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四性原则十篇

时间:2023-04-25 08:2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档案管理四性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1

一、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概述

在过去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核心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这种管理较为单一化和扁平化,而现代企业制度吓得企业档案管理则更为全面和立体,这种管理制度将多个部门多个管理进行结合,其工作核心由从前单一的行政档案管理专项以资产为桥梁的企业资产档案管理。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这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此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更多的需要应用科学的管理知识和更高效的技术进行复杂海量信息的管理,这也是区别于传统企业档案管理的特点之一。

二、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四大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企业档案管理的作用之一就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参考信息,在当下激烈的商业竞争下,一个企业能否做出正确合适的决策取决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能否为企业提供正确无误的真实信息。因此,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之一,在企业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务必要将信息进行过滤筛选,核实其来源的可靠性与真实性。

(二)系统性原则

要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就必须保证其组织架构完整且完善,这也就是系统化原则的体现。这种系统化原则能够使得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清晰和规范提高企业查找、读取和保存信息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三)全面性原则

在市场经济的全新格局之下,现代企业所需要处理和管理的信息范围极为广阔,当下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互联网逐渐接入到商业社会之中,这让企业的贸易范围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着信息范围广泛、信息成分复杂的严峻挑战,这使得企业档案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单纯的档案收集和整理,其要对各种各样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收集和管理。

(四)有效性原则

现代企业的档案管理中一定要遵循信息有效性原则,这种有效性通常被分为两种,信息的时间有效性和价值有效性。互联网时代下,信息通常都具有极高的时效性,许多信息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实时发布,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而言,在信息采集和信息管理上务必保证时间有效性,这样才能高效进行贸易。第二个则是价值有效性,在互联网时代的海量信息下,存在大量的无效信息需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进行有效的排除。

三、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由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并不能够为企业直接生成经济效益,许多现代企业对于企业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这项工作的存在必要性不大。这种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企业对于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认识不够清晰和深刻,不明确这项工作的职责所在及其重要性。

(二)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落后于时代

许多企业在档案管理工作上缺乏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当下,我国已经步入互联网时代,过去传统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早已落伍,不再适用于当下复杂且海量的信息处理及采集,并且多数档案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并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随着人事调动,其所管理的档案也将发生变动。除此之外,许多企业在当下社会仍旧采用落后的纸质档案管理,这种档案管理对于如今的海量信息而言效率极低,对企业档案管理造成极大的不便。由于当下许多企业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导致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一定的安全保障。

四、 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企业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企业需更加重视现代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完善整个档案管理系统,建立有效的工作机构,加强企业内部对于该项工作的认知和学习,明确其职能和重要性,是企业内部从上到下充分意识到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通过这样的手段促使企业完善企业档案管理的制度,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加强对于相关人员的专业训练

企业需要加强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训练,定期举行档案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培训以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其明确自身职责所在,掌握现代企业档案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相关人员务必专职专岗,保证其工作效率。对于企业的老职工,因主要以企业档案管理的技术转化为主,例如:对他们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培训,使其掌握现代所需的计算机档案管理技能。而对于新入职的管理人员,则首先需要对他们进行最基础的企业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使其明确其中的专业性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一帮一的模式,让具有工作经验的老职员带新职员,形成互帮互助的模式和学习风气,全方面提升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办公技术,提升工作理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过去对于企业档案管理单一的认识已经落伍,档案管理部门需要具备与时代同步的工作理念,采用先进的信息化办公方法,将容易腐朽丢失且浪费资源和空间的纸质档案管理转化为高效便捷的计算机档案管理,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培训,运用科学的手段工作,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

(四)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的安全性

企业档案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须保证企业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才能保证企业安全有效地运作。企业应当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制度上的约束,以保证其不会在工作过程中将企业档案和信息外泄,一旦发现泄密者,务必严加查办,并给予严厉处分,以保证企业档案的安全性。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信息安全也成为了人们的焦点,企业应当积极普及互联网安全知识,让员工了解和意识到网络安全隐患的严重性,加大IT部门对于网络安全工作的工作力度,保证企业档案的安全性。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2

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对政治责任的重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对干部的个人资料的搜集及整理记录,不仅反映出了一个干部和整个干部队伍的历史面貌,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党的人事组织工作的内容和发展规律,这对我党以及国家的历史了解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并且为我党的执政规律的探寻以及进行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很好的素材。

二、做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

(一)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对干部资料进行有效的保存和保护,特别是企业档案室的库存管理,必须要完全严格按照规定的硬件标准来执行建设,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六防”原则,要完全执行,所谓的“六防”即防火、防虫、防潮、防盗、防腐和防强光照射。防盗门窗、铁质档案柜设施坚固,空调、温湿度计、加湿器、复印机、切纸打孔机、灭火器、防腐防虫物品齐备,库房面积和人事档案卷数匹配,档案库房、阅览室、办公室“三室”分开,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责任心,自始至终把安全放在首位,把好进出人事档案室安全关。

(二)规范化原则

我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应该充分依照现行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及上级档案目标管理规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从保密、安全、归档、立卷和查阅等方面,来建立起相当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要进行严密的规范化管理。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搜集信息、鉴别信息、归档资料和进行业务建设,这是充分提高我国人事档案管理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环节中,放在第一位的必定是信息的搜集,因此为了进行规范化管理,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网络状的收集体系,各个工作位置上,必须要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收集自己需要的内容。在各司其职的前提下,管理工作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创新,在坚持网络状收集的基础上,同时还应该进行经常性收集和针对性收集,普通收集和重点收集相结合的收集方式;另外,档案人员具有较强责任心,积极主动收集缺少材料;四是严把材料“入口关”,加大送交材料鉴别力度。如涂改造假、材料手续不全、错装错收等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及时与材料形成部门联系,整改完善。

