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十篇

时间:2023-04-12 06:14:45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1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和伯父谈《水浒传》,第二件事是我和伯父谈碰壁,第三件事是和爸爸、伯父一起救助一位车夫。这几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让我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品质。

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作者周晔读书不认真,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伯父问作者,作者就张冠李戴乱说一气,伯父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表面上伯父是在夸自己的记性好,实际是在骂作者读书不认真。我以前买书只看封面好不好看,再看插图好不好就买下了,回到家一看,结果一点也不好看,读了这个故事,我心里感到愧疚。

第二件事是主要讲了“我”和伯父谈起了鼻子,“我”对伯父说“伯父,您跟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伯父问:“哪一点不像呢?”作者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呢,又扁又平。”伯父说小的时候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表面上是伯父碰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是伯父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残酷迫害。

第三个故事告诉了我们要助人为乐。鲁迅救了一个车夫,还给了他一些钱,鲁迅的品质太高尚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品质。

我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高尚的品质,做到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助人为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2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主要讲鲁迅先生生前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所以才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与爱戴。我读完这篇课文后,不禁想起一件发生在我和表姐之间的事。这次国庆节期间,有一天,天气有点冷。我和表姐正要去外婆家。我们走着走着,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在向路人乞讨。那个小男孩不过七、八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布鞋。表姐走到他跟前,正想拿钱给他。我把表姐拦住了,对她说:“表姐,别管他了,快走吧。”表姐听了,严肃地对我说:“你难道没有读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吗?鲁迅先生他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呀!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那种高尚情操,应该帮助这位小男孩,而不是去嘲笑他,不理睬他!”说完,表姐把五块钱递给了小男孩。我顿时脸上感到火辣辣的,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让我钻进去。我也掏出口袋里仅有的两块钱给了那个小男孩。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了教育,并立志做一名像鲁迅先生那样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3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12分)

1.

(6分)看拼音,写词语。

āi

fén

lún

kuó

shà

hòng

wěi

ché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10分)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二十

________

爸爸________

妈妈________

大马

________

土地________

不好________

画画________

打球________

下棋

________

小鸡

________

3.

(8分)形近字组词

纪________

躺________

逝________

轮________

记________

淌________

浙________

伦________

4.

(5分)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划线的词语。

________空见惯

见________知著

________而不舍

无独有________

追根求________

5.

(5分)看拼音写词语。

wǎn

lián

sòu

lún

huǎng

rán

shìsh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6.

(12分)填空。

________

________大悟

________

________风霜

一________十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吞枣

一知________

________

张________李________

7.

(5分)修改病句。

①昨天傍晚下了一夜大雨。

②因为他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老师表扬了他。

8.

(3分)请根据情境,将下列对话补充完整。

(情景:你正在向明明分享一种你喜欢的有趣的小动物。)

我:“________”

明明:“我也非常喜欢小猫。那你觉得它有趣在哪儿呢?”

我:“________”

明明:“你说得对,小猫确实是这么有趣的。谢谢你的分享。”

我:“________”

9.

(3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四周黑洞洞”是指________

“碰壁”是指________。从这句谈笑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________。

10.

(5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①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②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成陈述句)

11.

(5分)用恰当的关联词语把下面两句话连接成一句话。

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②有的人死了。他的精神还活着。

12.

(5分)写出近义词

详细—________

微弱—________

痛苦—________

清楚—________

匆匆忙忙—________

13.

(5分)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

改为:我现在记不清伯父的回答了。

①周先生写的东西我看不清楚。

②自己的病情他一点儿也不在乎。

14.

(9分)照样子,写一写。

①咳嗽(带有口字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谚语(带有言字旁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胖驴和瘦马(有趣的故事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分)根据意思写出合适的词语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________

16.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将这一阅读段分为四个部分,请用概括的语言为一,二,三,四部分的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17.

(5分)读句子,联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内容,把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写下来。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8.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理解句子的含义:

①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②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19.

(2分)句子加工厂。(按要求写句子)

(1)车夫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缩句)

________

(2)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

20.

