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帮扶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4-11 08:39:19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1

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要点

 

2021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国家能源局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持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意见》(厅字〔2021〕10号)和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国发〔2021〕3号)的部署要求,继续做好定点帮扶甘肃省通渭县、清水县和对口支援江西省信丰县发展工作,结合三县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能源建设方面的需要,从多方面加大帮扶支援力度,帮助指导改进工作,为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开展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巩固提升能源基础设施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供电保障和服务能力。协调省级能源主管部门、电网企业加大对三县城乡配电网建设投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薄弱环节,优化城乡电网结构,提升供电可靠性。协调推进通渭平襄110千伏变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指导电网企业提升电力综合服务水平,落实优化用电营商环境主体责任。(新能源司、电力司、监管司)

(二)指导通渭、清水县开展天然气管道前期工作。帮助两县制定管道建设方案,支持两县与管网企业开展合作。(油气司)

(三)指导地方做好信丰电厂项目建设。指导信丰县做好信丰电厂一期项目安全高效建设;结合国家相关要求和江西省电力供需变化趋势,指导信丰县开展信丰电厂二期扩建项目前期工作。(电力司、华中能源监管局)

二、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四)支持风能资源开发。指导通渭县加快7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设,重点开展建设安全质量督导,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指导清水、信丰县开展新建风电开发论证。(新能源司、核电司、安全司)

(五)支持光伏项目建设。指导三县规划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协调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和电网企业在规划、并网方面给予支持。(新能源司、电力司、华中能源监管局、甘肃能源监管办)

(六)支持地热能资源开发。指导通渭、清水县综合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衔接相关企业实地考察对接。(新能源司)

(七)支持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指导三县探索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支持通渭、清水县在生物质资源丰富的中心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研究开展生物质供暖试点。(新能源司)

(八)指导通渭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建设。指导通渭县以现有风电项目为基础,配套建设农光互补项目和储能设施。(新能源司、科技司、甘肃能源监管办)

(九)指导三县制定实施县域能源转型变革方案。指导三县与相关能源企业合作,研究编制和实施县域能源转型变革总体方案,推动三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能源清洁低碳化转型发展、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规划司牵头)

三、拓展社会帮扶渠道

(十)动员各方捐助和产业帮扶。协调动员能源企业、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提供无偿帮扶资金和物资,支持三县能源装备、光伏+种养殖等产业发展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司牵头,局内各单位参与)

(十一)开展就业帮扶。协调在通渭、清水县施工的能源企业优先在本地招用劳动力,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协调核电企业开展应届大学生招聘、核苗计划等帮扶行动。(规划司、核电司、核电中心,局内各单位参与)

(十二)开展消费帮扶。组织局内党员干部积极购买三县特色农产品,各单位工会购买慰问品时优先选用三县产品。协调企业、社会组织购买三县产品,帮助拓展销售渠道。(各单位,机关工会)

(十三)支持清陇高速公路建设。协调有关部门支持将清水县至陕西陇县高速公路项目纳入相关交通规划。(规划司牵头)

四、强化党建和人才帮扶

(十四)继续加强党建帮扶。按照党支部结对共建方案,局相关基层党组织继续与三县结对村党支部加强互动,帮助提升组织力和党建水平,打造特色党建品牌,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机关党委(人事司),有结对任务的单位〕

(十五)支持通渭、信丰县开展红色教育。利用通渭、信丰县红色历史资源,组织局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党日活动等。〔机关党委(人事司),各单位〕

(十六)继续派出挂职干部。做好2021年到期挂职干部的轮换工作,加强挂职干部管理使用,保障挂职干部工作经费和补贴按时到位,关心挂职干部生活,及时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机关党委(人事司)、规划司,派出挂职干部单位〕

(十七)开展基层干部和人才培训。组织专家、学者赴三县授课,组织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赴东部等发达地区学习培训。〔机关党委(人事司)、规划司,相关单位〕

(十八)组织能源领域安全生产培训。组织三县干部、供电公司、乡村技术人员等参加光伏、电力等领域的运维管理及安全生产培训,提高能源基础设施的运维水平。(安全司、华中能源监管局、甘肃能源监管办)

(十九)开展教育帮扶。组织青年干部开展支教活动。协调企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向三县教育系统和低收入家庭开展捐资、捐物等助学活动。(机关团委,各单位)

五、工作要求

(二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各单位要将三县作为联系基层的重要渠道、改进作风的重要平台、创新试点的重要基地,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帮助三县贯彻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解决遇到的问题。

(二十一)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各单位要延续开展在脱贫攻坚期实施的帮扶举措或实施创新帮扶项目,做到帮扶关系不变、力度不减,防止工作出现空挡、政策出现空白,按照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的要求,重点帮扶脱贫户和边缘户。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2

做好下一阶段的扶贫的工作,首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发挥水利行业的整体优势。水利定点扶贫是中央交给水利系统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行业扶贫,必须发挥水利行业的整体优势。水利行业的整体优势,集中体现在政策优势、投资优势和专业优势上。一是发挥政策优势。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水利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这些政策的含金量都很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一系列支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在政策执行上要有倾斜,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发挥投资优势。要在项目和投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投资比例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扶贫县的投资比例要高于全省(市)平均水平。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各业务司局、流域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要在在技术、管理、人才上给予帮扶和支持。水利定点扶贫是水利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部属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要发挥全行业的整体优势,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真正发挥出定点扶贫的综合效应。

第二要坚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水利部和省市是扶贫的主体,贫困县是脱贫的主体,要使两个“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单方面的努力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水利部要把定点扶贫县的水利工作作为重点,给予倾斜和支持;二是省市要把定点扶贫县的水利工作作为全省、全市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优先支持发展的地区,省、市水利厅(局)更要把这七个县的水利工作当作全省、全市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扶贫县政府要抓住机遇,充分运用好被中央列为水利部定点帮扶对象的机制,扎扎实实做好本县的水利发展与改革工作,并由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要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扶贫的目标是让贫困县经济发展起来,群众能脱贫致富。水利扶贫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增产的基础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只有经济发展,生活宽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所以水利定点扶贫工作一点要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定点扶贫的着力点。

