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9:25:28

货物贸易

货物贸易范文篇1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二、对我国货物贸易的现状分析

2.1我国货物贸易的定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贸易的现状,本文先从贸易的总体状况入手,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然后利用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对我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做定量的分析。

2.1.1我国货物贸易的总量分析

总量分析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分析方法,虽不能直接的反应我国贸易的比较优势的状况,但可以通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比重来分析我国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从理论上讲,如果一国能够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它也就具有该产品的要素禀赋,从而具有在该要素领域的商品的比较优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际数据,2009-2005年数据

2.1.2我国货物贸易的结构分析

贸易的比较竞争优势往往表现在某一种产品或者是某一种生产领域上,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贸易的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对各个行业部门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有利于研究我国的比较优势理论。由于文本有限,以国家统计年鉴最近的年份2007年为基准,分别对货物贸易的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制成品这五项行业进行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2.1.3我国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又称为贸易竞争指数。通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比较,反应出该国的比较优势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表3为我国2001-2007年货物贸易总体和行业比较优势his胡的计算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6年间,中国货物贸易总体CAI指数均大于0,并且在0028到0121之间,CAI取值接近于0,这说明我国货物贸易总体状况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是净出口国。

三、我国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的定性分析

中国加入WTO已经有九个年头,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国内市场也在不断地国际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国的货物贸易也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本国的货物贸易目前所具备的比较优势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未来挑战。

货物贸易范文篇2

关键词:货物贸易;分类管理;外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但现阶段,我国在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有效性方面还存在着对优质企业激励和扶持政策缺失及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阻碍。因此,探究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评估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认识到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政策不够完善,现已出台的针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外汇政策不够详尽,限制了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我国的货物贸易分类管理信息公示和范围较为狭窄,未能建立完善的社会公示制度,使得各企业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关注度不足,不能提升对外汇局审查的重视程度。此外,货物贸易分类管理对B、C类企业调整为A类企业只设定了一年的分类监管期,并未针对监管期满后的类别调整出台明确的标准,使得B、C类企业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秉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利于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效果。(二)未能制定有效的激励和扶持政策。目前,我国尚未将对优质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政策纳入到货物贸易分类管理体系中,使得大部分A类企业“合吃大锅饭”,无法充分发挥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效力。例如,经营规模较大的企业业务种类繁多,对资金的需求量巨大,更需要激励和扶持政策的支持,而我国外汇局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虽然能够提升政策制定的普遍适用性,但不能体现对优质企业的激励作用。(三)未能加强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控制力度。受涉外管理部门间沟通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的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数据监测信息还存在较大的漏洞,难以实现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数据的共享。外汇局主要通过对货物贸易监测系统的充分利用实现对货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的对比分析,而货物流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海关的电子口岸系统,资金流数据主要来源于金宏系统中的国际收支统计申报数据,联合监管的信息来源于海关和税务部门,信息不对称加剧了数据的缺失和混项,同时不利于提升监管的效率。

二、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政策。为了提升货物贸易管理的效率,国家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以着力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政策层级,为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政策保障。第一,应将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理念作为一个单独的指标纳入外汇管理条例,从源头上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威慑力。第二,政府应出台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补充条例或是对现有法规进行修订,依靠目前的法规内容和银行的“展业三原则”尚无法避免A类企业利用便利化条件提供虚假单证或重复使用单据的情况,完善法规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查询系统、进行信息共享并做好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二)细化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依据。细化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依据能够为企业分类管理科学性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第一,外汇局应不断扩大现场核查项目的范围,对货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合理匹配,对可疑性收支进行现场核查,重点对资本金、还本付息、人民币结算业务和额度超过100万美元的贸易收支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进行现场核查。第二,应完善企业的分类依据,基于对企业各项货物贸易收支进行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将外债结汇、大额贸易收支和人民结算业务作为分类依据。例如,某境内企业是主要经营商品的进出口业务,进出口贸易对象主要为非洲国家。受非洲国家对外汇管制较严的影响,该企业将收到的出口货款直接用于支付进口货款。外汇管理局经现场核查,该企业在商品出口后未将货款直接汇回境内,而是在境外将外汇货款直接用于支付进口货款,故而应将该企业列为B类企业,并将分类监管期设置为2年。(三)加强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监管。加强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监管有利于实现对违规企业货物贸易业务的有效惩戒。第一,应加强对贸易收支的监管,规定C类企业的贸易收支均需到外汇局登记办理并进行社会公示,对B类企业的贸易收支额度进行限定。第二,应对B、C类企业融资渠道进行限制,规定金融机构不得为B类企业提供90天以上的贸易融资,不得为C类企业提供融资,从源头上降低货物贸易的风险。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有效性的过程中,通过完善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政策,能够为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细化货物贸易分类管理依据,有利于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的合理性。此外,加强对货物贸易分类管理的监管,能够降低贸易风险。因此,在提升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有效性方面,可以借鉴上述方法。

参考文献:

[1]邵帅.环境规制如何影响货物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J].南方经济,2017,(10):111-125.

[2]翟庆锋.货物贸易分类管理模式改进研究[J].中国外汇,2015,(01):74-75.

[3]赵忠臣.货物贸易外汇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黑龙江金融,2016,(06):38-39.

货物贸易范文篇3

一、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践运用的灵活性问题

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是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机制的根本性变革,体现了“五个转变”的主旨要求,是适应市场经济和贸易便利化的有效手段,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经反复酝酿和深入探索,经试点地区的实践检验和不断修正,目前管理思路和手段以及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操作规程几近新鲜出炉。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从企业名录登记、贸易外汇收支审核、非现场和现场核查、企业报告和数据分析、企业分类和处置等层层递进地建立了包括机构准入、真实性审核、事后监管、分类管理、惩戒手段在内的一套便利化和有效性兼顾的管理体系。可以预见,新的政策制度将促进外汇管理工作的进一步科学化。新的管理制度富涵了新的管理特征,即突出主流、抓大放小、适度宽松、富有弹性。这一改革方向是适应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手段的转型会形成阶段性的管理空白,宽松而富有弹性的管理机制会留下一定的余地。为此,各级外汇局特别是基层外汇局,不能像过去逐笔核销模式下简单机械地应对工作,而应在严格执行新政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贴近业务的优势,采取灵活而富有实效的措施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譬如:以签署确认书为契机,对存量进出口企业进行彻底清理,剔除冗余企业,为目前的企业名单“瘦身”;构建切合各自实际的内控体系,建立定期及突出和特殊情况综合分析机制,预判和研判形势,主动抑制不利苗头和倾向,在总量监管中把握和突出工作重点;不断探索更加符合地区实际的监管指标和阈值,从表象中摸索本质,锻炼从众多的企业中识别异常情况的技巧和方法,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总之,新制度下的管理工作要求我们不能囤居固守,而应开拓创新,不断积累有效的做法和管理经验。

