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合同十篇

时间:2023-04-13 08:16:52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1

一、年度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中心推进HSE管理体系,深入落实各级HSE责任制,树立“一切事故都可以避免”的安全管理理念,使健康、安全与环保工作成为中心全体员工的一种内在的自觉行动。我们做到重大伤亡事故为0,活动责任事故为0,安保责任事故为0,火灾责任事故为0,车辆责任事故为0,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0; 员工健康体检率100%、建档覆盖率100%;领导现场安全检查审核执行率100%;活动场所安全隐患整改率100%等。

二、年度行为观察卡统计:

发放各单位数量**张,回收**张有效卡,录入公司系统**张,完成率为100%。各单位按照责任书下达的指标**张/人,完成情况如下表:

三、年度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年通过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安全服务基层工作,提高本质安全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的发生,全力维护中心安全服务稳定局面。全年做到全员隐患排查治理,完成隐患排查的分析和跟踪,达到根源治理隐患的要求;

全年排查隐患**个,治理隐患**个,整改率100%。**年主要隐患整改费用投入**万元。主要包括*****等。

四、进一步完善HSE管理体系,推行持续改进工作。针对中心管理特点,开展企业达标、专业达标和岗位达标工作;

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从而提高服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水平,全面做好安全管理、班组建设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工作。

五、节能减排情况

******公司**年总用电量为**度,比去年节约**度,**年用水量**吨,比去年节约**吨。

六、设备安全管理情况

1、安全管理

结合中心“**年度HSE管理目标和控制指标”的内容,深入落实******公司各项管理工作要求,全面排查治理各活动场所事故隐患,狠抓隐患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电器安全、设备安全的专项整治,**年我们针对中心所辖的各类设备、设施、生产经营活动等各个环节,突出重点,对主要设备及人员密集场所进行不定期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整改。

**年中心组织大型活动** 次;共计**人次。在每次的大型活动时安全主管人员要提前对场地进行实地考察,对存在的问题与承办单位及时沟通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3、编写各类大小活动应急预案**份,其中大型预案** 份。通过应急演练、管理培训等方式,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以及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保证全年安全无事故;

4、设备管理

截止到**底,我中心共有设备**台/套,资产原值**万元(含房产)其中主要设备**台/套。针对一些任务量不饱满的闲置设备,进行合理分配,尽全力降低设备的闲置率。

设备日常管理方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运行。

为切实提高设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培养和造就骨干人才。

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定人、定岗”的原则,针对性的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设备的完好率达到95%以上,利用率达到85%以上。全年事故为零。

七、合同采办管理

1、合同采办情况

全年采办共***份。采办金额 ***万元,预算金额*** 万元,节约*** 万元,采办节约率为***%。采办项目费用全部控制在预算费用之内,且实现了采办费用的有效控制,节约了采办费用。

工程类采办合同***份,金额为***万元,占采办合同总金额的***%;服务类采办合同**份,金额为**万元,占采办合同总金额的**%;物资类采办合同**份,金额为 **万元,占采办合同总金额的**%;

2、供应商管理

签订的**份合同共涉及工程、服务、物资类供应商**家,均为******公司合格供应商库中的合格供应商。目前在管供应商**家。***年底按照合同内容和使用部门对供应商进行了年度评价,并根据打分情况进行了排名,所有参加测评的供应商均良好,没有不合格。

八、班组建设

***年*个五好标杆班组,*个五好班组,全年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班组建设工作,以创“五好”班组为抓手,实现班组责任全员化、制度建设规范化、现场管理精细化、教育培训常规化,提高中心班组建设达标率和评优率。

九、**年工作计划

1、生产建设计划

严格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完成******公司下达的投资计划。**年上报投资计划共**项,目前已批示**项,为***改造、***改造。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2

1 我国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错误的习惯性思维未转变。我国港口安全生产管理仍然习惯于凭经验和传统做法,侧重于事后管理,以事故指标来评判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成效,从而导致港口安全生产管理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违章难免、隐患难治、事故难防”“安全是安全部门的事”等错误的习惯性思维和陈旧观念仍然存在,削弱了各部门和各级领导认真履责、防范事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安全生产管理短板未补齐。一是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往往就生产管生产,就安全管安全,没有真正把安全作为生产的硬任务、硬指标实施同步动态管理;二是多元化用工安全管理不到位,把多元化员工当作“局外人”,未能真正将其纳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导致其安全素质较差,安全技能较低,安全意识薄弱;三是外部因素安全管理不到位,重内部管控,轻外部管控,对外单位的不安全因素控制不严;四是基层班组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未能把班组生产特点与个人岗位工作紧密结合,导致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建立健全以及港口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我国现行港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在配套性、系统性、全面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上,层层打折现象仍然存在,执行层履职不全面、不彻底且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决策层、操作层严重脱节,导致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下降。 

(4)安全生产管理人才缺乏。拥有正规教育背景的港口安全生产管理人才较少,懂生产、懂技术、懂安全的复合型人才尤为不足,导致港口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制约。此外,港口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缺乏换岗交流,易产生“疲乏综合征”,从而对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5)安全监督力量薄弱。一是港口生产调度部门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存在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二是港口安全监督大多停留在操作层,缺乏对管理层的监督,当安全与生产发生矛盾时,分管领导的态度往往起决定性作用;三是港口安全监督职能与生产管理职能的界限不清,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四是现场安全监督力量分散且缺乏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基层领导。 

2 我国港口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挑战 

(1)港口地理范围和经营范围扩大。随着港口资源整合的逐步推进,我国港口生产建设规模持续稳步扩大,港口经营范围延伸、港口转型升级、港口功能拓展以及港外建港使得港口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2)港口生产的危险性提高。随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港口危险货物的种类和吞吐量持续增长,危险货物接卸和储存设施的数量相应增加且规模相应扩大,作业风险大大提高。此外,货主及其人瞒报、谎报危险货物集装箱的现象时有发生,给港口生产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 

(3)港口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增加。随着现代港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工业、贸易、物流等园区在港区范围内聚集,人流、货流、车流高速增长,使得港口安全生产管理的对象和内容增加,港口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加大。 

(4)港口安全操作工艺复杂化。随着港口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港口装卸工艺和设备设施的技术含量日益增加。装卸对象、装卸过程、装卸机械、装卸工具的复杂化必然带来港口安全操作工艺的复杂化,并对员工安全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此外,部分设备设施老化导致其安全品质下降,进而可能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5)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多元化。在港口投资、建设和经营主体多元化以及合资合作、跨地域经营的背景下,港口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在同一港区、同一生产区域内,多家生产经营单位共同作业,多个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立体交叉。此外,用工结构的多元化以及人员流动的快速化也使港口安全生产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 我国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对策 

3.1 理清港口安全生产管理思路 

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应以安全发展为主题,以安全文化为引领,以事故预防为中心,以制度体系为依据,以技术装备为保障,以责任落实为关键,以素质提高为根本,以现场管控为重点,以管理创新为动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从而全面构建港口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力打造本质安全型港口。就管控目标和重点任务而言,可以概括为“五个三”安全管理模式:(1)“三无”安全目标,即无违章、无隐患、无事故;(2)三个责任主体,即操作主体、管理主体、监管主体;(3)三大安全纪律,即一切行动都要遵章守纪、一切岗位都要教育培训、一切工作都要预防到位;(4)三块短板管理,即基层、基础、基本功;(5)三条工作标准,即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3.2 坚持八大安全原则 

3.2.1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保护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和安全素质,充分调动全员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育和塑造本质安全型员工,使每位员工都具备时时想安全的安全意识、处处要安全的安全态度、自觉学安全的安全认知、全面会安全的安全能力、现实做安全的安全行动、事事成安全的安全目的。 

坚持安全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三同步”和“三同时”制度,即坚持安全生产与港口发展建设、深化改革、技术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坚持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从而从根本和源头上消除不安全因素,为港口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3.2.2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安全第一。在思想认识上,安全工作高于其他工作;在组织机构上,安全部门的权威大于其他部门;在资金安排上,安全资金优于其他工作所需资金;在知识更新上,安全培训先于其他培训;在检查考核上,安全工作考核严于其他考核;当安全与生产、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以安全为先。 