第四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充分发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多年来扶贫开发的经验证明,单纯的救助式扶贫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摆脱贫困,走上自尊、自强之路。水利定点扶贫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模式、新措施,探索群众投工投劳的新机制,引导群众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今后水利定点扶贫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灌区配套改造、农村水电、水土保持、集雨节灌工程等,部有关司局在安排年度投资计划时,一定要把贫困地区作为投入的重点,加大倾斜力度。定点扶贫县所在省(市)也要把定点扶贫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省(市)水利建设的重点,认真抓好各项工作。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水利改革。水利改革是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定不移地走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改革,探索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积极探索集工程建设、产权制度、水价机制和科学管理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对口帮扶工作。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我们在创新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新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20*年建立了部属机关、单位与定点扶贫县的对口帮扶新机制。实践证明,对口帮扶是水利扶贫发挥专业优势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与项目扶持、干部挂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水利定点扶贫的有机整体。对口帮扶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加强的工作领域,一会我专门讲这个问题。

四是充分发挥定点扶贫工作组、扶贫挂职干部的作用。去年水利部对扶贫干部的选派工作进行了调整,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第一次派出了以司局级干部任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组,在*市水利局挂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以增强对扶贫工作的统筹和部、省市、县各层次、各环节的协调,四名组员均来自规划计划部门,新一届扶贫工作组业务力量得到了加强。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各单位都要关心、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有关地方政府要给予挂职干部更大的工作空间,敢于压担子,使他们有位有为。希望工作组的同志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水利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深入调查研究,尽快熟悉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发挥工作组整体优势,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带着感情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对口帮扶工作

在整个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对口帮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自陈雷部长20*年倡导建立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在水利定点扶贫三个渠道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帮扶工作缺乏系统的组织协调,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帮扶工作总体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工作范围还不够广,帮扶的领域有限,行业技术优势和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各帮扶县总体来说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还不能适应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需要,但各县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来解决自身人才与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因此,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是下一步定点扶贫工作中要重点加强的领域。下面,我针对对口帮扶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水利定点扶贫是中央交给水利系统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部属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完成好这项任务。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今天参会的部属司局、单位,都是对口帮扶组成员,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利扶贫工作,提高思想认识,以对口帮扶工作为己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帮助和支持贫困县的扶贫工作。二是调整对口帮扶组成员结构。帮扶组成员单位除了原有的29个单位外,这次会议上又增加了机关党委、综合事业局、水利报社、水利出版社、水利工程协会、南京水科院、小浪底建管局、国际小水电中心等8个单位。每个帮扶组都由行政司局、事业单位、流域机构组成,形成一定的综合帮扶优势,各组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切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各组由一个业务司局牵头负责作组长单位,一个主要业务单位作副组长单位。牵头司局要抓好牵头组织工作,切实承担起对口帮扶组织协调责任。副组长单位是对口帮扶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要协调好其他成员单位承担起帮扶业务工作。扶贫县要着眼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帮扶组的优势,解决自身的需求。

这里我要对流域机构特别强调一下,流域机构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实体,有些流域机构还管理着实力较强的公司和大型水利工程,对口帮扶是水利部交给流域机构的任务,不是交给流域机构内部某一个部门或单位的任务,要发挥出流域机构综合实力的作用。其他综合性的单位也是一样。

第二,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团队优势。水利扶贫工作涉及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诸多方面,只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统筹水利系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发挥综合效应。一是建立对口帮扶组内部协调机制。各帮扶组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分工。每个组都有一个流域机构或业务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都有技术后备支撑,要加强会商协调,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发挥团队优势和综合优势。二是建立对口帮扶组与帮扶县的协调机制。对口帮扶组与帮扶县要建立会议协商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扶贫县提出对口帮扶的具体需求,双方共同研究确定对口帮扶年度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提倡对口帮扶组与帮扶县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五年签订一次对口帮扶工作协议,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安排和工作责任。三是建立对口帮扶工作的整体协调机制。对于各小组帮扶工作中具有共同性的工作,如业务培训等,七个帮扶县有共同需求,要注意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集中人力物力,面向七县统一培训。这就要求建立整体协调机制,这方面的工作由部扶贫办、扶贫工作组和各组联络员协调办理。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3

一、综合科学评定,明确帮扶对象范围

乡坚持公开、公平原则,要求各村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等方式,在9月12日之前在乡村干部、驻村“三送”工作队、群众代表共同选出本村最需要帮扶的农户。目前全乡共计选定61户最需要帮扶农户名单。

全乡61户最需要帮扶的农户均已根据已安排“三送”挂点单位科级干部、后备干部、驻村“三送”工作队员、乡驻村干部共计60名干部进行重点结对帮扶。其中县政协主席陈金发同志带头参加重点扶贫工作,明确帮扶了挂点村最需要帮扶的两户农户和。其余农户均为一对一干部结对帮扶。具体对帮扶群众一览表已于9月10日报送至县三送办。

此外,各村均已将干部群众结对帮扶情况在村部宣传栏或桥头、路口等醒目位置予以公示。

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摸清村情民情

全乡各“三送”挂点单位、驻村“三送”工作队为全面掌握挂点村发展情况,深入到各村开展实地调研,截至目前全乡9个三送”挂点单位、驻村“三送”工作队均已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参加村两委会议的形式摸查本挂点村情况。

9月上中旬,各“三送”挂点单位、驻村“三送”工作队帮扶干部初步完成到结对农户家中入户走访,与帮扶对象谈心谈话工作,初步掌握了困难情况、致贫因素、发展意愿、发展潜力。

三、注重帮扶进展情况传达,逐步建立相关台账信息

为深入了解各挂点单位、驻村“三送”工作队帮扶干部的帮扶开展情况,做好扶贫工作信息传达,乡三送办建立了帮扶干部飞信联系群,并要求每周四汇报本周挂点单位及干部的帮扶开展情况,包括走访情况、慰问金、帮扶实事等方面。

此外,建立了扶贫开发工作干部结对帮扶台账,并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明确干部结对帮扶情况,详细记录帮扶对象存在的困难、结对帮扶干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等内容。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4