(5分)缩句

①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

②凛冽的寒风无情地吹着光秃秃的小树。

21.

(3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从表面看是伯父________

实际上是在________。这简短的语言描写,突出了鲁迅先生________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题

(共4题;共40分)

22.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在救护、资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脸上“变得那么严肃”,而且“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请展开你的想象和联想,说说当时鲁迅先生的心里在想什么?

23.

(5分)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全文,然后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鲁迅先生高尚的思想品质,文中哪些内容能与这两句诗相印证?各自表现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24.

(5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你知道另外三部都是什么吗?作者是谁?

25.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只老鼠刚钻(zuàn

zuān)出洞口,两只猫同时逮(dǎi

dài)住了它。

白猫抓住鼠尾说_____是我先捉住了这只老鼠_____应(yīng

yìng)该归我享用_____黑猫抓住鼠头说_____你没看见吗_____是我先击中(zhòng

zhōng)了它的要(yào

yāo)害部位_____两只猫争执不下_____谁也不让谁_____

老鼠见(壮

状),忙对两只猫说:“反正我(已

以)经被你们俩抓住了,谁吃都一样,但为了使你们俩不伤和(hé

huó)气,可否先放我回洞里,让我重新钻出来,你俩(在

再)抓,就能比出谁先抓到了。”

两只猫同(意

义)了。他俩一左一右守在洞口,几个时(晨

辰)过去了,结果它俩连老鼠的影子也没见到。

(1)我能给短文拟个合适的标题。

(2)我能给划线的字的选择正确的读音。

钻________(zuàn

zuān)出

逮________(dǎi

dài)住

应________(yīng

yìng)该

击中________(zhòng

zhōng)

要________(yào

yāo)害

和________(hé

huó)气

(3)我能选出短文括号中用得恰当的字。

见________(壮

状)

(已

以)________经

(在

再)________抓

同________(意

义)

时________(晨

辰)

(4)我能给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白猫抓住鼠尾说________是我先捉住了这只老鼠________应(yīng

yìng)该归我享用________黑猫抓住鼠头说________你没看见吗________是我先击中(zhóng

zhōng)了它的要(yào

yāo)害部位________两只猫争执不下________谁也不让谁________

(5)读了这则寓言,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1题;共112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19-2、

20-1、

21-1、

二、阅读题

(共4题;共40分)

22-1、

23-1、

24-1、

25-1、

25-2、

25-3、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4

对于本课,我有这样的两点思考:其一,我得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进而产生敬佩之情;其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开头提出疑惑,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表现人物的形象,最后得出伯父是怎样的人,解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很纠结的就是: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文中的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抓句子“他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体会伯父的亲切和蔼,他话的弦外之音,没有批评却让我感动羞愧。还做了进一步的升华,他对所有的少年儿童的关注,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通过读来呼应开头我失去伯父时伤心难过的句子,感受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是多么让人心痛。第二件事情,抓住难点句子“四周围黑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伯父的风趣与幽默,结合资料理解难句。在社会背景下,升华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他的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精神,斗争精神,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革命家。再次用读呼应了作者开头失去伯父时的伤心难过,升华为那难过是全国人民的难过。第三件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在救车夫这件事里,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浓墨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体会鲁迅先生那一动作――“半跪”,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同时,在这部分内容里,我还设了练笔,从他的严肃的表情里,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继续升华鲁迅的人物形象。第四件一带而过,最后得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总结全文,渗透写法,把握文章结构,最后以本单元最后一课《有的人》结课,体会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结束了教学后,老师们反响特别好,都觉得上得太好了,听课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这个人,而且有好几个老师居然都掉泪了,都觉得这是一堂情意浓浓的语文课,他们的心一次又一次温暖了,震撼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听了丛老师以下三方面的点评,我豁然开朗,原来我所谓的升华都有败笔之嫌,我所谓的浓情也有淡化“文”之根本的嫌疑。总体来讲还算凑合,尽管不太好,也不能算作是失败,现找出不足,以思之,改之。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鲁迅先生”

