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十篇

时间:2023-04-11 08:39:42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1

【摘 要】技术创新是我国现代工业企业生存的条件、发展的基础。互联网如何推动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工业企业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互联网可以使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实现平台化,发展模式发生改变,进行融合创新,付费方式发生改变五个方面来提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能力。

【关键词 】互联网;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技术创新是企业及国家生存及发展的基础,随之各国相继采取措施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011年德国提出“工业4.0”概念,接着在2012年美国通用《工业互联网》白皮书,紧接着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努力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互联网如何提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实现智能制造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是准备阶段智能化。工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消费信息(如:产品颜色、款式、尺寸等)进行分析,采购部根据这些信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扫描二维码以便生产过程中提高生产效率。第二是生产阶段智能化。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公司商品,工业企业按照消费者所选商品信息根据电脑指令进行零部件组装,帮助工业企业实现“以产定销”目标,减少生产成本。第三是物流阶段智能化。工业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明确消费者购买地点,可以准确并快速的提高物流效率。第四是销售阶段智能化。工业企业利用互联网与实体店共同营销,减少对线下实体店的依赖,实时给消费者传递有效信息,减少销售成本及社会交易成本。

2.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市场、顾客实现平台化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提供给工业企业、市场、顾客更多的便利互动机会。在当今时代,工业企业在三个方面更加注重企业创新,即为:物联、务联、互联。物联是指工业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将个性化需求与柔性制造相结合,包括:产品物联(如智能小家电等)、装备物联(如注塑机等)。务联是指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提高自己的软实力(如智能传感器)。互联是指工业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供需匹配进行协调,包括:买卖、服务等方面。其中买卖互联是指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买卖数据一致,实现工业企业之间买卖业务的进准对接;拓展互联是指没有中介与,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拓展企业网络;协同互联是指通过工业互联网,工业企业生产透明化,供需双方实现作业一致;服务互联是指通过工业互联网,企业可增加产品的售后及维修服务。

通过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企业的物联、务联、互联等方面的提升,企业可以使员工更好的与创新资源对接,创新资源包括创业机会、客户、市场等。因此,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市场、顾客实现平台化,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发展模式发生改变

互联网使工业企业发展模式进行改变的根本原因就是互联网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消费行为及习惯的改变,消费者消费方式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实体店当面消费方式,消费者消费行为及习惯呈现多样化发展。随着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线上消费方式普及,消费者对产品及行业知识获取途径更容易、了解比较多,由原来的被动消费变为现在的主导消费,消费者掌握着现代工业企业价值链主导权。企业必须改变生产与组织方式,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企业与顾客精准互动,推进定制化生产,提高专业化程度,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例如CPC2025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包括:第一、智控企业CPCE。它通过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将工业企业生产设备进行联网,使管理者远程就可以操作生产运作。第二、智控城市CPCC。它是一个云平台,是工业企业之间供应链数据进行衔接,提高企业的采购与销售能力。第三、智控大数据CPCD。它是大数据分析,判断出企业及行业水平,帮助企业实现有效决策及可持续发展。

4.互联网与工业企业进行融合创新

4.1营销及服务创新

互联网使营销及服务的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交营销创新。一些工业企业现在也在用微信、网站、移动社区等现代社交途径进行与顾客交流,及时获取信息,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顾客进行精准营销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企业通过网络渠道得到更有效的宣传效果,进而达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更好的完成产品营销目标。第二、服务型制造创新。一些工业企业将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结合,构建产业生态服务体系,通过开放网络平台实现用户在线体验、互动设计与企业研发、营销、供应链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远程监控、主动维修,个性定制等服务,也可以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信息。

4.2生产组织模式创新

随着移动互联网及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企业必须学会应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互联网思维具有开放、共享、融合等特点,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工业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集中控制生产组织模式,工业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由传统的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控制转变,逐步出现了众包设计、远程控制、工业云等新的生产组织模式。

5.互联网使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发生改变

传统的付费方式为买卖双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销售商品价格在出售之前就已经确定,交易过程中买卖双方都按照所定价格进行交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企业付费方式由传统付费方式向后向、多元方向发展。

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向后向发展。例如现在许多工业企业推出消费者免费服务,消费者可在手机上苗费下载有关公司开发的应用软件,消费者可在免费享受企业提供的服务,若消费者满意便可以购买,针对在享受服务期间所消耗的数据流量花费,有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承担,从而实现了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向后向发展。

工业企业付费方式向多元方向发展。例如现在的一些工业企业将销售渠道扩展到电子商务、移动社区等上面,这些销售渠道为买卖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平台,交易过程完成之后可实现交易双方的互相评价,进而为交易双方积累一定的信誉,企业可根据消费者信誉决定是否给予一定的增值服务,消费者可根据企业的信誉决定是否进行消费。

多元方向的付费方式种类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付费方式、按类别和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按时长与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付费方式是指消费者在企业官方网站购买公司产品,消费者到企业实体店也可以享受到同等优惠及服务。按类别和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是指企业可以根据消费者消费类别及数量进行划分,在不同的范围之内,消费者所付费用不同。按时长与数量进行付费的模式是指企业按照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时间长短及数量进行划分,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长期使用公司产品。

参考文献:

[1]文丹枫等著.决战互联网+: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与创新「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07:127一128.

[2]曹磊、陈灿等著.互联网+“跨界与融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7:190一193.

[3]黄智淋.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D].四川:西南科技大学,2008.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2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经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

一、“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二、“互联网+”提出的背景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

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其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要主题,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

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了《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的议案。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在举行“互联网+”的论坛上,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联合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共同发起倡议,成立“中国互联网+联盟”。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有深刻的背景。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率越来越高,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使“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互联网+”行动计划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三、“互联网+”的六大特征

一是跨界融合。+就是跨界,就是变革,就是开放,就是重塑融合。二是创新驱动。中国粗放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到创新驱动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来,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三是重塑结构。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联网业已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四是尊重人性。人性的光辉是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联网的力量之强大最根本地也来源于对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对人体验的敬畏、对人的创造性发挥的重视。五是开放生态。关于互联网+,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态的本身就是开放的。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研发由人性决定的市场驱动,让创业并努力者有机会实现价值。六是连接一切。连接是有层次的,可B接性是有差异的,连接的价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连接一切是互联网+的目标。

四、“互联网+”的实施

“互联网+”推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向两个维度融合发展,拥抱“互联网+”、实现“互联网+”的关键在于“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融合”“四项技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实现思维方式转变和企业组织形式变革,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三者融合,不断创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四项技术。

围绕一个中心: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互联网+”的条件下,相对于工业经济中的消费者,消费者在商品信息获取上的劣势得到了一定的扭转,消费者可以通过点评网站(如大众点评网、淘宝和京东的点评系统),了解一个商品的设计、质量、效用、生产过程及其成本。换一个角度说,“互联网+”连接需求与供给,消费者成为相对完全的理性人,还可以参与到设计、生产过程之中,供需关系从以商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工业经济的供需模式。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高度注重个性需求,设计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二是高度注重产品质量,生产出专注和极致的产品;三是高度注重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舒心的消费体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口碑时代,产品是入口,发掘用户的痛点,设计极致产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粉丝的尖叫度,这是实施“互联网+”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一步。

实现两个转变:思维方式转变,企业组织变革。未来的社会是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原始社会”形态:产品和服务高度个性化,生产和经营高度分散化,企业和政府规模高度小型化,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高度公共化。 “互联网+”进入人工智能主导的时代,人联网、物联网、企联网、政联网相互连接,企业分为两种: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极少量的可以忽略不计的企业没有实现“互联网+”。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式、供需关系、生产模式都将被彻底改变,中心化的工厂被分布式的生产替换,中小企业具备与大企业一样的生产技术,机器人等新的技术有可能改变人类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市场调研D批量生产D渠道销售的传统供需模式将被倒置。

