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漫画老师十篇

时间:2023-04-03 21:55:20

我的漫画老师

我的漫画老师篇1

耿老师个子不高,一米六左右,一副眼镜架在高高的鼻梁上,眼镜后的眼睛锐利无比,要是被耿老师盯上了,你一定会乖乖听话!

耿老师很严厉,同学们有忘写作业或者是字写得不好,她一定会狠狠地罚他们。

有一次考试,我们全班都考砸了,全班的平均分在全年级倒数第一,耿老师拖着沉重的步子走了进来,全班立刻安静了下来。老师啪的一下,把书本拍到桌子上,情绪像火山一样爆发了,岩浆漫延了整个教室,老师的目光仿佛是一道闪电,击中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同学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

我的漫画老师篇2

老师怕班级成绩下滑,便下了“禁漫令”,但还是有80%的人再看,还和老师打起了漫画之战。

持久战

又是一个课间,坚守阵地的同学们迫不急待地拿出各自的漫画,好像有意和老师过不去似的。在老师眼里,情况越来越严重,一气之下,老师在一个课间突然出现,没收了所有的漫画书,尽管如此,居然还有胆大的藏到书桌里看,老师只能使出了武林中最具杀伤力的招数:请家长!经过这一战,“漫画派”的支持率降为35%。

游击战

教室里又有人看漫画,难道他们真的胆大包天?往门外一看,原来有探风的人。那人一见老师“杀来”,便冲入教室,通知全体“漫画派”的战友收起漫画书。就这样,他们打了两个多星期的游击战。可在第三个星期的时候,探风的正在执行任务时被老师逮个正着,再次没收“赃物”并对这些同学处以作业量加倍的重罚。此战下来,“漫画派”的支持率仅为5%。

地道战

形势紧张,他们只有转为“地下”活动,说服那些“弃漫投明”的人重拾漫画,隐藏到低年级的活动区域“重操旧业”,

这地方老师不会来,哈哈,老师自以为管理有序,可她却不知“漫画派”的人竟也这样聪明。

我的漫画老师篇3

有的人走着常人走惯了的道路,艰难跋涉,通过不懈努力达到他人生的顶点;有的人依靠机遇,平步青云;也有的人依偎在父辈栽种的大树下,接力般地继承父辈的余荫,同样演奏出人生的交响;还有一种人依靠创新意念,寻求出一种全新的人生设计,并走向光辉顶点。

著名漫画家、中国戏曲学院教师老九就是这种人。

“我为什么笔名叫老九,一是我爸给我起名叫王九成,有个九字,第二是因为‘老九’有特殊意义。我取名‘老九’,就是要与众不同,就是让人们记住我,就是要把自己归入‘知识分子’行列。”

老九直抒胸臆。

我知道,如同美国人阿克・卢斯伯格写的书《一生只做一件事――推销自己》一样,老九与生俱来就是一位推销自己的模范。

王九成把“老九”当作自己的符号,并坦言就是让人们便于记忆,这种刚刚发端的人生设计多少有些特殊意境,也与众不同。

老九已经成为追捧者心目中一个特定的符号,这符号与幽默、与漫画、与集邮已经不可分割。再次拜访他,是在邂逅十几年后的一个上午。

我们的谈话是从他现在任课的中国美学史讲起的。他说,在中国戏曲学院,他现在为学生讲中国美学史,我或多或少感到惊讶,便问:“中国的传统美学,主要是对称、平衡、中庸,这与你现在从画的第二职业漫画有些反差和悖论吧?”

他给我倒了些饮料,同我说:“你说错了。中国美学史,要涉及到儒、道、佛诸家,其实这三家的经典各有千秋。儒讲仁爱,讲礼乐,讲和谐;道家讲两极,讲自然;佛家讲因果关系。这些哲学思想,都是我们漫画家应学习的,传统的中国美学观点一旦转化为特有的漫画语言,那就是很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漫画作品。二者并不矛盾。”

政教系。上了大学,对于美术的爱好非但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大一的后半年,他考入了中国书画研究社,骑着一辆旧自行车,每周从学院到西单往返四次,风雨无阻。从学习素描和色彩入手,一步一步向成功挺进。大二时,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这个领域里专业的选择。他发现,在美术学院里,油画、国画、雕塑等都有专业,唯有漫画没有专业。现有的许多著名漫画家不是“科班”出身,这一领域有比拼的可能,于是悄然地开始偏重于漫画的探索。华君武、丁聪、方成等老一辈漫画家的艺术风格、时代穿透力,尤其是战斗功能,无不给他以启发。虽然时过境迁,但是生活离不开幽默,离不开讽刺。

如同任何一位初出茅庐的学子一样,老九经历了脱颖而出之前的阵痛。

他试探着发表作品,把一幅幅自鸣得意的“作品”锲而不舍地寄给每个他认为可能发表漫画作品的报刊,而得到的回应是退稿。一幅幅作品寄出,一封封退稿信完璧归赵。收发室的老大爷不知个中情由,只知道这位小个子同学,源源不断地有重要邮件寄来,就对王九成(他还不知道王九成也叫“老九”)格外关照。

有志者事竟成。

一年半后,也就是王九成试着投出100多幅漫画作品后,终于有一天,他的漫画《――爸爸,瞧你给我做的作业全错了!》被《北京晚报》慧眼识珠,发表了,这是他的处女作。20年后,如同他的初恋,谈起这幅开山之作时,他依然眉飞色舞,得意洋洋。他说:“这是讽剌某些家长越俎代庖而导致的尴尬现象。这是我漫画创作的一个起点,是登堂入室的开始,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

大学毕业前,举办一次画展,成了他的憧憬。除要有作品外,还要筹措经费。暑假里,老九在骄阳下到工地拉板车运石材;新年前,老九在寒风中兜售贺年卡……他终于筹集到300元举办画展的经费。

1987年6月,他的个人漫画展览在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下,如期在学院举行。这个时候,他还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他想请几位漫画大家来现场指导,虽然他对那些解放前后活跃在漫画界、运用幽默讽刺种种手段得到人们爱戴的漫画大师了如指掌,但却不知道怎么能请到他们。知道工作单位的,比如王乐天,就把请柬寄到《光明日报》去,而像华君武、毕克官这些大家,他根本不知怎么联系,就把请柬一股脑儿地寄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6月的北京,已经很热了。毕克官来了,王乐天来了,令王九成喜出望外的是,华君武也来了。华老不知展厅在什么地方,在校门口就下了车,一路打探,弄得满头大汗:“我是要来的。我年轻时想学画没有人支持提携,现在不一样了,一个大学生能搞一个漫画展览,我理应来,表示我的支持。”

老九同我说:“华老能来,那么多的前辈能来,是我梦寐以求的,但是这也是我意料之外的。我能有今天,与这些师长给予我信心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第一次为时一周的画展,王九成的100余幅漫画作品与更多的人见了面,“老九”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以至于在一些人的记忆中,替代了王九成。

