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能力十篇

时间:2023-04-02 03:17:54

业务能力

业务能力篇1

关键词:财务核心能力盈利成长可持续

当前对企业财务能力、尤其是对企业核心财务能力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日渐繁荣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管理者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注,另一方面,亦反映出目前国内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培育核心财务能力的内在要求。中国电力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具有全球公用事业共同的特点,又因国家过度的垄断保护,嬗变为一株温室中的花朵。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电力企业也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电力交易市场的建立、形成和发展,使得电力企业必须走出围城,高屋建瓴,发掘和培养自己的核心财务能力,整合、再造企业的财务资源,挖掘自身的财务潜力,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核心生命力??毕竟,价值是企业存在的根本??这是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拟结合我国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特点对核心财务能力的构建略作探讨。

一、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理论体系的引入

企业财务能力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一部分,它取决并服务于企业核心能力。企业核心能力虽然具有价值性、异质性、不能仿制性和难以替代性四个特征,但直接计量与反映却非常困难。因此,企业核心能力的披露必须借助企业核心财务能力。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必然反映在企业财务能力和核心财务能力的改善与增强上。而企业财务能力的提高,又能维持企业能力的提高,并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企业财务能力包括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最终将反映在以盈利和成长为核心的财务表现能力上。这三种财务能力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企业核心财务能力,即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基础是盈利,目的是成长,关键是可持续,三者缺一不可。它在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盈利能力的最大化不如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而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不如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因此,现代财务管理应以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最大化为目标(朱开悉,2001)。惟如此,才能提纲挈领,全面提升企业财务能力,推动财务管理的深化。

二、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状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

由于电力体制改革付诸实施,电力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被推向了前台,它的生存和发展遭遇到愈加严峻的挑战。现实状况是:长期“条条”管理的模式使绝大多数企业仍囿于完成上级下达的经营指标和追求盲目扩张的传统财务管理思想。若论及以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为表征的企业核心财务能力,或是因先天不足而显得稚嫩,或是因不得要领而缺乏调理。在市场环境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动力主要来自企业财务结构的改善、财务战略的选择、盈利空间的拓展和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而凡此种种,恰恰是电力企业财务能力现状的处处软肋。

1、电力企业的财务结构不尽合理。

这里所称财务结构包括资本结构和资金结构。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后,发电企业如释重负,市场化过程中,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相继进入。国电集团、华电集团、华能集团频频发力于资本市场,并拥有各自的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投资更是屡试不爽。相形之下,国有独资的电网公司则有些举步维艰。厂网分开后,电网公司的资产远小于原国家电力公司的资产,而城、农网改造产生的负债却全部由电网公司承继,使其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偿债能力面临较大的考验,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虽然国家为农网改造提供了一块还贷资金来源,将原来的2分钱电力建设基金并入价内用于农网还贷,但毕竟缺口太大。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电力企业的资金结构。资金结构是指企业的各项资产项目所占用的资金与总资产之比。合理的资金占用结构是保证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的前提。在电力改革的现阶段,发电集团及其核心上市公司最关心的是:在自己的巨额资产中究竟有多少资金可以拿来进行资本运作,实现战略重组。2004年底华能国际有存款上十亿人民币,大唐集团有83亿存款,国电集团有70亿存款,而国家电网公司存款高达1278亿元!可见,电网公司的现金资源较为充沛,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与之相反,发电企业却显得有些拮据。

2、电力企业的财务战略不明确。

对大多数电力企业来说,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条件下,如何深入研究并努力巩固其核心资源、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比其他电力企业更优、更快、更强,从而使自己赢得长期持久的竞争优势,变得愈加重要。根据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应该在低成本、差异化和目标集聚战略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并选择相应的财务战略。遗憾的是:电力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并没有较为清晰的财务战略取向。由于长期处于无竞争的自然垄断地位,又缺乏有效的财务评价和监管机制,使得电力企业习惯于将规模扩张作为自身的发展方向,甚至于“可以不计成本,不讲效益”。近年来在城市及农村电网改造过程中,电力企业出现的立项时争抢投资额度,项目实施时因所得额度过大,消化不良,人为增加电网规划密度,形成大量无效资产,项目完成后又因财务费用剧增而致亏损的异常现象很值得我们反思。

高昂的负债经营成本对应极低的投资回报率,使得电力企业前行已不堪重负。但即便如此,大部分行业内人士仍认为电力企业的亏损完全是“政策性亏损”。难道我们对自己的未来不能有一点选择和把握吗?无论如何,作为财务人员应该警醒的是:电力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如果脱离了低成本财务战略的轨道,必然会邂逅过载倾覆的危险,又何谈可持续发展?

3、电力企业盈利空间有限,财务风险高。

可持续盈利能力作为核心财务能力的重头戏,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生死存亡。那么现状又如何呢?我们通过反映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可以窥斑见豹。“厂网分开”后,四大发电集团(不包括华能集团)的销售利润率2002年平均为12.95%,2003年平均为13.18%;从2002-2003年的平均水平来看,发电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似乎有一些改善,但变化不明显,因而很难得出确切结论。但是电网企业就令人堪忧了:两大电网公司的销售利润率2002年平均为6.83%,2003年平均为2.93%;与2002年相比下降了57%。如果参照国内其他行业或者国外同行业盈利水平,会发现一个令人迷惑的尴尬现象:无论是与国内主要工业还是与其它国家的电力行业的盈利能力比较,都显示了中国发电集团的盈利能力在国内、国际至少属于合理水平,但是电网公司的盈利能力则明显低得多。为什么我国电网公司盈利能力相当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现行的投融资政策加重了电网企业的债务负担,致使电网企业各项投资支出只能依赖于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财务费用及其它成本大大增加,以及目前资产结构失衡而导致较大的税收政策负面影响以外,最重要的原因是电价机制存在缺陷:一方面,由于各种电价差异(工业电价和居民电价的差异、优待电价和地区电价差异)所产生的交叉补贴大多由电网企业负担,而不是由政府、发电企业和其他机构分担,无疑会给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在现行的电价体系的输配电环节,除个别跨网联络线核定了输电价格外,电网输配环节基本无独立价值表现,输配电价只是由销售电价减去购电价格的倒算法而得。这就造成当发电环节的投资和经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上网电价上升会使得电网经营的合理收益得不到保证,从而会影响电网企业的盈利能力。

在探讨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时,我们不能忽略未来的财务风险。电力作为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殊商品,对下游产业的依赖性不言自明。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下游高能耗产业的高速发展,电力是否要快速跟进,以满足其超常规的用电需求?虽然,短期内高能耗产业确是有利可图,敏锐的民营资本也在大举进入,但从远期看,高能耗产业市场不容乐观:专家预计到2005年底,钢铁的过剩产能为6000万吨,占届时生产能力的近1/5;电解铝过剩400万吨,而本年需求才不过600万吨;水泥也将有1亿吨的过剩。高能耗产业的巨大用电需求实质是将其财务风险转移到电力行业。依靠低电价,高能耗产业快速收回了投资,一旦其需求减弱,电力销售受阻,银行不良贷款数额激增,会引发较高的财务风险。故必须防患于未然,否则背黑锅的就极可能是尽力满足了高能耗产业用电需求的电力企业,毕竟,电力投资的回收期可是长达十年以上的。

4、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仍然较低。

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便是用户欠费。受限于电能的自然属性,电力企业一直沿用先用电后交费的营销方式,且电力企业现有的技术也不能做到随用随交,这就造成电力企业将电送出却不能同步收回电费的被动局面。一旦用户无钱或有意拖欠,就会形成坏账。

电力企业自身在财务管理的微观操作中同样存在大量积弊。2004年电力系统进行的清产核资充分暴露出资产管理的混乱。由于没有对债务人进行精细化管理和业务追踪,大量的债权类资产成为坏账,甚至想要核销都因为年代久远,无法取得相关证据而寸步难行。电力企业是较早实现财务信息化的行业,但企业各自为政,投入大量资金重复研发,出现了MIS、MRP、MRPⅡ、SCM、ERP、CRM等一系列让人目眩的管理系统,却未能建立统一的融合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综合性信息管理平台,财务管理成本较高。

体现财务管理效率的另一个环节是营销及客户管理水平,因为企业财务成长能力主要依赖于销售收入的增长,而销售收入的增长又依赖于客户需求,绿色营销成为电网企业特别是基层供电企业的生命源泉。传统理念的惯性使电力企业仍习惯于用行政方法处理客户关系。主要表现在:电网检修时,供电企业往往以安全生产为挡箭牌,轻视客户利益,随意延长停电检修时间或安排临时停电检修;在企业内部关系协调方面,生产、营销、安监、财务、人力资源等部门均强调各自方便,缺乏行为整合,影响服务效率;在营销人员的基本素质方面,缺乏“专注关系,全心服务”的精细化理念与行为,缺乏对客户适时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汇报能力。以上种种情状,在未来竞争充分的电力市场中会不断侵蚀电网企业的客户基础和市场占有率,从而动摇销售收入可持续增长的根基,造成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的内伤。

三、加强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的对策与思考

通过对电力企业核心财务能力现状的实证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发现的主要弊端应予高度关注,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积极思考应对之策。