1.强化领导抓帮扶

省农委党组高度重视“三帮扶”和“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提出帮扶工作“一年打基础、二年迈大步、三年变面貌”的总体要求,明确下派干部要做到:围绕实际需求抓帮扶,突破重点问题抓帮扶,坚持统筹兼顾抓帮扶,增强内生动力抓帮扶,用好强农惠农政策促帮扶,坚持在求实上下功夫,切实把帮扶任务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委党组会议要求,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副主任为副组长,帮扶干部所在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从组织上保障了活动顺利开展。委党组考虑“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政治性强、任务重、标准高、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决定从全委机关、事业单位选派政治素质好、组织领导能力强、熟悉业务的处级干部,每批1年时间,实行接力帮扶,一帮三年不变,集中全委力a量做好帮扶工作。在下派前,举办了帮扶干部专题培训班,委党组书记、主任任克军同志亲自到会并讲课。同时举行了“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欢送仪式及时把下派干部送到位,第一时间与帮扶地搞好对接。为深入推进“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委领导结合帮扶工作实际,建立了帮扶联系点,带头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以模范行动引领和带动各级党员干部,广泛参与“三帮扶”工作。同时建立了委领导包保责任制,落实每位领导的帮扶工作联系点,9位委领导分别帮扶1个薄弱村、1户困难党员和1户困难群众,作为帮扶工作示范点,较好地发挥了领导在帮扶工作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委里定期对“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进展情况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全面掌握和了解帮扶工作进展情况,做到勤沟通、常调度、解难题,确保整个工作抓得紧、落得实、见成效。

2.突出发展抓帮扶

围绕“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的目标任务,把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放在被帮扶村的发展上,做到真帮真扶,动真情办实事。

2.1制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据不完全统计,7月份以来,省农委下派干部深入帮扶村调研200多人次,平均每名下派干部到基层都在5次以上。在调研的基础上,全委每名选派干部都结合帮扶村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年发展规划的意见和总体想法。目前,所帮扶的20村,已经有9个村制定完成了发展规划,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其余11个村的发展规划正在着手编制。帮助协调解决发展规划资金20多万元。

2.2真抓实干,破解发展难点 与群众和基层息息相关的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发展的主要因素。委下派干部从被帮扶村实际需要出发,都把被帮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主要内容,纳入到三年规划中,共需资金3000多万元。目前,已帮助修建公路10多公里,经管站帮助东辽县建安镇营场村修建农道桥1座,农垦处帮助安恕镇关门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7万元。

2.3因此制宜,打牢发展基础 根据调研和当地实际情况,下派干部把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帮扶的主要抓手,增强被帮扶村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东丰县南屯基镇北屯基村等把发展蔬菜棚室建设作为产业发展重点、东丰县白泉镇西柳村把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作为发展重点、东辽县建安镇革新村等把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建设作为重点、东辽县建安镇营场村、安恕镇大道村、白泉镇安全村等把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

3.发挥优势抓帮扶

充分利用对农村工作熟悉、对农村政策熟悉的优势,积极发挥职责优势,认真抓帮扶。

3.1充分发挥政策优势 农业处提出在帮扶工作中落实国家补贴政策的程序和对象、投放的资金在合法基础上,对帮扶村进行重点倾斜,把好事办好。乡企处把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拉拉河镇增福村帮扶重点,农机推广站把被帮扶村纳入到辽源国能秸秆发电原料基地,可促进农民人均增收100元。

3.2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省农委农业总站、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绿办、乡企处、环保站、蚕研院、蔬菜院等帮扶处室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在帮扶村积极开展重大增产技术、农民职业技能、绿色食品、蔬菜种植、蚕业放养等科技培训,共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20多期,培训农民1000多人次。

3.3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结合被帮扶村实际,积极组织本系统、本行业农业专家、技术员直接到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家里,实行一对一、点对点直接帮扶。下派干部根据本身业务,也直接到村入户进行帮扶。半年来,共组织农业专家、技术员到村入户指导、培训1500多人次,充分发挥农业部门人才和智力的优势。

4.整合资源抓帮扶

4.1整合农委资源 省农委党组对帮扶工作高度重视,委主要领导多次听取汇报,根据帮扶工作实际需要,在认真研究有关政策基础上,为每个村争取国家“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 20万元,全委共争取整合资金400万元。

4.2整合处室资源 1人深入基层帮扶,所在处室单位做后盾、全力支持,是农委工作的突出特点。全委20个下派干部所在处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都多次深入到帮扶村进行调研,把帮扶工作作为全处室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集中力量,全力做好。省农机鉴定站为帮扶村引进两台单行玉米收割机,节约资金5万余元;委计划处计划为帮扶村解决项目资金50万元。

4.3整合其他资源 为做好帮扶工作,对上积极与农业部沟通,争取支持,对下积极与市、县两级帮扶部门进行沟通联系,各出其力,各负其责,把帮扶工作做实。乡企处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积极沟通,把推广新型粮食烘干设备和能够防鼠防潮的新型储粮仓建设列入到2012年农业部科研专项中,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与辽源市检察院一起筹措帮扶资金10多万元。

5.立足长远抓帮扶

“千名处长进千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增强被帮扶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按照建强一个班子、发展一批党员的具体目标任务要求,各下派干部和帮扶处室单位,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以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引领发展的能力为核心,以健全和完善村“两委”班子和各项工作规章制度为重点,以改善村委员办公环境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村干部素质和致富能力。农机处帮助白泉镇安全村筹措资金10万元,新建(部分维修)村部120平方米,党员活动室40平方米。蔬菜院计划在杨木林镇兴安村发展一批年轻党员,把能率先致富,又能带领村民致富的党员培养成村领导班子的接班人或入选领导班子。农机鉴定站、土肥站等帮扶单位带领被帮扶村村干部到发展较快的乡、村学习,转变观念,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省绿办把发展党员纳入计划,重点发展年轻同志入党,增强村支部的活力,培养新时期带领农民致富的年轻党员。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5

一、模式的提出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与广东粤北交壤,总人口30.7万,其中农业人口215978人;三面环山,地势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丘陵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1.5%。2011年底,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有46943人,大部分分布于边远山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1.73%。由于未列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特困片区县,大余县获得的国家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历来极为有限,扶贫开发多年面临着扶贫投入不足、资金使用分散、贫困群众参与不够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方面,由于财政扶贫资金偏重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投入不够;动员社会力量实施产业帮扶,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机制,致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困群众缺乏稳定的增收来源。