老九大学没毕业就能搞一次画展,而且敢于请名人来捧场,这也是他人生设计中的重要环节: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包括学富五车的名家泰斗,他是这样推销自己的。

我知道,老九大学毕业至今从一而终,一直在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可他的漫画也越来越老辣,如今他是著名集邮漫画家。自从1986年开始把漫画作为业余爱好以来,20个寒暑,他共发表漫画作品1000余幅,其中集邮幽默画600余幅。

“你怎么会想到创作集邮幽默画呢?”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哪一个方面取得突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国画,要突破,在继承基础上创新谈何容易?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山水园林;无论是翎毛花卉,还是飞禽走兽。哪方面都有历朝历代的大师,他们各领,要想突破他们谈何容易!我们要想寻求新的建树,就要标新立异,不然总在关公门前耍大刀,只能匍匐在先辈的脚下。创新,是每个人都应寻求的最佳途径。”

上世纪80年代时,漫画界曾经讨论过如何避免创作中的雷同现象。老九想,漫画能表现的世界本来很大,而大家都挤到一条道上,不撞车才怪呢?自己应走出一条新路来,这如同他当年选择漫画作为美术的突破口一样。他同我说:“任何艺术都一样,要避免走别人的路,就必须独辟蹊径。”这使我想到黑格尔先生曾经说过的做“那一个”,“那一个”就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一个”,艺术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吃人家嚼过的馍没味道”,这是一个哲学命题,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对对立的统一。

还是刚步入大学的门槛时,他就同当时的集邮迷们一样,被风起云涌的集邮热潮所倾倒。他常常着迷于精美的邮票图案设计,方寸之间竟然包藏着日月江河,无限天机。一次,当他端详T.107虎年生肖邮票时,“黔之驴”的典故浮入脑海。他想,如果能在虎票下加上一只被那纸老虎吓跑的毛驴,岂不是一幅颇具哲理的幽默画吗?于是,一幅《黔驴之鉴》的漫画诞生了,一个新的漫画品类――集邮幽默画也因此诞生了。

在老九的笔下,一幅画有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的邮票,下面是老九画的盘腿打坐的大肚弥勒佛,慈眉善目地盯着名画,两只胖手也如画中人那样搭在一起,将佛珠弃之一旁,学着蒙娜丽莎抿嘴微笑,希望自己像蒙娜丽莎一样也成为“永恒的微笑”。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的时候,却失去了自我,同样成为“可笑之人”,哲理尽在不言之中。

外国邮票《豹》,画面是一只在山上的金钱豹,老九在它侧面画了一个疯狂偷猎者,头上浮现的是一枚枚铜钱……独出心裁的构图,使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藏羚羊的命运,想到了那些濒临灭亡的物种的命运。我们看到作为漫画家的老九,对社会、对人类、对世界的良知和责任。他用漫画来表达他的深思,同时也引发我们在笑声中的进一步深思……

老九集邮幽默画除注重邮票与漫画结合、幽默与哲理并重的风格外,还特别突出作品的无文字性,没有标题,任由读者联想。对此,老九有自己的见解:“现代艺术强调读者的参与,要给读者留下参与的空间。每个读者都是一个具有主体思维的人,不需要别人牵着鼻子走。”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老九的集邮漫画中,凭借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从邮票的方寸天地走向广阔的漫画世界,悟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人生感悟。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甘肃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王新中,在2006年“老九漫画展”开幕前,特意从兰州赶到北京,他认为,老九是美的艺术、笑的艺术的研究者、创造者、传播者。老九的幽默画可以说是无字的笑话、无声的相声、无言的小品,是人生的微笑,是生命的火花。

亚洲集邮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佳维的评论更加到位:以集邮幽默为主旋律的漫画形式,真是匠心独运。老九选择了漫画艺术形式与集邮这一载体有机结合,是符合老九本人的志趣和爱好的。漫画可以以简示繁,雅俗共赏,集邮是一种时尚,展现人的生活和追求水准。这二者结合,创作出的集邮幽默画,可以展示出时代生活的浓厚气息。

从漫画中寻找自我表现的空间,已经是老九人生设计的成功起步,而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上,他又在捷径中寻求捷径,在创新中寻求创新,终于成功地创造了集邮幽默画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这就是创新。这种人生设计的方法论,对任何人而言,都大有裨益。

2006年4月20日是漫画家、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老九从事漫画艺术20周年。这一天“老九漫画展”在他执教的中国戏曲学院举行,展出的300多幅作品是他从艺20年的精品。

“卡通十几岁的人就能画,但漫画至少得30岁以上才能画。因为漫画要作评论,需要画家对生活有很深的认识。”著名漫画家方成这样说。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美学教师,老九因为酷爱京剧工作又近水楼台,他把戏曲内容收编到他的漫画作品中就不足为怪了。借戏讽今、少儿京剧拾趣、戏曲人物漫画像和集邮幽默戏曲画,老九的戏曲漫画大致分为这四类。

老九取出一个文件夹,里面存放着他的作品,当他讲到哪幅作品时,便把那幅漫画找出来,一边自我品评一边介绍创作心得。

他说:“我是从事戏曲文化教学的,戏曲是我安身立命的源泉,我的漫画创作当然离不开戏曲。有些与戏曲相关的邮票,更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有一天,他在欣赏《蒋干盗书》这枚邮票时,脑中顿时浮出电脑的形象。他想,要是把这张《蒋干盗书》的邮票贴在一张白纸上,并在适当的位置画上周瑜用电子信箱发信的情形,就能构成了现代而富有想象力的漫画。于是,这幅集邮漫画便诞生了。

著名戏曲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谭志湘说:“读老九的漫画,我产生了一种感动、感慨。我觉得老九的漫画,带有这个时代的特色,具有创新和开放性。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提炼、概括,进行艺术夸张,展开老九的艺术翅膀,是他漫画的特征,尤其是他集邮幽默画的特征。”

幽默是金。

20年来,10次个人画展,这对于任何画家来说,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老九做到了。他把每一次画展,都当作人生路上的一块里程碑。回头细数,人生设计与成功结伴而行;向前眺望,他充满信心,依然是一步一个脚印地沿着自己的人生设计的既定目标行进着。

2000年,老九获第二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赛”国际荣誉金奖,同年,老九集邮幽默画通过国家文化部ISC2000艺术品价值标准评定;2004年,他又获首届中国集邮文艺节特邀奖。若干年来,《中国集邮报》《集邮》《集邮博览》等十余家刊物开辟老九集邮幽默画专栏。《信报》《新京报》等媒体都曾整版面地介绍他和他的漫画。

但他在重视传统媒体的传播空间外,又不断地开创新的表现空间。就在老九集邮幽默画创作20周年时,老九又与中国扑克馆合作出版发行了《老九集邮幽默画》大型扑克。这是四副一套的收藏品。分别为环境保护篇、人与动物篇、体育健身篇、爱情爱心篇。全部224张作品是由老九20年来所创作的600多幅集邮幽默画中精选出来的。全国限量印制1000套,供广大集邮爱好者和扑克收藏爱好者珍藏。

