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海洋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18:00:55

未来的海洋作文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1

想想一千多年前,光秃秃的海面,除了蓝就是青,有时还耍脾气,弄得人心魂不定。但是今天,海洋真的“脱胎换骨”,地球四海兄弟,甚至南海、地中海、红海、日本海,都辞旧迎新。可以说,海洋是人类的第二个家。

“林海”

嘿,看,海洋上那些绿色点点是何方神物?岛屿?奇怪,以前没有这么多小绿点呀!没错,那就是“海上森林”,鱼全部人们总是把森林比作“林海”,现在,它不是比喻了!来到太平洋的一座约20平方米的小岛上,顿时感觉豁然开朗。眼前是一片新绿,各种颜色树木都在这里顶天立地,银杏、巨榕、白桦,都是青翠欲滴。深呼吸,没有一丝杂质,和21世纪人们预测的名副其实。海洋上的森林岛,让世界各地群众纷纷赶来大开眼界。人们不怕大海的风浪了吗?当然,有过去5倍的森林守护,台风沙尘逃得无影无踪。大家无不好奇:岛是哪里来?林是何时起?那不都是人们“精卫填海”般的辛苦换来的吗?

“城海”

现在的地球已经有多达800亿人口。这小小的29%的土地怎么容得下多如牛毛的人群呢?这个完全不必担心。泛舟海上,就会看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千姿百态,不看海洋,和城市无异。这高达900多层的大厦是怎么立起来的呢?答案在下面。在26世纪,人类仿生学,仿鱼而设计的一种药水,只要喷一滴,下水100年。瞧!海底城市,原来这高楼的地基在海底。而其他的小楼房、商店、学校、道路,更是应有尽有。人们在海底生活一点也不厌倦。但别忘了,这高楼也是人们一层层搭建起来的呀!

“食海”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2

大海,无边无际,广袤无垠。人类自诞生以来,同大海的关系就非常密切,它与人类是一对要好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大海是我们人类未来的希望。现在,我们正在利用海浪和潮汐的能量来发电,建立了水力发电站。我们人类的餐桌上也有许多高蛋白食物来自海洋,我们还在不断的开采海洋里的矿藏,海洋里的矿藏可以说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如果把整个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炼,可得到550万黄金、40亿银铜和137亿吨铁……这么惊人的数字啊!难怪人们都说大海是一个巨大的“蓝色宝库”呢!

未来的海洋水平如镜,天空中还不时有着海鸥在自由自在的飞翔。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早已在海底建造了“海洋住宅区”,建设了世界首座“海洋城”。看!在纵横交错的道路旁,还有一座座直入云霄的高楼大厦、让人目不暇接的商业中心……此时,曾经我毫不关注的海底,将会跟大陆一样,变得更加热闹!

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海洋的未来向人们展示了辉煌的前景,广袤的海洋将给人类做出巨大的贡献。

万红小学六年级:卢慕琦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3

如今。。。

我早已无法描绘

看那海洋。。。

心中不禁姗然落泪

听~那海洋 鱼儿哭泣的声音]

如针扎一般

好想 好想

把这一切变成虚幻

保护这蔚蓝的海洋

保护我们未来的希望

你是否为未来想过

你是否为海洋 鱼儿想过

当你轻轻一挥的瞬间

早已造成不可改变的后果

听~海哭的声音

如诉如泣

令人心不禁绞痛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4

关键词: 海洋意识 高中历史 教学实践

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事业,而且我国提出相应的海洋强国战略,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向学生积极渗透海洋意识非常必要。因此,笔者主要针对高中生的历史教学中,对海洋意识的渗透进行研究,从而积极促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关乎人类发展的重要事业,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而且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高中生,积极认识与了解海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由于高中生的思想与人格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中,而历史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事迹,感受到他们的伟大精神与品质,这样有助于对高中生人格的完善,为学生树立楷模,激发学生的情感[1]。例如,历史课本中的戚继光、邓世昌等,这些海军将领,能够为国家的安危作出积极贡献,而且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冒险精神,坚强的意志,探索精神,这些都是海洋所赋予的,对高中生未来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爱国意识与民族精神。历史课本中的历史人物的著名事迹,尤其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可以对学生的良好的品质与精神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应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积极了解,青少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最后,海洋意识的积极渗透,使学生对人类的发展命运具有积极的了解,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意识。学生通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海洋意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海洋危机,也直接影响生态平衡与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