如何解决这些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瓶颈问题。2009年,国家提出开展“两项制度衔接”,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省扶贫和移民办根据国家两项制度衔接的有关精神,指出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直接贴近贫困农户特点,有针对性地落实分户施策,扶贫到户。根据省扶贫和移民办的要求,大余县围绕“以社会扶贫为载体,通过发展产业帮促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基本工作思路,于2009年动员组织7个驻县定点扶贫的省市挂点单位与7个贫困村71户贫困户结对进行产业扶贫试点,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1余万元,向每户提供3000元产业发展扶助资金;同时35名村干部与71户贫困户签订帮扶合同,发展生猪、白鸭、毛竹、香菇、甜玉米、薄皮西瓜、花卉等10多种种养业。随着效果的提升和机制的不断健全,在试点成功后,全县共动员组织了52个单位和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到户活动,筹集帮扶资金总额近200万元,帮扶贫困户626户,其中511户增收脱贫,占比81.6%,先后组织县、乡农技专业技术人员28名,负责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31期1505人次;组织省、市、县级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通过赊销种苗、饲料、定期指导和防疫等措施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组织了3家加工企业与贫困户签订了产销合同;百余名村干部负责向贫困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探索出整合社会扶贫资源产业扶贫到户的大余产业帮扶模式。

二、模式的制度设计

大余产业扶贫到户模式的基本内容是:动员省、市、县挂点单位及县部分民营企业拿出部分帮扶资金“捆绑打包”,专项用于帮扶挂点村的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以村民代表民主推荐的方式,在有脱贫意愿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确定产业扶贫到户帮扶对象;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组织村干部结对帮扶已确定的帮扶对象,协助帮扶对象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帮助他们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具体做法为:

1 制定帮扶原则。产业扶贫到户关键在于选好对象。大余县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四帮四不扶”原则:一是帮扶对象必须是低保户或低收入户,对富裕户不扶。二是帮扶对象必须勤劳肯干,能吃苦,诚实守信;对安于现状、“等要靠”思想严重的不扶。三是帮扶对象必须要有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和具备发展生产的能力,除给予3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外,其余的资金由贫困户自行解决;对无基本种养能力,又不参加技术培训的不扶。四是帮扶对象必须要有脱贫的愿望和信心,立足发展种养业;对于外出打工的不扶。

2 选定帮扶对象。为确保产业扶贫到户工作做到公平、公正,由各村按照“两会一提一公示”的程序选定帮扶对象,即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从本村贫困户、低收入户中提出对象备选名单。确定名单后,将推选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7天,然后召开第二次村民代表会议予以确定。

3 找准产业项目。为帮助贫困户找准产业项目,大余县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在三个方面帮助把准项目关。一是要具有产业优势。选择的项目,必须能代表当地的产业特点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优势,至少是当地的品牌产业,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二是要选择低风险项目。这样既可让困难群众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积累一定的生产资金,也可培养困难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和信心。三是收益要稳定。主要引导贫困户发展当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已有成熟技术,已获市场认可,产品销路较好的特色项目。

4 规范资金管理。产业扶贫到户帮扶资金来源于扶贫挂点单位和企业,为管理使用好这笔资金,由村委会统一管理“捆绑打包”的帮扶资金,并设立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专户。帮扶对象需要资金扶持时,可向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由结对帮扶的村干部把关,村委会干部集体审核通过,与村委会签订合同后,再向帮扶对象拨付3000元无偿帮扶资金,用于帮扶对象购买种苗、防疫病虫害等方面。资金施行滚动使用,所赚利润归帮扶对象所有。资金使用一年后,继续扶持扩大规模,直到帮扶对象脱贫致富后收回该笔资金,再转入扶持其他符合条件的贫困户。

5 整合帮扶资源。产业扶贫到户活动涉及的部门多,服务范围广,对象较为特殊,为使该项工作有效开展,大余县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筹措资金,确保资金到位。主动与挂点单位、企业加强沟通和协调,督促单位、企业帮扶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二是统筹协调,确保扶贫实效。积极与本地的省、市、县级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大户联系,通过赊销种苗、饲料和收购产品等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三是做好服务,解决实际困难。村干部与帮扶对象签订结对帮扶合同,明确村干部帮扶职责,村干部每周至少2次到帮扶对象家中了解生产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村委会每月召开一次相关会议,掌握帮扶对象产业发展情况,并及时上报县扶贫部门。同时,与农业部门联系,聘请农技术人员为顾问,每月上户1次实地指导,有针对性的组织种养户进行技术培训。

6 完善协调机制。在2009年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定点帮扶资金资源试点成功的基础上,2010年以来,大余县县委、县政府号召县直单位、县内名优企业参与此项工作,并将其作为定点扶贫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对2010年开展产业帮扶成效突出的10家民营企业,发文授予“爱心扶贫企业家”荣誉称号。进入“十二五”,此项工作被列入了县委、县政府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县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积极参与产业扶持到户工作;二是县委办、政府办联合下文,安排了一批有经济实力的县直单位挂点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到户帮扶,明确每个单位无偿提供资金3万元专项用于挂点村帮扶1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三是县扶贫、统战部门联合下文,选择了部分非公企业挂点扶持贫困村,每年无偿提供资金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四是成立了由分管县政府领导任组长的产业扶贫到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县扶贫部门,着力推动产业扶贫到户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模式的运用成效

据统计,大余县从2009年的7个单位帮扶7个村71户贫困户发展到2012年的42个单位和10个企业参与帮扶了28个村522户贫困户,形成了社会力量以产业扶贫到户为平台的“造血”式扶贫,开拓了扶贫到户新路径,丰富了社会扶贫内容,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有序开展。

