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成果转化十篇

时间:2023-04-20 08:36:26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1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15-02

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已有了二十多年的历史,高职教育也有了近二十年的历史,在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了许多具体的实际问题,使学校教育具有了人才培养的方向,也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问题。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校企合作的深化,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即使是在学校也不泛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特别是敢想敢做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尤其突出,并且在实践课堂就能创造性地设计出出色的设计作品,也就是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成果,这些成果只要稍加润色就能成为适用艺术市场需求的艺术作品,这种作品如果有合适的渠道就能进入市场就能使成果转化成为商业性艺术品,而实现这种成果的实际价值。因此,一个良好的服务平台将是这种成果转化成功的必备条件,毫无疑问,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就是沟通这种渠道的先天条件。那么这种架构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校企业也将是校企合作的深化。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是企业、学校、学生三者共同协作的平台,也是为专业实训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平台,它的服务对象既是学生,也是企业和学校,它是艺术设计相关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前提下,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为把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过学过程中师生所创作的艺术设计作品转化为艺术设计商业性产品服务有偿平台。在这个平台中,企业或者提供项目,或者把艺术设计作品进行量产,或者把艺术作品推向市场。学生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提供合适的设计作品,或者是设计的方案,或者是独立的原创艺术设计作品,让平台始终有足够满足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作品。学校在这个平台中主要是协调学生的学习与设计作品的关系,协调学生提供作品与企业运营作品的关系。企业是这个平台的关键,学校是这个平台的纽带,学生是这个平台的基础。作品在平台的转化过程中,这三者的协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转化的效果,和平台运行是否持续的可能。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的可行性。

1.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基础。校企合作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概念,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更是离不开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这种合作更为深入,企业协助学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开发相关专业课程,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是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紧密联系的。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更是如此。在艺术设计专业中,每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类型的出现也是与企业的需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课程也与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联系在一起。学校的人才培养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人才,因此,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成为了学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为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坚实的合作基础。

2. 普通高校的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经验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借鉴。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并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既成的方法可供借鉴,但是对于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的校企业合作却是由来已久,并根据不同的学科探索出了相应的合作模式,这些模式或方法虽不能直接应用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成果转化的校企业合作平台搭建,但至少可以为这种平台的搭建提供思路和参考,便于在服务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少走弯路。

3.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条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项目实训室教学方式,从2005年推广以来,到现在已在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成熟运行了近十个年头。这种项目工作室应该说已具有了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模型,因为项目工作室的项目来源也大多来源于合作企业,同时工作室的项目大多也是由学生来完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也掌握了工作技能,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同时项目成功完成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奖励。但是这种项目并不是大面积的,也不可能进入课堂,成为所有学生的工作项目,即使进入课堂也并不能将所有的学生作品都转化成为商业性设计产品,但至少也为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提供了转化的机会,同时也为搭建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供了思路与经验,特别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成果与课程协调的经验。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营转化服务平台搭建的实施。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现在有足够成熟的条件搭建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技的发展,艺术门类也在发生着变化,很多的艺术形式在慢慢地淡出,也有很的新的门类在诞生。然而不管怎么变化,我们可以根据其产品呈现形式对其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必须结合其特点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

根据艺术设计作品的呈现形式,我们太致可以分为:直接产品型、设计方案型。直接产品型又可以分为可复制产品型和不可复制产品型,设计方案型又可分为独件设计型和量产设计型。

直接产品型艺术作品是指艺术实践过程结束后的实践成果就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进入市场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商品,它不需再进行加工和制作,课程结束,作品也就完成。它主要是指手工工艺品,如装饰性绘画作品、雕刻作品、陶瓷艺术品、刺绣艺术品、纺织艺术品、毛绒工艺品等等。这些作品既要求具有相应的工艺水平,更注重艺术个性和审美内涵,它们将直接面向最终受众,即使这其中还存在可复制性和不可复制性作品的区别,也只有那些能直接得到大多数受众喜爱的作品才有复制量产的可能。那么针对这种直接产品型的实践成果,我们要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能实现成果转化呢?根据其直接面向最终受众的特点,就必须让其具有与最终受众认识的机会,这种机会和获得当然是展示。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展览会、宣传册、网站和商业销售展示等等,也就是说直接产品类形的成果服务平台的服务内容就是要创建成果与最终受众接触的机会,这样才有转化的可能。但这只是一种单向性的服务,即是指学生-产品-平台-受众的线程,这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来说还是不够的。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我们除了要把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成艺术市场产品,更要从转化过程中收集到最终受众对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所回应的评价、意见等信息,这些信息将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信息回馈到学生,学生可以进一步对其成果进行改进,使其技艺和修养得到提升;回馈到学校,学校可以进一步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依据。因此,服务平台不单是一个商业平台,而且是一个信息集散平台和教学科研平台,它是一个循环线程的平台。对于这样的平台,它要求拥信息的企业,产品展示的企业,产品销售的企业或市场。

方案设计型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是指艺术实践课程结束后的实践成果还只是一个艺术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只有再进一步经过后期实施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而这些最终产品大多不可能直接在学校完成,有的即使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但在课程完成时还不能形成一件市场产品,它可能只是一个模型或者是一个量产的原型。象室内设计、环艺术设计、工业品造型设计、印前设计、网站设计、动画设计、交互媒体设计等等。对于这种类型的项目实训创新成果,如果工进入市场,首先就必须有一个项目的来源,而不是在课程中的一个虚拟项目,如果只是一个虚拟项目那就必须有特别的创新之处可以成为企业量产的原型。由此可得,针对于方案设计型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换平台则要求平台首先拢集足够多的实训项目来源,然后还要有相应的项目应急处理条件。因此,对于这种服务平台来说,拥有足够多的相应行业生产企业的资源十分重要,资源越丰富,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机会就越多。这种类型的服务平台,首先收集的是企业的项目资源和生产标准与要求,然后是把这些项目分散到教学之中,课程实践中不断地通过服务平台向企业回馈项目进程信息和向项目执行人回馈企业的需求,不断完善项目设计和完成教学进程,最后使项目实训创新成果转化成为项目来源所需的成果,使教学与市场完全融为一体,而达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完美统一。因此,这种类型的服务平台服务的内容就是资源的整合和信息的回应,以及项目的管理,它就相当于一个中转系统。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2