(一)从教材出发,积极渗透海洋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应该从历史课本出发,积极挖掘历史课本中的资源。目前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对海洋内容的涵盖,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在必修一中,主要是以甲午中日战争及鸦片战争为内容;接下来对古希腊文明进行讲述;最后,就是推出的海禁政策等。而到了必修二的教材中,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开辟新航路,到蒸汽机船在海洋上的运用,等等,都是有关海洋方面的历史事件。而在必修三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主要有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还有古希腊自然科学等,这些都与海洋文化具有息息相关的影响[2]。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积极挖掘课本中的这些海洋方面的知识内容,并将其积极整合,将东西方不同的海洋文化与文明进行合理划分;另外,历史老师可以恰当地跳出教材,从教材之外对一些问题合理思考,这样能够促进教学知识内容的扩展。而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借助补充文字材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理解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而且要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借助课外收集的材料,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总结,使学生了解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对封建王朝的合理控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海洋的作用有积极的了解。

(二)对课外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海洋意识的渗透,需要积极开发一定的课外课程资源。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视频。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甲午海战的视频内容,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得到一定提升,促进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了解;其次,老师可以为学生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内容。通过讲座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视野的拓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使学生的头脑中渗透一定的海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最后,可以借助海洋主题小报的编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海洋知识内容的了解。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关于海洋方面的历史事件编辑成小报形式,通过小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本中体现出来的海洋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海洋方面历史知识内容的了解。

(三)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

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与成长。例如,在学习台湾相关知识内容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不同组的内容研究不同的问题。可以研究台湾的地域特征及历史上的台湾对我国的作用,还有一些关于台湾的历史事件,另外当前我国对待的一些政策与主张,等等,这样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海洋意识有一定的认识,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总之,海洋意识的渗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人文学科,历史教学中海洋意识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自身的价值观,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全球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所以,高中历史老师应该认识到海洋意识渗透的重要性,学会运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海洋意识的形成,以此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及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闻天,何培英.中学生海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J].新校园(中旬),2016(01):12-13.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5

1981年,澳大利亚大堡礁海洋公园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海洋遗产收入名录的开端。此后陆续有代表典型海洋自然和文化特性的项目加入海洋世界遗产的行列,但具体何为“海洋世界遗产”,直到2010年12月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海洋遗址管理人大会上才达成共识。会议认为,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属于海洋世界遗产:第一,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准入标准中的至少一项;第二,满足“完整性”和“真实性”的要求,并有一套充足的保护与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海洋本身的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世界遗产海洋计划将海洋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作以下描述。首先须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最为壮观的自然现象,或具有特殊自然美和审美价值的地区;②地球历史重要发展阶段中的杰出例证,包括生命记录、地形构成中重大的正在进行中的地质过程或重要的地貌或地形特征;③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进化和发展中的重要生态和生物过程;④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从科学或自然养护角度考虑具有杰出全球价值的濒危物种的重要自然生境。其次应符合“整体性”和“真实性”①要求,并具备充分的保护和管理体系,确保保护遗产地基础特征的能力。

海洋世界遗产的现状分析

根据上述标准,截至2012年7月,共有46项海洋世界遗产通过评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自然遗产42项,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4项。每一项都经过历时多年的严格筛选,以不同凡响的景色、卓越的生物多样性或独特的生态、生物、地质形态或文化特征彰显着海洋独特的自然与文化魅力。

1.海洋世界遗产的空间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各大洲所拥有的海洋世界遗产,美洲名列第一,传统世界遗产大洲欧洲位居第二,大洋洲与亚洲并列第三,最少的是非洲,共有4项,仅占海洋世界遗产总数的8.7%。这与世界遗产总数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排列有所不同。在各洲的世界遗产中,大洋洲海洋遗产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9.1%①,这和大洋洲被海洋环绕有一定关系。不过,在大洋洲所拥有的9项海洋世界遗产中,澳大利亚就独占了5项,数量众多的岛国还鲜有海洋遗产登陆《世界遗产名录》。目前拥有世界遗产的国家共157个,其中35个具有海洋世界遗产。澳大利亚最多,达到5项;其次是美国和墨西哥,为3项;英国、法国、哥斯达黎加、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为2项,其余国家为1项。排名前9位的国家所拥有的海洋遗产共23个,正好占了海洋世界遗产总数的一半,反映出海洋世界遗产分布集中的特点。图2反映了世界遗产数排名前十位的国家的海洋世界遗产数量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世界主要遗产大国海洋项目所占的比例都不高,特别是意大利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和第三遗产大国竟还没有一项与海洋有关的项目。在这10个国家中,只有美国和墨西哥海洋世界遗产项目所占比例稍微高一些,但也仅分别达到14.3%和9.7%②,说明大多数国家包括很多遗产大国对海洋世界遗产的重视还远远不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海洋世界遗产的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不平衡性:分布不均匀,澳洲较为密集;拥有海洋世界遗产的国家中海岸线长的国家和群岛国居多;海洋大国、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更为重视,申请的海洋世界遗产项目更多。

