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社会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1:07:39

感恩社会作文

感恩社会作文篇1

就文章写作而言,由于题目没有对文体作出限制;因而可以采用记叙文、散文、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予以表现;其内容也可以涉及感情的各个方面,亲情、友情、师生情、人与自然的情感,几乎无所不包;就情感而言,由于感谢一词本身的情感性色彩,因而写作时当饱含感情,真切生动,方能动人。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是人类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感恩父母赋予我肉体,感恩老师塑造我灵魂。

2.“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这首歌使我明白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自己;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为了摆脱它,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从我们第一声嘹亮的哭声起,我们要感谢的人就一个一个在我们成长的路上出现,我们要感谢为我们付出的所有过客。

感恩社会作文篇2

回报社会

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男孩,今年13岁。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他(她)们把我带到这个世上,感谢他(她)们给了我宝贵的生命。

小时侯,都是妈妈给我洗脚。妈妈给我洗脚时的情景到现在我还记忆忧新。记得那时侯:妈妈给我端来洗脚水,让我把脚伸进去。用她那长满茧子的手抚摸着我的脚。有时我不小心把水溅到妈妈脸上,惭愧的底下头,等着妈妈严厉的批评,可妈妈却笑了笑,然后擦擦脸上的水,继续给我洗脚。现在我长大了,也想帮妈妈洗洗脚。

就在过完年的头一晚上,我提前端来洗脚水,放在床边。妈妈正在看电视,看见我端来洗脚水,有点莫名其妙。我对妈妈说她洗脚。妈妈听了,高兴的把脚伸进水里。我听着妈妈讲着过去的事,摸着妈妈磨起水泡的脚,不禁流下了眼泪。我扑到妈妈怀里,妈妈高兴的抱住我,对我说:‘‘我的女儿长大了!懂事了!”

我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孝顺父母。通过这件事,我也觉的自己长大了,懂事了。父母一手把我们拉扯大,为得就是我们有出息,长大后去大城市找好工作。不要像他们一样在地里干活,不受像他(她)们一样的苦。

我长大以后,我还要做许多好事,感恩别人,感谢人们对社会的付出。让人与社会感到温暖,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充满温暖。幸福,没有战争,没有烟火的世界,让我们用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团结来回报社会,不让社会受到一点伤害,因为它已经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有些人却不懂得回报,不懂得回报,不懂得感恩,有些人还在放肆的伤害、破坏社会,他们想让人与人之间充满仇恨,想让社会毁灭,想要战斗。

感恩社会作文篇3

【关键词】文明感恩 感恩 创新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种思想已在我们脑海中根深蒂固,但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感恩,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由于感恩的方式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实证性的概念,所以很难规定具体的方式。但是,现如今,由于感恩方式的不当,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因此,在整治腐败的同时不得不用创新型的视角思考感恩的方式。本文基于文明的方式探讨感恩,让感恩及时回馈社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1.现代社会呼唤文明感恩

在现实社会当中,虽然感恩现象处处可见,但是文明感恩的现象却是少之又少。由于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各种感恩无非都围绕物质来进行,从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纠正社会的感恩方式具有紧迫性和急迫性,同时文明感恩方式的出现具有其必要性。下面从社会存在二元性、社会道德的整体下滑、以文明的方式来感恩三方面来论述现实社会需要文明感恩。

1.1社会存在二元性

社会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社群,占据一定领土,并且逐渐形成其独特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逐渐形成整体和导向的概念。社会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但是由于社会一般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一般具有相同的含义,下面从社会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来阐述社会的二元性。

1.1.1社会具有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只有具体的社会,没有抽象的社会。社会是人类相互有机联系、互利合作形成的群体。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人们需要通过许多媒介来相互交往,感恩便是一种增进感情的有利媒介和途径。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这种媒介被不断的扭曲和歪化,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不良的风气。许多人打着感谢、感恩的晃子,在肆无忌惮的行贿和受贿,从而贪污和腐败成风,逐渐腐败问题成为全球问题,这严重扭化了感恩的本质思想,也严重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整改感恩方式对于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1.2社会具有导向性

社会的出现首先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它出现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马克思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促进物质的发展。从中可以很明确的看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同样社会具有导向性,但是发挥社会正向导向功能也需要正确的意识作为指导。正确的意识便是真理和科学的意识。如今感恩方式已被扭曲和歪化,所以很难发挥它的正确导向功能,反而它在逐步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因此,要想发挥社会的正向导向功能,就必须让感恩的方式踏上文明的轨道。

1.2社会道德的整体下滑

近几年关于社会道德缺失的话题不绝于耳,老人跌倒了没人去搀扶,好事没人敢去做。怕被讹诈,关注到社会道德现状的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样下去的可怕,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由此网上出现了“撑腰体”。社会道德缺失的问题已成为目前中国不得不正视的问题。2012年冬天,贵州的五个小孩被闷死在垃圾桶里,我国古代卖火柴小女孩的故事又再次重演,这又一次反映出我国社会的民生问题,社会人民整体道德的下滑。

1.2.1市民心理错导航

公共社会有一个特点,,就是主要是依靠和依据“公共程序”[1]来管理和治理的社会。现实的“公共程序”主要体现在“人民民主”、“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三个关系度很大的关系上,以此来进一步促动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要打造一个完善的“公共社会”,就不仅在于要使“市民”“公民”化:使市民更多地摆脱“小市民意识”从而更多地具有公共意识和公共权利,更多地享受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而要使“市民”“公民化”,就必须首先使其所有的观念都发生变化和进化:也就是要把“私有所有”转变为“个人所有”,然后再把“个人所有”转变为“公共所有”。