二、制度规范的普遍性与区域特质的差异性问题

随着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及其结算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复杂多样。特别是日新月异的金融产品创新和不断推进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使得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必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在遵从制度规范普遍性的同时,必须兼顾贸易和结算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此外,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边境地区与内陆地区,其贸易和结算特征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个别现象和特殊业务是一般性法规所无法面面俱到、详尽涵盖的。例如边境贸易。在边境口岸地区,边贸企业的对外贸易方式有一般贸易、小额贸易、旅游贸易、易货贸易等,结算方式有本外币汇款、信用卡、现金、记账、对打等,这些贸易和结算方式的交叉运用,会派生出多种多样的业务种类,套用一般性的指标监测是难以做到关联数据相匹配的。因此在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下,有必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研究探索一套适应边境贸易和结算特点的管理方法。另如转口贸易、贸易信贷、海外代付等业务,都需有针对性地加以研究,或调整监测指标和阈值、或采取其他定量和定性监测分析方法,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三、指标筛查的适用性与经验判断的必要性问题

数理指标的科学运用在改革后的货物贸易外汇管理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贸易和结算方式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使得再完美的指标设计也难以对业务的合规性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无论是总量差额、总量差额率,还是资金货物比、贸易信贷余额比,抑或是这些指标的组合运用,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直接目标是双重的,企业既应保持外汇收支与进出口量的一致性,也应保持贸易和外汇收支质的真实性,而数量型指标是难以对交易真实性准确鉴定的。况且,企业为应对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要求,有可能人为地调整数量,进而达到美化指标比率的目的,如虚假申报贸易信贷等。因此,指标分析法的管理手段必须配合其他辅助手段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综合分析和经验判断。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若将外汇局比作医院,企业比作患者,数量型指标是通过测定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心率等来判断其是否患病,而这些指标正常的未必就是健康的。而综合分析和经验判断就是通过追查其家族病历、个人习性、行为举止等另辟蹊径,寻求诊病的新方法。实践证明,一些“带病企业”总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某些行为和特征,如果结合宏观和微观形势,对企业的贸易特点、经营行为、交易对手、结算方式、资金流向等作深层次分析,有可能发现企业违规行为的蛛丝马迹,而这些企业是应纳入外汇局重点监管视眼的。

四、管理手段的有效性与人员结构的适应性问题

制度的实施需要人来完成,制度的有效性依附于人的因素。这次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是对延续二十年来核销制度的深层次变革。新的管理手段对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敏锐性和较强的判断力,这正是目前核销人员队伍普遍缺乏的基本素质,多年形成的人员结构和惯性思维与极具挑战的新的管理手段形成了明显的差距。为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有效实施和管理效果,目前迫切需要造就一批适应需要的外汇管理职工队伍,即加快推进人员转型。为此,在今后一个时期,提高人员素质、加快推进人员转型的任务迫切而艰巨。从目前起,各级外汇局特别是非试点地区外汇局应积极掀起政策法规和业务操作规程的学习高潮,加强业务培训,及早调整岗位设置和业务流程,尽快培养业务人员的数理知识和分析能力等必具的技能。此外,各级外汇局还须加强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促进金融机构和广大进出口企业尽快掌握和适应新的管理政策,为制度的实施奠定外部基础。

货物贸易范文篇4

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

经卖买双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成交下列商品,订立条款如下,共同遵守:

1.商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总价:U.S.D(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包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装运期:________________收到信用证后____天。

8.装运口岸和目的地:从____________经____至____________.

9.保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付款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买方须于____年__月__日前将保兑的、不可撤销的、可转让、可分割的即期信用证开到卖方。信用证议付有效期延至上列装运期后____天在________到期。

(2)买方须于签约后即付定金________%。

11.装船标记及交货条件:货运标记由卖方指定。

12.注意:开立信用证时请注明合同编号号码。

卖方: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________

买方:____________________

货物贸易范文篇5

一国的对外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两个方面,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货物贸易会产生各项服务需求,如运输、保险、金融服务等,从而带来服务贸易的增加;服务贸易的很多部门则是货物贸易的支撑产业。如果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效应,那么,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出现相互促进的局面,即货物贸易会带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会促进货物贸易的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进而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滞后于货物贸易。以2007年为例,根据WTO的统计,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为24246.34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额为21737.26亿美元,占到了总贸易额的89.65%;从与世界贸易的比较来看,当年我国货物贸易占世界货物贸易的比重为7.73%,而服务贸易仅为世界服务贸易的4.05%。那么,这种现象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货物贸易并未产生对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传统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构建服务贸易引力模型,并采用中国与OECD国家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流量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相关结论和对策建议,以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回顾

最早的贸易引力模型由Tinbergen(1962)和Pyhnen(1963)所提出,在他们的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其GDP正相关,而与其距离负相关。对于贸易引力模型最初的争议之一是该模型没有理论基础,而此后的研究发现,李嘉图模型、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等都可以成为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现代的研究中,贸易引力模型可以说是各种贸易模型的核心,被广泛用来实证研究各种因素对于贸易流动的影响。并且,在实际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引入了各种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如外商直接投资、货物贸易、区域贸易协议、语言、文化差异等。在服务贸易领域,人们认为虽然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很多不同的显著特征,但在分析贸易流动和它们对于资源分配和国民福利的影响时,却没有理由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区别开来。因此,原则上而言,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模型都可以适用于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包括引力模型。

但目前,大多数的实证研究都是针对货物贸易而言,这主要是由于服务贸易分类数据的缺乏所造成的。直到2002年,OECD公布了26个成员国服务贸易的分类数据,相应的实证研究才渐渐出现。例如,Grun-feld和Moxnes(2003)采用引力模型来研究OECD国家双边服务出口和FDI流动之间的关系,发现货物贸易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也适用于服务贸易,两国之间的服务贸易与其GDP规模正相关,与距离和服务贸易壁垒负相关;FukunariKmiura和Hyun-HoonLee(2006)采用了10个OECD成员国和其他经济体(包括OECD成员国和非成员国)1999~2000年间的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数据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评价不同因素对于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并与双边货物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从中得到了两个有意义的结论:一是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更能够用引力模型来加以解释;二是在货物出口和服务进口方面存在互补关系。KeithWalsh(2008)则基于OECD统计数据库中服务总进口和旅游服务、运输服务、政府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4个部门服务进口的数据,运用引力模型研究了服务贸易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在总量层面还是部门层面,人均GDP和语言都是影响双边贸易的最主要因素,但两国距离上的接近并不能带来服务贸易的增长。随着服务贸易重要性的不断上升,国内学者对于我国服务贸易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关系上,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显示货物贸易可以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