(一)有效解决了两项制度衔接工作中的扶贫到户问题。几万元资金对于一个单位和名优企业来说也许是个小数目,然而却能帮助十多户贫困户发展产业,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几千元资金虽少,但只要用得好,却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作用。通过产业扶贫到户,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创业初期资金匮乏的难题。同时,资金的循环利用为产业扶贫到户模式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浮江乡车里村上屋组的王美莲,丈夫早逝,带着一儿一女生活艰难。因她本人勤快,脱贫致富愿望强烈,挂点单位将其列入为2009年的产业扶贫到户对象,出资3000元帮她购进了6头仔猪,几个月后,除去成本,获纯收入2700多元,随后她又购进6头仔猪,获纯收入近3000元。通过连续扶持,目前,她家养猪场年出栏生猪达50多头,存栏生猪达20多头,已建起了三层的砖混结构楼房,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二)有效推动了扶贫产业发展。大余县在实施产业扶贫到户工作过程中,以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为突破口,立足于本县的资源现状和产业基础,发展了以生猪、白鹅、苗木、花卉、毛竹、香菇、甜玉米、薄皮西瓜等为主的短、平、快项目。目前,全县已帮扶291户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帮扶231户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形成产业基地8个,引导组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8个。自2009年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活动以来,全县累计扶持贫困户发展种植业6483亩,其中苗木1238亩、花卉436亩、毛竹1123亩、香菇126亩、甜玉米2645亩、薄皮西瓜915亩;生猪养殖存栏713头,出栏2137头;白鹅存栏7116羽,出栏47429羽。坳上组的何光平2009年被选定为帮扶对象后,已种植发展绿化苗木面积3亩多,2012年年初他出售了部分罗汉松、桂花等苗木,收入达2万多元,家庭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周围乡亲看着何光平种植苗木挣了钱,纷纷跃跃欲试,如今在他的影响带动下,该村有30余户农户跟着一起种起了绿化苗木,短短几年间,该村种植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桂花等绿化苗木160多亩,现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绿色银行”。

(三)有效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通过几年来实施产业扶持到户工程。全县有511户贫困户已实现脱贫致富,占受帮贫困户的81.6%。以2010年为例,全县有158户帮扶对象年人均收入已超过全县年人均收入平均水平。大余县最早开展产业扶贫到户试点的浮江乡车里村从2009年始,在挂点单位赣州市水电设计院的帮助下,四年下来,10户受帮贫困户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其中枫树潭组的肖先平发展生猪产业,目前养殖规模达到80多头,年出栏在200头左右,纯收入6万元,实现年人均收入15000元,建起新房三层,约400平方米。上车组的董世太,已发展生猪养殖50多头,年出栏80多头,不但自己建起一层楼房,还资助其弟弟2万元建房一层。实施产业扶持到户以来,帮扶对象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1092元增加到2011年底的8369元,增幅达到664%。

(四)有效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大余县开展产业扶贫到户活动以来,为贫困户解决了许多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困难,帮助贫困户转变了思想观念,营造了合力攻坚的扶贫开发氛围,创造了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环境,坚定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激发了贫困户的内在动力,使贫困农户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同时引导贫困人口主动融入到了社会进步的主流,有效地缓和了各种社会矛盾,密切了干群关系,凝聚了人心,赢得了民心。新城镇实施产业扶贫到户活动以来,群众量由2008年的163件下降到2011年的83件/年,比例达49.07%。

四、启示意义

大余产业扶贫到户模式是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探索出的一条与扶贫攻坚“真扶贫、扶真贫”的根本宗旨相适应,具有可操作性强、易复制实施、切实可行的工作新路径,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灵活性、示范性和带动性,对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大余产业扶贫到户模式是贯彻落实新纲要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新纲要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以及“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大余县通过四年的实践,成功探索的产业扶贫到户模式,创新了一个以产业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的扶贫到户工作新机制,切实提升了社会扶贫的功能,把国家的扶贫政策方针落到了实处。

(二)大余产业扶贫到户模式是新阶段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渠道。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机能,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的关键所在。大余产业扶贫到户模式通过产业扶贫这个抓手,汇聚社会帮扶、基层组织、村民自我发展等方方面面的资源,科学整合到村,发挥作用到户,推动社会扶贫进一步具体化、落到底、见实效,使贫困群众真正得到扶持,形成了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合力帮扶贫困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扶贫开发的成效。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6

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吉安市主要从咬定目标、完善机制、夯实路径等方面贯彻落实。

咬定目标不放松。按照国家到2020年的脱贫目标和省里“四个全面”的要求,吉安市自我加压,提出了脱贫攻坚三年决战的总目标,从2015年到2017年,全市每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到2017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降至7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初步规划:2016年2个贫困县摘帽、2017年力争2个贫困县摘帽、2018年1个贫困县摘帽。

完善机制求创新。重点围绕“扶持谁、怎么扶、谁来扶”三个层面,创新工作机制。一是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核定对象、分类施策、责任帮扶、限期摘帽”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六个精准”,变“漫灌”为“滴灌”,确保滴滴到根。二是资金投入机制。除中央和省里的支持外,形成 “财政挤一点、帮扶领导带一点、挂点单位帮一点、商业银行贷一点”的资金投入机制。“挤”就是市、县两级财政共筹措扶贫资金10亿元,其中市级3亿元,5个贫困县各筹措6000万元,其余8个县(区)各筹措5000万元;“带”就是市领导挂点村市里带10万元、县财政配套20万元进行帮扶;“帮”就是每个定点扶贫工作组帮扶资金不少于25万元;“贷”就是通过扶贫贷款风险补偿、贴息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三是帮扶工作机制。形成 “领导挂村帮户、单位蹲村驻点、干部结对帮扶”的责任帮扶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帮扶2个贫困村,各级领导及机关、企事业单位到贫困村开展定点帮扶,实现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按照“321”帮扶方式(厅级干部每人帮扶3户、县级干部每人帮扶2户、科以下干部每人帮扶1户),实现干部帮扶分批全覆盖。