1.2.2投机意识致腐败

,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公务员缺少“公意识”,投机意识比比皆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忘却了公利,把为人民服务抛之脑后。社会调查发现,广大民众的生活,还是十分艰难,还远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他们从改革开放中得到的成果,是极其有限的。我们看到,道德信仰现状,令人堪忧。传统道德严重沦丧,拜金主义在我们民族泛滥成灾。广大民众缺少信仰,缺乏爱心,缺少诚信,缺乏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我们看到,十分严重。小到村长村支书,科长校长厂长,大到省级及省级以上高官,东到浙江,西到新疆,各个阶层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存在着严重的腐败。所以这一切,既给民众的物质生活带来了苦难,也对广大民众造成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孟德斯鸠有句名言,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这些年,我们片面服从组织的领导,片面强调第一把手负责制,片面强调维护社会稳定,却忽略了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忽略了扩大民主和自由,忽略了对腐败分子的教育与打击,归根到底,投机意识直接导致了腐败现象的严重泛滥

1.3以文明的方式来感恩

文明的传承人人有责,“文明传承”作为一种生活实践,没有那么玄妙,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是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的事儿。老百姓说到“文明”时,往往要和“礼貌”连在一起,这多少反映出一点群众眼中的“文明观”。俗话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文明的秘密不仅存在于高头讲章之中,存在于红头文件之中,更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存在于习惯成自然的规矩之中。中华民族是众所周知的礼仪之邦,但长期的政治运动严重损害了这种优良传统,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中华文明的古老辉煌需要重新振兴,而振兴需要漫长的时间。对于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抱怨无补于世,等待不解决问题。唯有从我做起、从当下的生活细节做起,才能使中华文明成为生生不息、汩汩流淌的源头活水;唯有每个中国人都成为有教养、懂礼貌、讲规矩、重信誉的谦谦君子,文明的传承才能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现实。

1.3.1方式创新

传统的感恩方式仅仅局限于一个低层次的感恩,为了感恩而感恩,并没有把它提升到一个境界的层次,而这种转变就需要感恩创新方式的改变。实际上,要想达到真正的感恩文明就必须达到感恩创新的境界和程度。这就需要一个整体性、有机性和系统性的哲学,只有进入到科学的层面,我们的创新思考才会进一步展开,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我们倡导用文明的方式来感恩,用这种新型的方式来感恩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和每一个人。

1.3.2思路创新[2]

思路是对思维的延伸和运用,感恩创新的思路创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整体思路,在追求感恩创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整体思路的把握,还要在思考的过程中,坚持全局的观念,要顾全大局。其二是分析的思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学会运用矛盾特殊性的思路方式。不过整体思路和分析思路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用这种创新的思路的来感恩,感恩创新其实不仅需要行动上的感恩,更需要思维方式的创新,把行动和思维结合起来。二者相结合的辩证统一就会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人们就会尝试的去运用它,这样创新就会促进发展。

2.在系统创新中促进文明感恩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的延续与传承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我们要做到感恩的延续与升级需要系统创新。反过来系统创新又保障了感恩的延续与升级。感恩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该民族世世代代的创造和智慧,是该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复兴,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精髓文化需要我们继承更需要我们创造的去发展,尤其是中华五千年传承下来的精髓文化,更需要我们从中吸收和借鉴。

2.1感恩需要延续和升级

“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要谈感恩需要延续和升级就要从感恩内涵的双重性,感恩的初级是感谢和感恩是感谢的升华三个方面来写。更加详细和系统的阐述感恩的延续和升级。

2.1.1感恩内涵的双重性

通常情况下感恩有两重意思:一是忠孝,这是最神圣、渗透到骨髓和血液的感恩。忠是对国家、对民族、对党,其中也包括我们所在的职业岗位的一种崇敬甚至献身精神;孝是对先人、长辈尤其是生我者养我者的一种最高感恩方式。二是感谢与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自古以来就是我们表达恩情的慷慨激昂的话语和行动,从而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感恩的延续性,当然在延续的基础上也要保持与时俱进达到升级的效果。

2.1.2感谢是感恩的雏形

感恩的初级阶段是感谢。为什么感谢是感恩的初级阶段呢?因为感谢是用口来说的,属于有口无心或者说是一种礼貌。比如说:迷路之人问道于人,道上一声谢谢,事后或许还能记得这个事,但对一个人的人生并无多大影响;又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办完一件事情后,都会对为你提供帮助的人习惯性和礼貌性地说上一句谢谢!这仅仅是感恩的初级阶段称之为感谢,而要达到感恩还需要一定的条件,正所谓“时势造英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环境下才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感恩是高层次的,感谢是低层次的,感恩和感谢的关系如同量变和质量的关系,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变。因此,当感谢达到一定程度时感恩才会出现。

2.1.3感恩是感谢的升华

还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物理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讲说,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之为“升华”。前不久在江苏卫视的“一战到底”这个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也看到了这道题目,结果难倒了一位好汉,那是我便在想这是真正的题难吗?我们初中不是学过了吗?同样依然还有好多问题我们曾几何时都学过,可是蓦然回首我们又记得多少呢,难道学习就像狗熊掰玉米一边摘一边丢,那最后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我们真的储藏了好多知识吗?这样类似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还有好多好多。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我渐渐地领悟,虽然有些知识是不记得了,但它在我们的脑海中得到了升华,由一个低的层次上升为较高的层次。同样的道理,感谢在一定条件下便会升华为感恩。

2.2延续与升级需要创新

万事万物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要求创新,创新才能促发展。发扬创新精神、坚持创造性思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感恩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

感恩创新是一个新型的概念,它的出现有可能比较陌生,感觉有点奇葩甚至是无稽之谈,但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尝试就没有发展,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当然感恩的创新也需要文明的传承。

2.2.1感恩延续追求“缘”[3]

佛讲前世今生,核心是一个缘字。善缘恶缘缘于前世,现世于今生。心存感恩之心,广结善缘定会福荫后世;冷漠于世,企求万千宠爱,必定心生贪念,遗祸他人,恶缘遍布,终将害其子孙,地狱之下恶敌环绕,落得个后世也不得安生。正所谓佛家度化有缘人,凡是讲求缘字,谚语有云:“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佛慈悲,主张感恩,当今社会,虽不需我们舍身来报大恩,却追求感恩延续。

