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十篇

时间:2023-04-03 16:48:42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高校税务风险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增长时期,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关键时刻。以“营改增”为代表的税种改革强化了税收在促进分配正义、鼓励投资、扩大消费与就业以及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陈晴,2015)。2014年6月审议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于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由此确定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科学、公平、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三方面改革目标(贾康,2015)。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资金为辅的多元化经费格局。高校作为非盈利组织,在公益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对部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依法取得科研项目经费,技能培训、房屋场馆租赁等方面的收入,能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随着高校涉税收入的增加,其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在不断上升。高校应该加强对税务风险的认识,评估税务风险关键控制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税务风险管理方案,采取相关措施,有效降低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高校税务风险的内涵

税务风险是指高校在日常运转过程中,因涉税行为未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未来利益的潜在损失(王雄英,2011)。税务风险的产生受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变化以及纳税人主观行为的影响。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经典的“五因素理论”将税务风险管理要素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控制环境:风险管理与高校其他管理活动一样,都会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控制环境是税务风险管理的基础。(2)风险评估:将己经被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出风险的级别和影响程度。风险评估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点。(3)控制活动: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研究应对措施,完成预先设定的控制目标。控制活动是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4)信息与沟通:在税务部门、高校内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间搭建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保证信息获得的及时性。信息与沟通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5)自评与监督: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检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接受监督,发现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自评与监督是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税务风险类型

1.按照风险来源不同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指由于高校管理层未对税务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税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产生的风险。外部风险指由于国家相关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断更新完善,外部的市场环境变化等产生的风险。2.按照风险类型不同划分为资金支出风险、信誉损失风险、税务违法风险。资金支出风险指由于未按税法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税款产生的风险。除补齐税款外,还要缴纳滞纳金和罚款,会对高校的现金流产生影响,造成额外资金支出。信誉损失风险(陈天灯,2013)指高校因纳税行为不规范造成不良影响,导致严重后果,使高校信誉遭受损害。税务违法风险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导致高校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存在重大偏差,在涉税业务办理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3.按照影响程度不同划分为一般风险和重大风险。税务风险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一般风险影响较小,通过及时纠正,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控的。重大风险影响程度大且后果难以控制。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的过程。税务风险管理包括制订风险管理策略、落实风险管理权责,不同程度的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将控制效果及时进行反馈。对潜在的风险建立预警机制,提前识别风险发出的信号,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提高管理效率,在涉税行为合理合法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筹划,降低税收成本,实现降低税务风险的管理目标。

(四)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高校对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而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尚处于建设初期,存在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信息化建设不到位的现象,导致税务风险管理还不规范。1.税务风险管理认识不够。高校内部控制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和体系建设处于不断完善中。税务风险管理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约束机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税务风险管理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但高校长期以来对税务风险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税务风险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责权落实不明确。2.税务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外部税收政策和税收环境的变化增加了税务风险。大多数高校还是采取财务人员兼任税务会计的方式,缺乏税务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导致税务风险防范意识不高,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管理和税收法规信息缺少研究,不能全面准确把握最新的税收政策。3.税务信息化建设不到位。高校的税务信息化建设始终处于薄弱环节,高校的财务系统、增值税发票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组合,使得税务信息无法进行合理利用和数据对比分析,对高校纳税情况不能进行合理的评估。由于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无法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只能采取被动和应急方式应对税务风险。

(五)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管理之间的联系

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关键,也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税务风险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内部控制这一重要手段,可以规范高校经济业务活动,明确权责分配,合理控制税负水平,保证涉税事项合法合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完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体系的全面、准确、有效决定着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税务风险管理的效果也反映出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对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理论给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启示,风险管理概念应贯穿于高校所有的经济业务中。将内部控制作为风险管理的关键点,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深入研究符合高校税务工作特色的管理方法,通过税务风险识别评估,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税务风险。做好税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工作。

(一)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目标

高校税务风险管理要求以风险为导向,对高校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强化高校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税务风险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间的融合,构建出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税务风险的系统,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目标。对涉税业务采取事前预防、事中管理和事后反馈的管理方式。积极做好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配合,防范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税务风险。

(二)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原则

1.独立性原则。高校要按照税法和相关法律规定,对涉税事项进行纳税申报,及时缴纳税款,对税务资料进行存档。在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中,针对不同的业务性质和岗位要求,明确职责权限。对于机构设置、治理结构、业务流程和权责分配应符合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控制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权责分配,履责尽责,保持良好的独立性,以确保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公平和公正。2.协作性原则。随着高校涉税事项的增多,在进行税务风险管理时,需要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间的配合,及时沟通,信息共享,以提高税务风险管理的效率。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政策,避免因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3.重要性原则。在税务风险管理中,把握重点事项,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涉税业务进行分析,识别关键风险点,对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税务风险采取控制措施,进行重点监控。对影响程度一般的风险,保持适度关注。高校要结合具体情况和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有重点地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活动。

(三)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指标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是实施高校税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评价的首要步骤,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满足科学完整、具体实用的要求。设计指标时要考虑到评价的目标,符合评价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以COSO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结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的要求,参照税务风险测评和内部控制要素,选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信息沟通、监督改进5个层面共20个指标构建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四、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

税务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沈峰,2015),有德菲尔技术法、层次分析法、沃尔评分法,等等。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由内部控制领导小组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运行情况进行打分,评分标准见下页表2。对于完成情况优秀的指标得5分,完成情况良好的指标得4分,完成情况中等的指标得三分,以此类推。专家对税务风险管理指标体系中所有的指标进行打分,统计汇总后得出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表,见表3。根据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评价总得分情况,按照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标准,可以对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一个综合评价。得分在80—100分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暂不存在风险。在60—80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基本有效,不存在重大风险,但还是有风险因素存在,继续给予关注。得分在40—60分之间的,说明高校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效果较差,要结合具体指标发现问题,找出关键影响要素,采取措施控制风险的产生。得分40分以下的,说明内控基本是无效的,存在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善内部环境,分析风险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高校税务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内控机制,强化税务风险管理意识

在高校内部树立全面风险意识,确定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管理层要从高校发展战略的角度优化内控环境,将内部控制建设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税务风险管理内控方案,并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内控体系建设中要明确对象,厘清职责,落实职责范围,加强税务风险防范责任。完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部门,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负责外部涉税工作,对涉税事项可能带来的税务风险进行分析。对各项政策法规和税收政策进行研究,找到适合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规范纳税行为。

(二)推进信息化建设,有效识别税务风险

高校应推进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法在税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以信息化为依托,健全税务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准确提供各类税务信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大数据”,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整合现有资源,搭建共享信息数据库,设置预警线,逐步实现税务风险管理的系统化。通过内控机制的强化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对掌握的高校税务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监控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税务风险。

(三)加强控制活动,提高风险应对能力

税务风险管理中涉及的内外部机构、部门之间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将从外部获取的最新的税收政策法规及时传达到各业务部门,提高高校涉税行为能力,以利于风险控制活动的开展。定期组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消除隐藏的税务风险。对涉税业务进行事前风险检测与评估,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重要性排序和定量评估,确定出税务风险级别和影响程度,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全面提升高校税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运转的效率与效果。高校应借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政策出台的契机,把握国家财税改革总目标和要求,推进税务风险管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教研等各项经济业务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晴.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理念变迁与制度回应———以税收正义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5,(3).

[2]贾康,刘薇.论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5,(1).

[3]王雄英.高校税务风险管理之我见[J].财会月刊,2011,(10中).

[4]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6).

[5]沈峰.略论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与测评[J].税务研究,2015,(7).

[6]陕西省国家税务局课题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J].税务研究,2014,(10).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2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系;问题;对策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必须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本文主要研究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遇到的阻碍和解决办法,愿能给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带来帮助,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及税务成本,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人才专业性不高

当前大多企业没有专门税务部门,当然别说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了,多是拿其他部门人员来临时充用管理税务。这些人员没有进行应有的税务系统学习,当然更没有深入思考过当今的税务政策,企业也没有尽到应有的职责对其进行培训,其较低的专业性给企业的纳税成本提升和税务风险的升高提供了生存空间。绝大多数的企业对税法的执行不主动,特别是在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能力及效率上不是很高,一部分企业并不在意当前税务工作的开展,达不到市场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这究其更是由于税务风险管理极其缺乏对应的理论指导,业界多是站在管理方思考税务风险管理问题,却很少替企业人员着想。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存在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税务企业本身并没有构建对应的风险管理税务机制,更没有需求外部专业从业人员帮助企业的相关税务管理工作,缺少科学的税务管理方法,造成企业税务管理工作出现了落后性。但是企业平常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既关系到税务工作整体大局,也是企业搜集纳税信息的主要出处。必须重视起来,解决好这个问题。详细研究企业在税务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太完善,一些重大的税收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而税收实体法也大都以暂行条例的形式出现,不具有强有力的权威性,使企业的税务管理有时面临无法可依、无所适从的局面。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从“管理”的角度看待税务问题,本身并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大部分企业没有真正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性,没有真正从“管理”的角度看待税务问题,本身并不成熟。

(三)企业缺乏纳税意识,税务管理工作落后

企业从业人员没有掌握好税务理论知识,所以会将税务的规划与管理内容混为一谈,导致无法充分重视税务管理工作,大多数情况企业多是对国家税法机制不情愿实施,无法最大限度的应用税务管理节约企业生产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企业不具有很强纳税意识,并且将纳税看作是一种负重,征税少、征税晚更有甚者将不纳税作为了筹划税收的重要工作,企业同时缺乏规范的税务会计核算,申报纳税材料存在着假报问题,在企业税务管理中时常发生偷漏税现象,企业缺乏科学的税务管理,不但给企业带来了重大损失,还对企业的信誉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一些措施

(一)销售企业构建自查制度,逐步完善预防涉税风险体制

为了提升企业税务管理的科学性,企业要实行岗位责任制和授权审批等制度,岗位责任制,是每一个岗位都有其负责的职责,使此岗位的人员能够完成其工作,履行其职责。通过这种方式,规范税务人员的行为,这样从根本上避免企业的不规范税务行为,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支出和损失。企业还需要邀请一些专业社会部门的管理税务研究人员,为企业定期安排一些税务管理的专业咨询工作,这些税务专业部门的研究人员大多数十分熟悉工作业务,通过他们提供的协助指导,企业有关的税务管理人员可以重点掌握新的政策,尽可能的提高企业管理税务工作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税务风险管理应加强重要性的理解

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旨在高标准要求企业行为、合理控制企业税务成本、大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回报、降低税务风险、提高企业税务方面的专业性和效率。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税务管理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地步,其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式极其规范;就我国而言,各种复杂形式和变化的影响,企业税务管理还处于他国初级水平。然而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大,那么企业间的税务管理就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想控制好企业税收成本,就必须大力推动税务管理。税收是每个企业必须承担的财务支出,同时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也必须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就国内而言,企业利润里面税收占了很大一部分,企业可以大力推动税务管理的发展,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将税收控制在合理区间。借此来提高企业的经营发展效益,从而为企业税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我们企业财务管理要靠税务管理来支撑,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而我们加强对税务人员的教育就是加强我们企业的税务管理,所以我们加大重视税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工作能力的增强,从而为我们企业税务管理提供智力支撑,为财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我们要合理分配好各项人力资源,物品资源,就必然要靠税务管理来推动,通过推动税务管理的发展,企业人员可以全面生如的掌握好国家和地区出台的各项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行合理的财务投资分配,筹资分配,以及资源的优化,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每个企业应该按要求设立专门的税务部门。当今我国税法改革力度大,完善面广,随之而来的企业税务工作方式方法更加专业化,以往靠从企业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临时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已然不能适应企业税务的发展,企业管理层应出面设立直属税务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企业税务管理体系,并培训或招聘一批合格的税务专业人员。企业高层应设立分管税务领导,不仅要积极强化自身知识及能力,还要知道获取国家税务政策的多种渠道,深入研究国家税务文件,要有专门人员随时掌控国家税务信息,,利用好国家税务文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这一个是维护了国家的财务税务利益,二个是规范了企业的财务税务发展,使其健康化,稳定化。这适应了当今我国发展新常态,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最后企业税务部门还应对税务进行分析调整,设立红线,强化底线意识。