(三)保密性原则

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要谨记保密性的原则,严格地遵守个性保密规定,以制度为准绳,以程序为标准,摒弃私情,严格保证档案内容不被泄露,时刻保证严谨的工作态度及状态,以严格地纪律性和严肃性规范自己的工作。坚持每半年对人事档案案卷进行一次检查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服务原则

提供利用是档案价值的重要体现。开发干部档案信息资源,为干部人事工作服务,是干部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创新利用手段,以“全、准、新”的信息量,为组织、领导决策和职工的排疑解惑服务。二是正确处理好档案利用与保密的关系。档案利用有利于保密,保密是为了保证档案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更好利用,积极为干部选拔任用、政审、技术职称评定、办理离退休、住房分配、薪酬待遇等工作提供服务支持。三是积极探索和研究干部档案利用的特点和规律,加强信息资源处理与管理。

三、结束语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3

档案工作既要规范化,又要标准化,具体来讲,就是文档一体化、文件中心理论的规范和标准。所谓文档一体化和就是将目前档案工作现实中各机关相对分散独立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统一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管理。而文件中心是介于文件产生形成机关和档案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文件保管机构国内学者一致认为它们的理论依据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一、文档一体化与文件中心的理论依据及其必要性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文件从其产生形成到最终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若干阶段,由于各阶段有其不同的价值、作用和特点,各阶段文件存在着与之相对应的保管地点和存放方式。国内外学者对周期理论阶段划分不一各执一词。笔者认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和比较合理的是四阶段划分法,将文件的生命运动过程划分为制作阶段、现实使用阶段、暂时保存阶段和永久保存阶段。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强调文件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生命运动过程。而我国档案工作通过归档口的设置将文件的第一、二阶段作为文件将第三、四阶段作为档案并采取非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管理使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相对独立因此造成文档分离的不正常现象。要解决这一实际工作的难题必须实现文档一体化将文件和档案即将原来分离的二、三阶段糅合起来,这种糅合是符合文件运动的特点的,这两个阶段的文件都处于现行和半现行阶段都具有不稳定性、中间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都主要是为产生文件的机关、为发挥其原始价值服务的。从本质上四个阶段都是文件只是其价值、特点、存放地址不同因此文档一体化在现实中主要是对二、三阶段文件的一体化管理。

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保管场所,其中暂时保存阶段文件尤为特殊,这一阶段的文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的可能没有价值,可以销毁,有的一段时间内有价值,然后再销毁,有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将来还需要进馆保存,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的中间机构来专门对其进行整理、保管和利用。于是文件中心这一机构便应运而生了。国内外学者对文件中心的实践范围各说不一但其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一致的。

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提上了议事日程。文件档案的计算机管理克服了以往工作环节、工作程序的重复雷同,将文件和档案作为统一的系统工程加强文件管理的超前控制保证了档案的质量,从而充分发挥了档案的作用。档案工作者提前介入文件的生命周期,从信息源头做起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一致欢迎,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为解决文档分离,使电子时代档案工作从根本上动摇,而提出的也是解决现实文档分离的根本办法。

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中间环节,在搞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则是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日益丰富的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做好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二、公文制发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性前提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由公文转化而来。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影响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下牢固的工作基础。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不论是草拟公文,缮印公文,还是做出的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应用。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4

论文摘 要:档案管理是一门完善的、体系严密的科学。档案管理信息化——新时代档案管理的目标,是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等现代化先进技术的有机整合,进而形成档案信息远程传输和社会共享的完整服务体系。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

电子信息化技术的飞越发展给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一代档案学尚未产生,档案管理信息化仍然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难题。

(一)面临创新与安全的挑战。原有档案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为了快速查询、应用,二是为了确保档案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向深层应用发展时,会出现与其它应用系统整合的情况,如文档管理一体化。对于这类整合,必须用创新思维来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同时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本身存在安全缺陷,不仅硬件资源易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且软件资源和数据信息也易受到病毒的侵扰和毁坏。加之没有相应的内部措施加以管理、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可能给网络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二)面临标准化、法制化的挑战。由于档案自身的复杂性,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体系亦比较复杂,分散管理是其突出特点。由于多头管理,各有政策,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档案的立法也相对比较缺乏,甚至对超过五十年的历史档案必须密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大量档案因密级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

(三)技术支持不全面。一是电子文件在性质上确定了它的保管条件、保管期限等方面存在着局限,若不能很好加以解决,可能会适得其反。二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有大量的纸质档案需要通过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目前我们多数单位使用的平板扫描仪虽然价格便宜,但速度慢,无法适应将原始档案资料短期内完成转化的要求。

(四)人员配备不合理。就目前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很少,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从年龄结构看,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极少,四十岁以上的人员占绝大多数,带来的问题是知识和观念老化等问题。

二、档案信息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接收电子文件,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二)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效益性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馆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考虑馆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

三、推进档案信息化的策略

(一)建立规范体系。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历史原因,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信息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专业,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同时,档案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所以制定统一的、标准的规范体系,切实推动档案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二)完善安全制度。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落实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人是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为此,要提高档案人员的警惕性,从根本上铲除黑客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三)提高技术支撑。技术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生命,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撑,档案信息化形同空话。首先,要配备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硬件设备并添置相应的配套设备,防止电磁干扰、辐射等影响,从源头上减少自然毁损概率。其次,要设计开发出通用性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合贯通。其三,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软、硬件安全运行。

(四)加强人才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社会和公众服务。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电子文件管理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档案人员不断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树立为社会和公众服务的意识。

述上所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具体的工作,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5

