何种体裁或载体形式,如图书、报纸、期刊、手搞、文告、碑拓、字画、图片、音带、像带、胶卷、软盘、光盘等等,均在搜集之列。有重点地收集、存储凉山地区民族地方文献,由此形成馆藏特色和优势,是图书馆加强彝族地方文献建设最重要的着力点。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献资源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馆藏特色和优势,凉山州图书馆正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特色,找准发展自己的着力点。根据民族地区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选择收集对象,及时寻访彝族毕摩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收藏爱好者了解信息,及时收集,突现自身的民族馆藏特色。

3.搞好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提高利用率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快民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顺应民族地区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已成为图书馆的当务之急。凉山州图书馆在长期的发展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彝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还掌握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的多种经验和方法,图书馆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这些彝族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系统、高效、多样地数字化、网络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让彝族地方文献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提高其利用率。目前,凉山州图书馆可小规模地开展民族地方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图书馆还可利用资源共享工程加强馆际合作,利用其它图书馆或文献信息机构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解决本馆资源无法全面满足读者地方文献信息需求的问题,提高利用率。

4.提高馆员专业素质,开发特色服务,拓展深层次彝族地方文献信息服务

民族地方文献又可称为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从民族地方文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及自然环境等情况。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以及对地方文献信息服务要求的提高,民族地方文献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民族地区图书馆要开发特色服务就应该体现出图书馆在民族地方信息服务方面的独特优势,服务特色。凉山州图书馆就需体现出自身彝族文献方面的馆藏特色,为政府各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服务,为特定读者如:民族文献研究专家、来州旅游考察者、学者、学生、爱好写作者等做好服务工作。此外,搞好信息服务,开展彝族文献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指导读者掌握各类民族地方文献检索技巧方法,调动其利用馆藏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主观能力,这都需要图书馆馆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知识素养、计算机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一定的彝语水平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深层次的信息服务,提高彝族地方文献利用率。

藏族文化设计篇8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站后台技术;网站安全

0.引言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又是民族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而计算机教育是藏族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它对培养民族地区建设人才和推动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十年的办学实践证明,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兼通母语和汉语,既能消除教育教学中的语言障碍,又能便于掌握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是遵循认知规律,按教育规律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基本政策措施。 我们就要站在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规律的高度完善双语教育体制的建设。认为现阶段很有必要培养双语型的计算机教师。 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国内民族院校中首先开设了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这将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工作,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为了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同兄弟民族院校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进交流,开发一个基于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的藏汉双语计算机课程资源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1.系统总体设计

1.1网络课程中的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建立藏汉双语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广大藏汉双语学生学习知识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教学管理的一个全新的措施,开发一个高效、可靠、通用的藏汉双语计算机课程教学系统已经迫在眉睫。本系统在满足藏族学生能够学习到全面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人性化的细节,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系统是能够同时支持藏语和汉语的双语化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视频、教学资料、电子教案包括登录的用户系统均具有藏语和汉语注释,专家答疑和网上讨论模块,用户可以用藏语或者汉语进行发帖。

(2)该系统拥有丰富专业的资源可供下载,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为老师提供参考的电子教案、教学资料,也提供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软件工具和一系列素材。而教学站点、词典检索和全站搜索功能则可以便利的向学习者提供相关学习信息。

(3)基于计算机学科很多地方涉及到算法和数学公式的特点,在网络讨论区版块,系统提供了独特的公式编辑器,能够使复杂的数学公式更易于编辑和。用户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的了解算法和公式间的细节。

1.2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从藏汉双语专业教学及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藏汉双语专业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采用和SQL server2000作系统开发工具,详细地设计了藏汉双语专业的教学系统。通过对基于JSP藏汉双语计算机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并结合系统的具体设计要求,设计出藏汉双语计算机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1所示。

