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沟通机制十篇

时间:2023-04-24 08:56:20

长效沟通机制

长效沟通机制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沟通能力 长效培养机制

大学生沟通能力,指大学生在事实、情感、价值取向、意见观点等方面有效地与他人交流的社会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理解别人的能力;二是别人理解自己的可能性。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顺利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而且是尽快适应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而且是衡量大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切实了解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有针对性地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长效培养机制的重要性

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是他们经常感到烦恼的问题。有关研究和用人单位的反馈表明,大学生总体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不强,具体表现为沟通目的不明确,沟通心理不成熟,沟通语言水平差等[1]。

2008年,我们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了本校181名各专业年级大学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的意见,主要如下:(1)对造成沟通能力不强的因素按相关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认为依次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因素。(2)80.8%的学生表示交际范围狭窄,没有接受过演讲、礼仪等方面的培训。(3)31%的学生表示会经常有意识地锻炼提高沟通能力。(4)16.4%的学生认为教师重视沟通能力培养。(5)54.8%的学生希望学校和社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交流环境,给予更多的锻炼机会。(6)80.7%的学生认为沟通课程学习有必要,但前提是教学质量高。(7)对希望的实践平台按倾向性从高到低排序,学生选择依次是实习、社会实践、集体活动、学生组织。我们召开座谈会,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学生的意见。调查表明,学生总体上对沟通能力培养有较理性的认识,渴望提高沟通能力,但自我培养的主动性和沟通锻炼不够,沟通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培养。这就需要学校更好地整合社会、教师、家庭、学生的力量,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因为机制具有目标的确定性、措施的系统性、运作的持续性,能形成培养的合力,提高培养的成效。

二、长效培养机制的构建

沟通能力长效培养机制是指构成沟通能力培养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作用、影响,推动培养系统运行的条件和功能,包括观念、目标、实施、保障等。近几年,学校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结合专业教育,构建和实施长效培养机制,学生沟通心理品质和适应社会的沟通能力明显提高。

1.明确培养目标。沟通是现代大学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和行为,学校按照现代人才观和质量观,充分认识沟通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把沟通能力培养目标纳入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又从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沟通协调、沟通运用能力等方面加以具体化,体现目标相对的独立性和针对性,强调合格的大学生不仅专业能力过硬,而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有效进行自我、人际沟通。如书面语言能力要求学生能撰写计划、总结、论文等,准确表达思想,语言流利,措辞确切。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质量标准的实施,使学生和教师都明确培养目标,把学生沟通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过程。学校通过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强化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促进教师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和沟通观,深刻认识教育管理从本质上是师生双方通过有效沟通实现的[2],为教师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思想基础。

2.加强沟通教育。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沟通课是基础必修课。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把沟通课纳入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人际沟通、实用礼仪等选修课;还针对不同专业的素质要求和职场需求,以必修课或专题训练,进行管理沟通、商务沟通、营销沟通、医患沟通等教育。沟通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教学单靠传授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学校重视沟通课程建设,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自我展示、游戏等教学方法,加强沟通过程、情景、技能训练,使这些课程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还应结合入学教育、实习前教育、就业教育等途径,通过各种成或败的现实案例,加强学生沟通教育。沟通能力是人文素养即一个人理想、智慧、情感的综合体现,学校应通过开展假期读书活动等加强学生课外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提高人文素养。

3.强化沟通锻炼。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不仅在于掌握沟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靠理解后的锻炼,需要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引导教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注重与学生思维、情感的沟通,设置讨论、辩论、提问等环节,变“要学生说”为“学生要说”;课外作业由学生课堂上报告,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研讨、自由的双向交流中学会沟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重点关注沟通能力差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化解和协调冲突,鼓励他们加强自我锻炼。另一方面,通过沟通能力测试等途径,促使学生认识沟通能力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和自身差距,自觉主动地进行锻炼。学校积极发挥学生会、班团、社团等作用,如学生组织定期实行换届,采取竞聘演讲形式,给更多的同学当学生干部的锻炼机会;班级实行团队化管理,划分为若干小团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互相交流、帮助,以团队精神促进共同发展。注重活动的有效参与率,社团、志愿者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承担组织、宣传、联系等实际工作,以获得丰富的社会体验;班团主题讨论活动要求事先准备,每位同学发言,并进行辩论。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学生能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组织文化,知道如何与上级、同事相处。

4.健全沟通机制。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这依赖于畅通的立体化沟通机制。学校将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渗透到育人工作中,加强学生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沟通机制建设,健全学校(学院)领导联系学生班级、定期座谈制度;组织家长代表来校交流、每学期给家长寄信汇报学生学习生活和学校发展情况,同时要求家长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并切实解决学生、家长反映的问题,以形成良性的互动。学校健全规范化、经常化的师生沟通机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沟通技术,把联系方式向学生公开,便于与学生及时沟通;更重视面对面沟通,设立师生交流坊、建立教师值班制度,切实做到课内与课外沟通相结合。健全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对他们每学期开班会、下学生公寓、与学生谈心等作出规定;还选派辅导员进驻公寓,有条件的学院建立导师制,实现与学生的零距离交流。

5.营造沟通环境。和谐的沟通环境中可以激活沟通体验,促进学生沟通能力发展。学校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推进校务公开,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事务;加强学生和谐班级、宿舍建设,营造宽松和谐、团结合作的校园沟通环境。其次,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当前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影响沟通能力的提高[3],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心理普查与访谈、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构建班级、学院、学校、校外专业机构的“四级心理工作网络”,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机制,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辅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认识、情感、人格等障碍。

6.强化考核保障。学校把沟通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通过育人经验交流和宣传先进教师的事迹,强化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平等、双向沟通意识,提高他们以情沟通、用心交流的能力,建设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能成为学生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教师队伍,以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在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和辅导员、班主任工作考核中,学生的评分占较大比重,确保他们定期与学生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考核,一方面,把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情况纳入课程成绩,规定占一定的分数,由教师评定。另一方面,把能体现学生沟通能力的演讲赛、辩论赛、征文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以促使他们主动加强沟通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洁.大学生沟通问题研究及人文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J].2010.23,(1):101-104.

[2]汪冰峰.大学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184-186.

长效沟通机制篇2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沟通机制

沟通机制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手段。顺畅、有效的内部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工作效率,改善员工的决策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在很多跨国公司和外企之中,内部沟通已经形成一种机制,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而在国内的部分企业中,形成内部沟通机制的则比较少,有些企业的沟通机制更是流于形式。因此,构建有效的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沟通的作用

“沟通”二字分开来就是“沟”与“通”,这两个字所表达的,不是沟,就是通。沟是障碍,通是渠道。二者合起来就是疏通渠道,消除障碍的意思。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沟通渠道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在企业管理通路或者关键管理构架的节点上用人非常重要,人用对了企业上下才能通,否则就是不通,就是堵。用错了人就是给老板管理企业添堵。因此,从沟通的意义上来讲,经营对企业内部而言就是经营人心,经营员工的人心,这就需要通过沟通来经营。沟通的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增强企业的绩效水平。沟通非常重要,沟通能决定企业的效率。企业的管理效率往往就需要建立在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和传递效率的基础上,也就是要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基础上,而在此之前企业的效率往往是建立在有效“做事”的基础上,似乎与如何“做人”无关。企业壮大后,高层经营者“经营人”或“经营人心”比“经营事”或“经营产品”更重要,因此,沟通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良好的沟通机制能够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努力为企业创造出较好的经济效益。二是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沟通机制能够使我们了解员工的内心想法,解除心灵之间的障碍,能够很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随着人本经济和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深入,内部沟通具有日益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有利于企业文化氛围的形成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良好的沟通能够促使员工共识的实现,有利于满足员工的心理需要,实现自主管理和人本管理;能够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员工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保持企业文化网络畅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建立沟通、学习、交流、协作的奋进平台,打造成一支学习型员工队伍。

二、企业内部沟通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大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沟通机制,包括定期走访,个别谈心,慰问困难职工等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许多企业将内部沟通机制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沟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组织机构不完善带来的障碍。一些企业组织机构过于庞大,管理层次太多,组织机构臃肿,机构设置不合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形成多头领导,或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给沟通双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沟通的进行。二是企业管理者不重视内部沟通,由于我国在过去就一直沿袭着家长制的模式,企业大部分领导在追求效益的同时,忽视了影响效益的主要要素员工。他们只从企业利益出发,很少考虑员工利益。在许多领导看来,员工按劳取酬,你要挣工资,天经地义就得干活。从而忽视了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生产的主导者的积极因素。他们轻视下属,搞个人权威,严重影响着领导与下属的正常沟通。同时,从员工方面看,因为自身经济力量过于弱小的原因,在与领导沟通时,便不自觉的以一种畏惧、担忧的状态来面对,采取被动的沟通方式。于是形成了领导不关心员工,员工不关心企业的发展,不愿提出对企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的不良现象。三是企业内部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度不强,沟通意识淡薄导致沟通的滞后性,从而直接影响各部门内以及部门之间工作的开展。沟通渠道不畅及沟通制度欠缺,有的企业中员工对企业管理的参与似乎缺乏热情,相当部分的员工不乐于参与公司管理,对企业发展多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四是对信息的态度不同。企业主管人员和员工都容易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或者是不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信息,只重视和关心符合自己需要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这种因知觉选择性所造成的障碍会导致信息歪曲、失真,影响信息沟通的顺利进行。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增进沟通的改进措施