实施“互联网+”,必须用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用互联网思维来做远离互联网的事”,颠覆或重构整个商业价值链。“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互联网思维就是基于关系和连接的思维。工业思维关注的是事物本身,互联网思维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比如,百度关注人和信息的关系,业务体系已经远远超越搜索领域;阿里关注人与交易的关系,以开创性的精神创造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传奇;腾讯关注人和人的关系,以开放的姿态打造连接一切的平台;乐视通过增强互动性和参与性,致力于打造开放的生态闭环等等。下一个大风口在哪儿?在能够把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在一起的那个“虫洞”。

实施“互联网+”,必须创新企业组织模式和治理模式。“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应从技术、商业模式、组织等角度思考怎样提升自身的效率。“互联网+”企业必须构建创新性系统,将现有的组织架构互联网化,通过标准、虚拟化架构持续改进,实现互联互通和可扩展性,这样企业的应用程序接口(API)才可以在互联网经济生态系统中进行互动。“互联网+”企业的架构中也必须保留部分稳定的和传统的系统来维持运转,保障企业开放的创新性系统快速敏捷地响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为此,我国政府在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时就提出,面向网络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建立网络化经营管理模式,发展“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生产方式。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正在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

推进三个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由此,“互联网+”行动的三个重要方向是,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工业化c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互联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云计算+大数据,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我国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2015年5月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我国宽带普及率达7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3

“互联网+”推动着传统产业信息化的进一步升级,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已任的高职教育势必要随机做出反应。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直接对应“互联网+”。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无论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师素质都要对接“互联网+”,信息类人才培养创新是高职直面“互联网+”的重点。

关键词:

“互联网+”;专业建设;信息技术;高职教育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首席执行官于洋首先提出了“互联网+”理念,从此国内引发了“互联网+”热潮。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将大大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国家这些强有力的“互联网+”推动措施必将在各行各业的生产领域发生深刻变化,作为国家培养生产第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势必要及时跟进和密切配合,否则必将被“互联网+”淘汰出局。国家制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互联网+”所涉及的大量信息技术直接对应高职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建设的“互联网+”创新思维已摆在面前,更是成为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

1高职教育与“互联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已近二十年时间,在这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还从未像现在这样受到各种新技术新理念的强有力冲击,从前几年的移动通信和物联网到现在的“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这些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将大大改变高职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格局。特别是“互联网+”将引领未来若干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变革“,互联网思维”深入高职教育将是大势所趋“。互联网+”将长期影响和改变各类岗位的能力需要,也将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互联网+”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时间很短。从目前来看,什么叫“互联网+”还没有统一且精准的定义,但这丝毫也不影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互联网+”思考。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互联网+”一般主要涉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多类信息技术,而这些技术对应的专业可使高职院校校目前发展的重点信息技术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高职院校的这些信息技术类专业大多脱胎于传统的计算机类专业,因此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与困难。首先是理念的落后。大家往往把信息技术简单地说成计算机技术,甚至把这两类技术完全等同起来,在专业建设上往往是新瓶装老酒,因此导致信息技术类专业建设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落后于“互联网+”的发展。二是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陈旧落后。虽然这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和提升,但由于惯性思维与其他原因,专业的调整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另外,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内容大多还没有更新,没有体现新技术的发展与岗位能力需要的变化。三是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没跟上。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如移动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普及应用,对信息技术类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思考

2.1互联网思维从“互联网+”视角来思考高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一定会想到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新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尚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普遍认可两种理论:一是工具论,二是现象论。互联网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基础设施,是一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前提条件,所有企业都必须连接互联网。这里互联网是被当作“器”来看待的“。广义之器”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可穿戴式设备等。无论是工具论还是现象论,它告诉我们现在的世界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已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思维也将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

2.2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互联网+”本质上就是立足互联网平台,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最终达到企业市场竟争力的提高。典型的是“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从“互联网+”的本质中我们不难发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传统产业必将在生产、研发、营销和管理等多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必将导致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改变。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高职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特色的高等教育。产业链上的岗位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岗位—能力—课程—专业—岗位”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逻辑循环。信息技术类人才所对应就业岗位在“互联网+”大潮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依据来源于对应岗位的能力需求,在分析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就业岗位时务必要从“互联网+”的视角来考察与研究,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要着眼互联网思维的体现,从而制定出体现“互联网+”因素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找准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因“互联网+”岗位职业能力的变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互联网+”因素在课程体系与内容中的体现已十分迫切。培养目标的明确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利用互联网平台的虚拟化教学已呈现出优势,当前MOOC就是一种已被大家接受的典型的互联网教学方式。另外,网络资源库的建设正在大力发展,这些依赖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方法与手段推动着人才培养的创新。

3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3.1课程体系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是当前一个重大热门的课题,高职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的“互联网+”更是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人才培养的中心内容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现,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设计上要全面体现“互联网+”思维,以互联网的视角来审视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是要强化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念课程设置,如可开设“互联网技术基础与应用”课作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统一的通识课。二是要用互联网为主线和脉络把各类课程串起来,使互联网因素融入到各科课程中去。三是用新知识更换那些传统陈旧的课程,如可增开“云计算与大数据”之类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课程。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互联网+”化最终要在课程内容的全面更新中实现,从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内容比较陈旧,已远远落后于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

3.2教学方式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手段与方式的创新。长久以来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教室里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的主流模式,这一形式的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特别是目前知识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学生的主动性直接左右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已成共识。一是大力开发网上课程资源库,做到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自由学习。二是改变课堂教学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互联网是信息库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三是采用最新的MOOC教育模式。MOOC是一种具有大规模、开放和在线特点,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优秀教学形式,已被大家广泛接受。

4教师的互联网思维

在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与知识能力水平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在当前“互联网+”环境下,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自觉主动学习和吸收各种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和新思想,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互联网思维已经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理念落后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教师要主动调整理念、更新观念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变化。对于高职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来说,务必对“互联网+”相关的技术要认知并掌握,要形成从互联网的角度来审视思考教学与科研工作。二是教学手段与方法没有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深蒂固,大家也习惯于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课堂教学模式,但互联网带来的飞速变化使得信息化工具的作用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作为信息技术类教师更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力,特别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各种先进教学手段。三是与学生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环境与对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学生为主的主动学习方式在互联网这一大平台下做到了虚实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关系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和次的关系了,更多地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因此,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营造对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四是知识和能力出现短缺。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来说,知识的传递与更新对教师来说会有一定的滞后,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师的知识水平没有及时跟上是普遍现象,条件的限制导致科研活动有限,教师的整体能力水平与“互联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知识更新,理念跟进成为目前高职教师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5结语

教育创新是个永无止境的命题,随着社会的变革、技术与理念的发展,各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特色“。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未来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高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创新发展必然要站在“互联网+”潮头的前面。本文从“互联网+”的视角简要阐述了高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从几个方面对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改革创新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海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2]张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2).

[3]朱晋伟.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提高人才教育质量[J].科教导刊(上),2015(10).