例如,陈宪和殷凤(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货物贸易总额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贸易总额将增长439万美元;货物出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出口将增长498万美元;货物进口每增长1亿美元,服务进口将增长347万美元。但相比较而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带动作用要小于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FDI等因素。李杨和蔡春林(2008)的实证研究结果则表明,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的影响甚至要大于服务业发展对服务贸易的影响,货物贸易每增加1个单位,服务贸易将增加0.065115个单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少有针对中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关系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则大多从总量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入手,探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会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但这只能从一个方面说明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促进作用。要更加准确地论证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还应当从双边贸易的角度入手进一步加以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出发点,因此,我们会采用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流量数据,建立服务贸易引力模型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丰富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三、实证分析

1.模型构建

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与其经济总量成正比关系,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关系。如果用对数形式表示,贸易引力模型可以写成:ln(Tradeij)=β0+β1ln(YiYj)+β2ln(Distanceij)+eij(1)式中,Tradeij指国家i国与j之间的双边贸易额,Yi、Yj分别代表i国与j国的经济总量,Distanceij指i与j两国之间的距离,它是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本文要研究的是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因此,因变量应当是中国和贸易伙伴国双边服务贸易的流量,自变量中则加入双边货物贸易流量,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对传统贸易引力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本文所使用的实证分析模型:ln(Ser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2)ln(Serex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3)ln(Serimjt)=α0+α1ln(Yjt)+α2ln(Comjt)+α3ln(Rdisjt)+εjt(4)可以看出,本文共建立了3个实证分析模型,分别用来研究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服务出口和服务进口的影响。模型中各变量的含义如下:Ser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服务贸易额;Serexjt表示中国在第t年向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出口额;Serimjt表示中国在第t年从贸易伙伴j国的服务进口额。Yjt表示贸易伙伴国j第t年的人均GDP值,一般而言,人均GDP值越大,服务贸易流量也越大,因此,α1的估计值应当为正。Comjt表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在第t年的货物贸易额,如果货物贸易对服务贸易具有促进作用,那么α2的估计值应当为正。Rdisjt表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的相对距离。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之间的距离通常用绝对距离,即两国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来表示,并且距离对于货物贸易流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绝对距离在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因为服务产品不必实际地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KeithWalsh,2008),而相对距离比绝对距离的影响更大(CHAN-HYUNSOHN,2005)。因此,本文中以相对距离来衡量服务贸易流量的摩擦力因素,其计算公式为:Rdisjt=Distancej×DPGDPjt,其中,Distancej为中国到贸易伙伴国j的绝对距离,DPGDPjt为第t年中国与贸易伙伴国j之间人均GDP的差。如果距离对于服务贸易流量具有负面影响,那么α3的估计值应当为负。εjt是扰动误差项,测度的是其他没有考虑进去的变量扰动。

2.数据和计量方法

本实证分析的关键数据是中国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贸易流量,这些数据来源于OECD的数据库在OECD的数据库中,公布了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中国香港、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葡萄牙、俄罗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美国共30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其中,希腊、爱尔兰、墨西哥、新西兰、挪威、波兰、斯洛伐克、土耳其等8个国家无分类数据或数据不全。因此,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和其他22个OECD国家和地区在2002~2006年间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这22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与其之间的服务贸易额占到了总服务贸易额的80%以上,因此,数据的选择可以说具有典型意义。货物贸易的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的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相对距离根据中国到贸易伙伴国的绝对距离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人均GDP的差计算得到,其中,绝对距离来源于网站的距离计算器,人均GDP的差则根据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中的数据计算得到。在计量方法上,本文采用合成数据回归方法(pooledregression)。时间跨度为2002~2006年,横截面单元为22个贸易伙伴国和地区。由于各贸易伙伴国和地区在服务贸易流量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我们采用了固定影响变截距模型;为了减少面板数据可能引起的异方差和序列自相关问题,我们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实证分析所采用的计量软件为Eviews5.0。

3.实证结果及分析

我们分别对模型(2)、(3)和(4)进行回归,得到的实证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模型(2)、(3)、(4)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各模型的拟合优度均为99%,3个回归方程通过了1%显著水平的F检验。各回归系数中,除了模型(3)中的不显著以外,模型(2)和模型(4)中的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其余均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从各模型的具体结果来看,模型(2)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货物贸易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相比较而言,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服务贸易流量主要取决于对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7.56;而货物贸易虽然也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作用比较有限,货物贸易额对于服务贸易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仅为0.19。相对距离则对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模型(3)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了中国的服务出口,人均GDP对于服务出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8.84;相对距离阻碍了中国向贸易伙伴国的服务出口;货物贸易对于服务出口的影响则不显著。模型(4)的实证结果显示,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促进了中国的服务进口,其中,人均GDP对于服务进口的促进作用要远远大于货物贸易,前者对于服务进口额影响的弹性系数为4.76,后者仅为0.32;相对距离也阻碍了中国从贸易伙伴国的服务进口。四、结论和对策建议综合模型(2)、(3)、(4)的回归结果,在中国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的影响问题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货物贸易对于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运输服务、金融保险服务、电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可以说是货物贸易的附属品,它们大多是伴随着货物贸易的产生而产生的。

货物贸易范文篇6

1.货物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1990年至2004年的十几年间我国货物贸易除个别年份如1993年为逆差122.2亿美元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顺差,年度贸易顺差金额最小为43.5亿美元,最大为434.7亿美元,大多数年份贸易顺差为200多亿美元。但最近两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激增,2005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为1018.8亿美元,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为1774.6亿美元。

2.货物贸易顺差主要以加工贸易顺差为主,其次是一般贸易,而其他贸易方式贸易逆差

2006年我国货物顺差为1774.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顺差为1888.8亿美元,比2005年1424.5亿美元增长了464.3亿美元;2006年我国一般贸易顺差为831.4亿美元,比2005年353.7亿美元增长了477.7亿美元;2006年我国其他贸易方式贸易逆差为945.6亿美元,而2005年其他贸易方式贸易逆差为759.4亿美元,贸易逆差增加了186.2亿美元。

3.货物贸易顺差来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服装和高科技产品,而农产品贸易为逆差

2006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是1470.85亿美元,纺织品和服装进口总额为180.51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1290.34亿美元;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5494.2亿美元,机电产品进口额4277.3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216.9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2814.9亿美元,进口额2473.1亿美元,实现顺差341.8亿美元。同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319.9亿美元,贸易逆差9.6亿美元。

4.货物贸易顺差来源国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呈逐年扩大趋势

2006年,我国与香港地区的贸易顺差为1446.0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28.8%;与中美贸易顺差为144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6.2%;中欧贸易顺差为916.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7%。2006年,中国与这些香港、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总额为3805.2亿美元,是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额的2.14倍。