(三)提升税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是工作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说,税务管理人员中一部分人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有些忙于扩展所谓的人际关系,大搞山头主义;也不学习;有些表里不一,讲究面子,不讲里子;有些人整天期望天上掉馅饼,贪图享乐;有些学的死板,生搬硬套,做事不动脑筋。这些现象严重妨碍了我们工作水平,个人素质的提高。二是缺失工作责任感大龄工作人员对于工作缺乏热情,对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缺乏昂扬向上的斗志,自身没有将企业当成第二个家,慢慢变成好逸勿劳,贪图享乐,推诿扯皮之人,而年轻工作人员看重的是收入,津贴,阶层等,想着读了个大学就一定要找个少劳多资的工作,没有年轻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享乐主义盛行,久了就形成一种过一天是一天,想着不劳而获的风气。三是缺乏风险意识,最底层税务人员直接和人民接触,加上如果没有大的工作热情和警惕性,容易被枯燥乏味的工作所侵蚀,而且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奢侈享乐风盛行,税务人员的思想容易被带入歧途,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内外勾结,私相授受,给企业造成很大损失,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不肯吃苦,总想占一点别人的便宜,心里面虽然有点不安,但还是抵御不住金钱的诱惑,想着得到了一点还想得到更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终走入深渊。所以说就工作人员素质而言,就要从提高工作能力及水平,建立工作责任感和风险意识,此外,还要提高工作警惕性,永葆自身工作纯洁性,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贡献力量。

三、结束语

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优良的职业道德,而且还要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知识和灵敏的创造性思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务工作队伍,不仅是新时期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国内外环境对税务人员管理的迫切要求。

作者:杨晓丽 单位:华润新鸿基房地产 ( 无锡 )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税务管理 税务风险 税务风险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税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政府2009年《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导》的颁布,各企业也给予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越来越多的重视。要想促进企业的有效发展,税务风险管理的落实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就税务管理流程下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其不仅符合企业管理的需要,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概念

所谓税务管理,其是以企业总体经营目标为基础,结合有效信息,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税收效益,管理包括税务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业绩评价等内容,且在企业管理各方面的层次上均有涉及。税务管理需要明确其作用,其中运营控制使得税务成本效益不断提高,日常管理是实现税务成本的降低,信息管理是针对税务管理信息的实时提供。

(二)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一、税务战略管理层次,也就是筹资、投资以及收益支配决策,而收益支配决策包括税务的策划、控制、效益度量以及业绩评价等内容。二、税务运营控制层次,也就是生产、供应以及销售经营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三、税务日常管理层次,也就是会计核算、税企关系以及纳税申报管理中的税务管理工作;四、税务信息管理层次,也就是涉税信息的收集、处理及输出过程中税务的各项管理工作。

二、企业税务风险及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概念

企业税务管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就是企业税务风险,其在税务管理中客观存在。然而,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税务管理的了解,在实际的税务管理中存在缺陷。税务风险是指税务目标管理、日常管理、运营控制以及信息管理等过程中,因涉税事项的不确定影响,可能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收益或者损失。税务风险带来收益或者损失取决于税务管理者的风险认识及管理,如果其能有效进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那么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税收成本效益,否则,企业将蒙受亏损的打击。

(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在税务管理过程中,识别并评价企业的税务风险,通过有效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尽可能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要点包括内部环境、事项判断、目标建立、风险应对、风险评估、监督控制以及信息传送等。

(四)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税务风险的战略管理、运营控制、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以上内容都是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判断与评价,并且建立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有效降低税务风险,减小企业损失。

三、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一)系统构建的整体目标

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从而对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判断与评价,完成风险控制机制的制定,达成税务风险的降低以及企业收益的提高。

(二)系统构建的整体结构

运营控制、战略管理、信息管理和日常管理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四个方面,其中,这些方面的内容包括目标设定、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事项识别、监管控制以及风险应对等要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税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对企业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企业税务管理流程标准,依据企业各项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参与性,落实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工作,可以使企业税务风险降到最大,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结合实际,设计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广大企业在今后的税务风险管理中应用。

参考文献:

[1]罗威.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2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4

摘要: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省级及以上税务机关成立了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部门,市(州)及以下税务机关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机构法定化和职能化。省级国地税金税三期系统完成并库,积极探索实践电子税务局云化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与税收业务高度融合,税收数据资产越来越大。如何依托税收大数据资产构建全流程、高效率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是税务机关优化执法方式的重要措施。本文在总结税务系统运用大数据赋能税收风险管理实践基础上,结合当前基层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就如何更好地推动大数据赋能基层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作简要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数据 税收 风险管理

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正在成为组织机构长远发展的重要资产。大数据时代下的税收领域,纳税人、税务机关、以及三方涉税部门和机构,每时每刻都在通过电子税务局、金税三期工程等信息化系统,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涉税事项、税务机关的税收管理行为等实体场景抽象化、数字化,形成大量的税收数据资产[1],并纳入税务机关管理。挖掘、分析这些数据资产,构建全方位、分层级的“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基层税务机关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税收管理问题,防范和化解纳税人税收遵从风险。

一、税务系统运用大数据赋能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

(一)持续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起全天候、全覆盖的税收数据生产系统

自1994年实施“金税工程”以来,经过20多年税收信息化建设铺垫,全国统一的金税三期工程、自然人税收管理、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已经建成,各省级税务机关也根据工作实际需要自行开发了各种应用系统。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各省级税务机关正按照最新的《全国税务机关纳税服务规范》《全国税收征管规范》,组织建设全国统一规范的电子税务局,有的还已经试点开展税收业务运化探索实践,积极推动税务工作从前台到后台的全面数字化。从XX情况看,省税务局集中的信息系统有XX个,通过这些信息系统,省局可以集中管理纳税人从登记到注销的整个纳税活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为大数据赋能基层税收风险管理储备大量数据资产。

(二)持续推进税收征管方式转变,逐步构建起职能化、专业化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从2002年首次在税收征管中引入风险管理理念以来,征管方式已经从“34字”模式[2],逐步向以大数据云平台为支撑,以动态“信用+风险”管理为基础,从依靠事前审批、审核校验向信用评价、监控预警、风险应对的全流程管理转变。“大数据+”税收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税收征管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征管体制改革后,省级及以上税务机关成立了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部门,市县两级税务机关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实现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机构法定化、人员专业化,并逐步建立起大数据和风险管理“数据风险部门归口管理、其他部门协同配合”的横向互动机制,“数据管理总局、省局两级集中,省市县局分级采集、全方位应用”和“风险分析总局、省局为主,市局为辅;风险应对省局、市局、县局为主,分局为辅”的纵向联动机制。

(三)持续优化数据分析应用工具,逐步构建起多维度、全流程的税收风险管理支撑体系

近年来,总局、省局积极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强化风险识别和数据分析功能,积极推进数据分析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别是金三系统和增值税发票电子底账系统上线以后,逐步构建起了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风险识别、任务、风险应对过程监控为一体的风险管理支撑体系。从XX情况看,先后使用了税收监控分析系统、风险评估及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作为不同时期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支撑平台。征管体制改革后,总局在金税三期征管系统中,建成了全国统一的风险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纳税人从登记到注销的全流程、多维度税收遵从风险筛选识别。当前,基层风险管理部门宏观上可以通过大数据归集和比对,分行业、分税种、分行为对纳税人申报数据进行风险分析识别和排序;微观上也可以通过纳税评估软件和总局大数据平台,勾勒出纳税人一系列具体的“风险画像”,如虚开发票风险分析、虚假申报风险分析、成本扣除异常等等。

二、大数据视域下基层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风险管理理念有些滞后

由于风险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短,部分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管理方法缺乏掌握和了解,工作中仍然采用基于传统治税理念的无差别统一管理方式管控税收风险,没有真正形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分类管理理念。加之税收征管系统更新升级加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税收业务深度融合,部分基层税务人员知识储备不够,既不能熟练使用新的税收征管系统,也不能理解新的工作流程和风险分析指标模型。在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时两极分化现象突出,有的人员会对照风险疑点,调取纳税人账簿资料,全税种、全流程辅导纳税人消除涉税风险;有的人员不对风险分析指标进行验证,不对纳税人实际经营和核算情况进行核查,只是反馈已通知纳税人自行更正,简单应付了事。这既可能造成大量税收征管资源浪费,又可能使税收管理人员疲于应付,影响税收征管工作质效,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

(二)数据资产难以高效盘活

大数据“量大、种类多、时效性强”的特征,让盘活数据资产成为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大数据时代》的著者说过,大数据中只有5%的数据是结构化且能适用于传统数据库的,并且这5%的数据的存储情况也是泥沙俱下,如果算上剩下95%的非结构化数据,数据本身所产生的噪声信息几乎无法估量[3]。从税收内部数据看,还存在数据分散、难以整合的问题,虽然电子税务实现了单点登录和前台界面整合,但后台仍然是几十个系统独立运行,业务壁垒和数据孤岛问题并未完全解决,关联分析困难;还存在数据标准不一,难以清洗的问题,受制于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数据格式与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各类系统后台数据无法直接汇聚使用,且存在业务相同但数据口径不一的现象,使得分析人员在使用时陷入判断相似数据准确性的困惑中,影响数据的深度分析使用质量。从外部涉税数据看,还存在顶层设计欠缺、前瞻性差的问题,不论是金三系统还是电子税务局,在顶层设计和开放性方面较为欠缺,未能统筹考虑各层级和各要素建立数据交互、外部系统关联的规则规范和机制保障。基层税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数据和信息的互换共享缺乏征管保障,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口径不一,税务人员对涉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也相对有限,难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第三方信息防控税收风险,对涉税信息数据的挖掘和使用效率亟待提升。据统计,在总局推送的新办企业风险评价信息中,约3%的时效性差(纳税人已经注销或转非)、约80%的精准性差(基层难以理解指标含义及风险分值构成,且与纳税人实际经营情况不符),在推送的减税降费风险信息中,经核实有效的仅占4%。

(三)机制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当前,税务系统在大数据管理与税收管理在职能设置上呈现“倒置”状态,一定程度上存在衔接协调不畅的问题,容易造成工作“梗阻”,使得基层税收风险管理难以获得大数据技术支持。即:数据资产管理(好比“财权”)职能逐级向上收缩,总局、省局集中管理税收数据,建立分析指标模型、识别税收风险、推送风险信息;风险管理职能(好比“事权”)逐级向下扩展,市县两级税务机关分级承担税源管理职责,主要是风险指标分析验证、开展风险应对。在这种情况下,省局、市局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应做到“财权”与“事权”相适应,发挥出支撑作用。但是,目前省局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部门没有取得税收数据管理权限,市州局也只获得部分后台分发数据资源,还不足以支撑起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征管工作。基层税收风险管理工作基本上是“人工+智能”,主要以人工为主,普遍存在观望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此外,虽然税务系统自上至下成立了税收大数据和风险管理部门,但风险管理工作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更没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工作流程、文书资料等内容,基层税收风险管理自身的执法风险还比较大。