要取得企业的长效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特别是要加强企业内部沟通制度的建设,使企业上下形成一条通畅的信息渠道,使员工的能力和素质在沟通和理解中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其改进措施如下:

一是要拓宽沟通渠道。部门主管要带头沟通,要发扬民主作风,定期开展接待日、开展座谈会、企业形势通报会、联欢等活动。尽可能与下属员工多联系,多谈心,增进了解和信任,通过双向交流和信息互动反馈,使内部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也可以通过内部刊物、内部网络系统等形式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做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传递规范化,信息处理网络化。

长效沟通机制篇3

论文关键词:师生沟通;管理机制;交往行为;民办高职院校

根据倪春丽等人设计的《广东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沟通障碍因素调查问卷》,在广东地区8所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正式对象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沟通文化因子是妨碍师生课外沟通的5个障碍因素之一。沟通文化障碍因素,指学校鼓励师生沟通的价值观不明显,缺少沟通氛围,管理制度欠缺,未能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等。良好沟通管理机制或平台的形成,能促进有效沟通行动,并且能为克服其他妨碍师生沟通的障碍因素提供良好的基础。

沟通管理机制的建设就是要依据客观规律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合理性,为沟通架设桥梁,形成沟通行为机制、动力机制、约束机制。

沟通管理机制的缺失或者不完善,或者不能符合沟通实践的需求,就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因素。要克服这种障碍因素,必须充分认识到师生课外沟通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系统细致地构建,让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成为促进师生沟通的积极因素。

一、师生课外沟通及其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沟通)行为理论”认为,交往是一种主体间行为,它是行动者个人之间的以语言为媒介的互动,它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哈贝马斯的沟通行为是指两个或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协调的互动而达成相互理解和一致的行动。他相信,人们能够通过沟通理性,找出共同的生活方式,并在和解的共同性中真诚地生活。这种理往行为的目的是达到主体间的理解和一致,并由此保持社会一体化、有序化和合作化。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于通过沟通实现教育的目的有很大启示意义。理性沟通可以保持教学的有序化和合作化。目前一些师生关系的紧张化、淡漠化等不良现象就是缺乏理性有效沟通所致。有序化、合作化的教学过程一定是师生关系融洽的过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并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同时,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又能更好地提升教育实践的品质,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重“主体间”对话的分析,它倡导交往行为合理化,强调主体之间平等自然的对话。师生间理性沟通行动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沟通行为和沟通机制是行为和社会结构的关系。吉登斯在《社会的构成》(1984)一书中提出著名的“结构——行为理论”,其核心观点就是“结构的二元性”并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学说之一。吉登斯认为:行为者利用结构做中介手段,由行为转化为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的成果又变成了结构的一部分。结构是众多行为者的行为与互动所建构的,本身也提供给行为者展开其行为或互动的媒介。结构不是外在于社会行为者的某种东西,而是由行为者在他们的实践中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规则”和“资源”。行为与结构构成了社会实践的一体两面。沟通机制的安排,就是沟通行动者采取行动的“媒介”或“规则”之一。这些规则随着高校办学过程而发展,包括沟通的不成文惯例、习俗以及成文的规章制度。最初可能大部分是不成文的规则,但为了建立更有效的沟通机制,在日常积累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会逐步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来提高沟通的效率。

大量的理性有效沟通会形成帮助有效沟通的规则,而这些规则的清晰化、明确化、书面化又会促进有效沟通。因此沟通机制建设是沟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师生课外沟通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沟通目标的实现

师生课外沟通,应放在师生关系的网络结构中进行考虑。办学方向和教育目标,作为学校社会功能的定位是社会各方需求的反映。师生课外沟通的一个目标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校的社会功能。学校社会功能的实现,涉及到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学校董事会、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政府、社区、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学校功能的定位是这些相关方沟通的结果。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高校的社会功能是非常丰富的,既有显性的功能,如传授知识和技能、传递文化和精神、创新科学和技术等,也有潜在的功能,包括代表社会和家庭管理和控制学生、调节就业市场、筛选社会精英、对同龄群体进行情感和生活的社会化以及提供挑选婚姻伴侣的条件等。学校社会功能或者办学方向会随着各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只有通过各方沟通不断形成新的共识,才能达到更好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实践主体即师生对此类问题的沟通,对于准确把握教与学的方向,实现教学目标和社会功能目标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二个目标是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的需求不断变化。学校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合理需求。作为民办高校,有快速面向市场,敏锐应对需求变化的天然优势。通过有效沟通,确定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形式。师生的课外沟通,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各方面的需求,因而需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沟通。

高校师生课外沟通的第三个目标是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作为师生关系,基本的含义是教和学的关系。随着技术的发展,教和学的形式都发生着变化。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学习的社会资源也得到极大丰富。这种形势下,传统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之间的直接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如果没有直接交往,没有言传身教,教育主体就难以使受教育主体得到主体性的更好培养和升华。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逐步由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即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师生间的对话,意味着师生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双方主体性的相互建构和提升,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主体性得到提高的过程。课外沟通的形式天然具有直接交往的性质。为了实现更好的师生直接交往,除了课堂教学模式要革新,教学形式,课堂和课外沟通的比例安排也要革新,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课外沟通的效果。

三、沟通机制建设内容

沟通机制必须通过行为规则、组织结构建设、资源配置来实现。其中规则的形成是机制建设的核心。这些规则一类是体现在柔性的组织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另一类是体现在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柔性的组织文化建设和刚性的规章制度建设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一)沟通文化建设

沟通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形成学校各方共同认可的有关沟通的核心价值观。不断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重视主体间沟通,形成共识,上升为主体间共同的价值观,坚定理性有效沟通实现教育目标,实现师生教学和生活质量提升的信念。

沟通文化建设必须得到学校管理最高层的大力提倡。管理最高层的身体力行成为理性有效沟通的典范,对组织全体成员必然起到强烈的示范作用。通过不断实践构建师生沟通的各种习俗、仪式。如教师的开放接待日;教师节假日邀请学生交流沟通;师生座谈会;导师制等。树立沟通的榜样,评选师生沟通优秀教师,评选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并通过经验交流,倡导理性有效沟通的氛围。

(二)沟通制度建设

高校师生沟通制度建设在校内的最高规范是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从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要求章程必须写明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同时规定了制定和修订章程应当充分反映师生的意见。高等学校章程明确保障师生沟通的主体地位,就从学校“最高法”的层面保障了师生理性沟通的主体性条件。

师生课外沟通具体的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沟通过程的各种要素,引导和保证这些要素在沟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如通过对师生课外沟通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的制度安排,以提高沟通效率。通过制度的引导,对沟通主体进行培训和激励,提升师生课外沟通的积极性。有效的师生课外沟通背景和条件的建立及维护也必须靠制度来保障。

师生课外沟通还涉及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划分,这些需以制度的形式给以规范。师生课外沟通的内容广博,学校应该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结构。现有的师生课外沟通一般分为生活和教学两大主题。学生生活方面的沟通以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的辅导员为主;教学方面的问题沟通以教务部门的专业教师为主。这种划分,主要是基于管理上专业分工的考虑,有利于把日常性、专门性的管理工作分离出来,进行比较有效率的管理。但是不能因此把专业教师言传身教,全方位与学生沟通的职能给剥离了。民办高职学校,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加要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而这些,必然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职业环境的渲染。这些职业化的教育需要师生全方位的沟通。

教师是整个群体作为承担和学生全面有效沟通任务的主体。实现这样的任务需进行教师间的团队协作。在沟通制度安排上应结合教师的专长和意愿进行适当的分工,既能保证团队总体任务的实现,又能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提高沟通效率。

师生课外沟通效果管理,也应是沟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课外沟通的目标,按目的价值取向有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师生主体意识、提高师生满意等各方面。按工具价值取向有加强师生自主管理、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保障满足教学潜在需求等各方面。目标实现情况可设置具体的指标进行监测。如师生沟通满意度、师生课外沟通的频度、师生课外沟通的平均时间、师生课外沟通解决问题的数量、质量等。

长效沟通机制篇4

【关键词】企业;管理;沟通

1.沟通相关理论概述

1.1沟通的概念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它有三大要素即:①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②达成共同的协议;③沟通信息、思想和情感。

1.2沟通的方式

沟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主要包括语言沟通、肢体语言沟通。其中,语言沟通又可分为口头语言沟通、书面语言沟通、图片或图形沟通三种方式。在沟通过程中,语言沟通对于信息的传递、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传递而言更擅长于传递的是信息。