地方立法是在国家不可能以统一立法形式解决全国各地各种复杂问题情况下,对法律条文细化或延伸。也是对有些问题因经验的局限、时机不成熟或各地情况不同,国家立法没有及时统一立法的情况下,地方根据本地特点,在不违反国家法制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开展地方工作,因地制宜地解决本地问题,使国家法律法规能够在当地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依据《档案法》和《广东省档案条例》,结合广州市档案工作的实际,制定一个能够解决我市档案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可操作性强、具有广州地方特色的地方政府规章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有些新问题在国家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但因档案实际工作迫切需要规范,确需通过创设新的条款,以填补空白。《广州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是以此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的制定背景与依据 (一)广州档案事业需要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地方法规作保障 当前,我们面临的情况是:法律成为社会调控的主要手段,档案工作已作为国家行政事务、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领域纳入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轨道;档案部门延伸的领域不断扩大,只要党的中心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档案、档案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服务功能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档案和档案工作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产生的门类和载体日益增多;社会档案意识也逐步增强,社会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但我国上位法还有地方过于原则,有些方面滞后发展,而我市档案综合性立法空白,导致我市执法环境和综合治理不协调。其主要表现在近年来我市档案工作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电子政务中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重大活动形成档案的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公开现行文件的利用服务等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有的案件在处理环节上也有找不到适当法律条文,在依法治国、依法治市的今天,法律法规缺失状态将较大地影响了我市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广州档案地方立法依据充分 1、《立法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 2、《广州市行政规章制定办法》政府令(2002)7号文第三条制定:规章应当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和国务院《规章制度程序条例》确定的原则,适应本市实际需要,具有地方特色;第八条报送立项的规章项目应当符合基本条件。 3、《档案法》(1996)第二章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 从1996年开始至目前为止,我市13个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都成立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和组建了档案行政执法队伍,清理广州市人民政府继续有效的档案工作规范性文件14个,广州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33个,保障了依法行政的组织实施。1998年以来,我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建立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档案行政执法人员都领取了档案行政执法证,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对贯彻《档案法》、《广东省档案管理规定》方面管理制度不健全,保管条件恶劣,管理不善又或者不利于档案安全保管的单位,根据《档案法》、《广东省档案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向有关单位发出《档案执法监督检查通知书》,限期进行整改。2008年,行政执法行为调整10项,新增行政执法行为12项。 二、《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的制定及特点 (一)《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立法框架 《规定》的立法框架是根据2001年11月16日国务院公布了《规章制定程序条例》,规定制定规章的基本要求,其一应当遵循《立法法》确定的立法原则,符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其他上位法的规定。其二应当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规定其应当履行的义务的同时,应当规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保障权利实现的途径。应当体现行政机关的职权与责任相统一的原则,在赋予有关行政机关必要的职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行使职权的条件、程序和应承担的责任。其三,应当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行政行为,促进政府职能向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应当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应当规定由一个行政机关承担,简化行政管理手续。根据以上原则,《规定》的起草主要依据《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广东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文件,同时参照了福建、山东、江苏、陕西、甘肃等省,以及上海、武汉、南京、西安、吉林、深圳、珠海等市的立法实践和我市档案工作实践。还有当时考虑立法原则,如果按照章节做,必然有些章节丰富,有些章节单薄。因此,决定《规定》不分章节,共二十五条。分别对立法目的、适用范围、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管理、档案的公布和利用、奖励与处罚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具体的规定。 (二)《广州档案管理规定》的主要特点和创设 条款与上位法和其他城市的档案法规、规章相比,《规定》主要特点突出和强化了公共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重大活动管理、管理制度建设以及罚则等五个主要特点,其中有些地方是创设条款。 一是突出了档案公共服务思想。如《规定》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应当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通过现场查阅和网络查询的方式方便公众查阅利用已公开现行文件;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档案馆应当建立档案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和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逐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依法向社会提供所保管的已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第二十一条第二款鼓励私有档案向社会开放。这些规定将会推动广州档案事业科学发展。#p#分页标题#e# 二是突出了重大活动档案的管理。重大活动档案是各级档案部门应当集中力量做好的重点工作。 《规定》第十四条规定重大活动主办或者承办单位有义务做好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移交;在主办或者承办重大活动之前要通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并会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重大活动档案收集工作方案;同级国家档案馆应当及时拍摄,主动收集照片、录音、录像等声像档案。为了便于操作,第十四条第四款对重大活动的范围作了界定。 三是设计了具体的管理制度。《规定》对新设机构档案管理登记备案(第七条)、档案(包括声像和实物档案)移交(第十条、第十二条)、档案征集(第十一条)、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第十六条)等工作的范围、期限及程序等作了具体规定,增强了可操作性。 四是细化了行政处分和处罚规定。《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是针对《规定》中各条款相对应所设的义务,具体列出了应当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的行为,使处罚的主体也更为明确,从而保证《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以有效贯彻实施。 与上位法相比,《规定》创设了不少新条款,这些新条款具有突破性,对创新机制,加强监督,落实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一)《规定》第三条:该条第二款首次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统一设计和实施,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打好基础。 (二)《规定》第七条:规定有关单位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后,要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第七条是本《规定》的一大亮点,对档案管理机构的登记备案的管理权力直接派生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权。我市行政区域内单位众多,变化较为频繁,且不断有新单位成立。由于目前没有开展档案登记备案工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较难准确掌握各单位的档案管理情况,影响了监督、指导服务的效果,更影响到我市国家档案资源的完整收集、规范整理和安全保管。因此,有必要创设实行登记备案制度。《规定》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临时机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三个月内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或者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的档案工作,同时向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三)第九条:对归档电子文件的转存和抽检做出了规定。2003年国家档案局《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作了规定。为了保证电子文件归档齐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规定》第九条规定了电子文件在形成后应当即时归档,实行“双轨制”,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应当同时制成纸质文件归档保存,并使两者建立互联。为保证归档电子文件长期有效可用,第九条第二款根据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首次对归档电子文件做出了的每4年转存一次和每满4年进行一次抽样机读检验的规定。为保证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工作得到落实,第九条第三款规定这项工作应由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并将电子文件管理的全过程纳入文件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 (四)第十一条:细化了各级国家档案馆应当收集、征集的档案、资料的类别。从全市范围来看,我市档案资源比较分散,不利于档案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广泛征集分散在其他组织或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料,是档案馆目前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但由于缺少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依据,使得征集工作面临很大困难,成效不够理想,因此《规定》第十五条就档案的征集工作做了规定,并进一步细化了应当收集、征集的档案、资料的四种类别,使档案馆收集工作更为明确。 (五)第十四条:列举了应加强档案管理的重大活动的六种情形。重大活动产生的重要档案,是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是同级综合档案馆重点收集和保管的档案。但由于承办或举办这些活动通常是时间紧、工作量大,组织者往往会忽视档案管理问题,很容易出现档案收集不全、保管不善的问题,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加强对这类档案管理,兄弟省市地方法规和规章中也有关于加强重大活动档案管理的条款,但对于“重大活动”的范围,上位法和兄弟省市立法都未明确。第十六条第四款则首次对重大活动的范围进行了划定,列举了重大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本市的公务活动”等六种情形。 (六)第十九条:规定了各级国家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规定》突破了档案工作中原有的重为机关工作服务,轻为人民群众服务,重收集保管,轻开发利用的观念,与上位法相比,通过第十九条第三款首次规定了各级国家档案馆是同级人民政府公开信息的查阅场所,应当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通过现场查阅和网络查询的方式方便公众查阅利用已公开现行文件。 三、《广州市档案管理规定》对广州档案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次立法不可能把所有问题一揽子解决,但由于立法,可以使解决所暴露的一些隐性矛盾明朗化,一方面为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依法治档实践创造制度化、规范化的平台,另一方面加快了依法治档的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是促进完善各项配套制度建设,保障《规定》的推行。围绕《规定》条款,我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档案馆建立健全了相关的配套制度,如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上岗制度、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制度、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公示制度、档案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等各项配套制度,用制度规范和约束执法行为,从多角度、多层面有效保障《规定》的推行。按照《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我们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奖励、行政确认等行政执法程序做了进一步完善,在每个执法岗位设定了工作程序与工作标准,制定了详细的执法程序流程图,全面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 二是提高制度建设质量。要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就应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范和监督档案行政行为,确保法律制度的全面实施。《规定》制定过程,主要采取与法制部门共建,以媒体网络形式公开等形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接受机关团体以及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体现合法、公开的原则。#p#分页标题#e# 三是强化档案法制机构统一审核职能。今后凡市档案局起草或者参与起草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由本局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领导小组归口审查,同时,将市档案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按照规定程序及时报送市法制办备案。建立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制度,定期对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四是使清理规范性文件工作制度化。适时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和废止,切实解决法律规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五是促进制度建设公开化。档案规范性文件等制度的出台,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座谈会、听证会或者在公共媒体以及网站公布等方式听取意见。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6