丛老师说:“你把作者给读没了!课题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不是《鲁迅先生》!”听了丛老师的话后,当时并不甚理解,我课后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我的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整堂课的教学,想着丛老师的这句话。我对学生做了一个测试:用几句话来谈谈你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认识?学生们写上来了,我一张一张的读着,孩子们写得太好了,太全面了,就和我们成人所认识到的鲁迅一个样。可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回答都是:鲁迅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而没有一人说伯父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

这回我懂了,我明白了丛老师的话,学生们眼里只有鲁迅,只有我们成人认识的鲁迅,而没有作者,真的把作者给读没了!这可是周晔在写自己的伯父,是周晔记忆中的伯父,记忆中的事情,而回顾整堂课,我却忽略了作者的立场。如:第一件事,就是伯父对我的关爱,我却升华到了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关爱,把我心中的鲁迅强加给了学生;第二件事,就是笑谈碰壁,作者感受伯父的风趣幽默是那时她的心情与感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伯父依旧那样亲切。我把伯父拔到了革命家的高度,的确忽略了作者的存在,倒像是我在写鲁迅;第三件事就更是了,透过这件事,把鲁迅的形象升华到了孩子们的心中,而作者就站在图的旁边看着呢?是周晔亲眼所见的事,怎么感觉成了我在讲这件事给学生呢?完全忽略了周晔目睹此事时,她的心情,她的疑惑,她的冷,她的感受都没了。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天呀,我到底是怎么解读教材的呢?怎么居然把作者给解读没了呢?我这算是侵权吗?罪过罪过!善哉善哉!

二、“走近”鲁迅先生与“走进”鲁迅先生

在重新解读教材之后,也解读了单元主题,“走近”鲁迅先生而并不是“走进”鲁迅先生,一字之差,大有不同,“走近”是接近,慢慢地走近,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去认识,而不是成人一股脑的把自己心中的鲁迅全塞给孩子。不用学生一下“走进”,走进去是不现实的。这得给孩子们一个认识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去认识。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一个成人的立场拔高了本课的教学,丛老师认为我把教材解读得偏,而且高,正确的解读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我站在孩子的立场,那么作者就不至于丢了。

三、“感性的语文教学”与“理性的语文教学”

丛老师讲:“一课一得,得点啥呢?得点写作方法,得点感情朗读。”这也是课前所纠结的问题,对于写作方法,一直在心里想着,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渗透着,如:写人物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几件事来体现他的形象,还有文章的结构,只是没有做实,做细。

丛老师还讲:“老师为学生做得事太多了!”情感的弦荡起来,是学生通过读文荡起来,而不应是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后才荡起来。总之就是,这堂课的情感氛围太浓了,情浓而文弱了。语文是感性的东西,语文老师更容易是感性的人,而在课上,我们必须得跳出感性理性地看待语文。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5

一、链接内外,走进人物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作者周晔叙述了伯父笑谈“碰壁”的事。何谓“碰壁”?伯父为什么会“碰壁”?有的学生简单地以为这只是伯父和“我”开玩笑,理解力稍强的同学会明白“碰壁”是指伯父遇上了一些挫折。这时候,教师再怎么强调当时的社会黑暗,也无法树立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解放之路,不屈不挠与黑暗势力斗争的“战士”形象。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链接――屡换笔名的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政府腐败无能,老百姓生活悲苦。他常常拿起手中的笔,揭露腐败政府的罪行,于是经常遭到通缉和迫害,甚至还有特务的跟踪和暗杀。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如笔名之一:隋洛文,1930年浙江省党部通缉“堕落文人鲁迅”,伯父就取名隋洛文,以示讽刺。

师:了解了伯父的笔名,你觉得伯父碰的还是墙壁吗?