1.2.1信息服务功能

主要体现在课程信息、电子教案、课程学习、学习导航这四个模块,通过对数据库的读写实现在课程简介和课程公告两个栏目的信息、修改和删除,并且能够上传图片,实现自动的图文混排,以保证课程信息、电子教案的实时性。

1.2.2用户系统

将整个网络课程的用户分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三大类,根据不同的身份给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学生拥有访问、查找和下载资源以及在论坛上发帖的权限,并且可以更改自己的个人信息,修改密码等。教师除了拥有学生的全部功能以后,还可以对资源进行、编制及删除功能,同时也可以对论坛进行管理。而管理员则是完全的管理身份,不参与教学活动,但是管理员可以管理网络课程上一切的用户及资源,还可以对系统进行设置和维护。

1.2.3讨论区

网上讨论和专家答疑模块提供留言版,具有、修改、删除以及搜索帖子的功能。当中还有独特的公式编辑器,能够使复杂的数学公式更易于编辑和。便于学生之间讨论学习,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最终达到学生能够深入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老师能够了解计算机课程中重难点的教学思路的目的。

1.2.4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包括视频媒体、音频媒体、素材库、教学站点、教学资料、电子教案、软件工具库、词典检索以及全站搜索等一系列功能,其中视频媒体、音频媒体、素材库、教学资料、电子教案和软件工具库是提供给学习者下载的,而教学站点、词典检索和全站搜索则是向学习者提供相关学习信息的。

1.2.5系统管理

该项功能分为两个管理子模块,其中一个是给教师身份的用户使用,使其可以拥有一定的权限,对网站以及学生进行管理。而另一个管理子模块则是留给管理员使用的,管理员可以通过它来管理整个网络课程的资源及用户,并且进行系统设置和维护。

2.数据库设计

由于网站资源管理系统中,多个模块涉及到了对服务器硬盘的直接读写,所以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特意根据不同权限来设定两种类型的用户,分别是学生和教师,而第三类用户——管理员则是服务器操作系统的系统用户,不存在于数据表中,只是拥有修改数据表的系统权限。采用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建立库文件info.mdb。

2.1数据库表文件

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表文件:

student 学生表.teacher 教师表

2.2主要数据表设计

学生表中包含学生用户登录该系统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在数据库中的表设计如图所示:

教师表中包含教师用户登录该系统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在数据库中的表设计如图所示:

2.3数据库链接

考虑到代码的重用性与维护的方便性,本系统采用JSP的文件包含语法,将数据库连接代码单独放在一个文件中,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只要通过文件名调用即可。

在本系统中,我们将数据库连接文件定义为:ConnSiteData.jsp,代码如下:

3.结论

本系统建成后,本人就已经对各模块进行了反复的测试,经过修改和调试通过以后,再进行运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各模块都运行正常,双语界面以及藏汉混合输入与编辑正确无误,各项功能已经达到设计要求。目前该资源管理系统已经与计算机网络课程集成在一起,并在测试服务器上。相信此系统将为藏族的教育事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藏族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阿奇. Oracle实用教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18-160

[2]金勇华, 曲俊生. Java网络高级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3月.250-267

[3]黄嘉辉. TCP/IP与Internet程序设计[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250-267

[4]王咸伟.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J].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34-38

[5]耿文兰等译.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开发[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250-267

作者简介:

藏族文化设计篇9

关键词:唐卡 教学现状 美术教育 唐卡教学 思考

藏传佛教绘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藏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藏族美术是藏族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所创造出来的灿烂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藏族人民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在藏族造型艺术中,唐卡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之一,它最初是写在布上的文告,后来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绘画形式。题材内容广泛,有佛像、人物、说法图、佛经故事等,还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唐卡绘画教学整体上呈现出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步调的发展进程,前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是传统师承教学向现代系统教学的过渡阶段,其模式单纯,进展缓慢,却又客观地继承和延续了藏族美术传统风格技法。后一时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学校教学为主体的唐卡美术教学,在充分继承传统特色和在现代教学实际操作中完成教学的办学模式,能发挥二者优势,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1]