三、发达国家“大数据”赋能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数据”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一)法律体系比较健全

美国政府部门是拥有“大数据”占用权的大主户,为了确保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用的合法化,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法国《税收诉讼法典》详细规定了涉税信息报告的责任人、报送方式、报送条件以及未履行职责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德国政府在《联邦行政程序法》对行政协助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税收行政协助的高度法制化使得税务部门及相关的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得到了法律层次上的明确和规范,使得税源监控的多部门协作能够顺利启动,相关争议能够顺利解决,税源监控多部门协作极具效率。英国、瑞典等国相继将大数据技术投入土地财产登记、房产交易登记等领域,从而实现税收行政管理质量与纳税遵从度的双提升。从这些国家的举措来看,通过立法形式保障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纳税数据合法、及时、全面地采集,是对税企双方涉税权益的法律保护。

(二)信息系统成熟稳定

在税收征管系统建设上,部分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在税收征管领域的运用。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建立了全国统一联网的计算机技术监管体系,并迅速应用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追缴、涉税监测、税务审计及稽查选案等方面,与税收征管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意大利建立了欧盟成员国中最成功和最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球化、实时化、专业化的税源监控,为地方提供信息存储和决策支持保障。在涉税情报系统建设上,多数发达国家的税收风险管理“大数据”应用系统,由国家进行统一调配,税务机关与商务、外汇、海关、保险、银行等部门的各种涉税信息互为传输、共享数据、交叉比对,实现了跨州区、跨机构的系统联网,形成了完整发达的情报系统。如美国、澳大利亚税务部门都建立了专业化数据情报体系,同第三方主体(包括政府部门、银行、保险、企业)间都建设有畅通的信息共享通道,使得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的自动化程度高。同时,税务机关可定期获得纳税人的资金流信息,并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挖掘”、“纳税评估模型分析”等手段,把纳税人内外部商业数据进行全方位交叉对比,精确定位、跟踪、筛选逾期纳税或未纳税的经营者,实现了税源的实时、全方位监管。

(三)组织机构与队伍完善

许多国家的税务机关都有专门应对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美国国内收入局(IRS)1998年制定的《联邦税务重构与改革法》中明确,组织机构要设置层级,以方便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分别下设办公室、规划评估和风险分析处、研究处、数据管理处、政策和电子研究处、所得统计处 6 个处室。而英国皇家税务与海关总署(HMRC)成立了数据分析部门,专职负责涉税数据的管理工作。澳大利亚税务局(ATO)建立了情报信息采集机构,将税收、法律、财务、统计、计算机、经济等相关行业专家进行集中管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专司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德国的税收信息处理高度统一,仅在一州内设置一个信息处理中心,州下属各级政府设置信息站,负责涉税信息传递,这一设置使得信息共享更具效率。应当讲,上述各国税务机关在强大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税收风险分析与管理的数据库和专业的人才库,以保障在税收监管中能有效识别和筛选风险,确保及时处理税收风险,其作用是非常突出的。

四、“大数据”赋能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一)促进数据与风险管理权责匹配

1.不断强化信息管税理念。基层税务机关要强化“以数治税”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将大数据时代的税收风险管理理念融入税收征管改革和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培养基层税务人员的大数据思维,帮助基层税务人员运用大数据技术查找涉税风险疑点、开展税收风险排查,营造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税收风险管理氛围。

2.逐渐理顺数据管理职责。一是总局层面尽快出台立足当前、规划中期、着眼长远的税收数据管理运用制度办法,尽快解决系统壁垒、数据分散、标准不一等问题,尽快建立起用户体验度高的大数据平台,完善数据管理应用功能,为基层风险管理提供强大“动力”。二是要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省级数据集中管理。搭建以省级层面为标准的大数据仓库,完善省级大数据云平台,加强数据管税基础工作,加强省级层面数据管理人力资源配置,以数据服务和数据分析为导向,为基层税收风险管理提供精准“导航”。三是要适度扩展基层风险管理部门数据查询权限,总局省局要不断丰富数据供给手段,完善数据服务应用功能,逐步建立数据下载、数据分发、远程加载、应用开发等数据服务业务规范,让大数据在基层转化为“看得见、用得上”的具体工具,为基层税收风险管理储备更多“弹药”。

3.优化税收征管服务流程。以金三系统为支撑,以数据流为中心,按照基础数据管理、大数据分析、政策业务支撑和风险应对四大板块,全面梳理规范税收业务工作网络流程。着重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和办税流程,对税政业务和征管业务事项重新梳理和整合,建立职责明确、分工精细的工作流程。深度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创新成果,以信息流程网络化为导向,通过流程挂接业务、合并同类项设计,解决过去按每一项业务设计流程带来的系统分离、环节重复、业务交叉问题,减少不必要的业务流转和审批环节,形成全局通畅的工作流程,解决税务人多头上系统、重复劳动等问题,解决纳税人办税多头找、多次跑等问题。

(二)促进数据与风险管理深度融合

1.提升数据采集与应用能力。一是不断提高涉税数据的采集能力。以建设云化电子税务局为契机,不断拓宽采集渠道和信息采集范围,积极鼓励纳税人实现财务核算和纳税申报的电子化和自动化,推动传统财务税收管理转向智能化处理,并努力促成实现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与税务机关的税务管理电子化无缝衔接。二是加快推进跨区域、跨部门涉税信息实时共享。基层税务机关之间、基层税务机关与三方部门之间,应当尽快实现涉税信息实时共享,对多地经营的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实现交流互通,通过对涉税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提升税收管理工作质效。三是不断提高数据的处理和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支持手段高度统一,管理模块、网络主机等应用技术相互匹配的基础上,以“去技术化”维度规划设计数据资产管理,绘制涉税数据基因图谱和纳税人“用户画像”,让基层税收风险管理岗位干部能够直观的接触数据、了解数据、使用数据,实现系统、业务、个性化三个维度的数据资产全量、全景展示,便于各层级风险分析人员使用,为有效实施税收风险管理提供精准方向和靶子。

2.健全税收风险管理支撑体系。一是强化数据平台建设。以总局金税三期决策二包风险管理系统为基础,打通其与核心征管、增值税发票管理、自然人税收管理等系统之间的物理壁垒,在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环节建立有机统一的应用系统生态集群,有效提升风险分析的针对性、指向性,全面推进大数据体系化应用,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对基层税收风险管理的“乘数”效应。二是明确风险管理工作规则。横向上要厘清风险管理部门与基础税源管理、大企业管理、税务稽查、税政管理等部门职责边界,纵向上要理清“总省市县”四级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构建“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协作运转”的良好局面。真正做到让基层税收风险管理就是进行任务扎口管理,根据风险任务等级高低,针对性采取提示提醒、风险核查、纳税评估、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税务稽查等方式开展应对,不再承担具体的风险分析和指标重复建设工作。三是健全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从顶层设计上明确风险管理法律地位,从操作实践上规范风险管理文书使用、运转流程和质量管理等,在控制税收流失风险的同时,防范产生税收执法风险。同时,要优化绩效考核指标设计,减少考核基层风险管理部门的数据管理、风险分析、跨区域协作、任务制发等工作。

(三)培养数据与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1.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随着税收管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税收风险管理逐步渗入税收征管、税政、分析、稽查等各个领域,对税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一方面,基层税务机关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培养掌握大数据规律,同时精通税收业务、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能够熟练应用会计与数理统计等知识独立完成涉税数据分析的复合型人才,组成税收风险管理人才智库,为税收风险管理出谋划策。另一方面,基层税收风险管理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技能,牢固树立大数据的思维方式,养成持续学习、深入学习的好习惯,善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遇到问题善于从大数据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懂得大数据,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税收工作的本领,提高对大数据解析、使用的能力,增强税收风险防控意识。

2.加强风险管理队伍建设。一方面,基层税务机关应当结合“数字人事”和个人绩效管理,将管、考、训、用有效统一 , 围绕打造风险管理专业团队的目标加强业务培训,面向风险管理人员定期开展税收法规、财务会计等专业能力和执法能力的培训和考核,打造能力过硬、作风优良的税收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税收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基层税务机关要积极资源整合,的专业性、复合性,客观承认我们在人才保障方面的不足,要把现有的人才汇聚起来,把外部的人才吸引进来,把未来的人才培养出来。要制订税收信息化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税收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重点培养具有税收和信息化双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实用型专业人才,要在大数据人才上作好前瞻性布局。

[1]数据资产,一方面包括纳税人登记、开票、申报、缴税、以及办理其他业务产生的基础信息、发票、财务以及涉税行为等数据;另一方面包括税务机关日常管理、调查、评估、稽查等形成的记录、文字、报表等数据。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税收执法风险;风险管理;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24-02

税收风险管理是最近各地都在研究的税收管理新理念,其目的是将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引入税收征管工作,最大限度地防止税款流失并降低征税成本。作为税收风险的一部分,税收执法风险已成为各级税务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潜在风险。通过实施积极主动管理,创造稳定有序的征管环境,才能有效防范和规避税收执法风险的发生。

1 税收执法风险与风险管理简析

1.1 税收执法风险

税收执法风险是指税收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法,损害了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而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1.2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税收执法风险进行识别、适应和处置,其目的是避免风险或使损失减至最小。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OECD中已有超过2/3的国家实行了税收风险管理,我国税务执法机构也应有针对性地引入世界风险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

2 当前税收工作面临的执法风险

2.1 实体不规范引发的征收管理风险

征收管理风险是指执法主体在执行或解释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所赋予的职责职能中应作为而未作为、未完全作为或作为了为赋予的职责职能范围内的事物而形成的影响和后果。主要表现为:基础管理工作不到位,税务人员对相关政策法规理解不到位,征管工作流程执行不严,税务登记内容不准确;纳税人性质认定错误以及发票领用、审核程序不健全、不规范;政务公开不及时,税收政策宣传不到位,税率执行错误,提前和延缓征收税款,日常纳税辅导不细致,未依法保障或侵犯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等。

2.2 程序不规范引发的行政诉讼风险

行政诉讼风险是指税务执法主体因实施税务行政执法行为,在税收执法过程中产生税务行政争议而引起的税务行政复议撤销、税务行政诉讼败诉、税务行政赔偿等后果和影响,使税务执法主体处于不利地位,在诉讼中面临败诉等风险。主要表现为程序不合法或不规范、实体应用错误两个方面:

(1)不按程序作出税务行政处罚引发的风险。税务行政处罚按罚款额的多少,分为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违法事实确凿并有法定依据,对公民处以五十元以下,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的行政处罚的,可以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本文是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简易程序之外的其他处罚适用一般程序。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第三条的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2000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1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务、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而税务机关在执法中经常忽视了这一必要程序,为求方便而采取简易程序当场处罚。