[4]兰绍清.MOOC在线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启示[J].当代经济,2015(23).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4

一、互联网革命与国家发展融合观

日新月异、信息主导的新发展时期

指出,互联网技术变革与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2014年6月4日,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演讲)

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工业发展相融合的重要性,并牢牢把握核心技术的发展步调,才能真正掌控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二、互联网经济产业与科技融合观

创新驱动、重教兴学的互联网强国

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互联网强国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

“城镇化、互联网经济、蓝色经济都是具有巨大潜力的合作领域,要扩大和深化各方合作,释放积极效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11月19日,APEC第23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演讲)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良好的信息基础设施,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要出台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让他们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主体。”(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各类企业都要把创新牢牢抓住,不断增加创新研发投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队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2015年5月26日,在浙江调研时的讲话)

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必须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融合发展,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建设学习型、创新型互联网强国。

三、互联网信息安全与媒体融合观

安全清朗、协调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指出,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性、紧迫性问题。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必须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明确信息技术与媒体传播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建立安全清朗的信息化社会。

四、互联网国际合作与区域融合观

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

指出,信息革命不断推动全球各国成为深度合作、区域融合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融、互通。

“建设网络强国……要积极开展双边、多边的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本着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原则,深化国际合作,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贺词)

“迎来亚太地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新一轮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2014年11月11日,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演讲)

这些重要论述告诉我们,中国必将深化同全球各国,特别是亚太国家的互利合作和融合互通,维护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实现联动式发展。

浙江加快推进两化融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浙江在全国率先举起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大旗。2013年,浙江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个两化深度融合示范省;2014年,浙江制定了全国省区第一个信息经济发展规划,成功承办了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浙江产业基础好,制度创新快,是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型代表省份,发展信息经济已成为全省上下转型升级发展的最大共识。如今,浙江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电子商务高歌猛进,信息经济发展已然成势。2014年,浙江全社会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2780.7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全省GDP增幅高3.9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6.9%。其中,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发展,形成浙江信息经济独特的竞争优势。

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浙江两化融合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依托信息经济的黏合剂、催化剂作用,全面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既能够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升级,又能够催生新兴产业实现转型,实现浙江实体经济的“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实践证明,加快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成为浙江适应新常态、重塑新优势、深化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选择,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加快推进,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在看到浙江互联网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复杂,国内外发展环境多变,浙江工业经济遭遇严峻的下行压力。作为浙江省工业“稳增长”工作的重要方面,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全球格局悄然变化,两化融合旧有路径亟待调整。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实力对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作用不断加强。浙江推进两化融合的路线方针应当不断调整完善,以更好应对瞬息万变的全球发展格局。

经济转轨创新驱动,两化融合新增长点亟待发掘。在经济新常态下,旧有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浙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以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在两化融合过程中不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信息社会持续推进,两化融合技术用途亟待探索。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也在悄然经历着转型,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作为深化改革前沿阵地的浙江更是如此。如何将两化融合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信息安全和社会治理领域,保障和谐稳定发展,成为了重要课题。

区域合作不断升级,两化融合开放战略亟待完善。在新形势下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开放格局,需要浙江牢牢把握机遇,发挥信息经济与两化融合独特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及区域互融互通。

重要论述对浙江两化融合的战略价值

深入学习领会关于互联网与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论述,能够为浙江应对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所面临的挑战提供有力的理论工具与实践创新突破口。

一、以新视角剖析国内外发展格局,制定两化融合战略方针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基于关于互联网革命与国家发展互相融合的观点,应当正视国家、省份、地区、产业在信息技术主导的新发展时期所处的竞争地位、优势劣势与机遇挑战。以阿里巴巴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举世瞩目,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印证了浙江省互联网产业的综合实力。浙江应当积极调整完善两化融合战略方针,逐步探索确立以工业互联网为支撑、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两化融合“浙江模式”。

二、以新思路开发互联网创新功能,培育两化融合新兴业态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最终要落实到一家家企业上。基于关于互联网经济产业与科技互相融合的观点,浙江应当继续保持信息经济产业的发展优势,发挥互联网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网络强国、工业强国作出合理探索。应当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等两化融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着力培育一批工业信息工程公司,加快云网端一体化软件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突破,鼓励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三、以新技术构筑信息安全新壁垒,推进两化融合立体进程

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挑战,需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与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基于关于互联网信息安全与媒体互相融合的观点,浙江应当大力弘扬基于互联网的新文化,借助每年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契机,信息经济发展指数(乌镇指数),打造展示两化融合发展趋势的世界级舞台。应当构筑两化融合安全新壁垒,加强网络安全顶层设计,组织开展全省新业态领域的安全标准建设,积极应对互联网跨界融合应用引发的安全问题,对信息化项目、技术、产品和服务建立安全审计和跟踪体系。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5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管理;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经全面进入到以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环境下多个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像网上订餐、互联网线上打车、网上文化市场等企业层出不穷,但是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给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国企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新形势下,企业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抓住机遇,克服挑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

“互联网+”是在传统产业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其自身发展中的优势,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加速了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消费者打破了传统消费对时间和空间的要求,为虚拟经济、体验经济和平台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新生经济还给传统企业实体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为此,传统企业要想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同样要顺应时代潮流,结合“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变化,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理念、结构、模式和技术,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未来市场的发展需求,并取得先机。

二、传统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我国大部分传统企业也在接触、引入互联网理念,以改变自身的管理方式,创新产业经济,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部分企业的管理理念落后于时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部分企业忽视了消费主体的客观地位,仍以生产厂家、企业为中心,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收益[1],这种管理理念下的企业经营方式在企业发展初期虽然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企业产品质量和产品服务的要求也更加严格,而此背景下的企业并不适应当下快节奏和高标准下的市场需求,智能逐渐被市场所淘汰。第二,企业在经营期间忽视了消费群体的重要性,经常是利用广告和宣传像消费者传递产品信息,但是却很少收集用户对企业的建议和反馈,最终导致企业和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

2.管理结构落后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信息数字化,该时代下无论是市场信息还是企业信心亦或是消费者信息的传播速度都是非常快的,而且每时每刻也都在产生新的信息,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是企业新时期下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而且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与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的合理性。但是部分企业管理结构落后,仍是传统的金字塔多层级模式,或是保守的上下级结构[2],这种管理结构下信息的传递十分缓慢,工作效率低下,使得企业无法具有良好的市场应变能力,在这个市场走势瞬息万变的今天,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一直是供大于求,这种情况使得部分企业低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人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员工采用粗放式管理,在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上,忽视了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尊重、不爱惜员工,使得员工的流动性越来越大。而且企业仍采用科层制的管理方式[3],上级对下级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员工之间也缺乏信任与交流,这种集权式管理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在互联网时代下,这样做只会限制公司的发展。

4.网络运营建设不足

“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机遇。线上运营一改以往面对面消费的模式,将企业产品信息到网络平台上,使得各个地区的消费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企业及其产品,既扩大了消费群体的范围,同时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消费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购买自己喜欢的产品。除此之外,线上运营还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大数据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使得企业能够深入了解消费者更深层次的需求,根据这些有效信息,主动进行产品的改良或是制定更加合理的营销方式,进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而目前部分企业,守旧观念重,不愿做出改变,仍侧重于线下实体销售,网络营销建设粗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限制了自身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创新管理的对策

1.创新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发展的自我认知,一个高效的管理理念是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有力保障[4]。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将重心放在厂商、产品和企业自身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用户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用户才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将用户的体验感受推到了产业生产优先考虑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提高,我国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也逐渐呈多样化、个性化和体验化方向发展,因此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以用户为中心制定管理理念,在“互联网+”时代下,用户就是市场,企业的生产、营销、获利都与客户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相关企业要重视到客户的需求作用,将其应用到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例如:餐厅为了迎合当下主力消费人群的需求,推出性价比超高的便当套餐,不仅可以符合社区居民的饮食需求,还能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消费、简单化消费需求。企业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并借助互联网整合市场最新动态信息与用户的反馈、建议,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改善自身的服务模式。