肢体语言包含得非常丰富,包括我们的动作、表情、眼神。实际上,在我们的声音里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我们在说每一句话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音色去说等,都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

语言更擅长沟通的是信息,肢体语言更善于沟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

1.3沟通注意事项

简单的理解沟通的概念,并不能保证沟通的有效性,在进行沟通前,应注意先澄清概念和相关事项、检查沟通的真正目的是否清晰、考虑沟通时的各种环境情况、沟通内容应尽量取得他人的意见、沟通时应注意内容和语调、尽可能传送有效的信息、应有必要的反馈跟踪与催促、不仅着眼于现在,还应着眼于明天、应该尽可能做到言出必行、应该不遗余力地成为一个“好听众”。

2.沟通的作用

管理过程中,人际沟通对于企业高效快速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1在企业内部控制完善的情况下,沟通能够帮助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目标得以有效的实现

21世纪是文化管理的时代,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对企业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以及体现这些企业精神的人际关系、规章制度等的集合。而沟通,可以帮助企业文化的提高企业文化的贯通,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2.2沟通有利对员工的激励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氛围,可以提高员工士气,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沟通的支持。在沟通过程中,员工与上级之间在技术性和协调性信息的传递之外,还需要鼓励性的信息传递。这样的沟通,可以使上级了解员工的需要,关心员工的生活,从而在决策的同时,考虑到员工的要求,达到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效果。

2.3沟通能够加强企业员工之间的协调性

除了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各个员工之间也存在业务上的联系,有效的沟通会在协调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沟通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结合对的情绪,再加上完善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使工作事半功倍。

2.4沟通有助于决策的制定

任何决策都会涉及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或者是个人权力、责任、利益的分配等问题。在决策前,上级需要广泛的从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得大量的信息作为决策的基础,以便迅速解决问题。沟通对于下属员工非常重要,上级管理人员对下属工作中实际的情况如果不能全面的了解,在作出决策的同时就不能有效考虑到各个员工的业务能力、思想状况,很有可能选择的员工不能使决策得到最好的执行。

3.A公司沟通问题概述

A公司由于沟通不畅,导致公司形象受损、员工凝聚力下降、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给公司的经营管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1领导人习惯于将自己的决策权威化,不轻易调整,即使并不能有效的发挥员工的能力

在这样的心态下,造成了权力的过分集中和领导人的绝对权威,一方面限制了员工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造成了交流途径狭窄或不通畅,使得很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变得不完整,甚至掺杂了较浓的主观色彩,从而使理解与再次传达落实出现问题,导致信息失真。这样既不利于组织的工作效率,也会使信息发生扭曲,导致员工的凝聚力下降,或上下级、平级间的猜疑,造成内耗过大。

3.2企业的决策机制缺乏民主

很多企业重大举措出台之前,忽视了基层员工的参与,致使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不能及时反馈到决策层,因此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缺失,消极怠工的现象比较普遍。此外针对员工管理的措施,制定后忽视了向员工解释说明的环节,导致员工对政策抵制情绪大,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3.3绩效评估存在缺陷

有些管理人员对自己下属的工作了如指掌,可就是不愿直接指出下属的不足,对下属工作不满意不愿直接触及矛盾,调整工作岗位更是难以下手,于是采取民主评议方式,让员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被考核人不服气,且滋生对管理人的不满,对考核工作不仅无促进作用,还会走向阻碍工作开展的方向。管理者在被管理者心目中树立权威的机会也会因此丧失,下属由于不能直接搞清楚管理者的意图和自己在其心目中的形象,不能感受到上级对自己的信任,领导也不可能对下属有更全面明晰的把握,易形成症结影响工作。

4.A公司沟通管理的完善方案

针对A公司的现状,应通过以下几种方案来改善其沟通带来的种种弊端。

4.1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

沟通应与完善的管理制度相结合,制定激励机制。使信息更快、更顺畅,达到高效高能的目的,这样的沟通,可以从制度上形成公平性,再结合激励机制,以制度为保证,规避员工因为心里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沟通不顺畅。

4.2 加强领导层沟通意识

企业的领头人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企业的领导层需以开放的心态来进行沟通。公司文化即领导者文化,他直接决定是否能建立良性机制,构建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领导层应以身作则在公司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

4.3 完善绩效考核办法

制定适合A公司实际情况的绩效考核实施细则,严格按照考核办法执行,真正兑现考核结果,并将考核结果形成的过程、原因即是反馈给企业员工,避免因沟通不到位导致被考核人员的不满情绪,从而降低工作效率,甚至人才流失。

5.小结

沟通是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公司及时获取同行业信息,协调企业上下级、部门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公司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A公司在沟通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公司相关的制度规定未能给沟通的有效进行提供好的平台,导致沟通给企业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文中第四部分针对A公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帮助A公司更好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view/54445.htm.

[2]柳青.有效沟通技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樊欣欣.论管理组织沟通的有效性.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4).

[4]曾秋菊;梁修兰.如何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才智,2009,(16).

长效沟通机制篇5

关键词:管理沟通;偏差;方法

中图分类号:DF412.1文献标识码:A

1我国企业管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据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管理中由于沟通不畅导致的错误高达七成以上。这充分说明了企业管理之中沟通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受到沟通情况好坏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沟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1 管理者思想认识上存在着偏差

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对于沟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这种情况在高级管理层中更为严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行使其沟通的职能,这是企业管理沟通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1.2 企业缺乏一整套的沟通战略目标和规划 短期行为较明显

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前进的基本方向,将员工凝聚在企业战略的周边为着共同目标的实现而奋斗。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放眼企业的未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战略制定沟通战略,从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在沟通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对产生的偏差随时进行修正,从而保证企业管理沟通的畅通。当前我国的企业没有形成长远的沟通战略目标体系,往往只是在沟通出现问题之后进行临时的修补,这样往往十分滞后,具有十分明显的短期性。

1.3沟通渠道管理薄弱

。在国内的很多企业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之中更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沟通渠道上下比例失调,成金字塔形,越往上沟通渠道越少,这就使得企业基层大量的信息无法有效的传达到企业的上层,造成沟通不畅。第二,我国企业缺乏直接的沟通渠道,主要都是靠间接的方式获得需要的信息,这样不仅增加了沟通的时间,而且获得的信息往往不准确。第三,当前我国企业之中的非正式的沟通渠道较少,这就使得沟通只能通过正式的渠道来进行,缺乏灵活性与时效性。

由于沟通不善,企业中下层员工的意愿无法及时反馈给企业上层管理人员,导致员工对管理层的满意度下降,造成离职。企业之间各个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困难,导致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性,各自为政,互相牵制,加大了企业的内耗。沟通渠道不畅通导致信息失真,上下级之间脱节,领导脱离群众,而非正式的小道消息却到处传播。

1.4 企业内没有专门的管理沟通的组织机构

企业要想正常的生产和运营,就需要各个职能不同的组织机构各司其职,从而使企业高效率、有秩序的运转。如果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分工,就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就会产生权责不清,相互推诿,导致企业低效率运行,浪费大量的资源。由于沟通对于企业的管理职能的有效实现以及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可以在企业之中设置一个专门的机构,配置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企业日常的沟通工作。当前我国的企业由于资金以及人才的缺乏,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企业的沟通工作。也有一些企业设立了一些与沟通有关的部门,但是其只能更多地定位在信息的搜集与整理之上,并不负责企业的整体沟通工作,更谈不上对企业管理中的沟通进行长远的战略规划和设计了。

2 解决中国企业管理沟通问题的对策

2.1 明确认识管理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的管理职能主要负责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这些具体的工作都需要沟通的参与。企业管理在本质上就是处理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离不开沟通。企业本身就是一个由不同功能的机构组成的一个综合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要想使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工作,形成一个方向上的合力,就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企业来说,离开了沟通将会寸步难行。因此在企业之中应该明确沟通的重要性,在整个企业之中树立沟通意识。

2.2 制定企业管理沟通的战略目标

从表面上看,企业沟通不畅时由于管理者不具备相应的沟通技巧,但是透过现象,应该看到造成这各个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企业没有在战略的角度对沟通进行定位。企业只有在战略上重视沟通,才会在日常的管理中自觉将沟通放在首位。为此,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时候应该把沟通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企业沟通战略目标定位为:穿在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拓宽沟通渠、提升沟通效率,最终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又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沟通模式。

2.3 成立专门的企业管理沟通部门

为了确保沟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企业的内外沟通工作。这一部门应是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其职责应该是: 专门从事企业对内、对外有关全局性的沟通活动。参与企业沟通战略、沟通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并配合有关部门执行; 对企业管理沟通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为各有关部门或企业的战略制定者提供相关的决策资料。对信息沟通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提出进一步改进沟通效果的对策建议等。企业可在原来公关部、信息部或信息科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对其重新命名,赋予其新的工作职责和内涵。根据需要, 企业可对其人员进行增减,并进行必要的培训。通过设立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来管理企业沟通,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企业管理沟通主体缺位、沟通事务落不到实处的不良现象。