一、《档案法》的立法环境

按照部门法的划分,《档案法》属于行政法法律部门,规范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权的运行,确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传统的行政法突出纵向的管理性,强调行政机关的权力,弱化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市场经济之下的现代行政法注重保障行政相对方的权利,用行政程序控制行政机关的权力,特别是福利国家兴起之后,社会对政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要求政府行为也就是行政行为具有服务性和透明度,即服务社会和便于监督。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是经济基础的反映。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1992年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当时背景下制定的《档案法》必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特征,其立法理念是一部档案管理法。

市场经济意味着法治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国的各项法律制度也在日益健全。1994年,《国家赔偿法》通过;1996年,《行政处罚法》颁布,这是我国第一部运用行政程序控制国家权力(行政处罚权)的立法,之后,又有《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许可法》;2004年,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特别是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分别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样从宪法到行政部门法构成了相对完备的现代行政法律体系。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立法的宗旨是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制定本条例。(《条例》第一条)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条例》规定了政府信息的定义;公布的主体和原则;公开的范围、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其中备受瞩目的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条例》第十八条“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而《档案法》第十九条“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

就立法层级而言,由国务院通过的《条例》的法律效力低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档案法》,但是前者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法”,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优先适用。我们知道,政府信息在档案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条例》不仅使《档案法》的修改势在必行,而且为其修改提供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立法理念和运用行政程序控制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权进而保障公民的信息权(知情权)的现代法治精神。

就政府信息公开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趋势而言,《条例》是为将来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立法做的法律和社会接受能力的准备,是一个过渡。所以,《档案法》的修改不能只是回应《条例》,还要站在高于《条例》的角度。

二、档案法律关系的特征

《档案法》是规范档案法律关系的基本法律,共六章。第一章“总则”规定立法的宗旨、档案的定义、组织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和档案行政管理中总括性的问题;第二章“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按照行政层级划分档案管理的权限,明确档案馆的职责;第三章“档案的管理”规定档案的移交、立卷归档、保密、代为保管、收购、征购、寄存、出卖、捐赠等;第四章“档案的利用和公布”规定档案开放的期限、对未开放档案的利用、档案的优先利用权、公布档案的权限和档案馆在研究整理档案及编辑出版档案资料方面的职责;第五章“法律责任”规定违反档案法的行为、惩罚的机关和惩罚的措施;第六章“附则”。

《档案法》的构成清楚地说明档案法律关系分为三类:其一是档案的管理;其二是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其三是违反档案法之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一项和第二项法律关系建立在合法行为基础上,目的是调整档案管理和利用公布领域的法律关系,属于第一性法律关系;第三项法律关系建立在违法行为基础上,目的是保护受损的第一项和第二项法律关系,属于第二性法律关系。

在档案管理法律关系中,应当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因为档案是人类活动的原始凭证,一旦毁损或者丢失,相关的历史内容便无法考证,甚至造成历史的断层,所以,对于档案的保护和保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制度。此时,突出传统行政法的管理特征,强调行政权在档案的移交、归档、代为保管等方面的主动性和先行性,对档案的完整和安全是极为有利的。