2.海洋世界遗产的类型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在现有全部海洋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项目所占比例高达91.3%,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项目占8.7%,文化遗产项目比例为0;而在所有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的比例则超过了77%,自然遗产仅为19.5%,反映出海洋遗产文化项目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3个原因。

(1)与海洋世界遗产突出的自然特性有关。统计各项海洋世界遗产符合的准入标准发现,在世界遗产的十项准入标准中,符合第VII条“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的有26项,占总量的56.5%;符合第VIII条“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的有13项,占总量的28.3%;符合第IX条“重要生物生态演化过程”的有32项,占总量的69.6%;符合第X条“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自然栖息地”的有36条,占总量的78.3%。以上均为自然遗产的准入标准,而第I-VI条文化遗产准入标准被采用的次数仅分别为0,1,4,1,2,1。这主要因为大部分海洋遗产本身就是远离海岸的海洋保护区或海岛,四周均为海水环抱,地理上与外界隔绝,鲜有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痕迹,或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从而很难找到符合文化遗产的特征。但一些遗产地或为濒危、珍稀、独有的物种提供着栖身之所,或体现着地球演化、生物进化的重要过程,基本未受到人为破坏,自然特性极为突出。

(2)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目前还是空白,多少反映出各国对海洋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对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还相对不足。在仅有的4处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中,一处位于美洲,是2010年收入名录的美国帕帕哈瑙莫夸基亚海洋保护区。两处来自欧洲,分别是西班牙的伊比沙岛和英国的圣科达群岛,最后一处是2012年新入选的帕劳洛克群岛———南部?湖,位于大洋洲。这4个项目除了雄奇壮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生物多样性之外,均凭借第IV条准入标准“对某一文化传统或现存或已消失的文明的独特或至少是特殊的例证”获得世界遗产评审委员会的青睐。而文化遗产的其他几条标准,如建筑或技术的发展,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或海洋利用的杰出范例,具有突出普遍意义的生活传统、思想或信仰等被采用的几率还很低。这说明各国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挖掘还不够全面、深入。(3)与世界遗产海洋计划对海洋世界遗产评定标准的规定有关。该标准明确规定海洋世界遗产应满足“自然遗产标准中的至少一项”,对是否须要满足文化遗产标准未提出任何要求,显然忽略了海洋文化因素的存在,导致申报国在选择申报名单时偏向于自然项目,这对出现目前自然遗产项目一边倒的情况有一定的影响。#p#分页标题#e#

海洋世界遗产的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世界遗产事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首先,陆地遗产的数量远超过海洋遗产,海洋世界遗产仅占世界遗产总数的4.8%,海洋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代表性显然不足。其次,就海洋世界遗产本身而言,也存在发展失衡问题。类型上,自然遗产占绝对优势,文化遗产仍为零,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比例很低;空间分布上,大洋洲和南美洲分布密集,亚洲和非洲代表性不足。1994年,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建设具有代表性、平衡和可信的世界遗产名录全球战略。该战略的目标是避免部分地区或类别被过分代表,确保《世界遗产名录》更广泛地反映世界上具有杰出全球价值的自然和文化多样性。为此,全球战略鼓励提名目前没有得到很好代表或代表不足的类型和地区的遗产加入世界遗产名录。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而目前海洋世界遗产在名录中的代表还不足5%,这显然是不平衡、不具有代表性的。能否有更多、更全面地反映全球各大海区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地质特征、壮丽景观和优秀独特文化的遗产项目加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实现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的全球战略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这个层面来看,未来世界遗产委员会必然会对海洋类遗产投入更大的关注和支持。2005年世界遗产中心专门启动世界遗产海洋计划并定期召开世界遗产名录海洋遗址管理人大会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世界遗产是当前世界上最好的保护体系,加入世界遗产体系,可以从管理、技术和资金等各方面得到联合国的支持。随着各国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海洋世界遗产将会出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1.自然遗产仍然将是申报重点

现有海洋世界遗产中,自然遗产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考虑到海洋突出的自然特性,以及海洋在全球环境中的重要性,海洋自然遗产项目的数量仍然偏少。传统遗产大洲欧洲和亚洲所拥有的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占据了明显优势,而欧洲三面环海,亚洲有众多的沿海国家和岛屿国家,海洋世界遗产自然项目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自然项目仍然将是海洋世界遗产申报的重点。

2.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大的重视

目前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为零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造成的。事实上,海洋文化的范围十分宽泛,“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放、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2]。因此,只要是人类在海洋因素的基础上创造的,反映海洋特色的文化,具有保护价值,都应算作是海洋文化遗产[3]。考古学界已证明沿海地带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沿海区域极可能找到证明人类发展某个重要阶段的优秀例证或人类创造的与海洋有关的伟大杰作。此外,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文化遗产的界定并不拘泥于古代文明,各国还应将目光投向当代文化与海洋结合产生的文化遗产,让人类对海洋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和谐的利用,并在世界遗产中得以体现。