一、四川民族学院唐卡教学的现状

藏族美术教学得到民族高校的重视,并根据不同的地方资源优势,办出了各自的特色,共同形成了藏族美术教学形式多样、风格独到的整体局面。四川民族学院对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十分重视,美术教育专业除开设素描、色彩、中国画、三大构成、中外美术史等基础课程外,还将唐卡设置为美术教育特色课程,并将唐卡作为学校特色课程来开发建设。唐卡课程在学院美术系仅十几年的时间,目前开设了唐卡画技法、新唐卡创作、藏族图案设计3门课程。通过对唐卡艺术发展源流、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技法与相关的历史事实的介绍,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唐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实用审美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加深对中华各民族传统艺术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做出努力;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工作;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专业为藏族地区在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人才、技术、社会服务的职能,使课程开设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我校传统唐卡教学中主要以临摹传统唐卡作品为主,由具有传统美术实践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主持这门课程。设计因地制宜的课程教案,从临摹和赏析经典传统美术作品入手,但目前唐卡课程的教学效果却难以令人满意,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只重视学生如何掌握好绘画的技法,对于理论则很少涉及。现在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几乎是院校毕业的,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知识甚少,特别是对唐卡这个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艺术形式了解不够深入,承担起唐卡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2];其次,分析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由于唐卡教学课时有限,在学分制指导计划中只开设54节课,可以想象其中的难度有多大。54节课要完成一幅唐卡临摹作品,对学生来说很困难。何况学习的目的,要从构图、造型等方面去学习、借鉴并进行创作,课时的保障是不能忽视的;再次,美术系学生大多数来自内地,对唐卡这种藏族传统绘画艺术不太了解;最后是日益提高的教学工作要求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矛盾,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新教学手段的采用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

二、唐卡特色课程的教学思路

历史发展规律证明,要建设好唐卡这一特色课程,必须要对其进行梳理,要考虑如何使其更加体系化、系统化、学科化。使其艺术面貌、艺术表现空间、艺术档次等方面再上新台阶,真正利用好高校人员集中、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氛围活跃等优势,使其在唐卡教学中发挥好的作用。

(一)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唐卡课程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修改调整工作,因为这门课程进入大学课堂时间才短短十几年,有很多难点和未知数,因而有待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应随时进行补充,相隔一段时间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思想的教师对现有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做相应的修改调整。从大纲和计划中明确体现出唐卡画内容的传统与创新两大的方面,从而确定教学的方向。

在课程结构和课时分配上进行改革,加强唐卡课程体系的调整,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四川民族学院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树立特色意识,确定本课程的发展定位。课程的设置紧扣培养目标,着眼于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拓展与深化和全面发展。逐步形成教学阶段与环节都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的课程设置,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模式,要充分考虑到本课程教学目标与学生自我培养、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藏族美术与宗教美术进行联系,与我国汉族地区的水墨画和工笔重彩画、与民族化的油画和版画等实行学术对照,在不同画体中,对绘画语汇、审美取向、美术规范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3]在研究传统唐卡画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工笔重彩设色和用笔秀丽、细密、严谨等表现技巧精华的同时,借鉴西方油画的技巧,不断丰富和完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新的构图和技法的表现,对唐卡画的构图和技法进行全面比较和研究,调动唐卡画的各种表现技巧,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藏区新生活、新风俗。在总体上既不失藏族绘画的基本格调,又不失传统唐卡规范的元素。这需要我们在唐卡画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让学生应用已学习的唐卡表现技法结合中国工笔画技法,融合现代绘画工具材料创作以表现现代藏区生活为题材的唐卡绘画作品。结合现代藏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生活,利用唐卡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法和现代绘画材料进行创作,在传统唐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新唐卡作品。

