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与人的故事十篇

时间:2023-03-23 18:38:50

动物与人的故事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1

(一)《忠犬八公的故事》讲述的是当主人把八公抱起来,我们就已经感到了温暖。这段人与狗的情缘从此开始,本来并不欢乐的家庭,因为一个“外客”的到来,彻底改变,想卖掉八公的主人公妻子被感动了,也和八公玩起来,拉近与主人公的距离。这个淘气、可爱、爱吃香肠的小狗,为一个给别人写出欢乐乐章的音乐教授的人,在他的人生生活上画上一个美丽的笑脸。

(二)《海豚湾》讲述的是一个表现光荣、富有的人类嘴脸后面是内心的血腥与杀害,这不仅仅是个影片,而是诉说一个人类心灵的真相——贪婪,用高墙、金钱、地位与高科技也阻止不了发现者披露事实的真相。

(三)《南极大冒险>讲述的是人们和动物齐心协力在雪地上共度难关的故事。雪地狗是探险者的救命稻草,一个博士到南极考察,途中雪地狗屡屡拉回徘徊在死亡边缘的博士,最后暴风雪到来,博士也如愿以偿的拿到了珍贵的陨石,大家赶快撤离,因为飞机坐不下,雪地狗被留在了南极。忠诚的老杰克为了忠守岗位,就永远的躺在洁白的雪地上,而玛雅带着其他同伴在暴风雪中艰难的生存五十多天,只为等着主人回来,还与他们一起奔驰在雪地上。

(四)《龙猫》讲述的是一个画家带着他的两个女儿,到一个美丽而神秘的森林,见到了一些神奇的动物,与人美好的故事。在雨中坐着龙猫车穿梭在森林中,在绿叶中穿行,合着小鸟并飞,那又是惊奇又是一片和谐的景象。

(五)《虎兄虎第》讲述的是一部展现动物的友情,人类的血腥的电影,父母被因为金钱冲昏了头脑的人类扑杀。曾经在印度国土上森林之王孟加拉虎如今只剩下两个幼虎,两只幼虎的命运完全不同。一只先被贵族收养,但因被小狗攻击,反击杀死了小狗,让主人觉的恐怖,于是送给了国王,国王把幼虎当着玩具,训练成斗虎;另一只幼虎被卖到了马戏团,天天为人类表演,遭受辱骂,使得他们在恐惧、愤怒中长大,表现了贵者强,穷者后的道理,披露了封建社会的丑态。最后两兄弟被派到博斗场相互厮杀,但是人类的残害改变不了血的亲情。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2

关键词:中日故事;俗语;十二生肖;背景;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源远流长,从古时候就开始有着文化交流,因此相互之间也受到了彼此文化的影响,从而也产生了许多文化上相似的地方,而故事则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实,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来讲,即使是地理上相距甚远的两个国家,也有可能出现类似的故事类型。也就更不用说中日两国之间地理位置如此近,很容易就能够想象的到两国故事之间一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了。但是,众所周知,中日两国文化虽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即使是同样的一个汉字也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中日两国的故事也有做比较的必要性。所以,本论文决定研究中日两国相同的分类,即动物故事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在动物故事部分中取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十二生肖的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这样便能够使研究更方便地进行。

“故事”(昔話)的形式特点比较

首先解释一下“故事”这一个概念在两国之间有什么区别。

日本著名国语辞典《広辞苑》对于“昔話”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i:

(民俗学口传文艺之一。与具体的事物紧密相连的传说不同,主要以幻想的世界为内容,一般会以“很久很久”等句式作为开头。民间故事。)

而日本民俗学家稻田浩二的《日本故事通观》ii中对于“故事”这一概念是这样解释的:

(以语言为传播手段的艺术形象有两种,分别是文学和口传文艺。故事是一次性的口传文艺,即使说话的人一样,但是严密地说,即使讲同样一个故事内容也会有不同。但是说话人每次讲述故事都会给予故事一种新的一次性的文艺特征,但是故事类型,则可以说是指民族或者人类共同的文艺素群。)

    上述看法帮助我们把握了日文中“昔話”一词的内涵。那么在中国文化中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应当是什么?在参考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汉大辞典》后,得出其中文翻译为“传说”或“故事”。上海字典出版社的《现代汉语大辞典》iii中,对传说和故事是这样解释的:

传说: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或某种说法。

故事:(1)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2)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实践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而在《中国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中对“民间故事”是这样定义的iv: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间故事”这个名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口头散文叙事文学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其中有神话、传说,还有其他各种样式的故事,如动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寓言,以及某些民族或地区特有的口头散文叙事文学体裁等等。

“故事”(昔話)的内容比较——以十二生肖故事为例

两国都流传着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种动物的故事、俗语等,即十二生肖故事。中日两国的十二生肖都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但其中的羊日本所指的是山羊,而中国指的是绵羊;另外,日本所称的猴是猿猴,而不是中国的猴子。还有,日本以前没有家猪,只有野猪,与中国所称的猪也有不同。经过对资料的研究以及分析,可以得出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一些异同点。

十二生肖的来源:

相同点:

1. 故事主线相同

2. 都会补充说明猫为何不是十二生肖

不同点:

1. 日本故事当中只含糊交代了神,而中国故事当中单独指出是玉皇大帝

2. 在中国还有其他关于十二生肖来源的说法

3. 关于猫为何没有进入十二生肖的说法虽然都是因为老鼠的原因,但是具体的情节有所不同。

进一步,通过对相关语料(包括以十二生肖动物为主角的故事、俗语)的分析,可将十二生肖动物的特点总结如下:

动物名

相同点

不同点

大体上关于老鼠的形象都是一致的。虽然老鼠是十二生肖的老大,但是依然是总会引起大乱,对农业有害的形象。而且讲述老鼠跟猫之间的故事有很多。

在中国某些地方有关于老鼠的特别的节日。另外, 关于老鼠为什么会位居十二生肖首位的说法也各有不同。

牛的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是个大迟钝。

日本喜欢用牛毛做比喻,而中国则侧重于其性格憨厚、勤奋。中国还有在某些节日将牛作为特定的祭品。

老虎的大致形象是一致的。是令人畏惧的、代表了威严的形象。同时在某些故事中也会出现老虎报恩之类的故事。

日本没有老虎,所以关于老虎的故事很少。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老虎”,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狼”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都喜欢将兔说为是嫦娥的化身。也有时候会用于负面的比喻。

在日本有许许多多关于兔的俗语,而中国相对少。另外在中国则大多数强调兔子纯洁的形象。

都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

由于龙是中国原创的幻想的动物,因此在日本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另外,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大体形象是一致的。都常用语负面形象。对农业有害。

在动物故事当中的“龙”,有许多故事情节跟日本故事中关于“蛇”的很相似,这需要做出进一步的考察。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温顺的,跟人和神和睦相处的。在古时候都作为交通工具。

在日本的故事当中,会出现负面形象的马。而在中国则有关于马的特定的节日。

都作为牲畜。

在日本关于羊的故事很少。在中国,特别是少数民族有许多关于羊的节日,有时候会将羊作为特定的祭品。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喜欢捣乱的动物之一。在故事当中关于猴子的故事特别多,而且形象生动。

在日本所指的是猿猴,而中国所指的是猴子。

都作为牲畜。也作为食用和祭品。通过鸡鸣知道时间。

在日本故事当中鸡的形象较为生动活泼,而中国的则需进一步考察。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衷心、报恩。关于狗的俗语和成语也很多。并且有时候都会出现“恶狗”的形象。

在中国有哮天犬等将狗神化的形象,而日本没有。

 

大体形象一致,都是体大迟钝。也由于其体大,常被用作丰富的形象比喻。

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将猪作为牲畜,而日本则说的是野猪。

对上述异同 点的原因分析及其启示

首先,关于故事的定义以及分类,两国都将其定义为具有口头讲述的,从古传今的特征。另外,也都将动物故事作为单独的类别研究。关于十二生肖的由来,其故事主线一致,并且都会附加说明为何猫没有进入十二生肖当中。在十二种动物里,除了龙、羊、猪以外,其大体形象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中日两国地理位置相近、历史交流源远流长,因此文化相同之处也就很多。包括故事以及俗语方面。

另外,由于地理上还是有些差距,各种动物形象上还是有些具体的差距。这在以上的论述中都分别提到了。而当中的龙、羊、猪则区别很大。有的是由于生态上不存在,而像龙则是由于是中国原创的所以日本关于这方面的论述相对少。但是日本都会取与之相对应的最相似的动物作为十二生肖。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所以在少数民族中会出现关于某样动物的特定节日,而日本则没有。这明显是由于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了。

但是,在张巨武的《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v这一论文中,作者提出,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类似地,日语和汉语也一样,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是跟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的,并且我认为,从对动物的比喻中可以看出,人们与此动物的情感色彩。

从生活地域上看,前文提到的虎、羊、猴、猪,因为地理以及生态环境的不同,从而产生了中日对于此三种生肖的对应动物有所不同。在日本是不存在老虎的,因此关于老虎的故事则非常少,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入的,因此有很多比喻意义都是类似的。而羊、猴、猪则是因为地理原因,所以日本中指的羊是山羊,而中国是绵羊;日本指的是猿猴,中国指的是猴子;日本指的是野猪,中国指的是家猪。