早在几年前,南京火花厂、南京火花协会曾联合出品了《老九集邮幽默画》火花集,印量仅2000套,共收录老九的80幅集邮幽默画,那同样是一件别致的收藏品。

集邮幽默画的创作还为老九在中国戏曲学院开设“美学”课程增色不少:从“长沙楚墓帛画”邮票,可感受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从“东汉画像砖”邮票,可领略汉代艺术的稚拙、大气;从“中国古建筑”邮票之精美,可体悟传统儒学的“方、圆规制”美学理念……

老九博学、生动的讲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被称为“艺术哲学”的美学课抽象难懂,常常是为师者照本宣科,为生者望而生畏。但许多学生反映,听老九上美学课,倒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老九上课,教室里早已座无虚席,连人民大学等院校也有学生专程从海淀赶到北京南城的戏曲学院听他讲课。

他的漫画有时又成了“教具”“课件”或者“辅助教材”。课堂上,学生们常常因为老九出示的一幅画或一幅图片理解了深奥难懂的美学道理,或者因为老九的旁征博引和一两句诙谐幽默的话语而茅塞顿开、忍俊不禁,课堂气氛始终热烈。

在戏曲学院的青年教师中,他是最早教研究生的,而且至今年年如此。他还为著名歌唱演员宋祖英、阎维文、吕继宏、万山红和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等都辅导过研究生课程。“传道、授业、解惑”,他谨守师道,尽职尽责,赢得了学生。

北京美学学会理事、外交学院教授唐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他说,他曾经邀请老九在外交学院给学生做了一个“中日漫画比较”的学术讲座,海报贴出以后,不仅学生们争相听讲,有的家长还带着孩子来听讲。很长时间,学生们还在议论老九讲课的内容,大有余音绕梁的感觉。

唐先生评价老九时,仅举了上述一个小例子,而评价他的漫画作品时,却说了很多。他说,老九的作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社会公德、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独生子女教育等等,其中包含了大量针砭时弊、提倡新风的佳作。老九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敏锐的观察力,设计了一个个场景,通过放大、夸张等漫画手法,使人们对社会的丑恶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唐先生还评价,老九先生是一个地道的本土画家,他的作品是生长在中国土地上的一枝奇葩,是一种文化符号。

至于邮迷中的朋友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大家关注他的成就,而他则从朋友的关爱中寻求创作的灵感。一位邮友说,有一次他到扬州参加一个研讨会,住在新世纪大酒店,意外发现连接主楼与海鲜馆的通道两侧墙上悬挂的装饰画竟然是老九的集邮幽默画。“这是我第一次在下榻的宾馆内见到用集邮品来做装饰的,感觉特别亲切,遂一幅幅仔细观看,但见老九一尺见方的集邮漫画作品经装裱后非常精致,挂在墙上既高雅又大方,甚是得体。”这位邮友在网上发表文章说。

这虽说是件小事,但对老九来说,是一种激励:“那么多朋友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在看着我,我只能努力耕耘,创作更多的好作品来回报大家的关爱。”

“功夫在诗外。”老九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重要的是做人,只有在健全的人格支配下,你的作品和事业才有灵魂。

我的漫画老师篇4

自1983年创立青蛙漫画组,“陈与李”如同孵育蝌蚪一般培育了数千名漫画人才。近期,因创作大量反腐漫画,青蛙漫画组乃至整个邱县的农民漫画家群体在全国掀起高潮。漫画带来的改变促使多数人重新审视今天的农民形象。

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众多关注让李青艾既惊喜,又疲惫。“我很不安,就像一根勒在脖子上的绳索,越挣扎,绳结越紧,下不来台。”作为青蛙漫画组的核心人物之一,李青艾担忧的是,下一步,青蛙漫画组该怎么走?

画门帘的乡村青年

在成语之乡邯郸,邱县不乏“破釜沉舟”“许由洗耳”“干木富义”等典故,但这远不如今天的农民漫画带来的名声多。在这个主产棉花的小县城,农民漫画正成为一张新名片让邱县声誉鹊起。邱县文联的邵福亮打趣说:“开遍全县的是白棉花;红透全国的是漫画。”

近几年,邱县多了一个“漫画之乡”的称号;没有一个邱县人会否认,这个称号与青蛙漫画组有着直接联系——这个成立30年之久的团队培养了上千名漫画爱好者,其中,胡延亭、任广强、张爱学、郝茂增、王爱卿等人,已经成为其骨干成员,被当地人称为“八员虎将”。

2013年“第三届中国·桐乡廉政漫画大赛”上,任广强的漫画作品《败家子》成功入围成人组优秀作品。因为漫画,任广强的人生发生了太多变化。

1959年,任广强出生在邱县霍赵屯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邱县的诸多乡村,家家户户都有挂门帘、画影壁的习惯,任广强的父亲就是一名乡间画师。“农村常用一种粗白布作为门面,通常,需要画上黑色的边。”任广强说:“我父亲还会临摹一些花样,比如绣花鞋的花样,以及影墙上的花纹。”

受父亲影响,任广强自小也爱画画。彼时,常在报刊上发表漫画的陈玉理已是邱县的知名人物。任广强念初中时,就听父亲提到陈玉理为了画好一头牛,如何在地里观察牛拉犁的故事。“听说陈老师拿着笔和纸,来回跟着牛在地里跑,观察牛拉犁时的劲头,怎么使力,看赶牛人的鞭子怎么扬。”

1974年夏天,在读高一的任广强和表哥,一起来到县美术社,见到了正在玻璃匾上刷漆的陈玉理。“当时陈老师穿着工作服,系着围裙,在车间(指画画间)刷漆。”任广强笑着说:“第一次见画家,当时我有点怵;要不是表哥陪着,可能就打退堂鼓了。” 任广强至今记得,“这天中午,老师管饭,包了饺子。”

在陈玉理的指导下,任广强慢慢接触素描、速写。回到家里,任广强在父亲的监督下,定下每三个晚上完成一幅画作的任务。当时可以临摹的图样很少,任广强从一本《革命文艺》刊物上选择了沙家浜、白毛女的插画。即便到了冬天,这样的学习也并不中断,“就着一个煤油灯,不停地画。”回忆起这段时间,任广强说:“从小学到高中,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我学画画的时间看似不短,进步很慢。遇到陈老师后,就不一样了。”

这段或许称不上扎实的绘画学习,为任广强打开了一道门。1977年,已经在大队劳动了一年的任广强,居然考上了邯郸师范美术班。这一年,他完成的考题是一幅人物头像。“多数人还没有美术基础,我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已经了解黑白面、灰面等明暗关系,有优势。”这一年,任广强的多数高中同学在家务农。在邯郸师范的两年,任广强接受了系统的美术学习;毕业后,他来到邱城北街小学任教。