2.创新管理结构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信息数字化,企业每天都会有海量的数据信息诞生,而这些信息具有数据量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速度快和时效高的特点。新时期下,市场瞬息万变,每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都会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而在传统的企业结构大多是以职能分工、呈金字塔形的管理构架,这种企业结构,企业员工等级制度明显,上下级之间沟通效率低下,无法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企业领导层得到的信息常常缺乏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企业有必要创新管理结构,将其转化为网状扁平式管理[5]。网状扁平式管理中每个点紧密相邻,同时又拥有高度的自主权,信息可以通过点与点之间进行有效传递,而且这种更加宽松、透明的管理结构,更易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这种管理结构下,每一位员工或者每一个部门都是信息的中心,都可以主动创造和传递信息,不但提升了自主获取信息的数量,还极大的提升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速度,可以帮助企业依据市场的最新需求做出策略调整,以更好的形象面对市场的发展。例如:美国戴尔企业就采用了扁平化管理,将内部数十个商业部门“平行分布”,待企业接收到客户订单后会将信息传递至营运中心,营运中心将信息传递给供货商,供货商为企业生产部门提供原料,生产完毕后,将产品装进集装箱,最后由销售部接手,信息在企业之间流通的非常高效,使得企业从生产产品到销售产品的各个环节都环环相扣,极大缩短了成品的上市时间。

3.创新管理模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用户和企业都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新时期下,企业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多渠道服务模式,并逐渐深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6]。为此企业可以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用户为核心,建立CRB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全面收集、整理分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产生的各种交互信息,并通过先进的信息分析系统的分析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趋势,以此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准确、合理的依据。同时CRB系统的建立也有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好感和忠诚度。

4.创新管理技术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企业创新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企业多个领域当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信息数据的不断增多,这对当下的企业信息管理平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企业管理期间,如果缺少完善的信息处理技术,会导致信息结果不准确,影响企业决策的合理性。而且现阶段互联网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再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处理大数据时,如果没有健全的安全技术,很容易导致重要信息泄露,危害个人或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创新管理理念、结构和模式的同时,同样要创新管理技术,构建先进的信息化企业管理平台。例如云计算管理平台和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在管理中应用这些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能够大大的提高管理工作的精确性[7]。除此之外,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相关人员应不断完善和创新云计算管理系统和管理平台,使用更为安全性的管理工具,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5.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究其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背景下的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技术都需要高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因此,新形势下,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民主化管理。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创新:第一,革新企业文化,将平等、民主、开放、创新作为新时期下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第二,完善薪酬制度,适当提高福利待遇和绩效奖金,将员工的工作态度、成果与奖金挂钩,保证员工以饱满的工作状态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8];第三,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与空间,为员工进行免费在职培训;第四,制定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建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企业发展,而不是简单地用来约束员工,因此在制度上应多激励、少惩罚,提倡创新鼓励员工间相互交流与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国传统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要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一定要以长运的眼光看待企业发展,抓住机遇、克服挑战,结合实际创新管理理念、管理结构、管理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有效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能力,从而促进企业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菁.基于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管理模式创新[J].当代旅游,2017,(10):106~106.

[2]林玥岐.“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9,(6):124~125.

[3]王文茂.让企业文化建设登上互联网快车[J].企业管理,2018,(1):74~75.

[4]姚润利.“互联网+”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研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4):51~51.

[5]孙华.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要点分析[J].通讯世界,2017,(14):58~59.

[6]孙文轩.基于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智富时代,2019,(3):125~125.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联网+”;会计变革

信息技术变迁不断改变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引领着一场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大变革,推动着思维、商业和管理的大革命。信息技术变迁同样影响着会计的发展。会计操作方式上从手工变成会计电算化、业务财务一体化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会计模式、处理方式、数据共享、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在及时性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正逐步扩大互联网保险领域,预计未来将不断涌现出新的产品、新的营销模式、新的商业模式。企业产品、营销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正影响着企业的会计变革。随着“互联网+”与会计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会计管理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1信息技术变迁阶段

1.1信息技术的变迁

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1946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以将计算机硬件技术划分为五个阶段:1946~1958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58~1964年:第二代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至今:正研究第五代智能化计算机。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经过TCP/IP交换协议、万维网,现已进入由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开启移动互联网阶段,移动互联网正在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经济活动方式。正成为“连接一切”的中心,促进融合,完成跨界,打通传统企业思维的篱笆。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战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2“互联网+”时代特征

信息技术以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为特征,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马化腾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中写道: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发生态、连接一切为“互联网+”时代特征。“互联网+”正深入的渗透到各个行业,如金融、制造、物流、零售、教育、医药等行业。不管这些行业愿意与否,公司文化、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合作伙伴等都正在进行变革。

2“互联网+”时代下的会计变革趋势

2.1助力会计技术演进升级

基于互联网生态及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如何设计才能更好的需求,直击用户痛点。德国有工业4.0,美国有工业互联网,我国有中国制造2025等,“互联网+”时代下,C2B模式运用,可以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马云认为,未来的世界由数据驱动,用数据来打造更适合需求的C2B模式。而在C2B模式下,怎样核心成本,如何创造更高价值,每个需求能给企业带来多少价值?生意将是C2B而不是B2C模式,用户改变企业,而不是企业向用户出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发展为会计技术的演进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产品数据、运营数据、价值链数据及外部宏观数据实时、动态、集中的处理会计相关数据,对实时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更规范、高效、便捷的进行会计核算,支持企业实时决策,打造核心竞争力。

2.2大数据引领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如中国人寿、阳光保险、国家开发银行等企业已经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inancialSharedServiceCenter,简称FSSC)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使企业会计工作从过去的集团内分散式的独立核算模式转变为集团总部集中式的财务共享模式,其目的在于解决集团公司财务机构重复设置和集团内财务沟通效率低下的问题。公司财务集中是根据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结合内部各个业务部门的战略需求优化流程、改造系统、并通过现代网络技术与外部服务体系的无缝链接,将财务数据、资金收付、会计核算、信息披露、财务分析等从传统的会计组织中分离出来,集中作业的一种现代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实现公司流程、制度、岗位、职责、服务标准化的目标,最终达到衍生服务、防范公司经营风险、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的目的。

2.3“互联网+”变革会计生态

“互联网+”已正重塑新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关系结构、地缘结构、文化结构。在会计生态中包括政府、企业、会计人员、会计事务所等。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试点会计电算化起,会计管理部门从制度、准则上不断规范会计行为。应积极落实简政放权,让政府会计管理越来越互联网化、智能化,打造新兴互联网管理平台,涵盖在线受理、联网管理等功能,不断创新会计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教育机构等对会计人员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建立具备会计从业人员考务管理、在线考试、远程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功能的系统,创新新常态会计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我国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一般会计人员向管理会计转型。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变成企业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的催化剂,云服务和大数据使得全面预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实时数据决策变成了可能。新的管理工具在企业在经营、投资和筹资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挖掘我国众多会计师事务所被忽略的“数据金矿”,收集客户信息建立行业或者全企业客户信息数据库,经过智能分析,挖掘隐藏经济价值;同时,互联网在线服务使得会计代账、会计培训和财务咨询更加便捷、高效、节约;创新服务模式,研发“云审计”平台开启“智能审计”,提升会计事务所审计效率。大数据使得过去抽样审计变成总体审计,及时发现企业不规范财务行为,规避审计风险。国家税务总局从2016年起开始推行增值税电子发票系统,电子发票系统让税务管理更加高效。商家可以节省领取发票和处理发票的相应成本,通过互联网办理相应的税务活动。同时,开票人员也可以随时与税务联系,提升工作效率。基于税务数据开展的融资平台等让税务数据的价值得以体现。