从生活习性上看,前文提到的,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有许多关于某种动物特有的节日,特别是鼠、牛、羊更是作为少数民族节日当中特定的祭品。另外龙,作为中国古代图腾的象征,也是中国独创的幻想的动物形象,在日本则很少有关于龙的故事以及俗语,当然即使有也可以推测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在列举出来的故事以及俗语当中,许多动物的形象是一致的,或者有些同样的故事类型却发生在别的动物身上,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对等性当中的“完全对等性”以及“部分对等性”。比如,关于十二生肖为何会是这十二种动物,关于猫为何没有被选为十二生肖,参考上述的表格也可以看到,在故事当中大体形象一致的动物很多。另外,像俗语当中,俗语中老鼠的形象是危害人间,相当于危害国家的小偷一样,这与中国农业文化当中的老鼠形象是一致的。这说明了中日文化中,动物在语言以及故事中是具有对等性的。而像老虎,在本文中不能罗列出来,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国有名的民间故事《虎外婆》,在日本居然有很多个版本,包括“狼外婆”、“熊外婆”等,其中的故事主线是一致的,但是动物形象却有了改变。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可以翻阅《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以及《日本故事通观》作对比。这说明了中日文化的部分对等性。

另外,从研究当中也可以看出日本与中国自然观的不同。比如关于老虎的故事当中,《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当中的如《义虎》、《老虎报恩》等故事中描述的是老虎由于受到了人类的恩惠,从而给人类带去食物甚至是新娘等,然后从此与人类一起过上幸福生活。在日本也有类似的故事,如在《日本故事通观》中的《狼的报恩》,但是根据不同县,其故事具体情节是不同的,当中有大部分县的故事结局并不是狼和人类和谐生活在一起,而是人类要求狼回到自己所属于的自然界当中去。

结论

综上所述,从十二生肖动物的俗语以及故事等中可以看到,中日两国之间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背景。由于这些背景的不同,反映出了两国之间不同的语言、故事、民俗以及自然观。作为日语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认清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并且能够具体地分析,从而得出两国文化上不同的原因。

参考文献:

稻田浩二,「日本故事通观,同朋舍,1988年;

关敬吾,「日本故事大成,角川书店,1984年;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1998年12月第一版;

张巨武,《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八卷第四期;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3

关键词:动漫电影;动漫电视;编创;区别

一、当前动漫影视编创概况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的动漫创作日趋一体化,甚至出现同质化现象,彼此之间的风格差异不断缩小。美国动漫艺术历史悠久,产业系统成熟,产品遍布全球市场,在取材、类型、技术、审美趣味等方面影响着各国动漫业,现已成为具有强烈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这些都得益于美国强势的科技手段与编创水平。同时美国动漫编创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类型化、规模化与分工细化的特点,在保持传统商业动漫优势的前提下,具有原创精神和学术性的动漫作品层出不穷,居全球领先地位且持续加强。这种领先不仅来自其悠久的创作传统、审美趣味、科技支撑、资本投入,也与其高水平的编创能力直接相关,几乎成为动漫业界的标准。纵观全球动漫业的发展历程,美国动漫走的是电影工业体系,日本动漫是依靠天才式创作人,日韩的动漫编创手段在创作与设计上的影响正冲击着美国的动漫业,如宫崎骏的《千里千寻》、新海诚的《你的名字》等优秀动漫作品。尽管如此,当前美国的动漫编创能力及作品影响力仍继续保持领先水平,继续占据全球动漫业的霸主地位。中国也不乏经典动漫影视作品,如《大闹天宫》《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十万个冷笑话》《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动漫影视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我国富有巨大潜力,在国际上也有广泛影响,认知度逐渐提高,是被誉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我国为了在“十三五”末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政策层面与措施要求上对动漫产业给予强力扶持,频频出台指示、纲要、意见,不断要求科技、金融与动漫内容产业的结合融通,尤其是各地创立的动漫创意产业园、动漫制作基地,还有央视到各省市电视台开播的动漫频道、动画栏目以及高校开设的动漫专业课程等,可以说中国动漫业正处在极佳的发展机遇期。动漫影视产业在以内容、原创、版权、IP为王的环境中风光无限,并能占领未来全龄群体的市场,对于原创动漫而言,虽然还未达到最佳时代,但最佳阶段已经到来,虽然开发模式尚未固定,但具有原创动漫业特色的生态圈已基本成型,不仅吸取了美、日动漫的开发模式,还能根据自身特色建立不同程度的混合开发模式。然而我们要认识到,我国动漫业的创作生产,在理念、模式、产品的创新上,在挖掘文化创造力上,力度和条件还有待加强与改善,同时具有创造活力的动漫作品虽有较大数量但质量还有待提高。据调查,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作品约占60%,美欧动漫作品约占29%,因此,中国的动漫业与美、日等世界动漫生产强国之间的距离还比较大,动漫的编创水平与制作质量还有待提高,要想追赶上全球动漫业发展的速度,我们既要夯实基础、摒弃浮躁,又要避免急功近利、娱乐至上,如此才能不断提升编创工作的创新创意水平。

二、动漫电影与动漫电视的编创区别

动漫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综合了文、理、艺、技学科,又将文学、戏剧、影视、美术、音乐、雕塑等融为一体,还涉及科学技术,它有文学的故事、戏剧的结构、影视的手法、雕塑的造型、音乐的灵魂等不同艺术的融通且建立在科技手段上,是综合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集合体的动漫,在电影和电视艺术创作上,这两种形式之间是有较大区别的。在视觉艺术领域,动漫电影艺术要求比较严谨规范,它在院线上映且要具有电影故事片的视觉震撼性与艺术感染力,可以说它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动漫编创与制作水平高低的标志。而动漫电视是因电视媒体的产生而出现的,它与动漫电影在创作规律上虽然有其共性,但仍存在差异,尤其是在艺术创作要求和技术制作手段上有很大区别。动漫电视由于在电视荧屏上播放,传播形式更加大众化,普及范围更加广泛,因而影响力也较大。但正因动漫电视在小荧屏播出,使得画面质量整体上受播出介质的影响而不够精致,收视效果达不到艺术创作本身的要求,故存在许多缺憾。因此,动漫电视在艺术创作上的要求不如动漫电影精细,在技术制作上的要求有所简化,它是以单集投资少、制作周期短、产品效率高、播出效果好为优势。近十年来,我国动漫影视的发展卓有成效,动漫电影的标杆代表作品有《秦时明月》《十万个冷笑话》《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动漫电视的标杆代表作品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猪猪侠》《熊出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从以上的动漫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它们在故事的内容、人物、结构、叙述等方面虽然在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制作手法上大体一致,但不尽相同,有所差别。以下着重阐述动漫电影与动漫电视在故事编创上的区别。

(一)在故事内容上的区别

众所周知,动漫艺术是富于夸张和幻想的假定性艺术形式,它的创作首先要确定选题内容,无论是动漫电影还是动漫电视,两种艺术形式的根基在于故事的题材内容,题材主题真实、内容鲜活丰富,故事也就立得住;相反,形式大于内容,只会流于炫目的浅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短片动漫电影《鹬鸟》,讲述了一只小鹬鸟克服恐水症、到沙滩上觅食的故事,该片表面上看故事简单平淡,但呈现出的画面非常精美,故事构思巧妙,触动人的心弦。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皮克斯最新一代动画片人的生活体验,作品将自然、童年、亲情、友谊、成长串联起来,在欣赏到幼年的鹬鸟和寄居蟹萌破天际的表现的同时,也哲理性地告诉人们:原来成长就是要抛去曾经的视角,才能看到最美的未来。还要注意的是,动漫影视的创作与生产需要深挖故事的主题内涵。目前国内动漫影视内容对于IP的依赖比较大,作品大多流于表面形式,娱乐至上,导致故事的内涵不足,缺乏生活依据,主题也不明确,久而久之,观众便会失去对文化内涵的自我思维。我们要清楚,动画不只是动的画,而要强调画的动,就是强调画内的主题内涵和审美取向。因此,在编创时要注意动漫电影与动漫电视的区别。动漫电影在编创故事时,可以直奔主题讲故事,多用交叉的方式推进故事,以达到详略得当地揭示故事的内涵。如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在梦中邂逅的奇妙浪漫故事,人物情感表达得非常丰富和细腻,故事中的痛苦悲情震撼人的心灵,但也给人留下美的梦幻。动漫电影《大鱼海棠》中,电影的配乐和画面感无可挑剔,但依然有瑕疵,内容不够完整,故事欠缺连贯,导致全片不足以撑起整个宏大的故事内容。动漫电视在编创故事时,则要将故事内容展开,再加以情节的铺陈,多用平行的方式推进故事,如百集系列动漫电视《熊出没》,庞大的故事内容展现开来,时而讲熊大与熊二,时而讲光头强,故事一个接一个,熊与人的事件没完没了地交代,使观众在审美和娱乐后,会对人类与动物的生存关系、如何保护生态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在故事人物上的区别

动漫影视里的人物是灵魂、是支柱,同时也是故事成立与否或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对此,动漫电影在编创故事人物时,由于故事篇幅受容量的限制,故人物设置安排不宜多,要少而精准、特而鲜明,如此才能集中力量塑造好人物角色,将故事人物栩栩如生地树起来,以使观众接受并喜爱。如动漫电影《大圣归来》中,主要人物安排非常成功,不仅人物少、戏份多,使观众全身心投入欣赏,而且在人物外形上也让观众极易区分角色。影片里有又高又瘦的孙悟空,有又肥又圆的猪八戒,有小小的江流儿,有最小的土地公公,个个轮廓特征明晰,让观众在任何场景里都一眼便能识别人物形象。帅帅的孙悟空一出现在画面里,观众的眼球就会不自觉地盯着追;萌萌的江流儿令人十分喜爱,全龄段的人都会喜欢这位个性鲜活的小朋友。而动漫电视在编创故事人物时,由于故事篇幅不受容量的限制,可以连篇累牍地讲述,故人物设立可以多些,要多而不余、纯而不杂,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此才能打造好每一个人物角色,将人物活灵活现地立起来。如动漫电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一部系列性的动漫童话,由许多很小且有趣的故事组成,片中通过对儿子、爸爸、妈妈这几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这三人组成的普通且温暖的家庭里,总是充满欢乐的笑声,这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典型的缩影,也揭示了在当代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各自所代表的特定文化内涵。