制造业的升级必须要有国际视野,瞄准世界级先进的新技术和新产业。天津制造业要进行跨越式的发展,要以自身为主体,引进世界顶级人才和一流的科学技术,结合自身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以及相对国际市场低廉的生产成本,夺取下一步世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但在此基础上,工业设计对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创新发展、产品附加值提升等起到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设计产业已经成为关乎企业、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外政府,尤其是英国、日本、美国等,早在20世纪50、60代就已经对工业设计产业的价值及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投入不遗余力。工业设计是将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创造更大价值的有力手段。工业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而逐渐产生的新兴行业,在现代化产品生产加工制造的过程中,工业设计与多学科专业融合,为制造产业提供功能完备、外形美观、人性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它在产品的生产、销售、流通、回收等整个生命周期中,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是融合了信息、技术、制造、文化与艺术等多种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核心环节,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设计与制造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速度空前提升。工业设计与制造产业已经“虚拟”为一个现代制造系统。基于产业发展多元化的特点,不同行业对工业设计有着不一样的需求。只有真正适合制造企业的工业设计,才能达到提高制造产品价值含量的应有效果。当前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产品抄袭模仿之路将被堵死,中国迫切需要发展工业设计,以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化解现阶段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工业设计提供了市场条件和物质基础,工业设计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工业设计融合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因素,使工业产品的外观、性能、结构相协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天津市工业设计产业中的现状分析

从经济态势总体上看,天津市的设计产业逐渐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展日趋良好完善。然而,我市的工业设计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速度相当快,但是规模欠佳。与我国南方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业设计对于目前来说在我国的情况还不是很好,我市工业当前更多的还是处于模仿、制造的阶段,自主设计的比例还很小。大量企业是OEM“代工生产”的成长模式,我市的制造企业一般都是通过为国外的大牌公司加工产品而谋得最低端的利润,在这个利润获得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靠劳动力换来的,同时还带来了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这主要由于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低下,因此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只能替国际大品牌代工,赚取低廉的加工费用。1.加工工业的结构水平不高一般性加工工业比重仍比较大,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比重变化不大。现阶段,OEM模式已跨入OEM(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ODM(originaldesignmanufacture)、OBM(ownbrandmanufacture)并存的新时期,设计创新意识正在觉醒。以“设计外包”方式将专利技术或新产品设想交由专业设计公司去完成,成为越来越多小型制造企业的具体行动。OEM到ODM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逐渐转化成不仅有简单的制造加工,并且有深度加工组装和相关产品设计的活动,但仍然是一种以制造加工为主的代工形式。OBM的阶段则是企业拥有自己品牌,自主研发,进行产品设计加工制造,是制造产业升级的一个崭新阶段。但就现阶段来看,中国的设计创新力相对比较落后,国有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亟待加强,产品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制造业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制造阶段。2.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天津市具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具有创新能力的自主品牌,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阶段还没有全面到来。实现这种转化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天津市政府为企业创造自有品牌提供相应的市场基础和有利条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供研发阶段的政策支持。其次,天津的制造企业需要具有战略性的眼光,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形成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缺乏自主设计研发,产品在价值链的低端徘徊成为制约天津制造产业做强的最大障碍。3.企业对工业设计重视度不够我市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对工业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十分狭隘,企业对于产品的研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创新意识不够,从而影响了产品设计开发的效果。一些企业则把对工业设计的理解停留在产品的外观形态、产品的装饰、色彩,产品的包装等表象的层面,而没有从工业设计的本质层面入手,因此获得的效果也比较差。另一些企业对设计的投入十分不足,不愿意投入成本、人力、物力去从事产品的开发设计,往往照搬、模仿知名企业的产品形态,这样就很难形成自有的品牌,多数企业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业设计创新力。大多数制造企业对技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却忽视产品的设计,一些企业盲目地认为只有产品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就能够生产出好的产品,但他们却不知道,一个产品即使技术再先进,如果设计出现问题,也不会成为人性化的产品而被人们所接受。

三、天津市工业设计产业促进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1.打造“设计创新提升计划”在全球化的商品竞争中,没有设计的产品就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产品研发过程中的创新度,当然这包括了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越来越具趋同性,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已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关键要素。通过“设计创新提升计划”的实施,促使设计产业与制造业无缝对接,设计机构可以根据企业对于产品开发设计的要求,为企业开发设计整套产品,提品研发设计的解决方案,企业则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这种设计创新的对接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外,还可以组织设计行业专家为企业产品设计和研发方向把关,及时寻找发现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一创新提升计划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设计产业的发展,更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提升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使企业在新一轮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站稳脚跟。2.合纵连横、整合资源,搭建工业设计创新平台长期的加工型工业体系使天津的制造业尚未建立起自己的工业设计体系。天津可以借鉴“合纵连横,整合资源”的成功经验,使产学研过程中产生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的产品,有效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为天津市的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1)合纵:搭建天津市科技条件平台目的是为有效解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利用率低和开放共享困难的难题。现阶段的天津制造业不得不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加工型工业体系向开发型工业体系迈进。而“开发型的生产则主要是靠设计来取得市场,即创造新的使用功能,以在新开拓的使用对象、层次、条件、环境中出现新的功能,这是创意新品质的产生。”建立“产学研用”四位一体有机结合、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和提升制造企业设计水平有机结合、引进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与培育本土设计公司有机结合、加快人才培养与集聚同产品升级换代有机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逐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社会联动和行业协会促动”的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新格局。(2)连横: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天津可以通过建立工业设计产业技术联盟的方式,整合全市的设计和科技资源,即采取“连横”之策,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工业设计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提高企业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指导企业在技术中心体系内建立健全工业设计机构,鼓励专业化工业设计企业发展,提高我市工业设计水平。例如可以举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奖赛和工业设计成果展,确定一批天津市工业设计示范基地,通过专项资金扶持工业设计创新成果的产业化等举措。3.围绕环渤海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实现天津老字号制造企业的创新之路天津工业设计的发展基础依托制造业,通过推动天津的设计资源和模式与天津制造业对接,更好地推动天津制造转型升级。高度重视设计资源与制造业需求的对接,高度重视研发设计服务业的产业组织模式分析。可以通过合同研发、研发联盟、研发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设计创新方式,促使设计行业与天津老字号企业对接。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拥有相当数量的制造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一成不变的产品设计形式,逐渐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而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有通过设计创新才能盘活这些企业,实现天津老字号制造企业的创新发展之路。4.政府应从政策上支持、思路上引导政府采取具体的政策使工业设计产业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协调中介而进入到制造产业的流程链中,成为制造业不可缺少的一环。工业设计的本质是“重组知识结构、产业链,以整合资源创新产业机制,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合理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天津市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天津大多数制造业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缺少自己的研发机制,政府通过资源整合使设计创意产业与制造产业进一步融合,给企业建立创新技术转化平台。天津市暂时还没有建立各行业、各机构、各学科的社会循环机制来探索企业适合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和产业链。这就需要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政策支持,通过导入工业设计产业构建制造行业的持续成长动态运营机制,扶持企业自主研发项目,促使企业形成自有品牌,从而使天津市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