2.4“互联网+”为会计人员转型带来机遇

会计人员必备新技能和新思维,过去,财务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重复的基础会计业务,转型管理会计后,要求管理会计利用财务会计信息,参与分析决策、创造价值、提供战略支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现代化管理体系涵盖全面预算、财务分析与预测、战略规划、资本运作、风险控制和绩效管理、商业模式等。转型管理会计,创新思维模式和优化知识结构是当前会计人员紧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2.5拥抱新的会计环境

“互联网+”时代所独具的开放生态,连接一切的特征,创造了会计新常态。过去会计注重信息处理和提供、事后决策,互联网时代更注重实时数据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会计的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监督等功能在互联网时挥更大的作用。政府管理部门创新管理模式,企业利用大数据等构建新的管理体系,会计事务所创新服务模式,会计人员转型管理会计,新的会计环境正在引领会计变革。

3“互联网+”背景下保险企业应对措施

3.1从互联网需求出发变革产品设计

传统保险主要涉及人身意外、大病或者财产受到损害等领域,互联网保险从用户需要出发,汇聚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账户安全险、失恋险等新险种出现。保险企业需深入辨析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潜在风险,包括C2B定制、互联网互助模式等,提出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使得保险产品更加贴近互联网用户需求,以更快的优化迭代速度打造保险产品。首先,满足和服务互联网用户的需求。80后、9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主流群体,其网络消费、网络支付习惯促使互联网保费爆发式增长,满足用户群体的网络渠道需求,这一部分仅是将传统的险种增加新的营销渠道。其次,服务于互联网用户的保险个性或新需求。互联网保险可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满足保险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如为网游群体推出“网游险”,为热爱公益群体推出“扶老人险”等。第三,将保险产品嵌入互联网的消费购物、游戏等应用场景,加强“场景刺激”,如“运费险”等。

3.2重构消费体验,变革传统分销模式

加大渠道广度与力度是当前保险行业的主要分销方式,旨在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降低单位保费成本,保险公司从而实现规模成本优势,以规模优势换取市场利润。在“互联网+”时代,保险公司可以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产品分销模式,提升产品分销效率。第一,通过建立移动商城,移动终端与电商终端相结合等手段改造提升现有渠道效率。第二,从客户体验着手,借助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传播口碑,强化“客户是互联网保险的核心”的思想。无论是互联网保险产品本身还是保险后续服务,依靠良好的口碑都能飞速且低成本的传播和扩散。第三,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实现保险产品个性化,用互联网思维进行保产品的迭代优化,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与客户需求完美结合,创造真正的价值。

3.3精算+数据+运营的智能化核心经营能力变革

传统保险精算的逻辑、工序、方法和工具等在“互联网+”时代遭遇巨大挑战,依靠抽样数据的统计分析、精算,而大数据时代“样本=全体”,提高保险企业精益管理水平。在进行互联网保险前期可能最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历史数据缺乏。同时,数据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数据运用能力在互联网数据开放平台中怎样体现。传统保险企业要依靠互联网提高核心经营能力,需依靠信息技术在运营体验与运营成本方面做到极致。

3.4创造利润的价值链变革

目前,保险行业价值链条上的展业、承保、理赔、投资等环节,都由保险公司自主完成,承保利润和投资利润是目前保险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互联网保险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保险企业通过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的互动探索,能实现多方共赢的格局,互联网保险了来自保险价值链或生态圈的利润。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7

以“互联网+”推动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生产

互联网技术与工业先进智能控制技术、新型智能机器人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深度结合加快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使智能化的自主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可以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定制生产。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人力成本比较优势弱化,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建议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加强生产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探索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等智能制造模式,提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客户深度参与的定制化生产,精准反映用户需求,吸纳用户产品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以“互联网+”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推动下,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衍生出附加值更高的服务化新模式和新业态,制造企业通过物联网和“务联网”的应用实现了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开辟了产业升级的新路径。为摆脱我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应支持制造企业加快整合研发、设计、创新和服务资源,结合不同的行业特性,提供面向客户和市场需求的拓展服务,构建制造业服务增值网络,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发展。

以“互联网+”提高工业运行效率

传统经济模式下,中间环节很多,加之库存的问题,使得传统销售模式销售的产品价格往往达到成本的几倍。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去中间环节,基于这一特性使得从消费者到工厂模式成为可能。这种模式一是通过订单生产解决了库存问题,真正实现产品零库存,使得可变成本接近于零;二是短路了所有中间环节,真正做到让用户用较低的价格消费高品质的商品。建议大力推动互联网应用于企业供应链管理,推广应用订单管理,降低工业企业交易成本。

以“互联网+”优化工业能源管理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其中工业占到了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2014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9.9%和32.2%。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工业能源资源优化管理,调整设备负荷、平衡生产调度计划,可以达到最大限度节约能源资源的目的,对工业集约节约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GE公司对工业互联网带来的效率提升和能源节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能够帮助中国的航空、电力、铁路、医疗、石油天然气等行业实现生产率提升达1%,在未来15年将有潜力让这些行业节省成本约240亿美元。其中,仅在商用航空领域,节约1%的燃油就意味着节约3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燃气发电机组能耗降低1%,就意味着节约价值80亿美元的燃料;在铁路运输领域,如果效率提高1%,则意味着节约20亿美元的燃料成本。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8

曹淑敏

专家简介

曹淑敏,女,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ITU-R WP8F副主席兼技术工作组主席、中国无线通

信标准研究组(CWTS)主席、信息产业部3G技术试验专家组组长。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深度融合和跨界融合,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互联网基础日趋坚实,创新力、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进一步发挥优势,加快互联网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创新,打造新动能、壮大新经济、引领新常态,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发展所需。《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国情、统筹全局、高屋建瓴,对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顺势而为,适应中国国情的行动纲领

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互联网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核心支撑,事关国家当前和长远发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基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全面部署与加速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重构国际竞争规则、转换产业角逐主赛场。

我国互联网处于大发展、大融合、大变革的历史阶段,不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网络基础和支撑,还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

(一)顺应互联网演进规律的客观要求

《指导意见》立足发展实践,突出时代特征。作为通用目的技术(GPT),互联网技术创新活跃,学科交叉密集,跨界渗透广泛,融合变革深刻。新一代深度感知、高速传输、海量存储和智能处理等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快速发展,万物互联蓄势兴起,网络数据爆炸性增长,涵盖人民生活、企业生产、公共服务和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互联网由浅层次的工具产品转向连接一切的国家关键基础设施,融合创新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放大效应迸发释放,异彩纷呈。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如同百年前的电力革命,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基于互联网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长尾经济蓬勃兴起,气势宏伟。《指导意见》体现了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二)抢占全球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指导意见》紧随变革大势,着眼世界大局。当前,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综合新优势,掌握全球经济竞争主导权的国际竞争加剧,这一轮产业革命的实质是抢占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产业新生态。美国《先进制造战略》,在交通、能源、航空、铁路、医疗、安全等领域强化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继工业4.0战略后,德国推出《2014~2017年数字议程》,意在打造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数字强国。国务院5月初颁布《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互联网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指导意见》提出“互联网+协同制造”,彰显工业乃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的重要地位。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高效物流等行动,促进现代生产性服务健康发展,为工业转型提供保障。

(三)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指导意见》着力创新驱动,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平稳度过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期,需要强劲有力和恒久持续的支撑力量。抢占经济制高点,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必须走互联网融合创新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运用,近几年相继出台了宽带中国、信息消费、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等战略指导性文件,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经济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发展质量好、就业渠道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理论测算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超过26%,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信息经济占GDP比重依然较低,未来增长的空间大,后劲足。《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激发市场蕴藏的巨大活力,大幅提升我国信息经济发展水平。