1980年代的农民漫画

1980年初的一天,陈玉理骑着自行车到邱城北街小学,一来想了解任广强怎么教美术,其次想动员他学漫画。当时,陈玉理已经在邱县文化馆工作,且经常发表漫画作品。之所以选择漫画,陈玉理有所考虑,“当时拿着水粉、国画到县外一比,发现山外有山;但漫画不一样,重在创意,容易有突破。”

对于一直学习“正统”绘画技巧的任广强来说,漫画几乎就是一种转型。“陈老师启发说,要有超常构思,人想东,你想西;狗咬人不是漫画,人咬狗才是漫画。”自此,在陈玉理的带动下,任广强开始琢磨起漫画。

1981年,在“陈与李”的共同介绍下,任广强成为邱县一中的美术老师。从小学到中学,任广强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邱县一中有八个班,一周共8节美术课。”期间,他和两位老师的交流日益增多。

1983年初,青蛙漫画组正式成立,任广强很快成为第一批学员。“当时有不少爱好画画的人加入团队,其中,以农村的孩子居多。”任广强解释,每周教学一次,“最初是每周日下午,后来考虑到农村的孩子家里较远,改到每周日中午。”

对任广强来说,漫画让其受益不小,其中最重要的或许是解决了妻女的户口。1985年,任广强画漫画参加第六届全国美展,获得河北省首届文艺振兴奖,在农村的爱人、闺女一下转了城市户口,一家人异常兴奋。

在青蛙漫画组,王爱卿也是骨干成员。1964年出生的王爱卿来自邱县新码头镇聂楼村,兄弟姊妹5个,他排行老三。王爱卿家里有十几亩地,常年种棉花、小麦。王爱卿自小爱画画,当时画画的图样少,还在小学时,他就经常临摹课本上的插画。

在聂楼村,74岁的村民王书德“书法很好”,因为看中王爱卿的悟性,便经常带他画画写写。“每年春节,我也跟着学习写对联。”与任广强父亲的工作相似,王书德也算是一名“风帘”画师。慢慢地,王爱卿也接触画门帘、影壁乃至墙壁画的工作,“不仅不收钱,还赔墨”。

高中毕业后,王爱卿在邯郸峰峰矿区成了一名矿工,“一个月挣60多块钱”。几年后,他从邻居口中听说了青蛙漫画组。这个邻居是邱县一中教师李桂生的学生,通过李桂生,王爱卿认识了任广强。1984年1月,王爱卿正式加入青蛙漫画组。这大约是一个误打误撞的选择,王爱卿低头笑笑,说:“当时看老师画得形象,以为好画;后面越画越难,才发现构思很不容易。”

在青蛙漫画组诸多成员的回忆中,这一段免费教学漫画的生活不断得到还原。冬季农闲时,王爱卿、璩诗岭等住得远的成员干脆在青蛙漫画组的馆舍内打起地铺。“第一步,我们先学做饭。”说起这一段历史,李青艾仰头哈哈一笑,说:“来馆舍住的人,自带干草打地铺,还得自备米、面等干粮,我给大家腌了一缸咸菜,再买一口大锅,生个火。”王爱卿记得,曾有一次,李青艾在锅子里煮了吃的,之后给大家上课时,忘了这一茬,最后“锅子都炸了”。

新“男耕女织”

通常,大家一住就是整个冬季,直到临近过年才散。“陈与李”发表漫画作品得了稿费,“就买一大块肉,改善伙食。”他们偶尔也会给学员发一些纸和笔,及美术书籍等。据李青艾说,在青蛙漫画组,学员的画册还有一个额外的功能,那就是当名家莅临时,“看谁本事大,能让名家作画。”

在青蛙漫画组,李青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陈玉理沉醉于创作世界时,李青艾承担的更像一个经纪人的角色,不断向外推广青蛙漫画组,同时不断邀请华君武、方成等名家来漫画组给予指导。李青艾说:“西安、北京、上海、重庆等全国各地,只要是知名的漫画家,我就打电话或写信,邀请他们来青蛙博物馆;给他们报销火车费,返程时甚至送上火车。”

“三个人都抵不过一个李老师。”在青蛙漫画博物馆,任广强、王爱卿、寅峰等人一致认为。在团队中,每逢名家来访,接待安排,“里里外外都是李青艾一人打点。”

1983年秋,漫画家毕克官写信给李青艾,问 :“你俩有没有青花瓷?”原来,詹天佑的第五个孙子詹同,爱好青花瓷,他了解到邯郸有个磁州窑,便通过毕克官询问。詹同是上海的知名漫画家,很快,李青艾发出邀请,希望詹同到邱县转转。没多久,在毕克官的联络下,詹同来到邱县青蛙博物馆。

这是一次愉快的相见,此后,从1984年到1990年间,詹同几乎每年都来青蛙漫画组。李青艾说:“他也不爱去招待所,就喜欢住在我们青蛙漫画馆的馆舍,最长住过一个月;后来还带着儿子、儿媳妇来过。”当时的馆舍,还是个四合院。简陋的住宿环境,让彼时的县委书记惴惴不安,并且“很不高兴”。

直到今天,75岁的李青艾依然对着电话不断搜罗信息,写信、打电话等。她笑着比喻说:“以前隐居的人说男耕女织,我看,我们俩也是男耕女织,老陈画画,是笔耕;我在织网,只不过在电脑上织网。”对于李青艾在团队中的作用,了解青蛙漫画组发展的邱县人评价说:“青蛙漫画组的发展,离不开两个人——外有华君武,内有李青艾。”漫画大师华君武生前曾多次帮助邱县农民漫画组。他曾两次来邱县义务讲学,为漫画组创作漫画50多幅,寄来亲笔信80多封,他还直接从出版社买书寄来,“究竟寄来多少本,已经很难列数。”

华君武给青蛙漫画组指出了发展方向,即“画农民、画农村、唱新风、砭时弊”,青蛙漫画始终沿着这个方向在走,最终陈玉理被授予中国漫画界最高奖——金猴奖,邱县也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漫画)”。华君武生前曾预言:“青蛙漫画组二十年出作品、出人才”,并且骄傲地宣称:“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有这样的农民漫画团体的,如果有,请出来比一比”。

2011年12月13日,华君武儿媳露阳的姐姐王海琦为青蛙漫画组带来10万元捐款,帮助青蛙漫画的宣传和刊物制作,给那些正在学习漫画的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支持。在青蛙漫画博物馆,专门有一个“华君武纪念室”。说到华君武,“陈与李”颇为动容:“涌泉之恩,我们只能滴水相报。”

今天,青蛙漫画组培养的很多“蝌蚪”都已离开“池塘”。李青艾说:“目前还坚持创作漫画的人也就10来人,包括我们夫妻俩。”

对王爱卿而言,漫画曾经让自己无限风光。“可能干农活和画画一年的所得差不多,但我喜欢画画,而且还有机会获奖。”今年,王爱卿种地的收入大约一万多,但漫画的稿费算起来有三万多。除了创作,大家偶尔也画墙壁漫画。“一幅100元,一天画两三个。”寅峰说:“可能郝茂增画得更多,有时一天画16幅;他偶尔还画电视广告。”

听到电视广告,王爱卿笑笑,提高了声音说:“过去我也做过,几块钱一平米;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后,就不好意思画了,大家都说我‘丢美协的人’;现在,饿死我也不画电视广告了!”