5.货物贸易顺差的市场主体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2006年外资企业出口额为5638.3亿美元,进口额为4726.2亿美元,顺差额为912.1亿美元;同年,民营企业出口额为2118.3亿美元,进口额为928亿美元,顺差额为1190.3亿美元。相比之下,2006年我国国有企业出口额为1913.4亿美元,进口额为2252.4亿美元,逆差额为339亿美元。

6.各地区货物贸易顺差不平衡

2006年我国东部沿海的广东省货物贸易顺差为766.9亿美元、浙江省货物贸易顺差为626.5亿美元,江苏省货物贸易顺差为368.4亿美元,福建省货物贸易顺差为198.67亿美元,河北省货物贸易顺差为122.7亿美元,天津货物贸易顺差为25亿美元,而有些省份和地区出现了货物贸易逆差,如北京822.2亿美元、内蒙古16.78亿美元、吉林19.2亿美元、甘肃8亿美元,上海3.48亿美元。

二、近期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分析

1.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形成供应链的重组。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并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转而生产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外国直接投资在跨国外包和改变贸易平衡发挥了很大作用,中国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这种生产和贸易的汇率弹性相当小,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从国外的进口。

2.加工贸易发展过度以及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加工贸易倾向

加工贸易的进出口额在我国外贸中占有半壁江山的地位,加工贸易两头在外,无论通过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最终产品一般销往国外,在中国境内所形成的增值部分自然构成顺差。而我国为了鼓励加工贸易发展对加工贸易的原材料进口免税,使加工贸易进口额远低于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顺差高速增长。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为5103.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为3214.9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额的47.2%,加工贸易顺差达1888.8亿美元,是贸易顺差总额的1.06倍,同比增长32.6%。其中,进料加工贸易实现顺差1682.4亿美元,占加工贸易顺差的89.1%。

3.出口退税等政策继续调整的预期以及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导致企业加快出口步伐

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几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总趋势是下调或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这增强了企业对此类政策继续调整的预期,造成一些企业短期内加快出口步伐。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也对贸易顺差火上加油,它不仅驱使一些企业开展提前错后操作,加快出口,放慢进口,而且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而造成贸易顺差扩大。

4.中国本土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内销使国内产品进口替代效应明显

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产品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原本通过进口才能实现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就能满足,进口产品的国内替代效应显著。中国长期以来作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大国,外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内销,使我国居民和企业减少了进口量。

5.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乏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过于依赖投资的拉动,而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迫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长期以来,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近几年GDP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0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为42%,但与投资率及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较高增长速度相比,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减弱,2005年消费率下降为51.9%,低于发达国家20%左右。由于国内居民消费市场平淡,缺乏活力和持续的热点。因此,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放在扩大国外市场上,造成出口剧增。同时,由于中国前几年国内高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正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如2004年中国净进口钢铁1500万吨,是当年全球第一大钢铁进口国,而2006年净出口钢铁58万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

6.企业的利润率过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大高于工资的涨幅

首先,我们企业的效益提高了,利润增长提高了,而我们的制度,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制度还是为亏损企业制定的制度,国有资产的利润都留给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因为国有企业亏损,没有能力增长就把钱全留给企业,现在企业盈利了企业还继续拿着这些盈利。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2006年159家中央企业实现利润7546.9亿元,同比增长18.2%,1031家省市级国有企业实现利润2097.2亿元,同比增长38%。

其次,中国企业在资源的收益问题上不向国家纳税,甚至资源行业都不缴特许权金,国内的资源价格上涨产生的地价收益全部归企业所有,而我们的企业所得税正在从33%下降到25%。因此,企业的这一块都以利润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都留在企业。因此,企业的存款大幅度增长,企业未分配的利润、所产生的储蓄大幅度增长,就进行过重投资,包括到股市上投资。

最后,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国劳动力具有无限供给的特点,加上我国劳工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够完善,企业生产的环境成本过低,中国工人工资的价格非常低,企业即使低价出口依然有利可图,货物贸易顺差持续扩大。

[摘要]我国近期的货物贸易顺差从其贸易方式、顺差产品来源、顺差国别来源、顺差经营主体、顺差区域分布看有其自身特点,其形成是由于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的加速发展、加工贸易发展过度、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中国国内消费需求乏力、企业的利润率过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货物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跨国外包

参考文献:

[1]陈继勇: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J].武汉金融,2006(3)

货物贸易范文篇7

[关键词]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因果关系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

一、文献综述

过去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运用传统的贸易理论解释其根源,其中R.J.Langhammer的研究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服务贸易模式与其自身的资源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B.Heokman和G.Karsenty认为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国家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是收入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在某些服务贸易部门也拥有比较优势。B.Chosh通过验证发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对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加拿大学者James.Melvin于1989年提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存在逆向相关关系,谢康通过实证分析认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有互补性。程南洋、于金花分析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相关关系,货物贸易影响着服务贸易的结构变动。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有逆向相关关系,货物贸易影响服务贸易,但运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变动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利用1997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类和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数据的处理与模型的建立与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的选取和处理

本文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网站上收集了1997年至2007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通过处理得到了1997年以来我国的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的数据。用lntg表示货物贸易额的对数形式,用lnts表示服务贸易额的对数形式。

2.时间数列的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的结果,首先对两组数据进行时间数列的平稳性检验。分别对lntg和lnts分别进行ADF检验。

没有时间趋势项、只有截距项的情况下,lntg的ADF检验结果(表1):

结果表明,lntg的ADF值为-4.912487,小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4.8875。

在没有时间趋势项和截距项的情况下,lnts的ADF检验结果(表2):

结果表明,lnts的ADF值为3.575294,小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3.0507。这说明lntg和lnts的二阶差分是严格平稳的,都是I(2)序列。

3.协整分析。

lntg和lnts的二阶差分是平稳的,说明lntg和lnts都是二阶单整的,两者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对lnts和ints进行简单的OLS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3):

计量结果分析:常数项的t=0.218184值小于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2.201,不能通过检验,说明常数项不显著异于零,所以剔除常数项再次进行回归,结果如下(表4):

计量结果分析:

(1)该回归中虽然决定系数的值有所下降,但变化极小,只有0.000322,可以忽略不计。

(2)但是自变量系数的t值明显提高,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3.106。所以选择对第二个模型进行检验。

(3)DW值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当k=1,n=11时,dU=1.010,dU(4)对R进行ADF检验,发现R在平稳时间序列的置信度是95%,这说明lntg和lnts是二阶协整的,是(2,2)的协整关系。

可以确定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为

lntgt=1.123019lntst+Rt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长期弹性是1.123019,对长期数据的计量分析,服务贸易额的变化率变动一个单位,货物贸易的变化率将随之将变化1.123019个单位。