四、以“天津设计”提升环渤海制造业的附加值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3

一、非会计主体转换下购建大型设备贷款利息会计处理

采购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采购方与销售方在确认收入与采购成本时,应结合合同进行,如果签订的是建造合同(建设工程合同),则销售方(建造承包商)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收入进行会计处理,采购方即产品的需求方变成甲方,按出包方式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如果签订的是采购合同(买卖合同),销售方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中有关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采购方即产品的需求方应按外购固定资产进行会计处理。如商品房买卖,购买方影响房地产设计的能力有限(如仅能对基本设计方案做微小变动),开发商应当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14 号——收入》中有关商品销售收入的原则确认收入,购买方按外购商品房处理,例如,房价款为1200万元,购买方按揭本息共支付1500万元,商品房入账价值应为1200万元(即1500万元的现值),300万元利息支出为未确认的融资费用分期摊销转入财务费用。下面从分别从建造和购买两种不同取得方式来详细研究其利息的会计处理方式。

(一)建造合同 采用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采购企业与工业制造企业签订建造合同,其成本由建造该项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发生的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以及需分摊计入各固定资产价值的待摊支出。与工业制造企业签订的建造合同和与建筑安装企业签订的建造合同相比,两者均为不可撤销合同,且成本归集的时间均为合同签订日至合同标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但前者的建筑工程支出、安装工程支出一般为合同协议中明确的销售价格及安装费用,若有变动以修订后的合同、结算价款等凭证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后者建安支出可能与合同价格相差较大,需要进行审价与审计确定。待摊支出是指在建设期间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某项固定资产价值、而应由所建造固定资产共同负担的相关费用,对与工业制造企业签订建造合同的产品需求方而言,待摊支出一般包括采购中介费、应负担的税金、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等。由此可见,与工业制造企业签订建造合同购置大型设备,设备到货交付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计入设备购置成本。预付款对应的贷款利息可以资本化,如果贷款为专门借款,资本化金额为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如果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

(二)采购合同 外购固定资产,采购企业与工业制造企业签订采购合同,其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由于合同签订时,合同标的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购货方,成本归集的时间不能为合同签订日至合同标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应为销售方交货日至合同标的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也就是说预付款对应的贷款利息不能计入采购设备的成本。比如某企业预付100万元采购1000台电视机,价款500万元,交货后正常信用期内支付余款,不考虑相关税金、安装费则这批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500万元。一般而言,采购大型设备与采购一般设备一样,入账价值与采购资金的借款费用无关,贷款利息不能资本化计入设备购置成本。

二、会计主体转换下购建大型设备贷款利息会计处理

(一)会计主体可以实现转换的情况 众所周知,在实际会计处理中绝大部分都会涉及会计主体转换的情况。例如:生产大型设备的工业制造企业是采购方的下属独立核算的车间、分公司,采购方与销售方两个内部核算单位可以合并,即核算生产大型设备的会计主体(建)与核算大型设备采购的会计主体(购)可以合并,这样企业之间购与建的活动合一成为企业自行建造固定资产,上述采购合同实质上成为不可撤销的建造合同,成本归集的时间就可以前移至合同签订日。如果生产大型设备的工业制造企业是采购方的控股子公司,从合并报表层面看,购建活动同样可以合并。当采购方与销售方工业制造企业存在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时,采购方可以控制销售方,合同如何签订一般由采购方决定,而且采购方可以决定是否将贷款进行分配下转给所属制造企业(销售方),这种情况下贷款利息会计处理涉及的会计主体,笔认为可以转换,即会计主体转换。如果不考虑税金,采购方将贷款进行分配下转给所属大型设备制造企业,利息资本化后进入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最后形成大型设备的采购成本,与采购方贷款不下转给建造企业,利息资本化进设备成本结果一样。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4

“过去的政策基本是笼统地谈创新,这次更有针对性,更有高度,准确地点出了工业设计的地位和特点,也鲜明地指出了转变发展的方向――高端综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朱焘这样说。而现在已经不再是过去他反复给总理写报告、在各地奔波参加论坛、逢人便讲工业设计的时期了。

事实上,人们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在不断地转变和提高。国际组织在10多年前就已经把工业设计提到人类道德、文化、生存、发展与交流的高度;在国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也从最早的工业美术到外观设计,上升到了综合设计。

“从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到工业设计未来的发展空间。”朱焘说。第一个数字是我国出口产品中90%都是贴牌生产,这意味着每年要上交天文数字的专利费,得利却是薄如纸的血汗钱;第二个数字是我国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率不到10%,这意味着,90%的科技成果没有被产业化,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因为缺乏设计。

“我希望经过20〜30年,能够把这两组数字倒过来。”朱焘说,尽管过程很艰苦,中国要有自己的自主品牌,首先就要有设计。

那么,在良好的政策背景下,现阶段的工业设计能否作为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服务平台的作用;在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转变的过程中,各地产业园区和基地如何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总编辑许传朝与朱焘进行了深入交流。朱焘一再强调:“工业设计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和引擎。我们不能孤立地搞工业设计,不能闭门造车,要从实际出发,要开放。”

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

许传朝:当前,许多国家都把工业设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在“十二五”规划中,工业设计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您认为,这将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创造哪些新的机遇和发展条件?

朱焘:“十一五”规划曾经提到:“要发展专业化的工业设计。”这句话当时给了我们很大鼓舞;在“十二五”规划中,有6处提到“工业设计”和“设计”,最重要的一句是:“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业,促进工业设计从外观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这句话非常重要,将工业设计提升到了新高度。

战略转变是最大、最重要的转变。工业设计的内涵、理念和方法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国外已经发展了150多年,国内才宣传了30年,这更体现出迫切性和重要性。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从物与物的关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强调把科学技术与艺术、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所以,我一再讲工业设计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助推器和引擎。

这样的战略性转变也为工业设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听到科学发展观时很兴奋,以为工业设计很快会受到重视。实际上,这个转变是很艰苦的,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不接受。相比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设计是横向的,它是综合、基层的创新,可以说涉及到了所有产业。

许传朝: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11个部委印发了《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为工业设计发展保驾护航。《指导意见》出台一年来,业内的落实情况怎样;还有哪些问题?