“农村很少有人能登报纸,一发表作品,大家都羡慕。”但是现在,王爱卿很少在家提画画的事。“我们每个人的奖状可能有一大摞,但获奖的喜悦没法分享,人家一听获奖了,第一句话就问:奖金多少?”

在青蛙漫画组,张爱学是为数不多的、真正能靠稿费生活的农民漫画家。在邱县,很多人说张爱学“画了个车子,又画了个房子;画了个妻子,又画了个孩子”。在张爱学的个人简介上,有一个“新华社签约漫画师”的身份。1985年,12岁的张爱学加入青蛙漫画组时,“虽不起眼,但很用心”。大概因为喜欢民间的布娃娃,张爱学的漫画有浓郁的民间味道。很多人赞誉他头脑快,这在他创作的第一幅漫画作品《数学谜》中可见一斑。

李青艾评价说:“张爱学很勤奋,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他为了画好漫画,把农村的地都卖了,硬是断了自己的后路。”如今,张爱学建有“黎人小吧乡土诗画作坊”网站,在《中国漫画》等部级漫画报刊上建立专栏,成为多家报刊的特邀漫画撰稿人。

如今,随着反腐漫画走红,青蛙漫画组开始频频亮相;对于这种走红,也有好事者评价说:“就像风中的芦苇,来回摆荡,有点飘!”事实上,李青艾一直在惆怅,团队面临的后继乏人的难题;正如她的惴惴不安,她也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发展。

那些跟随“陈与李”创作漫画的农民,如今的境遇也大不相同。有人凭借漫画吃到财政饭,也有人靠漫画进城买了车和房,大部分人留在农村边种地边创作。多数人能感受到,“漫画的阵地正变得越来越少”。其间,也有不少优秀的漫画人才转型,比如经营根雕生意。

我的漫画老师篇5

近年来,漫画题渐渐成为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组成部分。这一题型或直接提供一张漫画,或将漫画放到具体的综合实践题中,然后要求考生描述图意,提炼内容,展开想象,进行探究……这类题目不仅考查观察能力、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想象力,是一种综合性试题。

【真题解说】

一、为漫画命名

【例1】(2012年四川省眉山市卷)良知就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中,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里。请根据图片内容,给它加一个能表现主旨的标题,要求必须含有“良知”二字,不超过6个字。

解题指津:漫画题以独特的线条语言形象地展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寓知识与思想于图画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和生活,体现了语文实用性的特点。这道漫画题,命题者根据人们普遍关注的良知问题提供了一幅漫画,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和拟题能力。答题前先要观察漫画——斑马线上,两位学生走在前面,其中一位正牵着一位盲人过马路,斑马线外是自觉等待的车辆。然后根据要求拟出题目。

参考答案:良知回归;良知礼赞;美好的良知;高尚的良知……

二、介绍漫画内容

【例2】(2012年四川省泸州市卷)认真观察右边一幅漫画,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解题指津:首先要整体阅读,看清楚漫画的标题、内容:标题为“学蝉之驴”,画面上有一头驴和一只蝉,蝉的上方画着音符,驴上方有一行字:“蝉老弟唱得好,俺要学唱歌!”根据一定顺序,把漫画客观地介绍出来即可。

参考答案:图上一前一后画着驴和蝉;蝉正在唱歌,驴注视着蝉,心想:蝉老弟唱得好,俺也要学唱歌。

三、揣摩漫画含义

【例3】(2012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卷)仔细观察漫画《啃老》,说说漫画的含义。

解题指津:首先要仔细观察漫画,通过对漫画的标题、构图、画中的人物关系以及相关文字的观察,读懂漫画的表层意思;接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将漫画中表述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相关的部分,把握漫画的深层含义。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啃老”,画面上的子女将老人的积蓄挤了出来,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可以看出漫画讽刺的就是社会上的啃老现象。

参考答案:讽刺了那些已经成年并具有劳动能力的儿女,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压榨父母积蓄的社会现象。

四、发表读图感受

【例4】(2012年黑龙江省鸡西市卷)仔细观察右边的漫画,写出你的感受。

解题指津:首先要认真观察画面内容——画面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是年轻的老师在给幼苗浇水,下面是长大后的树木对已经衰老的老师说:“老师您辛苦了。”根据漫画可知,树木代表的是学生,表达的是感恩的主题,谈感想时围绕这方面来谈即可。

参考答案:生活中我们要懂得感恩,感谢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感谢老师教导我们成长,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念感恩之情。

五、解读各类标志

【例5】(2012年山东省东营市卷)右图是中国节能认证标志,仔细观察,写一段解说文字。要求:说明主体部分(蓝色,周围汉字和英文除外)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解题指津:根据题目的要求,在仔细观察标志的基础上,依次写出主体部分的构成要素、含义及其造型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至少用上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中间的变形汉字“节”构成一个圆形图案。“节”字由古长城、烽火台图形和“能”的汉语拼音首字母“N”构成。图案为蓝色,整体图案的含义为中国节能,通过节能还天空、海洋以蓝色。图案设计中英文结合,物形与文字浑然一体,结构紧凑,意味深长,可谓独具匠心。

【常见失误及应对方法】

解答图表型题常见的问题是对隐含在图案中和表格中的信息把握不准,对已经获取的信息表述不清;在语言表述上缺少创意,也缺乏新意。

解答这种试题要抓住两个关键:对于语言表述题,要抓住“信息”二字,从文字、图案等诸方面思考;对于语言运用题,要抓住“运用”二字,抓住用途进行语言表述。

【实战演练】

1.(2012年山东省莱芜市卷)仔细观察这幅漫画,说出它的寓意。

2.(2012年四川省广安市卷)右面是国家“防灾减灾日”图标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请从构图创意上,把你想到的获奖理由写出来。(提示: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

【参考答案】

我的漫画老师篇6

那时候,他家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但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他偷偷拾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他画的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一多半的老人。

大家笑过后,他开始害怕了,怕老师看到不放过他。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是谁画的?请站起来!”