坚持预防为主,就是要把预防工作当作安全生产的根本任务来抓,根据港口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事故预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构建事故预防长效机制,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要打破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大力推进现代安全生产管理和预防技术,变单因素管理为全要素管理,变事后管理为预警管理,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管理对象为管理动力,变静态被动管理为动态主动管理,从而全面提高港口安全生产管理的预控水平。 

3.2.3 坚持本质安全、安技为先 

坚持本质安全,就是要在港口生产系统中,通过持续的风险管理,提高港口自身的事故防范功能,使人、物、环境、管理等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始终处于有效受控状态,从而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最终实现思想无懈怠、人员无违章、设备无隐患、环境无缺陷、管理无盲区、生产无事故。 

坚持安技为先,就是要在选择安全措施时,优先考虑安全技术措施,从设备设施、生产工艺、作业条件的本质安全入手,用技防代替人防,降低操作和管理的难度,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提高港口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港口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 

3.2.4 坚持全面管理、综合管理 

坚持全面管理,就是要根据安全系统原理,将一切与港口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人、物、环境等因素,纳入港口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面、全天候安全生产管理,确保港口安全生产处于全面受控状态。 

坚持综合管理,就是要综合运用法规、行政、经济、文化、科技等手段,实行人防、物防、技防并举,不断提高港口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同时对港口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安保、环保等实行综合管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 

3.2.5 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安全 

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安全,就是要求各级一把手自觉承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在组织指挥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检查、亲自指导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经费的投入以及各级安全责任和各项安全制度的落实,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在实际履职过程中,切忌让分管领导及下属担任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角色。 

3.2.6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就是要遵循安全依附性这一基本原理,按照高水平的生產需要高水平的安全措施的要求,有机结合生产管理与安全管理,实施同步动态一体化管理,确保安全工作和生产工作两不误以及安全目标和生产目标双落实。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核心在于“谁主管、谁负责”,即被赋予一定生产要素资源和过程调动控制权的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要落实“两管”责任,做到管生产的必须管安全、管设备的必须管安全、管技术的必须管安全、管业务的必须管安全。此外,要认真落实“五同时”制度,即安全与生产同时计划、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总结、同时评比。 

3.2.7 坚持抓基层、抓基础、抓重点 

坚持抓基层、抓基础、抓重点,就是要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技术标准落实到基层,将安全生产的工作重点放在生产现场,按照力量配置在一线、情况了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绩效创造在一线的要求,提高安全生产受控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此外,要牢牢抓住石化码头、水陆交通、人机交叉作业、非生产性辅助作业、多元结合部等重点环节、区域和部位,严上加严,细上加细,实上加实,确保安全生产。 

3.2.8 坚持事故处理“四不放过” 

坚持事故处理“四不放过”,就是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楚不放过,坚持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坚持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坚持事故没有制订落实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此外,要坚持安全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对各类违章行为必须教育、处理、整改,决不允许破例,切实做到违章必查、失责必究。 

3.3 加强九项安全工作 

3.3.1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生产文化 

氛围 

安全文化是港口安全生产管理的灵魂,其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逐步形成具有港口企业特色的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用安全生产文化氛围和文化场力量影响员工的安全价值观念,激发员工的安全需求,开发员工的安全智慧,提升员工的安全能力,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从而形成全体员工认同接受并自觉实践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3.3.2 加强安全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安全生产人才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港口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保证。 

一要加大对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丰富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理论知识,提升安全决策和管理能力。 

二要加大对专职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适当招聘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使他们既具备一定的专业学历,掌握安全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又有生产经验,懂得生产技术,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取长补短创造条件。此外,要关心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个人成长,加强岗位交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要加大对一线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要把提高多元化员工队伍的素质作为保障港口安全生产的根本措施来抓,大力实施安全技能提升工程,开展技能达标活动,做到人人达标、人人提高。此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安全技能型员工队伍。

       3.3.3 加强责任落实,构筑齐抓共管的安全责任网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港口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 

一要针对港口企业投资经营多元化和多地域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下属各类公司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以总公司或集团公司为中心,各分公司、全资子公司为主要节点,其他控股、合营公司共同组成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形成主体责任明确、责任界限清晰、既独立自主运行又相互协调联动的安全生产管理新体系。 

二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因事定责、事责统一、权责对等”原则,强化落实各单位(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把安全生产责任与单位(部门)的工作事项結合起来,使两者融为一体,改变就安全论安全以及孤立地抓安全生产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要在通过签署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和压力层层传递到各个层面和各个岗位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各级一把手每季度安全履责述职制度,强化问责,严格执行连带责任制,确保将“一岗双责”落到实处。 

四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创新体制机制,建立以一把手为核心、纵向到底的岗位责任保障体系,形成“安全生产、人人负责”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建立以安全生产委员会为中心、横向到边的组织责任保障体系,形成安全生产委员会领导决策、职能部门专业管理、基层单位属地负责、安全部门综合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3.3.4 加强隐患管理,创建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要深化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确保各类安全隐患发现得快、控制得住、排查得早、解决得好。要强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责任,量化、细化安全隐患整改任务,形成个人到班组、班组到厂队、厂队到公司的安全隐患排查责任体系。要持续抓好重点部位、场所和环节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做到排查一条、整改一条、巩固一条,确保排查不留空缺、整改不留死角。要用铁手腕、铁心肠、铁面孔的“三铁”精神治理“三违”行为,形成有章必循、违章必究的严格的管理氛围。要加大职能部室深入基层、指导基层、服务基层的工作力度,及时指导帮助基层消除现场安全隐患。 

3.3.5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 

制度体系 

一要针对现行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相对滞后且配套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加强安全生产政策研究,并结合港口安全生产特点,依法建立科学严谨、高效执行的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此外,要完善安全目标管理责任考核指标体系,在事故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加大安全管理工作(隐患指标)的考核力度,进一步提高安全考核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二要强化制度的宣贯力度和密度,确保员工理解制度并接受制度。 

三要强化制度的执行力,紧盯细查,严格执行,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各个层面、岗位和个人。 

四要坚持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深化、提升制度的防范功能。 

3.3.6 加强技术创新,打造本质安全型技术装备 

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加大安全投入,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提高港口安全技术装备水平。加大以预防安全事故、改善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安全技术改造和“人机分离”攻关力度,提高装卸、搬运及其他重体力工种的机械化程度,优化装卸工艺,减轻劳动强度,减少人、机、货接触的面积和频率,增强事故防范能力。推广应用双钩安全带、防坠器、解捆箱等技术,提高高处作业安全保障系数。加强安全信息化、可视化建设,打造集成、高效、覆盖生产全过程的安全监管系统。 

3.3.7 加强现场管理,构建同步动态的安全生产 

预防机制 

生产现场是港口安全生产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要严格按照“两管五同时”的要求,加强装卸生产过程管理,通过科学的生产组织管理,充分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职能,进一步提高安全与生产同步动态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全过程受控。 

二要实行工前和岗前安全教育培训,使作业人员明白干什么、怎么干。 

三要加强细节安全管理,实行标准化作业和安全生产确认制,规范员工安全行为,使员工干标准活、放心活、正规活。 

四要加强员工行为控制,实行现场管理人员、队长、班长、岗位员工四位一体的现场监控机制,在为员工创造安全、良好的作业环境的同时,对员工实施严密的监督、控制和管理,从而消除员工违章条件。此外,要对外来不安全因素实施强势管理,严防严控,确保安全生产。 

3.3.8 加强班组安全建设,打造安全生产型班组 

班组安全建设是港口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 

一要大力开展本质安全型班组建设,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变辅助工作为重点工作,变生产任务型为安全生产型,实现班组安全自治。 

二要实行基层厂队班子成员与班组包挂制度,按照“谁包挂、谁负责”原则,一抓到底。 

三要严格培养、选拔班组长,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对不称职的班组长坚决予以撤换。 

四要建立完善、有效的班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和考核机制,向班组提供科学、规范、具体的安全创建标准。 

五要大力推行班组安全风险预知活动,提高班组成员识别风险、预知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 

3.3.9 加强安全监督,构建强有力的安全监督机制 

一要强化安全部门的监督职能,按照“生产与管理一体、管理与监督分开”原则,变安全部门为监督部门,把日常安全管理的权、职、责全部交给生产管理人员,切实从组织上落实“管生产同时管安全”,真正使安全与生产统一起来。 

二要强化安全部门的综合监管职能,处理好“大安全”与“小安全”的关系,实行专职部门综合监管与职能部门专项管理相结合的安全监管运作机制。 

三要强化安全部门的预警职能,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港口安全生产状态上来,实行预警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3

关键词:安全管理、原理、原则

一、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领导人也经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就较差。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必然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还要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坏,无谓地消耗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事故严重时,厂矿设备毁于一旦,生产都不能进行,还谈什么经济效益!