朱焘:《指导意见》前后两三年,特别是最近两年,工业设计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广度上,各地工业设计园区在不断建设,已经命名了一些示范基地;各类活动、比赛、论坛层出不穷,甚至有的地方在建设计博物馆;协会成员大幅增加,专业设计公司发展很快。从深度上,工信部对工业设计非常重视,交给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的专题研究也越发深入,例如部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认定的管理研究、工业设计发展指标体系及统计分析基本框架研究等,还有一些地方开始研究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对接。

尽管如此,有些问题依然不能忽视,很多企业对工业设计认知度不高。当企业发展很快的时候,它会认为不需要创新和设计;等到困难的时候,想创新、想设计,却没有钱。此外还有缺乏机制和长远观念、综合性人才等问题,机制问题使企业危机感不足、眼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抄袭、模仿不仅打击了创新,对民族更是一种伤害;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要向高端综合方向发展,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从打击入手,要动真格的,不能做形式;其次,堵住抄袭、模仿之路;第三,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此外,虽然《指导意见》的政策非常好,但还不够细致,现在,广州、上海、深圳等省市都在出台自己的政策,我们相信,《指导意见》贯彻的时间越长,就会有越多的动作。

将园区变成“鸟巢”

许传朝:在广东、江苏、大连等地区,工业设计已初步形成产业,产业基地也初具规模,产生一批有国际知名度和核心创新能力的设计公司。您认为,中国工业设计产业的生态是否已经成熟?

朱焘:工业设计园区一直是我很关注的问题,从中国第一个设计园区无锡工业设计园区开始。园区能带来集聚效应,通过政府的力量来招商引资。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还倡议成立了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各地园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此外,园区建设要努力把工业设计和专业设计结合起来,也就是横竖结合。工业设计协会也常和家电协会、家居协会、电子协会等专业协会联合一起搞活动。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工业设计的发展比较快,比如江苏、浙江、上海、青岛、大连,园区建设确实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许传朝:您认为,如何发挥园区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聚集效应;哪些地区走在前列;园区的竞争力应该从何体现?

朱焘:集聚起来是为了有效应,但不等于一定会有效应。所以,在建设园区时要做到两点――建好园区,还要建“活”园区。不仅要把公共服务做好,例如专利咨询、法律咨询、信息交流等,还要以开放的心态办园区,不能把园区当成一个封闭的城堡。

工业设计本来就是开放、集成的,因此要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所以工业设计园区是“鸟巢”、是孵化器,也是一个小社区,甚至是一个交易所。这样才有互相辐射的能力。要有共鸣、多赢、开放合作的思想。

现在,中国工业设计园区联盟已经有了26家园区成员。我们一直在研究,做示范基地到底应该示范什么?这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了实用。

协会是资源整合者

许传朝:总书记曾经表示:“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支撑。”在您看来,体制机制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焘:这句话非常正确。如何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是一个大问题,也牵扯到体制机制问题。所以,创新要涉及到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反观现在山寨缺乏管理、假冒伪劣横行的现状,如果连知识产权保护都不动真格的,还谈什么创新。

许传朝:在发挥工业设计聚集效应,推进我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行业协会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协会在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和行业发展中又做了哪些有益尝试?

朱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是一个特殊的协会。过去,95%的成员都是学校的学员和老师。从我主持工作以后开始倡导产学研结合,逐步开始有一些企业加入。

协会的职能是桥梁纽带作用,一边是政府、一边是会员。以前工业设计没有上级部门管理,纽带“连”不起来,桥梁上面没有人走。经过我们苦苦地宣传和探索,体现出了协会的作用,总结起来是“6个促进”和“一个加强”:

第一是促进观念转变,这是思想创新,现在业内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够,协会就用大量的实例来宣传其重要性;第二是促进政策创新,也就是机制创新。例如试点、比赛的促进,督促相关部门制定政策细则,促进政策创新和落地;第三是促进“政产学研商经”六结合。“商”是我们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要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没有“商”是不行的,只有六方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市场;第四是促进交流提高,包括对外交流。为了进一步加强交流,协会成立了维护知识产权的工作委员会,还即将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发挥咨询的作用;第五是促进设计资源整合。我们和很多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办基地、办中心,把设计资源进行整合,更好地为设计企业提供服务;第六是促进上下沟通,这是协会的职能之一。相关部门必须要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政策之后,更要保持常态的沟通。

“一个加强”是指加强协会的内部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我们的思想、作风、方法和组织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和规范,协会的目的就是更好地为政府部门、为会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总编观察

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钥匙

在采访中,朱焘会长对两个数字一直耿耿于怀:第一个数字是我国90%左右的出口商品属于代工或者贴牌生产,因此产业附加值低,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沦为世界产业的“廉价打工者”;另一个数字是中国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不到10%,大量的科研投入没有发挥产业价值,造成了大量科技成果浪费。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5

一、国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

(一)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需求

充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为其提供一定份额的市场需求,以此调动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迅速的市场反映,能够对新威胁、新技术、新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更快速地向市场推出产品;并且,在当前财政紧张条件下,小企业的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竞争、降低采办成本。

(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

科研成果要想实现转化前提是该项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相对科研机构更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但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借助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为其解决技术难题。为此,部分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如德国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共同制定创新计划,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从而使政界、科技界和经济界实现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搭建企业界和科技界之间的桥梁,推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使其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

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与产业的合作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简化政府拨款程序、资金拨付向重在科研与产业合作的项目倾斜,出台鼓励科研人员与产业之间合作的新政,并为其提供总额1.27亿澳元资金支持。此外,还改革了大学研究水平的评价机制,把大学非学术性活动与产业合作作为评估的内容,出台清晰透明的衡量措施。

(四)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应该是从事科学研究,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不一定完全由科研人员来承担,应该交给更专业的人士完成,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基于上述理念,以色列等国本着支持科学家专心从事科学研究的原则,特地在该国主要公立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型医院里成立了技术转移公司,通过明确科学家与技术转移公司的关系、分工及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奖励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交给相关专业人士,使其转化为市场产品的效率大幅提高。

二、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许多大专院校都陆续成立了专门负责科技成果的机构,企业也逐渐加强了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升。但经过我们对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调研,发现目前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不足

调研中发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并不高,多数科研人员更多地追求的数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并不关心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与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尚未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其中,致使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推进状况不如人意。此外,在现行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仅仅依靠科研人员自己去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才从事该项工作,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二)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方面的话语权较为有限