一方面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开展艺术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去了解体验藏区的生活,为创作做好铺垫。在实践环节,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四川民族学院地处具有丰厚文化背景的藏民族聚居区,依托学校科研处、图书馆、康巴文献馆等大量的资源对该课程的开设提供的有利条件,以道孚、甘孜、德格三县为艺术实践基地,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地写生与创作。这样,学生的实践练习既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指导,同时也能受到浓郁的藏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无疑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给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一定的时间,到藏区文化艺术相对深厚的地方去深入体会。比如青海的艺术热贡之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那里的热贡艺术是雪域文化和中原佛教艺术完美结合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是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大体始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包含了唐卡、泥塑、堆绣、木雕、石雕4种艺术形式。在当地从事唐卡制作的艺人非常多,制作技艺代代相传。让从事唐卡教学的教师去领略藏区风情,品味热贡文化,体验唐卡绘制,拜当地的民间艺人为师,将民间的绘画技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使之完善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积极举办学术讲座,有计划地邀请省内外从事藏族美术研究的知名学者、社会名人来校讲学,指导教学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缩短同其他民族高校的差距,建设良好的学术氛围。

(三)加强理论研究与教材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4]加强理论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唐卡画中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技法特色进行专题性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学,引导教师互相促进和提高学术水平,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学生对唐卡画的认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画种的手法,丰富唐卡画的表现语言。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认真分析本课程与其他民族高校之间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具体的建设方案。

加强专业教材建设,可以统一组织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有步骤地编写、出版适合高校教学的唐卡教材,或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自己编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教材,使之用于教学。可以说有了大纲和教材,唐卡这门特色课才具有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这不仅可以培养年轻教师,也能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特色课的建设和发展才有根本的保障。

综上所述,唐卡对于民族院校美术专业来说是特色课程,要建设好这一课程就应将其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所以需要我们在唐卡画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创新和发展。

(注:本文为四川民族学院院级课题《唐卡画材料与技法》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康・格桑益希.藏族美术史[M].四川民族出版社,2004.12.

[2][3]兰锐.特色课教育应学科化[J].职业圈,2007(9).

藏族文化设计篇10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 G250 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7X(2005)01-0148-04

一、引 言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人口超过5000人的民族有26个,其中15个是云南独有的民族。除回族、水族、满族3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余的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文字或语言:23个民族使用着27种语言;15个民族使用着24种文字(或拼音方案)。

本文旨在通过论述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宏富,全面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构成、价值以及对其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寻求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将其数字化的方法,以便更好地传承这一颇具特色的文化奇葩,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二、丰富的地方民族文字文献是数据库的资源保障

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以彝文、东巴象形文、傣文和藏文的文献最为丰富,也是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中最为悠久、珍贵的文献。

(一)彝文文献。彝族在历史上产生了本民族古文字,明清文献将其称作“爨文”、“韪书”,近人称它为“倮文”、“毕摩文”、“贝玛文”或“罗罗文”等。自彝文产生的时候起,便有了彝文古籍。彝文古籍种类繁多,从学科和内容上分为宗教类、历史类、训劝类、政治军事类、科学技术类、天文地理类、彝文字词典类等。彝文古籍博大精深,任何一部都有丰富的内涵,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数量庞大,计有数万册、数千种。其中影响较大、被翻译介绍得颇有特色、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典籍有:《查姆》、《梅葛》、《玄理大书》、《指路经》、《尼租谱系》、《礼法经》、《十月兽历》等。《昆明西乡彝文单字注释》是迄今为止收集到的年代最久远的一部字书,书中收录了206部彝文古籍近7000个彝文字,是研究彝文难得的资料,对编写彝文古籍词典,对彝汉双语教育历史的研究,都有着极高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彝文医书《彝族医药志》记述了彝医的起源、彝族先民的针灸疗法、常见病防治法,被医药界誉为“哀牢明珠”,据说还早于《本草纲目》12年。国外对彝文的研究始于1852年:法国人把《宇宙源流》译成法文,并在1898年用法文、彝文对照出版;1905年出版了法文与彝文对照的《法罗字典》;英国鲁豪尔的《坚固的堡垒》(1947年)、美国弗兰克的《华南漫游记》(1964年)、法国享利·科尔迪埃的《罗罗的现实形态问题》(1907年)、日本西田龙雄的《中国西南部的罗罗文字》(1980年)等论著也在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版。