(三)在故事结构上的区别

影视剧的框架结构是编创故事文本的基础,而动漫影视故事文本如同影视剧故事文本,结构是故事文本的组合排列方式和叙事框架,是动漫作品生命的骨骼和躯干,是作品内容的组织、安排、构造,是创作者表达思想与体现风格的重要手段,是故事面貌和风格特征的重要方面。动漫电影与动漫电视的编创,在框架结构上一般常用的有戏剧式、回环式、交织式、梦幻式等多种结构方式,但在运用上,动漫电影与动漫电视是有区别的,要按各自特点要求进行选择编创。多数动漫电影的结构为戏剧式或回环式,其神奇、激烈的故事情节结构,吸引人们眼球,带观众移情入戏,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动漫电影《大闹天空》等。也有的动漫电影结构是非线性发展,情节过程淡化,讲述的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事中产生,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使观众以理性思考取代移情入戏,如动漫电影《秦时明月之龙腾万里》等。而交织式结构则较为适合动漫电视,它是以两条以上叙事链组合形成对照张力运动,建构复调主题,因果关系、戏剧线性叙述更加复杂化,使观众理性思考与移情入戏合而为一,如动漫电视《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等。至于梦幻式复调结构,则是动漫电影与动漫电视均适合,它是以梦境和幻觉为主要叙述链接和内容,大多在梦幻时空里,以多个叙述声调与多重对话,形成故事矛盾冲突,推进故事发展。比如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讲述了一位掌管海棠花的少女与人类男孩的灵魂"鲲"的奇幻故事;日本动漫电视《花仙子》,讲述了一位少女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踏上了寻找能带来幸福与快乐的“七色花”之旅。另外,在故事结构的编创上,动漫电影的故事结构要集中、简练,情节设定要跳跃、精巧。如动漫电影《秦时明月》,讲述了一个爱与希望的动人故事,采用电影艺术表现手法调整故事结构、重塑故事情节,以武侠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不断精益求精且融合各类中国元素,在呈现秦时明月的历史文化环境里表现故事的惊险刺激,让观众见证了历史时代的大变迁,营造出跌宕起伏的完美视觉效果。而动漫电视《喜羊羊与灰太狼》作为系列动漫电视片,主要以羊和狼两大族群间的争斗来展开情节叙述,故事妙趣横生,结构环环相扣,几十个小故事,一个接一个,情节张弛有度,使观众收看时轻松愉悦、兴趣盎然。

(四)在故事叙述上的区别

针对动漫影视而言,叙述方法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叙事角度和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展开情节以及故事各桥段之间以什么样的叙事结构进行衔接,故事的事件是因果式叙述方法还是回环式叙述方法,还有在故事时空的处理上以什么手段对情节进行延长或缩短。动漫电影与动漫电视的故事叙述在方法上虽有许多可以互通使用,但由于二者的形式与载体不同以及叙述时间长度的不同,故在内容的安排和叙述的方法上存在很多差异。动漫电影的长度一般在100分钟左右,长度的有限使故事叙述的时间受到限制,所以动漫电影适合单线条讲故事,要求围绕故事主干,在主干线上设置情节,螺旋式推进事件向前发展,多用因果式线性结构叙述方法叙述故事为宜,尽可能节外不生枝。如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是由人气网络动画电视片衍生而来的同名大电影,以无厘头的搞笑方式体现喜剧效果,故事叙述了男主角在神秘人物的帮助下踏上了拯救地球的旅程并成为英雄的过程,故事笔触粗犷,人物刻画细腻,漫威式的翻页效果让人感到正是动漫电影的开片,而最后又呼应了开片漫威式介绍。动漫电视的长度是根据部集的多少进行计算的,一般每部在40集左右,每集10~20分钟,长度的无限使故事的叙述时间不受限制,所以动漫电视适合多线条讲故事,要求围绕故事主题,在平行线上设置情节,交叉式推进事件向前发展,多用回环式套层结构的叙述方法来叙述故事,尽可能节外生枝。如系列动漫电视《猪猪侠》中的主人公少年猪猪侠,出生于生活安逸的边境小镇,他调皮捣蛋、好奇心重,特喜爱零食,每当遇到困难时,他都拿出零食帮助自己排难渡关。该动漫电视为木偶动画,每部几十集,叙事方式与手法皆按常规进行,一集一个小故事。猪猪侠的萌萌的形象、乐观的精神和勇于挑战的性格,显然是一位正能量满满的少年英雄,被全龄观众所接受与喜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动漫电影《十万个冷笑话》与动漫电视《猪猪侠》二者在叙述方法上均采用了跳跃方式讲故事,但在对具体故事进程的叙述方面,前者注重在情节的关键点上细致展现,以点带面,精炼粗略而不失细腻;后者注重细节的展示,叙述面面俱到且细致入微。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4

【关键词】广播剧 剧作 创作

广播剧是广播文艺的“龙头”品种,是广播文艺大餐的一道“主菜”。如何精心烹调这道“主菜”,做成精品,不仅关乎广播文艺的节目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广播剧的市场走向。然而,在现代传媒高度发展的今天,广播剧作为传统媒体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品种,正在逐渐失去自己曾经有过的光芒,其受众群体在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强势来袭下大量流失,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传媒领域得到振兴和发展,广播剧需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广播剧,它的特点是以语言、音乐和音响为手段,由机械录制而成的戏剧形式。剧本为一剧之本。故事讲得精彩,受众喜欢听,广播剧也就找到了它所存活的价值所在。在笔者看来,创作乃是广播剧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其想要更好地发展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前提。本文从剧作创作角度入手,探讨广播剧的发展现状及振兴之道。

探讨广播剧的剧作创作,应结合其特殊的艺术形式来充分挖掘它的艺术特点。广播剧是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样式,它不仅应具备视听语言中所有的声音元素,更要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这些元素的特色来填补画面语言缺乏的不足,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剧作创作中,我们主要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音乐创作等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探讨。

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广播剧是戏剧艺术与声音艺术的巧妙结合。这就意味着它不仅要担负起讲故事的重大使命,更要依靠声音语言来讲好故事。如何运用好声音语言的特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才好听,是值得广大编剧思考的问题。缺少了视觉语言的参与,故事讲起来也许更动听。这就像是盲人的听觉要比正常人强很多一样,看不到画面,受众的注意力反而更集中在了讲述人的语言上,并且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更加真切地感受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这时动听的语言便担负起重大使命,在叙事的同时,更营造出具有真实感的环境空间和人物、场景。

在选题的确定方面,通常应选择那些更适合用声音来展现的故事。广播剧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但因其画面的缺乏所导致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广播剧的根本是讲故事,但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适合仅以声音的形式来表现。如果故事过于平淡,那么广播剧的艺术欣赏性便会大大降低。这就要求故事情节一定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矛盾冲突不断,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动作性强,并且营造出真实感。就像影视剧的人物塑造并不能担负起过多的表现人物情感的责任一样,广播剧中人物的情绪变化也要靠充足的人物行为动作来展现,而不是过多地描述人物。人的情绪变化在影视剧中可以通过面部表情、行为动作等得到充分的展现,但由于广播剧的局限性,讲述事件本身将比描述人物情绪的变化更易吸引受众。从故事和戏剧冲突上入手,广播剧无疑将更具吸引力。

选题角度的选择要新颖独特。考虑到广播剧在表现形式上的局限性,就要求编剧必须写好故事。何谓“好”呢?那就是故事角度的新颖和价值的独特。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的体验就变得弥足珍贵,受众一听就会立刻被吸引住。很多故事是具有相似性的,大同小异,但讲故事的方式有很多种,故事的情节冲突点也有很多。怎样讲故事,怎样以生动的声音语言来弥补画面语言缺乏造成的不足,便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情节跌宕起伏,戏剧冲突强烈,讲述生动形象,题材新鲜少见,是广播剧创作应追寻的方向。选择鲜为人知或有着特定背景、情境的故事,就会营造出神秘、曲折的故事情境,充分吸引受众。

应为故事的情节发展设置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通常情况下,人的经验来自于本人的生活阅历等直接经验和读书、看电影、听闻等间接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充分激发人的想象力,塑造出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美剧之所以好看并在我国年轻人中受到热烈追捧,就是因为它所展现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事人物始终处在风口浪尖上,矛盾冲突鲜明。换句话说,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在推动着故事前进,将人物推上冲突的最顶端,推进暴风雨的中心,让观众对其行为反应作出充分期待,看人物怎样面对困境。这种处理故事情节的方式对于充分发挥声音的优势和弥补画面语言的不足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二、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

广播剧归根结底还是戏剧,还是在讲人的故事,最能打动人的还是人性的真善美。故而在广播剧的剧作创作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最为根本的。人物的行为动作和人物的语言对白都将大大推动情节的发展,有利于故事的讲述。剧中人物的塑造生动形象、有人情味,将会充分提高受众的认同感,使得受众不由地参与到剧情之中,从而获得广泛的受众群体。

人物塑造首先应该真实可信并富于表现力。如同影视剧中的人物塑造一样,广播剧中的人物要想被受众认可,与其产生共鸣,也必须在心理动态、语言行为、外在形象上完整饱满,个性特征明显,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在剧作创作中,编剧本人将自己带入到故事情境里去,将有利于故事情节的创作。确定故事人物的行为目标,明晰其行为动机和意图,设身处地地考虑人物处境,这些将有利于编剧创作出真实可信的故事,理解剧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心理动态,引发受众的好奇心和高度参与感,并与其产生共鸣,这是广播剧获得受众认同的基础。