(2)不按程序作出限缴税款通知书引发的执法风险。当税务局对企业未按照《税务处理决定书》要求进行整改而作出《关于限期缴纳税款的税务事项通知书》时,需要提供证据证据证明两个事实:第一,税务机关在企业收到《税务处理决定书》之后,对该企业是否进行整改以及整改情况进行过验收;第二,税务机关经过验收之后,发现该公司整改结果不符合《税务处理决定书》要求。然后很多时候,税务机关提供的证据只能证明企业在《税务处理决定书》作出之前存在问题,而无法证明在其作出之后的情况。所以由于事实认识不清,税务机关经常在复议中遭受撤销原决定的结果。

2.3 司法渎职风险

司法渎职风险是指税务执法行为过程中因主观过失、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职责,造成侵犯国家税款及财产重大损失而可能触犯法律的危险或后果,从而被追究行政执法责任,甚至面临被检查机关以涉嫌职务犯罪提出指控。主要表现为;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隐瞒情况、弄需作假,勾结唆使偷逃税行为,违反法律和行政法的规定,造成国家税收严重流失并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

2.4 由于机构分设引发的风险

1994年税务组织机构分设为国税、地税,税务机关之间“三交叉”矛盾暴露,即管户交叉、征税交叉、检查交叉,进而导致两套机构不协调。当认定意见出现分歧时,更使纳税企业无所适从,大幅度提高了税务机关之间的协调成本与纳税人的遵从成本。两套机关各自为政、缺乏信息沟通,执法效率和征管能力下降,导致大量税款流失,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

3 从风险管理视角防范税收执法风险的对策

3.1 进行风险识别与预警

3.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损失风险刚出现或出现之前,就予以识别,以准确把握各种风险信号及其产生原因。税务机关应正确、全面地认识在执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所有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和预防,选择最佳处理方法。风险识别的具体方法主要有:

(1) 现场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具体涉税业务活动,了解和掌握其在执法中面临的各种风险。

(2) 询问法。对执法人员或执法对象提出一系列风险咨询问题,以加强其对执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风险的系统认识,促使其去收集和分析专门信息,并制定系统的风险管理对策和计划。

(3) 业务流程法。即以业务流程图的方式,将从税收政策解读、税款追缴、税款征收、到税款入库等过程划分为若干环节,每一环节再配以更为详尽的作业流程图。据此确定每一环节进行进行重点预防和处置。

(4) 内部交流法。即通过与各部门有关人员的广泛接触和信息交流,全面了解各部门的风险发生情况,以发现被遗漏或忽视的风险,提高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协同能力。

(5) 案例分析法。即在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的基础上,从过去的风险管理实践中寻找相似的案例和经验,吸取有关教训,并以此作为制定对策的主要依据。

3.1.2 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是指要在风险实际发生之前,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以利预防或为采取适当对策争取时间。风险预警对于预防或识别重大风险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建议税务机关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机制。该机制是一个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能够对各种信息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和判断的完整体系,包括税收收入、税收执法、纳税人违法、系统外风险的预警指标,以提高风险意识,强化风险管理。

3.2 制定预防体系和预防策略

3.2.1 预防体系

为避免造成财政收入的重大损失和对税务机关的不利影响,税务机构应花大力气进行风险预防,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进行全方位设防,因为这既不可能也不经济。所以,应选择那些发生概率大、后果严重的事件,进行重点预防。

构筑预防体系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选择重点预防对象;二是构筑完善的预防体系。一个完善的预防体系需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经济和技术措施。如监督、检查、立法、环境监视等。

(2)与外部保持良好的沟通。如建立早期预警体系,协调与纳税人的关系等。协调与纳税人的关系,首先是要保持与纳税人的良好沟通,以尽早获知纳税人的计划和动作;其次要在准确把握信息的基础上,对纳税人开展游说和说服工作。协调与纳税人的关系应严格防止陷入行贿事件,否则,很可能给税务机构带来更大的风险。

(3)改进内部工作。如税收执法机构设置、岗责体系和业务流程设计中潜在的高风险区域,有针对性地调整职责设置和权力运行体系,避免税收执法权的过度集中以及监控盲点的出现。

(4)组织内部防范机制培育。如建立“学习型税务组织”,提升税务文化与税务管理水平。我国现行税务组织管理模式需要引入“学习型组织”思维和管理模式,并将其转变为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创新精神。这样,有利于激发税务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现代税务组织的发展立志高远,瞄准21世纪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共需求,心中牢记国家赋予税务组织的使命和责任,提升税务组织文化。

3.2.2 预防策略

俗语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因此,税务部门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处置程序和规范,并编制成小册子,以利在风险事件发生时争取时间,应对得当,弱化风险。

制定预防策略要求建立严密的税收法律体系和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与合作遵从理念:

(1)建立严密的税收法律体系,规范执法操作,完善执法保障。一是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形成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法律机制;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实施有效的法律监督和制约,保证在税收立法、执法等方面的公正、公开、规范和准确;三是提高税法层次,加强法规建设,完善执法保障;四是维护税收政策的统一性,规范税收文件避免与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起风险。

(2) 坚持依法治税,建立服务型税务机关与合作遵从理念。税务机关在尽力为纳税人服务的同时,要始终坚持基于国家权力而依法治税的精神,即依法治税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倡导服务税收与“合作遵从”。坚持“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税制改革指导思想,才能体现服务税收的基本要求。只有搞好纳税服务,才能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而和谐税收征纳关系的建立可以提升“纳税遵从”度。从“纳税遵从”再到“合作遵从”理念的转换,意味着遵从始终是这一理念的本质与核心,只是“合作遵从”在以“纳税遵从”为本的基础上,强调了纳税人与征税人之间在征纳关系上的“合作”,“合作遵从”力争避免和减少税企、税民之间的对立,是“遵从”的最佳形式,也是“双赢”的形式,体现着以德治税与依法治税的统一。建立良好的税收环境是避免税收执法风险的基础。

3.3 构建风险管理组织

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中心机构,实行税收风险评估制,并通过实施金税工程、信息管税,提高税收管理水平。风险管理的核心就是要税务机关密切关注可能存在的风险,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找出降低风险的办法,是对执法机构和纳税人实行慎重、认真的评估以及对他们执法或履行法律义务的信誉、诚信的提升。风险管理组织要塑造“公正、进取、公开”的理念和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将风险管理权力延展到各个管理层面,从旧时的控制管理转向以参与式管理为标志的新型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和信息现代化资源,让组织成员广泛地参与组织管理,增强组织成员使命感、责任感,让组织的内部效率正真地转化为外部效率,在风险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率和作用,从而减少税收执法风险。

参考文献

[1]赵迎春,王淑贞,罗秦.中国涉税风险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6

关键词:集约;资源;风险;防控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成本控制成为电网企业提升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税收管理作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税制改革以及国家对税收监管不断精细的背景下,也面临压力和挑战。如何健全企业税收内控体制,科学合理制定税收管理策略,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整体提升,就成了电网企业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立背景

精益化税收风险防控体系是地市级供电企业紧紧围绕国家电网公司“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发展方式要求,以全面深入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为主线,以依法经营为理念,通过精细税收过程管理,进一步整合税企文化,有效控制税收风险,合理筹划税收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一整套税收风险防控机制。

二、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和目的

1.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内涵。近年来,电网企业税收管理的精益化程度愈来愈高,税收筹划的重点不断细化,税收筹划的范围已实现从大税种向小税种、从主营业务向农维费的覆盖,逐步实现了从基本税收政策的单一层次筹划到税收优惠政策等多层次筹划的拓展,涉及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及个人所得税等。同时,企业注重加强企业税收风险文化建设,逐步建立了企业依法纳税、合理筹划、合法节税的意识。在税收管理活动过程中,建立了畅通的税企交流机制,达到了促进电网企业政策运用与税务机关执法趋同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的、集约化的税收风险防控体系。

2.税收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目标。电网企业希望通过创建具有电力企业特色、精益化的创新型纳税管理体系,集约税收管理资源,用好用足税收政策,加强风险管理,达到节约税收成本、控制税收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具体而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全面、有效开展。(2)深化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实际管理工作。(3)通过多维度开展税收风险研究和分析,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4)通过精细税收日常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5)通过建立良好的税企互动交流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纳税环境。(6)通过建立全地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7)建立健全税收信息档案,为企业税收风险防控工作开展提供经验参考。(8)向上级单位提出加强税收管理的建议和措施,建立全系统税收风险防控机制,促进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税收风险防控体系的具体运作

1.创新管理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的税收管理体制机制。电网企业是资产、资金密集型企业,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贯穿于生产、经营、建设各个环节,涉税事项较多,涉税风险也较大。随着税务机关监管力度的加大,税收协调空间越来越小,且由于各地税收监管环境差异,税收筹划与税收风险关联度愈来愈高,对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细、更高要求。企业需要将税收风险与税收效益融入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中,不断优化税收管理组织体系,大力推进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构建税企间常态联络机制,逐步建立了税收风险防控机制。2.深化内控体系建设,将税收风险控制融入内控体系。近年来,税务部门的税收监管手段愈加先进,监管工作更加严格,国税及地税部门陆续开展了重点税源监控,对电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实施及《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电网企业依法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电网企业应把握契机,深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将税收流程风险控制融入其中,通过优化、规范税收内部控制流程,落实关键风险点控制,建立起税收风险的事前预控、事中协调及事后评价改进的防控机制,实现全过程、动态的管控,主要做法是:(1)优化税收核算和管理控制流程。建立起税管会计核算,财务稽核岗位审核,税收主管岗位把关及局预算管理委员会参与决策的动态管理机制。(2)设置关键控制,把握控制重点。组织企业财务骨干研究和分析税收管理环境,主动查找和收集企业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列出关键风险点,在兼顾全局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风险流程和领域,有针对性地落实预控措施,避免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失。(3)定期监督评价,持续改进税收流程内控。建立常态的监督管理机制,将税收内控工作有效性评价纳入电网企业年度财务稽核工作计划,同时将外部检查与内部自查有机结合,推动税收流程内控的持续改进和完善,确保税收流程内控科学有效运转,防范经营风险。

3.开展税收风险分析,提高风险甄别能力。税收政策面多量广、更新快,要全面掌握、合理运用存在较大困难,而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在计量、确认等方面虽然逐步趋同,但仍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企业会计核算遵循的是权责发生制,而税法上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并存,同时企业由于缺乏定期全面检查机制,因自身计算差错或对税收政策误解导致差错也难以及时发现出来,因此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风险点无处不在。电网企业税收风险类型复杂多样,具体分类(见表1)。正确分析税收风险的类别和级次是税收 风险防控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环节。

4.精细税收管理,着力控制税收风险。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税制的改革和发展,税收监管手段趋于科学化、信息化及精细化,税收风险存在于企业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日益复杂多样的税收风险对企业税收管理提出更加精细的要求;从内部管理来看,税管人员的轮换使政策运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方面存在风险,而税收筹划业务的不断拓展,进一步加大税收风险,企业必须做细做实税收管理工作,为高质量的税管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电网企业通过细化税收日常工作,有效落实各业务环节管理责任,将税收风险管理与经济业务核算管理相融合;按期梳理企业各项税收政策变动状况,定期组织各岗位人员学习和交流,确保税收政策落实到位,有效提高日常税收核算过程中的政策运用水平,从源头上控制风险;注重企业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强化风险的前瞻性管理,要求各岗位针对政策变化主动查找风险环节及风险关键点,科学、细致的开展风险分析和评估,制定多层次的风险预控措施,不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努力构筑企业税收风险防线,为企业依法经营保驾护航。