1、优化财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现在必须严格控制资产负债结构,增加自有资本积累。努力发挥财务公司和资金结算中心的作用,利用资本市场,拓展信托、租赁、保险、证券以及资产委托管理等业务,实现资产流动。今后,电力项目融资应更多地通过股权转让、资产出售、资产置换和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盘活存量资产,运用银团贷款、股票、债券、基金等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同时,对本系统电力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对参股和控股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行转让,优化上市公司在全国区域内的合理布局,增强再融资功能。此外,电网公司要做足功课,争取在融资方式上有所突破。要学会通过合理购并加速规模积累,因为成功的购并能够以诱人的条款进行,并且快速融为一体,从而加速增长和降低成本,赋予企业十分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资金结构管理方面,电力企业必须充分考虑并合理解决企业资产结构与资金结构的有机协调、盈利性与流动性的有机协调等财务问题。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投入产出效益观念和盘活存量的观念,运用财务预测确定最合理的资金占用结构,并对资金进行监控,定期开展资产结构与资金结构的综合分析,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实际资金占用结构尽量达到最佳状态,其余部分则用于短期投资或长期战略投资。

2、定位低成本财务战略,实现可持续成长。

新的电力体制下,电力企业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构建一整套高效、合理的以低成本战略为导向的财务管理体系,对于电力企业赢得整体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要降低成本,必须有效地规范电力企业的经营行为,通过生产过程各环节的节约来获得电力产品最终的成本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通过变降低成本为尽量避免成本发生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比如现代的JIT以零库存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存货成本;而TQC则以零缺陷的形式避免了几乎所有的维修成本和因产品不合格带来的其他成本。这种高级形态的成本避免思想其实质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对于一个电力企业来说,其价值链活动中哪些是成本费用的重点,哪些是根本不带来价值,只耗费成本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活动,应该仔细分析和选择,以求降低或消除这些活动的成本。

3、拓展盈利空间,降低未来财务风险

首先,要争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电价政策。电力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继续深入电力改革。制定和实施既能鼓励电力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电力企业自我约束电力建设投资、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实现用户公平负担、提高能效的发电电价、输配电价和销售电价构成的电价体系。逐步取消交叉补贴,调整电价结构,使上网电价和输配电价达到合理的水平,从而保证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电力企业要密切关注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风险转移动向,降低自身的财务风险。不能被高能耗产业牵着鼻子走,要学会运用合理调度调节电力供应,大力推行分时电价,适当、有选择地提升某些类别用户的销售电价,如氧化铝、铁合金和电石行业,可以抑制这些依赖低电价而生存的高能耗产业的不合理扩张,此外,对于市场化的其他能源价格和严格管制的电价所形成并不断扩大的能源价差,电价总体水平的提升还可以缓解这一矛盾给电力供给带来的压力。我们应该认识到:上下游产业的景气对电力企业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美国资深财务学家罗伯特?C?希金斯教授曾提出警告:“从财务角度看,增长不总是上帝的一种赐福。快速的增长会使一个公司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因此,除非管理层意识到这一结果并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控制,否则,快速增长可能导致破产”(HigginsRC,1998)。所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增长不等于发展,持续、健康、稳定、协调的发展才是电力发展的“硬道理”。

4、提高内部财务管理效率,苦修核心财务能力内功。

针对应收账款余额即用户欠费这一疑难问题,

电力企业要提高风险意识,防止某些用户不但故意不把电费纳入其正常成本,反而把拖欠电费作为降低自身成本的途径。对拒不履行欠费归还协议而恶意拖欠电费的企事业单位,可依法强制直接划账;要加强对欠费客户的预警和追踪,防范其借改制、重组之机,恶意拖欠电费或逃废债务的现象。电力企业要注重强化活而不乱的资金循环体制,抓好资金的流程管理。为保证资金“满负荷”高速运转,财务部门要对企业的资金统一管理,集中、有偿使用,防止资金循环的中断。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监督以货币回笼为中心的电费收入责任制的实施,加强对应收电费的清欠。新晨

在具体财务管理应用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存量资产的管理,通过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和浪费。要敢于、善于运用概率分析、风险决策、弹性预算等手段,制订留有余地的管理措施。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以及信息安全应受到高度重视。逐步将财务管理的重点转向面向未来的信息处理和披露。统一规划能够融合人、财、物多态数据流的企业整体资源管理平台,整合现有多口径分离的经营管理子系统。促进电力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整体成本的双向趋优。

业务能力篇2

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组织形态及运营模式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企业的竞争正日益从企业外部产品和市场的竞争走向企业内部资源、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兴起正是顺应这一变化趋势的必然。

根据Prahalad和Hamel的理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是能够提供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有如下特点:一是核心能力是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它通过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二是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企业的一系列产品及其服务上;三是它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

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财务核心能力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能力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必然反映在企业财务能力和财务核心能力的改善与增强上。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提高,并确保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延续。

一、财务能力及其表现

财务能力是指企业获取、优化配置各种财务资源,使企业形成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收益的能力。它包括三个方面: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

(一)财务表现能力

财务表现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个方面。财务表现能力信息主要体现在企业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方面。这些信息集中体现在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以及相关补充信息上。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就是以财务资源、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为核心间接反映财务表现能力。在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显然是企业的盈利和成长能力。

(二)财务活动能力

财务活动能力包括企业筹资能力、投资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分配能力等,其核心体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筹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资产规模;投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投资报酬;分配能力直接影响企业声誉;日常管理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能力。它们共同影响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

(三)财务管理能力

财务管理能力包括组织的财务决策能力、控制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其核心体现了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组织的治理结构、管理方式与方法、管理者的素质等多个方面,它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因此,它们是财务核心能力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财务核心能力及其特征

财务活动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最终将反映在企业财务表现能力上。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可持续盈利能力,这三种财务能力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形成企业财务核心能力,即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是盈利能力与成长能力的复合,其基础是盈利,目的是成长?关键是可持续,三者缺一不可。

价值性、渐进性、难以模仿性和动态性是财务核心能力的本质特征。

(一)价值性是财务核心能力最突出的本质特征

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的高低,即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大小,最终都将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上。企业价值本质上是由其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现值决定的,是企业运行效率的综合反映或体现,是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盈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但度量了企业已有资产的盈利能力,还体现了企业对经营环境的战略适应能力。在资本市场有效率的条件下,企业价值的高低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盈利能力;二是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三是盈利能力的增长潜力。即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上。(二)难以模仿性是财务核心能力独特的本质特征

财务核心能力的难以模仿,决定了它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即使被其他企业模仿,也会由于体制、文化、背景的不一致,造成“水土不服”,难以模仿性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独特性不仅带来财务管理的差异性,而且决定企业财务效率差异和财务收益差异。

(三)具有渐进性特征

一些非关键技术在市场上是可以买到的,而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是无法用钱买到的,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会形成,而是经过长时间知识、技术和人才积累逐渐形成的,许多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核心竞争能力的形成需要10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

(四)具有动态性特征

财务核心能力是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巩固,这样才能保持其可持续的优势。如果竞争对手普遍掌握类似的财务核心能力,那么,在某阶段形成的财务核心能力就会贬值或淘汰。因此财务核心能力需要巩固、发展和创新。

三、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提升的意义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日益增大的财务风险。树立财务风险观念,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已成为企业加强财务管理,提升企业的财务核心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财务风险及其危害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主要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资金运作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1.筹资风险及危害

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二是由于利率、汇率的大幅度变动,使企业的资金成本大幅度变化,从而影响了企业预期的财务收益。

2.投资风险及危害

主要指在长期投资中,由于投资额、投资回收率、投资项目的使用期限大幅度变动,使投资报酬达不到预期的财务目标而发生的风险。

3.流动资金运作中的风险及危害

指在短期投资中,由于各项流动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等而产生的风险。流动资金风险的产生,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影响企业偿债能力,进而导致企业破产的可能。

4.收益分配风险及危害

指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的生产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奖金,给投资者分配过多利润,使企业承担过高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成本,并由此无法保证在预计的经营期间内持续经营,从而引发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控制对企业财务核心能力提升的意义

1.财务风险控制是对原有企业财务核心能力的再造

传统的对财务核心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体现在财务决策、组织、控制和协调等能力方面,一个企业如果具备优于竞争对手的上述能力,就意外着它拥有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财务核心能力,为企业带来差异财务效益。但随着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及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企业具备较强的识别、预知和处理风险的能力。因此,财务风险的预警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在风险凸显前就察觉,并能够及时将风险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传递给利益相关者,以减少风险发生时对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击程度,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保持企业的可持续盈利能力。

业务能力篇3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企业财务管理;联系阐释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财务工作支持,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逐渐成为了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对企业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研究,能够在明确会计工作职能的基础上,更好的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模式,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分析

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会计业务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是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主要方式两个方面。

(一)会计业务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涉及的内容较多,需要将各类数据进行整合,进而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而各项会计业务的开展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前提,能够直接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1]。完善的会计业务管理模式、工作质量,才能够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为企业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财务管理是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主要方式。高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下,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业务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这种全面提升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将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科学可行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会计业务能力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在于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所以需要加强对会计业务能力的提升,进而构建高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业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注重会计人员的录用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知识经济时代下,人才逐渐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会计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工作质量也会影响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质量,故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注重会计人员的录用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企业招聘会计业务工作人员之前,可以先明确人才需要具备的各项能力与各项素质,制定周密的人才招聘计划。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前的时展环境,选择更多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先进财务管理思想以及较高职业素养的会计人员。在选择完成会计业务工作人员之后,企业可以开展一段时间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加强对会计业务工作人员的综合指导,使每一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能够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明确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熟悉自己岗位中需要做好的各项工作。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整合,真正凸显会计工作人员在企业发展中所能够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完善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度,提升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内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是当前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各项会计业务工作的管理,通过完善的会计工作管理制度,提升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首先企业可以制定会计工作管理与监督制度,明确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的具体责任,明确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状态,结合当前市场发展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寻找应对外界因素并契合本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对策。企业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监督,营造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氛围,保证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企业文化活动,多关注企业员工的工作状态与生活状态,将人文主义理念渗透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进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保证企业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持续发展。最后,企业可以适当引入激励机制,针对表现较为优异的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奖励,针对存在数据计算错误的员工惩罚,将会计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质量、工作态度直接与其个人薪资或者是晋升条件相联系,使每一位会计工作人员都能够努力工作。结束语: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协助的关系。当前企业中的会计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会计业务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及企业财务管理是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主要方式两个方面。在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注重会计人员的录用工作,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度,提升会计工作的整体质量等方式,提升财务管理的综合质量,为企业的快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启国 单位:青岛第一疗养院财务科