人物塑造还应有其明确的动作行为线索。人物的行为设置符合剧情发展,清晰真切,符合个人性格特征,才能有力地推动故事,引发受众的认同,符合受众的心理期待。一方面,故事人物所展现出的性格特征将暗示其遇事的行为动作;另一方面,人物在遇事后所做出的连贯反应又进一步加深了他在受众心目中的性格特征,故而其形象更加独特鲜明。这种处理不但让剧中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也让观众对于接下来要发生的事非常清晰明了。

人物对白对于人物塑造尤其重要。由于广播剧声音语言的局限性,受众无法直观地看到人物丰富的面部表情,唯一可以真切感受到的便是人物语言的表述。对白不仅可以交代剧情,也可以直接而真切地推动故事发展,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情感,成为充分塑造人物形象最有力的手段。在设计人物对白时,应充分体现出人物个性,具有高度的识别度,每个人的对白都应具有独特的语言特色。人物性格通常与其成长经历、教育经历、人生阅历等有着很强的联系,故而其语言表达亦要与此相符合,体现出每个人物鲜明而异于他人的个性特征,要让受众在听广播剧的时候能立刻清晰地识别出每个人物的形象。与此同时,对白也要承接人物的动作,充分展现矛盾冲突,并暗示接下来的情节走向,推动情节发展。当然,对白的设置要遵循逻辑,与剧中人物的行为相统一。只有这样的人物才真实可信,能够赢得观众共鸣。

三、表情达意的音乐创作

和影视剧中的音乐功能有所不同,音乐在广播剧中不仅仅是起到配乐的辅助作用,而是更大程度上地表情达意,传递人物情感,适时地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引发受众或紧张焦灼、或心情舒畅、或幸福满溢的心理状态。音乐在广播剧中的创作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或缺,应予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

音乐首先应服务于剧本,有助于解读人物和情节。音乐的创作一定要符合广播剧的题材选择,充分考虑到时代、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等多种具体因素,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并能为剧情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有时音乐甚至可以代替一部分剧情发展,以时而优雅、时而孤独、时而痛苦、时而柔美、时而激昂、时而沉稳的音调来确切地塑造人物形象,或是表达人物情感的变化。

音乐的创作还应符合剧作风格,从整体角度来确立其发挥空间,符合导演一贯的个人风格。音乐既然是为整部广播剧服务,那么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应处处尊重广播剧的整体剧作创作,更贴切和完整地表达出导演所把握的整体风格、节奏,充分发挥戏剧张力。虽然这种做法看似削弱了音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所具有的优势,但实则是以牺牲片面的做法为剧作的完整性贡献了一份力,并为音乐本身赢得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音乐与人物对白和环境音响共同作用,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使得广播剧以最饱满的形式展现给受众。

第三,音乐应符合广播剧的主题设置,通过音乐的使用达到强化中心思想的作用。如果人物对白是人物性格的凝练,那么音乐便是剧作主题的凝练。它是剧作家在对受众说的话,是剧作家内心情感的抒发。因为音乐的有效使用,使得剧中人物的情绪得到充分调动,情感得到充分的抒发,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并深深地打动人心,人物的情感悄无声息地融入到受众心中。

音乐的使用还应简明扼要,恰到好处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在广播剧中,音乐是剧作的一部分,只有将音乐与人物语言、环境音响结合得相得益彰,才能充分展现出广播剧非凡的艺术魅力。只有按照广播剧创作规律来进行音乐的创作,才能使广播剧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出统一的美感。广播剧没有画面语言的支撑,故而音乐在其中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主题表达,还是结构安排,尤其是剧作整体的节奏设置上,音乐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其悠扬的旋律将整部广播剧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受众呈现出一部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场场优秀的听觉盛宴。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5

“专题片要讲好故事”,并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相反,这却是我们党建专题片创作过程中常谈常新的一种追求。每一次鉴赏优秀专题片时,我们都能从其如何讲好故事的方法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而借鉴到我们的制片实践中去。安徽省委组织部组织拍摄的优秀典型人物专题片《社区群众的守望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就把若干小故事讲得深刻生动,让我们看到片子对故事品质和水准的追求,着实令人受益。

故事的“蒸馏法”――提精取萃塑人物。与日常生活中对“蒸馏”概念的理解相似,如果把专题片讲故事的方法比作“蒸馏”,那么不外乎三个关键词:“找到沸点”“萃取精华”“不留杂质”。讲故事要“找到沸点”,首先就要解决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讲才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问题。典型人物往往有很多事迹,既要照顾到人物的不同侧面,又要恰当地找出最能体现人物特质的好故事。然后是“萃取精华”,要选择矛盾对立冲突激烈的故事情节,这样塑造出的人物通常更令人印象深刻。最后是“不留杂质”,即要营造出讲故事的氛围。镜头的“真诚”体现在通过音效、光效、解说来营造一种让观众能够“认真去听”的环境,使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能够自然流畅。拿《社区群众的守望者》一片来说,片中分别选了四个反映主人公不同侧面闪光点的故事,有人出车祸他帮,有人轻生他管,空巢老人他照顾,亲生女儿却疏忽。每个故事的角度都不落窠臼,并且在开始讲述故事之前都出现字幕标题,画面中模拟一支笔在日记本上书写并伴有纸笔摩擦而发出的沙沙声响,无形中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添了一抹亮色。

故事的“方法论”――衔前接后架逻辑。故事“讲哪些”固然重要,而故事的“打开方式”更令人期待。在党建专题片中讲故事可以自始至终讲好一个完整的大故事,也可以根据人物塑造需要精心讲述若干个小故事。选择后一种塑造方法并不等于对故事的简单堆砌或者是高大全的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在讲故事中设置悬念,让观众“看出逻辑”。因此,片子的幕后剪辑工作不容小觑。党建专题片的时长有限,因此我们要争取剪辑出故事中冲突最为集中的部分来呈现观众最渴望的镜头“干货”。在《社区群众的守望者》片中,开门见山“闯”入观众视线的是精心剪辑过的悬念式故事片段――“那一次是我遇到雨下的最大的一天”“生命对我来说本来没有意义了”……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片子讲到主人公解决社区危楼问题时,随着对危楼情况的介绍,镜头落在这栋危楼的画面上,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就在原画面基础上直接接入瓢泼大雨的镜头,再现了当年居民们从危楼中跑出来向主人公诉苦求助的情景。通过剪辑实现了叙事时空的转换和对接,构思十分巧妙。

故事的“读心术”――暗香浮动汇情感。说到底,讲故事之所以备受人们青睐,只因它在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直观地撩动观者的心弦,没有生硬的说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丰沛的情感。所以,党建专题片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选故事和讲故事本身都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饱含着对典型人物的尊敬、敬佩,那么,观众自然会从故事中读出共鸣来。片子本身包含的情感外化为镜头语言时可以借助空镜头、特写、光线等手法充分表达,即用镜头处理的特性去调动让观众“心动”的点,“培养”片子传递给观众的感情。《社区群众的守望者》一片在表现社区里一个有抑郁倾向的青年的绝望时,运用了较长时间的逆光拍摄,镜头迎着阳光去聚焦人物,画面中看到的是人物侧面暗影在讲述心声,既有寓意又有气氛――暗影反映的是人物内心的绝望与无助,门外直射进的阳光则象征着社区书记及工作人员带给孩子坚强生活下去的希望。这种温暖的关爱如暖阳般透过镜头照射进观众的内心,片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便不言而喻了。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6

[关键词] 动漫;民间文学;叙事模式

动漫艺术是现代新兴的一种特殊叙事艺术,它借助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虚拟的时空现象,具有假想性、幻想性、娱乐性等特点。传统的民间叙事文学通过假想、幻想等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它与动漫艺术异常接近。然而,动漫艺术历史非常短暂,没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而民间叙事文学在几千年的民间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和喜爱的经典叙事模式,这正弥补了动漫先天上艺术性缺失的不足。大量动漫作品有意无意地借鉴和吸纳着众多民间叙事模式为自己所用,从而大大提升了动漫的艺术水平。

动漫作品开端和结局的民间叙事策略

(一)故事起始时间的不确定性

罗伯特·肖尔斯说:“小说的艺术就在于能使故事素材变成情节的时间顺序的人为安排上。时间对于小说是至关重要的。”①小说在情节安排上需要时间的左右,其实,以叙事为中心的故事类作品都是如此。时间是故事创作的重要手段,对时间的弹性操作可以大大发挥故事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比如,我们可以让故事发生在若干年前的奇幻世界,也可以让故事发生在当今的现实世界,更可以通过若干年后的故事假设来预测和想象人类的未来世界。在民间叙事中,时间更是发挥着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作用。其内容大都通过幻想性、虚构性、假设性极强的故事情节的描述来表现民间认可的“永恒规律”,这种规律是民间要表达的重要主题,是作品创作的主要目的。为了能让这些规律得到听众的普遍认可,虚幻的故事内容就必须能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就是让听众感觉真实可信,要达到这种效果,叙事者往往会在时间上讲究一些技巧。这种技巧主要表现在对时间不确定性的把握上。

大量民间叙事文学的故事起始时间往往这样设定:“很久很久以前……”“从前有个……”“很多年以前,这儿有……”“在古时候……”等等,这些时间明显不是具体的,它给听众以极大的时间模糊感。这就促使听众无法也不能拿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段时间和空间的实际生活与故事内容相对照,这时,讲述者就可以放开手脚,无所顾忌地任意联想和想象来表现自己意念中的人物、环境、事件等因素。不管故事的内容是如何荒诞不经,如何超越现实、超越自然,听众都难以与现实相比较进行真假的评判。