5.建立一盘棋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集团运作效益。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安全紧密相连,企业涉税事项可能触及经济违规,上级单位严格的考核机制也给企业带来压力。因此,涉税事项出现时,各单位呈现出各自为阵、逐级协调的局面。涉税事项可能只是暂时在局部范围内得到协调,并不能彻底改善,不利于地市级电网企业及上级单位今后相关管理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同时,由于各自为阵,大大增加了税收协调成本,加大企业经营风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及稳定发展。

为改变企业税收协调各自为阵、税收风险零散管理的状况,地市级供电企业需要坚持“集约出效益”的理念,紧紧围绕用足用好财税政策的管理思路,努力构建全区一盘棋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优化管理体系,细化税收管理职责,实施分专业垂直管理,对全区税收环境进行全面调研,对涉税共性业务,实行统一协调管理,从地区层面协调至县域层面,确保共性税收事项的集约管理并实现管理效益;对非共性涉税业务,集全区财务人员之力,组织专业讨论,制定解决方案,主动与业务属地税务部门沟通,务求达成一致意见,解决方案经验证可行后,在全地区供电系统推广运用。6.开辟顺畅税企沟通交流渠道,营造良好纳税环境。中国税制改革举措频出,但税收政策无法兼顾各行业差异,企业对税收政策的解读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如果企业不注重与税务部门在政策解读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有可能加大政策运用风险,甚至可能造成企业税收管理工作与税务执法相对立的局面。

电网企业应注重开展税企之间交流互动活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一方面组织电网企业财务人员走进税务,积极参加税务部门举办的业务培训,参与税务部门工作效能监督;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邀请税务部门走进企业,请税务部门到企业来授课、指导,探讨税收政策风险点及运用思路,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力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行业状况以及在税收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促进税企在税收政策的执行、运用上形成共识,实现双方共赢局面。

7.建立健全税收风险信息档案。将税收风险档案纳入企业经营管理档案系统。要求电网企业定期对税收管理新政及文件制度收集整理,并将近年来历次税收检查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发现的税收风险点及风险预控措施、税收筹划风险管理等信息资料汇总上报至上级单位,上级单位集约汇编形成信息档案。税收风险信息档案的建立,为指导各单位深层次防范税收风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工作经验参考。

四、取得的主要成效

1.深入税收政策研究,实现节税增效。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做好税收政策研究,调整税收管理策略,通过加强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值税转型、节能设备抵税等各项政策筹划,带来明显成效。电网企业通过应用“企业购置并使用符合《优惠目录》的环保产业设备抵免所得税优惠政策、均衡工资发放和利用一次性奖金纳税特殊优惠政策的筹划、技改利用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可实现节税增效。

2.建立风险管理的预控机制,提高基层企业抗风险能力。结合当地税收管理环境,针对税收管理的重点环节,制定风险管理的预控措施,促进税收管理体制有效运转,提高抗风险能力,使电网企业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有效的化解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3.纳税环境日趋优化。以税企沟通平台为纽带,电网企业在日常工作中与税务部门通过开展互动交流,让税务部门适时了解电网企业坚持依法经营,依法纳税的管理理念,及在税收管理上的特色,促进对方在执法时能结合企业管理特点作出决策。同时通过邀请税务专家来企业授课以及受邀担任税务机关的廉政监督员等多种互动形式,多渠道整合税企文化,企业纳税环境日趋优化。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小议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财富,2010,(24).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银行风险管理;比较分析;债权债务关系;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税收执法风险;内部控制;数据质量;压力测试

近年来,风险管理在税收征管实践中的理论探讨和应用方兴未艾。自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专家指导下,制定《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首次正式“防范税收风险”以来,确立信息管税、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提升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已逐渐成为各方共识[1][2]。税收风险管理已在江苏国税、深圳国税等展开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实践[3]。就国际税收实践[4][5]而言,税收风险管理是上世纪90年代创建企业型政府逐步引入的。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来已久,对1929年金融危机的反思产生了最初的金融风险理论,上世纪70年代以风险计量和资本配置为中心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迅速发展。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距国际活跃银行尚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近几年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完成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风险管理工具发展迅速、应用效果也较为明显;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总体来说相对成熟,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税收风险管理而言,如何借鉴银行风险管理的成果和经验,并结合税收征管自身特点加以应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

1、债权债务关系的相似性

德国学者阿尔巴特•翰瑟尔(又译为海扎尔)在1919年德国税法通则制定后提出,主张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是依据税收法律之规定,而在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形成的公法上债权债务关系[6]。其实,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收与一般债权的顺序问题,也就说明该法承认税收是一种债权。税收作为“法定之债”(周刚志,2010),征纳双方处于对等地位,国家及其税务机关作为债权人,有依法征税的权力,负有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义务,强调对纳税人服务意识;纳税人作为债务人,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若其不按时履行义务,需向国家等债权人支付滞纳金,甚至受到行政处罚,同时会带来国家税收流失的风险。这实质上同商业银行和贷款客户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此外,同商业银行要求贷款客户提供抵押、质押或第三方保证担保一样,事实上税务机关也可以依法要求纳税人为应纳税收设定债权担保,只不过应用不如银行普遍而已。

2、信息不对称和信用基础的相似性

不管是税收流失风险还是贷款违约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征纳或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银行客户/交易对手或纳税主体作为信息优势方,可能采取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有害债权方的行为,而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债权方需要尽可能地收集与交易有关的信息,以在谈判和交易过程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产生信息获取成本、监督管理成本等交易成本。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潜在风险问题,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客户信息的采集,加强客户识别和贷后管理;税务机关需要加强对涉税信息的采集,完善税源管理体系,实现“信息管税”;同时,要充分利用征信等社会信用环境,增加纳税人或客户的失信成本。

3、纳税遵从风险和银行信用风险的相似性

银行信用风险和纳税遵从风险都是指债务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本付息或足额纳税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称违约风险。税收风险与银行风险类似,理论上也可以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应税规模敞口(或违约时风险暴露EAD)、时间期限(M)等维度来量化。比如违约概率(PD)可由纳税人或客户的静态特征指标、动态财务税收指标、历史信用行为记录等要素进一步加以度量和预测。违约损失率(LGD)指一旦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与特定债权的抵押、担保措施的有效性、清偿优先性、金融账户信息的可获得性和有效性、与执法环境、清收费用和债权保全的回收能力有关。对于银行贷款违约时风险暴露(EAD)包括贷款本金余额和应收利息,较为容易确定;而应税规模敞口仅指应缴税额,除了税率比较确定外,税源相当于贷款本金,事先税务机关并不知道,只能根据纳税人销售、资产、利润、水电消耗、行业统计信息、历史月交税金等间接预测,加之复杂的税前扣除事项和减免优惠税收事项,使得税源管理是税收风险管理与银行风险管理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

4、税收执法风险和银行操作风险的相似性

从风险成因来看,税收执法风险与银行操作风险类似,都是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四类风险来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比如人员风险包括部分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渎职侵权或不作为;考核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人员虚收、预收、滥收、混税种、混入库级次、空转、引税、卖税、收过头税、寅吃卯粮等等,与有税不收现象共存[7];培训不足等等。流程和程序风险体现在登记、征收、结算、稽查等环节越位缺位、控制不足或控制过度。外部事件和环境影响包括地方政府干扰、外部欺诈等;税收法律不完善、级次差、权威性不够而带来的法律风险;以及随着税务系统大集中、电子税务业务的发展而带来的IT风险。

5、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相似性

我国税收管理和银行经营管理的风险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1979年“拨改贷”[8]和1983年国营企业“利改税”[9][10]的启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而逐渐显现的;之前计划经济时期本质上是排斥风险的,是一种确定性经济,基本不存在风险管理问题。

随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4年设立3家政策性银行而开始银行商业化转型和分税制改革,2003年开始的国有银行上市和新一轮税制改革,市场经济的深化发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和差异化,客户(纳税人)数量日益增加、税源管理(或金融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新的金融产品或税种税制结构调整不断出现,业务日益全球化,信息科技的广泛运用,信用环境和法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干扰等,使得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复杂,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成为商业银行和税务机关共同的内在要求。

另外,在个人业务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脱媒,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信贷等银行业务占比逐渐增大,很多银行开始了向零售银行的转型;针对零售业务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等零售风险管理工具获得大量应用,并获得良好应用效果。对于税收业务,以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体,是世界税制变迁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占国家税收的比重一般都高达40%以上)。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只占税收收入的7%,因此,从长远看,如何借鉴商业银行零售评分卡风险管理经验,切实解决“人少户多”、有限的征管资源与纳税人(尤其是个人、个体户、中小企业等)数量不断增加、税源税基不断扩大这一日益突出的矛盾,对加强税收征管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6、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目标的相似性

理念转变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先导。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政府重塑运动,逐渐将现在的税务机关改造成同商业银行等企业类似,是以纳税人(客户)为中心、以企业家精神改造后的企业型政府。同银行通过风险识别、进行风险资本配置,进而确定市场所在、确定目标客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类似,税收风险管理对纳税人(客户)分类管理,进行风险识别和预测,确定目标纳税人,将有限的征管资源优化配置到风险高、税款流失可能性较大的地方,以最大限度提高税收遵从。

二、对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若干启示

基于以上税收风险管理和银行风险管理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借鉴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成果和经验,对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有以下七点启示。

1、建立健全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对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作为保障。目前,我国税务系统纳税评估部门、税源监控、税收经济分析的相关部门正在行使部分风险管理职能;而稽查、专业评估则往往是对风险转化为事实的事后管理。2009年国税总局下发了成立征管状况监控分析领导小组和工作机制的通知,预示着全国征管状况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税收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已初具雏形。组织结构对税收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影响不可低估,为了完善税收风险管理的体制机制,建立运行顺畅税收风险管理机制,须基于风险管理流程建构的需要,建立跨组织单元的工作协调机制,以保证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情报的效用,及时整合组织战略目标,而非单纯为了追求本部门目标的实现,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决策机制。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都设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法律事务部门及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并在董事会层面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全行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领域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的制定、风险计量工具的提供、分析风险所在区域和部位,为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有些领先银行设有专门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部下设有专职的组合风险管理部门、专门的市场风险管理二级部门、或者操作风险管理二级部门;国际领先银行则设有负责全行风险压力测试的部门专职处室。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设立专业的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可设立税收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等专职的风险管理处室或二级部;同时,适应税务数据和业务应用大集中发展趋势,风险管理职能适度上收和人员适度集中,资源配置要强调人员专业化和机构扁平化,提高总局、省市局风险管理分析研究和政策制定能力和水平,基层税务更多是事务性处理和标准化风险应对。

税收风险管理可从银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经验中获得以下启示:一是所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要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否独立将影响到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二是以有效的内部控制框架为基础,覆盖所有的人员、部门、分支机构、业务线路及全部流程,建立立体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税收风险管理组织,强调税收征管等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实现风险关口前移,承担着风险控制的首要和直接责任,风险管理部门作为第二道防线,而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作为“第三道防线”,负责对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评估和监督、再监督、再评价和责任追究。三是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是全员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等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风险管理部门与征管等各业务部门间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四是纵向上建立风险、审计的垂直管理体系,形成从税收风险管理负责人到省级、直到基层风险经理的一条纵向垂直的、清晰明确的报告路线,风险分析结果及时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决策,风险管理负责人直接向总局党委和局长汇报。五是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风险计量工具的创新、开发和推广运用,使风险计量模型建模、监测和模型验证,税收风险分析管理工作专业化、日常化、动态化,注重风险管理经验积累和趋势研究,注重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指标,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六是强化风险管理部门对各类风险的统一管理,对风险管理政策、制度、程序的集中统一制定,各级税务机关执行风险政策的标准化和一致性;进一步推进税收管理员制度创新,重要复杂事项逐步上收以提高省市局的实体运作能力。七是根据纳税遵从风险、税收执法风险、IT风险等不同风险类别设置专业处室支持全面风险管理,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实施分类管理,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2、高度重视量化管理技术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支撑地位