生:我觉得是通缉和迫害他的人。

生:就是特务的枪口和刀口。

生:我想伯父碰的壁是当时社会的黑暗。

(此时此刻,学生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也让他们深深折服。)

师:120多个笔名,就是伯父与敌人的120多次斗争,就是伯父与特务的120多次较量。从这次笑谈“碰壁”,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斗争的鲁迅。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生:我看到了一个骨头很硬的鲁迅。

生:一个很爱国的鲁迅。

……

教学中,从文本的“笑谈‘碰壁’”出发,结合“120个笔名”的史实,引发学生对鲁迅品格的思考,让学生知道了鲁迅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还是一个革命家。

二、链接内外,重绘历史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黑暗、白色恐怖年代的可怕、革命先烈的伟大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光靠文本中的语言和想象来领悟。我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父亲的“早出晚归”,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了“在1927年的日程略记”。

生平略记

1927年春,同志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积极开展革命工作。

1927年春,同志领导思想先进的青年,在京师一中、艺文、今是、崇实、朝阳、汇文等中学建立了共青团的组织。

1927年2月,同志陆续转移一些党的机密文件。

1927年3月,同志给工人朋友们讲授先进的共产主义理论。

通过介绍,让学生从繁忙的日程中感受到这是一个工作忙碌的,更是一个忙于为革命事业做贡献的。

在理解父亲“不肯离开”的坚决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时局势的严峻,我在教学中插入了“三一八惨案”的介绍。

三一八惨案

1927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同志为大会主席之一,并发表讲话。之后,亲自带领群众赴执政府请愿。段祺瑞反动政府对群众实行了有预谋、有组织的大屠杀,被称为“三一八”惨案,死者四十七人,伤二百多人,同志头部和双手负伤。

通过选择合适的史料来还原历史,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和女儿李星华的思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思考,走进文本。

三、链接内外,解读文化

教学北宋王安石诗作《元日》时,学生经过初读和精读解决了部分字音、字义后,能感受到诗中恭贺新年,鞭炮连天,喜换新符,喜气洋洋的景象和气氛,却不理解“屠苏”是什么。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文化积累。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古人在春节时都要饮“屠苏酒”,不是把这一有趣的文化现象一带而过了吗?在此我链接了“屠苏酒”的资料,又引入了相关的诗句进行印证。

屠苏酒――它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来喝这屠苏酒,据说可以消除灾害,辟邪祈福。

师:古代人在饮“屠苏酒”的时候,讲究礼仪,一般讲究先幼后长,和普通的先长后幼的礼仪习惯不一样。有诗为证:“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正因为新春开元,年轻人又长了一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长辈们希望他们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为。

教师在介绍“饮屠苏”这一古老的文化背景下,恰当地引入了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产生了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探究的兴趣。

四、链接内外,升化主题

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时,通过聚焦英子的童年往事,让学生沉浸在英子的童年之中,感受到英子对童年的珍视。但在结尾处,作者以一个成年人的视角告诉我们,虽然童年过去了,她心灵的童年仍在。作者在眷恋和思念中道出的“故土”情怀和透出的淡淡感伤却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于是,我在小结全文的时候,链接了作者林海音在《苦念北平》中的一段话。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乐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6

1.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嘴里嚼着,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

“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这几段话是利用双关和误解造成的幽默。“碰壁”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碰墙壁,实际上是讲同反动派作斗争,革命者遭到迫害。“四周围黑洞洞的”,也是双关语,表面上是说四周环境黑暗,实际指黑暗的旧社会。这几段话,鲁迅先生用幽默的语言,在谈笑中抨击黑暗的旧社会,表现出鲁迅乐观主义的精神。然而,因为“我”当时还小,所以误解了伯父的话,引起了笑话。

2.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类蛋上下了霜。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驴类蛋上下了霜”这个比喻就有幽默感。作者用轻松的态度批评三仙姑爱“老来俏”的可笑打扮。

3.一位弹琵琶的,一天给一位年轻的妇女弹奏曲子。那妇女听着听着,不觉掉下了眼泪。弹琵琶的问:“我的琴声感动了你吧?”妇女抽泣着回答道:“你的琴声使我想起了刚死不久的丈夫。”弹琴的又问:“你丈夫也是搞音乐的?”妇女摇摇头说:“不,他是个弹棉花的,你的琴声使我回想起他弹棉花的声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7

可见,两位伟人的评价语言多么富有张力和魅力。那么,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怎样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呢?