动漫艺术在表现内容上与民间叙事文学极为类似,大都属于虚幻的故事情节,同时,动漫的目的更多的也是为了突出主题思想,讲述“永恒的规律”,它的关注点不在时间、空间等外在的因素上,而在于故事事理、角色的人格魅力等深层次内涵的表达上。这促使它在叙事时间上大量借鉴了民间文学起始时间的模糊化技巧。不确定的时间因素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动漫的叙事之中。如我国的动画电影《金色的海螺》《小猫钓鱼》《小蝌蚪找妈妈》等,这些动漫作品在故事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没有提及人物出现的准确的历史时间,故事只是在因果逻辑关系中不断地进行演绎。

(二)故事结局的“大团圆”叙事模式

在民间叙事文学中,大团圆结局是各类故事情节经常运用的叙事模式之一。从中外早期的神话传说到后来的民间故事,民间叙事者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创作模式。西方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六只天鹅》等无不演绎着公主(或女主人公)与王子摆脱了各种艰难险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而《狼和七只小羊》《小红帽》等民间作品也都以善良的势力战胜了恶势力而结束了整篇故事的叙述。

弗莱说:“喜剧通常总是朝美满结局发展,而观众对美满结局的一般反应是“应该这样。”②民间叙事中大团圆结局的设定,归其原因在于民间百姓朴素的审美需要及民间文学的表演属性所决定的。一方面,“惩善扬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朴素的审美观念是民间百姓的情感主流。这种情感观念是他们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潜意识的迫切需要,寄托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尤其在社会早期阶级不平等的关系中,民间百姓的生活充满了坎坷与磨难,他们便把内心朴素的道德愿望在文学叙事之中加以表现。我国民间“长工与地主”的故事类型往往表现了这样的主题,百姓不满的情绪在故事的结局“地主得到惩治”中得以发泄。另一方面,民间叙事文学是民间文化、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带有表演性质,这种表演性是在民间讲述者和聆听者之间完成的,带有相当成分的“狂欢”性质。俄国学者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仿佛是庆贺暂时摆脱占统治地位的真理和现有制度,庆贺暂时取消一切等级关系、特权、规范和禁令”的文化行为。③老百姓借助这种方式实现了对主流文化的颠覆,情感得到了彻底的宣泄和表达。而在这一过程中,民间叙事文学的故事结局显得异常重要,它往往能够决定故事聆听者的情绪。大团圆的结局不仅赋予了听故事人以特殊的快乐感,而且实现了他们极具颠覆性的民间想象。

动漫艺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较,它以制造欢快、幽默、愉悦等轻松效果为目的,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这种审美要求与民间叙事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民间叙事文学在民间的讲述也是希望激发起聆听者聆听的兴趣。正因为这样,民间文学中的“大团圆”叙事方式在动漫艺术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如《千与千寻》中千寻在经历灵异世界的痛苦和迷茫之后终于救出了自己的父母,回到了现实生活中;《狮子王》中狮子辛巴在中了叔父奸计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并远走他乡之后,经历了迷离和逃避,最后终于在朋友的帮助下勇敢地面对现实,杀死了篡权夺位的叔叔,担负起了狮子王国的重任;《葫芦兄弟》中葫芦兄弟最后通过彼此的团结打败了妖精;《金色的海螺》中青年男子通过了海神娘娘的重重考验,与海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些动画片的大团圆情节模式不仅契合了主要受众群体儿童的本真的心理需求,向他们展示了未来生活的光明与美好,而且对广大成人而言,艺术欣赏的畅快与轻松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动漫艺术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

民间文学中的故事情节往往会出现类型化的倾向,其中的母题、人物、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类同性的特点。这就造成了程式化的民间文学叙事特点,这一程式化因素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美国“口头程式理论”学派的代表性学者艾伯特·洛德曾说:“程式的丰富积累会导致更高水准的创造和再创造的变异;主题和故事的积累会导致限度之内产生大量同类变体。”④这应该是民间叙事文学中情节内容大量出现类型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是民间叙事文学类型化的又一重要体现。它主要指故事中的形象塑造多体现出“二元对立”的状态。即故事中的人物一般会呈现出两个极端、两种对立的品性,如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忠一奸,一正一邪等。由此导致故事在人物身上所给予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两极结构,如美与丑、勤劳与懒惰、诚实与虚伪、勇敢与怯懦、憨厚与狡诈、谦虚与骄傲、正直与无私等。如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的纯洁善良与皇后的恶毒形成对立;《小红帽》中小红帽的单纯与狼的狡猾形成对立;神话中《黄帝与蚩尤之战》中黄帝的正义与蚩尤的邪恶形成对立;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的无辜、懂礼与婆婆的刁难形成对立,等等。这些作品主要以两种形象的对立为核心,在二者的冲突中推动故事情节的演绎和发展,可以说这两类人物的矛盾冲突构成了故事叙事的主线。

“二元对立”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民间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简单化、类型化的特点,其中充溢了夸张和幻想,而这种特点正好符合了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儿童是特殊的群体,与成人相比较,他们比较单纯,理解问题往往比较直观和简单。在他们的思维中,人是由好人和坏人两种类型构成的,也就是人“非好即坏”,他们不能理解复杂的人物性格。因而适合他们的作品往往呈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尽管性格鲜明,但并不立体和丰满,作者通过这种简单化的人物最终想传达给儿童一些普遍性的道理。

动漫艺术的主要接受群体是儿童,因此在叙事结构上也往往采用“二元对立”的民间叙事风格。如我国的动画电影《葫芦兄弟》中善良、富有正义感的葫芦兄弟与邪恶的、危害百姓的妖怪蛇精等的对立;《金色的海螺》中善良、执著的青年男子同海螺纯洁的爱情与冷酷的海神娘娘之间的对立;《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弱小但机智、善良、勇敢的喜羊羊与邪恶、贪婪的灰太狼之间的对立;美国的《猫和老鼠》中聪明、可爱的老鼠杰利与滑稽、笨拙的汤姆猫之间的对立。“二元对立”叙事结构在动漫作品中不仅表现为传统民间化了两种类型人物的对立,而且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适当的升华,还表现为人物性格在时间上前后形成的对立,在这种对立中,故事情节发展变化,人物形象塑造愈加丰满立体。前者的对立主要是表现在空间上,后者则主要表现在时间上。日本的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可以说是融这两种“二元对立”叙事模式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千与千寻》主要讲述一个叫千寻的女孩误入灵异世界而发生的一连串奇异的事情。从故事内容来看,千寻由一个胆小、懦弱的女孩最终成为一个坚持不懈、勇于奋斗、顽强不屈的完美性格的人这样的成长过程构成了故事的纵向线索。人物性格在时间上前后对比异常鲜明。而在灵异世界这个空间范围内,正邪势力又构成了另一种“二元”叙事结构。善良、弱小的千寻、富有正义感的小白龙、淳朴善良的钱婆婆、热心的锅炉爷爷等与利欲熏心、麻木不仁的汤婆婆之间形成了矛盾对立。故事正是在这纵向与横向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中不断地进行演绎和发展。但正因为这种多重的“二元对立”叙事结构促使这部动画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异常成功,传统的民间的单一、简单化、类型化人物性格在故事中得到了有效的改进。但与此同时,多元的叙事结构也造成故事叙事的复杂性,对于儿童而言,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中,我们却能发现动漫艺术在扩大它的接受群体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注释:

① [美]罗伯特·肖尔斯:《结构主义与文学》,孙秋秋等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21页。

② 诺斯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③ 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李兆林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页。

④ 朝戈金:《“口头程式理论”与史诗“创编”问题》,《中国民俗学年刊》,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185页。

[参考文献]

[1] 万建中.论民间童话的叙事形态[J].江西社会科学,2007(06).

[2] 刘守华,主编.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7

关键词:电视经济类专题 故事化叙事 特征 动因 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当下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个是以碎片化的消息报道为主的资讯节目,另一个是突出人物经历、故事情节的专题类节目。

本文以央视财经频道《理财在线》栏目,为主要样本研究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现象。《理财在线》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介绍百姓理财、投资致富故事的日播节目,2009年9月14日开播,时长近30分钟。总体上看,这档栏目很好地将“讲故事”的方式运用于经济节目的制作中。

一、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界定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的。故事化手法制作新闻,使电视新闻报道显现了勃勃生机,迅速成为各媒体的新宠。在电视经济类节目中,节目选题通常具有理性、要求精确的特征,如果就事论事地叙述,会使节目显得枯燥无味,而节目时长在半小时左右的经济类专题节目中,如果也采用资讯节目那样言简意赅的叙事形式,则会使节目缺乏吸引力与趣味性,难以吸引观众。因而,在完成必要信息介绍的同时,经济类专题节目的叙事者必须考虑如何把节目叙述得生动、有趣。因而,“故事化叙事”被引入经济类专题节目的制作之中。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人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与华尔街日报体在理念上有一定相似性,“华尔街日报体”,是指《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的具体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人新闻主体部分,叙述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欢迎。总体上看,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是一种在节目中突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强调悬念设置的叙事方式。

二、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特征

1.节目注重突出典型人物

在经济资讯类节目中,叙事空间有限,报道通常只用简短的陈述把核心事实交代清楚便可,对于新闻涉及的人物无法进行过多关注,但在篇幅较大的专题节目中,人物就成为承载故事的载体,是构成单期节目个性和可视性的关键。

电视经济类节目中的人物比较集中,一期节目通常就围绕一至两名核心人物展开。《理财在线》是一档讲述百姓致富故事的专题栏目,每期都会向观众讲述一个生动的民间致富故事,如辽宁宽甸县马玉珠养殖林蛙的故事、云南富民县鸵鸟养殖户杨俊洪的故事、广西南宁横县养蛇专业户黄光珍的故事等等。该栏目的节目叙事模式相对稳定,节目由主持人外景采访致富故事主人公,受访对象不仅是已经致富的人物,并且通常有着坎坷的经历和执着的精神与追求。