2.4制定和完善管理沟通的各项政策制度

沟通政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待沟通的态度,这直接影响着沟通的广度、深度,影响着沟通的氛围,从而影响着沟通的效果。沟通制度是对沟通方面的规定,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沟通目标的实现。从目前情况来看,企业在沟通政策制度上还有很多缺陷,如果这方面得不到改善,企业的沟通战略目标很难实现,因此,企业必须实实在在地制定明确而成文的沟通政策,并逐步完善各项沟通制度。哈罗德・泽尔克和哈罗德・奥布赖恩就什么样的沟通政策能创造一种有利于组织内部交流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有沟通意识。管理层的行动要能足以说明他们真正愿意改进沟通,通过一切沟通渠道为员工提供他们需要和想要知道的信息。管理层必须表明他们鼓励员工向上沟通并听取各种意见。

3 总结

从以上几点建议可以看出,企业能否有一个有效的沟通政策,关键在于政策的制定者――管理者的沟通意识、态度和立场。另外,疏通沟通渠道,尤其是向上沟通渠道也是关键所在。为了使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需要沟通制度的配套。

参考文献:

[1] 肖振南. 试论现代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机制的构建[J]北方经济, 2007,(06) .

长效沟通机制篇6

【关键词】人才集聚 产业结构 升级 激励机制

人才集聚支撑河南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部地区的领头羊。但是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却不尽合理,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原来这还只是隐患,但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这种隐患就充分暴露出来。能源、原材料工业在河南省的工业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世界经济景气度下降,能源、原材料需求不足,河南省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

2013年初多个地方发生了雾霾灾害,河南也是重灾区之一,河南多个城市位列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这和河南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

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速度、提升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特别是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使传统的一二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质的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使一个地区充分参与到国际分工中去,提升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能够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产业结构的升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新知识、新技术的承载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等。因此,尽快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而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人才,人才问题已经成为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也是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口,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集聚人才,而完善的激励机制是人才集聚支撑河南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人才集聚支撑产业结构升级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薪酬水平偏低。河南省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在全国一般排在后几位。2011年全国各地区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统计显示,河南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为33634元,不仅与国内比较发达的北京(75482元)、上海(75591元)有很大的差距,就是与中部的湖南(34586元)、湖北(36128元)两省相比,河南也居其后,这样就导致在全国范围内河南省对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够。同时,这一状况还导致了其他一些不良后果,一方面薪酬激励动力不足,员工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偏低的工资水平容易诱发灰色收入,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以及企业运营的风险。低工资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远远小于发达地区,因此河南省企业不仅难以吸引人才,而且还很难留住现有人才。

激励措施单一。激励措施是指组织对员工进行激励的具体方法。目前河南省企业采用的激励措施较为单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轻视长期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为,薪酬通常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计划和股票期权激励等多种内容。基本工资具有稳定性,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奖金与员工的绩效水平相结合,因而是可变的,更具有激励作用;福利计划则是提升员工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进一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而股票期权作为长期激励的主要手段,可以把企业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美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中长期激励的比例就已经高过奖金:基本工资占38%,奖金占26%,股票认股权占36%。而目前,河南省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结构很不合理,激励形式比较单一,尤其是缺乏长期激励的手段。

忽视精神激励。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通过对河南省一些企业的调研,发现不少企业仍把员工当作是单纯的经济人,管理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没有超出泰罗科学管理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管理者一味地认为物质激励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只有提高工资待遇才能充分地激发员工努力工作,才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因而,管理者只侧重把物质激励作为了公司员工激励的手段,而忽视了精神激励的作用。员工一旦变成了劳动的机器,短期内还能有较高的工作绩效,然而长期如此,员工必然感到工作无味,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员工晋升机制不合理。在不少企业中,企业的晋升机制导致员工会根据所在管理岗位的高低判断自身价值的大小或对企业贡献的多少。甚至在有些企业会出现一个误区:就是不少员工认为自己只有在高层次的管理类岗位上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获得更高的待遇。这种心理导致了企业内很多员工的发展目标以及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向高级管理岗位看齐,而不专心于目前的工作,甚至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管理岗位。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企业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型员工无法安心在科研技术领域的工作,用很多时间去考虑职务的晋升,严重影响了员工正常的工作开展,不利于企业的技术进步。

内部缺乏有效沟通。沟通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非常重要,沟通不仅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还包括横向与纵向各个部门的沟通。一方面,通过沟通,信息在企业中得到传达;另一方面,通过沟通,各个部门可以增进了解,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一些企业因缺乏有效的沟通而导致了员工对企业的不满。沟通是连接上下级、各个部门、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纽带,它是企业的剂。但是在河南省的部分企业里,内部缺乏有效的沟通,沟通的渠道不完善或者不畅通,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只有一年一度的职代会,而忽略了与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沟通。甚至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沟通的技巧,即使与员工有沟通,但是沟通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忽略企业文化。进入21世纪,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已经达成共识,企业文化被当作企业持续发展的灵魂。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现代管理理论,其精髓在于它能够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但是有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激励作用并不十分重视。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只是某个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与生产工作无关。因此,不少人就忽视了企业文化所带来的激励作用,员工只知道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员工往往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企业精神激发的凝聚力。

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薪酬是员工工作的直接动力,合理的薪酬能够达到有效的激励效果①。河南省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的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在中部六省居领先地位。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河南省的整体薪酬水平明显偏低。企业提高员工的薪酬必须根据公平的需要,以薪酬激励为前提,结构性逐步加薪。同时,还要注意实现加薪的自我公平性。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会将他的收入与其他人进行比较,员工所获得的报酬与贡献的比值,与作为比较对象的他人的这项比值相等时,就会产生公平感,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为了使员工产生公平感,员工的薪酬应当与其贡献正比例,企业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薪酬设计。通常薪酬由三个部分组成:基本薪酬、激励薪酬、间接薪酬。基本薪酬的水平要能够保障员工的基本生活,使员工工作起来没有后顾之忧,基本薪酬的设计要科学合理,充分体现岗位的价值。同时,增加激励薪酬的比例,并且公平公正地进行绩效考评,这样,员工的贡献就可以充分体现在其收入上,这样的薪酬体系既能产生激励作用,又不会使收入低的员工觉得不公平。

综合应用多种激励措施。激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纯一种激励理论并不能够真正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必须采用综合的激励措施,才能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结合。长期激励模式有许多具体的形式,例如年薪递增计划、利润分享计划、管理层收购计划、弹利计划、退休金计划等。国外高管的长期激励多采用组合形式,即同时运用2~3种长期激励工具,以降低风险,运用最为普遍的长期激励包括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和业绩股票。

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体系,必须把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有机结合起来,考虑企业实际情况,通过适当加大长期激励在员工特别是高管层面全面薪酬中的比例、考虑多种方案组合、改善信息披露、加大监管、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等手段,使员工的薪酬以及个人目标与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协调一致。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激励体系的设计还要体现物质与精神相结合②,物质激励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薪酬管理制度,员工的工作绩效与物质激励挂钩,在适当满足保健性因素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形式,例如认可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知识激励、参与激励等多种模式有机结合。同时,管理者要加强与企业员工的沟通交流。尤其是榜样激励,“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使更多人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榜样。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发挥带头表率作用,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建立科学的员工晋升制度。员工在企业中的晋升,不仅能够使员工的薪酬水平上升,同时还会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获得一定的权力,增强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在不少企业中所有的员工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一定的管理岗位。但是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管理工作。例如,有些技术人员技术攻关水平很高,但并不擅长与人沟通,也不具备管理的能力,如果这样的人放弃技术而做管理,对企业并无益处。职业发展的“双通道”制度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双通道”制度也叫双阶梯职业发展通道制度,这种制度的设计十分科学,它包括了“管理职务系列”和“技术专业职务系列”两条通道,每个员工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管理。对于某个技术人员,没有必要挤到管理岗位才能实现他的价值,他可以选择“技术专业职务系列”发展,沿着这个发展通道,技术人员也可以获得相应较高的待遇与地位,同时又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极大地提高了技术人员的满意度,从而降低技术人员的离职率。“双通道”制度在企业中的良好运行,为企业在招聘、培训、绩效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更清晰的针对性要求。在此意义上来说“双通道”成为了一个综合的管理工具,用好这样一个工具,会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③。