1.以真诚的评价唤起学生心灵的希望。《唯一的听众》中老夫人的一句话:“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拉近了“我”与老夫人之间情感的距离。真诚的期待汇成了一句话,让彼此从陌生走向了熟悉,走向了赞同与欣赏,一句评价语言唤起了已经“失落”的心灵,让失去信心的“我”重新走出心灵的灰暗,走向光明,走向希望。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让学生感到“你和他是一起的”,你是他学习成长中的旅伴,去领略知识高峰的秀景。教师的评价语言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真诚而亲切的自然流露,让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春雨。用真情换取真情,用心灵呼唤心灵,用情感浇灌情感。这样,才能博得学生信任,赢得学生的心,才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扬起希望之帆。

2.以激励的评价增强学生成长的动力。“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这正是老夫人对“我”的演奏作了肯定的评价,一位音乐教授用这样的语言评价“我”,是对“我”莫大的表扬与激励,这样的评价,正是“我”学海中劈波斩浪的桨,在汹涌波涛中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在低谷中增强“我”的自信。“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儿童的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能直接影响儿童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一句赞美、激励的评价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憧憬和理想,燃起学生自信的火花。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激励,教师的激励是告诉学生成长的目标,是促进孩子前进的“动力”,是“顺水推舟”,是“逆风助力”,是一种情感上的“推波助浪”。

3.以诙谐的评价,巧除学生行为的过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鲁迅先生正是把原本“值得深究一番”的事情,随机应变地运用“教学机智”――“诙谐”的评价来引导侄女周晔,在彼此愉悦的交谈中,会心一笑,亦有所悟,巧妙地驱除了她身上的过失与错误。这大概就是“寓教于乐”了吧!

教师教育学生时,要把讽刺、挖苦、斥责、谩骂变为和风细雨的循循善诱,变为全力以赴的帮助、扶持,多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多采用“迂回”战术,多一些“如果……就……”式的建议……让学生既乐于接受,又受到教育,自律自省,从而编织出美丽的教育故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8

关键词:鲁迅作品 体育精神 社会背景 历史价值

鲁迅,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人颂“文教思革”。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是其投身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面临帝国主义列强竞相欺凌侵略的弱势地位。鲁迅用手中的笔,描绘了病态社会里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精神上的疾苦,企图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思想解放,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面对国仇家恨,民族兴亡的时刻,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知识分子,鲁迅作品中所倡导的体育精神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对我国体育精神、体育事业,乃至国民精神的苏醒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鲁迅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内容

(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提倡体育的核心价值是“立人”

鲁迅在体育上提倡洋为中用,主张“与国际接轨”,强调人的精神的意义。我们讲人的生命,不仅是指生理上的生命,更是指精神上的生命。生存和温饱,是人和动物都有的需求;但发展却是人所特有的追求。合起来,生存、温饱和发展,就是人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是人的基本权利。“自由”,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核心。鲁迅讲的精神自由,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独立思想和人格。二是人的自觉精神、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他在哲学思想上承认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是十分重要的,这与现代体育精神所提倡的“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等顽强、进取的体育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提倡发掘体育中的民族精神。鲁迅对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前途还是看得非常清楚,非常真切的

由于受到封建思想束缚太久,当时的国人个体生命意识淡漠,精神上显得懦弱而消沉,鲁迅则提倡“兽性”,呼唤国民的自我意识觉醒与顽强的斗争精神。鲁迅本人很注重体育锻炼,因而才能“三十年来没有生过大病,或卧床十天的。”他鼓励国人重视体育健身,除了拥有健康的体魄,争先创优的体育精神也是他所倡导的。其“不为最先,不耻最后”的观点与今天弘扬的“重在参与”“和平友谊”的奥运精神完全一脉相承,可见鲁迅先生早就对奥运的精髓心领神会矣。

(三)重视体育锻炼从小抓起和提倡妇女解除缠足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提出要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艰苦奋斗的个人品质;在《狂人日记》中也提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在《热风》中提出“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的观点。这种通过培养和教育孩子来寻求解放中华民族之路,体现的是一种从小“立人”的体育精神。