在档案的利用和公布法律关系中,应当弱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加强其服务的意识和法律建构。在当今的法治环境中,《档案法》受到挑战的主要是这一部分,比如上文提到的档案开放的期限由30年到20个工作日的变化。因为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制度涉及公民的信息权或者叫知情权,从宏观的角度讲,信息权是实现公民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的基础;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知情权是公民监督政府,建设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前提。所以,档案的利用和公布制度应当是赋权性的制度,即以保障公民的档案信息权为宗旨。反观现行《档案法》第四章“档案的利用和公布”中的五个条文,除第二十一条对优先利用权的规定能体现行政相对方的主动地位外,其余四条均是以档案行政管理方的意志和行为为主导的,特别是第十九条第三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中,“可以”是一个供选择的字眼,这里使用“有权”更具确定性和赋权性。

在作为法律责任的第二性法律关系中,所有违反档案法的行为都要依据统一的标准受到法律的制裁。按照上文的分析,法律责任包括两类:第一类是违反档案管理法律关系产生的,分两种情况:其一,行政相对方违反档案法,比如《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五项“倒卖档案牟利或者将档案卖给、赠送给外国人的。”;其二,档案行政管理体系中的法律责任,比如《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八项“档案工作人员,造成档案损失的。”;第二类是违反档案的利用和公布法律关系产生的。这类责任主要由行政主体来承担,分为实体违法和程序违法两个方面。《档案法》中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规定。

三、《档案法》的立法走向

社会对档案法律关系的要求就是《档案法》的立法走向,

在档案管理方面:传统档案行政管理权的主动性和先行性应得到维护,以求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但同时也要注意分寸和方法,因为在现代社会作为公权力的行政权不宜过分地介入私权领域,否则便违反了“意思自治”的私法原则,例如,对私有档案的流转,立法究竟控制到什么程度为恰当?还有由于科技发展而出现的电子档案,立法应明确其法律效力和地位。

在档案的利用和公布方面:首先,《档案法》的总则中应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利用国家档案的权利。”,即档案的利用和公布不是行政主体对档案进行管理的一部分,而是促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和构建服务型、阳光型政府的法律建构,具有独立的价值;其次,依据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对行政权的控制是通过行政程序来实现的,即为行政权的运行设定原则、方法、步骤和时限等。因此,《档案法》应规定档案公布的原则、责任主体、时限和程序以及公民利用档案的途径和各项程序性的权利,如提出异议权、获得帮助权等。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7

电子信息化技术的飞越发展给档案信息化管理带来新的机遇,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一代档案学尚未产生,档案管理信息化仍然存在大量未解决的难题。

(一)面临创新与安全的挑战。原有档案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为了快速查询、应用,二是为了确保档案安全。档案管理系统向深层应用发展时,会出现与其它应用系统整合的情况,如文档管理一体化。对于这类整合,必须用创新思维来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同时计算机系统和网络本身存在安全缺陷,不仅硬件资源易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且软件资源和数据信息也易受到病毒的侵扰和毁坏。加之没有相应的内部措施加以管理、安全意识薄弱等因素,可能给网络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二)面临标准化、法制化的挑战。由于档案自身的复杂性,我国政府的档案管理体系亦比较复杂,分散管理是其突出特点。由于多头管理,各有政策,造成了管理标准化的困难。档案的立法也相对比较缺乏,甚至对超过五十年的历史档案必须密都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造成大量档案因密级问题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

(三)技术支持不全面。一是电子文件在性质上确定了它的保管条件、保管期限等方面存在着局限,若不能很好加以解决,可能会适得其反。二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有大量的纸质档案需要通过扫描仪等设备转化为电子档案,目前我们多数单位使用的平板扫描仪虽然价格便宜,但速度慢,无法适应将原始档案资料短期内完成转化的要求。

(四)人员配备不合理。就目前的档案工作人员来说,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很少,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单一,普通操作型人才居多。从年龄结构看,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极少,四十岁以上的人员占绝大多数,带来的问题是知识和观念老化等问题。

二、档案信息化应遵循的原则

(一)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接收电子文件,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二)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效益性原则: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馆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考虑馆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

三、推进档案信息化的策略

(一)建立规范体系。档案信息化的前提是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由于历史原因,档案业务基础差,案卷质量不高,特别是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不强,系统软件移植性差。档案信息化工作尚无统一标准,仅着眼于某一个专业,无法全面实施、推广统一标准。同时,档案信息化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是磁盘、光盘,现行的档案整理、分类、著录及有关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所以制定统一的、标准的规范体系,切实推动档案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

(二)完善安全制度。档案信息化建设最终落实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人是档案信息化安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为此,要提高档案人员的警惕性,从根本上铲除黑客对信息系统的威胁。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三)提高技术支撑。技术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生命,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撑,档案信息化形同空话。首先,要配备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硬件设备并添置相应的配套设备,防止电磁干扰、辐射等影响,从源头上减少自然毁损概率。其次,要设计开发出通用性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使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融合贯通。其三,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软、硬件安全运行。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8

[关键词] 档案工作 规范化 标准化

档案工作繁琐枯燥,但对工作的开展却极为重要,所以这就要求档案工作必须规范化、标准化。作为卫生监督机构,在管理一些日常文书性档案的同时,还有大部分档案是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这类档案管理原来以科室负责为主,但实践表明,此种管理模式不利于工作开展,于是各科室执法档案也由所统一管理,这样既符合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又能满足卫生监督业务开展的需要,是非常正确的。为了使档案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笔者以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一、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有日常文书档案、业务档案、纸质档案、电子档案,要实行规范的管理,就必须建立切合实际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要以《中华人发共和国档案法》为指导原则,首先要加强硬件的建设,存放档案必须有专门库房,并设有专柜便于查找,做到科学管理,排列整齐,并健全检索工具。库房要经常通风,做到整洁卫生,库房内不准吸烟,以免发生火灾,做到防火、防盗、防潮、防鼠、防虫、防尘、防光,以确保安全和延长档案寿命。其次,建立档案工作网络,由领导负责包括业务档案在内的档案工作的领导、规划,提出业务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具体制定业务档案的各项管理制度,对档案管理进行督促指导。应该指定专人管理文书档案和业务档案,档案室人员应深入各科室,了解各科主要业务活动,以便对各科的业务档案提出统一的立卷要求,促使业务科室在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能够及时立卷和定期向档案室归档。归档的文件材料,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分类整理,立卷、案卷标题简明确切,便于保管和利用。最后要严格有关的档案借阅手续,杜绝档案乱借乱发,防止分散流失。