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有力支撑。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才能把握风险变化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实际上,风险量化方法的采用并不是否定传统信用分析的方法,行业分析、财务分析、企业管理水平分析、生产销售、用电情况、发票使用、抵押担保分析仍然是包括纳税人纳税风险分析在内的各种信用分析的基石。

目前商业银行一般拥有专职的信用、市场、操作、利率风险计量团队,进行风险计量模型开发,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客户类型研发各类差别化、针对性强的评级评分模型,比如,针对一般公司、事业法人、集团客户、房地产、金融机构、项目融资、小企业研制不同的PD评级模型,针对零售客户,研制个贷、信用卡等不同产品的申请评分卡、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等不同的统计计量模型;并负责模型使用效果的动态监测、模型验证和跟踪升级,使得计量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稳定性和风险识别效果,实现客户的细分和精细化管理。比如我国某国有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申请评分卡、信用卡申请评分和行为评分卡模型整合了房贷申请审批政策、信用卡申请审批政策、额度调整申请政策和相应的业务流程,实现了模型、政策、流程三者的有机统一,自动审批率保持在40-50%之间,提高了审批效率,促进了房贷审批、信用卡审批和额度调整的管理模式由主要依靠分散的专家经验判断向以统计模型为基础的系统自动决策转变。

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应建立专职的税收风险计量分析团队,负责税收风险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提炼预警分析、风险计量模型建模、模型日常监测、验证和升级、以及模型的推广运用,探究税收风险规律,有效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大大提高税收管理效能和精细化水平。根据不同税种、不同纳税人规模、行业区域,设置不同的风险管理团队,针对不同类别,进行相应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开发,制定差别化的风险管理的战略、政策制度、计量工具和流程,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别和等级优化配置相应的征管资源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措施。

3、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实现税收征管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完全独立于业务流程系统之外建立一套独立的风险管理系统,而是将对公客户评级、零售评分引擎、风险分类、押品估值等风险计量成果,同政策制度、规则一起,融入银行授信业务流程系统;后台数据仓库决策支持类系统风险计量分析的结果,每日反馈至前台业务流程系统,支持授信审批、限额管理、边际经济资本、产品定价等前台业务的发展,实现前后台互动。同时,建立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的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平行作业机制,风险经理参与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实现了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的有效衔接,依托信息技术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了业务流程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了风险计量与业务应用的无缝结合。

与此类似,金税三期税收征管核心系统,除了在税收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税收风险分析,同样需要把主要由各级管理层使用的监控决策系统与主要由一线税务机关使用的流程管理系统进行无缝对接;需要将税收风险分析结果、税收风险监测识别、模型计量技术融入到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发票管理、涉税审批、申报征收管理、税源税基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处罚、执行、救济等各个税收征管业务流程中,进行业务重组和流程优化[11],工作方式“由自选动作变成了规定动作”,确保正确执法,实现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化运作、标准化管理和集约化运作,实行税前、税中和税后的全过程风险防范和控制,建立覆盖纳税服务、税收执法全过程的税收征管业务流程运行机制,建立贯穿税收管理全过程的税收风险控管体系,同时提升纳税人服务满意度和征管业务流程效率。

4、借鉴银行贷后管理经验,实现税收征管智能化风险预警及催收管理

“人少户多”是税务机关和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挑战。比如,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的特点决定了在贷后管理中应用技术手段的重要性。国内外领先银行并不停留在仅仅关注事实违约贷款的欠款催收、不良贷款重组等资产保全工作上,更重要的是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模型等细分客户的计量工具,预测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和趋势,针对不同客户采取差异化的风险预警策略与预处置流程,在较低的成本开支下保持良好的回收水平,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

借鉴商业银行基于行为评分、催收评分实现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和催收管理的贷后管理经验[12],基于纳税人基本特征信息、纳税行为记录信息等海量涉税信息,尝试如Logistic回归、决策树、神经网络等多种不同的建模技术,构建和应用纳税行为评分卡、催收评分卡模型,在税收征管流程中高效评分,及时将评分预测出的高风险纳税户列为风险应对重点,尽早发现高风险纳税户,预先采取控制措施,并统一催收策略标准,推动税务员工行为标准化。对于由于遗忘、对新税收政策认识不足而导致的无意不遵从,仅需提醒其纳税即可;而有些欠税风险较高纳税户,需要采取密集的警示型电话催收以及短信、函件、面谈等沟通手段;综合配套运用税法宣传、咨询辅导、提示提醒、纳税人自我修正、约谈说明、税收核定、税务审计、税务稽查等递进措施实施风险应对。实现纳税风险预警和催收的自动化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催收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时因为不打扰优质纳税户,也相应地提高了纳税户的满意度。

5、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升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水平

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一样,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基础,对付该类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严格的内控机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业务流程、人事安排和会计系统,并强化法规执行控制,就能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内部失误和违规操作,从而防范执法风险。

加强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控制,第一,税收征管系统直接通过流程控制、岗位权限设置等进行风险控制,实现岗位不相容管理,以权力制衡为前提,以明晰岗责和规范流程为重点,以痕迹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关键风险点控制为保障,发挥系统的“刚性”作用,机控和人控相结合,优化业务流程,强化内控机制,切实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规范每一个岗位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最大程度地规范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行为,将风险管理融入业务流程,加强前中后台的整体联动和有效制衡,实现风险管理关口“前移”;第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可考虑借鉴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经验,实施内部控制与自评估、KRI关键风险指标、关键风险点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等四大工具。其中,风险控制与自评估工具从人员、岗位、环节、流程出发,可做到风险的系统梳理和主动识别,估算各风险点潜在风险损失状况,将风险自评估嵌入到业务部门的日常风险管理流程中。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工具实现对整个组织各类关键风险指标进行监测和预警,建立相应的风险监测控制系统,对主要业务的风险点进行识别、预警和监测,以便及时风险应对。对税收登记征收、减免缓抵退税审批、稽查、违章处罚等关键风险点进行现场和非现场监控检查。案件及损失数据分析工具实现案件及损失数据的流程化收集及与税收会计数据比对验证,进行税收流失损失数据分析,加强案例分析,发现潜在执法风险规律和特征。第三,加强现场和非现场审计、纪检监察等建设,确保审计的独立性。第四,通过加强业务持续性管理,提升税务大集中后的IT运营风险等小概率“尾部风险”事件管理能力。

6、提升涉税数据质量,强化税收风险管理数据基础

风险计量和量化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而几乎所有的风险计量模型都是依赖统计模型的,以大量数据为基础。数据和事实是建立风险计量体系的基础和生命线,数据质量不高,不可能建立准确的模型。给予充分的数据准备,才能基于各类合适的建模技术构造成功的税收风险计量模型,提高建模效率,控制模型风险,提升模型开发和验证的整体水平;模型构建完成之前,需要对其可靠性进行检验,确保模型的稳健性和适应性,确保其能够准确预测未来的税收风险,为税收风险应用、优化资源配置和精细化管理打好基础。新资本协议实施对国内银行风险计量所依赖的数据提出了较高要求,比如银行为测量违约概率至少要拥有5年历史数据,测量违约损失率要求银行至少拥有7年的内部历史数据。对于税收风险管理而言,涉税数据采集、以及历史数据积累和数据质量,同样是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金税三期工程,按照“信息管税”思路,将建立一体化的风险控管信息平台,完善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加强与外部其他政府部门、尤其是银行等金融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涉税数据的整合和集中,为税收风险管理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

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涉税数据质量,一是倡导以数据指导业务的管理文化和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工作方法,形成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考核和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所有者关系,健全数据质量监测、追踪、定位、改进、控制流程,以关键应用为导向、以数据质量检核报告为依据,加强数据质量监测,将数据质量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促进数据质量控制文化的培育。二是加强税收数据仓库建设,按照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不同维度实现对各类涉税数据的整合,有助于促进纳税户信息的统一视图服务,推进账务、案件、纪检审计等不同损失数据的收集和整合,实现各类涉税历史数据的积累。三是配套部署元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检核平台,加强企业级元数据建设,支持数据的血缘和影响性分析;实现数据质量的监测、评估和报告,坚持“数据质量从源头抓起”,推动数据质量的持续提升。四是加强涉税数据标准化管理,统一信息编码标准、纳税户/机构/税种等主数据标准的定义和规范。五是拓宽外部信息交换渠道,尤其要加强与银行部门互联,实现纳税户收入监控;加强国地税之间、以及与工商、海关、技术监督、金融、经贸、统计、发改委、工信部、质检、股票交易所、证监会、公安车管、规划建设、土地房产、环境保护、审计、科技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民政、水电煤气公共设施供应、征信等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全方位税源监控。

7、引入压力测试方法和理论,提升宏观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2009年美联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对美国19家最大商业银行组织的名为“监管资本评估计划(SCAP)”的压力测试工作的实施,目前,压力测试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而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尤其在金融业开始广泛运用[13]。

正常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制不变、税源税基既定条件下的纳税遵从风险,目标是实现税收的“应收尽收”和正确执法。当前,我国广为采用的基于税收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税收投入产出模型、税收一般可计算均衡(CGE)模型等进行税收收入分析和预测,就是以经济发展趋势正常为前提,而未考虑经济周期变化或各种极端情况的发生情况,或者至少考虑不足。

压力测试方法则是弥补传统统计模型方法的不足,是应对极端风险损失的重要手段。通过统一压力情景设计,设定未来的不利情景或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极端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提供了税收风险管理一种新的基于条件假设的思维模式,用于评估当面临“罕见但有可能(Extreme but plausible)”的宏观经济冲击或重大事件,即如果社会经济环境出现极端情况,比如GDP增长率低于8%、房价下降30%,我国税收收入将如何发展,税收收入流失风险将如何变化?税收风险压力测试,可以针对某种风险因素进行专项压力测试,如房价下降30%,对我国房地产业及相关领域税收收入的影响;也可以基于各种组合压力情景,对各行业、各区域、各税种进行全面压力测试。对于全面税收风险压力测试,由于一种税收风险可能诱发其他税收风险,应加强税收风险之间传导机制的研究:比如在税务系统内部,税制不完善等税收政策风险;可能对纳税人的偷税、逃税提供了激励引发纳税遵从风险;过多的偷税、逃税现象加大税务机关税收执法风险。另外,税收风险会引起财政风险以及地方融资平台金融风险等等。

通过引入压力测试方法和理论,丰富税收收入预测和税收风险管理手段,根据压力测试定量结果和定性分析,判断承压体系的弱点环节,并针对性制定相应应对对策,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税务系统税收收入预测和宏观税收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军.信息管理促进税收事业发展[J].中国税务,2009,(11):20-23.

[2]夏日红,于子胜.树立和运用税收风险管理理念 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J].中国税务,2009,(11):23-26.