在经济类专题节目中,人的活动通常被放在重要的位置。节目既注重报道经济活动,又同时写人,融人的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喜怒哀乐于一体,从而经济类专题节目具有人格化、具体化的特征。其强调让人物的活动成为故事的主导内容,读者看到的是一幕幕人物情节剧,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的经济活动。报道中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让有名有姓的人物现身说法,而不出现“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都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信奉“没有直接引语,是新闻文风的癌症。”

2.节目所报道的事件与经济相关,包括投资理财、致富故事等

《理财在线》注重反映百姓的致富经历,讲述致富故事,每期节目都讲述一个生动的致富故事,展现一到两位创业致富中的人物,用鲜活的案例向观众展示节目主人公的致富经验和执着追求。

3.注重设置情境或进行特定情境的展示

在一期题为《养大鱼赚大钱》的节目中,当主持人兼外景记者李晓东在鸭绿江上养鱼的网箱前抱着体型硕大的鲤鱼感叹时,鲤鱼蹦跳着从他手中滑入水里,他搞怪地说:没关系。还有,弟兄们,起!紧接着围在网箱周围的工人把网箱往上收起的时候,成千上万条5斤重的大鲤鱼纷纷越出水面,那场景真的是蔚为壮观。连主持人都一时语塞:这个场面,这个,这个场面太壮观了!这样的场景同样也会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当然,类似的场景虽有一定“导演”的成分在其中,却也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讲求叙事技巧,注重讲述各种令观者屏气凝神、唏嘘不止的人物遭遇,强调悬念设置

讲求叙事技巧,倒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常常使用。如《毒蛇成就致富梦》这期节目,就在记者与黄光珍见面之后,利用倒叙的方法介绍曾经是水库灌溉员的黄老先生与毒蛇结缘的故事、他被毒蛇咬伤的经历以及如何服用自己配制的药治疗毒蛇咬伤的故事。

在电视经济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中,细节的展示与叙述也是常用的手法。当然,对于细节的挖掘,需要节目摄制者花费很多精力,记者必须亲临现场,充分调动对细节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在《毒蛇成就致富梦》这期节目中,摄制者就注重展现一些罕见的细节,如特别呈现了二十年前黄老先生被毒蛇咬伤后留在掌上的伤痕。

节目中悬念的设置也起到吊观众“胃口”的作用。以《理财在线》之《千足蜈蚣带来千万财》这期节目为例,无论是在演播室主持人对于这种“小动物”的介绍过程中,还是出镜记者一开始的叙述中,都没有直接点明这种奇特的“小动物”到底是什么,直到记者拿着手电神秘地引领观众进入黑暗的房间之后,镜头才把满地爬走的蜈蚣展现出来。

5.注重节目情节、节奏上的起伏变化,而不平铺直叙

央视财经频道《理财在线》栏目每期节目介绍一个致富故事,致富的主人公都是曾经认准了一个项目或者产业,并且倾其所有投入其中,坚持很多年,才最终获得成功的。节目在具体叙述中,并没有仅仅把重点放在他们的项目规模、经济效益、利润、回报等问题上,而是更加注重故事主人公在其创业过程的各种经历,其中既有“波峰”,也有人生和事业的“低谷”。不少节目的情节线索,往往是在故事主人公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当头一棒,常常是发现一个好项目,义无反顾地投入,获得一定的成绩,突遇不测,坚持,多方求助,攻克难关,继续发展,又遇棘手问题,出现转机…节目往往就是以这样的逻辑向前推进的,构成一种一波三折的情节线索,最终故事主人公克服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6.情与理并重

在《千足蜈蚣千万财》这期节目中,当说到故事主人公当了几年汽车改装厂副厂长的罗永林把工作辞掉,但在自己创

业之初,项目遇挫,家庭里的一些亲戚朋友,他都觉得无法面对,包括他的父亲都骂他。1994年,当他养鸽子赔了十三万时,家里人对他彻底失望,父亲都不理他了。家里不理解,钱没法还,他极其的无奈与痛苦。他把这些事默默放在心里,自己承受。这些都是从感性、情感的角度去叙述的,但当说到为蜈蚣建造立体的窝时,却通过罗永林的叙述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而节目最后的评论,“说到罗永林这个人,凡是他认准的事情,不管亲戚朋友如何反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自己闷着头一直走到底。其实在创业之初还真是需要这样一种一根筋的精神。认准了路就坚持到底,总会有收获的时候,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后悔。”则又是从感性角度去做的归结。

三、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动因

1、软化经济节目,增加可视性,使经济报道视觉化、形象化。由于经济类的报道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商业理念、数据等问题,故事化叙事是出于增加电视经济报道可视性的考虑,是增加节目可看性的路径。

2、故事化叙事可以让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做到人物精彩、故事好看、结构清晰和表述生动。故事化叙事比宏观层面的报道要生动、具体、鲜活,更容易为大众喜闻乐见。

3、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需要。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融入了记者现场调查、访谈与口述历史的电视节目叙述形式,既有常人难得一见的场景展现,也有不同寻常的创业故事的回顾。这些叙述手法和策略,是在传媒竞争日趋剧烈,类似栏目和报道剧增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栏目适应普通大众的层次和需求,赢得观众青睐,获得高收视率的必然选择。

四、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局限

1、容易使所传达的信息停留于一般化层面,缺少对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一般社会新闻不同的是,一旦财经新闻失实,如果受众根据新闻故事里的经营理念或各种数据做出经济判断,实施经济行为,将会导致亏损乃至破产等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当故事化叙事把电视经济节目打造得富有可视性的同时,却也培植了潜在的隐忧。

2、使节目具有更多“猎奇”色彩,虽然增加了吸引力,却缺乏普遍意义和代表性。以《理财在线》为例,其每期介绍一位致富创业的成功人物,有养蛇的、养蝎子的,这些人物尽管成功了,但其成功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因而,运用讲故事方式报道经济新闻,应避免报道的媚俗化、娱乐化,也要注意避免故事缺乏专业水准,局限于个案,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性。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8

关键词:电视经济类专题 故事化叙事 特征 动因 局限性

当下电视经济类节目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个是以碎片化的消息报道为主的资讯节目,另一个是突出人物经历、故事情节的专题类节目。

本文以央视财经频道《理财在线》栏目,为主要样本研究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现象。《理财在线》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一档介绍百姓理财、投资致富故事的日播节目,2009年9月14日开播,时长近30分钟。总体上看,这档栏目很好地将“讲故事”的方式运用于经济节目的制作中。

一、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界定

电视新闻的故事化,是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开始的。故事化手法制作新闻,使电视新闻报道显现了勃勃生机,迅速成为各媒体的新宠。在电视经济类节目中,节目选题通常具有理性、要求精确的特征,如果就事论事地叙述,会使节目显得枯燥无味,而节目时长在半小时左右的经济类专题节目中,如果也采用资讯节目那样言简意赅的叙事形式,则会使节目缺乏吸引力与趣味性,难以吸引观众。因而,在完成必要信息介绍的同时,经济类专题节目的叙事者必须考虑如何把节目叙述得生动、有趣。因而,“故事化叙事”被引入经济类专题节目的制作之中。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人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与华尔街日报体在理念上有一定相似性,“华尔街日报体”,是指《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独特的具体事例、人物故事、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人新闻主体部分,叙述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欢迎。总体上看,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是一种在节目中突出个性鲜明的人物、营造跌宕起伏的情节,强调悬念设置的叙事方式。

二、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特征

1.节目注重突出典型人物

在经济资讯类节目中,叙事空间有限,报道通常只用简短的陈述把核心事实交代清楚便可,对于新闻涉及的人物无法进行过多关注,但在篇幅较大的专题节目中,人物就成为承载故事的载体,是构成单期节目个性和可视性的关键。

电视经济类节目中的人物比较集中,一期节目通常就围绕一至两名核心人物展开。《理财在线》是一档讲述百姓致富故事的专题栏目,每期都会向观众讲述一个生动的民间致富故事,如辽宁宽甸县马玉珠养殖林蛙的故事、云南富民县鸵鸟养殖户杨俊洪的故事、广西南宁横县养蛇专业户黄光珍的故事等等。该栏目的节目叙事模式相对稳定,节目由主持人外景采访致富故事主人公,受访对象不仅是已经致富的人物,并且通常有着坎坷的经历和执着的精神与追求。

在经济类专题节目中,人的活动通常被放在重要的位置。节目既注重报道经济活动,又同时写人,融人的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喜怒哀乐于一体,从而经济类专题节目具有人格化、具体化的特征。其强调让人物的活动成为故事的主导内容,读者看到的是一幕幕人物情节剧,是有血有肉的人物的经济活动。报道中尽量引用人物的原话,写明人物的真实姓名,让有名有姓的人物现身说法,而不出现“他们一致认为”、“大家都表示”之类似是而非的新闻八股,信奉“没有直接引语,是新闻文风的癌症。”

2.节目所报道的事件与经济相关,包括投资理财、致富故事等

《理财在线》注重反映百姓的致富经历,讲述致富故事,每期节目都讲述一个生动的致富故事,展现一到两位创业致富中的人物,用鲜活的案例向观众展示节目主人公的致富经验和执着追求。