二、严格公文的制发

公文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由公文转化而来的。可以说公文制发的怎样,不仅仅决定公文本身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了日后档案的质量,决定了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因此,我们在公文制发中必须要注意解决好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以提高档案实体质量,为档案工作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打基础。提高公文质量,首先公文用纸质量要好,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规范、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排版形式为横写横排,左侧装订。二要注意检查制发公文是否履行了签发手续,是否符合审批权限,公文标题是否准确,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准不准,落款是否与公文一致,有无日期等。三是公文字迹要牢固清晰。各种记录、报表、签字、批注等,都不应使用容易褪色的笔种、墨水和纸张,以保证字迹鲜明、清晰,这有利于日后长久保管利用。四是使用文种要合理,拟制格式要规范,行文不要滥用简称和使用不规范的字,以利于日后标准化、现代化检索手段的实施。

三、做好文书以及电子文件的处理工作

工作实践表明,虽然文书处理工作与档案工作各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由于文书是档案的来源,档案是文书的归宿,所以,两者又是文档工作流程中紧密相关的工作环节。因此,我们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以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

在现今的网络工作环境下,电子文件也属于档案的一部分,由于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文件有很大的差别,电子文件通常以脱机方式保存,在实际使用中大量电子文件还是用软磁盘保存。所以在选择软磁盘时一定要把住它的质量关,软磁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磁盘信息的保存寿命,高质量的软磁盘在良好的保管条件下可保存近10年,而低质量软磁盘往往不到1年,所以在选购软磁盘时要认真把好质量关。

在保存方面,要求软磁盘存放在无强磁场干扰、无震动、无尘、无腐蚀气体和温湿度适中的环境里,因为潮湿会使光盘片基霉变,所以环境空气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40%~65%,温度应该控制在14~24℃。

四、实施“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

“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或直属上级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相近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才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全宗的完整性。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

五、提高纸质档案立卷的质量

不断深化的工作实践证明,案卷材料收集的是否完整是决定和影响档案价值的因素,而立卷问题与案卷装订质量问题则可能是决定和影响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质量的操作性因素。因此,在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进程中,必须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立卷方法问题,以有利于档案标准化管理中的分类和检索,另一方面,要注意解决好案卷装订质量问题,以有利于档案规范化管理。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9

第一条为了加强干部档案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更好地为干部工作服务,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根据党的干部工作方针、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干部档案是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条干部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它是为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和政策,选贤举能,知人善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第四条干部档案工作,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组织协调下,由干部主管部门领导与指导,实行分级管理,同时接受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第五条在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中,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档案、保密的法规和制度,严密保管。确保干部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二章体制、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干部档案管理实行集中统一和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以上(含县)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集中统一管理;县以下机关、单位的干部档案实行由县委组织部集中管理,或由县委组织部、县人事局等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不具备保管条件或档案很少的单位,其干部档案由上一级单位管理。干部档案被纳入综合档案室管理的单位,其干部档案要固定专人管理,业务工作要接受本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和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检查指导。

第七条县以上(含县)的组织、人事部门,应建立相应的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机构,并负责对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干部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每管理一千人的档案需配备一名专职干部,有业务指导任务的单位,要配备相应的业务指导人员,县以下实行集中或相对集中管理档案的单位,根据上述原则应当配备专职人员。不需要建立机构的单位,必须配备专职或以干部档案工作为主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

第八条干部档案管理部门的职责:

(一)保管干部档案,为国家积累档案史料;

(二)收集,鉴别和整理干部档案材料;

(三)办理干部档案的查阅、借阅和转递;

(四)登记干部职务、工资的变动情况;

(五)为有关部门提供干部的情况;

(六)做好干部档案的安全、保密、保护工作;

(七)调查研究干部档案工作情况,制定规章制度,搞好干部档案的业务建设和业务指导;

(八)推广,应用干部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

(九)定期向档案馆(室)移交死亡干部的档案;

(十)办理其他有关事项。

第三章档案的内容和分类

第九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对所管理干部都要建立干部档案。干部档案分为正本和副本,副本根据工作需要建立。

第十条干部档案正本由历史地,全面地反映干部情况的材料构成。内容及其分类:

第一类履历材料;

第二类自传材料;

第三类鉴定、考核、考察材料;

第四类学历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材料(包括学历、学位、学绩、培训结业成绩表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考绩,审批材料);

第五类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和依据材料,党籍,参加工作时间等问题的审查材料);

第六类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派的材料;

第七类奖励材料(包括科学技术和业务奖励、英雄模范先进事迹);

第八类处分材料(包括甄别、复查材料,免于处分的处理意见);

第九类录用、任免、聘用、转业、工资,待遇、出国、退(离)休、退职材料及各种代表会代表登记表等材料;

第十类其他可供组织上参考的材料。

第十一条干部档案副本是干部档案正本主要材料的复制件。干部档案副本的具体内容,由正本中以下主要材料的复制件(或重复件)构成;

第一类的近期履历材料;

第三类的主要鉴定、干部考核材料;

第四类的学历、学位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材料;

第五类的政治历史情况的审查结论(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六类参加中国共产党、共青团及派的材料;

第七类的奖励材料;

第八类的处分决定(包括甄别、复查结论)材料;

第九类的任免呈报表和工资、待遇、出国审批材料。其他类别如有重复的材料,也可归入副本。

第四章管理范围

第十二条县以上(含县)的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干部档案的范围,原则上应与干部管理范围相一致,其分工如下:

(一)干部档案正本,由干部的主管部门保管;

(二)干部档案副本,由主管或协管干部的部门保管;