尽管在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求建立与企业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国家有关科技计划中要能够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需求,并吸纳更多的企业同行参与项目评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在科研项目设立中的话语权普遍不高,许多国家重点科技计划的设立并未充分反映企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而导致部分重大科研项目并不切合企业、产业发展需求,成果根本不具有转化的潜力。

(三)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

当前,受经济增速减慢、产能过剩等多种因素影响,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极度萎缩,尤其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并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企业创新的动力严重不足,许多科技成果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根本无用武之地,迫切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有力的措施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其创造必要的市场需求空间。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

(一)打造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为了更有效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必须摒弃鼓励科研人员自己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传统观念,积极打造较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业态,培养科技复合型人才,增设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师,并对其给予职称评定、人员落户等配套优惠政策,以此调动其成果转化积极性。要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与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给予其与、专利获取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调动科技人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二)提升企业在重大课题研究计划中的话语权

要在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设计中广泛吸纳企业的意见,针对制约行业、产业发展的通用性、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行业协会联合攻关,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切实将创新驱动战略落到实处。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6

在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文件以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明确要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源,自1998年以来,很多高校都创办了高校科技产业,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高教主管部门亦提出,高校的科技产业是与教学、科研并重的三大任务之一。①因而高校科技企业成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也形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型模式。

在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且还在以5%的速度递增。②美术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类专业也是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的重要集中地,但在我国,其成果的转化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比较落后,甚至还没有起步。

二、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的现状与意义

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和其他专业存在一定的区别,它包括了如动漫游戏美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各种装饰艺术设计等具体专业。它属于人文类学科专业,又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科专业,它的科研成果既与自然科学类成果存在很大的区别,又与理论性的其他人文学科成果不同。这注定了其成果存在的形式与转化方式的独特性。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中很多学科都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都会留下丰富的创新成果。其中表现非常突出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成果,它包括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和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如绘画训练与创作中的师生作品,动漫游戏设计中的角色形象、场景等设计作品,各种装饰性的绘画、手工、雕塑等作品,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的作品等。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属于实践性教学的成果,是文化产品的一部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成果在课后往往不会受到应有的关注而失去了其价值,也打消了学生的学习与创造兴趣。

所谓的成果转化就是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经济价值的方式体现出成果的应有价值。笔者所在学校教师在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英国的一些艺术院校考察中就发现了一个现象——到了周末,很多高校周边的市民像逛超市一样来到高校的艺术实践工作室,在这里淘他们喜欢的艺术品。他们说在这里可以买到实惠的、又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实际就是平时师生在艺术教学实践中留下的教学实践性成果,这种行为实际也就是这些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成经济价值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国内的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中,这些教学实践性成果在课程教学完成后或束之高阁、或弃之如糟粕,使之丧失了应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如笔者所在的学院,现有学生2800人,四周一个课程,每一个课程都可以产生一至两个实践成果,一学年有40周,那么每人每年至少会有10项实践成果,学校每年就会有28000项实践成果产生。当然,这并不是说每项成果都具有转化价值和意义,根据不同的课程,成果的转化比例也存在差距,转化价值也不一样,但不管怎么样,这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基本都把它们当成了教学后的垃圾而丢弃,这其实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这种教学实践性成果如果能实现经济价值的转化,那么将具有以下意义:

1.使学生能看到学科的具体实在的经济效益和成果的价值,这有利于激发艺术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实训教学效果。

2.有了成果转化的这一目标,学生的学习将更具有针对性和主动性,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创新实践经验,提高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从而适应国内外设计职业环境的变化。

3.成果转化后不再是囤积或丢弃,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于实现教育成果价值体现的最大化,扩大教育影响力。

4.成果的转化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的联系,使更多的人能得到艺术的审美享受,实现较高品位文化艺术的传播与推广。

5.美术设计实践成果虽然有一些不可复制性的作品,但像动漫游戏中的角色设计等产品却可以衍生出很多相类似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转化成为规模性的生产,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进而带动地方的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的类型与转化方式

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独立的架上作品型。绘画作品、装饰绘画、陶艺作品、雕塑、织物等装饰艺术品,大多具有独创性和独特的审美性,而且它们具有潜在的价值提升空间,其中优秀的作品也是很具升值潜力的艺术收藏品。这部分作品很适合于那些追求时尚和个性,并对艺术品投资有意向的消费人群。

2.独立定向设计作品型。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形象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网站美工设计、GUI设计等美术设计都属于定向设计,它们是为企业或个人服务的专项设计,具有特殊的指定性。因此它们的转化形式很明确,在一开始进行创意设计时就必须针对明确的用户,要不就是一种虚拟的、无法实现转化的设计实践。

3.具有规模转化可能的设计作品型。动漫游戏形象设计、卡通吉祥物设计、插画绘本设计、陶艺造型设计、动画游戏设计与制作等美术设计作品都具有规模化转化或生产的特征,因此,这种类型的作品所针对的转化对象是文化产品的生产型企业,需要在作品设计时体现出明显的市场价值特征。

这三种成果的类型不同其转化形式也不同,第一种成果类型是直接指向消费者成果类型,这种成果存在的形式也是最后的产品形式,因此,它的转化形式将是直接的零售销售方式的转化形式,在转化过程中,直接实现其经济价值。第二种是直接针对个人或企业的专向设计,它是作品最终实现意图的表现,并不一定是最终的作品,如室内设计、广告设计等。这是用户需求下的一种美术创意设计成果,它属于专向的服务,在创意设计之前就必须找到需求的用户,根据用户需求去进行设计,因此,在这种课程教学前就需要掌握相应的需求用户资源。它所采用的转化方式也就是服务转化方式。有规模转化可能的设计作品类型,要求对市场需求有一定的把握,设计作品要适合大面积受众群的需求。如果满足了这一要求,它就可以进行规模化的生产,其转化形式就是采用规模产业化的成果转化的形式。

四、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的可能

近些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缩短了人们对艺术文化内涵的理解距离。艺术作品通过网络的传播与交流,迅速提高了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水平,对艺术品的审美与个性需求成为了一种消费的时尚,但是高端艺术品还很难进入普通家庭,那么这种既具有独特个性、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价格并不高的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性成果将成为未来普通家庭艺术品消费的首选。

信息技术与物流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传播,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更新的审美理念与知识,同时也成为了艺术品的传播与销售平台。如淘宝网店等网络营销方式可以让这种教学实践性成果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进行传播与销售,而又不需要多大的经营成本,可以实现学生在实践中自主经营。这为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提供了经营平台。

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大力加强成果转化的要求,也为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实践性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有了消费人群、转化平台和政策支持,那么,只要这种教学实践性成果具有相应的价值,就有实现其成果转化的可能。

结语

高校美术类设计专业有着丰富的实践成果资源,因此,实现教学项目实训成果转化,构建一种适用于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实训成果转化平台,既可构筑可持续的人才创新激励机制而具有教学创新的意义,成为创建高校美术设计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突破,也能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

注释:

①王斌伟,王先庆.成果转化现状[EB/OL].

http://stcsm.省略/learning/lesson/guanli/20041109/lesson-2.asp,2001-06-08/2012-04-22.