鲁迅参加了秋瑾创办的“天足会”,这种解放、释放个性的思想与体育精神是一致的。

(四)尊重人性,发展个性。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

在他看来,中国需要善斗之士来激发纤弱之人的心智和毅力,“尊个性而张精神”,打破对人性和人心的束缚,他借用“野性的呼唤”,来唤醒国人沉睡的生命力,主张活跃的精神风貌。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里,人是家庭的人,社会的人,国家的人,而缺少“个体的人”的概念,因而缺乏对生命个体的意义和价值的爱护和尊重。所以,鲁迅强调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主张平等对待每一个人,要有自我意识,提升生命价值,在生活中应该张扬生命,具备抗争精神和进取精神。

二、鲁迅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环境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西方列强凭借着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武器侵略中国领土之后,对外贸易关口彻底打开,西方新文明大量涌入国土,既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扩张,中国面临背水一战的困境,有识之士想要突破旧的封建礼教的束缚,探索发愤图强、救国救民之路。由于社会经济的衰败,科学技术的落后,固有的封建思想严重束缚,鸦片的流入,致使国民越来越羸弱不堪。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即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开始,到二十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一百年,其间两大改革运动――洋务与维新,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二)家庭背景

鲁迅的家族是浙江绍兴会稽县的一个周氏大家族,鲁迅的祖父周福清是清朝的官员,周家在周福清时代家境很好,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周福清的大儿子,读书至秀才,但考试总是不中。当时清朝的官场作弊成风,周福清疏通官场,让周伯宜去作弊,不料被告发,周伯宜在考场被拘留。当时周福清在上海,听说儿子被抓就迅速回到绍兴,主动向会稽县衙自首。为了疏通关节,鲁迅的母亲变卖资产,向官府层层送礼,几经波折,周福清才由死刑变为“监候斩”,家里人为保全他的性命,每年都要用大量的钱财去送礼,去贿赂官员。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六七年,周家遂由小康转入了困顿,鲁迅的父亲也卧病不起。鲁迅当时只有十三四岁,每天都要奔走于药铺与当铺之间,父亲周伯宜于一八九六年十月离开了人世。家道的衰败,使鲁迅认识到了世态炎凉,他决定“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母亲看到鲁迅去意已决,就为儿子筹集了八元川资,送鲁迅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其时鲁迅刚好十八岁。周围人这种态度的变化,在鲁迅心灵中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对他心灵的打击也太大了,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人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他的外祖母家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农民的生活。特别是在他祖父入狱的前后,他不得不到农村的亲戚家避难,长时期住在农村。在那里,他与农村的孩子们成了朋友,与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划船,一起看戏,有时也一起到他们家的地里“偷”豆子煮了吃。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自然、真诚单纯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三)个人留学经历

在当时,一般的读书人走的是三条道路:仕途、幕僚、经商。鲁迅选择的是为当时人最看不起的一条道路:进“洋学堂”。1898年,鲁迅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又改入南京路矿学堂。这两所学校都是当时的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而兴办的,其中开设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这是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所从来没有过的。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使他意识到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在南京路矿学堂求学期间,他的学习成绩一向优异,这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所以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和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这使鲁迅逐渐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强国林立的现代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三、鲁迅作品中倡导的体育精神历史价值

(一)提倡发展个性,鼓励民族精神的迸发

鲁迅作品不仅启了旧的封建主义之蒙,同时也启了新的个性主义之蒙。在他看来,中国需要善斗之士来激发纤弱之人的心智和毅力,“尊个性而张精神”,打破对人性和人心的束缚,他借用“野性的呼唤”,来唤醒国人沉睡的生命力,主张活跃的精神风貌。

(二)“立人”为核心的体育思想的确立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所提倡的体育精神不仅包含了积极、奋进的竞争精神,更是树立人格、完善人格的良好方法。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个性,都获得了健康与美好的发扬,都充分地实现了个性的解放,独立的人格和价值就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获得积极向上的表现,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提高和升华整个社会群体的思想与精神,既具有高度的道德情操,又掌握完整的法律意识,自然就成为一桩水到渠成般的事情了。