业务能力篇4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 英语教学 服务 专业课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是对职业教育本质最简约的说明。它的目标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各行业培养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主要由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文化课是基础,专业理论课是核心,专业技能课是关键。三者都是为了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不仅仅是文化基础课,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课。但事实上,在我们日常英语教学内容的处理和呈现上,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实效的评价上,我们还能不同程度地看到普通高中的影子。为此,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交际为主,强调教学互动;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主动为学生专业服务、为学生职业生涯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改革方面

1.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入学时成绩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看不懂、说不出,无法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根据我们的调查摸底,从英语课程的角度出发,就英语基础和英语情感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成效,必须进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发展潜能结合课程计划和教材特点来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目标,即从知识领域、能力领域、情感领域由低到高提出基层目标、可实现目标、深发展目标,从而真正落实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基层目标:从基础层学生出发,按照课程计划最低要求,必要时可低于课程计划来制定,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要求,使学生在积累知识、尝试运用英语的同时,体会到成功的愉快。

可实现目标:以基层目标为基础,以中间层学生为主体,以巩固知识、强化运用为目的,适当增加初级层面的能力要求。

深发展目标:要求能灵活应用英语进行交流,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探索精神。

2.教学形式改革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学形式一直处于“三个一”(一本书、一盒粉笔、一个录音机)的单一教学形式,缺乏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很难激起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直观、生动、方便、快捷、实用等特点,具有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能有效打破“黑板+粉笔+录音机”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充分调节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实现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之中,从而使知识打破时空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进而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

媒体交互性、个性化的优势进入课堂,必将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教学形式中发挥重要作用。

3.教学方式改革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而在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是改革的重点。现行的五年制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独角戏”的局面。课下学生没有或很少有相应的英语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为依托,缺少或丧失英语运用环境。这是高职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所以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学生的生命活动。人的因素应该成为英语课堂设计的基本依据,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把课堂主角还给学生,给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和机会。因此应积极探索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各种感官活动起来。正确引导他们参与讲英语、用英语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浓郁的、名副其实的英语课堂气氛,保证培养出来的新型人才不再被“语言运用关”所困扰。具体的方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课前三分钟自由表达。

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年龄关系,往往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所以他们大都喜欢课前的自由表达。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平不高,但如果在上课之前帮助他们选好话题,做好准备的话,也可以做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当学生讲完后,教师应予以恰当的点评,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对英语的兴趣。课前表达这种形式给学生创造了说英语、用英语、表现自己个性的机会,培养了他们主动收集材料,学习英语的兴趣。内容可以涉及旅游、购物、明星、宠物、交通、大学生活等贴近于学生生活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2)情感朗读法。

饱含激情的英语朗读是学生进入文章境界、体会作者情怀的一种极好方式。学生对课文极富感染力的“美读”和“情读”,既抒发了“读”者的情怀,又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带给课堂无尽的遐想和想象的空间,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同时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欣赏力在这美妙的读书声中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对话法。

语言交际的主要功能是对话,对话也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课内模拟真实半真实的对话能克服课内书本内容与实际交际存在的巨大区别。对话方式可分为两个小组对话、男女生对话、小组间的对话、师生对话、自由对话、分角色自编对话、看图编对话等。具体方式可因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具体对待。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积极的鼓励,使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

(4)竞赛法。

利用高职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中引入竞争机制,设计一些抢答题和必答题;在单元复习时设计各种活动,评出最佳合作奖和最佳表现奖等;在讲解练习题时,设计各种擂台赛。这种全班参与的竞赛性的教学既鼓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5)角色表演法。

把表演带进课堂或经常在课堂上把句型、对话、课文编成短剧。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使用一些常用的交际性的习惯用语及一些肢体语言。这时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或师生共同表演而且尽量帮助学生把所学内容按设定的情景结构演出来。做到声情结合,使学生得到大量的听说机会。

(6)听说法。

在学生们厌烦了老生常谈的听力填空、听力选择时,听英语歌歌词填空应该是一个好方法。歌曲的曲调和旋律具有重要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语音、语调,学习单词、句型、语法和文化。在享受音乐的氛围中引导学生从听到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当然所听内容不能太难,要使他们觉得能够在认真努力之后听得出来,获得学英语的成就感。

(7)分段复述法。

教师挂图,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或句型,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几分钟,然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讲一段,直到把整个故事讲完为止。教师应抓住时机表扬讲得最详细最流利的小组。最后还可以请讲得最流利的学生将故事从头到尾串一遍。这样使得他们有一种学英语的成就感,而且激发了别的小组更好参与的积极性。

(8)游戏法。

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游戏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英语教学变得更生动、丰富,使课堂变得有趣、活泼。游戏设计可以有:(1)快速反应;(2)角色扮演;(3)竞赛法;(4)听说训练,等等。在讲授新课时,穿插一些游戏如比赛、表演等,可以分散难点、降低难度,使学生们能在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总之,在五年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牢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凡是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思维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引入课堂进行尝试。如果每节课都使我们的学生带着对英语学习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而结束,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会令人满意。

4.考试样式改革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只有改革教学评价,才能使课程改革有生命力,才能促进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评价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传统的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把百分制作为教学评价结果的唯一表现形式,所评价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无论是在信度上还是在效度上,都有较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已经不能适应五年制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英语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应试教育的范畴,所以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一张试卷,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学生。而要注重交际能力增强的定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所以,应以考试改革为先导,设计出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试制度,使考试真正成为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1)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改革的原则是突出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点,贯彻落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职生的实际,以发展学生能力为重点,夯实基础,突出专业需求。所以考试命题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细化。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2)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高职特色。

考试样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成绩由多种形式的成绩按比例构成。具体可以包括:①个人、小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②平时考查与综合考查的结果相结合。③等级与评语相结合。④口试、面试、笔试相结合。⑤免试与重试相结合。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手段,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考核样式。

三、结语

通过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五年制高职英语教学能够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那就是结合专业特色和

学生特点,在有限的课堂内无限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英语教学成为寓教于乐的享受,真正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课堂教学的艺术.

[2]郑桂芝.五年制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3]李志丹.高职英语教学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业务能力篇5

湖北省新农保主要政策变化与农行金融服务承载的主要任务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要求,湖北省新农保政策变化与金融服务可以概括为“两个全面提速、一个对接跟进”:

(一)整体推进的力度、广度、深度全面提速。一是从推进力度看,推进时间由原定于10年完成的新农保工作任务提前为2至3年内完成。二是从推进广度看,区域覆盖由2010年10%的县(市、区)到2011年的60%,再到2012年的100%,也就是区域覆盖到所有的96个县(市、区),包括935个乡镇,2.6万个行政村。三是从推进深度看,主要是新农保财政基金管理层级由目前以县(市、区)为单位统筹管理直接提升到从2011年开始实行省级集中管理,最终实现中央统筹管理。