二、紧扣主题,推动战略协同的关键举措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三大战略。《指导意见》是从互联网视角对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融合发展进行的战略部署,是推动三大战略协同发展的关联纽带,更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关键驱动力量,利在当前、功在长远。

(一)《指导意见》与网络强国战略相辅相成

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网络强国战略,这是新时期统筹推进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顶层设计。网络强国战略包括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及应用、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高端人才队伍、拓展全球治理合作等重大任务。《指导意见》提出巩固网络基础、做实产业基础、保障安全基础、拓展海外合作、加强智力建设等保障支撑措施,是网络强国战略的具体落实。《指导意见》对网络提出更高要求,如工业互联网要具备高可靠、低时延、大容量、广覆盖等新性能;自主技术设备要支撑“互联网+”各项应用;安全保障手段要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嵌入生产全流程等。《指导意见》的实施将全方位提升我国信息通信业基础设施、技术产业和应用水平,必将加快网络强国建设进程。

(二)《指导意见》与制造强国战略交织并进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目标是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是五大工程和十大重点突破领域,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和《指导意见》的战略制高点,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构建信息数据链,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和支撑。《指导意见》提出的“互联网+协同制造”,与《中国制造2025》紧密呼应,突出强调并细化了互联网在制造业的融合和变革作用,提出发展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等四大方向,加强工业互联网建设布局。

(三)《指导意见》与创新驱动战略同源共长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互联网不仅是创新驱动的典范,还是带动其他领域创新发展的基础支撑和突破口。《指导意见》提出了“创业创新”专项行动。其他10个行动都明确提出融合型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方向,鼓励支持创新驱动,促进互联网平台新经济成长壮大。《指导意见》着力突破融合发展面临的法律、监管、体制机制约束,将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提纲挈领,牵引融合变革的发展指南

“互联网+”强力支撑经济转型,有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大力促进创业创新。《指导意见》提出了11个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事关经济发展全局,或贴近人民群众,或创新变革潜力巨大,同时也是互联网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融合大方向清晰、指导性非常明确的领域。《指导意见》从夯实发展基础、构建包容环境、开拓国际市场等多方面突出保障措施,加快形成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产业带动、政企互动的“互联网+”发展新格局。《指导意见》体现了全局统筹与重点突破相统一,线下发展与线上融合相统一。

(一)布局经济重要领域,促进提质增效升级

互联网与经济领域融合,可显著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流通成本,破解资源要素制约。《指导意见》覆盖面广,“互联网+”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电子商务、高效物流六大专项行动,涉及国民经济三大生产领域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每个行动充分考虑了行业属性、所处阶段和融合水平的差异性。针对传统产业,重在转型升级,如制造业、农业、物流等;针对成熟度高的新兴业态,重在深度拓展,如电子商务向农村电商、跨境电商、产品溯源延伸;针对尚处起步期的新领域,重在鼓励扶持,破除进入壁垒,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增强市场动力,如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等。

(二)着力改进民生服务,增进人民生活福祉

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是复兴之本、梦想之基。互联网与公共事业、生活服务融合创新,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有效提升服务水平。“互联网+益民服务”全面覆盖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领域。发展电子政务、便民服务、在线医疗、健康养老、网络教育,既是发挥互联网优势改进民生服务的新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互联网+便捷交通”将促进公共交通服务效率、治理能力大幅提升。“互联网+绿色生态”将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新模式。此外,降低行业进入壁垒、加强融合监管等保障举措将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与民生领域的深度融合。

(三)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互联网推动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和促进大众创业的新平台。《指导意见》提出11个专项行动,均以互联网融合创新作为关键要素,既是提升实力引领未来的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互联网+创业创新”列为各项行动之首,对于强化创业创新支撑,积极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开放式创新,打造活跃宽松、充满生机的创业创新环境,意义重大。智能化是互联网融合创新的主要特点,也是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互联网+人工智能”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和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推广应用。《指导意见》提出的行动方向重在近期,面向2018年,通过创新引领,推进协同共享的新经济体系建设,以重点带动全局。同时,《指导意见》也提出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在“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驱动下,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生态体系将基本完善,新经济形态将初步形成,这恰好体现了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统一。

四、包容并进,加快贯彻落实的根本要求

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政策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政府与互联网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热潮涌起,“互联网+”全面提速。《指导意见》的实施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统筹协调、包容创新、活泼有序的良好局面。

(一)深化改革,营造包容有序的发展环境

针对发展“互联网+”所面临的问题,政府需积极听取民意,在博弈中加强协调,权衡各方求同求进,改革创新去除沉疴积弊,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政府除推动融合标准制定、社会征信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产业能力提升、财税金融等支撑环境建设外,落实重点在三方面:一是营造包容有序的监管环境。“互联网+”矛盾性普遍存在,但不同领域又有其特殊性。政府应抓住主要矛盾,逐步破除行业壁垒,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推广负面清单,扩大市场主体平等进入范围。简政放权,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提高工商注册服务效率。维护公平市场竞争秩序,加强融合业务协同监管,提升依法依规管理水平,以开放包容态度鼓励创新发展。二是开放公共数据。丰富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是“双引擎”的组成。政府应推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市场主体优势,促进互联网与公共服务融合。优化资源配置,使公众享受到更公平高效和优质便捷的服务。三是加强重要领域的引导扶持。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变革,若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新生态,政府要大力引导和支持,避免碎片化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实施重大工程包、建设“互联网+”特色发展示范区等,地方政府要加快制定地方性指导意见,支持地方企业重大工程建设,争取进入国家示范区,积累先进经验,加快全国推广普及。

(二)市场导向,务实推进互联网融合进程

企业是实施“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产业变革大潮中,具备线上线下生态整合能力的数据驱动型、平台经营型企业将快速崛起并跃升为产业领导者。传统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融合发展的意愿和诉求尤为迫切。企业应结合自身基础和优势,准确把握融合创新态势和重点方向,加快创新变革和转型发展。

互联网企业和基础电信企业应致力于打造“互联网+”产业生态圈。一是夯实网络基础。加快新一代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提高泛在海量接入能力、弹性资源服务能力和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积极布局工业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开拓转型发展新空间,助力制造强国建设。二是发展平台经济。提升面向各行业的业务平台服务水平,开放平台能力,培育壮大细分领域生态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创业网络环境。三是拓展业务范围。发挥网络技术和用户集聚优势,把握时机,向公共服务和相关领域、行业切入,丰富网络应用解决方案,优化赢利模式,加快融合创新业务推广普及。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9

很多人看不懂“互联网+”,不知道“互联网+”如何加,加什么,以及“互联网+”未来的趋势如何。实际上,“互联网+”可以简单用三个公式总结概括。

什么是“互联网+”

首先什么是“互联网+”?如果用一个公式表达即新阶段+新常态+信息化=“互联网+”。“互联网+”就是现阶段在新常态下所选取的信息化。信息技术革命已经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或者说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机遇。

在农业革命阶段中,中国占尽了先机,但是在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一直被边缘化,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摆脱落后局面。如今信息革命来了,绝对不可能再错过。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许多新信息技术及创新一夜之间“涌现”出来,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等,这其中的绝大部分技术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已经存在。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一般要有一段沉默期,度过这个时期,技术发展开始趋于成熟。

同时,人们对技术应用的认知也在逐步提高。回顾历史,任何一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基本上都伴随着一系列的技术创新的出现,也就是说金融危机本身也促使技术得到了爆发。

目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多重转型叠加的时期,转型有很多路径选择,比如经济发展阶段要从中高收入向高等收入转型,发展的驱动力,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形态要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化;社会形态要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同时治理方式要从原来管理型政府向在线的服务型政府转型。每一种转型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必然带来转型期的阵痛。而信息化绝对是转型时期最好的选择之一。

在转型过程中,中国面临的三大困境:人才、红利消失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转型不好就有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来的办法、方式,已经没办法解决这些困境。一个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就要信息化。

创新转型有很多路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信息化?