(二)纳西族东巴象形文。纳西族古老的原始象形文计有1400余字。纳西族信奉的东巴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东巴教的经师称为“东巴”,他们掌握象形文,在进行祭祀、除病禳灭等法事活动中形成了众多的东巴经,用于记载古代纳西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学、艺术、地理、医学等方方面面。流传至今的东巴文古籍约有2 3万册,不同内容的约有1500册(种),分为祭天仪式经书、占卜经书、舞谱及杂类书等共28类,是研究纳西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文经典《创世纪》是纳西创世史诗,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抹去神话色彩,完全可以看作是纳西族先民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婚姻形式过渡的真实写照;《哥巴文字典》是用东巴象形文字为哥巴文注音的字典,从纳西象形文到哥巴文的发展,体现了文字进化的过程,对文字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崇仁潘迪找药》是研究纳西族医药学的珍贵材料;东巴舞谱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最古老的象形文字舞谱;东巴文是研究人类文字起源的第一手活资料。国外研究纳西文文献的有:法国巴克(J.Bocot)的《么些研究》(1913年);美国洛克(J.E.Rock)的《纳西百科辞典》两卷(1962年);西德雅纳特(Janert)教授来我国研究纳西族语言文字,已出版东巴经目录5册,东巴经“祭风经”5卷;日本白鸟芳郎教授主持的“中国大陆古文化研究会”于1978年出版纳西族的特集(共8集)。

(三)傣文文献。张公瑾先生在其著作《民族古文献概览》中说“文字跟着宗教走”。傣文文献的产生发展情况同这一说法很相符。傣文产生的年代在13世纪左右,傣文的文献古籍也在同期产生。从那时起,就有数量众多的佛经和各种典籍源源不断地被记录下来。其中佛经号称“别闷西版康”(八万四千部),叙事长诗有550部,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传说、故事,由此构成了内容博大精深、时间跨度数百年的傣族文字古籍文献宝库。傣文古籍内容涉及历史、宗教、经济、语言、文化、民俗、医学、天文历法等,因主要载体是贝叶,故又称之为“贝叶经”,其中佼佼者有:《银云瑞雾的勐果占壁简史》;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的《囊丝车勐》(《车里宣尉世系简史》)是一部统治阶级的兴衰史,是不可多得的史料;《苏定》是一部有关傣族天文历法的重要文献;《档哈雅》是西双版纳的傣族药书,是傣族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有些内容已被记入《中国药典》和《云南省药品标准》等医药书内。

(四)藏文文献。藏文古籍内容广泛、卷帙浩繁,其数量仅次于汉文古籍。藏文古籍以《大藏经》分法为准,分为《甘珠尔》(佛说部1108种)和《丹珠尔》(论疏部3461种)。藏文古籍的载体历经了羊皮———木简———白桦树皮———纸几个阶段。重要的藏文典籍有:《历代噶玛举黑帽系活佛教·如意藤》是研究云南藏传佛教和民族关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加岭传奇》是一部研究云南藏族历史、民俗等方面的要籍,也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四部医典》则为一部藏医临床百科全书;《恰最松饶历史》是各大寺院、历算机构和个人编制日历的主要工具书之一。

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字文献,如回族的《赛典赤家谱》等,壮族的《摩则社》等,瑶族的《盘王券牒》等,白族的《古通》、《山花碑》等,都是这些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是研究这些民族历史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三、信息处理技术日臻成熟为数据库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民族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已同步实现了汉字的电脑化处理。1991年,由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研究和计算机系联合研究编著的《中国各民族文字与电脑信息处理》一书,从理论上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微机处理的种种问题作了研究,并将所取得的成果作了详尽介绍。在国家的扶持下,许多科研机构开发了多种民族文字的字处