3.注重设置情境或进行特定情境的展示

在一期题为《养大鱼赚大钱》的节目中,当主持人兼外景记者李晓东在鸭绿江上养鱼的网箱前抱着体型硕大的鲤鱼感叹时,鲤鱼蹦跳着从他手中滑入水里,他搞怪地说:没关系。还有,弟兄们,起!紧接着围在网箱周围的工人把网箱往上收起的时候,成千上万条5斤重的大鲤鱼纷纷越出水面,那场景真的是蔚为壮观。连主持人都一时语塞:这个场面,这个,这个场面太壮观了!这样的场景同样也会给电视机前的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当然,类似的场景虽有一定“导演”的成分在其中,却也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4.讲求叙事技巧,注重讲述各种令观者屏气凝神、唏嘘不止的人物遭遇,强调悬念设置

讲求叙事技巧,倒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常常使用。如《毒蛇成就致富梦》这期节目,就在记者与黄光珍见面之后,利用倒叙的方法介绍曾经是水库灌溉员的黄老先生与毒蛇结缘的故事、他被毒蛇咬伤的经历以及如何服用自己配制的药治疗毒蛇咬伤的故事。

在电视经济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中,细节的展示与叙述也是常用的手法。当然,对于细节的挖掘,需要节目摄制者花费很多精力,记者必须亲临现场,充分调动对细节的观察能力和捕捉能力,才可能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在《毒蛇成就致富梦》这期节目中,摄制者就注重展现一些罕见的细节,如特别呈现了二十年前黄老先生被毒蛇咬伤后留在掌上的伤痕。

节目中悬念的设置也起到吊观众“胃口”的作用。以《理财在线》之《千足蜈蚣带来千万财》这期节目为例,无论是在演播室主持人对于这种“小动物”的介绍过程中,还是出镜记者一开始的叙述中,都没有直接点明这种奇特的“小动物”到底是什么,直到记者拿着手电神秘地引领观众进入黑暗的房间之后,镜头才把满地爬走的蜈蚣展现出来。

5.注重节目情节、节奏上的起伏变化,而不平铺直叙

央视财经频道《理财在线》栏目每期节目介绍一个致富故事,致富的主人公都是曾经认准了一个项目或者产业,并且倾其所有投入其中,坚持很多年,才最终获得成功的。节目在具体叙述中,并没有仅仅把重点放在他们的项目规模、经济效益、利润、回报等问题上,而是更加注重故事主人公在其创业过程的各种经历,其中既有“波峰”,也有人生和事业的“低谷”。不少节目的情节线索,往往是在故事主人公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当头一棒,常常是发现一个好项目,义无反顾地投入,获得一定的成绩,突遇不测,坚持,多方求助,攻克难关,继续发展,又遇棘手问题,出现转机…节目往往就是以这样的逻辑向前推进的,构成一种一波三折的情节线索,最终故事主人公克服艰难困苦,取得成功。

6.情与理并重

在《千足蜈蚣千万财》这期节目中,当说到故事主人公当了几年汽车改装厂副厂长的罗永林把工作辞掉,但在自己创业之初,项目遇挫,家庭里的一些亲戚朋友,他都觉得无法面对,包括他的父亲都骂他。1994年,当他养鸽子赔了十三万时,家里人对他彻底失望,父亲都不理他了。家里不理解,钱没法还,他极其的无奈与痛苦。他把这些事默默放在心里,自己承受。这些都是从感性、情感的角度去叙述的,但当说到为蜈蚣建造立体的窝时,却通过罗永林的叙述进行了科学的解释。而节目最后的评论,“说到罗永林这个人,凡是他认准的事情,不管亲戚朋友如何反对,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都是自己闷着头一直走到底。其实在创业之初还真是需要这样一种一根筋的精神。认准了路就坚持到底,总会有收获的时候,即便是失败了,也不后悔。”则又是从感性角度去做的归结。

三、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动因

1、软化经济节目,增加可视性,使经济报道视觉化、形象化。由于经济类的报道通常会涉及到一些商业理念、数据等问题,故事化叙事是出于增加电视经济报道可视性的考虑,是增加节目可看性的路径。

2、故事化叙事可以让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做到人物精彩、故事好看、结构清晰和表述生动。故事化叙事比宏观层面的报道要生动、具体、鲜活,更容易为大众喜闻乐见。

3、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需要。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的故事化叙事融入了记者现场调查、访谈与口述历史的电视节目叙述形式,既有常人难得一见的场景展现,也有不同寻常的创业故事的回顾。这些叙述手法和策略,是在传媒竞争日趋剧烈,类似栏目和报道剧增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栏目适应普通大众的层次和需求,赢得观众青睐,获得高收视率的必然选择。

四、电视经济类专题节目故事化叙事的局限

1、容易使所传达的信息停留于一般化层面,缺少对经济领域相关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一般社会新闻不同的是,一旦财经新闻失实,如果受众根据新闻故事里的经营理念或各种数据做出经济判断,实施经济行为,将会导致亏损乃至破产等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当故事化叙事把电视经济节目打造得富有可视性的同时,却也培植了潜在的隐忧。

2、使节目具有更多“猎奇”色彩,虽然增加了吸引力,却缺乏普遍意义和代表性。以《理财在线》为例,其每期介绍一位致富创业的成功人物,有养蛇的、养蝎子的,这些人物尽管成功了,但其成功模式是难以复制的。因而,运用讲故事方式报道经济新闻,应避免报道的媚俗化、娱乐化,也要注意避免故事缺乏专业水准,局限于个案,缺乏典型性和普遍性。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9

一、封面导入,启动主题

绘本的封面一般来说都包含了绘本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故事名称、作者信息等等。在欣赏绘本故事内容前先让幼儿根据封面猜测故事,激起幼儿强烈的阅读兴趣。

(1)画面导入。大多数绘本封面都是选自于故事正文里的一幅画或某一具有特别意义的场景,因此从封面大致可以猜测出故事内容。比如,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的封面上画着一个大饼,大饼上还有一个被咬后留下的缺口。教师出示封面后,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这是什么好吃的?”“大饼上有一个什么呢?”“是谁咬了大饼呢?”在这样的仔细观察下,引出了绘本的主题,并且激发了幼儿对绘本故事内容的好奇与兴趣。

(2)故事名称导入。有的绘本故事名称寥寥几个字,却充满个性与诙谐,一下子抓住幼儿的眼球,如绘本《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等。以大班绘本教学《动物绝对不应该穿衣服》为例,教师一出示绘本,大部分幼儿就说出了故事的名称。教师随即引导幼儿:“动物穿衣服吗?”“动物能穿衣服吗?”“你看到过哪些动物穿衣服?”“那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故事,看看动物到底应不应该穿衣服。”在这样的问题中,幼儿带着“动物是否应该穿衣服”的疑问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活动中。

(3)作者简介导入。这种导入方法比较适合大班幼儿,大班幼儿接触的绘本较多,具有较丰富的绘本知识库。在组织大班幼儿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介绍绘本作者的基本信息,以此激发幼儿阅读绘本的兴趣。

二、创设悬念,合理预测

幼儿对未知事物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幼儿这一特性,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不少绘本作者会在故事中创设悬念,以此吸引幼儿的目光。绘本中的悬念往往是在翻页的设置中体现出来,并且悬念会一路保留直到故事末尾揭晓,甚至有些作者在故事末尾会创设另一个悬念,将故事推向了又一个高潮,让幼儿看后感到意犹未尽。因此,教师要完整深入了解绘本故事,深层掌握绘本内容中设置的悬念,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线索对故事后续发展进行合理的预测,为绘本阅读活动增添乐趣。如绘本故事《谁咬了我的大饼》悬念四起。故事名称已经让幼儿不禁开始思考。绘本讲述了小猪做了一块大饼,累得睡着了,醒来发现大饼被咬了一口,然后寻找“嫌疑人”的有趣故事。绘本中简单的一个问题“咦,是谁咬了我的大饼呢?”引起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小猪询问了小鸟、兔子、狐狸、鳄鱼、河马并且让动物都咬了一口与第一个牙印比对后,仍然没找到真正的“嫌疑人”。故事接近尾声时,小猪自己咬了一口大饼,竟然发现自己的牙印和偷吃大饼的牙印是一模一样的。故事迎来了高潮,悬念终于揭晓,故事结尾出乎意料。

三、画面提示,表述故事

绘本将文字与画面相融合,展现了艺术与语言智慧的奇妙魅力。文字与图画结合的叙述方式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也对幼儿的想象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组织幼儿阅读绘本《啪啦啪啦――砰》时,我出示画面并提出问题:“鼹鼠在干什么?鼹鼠撞到了什么东西?”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并自由表述故事内容与想法。

四、拓展想象,延伸阅读

绘本的价值不仅限于画面与文字上的欣赏与阅读,教师可以根据绘本素材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拓展幼儿的想象。

(1)多种形式表现绘本。如阅读《大纸箱》后,为幼儿提供纸箱进行想象与操作;读《小黄鸭找妈妈》后,提供头饰、胸饰以及其他道具,让幼儿用表演的形式表现绘本;再如,读《谁咬了我的大饼》后让幼儿吃饼干看牙印等。

(2)发挥想象,创编绘本。阅读绘本后,鼓励幼儿根据绘本图片想象故事情节与内容,进行续编或再次创编。比如请幼儿为绘本《挤阿挤》续写故事内容。

(3)制作绘本。这一拓展活动适合大班幼儿,即对幼儿的想象力进行了提高与锻炼,并让幼儿在绘画、制作中感受绘本带来的乐趣。

五、感悟内涵,挖掘情感

动物与人的故事篇10

一、 纪录片故事化的可行性

从呱呱坠地开始,人对故事就有着特殊的偏爱,故事在人的一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祖先将故事口耳相传,那些奇思妙想的神话童话没有交流的界限。而当今,无论是书刊报纸、戏剧广播,电影电视还是新兴的网络手机,故事在媒介时代无时无刻不在被传播着。人之所以对电影、小说、戏剧和电视的消费如此如饥似渴并陶醉其中,是因为故事在不断地设法挖掘人生的真谛。这不仅仅是单纯为了获得知识,而且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化的体验。