2.2.2感动的升级是感恩

感动是低级的,暂时的,是感性的;感恩是长久的,是理性的。就像一对情人在一起,做一些浪漫的事情,这里面更多的是感动的层面还没有上升到感恩的层面。感恩需要时间,更需要双方的感情上升到一定程度。如果感情是微薄的,那只能算是感谢,表达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感谢之情。感恩更多的是一种恩情,正所谓恩情似海,大如天。一般而言,恩情是很难回报的,就像知遇之恩、救命之恩或者再造之恩,很难用具体东西可以衡量和回报的。

2.2.3感恩的延续是感怀

感恩的延续是感怀,也就是说感恩之后更多的是感怀,并不是说伤感的情怀。人们的定向思维认为一般感怀都是悲伤难过的,物是人非的,有一种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托物言志的情怀。其实不是这样的,例如多年没见的大恩人突然出现在他的眼前,然后她们坐下来闲谈,更多的是回忆曾经恩人是如何帮助他,如何让他走出困难的低谷,她们彼此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感怀,回顾曾今的美好。感怀说穿了就是感恩和怀念。

2.3创新是为了保障感恩

感恩需要创新,同样创新是保障感恩的基础,我国一直以来就是人情社会,人情和面子是至关重要的。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讲,在选择优良政体的过程中,要追求法治而不是人治,他认为人是睿智的,但是也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人不能保证公平和正义。但是法律却可以做到公正无私,同时法律是睿智的人类的产物,而且它可以日理万机,避免人类的缺点和发扬人类的优点。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便创造性提出法治来代替人治,因此,我需要从创新的视角来保障感恩。

2.3.1创新思维

还记得在高中的政治上,老师曾经多次提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当时我一直不理解,完全是背会内容来应对高考,而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自己对书本知识的领悟,终于明白了这一道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思维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发展是伴随创新思维的,没有创新思维的存在就不会有发展。

2.3.2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其实是一个桥梁纽带作用,把感恩和创新联系到一起,同时它自己又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感恩如果没有创新来保障它,它的发展也会失去动力,所以保障机制在感恩创新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机制又和制度有关而不是人,因为人虽是睿智的,但是他的感情却是强烈的,而制度也是敏锐的,却能到达日理万机的作用,所以用机制保障更能发挥它应有的效果。

2.3.3感恩文明

感恩文明强调的是感恩的文化影响,而文明感恩是强调的是感恩的手段,它讲求文明的方式,正如我国当前面临的困难一样,腐败很严重,腐败如此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恩不文明,许多人为了表达她们的感恩之情,私下里送东西送礼物,进而成了行贿的引发者,有行贿必然有受贿,渐渐的形成如今一发不可收的腐败问题,所以要大力倡导感恩文明。

3.文明感恩造就感恩文明

当今社会虽然感恩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但是文明感恩的故事却是很少,社会更多感恩的例子是中国人的所谓人情和面子。因此“人情和面子”的感恩方式越来越凸显,当然在这背景之下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所以社会急需倡导文明感恩,最主要的是要用文明的方式来促进感恩文明的发展,用良性的循环方式来带动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3.1感恩是文明的基础

感恩是文明的基础,是尊重的基础,在道德价值的坐标体系中,坐标的原点是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一切的关系都是由主体的“我”而发射。同样感恩是文明的起点,感恩的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文明的进步,当然文明又会进一步带动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便会形成社会整体的公心,个体的个心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公心。公心的发展便会循序渐进地促进整个文明的进程和发展。

3.2文明在我们感恩中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之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中,我们首先要从这个大环境中获得一些生存条件和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社会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因此生活中处处需要我们去感恩,在这感恩中无时无刻不透露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3.3感恩及时回馈社会

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想起来韦唯唱过的一首歌《爱的奉献》里面的歌词是这样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这足以说明感恩回馈社会的重要性。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社会犹如一个大熔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是社会抚育了我们,我们又有什么资格不去回报社会呢,所以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及时去回报社会,让感恩及时回馈社会。

4.结语

感恩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精髓,它需要我们用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式去继承和发展。用一种创新性思维和文明的方式来弘扬和保障,当然,继承和发展感恩文明的最终目的是让感恩回馈社会,把我们的社会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母亲也经常教导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凡是都得慢慢来循序渐进,同样写文章也一样,正所谓“一口吃不成胖子”每次写文章不求写的多么的华丽与出彩,只要是自己认真思考,反复斟酌,写出自己最朴实的想法。终究在不经意间,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不过,此文章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望大家批评指正。

注 释:

[1]黄建钢、骆勋:《新公共政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5页

[2]黄建钢、骆勋:《新公共政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感恩社会作文篇4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37-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校大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增多。为了确保贫困生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影响学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健全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各高校也在努力拓展资助渠道,积极探索资助工作新模式,初步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减”相结合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促进教育公平,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高校资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部分贫困生“等、靠、要”思想突出,觉得受到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受到资助后缺乏感恩之心。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一 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过程由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组成。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心理原因在于认知层面上不知恩,在情感层面上不感恩,在意志层面上不报恩。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物质上相对匮乏,容易产生自卑、嫉妒、虚荣等心理,易对资助行为产生误解,认为国家和学校有义务对他们进行资助,很难产生感恩和回报的想法。

2.家庭对感恩教育的忽视

苏联教育家戈别奇亚说:“家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善良、富有同情心、热爱祖国、尊重各族人民等品质就是在童年初期养成的。”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个人品德的形成,父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贫困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即使家庭条件再差,父母也会尽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平时只关注学习成绩,加之忙于生计,对孩子品德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不够重视。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和感恩教育的忽视,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感恩意识淡薄,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