二、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基础薄弱,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力度不够,还存有腐败现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办事,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制度等,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要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

3.1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确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可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又可看成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为了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企业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企业大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时,要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看做一个系统,并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安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和层次性,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以实现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3.2人本原理

管理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这就是人本原理。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靠人来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链。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全体人员能够明确整体目标、各自的职责、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中遵循人本原理更为重要,因为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人的安全。要以人为中心,在为人创造优良、安全的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同时,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防止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另外,有效的安全管理也必须是人人管理、自我管理。

3.3能级原理

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种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各级别中去,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能级原理。

管理能级的层次可分为:经营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配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四个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四大能级的差异,不可混淆。不同的管理层次应有不同的责、权、利,各级管理者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获其荣、惩其误。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3.4整分合原理

企业是一个高效率的有序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在这个原理中,整体是前提,不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整体只是一团没有秩序的混沌物,系统不可能有高效率;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又必导致各行其是,工作上相互脱节,不能保证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的发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只有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综合组织,才能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3.5反馈原理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系统的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

反馈控制对安全管理有特别的意义。一个运转中的系统,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时可能偏离安全目标,甚至导致事故或损失。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不安全信息,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以实现安全生产。实际上,安全检查、隐患监控、考核评价等都是反馈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反馈控制更加灵敏、准确和有力。

3.6封闭原理

任何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封闭原理。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他们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

坚持封闭原理,对于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指挥中心与执行机构,还应有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这些机构应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明确,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对于管理法规,不仅要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则,还应该建立监督法则和反馈法则,这样才能发挥法规的管理威力。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执行、监督、反馈、奖惩必须配套实施,缺一不可。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必须有职、有责、有权、有奖、有惩,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个人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7弹性原理

管理是在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措施等必须保持充分的伸缩性,以保证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尽可能做到对危险源的预先识别、消除或控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层层设防。安全管理还应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和帮助。

3.8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管理动力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这是根本动力,不仅仅是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现代管理的最终目标。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既包括信仰和精神激励,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

(3)信息动力。知识、资料、消息、新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甚至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是一种信息动力。

管理的三种动力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掌握好各种动力的比重、刺激量和刺激频度,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

四、安全管理的原则

根据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一贯方针,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

安全第一是指在看待和处理安全同生产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上,要突出安全,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同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主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关系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所涉及的一切方面、一切工作环节和不安全因素,依靠管理、装备和培训等有效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安全生产人人管理、自我管理的原则

企业生产依靠全体职工,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依靠全体职工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促使其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自觉执行安全制度和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自我发现、防范、控制不安全因素。

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责,使安全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防止和控制各类事故,实现安全。

4.3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我国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准则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法人和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全责。其他管理人员都必须在承担生产责任的同时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同时管理安全,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4“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原则指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安全生产原则。:

坚持“三同时”原则,可以促使企业按照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投资安全设施,避免因投资不足而随意砍掉安全设施,保证安全设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为安全生产创造物质基础。

执行“三同时”原则必须做到下列几方面: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必须同时对生产安全条件进行论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能立项;设计单位在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得随意降低安全设施的标准;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4

1 安全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广大劳动者和设备的安全,防止伤亡事故和设备事故危害,保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保证生产和建设的正常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开展三方面的工作,即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而这三者中,安全管理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意义是重大的。

(1)搞好安全管理是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的根本对策。任何事故的发生不外乎四个方面的原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和安全管理的缺陷。

而人、物和环境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常常是安全管理出现失误或存在缺陷。因此,可以说安全管理缺陷是事故发生的根源,是事故发生的深层次的本质原因。生产中伤亡事故统计分析也表明,80%以上的伤亡事故与安全管理缺陷密切相关。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止事故,必须从加强安全管理做起,不断改进安全管理技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2)搞好安全管理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基本保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根本方针,是多年来实现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方针,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有高度的安全责任感和自觉性,千方百计实施各方面防止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对策;另一方面需要广大职工提高安全意识,自觉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不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的安全管理工作。只有合理设立目标,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科学地规划、计划和决策,加强监督监察、考核激励和安全宣传教育,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才能够调动起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才能使安全生产方针得以真正贯彻执行。

(3)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要靠有效的安全管理,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安全技术指各专业有关安全的专门技术。如防电、防水、防火、防爆等安全技术。劳动卫生指对尘毒、噪声、辐射等各方面物理及化学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治理。毫无疑问,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措施对于从根本上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安全生产具有巨大作用。然而这些纵向单独分科的硬技术,基本上是以物为主的,是不可能自动实现的,需要人们计划、组织、督促、检查,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活动,才能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再者,单独某一方面的安全技术,其安全保障作用是有限的。随着煤炭生产向集约化、集中化发展,煤矿机械装备向高效、安全、大功率、高强度、高速度和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要求综合应用各方面的安全技术,才能求得整体的安全。硬技术的发挥,有赖于软科学的保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这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全领域当然也不能例外。

(4)搞好安全管理,有助于改进企业管理,全面推进企业各方面工作的进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密切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为了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危害,必须从人、物、环境以及它们的合理匹配这几方面采取对策。包括人员素质的提高,作业环境的整治和改善,设备与设施的检查、维修、改造和更新,劳动组织的科学化以及作业方法的改善等。为了实现这些方面的对策,势必加强对生产、技术、设备、人事等的管理,进而对企业各方面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企业管理的改善和工作的全面进步反过来又为改进安全管理创造了条件,促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好坏可以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得好,安全工作也必然受到重视,安全管理也比较好;反之,安全管理混乱,事故不断,职工无法安心工作,领导人也经常要分散精力去处理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建立正常、稳定的工作秩序,企业管理就较差。

安全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改善,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必然会大大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反之,如果事故频繁,不但会影响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挫伤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还要造成设备财产的损坏,无谓地消耗许多人力、财力、物力,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损失。事故严重时,厂矿设备毁于一旦,生产都不能进行,还谈什么经济效益!