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把上一步中长期均衡模型中的残差的滞后一期和lnts作为变量,重新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表5):

△lntgt=1.243653△lnts-1.245807Rt-1

型中可以看出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的短期弹性是1.243653。从短期看,服务贸易额的变化率变动一个单位,货物贸易的变化率将随之变化1.243653个单位。

5.对lntg和lnts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Eview软件进行检验,结果如下(表6):

第一个假设的F统计量的值小于临界值,接受原假设即货物贸易发展不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第二个假设的F统计量的值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服务贸易的发展是货物贸易发展的原因。

虽然有的定性分析研究和理论分析表明,货物贸易能够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但是单纯根据数据的计量分析结果得出的结论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是货物贸易发展原因,而货物贸易的发展不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原因。这个结果证明了确实能够影响货物贸易发展,而不是像以前的研究认为的那样,仅仅是货物贸易能够带动服务贸易。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将服务贸易分为十三类,其中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都是直接可以为货物贸易提供方便的,最典型的是运输业,运输业的国际间服务贸易有益于国际货物贸易的从业人员运输货物的时候成本更低、更方便快捷,直接促进了货物贸易。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比较注重制造业的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对拉动我国的对外贸易额的增长起了很大的作用,而服务贸易的发展一直处于从属的地位。

货物贸易范文篇8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斯密的关于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说”的基础上,由大卫•李嘉图创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国际贸易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不同的机会成本。即使一国并不拥有任何绝对优势,但只要该国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二、对我国货物贸易的现状分析

2.1我国货物贸易的定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我国贸易的现状,本文先从贸易的总体状况入手,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贸易的总量和结构,然后利用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对我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做定量的分析。

2.1.1我国货物贸易的总量分析

总量分析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分析方法,虽不能直接的反应我国贸易的比较优势的状况,但可以通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比重来分析我国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强弱。从理论上讲,如果一国能够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它也就具有该产品的要素禀赋,从而具有在该要素领域的商品的比较优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际数据,2009-2005年数据

2.1.2我国货物贸易的结构分析

贸易的比较竞争优势往往表现在某一种产品或者是某一种生产领域上,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贸易的结构进行分析,也就是对各个行业部门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有利于研究我国的比较优势理论。由于文本有限,以国家统计年鉴最近的年份2007年为基准,分别对货物贸易的农业原材料、食品、燃料、矿物和金属、制成品这五项行业进行数据统计。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2.1.3我国货物贸易的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比较优势指数(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CAI)又称为贸易竞争指数。通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间的比较,反应出该国的比较优势状况。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

表3为我国2001-2007年货物贸易总体和行业比较优势his胡的计算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6年间,中国货物贸易总体CAI指数均大于0,并且在0028到0121之间,CAI取值接近于0,这说明我国货物贸易总体状况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是净出口国。

三、我国货物贸易比较优势的定性分析

中国加入WTO已经有九个年头,这也意味着我国的国内市场也在不断地国际化,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国的货物贸易也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本国的货物贸易目前所具备的比较优势进行深入研究以应对未来挑战。

货物贸易范文篇9

关键词:货物贸易名录企业;分类管理;外汇收支;本外币一体化

货物贸易名录企业分类管理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机制是“区别对待、动态分类、持续监管、到期评估”,对促进企业贸易投资便利化,规范企业贸易外汇收支行为起到一定监管成效。如何更好地实现应对异常资金跨境流动风险、奖优罚劣差异化管理目标,进一步提高企业分类监管实效,需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外汇局廊坊市中心支局在对33家被降为B类或C类企业的业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后发现,现有分类管理体系还存有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通过降级企业综合分析,判断分类监管的有效性

外汇局廊坊市中心支局对近年已做过分类监管到期评估的33家企业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降级前、监管中、到期后三个阶段业务情况的比较,判断分类管理的有效性。

(一)对业务稳定的企业监管效果较为显著

对于持续经营且业务稳定的企业,因总量差额异常、未及时履行企业报告义务等原因降级的企业,分类监管效果较好。如某企业因总量监测指标超正常阈值被列入重点监测,经核查后确认企业存在21笔进口货物未按时进行延期付款报告,被列入B类企业。该类企业由于经营状况良好,业务人员相对稳定,存在的问题容易整改。在监管期间,企业按照货物贸易外汇管理规定,进口及时付汇,总量监测指标持续正常,且按期进行贸易信贷报告。经过1年的监管期,该类企业一般能达到A类企业的要求,因此后续监管效果显著。

(二)对业务量少的企业监管效果较差

部分企业的业务量少,一年内仅发生几笔业务甚至只有一笔业务。如某企业自2016年1月成立,因生产需要,进口一批机械设备,按照合同约定预付50%货款,其余50%货款在设备验收合格后支付,因企业存在未按规定履行贸易信贷报告义务行为,被列为B类企业。企业预计2018年6月建成投产,产品主要内销。对于该类企业,由于业务量有限,后续监管开展的频率低,监管效果有限。在评估的企业中,有5家企业在降级以后便停办了所有的进出口与收付汇业务,这些企业都是微型企业,其经营不具有连续性,限于对外汇法规认识不足或者觉得降级后办理业务较为繁琐,可能重新注册新的企业或寻求业务来躲避相关监管。

(三)禁止类限制措施较为有效,而额度类措施效果有限

对B、C类企业的限制措施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禁止类限制和额度类限制。禁止类限制措施主要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相关法规明文限制的,而额度类限制主要是对B类企业贸易外汇收支实施电子数据核查管理。从管理效果来看,不得办理转口贸易,不得办理一定期限以上贸易融资或贸易信贷业务等禁止类限制措施成效较为明显,而电子数据核查等额度类限制措施成效有限。外汇局根据B类企业贸易进出口的实际情况确定其可收、付汇额度,电子数据核查主要在银行执行,银行在办理B类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业务时,通过监测系统扣减其对应的可收、付汇额度。B类企业超过可收、付汇额度的,需到外汇局办理登记手续。降级企业办理超额度登记业务规模较小。

(四)被降级企业数量较少,业务规模不大

目前,货物贸易名录企业总量增长快,A、B、C三类别企业数量分布结构不甚合理。截至2018年6月底,廊坊市名录企业较改革开始时增加一千余家,特别是近3年新增名录企业较多,平均每年新增两百余家。而B、C类企业数量占比较低,不到名录企业的2%。被降级的企业主要是业务规模不大的小微型企业。主要原因,一是大型企业相对重视分类管理,在法规学习和实际操作中较为规范;二是小微企业对法规学习不足,没有严格的内控管理制度,人员更替频繁,外汇政策及业务交接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问题。