3.高校感恩教育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逐渐开始关注贫困生感恩教育,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存在一些不足。目前,高校感恩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相关教材也极其缺乏,难以有效地对贫困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偏重对受资助学生的理论灌输,很少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教育内容偏离学生实际,不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高校往往关注资助工作是否公正、公平,注重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而忽视了对其进行“精神脱贫”。感恩教育没有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与资助工作脱节,两者未能形成合力,大大削弱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4.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变革和调整,利益主体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日益凸现,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多变性和反复性,社会矛盾多发。与此同时,社会道德教育滞后,部分人追求金钱利益和物质享受,社会不良现象偶有发生。而在信息时代,这些不良社会现象会迅速传播,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贫困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判断力,在接触这些社会不良现象时,很容易受其影响,片面地看待社会,产生功利思想,不利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削弱了感恩教育的效果。

二 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现实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因其经济基础较差,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遇到困难,而具有感恩意识的贫困生则可以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因此,高校应将贫困生感恩教育作为资助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1.感恩教育是资助育人的内在要求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创造一定的教育氛围,对受教育者实施以知恩图报和施恩不图报为教育内容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道德品德教育。感恩教育立足于“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对于提高资助工作实效,实现资助育人目标有着重要作用。感恩教育能够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使贫困生懂得知恩图报,在接受帮助的同时,能够尽自己的所能去关心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因此,对贫困生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还应积极对其开展感恩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

2.感恩教育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学校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坚持德育为先,而感恩教育则是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引导贫困生形成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能够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深化感恩认知,懂得感恩、回报社会。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会心怀感激之情,能够以诚信、包容、尊重的态度与人相处,提高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感恩教育,贫困生可以弥补感恩意识缺失,积极参加感恩活动,在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过程中完成心理调适,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自身成长成才。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基本特征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也是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应有之义。感恩教育可以唤醒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知恩图报,在感激别人帮助的同时,能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实现爱心传递,增加社会正能量,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对抗。感恩教育还可以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社会其他成员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 资助育人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实践途径

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经过环境熏陶和教育引导,才能唤醒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感恩行为。高校资助工作与贫困生密切相关,是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有效切入点,而开展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资助育人目标,两者相互促进,有机统一。高校应高度重视贫困生感恩教育,将其融入到资助工作中去,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1.营造感恩氛围,增强感恩认知

良好的感恩氛围,是在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前提,若没有良好的感恩氛围,只是机械地开展感恩教育,会让受资助者产生自卑感,不利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阻碍资助工作的开展,影响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应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将感恩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和贫困生资助管理中,保持感恩教育的常态化,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融入感恩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刚入校就对感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节庆日为契机,深入挖掘感恩教育内涵,营造感恩氛围,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大学生感恩情感

目前,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小,覆盖面较窄,没有形成特色品牌,教育效果不显著。高校应高度重视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感恩教育,通过团委、学生会和班级团支部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华熏陶学生,进一步深化贫困生感恩情感。

3.全面融入资助工作,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高校应充分利用资助过程中的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教育活动。在学生提交各种资助申请时,高校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在资助过程的前端知恩、感恩,使学生在申请资助时就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在资助评审过程中,应将是否具有感恩意识作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获得资助。在后期管理中,深入挖掘受助者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树立资助育人典型,通过报告会、微电影等形式,大力宣传身边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对生活不俭朴、奢侈浪费、评选中弄虚作假的学生取消其资格,已经获得资助的要予以追回,必要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助人自助”为指导思想,引导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获得报酬,在工作中体验助人的快乐,实现自我价值。

4.成立贫困生社团,构建感恩实践平台

感恩教育,学生是主体,但很多贫困生因为家庭贫困,从小缺少综合素质训练,没有一技之长,自信心缺乏,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为了让所有贫困生都积极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并从中受益,高校有必要成立以感恩教育为主旨、以贫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团,围绕“知恩、感恩、报恩”等环节开展活动。在资助工作中可要求受资助者履行一定的义务,如一年内参加志愿活动50个小时以上等。社团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志愿活动信息,贫困生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特长申请参加。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唤醒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贫困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感恩行动,并从中体验帮助他人、回报社会的乐趣,实现“感恩认识——感恩情感——感恩行为”的良性循环。

高校资助工作者应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意识,不仅使贫困生在经济上脱贫,更应使其在思想上“脱贫”,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朱飞、李萍.基于资助平台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94~96

感恩社会作文篇5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人生幸福的关键在于你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自己周围的世界,只有懂得感恩、懂得爱的人才会持续地拥有幸福,享有快乐。常怀感恩之心,我们就能够逐渐原谅那些曾与自己有过结怨甚至触及心灵深处的那些人和事,会让我们已有的人生资源变得更加深厚。感恩教育指的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感恩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构建爱心社会为目的的人文素质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本文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途径进行探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提供参考。

一、当前感恩教育现状

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就感恩意识而言,部分大学生是十分淡漠的。就其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而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平时比较任性、自私,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会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肆意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养成了唯我独尊、骄横任性的坏习惯。可以说,父母的溺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使他们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这些感恩意识淡漠的现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二、“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1、家庭原因。“90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都生活在“6+1”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他们的祖辈经历过艰苦的斗争年代,父辈也是经历奋斗的一代,因此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经受困难,尽力为孩子提供优越的环境。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在这种环境长时间的熏陶下,大多数大学生就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认为他人和社会应该为他付出,不需要感激和感恩他人和社会。这种现象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现在的“90后”大学生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他们会认为所得到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另外,近年来随着离婚率上升,不少“90后”很小就尝到了家庭分崩离析的苦痛。他们对家庭、社会的叛逆心理较强。

2、社会环境原因。“90后”的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一出生就面临着社会给予的竞争压力。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高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使学生每天生活在竞争、受敦促、受批评的环境中,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转型期,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却又很容易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导致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90后”大学生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且比较新潮。由于教育民主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络技术和信息化高速发展,传统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90后”大学生习惯于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个性更加独立而有主见。