2 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安全管理严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基础薄弱,体制不顺,行业管理力度不够,还存有腐败现象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按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办事,才能有效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要素是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制度等,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实现管理的目标。安全管理作为管理的一个分支,要遵循管理的普遍规律,服从管理的基本原理。

3.1 系统原理

所谓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确定目标的有机整体。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可包含若干子系统,同时又可看成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为了达到管理优化的目的,必须从整体出发,对企业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根据企业大系统的总目标,协调各子系统的目标,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进行控制和管理。

在应用安全管理系统原理时,要把涉及安全生产的各个要素看做一个系统,并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安全系统的整体性、目的性和层次性,要系统、全面地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价,制定综合性的安全措施,以实现系统安全为最终目的。

3.2 人本原理

管理要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这就是人本原理。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靠人来展开的。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在一定的管理层次上既管理他人,又被人管理,上下衔接形成一条以人为主体的管理链。因此,一切管理活动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使全体人员能够明确整体目标、各自的职责、工作的意义和相互的关系,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完成各自的任务。

安全管理工作中遵循人本原理更为重要,因为安全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保证人的安全。要以人为中心,在为人创造优良、安全的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同时,充分调动人的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防止见物不见人、见利不见人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另外,有效的安全管理也必须是人人管理、自我管理。

3.3 能级原理

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各种管理的功能是不同的,根据管理功能的不同把管理系统分成级别,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者分配到各级别中去,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这就是能级原理。

管理能级的层次可分为:经营层,确定系统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运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执行层,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配人、财、物等管理要素;操作层,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这四个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四大能级的差异,不可混淆。不同的管理层次应有不同的责、权、利,各级管理者应该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获其荣、惩其误。各级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

3.4 整分合原理

企业是一个高效率的有序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组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

在这个原理中,整体是前提,不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整体只是一团没有秩序的混沌物,系统不可能有高效率;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又必导致各行其是,工作上相互脱节,不能保证各个局部协调配合、综合平衡的发展。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只有整体把握,科学分解,综合组织,才能保证最佳整体效应的圆满实现。

3.5 反馈原理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这就是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系统的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

反馈控制对安全管理有特别的意义。一个运转中的系统,当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干扰时可能偏离安全目标,甚至导致事故或损失。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不安全信息,消除或控制不安全因素,以实现安全生产。实际上,安全检查、隐患监控、考核评价等都是反馈原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重要的是,要建立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反馈控制更加灵敏、准确和有力。

3.6 封闭原理

任何系统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这就是封闭原理。封闭就是把管理手段、管理过程等加以分割,使各部分、各环节相对独立,各行其责,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同时他们又互相衔接,互相制约,并且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封闭的管理链。

坚持封闭原理,对于管理机构,不仅要有指挥中心与执行机构,还应有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这些机构应相互独立、相互制约、权责明确,形成一个闭环回路。对于管理法规,不仅要建立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则,还应该建立监督法则和反馈法则,这样才能发挥法规的管理威力。对于安全管理来说,执行、监督、反馈、奖惩必须配套实施,缺一不可。对于企业人员来说,必须有职、有责、有权、有奖、有惩,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每个人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积极认真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3.7 弹性原理

管理是在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千变万化的形势下进行的,管理工作中的方法、手段、措施等必须保持充分的伸缩性,以保证管理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这就是弹性原理。

弹性原理对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安全管理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事故致因是很难完全预测和掌握的,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尽可能保持良好的弹性。一方面要不断推进安全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尽可能做到对危险源的预先识别、消除或控制;另一方面要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事故防止对策,从人、物、环境等方面层层设防。安全管理还应注意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尽可能取得理解和支持,这样遇到意外情况时容易得到各方面的配合和帮助。

3.8 动力原理

管理必须有强大的推动力,只有正确地运用动力,才能使管理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这就是动力原理。管理动力有如下三种基本类型。

(1)物质动力。这是根本动力,不仅仅是物质刺激,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现代管理的最终目标。

(2)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既包括信仰和精神激励,也包括日常的思想工作。精神动力不仅可以补偿物质动力的缺陷,而且本身就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情况下,它可以成为决定性动力。

(3)信息动力。知识、资料、消息、新闻等都可以成为信息动力,甚至爱好、志趣、好奇心等也是一种信息动力。

管理的三种动力要综合、灵活地运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要掌握好各种动力的比重、刺激量和刺激频度,并应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动力与集体动力的关系。

4 安全管理的原则

根据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安全生产的一贯方针,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

安全第一是指在看待和处理安全同生产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上,要突出安全,要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和其他工作同安全发生矛盾时,安全是主要的、第一位的,生产和其他工作要服从于安全,做到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处理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预防为主是指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关系上,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针对企业安全生产所涉及的一切方面、一切工作环节和不安全因素,依靠管理、装备和培训等有效的防范措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4.2 安全生产人人管理、自我管理的原则

企业生产依靠全体职工,企业安全管理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依靠全体职工的自我管理,充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要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促使其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自觉执行安全制度和劳动纪律,遵守工艺规范和操作规程,自我发现、防范、控制不安全因素。

各部门要结合自己的业务,对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责,使安全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实行全员、全面、全过程、全天候安全管理,防止和控制各类事故,实现安全。

4.3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是我国安全生产最基本的准则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企业法人和各级行政正职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负全责。其他管理人员都必须在承担生产责任的同时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为确保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各级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同时管理安全,以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的关系,保证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4.4 “三同时”原则

“三同时”原则指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这是党和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的安全生产原则。

坚持“三同时”原则,可以促使企业按照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投资安全设施,避免因投资不足而随意砍掉安全设施,保证安全设施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为安全生产创造物质基础。

执行“三同时”原则必须做到下列几方面:有关部门在组织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必须同时对生产安全条件进行论证,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能立项;设计单位在编制初步设计文件时,应同时编制安全设施的设计,不得随意降低安全设施的标准;建设单位在编制建设项目计划和财务计划时,应将安全设施所需投资一并纳入计划,同时编报;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5

关键词:化工;安全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概述

化工企业在生产、储运、支付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含有极高的技术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危险性。通过化学提炼的方式加工、生产,必然会产生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提炼化合物等。企业员工应具备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掌握必要的化学生成原理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在生产细节中,强化科学的安全管理机制,有效的排查安全风险隐患。在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细节,在监管过程中加强管理。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性措施,并不十分完善。企业从业员工的技术能力、文化程度具有较大的层次性,对安全技术的掌握趋于滞后。安全技术措施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推广和普及。化工企业的生产特点多是高温、高压、真空、深冷,生产过程多是大型化、集中化、自动化、连续化,化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主要源自于泄漏、爆炸、燃烧、毒害等。因此,化工行业已成为高利润与高风险并存的典型行业之一。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据企业的现状,制定严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对化工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1化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化工行业范围也随之增大,这也使得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也有所增加,为了保证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有关部门对化工行业安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化工行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与专业技能,从根本上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1.1化工安全管理要符合生产要求

现代化工生产的指导原则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民的生命安全是一个企业生存的根本前提条件。化工企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更应该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管理,有利化工生产的进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的将安全的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当中,培养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不断的强化员工的安全生产技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是顺应现代生产的基本要求,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1.2化工安全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劳动力是促进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力量和主要力量,在化工行业生产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化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技能与安全知识进行培养,安全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化工生产以及企业管理安全都有着重要作用。培养安全管理人才,对企业进行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同时可以对风险成本进行控制,提高化工企业综合竞争实力。

2安全管理措施

随着人们安全意识提高,许多化工行业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同时在管理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安全管理措施,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些安全管理措施缺乏规范性、科学性。因此要想化工企业实现安全管理就要从多方面对企业进行完善。

2.1.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管理,首先要提高化工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使化工企业能够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同安全管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化工安全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化工企业里工作人员要对安全管理认识有所提高,踊跃参加企业组织的有关安全管理培训,提高自身安全生产技能,增加安全管理知识的储备。从每个员工做起,对企业安全管理进行积极配合,从而使自身安全及企业安全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上要舍得投资,要为企业员工创造学习机会,使企业员工技能有所提高,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加大投资力度

2.2整合培训渠道

仅在化工企业内部开展安全管理是完全不够的,在实际生产中,化工企业需要对资源进行整合,从中选出可利用资源,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科学的安全管理。比如,化工企业可以增加与有关科研单位以及院校的合作、争取政府支持,对培训基地设施进行完善,提高师资力量,增强对化工企业员工的安全管理技能培训,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安全管理人才。

2.3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落实

现在许多化工企业还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必须尽快建立符合企业自身条件的安全管理体系。由于安全管理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一个恰当的、适用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生产的保障。在化工企业中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同时更加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不到落实的化工企业只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逐渐消失,因此化工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存活下来就必须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落实。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和落实过程中一定要有化工企业中的领导和高层参加,这样才能具有较强执行力。化工企业领导和高层要以身作则认真执行每一项和安全管理有关的规则制度,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奖罚制度。对于在操作过程中违反有关制度的工作人员要进行严格处罚,对于在安全管理上有卓越成

久的工作人员要进行表扬以及金钱奖励。

2.4全面统筹化工安全管理工作

不同类型的化工企业、化工企业的不同岗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不同,化工安全管理要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管理工作。针对不同类型的化工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采用不同