②叶超,刘宝森.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分析[EB/OL].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7

目前国家工程中心总数达到264个,包含分中心在内为277个,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东部地区173个,中部地区52个,西部地区52个[2]。北京、山东和江苏组建中心数量最多,共建设中心97个,占工程中心组建数量的35%;西部地区中高校、科研院所较集中的四川、陕西和重庆建设数量最多,共建设24个,占西部地区的46%;除这三个地区外,西部的工程中心仅占全国总量的1%,四川和云南、贵州、海南和内蒙各2个,青海组建1个,共计11个,不到全国总数的4%,地区差异十分悬殊。另外,和山西省工程中心组建数量还没有实现零突破。鉴于西部地区总体科技实力薄弱,工程中心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观。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民生科技需求,工程中心在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和农业领域中9个主要技术领域进行布局,其中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和农业领域工程中心组建比例大致为2∶1∶1。其中,农业、制造业和新材料领域组建数量较多,共建155个,占总量的59%;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工程中心数量较少,共建29个,占总量的11%,这与我国在行业、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和科技资源集聚现状相仿。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4],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也在节能减排、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相关工程中心的培育和组建工作。2007年之前,工程中心组建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公益类工程中心。随着科研院所转制和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主体,2008年开始,依托具有高成长性的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的企业类工程中心纳入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序列,并且组建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包含分中心在内的277个工程中心,具有企业属性的有148个、事业属性的有122个、企事业双重属性的有7个。其中随依托单位转企的46个,依托民企的32个,依托院校的83个。组建企业类工程中心将会是未来几年新的发展趋势。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的成就

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2010年,工程中心共获得科技成果4434项,同比增长96.37%[3]。其中,工程中心自行研发成果3354项,吸收依托单位成果738项,吸收外单位成果144项,吸收其它成果98项,引进国外技术100项;申请专利6194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716项,授予专利3510项,授予发明专利1450项;出版科技著作246部;发表科技论文12920篇,均较2009年有大幅度提高。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工程化研究试验基地2010年,工程中心新增大型设备(设备原值在50万元以上)953台/套,总金额152.99亿元,同比增长89.09%和464.54%;共建成中试基地344个,中试生产线292条,同比增长6.50%和6.18%;建立技术服务网点733个;建成农作物示范基地1255个,示范面积达21278万亩;建成畜牧繁育基地46个,育种35518万头/万只,畜牧出栏规模24273万头/万只。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推动行业产业发展2010年,工程中心共转化科技成果17233项,同比增长177.38%。其中: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112项,以技术转让方式转化6596项,以技术承包方式转化628项,以技术服务方式转化9897项;累计推广科技成果18962项,同比增长36.45%。其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1930项,推广新产品14601个,推广新设备2431台/套。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工程中心共拥有职工61544人,同比增长18.99%。其中:固定人员49804人,客座人员11740人,共培养研究生6618人,其中硕士占21%,博士占8.17%,科技人员占58.68%,生产经营人员占28.45%,管理人员占8.13%。在人员培训方面,2010年,工程中心为科研机构、企业等培养各类急需人才749325人,同比增长33.77%;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566期,包括远程培训教育等形式,参加人数640257人,同比增长55.66%和81.45%。开展广泛产学研合作和学术交流2010年,工程中心与9474家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其中:大专院校1863家,科研机构1515家,企业6096家。主要采取共同研究开发、委托生产加工、咨询服务等合作方式。其中:共同研发4224家,委托生产加工1750家,咨询服务2219家;对外开放实验室(试验室)801个,开放设备9598台/套,开放生产线349条;举办国内外学术报告会与专题讲座3227期;召开国内技术交流会与展销会2894次,成交项目676项,成交金额7.60亿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94次,签订合作项目438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2010年,工程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13350项,同比增长28.90%,其中承包大型成套工程项目1081项,较上年增长30.40%。完成科研项目6769项,完成项目占承担项目总数的50.70%;承担部级项目2726项,同比增长12.92%,占承担项目总数的20.42%。其中:“863”计划项目501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19项,“973”计划项目122项,星火计划项目29项,火炬计划项目23项,其他部级项目1432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0年底,工程中心总资产达555.86亿元,同比增长43.41%,是2001年总资产69.57亿元的近10倍。其中固定资产177.26亿元,流动资产319.14亿元,对外投资28.46亿元,其他资产31亿元;工程中心年末负债233.80亿元,年末净资产310.46亿元,同比增长34.85%;工程中心总收入681.11亿元,同比增长150.82%,是2001年总收入64.84亿元的10倍多。其中:产品销售收入545.99亿元,技术转让收入62.04亿元,承包工程收入61.94亿元,其他收入11.14亿元;创造利税105.94亿元,出口创汇7.87亿美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

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系,坚持严格的遴选程序多年来,工程中心建立了一套从遴选、同行可行性专家论证、综合评审、验收、运行评估的管理程序,严格坚持由政府决策、专家咨询、运行评估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随着工程中心组建数量的增多,技术领域内工程中心数量接近饱和,以建设管理为主向以定期运行评估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是工程中心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工程中心已经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总体运行评估,评价重点主要包括持续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行业作用、对外开放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积累了丰富经验[4]。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长期坚持工程中心定位在科学问题发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四大阶段中,我国在工程化和产业化阶段的科技投入最为薄弱,按照国际惯例,工程化阶段经费投入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10倍。多年来,工程中心一直秉承促进我国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带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宗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未来新一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工程中心应在坚持建设宗旨和定位基础上,丰富系统功能和建设内容,发挥工程中心在创新链、产业链中,不同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展现出工程中心独特的战略价值。创新管理体制,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工程中心体系中的微观个体,各个工程中心在长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心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采用独立型、相对独立型(依托单位二级机构)、整建制挂牌型和多依托单位联合组建等多种运作模式,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协调国家、行业目标与依托单位目标,实现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宗旨。另外,采取“网络制”、“股份制”、“会员制”、“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模式[5],建立了与上、下游单位合作网络和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积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学术交流等活动,在对外开放与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发挥行业带动作用的建设理念工程中心作为具有准公益性质的科研开发实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科研开发活动的最好载体。不论是公益类还是企业类的工程中心,都通过积极实施“专利战”与“标准战略”[5],培育行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以适用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工程化成果扩散、辐射机制[6],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工程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不断地向行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对行业技术发展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逐步增强。