3、学校教育原因。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更多是在关注升学率,教学成绩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微不足道,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范围。学生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最关心就业问题。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就要让学生“成才先成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所在,也是感恩教育必须加强的重要原因。

三、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卢梭曾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在高校进行感恩教育有诸多必要性,笔者认为做好高校感恩教育工作有以下好处:

1、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道德教育中的一环,使其成为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当代大学生受经济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影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不少大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漠然置之;对师长的教诲缺乏感恩之意;对社会的救助毫无感恩之情。一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尊重他人。

2、感恩教育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近年来,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但一些人毕业后不偿还国家贷款,对学校催交学费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学成后却毁约不回国。要增强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意识,需要对其进行感恩教育。

3、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对于塑造完善其健康的身心素质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卢梭说:“一个不懂得感动、感恩的人,就是一个最无知、最失败的人,也是最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人”。此外,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过许许多多恩泽,有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陷入困境时好心人的救助,等等。感恩教育有助于促使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和他人的善意,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从而能够激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它需要各种社会物质条件和文化精神资源的供应,以及道德资源和伦理规范作为主要支撑。道德的内涵很丰富,感恩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尚需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大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主力军。大学生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产生正确认识,进而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在社会中与人和谐相处,让这个世界充满友爱,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三大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感恩教育的途径

1、营造校园感恩氛围。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可在教室、宿舍、校园宣传栏内等张贴与感恩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小故事,利用校园网开展感恩大讨论和大宣传。

2、强化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感恩意识,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有资格教育学生,才能在学生中间起到良好模范带头作用,也更有利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重视辅导员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学生辅导员是基层一线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他们年青活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与学生接触密切,易于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其观点也易于为学生接受,其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据此,在学生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办法,就是要依靠学生辅导员的表率作用和感情移入,即辅导员们率先垂范,深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情怀。但德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我教你学的关系。因而,辅导员与大学生们交流、谈话并进行教育、感化的同时,应侧重于双方的情感沟通和生活体验交流,尤其应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某种启发、内化,彼此共享感悟与心得。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所谓情境教育,就是要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和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对于高校而言,要积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资源,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当前,有感恩意义的节日比较多,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等等;有奉献精神的先进人和事也比较多,如“三月学雷锋”等等;具有纪念感恩意义的电影和书籍也比较多,高校可以通过学生的团组织活动等日常性活动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从情感上去感受和认知感恩。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日本不仅重视高校的感恩教育,还特别强调社区和家庭教育力量的协调,父母在家庭中身体力行,强化子女的感恩意识和行为。社区为了让大学生了解自己居住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文化遗址、工厂、有特色的手艺作坊,举办大学生和老人的交流会,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期间受到了哪些关心和帮助,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实践感恩行为。我们可以学习日本发挥家庭和社会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中的作用。首先,家庭作为孩子发展的起点,应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丰富人性的基础;其次,增强社区育人功能,扩大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机会,发挥社区的载体作用。

固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作用,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应该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广大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感恩教育中来,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高校的感恩教育才会取得实效。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其中的一环,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机结合,彼此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学校应做好与家长、社会的联系,在开展灵活多样的感恩活动中得到家庭、社会的支持,使大学生学会把孝心留给父母,把关心留给他人,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忠心留给祖国,把信心留给自己。

作为高校,如何对当今的“90后”大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培育“感恩文化”以净化他们的内心世界,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如何使他们心存爱心、孝心与感恩之心,学会感激、学会共处、学会宽容等等,这应是当前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

[2]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职大学报,2005.3.

感恩社会作文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贫困生 感恩教育

1.前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中就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等关于感恩的古训和典故。西方很多国家有“感恩节”,流传着诸多的感恩美谈。感恩是为人之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人类共同推崇的精神美德。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贫困学生人数也越来越多。国家对高职院校用于助学的财政拨款逐年增加,社会上也有不少爱心人士、民间机构和企业对在校学生或进行慈善捐赠,或设立各项奖助学金,学校更是加大力度,认真落实和完善“奖、勤、助、贷、补、减、免”等针对贫困生的一系列帮扶政策。很多贫困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并能怀抱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积极地回报国家、社会和家庭。但一部分贫困生却表现出自私、冷漠和无情,如:看不起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的父母,抱怨他们没有能力给自己创造优越的条件,不懂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之恩;不珍惜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无私帮助,把这些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不拿白不拿,拿了也是白拿,更有甚者编造种种名目来骗取更多的资助以供自己挥霍等,这部分学生不知恩、不识恩、不懂得感恩、不知如何报恩,这就是“感恩的缺失”。

2.高职学生感恩缺失原因

2.1家庭教育的缺憾。

天底下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最无私的,很多贫困家庭的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不求任何回报,他们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艰辛和家庭的压力,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识,使他们习惯索取,不懂回报。一些父母为了生计日夜操劳,有的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读书,一心赚钱为孩子,认为只要小孩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另外,一些贫困家庭父母由于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自身素质不高,在某些方面没能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2.2学校教育的欠缺。

随着高校的扩招,贫困生的比例不断加大,国家、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贫困生的认定及其帮困体系的建立和运作上,而无暇顾及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导致资助与感恩教育不同步,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因而,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部分根源于学校德育的疲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微不足道,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学、高校教育教学范围,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极为不利。

2.3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的大潮下,随着媒体力量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腐蚀着学生的思想,虚拟世界的沉迷造成对现实人情的冷漠,这样导致一些贫困生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淡漠、感恩意识缺失、人际关系日益“陌生化”等。