的安全管理资料,全面统筹化工企业各方面的安全管理工作,以确保化工企业各个环节都在安全模式下进行生产。

2.5加强设备检查

在化工行业中因为设备问题而导致的事故比比皆是,所以在化工行业中对设备进行安全管理十分重要,在对化工企业进行安全管理时要针对生产设备制定修检方案,这是安全设备安全检查的核心内容,在进行作业前要进行培训以及技术交底,并依据施工进度对人员配备、安全设施以及应急装备进行安排,同时在检修前需要对所有设备进行一次统一检查。

2.6安全管理的多元化、多样化

过去在化工管理企业中安全管理体系主要以讲解为主,同实际生产结合比较少。现在化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上应对科学技术加以利用,利用计算机使用真实案例,创建和真实一样的生产场景,来引起工作人员深思。运用多样化、多元化管理方式可以使员工对全管理知识产生更加深刻。此外,采用情景化管理模式,会提高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情况的分析能力,提高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结语

化工企业工艺流程含有极高的技术性,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承担很高的风险隐患,化工企业中的安全管理尤为重要。在生产细节中,加强安全性管理,应结合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患技术,在思想、细节、实践中合理运用。防患于未然,从根本上排查隐患,在于思想上的高度认识,工作细节中的安全管理,监管督查环节的技术措施。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前提保障,依据企业的现状,制定严谨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对化工企业而言至关重要。

4参考文献

[1]代华.浅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企业管理,2011(23).

[2]刘福星.化工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11):16-17.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6

2006年3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了省人民政府提请的《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委员会将草案及说明印发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省人大代表、省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征求意见,并在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同时,法制委员会先后赴宁波市、温岭市、台州市、长兴县、余姚市、杭州市萧山区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基层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意见;并赴贵州省考察学习外省立法经验;还在杭召开专家论证会,听取专家的意见。此外,还参加了常委会统一组织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7月5日,法制委员会召开省有关部门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根据委员审议意见、财经委员会审议意见、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和其他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委员会对草案进行了多次研究、修改,并与财经委员会作了沟通。7月10日,法制委员会召开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现将审议修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条例适用对象。草案第二条规定:“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按照通常的理解,生产经营单位一般是指企业和事业单位,但是,根据全国人大法工委编写的安全生产法释义的解释,安全生产法所称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其他经济组织。为避免条例执行时引起争议,建议对条例的适用对象作出明确的规定。为此,建议修改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及其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草案修改稿第二条)

二、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方针。草案第三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中央和“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这是中央关于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的最新提法,建议条例予以体现。为此,建议在该条中增加“综合治理”的内容。(草案修改稿第三条)

三、关于各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草案第五条、第七条、第三十四条分别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职责作了规定。有的委员和地方提出,为了促进各级人民政府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条例应当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主体,承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第一责任。为此,建议增加一款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草案修改稿第六条第一款)

同时,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委员、地方、部门提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承担了我省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构成了我省整个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安全生产法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权力赋予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部门,因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上存在着“有管理职责无管理权力”的问题,既增加了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也影响了监督管理工作的效果。建议条例在进一步强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同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和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专家论证会上多数专家论证认为,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有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务的行政职能,因此,赋予其一定的安全生产行政管理权是可行的。街道办事处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赋予其一定的安全生产行政管理权也是可行的。并且,符合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村综合改革的精神。但是,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在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已经法定的情况下,未经国务院决定或者授权,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定的行政机关实施,不宜授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行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有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队、管理所、管理站等,可以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通过法规授权委托的方式,授权行政处罚实施机关可以委托符合法定条件的事业单位行使一定的行政处罚权。为此,建议作如下修改:l、建议将草案第七条修改为第六条第三款,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建立或者确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2、建议将草案第三十四条修改为第三十五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时,可以行使安全生产检查权、责令改正违法行为权、责令排除事故隐患权、重大事故隐患采取应急措施权、行政处罚建议权等。3、建议增加一款,规定:“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委托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十九条规定条件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草案修改稿第五十五条第二款)

四、关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草案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财经委员会提出,根据省的“三定方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还直接负责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一些地方、部门提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是法定的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除法律、法规对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铁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等另有规定外,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应当由其实施监督管理。为此,建议增加一项,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并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草案修改稿第七条第一款)

五、关于行业协会。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企业提出,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应当充分利用各行业协会在人才、知识、服务、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作用。为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行业协会应当对本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技术咨询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草案修改稿第九条)

六、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草案第十八条按照生产经营单位的行业性质和从业人员的人数多少,共区分了十一种情况,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规定了不同的要求。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企业提出,安全生产法按照从业人员人数多少来确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本身就不够科学。条例再增加过多的档次划分,更增加了标准的不合理性。还有一些地方和企业提出,我省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不多,草案规定一般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才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求过低;也有意见认为,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增加了生产经营单位的运营成本,要考虑生产经营单位的承受能力。为此,法制委员会作了一些调查了解。据

省经贸委和工业普查办公室统计,我省现有企业,总数超过了五十三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产值五百万)的企业数量在四万一千家左右;从业人员在五十人以上的企业数量在四万二千家左右。另据省安全生产监管局统计,近几年来中小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占到工矿企业总数的80%以上。综合以上因素,以从业人员是否超过五十人为基础标准来确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备,是比较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为此,建议修改为:“矿山、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两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在五十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五十人的,应当配备不少于一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超过三百人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不少于两名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

七、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培训考核。草案对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做了规定,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考核未做规定。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委员、地方提出,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但是,在我省的生产经营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意识淡漠,缺少基本的安全生产知识的问题,从而直接导致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条件没有保障、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违法生产与违规操作情况严重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的隐患,是造成我省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作出规定。也有一些企业反映,安全生产培训确实帮助企业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能力,但是,存在着多头培训、培训质量差、收费过高的现象。为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矿山、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经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前款规定以外的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并经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培训合格。培训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所需经费列入负责培训部门的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培训考核大纲,协调培训计划,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避免重复培训和考核。”(草案修改稿第十九条)

八、关于“三同时”制度。草案第二十三条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作出了原则规定。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委员、地方、部门提出,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是保障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重要制度。矿山安全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已经对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度危险行业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作出了具体规定,实践中主要是执行的问题;而其他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由于缺少相关的安全技术标准,难以界定安全设施的范围和具体的安全技术要求,执行情况一直不好。建议条例对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的实施作出进一步明确的要求,具体办法可授权省人民政府制定。为此,建议增加一款,规定:“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安全标准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并报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审查;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应当按照批准的设计方案施工;建设项目竣工投入生产和使用前,安全设施应当经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验收合格;未经验收合格,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具体办法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草案修改稿第二十三条第二款)

九、关于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财经委员会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我省自2000年起推行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对于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体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建议条例对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作出原则规定。专家论证会上多数专家论证认为,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企业注册安全主任制度属于应当由国家统一规定的资格、资质制度,地方立法不能涉及。建议现有企业注册安全主任纳入到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考虑到我省五十人以下的企业多达四十多万家,不可能每家企业都配备自己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并且,我省现有具有国家规定资格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只有八百多名,远远不能满足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因此,建议增加一款,规定:“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或者具有相关专业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草案修改稿第十七条第三款)

十、关于烟花爆竹管理。草案第三十九条对烟花爆竹的管理作了规定。今年1月21日,国务院已经制定实施了《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为此,建议删除该条规定。

十一、关于法律责任。草案第四十九条至第五十五条对法律责任作了规定。有的委员和一些地方、部门提出,草案过多地引用了安全生产法的条款,可以简化。还有委员提出,条例应当注重规范和限制行政管理权力的行使,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应当作出明确规定。为此,草案修改稿删除了有关重复安全生产法处罚规定的内容,细化了有关国家工作人员、、行为的法律责任规定(草案修改稿第四十九条),并对草案创设的法律责任作了修改与补充。

此外,还对草案的其他条款、文字和条文顺序作了修改和调整。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7