建立企业内部有效的沟通。管理者必须建立起畅通的多种渠道,并且确保沟通渠道畅通。管理者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他们对工作环境、薪酬政策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投诉制度。通过这些渠道员工的问题能够及时反映给高层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针对不同的员工采取相应措施以使问题尽快尽可能圆满地得以解决。此外,管理人员应当更重视事前控制,所有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事件,都要求员工充分参与讨论,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考虑他们提出来的合理化建议,合理的诉求要在制度中得到满足。管理人员应该实行走动式管理,直接与第一线员工接触,了解他们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员工也应敞开心胸,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主动与上级交流思想。这种沟通方式本身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可以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④。为了获得有效的沟通,管理者要注意沟通技巧的把握,不仅要尊重员工,注意倾听,让基层员工感到管理者开诚布公的态度,同时还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沟通地点。尤其是对于胆小内向的员工以及情绪低落的员工,沟通的地点不一定在办公室,管理者可以把沟通的地点选择在非正式场所。

当然,有效的沟通通常是双向的沟通,而有些员工可能不擅长表达自己,因此,企业在平时要注重对全体员工进行沟通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员工尤其是一些基层员工了解沟通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沟通的技巧。由于企业中每个人都客观地存在着个体差异,沟通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进行科学地冲突管理也是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重视企业文化激励。美国《幸福》杂志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精明的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⑤。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全体员工共同价值观的体现。企业文化能够使员工具备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因此,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感召力,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不断增强企业员工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在使命感与责任感的驱使下,自觉努力地工作,为企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企业文化的这种力量简称为文化力,它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企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品力、销售力、扩张力、文化力、管理力、形象力6种力量,文化力是唯一可以渗透到其它5种力量中的核心力量⑥。因此,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企业要增强员工的企业文化意识,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建立企业自己独特的优秀的文化,使企业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并在工作过程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利益和形象。

(作者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B154)

【注释】

①李军,蔺馨歆:“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年第1期,第142页。

②段燕,李琳:“试论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45页。

③“企业员工内部晋升机制的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百度文库。

④王彦军:“加强企业内容沟通提高企业激励员工的有效性”,《价值工程》,2004年第7期,第44页。

⑤裴吉平:“西北奔牛公司企业文化构建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6年,第32页。

长效沟通机制篇7

【关键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风险沟通 沟通机制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04-02

Thoughts for constructing risk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school

Wang Zhangze

【Abstract】Introduce risk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its research statu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risk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methods of risk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i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disposal: define goals and objectives of risk communication in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school, establish the risk communication work team, formulate risk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release process, determine the different risk scen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ampaigning risk communication related training and education for school teaching staff and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Key words】public health emergency in school, risk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家庭对儿童与青少年健康的普遍关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逐渐受到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学校是一个人群聚集的特殊场所,学校里的人和物时刻与外界都发生着交往,容易产生疾病的流行与暴发,尤其是中小学生这一易感人群,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故这类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危场所[1]。就卫生部门而言,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合理及时处置是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疾病控制机构以及卫生监督机构的重要任务。伴随着近年诸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断涌现,风险沟通理论逐步被引进和应用到事件的处置过程中,风险沟通的作用其实就是增进利益相关者的互信,形成合力共渡风险。有研究表明,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风险认知的形成[2]:一是风险事件本身的特性;二是受众背景特征,如个体的某些人格特征或者认知偏差的影响;三是两者的交互过程所产生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关于事件风险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并在一定情况下直接决定着事件处置产生的社会影响大小。然而目前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管理研究多关注于风险识别、评估、处理等制度或技术层面,卫生部门与学生家长之间风险沟通方面的研究较少。鉴此,笔者就风险沟通理论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 风险沟通理论及其研究现状

美国国家科学院对风险沟通作过如下定义:风险沟通是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侧面的风险性质及其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意见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措施等[3]。在技术视角下,风险沟通通常被视为风险专家经由媒介向大众提供风险信息的活动,其本质是信息流动。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中的风险沟通则强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平等、开放、公开的交流,其目的是维持社会群体之间社会关系的质量,增进相互信任[4]。研究表明[5],风险沟通对风险认知有直接影响,风险沟通方式不当,极易导致公众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处置主体能否有效地将事件处置的有关风险信息传递给学生家长,进而帮助大众建立理性的风险认知,产生恰当的心理行为反应,就成为一个事件能否得到恰当处置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中期风险沟通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6]。美国建立了一批进行风险沟通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中心,他们为企业和政府的风险沟通提供指南和实际建议。美国学者在探讨风险沟通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4个基本的理论模型(风险认知模型、心理噪声模型、负面特性主导模型、信任决定模型)[3],这对更好地思考和评价风险沟通过程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另外,国外很多学者不仅强调风险沟通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也非常重视在医疗领域发挥风险沟通的作用。如Schapira等[7-9]对风险沟通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定量研究。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对于风险沟通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是基于公众的心理学范畴,但风险沟通也逐步成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谢晓非等[10]以SARS危机为背景,通过探讨信任和社会心理支持两个主要因素的效应,分析“以受众为中心的风险沟通”方式在SARS危机中的表征。梁哲等[2]从心理学角度阐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风险沟通难题,报道了心理学界对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方面所积累的研究成果。

2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机制运行方法

2.1 明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的目的与目标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沟通目的主要是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及时、有效地开展风险沟通及相关健康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预防或减少由风险事件导致的危害与影响。其目标主要有:一是增进处理主体与学生家长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关系;二是提高学生家长或利益相关者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认知,普及其预防和应对的关键知识,降低其对风险事件的恐慌与焦虑;三是提高学校及其管理部门及有关医护人员对风险事件的防范意识,减少由学校及其管理部门的不当行为导致的风险事件,全面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2.2 建立专门的风险沟通组织

一是建立由教育部门分管领导和学校行政领导组成的专门风险沟通小组,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收集事件处置各个环节相关的风险沟通核心信息,及时根据核心信息对事件处置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并通过学校网站及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与教职工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二是建立专门的风险沟通监测小组。当事件处置过程出现相关风险时,通过现场访谈、电话访问等形式监测和了解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宣传教育的效果及相关反馈意见等,并及时向风险沟通小组提供监测结果。需要明确谁负责监测学生及其家属、谁负责分析、谁负责将分析结果反馈给风险沟通小组等责任分工,做到责任明确。三是成立风险沟通专家小组,该组需由多领域的专家组成,包括临床、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教育、传播等,负责为风险信息沟通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审核风险沟通的信息与材料等。

2.3 制定风险沟通处理与流程

建立风险沟通相关组织后,需要对这些组织的运行机制和流程进行设计,才能保证各个组织高效有序的运作。一个有序的信息(包括文字内容及有形的材料)采集、编辑与审核、处理与的流程是有效进行风险沟通的首要前提。在整个流程中必须明确每个流程的责任及权限、信息处理的时限,以及信息前的审核程序,以确保准确、及时传递事件处置的相关风险信息。风险沟通组织部门的运行流程见图1。

图1 风险沟通组织运行流程图

2.4 确定不同风险情景沟通策略

专家小组应根据既往类似情况及有关资料预先设定事件处置中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情景,并讨论应对策略或原则,作为风险事件出现时应对的指导思想与方针。风险情景设计完成后,到现场对学生及其家长代表进行需求访谈,以预测他们在不同情景下最关心的问题及核心信息需求,并根据沟通对象的反馈进行信息调整,以确保沟通的信息准确、及时、可信度高,并能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最后,依据事件处置中的不同风险情景制定针对不同人群的风险沟通信息框架,并确立各自的沟通策略和沟通方法。

2.5 开展教职工和学生家长的风险沟通能力培训和教育

确立风险沟通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沟通策略后,更重要的是对教职工和大众开展关于风险沟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学校教职工的风险沟通能力,增进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信任关系,减少风险事件发生。一方面,对学校教职工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沟通培训,定期请教育、传播、心理干预等方面的专家讲授有关风险沟通理论知识及沟通策略与技术;组织学习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教职工熟练掌握风险沟通的相关规定及程序;设计情景进行考核,以提高教职工风险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与学校有关,还与学生及其家长缺少防范意识有关。因此,还需加强学生及其家长的相关宣传教育,将有关的风险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和教职工产生信任感和认同感,最终形成防范风险的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罗春燕,朱明若,张胜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风险沟通与决策[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26(9):578-580.

[2] 梁哲,许洁虹,李纾,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沟通难题――从心理学角度的观察[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2):25-31.

[3] Slovie P. Perception of risk [J]. Science, 1987, 236(4799):280-285.

[4]Covello V T, Peters R G, Wojtecki J G, et al.Risk communication,the West Nile virus epidemic,and bioterrorism:responding to the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release of pathogen in an urban setting[J].J Urban Health,2001,78(2):382-391.

[5]强月新,余建清.风险沟通:研究谱系与模型重构[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4):501-505.

[6]克里姆斯基・戈尔丁.风险的社会理论学说[M].徐元玲,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78.

[7]Visschers V H, Meertens R M, Passchier W W, et al. Probability information in risk communication: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J].Risk Anal,2009,29(2):267-287.

[8]Schapira M M, Nattinger A B, McHorney C A. Frequency or probability? A qualitative study of risk communication formats used in health care[J]. Med Decis Making,2001,21(6):459-467.