夯实路径谋脱贫。在实现路径上,对照“五个一批”工程,坚持宏观扶贫与微观扶贫相结合,全力推进基础设施扶贫、安居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六大精准扶贫举措。宏观上主要抓基础设施扶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水、电、路、教育、卫生等方面“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贫困群众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微观上主要抓扶贫到户,根据贫困户不同特点,分清类别,因户施策,重点突出产业扶贫、农村安居工程、保障兜底扶贫。基础设施扶贫主要是完成贫困村中通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469公里,实现村村通;在农田水利、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村级卫生室建设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安居扶贫主要是以土坯房和危旧房改造、移民搬迁为抓手,整合资金,加大投入,继续推进“引农上坡”、“爱心公寓”等搬迁模式,有效改善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产业扶贫主要是探索贫困户增收致富路径,通过资金、技术、信息等扶持到户,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重点把井冈蜜柚“千村万户老乡工程”作为“书记工程”抓好抓实,确保每户贫困户到盛产期每户蜜柚收入至少有1万元。教育扶贫主要是优先支持贫困村发展教育,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大力实施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劳务扶贫主要是拓宽就业渠道,组织贫困劳动力劳务输出,通过政府购买形式为贫困群众提供公益性岗位,鼓励能人创业扶贫,让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人均增加500元以上。保障扶贫主要是通过农村低保和养老保障、大病救助等政策手段和扶持种植1亩井冈蜜柚的“双保险”办法保障没有劳动能力的“红卡户”的基本生活。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7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经乡党委、政府办公会研究,决定从20xx年起,连续三年在全乡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重大部署,是转变干部作风、服务基层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具体实践,对推进香隆加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村(社区)、乡级各部门(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开展这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紧密联系帮扶对象和本部门(单位)实际,认真制定帮扶措施,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努力在四个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扶贫解困明显推进。围绕县委县政府“135“发展战略、党委政府提出的“抓基础,强场镇,调结构,强班子”的工作思路,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奋力推动全乡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协调健康发展。使农村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乡村环境明显改善。按照“发展生态经济、整治城乡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为主题,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在农村饮水安全、生活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实效,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环境质量。

(三)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按照省委“四个特别”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开展访贫问苦;党员干部要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结对帮扶;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帮扶承诺制,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基层组织明显加强。按照建设“五个好”村党组织要求,重点帮助帮扶村抓好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建设、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项工作”,努力把帮扶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成为引领科学发展、促进和谐稳定的骨干力量。

二、工作方式

领导挂点。经党政府办公会研究,各驻村领导联系所在村,张建平书记和唐毅乡长分别联系三村和五村。

部门包村。结合领导联系点,乡级部门(单位)分别确定1个村作为帮扶村。

干部帮户。乡级部门(单位)有帮扶能力的干部职工,在本部门(单位)的联系村内,采取“一帮一”、“几帮一”或“支部帮”等形式,帮扶一户困难家庭。

三、保障措施

挂点领导和包村部门要根据活动要求和帮扶对象需要,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各方资源,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帮扶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明确帮扶责任。挂点领导要带头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指导制定帮扶规划,帮助解决突出问题,协调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做好包村工作;包村部门(单位)要切实履职尽责,做到帮扶规划到村、帮扶项目到村、下派帮扶干部到村,加快帮扶村脱贫解困;帮户干部要做到政策宣传入户、致富项目入户、关怀温暖入户,帮助解决帮扶户的1至2个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加强工作力量。挂点领导要跟踪了解联系点工作情况,及时进行帮助指导。包村部门按照分工,驻村帮助工作。帮户干部要抽出时间和精力,采取入户走访、电话联系等形式,加强与帮扶对象的联系,帮扶期间每年至少到结对户走访联系2—3次。

(三)落实帮扶项目。包村部门(单位)要根据帮扶规划,结合部门(单位)实际,积极帮助引进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和资金。帮村干部要督促帮扶村用好帮扶资金、建好帮扶项目。

(四)强化目标管理。将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纳入领导干部和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每年进行一次考评。党委将对乡级部门(单位)包村工作每年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三年进行一次总结评比,对帮扶工作成效明显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并作为年底干部考评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帮扶工作不得力、群众满意度不高的部门(单位)、个人进行通报批评。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LFOX”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公司定点帮扶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关于印发贫困村帮扶单位和2017年选派帮扶干部名册的通知》(邱组〔2017〕23号)、《中共霍邱县委办公室关于向全县非贫困村选派扶贫工作队的通知》(办〔2018〕111号)等文件规定,县工投公司定点帮扶长集镇七里棚村和周集镇倪岗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我公司积极落实有关帮扶举措,帮扶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现将2020年度定点帮扶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七里棚村位于长集镇西部,占地面积约8平方千米,耕地面积8354亩,水面面积480余亩,林地山地面积320亩。全村辖21个村民组、886户3594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43户641人,贫困人口比例为0.25%。经过精准帮扶和精准施策,该村已于2017年年底顺利实现“户脱贫、村出列”,截止2020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

周集镇倪岗村位于周集镇西北部,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3.3公顷。全村辖26个村民组、1284户4086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284人,其中一般贫困户59户164人,低保贫困户52户84人,五保贫困户34户36人。截至2020年底,全村已稳定脱贫145户284人,其中:2014年脱贫21户40人,2015年脱贫25户54人,2016年脱贫2户4人,2017年脱贫12户31人,2018年脱贫37户86人,2019年脱贫42户63人,2020年脱贫6户6人。

二、定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统筹组织、协调解决并严格落实定点帮扶相关工作,县工投公司成立了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由主要领导担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负责、责任部室具体实施的领导机制,确保单位包村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定帮扶计划。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县工投公司有序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制定并印发《霍邱县工业投资有限公司2020年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计划》(霍工投〔2020〕5号),重点从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沟通协调其他帮扶单位、继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升定点帮扶工作。

(三)坚定产业帮扶。县工投公司始终坚持产业扶贫思路,立足于增强定点帮扶村造血功能。2020年5月13日,根据长集镇人民政府申请,结合七里棚村实际,县工投公司为该村捐赠扶贫资助资金20万元,用于发展养殖麻黄鸡产业,无偿发放给七里棚村41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切实提高扶贫成效。

(四)开展节日慰问。2020年7月1日,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县工投公司深入七里棚村走访慰问6名党员贫困户,并送去节日的祝福及慰问金,使被走访慰问贫困户真正体会到来自党组织的关怀,鼓足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五)加强走访调研。县工投公司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定点帮扶工作计划,扎实开展走访调研工作。2020年3月31日,深入周集镇倪岗村与县工投公司选派的驻村帮扶干部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认真听取驻村帮扶干部驻村帮扶及脱贫成效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倪岗村实际情况及驻村帮扶干部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对驻村帮扶干部不怕吃苦、踏实工作的工作作风给予充分肯定;10月11日,结合“国家扶贫日”活动,前往定点帮扶村七里棚村开展扶贫调研,并积极认领七里棚村新建组及同桥组水渠硬化工程两项扶贫项目;同时,在长集镇村支两委的组织下召开群众座谈会,深刻了解到我公司为七里棚村建设的提水站工程和村民组道路硬化工程产了巨大的扶贫成效,有效地改善了该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三、积极开展扶贫日认捐活动