政策建议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8

一、明确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任务

(一)培育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加快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加大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应用示范,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微电子、光电材料以及新型功能材料、炭纤维材料、纳米材料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高新材料产业科技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加快废水、废气、废渣综合利用技术和节能、降耗、减排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促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加快基因工程技术、生物育种技术、食品生物技术、现代中药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传统优势食品、地方特色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加快电子信息领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着力提升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二)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围绕不锈钢及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镁及镁合金等产业升级技术需求,引进国内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绿色先进制造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使三大基地建设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

(三)大力发展生产性科技服务业。通过市场导向与政策扶持,引导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围绕促进技术转移扩散和成果转化应用,增强技术咨询、科技评估、信息服务功能,加快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以及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促进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形成规模,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四)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机构建设。针对市场需求,引导技术转移机构与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共同组建技术转移联盟,评估和预测技术成果的先进性、成熟度、市场前景,判断企业资产真实性,确认知识产权归属,为企业引进技术及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为企业引入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等提供咨询。加强技术转移机构资质认定和业绩考评,培育和打造一批专业化服务、网络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立以2-3个部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为龙头、20个具有地方产业特色与科技人才优势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为基础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用2-3年时间形成产学研各方有机联系、分工明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大幅提升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加强各类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自身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专业化服务。

(五)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教育、人事等部门要制定规划,加大投入,为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条件的技术转移机构要联合有关高校举办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程硕士班,有计划的培养一批我市急需的高端专业人才。要加强技术经纪人培养使用,建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技术经纪人岗位资格认证制度,规范中介服务,加强行业自律,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科技部门在成果应用推广计划和项目实施中要对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提出明确指标和具体要求。

(六)发挥部级示范机构作用。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要设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窗口,为省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成果供求信息和项目对接洽谈等服务,协调解决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中的困难和问题,受理并承担全市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经认定的项目优先列入市级科技发展计划予以支持。

(七)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两库”建设。建立市县两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项目库,入库成果包括先进性、成熟性、产权归属、成果转化可行性分析及风险评估等内容;建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专家库,入库专家由技术、经济、企业经营、金融、财税、工商等方面专业人才组成,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的评审、认定、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和相关服务。

二、积极探索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新模式

(一)建设“创新驿站”。技术转移促进中心常年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为企业技术需求提供全方位协调服务,促进跨区域技术转移。

(二)建立专业技术市场。依托各类专业孵化器、行业工程技术中心,构建一批常设、专业、高效技术转移通道,开展成果、技术洽谈、项目对接。建立科技成果制度,依托技术转移机构采用双向招投标方式寻找成果实施单位,发挥技术市场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快速转移和转化应用。

(三)加快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式运营,建设一批专业科技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

(四)创新成果转化方式。建立成果拥有方、技术服务机构、成果应用方、风险投资、商业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多位一体协调联动的成果转化新模式,促进成果项目转化,不断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

三、认真落实促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政策措施

(一)市县科技、财政投入中用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经费比例一般不低于40%,在科技发展计划中设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专项,对采用双向招投标方式对接中标并实施的成果转化项目给予定额补助。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在我市落地进行转化应用的项目经认定后,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相关方面给予支持;纳入功能区建设的成果转化项目,县级政府在土地供应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给予支持。

(二)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可根据不同转化方式,以多种形式实施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约定成果拥有人应当获得的股权、收益或奖励。以股权投入方式进行转化的,成果拥有人可享有不低于该项目成果所占股份20%的股权。以技术转让方式将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转化的,成果拥有人可享有不低于转让所得税后净收入20%的收益。自行实施转化或以合作方式实施转化的,项目盈利后每年可从实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拥有人。企业以近3年的税后利润投资于经认定的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形成或增加企业的资本金,且投资合同期超过5年的,在第二年度内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一定扶持。

(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企业用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费用按发生额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一个纳税年度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必须购置的专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所发生的费用,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根据财政部财税字〔1999〕273号、财税〔2007〕121号文件规定,技术转移机构在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技术合同经认定登记后免征营业税。科技企业孵化器自用以及无偿或通过出租等方式提供给孵化企业使用的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向孵化企业出租场地、房屋以及提供孵化服务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四)银行、担保、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机构要积极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尝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保险新业务,加大融资服务力度,形成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格局,促进技术与资本有效结合。

四、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组织领导和绩效评价

(一)市发改委要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项目立项、资金扶持给予倾斜。市经信委要把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作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任务,在产业规划、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市环保局要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技术产品推广应用作为环境评价、项目审批的重要考评指标,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9

一、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1.全省高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全省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和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

统计数据显示,山东高校产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部属高校强、省属高校弱,本科院校较强,职业院校较弱,职业院校的产业工作正在异军突起,民办高校开始摆脱产业工作空白状态。2009年三所部属院校的产业收入占到了全省高校产业收入总额的92%,石油大学占74%。多数高校企业规模偏小,经济效益不高,而且尽管2009年度全省高校产业收入总额达到了近80亿元,但这一数字却只有北京市的10%。

高校校办产业在经历了传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末)、规范发展阶段(上世纪末到2010年前后)之后,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3年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会议之后,我国高校产业,特别是高校科技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整体上提升了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高校科技产业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表明,在我国现实国情下,高校通过创办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有效方式和快捷途径。在没有国际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我国高校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经过艰苦努力,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子,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但九十年代高校产业的大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高校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管理体制不科学、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企业运营不规范、资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既妨碍了高校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又使高校无法规避因直接创办和经营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我们不需再加强高校科技产业分类指导的同时,克服诸多困难,按照“鸡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方针,大力推进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改革,推进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