[9] Dolan J G, Iadarola S. Risk communication formats for low probability event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patient preferences[J].BMC Med Inform Decis Mak,2008,8:14.

长效沟通机制篇8

源头污染控制指减少潜在运移的污染物数量;迁移途径控制指在污染物的运移途径中通过滞留径流、增加流动时间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量。源头污染控制主要通过减少施肥量、改善肥料品质和改变施肥方式来实施,径流污染控制采用多种处理措施来实现。生态技术因其费用较低,可以多方受益,适合多种条件等优点,是目前实用有效的面源污染控制方法J。沟渠是农田排水汇人河流和湖泊的通道,是占地面积最大的农田排水设施。沟渠系统一般起始于田间毛沟或农沟,经腰沟、淋沟、支沟、干沟及总干沟排人外界大面积水体。毛沟或农沟密度大,断面较小,灌溉(降雨)期间直接承接田间地表和地下渗漏排水,并逐级汇入支沟、干沟,在非灌溉(降雨)期则基本呈干涸状态L6J,因此沟渠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河流和湿地双重特征川。沟渠中生长着适应于此环境的水生植物,并在年内周期性地生长变化;渠底沉积物随水位升降周期性地暴露、淹没,干湿变化有利于沟渠沉积物对氮的去除_8;沉积物中丰富的营养源保证了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和其中微生物的持续生存】。沟渠作为排水通道,携走大量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物到下游的贮水池中,影响地表的水循环、化学性、生物性¨。根据生态系统基本分类法,农田沟渠的基本功能有:促进农田的水和可溶性营养物质的流动;延长水流的停留时间和营养物质的循环;促进沟渠内植物对N、P的吸收与释放;降解农田中除草剂;减轻水土流失和与渠底的营养物质的交流;为植物授粉提供方便,并控制害虫;沟渠和农田边缘的植物是饲料和生物质的来源;也起到农田的景观、科研和娱乐功能“-13]。近年来,由于N、P等营养物质过多输入水体导致富营养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学者开始注意到排水沟渠在农业面源污染物运移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沟渠既是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最初汇聚地,又是河道和湖泊营养盐的输出源。将干湿交替的断面小,渠深浅的毛沟或农沟建成生态沟渠,能对农业面源污染起到控制作用。其中,生态沟渠是由农田排水沟渠及其内部种植的植物组成,通过沟渠拦截径流和泥沙,植物滞留和吸收NP,实现生态拦截N、P的功能l。Kroger等人对自然长有植物的两条沟渠(沟渠长为400m和•360m,宽深比例为7.15和6.63)对N、I’的削减作用进行了长达2a的观察,发现沟渠对N、P有一定的削减作用"-16)。王岩对生态沟渠、混凝土沟渠和土质沟渠三种沟渠(沟渠横截面为梯形,上宽lm,下宽0.5m,深0.94m)对N、P拦截效果做了对比,研究了不同进水氮磷浓度、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和不同进水流速条件下,3种类型沟渠的氮磷拦截效果,生态沟渠的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沟渠m!。陈海生分析设置盘培多花黑麦草的生态沟渠和自然沟渠对水稻田出水中的N、P的削减作用,生态沟渠对N、P的削减作用比自然沟渠高36.19%和37.i0%。Moore等人研究有植草和无植草的农田沟渠(两条沟渠均长320m,上宽6m,底宽3m)对N、P的削减作用,两种沟渠对营养物质都有削减作用,其中植草沟渠对无机磷的削减作用比无植草沟高35%19]。

2N、P的迁移规律

农田N、P流失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径流进入地表水,地表径流主要来自于降水尤其是降雨,降雨冲击地表引起:t壤扰动,产生悬浮土壤颗粒并随径流流失,同时径流又冲刷地表土壤产生水土流失。N、P流失量主要决定于降雨情况、土壤侵蚀量以及土地种植情况¨等因素。黄宗楚等研究了上海旱地农田施肥与N、P流失污染之间的关系,随径流排出农田的N中有37.7%是当季施用的N肥,P中有26.9%是当季施用的P肥[。于会彬等人在单晚稻生长期间对农田排水沟渠径流量与N、P含量随降水变化过程进行监测,在降水初期,污染物含量随径流量的增大而升高;随着流量的增大,稀释开始占据主导作用,污染物含量表现出随流量增大而递减的趋势。径流中N、P的流失形态各有不同。地表径流中TN浓度随径流量而变化,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径流量峰值;对于TN和NO;一N而言,溶解态含量高于悬浮态,而溶解态和悬浮态NH/一N的浓度相当。溶解态中的NH一N和N0—N浓度水平因时因地各占的比例各有高低凸-26]。I''''P和颗粒态磷(PP)浓度的变化趋势表现出随流量变化的特征,_TP和PP浓度随降雨径流上升趋势极为显著,随后趋于稳定,P输出峰值均发生在径流峰值之前,颗粒态磷素流失量显著高于溶解态磷素工-28]

3沟渠控制面源污染的机理

沟渠作为面源污染源与水体之间的缓冲过渡区,降雨径流污染物输出量的有效减少,是整个沟渠各种机理的综合作用结果。

3.1截留沉淀

污染物在从农田向水体转移的途中,以地表径流、潜层渗流的方式通过沟渠进入水体,沟渠中的水生植物形成密集的过滤带。沟渠中的植物过滤带能增加地表水流的水力粗糙度,降低水流速度以及水流作用于土壤的剪切力,进而降低污染物的输移能力,促进其在沟渠中沉淀。沟渠中植物的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水流缓慢时重金属和悬浮颗粒被其阻隔而沉降,防止其随水流失,同时又在其表面进行离子交换、整合、吸附、沉淀等,不溶性胶体为根系吸附,凝集的菌胶团把悬浮性的有机物和新陈代谢产物沉降下来引。泥沙截控围持能有效降低径流中颗粒物浓度,拦截泥沙是控制降雨径流N、P污染的关键。罗专溪等人在研究自然沟渠控制村镇降雨径流中N、P的沉降段和沉沙凼可较好地去除村镇降雨径流颗粒态污染物,去除N、P平均分别为144.51、65.20g/m(平均雨量37.85mm)⋯。

3.2水生植物吸收

N、P是生物体必需的营养元素,植物会吸收生物体周围的水和土壤中的N、P用于自身的同化作用,N、P最终随着植物的组织合成、收获而移出水体,从而得到去除。同时水生植物的存在可以加速N、P界面交换和传递,从而使上覆水中N、P含量快速减少,在根区创造好氧一缺氧环境,有利于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姜翠玲等人在农田沟渠湿地中种植芦苇和茭草,芦苇茎叶每年吸收818kg/hm的N和103.6kg/hm的P,茭革每年吸收131kg/hm的和28.9kg/hm~的P|32j。罗专溪等人发现自然沟渠中的水花生和水蓼在雨季共吸收N、P分别可达82.69、l2。52g/m。

3.3沉积物吸附

沟渠底部沉积物中有植被生长,因而沟渠底部土壤中存在很丰富的有机物。同时沟渠底部由土壤和植物死亡后的腐殖质组成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较大的表面积,将吸附的N、P,进行沉积、转化引。同时,随着沉积物问隙水的迁移,将沉积物表面的N、P转移到沉积物内部,从而将部分N、P通过矿化以及植物吸收等方式去除引。翟丽华等人对杭嘉湖流域某沟渠系统中沉积物的吸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是一个复合动力学过程,包括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快速吸附主要发生在0—5h内。沟渠沉积物对氨氮和磷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均呈良好线性变化。研究范围内,沟渠沉积物中固定态氨氮含量为9.8lmg/kg,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一解吸平衡质量浓度为0.046mg/L。徐红灯等人曾研究沟渠沉积物对氨氮的吸附和硝化能力,并对比了两者的截留效应,结果表明,沟渠沉积物对氨氮最大饱和吸附量和硝化量分别约为1.3和0.15mg/g,对比沟渠沉积物吸附量和硝化量,沟渠沉积物吸附作用在沟渠沉积物截留效应中占主导作用。姜翠玲等人发现沟渠湿地底泥对非点源污染物的持留量和积累量远较农田的有机质和总氮高。

3.4微生物降解

沟渠中种有各种水生植物,由于水生植物具有表面积很大的根(茎)网络,为微生物的附着、栖生、繁殖提供了场所和条件,同时沟渠沉积物表面也附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对N进行硝化、反硝化等作用。植物的根将生成的氧传输到水中,扩散到周围缺氧的底泥中,在植物根区同时有好氧、厌氧及兼性微生物,形成好氧,厌氧和兼性的不同环境,从而构成了一个起着多种生化作用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的自身生长会吸收一部份的N、P。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会被降解,好氧和厌氧的环境与根基分泌物(微生物c源)一起促进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生长,促进了水体中氮的吸收和转化,最终使一部分氮以氮气的形式得以去除”。