为了进一步加强冶金行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冶金企业安全生产行为,督促冶金企业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现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切实落实冶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

二、工作目标明确冶金行业安全监管思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建立和完善冶金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和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冶金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冶金行业安全生产和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企业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改善作业环境,消除事故隐患,增强事故控制和防范能力,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三、工作重点

(一)进一步加强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逐步建立“专家查隐患,政府搞督查,部门抓监管,企业抓落实”的监管格局。

(二)进一步完善冶金行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主体,逐步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工作秩序。

(三)进一步推动冶金行业安全标准化工作,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逐步实施管理标准化、岗位标准化,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冶金行业基础管理工作,认真执行“三同时”规定,全面清查冶金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情况,达到“预防为主”,严把安全生产准入关。

四、工作措施

(一)从发文之日起至12月底,各市、县安全监管局对辖区内的冶金企业基本情况和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全面调查,调查情况请各市局汇总后于12月底前报省局监管一处。

(二)从发文之日起至200*年1月15日,各冶金企业要全面开展自查,从制度建设和“三同时”入手,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组织机构,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和工伤保险资金,加大安全投入。进一步做好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强化危险工序、危险岗位、危险源的管理和监控,提高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企业自查情况要建立完整的记录档案。

(三)从200*年元月初至六月底,将对冶金企业执行“三同时”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中、省属企业由省安全监管局负责检查,市属以下企业由市安全监管局负责检查。对于没有履行“三同时”手续的项目,按规定补办“三同时”手续,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项目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负责办理;经省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项目由省安全监管局负责办理;经市级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的项目由市安全监管局负责办理。

(四)对在200**年9月30日前投产而没有履行“三同时”手续的建设项目,要督促企业及时按国家有关规定,采取补救措施,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做现状安全评价。凡在20*年9月30日后投产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没有执行“三同时”规定的,要补办“三同时”手续;200.*年6月30日后,对未履行“三同时”设计审查、竣工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建设项目,要实施整改,对不符合国家发改委《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原国家经贸委明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冶金项目,坚决不予补办“三同时”手续,并报请当地政府实施关闭。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冶金企业安全监管体制,同时做好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监管人员掌握冶金企业安全检查方法和安全隐患及危险源辨识方法,拥有与监管工作相适应的业务知识,以满足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

(二)加强日常监管。全面开展对冶金企业的调查、摸底工作。认真执行“三同时”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要把冶金行业安全监管工作与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有机的结合起来,淘汰落后冶金生产能力,整合优势资源,推动安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冶金企业安全生产的本质安全度。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对策

作者简介:孔祥娜(1963-),女,平顶山市房产管理局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3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73-02

建筑工程管理是指依据施工合同、施工图纸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通过对工程建设过程进行管理、控制和协调的过程,从而以实现预期的既定目标。具体来讲,建筑工程管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现场施工管理、造价管理等等。不难看出,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建筑项目的成功与否,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方面

一是参建的各个主体,如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等对于自身在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的主体责任尚未真正认识到位,导致在工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和制约机制,无法及时对于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遏制,质量方面存在着隐患。如工程监理方面监督管理的不到位;施工单位资质存在问题或非法分包、转包;设计单位行为不规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最终质量。二是工程最后的验收工作不到位,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及缺陷,甚至出现为了个人的利益而谎报和瞒报的情况,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是虽然各地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委托有关机关对于建设工程质量给予监督,但受我国市场整体信用环境的制约及地方保护主义的限制,工程质量信息渠道不畅通,既难以全面及时地取得相应的质量状况信息,也无法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有效查处。

(二)成本控制和管理方面

作为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指对从项目起动到竣工这一期间内所发生的各项收支进行管理,以实现成本最优化的过程。对于资金密集型的建筑行业,如何在保障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抓好成本控制,尽最大可能地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关键性难题。具体来看,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成本意识较弱,主要表现在投资估算科学性不足及缺乏详实的预算执行方案;二是成本管理主要局限于事后成本核算,缺乏成本的事前与事中的控制,及系统的全方位的动态管理,导致工程建设“三超”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成本管理随意化现象严重,管理基础性工作不扎实,成本计划编制流于形式导致成本管理的无序化,更无从谈起如何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降低成本。四是由于审核不到位,在结算中也存在着虚报工程成本、提高计费标准和取费范围的情况,大大增加了成本。另外,在工程施工阶段随意变更设计,导致项目一改再改,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三)现场施工管理方面

一是现场管理人员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加上管理对象――人的因素的复杂性,因而对于现场全体操作人员难以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导致因个别施工人员违规操作而影响项目质量、进程或成本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如何通过强化现场施工管理,保障建筑工程的保质如期完成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二是由于施工现场涉及到多种物料,如砂、石、砖等,加上投入物料的量往往巨大,现场物料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足将直接影响工程的建设和施工的有序开展。三是现场一线工人大多为农民工或临时工,安全常识及意识较差,加上安全教育及现场安全措施的不到位,常常发生意外事件,影响现场施工管理质量。

(四)合同管理方面

一是许多建筑企业仍未认识到合同对于企业及项目的重要性,不重视合同的签订,对于合同的相关条文未到做到仔细研读,合同签订随意性大,导致无效合同、不完整的合同,难以起到共担风险的作用。二是对于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未能给予事前的规定,内容缺乏严谨性及针对性,合同难以真正体现出双方的真实意识。同时,合同文字易产生岐义和误解,规范性有待加强。三是很大一部分建筑企业内部未设立相应的合同管理部门,无法实现对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跟踪的有效动态管理。最后,在合同履约阶段,按合同履行相应职责的意识不强,违约情况严重。另一方面,受合同管理水平有限的影响,错过诉讼时效,或不注重对方违约的证据和资料的收集,合同索赔难,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安全管理方面

作为现场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现场施工的安全性是关系到整个工程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但现实来看。一是现场管理人员安全意识不高,未能把建筑施工安全工作摆在应有的位置,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二是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流于形式,国家建筑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规定难以落实到位。加上现行安全管理机制的滞后,难以有效激励建筑企业主动积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三是对于安全生产宣传的不到位和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的薄弱,导致现场生产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最后,部分管理者只关注项目的进程及经济效益,对于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只是做好表面的应对工作,大大影响了安全管理质量。

二、对策分析

(一)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质量是建筑企业及其项目的立命之本,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在建筑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都将不可避免地给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带来影响。因此,作为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和层次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一是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全体员工进行工程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和培训,强化质量意识和理念,推行全员培训上岗制度,将质量第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过程。二是推进全面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明确各方在工程质量保障中的责任,将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能紧密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完善统一的整体,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保障全面质量管理的贯彻落实。三是建立起贯穿整个项目过程中的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要加强对于设计单位及设计者的审查,通过专业审核和综合审核对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等进行检查,加大对设计质量的监督力度,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消除在施工前。实行招标制度,严格审查施工单位的资质,从中选择最优秀的施工队伍。坚持落实监理制度,施工前由监理工程师下发统一的质量检验表格,并通过对表格回收分析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工程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执行监理工程师的定期抽检和验收制度,检验工程质量。另外,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在于工程领域劳动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除了企业自身要加大对于员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力度外,政府应发挥其在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方面的作用,从源头上保障劳动力的操作水平和专业技能;

(二)提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水平

一是加大创新力度,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途径利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器等,不但有利工程成本的降低,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打造和培育出自身的持久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二是建立健全以全体员工为主体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人及其岗位的职责给予明确的规定和赋予相应的权利,形成成本管理的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同时也大大调动了职工自觉践行节约成本理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做好成本预算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严格依据其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作好成本分析,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和所有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成本超支项目等,进一步优化企业成本结构。另外,要认识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并不相矛盾,决不能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而忽视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还需通过严把质量关,提高工程质量,减少由此造成的无形浪费和间接损失,如影响企业信誉及形象,降低企业的品牌价值等。最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及外部审计的监督力度,尤其强调过程审计和事后的效益审计。