理技术及应用系统,完成了包括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彝文、藏文等在内的编码字符集标准、键盘标准、字模标准,标志着少数民族编码字符向国际标准化的迈进。[5]现已开发的少数民族文字操作系统和出版系统有:蒙文《蒙古文、汉文、西文操作系统》、《华光V型蒙古文书刊、图表、报纸激光照排系统》、《蒙文书目机读数据库》等;藏文《兰海藏文系统》、《北大方正藏文书版系统》、《WIN95藏文文字平台》、《藏文字处理软件》等;朝鲜文《方正朝鲜文书版系统》;彝文《彝文字符国际标准》、UCDOS汉彝双语平台》、《SPDOS汉彝文版汉字操作系统》、《WIN彝文文字平台》等;傣文《傣文电子出版系统》以及《计算机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系统》和《壮语词库》等。1991年4月,内蒙古电子计算中心课题组完成了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满、汉文操作系统4 0版的设计,是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少数民族文字处理技术开发”的子课题,这个操作系统可同在一个微机上处理民族文字和汉、英等文。

我们看到,与云南少数民族彝、傣、藏为主体的文字文献已有密切相关的处理系统作为良好基础,将云南的彝、傣、藏文数字化已是指日可待了。民族文字信息技术的成功开发研制,为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民族文字文献的深层次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标准和强有力的信息处理保障。但就云南省拥有自己语言或文字的23个少数民族来说,要将其所有民族文字文献数字化,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东巴象形文至今还未见到一个成熟的软件,但可喜的是有更多的学者都在积极努力寻求将其数字化的途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郑飞洲就撰文《关于纳西东巴文字信息处理的设想》,专门讨论将现有东巴文字及其研究资料科学合理地整合成数据库,并将文字的检索分为形、音、义检索,从东巴文字字形的描写项、语音的描写项和字形表义情况的描写项三个方面进行检索研究,又根据东巴文的特质提出用字素检索来解决东巴象形文的数字化问题。

三、构建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现实意义

构建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现实意义有:

(一)有利于保护和保存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少数民族文字文献载体除彝族的比较多样化外,其余均主要为纸质。彝文古籍除有竹木质载体外,还有骨质、皮书、布帛书、金石质、石质及纸质。骨质一般用之即弃,很少有保留和流传;皮书易腐布帛书价值昂贵;金石质的在云南仅发现一枚“昭通蛙钮铜印”;石质彝文古籍较著名的有《罗婺贤代铭》(公元1533年)、《普沙摩崖碑》(清咸丰年间)。纸质彝文仍是彝文古籍的主体,大量的彝文古籍主要是靠纸质传承下来的。傣文古籍主要记录在贝叶、绵纸和皮纸上;东巴文古籍书写的纸张是东巴们用当地生长的构树或兰毒草等植物制作的厚硬绵纸;藏文古籍的载体也是纸质;回族古籍多为绵纸、麻纸、草纸和石质的碑刻铭题……。显而易见,纸作为一种文献的重要载体,有它一定的局限性:易腐,不易携带,不易保存,这些制约了它的传世不朽。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用机器存贮的方法将民族文化这块瑰宝存贮于易传输、易检索、易复制、保存永久,一次输入、多次输出的现代化管理系统中,是有利于民族文字文献的传承与保护的。