4实际应用

4.1简单沟渠系统

沟渠在农田中纵横交错,因此可单独将沟渠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系统。沟渠形式可分为有水草和无水草的沟渠,或分为自然的沟渠和根据自然沟渠改建的生态沟渠。胡宏祥等人在巢湖北岸农田间选择了一条无侧面外来水的100m长的沟渠,在上段40m中种植水草,下段60m中不种水草,形成无草河段。经实验表明水草拦截净化效果要好于无水草拦截的自然净化效果。水草拦截净化河道段,几种形态养分含量的降低幅度为5.7%一32.9%;在无水草拦截的自然河道净化段,氮磷含量有一定降低,但降低幅度很小,为0.3%6.6%[。陈庆锋等人将原有的废弃暖气沟改造而成沟渠,依次分为沉淀区、过滤区和存储区。在沉淀区,降雨污染径流经过沉淀后大颗粒污染物被拦截;在过滤区(滤渠中分段依次填充碎石、白矾石、粗沙、鹅卵石、陶粒、细沙、鹅卵石、泥炭、钢渣和蛭石),降雨径流再经过各种基质材料的逐级吸附过滤和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径流中的颗粒物被进一步拦截、吸附和净化;在存储区,净化后的降雨径流经过再沉淀后溢流到生态塘中进行深度净化。钢渣和蛭石对可溶态氮去除率约为60%,其次是碎石和鹅卵石,去除率约为50%;对于可溶解态磷,自矾石和沙子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其次是陶粒和蛭石;对于浊度,陶粒、泥炭和蛭石均具有良好的效果,去除率均为80%,其次是白矾石和沙子引。杨林章等针对太湖流域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的现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工程学解决方法一生态拦截型沟渠系统(公开号:CNI699697A),主要由工程和植物两部分组成,能减缓水速,促进流水携带颗粒物质的沉淀,有利于构建植物对沟壁、水体和沟底中逸出养分的立体式吸收和拦截,从而实现对农田排出养分的控制。试验区沟渠植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且景观效果良好c39]。

4.2复合沟渠系统

沟渠一水塘系统:多路串联水塘系统(即多水塘系统)的概念首先由尹澄清(1989年)提出,主要包括滞留池和水塘。多水塘系统是一类特殊的人工水塘湿地生态系统,是以水塘为点、沟渠为线的流域系统。研究表明,多水塘系统能截留来自农业的P污染负荷94%以上。

长效沟通机制篇9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师生沟通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人是社会性动物,沟通与交往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成功的沟通对于学习者的成长及在当代社会成为终身学习者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学习成长主要受益于导师的人品、人格、学术水平、学术底蕴及科研方向,依托课程、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氛围)等载体,进而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素质和创造能力,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大都可以还原为师生之间的沟通。可见,师生之间沟通和互动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及其组成要素

沟通是传者与受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一定的媒介和方式就某方面主题进行双向信息分享以期达到某种效果的活动。从本质上看,师生沟通是人际沟通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师生之间为求得理解而发生的以符号①为媒介的交互作用②。硕士研究生的师生沟通不同于童年时期和青少年时期的师生沟通。硕士研究生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已形成,个性逐步凸显出来。师生之间的认同主要是智慧、人格和品德,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主要是基于知识的吸引和学术的成就,依靠人格、人品,以及对情感的联络,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更富于理性,也更全面、更深刻。师生之间的交往力求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近乎朋友的交往和认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师生沟通也不同于本科阶段的沟通,其沟通对象主要是自己所选或所指定的导师及院系其他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特指在硕士研究生阶段,硕士研究生与研究生导师以符号为媒介发生的信息传递和信息交换并相互影响而获得体验和理解的一个过程。

从沟通的系统结构模式(见下图)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系统中的沟通系统包括传播者和受传者、目的、信源、媒介、技巧、情境关系噪音、效果,即沟通主体、沟通动机、沟通内容、沟通方式、沟通策略、沟通的影响因素、沟通效果等方面。由于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受到沟通主体硕士研究生及导师、所在学院、学校学习氛围、学校管理机制,以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确立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的组成要素为沟通的动机、内容、方式、策略、主体影响因素及沟通的效果六个维度。

沟通结构模式图

二、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问题日益凸显,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或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少,甚至互不了解等情形已成为普遍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而且给硕士研究生本人、导师、学校及社会均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因为研究生与导师沟通不畅而导致的不良后果也时有发生。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的满意度处于模糊不确定到满意的状况,对沟通状况的评价整体状况统计数值偏低。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从沟通的动机、内容、方式、策略、主体影响因素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研究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

主动性和求知欲是学习动力的源泉。目前时常有导师提到目前研究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学生上研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专业的认同不高,时常出现导师费尽周折主动找学生沟通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导师的学术水平和能力不认可,不信任导师,研究生对“导师老板”暗火重重,疏于与导师的沟通。

(二)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思想与情感,非学业沟通较薄弱。

研究生阶段学生学习主要目的之一在于依托课程、论文写作和科研课题(氛围)等载体,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科学研究素质和创造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受益于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底蕴及科研方向。从沟通内容来看,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主要集中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发表文章、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之间的沟通突出了“导学沟通”,学习问题在师生沟通中占据主导地位。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思想与情感。非学业的沟通,如思想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情感沟通显得比较薄弱,仅有师生礼仪性的问候,向导师表述情感困惑和看法,进行内在情感交流的学生比较少;部分导师仅关注学生的专业及科研,对于学生的心理、情感、情绪则不闻不问。还有研究生戏言,导师把自己和学生固锁在科学世界中,排斥价值理性和科学世界以外的内容,不屑进入正常人的生活世界。目前,研究生在交流师生情感时,一部分同学显得特别漠然,导师只是在这一特殊的学习阶段学院硬性安排的、一个与自己形成固定导学关系的老师而已,是开题、答辩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其余时间和学院或学校其余的老师没有什么差别。

(三)沟通没有制度保障,大多采用不定期沟通。

按间隔频次的固定与否,沟通可分为定期沟通和不定期沟通。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大多采取不定期沟通的方式。由于导师时间、精力、责任心及学生数量和学习积极性的影响,目前师生沟通缺乏制度性的保障,采取随机沟通的方式,难以确保研究生师生沟通的质量和教育质量。

(四)师生之间位差效应显著。

“位差效应”一词来源于管理学,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和下位的心理,具上位心理的人因处于比别人高的层次而有某种优越感,居于下位的人因处于比别人低的层次而又自卑感③。在我国,师生因地位、角色的不同呈现天然的不平等地位,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绝对权威。研究生教育虽已非“灌输”、“独白式”教育,但完全的“对话式”教育并不多,在理科院系尤为突出。教师与学生单独沟通时,难以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

(五)研究生问题意识薄弱。

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受益于许多方面,其中与自身的基础和背景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素质、学习目标的选定,尤其是问题意识对学习的效果均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研究生阶段是培养科研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否具备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和质疑精神也是衡量学生原创能力的重要标志。

学生的专业基础、阅读书目范围和深度、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对所研究问题的敏感性决定了研究生的问题意识。扩招后,学生的专业基础不扎实,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原来有所下降,导师普遍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有所下降、依赖书本,提不出有深度和独特视角的问题,喜欢幼儿园阿姨式的导师,更有甚者在学习过程中几乎提不出问题,离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有较大的差距。

三、硕士研究生师生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一)沟通行为主体的影响。

1.学生因素

由于学生在专业认同、专业基础、入学动机、学习态度、理解与领域能力上存在差异,且大多研究生在读期间面临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因而部分研究生在沟通动机上缺乏沟通的主动性,问题意识薄弱。

2.导师因素

导师的专业水平、指导能力、工作压力、经济压力、责任心及导师的本人素质直接影响了师生沟通的主动性和沟通的质量,尤其是扩招后的硕士研究生的数目急剧上升与导师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导致师生定期沟通无法得到保障,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也受到制约。

3.师生双方共同因素

(1)师生性格匹配程度。师生之间沟通是否顺畅,取决于双方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特征的匹配程度。“个性”、“性格”直接影响到师生沟通是否顺畅,他们之间的性格匹配程度是决定其沟通状态的重要因素。

(2)导师对学生的重要程度。导师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研究生而言具有重要性是不同的。对于大部分研究生而言,导师是其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要他人”④,对其研究生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影响作用。然而,不同的研究生对导师往往存有不同的期望,对导师重要性的认识不同;在研究生教育的不同阶段,同一研究生个体对导师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原因,研究生的沟通动机有所差异且是不断变化的,这也直接影响到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

(3)师生沟通的技巧

沟通技巧同样是影响沟通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沟通是一个编码和译码的过程,导师所传达的信息有时候不能被学生准确地译码,是沟通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沟通中编码和译码存在不一致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这需要师生之间加强对彼此的理解才能解除沟通的障碍。