二、现行分类管理政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限制性规定越来越少,“违规降级”局限性较大

现行分类降级标准多以企业违反某项强制性规定为主,比如未按规定履行报告义务、未按规定办理货物贸易外汇业务登记等,这些规定较为明确,可操作性高。廊坊市被降级的33家企业,98%因违反贸易信贷义务性报告规定而被降级。然而,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深化,货物贸易项下限制性规定的条款越来越少,外汇管理政策传导机制日益完善,企业自主合规经营意识提高,程序性的违规行为减少,因此“违规分类”的企业数量也在下降。

(二)分类管理成效受限,难以应对异常资金跨境流动风险

一是B、C类企业多为小微企业,业务规模小,对辖区资金跨境流动几乎不产生影响;二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中虽规定在国际收支出现或可能出现严重失衡时,可直接将异常企业降级分类,然而,实践中由于没有具体操作细则可依,不易落实。

(三)类别等级有所欠缺,差异化管理目标有待进一步提高

企业类别缺失和结构失衡,导致差异化管理的奖优罚劣、引导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强化自我约束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廊坊市A类企业数量占名录企业总数的98.16%,均实行同样的外汇管理措施,使得现有的分类管理已类同于无差异化管理。同时B、C类企业管理措施较为宽松,部分企业经营模式不涉及转口贸易、结算模式不涉及90天以上延期收/付款,即使被降为B类,只要贸易收付汇不超过可收付汇额度,业务基本不受任何影响,管理效果不明显。而部分A类企业长期以来无任何违规问题,总量核查指标表现优异,且业务种类单一、频繁,即便经办银行已充分做到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在进行贸易外汇收支时,企业仍需往返于银行,逐笔提供合同、发票等单证材料,产生大量“脚底”成本,不符合贸易便利化的趋势。

(四)对部分异常行为管理存在空白,涉外管理部门联合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企业外汇业务行为较复杂,而货物贸易外汇分类管理标准不够全面,难以约束异常交易行为。一是突破结算币种行为。现有分类管理规定并未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项下贸易信贷报告、业务登记等作出要求,对B类企业人民币项下贸易信贷资金期限、超额度贸易收支等也无限制,企业可以人民币结算方式规避货物贸易外汇分类管理。二是各涉外管理部门联合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外汇局只对进出口单位名录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各涉外管理部门应加强联合监管,及时交流监管信息,增强合作效能,共同防范风险,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三、改进分类管理措施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违规分类”理念,构建以“风险”为核心的分类管理体系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已成为外汇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在经常项目已完全可兑换的背景下,带有实质强制性的规定越来越少,企业的“违规”现象也越来越少,企业更多呈现的是存在业务风险,而并非实质性的“违规”。为此,需要转变以“违规”来给企业分类处理的理念,将“风险因素”作为企业分类的关键指标。一方面,在不改变现有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可依据分类管理规定中的“外汇局认定的其他情况”条款,制定“风险分类”操作细则,主要考量企业总量差额,总量差额率,收结汇率,购付汇率,资金货物比,贸易融资规模,预收、预付货款比例等业务指标,将具有业务风险的企业降级处理。另一方面,细化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相关法规中的应急保障措施细化,具体规定在什么条件下可采取应急保障措施,一旦条件符合,可由各分局向总局备案后,启动应急管理措施,将风险企业直接降级处理。

(二)优化分类管理的层级和具体措施,落实“奖优罚劣”差异化管理理念

一方面,可在现有A、B、C三类别的基础上,增加A+分类类别,凸显差异化管理。将长期以来无任何违规问题、总量核查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上一年度进出口总额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列入A+类,具体指标视地区整体情况而定,并定期进行调整,保证A+类企业在辖内企业总数中占比不超过5%。A+类企业作为货物贸易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者,可获得更为优惠的外汇管理政策。一是优先获得试点资格的权利,创新政策需求可获得优先解决。二是享受外汇业务办理的便利,开辟“绿色通道”,需外汇局办理的行政审批业务,优先办理。三是放宽银行对贸易收付汇单证的审核要求,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外汇收支可以先行办理业务,后续再集中补交单证。如此,可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助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也为外汇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分散风险,平衡发展速度和质量,集中合理配置外汇管理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B、C类企业的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强化自我约束。一是B类企业实行“负面清单”及额度管理,外汇局依据企业经营风险,在业务上加以限制。如企业核查期内贸易信贷报告较多,经核查无合理解释,可列入“负面清单”,超长期限的预收、预付、延期收款、延期付款等业务限办。又如,进一步完善融资监管措施。要求金融机构不得向B类企业提供90天以上的贸易融资与表外融资。通过“一对一”个性化“负面清单”及额度管理,促使企业合规经营。对C类企业实施“负面清单”和逐笔审批管理。如限制企业办理超长期限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转口贸易收支等“负面清单”业务,而“负面清单”外的业务,需逐笔到外汇局审批,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戒。二是提高非现场监测频率,要求企业定期向外汇局报送贸易资金流和货物流明细。三是限制参加试点资格及享受优惠政策,如B、C类企业不得享受自贸区贸易项下各类优惠政策等。

(三)进一步明确B、C类企业重新分级的评估标准,实现分类评级的动态管理

建议在B、C类企业重新分级评估时,设置一些指标的阈值范围。当到期评估企业各类分项指标达到阈值范围内,综合考虑企业整体生产经营状况,真实的贸易背景等因素,可考虑将其恢复为A类。如果企业消极应对,可降为C类企业。

(四)将人民币业务纳入分类管理措施中,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监管

货物贸易范文篇10

关键词:中国;新西兰;货物贸易;自由贸易协定

一、引言

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认为自由贸易会导致生产成本下降、利润增加、市场扩大以及福利水平的普遍提高。近年来,基于对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不现实性的理智默认,国家和地区间的各种双边自由贸易安排(盯A)不断涌现。截至2007年7月,成员已经通知WTO的区域贸易安排(R7rAs)有380件。为了顺应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竞争格局,中国逐步加快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目前,中国正与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1个自由贸易安排。中国与新西兰的双边n’A谈判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产生的。自中新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经贸关系一直保持着健康稳定的发展。新西兰在对华经贸方面的“四个第一”格外引人注目;1997年8月,新西兰在西方国家中率先与中国签署双边“人世”协议;2004年4月.新西兰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2004年11月在APEC领导人会}义期间,主席和克拉克总理共同对外宣布,启动中新n’A谈判。这在发达国家中是第一个;在历经3年15轮艰苦磋商后,中新两国于2008年4月7日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新西兰成为第一个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发达国家,这将进一步深化两国的传统友谊,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于中国一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可行性分析。樊英(2005)借助一般均衡的三维APG模型预测了建立FTA给两国带来的静态和动态经济效应;朱颖(2006)定性分析了中新FTA对两国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影响,均得出中新两国都将从中受益的结论。二是考察两国具体农产品的贸易状况。宣亚南(2006)分析了园艺产品和乳制品及蛋类,彭可茂(2006)、刘李峰(2006)分别研究了水果和奶制品,结论显示双方在这些产品上互补性明显,贸易进一步拓展的空间较大。上述研究在双边贸易结构上的解释力较弱,而农产品亦不能完全替代两国贸易的全部特征。为更好地分析双方合作的基础和潜力,厘清贸易利益之所在,笔者从整体和分类两个层面,详细研究中国和新西兰的货物贸易特征①,为中新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持。