(二)工作的需求量、业务量、工作量同步全面提速。(1)服务载体的需求量同步全面提速。一是社会保障卡面广量大、时间集中、功能要求完备。2012年以前,全省农村社会保障卡用卡总量约3200万张,基本实现农村适龄人口人手一卡,其中60岁以上养老金领取约800万人,16至59周岁个人缴费参保人约2400万人;在2015年内,社保卡实现“一卡多用、全国通用”的综合应用功能。二是以转账电话为主体的电子渠道总量大、布放要求更快。按照每个行政村布放1-2台的标准,全省计划布放4.8万台,后期需新增2万台且必须在2012年前全部布放到位,实现“村村通”。同时,按照每个农村网点至少配备一台一体机的标准,需新增在行式自助终端设备242台;按照未设网点乡镇10%的标准,增设离行式自助银行70台。三是人社部门信息系统硬件设备和全行三项电子渠道建设前期投入总额较大、时间提前且集中。根据招标承诺和全覆盖时间及省人社厅需求测算,2013年末人社部门硬件设备投入总额预计在2亿元左右;2012年前全行三项电子渠道建设投入总额约7400万元。(2)的业务量同步全面提速。一是代收。全面后,每年预计代收缴费36亿元以上。二是基金归集。如果社保财政基金实行省级集中统筹管理和基金账户开设到我行后,每年预计归集财政基金30亿元。三是。全面后,每月预计基础养老金4.5亿元。(3)的工作量同步全面提速。一是社保卡制卡、发卡周期缩短。按照社保卡总量需求及时间要求,从2011年10月起,平均每月制卡不低于118.5万张;现有“三农”个人客户经理人均需发卡2.9万张。二是转账电话布放时间紧迫。按照电子渠道建设总量需求及时间要求,从2011年10月起,平均每月需布放1700台左右。三是内外沟通协调任务繁重。从省级层面看,对外涉及省人社厅5个处室、4个制卡商,省财政厅2个处室,人行武汉分行3个处室;对内共涉及到省分行机关16个部室。从市(州)、县(市、区)级层面看,共涉及到17个市(州),96个县(市、区)对应的职能部门。(三)金融服务的基础服务平台、支持服务体系、政策配套服务必须对接跟进(1)基础服务平台必须对接跟进。包括网点、人员、账户、产品、社保卡服务等方面。(2)支持服务体系必须对接跟进。包括科技网络对接与系统整合、监管系统、风险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3)政策配套服务必须对接跟进。包括财务资源政策、收费政策、激励与考核机制等方面。全面提升新农保业务金融服务能力的主要路径和持续保障措施(一)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全面提升我行新农保业务金融服务能力的重大作用。构建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1年——2013年是我行新农保业务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全省农行只有全面提升新农保业务金融服务能力,才能有效抢占农村金融市场,全面实施县域蓝海战略;才能有效提升新农保业务经营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有效履行我行服务“三农”社会责任,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才能有效改善农村民生问题,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和农行城乡联动的根基。(二)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一步确立全面提升我行新农保业务金融服务能力的指导思想、基本策略、主要目标1、指导思想。围绕“打造优秀大型上市银行”和“打造中部一流银行机构”以及“提升发展品质”、服务“三农”的总体目标,将新农保业务作为放大县域金融业务效能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平台和金融服务产品建设,扩大服务“三农”层面,创新服务模式,强化风险管理,完善配套政策,有效延伸独具特色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培育并形成县域农村市场核心竞争优势。2、基本策略。一是统筹规划,联动实施。制定发展规划,实行农行四级专业营销团队整体联动服务与人社部门四级配合推进,做到战略性、阶段性、实效性有机统一。二是创新方式,因序推进。根据发展规划和各支行基础条件,分步骤、有阶段创新推进业务方式,并与我省新农保发展和金融服务需求相适应、与“三农”金融业务发展相适应、与资源投入和管理维护能力相适应。三是规范管理,控制风险。坚持规范与风险管理并重,确保各项操作有章可循,实现风险有效防控。四是改善服务,讲求实效。坚持品质经营与综合创效相统一,不断丰富并改进社保卡、物理网点、电子渠道、涉农产品金融服务功能,切实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各方满意和多方共赢。3、主要目标。鉴于我省农村居民养老保险整体全面提速,2011-2013年力争实现“434”目标:(1)力争实现“四个基本全覆盖”。一是社保卡发卡量基本全覆盖。力争到2012年,全省农村社保卡发卡量3200万张左右。二是以转账电话为主体的电子渠道建设基本全覆盖。2011年1012月,新增转账电话服务点5000个(含“农商通”等电子机具,下同),2011年末,行政村覆盖率达到60%以上;新布放在行式自助设备42台;设立流动服务组的县(市、区)达到20个以上。2012年末,新增转账电话服务点20000个,基本实现纳入新农保范围的行政村转账电话覆盖率达到100%(“村村通”);新设立离行式自助银行70个;新布放在行式自助设备200台;设立流动服务组的县市区达到60个以上。三是账户开设基本全覆盖。到2011年末,力争前三批65个县(市)新农保收入户、支出户、基金户开户率达到100%,基金户资金归集率达到90%以上;2012年末,第四批31个县(市)新农保收入户、支出户、基金户开户率达到100%,基金户资金归集率不低于90%以上。四是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2012年金融服务覆盖约3200万农民。(2)力争实现“三个到位”。一是科技网络系统对接到位。在进一步解决惠农卡“一人多卡”、社保卡信息比对、批量开卡等难题的基础上,到2011年末,实现省分行业务系统与人社厅新农保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和社保卡管理系统全面对接。二是服务团队人员配置到位。2012年,农村参保农民在50万人以上的支行(44个)配置专职新农保客户经理2人,乡镇网点1人;支行专职电子银行专管员1-2人。参保农民在50万人以下的支行(74个)配置专职新农保客户经理1人,乡镇网点1人;支行专职电子银行专管员1人。三是人员培训与金融知识覆盖到位。力争2011—2013年对签约商户(含协理员)培训面达到100%,人社部门经办人员100%,各级行服务团队客户经理100%。(3)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一是以社保卡为依托的代收代付业务实现新突破。2013年末,力争社保卡代收代付业务覆盖社会保障、财政补贴、公共事业、消费资金结算、投资理财等5大领域,并力争涉及领域内的有效客户、品种、资金收付全覆盖。二是社保卡卡均存款、日均存款、财政基金日均余额实现新突破。2013年末,力争社保卡卡均存款突破1000元;实现社保卡日均存款150亿元;累计归集新农保财政基金日均余额20亿元。三是利差收入和综合创效实现新突破。2013年末,力争存款利差收入3亿元;财政基金综合创收4000万元。四是中间业务收入(主要包括跨行转账和易地汇兑结算手续费、代收代付、短信通等)实现新突破。2013年末,力争实现各项中间业务收入1.62亿元。

(三)以加快“五个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步伐为切入点,切实破解提升我行新农保业务金融服务能力的基础性阻碍1、加快以转账电话为主体的农村村级金融电子渠道建设步伐。(1)分区域选择推进模式,切实改善社保卡用卡环境。一是在通信信号通畅的地区,主要推广“社保卡+转账电话+农资店/超市/协理员/代办点”模式;二是在具备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势的地区,推广“社保卡+农商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模式;三是在无通信信号或信号不稳定的地区,试点推广“社保卡+无线转账电话”模式;四是在经济欠发达、电子机具布放和维护难度大的山区地区,结合当地农行实际,尝试“社保卡+流动金融服务”模式,实行专人专车、专班、专费用,作为服务的重要补充。(2)分类别选择电子机具和网银布放路径,明确业务服务内容,最大限度满足农民和县域关联企业差异化、个性化金融需求。一是以供销社“新网工程”覆盖的农资店,商务部“万村千乡”工程覆盖的超市,各村级综合服务社及其它个体商户为路径,布设转账电话、POS机(移动POS机,下同)、壁挂式95599专用电话,主要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资料购置、小额现金存取流转及账户查询等金融需求。二是以县医院及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重点中、小学校为路径,布设转账电话、POS机、网上银行等,主要解决农民购药、看病、学费代收代付、小额现金存取流转和“新农合卡”使用等金融需求。三是以各县、乡、村电信、移动、联通服务站为路径,借助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优势,在各个合作营业厅布设转账电话、有线和无线POS机、网上银行,主要解决农民通讯缴费、小额现金存取流转及账户查询等金融需求。四是以各乡镇财政所、新农保办公室和新农合办公室为路径,主要解决农民“新农保”、“新农合”个人费用缴存、财政各项惠农资金领取、小额现金存取流转和查询等金融需求。五是以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为路径,布设转账电话、网上银行,主要解决农民、乡镇企业经营结算、工资、信用卡还款等金融需求。六是以各村村干部、致富“能人”为路径,主要布设转帐电话设备,解决农民小额现金支付、转账结算、账户查询等金融需求。(3)分重点强化以转账电话为主体的服务点管理。一是明确权利义务。农行承担向服务点提供电子机具设备、维护保养机具、机具系统升级、业务指导以及相关培训等义务;享有电子机具的所有权,巡检、查验服务点履约情况等权利。服务点承担受理社保卡持卡客户业务办理请求,妥善保管机具,规范操作、风险防范和维护管理等义务;享有电子机具的使用权,在监管规定和协议范围内,取得一定服务报酬的权利。二是界定服务功能。坚持差异化服务原则,根据当地区域、项目、客户的不同特点选择相应服务功能,在提供查询、转账等基本服务的同时,按照项目、系统客户、批发市场等不同需求,选择消费、缴费、理财、信息等特色服务。对于按签约商户布放、功能单一的电子机具,可根据实际扩展功能转为服务点,减少机具重复布放。加强服务点功能管理,对不同功能服务点,制定不同的管理标准。三是建立进退机制。第一,加强服务点准入管理。重点选择经营规范、证照齐全、运营和现金流量稳定的商户,主要包括供销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农资连锁店、饲料批发店、农副产品批发店等;运营商网点,主要指当地电信、移动、电网等运营商网点;有固定营业场所、信誉较好的便民店、小超市等;村级新农保服务站、新农合定点医疗服务站等;村委会或由村委会推选的人。第二,加强服务点退出管理。按照双方签订的服务合同定期对签约客户履约情况进行检查,对未按照协议办理业务或超出协议范围办理业务的;违反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和农业银行相关管理规定开展业务的;对发生欺诈、套现、卡片侧侧录、利用受理终端不正当牟利、洗钱、故意使用假币等风险案件及利用工作便利伪造、变造银行卡等等要撤销服务点资格,及时退出。同时要开展机具布放后评价,对电子机具布放使用效率低下的服务点,要及时退出。第三,加强服务点布局管理,按照省分行要求,统一服务标识、统一环境布置、统一宣传折页、统一机具配备、统一工作台账,努力把服务点打造成为我行服务“三农”的前沿阵地和标志性品牌。四是组建电子机具维护小组,加强运营维护。严格落实电子机具巡检制度,确保电子机具运转正常;建立电子机具维护响应机制,及时解决线路和设备故障;积极探索电子机具维护外包服务,提高维护响应速度,提升电子机具维护管理能力,确保服务点电子机具安全运营。2、加快现有乡镇物理网点功能优化和布局建设步伐。坚持电子渠道建设与增设乡镇网点和自助银行相结合的方针,一方面优化网点功能。有选择、有重点加大现有乡镇网点转型特别是“软转”与优化力度,对有条件的乡镇营业网点适度进行功能分区,建立适合新农保代收代付业务特点的弹性工作体系。一方面合理布局网点。根据新农保覆盖和乡镇经济情况,采取“新建、迁址、恢复”等多种形式,加大在农村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新农村社区、中心村布局物理网点和自助银行力度,拓宽服务网络和服务半径。3、加快以社保卡制卡、发卡和应用为抓手的服务载体步伐(1)加大《湖北新农保社会保障卡发行推广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力度。严格按照省分行、省人社厅《方案》规定的目标任务、工作步骤、职责分工,迅速行动,高效率地做好发卡工作。(2)进一步提升社保卡制卡速度和能力。一方面,加强与省人社厅合作,把好卡片质量关,建立严格的制卡商退出机制。同时继续协调省人社厅调整制卡商县(市)之间制卡分配数额和社保卡制卡先后顺次(优先制作60岁以上领取养老金人员的社保卡),从而加快农行制卡速度。一方面,提升农行社保卡制卡能力。第一,立足于内部挖潜。在人员编制上,增加省分行制卡中心人员2-4名;在设备改进上,增加现有设备芯片识别模块,解决设备制卡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工作场地上,另行选择和扩大制卡场地,逐步解决好制卡中心机房改造、机房负荷检测、设备布放场地安排等事宜。第二,借助外力委托制卡。对批次大、时间紧的部分社保卡,采取签约的方式委托给专业公司制作完成。(3)重点突破,重在落地,有效放大社保卡在县域市场的综合应用效应。一是依托社保卡积极营销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二是依托社保卡全力争取粮食直补、农资补贴、移民资金等各项财政补贴项目。三是依托社保卡积极介入农村水、电、通信缴费等公共事业项目,扩大项目规模,提升综合价值创造力。四是依托社保卡积极参与农民日常消费资金结算、“农超对接”农产品进城资金结算、农业生产资料配送资金结算服务,为企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和农户提供上下游产业链金融支持,充分挖掘农村资金结算潜力,提高价值创造和可持续性。五是依托社保卡积极开展产品营销,发挥电子化网络的客户聚集效应,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不断培育农村消费、经营、投资、理财等金融市场,提高客户综合价值贡献度。六是依托社保卡建立客户信息反馈机制,搭建客户金融需求反馈平台,建立农户金融交易分析系统,实现农村客户分类服务,并及时掌握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4、加快县域支行特别是乡镇网点服务团队人员调配步伐。按照适度扩大总量与调整人员结构相结合的原则,从长远谋划县域支行服务团队队伍建设。在充实服务团队人员总量上,根据县域支行管理能力和服务半径,科学测算人员需求。一是利用全省岗位薪酬改革机遇,统一在县域支行机关岗位设置模块中增设1-2个“三农”个人特色岗位;二是通过机构改革、业务流程再造,多渠道充实专职客户经理和电子机具维护人员队伍;三是积极探索售后服务外包等方式充实电子机具维护管理力量,缓解营销推广、维护管理等方面人员压力;四是适当加快人员招聘步伐。优先招聘科技、电子银行专业人员,并优先向新农保工作开展好的地区倾斜,解决科技、电子银行专业人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在调整服务团队人员结构上,可通过“增机(增设转账电话)减柜、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公开竞聘”等途径,优化客户经理年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升营销和服务效能。5、加快电子产品服务与产品功能创新优化步伐。其核心和目的是抬高其他金融机构涉入成本和复制难度,发挥我行在县域金融市场引领作用。一是根据产品寿命、客户需求、竞争需要,适时优化和升级转账电话、POS机等电子机具,提高机具易用性、稳定性和不可复制性;二是开发社保卡取款等基本服务专门交易;三是借助IC卡发行契机,在总行指导下,改造推广芯片式社保卡,做好受理渠道跟进改造工作;四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同业竞争态势,尽早开通转账电话跨行转账交易;五是根据业务需求,在转账电话、POS机、社保卡上增加新的业务功能,满足保费明细查询、统计分析等需要;六是顺应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趋势,在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银行、网上银行等新兴渠道上加载社保卡更多功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电子金融服务需求。