2.4贫困生心理的缺陷。

大部分贫困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成为经济、精神上的“双困生”。随着社会财富的快速膨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加上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些不公现象,使一些贫困生把各类资助认为是他们应得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补偿“。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和社会救助体制还不够健全,一些贫困生在获得帮助的同时,自己的隐私被公开,甚者一些人被用“书面契约”形式来表达感恩,这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愿感恩。还有一些贫困生怀有一种自卑的逆反心理,不愿感恩。

3.高职院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目标及措施

“感恩”与“感恩教育”有所不同,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①我认为,对高职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通过感恩教育,让受教育者能知恩、识恩、懂得感恩及如何去报恩。其具体措施有:

3.1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借得大江千斛水,研为翰墨颂师恩”等古训佳句,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保存、延续,对我们今天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形成和内化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感恩要素,它对社会关系的调和、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教化功能。同志曾说过,高等学校是优秀民族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因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兼顾世界上先进的、进步的文化成分,梳理出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精髓,促进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理性回归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的切实之举。

3.2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由于地区差异、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在同一所校园读书的学生生活状况有时差异很大,贫困学生长期物质生活匮乏,容易产生自卑、敏感、麻木、冷漠、封闭等种种不良心理。对于种种帮助他们可能会觉得是迫于无奈,更多的可能是一种“冷漠式的接受”。因此,高校首先要建立完善专业的高校心理健康维护机制,加强贫困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针对个别情况要对其进行心理引导以及做好心理咨询。其次,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学间不互相攀比,提倡勤俭节约,同学间要相互关心,老师要学会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让他们学会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资助者,学会感恩,用精神上的富足、心理上的健康弥补物质上的缺失,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3.3加强大学生德育体系建设及创新,教会学生识恩、知恩。

感恩意识是一个人素质、思想品质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高职院校应该把感恩教育置于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中,让感恩教育与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以适度的感恩意识、正确的感恩方式、正当的施助心态等为主要内容的感恩观,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良好的感恩心态的行成,不断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世界、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那就不可能感恩。感恩的前提是识恩、知恩,所以,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应该唤醒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体会国家、社会对他们的关爱,父母的艰辛无私,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社会和他人的帮助,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知恩图报。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知恩图报,但不必因为他人施恩于自己而时时处处思索报恩,把报恩变成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扭曲感恩的意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不能帮助自己的人,体谅他人的难处,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3.4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促进学生感恩品质的内化。

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社会大环境感恩氛围的营造需要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努力才能实现,但是只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师生付出足够的努力就可以在校园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首先,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培育学生的感恩意识。高校辅导员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进行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辅导员、专业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常怀感恩之心、仁爱之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备感关爱与温暖,从而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学会主动关爱他人。其次,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不能喧宾夺主,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悟―感恩,努力探索从学习到辨识、感悟、践行、建构的感恩培养模式,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主动的感恩情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最后,高校感恩教育应该坚持长期化,感恩教育目标是个体终身品质的养成,不能只重短期效果,而需要长期引导、感化,促进教育对象的内省和自律。

开展大型团体感恩宣讲与设计新颖、形式多样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近年来,邹越教授以“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为主题的演讲,感染了大江南北成千上万名大、中、小学学子,使他们记住了做人要爱自己的国家,感恩老师,孝顺父母,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学校应该寻找机会开展这样的演讲活动,加强师生及家长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学校教育者还要善于利用国家、社会、个人等关爱与帮助贫困学生的活动,通过精心设计、周密部署,有创意地对贫困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感恩教育活动,其形式可以有: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图片征集展览、系列影像作品展、感恩征文,以及对身边有困难的人开展帮助活动、救灾捐募活动,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班会,组织毕业时为母校留下什么的讨论,等等,这样更能触动众多贫困学生心中的情感之弦,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恩,学会感恩。但感恩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绝不能走向理论说教或形式作秀,更不能追求所谓的“书面考试”过关,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我们要做到感恩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让感恩教育过程中的体验、移情、理解、对话、反思诸环节成为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感恩教育的成效才能是恒久而深刻的。

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使学生养成相应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到孤儿院和养老院献爱心、参与暑假社会实践及专业实习服务城乡等活动,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只有把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学校可以以母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最后要说明的是,感恩教育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家庭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要把感恩作为全社会所推崇的美德与善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营造识恩、感恩、报恩、施恩的良好社会风气。

注释:

①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8).

参考文献:

[1]罗丹.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培养的途径[J].青年科学,2009,(11).

感恩社会作文篇7

【关键词】煤炭企业 感恩文化 思路与方法

一、前言

“感恩文化”是近年来兴起的新鲜词汇,其核心是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感恩这一传统美德的同时,放大其人文意义,包括对我们身边的人们感恩,对帮助过自己的个人或组织感恩等发自内心的符合社会主旋律的思想感情。企业感恩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在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导思想下,打造企业内部的感恩文化氛围,用感恩文化建设引领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高度,对企业的发展和各项事业顺利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煤炭企业感恩文化的实质

“感恩”的概念自不必赘述,中国自古就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礼仪之邦的美誉,也积淀了各类文化精粹,如“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孔孟学说”等,成就了源远流长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企业感恩文化,就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长期实践所积淀起来的企业与国家、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客户、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感恩之情、感恩之行的总和。就企业实际而言,感恩体现在很多方面,除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等,更体现在良好的内部氛围和社会影响力上。如我国现阶段做得比较优秀的企业,在全国人民内心深处都有着良好的企业形象,他们的宣传语或者核心产品代名词本身就体现着感恩文化,因此更易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对企业的品牌形象塑造和产品销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乔丹体育的广告语“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快乐运动”,结合企业本身经营中不断回报社会,援建山区小学、捐赠体育用品等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感恩的心;再如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更加体现着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承诺,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绝的今天,敢于站出来这样呼喊的企业本身就是怀着对大众感恩的心态;又如电力企业经常使用的广告语“牵手(城市名字)发展,点亮万家灯火”,更是将企业本身提供服务与承诺和消费者紧密联系的经典构词。以上这些都是笔者列举的感恩文化在企业本身的理论体现,相比那些无良的投机奸商,这些企业可以说是感恩文化践行的先行者。