人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但实际上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中国已经出现一些新的人口红利,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从2008年中国网民第一次超过美国之后,中国第一网络大国的地位再没有被动摇,未来也将不会动摇。大量网民的出现本身就是巨大的红利,中国未来最大的网民数量是可能会达到14亿。相信未来,尤其是在分享经济领域,再出现10个以上的像BAT这样的平台型巨无霸企业,是完全有可能的。

目前,中国平均每人上网时间大概是3.5小时,美国大概是5小时。中国网民有巨大的潜力,上网时间每增加一分钟都将带来巨大的机会,也许将来我们会达到6个小时,甚至更多,这些都将带来深刻的产业变化。创新转型的机会和需求这些条件都具备,因此,中国一定要抓住“互联网+”的战略。

怎么融合“互联网+”

第二个公式是 全面融合=全技术+全属性+全要素+全流程。

什么是全属性?互联网不仅仅是一项技术,它是一个网络,是一个媒体,是一种渠道,还是新的信息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新的产业,一种新的文化,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有人提出是新的疆域,新的时代,这些属性在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而“互联网+” 要把这些属性,功能,特点都考虑进去。

那么全技术是什么?互联网包括网络、通信和计算三大类,在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应用都是新技术,因此,“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体。

而所谓的全要素,它包括直接要素和间接要素,每一个要素和前面所说的属性技术都有无数交叉点,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至于全流程,即是产业或者行业的一个环节。总之,全面融合就是全技术全属性以及全要素和全流程的加和。

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往往是在某一项技术,某一个属性,某一个环节,某一个要素上取得突破,获得成功。全面融合需要注意加减法的问题,特别是在加的过程中要注意减的问题,比如要减掉过去的那些对“互联网+”可能产生限制作用的因素,包括一些过时的法律法规制度。

当然,对于产业界来说,还要减一些过去工业化的思路,最麻烦的是用工业化的思维做信息化的事情,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去先进的信息生产力可能会遭遇落后的工业生产关系的矛盾,这样的矛盾可能会长期存在。

同时,让人担忧的是国内一些政府部门做决策的时候,考虑的问题太多,顾虑的因素太多,决心不是特别大。“互联网+”需要下决心,对于我国来说,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的发展时间。

“互联网+”将来如何变化

第三个公式是 互联网+X= “互联网+”,不等于互联网也不等于X。

“互联网+”之后是一种创新,比如互联网加金融即互联网金融,也可以称为金融互联网,或者汽车互联网,或互联网汽车,这些只是中国和美国的不同表述而已,在中国,两个方面都可以用。这一定是一种新的变革,必须要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创新至少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融合:

第一是网络的融合,多种网络融合在一起。包括过去说的计算机网、广电网、信息网,也包括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和政务互联网等等,各种网络都会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最直观的表述所谓的融合,就是融在一起,渐渐消失,边界模糊。

第二是融合体现在技术的融合方面,最主要的体现在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以及和其他方面领域的技术融合。尤其是将来产业领域里,某一项技术很难说是工业技术还是信息技术,因为已经完全交织在一起。

第三是数据的融合,任何一个产业,任何一个行业,使用的数据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面的数据融合。

第四是产业的融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跨界融合。这种产业的融合可能会使很多产业都分不清楚,比如说将来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制造业公司,可能都分不清楚了。

第五是产销融合。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界限逐步消失,“互联网+”下可能是消费者、用户主导的即COTB。消费者已经参与到生产中,已经是一个生产者。

最后,这些趋势融合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即我们一直想象的信息经济时代。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篇10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互联网+”时代大融合、大变革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规模应用综合优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实施“互联网+”制造业和“互联网+”小微企业为重点,以高速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不断打造新形势下产业竞争新优势。把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大力拓展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政府服务模式,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加快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加强互联网创新要素、创新体系和创新理念与产业发展的对接应用,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创新力量,带动技术和模式创新,不断培育新兴业态和产业新增长点。

坚持两化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的平台作用,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

坚持开放共享。巩固提升我国互联网发展优势,鼓励基于互联网的各类要素资源集聚、开放、共享,提高配置效率,加快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

坚持安全有序。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夯实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健全标准体系和法规制度,完善科学有效的市场监管方式,促进行业有序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8年,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引领企业管理组织变革、培育新型能力的重要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产品和成套装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培育一批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初步成为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可推广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二、主要行动

(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新型能力培育的重要抓手。到2018年,形成一套完整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1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500余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60000余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形成以管理标准促创新、促转型、促发展的新格局。

2.行动内容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持续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工作,完善贯标评定线上线下协同工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提供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建立市场化贯标模式和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宣贯培训和监督管理,建立贯标质量保障体系,在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工业强基、工业转型升级等重点工作中采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结果,加快形成市场化采信机制。

加快培育互联网环境下的企业新型能力。依托两化融合咨询服务平台,鼓励地方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明确两化融合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实施路径。分行业、分领域遴选一批贯标企业,组织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和中介组织,总结提炼两化融合经验和做法,开展示范推广,引导企业加快互联网环境下的业务创新和组织变革,培育数据驱动、网络协同、精细管理等新型能力。开展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导各地科学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加快建立两化融合标准体系。整合信息技术、工业和通信领域的标准化资源,加强两化融合领域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研究制定两化融合标准路线图,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按照急用先行、成熟先上、重点突破的原则,研究制定信息物理系统(CPS)、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工控系统、生产等领域的关键标准,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组织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细分领域标准,开展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符合性评估工作。

(二)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

1.行动目标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产品、装备、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到2018年,高端智能装备国产化率明显提升,建成一批重点行业智能工厂,培育20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初步实现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的示范应用。

2.行动内容

加强智能制造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明确阶段目标、发展重点和实施路径。制定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重点行业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领域发展的目标、重点和实施路线图。制定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建设指南,开展标准试验验证及在典型行业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装备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围绕量大面广中小企业核心装备、关键工序智能化改造的共性问题,支持地方主管部门、协会联盟、研究院所分行业制定装备智能化改造路线图,明确阶段性目标、重点、路径、方法。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专项,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创新发展。加快重点领域装备智能化,继续组织“数控一代”装备创新工程行动计划、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专项。出台《车联网发展创新行动计划(2015―2020年)》,推动车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组织开展车联网试点、基于5G技术的车联网示范。制定《智能硬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等新型智能硬件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持续推进国家智慧家庭应用示范基地创建。

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核心,聚焦制造关键环节,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遴选一批在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供应链、制造新模式领域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企业,不断提炼和总结有效的经验和模式,开展行业示范和应用推广。依托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开展智能园区试点示范,培育一批智能园区。

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部署。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明确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路径。加快基于IPv6、工业以太网、泛在无线、软件定义网络(SDN)、5G及工业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工业互联网部署。组织开展工业互联网关键资源管理平台和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平台建设。推动成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支持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在工厂无线应用、标识解析、工业以太网、IPv6应用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

(三)新型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互联网广泛融入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到2018年,重点行业形成一批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培育一批部级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和众创空间示范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

2.行动内容

培育发展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引导消费电子、家电、制鞋、服装等制造企业建立开放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充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众包、众创等研发设计模式。支持机械、航空、船舶、汽车、电子信息等制造企业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模式。支持大企业建立面向全社会的研发测试、创业培训、投融资、创业孵化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平台,鼓励地方发展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开源社区等新兴众创空间,打造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创新载体。