(四)以加快“五个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为突破点,切实破解提升我行新农保业务金融服务能力的支撑性阻碍1、加快科技网络对接和系统管理建设步伐。(1)优化银政对接系统。实现我行业务处理系统、转账电话等电子渠道系统与人社部门新农保信息系统、应用管理系统、社保卡管理系统全面无缝对接,不仅实现双方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交换和数据反馈,而且达到利用科技手段从源头上锁定政府机关客户和参保农民的目标。(2)整合应用系统。在总行指导和支持下,重点推广集中式转账电话系统、总行版特约商户管理系统以及总行版自助服务终端系统,并对现有系统进行改进整合,在全行范围内统一转账电话、POS与自助服务终端等业务系统的部署方式、系统架构、功能设计、操作流程、显示界面。(3)完善监管系统。一是提供对转账电话、POS、自助服务终端等自助设备后台管理功能,对布放设备进行生命周期管理,通过系统准确提取设备信息。二是建立和完善电子机具管理系统统计分析功能,根据机具类型、布放区域提供自动统计报表,对交易数据进行多维度统计分析。三是提供系统对设备日常运行及交易状况实时监控功能,设定预警标准,对可疑交易和突发事件实时预警,提高系统对设备管理支持力度。2、加快精细化风险管理步伐。(1)强化物理网点和电子渠道服务点操作风险管理。一是加强转账电话服务点管理。在服务点显著位置向持卡人提示安全用卡、假币识别、举报投诉电话等注意事项。二是强化电子渠道交易过程管理。严格按照转账电话、POS机等电子机具的操作流程规范操作,做好客户签字、凭证留存和台账登记等工作。三是加强电子机具管理。四是强化社保卡应用管理中关键环节的管控。对社保卡首次发放、补卡和换卡须由人社部门发起;对挂失、解挂、销卡、销毁、密钥管理等须分别到人社部门和农行服务网点办理;对批量发卡的,要求持卡人持个人身份证原件到农行柜台办理金融功能的激活手续。五是加大定期巡检力度,并做好相应巡检记录。六是加强远程监控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建立非现场监测体系,跟踪监测分析交易记录,加强交易资金监管,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控制违规交易。(2)强化电子渠道服务点法律风险管理。一是明确合作方法律关系,避免因责任不清而引起纠纷。二是完善和规范相关服务协议。三是严格落实监管审批,确保业务合规有序。四是强化服务点责任落实。(3)强化声誉风险管理。一是制定应急预案。按照总行、省分行《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认真梳理新农保业务重点风险领域、重点风险节点、重点风险客户,制定针对性危机应对预案,提高危机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二是加强客户投诉管理。认真对待客户投诉,联通省人社厅12333和农行95599客户投诉处置渠道,及时将客户投诉处理在基层一线,有效化解矛盾。三是建立监测报告机制。做好声誉风险事件监测和预警,明确报告路径,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控制风险扩散范围。四是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建立多层次公关渠道,最大程度降低负面影响。3、加快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步伐。2012年底之前,将根据新农保业务发展要求,重点进一步完善转账电话、特约商户、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管理实施办法、转账电话售后服务、机具维护管理与考核淘汰机制实施细则、社保卡银行业务应用管理实施办法、新农保业务风险防范实施办法、服务收费与社保卡小额取现业务管理实施细则、新农保业务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管理办法,使制度建设与业务发展同步。4、加快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建设步伐。一是加强人社部门工作人员金融知识培训。定期对各级人社部门财会人员和业务经办人员开展企业网银知识、转账电话知识等培训,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二是加强签约商户金融知识培训。定期对签约商户进行设备使用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反假币常识等培训,规范签约客户行为;三是提升农民金融知识覆盖面。增强参保农民持卡用卡、密码保护、反欺诈等基本金融意识,培养农民使用电子支付结算工具意识,逐步改变使用现金结算的传统习惯;四是强化本行人员培训。做好新农保经办人员和临柜人员的培训,使操作层面的员工能够熟悉业务流程、产品属性,提升服务质量。5、加快全行四级协同联动服务建设步伐。(1)明确联动职责。在省分行层面,进一步明确农户金融部、电子银行部、信用卡中心、个人金融部、信息技术管理部、计划财会部、机构业务部、结算与现金管理部、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运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等部门职责。在二级分行层面,按照省分行职能划分分别落实到相关部门,并做好辖区内综合营销组织与实施,风险管理等工作。在县(市、区)支行和乡镇营业所层面,主要负责综合接力营销和人社部门、服务点跟踪服务与各项管理实施等工作。(2)落实联动协作机制。省分行在三农金融管理委员会下成立“新农保业务”推动小组,由行领导任组长,涉及职能部门为成员,统筹全行总体发展规划和组织实施分年度推进计划,并作为三农金融管理委员会下的常设机构,由农户金融部统筹日常工作。同时建立季度例会制度,研究、协调、落实解决有关事宜。(3)严格考核奖惩。要将省分行、二级分行、支行职能部门承担的主要工作纳入到同级机关部室进行考核奖惩;各乡镇营业所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五)以加快“三个政策配套服务”建设步伐为关键点,切实破解提升我行新农保业务金融服务能力的机制性阻碍1、完善财务资源匹配机制。一是配置战略费用。由于新农保业务前3年各经营行需要投入较大的运营费用和营销费用,且该项业务1-2年内存款、中间业务收入、综合创效等业绩不明显,导致当期费用的刚性支出与争取配置的相关费用不成正比,甚至争抢不到费用,因而依靠自身费用难以解决和承受。因此省分行在测算和核定年度战略费用时,充分考虑实际费用支出,配置战略费用,进一步激发经营行新农保业务积极性。二是明确相关费用列支标准和渠道。建议省分行明确新农保业务中涉及转账电话服务点劳务费、通讯费,转账电话集中布放与维护、社保卡发放到户所需的食宿和交通费,机具维修外包费,开支项目列支依据、科目和标准等,保证业务开展的合规性、规范性。2、规范收费与手续费支付政策。一是建立严格的收费标准和管理制度。按照监管部门有关规定,建议总行尽快制定下发“服务点劳务费、小额取现交易手续费、通信费”等非常规服务费用支付区间标准;二是全面清理现行服务收费,对照监管要求逐一排查,对存在问题限期逐一整改;三是对监管部门许可的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公开透明,在服务点及时向社会公众告知和明示;四是进一步研究服务点激励措施,有效调动服务点积极性,确保质量。3、完善考核机制。在总行层面。积极向总行汇报,请求充分考虑湖北分行独家新农保业务后各分、支行低端客户大幅增多(预计新增3000万人)的实际,从2012年起调减湖北分行“个人贵宾客户金融资产占比提升”等指标权重和分值。在省分行层面。按照“兼顾当期、立足长远”的原则,从2012年起将新农保业务纳入年度综合绩效考评之中,发挥考核导向作用,进一步调动工作能动性。