二、中新货物贸易的总体状况

1.贸易规模

15年来,中国与新西兰货物贸易始终保持较快增长。1992年贸易额仅为3.66亿美元,2006年达到29.34亿美元,是1992年的8倍多,创历史新高。其中,中国对新西兰出口由1992年的0.8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6.20亿美元,增长了17.62倍。同期.中国从新西兰的进口则由1992年的2.79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3.14亿美元,增长了3.71倍,之后两年略有下降。在出口增速明显快于进口的基础上.两国的贸易地位发生了转变,中国从净进口方变为净出口方。1992—2004年。中国在中新货物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逆差额在0.67—3.36亿美元问起伏不定。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贸易地位发生逆转,当年顺差额为0.27亿美元,2006年顺差额进一步扩大,为3.05亿美元。

2.产品结构

按产品大类来分,工业制成品是中国对新西兰出口的主要产品,以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和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为主。2000年以来,这3类产品占中国对新西兰出口货物总额的比重一直在85%以上,2006年更是高达89.50%,显示了极强的集中度。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所占份额逐年升高。由2000年的20.95%上升至2006年的34.89%,成为中国出口新西兰的第一大类产品。相反,杂项制品的比例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48.09%回落至2006年的34.50%。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所占的份额基本稳定在20%左右。

从具体产品来看,中国对新西兰出口以84(服装)、76(电信设备)、75(电子数据处理和办公用设备)等为主。2006年这3类产品占中国对新西兰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7.98%、9.76%、9.1l%。虽然服装所占份额仍最大,但比例在不断降低,而电子和电信设备的比重呈现攀升趋势。此外,金属制品和化学成品在出口中也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集中在2(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和0(食品及活动物)上。两类产品在新西兰对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66.66%上涨至2006年的78.65%,出口的专业化程度在提高。其中,非食用原料一直是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最大类商品,比重稳定在40%左右。食品及活动物(以食品为主)的份额上涨较快,南2000年的26.05%上升至2006年的35.68%。

在国际商品标准分类(SITC)二位码下,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02(乳品及蛋品)、24(软木及木材)、26(纺织纤维及其废料)等。其中,乳品及蛋类成为新对华出口量最大的产品,2006年高达20.53%。以下依次是木材、纺织纤维,2006年其份额都在10%左右。近年来,纸浆及废纸、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以及部分制成品也在中新双边贸易中占有一定位置。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中国出口到新西兰的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在下降,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在上升,中国对新西兰的出口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上升,有利于贸易条件的改善和贸易利益的增加,这也是中国从净进口方转变为净出口方的重要原因。作为进口国,中国从新西兰买进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一方面可以得到相对优质的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约国内资源。此外,双边贸易领域不断扩大,交易产品日益多元化,中新两国正逐渐享受贸易带来的福利。

三、对中新双边市场重要性的分析

1.市场份额状况

通过市场份额的横向比较,可以清晰看出一国对另一国贸易的重要性。份额越大,说明越重要;反之则地位较轻。从新西兰方面看。出口曲线变化明显。15年问,新西兰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占新西兰总进口的份额增长较快,2006年达到12.19%,是1992年2.64%的4.6l倍。另一方面,进口曲线相对平缓,2000年以后小幅攀升,近几年在5%上下徘徊。从中国的角度观察,不论是出口还是进口,新西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所占份额非常少。其中,出口曲线稳中微升,由1992年的0.10%增加为2006年的0.17%。相比之下,进口曲线则在起伏不定中逐渐回落。2006年仅为0.17%,较1992年下降了0.18个百分点。目前,中国是新西兰第三大贸易伙伴国(9.09%)②、第四大出口市场(5.42%)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12.19%),而新西兰在中国贸易伙伴中排名约50位(0.17%)、在出口市场中居第57位(0.17%)、在进口来源地中处于第49位(0.17%)。可见,相较于中国对新西兰的突出地位而言,新西兰对中国的贸易重要性并不高。

2.双边贸易强度

双边的市场份额指数从绝对量角度反映了相互间直接的贸易地位。但i国对i国的贸易重要性还间接地受i国与他国贸易关联强弱的影响。因此,从相对量视角探讨双边关系更有说服力。笔者引入贸易强度指数(tradeintensitvindex,TII),该指数由经济学家A.J.Brown(1947)首先提出,其后经过了KiyoshiKojima(1964)等人的完善和推广,可以作为双边贸易相对动力或阻力的指示器,反映x:二、x:,分别为i国和i国从世界进口K产品的金额,x:为K产品的全球出口总额。贸易强度指数大于(或小于)1,表明双边贸易流量大于(或小于)预期水平,贸易伙伴国具有较重要(次要)地位。考虑到双边贸易的产品集中度非常高,笔者只计算了表1中各产品的贸易强度。中新两国农产品的TII指数大于l,说明中国从新西兰进口农产品的份额高于同期新西兰在世界出口市场中的份额,新西兰是中国农产品较为重要的进口来源地。其中,0(食品及活动物)的进口集中度一直维持在2.50左右,特别是其项下02(乳品及蛋品)的年均指数更是高达5.80,它们的重要性尤为明显。动态上看,所列产品的TII指数都出现了趋势性回落,2’(燃料除外的非食用原料)和26(纺织纤维及其废料)的指数甚至降到l以下。因此,虽然中新在农产品上有较紧密的联系,但紧密的程度在降低,新西兰对华贸易在部分农产品上的重要性正逐步减弱甚至消退。

新西兰从中国进口工业品及其项下产品的TII指数均大于l。显示了中国市场对新西兰工业品进口的重要性很强。其中比较突出的有8(杂项制品)、77(电力机械、器具及电气零件)和84(服装)。观察时间序列可以看到,各工业产品的贸易强度指数很不稳定,部分有下降趋势。可以说,中国是新西兰联系较为密切的贸易伙伴,但这一地位并不稳固。