煤炭企业感恩文化在企业内部的弘扬体现在企业干部职工身上。感恩的心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是多年来个人素质和社会阅历的积淀,是更多正见、正思维和先进思想武装过的头脑所表现出来的近似于生活常态习惯的一种积极的、优良的感情。就煤炭企业本身而言,有着完善的组织架构,如党委办公室、工会、关工委、宣传部等部门,都可以在领会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去配合企业营造一个全员感恩的氛围,大力宣传感恩文化的必要性,打造一个团结互助、平等、民主、知恩图报的工作氛围。

三、煤炭企业加强感恩文化建设的作用

感恩文化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更是优秀企业优良企业文化的体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恩文化更有着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搞好煤炭企业感恩文化建设,将感恩文化的作用不断发挥并放大,不仅可以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更能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奉献力量。笔者认为,煤炭企业感恩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企业干部职工在快乐中工作,在满足和感恩中生活,让他们体会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归纳起来感恩文化建设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有利于提高职工的思想觉悟,形成团结互助的工作氛围

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我集团开展感恩文化建设以来,随着感恩文化的氛围逐步形成,广大干部职工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开始增多,人人都是兄弟姐妹,完全没有了“小团体”的概念,大家都开始怀着感恩的心态去面对工作,越来越多地进行互帮互助。很多干部职工也从行事风格上开始变得低调和谦虚,领导干部更是一改以往雷厉风行的风格,不再让很多职工敬而远之,广大干部职工之间的情感交流明显增多。即便是在产生矛盾时,职工们也都会变得理解别人、宽容别人,相逢一笑泯恩仇。至此,可以说是“一派和谐景”。

(二)能够增加广大职工的归属感

感恩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取得了很多积极的效果。笔者在调查了解中发现,有感恩心态的人就是有爱心的人,有爱心的人在接受别人恩情的时候,会思考着知恩图报,产生忠诚和信任的心理情感。同样作为当代企业管理,更是如此。在我们集团,不少员工都通过长期扎实的感恩文化教育,增强了自身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不计报酬主动加班等现象经常出现。与此同时,在企业一些相关政策出台时,怨天尤人的情况也开始减少,更多的人开始学会站在企业的角度去理解企业管理者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决策。因此,笔者认为,感恩文化建设有助于增加广大干部职工的归属感,提高凝聚力,保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及建议

总之,一个和谐的企业要想在今后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再靠刻板的管理已经无法保证。国外一些优秀企业家早就提出,今后企业的竞争将是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感恩文化作为新时期优秀企业文化的体现形式,在我集团已经深入开展多年,有效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身心修养,相信伴随着感恩文化建设的继续推进,我集团将永葆感恩的心,成为更多高新技术人才生根发芽的土壤,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晓龙.感恩的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感恩社会作文篇8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大学生感恩教育 构建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内心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做人的最基本修养。而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1]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高等学校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为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高等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这既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进入一个全新、高速的社会转型期,开放的现代化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给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了优越的成长环境。“80、90后”学生也有着非常可爱的精神特质,如个性鲜明、心态开放、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参与生活[2]。汶川、玉树地震后的义务献血和捐款、奥运会志愿者的满腔热情、为西南干旱灾区捐水等,都说明作为当代大学生的“80、90后”是能够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的。但是,仍有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社会责任感逐渐淡化。当今家庭中的孩子,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在生活中,他们几乎没有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练,感知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部分大学生甚至认为家庭、学校、国家和社会给予他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视父母、亲人、朋友为自己服务的工具,毫无感激之情。近年来,许多大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及国家、省市的奖助学金完成学业,但其中一些大学生从不知感激,更不知回报[3]。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二、全面提高和谐社会目标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2]。因此,作为承担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应当以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为目标,不断开拓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思路,积极探索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充分凝聚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合力,全面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1.以认知教育为基础,构建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作为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感恩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首先,高校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结合“两课”教学和高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增添感恩教育内容,将它与价值观教育、人生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其次,高校应把感恩教育纳入辅导员的思政工作范畴,将其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4],做到在唤醒学生的爱心,让学生学会感恩自然、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最后,要注重不同感恩教育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感恩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咨询委员会、社区共建等形式,重视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熏陶,形成校内外协调一致、点面结合、纵横交错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感恩教育中“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5],并通过三者的不断优化整合,逐步形成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2.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感恩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感恩教育的成效。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首先,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导向、熏陶、激励、辐射的功能,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在日常生活中,高校应注重感恩教育文化的宣传,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标语、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广泛宣传感恩的意义,树立感恩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中,从感恩环境中受到感染、启发和教育[6]。其次,家长要注意从生活细节上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体验父母的辛劳,从而营造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的家庭氛围。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坚持弘扬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关心他人、知恩图报的主旋律,为大学生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优化大学生的感恩环境。

3.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

当今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结合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和服务等工作来进行。感恩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或者是纯粹的理论灌输,真正意义上的感恩教育应当以实践教育为手段,内化学生的感恩品质。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感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这样感恩意识才能进他们的耳、入他们的心,产生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内在品质[7]。高校应当积极拓宽感恩途径,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开展多角度、多类型的感恩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社会。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的作用,通过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8];通过开展社会角色互换等活动,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各种艰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感恩品质,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4.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评价体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应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身教示范,在学生面前做好榜样。身教示范是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教材,对学生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高校应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像洪战辉等一系列优秀大学生的先进感人事迹,以先进的事迹鼓舞广大学生践行感恩。再次,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感恩评价体系。把感恩教育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使大学生的自律与感恩评价体系的他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冷酷无情、不懂感恩、忘恩负义等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对见义勇为、有恩必报、施恩不图报的美言善行予以及时褒奖。在建立评价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的原则,在实践中体现道德守则,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9]。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真正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构,只有将和谐社会目标与大学生感恩教育紧密结合,才能不断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波.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2):79-81.