有关建议

(一)进一步确立新农保业务系统性战略业务地位,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一是建立季度例会制度。由各级行行长每季主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协调、落实解决新农保业务工作中有关困难和问题,对重大问题亲自出面落实和上门公关营销(如各级政府领导、财政部门、地税部门、人社部门等)。二是落实协同联动服务机制。按照三级行职能部门联动职责分工要求,督促各相关前台部门每年动态制定联动营销项目和客户“营销指引”或营销方案,真正实现以新农保业务和社保卡为依托放大并带动县域金融业务综合发展效应。三是营造良好的业务发展环境。重点落实好财务资源匹配、考核兑现、人员配置到位。

业务能力篇6

关键词:企业集团;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财务指标

一、引言

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于企业集团而言,需要在发展中把握局势,在控制中寻求规模效益[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重点是对资金增值性与流动性的控制,这分别对应于公司财务能力中的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因此,对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的评价分析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前提。并且,就目前的评价指标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缺陷,影响了管理者对公司财务能力的判断,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指标进行改进。

二、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模式及其控制重点

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模式

由于企业集团是一个多极法人治理结构体系,因此管理模式需要集中和统一,来确保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同时,又要保持子公司的分散和独立,以确保子公司经营的积极性。目前,对于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集权制、分权制和集权分权结合制。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对于企业集团这个多级控制系统而言,单纯采用集中控制或分散控制都不是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采用以集权制为主,集权分权相结合的多级递阶控制[2]。

实行企业集团财务的集中控制,首先要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母公司财务的集中控制并不排斥子公司的独立核算,子公司在母公司审定的决策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自己的生产、销售、投资、分配等有法定的经营权。“集中控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集权”,而是要做到“集权有道,分权有序”,在可控的情况下尽量实行“分权”。

企业集团财务决策管理过程通常涉及四个不同层面上的决策主体或财务机构。母公司董事会――集团财务总部――财务结算中心和财务公司――子公司财务部。应该明确规定各层面的财务权限,包括各个主体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收益分配决策等各项财务活动中的权限和责任,实现管理的程序化和制度化。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重点――盈利能力与偿债能力

在企业集团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中,对资金的控制是企业集团整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合理的资金控制应该保持资金一定流动性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资金的收益率,也就是保持公司较高的盈利能力与较好的偿债能力,具体标准应根据行业及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3]。

获取利润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这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债权人以及企业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是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共同关心的重要指标。

企业的偿债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各种到期债务偿付的及时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关系必将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将集中反映在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强弱上。因此,偿债能力问题自然而然成为目前财务控制中的重要项目。

对这两项重要财务能力的监控不利,将会引起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条断裂等问题,轻则导致经营受损,重则将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而监控的前提,就是选取能够正确反映这两方面财务能力的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三、企业集团盈利能力评价指标

1.企业集团生产经营盈利能力指标

生产经营的盈利是反映企业集团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它既反映了企业集团的前期经营成果,又为后续经营奠定了基础,是企业集团的盈利能力最明显的外在表现。

(1)销售毛利率。反映经营活动流转额的初始获利能力。公司营业利润形成的基础是销售毛利,它反映了对经营期内期间费用的承受能力,销售毛利率体现了公司的获利空间,该指标可以揭示公司在定价政策、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优劣势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实力。(2)营业利润率。反映公司经营活动本身的获利能力,是息税前利润与销售收入净额的比率。公司经营活动本身的获利能力来源于税前利润,同时受公司资本结构不同的影响。即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财务费用水平也有所差异。为了消除筹资决策对经营活动获利能力的影响,应将财务费用考虑在分子内。从另一角度理解,财务费用是公司在经营期内创造的分配给债权人的利润[4]。(3)税前利润率。这个指标表示公司在一定时期每实现百元销售收入的最终获利水平,因为利润总额含有临时波动的营业外收支因素,是变化不稳定的,但对于短期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讲,这个指标会对他们的投资收益产生直接影响。

2.资产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1)总资产收益率。是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用于衡量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利的能力。通过总资产收益率的趋势分析和同业比较分析,可更好的把握企业总资产的获利能力。(2)长期资本收益率。着重从长期、稳定的资本来源角度分析长期资本的获利能力。(3)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企业所得利润与花费的成本费用的配比关系。这个比率越高,说明企业为获取利润花费的成本费用越少,它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所以我们选取这个指标来说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

3.所有者投资盈利能力指标

(1)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最具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该指标通用性强,适应范围广,不受行业的局限。通过对该指标的综合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获利能力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同类企业的差异水平。(2)资本保值增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表达了企业资本,即所有者权益的保全和积累增加比率,反映的是企业规模扩大和实力增长的情况。(3)普通股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收益主要是用来衡量股份公司普通股股票的价值,每股盈利越高,获利能力越强,普通股股价就越有上升的余地。(4) 市盈率。市盈率是指普通股每股收益于普通股每股市价的比值。

四、企业集团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1.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短期指标分为,流动比率指标,速动比率指标和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

2.反映企业集团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1)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不仅能反映企业集团负债经营的程度,该指标是分析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资本负债率。该指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对长期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侧重揭示企业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资本为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之和,资本负债率更能反映资本与负债的比率关系,是资产负债率的重要补充[5]。(3)现金流量的结构比率。通过该结构指标可以看出企业的现金流量的内部分配状况,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或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进行比较有重要作用。(4)债务本息偿付比率。此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债务可由本期现金净流量保证的程度。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5)资本性支出比率。资本性支出是指企业集团为维持或是扩大生产能力而购置固定资产或是无形资产而发生的支出。这一比率反映企业当前现金流是否足以支付资本支出所需的现金。这一比率高,说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创造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的能力越强。(6)现金偿债比率。这一比率反映企业现金净流量偿还长期债务能力。

在分析时要考虑现金流量结构,因为企业可以用从投资、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来偿付债务,但从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是企业现金的主要来源。

五、现有评价指标的一些修正建议

1.对盈利能力指标的改进与修正

(1) 销售利润率。该指标计算公式中的分子一般采用净利润额, 其中包含了非销售利润因素, 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利润的真实情况, 因此, 应该将净利润额营业利润则更为合理。修改后的计算公式如下:销售利润率 = 营业利润 / 销售收入如果从债权人和股东的角度考虑, 可将该指标中的分子换成营业现金净流量, 就能反映企业已收现的报酬水平。修改后的计算公式如下:营业现金流量与销售收入的比率 = 营业现金净流量 / 销售收入(2) 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利润总额和利息支出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资产利用的综合效果及获利能力。由于企业总资产是债权人和投资人共同提供, 企业的资金使用没有区分, 在衡量总资产收益率时, 其利润总额应为企业全部的盈利额和利润表中未列入的未实现损益项目。(3)成本费用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该指标一般也是采用净利润作为分子, 计算其盈利水平, 没有体现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 同样不能有效反映企业的经营利润的实现情况。

2.对偿债能力评价指标的改进与修正

为弥补流(速) 动比率的局限性, 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建议在原有的流(速) 动比率的基础上补充和增加以下两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1)超速动比率。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 十 短期证券 十 应收票据 十 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 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 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 计算公式如下:超速动比率 = 超速动资产 / 流动负债 (2)现金支付保障率。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企业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企业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其公式为:现金支付保障率 = 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 / 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建坡.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和监督[J].北方经贸,2006,2:47-48.

[2]李惠,康玲.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6,2:64-65.

[3]高琼玲.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04,10:35-36.