(三)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进一步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及文明生产的意识,始终把现场施工安全工作放在现场管理工作的首位。并积极提升现场施工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现场管理能力,在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中,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深刻把握人的心理,量人所用。二是通过加强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使员工树立起质量第一、成本理念等,充分调动现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人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认真、高质量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保障工程质量和水平。三是严格做好所有材料的分类放置和管理,实现施工现象的规划合理及井然有序,保障施工现场工作环境的整齐及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重视合同管理

具体来讲,合同管理包括了合同文本的起草、合同的谈判工作及合同的履行、索赔工作等。一是要重视合同在转移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自觉利用合同来预防和规避工程风险,维护企业的利益。二是在正式签订合同前,在对工程实施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及寻求共赢的原则,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给予明确规定,使合同双方清楚各自所应承担的责任和所享有的权利,提高合同文本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避免合同的矛盾或二义性解释。三是在合同履约阶段,严格遵守合同的相关内容,对于对方不能或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情况,要做好违约资料和证据的收集和准备工作,依法合理提出索赔,有效转移工程风险。四是,实行全方位的动态合同管理办法,对涉及合同起草、谈判、签订、履行等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实现合同管理的规范化及制度化,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9

为此在去年初,思明区委、区政府率先把成立乡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事项写人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机关效能建设的一项督查内容。目前,思明、集美、湖里、同安、海沧区下辖的各镇(街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均已挂牌成立,各管理站设专职安全监察员2―3人,人员已经到位。翔安区委、区政府也决定将区安全生产监察队更名为区安全生产监察大队,同时在各镇(场)建立派出机构,将原有4名事业编制扩编为17名。由此,厦门市市、区、镇三级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形成。

通过一年多来的努力,厦门市安全生产基层和基础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基本实现了安全监管工作的重心下移和关口前移。思明区下辖10个(街道)97个社区,每个街道安全监督站配备3名专职安全监督员,共30名;每个社区配备1名(部分社区2名)安全巡查员,共110名。集美区下辖4街2镇52个行政村,每个镇(街道)安全监督站配备2―3名专职安全监督员,共14名;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安全员,共52名。湖里区下辖5个街道37个社区,每个街道安全监督站配备3名专职安全监督员,共15名,配备社区安全监管员81人,平均每个社区2.2人;辖区内的33所中小学校亦各设1名学校安全管理员。同安,翔安、海沧辖区的行政村兼职安全管理员网络目前正在逐步建立完善之中。

加强镇(街道)、村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建设的根本目标在于确保镇(街道)及其基层安全生产管理“有人管、会管、管得好”。各镇(街道)都严格挑选,把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熟悉安全生产业务、懂政策会管理的同志充实到安全监管岗位。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提高镇(街道)安全监察员的服务能力和执法水平。一年来,各区、镇(街道)围绕目标落实,在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之中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加强日常性监管相结合,把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检查、危险源监管、安全隐患的排查和隐患整改的跟踪督查、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作为工作重点,促进了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工作的落实。二是与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性工作相结合,将安全管理触角向小企、私企延伸,督促辖区内企业完善安全生产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三是与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相结合,将安全管理触角向行政村延伸,积极开展“安全进社区”、“安全生产文明村”等活动,通过媒体、会议、培训等形式和手段,向群众普及安全法规和安全知识,增强全民安全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

安全生产管理合同篇10

一、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1、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全面负责。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必须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要完善企业绩效工资制度,加大与安全生产挂钩比重。要加强对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境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责任。

2、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明确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其他负责人、职能部门、车间、班组及其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其他岗位及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车间、班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必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

3、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生产经营单位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足额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从业人员30人以上的建筑施工单位及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300人以上的其他企业,要设置属于企业最高管理机构的专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不得与其他管理机构合并设置。要明确一名副职专门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安全副职的要设立安全总监,安全总监行使企业副职职权。

4、严格履行安全设施“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5、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要全面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担保业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和冶金企业在年底前必须达到三级以上安全标准化。凡在规定时间内未按时限达标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对逾期未达标的,当地政府要依法予以关闭。“十二五”期间,全面开展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模板)化市级和县级达标活动,为实现企业安全标准化奠定基础。

6、不断拓展深化安全生产承诺制。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向社会、政府和员工作出安全生产承诺,承诺的内容要扩展到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方面。在企业内部进一步推行安全生产“三项制度”建设,切实落实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其覆盖企业每个员工、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7、开展经常患排查治理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帐。隐患治理要落实措施、责任、时限、资金和预案。对重大隐患在短时间内难以整改的,属于企业的,必须立即停产;属于建设项目的,必须立即停工;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必须立即停止营业并撤离人员。

8、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指令。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下达的《强制措施决定书》,企业必须立即执行。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下达的《安全生产行政处罚决定书》,企业要自觉接受行政处罚,及时缴纳罚款。对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下达的《隐患整改通知书》,企业要认真对待,积极主动地开展隐患整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按时限整改到位。

9、加强重大危险源监控。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对所规定的10类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及时登记建档,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管理技术措施,明确安全管理负责人,并指定专人负责监控。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对重大危险源和重大隐患要报当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10、预防和减少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有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要求申报职业危害,设置或指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专(兼)职专业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照《职业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和《省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健康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减少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11、建立完善应对突发险情机制。企业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不断完善应对突发险情的应急预案,并按规定进行定期演练。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等管理人员在发现事故征兆,或有根据认为情况异常、有可能发生事故时,有权直接下达停产撤人命令,企业不得因此追究下达撤人命令人员的责任。因撤离不及时导致人身伤亡事故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12、强化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按规定到安监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每年至少演练一次,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熟悉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建筑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进行演练;规模较小而无应急救援组织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并与就近的应急救援组织签订应急救援协议。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3、及时报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企业、主管部门及当地政府要按国家规定程序和时限上报,不得瞒报、谎报、迟报、漏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存在瞒报、谎报、漏报、迟报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4、严格遵守领导轮流带班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班子成员在生产过程中要轮流带班。对无企业负责人带班或该带班而未带班的,对相关责任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领导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15、加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登高、临时用电、爆破、盲板抽堵、动土、吊装等危险作业,必须制定专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监督危险作业人员严格按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作业现场进行及时协调,发现事故隐患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排除。生产经营单位无合格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时,可聘请具有安全生产管理资格的人员兼职。

16、加强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企业要按规定配齐安全生产技术人员,技术负责人(技术副职、总工程师)及技术管理机构的人员,必须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并由专职考核部门考试合格,高危企业人员取得安全资格证、非高危企业从业人员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任职。其他技术人员经企业三级教育培训,取得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任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冶金企业新任技术负责人,必须具备相关专业学历和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现任技术负责人必须在2012年底前达到以上条件,届时达不到规定条件的不得继续担任技术负责人职务。

17、定期检验检测安全设施设备。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施、设备按规定进行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必须做好记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维护、保养、检测记录必须包括安全设备、设施的名称和维护、保养、检测的时间、人员、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18、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惩机制。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惩机制,对在安全生产工作中遵章守纪、年内未出现生产安全事故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从业人员给予奖励;对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员给予严肃处理。同时要建立安全生产隐患举报奖励制度。

19、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全员培训制度。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安全生产培训,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企业要对全体在职职工,特别是新职工、变换工种职工、临时工等重点人员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凡存在不经培训上岗、无证上岗的企业,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责令无证上岗人员立即停止作业,无法保证安全生产的,要实施局部或全部停产整顿。

20、全力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确保本单位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和安全隐患整改所必需的资金投入。高危生产经营单位和道路交通运输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足额提取安全生产费用和存储风险抵押金,并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户核算。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21、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要紧紧依靠科技兴安,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力度。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和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装置和储存区域要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危险化学品和煤气生产、使用、储存、运输企业要安装可燃、有毒气体检测器,并设置声光报警器。道路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专用车辆,以及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全部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人员密集场所和高层建筑要配备技术先进的消防器材、防毒面具和其他必要逃生设备。

22、按标准配发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和使用,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代替。同时,建立健全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报废等管理制度。

23、设置规范的安全生产警示标志。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在厂区、车间、岗位和有关法规标准规定的位置,设置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安全生产警示标志,并保持完好。