(一)2020年10月17日,是全国第七个扶贫日,县扶贫开发领导组印发《关于切实做好2020年扶贫项目认领和扶贫认捐工作的通知》,县工投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即时组织召开 总经理办公(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求全体员工关注支持并积极参与各项扶贫日活动。通过与镇村相关领导和贫困户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七里棚村实际诉求,积极认领七里棚村新建组及同桥组水渠硬化工程两项扶贫项目。

(二)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科学文化知识,体现党建引领扶贫工作,扶“志”扶“智”相结合,县工投公司为七里棚村捐赠部分党建书籍和种养殖相关书籍。

(三)为充分发挥我公司职能职责,多措并举推进扶贫工作,县工投公司对七里棚村辖区内霍邱县众诚家具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充分了解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具体需求,引导企业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带领贫困户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四、定点帮扶取得明显成效

20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长集镇、周集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七里棚、倪岗村支两委紧密协调配合下,县工投公司以定点帮扶为根基,以产业扶贫和项目扶贫为主导,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结合自身作为县属投融资机构的职能职责,从项目、资金、物资等多方面加大对七里棚村和倪岗村投入,有效提高了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和内生发展动力,取得了明显的帮扶成效,为巩固脱贫出列成果和实现持续稳定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七里棚村于2020年脱贫2户9人;新增公益就业扶贫岗位27个;参加家庭医生签约410人;为11个村民组购买安装太阳能路灯66盏,共计15.51万元;参加劳动技能培训53人;教育资助贫困生106人;协调银行为18户居民发放产业养殖贷款。

倪岗村于2020年脱贫6户6人;贫困户实施自种自养产业项目61户17.2万元;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全村第一批从事养殖的农户数为38户,大棚蔬菜种植3户,第二批从事养殖的农户数为19户,露天瓜果种植1户;全村本年度土地流转205亩,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全村共5条总长约4公里道路建设项目获批,总投资340万元。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9

一、明显成效

1、深化了认识。定点帮扶队伍作为社会扶贫主力军,今年,县委、县府十分重视县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定点帮扶工作,将定点帮扶工作作为实施“民生工程”,完成“扶贫解困”任务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布置。以增加重点村贫困人口脱贫越温增收为中心,以帮扶重点村脱贫致富和增强村级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发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均制发了《关于县县级领导、县级部门联系乡镇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定点帮扶省级贫困村暨党员、干部对口帮扶农村绝对贫困户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全县县级领导、县级部门、乡镇加入到对80个县级贫困村定点帮扶工作队伍中,成为社会扶贫的主力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千方百计为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有力地加快了“民生工程扶贫解困目标户”脱贫致富的步伐。人武部、县扶贫移民工作局曾3次深入到铁清镇玉泉、三界、三合等村,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协调资金40万元用于村内过境公路、便民路、村级阵地建设,解决了600多名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2、找准了抓手。根据“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平台,以扶贫低收入户为对象,各单位在实际帮扶中,因地制宜,抓住贫困地区主要矛盾,把基础扶贫、项目扶贫、转移扶贫等作为治本措施来抓,成效明显。市、县两级共投入帮扶资金,170万元,完成扶贫项目97项,其中县级单位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完成各类项目13项,涉及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村道改造、水利人饮、电力设施、养殖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社会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提高。

3、发挥了优势。领导干部包村和市、县定点帮扶单位驻村,以“挂、包、帮”活动为主要抓手的定点帮扶工程,仅,已解决了8897人增收问题和温饱问题,占全县11130人“扶贫解困”目标任务的80%。实践证明,这有效的帮扶机制,发挥了部门的帮扶优势,并形成合力,大力开展行业扶贫、巾帼扶贫、计生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方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社会扶贫工作局面。

4、扩大了影响。今年,县扶贫领导组领导多次现场办公,跟踪问效,加大了解决问题的力度;部门单位领导和班子深入贫困村(户),分析问题,制定措施,做了大量协调工作,由此,形成了社会化扶贫的浓厚氛围。4月,全县扶贫开大会,对县、乡、村三级社会扶贫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了表彰;同时,各级加大了对社会扶贫的宣传力度,以电影、报刊、新闻媒体营造氛围,大量的扶贫事迹,先进的人和事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报》常有专版反映我县领导和部门关注解决贫困问题的采访。声势浩大的扶贫宣传,不仅促进了我县社会扶贫工作的开展,而且营造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社会扶贫大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我县充分认识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贫困地区,焦点在贫困户增收问题,坚持以开发的手段扶持穷村、穷人,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贫困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的方针,把社会扶贫工作的对象、区域、措施等纳入了《县扶贫开发十年(2010-2020年)》总体规划,明确目标:把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贯穿于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全过程。

(二)加强领导,细化措施。年初,根据县上统一部署,许多单位主要领导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制定方案亲自抓。第一阶段:各组牵头领导亲自带领工作组到联系点,深入村户走访调查,了解情况;结合帮扶对象实际,找出致贫原因,研究新举措。第二阶段:制定帮扶方案和具体措施,整合资金,发挥部门和单位优势,突出帮扶重点,保证了扶贫帮困政策、资金、物资和措施落实到位。第三阶段:回访贫困户,查漏补缺,添措施,巩固帮扶效果。有了领导和组织上的保障,全县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和落实社会扶贫工作,做到社会扶贫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牵头单位肩负了领导、协调、督促、评价成员单位的责任,成员单位积极主动配合,扶贫部门强化了职能,加强对社会扶贫工作指导、监督、协调和反馈,积极推动工作深入有效的开展。

(三)抓住项目,改变条件。坚持把改变一个村组或几个村组面貌的大项目和改变一家一户生产生活条件的小项目有机结合起来。一是抓新村扶贫项目建设。定点帮扶单位积极配合,针对帮扶,对症下药,如沼气、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同步投入建设。二是将当年扶贫新村“五通”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多措并举支持贫困村通村、通水、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工作。二是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实施“一户一型、一户一策”的小项目,积极引导参与扶贫开发,重点抓好调整优化贫困村产业产品结构,使项目建设成为各单位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的首要举措。