业务能力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专业服务能力;示范基地建设;创新模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的引领之下,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在各个省市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推广开展起来。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以下简称专业服务能力),不仅是高职院校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区域社会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其自身的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立足和服务所在区域产业发展,是高职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通过调研发现,关于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服务能力的研究,虽然已引起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与重视,但相对国外来说,其理论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即基本上处于引进国外理论阶段;同时,在实践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的研究和实践,还停留于传统的以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的层面,没有形成一个操作性强、结构清晰、内容全面的模式。[1]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有着数十年发展的传统专业,如何突破传统服务模式的束缚,如何整合会计专业资源优势,创新一个“全方位、立体化”专业服务模式,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力量。这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的题目。因此,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创新高职会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模式——会计专业服务示范基地,为广东省其他高职院校,乃至全国高校提供一个系统、全面、操作性强专业服务模式。

一、现阶段高职会计专业服务的主要形式

(一)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会计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是面向区域社会需求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机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入社会、为社会服务的。[2]由此可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

(二)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岗前技能及再就业培训

高职会计专业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是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衔接的载体。高职院校教师大都具有双师素质,不仅拥有企业行业多年工作经验,对行业、企业需求有切身的体会,而且理论知识也比较丰富。因此,高职院校理应承担区域或地方社会人员的专业学历提升、会计及相关岗位技能培训、会计职业技能鉴定、岗前培训和再就业培训等任务。

(三)技术、咨询服务

高职教育的专业具有富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优势,该优势可以转化为区域行业或企业便捷的专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这种专业技术服务是直接面向行业,参与企业岗位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记账、税收、财务咨询等服务,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同时,扩大自身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并且,利用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人才优势鼓励其参与到政府、行业的各类项目建设中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高职会计专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服务观念落后,参与专业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高职会计教育关键在于“职业”二字,即会计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的培养。[3]但在高校会计实际教学中,有很多教师只在意会计理论知识的传授,会计教学的内容也仅限定于教材、教科书,忽视了对市场的调查,忽视了市场需求,也忽视了对学生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理念的落后和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决定了为社会提供的服务水平停留在较低层面的知识培训,而忽视了诸如职业资格培训、岗前培训、记账、税务咨询、资产评估等更高水平的服务。

(二)宣传力度不够和政企校之间信任感缺失,导致服务范围狭窄、内容单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产生了脱节现象。虽然成立有地方性的会计行业协会、财经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但由于地域特点,会计专业在交流的地域范围上还过于狭窄,对外宣传方面也做的不是很够,多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发出的服务邀请后,才能对外提供服务。在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多是提供知识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等低层次的服务,这就阻碍了会计专业自身的发展。很多政府、企业对于高职会计专业的社会服务状态缺乏一定的了解,盲目夸大本科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不愿意接受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

(三)高职院校自身资源不足,软硬件缺失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资源不足,在完成项目的速度和质量方面比不上专门的研究机构,难以取得企业的信任,从而很难争取大的服务项目。[4]会计专业要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必须有相应的软硬件设备设施。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开办较早,实训设施和软件的购买时间过久,导致很多软硬件设施跟不上产业的升级。这些严重阻碍了提供专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服务的现状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1)对高职院校专业服务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对社会服务的解读,多是从学院整体宏观的层面进行;(2)结合会计专业对区域或地方的产业服务,不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运用,都没有一个完整很好的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构建会计专业服务示范基地,结合地方产业特色搭建一个实体和网络相结合的服务平台,从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合作的角度探索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服务能力,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模式。

三、建设会计专业服务示范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本文将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创建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为提升会计专业服务能力构建平台。

(一)示范基地建设模式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服务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的创建,是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松山湖科技园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大岭山镇、寮步镇和大朗镇,延展至整个东莞市,为学校周边镇区乃至整个东莞市的产业升级提供服务。整个示范基地构建是“一基地、二形式、三模块、四对象”,“全方位、立体式”模式。“一基地”是指东职会计服务示范基地;“二形式”是指实体服务形式和在线服务形式;“三模块”包括服务公司模块、校内实训中心模块、网络在线模块;“四对象”是指政府、企业、社区和个人。(见图1)1.实体服务形式又分为两个模块:(1)开办会计服务公司;(2)以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提供会计培训。服务范围主要是以学校所在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辐射相邻的镇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记账——依法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服务公司;(2)咨询服务——会计咨询、税务咨询——会计服务公司;(3)职业资格培训服务——会计从业资格培训、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培训——校内实训中心;(4)社区服务——社区就业会计培训、社区理财讲堂——校内实训中心;(5)技术服务——科研合作——校内实训中心;(6)真账实操——利用校内硬件设施和软件设备教授会计技术——校内实训中心.2.在线服务形式是以网络为平台,提供在线会计服务。由于在线服务不受时间、地点的制约,所以,服务范围可以延伸至整个东莞市所有镇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远程培训——在线会计从业资格和会计专业技术职称培训;(2)在线咨询——在线回答关于会计和税收方面的问题;(3)纳税筹划——在线帮助企业提供税收筹划;(4)法规解析——专业视角解读财经法规;(5)以案说法——提供不同角度案例,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资源共享——学校各种会计软件、学习软件资源共享。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实现服务对象、学校、系部、学生的“多赢”。(1)示范基地能够保证会计专业,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会计服务;(2)通过示范基地提供的有效服务,可以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和公信力,创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3)通过示范基地与社会各种不同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更好地促进系部发展,帮助系部制定出符合社会实际的会计专业建设方案;(4)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使会计专业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接触到企业真实的账目,为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提供帮助。

(二)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

1.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转变教师及系部落后的专业服务观念。目前,在服务理念上,很多教师对会计社会服务职能内涵和态度上,存在着误解和偏差。某些教师片面理解社会服务就是“创收”,认为会计专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必要进行专业服务等错误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会计专业服务的实施。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专业教师认识到自己专业服务理念的不足。“走出去”,即通过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横向课题或项目,接触了解最新的产业需求;“请进来”,即通过教师与企业专家座谈等方式,体会到专业服务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院系部对专业服务建立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种机制,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服务。2.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构建会计专业社会服务一体化组织机构,统筹管理专业服务活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服务搞不起来,并不是因为缺乏人才、缺乏资源、缺乏能力,而主要在于院系专业服务管理观念落后、组织管理水平差。很多会计专业的教师都各自为政,在外兼职或是接纳会计培训课程,没有形成群策群力,也谈不上专业服务能力。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全面统筹各种专业服务,由基地负责专业服务的接洽、实施、控制和考核,保障专业服务的质量,形成品牌化的服务。同时,从系部层面构建运作机制,成立以系领导牵头,各教研室主任具体负责各专业领域服务的规划、召集、实施,各专任教师团队化服务的一体化组织机构,制定配套的社会服务工作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制定会计专业服务的1~2年、3~5年及5年以上的发展规划,加强队伍建设。3.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将服务对象拓展至政府、企业、行业、社区和个人。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社会服务,一般是对外提供会计职业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学历提升等,面向的对象多是学生或社会人员,服务面较窄,对企业、政府、行业、社区提供的社会服务非常有限。项目组认为,作为会计专业教师,除了为个人提供培训服务外,还要积极开展与社区的合作,为社区提供理财培训、投资讲座等智力支持和开放校园内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做到资源共享;还应该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及财政项目;为企业提供员工岗前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等等。4.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为不同的服务区域产业制定个性化服务。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在提供社会服务时总是大而全,盲目追求服务的数量,为所有的服务对象都提供类似的服务;更没有区分每个区域产业升级的特点,忽视了服务的个性化特征。考虑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服务基地的服务定位,以松山湖园区为中心辐射大岭山、寮步、大朗等周边镇区的特点,松山湖园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柱产业,大岭山镇以木材家具、大朗以毛织产业、寮步以电子、汽车等为主导产业的特点,其示范基地在提供会计社会服务的同时,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如为松山湖园区应提供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独特的税收政策培训、税务咨询为主,为大朗镇应提供针对毛织行业独有的会计真账实操培训等,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重点强调提高服务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

参考文献:

[1]卜琳华,安实,付强.基于高等院校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2):40-43.

[2]方晓珍.打破界限壁垒推进地方院校人文社科协同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1):56-58.

[3]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4):26-31.

业务能力篇8

关键词:会计业务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 相关性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市场更加具有活力,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当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为了能够帮助企业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抢占先机,需要切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而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尽快明确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措施,进而推动企业的持续进步。

一、会计业务能力的重要作用

(一)有效提升工作质量

会计人员如果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落实会计工作。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会计工作得以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而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负责收集整理企业当中的所有信息,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需要灵活运用各类信息以便能够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会计工作还需要承担全程监督管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任务,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业务能力不仅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影响。

(二)切实维护工作秩序

会计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根本前提就是会计工作人员具有绝佳的业务能力,若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按照标准的规范秩序完成会计工作,同时始终保持自身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在有效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由此可见,会计业务能力是开展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切实维护会计工作秩序的重要途径。

(三)彻底改善管理水平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组成部分。企业能够通过财务管理工作有效获取其自身在日常生产经营当中产生的真实、有效的各类信息,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与管理人士做出重要决策的根本依据。如果获取的会计数据信息缺乏应有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则将严重影响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成为制约企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会计业务能力则能够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为企业管理工作提供真实必要的信息数据的同时,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运用、分配和偿还企业资源等等。而在企业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始终贯穿其中,首先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对企业的筹备资金进行妥善管理,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管理工作,以便确保资金安全。而在筹备过程当中则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渠道,尽可能压缩筹资成本,优化筹资效果;其次,还需要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即完成对固定资产的分类、计价、二次生产以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等等;另外还需要对流动资产以及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主要工作内容为管理现金的存款、预付款等等以及有效控制分析企业日常生产开销、成本费用;最后需要对企业内日常收支以及经营核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三、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

(一)会计业务能力提升财务管理质量

考虑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因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管理过程,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员工管理、物资采购、合同签订与履行等等。而企业在具体落实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还有赖于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通常情况下,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越强则代表其越具备较好的会计能力,能够严格依照标准的管理制度等顺利完成财务管理工作,进而在全面提升财务管理效率的同时,切实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