(二)有利于开发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特色服务,为研究者提供文献资源保障。地方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适应中国地方民族学、民族文化等学科研究之需要,利用现代化手段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研究动态、最新成果,把握研究方向,引导这些学科研究走上为民族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确轨道。云南璀璨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学等学科研究的丰厚沃土。在云南,民族学研究源远流长,民族学的研究机构已有30多个,且人才辈出,硕果累累:1986年,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中的民族史专业被批准为云南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1997年被正式列为“211工程”部级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和“云南地方民族文化”两学科也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作为云南地方的优势、优长学科就应在多方面给予重视和支持。建立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就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优长学科研究以提供文献保障。

目前,为适应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全国民族高校都设立了民族文献资料室,建立了一批民族文献信息中心,如民院的藏学研究中心、贵州民院的全国傩文化研究资源中心、新疆大学的维吾尔及哈萨克学文献信息中心,等等。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筹建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软件建设已全部完成,现已投入正常使用[6];云南大学宋光淑老师1999-2002年主持完成了提要型《纳西东巴文化研究数据库》后又主持建设了《西南少数民族数据库》;云南省科研图书馆自1995年以来已建有《馆藏少数民族专题书目数据库》及还将拟建成《云南少数民族画库》。这些成果,把作为云南民族文化载体的云南民族文字文献,经过规范化、数字化处理,使之变成易检索、易复制、不受时空限制的机读式文献,并使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

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构建方略

(一)全局规划,整体建设,统一实施。云南是民族大省,各民族大聚集、小杂居的局面随处可见,何况又是跨地区、跨系统的民族资源整合,所以,避免各地区的书目数据库过频、过滥、低质量、低水平重复建库,出现“小而全”的局面,有必要由地方民委推荐拥有较强文献实力、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地方图书馆组成统筹规划机构,负责数据的标准制定方案设计、技术实施、全面协调等工作,使各承建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单位根据自身的文献特色,有目的、有方向、依标准地将民族文字文献数字化。

(二)需要突出民族特性,设计不同的库型深层次加工的文献更能引起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依赖,所以要有重点地进行全文、数值、事实、多媒体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检索结果要直接、客观详尽、快捷,要能达到即检即得的实用目的,以适合最终用户使用,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学术研究,这一点对民族地方文献的利用尤为重要。为此,选择建立全文型数据库,就是选择了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建设。

选择建立全文型数据库的同时,也要突出民族文字文献的特性,做一些专题型数据库是必要的或依民族文字种类建库,如彝文数据库、傣文数据库、东巴象形文数据库等;或根据学科主题做专题数据库,如《政治与法律数据库》、《自然科学数据库》、《哲学与宗教数据库》等若干个子数据库。也可建立以研究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为主的专题数据库。目的都不外乎是多角度、多渠道建库方便用户利用,使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得到更深层次的开发,以服务于社会。

(一)正确的文献标引和规范的著录是数据质量的可靠保障。高质量

的数据库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化的文献标引,必须依据国家标准进行标引:一是依《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标引;二是依《汉语主题词表演》进行主题标引,并规定数据库的标引深度、主题词与关键词的选取范围等。著录是对文献外部特征的描述,著录的完备、准确程度与文字录入的正确率等直接关乎到检索的结果,因此,著录也应选择《中国文献著录总则》、《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等作为标准。再者,采用CNMARC格式或DC格式(元数据)作为数字化建库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正确性,使云南地方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从一建库开始就走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保证文献资源达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数据库的构建,是随着计算机、通讯、多媒体、高密度存储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文献资源的数字化水平成为各国、各地区信息水平的标志为发展机遇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文献是云南各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从一个地区拥有如此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源来说,也是世界上举世无双,将其数字化必将促进地方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步伐,在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林.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J].民族研究,1997,(1).

[2]宋绮.关于构建云南少数民族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02,(2).

[3]包和平.王学艳.国外对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与研究概述[J].情报杂志,2002,(6).

[4]包和平.我国民族文字文献工作的现代化[J].图书与情报,2000,(3).

[5]江嘎.民族文字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J].中国民族,2001,(5).

[6]陈锡周.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1).

(陈雁婕 云南大学图书馆)

(闵红云 云南大学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