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他当然吓得不行,正准备迎接老师一顿更为严厉的责骂时,老师却微笑起来,慢慢地拿起了黑板刷。随着黑板刷在黑板上慢慢地移动,他看见细细的粉笔灰落在老师花白的头发上,同学们的视线也被那黑板刷牵引着,上下左右移动。渐渐地,一些歪歪扭扭的字迹不见了,顶边的淡淡的细线也擦去了,留下来的,只是黑板中心的那个人头像。

“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班主任老师再次将目光转向同学们。

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又都聚向了他。半晌,他才站了起来,嗫嚅着说:“是我。”然后重重地低下头。

然而老师没有责骂他。老师来到他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他沾满粉笔灰的脸,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像谁呀?”

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它像老师。

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他:“你画的是我吗?”

“是的。”他的声音细若蚊蝇。

“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这时,他抬起了头。他看见了老师一张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他忘了在黑板上画老师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这时候,他看见老师笑了,还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他也笑了,他看了看老师,再扫了一眼画像,发现鼻子上有一些偏差。他正羞愧地红了脸时,老师却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同样的道理,我们写作文,也要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才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人头漫画的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形态更生动的人头像出现了。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一些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会有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我得擦掉它!”

然后,他看见老师拿起黑板刷,往那个人头像擦去。随着那人头像一点一点地消失,他的眼睛,也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不但没有责骂他,反而将那擦不去的鼓励之声,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底。

18年后,他终于成了一个全国有名的青年画家,画作先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他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他实现了今生的梦。

(选自《攀枝花日报》,略有改动)

我的漫画老师篇7

我是一个热爱漫画、敢于创新的女孩。我喜欢画漫画,也画的不错,但并不是我天生就画的这么好的。

回想起以前小时候,那时,其实我画的跟同学差不多,也并不好看。也许是想创新吧,我从来没有印画过漫画作品。后来,我就去学了水彩画(水彩笔画的)。再后来,我去了两个地方学素描,特别是在翰墨书画苑的时候,那里的老师还教了我一些漫画技巧,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真感谢他们,向高尚的老师敬礼!)。但光靠老师教是不行的,也要在家里自己自觉地练习。我就是每天一有空就画几幅画,勉勉强强够时间。后来我看到了一个故事,就试着把练习画画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一有空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慢慢地,我习惯后,明显的发现时间好像变得很充足了。真是太管用了!

就这样,我撒下了我辛苦的汗水,获得了班上“漫画大师”的称号。我为我努力获得的成就而骄傲!

我的漫画老师篇8

丰子恺(1898―1975年),浙江崇德(今浙江嘉兴桐乡崇福镇)人。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凯,后改为子恺,笔名TK。其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散文集)、《子恺漫画》(漫画集)等。曾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在许多方面深得其师真传。他曾担任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丰子恺的漫画选材独特、构思新颖、别具一格、脍炙人口,在当时流传极广。后人评价其漫画创作的成就时说:“丰子恺于1924年发表第一幅漫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成为将漫画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丰子恺一生有文学、音乐、书法、美术理论等方面的著作150余种传世,其中出版漫画集约50本。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漫画风格鲜明,笔法高古,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又不失诗情画意,雅俗共赏,深得人们喜爱。”(《丰子恺漫画精品集 内容简介》)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丰子恺的为人,深刻领悟其漫画的表现手法及艺术功力,即挖掘丰子恺漫画对美术教学的意义,就显得尤为必要。拙文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探析。

一、它告诉我们“要学画画,先学做人”的道理

丰子恺漫画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它告诉了我们“要学画画,先学做人”的道理。丰子恺先生认为:“美德和技术兼备才为艺术,但在修养上有先后轻重之分。欲为艺术家,必须先修美德,后习技术。必须美德为重,而技术为轻。”(《丰子恺文集》第四卷第13页)在他看来,做人即“修成美德”是主要的即第一位的,画画即“习得技术”是次要的即第二位的。只有在修成美德的基础上习得技术,才有可能成为美德和技术兼备的艺术家。

丰子恺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对此身体力行的。他用他的漫画,诠释了他是如何“做人”的。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于这其中的“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然而,从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关于这个“真”字的多方面的诠释。

(一)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保有童真

丰先生的漫画,有许多是以儿童为题材的。在他笔下的儿童,无不是天真活泼、惹人喜爱的。如那幅以《瞻瞻底车(二)脚踏车》为题的漫画中,那个叫做瞻瞻的小孩子,将两把圆蒲扇一前一后放在自己的胯下,充当起了脚踏车。在经济条件不能满足购车的窘境中,圆了自己的脚踏车梦。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暴露无遗。又如那幅《阿宝赤膊》的漫画,那个被称为阿宝的小女孩,大概是刚洗过澡,下身的裙子已经穿上了,但上身还打着赤膊,她双手交叉捂住前胸。小姑娘害羞的天性跃然纸上。还有那幅《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一个小孩子对着为自己削瓜的大人(或许是他的妈妈),正在用力打扇。充分表现了儿童的狡黠和天真。这些与其说画的是儿童的天真,倒不如说它们表现的是画家的童心未泯。画家如果没有一颗童真的心,即使这些天真有趣的儿童行为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他们也会视而不见,更别说用漫画画出来了。

(二)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的疾苦

在丰先生的漫画中,有不少是表现民众的疾苦的。如在那幅《卖品》为题的漫画中,一个后颈上插着草标的小姑娘,正被一个叼着烟卷穿着破烂衣服的汉子领回家去。这幅画反映的是旧社会底层百姓卖儿鬻女的悲惨现实,其中包含着丰先生对小姑娘的遭遇的深切同情。而那幅以《一肩担尽古今愁》为题的漫画,则把一个背井离乡、挑着担子行进在坎坷山路上的货郎的遭遇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对此流露出了些许的无奈。再如那幅以《脚夫》为题的漫画,那个缺了一条腿的农夫,为了谋生,不得不拄着拐杖,挑着重担行进在路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丰先生对此脚夫遭遇的同情及怜悯。

(三)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不慕虚华的名利,追求恬淡的生活

丰先生不慕荣华、追求恬淡的心境,在他的漫画中也有生动地体现。那幅以《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补阿四》为题的漫画,表现的是多子女的家庭中,在穿衣方面往往是老大穿过的新衣服,旧了就给老二穿,破了也不舍得扔掉,要给老三穿,老三穿了后,补一补又给老四穿上了。对这种勤俭持家的做法,丰先生是持赞同态度的,不然它就不会出现在先生的画中了。在那幅《草草杯盘供语笑,昏昏灯火话平生》的漫画中,面对着简单的几碟菜和如豆的灯火,两个大人聊得正欢。就连窗台上的猫儿,也被这番场景吸引住了。画家画的是不是自己的生活我们不知道,但从中透露出来的恬淡的心境,我们是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在丰先生的许多漫画中,都有青松的出现。青松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志向,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丰先生内心世界的一斑,这就是不仅要像白开水一样恬淡,而且要像青松一样高洁。