(四)依托龙头,助农增收。坚持开发扶贫、产业扶贫方向,想方设法让贫困村、贫困户达上产业经营的快车,通过粮、竹、果等产业化经营,实现稳定脱贫、勤劳致富。特别是近年我县依托华夏酒业、天竹纸业等龙头企业,进一步创新农企联接机制,提升了产业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了粮、竹等产业转型增效,大幅度带动农户增收。

(五)激发群众,自力更生。完善机制,将帮扶资金和项目与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结合起来,在帮扶中,运用“参与式”扶贫方式,实现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调研、论证项目,鼓励当地群众投工投劳,这既沟通了感情和联系,又调动了干部群众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合力,增强了帮扶力量,促进了帮扶目标的实现。实践了“输血”、“造血”功能的结合,从源头上、根本上消解贫困。

(六)立足长远,发挥优势。根据中央、省、市对农业的全方位投入,发挥行业优势争取行业项目,紧随国家政策导向,水利、农业、交通、畜牧、林业、电力、文教、卫生等加大了项目资金规模争取力度。同时,进一步发挥了老促会、扶贫协会的重要作用,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拓宽更广阔的路子。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有的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少数帮扶单位领导对扶贫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主动帮扶和积极帮扶落实较差。

二是少数单位帮扶目标不明确。缺少帮助贫困村理清工作思路,制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的具体帮扶措施和开发式帮扶,在省级扶贫新村建设后,忽视了它的后续发展。

三是对帮扶对象把关不严,有的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四是社会扶贫工作缺少激励机制。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狠抓宣传,动员更多的爱心人士和企业帮扶

通过媒体把单位、企业和个人的帮扶情况和落实情况及达到的效果向群众公示,使社扶资金使用透明化,接受群众监督,让捐赠人能放心。

定点帮扶工作要点篇10

一、领导重视、目标明确、措施有力、责任落实

XX厂是一个省属驻市企业,但历来十分重视定点扶贫工作,自九十年代初,就把它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来,把帮扶工作列入了领导工作的议事日程。去年,我厂在接到十办发[20__]4号文件后,认真学习了文件精神,并将帮扶工作在党委会上进行了专题研究。厂领导在思想上达成了共识:扶贫开发是针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尽快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于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决定行动,在会上厂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帮扶舒家乡鲍湾村工作要当成是自己的事情来办,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部门要经常过问帮扶工作,亲自落实责任制,对具体工作要亲自布置,提出要求,从落实任务,确立项目到资金安排,考察验收,要做到样样过问,要及时增添新的帮扶项目,在帮扶工作上有创新,出新招,做到工作不松,力度不减。文秘站网-

为了保障定点扶贫工作不因人员变动而受到影响,我厂及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成立了以工会主席为组长的扶贫领导小组,落实了工会办公室人员具体负责定点扶贫工作,并确定了专门联络员来做定点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工作力度不减,工作机构不散,工作劲头不松。我厂于今年初提出了新的扶贫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实实在在解决几个问题,确保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并认真制定了20__年度的扶贫工作计划。为了达到预订目标,厂党委和扶贫领导小组,召开了几次会议专题研究定点扶贫工作,落实责任,为完成今年扶贫工作计划夯实了基础,确保了扶贫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0__年,厂领导不仅亲自带队到定点扶贫村开展扶贫调研工作,重新对扶贫定点村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真实的掌握了扶贫村的真实情况,以便对“贫”下药。通过调研分析,制定了具体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明确了责任。20__年我厂领导班子与部分职工对扶贫户进行了走访、交流,并提供帮助10余次以上。

二、帮助理清工作思路,以改善居住环境为着力点,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

03年,我厂通过专门工作组的认真调研,分析在XX村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1)居住地理环境较差。近年来,我市气候异常,加之人为活动频繁,我市城区发生地质灾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鲍湾村就是其中地质灾害较严重的一处地方。

(2)生产发展缓慢。由于生产方式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有时春旱夏涝,遇上灾害,抗拒能力较差,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经营,靠天吃饭。一遇天灾人祸就会使一些刚刚越过温饱线的贫困农户返贫,甚至陷人更为贫困的境地。

(3)基础设施很差。在交通、通讯、电力、广播电视建设方面,与周围地区相差甚远。尤其是交通方面,一有风雨雪,地面便积满污水,行人几乎无法行走,严重干扰了鲍湾村以卖菜等为生农民的生计问题。

(4)改革开放滞后。由于自然条件及原有基础太差,生产力发展较慢,新的观念很难传播,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得不大。

我厂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在20__年一方面为对口扶贫的鲍湾村,协调相关的关系,另一方面先后几次召集人员深入该村,与镇、村干部一道研究扶贫工作及农民增收的有关问题,明确了今年我们和鲍湾村一道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科技为支撑,面上扶贫与重点扶贫相结合的工作思路。

在明确工作思路后,XX党委及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做出了首先以改善居住环境入手,在20__年,我厂对该村进行生活饮用水问题,多次运送改造饮用水工程所需用的原材料(水管等)及技术支援,现鲍湾村的居民家家都安装了自来水管道,都喝上了合格的自来水;平时还经常帮助他们义务维修电力设施及线路;今年,我厂与该村共同商讨道路硬化改造,该村的道路硬化改造使得村民们热情高涨,我厂还在今年4月2日将50吨水泥送到鲍湾村,帮助该村修建

公路,以使鲍湾村能真正做到车辆通行方便、行人走路方便,学生上学方便。我厂领导看到XX村村民亲自修整的公路已初具模型,感到心里非常畅快,村民们也实实在在的觉得黄龙滩电厂对他们的帮助是实实在在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紧紧围绕贫困户解决和巩固温饱成果这一中心,扩宽村民们再就业渠道。居住条件改善了,交通便利了,但是有些贫困户的收入却始终没有跟上去,米油缺少,致使家里揭不开锅,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却依旧在温饱线上挣扎,我厂真实地掌握到这一情况后,经过厂扶贫领导小组的认真研究讨论,找寻出了一个解决此问题的一条途径,并努力进行协调,安置了部分村民来我单位担当临时工,做一些以体力为主的工作,还在厂其他的能力所能及地给予他们以帮助,给他们一些临时性、零碎的工作来做。一是解决、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二是给他们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巩固了他们的温饱成果;三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四、积极捐送物资,为贫困户献爱心,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