此外,师生双方应该尝试着接纳和了解彼此的情感,并非在问题出现时把产生问题的原因推卸给彼此,归因中存在的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推脱自己失误的责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说,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困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该归谬于制度而不是人。但是,当研究生感到自己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时,就集中谴责导师这一主观因素。同样,当导师在谴责研究生不认真学习、不尽心科研时,总是批评研究生的学习动机:“读研只是混文凭”,而忽略自己在端正研究生科研态度、努力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方面的欠缺。

另外,导师如何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感受也十分重要,这些反应可以建立或毁掉学生的自我概念。导师如何传达不当的信息则会让学生否定自己的情感和内心的事实。导师的责备,或在面对面沟通中一个摇头的姿势,会使学生渐渐产生否定自己的感觉,并依靠别人的评价判别自我价值。从吉诺特的和谐沟通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师生沟通中导师应该采取积极聆听和“对事不对人”的方式。

(4)师生对自己角色的固化认知。自古以来,我国在师生关系上推崇以师为本、师尊生卑的师道尊严,这种关系信仰权威、重视权威、将权威神圣化与绝对化。在神圣光坏的笼罩下,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排斥和压制,学生逐渐丧失沟通的动机和需要。在师尊生卑的关系下,教师与学生在两种层面上交往:一种是在假设的虚假层面,即把学生假设为无知或少知、不成熟需要教育的人,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另外一种是外观层面,即学生觉得教师有威严感,需要敬而远之,教师认为学生弱小,需要保护。这样一来,师生双方是不需要取得理解的,即使要理解,也只是理解这种既定的假设状态⑤。有同学认为导师很严厉也很权威,对导师有惧怕心理,这些都是师生对自己角色固化认知的表现。

(二)教育体制的影响。

1.传统教育体制的延伸

从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来看,我国的教育几乎沿袭以升学为目的的办学模式,教师关注和优待优秀学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教育活动的经济效益被强调和重视,人心灵的培养也受到忽视,人文精神备受冷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改造—被改造”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优越于教育的目的性价值、科学知识优于人文精神的教育,作为手段和知识成为教育目的本身”⑥,因而造成师生之间沟通重科技、轻人文关怀,关注认知忽视思想情感的结果。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高层次教育,仍不可避免沿袭中等教育体制的特点,形成“关注认知、忽视情感,非学业沟通薄弱”的局面。

2.研究生招生培养机制存在缺陷

(1)研究生数量增长过快。自1999年扩招以来,研究生的师生比失调,师资的缺乏使研究生导师有限的精力与学生的迅速增长形成较为突出的矛盾,这也是师生沟通缺乏主动性、沟通时间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

(2)研究生入学考试外语要求使一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薄弱的考生无缘获取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从而使一些仅有外语基础、问题意识薄弱、专业基础差、学习动机不明确、混文凭的考生“乘虚而入”。

(3)导师指导制度的缺乏。英美国家的研究生培养中有专门的导师指导制度,对于导师的指导要求和督导导师导学的情况均有详细的量化要求,他们称为“学习日历”。导师指导制度为师生沟通提供了一个量化的具体标准,杜绝了沟通的随意性,使沟通有制度保障。我国在这方面缺乏应有的制度保障。

(三)就业机制的影响。

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大多研究生面临的较大压力。随扩招大流进入硕士研究生行列的部分研究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或希望通过获取更高的学历为就业提供方便而选择读研。然而,目前的就业现状使他们原有的梦想破灭,就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凭学历,而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学生甚至抱有“学与不学差别不大”、“上研无聊”的想法,利用学习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或与今后就业密切相关的活动,使研究生与导师疏于沟通,造成导师与研究生的沟通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注释:

①符号,是人们用来承载思想、感情、信息等沟通内容的客体。它主要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前者分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者分为身体语言、人际距离和辅导语言系统。沟通的符号对于沟通双方而言必须具有统一的、通用的含义,否则会造成沟通的困难甚至中断.

②张丽萍.走向以人为本的师生沟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1:2.

③曹建军.师生沟通从“位差效应”走出来[J],北京教育,2005(5).

④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一个概念。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转引自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44.

⑤刘惊铎.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⑥吴全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2(5).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著.张博树译.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2]张东娇.教育沟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长效沟通机制篇10

摘要:乳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小型乳品企业是其中的新兴力量。本文从我国中小型乳品企业激励机制现状出发,讨论如何推动中小型乳品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小型乳品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中国乳品行业起步于19世纪初,发展相对较慢。经过一百多年的摸索与实践,中国乳品行业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8年至2008年这十年高速发展时期,牛奶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7.4%,奶牛存栏的年平均增长率是9.98%,年平均增速超过18%,增幅大大高于我国同期GDP增长速度,发展势头强劲①。但自2008年9月发生了三聚氰胺事件后至今这5年中国奶业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牛奶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29%①。所以,从我国的乳品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经历了暴起暴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战略发展不明晰,利益机制分配不合理等等。然而最重要是人的因素,人作为人力资本构成的主体,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且管理的实施依赖于人,即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成为关键,这恰恰就在于激励,所以建立完善的乳品企业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一、中小型乳品企业的自身特点

(一)较薄弱的资金实力

资金实力薄弱一直是限制我国中小型乳品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型乳品企业要实现运作模式创新化、管理水平先进化,这些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一旦资金不足或短缺这些优化模式将无从开展。所以中小型乳品企业的发展要有所突破,必须解决好资金实力薄弱的问题。

(二)普遍较低的管理水平

制约中小型乳品企业发展的另个“瓶颈”来自于较低的管理水平。一直以来,乳品企业存在套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或灌输“拿来主义”的理念,缺乏针对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无形中限制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三)专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

乳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很多富有经验的管理人才被待遇优厚、工作环境舒适的大型企业所吸引,或自主创业等,这都大大减少了专业管理人才对中小型乳品企业的关注度。所以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中小型医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二、我国中小型乳品企业激励机制现状的具体分析

(一)缺乏约束机制,片面的将激励与奖励画上等号

目前,存在一些中小型乳品企业为了调动管理者的工作热情,往往只重视奖励措施,而忽略约束惩罚措施。甚至有些企业陷入“以罚代管”的错误理念,久而久之,员工逆反心理增强,违纪违规现象屡禁不止,从而使激励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又或是少部分乳品企业虽然制订了约束措施,但没有施行到位,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因此必须建立应有的约束机制,把员工的行为和企业行为引导到正确的激励机制理念上。

(二)员工缺乏平等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后,往往追逐更高层次的满足,那就是自我实现。对于优秀员工来说虽然注重薪酬福利,但同样也关注企业是否能给自己提供一个更好的发展机会。但中小型乳品企业在用人机制方面上缺乏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真正优秀的人才失去脱颖而出的机会。当企业缺乏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会使企业流失优秀的员工。

(三)短期利益行为严重,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追逐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生存发展亘古不变的定律。由于对员工缺少沟通,沟通渠道不畅,最终沟通不善导致激励效果不能持久,而反复激励又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实力薄弱本来就是制约中小型乳品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沟通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的激励流于形式,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中小型乳品企业建立长期有效激励机制的途径

(一)建立“以公平为本”的约束机制

有人说,企业是一架马车,激励机制就是拉车的马,而约束机制就是马车的缰绳②。没有约束的激励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同样,没有激励的约束就像没有动力的汽车,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密不可分的。中小型乳品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聘用合同约束。《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规范化用工起到了督促作用。企业与员工之间要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来签订就业合同,这样做既让企业利益得到保障同时也约束了员工的行为。

2.规章制度约束。企业要建立完善的工作规章制度,使员工工作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章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过于苛刻,要人性化,应该是每位员工都有能力去做到,一旦员工行为与规章制度相违背,必须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只有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的激励作用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3.自我约束。企业要积极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树立“企业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观念,这样员工才会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定,对行为进行自我约束。

(二)建立“以价值为本”的成长激励

成长激励的关键在于企业知道员工的价值,并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如定期开展培训,提供平等的晋升机会。首先是培训激励,它的主要特点是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使得他们在工作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其次,中小型乳品企业应该对员工开展定期培训,并能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以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实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再次是晋升激励,它主要是企业管理者通过指导员工进行个人职业规划,再给员工提供一定平台,如帮助员工开展工作轮岗,使员工在体验不同的岗位的过程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位,以促进其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实现。

(三)建立“以沟通为本”的长效机制

对于现在的中小型乳品企业而言,建立全面多维的人际沟通渠道异常重要,这对企业避免短期利益行为,维持长效的激励机制异常重要③。首先这种沟通的全面多维主要体现在要积极地提倡部门与部门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尤其是高层管理者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与基层员工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其次要注重情感的沟通培养,情感沟通的突出表现是企业要投入对员工感情呵护,给予员工家庭般的情感抚慰。一旦企业和员工形成是利益共同体及情感共同体,会忽略彼此的得失,为了长久发展而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我国乳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利用激励机制来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众多中小型乳品企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认为企业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以公平为本”的约束机制、“以价值为本”的成长激励、“以沟通为本”的长效机制来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奶协理事/王丁棉.中国奶业面临机遇与挑战[J].专家导航,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