[3]王迎春,孙亚华,刘威威,孙晓斌.税收风险管理:探索征管新机制[J].中国税务,2009,(11):7-10.

[4]张爱球.OECD的税收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税务,2009,(11):18-20.

[5]熊爱华.浅析荷兰税收风险管理经验[J].税务研究,2008,(7):93-94.

[6]周刚志.也论税收债权债务关系[J].税务研究,2010,(2):81-85.

[7]赵文超.税收执法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会计之友,2009,(5)上:55-56.

[8]易纲.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逻辑[A].易纲.中国金融改革思考录[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79-304.

[9]刘佐.新中国60年税制建设的简要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9,(55):39-51.

[10]靳东升.当前中国税制改革的战略选择[C].第64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

[11]董秀薇.IT环境下税收征管业务再造[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

[12]志,黄亮,池名海.催收评分技术及其在贷后管理中的应用[N].建设银行报,2010-4-12(3).

[13]罗然然.美国银行业SCAP压力测试项目评析[J].西南金融,2009,(11):18-20.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axation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banking risk management

Liu Chao1,2

(1. School of Finance,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IT Department,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HQ,Beijing 100033,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axation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and banking risk management at all points of debtor-creditor relationship, credit basis, risk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risk management development trends, risk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some revelation and recommendation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axation complianc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including organization, risk modeling, business re-engineering, risk monitoring, internal controls, data quality, stress testing.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现状;设计

我国近年来针对日趋复杂的经济行为,在税收管理制度方面不断完善,包括税收征管的具体措施以及税收法规体系等,尽管这些措施对规范市场秩序可起到突出的作用,但很大程度上也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纳税风险问题。若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处理中,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容易使自身税收负担加重,严重情况下将直接面临破产可能。因此,本文对税务风险控制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相关概述

关于企业税务风险,若按照不同的阶段划分,将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第一,潜伏阶段。该阶段中企业可能表现出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且对相关的税收政策与法律不了解,这样在进行纳税额计算中,便可能背离相关规定中的纳税额,通常该阶段中财务指标变化较为明显。第二,风险发展阶段。企业对于税收政策变化给予的关注较少,纳税不及时且申报准确率不高。第三,风险恶化阶段。在面临严重的税务问题情况下,企业完全被作为税务机关控制的重要对象,并被催告纳税。第四,风险爆发阶段。此时税务机关将掌握极多关于企业偷税、漏税行为的证据,会进行立案侦察,这样企业便可能涉及到相应的罚款处罚等。事实上,税务风险问题在大多企业中都会存在,企业仅需保持积极主动的处理态度,尽可能将税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便可达到税务风险防范的目标。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内部控制,其本身可作为税务风险管理中的重要部分,是对税务风险监督与控制的体系。但如何做好该体系的设计,又成为当前困扰大多企业的主要问题。

二、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主要现状

1.从企业认识角度

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学者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企业领导者与管理人员对企业风险控制中内部控制的作用都给予肯定的态度,认为其是控制资产流失、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需做好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然而从当前大多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现状看,真正利用其进行风险管理的少之又少,多认为内部控制建设很大程度上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充分说明现行大多企业对内部控制作用的认识并不充分。另外,也有部分企业在风险管控中将重点置于运营风险、生产风险等方面,给予财务风险的关注较少,甚至认为税务问题的解决仅需做好申报、核算并及时纳税即可,无需将税务风险控制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中,这样一旦有税务风险出现时,企业很难从容面对。

2.从内部控制建设角度

内部控制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方面保持正确的认识,且拥有专业的人才与制度作为保障。但在内部控制建设中,部分企业强调对于税收风险的规避仅需与相关部门的保持良好关系即可,这样税务风险便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而从人才方面,目前大多企业真正具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技能的极少,更无从谈及依托于高素质税务风险内控团队进行风险控制,这样企业常会遇难解决的涉税事项,税务风险发生的几率由此提高。另外,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也处于缺失状态,有调查研究发现,国内近年来较多企业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上,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难以准确识别税务风险问题。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活动中,未真正做好制度建设,如税务风险识别、评估等。

3.从风险控制实践角度

税务风险控制实践效果不理想是当前困扰大多企业的主要问题。以往学者在实际调查中,选取13个较为典型的行业,包括石油、建筑、电力以及金融等,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企业管理层人员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在风险管理方面,大多企业基本已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流程,但在实施中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原因在于风险管理中未对风险问题进行合理评估。另外,部分企业在内部控制活动中,针对存在的税务风险问题,难以寻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产生这一现状的根源表现在企业未做好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

三、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设计思路

根据当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的现状,在实际设计内部控制体系中主要需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着手,并在设计中注意遵循相关的原则,确保整个体系能够贯穿于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始终。

1.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需遵循的原则首先表现在牵制与授权方面。其主要指在税务风险控制中,应保证在权责分配、业务流程以及机构设置等各方面构建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其中在牵制原则方面,强调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避免出现某个部门滥用权力的行为。而授权原则强调根据不同岗位要求、业务性质,进行内部控制人员职责的界定,这样在实际开展税务风险控制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全面合规。该原则要求将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措施落实到企业各层次中,包括领导、管理人员以及基层人员,都需严格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需注意的是全面合规原则下,也强调设计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现行行业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内容,避免因内部控制制度违背法律规范而产生法律风险问题。再次,协调合作。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很难由企业中一个部门或一个岗位完成,要求所有部门之间能够相互配合,防止有扯皮现象的存在,这样才可使内部控制效果得以提升。最后,成本与效益原则。税收风险控制的根本性目的在于实现收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在风险管理活动,应注意对控制措施涉及的费用进行判断,分析其是否可获取的相应的收益,假若成本超出收益许多,应及时做好控制措施调整工作。除此之外,在设计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还需遵循重点控制的原则,以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为例,可直接分析整个涉税流程,对流程内关键风险点进行评估,针对其中对企业影响较为严重的税务风险,需重点监控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2.风险识别体系的构建

税务风险识别是内部控制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求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能够选取相应的风险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判断哪些风险因素最为关键。其中税务风险识别中,可考虑引入故障树分析法,其在应用过程中可直接将复杂故障细化为多个小故障,并对每个小故障产生的原因进行判断。该种方法在税务风险识别中的优势在于能够对不同税务风险产生的外部或内部因素进行分析的,直观性较强。在确定税务风险产生原因后便可进行风险识别指标的确定,为风险评估提供有效参考。但需注意的是在故障树分析法应用中,对于关键因素的判断,其可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企业自身还需针对税务风险问题采取自测方式,进而推出关键因素。其中自测的内容可界定在:①企业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②税务风险管理人员是否对相关业务合同进行严格审核;③税务机关是否有调查过企业;④税务政策变动情况;⑤业务合同付款方式或条件是否对纳税有影响。在完成自测后,企业不仅可对当前税务风险进行识别,而且可判断当前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

3.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构建风险评估体系中,主要需结合税务风险内容进行评估指标的确定。其中的评估指标具体包括:第一,财务指标。该指标通常需从财务报表、纳税申报表中进行获取,这些指标能够将税务风险状况间接的反映出来,具体包括增值税指标与所得税指标两方面。在增值税指标上,通常可细化为销项增值税、进项增值税,通常一般纳税人向小规模纳税人进行原材料购置时,会要求小规模纳税人出具发票,这样便使进项税额增加。此时企业可结合以往数据,对当期数据进行分析,使增值税环节中涉及到的税务风险被识别,假若销项进项比较高,为控制税务风险需做好进项税额增加工作,而过低情况下便需考虑是否有少纳税情况存在,避免因少纳税而产生税务风险。而从所得税指标上看,一般需考虑到企业销售利润问题,可直接通过对销售利润的分析,判断企业成本、收入以及纳税等基本情况。第二,流程风险点指标。该指标主要从企业涉税流程中获取,是企业税务风险评估中的核心指标。在实际分析中,要求对所有涉税流程进行判断,分析其中哪个关键点应被有效控制。一般风险点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进项发票金额、进项税额转出、增值税、报消费核算、利息费、工资费用、业务招待费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第三,纳税指标。该指标涉及的内容主要以纳税的准确率、税款缴纳率、税款补罚率等为主,任一指标都可能直接带来税务风险。如在纳税准确率方面,一般企业在缴纳税款前需进行申报,但申报金额并不一定为准确纳税金额,假若纳税中出现少于纳税标准的情况,便会产生税务风险问题。

4.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在完成税务风险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便需做好控制体系的构建。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可采取的策略包括日常控制、应急控制两方面。其中在日常控制中,要求尽可能减少人为方面的差错,包括少缴、多缴或者延迟等问题。同时需注意企业税务工作应根据税法变化进行调整,这样可有效避免因税法变化而带来的税务风险。同时,在进行内部控制手册编制中,应鼓励相关的人员包括涉税业务人员、会计核算、风险管理等人员共同参与其中,或在条件允许下由税务机关提供指导。另外,在应急管理方面,要求企业采取相关的应急措施,及时将自身少缴部分进行补缴,或在问题严重情况下及时与税务事务所进行沟通,对无意或者偶然带来的失误问题解释说明,这样才可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四、结论

税务风险的有效控制是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实际进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应正确认识税务风险的基本内涵与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立足于当前企业税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弊病,根据相应的内部体系设计原则,做好风险识别、评估以及控制体系的构建,以此达到风险控制的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昊.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姜倩倩.A报业集团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陈春风.富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税务内部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2.

[4]张帆.基于内部控制的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12:76-77.

[5]张涛,王斌,施颖.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设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4,34:96-101.

[6]谢涛.基于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07:44-47.

[7]陈云婵.浅议企业内部控制与税务风险防范[J].改革与开放,2010,16:67-69.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9

关键词:金税三期工程;税务风险;管控

一、研究背景

(一)高校涉税业务不断发展

在日常教学、科研、后勤服务、产业管理等方面涉及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大部分税种。这就对高校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严格按规定办理涉税业务,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税收筹划,合法合理避税。

(二)金税三期的推广应用

金税工程是为强化税收征管,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从1994年开始分期建设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金税三期工程从2013年开始在部分省市试运行,2016年面向全国推广,2017年底“金三”系统第二阶段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增值税纳税申报比对管理,提高申报质量,优化纳税服务,税务总局就制定了《增值税纳税申报比对管理操作规程(试行)》,2018年3月1日起在各省市开始施行。

二、金税三期工程实施后高校税务风险的特点

(一)税务风险由隐性变为显性

金税三期工程在税务信息互通、各部门资源共享的大数据支持下,具备很强的信息比对分析功能,既能对发票信息进行比对,通过识别虚假发票,辨别违背“三流合一”的票据行为;又能通过比对前后各期关键指标——税负率的变化,预警或发现高校潜在的税务风险。这一功能将高校隐藏的纳税风险显性化,有效地规避了过去的“人情税、关系税”。

(二)税种之间的逻辑比对关系稽核力度加强

我国的税收体系中各税种之间、各税种与具体会计要素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关系,随着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大数据”“互联网”的推广应用,纳税信息、财务信息、以及外部信息更易于交叉验证,将过去信息不匹配、不比对的风险台面化,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获取高校偷漏税的具体证据。

(三)会计人员的职业风险相应增大

金税三期工程实施后,各种税收政策推陈出新,税务监管手段不断加强,这些都给税收筹划带来很大的难度,从筹划方法和税收法律的遵从上带来风险。税务政策、税法理论和税法实务操作方法不断更新,这些变化都要求会计人员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因为对知识的更新程度滞后和对具体业务职业判断误差增大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风险和税务筹划风险。