(三)军队干部兼任地方职务的,其档案正本由军队保管;地方干部兼任军队职务的,其档案正本由地方保管。

第十三条干部退(离)休以后,原属中央、国务院管理的干部,其档案仍由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保管;其他干部的档案,由该干部的管理部门保管。

第十四条干部死亡以后,其档案按下列办法分工保管:

(一)中央和国务院管理的干部,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五年后,移交中央档案馆永久保存;

(二)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司局级职务的干部,全国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教授和有特殊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知名人士,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五年后,移交本机关档案部门保存,并按《机关档案工作条例》规定的期限,随同到期的其他档案一并向同级档案馆移交永久保存;

(三)上述范围以外其他干部档案,由原管理部门保存五年后,移交本机关档案部门保存,按同级国家档案馆接收范围的规定进馆。

第十五条干部辞职、退职、自动离职、被辞退(解聘)后,未就业的,其档案仍由原管理单位保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至有关的组织、人事部门保管,不具备保管条件的,转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

第十六条干部被开除公职以后,未就业的,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另就业的,其档案转给有关的人事部门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第十七条干部在受刑事处分和劳动教养期间,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以后,重新安排工作的,其档案由有关的人事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保管。凡通过劳动部门就业的,其档案由有关的劳动部门保管。

第十八条干部出国不归,失踪,逃亡以后,其档案由原管理单位保管。

第十九条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及其在本单位的直系亲属的档案,由所在单位组织指定有关部门专人保管。

第五章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与归档

第二十条为了使干部档案能够适应干部工作的需要,要经常通过有关部门收集干部任免、调动、考察考核、培训、奖惩等工作中新形成的反映干部德、能、勤、绩的材料,充实档案内容。

第二十一条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及档案中缺少材料的情况、有计划地布置填写干部履历表,做鉴定,写自传等,并及时将这些材料补充进干部档案。

第二十二条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有关部门,要建立主动送交干部档案材料归档的工作制度,及时地将新形成的干部档案材料送交有关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归档。

第二十三条收集的材料,必须经过认真的鉴别。属于归档的材料应真实,完整齐全,文字清楚,对象明确,手续完备。需经组织审查盖章或本人签字的,盖章签字后方能归入干部档案。

第二十四条不属于规定归档范围的材料,不得擅自归档,经过鉴别,可分别情况予以处理。凡销毁材料,必须详细登记,并报请主管负责人审查批准。

第二十五条凡属应归入干部档案的材料,均应按照《干部档案整理工作细则》进行整理立卷。

第二十六条干部档案材料,须统一使用十六开规格的办公用纸,不得使用圆珠笔、铅笔,或红色及纯蓝色墨水和复写纸书写。

第六章档案的保管与保护

第二十七条根据安全保密,便于查找的原则要求,对干部档案应严密、科学地保管。

(一)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坚固的、防火、防潮的专用档案库房,配置铁质的档案柜,库房面积每千卷需20至25平方米。库房内应设置空调、去湿、灭火等设备;

(二)库房的防火、防潮、防蛀、防盗、防光、防高温等设施和安全措施应经常检查;要保持库房的清洁和库内适宜的温、湿度(要求:温度14℃一24℃,相对湿度45一65%);

(三)保管干部档案,应建立登记和统计制度。每年全面检查核对一次档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干部档案管理部门,要设置专门的档案查阅室和档案管理人员办公室。档案库房、阅档室和档案人员办公室应三室分开;

(五)要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档案的保管方法和保护技术,逐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

第二十八条档案卷皮、目录和档案袋的样式、规格实行统一的制作标准。

第二十九条干部档案管理工作所需必要的设备和业务经费,应单独立项,列入本地区本部门预算统筹解决。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给予支持。

第三十条严禁任何个人私自保存他人的档案。对利用档案材料营私舞弊的,应视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对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秘密法》的,要依法处理。

第七章档案的提供利用

第三十一条因工作需要查阅和借用干部档案,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查阅单位应填写《查阅干部档案审批表》,按照查阅干部档案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不得凭借调查证明材料介绍信查阅干部档案;

(二)档案管理单位,要根据规定,确定是否提供和提供什么材料;

(三)凡查阅干部档案,利用单位应派中共党员干部到保管单位查阅室查阅;

(四)档案一般不外借。如必须借出使用时,要说明理由,经过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并严格履行登记手续,限期归还,不得擅自转借他人;

(五)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

(六)各级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查阅注意事项。查阅档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和阅档规定,严禁涂改、圈划、抽取、撤换档案材料。查阅者不得泄漏或擅自向外公布档案内容,违犯者应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属于假公济私者,按违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处理;

(七)借用、查阅档案的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拍摄复制档案内容。因工作需要从档案中取证的,必须请示干部档案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才能复制(拍摄)。

第三十二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根据上述原则结合具体情况,对本单位管理的干部档案的借阅范围、批准权限、登记、归还手续等作出具体规定。

第八章档案的转递

第三十三条干部工作调动或职务变动后应及时将档案转给新的主管单位。

第三十四条转递档案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干部档案应通过机要交通转递或派专人送取,不得邮寄或交干部本人自带。

(二)县及相当于县级以上的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可以直接转递干部档案;

(三)转出的档案必须完整齐全,并按规定经过认真的整理装订,不得扣留材料或分批转出;

(四)转递档案必须按统一规定的“干部档案转递通知单”的项目详细登记,严密包封;

(五)收到档案的单位,经核对无误后,应在回执上签名盖章立即退回。逾期一个月未退回者,转出单位应写信催问,以防丢失;

(六)为使干部档案能够随着干部调动或职务的变动而及时转递,干部调配、任免工作部门应将干部调入单位和任免通知及时告诉干部档案管理部门并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

第三十五条严格执行转递制度,避免产生“无头档案”。对已出现的“无头档案”,应认真查转。对确属查不到干部下落的,凡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可移交干部原籍档案馆保存。