(三)重视儿童体育锻炼和“洋为中用”。

读过生物学的鲁迅,深知健康的身体对人生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事业,还能给下一代遗传优良基因,所以他在体育教育和儿童培养上具有前瞻性。他赞同“拿来主义”,认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去拿西洋体操,不是简单搬运他们的招式,应结合我国传统体育以‘静’为主的特点,取其精华,排其糟粕。”这说明鲁迅在体育上提倡洋为中用,主张“与国际接轨”。

在鲁迅强国健体的精神影响下,我国也加大了对体育的重视,开展体育教学、兴起体育活动等,在文学上也涌现了大量的体育文学著作,在众多文学作品中体现了这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为近现代社会的体育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翅鹏.鲁迅与现代体育文化[J].浙江体育科学,1994(3).

[2]何叙.鲁迅的体育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9

    鲁迅因擅写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有人就认为他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其实,鲁迅既有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

    的父亲。因为有鲁迅充满父爱的艺术教育方法,海婴最终成才。

    1、给孩子全部的爱。鲁迅晚年得子,自然喜爱万分,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帮忙盖好被子孩子睡足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抱起孩子,哼着催眠曲,把孩子送进梦乡;孩子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正如鲁迅妻子许广平所说的:“他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

    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

    2、信守承诺,尊重孩子。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

    到惊吓,终于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嚎啕大哭了一场。鲁迅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别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 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3、理解孩子。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

    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美其名曰

    “

    听话

    ”

    ,

    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

    “

    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

    另一

    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

    “

    小霸王

    ”

    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

    会,

    “

    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

    ”

    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

    “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

    截然不同

    ;

    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

    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

    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

    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

    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

    “

    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

    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

    4

    、要教导孩子。

    鲁迅认为,对儿童要循循善诱,教给他们文化知识,使他们明辨事理。儿童天真活泼,喜欢游戏,有

    爱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他曾经说过:

    “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

    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

    ……”

    因此,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鲁迅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如果问题过于复杂,他就会说

    “

    等你大一点

    读书了,书本和先生会告诉你的。

    ”

    5

    、让孩子游戏。

    鲁迅曾经指出:

    “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

    鲁迅就是从孩子摆弄玩具中,根据

    儿童的特点,引导,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促使其健康成材的。

    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

    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还常常带海婴到郊外去玩,欣赏清清的

    河水,鲜艳的野花,嫩绿的庄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虫。野外的新鲜空气,滋润着海婴稚嫩

    的心田。一次,鲁迅好友瞿秋白送海婴一套苏联儿童玩具,这是一种类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

    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翘翘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瞿秋白的夫人杨

    之华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笔体,写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鲁迅和许广平慎重地对小海婴说:

    “

    这是

    何叔叔、何叔母从苏联带给你的,你可要格外爱惜。

    ”

    小海婴迷上了

    “

    积铁

    ”

    ,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

    “

    积铁

    ”

    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10

最初知道鲁迅的情况是在小学,我学习了几篇有关鲁迅的文章,有《三味书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年龄尚幼的我不喜欢鲁迅晦涩的语言,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查阅资料,我开始了解鲁迅、认识鲁迅。

我读过的关于鲁迅的作品有《兔和猫》《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他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刻画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不同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刻画当时那个不平等的、黑暗的社会。通过自己的笔,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怒,剖析当时的社会和人物,向敌人呐喊,唤醒民众。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一位平易近人的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有一位车夫的脚被玻璃扎坏了,鲁迅先生见了,并没有像有些达官贵人那样,嫌车夫地位低下,置之不理;而是平易近人地拿硼酸水把他的伤口洗净,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还掏出一些钱给他,叫他在家修养几天,把剩下的要和绷带也给了他。鲁迅先生临终前病得非常厉害,还三更半夜写文章,有时还一阵阵咳嗽,但他并不在乎自己的病情,倒常常劝女佣阿三要多休息,不让她干重活,多么可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