(四)业务风险向税务风险的传导增强

高校存在任何的涉税业务风险、任何的管理漏洞都很可能导致某种税务风险,给财务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税务风险的增加也反作用于高校具体经营活动,要求高校经营活动遵守国家的税收法律政策,要求对其管理模式进行重整,要求高校构建税收诚信制度和依法纳税意识。

三、金税三期工程实施后高校税务风险管控措施

(一)建立税务风险监测评价体系

高校作为纳税义务人,要建立税务风险监测体系,监测高校税务风险。同时需要建立纳税风险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规范高校纳税行为,降低高校税务风险。在进行税务风险评价时,既要从全校管理角度出发,也要从具体业务层面考虑。学校层面需要关注的内容有:涉税业务内部管理环境;涉税业务风险评价体系是否建立、运行是否有效;纳税风险的监督。

(二)建立税务政策风险预警机制

金税三期工程的实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创建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纳税平台增加的一项功能就是税务政策风险提示。高校作为纳税义务人,要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法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应对税务风险,结合自身涉税业务的特点,从自身角度制定纳税风险管控流程,建立税务风险预警制度,在涉税业务开展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进行税务监控,防范税务风险。

(三)建立健全票据审核制度

目前我国税务监管的一项主要措施就是以票管税,以票确认收入和成本费用,而金税三期工程的信息比对,也是以各种不同渠道来源的发票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形。鉴于此种情况,高校要降低纳税风险,必须建立严格发票审核制度,做到“四流合一”,即:发票流、资金流、货物流、合同流四者信息一致,会计证据相互佐证,杜绝虚开虚抵增值税票等虚假票据的行为发生。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建立财务、税务、业务一体化模式,利用信息化来把控高校税务风险。可以说,目前高校财务核算基本实现了电算化,更多将目标定位于通过ERP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模式,实现信息的即时呈现。但财务体系和税务体系的接轨问题上许多高校却没有过多考虑,高校财务软件和纳税申报平台没有接口,做不到会计信息自动下推生成纳税信息。如果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将给会计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也将高校的税务风险、会计风险、业务风险相关联,更有利于高校风险评估和整合。

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烟草商业企业 涉税风险 风险防范

烟草商业企业以卷烟批发业务为主,多元化经营为辅,经营范围较广、涉税事项较为复杂。企业税务管理者如何通过对企业所面临的涉税风险事件进行识别与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与防范方法,将税务风险降到最低,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之一。本文对烟草商业企业在外部环境、运营控制、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涉税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税务风险管理措施。

一、烟草商业企业涉税风险识别

烟草商业企业涉税风险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外部经济、政策环境及内部经营管理。

(一)烟草商业企业外部环境层面的税务风险

1、我国税法体制存在的涉税风险

我国税法体系建立在保障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税务机关与纳税人在法律地位上平等,但在权责关系上并不完全对等。税法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和法规条款的解释权,这就潜在增加了企业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特别是对于处于敏感行业的烟草企业,更是检查、监管的重点。同时,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完善的税法体系,部分税收法规存在重复滞后的一面,往往容易引起税收规定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背离,从而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

2、税收政策变化导致的涉税风险

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调节工具之一,必然随着经济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短暂的时效性。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税收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杠杆,调整更为频繁,2015年烟草行业的消费税变化、2016年全面“营改增”等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也使得企业对新税收政策的理解与消化存在滞后性,在新旧税收政策过渡期的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容易发生税务风险。

3、税收政策理解和执行偏差导致的涉税风险

税收政策变动如此频繁,税务机关对于新政策的出台,难免会缺乏提醒,而一些具有适用性的政策往往处于半公开的状态,企业在缺乏相关指引的情况下容易忽视部分税收政策或者错误使用税收政策,在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偏差,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烟草商业企业运营控制层面的税务风险

烟草商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各环节都与税收有关,且总税负体量较大,企业管理者应着重注意企业在采购过程、销售过程及专卖执法过程中的税务风险。

1、采购过程中应注意的税务风险。

(1)可能存在将不符合抵扣规定的资产设备进项税进行抵扣,如职工食堂用固定资产、购买扶持烟农用的非补贴性质的各种设备等;

(2)外购商品作为职工福利发放,应注意进项税不得抵扣;

(3)烟叶收购时可能存在没有按规定将价外补贴与烟叶收购价格在同一张农产品收购发票或者销售发票上分别注明,没有按规定填写发票的,不能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

2、货物销售过程中应注意的税务风险。

(1)主营业务之外发生的视同销售行为可能存在未作收入处理且未计提销项税,或已作收入处理但漏计提销项税等情况;

(2)雪茄烟在批发环节不需缴纳消费税,但雪茄型卷烟需要缴纳消费税。(为避免此类风险,企业应严格界定雪茄烟标准和型号);

(3)可能存在少计“卷烟包装箱”销售收入、处置废旧物品未计销售收入以及其他少计销售收入等情况,或确认了相关收入但忽略了计提相应的销项税。

3、烟草专卖市场执法管理中应注意的税务风险。

(1)支付举报走私烟草产品有功人员奖励只有付款单据和企业自制相关文书,没有取得收款人签字和有效票据;对没有取得有效票据的支出没有作企业所得税纳税调整;

(2)支付给参与专卖市场执法管理的政府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出勤补助费等相关费用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3)支付给参与专卖市场执法管理的政府其他单位的奖励列支费用但没有取得有效收据;

(三)烟草商业企业日常管理层面的税务风险

烟草商业企业作为大型商品批发流通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同样存在着各类税务风险,应及时识别并有效管控这些风险。

1、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方面应注意的涉税风险。

(1)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企业一旦出现失真的会计信息,将会降低涉税资料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而据此计算的税额也将失真,进而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2)房产税计税基数的确定

转租房产不应计提房产税,在计提时若未严格区分出租房产类型,易多计提房产税;

对于不可随意移动的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如给排水、采暖、消防、中央空调、电气及智能化楼宇设备等,无论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都应计入房产原值计提房产税;对于更换房屋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的,在将其价值计入房产原值时,应扣减原来相应设备和设施的价值;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支付的价款、开发土地发生的成本费用等应计入房产原值计提房产税,这些房产税计税基础的变动在实务操作中容易忽略。

(3)企业所得税涉税风险

根据税法规定,烟草商业企业业务宣传费要全额调增,不得税前抵扣,实务操作中容易忽视;

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要根据税法规定的工资总额按一定比例税前列支,而不是按账载工资总额列支。如劳务人员工资虽计入账载工资总额,但不得计入税法规定的工资总额等。

2、信息收集整理方面应注意的涉税风险。

企业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与税务风险的识别、控制密切相关,若企业内部、外部涉税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收集、传递、反馈,各业务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就不清楚相关的涉税风险点在哪里,易触发企业税务风险。

(1)内部涉税信息搜集

涉税信息的收集关系到企业各个部门,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对涉税业务沟通少,对业务活动的进行和完成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合作,导致企业税务管理比较被动,无法做到税务风险事前控制。

(2)外部涉税信息搜集

外部信息收集主要指国家税收政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会计准则变动等信息的收集。现今外部信息在不断变化,而外部信息的收集主要由企业税务管理人员来完成,企业税务管理人员如若没有及时学习理解新政策及法规,很容易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二、涉税风险防范措施与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识别烟草商业企业涉税风险后,关键是针对这些在不同层面、不同环节中的税务风险采取防范措施,进而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以降低和应对企业税务风险。在建立防范与管理税务风险的过程中,不仅要搭建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控制机制,还应寻求与税务机关合作,以建立更全面更长效的税务风险管控体制。

(一)完善企业自身税务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

1、建立税务风险传导、评估机制

企业应建立完善税务管理运行机制,设有专职或兼职税务管理人员,负责识别日常业务或特殊事项的税务风险,识别事件变化可能带来的新税务风险,将设定的各个税种税务风险管理目标系统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当中,评估税务风险影响的大小、范围,及时组织修正税务风险、制定控制策略。其他相关人员及部门应对涉税事件的发生和变化及时反馈报告,加强对各个涉税事件的动态监控。

2、加强财务税务人员队伍素质的建设

税务风险管理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多数涉税风险是在日常管理层面上财务税务人员的主观行为造成的,因此要注重加强财务税务人员队伍素质的建设。企业财务核算人员和税务管理人员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层次,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素质,包括经济管理常识、财经税收法规常识等。可以通过鼓励财务税务人员参加网络教育,邀请税务专家开展税务风险管理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对财务税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全方面提高财务税务人员的综合知识,特别是涉税管理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纳税的基础及依据,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税额缴纳的准确性。企业在务工作中不仅要严格遵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核算,而且要时刻注意税法与会计准则的不同之处,对纳税依据进行精准剖析,保障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及合法性,降低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4、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与联系。

企业财务税务人员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注意加强与地方主管税务机关的联系,了解与企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变化动态,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比较复杂的涉税业务和对税收政策理解存在模糊把握不准的问题应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既要与税收征收局沟通,还要注重与大税服务科、税收法规科、税务稽查局的沟通,以求得对税务风险问题理解的共识,避免因部门理解上的偏差而遗留税务风险,或产生其他的税务风险。

(二)税企合作,建立税务风险长效管理机制

税法体制、税收政策的变动及遵从所引发的潜在风险需要税务部门与企业联合起来共同防范,而且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全面建立,离不开税务部门的帮助与指导,只有税企互助,才能真正形成有效的税务风险防范及化解体系,进而保障征纳税循环机制长效、健康运行。

1、税企合作,共同搭建网上互动平台建立长效的税企沟通机制

保持税企之间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是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有力保障,而搭建网上税企互动平台则可以在税务机关及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沟通无障碍的平坦世界,让税企之间沟通更便捷,联系更密切。税务机关可以依托税企互动平台面向企业提供涉税业务的咨询服务。借助该平台,企业在遇到自身难以解决的税务问题时可以及时与税务机关沟通,共同探讨解决。税务机关还可以将最新的税务政策及税务培训资料在平台上共享,供企业相关业务人员自学,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规避税收政策遵从方面的纳税风险。

2、税企合作,共同建立税务风险识别评估系统

建立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工作在于税务风险识别评估系统的搭建,该评估系统可以有效做到对税务风险的合理识别与评估,及时预测税务风险的大小以及可能会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或损失。

税务风险识别评估系统的建立其基础在于搭建系统、有效、动态的经验数据库,该数据库应涵盖企业过去存在及未来潜在的各类税务风险,为企业识别各种风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能够准确识别来自企业内部外部的税务风险,并通过数据分析加以细化,从而达到对风险进行动态识别的目的。风险评估系统的建立及运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地更新、维护及改进,因此,税务机关及企业应当共同协商、频繁沟通、真诚合作,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中介机构来协助实施。

综上所述,烟草商业企业在面对各类涉税风险时,应针对不同情况,进行详细的涉税风险识别与分析,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与防范方法,注重企业内部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建设和外部税企长效共赢合作,通过签订税收遵从协议,税企协作,共同搭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对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进而有效降低企业涉税风险,全面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胡国强,吴春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系统:研究综述与框架构建[J].会计之友,2012,(31)

[2]刘正模.烟草商业全面风险管理问题浅析[J].企业研究,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