(四)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爱护生灵

丰先生因爱护生灵,曾经闹过一个笑话。有一次,他携一只母鸡,要从苏州到杭州云栖去放生。由于不忍心像常人一样将鸡的双脚捆起来倒提着,于是把它放在了撩起的长衫下摆里面。结果在长安镇转乘火车时,他那鼓起的长衫下摆引起了便衣侦探的怀疑,把他给拿下了。直到弄明原委,各自都开怀大笑。在丰先生的漫画中,出现了许多如猫、牛、蝴蝶、蜻蜓等的动物,无不充满着对它们的喜爱。也出现了许多如松、柳、梅、杏、芭蕉等的植物,无不充满着对它们的爱护。对于那些摧残这些动植物的行为,他也用漫画的形式进行了委婉的批评。如那幅《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的漫画,对那些随手摘荷花、荷叶的不文明踏青行为进行了讽刺。在那幅《暴殄天物圣所哀》中,丰先生对那些顽童以捕蝶为趣的行为提出了委婉的批评。

最后,要做“真人”就要像丰先生那样心怀感恩。这种感恩首先是对父母,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哪怕是极细小的一件事,都要表示感谢与回报。漫画《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就是对这一点的形象体现。其次是对恩师。丰先生的恩师弘一法师,最终遁入空门,远渡重洋而去,这使丰先生甚感悲戚。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他创作了题为《客船自载钟声去,落日残僧立寺桥》的漫画,透露出对恩师的感激和留恋之情。只要人人学会感恩与回报,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人间就多了一些欢乐。组画《我爱人,人爱我》体现的就是这种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时,一定要向学生介绍丰先生是如何做人即做“真人”的。人品高了,画品自然就高。反之,人品差了,其画品自然不值一提。人们除了知道蔡京和秦桧是大奸臣外,有谁会注意到他们还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呢?

二、是我们从中领悟到作画“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

丰子恺漫画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其次在于它能使我们从中领悟到作画“以简驭繁”的表现手法。这里的“简”,指的是极简省的笔画和线条,“繁”指的是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以简驭繁”就是用极俭简省的笔画和线条来表现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丰先生在这方面堪称高手。他的漫画作品,虽然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极其丰富而又深刻的意蕴。

比如他的漫画作品《种瓜得瓜》,并不是去描写从种瓜到得瓜的漫长过程,而是选取了收获的那一刻的情景,用近乎夸张的笔法画出了前面两个小孩抬着一只大西瓜,后面一个大人捧着两只西瓜时的得意神情,就连天上飞着的蜻蜓,仿佛也被这一收获的场景感动了,从而不离他们左右。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的意境。笔墨虽然简单,而意蕴却异常丰富。又如他的作品《努力惜春华》,一般人可能会画出一大堆的春花,至少也得有一两朵的春花,被人看在眼里,或捧在手上,而不忍放手。如果丰先生也这样来画,就落入了俗套,也近乎平庸了。在他的漫画中,你见不到花,只看到花盆中长出的一颗嫩芽,而主人正在为其浇水。相比较而言,丰先生的构思要高明得多。尽管他没有直接画出眼前的花,却使人从花盆的嫩芽中看到未来的花。况且,《努力惜春华》中的“春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青春年少。你画一朵或一堆花朵,未免使人产生残花落红的联想,哪里还有青春年少的意蕴在呢?而丰先生笔下的这颗嫩芽就不同了,它使人能够意会到这是一盆未来的花,却又不失青春年少的意思。其构思可谓别出心裁。再如他的作品《音乐课》,画了在一间简陋的教室里的一位老师和十二位学生。这幅漫画可以说是用笔简省到了极点,不仅省去了教师赖以活动的讲台,而且省去了学生脸上的其他器官,而只剩下了一把拉着的胡琴和十二张大嘴巴。粗一看,这种构思有点不近情理,但细一想,你不得不佩服画家的匠心。因为对于音乐课而言,需要的只是某一种乐器和张开着的嘴巴而已。还有他的作品《赏月》,简省到了没有一个赏月的人,却能从摆放在桌子上的茶壶和茶杯,看出有赏月的人在,起到了“此处无人胜有人”的奇妙作用。

大画家齐白石有一首题为《自题山水》的诗:“采药心中要一山,不须一物只云环。画师画得云环出,老死京华愧满颜。”诗中虽然不失自谦,却委婉地道出了作画应“以简驭繁”的道理:要画出采药人的生活,画云画山都显得有点多余,不如集中笔墨画采药人的好。看来大画家在“以简驭繁”这一点上,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三、作画仅“画龙”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点睛”的功夫

丰子恺漫画对于美术教学的意义,再次在于它启示我们:作画光“画龙”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点睛”的功夫。如果我们把丰先生的漫画看作是“画龙”的话,那么,他为漫画配的文字,无疑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这样既“画龙”又“点睛”,使得他的漫画作品堪称杰作。

如他的作品《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画出了一位天真浪漫的小姑娘阿宝,她自己光着脚,却给凳子的四只脚分别穿上了鞋子。很显然,她用来给凳子穿的鞋是她自己的。在她的眼里,凳子也是有生命的,它一天到晚光着脚多么可怜。在这种同情心支配下,她将自己的鞋子脱下来给凳子穿上,一双不够又拿了又一双。至此,“画龙”的功夫已经到了。但画家还要为它“点睛”,这就是配上文字。“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把儿童天真活泼的情趣通过文字“点”出来了。又如他的作品《昔年欢宴处,树高已三丈》,画了两间倾颓的房子,一棵挺立的松树,一个独自伫立的人,以及墙脚及台阶旁连天的衰草。如果单凭画面,你也许能领悟到其中的衰败和凄凉,但甚难明了这人与屋、与树之间的某种联系。画家为此配上了文字“昔年欢宴处,树高已三丈”,点明了这倾颓的房屋正是自己昔年欢宴的所在。通过今昔的对比,揭示出人世的沧桑,升华了画作的主题。

四、结语

我的漫画老师篇9

俗话说的好:“一日无书,百日荒芜。”在我的眼里,一日无漫画书,百日无聊啊。

上个学期翟老师没收了我的一本漫画书,说只要我本学期期末考试考到95分以上就把漫画书还给我,我听到之后,心里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考到95分以上!

从定了目标后,我只要上语文课的时候,我都会提醒自己聚精会神地听课,同学要跟我说话时,我一想到我的漫画书,我就会忍住不说。课余时间的时候,同学们要跟我玩,我一想到我的漫画书,我就会忍住不玩,多多复习。只要一做练习同时我就会不顾一切认真地写,因为为我知道,只有认真完成作业,考试才能考出好成绩。只要一想到我的漫画书时,我就会非常用心地写……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终于到了期末考试,我知道这是到了最后一搏的关健时候,我很仔细地做每一道题,并且认真检查。

终于到了宣布成绩的时候了,当老师读到我的成绩是98分,那一刻我的心太激动了,因为我终于可以拿回我的漫画书啦!可是,当我向翟老师要那本书的时候,我们可爱的翟老师对我笑了笑:“呵呵,”唉,后面发生的事情我不说大家都知道的啦!一本要不回来的书啊!