24、安全距离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和仓库周边的安全防护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与员工宿舍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安全出口,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方式封闭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堵塞员工宿舍的安全出口。

25、企业与从业人员必须签订符合要求的劳动合同。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要订立劳动合同,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26、加强外来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在建设施工项目前,必须认真检查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检查其是否符合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是否具备所承揽工程的相应有效资质。建设单位与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必须共同做好工程建设或安装、检维修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双方必须签订安全责任书,确保作业环境安全和施工安全。

27、加强企业产权变动期间的安全管理。生产经营单位在改制、破产、收购、兼并、整合、重组等产权变动期间,产权的转让方和受让方必须签订专门的安全管理协议,或者产权变动合同中约定有关安全生产管理事项。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必须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有关的安全生产管理事项。

28、严格执行事故死亡人员赔偿标准。从年1月起,依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职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调整为按全国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发放给工亡职工近亲属。同时,依法确保工亡职工一次性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的发放到位。

二、全面落实安全监管责任,提高安全监管工作的执行力

29、实行安全生产党委负责制。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办发[]30号)要求,安全生产工作要由党委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负直接领导责任,其他党政领导“一岗双责”。市、县、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对安全生产工作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推进安全生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其他班子成员要做到分管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

30、全面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坚持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等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同步考核。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定期研究并解决重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各级政府常务会每个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县、乡政府每半年分别向市、县政府报告一次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主要负责同志每年向上一级政府提交安全生产履职报告。

3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市安委会出台《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及分工规定》,界定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每年市、县、乡要逐级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使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履职尽责、责权相当”的责任意识,认真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32、“一把手”定期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县、乡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安全生产工作并做好记录,每次检查企业不得少于3家,每次检查时间不得少于半天,重点检查本地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要亲自督导整改,确保按时整改到位。

33、强化各级安委会的职能。要强化各级安委会职能,把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组织推动、指挥调度、督促检查、考核奖惩等纳入安委会职责范围。市、县、乡安委会主任须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安委会成员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各级安委办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职能,调动安委会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合力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安委会主要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安委会成员单位会议。

34、坚持安全监管“属地管理”原则。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对当地企业包括中央、省属企业实行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管理。

35、逐步形成安全监管工作合力。要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全面落实公安、交通运输、国土、住建、工商、质监等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工业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指导职责,形成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协作,形成合力。

36、认真履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职责。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必须严肃认真地履行法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必须严肃认真地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生产经营单位实施深入细致的监督管理。不断创新监管方法,注重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切实防范各类生产安全事故。

37、建立安全生产模板化监管机制。在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等六大行业(领域)推行安全生产模板化监管,切实解决安全生产监管不到位、安全生产监管能力水平低等问题。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逐步向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等行业(领域)拓展,努力实现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38、坚持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常态化。根据本地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日常安全监管。对危险性、危害性较大及易发生事故的企业、场所、设施等进行重点监管,要摸清家底、建档列册、细化分类、分级监管、实时监控。要认真组织开展好重点时段、重要节日、重大活动期间的安全生产大检查。

39、狠抓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要把深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冶金、城市燃气、民用爆破物品等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本地经济秩序的一项重要任务,扎实做好隐患排查与整治工作,标本兼治、突出治本,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40、挂牌督办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对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政府必须挂牌督办,并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治理进展情况。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必须做到整改内容、要求、期限、企业直接责任人、部门监管责任人、政府督办领导“六个明确”;确保工作部署、措施、责任、隐患整改、责任追究“五个到位”。建立事故查处督办制度,对事故查处实行各级安委会层层挂牌督办,事故查处结案后,要及时予以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4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专家查隐患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安全生产专家常年查隐患的长效机制,聘请专家常年活动在企业一线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查找企业在现场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安全隐患,帮助企业持续满足安全生产条件。

42、加强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安全监管。各级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卫生、社会保障等部门和工会组织要进一步协调配合,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建立市级职业卫生检验检测机构,配备检验检测人员和设备,开展检验检测工作。严格落实职业危害申报制度,做到应报尽报。开展职业危害执法监察,督促指导企业改善作业环境,防范和减少职业危害事故。

43、不断优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环境。各级政府要支持、督促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为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提供良好的执法环境,不得以任何理由直接或者变相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工作设置障碍。

44、加大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对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未落实职工安全培训、未落实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未制定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未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阻挠抗拒执法、违反安全设施“三同时”规定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一律按规定上限处罚。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对较大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主要负责人,5年内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主要领导职务。发生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触犯刑律的,依法追究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45、落实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责任。县、乡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工作全面负责,承担主要责任。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要认真履职,不得懈怠。扎实开展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专项行动,查清并斩断非法生产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经济链条,彻底铲除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背后的“保护伞”和安全生产领域的黑恶势力。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擅自从事各类生产经营建设活动,以及无相应合法资质进行施工、承揽高危行业安装和检维修工程的,要立即予以查封、关闭、取缔,并依法给予经济处罚。构成犯罪的,要将当事人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从重处理。

46、实行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市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对本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且不按要求进行整改,抗拒检查执法,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故意瞒报、谎报事故及事故后逃逸,非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列入安全生产重点治理的“黑名单”,并在新闻媒体上曝光。对列入“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其违法违规行为从重处罚,依法暂扣其相关证照,取消其相应的经济优惠政策,取消其主要负责人的评先评优资格。

47、继续实行安全生产“约谈”制度。对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年内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连续发生两次以上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的;存有严重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或迟报、漏报、谎报、瞒报生产安全事故的;有严重事故隐患未及时整改或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未按规定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的;企业没有按规定及时落实安全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措施和要求的,政府领导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约请下级政府及企业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告诫谈话。

48、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各县(市、区)必须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用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以及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部门的技术装备、执法经费、专家费用等。安全监管监察人员的工资待遇必须予以100%的财政保障。

49、切实加强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力量。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力量只能强化不能削减。要高度重视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特别是乡(镇、街道办事处)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切实做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待遇、办公地点、办公条件“七到位”。坚持安全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将安全监管伸向最基层,各村、社区要聘请安全生产协管员。

50、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部门,必须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条件认真审核,严禁不符合产业政策,缺少基本安全防范能力的企业进入市场,加强源头管理,把好市场准入关。发现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经营)许可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要立即取缔。对已经依法取得安全生产(经营)许可的单位,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必须撤销原许可。

51、加强应急救援系统建设。各级安监部门要认真开展应急救援预案的评审备案工作,将应急救援预案管理纳入执法检查内容。建设市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健全完善功能。各级政府要整合本地现有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公安消防机构、医疗救护机构和抢险队伍等应急救援资源,建立统一的应急救援响应机制。加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确保应急保障及时有力。

52、建立完善事故举报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生产安全事故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媒体对安全生产的参与、监督作用,对群众和媒体的检举举报,各级政府和安全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及时核查、认真处理。举报属实的要予以奖励。

53、及时处置生产安全事故。接报本地发生的较大及以上事故后,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事故的发生。认真落实事故查处分级挂牌督办制度,按照“四不放过”和“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和干部群众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查隐患、堵漏洞,有效预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4、努力提高全民安全生产意识。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变少数人监管为全民兴安,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在“安全生产月”、“职业卫生宣传周”、“消防日”等安全生产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开展安全宣传、咨询、展览、论坛、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推动安全发展理念、安全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进企业、进工地、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要开设安全生产课程。

55、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安全。各级安监部门必须按照国家安监总局的有关规定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的人身安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人员对危险工艺、车间、设施检查,必须按规定的方法步骤进行。

56、加强对安全评价机构的监管。严格落实《省安全评价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安全评价机构的监管。对存在违法违规、弄虚作假行为的安全评价机构,要依法依规从严追究相关人员和机构的法律责任。

57、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协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安全生产协会及基层工作站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及管理经验交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促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责任追究,进一步严明安全生产纪律

58、实行安全生产考核“一票否决”。坚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凡年度内发生一起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两起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一起较大生产安全事故且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超过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的,实行“一票否决”。被否决的县(市、区)、部门、单位要向市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并对其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