发展新型生产制造方式。组织开展“互联网+”制造业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推动互联网应用从销售环节向生产制造全过程拓展,鼓励企业在线实时研发设计资源、生产制造和物流配送能力,形成基于网络、数据驱动的线下资源线上配置的新型生产方式。

打造服务产业转型的平台经济。支持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信息技术服务企业跨界联合,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业云平台。组织开展工业云服务创新试点,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测试验证等资源的开放共享,打造工业云生态系统。开展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推动工业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物流、互联网金融等业务协同创新和互动发展,培育一批工业电子商务示范区、平台和企业。支持制造龙头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深化企业间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直销电商、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加快开发和应用工业大数据。研究制定工业大数据发展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支持开发一批面向市场营销、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产品,推动建设面向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和分析平台,组织开展行业应用试点示范。依托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数据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工业大数据行业平台和服务示范基地。

(四)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重点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水平和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显著提升,工控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8年,国内工业软件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测试验证平台,培育20余家行业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军企业。

2.行动内容

推进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信息物理系统(CPS)参考模型、功能架构、数据和数据链等基础关键标准。支持工业软件企业,攻关解决物理仿真、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系统自治等关键技术,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CAD/CAE)、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工业软硬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支持研发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开发工具、知识库、组件库等通用开发平台,推动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网络、工控安全系统、智能机器等集成应用,增强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系统解决方案研发能力。

开展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测试和试点示范。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围绕重点行业,建立行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测试验证平台,构建具有信息物理系统(CPS)综合验证能力的试验床,开展关键技术、网络、平台、应用环境的兼容适配、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测试验证。支持第三方机构建立信息物理系统(CPS)安全测试评估平台,测试评估信息物理系统(CPS)关键软件、传感器、移动终端设备、工业网络等的安全性能。面向航空、汽车、电子、石化等重点行业,组织开展信息物理系统(CPS)应用示范。

提升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面向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提升工业自动化、信息技术等集成服务企业的架构设计、综合集成和解决方案能力。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工程,支持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立协作机制,开展设计工具、生产装备、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智能芯片及工业控制设备等协同攻关和应用示范,形成一批行业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加强工业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工业信息系统和产品安全审查制度,完善工业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标准体系,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能力。研究制定工业信息安全风险信息报送管理办法,开展重点领域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支持工控系统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一批工业信息系统安全实验室,优先支持工业控制产品与系统信息安全仿真测试、监测预警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

(五)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

1.行动目标

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持续深入推进,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应用互联网的水平和两化融合能力不断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不断改善。到2018年,建成一批面向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小微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能力。

2.行动内容

完善服务体系。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实现服务资源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服务协同。鼓励电信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打造开放共享的资源平台,与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开展合作,为小微企业提供低成本、低门槛、以租代建、支持核心业务发展的服务。探索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信用融资等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和新渠道。

推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加强工业云平台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建设,提供面向小微企业的在线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与分析等软件应用服务。支持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实施专项计划为小微企业提供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等服务,推动小微企业创新业务模式、扩宽营销渠道、改进产品服务。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建设一批智慧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提供面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互联网应用的基础设施、软件支撑、网络安全、数据存储等服务。支持构建“创客中国”创业创新服务平台,举办创客大赛。依托各类中小企业信息化辅导站、培训基地、体验中心等服务机构,广泛开展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和产品展示、应用推广活动。

(六)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行动

1.行动目标

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全面提升对“互联网+”的支撑能力。到2018年,建成一批全光纤网络城市,4G网络全面覆盖城市和乡村,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光纤到村,直辖市、省会主要城市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30Mbps。

2.行动内容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加快4G网络建设发展,加大5G研发力度。实施以宽带为重点内容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引导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化布局,推动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优化升级互联网架构,推进互联网基础资源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开展以5G为重点的国际移动通信(IMT)频率规划研究,以及智能交通频谱规划研究和技术试验。引导互联网企业优化网站设计、加大带宽配置,实现互联网信源高速接入,提升网站服务能力。

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市场监管。加强对互联网新业务分类指导,建立健全备案管理、综合评估等制度。完善互联网市场竞争管理规范,落实信息网络实名登记要求,推进网站、域名、IP地址真实身份注册。健全网络数据和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体系和标准,督促企业落实分类分级保护要求。强化互联网网络性能监测手段,加强部省两级监测系统建设。积极推动、配合做好网络安全法、电信法、无线电管理条例(修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等法律法规立法。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完善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标准,健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指导企业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建设。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信息通报,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工作机制。强化网络数据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报告和用户通知制度。持续开展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治理,完善恶意程序处置机制。组织开展电信和互联网领域网络安全试点示范工作,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和技术手段创新。

(七)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围绕“互联网+”行动的软硬件技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到2018年,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系统、网络通信设备、安全防护产品、智能终端、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领先企业,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体系初步建成。

2.行动内容

突破核心技术和产品。制定集成电路重点领域发展路线和实施路径,构建具备自主发展能力的通用基础软硬件平台。研究制定传感器发展战略,明确核心传感器阶段目标、重点任务和发展模式。加强可编程控制系统(PLC)、工控计算机、工业网络设备、安全防护产品攻关,支持高集成度低功耗芯片、底层软件、传感互联、自组网等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实施“芯火”计划,开发自动化测试工具集和跨平台应用开发工具系统,提升集成电路设计与芯片应用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核心芯片产业化。推动基于互联网的视听节目服务、智慧家庭服务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加强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智能音响、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消费终端产品研发创新。

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推动基础软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加快新兴领域基础控制及应用软件发展。支持高端工业软件、新型工业APP的研发和应用,发展自主可控工业操作系统及实时数据库等基础软件,提升设计、仿真、管理、控制类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率和应用水平。推进智能语音和新型人机交互、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决策控制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制造领域规模商用。研制和推广应用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

构建安全可靠产业生态体系。以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为抓手,构建安全可靠核心信息设备综合验证、集成测试、系统评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支持面向互联网的智能可穿戴、智慧家庭、智能音响、智能车载、智慧健康、智能无人系统等智能硬件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加强硬件样机设计平台、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安全可靠服务器、存储系统、桌面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网络设备、智能终端等终端产品、基础软件和信息系统的研发与推广。

提升“云计算+大数据”综合支撑能力。以云计算创新试点城市为重点,开展面向行业、区域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智能制造公共云服务平台,加强制造资源和能力的共建共享,提升智能制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工程、大数据产业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大数据应用和产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统筹协调,强化部门合作、部省合作,构建各负其责、紧密配合、运转高效的工作体系。把推进“互联网+”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强整体规划和布局,分步骤组织实施各项行动计划。加强对地方的指导和跟踪评价,充分调动地方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各地要加强对本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和组织保障,结合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改革体制机制

加强对“互联网+”背景下法律法规、监管制度、技术标准、安全防范机制等重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领域的立法工作,健全网络信息服务、网络安全、大数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升互联网空间法制化管理水平。推进电信业务市场开放,做好宽带接入市场开放和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开放试点等相关工作,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进一步进入电信业,提升宽带市场的有序开放和服务水平。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学研用联盟,形成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和实施标准、营造政策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三)创新财税支持

统筹利用现有财政专项资金,整合各类资源,优化资金配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互联网+”制造业和“互联网+”小微企业的财政支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探索推动符合条件的跨界、融合、创新性产品和服务享受软件产业税收优惠等政策。

(四)创新人才培养

编制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加强人才发展分类指导。围绕“互联网+”发展需求,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端、复合型人才。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面向“互联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实训基地,培育一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人才。调整完善部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引导部属高校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工信慕课平台”。加快推广首席信息官制度。

(五)加强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