纪录片的纪实手段和故事片的叙事手法截然不同,长期以来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感受。“纪录片的故事化是把文学和戏剧采用的技巧借用到了纪录片中,其中叙事对象更加个体化,叙事本身更讲究情节化,叙事过程中注重悬念和高潮的设置,以及开放式叙事结构的安排和处理。”[1]纪录片故事化可以被看作是纪录片向故事片借鉴、进而互补、融合的一种手段。当然,保证真实性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前提和基础。与故事片不同,纪录片呈现的故事是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挖掘。纪录片故事化以事件和人物为故事载体把纪录片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表达出来。

二、《猴子王国》的故事化叙事分析

近年来,自然题材纪录片逐年增多,像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作品,BBC的自然纪录片等画面精美、震撼人心。这类作品主要涉及地球上生物类别的多样性,反映大自然中生物的生存现状,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唤起人类的环保意识。《猴子王国》的导演马克・林菲尔德和艾雷斯泰・法瑟吉尔有着丰富的自然纪录片创作经验,他们的《熊世界》《黑猩猩》《冰冻地球》《地球》《深蓝》等令人难忘。担任本片顾问的动物学家Wolfgang Dittus,自从1968年就一直在斯里兰卡研究猕猴。这部《猴子王国》的创作精神是放下人类的高姿态,心怀尊重与真诚平视动物,将动物拟人化,接下来谈到的该作品的故事化手段都从“平等”这一点出发。

纪录片借鉴故事片的叙事手段包括:塑造人物、设计情节、设置悬念高潮等,从而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这是一种丰富纪录片表现手段的方式,是一种深化纪录片生命力的手法。纪录片《猴子王国》有效地使用了故事片的叙事手法,像迪士尼以往的作品一样,梦幻而不失真实,令人耳目一新。

(一)有意义的主题

题材是血肉,主题是灵魂,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故事的品质。在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中首先要为作品寻找确定一个有意义的主题。

《猴子王国》将镜头对准南亚斯里兰卡丛林的猕猴。猕猴是群居的灵长类动物,高等级的猕猴优先获得资源,包括食物和配偶,俨然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王国”。适者生存,物竞天择是自然界的法则,本片导演赋予猴群以人类社会一般的生活准则。主人公玛雅,一只生活在猴子王国最底层的猕猴,过着平静的生活。在产下儿子吉普之后,玛雅的世界彻底改变。玛雅决心让自己的儿子过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唯一的途径就是登上等级阶梯的最高处。一天,玛雅和她的家族居住的岩城堡遭到强势猴子家族入侵,她和族群不得不迁徙别处。玛雅用一个单身母亲的智慧和勇气带领族群漂泊,联合猴群通力合作夺回家园,最终成为王后,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正如片中解说词所言:这是一个关于玛雅如何麻雀变凤凰的故事。故事精彩,情节曲折,充满抗争与险阻,心酸与幸福,尽显生命的伟大与艰辛。这部充满人性光辉的作品的主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位单身母亲的奋斗历程。主题很明显,即成功主题,是当下流行的励志故事,带有动物界包括人类的共性。

(二)有难题的人物

在故事片中,需要塑造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特别是设置主要人物的需求。主人公要实现一个目标,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力量出来阻挠他,情节在矛盾冲突中一点点发展。在纪录片中我们无法也无需设计人物,需要做的是在现实中发现和挖掘有故事、有表现力的人物。

《猴子王国》中成功的人物选择以动物顾问严谨的科学考查,摄制组长期驻扎跟拍为基础。玛雅生活的环境是由50只猴子建立的王国。在这里有对立面:威严独裁的国王拉简、位高凶狠的“贵族三姐妹”、入侵者雷克斯(刀疤脸)。亲情关系:不谙世事的儿子吉普、丈夫库马尔。正如该片导演所言:这些“演员”都是天然的,“是如此的出色”。在猴子王国之中,如灰姑娘一般的主人公玛雅逆来顺受,但是突如其来的爱情和成为单身母亲的遭遇,令一个母亲有了保护孩子生命的原始而强大的力量。为了孩子能活下去她必须去抗争,又屡屡挫败。直至族群遭受到失去家园的威胁,单身母亲保护孩子的渴望,长期以来在底层积累的生活经验,玛雅的命运轨迹有了逆转的可能。玛雅拥有作为主人公的强大吸引力,她的需求明确,遭遇曲折。

人总是生活在各种环境中,环境不只为人物提供活动空间,甚至影响着人物性格以及人物需求的形成。斯里兰卡猕猴常出没人居环境与寺庙中,在卡古庙遍布的“文化三角”一带比较常见,因此绰号为“寺庙猴”。玛雅和猴群生活在南亚森林的波隆纳鲁瓦古城,古城1982年列入世界遗产。沧桑的面孔,千年的遗迹依然渗透着着年轮的气息,斑驳的古城、祥和的佛像,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它的深邃与神秘。玛雅生活的猴子王国就建立在这个曾经的人类古堡之上,颇具有象征意味。星轨划过,云卷云舒,如现代寓言一般,这是一个拍摄迪士尼纪录片的绝佳环境。

(三)情节设计

情节是构成故事的重要元素,故事的建构离不开情节的设置。冲突是情节的基础,没有冲突就没有情节。这就要求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熟练的艺术技巧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集中、概括,并按生活和人物性格本身发展的逻辑加以精心编织和巧妙安排。故事就是要给主人公树立一个势均力敌的对立面,千方百计地阻挠、干扰其达到目的。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可以借鉴故事片中情节的运用,在纪录片中设置安排情节,使纪录片的故事更加生动。纪录片中的情节就是导演对相互关联的真实事件的选择以及对其在整个纪录片时间上的安排,秉承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模式,内在连贯的事件在纪录片创作者的安排和设计中,影片叙事清晰,浑然一体。这其中有矛盾冲突也有悬念。

随着航拍镜头,我们进入了斯里兰卡神秘的森林。人类遗弃的古堡里生活着看似无忧无虑的一群兰卡猕猴,这是一个猴子王国。镜头对准了只能捡拾树顶贵族掉落的果子果腹的女主人公玛雅,“但这并不代表她的生命中就不会有好事情发生”。外来的英俊小伙库马尔为姑娘带来了爱情,但小伙子被国王拉简驱逐,6个月后玛雅有了自己的宝宝吉普。到此为止,影片完成了建置的任务。

吉普降生就注定了底层,玛雅要为改变这种命运要去抗争,当然过程并不顺利:拉简、三姐妹、巨蜥、豹子,各种危险和阻碍围绕着玛雅。她为吉普去荷花池捞荷花,生命受到“三姐妹”的威胁。终于,越发强壮和睿智的库马尔回来了,他见到了久别的妻儿,为赢得国王拉简的认可他费尽心机。而此时“刀疤脸”雷克斯的入侵引起了猴群的大战,大战失利后玛雅和库马尔带领猴群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

到人类社会谋生,重整旗鼓后夺回了岩城堡,库马尔成为新国王,玛雅成为皇后,吉普幸福成长。由此,可以这样画出《猴子王国》的情节线:

戏剧悬念即:悬而未决的矛盾。戏剧悬念的构成,主要依靠以下条件:1.人物命运中潜伏着危机;2.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结局;3.发生势均力敌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4.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感情上的爱憎;5.观众对未来事态发展的趋势不清楚。在本片玛雅的故事中,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和强烈的爱憎会使得观众对玛雅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关注,怀有揭开谜底的强烈欲望。《猴子王国》的总悬念在片头解说词中已经提出:在不可能打破的阶级规则中,玛雅是怎样“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分悬念有库马尔求爱、巨蜥突袭、绑架吉普、猴群大战等。导演将本是猴群习性的觅食、求偶、争夺地盘联系在一起,讲述成一个悬念迭起的好莱坞电影。

(四)细节拍摄

戏者,细也。对于纪录片而言,细节可以激发受众的情绪,细节运用的越多越巧妙,打动人的力度就越大。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景、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它往往是整个纪录片最感人的闪光点,是深化主题、反映主人公个性魅力的点睛之笔。”[2]“纪录片应该有细节,有了细节,可以使影片主题深化,并且形成更生动的形象。这种细节是摄影记者从现实生活中抓取的,是依靠‘挑’‘等’‘抢’的采访摄影拍下来的,而不是由编导臆造,让人表演出来的。”[3]

《猴子王国》中的细节捕捉到位,描摹细腻。用了大量的细节捕捉玛雅的底层生活,吉普诞生后作为母亲对宝宝的怜爱。季风过后的大雨之中,单身母亲玛雅怀抱着湿漉漉吉普,眼望着贵族宝宝在岩城堡中享受温暖,玛雅的心都在滴雨。在洒满温暖阳光的树林中,库马尔跳跃着够取树叶,玛雅关注而又羞赧的眼神。

(五)故事性的重要手段――解说词

纪录片的解说词是特殊的文字语言,是介于电视和文学之间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解说词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通过解说员的解说转化成声音语言并和画面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传达作品的完整信息。解说词的创作是推动故事发展、凸显作品主题、呈现作品风格,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猴子王国》的解说词无疑是出色的,它的成功不是因为依靠解说词讲故事,而是因为解说词贯穿故事内外,把观众带入到故事情境中。本片的解说如母亲给孩子讲童话故事一般,时而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娓娓道来,时而进入剧情,演绎不同的角色。美国剧作家,喜剧演员蒂娜・菲为该片解说,她对作品内容和人物情感的把握到位,时而深情时而诙谐,自然而然地吸引观众的观影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