第九章组织领导和队伍建设

第三十六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应加强对干部档案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以改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第三十七条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对同级和下级的干部档案工作,在业务上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责任。其具体任务是:

(一)了解干部档案工作情况;

(二)研究解决干部档案工作中的问题,根据中央的有关方针、政策制定有关规定和办法;

(三)推广干部档案工作先进经验;

(四)召开干部档案工作会议;

(五)对干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第三十八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加强干部档案工作队伍的建设。选调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具有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的共产党员从事干部档案管理工作,并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妥善地解决他们的职级待遇,按国家统一规定评定专业职务,保持队伍相对稳定。对那些为档案工作做出贡献的同志,应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失职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语教育直至纪律处分。第三十九条干部档案工作人员在干部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必须做到以下要求: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政治思想水平;

(二)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刻苦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积极为干部工作服务;

(三)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保密规定,保护档案的安全,不得泄露档案内容;

(四)坚持原则,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五)工作调动时,必须做好档案和档案材料及业务文件等的交接工作。

第十章附则

档案管理四性原则篇10

关键词:文书档案;立卷;改革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要进行重新认识和概括,打破其不合理的内容,确立和发展其科学的原则、方法。档案整理理论是档案管理理论的核心,它直接影响着整理实践的发展及其它管理环节理论的确立和实践技术。因此,要对档案管理理论进行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扫描仪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进入文件形成与管理领域,自动化进程明显加快,传统的立卷方式难以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推行立卷改革将成为一种趋势。

一、文书档案立卷改革的必要性

“卷”改“件”是档案部门面向计算机时代的一种选择,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对于档案管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使档案管理能够跟得上计算机发展的时代,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在文件的传递、排序、编号、检索以及存储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念正在不断地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因为与传统的文书立卷相比,它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性。以“件”为保管单位与“文档一体化管理”有相同的管理基础,符合“文档一体化管理”

要求。

传统的档案管理,强调档案的立卷管理。对于纸质档案来说,由于强调立卷,使工作流程非常繁琐。首先要对文件进行实体分类,然后按问题、重要程度、保管期限排列卷内文件,编写卷内文件页号,编制卷内文件目录。这些工作环节,可是说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程序。组卷时,要对卷内文件编流水页号,文件原始的页号作废;对稍大载体的档案进行裁剪,不注意还会把重要内容裁掉;没有装订线的文件,还要贴边,这些都破坏了档案的原始状态甚至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组卷后,为利用者提供复制利用时,有时必须拆卷复印,否则复印内容不全,且容易泄密。

立卷难是大家的共识。由于传统立卷方法基于手工管理方式,其本身要求的人工劳动难度大,尤其是案卷组合和案卷提名的拟写。一个案卷的质量高就在于卷内文件涉及相关问题要具有一定的联系,联系越紧密问题越集中,案卷就越容易成立,标题也比较好拟。反之,卷内文件之间联系很少,该卷就成了杂卷,任何概括性标题都无法如实反映案卷的全貌。

传统的文书立卷方法已不适应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传统的文书立卷方法必须改革,包括立卷不装订,按时间排、随办随归,采用单份文件归档将是我们改革的方向,是适应未来机关办公现代化和档案管理现代化需要,符合文档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我们抚顺石化公司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文书档案立卷方法。

我认为以“件”为保管单位的文书立卷方法是最为科学、最能从根本上改变文书立卷工作难、繁、缓现象,是今后档案工作发展的大趋势。

二、文书档案立卷改革的可操作性

与传统的立卷方法相比,以“件”为保管单位的立卷方法,占有很大优势。首先,它几乎消灭了文书立卷过程中最落后的手工劳动。由于不裁、不订、不组卷,最大限度地减轻了部门立卷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其次,立卷工序的简化,大大降低了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难度;第三,由于大量使用计算机检索,简化了检索手段,极大地提高了检索速度和档案的查准率、查全率;第四,采用以“件”为保管单位的立卷方法后,文件目录和档案实体一一对应,降低了档案管理软件的编辑难度;第五,由于不裁不订不打页码,就不必再购置卷皮、线绳、切纸刀、打号机等档案专用品,为企业节约了开支;第六,由于不裁不订,保持了档案的原有面貌,而且单份材料便于复制和利用,增强了档案保密性。

三、改革文书立卷方法,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由档案部门将应归档材料按党群工作、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管理分成四大类,称为一级类目。在一级类目下按问题设二级类目,然后依据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原则,以“件”为保管单位划分保管期限,再将内容相关的档案材料在同一二级类目下按永久、长期、短期排序;

第二步,文件整理必须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也是档案有别于图书、情报及其它信息的最本质属性。文书档案立卷改革是对档案工作外在的、具体的方式方法的改变,对基本的、客观的档案工作规律不能违背。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请示与批复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采用燕尾夹或者包朔回形针固定。固定时,正文在前,定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复文在前,来文在后。

第三步,归档文件应逐件填标识符号,在文件首页右上角的空白位置加盖归档章并填写相关内容,归档章内设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洗涤剂化工厂、存档号等字样,存档号由全宗号、类号、年度、保管期限、件号组成。

第四步,归档文件应件编目。归档文件的编目,按照“中油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格式要求进行录入,归档文件目录设置序号、档号、题名、文件编号、责任者、文件形成时间、页数、密级、保管期限等项目。

第五步,将归档文件按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件数要适度,并填写档案盒盒脊、备考表项目。

实现办公自动化后,采用单份文件归档,归档程序的简化,使文书档案的归档工作不再成为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以件为单位存放,意思是将每份文件作为一个独立实体进行归档、利用等工作,方便利用、复制,便于鉴定。以“件”为保管单位进行档案整理是切实可行的,是一种创新的做法,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归档工作的效率,符合档案发展的趋势与国际接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书档案工作本身和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两方面都会促进文书档案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原则,遵循文书档案工作的基本规律,要用创新思维,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和探索,使文书档案工作逐步走向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