我的漫画老师篇10

一年前的6月13日,北京那场淅淅沥沥的雨带走了一位大师,也从此牵起了我们永久的思念。他,就是华君武,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社会活动家。去年此时,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北上吊唁,代表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在华老的灵堂前敬献了鲜花。如今转眼一年,敬重的华老在我心中却依然宛在,还记得他虽年已耄耋,但仪态雍容,精神矍铄,那一幕幕生动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翻开华老与我多年交往的书信,拿出他赠予我的画作,摊开一起合影的照片,岁月沧桑,温馨的记忆在我心头一一浮现……

华老祖籍江苏无锡,1915年4月24日生于杭州。他对自己的故乡怀有深深的眷恋,尤其是在晚年,深厚情缘更是融注在一幅幅为家乡媒体创作的漫画里。我第一次见到华老是1994年10月份,当时我担任浙江日报总编办接待科科长,全程陪同前来杭州的华老。原以为大师会有架子、很难相处,所以见面前还心有忐忑,但是一见面,发现全无必要。华老亲切随和,说话幽默,只要他在现场气氛一定很好。17岁就离开杭州的华老心心念念想着臭豆腐、霉苋菜梗,还有宁波咸鱼鲞。回来的当天傍晚,浙报的小车班司机带着他在街上到处找臭豆腐,最后晚上六点多在武林门的一家小店里解了馋。这些重温的儿时生活滋味让华老身在远方却心系故乡,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来杭州走走看看,先后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美术报》《钱塘周末》发表了300多幅漫画作品。1999年5月9日是《浙江日报》50华诞,华老在浙江展览馆特别举办“华君武百幅漫画展”,为此祝贺;2006年,《钱江晚报》创刊20周年,已91岁高龄的华老又为《钱江晚报》写下了“我和钱江晚报结缘20年。钱江晚报20岁。祝贺她长命百岁、越办越好”的题词,这也是华老最后一次为《钱江晚报》题字。

得故乡湖山灵气,出漫画创作精品。从15岁在当时的《浙江日报》上发表第一幅漫画《江南》开始,华老一生浸淫其间,殚精竭虑,留下了40多部画册与文集,像一道彩虹,绚丽多姿,高接云天;又是一种精神,特立独行,幽默深邃。人们怀念他,由衷地发出敬意,从其画品、艺品到通达坦荡的人品。华老是延安时期老一辈革命艺术家,1938年到延安。初在陕北公学,后到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研究员和教员,亲身聆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期间,还观看了蔡若虹、张谔和华君武三个人举办的讽刺漫画展,当华君武请提出批评时,说:“漫画要民族化、大众化,漫画要发展的。”这一讲话指明了漫画作品的创作方向,对华君武的创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他以漫画作为战斗武器,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画出了紧扣时代脉搏的好作品,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华老曾明确说:“现代中国漫画之发展,报纸功不可没,漫画靠报纸发表走入社会,报纸培养了不少漫画家。”这是经验之谈。他的漫画,自上世纪40年代起,在中华民族中成为了一种难得的“全民阅读”对象。稍有报章阅读能力的人,无不知晓其名其画。1945年抗战结束日本投降后,党组织调他到了东北,为了揭露假和谈、真备战的嘴脸,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磨好刀再杀》《榜样》《运输队》等一批代表性讽刺漫画作品,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和统战区广大军民的斗志,而情报特务机关悬赏捉拿、暗杀华君武;1961年,北京某大学批评诗圣杜甫长诗《兵车行》是和平主义思想,华老针对这一现象创作了《杜甫检讨》漫画作品予以讽刺,刊在《光明日报》上,看了哈哈大笑;1962年10月,针对社会上少做事少犯错误的倾向,他创作了《永不走路、永不摔跤、永处襁褓》的讽刺漫画,刊登在《光明日报》上。这幅漫画看到后写了“有了错误、改了就好”八个大字,作为副件材料发给正在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的代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华君武说,他从不见异思迁,也不怕自己挫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爱漫画,爱这个国家,爱这个国家的人民。而故乡人民同样热爱这位漫画大师,让华老真的在杭城留下点什么。在浙报老同志的建议下,杭州市政府选址三处,最后在西湖边的唐云艺术馆边上竖起一堵“华君武漫画纪念墙”,以这样的方式来纪念这位杰出的漫画家。

对于失去这样一位大师,杭城人民都感到万分遗憾,然而在悲痛之余,我有幸与华老见上最后一面,并与其儿子华端端、华方方一同护卫华老灵车前往八宝山殡仪馆,将其安置在华老生前亲自选好的双墓穴中,与先逝的老伴宋琦一起长眠。遵从他的遗愿,丧事一切从简,华老清雅恬静、淡泊名利的风范无论身前还是身后,都熠熠生辉,已经成为也终将继续成为我们后生学习的楷模。他卓著的创作成果、崇高的艺术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也将随着他留下来的珍贵艺术作品和精神财富而流芳百世!

In Remembrance of Master Hua Junwu

By Cao Dachun

Hua Junwu (1915-2010), a prominent cartoon master and high-profile social activist, passed away on June 13, 2010, a rainy day in Beijing. On the behalf of the Zhejiang Daily Group, a group of us went to Beijing to express our condolence and presented flowers respectfully at his memorial service. With the two sons of Hua Junwu, I escorted the hearse all the way to Babaoshan Cemetery in Beijing, where the master’s ash box was placed side by side with that of his wife’s.

A year has flown away and I still see him vividly in my mind’s eye. My memory of the master, accumulated over years, flashes as if everything were yesterday. In my private collection are his letters to me over years, his gift paintings, and photos in which we appear together.

Born in Hangzhou on April 24, 1915, Hua Junwu showed a strong passion for his hometown in his evening years. I first met him in October 1994 when I was in charge of reception at the office of the editor-in-chief of Zhejiang Daily. I was with him all the time during his visit to the hometown. My previous worry that he might act with the air of a master vanished as the first sight of the amiable old man. A man of humor, he oozed with a lovely sense of congeniality and laughter whereas he was.

He had left Hangzhou at 17. When he came back to his hometown, he let us know his nostalgic yearning for local food such as stinky tofu and salted fish. In the first afternoon in Hangzhou, we drove around the city looking for a street vendor or a restaurant selling stinky tofu. Around six o’clock we finally found a small restaurant at Wulin Gate where the master eagerly satisfied himself with the repulsively redolent delicacy of his childhood years.

In his last years, the master published altogether a total of more than 300 cartoons in Zhejiang Daily, Qianjiang Evening News, Fine Arts, and Qiantang Weekend. On May 9, 1999, he held a solo exhibition of 100 cartoons at Zhejiang Exhibition Center in celebration of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Zhejiang Daily. In 2006 when Qianjiang Evening News marked its 20th anniversary, the 91-year-old Hua wrote a 24-character inscription for the publication. It was the last time the master wrote something for the popular 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