(二)高质量财务管理是会计能力目标

企业自身的经营形象以及其最终的经济效益,与财务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全体财务人员也将工作重点放置在帮助企业寻找具有较高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财务管理方案,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便是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切实保障企业财务管理质量就是会计业务能力的根本目标,在此基础上秉持科学合理的理念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形象,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可企业。因此提升会计业务能力也是企业落实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业务能力与财务管理有密切关联

实现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就是会计业务能力一直追求的重要目标,与此同时,良好的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依靠较强的会计业务能力作为重要保障,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采取管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即在会计业务能力的保障之下,企业当中每一个财务管理工作环节和内容均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并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反过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将充分激发会计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其会计业务能力。因此,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紧密。

四、提升会计业务能力的几大重要举措

(一)重视录用环节

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得知会计业务能力对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整个日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企业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首先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录用环节。在开展招聘工作前企业领导需要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开会讨论,确定招聘准备工作和其他各项事宜全部准备完毕,并由会议记录人员负责妥善记录、整理商讨结果,以便能够为日后企业在分析员工录用工作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在招聘活动全部完成之后,企业领导同样需要带领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招聘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并深入分析当前企业面对的外部发展环境,以便可以让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准确掌握企业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最后,当新员工入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企业管理人员需要对员工近期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评价,并准确判断员工与所在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进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能够真正做到人尽其用。

(二)明确工作需求

结合当前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实际市场环境,企业需要准确分析判断出自身的发展情况,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和谐的企业文化,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当中统一会计人员的思想,增强其核心凝聚力,增加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信任感与依赖感,进而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当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推动企业实现长效进步。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其在岗位和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扬创新精神,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改革工作机制,在进一步完善会计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落实。

(三)加强员工培训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需要有高素质、专业性强的优秀会计人才作为重要的人才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注重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度和综合素质。首先对于现在正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企业需要经常组织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的进修和学习,提高有关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操守。与此同时,定期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实力和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采取末位淘汰制,及时替换不能胜任该工作的人员。此外,企业需要通过内部培养和提拔既懂会计工作又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带头人,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其能够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持续提升财务管理能力才能够从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会计业务能力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质量,而高质量的企业财务管理也是会计业务能力最后需要实现的目标,因此未来企业需要通过对会计工作需求进行明确、培养优质会计人才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服务,最终实现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谷良,栾志乾.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性研究[N].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14

[2]孙彭安,刘涛,张同建.会计业务能力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在关系研究 解析[J].中国财会通讯,2015,13:53-55

业务能力篇9

关键词: 物业从业人员执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本文针对当前物业服务从业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提出提高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物业服务企业实践中,如何通过对物业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来避免或者减少物业服务企业人员的流失以及和业主、开发商之间的各种矛盾,不断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一、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体系构成

物业公司一般有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几种组织结构。现列举其中一种来说明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的体系结构。见下图

园区组织结构图

二、从业人员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物业服务从业人员在资历上存在的问题,由于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比较少,所培养的具有高等学历的专业物业管理人才就非常少,所以,目前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只能招聘非物业专业的人员,全国能够取得物业管理师、物业管理员资格的从业人员的数量却远远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2)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由于物业费收入低、收费难及媒体、公众的误解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现阶段行业地位不高,一些优秀或合格人员不愿意入行,使得物业企业新员工招聘标准上的普遍偏低,也就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是太高,吸引不了专业人才流入。

(3) 物业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现有培训针对上岗前培训的多,而对于员工上岗后的继续培训少;实际案例分析少,培训内容比较空洞,缺乏实践性;不少物业服务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流于形式,没能有针对性地展开实际演练。

(4)操作层从业人员学历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由于物业服务市场不成熟,准入机制不完备,导致物业服务企业在资质等级、员工素质、设备设施管理等方面参差不齐。现代管理理念在物业服务工作中的应用率较低,日常服务的科技化程度与经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5)服务质量不过关,一些工作人员由于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对自己在工作中要求不严,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常常导致服务质量不过关的事件发生。

三、提升的必要性

(1)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物业服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少优秀的人才资源是制约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瓶颈,优秀的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是由于物业费收入低、收费难及媒体、公众的误解等方面的因素,造成了现阶段行业地位不高,一些优秀或合格人员不愿意入行,使得物业服务企业新员工招聘标准上的普遍偏低,也就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严重滞后于物业服务行业的发展。

(2)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满意度低,由于物业服务企业对产品价值的前期管理不足,对服务价值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不够深入,物业服务企业的人员价值管理能力欠缺,缺少对自身形象价值的塑造等因素,导致业主对物业服务企业满意度低。

四、提升的策略研究

(1)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建立物业服务中高级人才库。完善物业服务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物业服务人员信息库,作为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物业服务项目评优和优秀物业管理师评选等基本条件,力争实现行业诚信规范化管理,建立起良好健康的物业管理市场氛围。积极吸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物业服务是微利行业,工资福利待遇水平决定了其难以留住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物业企业要优化人才队伍,一是送出去,二是请进来。送出去就是送单位年青的骨干力量到高等院校去进修,边工作边学习,这些学员进修完毕后,再派其他人员去进修,展开周期循环,提高人才整体素质。请进来就是聘请物业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和综合技能短期培训,员工边学边做并进行技能考核,成绩好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组织会员单位各层次人员加强交流互学活动。物业服务进社区活动开展以来,物业服务科经过斟别,陆续向市民推荐家信誉好,实力强、热心行业公益工作的物业服务企业,专业协会可组织到这些单位交流互学的举措。可以先安排各物业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互学,再安排一般人员如保安、保洁、维修人员等,进驻这些推荐单位,深入学习,从比较优秀的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看出差别,取长补短,学出精华,并借鉴性地吸收运用于本单位的具体工作中。

(2)定期参加培训,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物业服务各项活动的组织、内外沟通协调、经营服务的策划、物业服务企业运作制度的订立、物业服务拓展和物业服务方案的制订、突发事件的处理等能力培训。针对项目管理负责人的培训,主要包括制订物业管理方案的能力、制订物业服务制度的能力、编制费用预算的能力、制订物业维修方案的能力、策划经营服务项目的能力、创优达标的能力。针对基层管理人员,主要培训楼宇巡查能力、处理投诉问题的能力、物业接管验收能力、装修监管能力、物业服务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把握企业经营理念,将业务标准贯彻落实到基层员工的能力,基层员工团队凝聚力形成的能力,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持续改进服务质量的能力,策划组织业务活动的能力,公共关系协调的能力。针对基层操作人员,主要培训对服务理念的领会和运用的能力,理解、掌握、执行业务标准的能力;服务过程的质量的能力,较强的沟通技巧。

(3)制定完善的学习体系,物业服务行业是一个对知识要求很高的行业,他要求物业从业人员懂得许多专业知识。物业服务企业要想有效地开展工作,提升物业服务人员执业能力就必须重视组织的学习,特别是对于物业服务行业来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的现实决定了物业服务企业组织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这样物业服务企业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五、结论及建议

(1)物业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关系需要协调和处理,当前,在物业服务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一是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二是物业服务企业与物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三是物业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之间的关系;四是物业服务与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

(2)完善物业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服务运行机制,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实行早期介入,推行招投标制度,建立和完善物业服务市场的竞争机制,有效的遏制建管垄断的局面。随着房地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地产商和物业服务企业强强联合的局面正在被人民群众接受,这样既促进了地产商的房屋销售,又为规范化、专业化、信誉好的物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

(3)培养物业服务人才的关键,在于提高物业服务从业人员的素质。第一,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服务水平;第二,制定计划,分期分批对各类从业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第三,实行竞争上岗,树立岗位就是报酬的观念;第四,多渠道吸纳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优势互补,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 谭善勇,物业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 徐建明,物业管理法规[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3] 蔡诗,物业管理实务与操作[M],西南财经大出版社, 2002

[4] 周宇,现代物业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M],2001

业务能力篇10

    一、财务能力的内涵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朱开悉(2001)昀先提出了财务能力的概念,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与社会贡献能力等多方面, 是一个完整的能力体系;罗宏、陈燕(2003)认为,财务能力是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企业运行效率的体现;张星文(2003、2004)系统阐述了企业财务能力的内涵,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是企业能力的财务综合体现。财务能力系统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各种与财务有关的能力所构成的一个企业能力子系统,财务能力取决并服务于企业能力,同时,财务能力又是培养和提升企业能力的基础;谢全胜(2005)认为财务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可控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

    上述观点各有侧重,朱开悉在企业能力理论的背景下昀先界定了财务能力的概念,罗宏、陈燕强调的是财务能力的本质,张星文从系统论的角度较完整的描述了财务能力的内涵及系统特性,谢全胜则重点论述了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企业财务能力是指企业所拥有的财务资源以及所积累的财务学识的有机组合体,主要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个要素构成。

    二、财务能力的构成体系及各构成要素的关系

    企业财务能力作为企业能力系统的子系统,是一种系统能力,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财务管理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三个方面,各要素又可细分为若干个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共同发挥作用,对企业财务能力产生影响。

    财务活动能力是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资金筹措能力和资金运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企业组织、计划、控制和协调财务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的学识,主要包括财务决策能力、财务控制能力、财务协调规范能力和财务创新能力,重点体现为财务控制的有效性;财务表现能力是通过相关的财务指标所表现出来的企业财务管理能力,由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构成。

    财务能力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决定了财务表现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反映了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决定财务活动能力;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在企业财务能力的三要素中,财务管理能力是核心,它决定和影响财务活动能力、财务表现能力,财务活动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又反映财务管理能力。

    三、企业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财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财务活动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表现能力三部分指标构成,文章参考以前学者的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己有的评价体系,选取了13个指标作为分析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