[2]陈丽,曲洪志.论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8(3):57-62.

[3]郑君杰,叶玉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构建[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22(5):59-60.

[4]马蓉,张祺等.试论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9,(5):68-69.

[5]谭月清.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及重构[J].文史博览(理论),2009,(2):68-69.

[6]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1):47-49.

[7]姚利,廖颖.高校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方法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8):153-154.

感恩社会作文篇9

一、感恩教育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研究针对在校高职生随机性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回收284份,回收率95%。通过问题的设定,本调查主要从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途径、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等四方面了解高职学生的现实情况,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1.学生具有感恩意识及回报社会的意愿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93%的同学有过感恩社会(学校)的想法或行动;9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及感激;97%的同学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会有感恩之心。通过以上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大部分高职学生是心存感恩意识的。近来很多文章通过反面案例以及部分社会反面现象,认为新一代大学生情感淡薄,感恩意识缺乏。笔者认为这样草率的结论并不科学。

2.缺少表达感恩的信心和行之有效的感恩表达方式

调查发现,94%的学生认为最感激的人是父母,而仅有55%的学生会经常与父母联系,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调查中,仅有44%的学生联系家人是为了问候家人。从这个数据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学生虽然非常感激父母的养育、培育之恩,但大部分学生更多的是将这种感恩隐藏在内心深处。他们或者是在表达感恩之心时显得信心不足,觉得表达这样的情感有些难为情,因而选择回避这样的问题;或者是不知道应该通过何种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去感恩。40%的学生有过感恩社会的想法,但却未实践过;70%的学生偶尔会或认为应该在教师节向教师表达祝福,但却未能采取行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们的学生具有感恩意识,但在采取行动中,显得缺乏信心和方式方法。

3.学生对感恩教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在对感恩教育的必要性调查中,9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当前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53%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大学生欠缺感恩意识,73%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虽然不缺乏感恩之心,但应该通过感恩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由此可见,当前的高职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认识是非常理性的,他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德育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人文素养、内在品质,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4.部分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多元化,学校教育至关重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7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有无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9%的学生认为家庭、父母的溺爱,是导致感恩意识缺失的重要原因;41%的学生认为个人素质也是导致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的教育形式、素质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校的应试教育、考证教育、就业指标给学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素质教育往往只是表面教育、应付性教育,甚至被忽略。因此,大力加强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正确的教育方法,对提升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感恩教育方法思考

1.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

(1)广泛宣传,树立典型。学校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内容的宣传,广泛收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从正面教育学生牢牢树立感恩之心。学校应该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板、校园BBS等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在感恩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事例,通过典型事例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

(2)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与感恩文化相融合。学校应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内容积极向上的优势,将感恩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系列带有感恩主题的特色学生活动,例如感恩讨论班会、感恩学生晚会以及以感恩为主题的各种作品创作大赛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恩之心,又在无形中教会了学生正确使用感恩的方法。

(3)发挥学生组织、社团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感恩活动的快乐。

学校应通过利用学生组织、社团的自我教育功能,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内部感恩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施恩于社会给自己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增强学生参加感恩活动的积极性,然后在学生干部的带动下,引领其他同学积极参与到感恩活动之中。

2.努力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课的育人作用,加强感恩教育的理论指导

学校要充分发挥“两课”的育人功能,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以专题形式系统地融入感恩内容,从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指导,解开学生思想难题,从而引导他们使用正确方法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3.加强学生工作队伍的实效性引导

学生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工作环境贴近学生,对学生的状况比较熟悉,工作内容比较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提升学生感恩之心,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感恩行动。

4.在实践中培养感恩表达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感恩教育的内在意义。学校应通过积极引导,将学生的感恩意识转化成实际行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表达方法。学校应帮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学校要编订完善的学生感恩手册,并将其纳入学生素质考核当中,综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年度考核。

5.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努力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所谓之“道”,指的是伦理道德,即一个人的品质,传道,指的就是传授思想道德,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在实际生活中处处教导学生常怀感恩之心。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李光富.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科教文汇,2011(1).

感恩社会作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和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引导感恩行为,一个人只有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才会正确理解感恩的内涵,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并自觉践行感恩的实际行动,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感恩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所崇尚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感恩教育的基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感恩教育的文化价值所在。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点。感恩教育就是最佳的对接点。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由他们传承并发扬光大。但是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受到来自不良文化影响较为严重,部分大学生则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抛掷于脑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孝道、尊师重教、感恩自然等思想,在他们的视野中失去了吸引力。目前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缺失、知恩不报、不讲信用等不良现象,只有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强化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才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善”的品质,使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恩教育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品质。

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志也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感恩教育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新生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相称的现象:无视父母的辛劳、老师的付出和社会的关心,不能承担对自然恩惠的保护责任。因此,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关爱,老师的教导和祖国的培养,培养他们具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品质,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时代新风尚,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感恩教育,把感恩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让他们怀感恩之心,留感恩之意,存感恩之情,行报恩之举,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有利于实现美丽中国梦

党的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认识更加深刻。

蓝天、白云、阳光、江河、山川、森林等,都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恩赐。可是我们不但不知道珍惜和感恩,反而总是无情地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为了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近几年,我国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重,雾霾、水资源短缺、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现象日益凸显,这些都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大自然,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才能实现美丽中国梦,要让大学生与大自然在互动的过程中对自然产生一种类似于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和报答之情,树立大学生对自然的感恩情怀。否则环境就会恶化,能源也随之枯竭,人类就会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大学生只有树立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才能懂得如何去感恩自然,才能真正地珍惜资源,树立环保意识,爱护我们的家园,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自然界建立一种互惠互利、平等友好的和谐关系。只有精心呵护自然界,自然界才会慷慨地把青山绿水赠给人类,使美丽中国的生态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