2.目前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认识解决。

目前高校产业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发展中的问题,一是国有资产监管政策在高校校办产业方面存在盲区,由于是高校所办,《企业国有资产法》不完全适用校办企业,而高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决定了校办产业遵循事业国有资产监管办法,而这又恰恰是制约校办企业发展的地方,用管事业的办法去管企业国有资产会严重束缚住校办企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国有资产使用和处置有关规定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对事业单位所属的企业国有资产做出有别于事业性质、更符合企业国资监管规律的适当调整,那么就有背于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二是虽然大部分部属高校建立起了新型的产业管理体制,但是从面上看,高校企业的规范管理还缺乏配套的管理制度,如果不及时出台高校企业管理规范的话,势必会出现大量新的不规范问题,一样会制约高校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高校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校产业的规范化建设加以解决。发展需要规范,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积极发展与规范管理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然实践证明,高校科技产业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转化了一大批高校科技成果,使得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得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符合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方向不动摇,用发展的眼光和办法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问题是制约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关键。我省在机构设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职能定位、人员经费保障、工作措施、政策导向、平台建设等方面不到位。只有这些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才会逐步得到解决。当前全省高校科技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从面上看是从全省层面推动力度不够,高校主要领导不够重视,但深层次原因都是来自上述根本问题的制约。由此带来各个高校对此项工作也存在认识和实践上的不重视,各高校也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

4.过去,对于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意义不够明确,影响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发展。为此,必须在完善体制机制的基础上,明确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高校重视教学科研,忽视社会服务的现实,也致使有关部门和高校缺乏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重要意义的正确认识,重视和管理规范不够,致使作为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科技产业工作被边缘化,成了高校工作的“第三世界”。也严重影响了高校科技与产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一节“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部分,给高校产业工作做了明确定位: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这就把发展高校校办产业明确定位为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功能定位的明确,为创新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提供了政策依据,为高校科技产业带来创造了难得的了创新发展机遇。

二、创新发展山东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创新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产业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助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必须着重解决制约我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切实重视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干部团队,切实加强平台建设和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新路子,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高校科技产业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1.要着重解决制约我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切实加强省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落实人员,保障经费,理顺管理体制,充实管理职能。建议成立高校科技产业管理办公室(同时挂山东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的牌子),根据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归口管理全省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从教育部和其他省市的实践看,在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独立处室管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非常必要。教育部归口管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司局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从调研了解到的全国12个兄弟省市的情况看,有8个省市(天津、云南、广东、福建、辽宁、甘肃省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黑龙江、陕西省)的省教育厅高校产业管理部门是正处级独立处室,公务员身份,有4个省市(江苏、河北省教育厅校办产业管理办公室、北京市教委校办产业管理中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是正处级独立处室,全额事业单位,这些省市在人员、经费等方面都有保障。

在省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独立处室管理高校科技产业工作,不仅加强高校科技产业工作的统筹管理,而且可以强化科研后端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系统管理,可以加强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的专业管理,可以使高校的产学研用结合和服务地方工作更加有序和统筹、经济。目前各种名目、各种层级的“院地合作”、“校地共建”、“院校服务地方”等缺乏统筹管理,也造成资源浪费,教育主管部门非常有必要设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和引导。因此建议将“协调高校服务地方工作”、“指导和促进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工作”两项职能赋予新成立的“高校产业处”非常必要。

2.要切实重视加快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干部团队建设。建立促进高校科技产业工作发展的人才引进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落实引进高校科技产业工作高端人才的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发挥其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加强高校科技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团队建设。

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科技产业的同志反映目前制约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一是人才短缺问题,二是风险资金支持问题,三是平台建设及政策支持问题。缺少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建议落实引进高校科技产业工作高端人才的人员编制、职称评聘、奖励激励等政策措施,每年至少安排少量事业编制人员引进高校科技产业急需的高端人才,创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3.切实加强平台建设和专项资金等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新路子,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升高校科技产业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

平台建设及专项资金、风险资金支持等政策问题是制约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又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和结合点。

普遍认为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超过20%。一方面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投入的浪费,另一方面科研和经济脱钩,科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大打折扣。而科技又是真正实现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支撑。

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解决科技和经济脱钩的关键所在。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又是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和结合点。发展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必须切实加强平台建设和专项资金、风险资金支持等政策问题。

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本身就是加快高校科技转化的重要平台建设。同时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的交易和合作的平台。

积极推进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议建立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统计、评价、推介系统,每年由省教育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审,建立推介平台向社会推介;建立山东高校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完善奖励措施,充分发挥其在项目的、评价、评审、推介和转让作用,大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率越低,各方承担的风险越大,必须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推进高校高新技术成果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议制定《山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计划》,逐步实现科研经费投入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倾斜,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资助。一是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20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二是每年依托《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30个由高校科技产业主导建立的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建议依托《山东省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2011-2015年)》,制定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高校科技产业支持计划,提升高校科技产业服务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重点支持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及重大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建设。统筹规划高校科技产业发展与基地建设,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校科技产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研发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之成为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优势,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纽带和基地。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学与实践结合、产业发展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并进。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篇10

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的基础之上,为学生安排平面软件、三维软件、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印刷工艺学、模型制作等艺术设计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掌握设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大部分是软件设计,其作业基本以电子版形式留存,没有转化成真正的产品。传统教学打分是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以设计作业为参考进行评分。教师作为审美个体避免不了带有个人主观性、片面性,甚至有学生为了得高分会迎合任课教师的审美去做设计,使学生作业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多是虚拟项目和课题,缺乏实际的经验,所以使教学成果进入生产、市场等流通环节,完成最终的使命,才最有实际价值。

设计成果商品化、市场化的转变能锻炼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社会实践、沟通与销售等能力,以设计为核心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均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任课教师在整个课程过程中担任着项目开发负责人的身份,对学生工作进行指导、布置、跟踪、验收等。

以艺术设计工作室为核心,根据不同课程特点和性质,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使学生的设计从电子图纸和手绘图形转化成具有市场价值的商品。对商品进行统一的编号、生产、销售、售后反馈、设计反思、设计改良等环节,需要设计者掌握完整的工作流程,对于学生也是一种很好地锻炼。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学期开设有书籍装帧设计和印刷课程,文化纸品也是书籍设计中比较简单、有市场前景的一类产品。例如素描本、速写本、笔记本、留言条等,这些文化纸品具有很好的销售市场,可操作性强、成本较低,比较适合设计专业学生尝试。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完成市场调查、创意设计、材料采购、印刷装订、投入市场等环节,使印刷和书籍设计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真实的锻炼。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是从事设计工作的基础。传统授课方法以手绘图形、手工制作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缺乏知识与产品的结合。以产品设计工作室为核心将部分优秀的构成作业提炼加工,与不同类型的产品相融合,使普通的产品具有艺术创意和形式美感,能将基础课的价值体现出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