为什么在双边贸易大幅上涨的前提下,中新两国的贸易关联会出现波动甚至弱化呢?笔者认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推进对新西兰出口中国的货物、特别是农产品,有一定的替代和冲击作用。这从近两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农产品份额下降就可见一斑。同时,作为近邻的澳大利亚也开始与中国商谈盯A事宜,澳新两国出口产品的相似度高,竞争异常激烈。即便如此,中国和新西兰仍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四、中新双边产品的互补性分析

理论表明,贸易虽然能够给一国整体带来福利,但也会导致部分利益阶层受损。中国和新西兰在资源察赋上存在差异,其相互间贸易关系的加强必然会加速双方的产业调整。而这一调整对两国造成的影响与双方的贸易互补性紧密相关。如果两国的贸易具有互补性,贸易关系的发展将使两国现有的生产模式得以维持。此时,通过消除贸易壁垒与实现规模化生产可以给贸易双方带来较大利益。因此,有必要考察中新两国的贸易互补性。首先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测算两国贸易品的优劣势。如果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优势明显,而i国在K产品上的比较劣势明显,则i国与i国在K产品上具有互补性。然后用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eomplementarityindex,TCI)进一步验证两国贸易互补的可能空间。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经济学家BelaBalassa(1965)提出的,它指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份额的比率。计算公式如下:RcA:=(x?/x?)。式中,x?、x:分别为i国和世界的K产品出口额,xf、x:有产品出口额。RCA指数大于1,则表明i国K产品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处于比较劣势。

整体来看④,中国在农产品出口上劣势明显,而新西兰却拥有极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在工业品出口,特别是杂项制品上显现出较强优势,新西兰则不具备。这和两国货物贸易的产品特征基本吻合,也证明了双边贸易结构是符合各自资源禀赋、并由比较优势决定的。

在SITC二位码水平上。11种主要贸易品的RCA指数均呈现一方大于l、另一方小于1的完美互补形态。其中,新西兰在纺织纤维、纸浆和废纸、软木和木材、鱼类、乳品及蛋类等产品上优势尤为突出,RCA指数都在3以上。而中国在这些产品上处于劣势,其优势项目集中在服装、纺织品、EDP及办公设备、电信设备、杂项制造品和金属制品上。图4表明。中新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很少有重叠,两国在不同的领域开展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经济学家PeterDrysdale(1967)提出了贸易互补性指数。该指数在贸易产品的层面把i国的出口专业化模式与j国的进口专业化模式建立了联系。用公式表示为:TcI:=∑lo。×Rxsk×RM《I。式中。的Rxs:、与RcA指数相同,RMs?和RcA有同样的结构,只是采用的是进口数据而不是出口数据,ot表示K产品在世界S部门的出口份额。,因此,贸易互补性指数是用贸易加权的方式描述一个出口国家某个部门的比较优势和另一进口国家同一部门的比较劣势的吻合程度。互补性指数等于l是个界限,如果计算结果大于(小于)l,就说明出口国i和进口国i之间的贸易互补性比平均水平要高(低)。

总的来说,以中国为出口国计算的两国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1.但以新西兰为出口国得到的综合指数却小于l。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新西兰在中国总出口中所占份额远小于中国在新西兰总出口中的份额。这点从图2和图3可以得到证实,2006年上述比例分别为0.17%和12.19%。周茂荣(2006)计算的2004年中美综合贸易互补指数分别为1.03和1.01⑤,杨希燕(2005)计算的2003年中日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分别为1.02和0.86,王国安(2006)计算的2003年中国出口欧盟的指数为0.99。与三大贸易伙伴相比,中新之间的互补性指数毫不逊色。可以说,中国与新西兰之间存在显著的贸易互补性。

虽然总体上中新两国的贸易呈现出互补性的关系,但这种互补性存在着行业和国别的差异。以中国为出口国的农产品TCI指数只有0.50左右,工业制成品在1.40上下,表明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对新西兰并没有明显的互补性.而]:业品的互补特征显著。与之相反,新西兰作为出口方,其农产品的TCI指数达到5.00以上,工业品的指数只有O.45,其农产品出口对中国的互补性极强,工业品则不明显。这种不一致产生的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现状决定的。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制成品比较优势明显,但农业生产限于技术资金等问题,长期相对落后,农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不高;而新西兰是农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有“畜牧王国”的美誉,但1-业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在农产品上,新西兰作为出口方、中国作为进口方的互补性极强;在工业制成品上,中国作为出口方、新西兰作为进口方的互补性很强。

同时,无论哪方为出口国,在矿物和燃料贸易中,两国显然不存在互补性。这是因为,中新两国的矿物和燃料禀赋都很匮乏.比较劣势显著。动态来看,除矿物和燃料外,中新的各项TCI指数都稳中有升,反映出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已呈现出非常稳定的状态,是一种持久的互补关系。

五、结论与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结论如下:第一,中新两国货物贸易增长较快,最显著的变化是中国从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第二,中国出口到新西兰的产品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而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农产品,双边贸易结构正逐步优化;第三,对新西兰来说,中国是其重要的进出口市场,但新西兰在中国贸易中的分量很轻;第四,贸易强度指数显示,中国和新西兰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新西兰是中国农产品重要的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对新西兰工业品进口的重要性也很突出。受东盟和澳大利亚竞争的影响,双边的紧密程度有弱化趋势;第五,RCA指数证明了中新双边贸易结构是符合各自资源禀赋的.同时显示中新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很少有重叠,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第六,在不同行业和国别上,中新的贸易互补性存在差异。两国要素禀赋迥异是其成因。即便如此,中国与新西兰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产业问贸易互补性,稳定而持久。目前,中新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佳时期,贸易也呈现积极稳定的发展势头。紧密的贸易联系为双边扩大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较强的互补性为贸易增长提供了潜能和动力。随着两国市场的相互开放,贸易成本的逐步降低,可以预见,《协议》的签订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深化经贸合作.有效缓解双边贸易紧密度下滑的局面:有利于充分利用贸易的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继续改善双边贸易结构,更好地获得产业问互补带来的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贸易利益;有利于双边进行有效沟通和磋商,建立贸易争端鳃决机制,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问题;有利于积极发挥示范效应,促使其他西方国家给予中国公正的贸易待遇,推动其他发达国家,特别是澳大利亚与中国的FTA谈判。这些对中新两国是互利共赢的。

注释:

①除特别说明,文中数据均来自uNc0MTRADEDATABAsE,以sITc—REV_3获得。

②括号中均为2006年数据。

③公式是用进口衡量的贸易强度。也可用}“口来衡量,将进口值与fH口值对换即可。

(Dl因版面所限没有报告sI.I’cl位的RcA,如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⑤前一个数字以中国为出口国,后者以他国为}n口阔。下.同。

[参考文献]

康荣平,(2()04)“全球华人资源与巾闰产业发展,”《经济研究参考》第4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