3.海岛将得到更多关注

海岛是广袤海洋上的显著特征,由于远离大陆,孤悬于海上,其自然环境与大陆相比呈现独特性,具有很多原始或特有的物种。而因四面环海,其文化特性与海洋则更为亲近,保留下众多独特的文化遗存,包括语言、生活习俗、社会体制、传统艺术等。很多海岛提供了自然环境和海洋文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优秀例证,如,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伊比沙岛、圣科达群岛和帕劳洛克群岛。事实上,世界遗产中的海岛项目不在少数,但基本都是自然遗产,对岛上海洋文化的挖掘还有待发展。随着各国对海洋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岛屿的综合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可以预见,除传统自然优势,海岛将凭借其特殊的文化价值成为未来世界遗产申报的一个热点。

4.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3]。世界上众多的沿海地区和岛屿都保留有丰富、独特的海洋文化。这些文学作品、歌舞艺术、甚至国家社会组织制度等,是在人类对海洋的认识逐步加深的过程中诞生的,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文化特性,反映了人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其发展将会逐步影响到海洋领域,使海洋世界遗产类型朝着更为多样、丰富的方向发展,完整、全面地反映海洋文化。

5.亚洲、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区遗产项目申报增加

当前海洋世界遗产从空间分布来看部分区域代表不足,部分地区密度较大,总体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亚洲总岸线长达69900km,多半岛和岛屿,海洋生态系统类型丰富多样,海洋文明历史悠久灿烂;非洲总岸线虽然不长,仅为26000km,但其大部分海岛上生活着众多独特稀有、历史久远的物种,为人类展示着物种进化和地质演变的奇妙进程。可以预计,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加强,未来亚、非两洲的海洋世界遗产申报将会出现上升趋势。大洋洲海洋世界遗产分布密集,但一半以上都属于澳大利亚,南太平洋上星罗棋布的小岛屿国家仅有极少数几个申报了世界遗产。事实上,大洋洲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众多自然特性和文化特征完美融合的海岛,岛上保留有大量人类早期对海洋认识的遗存,除申报自然或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之外,还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加大申遗力度,改变当前海洋世界遗产过度集中在小部分区域的状况。

我国申报海洋世界遗产的潜力分析

我国历来重视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每年都有新的遗产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遗憾的是,作为世界遗产数量排名第三的遗产大国,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项海洋世界遗产。这可能与我国大部分被陆地包围,陆上遗产项目较为丰富有关,也多少反映出目前我国对海洋遗产的挖掘力度和保护程度还相对不足。事实上,我国漫长的海岸线、岛屿岸线和辽阔的海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海洋生态系统,神奇壮丽的海洋自然景观,璀璨夺目的海洋文化遗存。积极研究我国优秀的海洋自然、文化遗产项目,适时申报海洋世界遗产,通过世界遗产这一当前最优秀的保护体系维护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保护、承袭和发展经过千百年历史沉淀形成的宝贵文化和习俗,对于提升公众对海洋的认识、拓展海洋保护理念、引进海洋保护新技术手段、提高我国海洋保护水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海底还埋藏着数不胜数的水下文化遗产,有的位于争议海域内,对这些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处置可能会引起国家管辖权的争议。我国应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加大对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包括水下文化遗产的研究力度,把握好主动权,在保护优秀文化遗存的同时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尽管目前我国的海洋世界遗产尚属空白,但国家多年来一直积极致力于海洋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取得极大进展,为海洋世界遗产的申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申报海洋世界遗产大有潜力可挖。#p#分页标题#e#

(1)重视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建成部级海洋保护区33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21个。这些保护区类型多样,有保护某一稀有濒危物种的,有保护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也有反映地球演变历史的,并且毫无疑问都具有独特的美景,几乎囊括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海洋世界遗产界定的所有方面,极有希望从中培育出优秀的世界遗产项目。

(2)国家历来重视对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随着投入和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技术、装备都取得了极大进步,组织机构建设也进一步完善。2010年11月,国家海洋局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签署《关于合作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框架协议》,双方在协议框架下开展了切实有效的行动,包括实施中国管辖范围内水下文化遗产联合执法等。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辽阔海域内蕴藏的不计其数的宝贵海洋文化遗产将会得到更加科学、全面的保护,成为申报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的一大宝库。

(3)国家对海岛保护高度关注。海岛不仅资源丰富、风光旖旎、保留有大量原住民文化传统,在维护海洋权益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海岛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于保护海岛的生态环境、珍稀特有物种和资源、保障其维护的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为未来申报海岛类的世界遗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一些项目已初步具备申遗实力,较为知名的如海上丝绸之路和南麂列岛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广州等城市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其余与海上丝路相关的城市也纷纷着手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但由于单个城市无法完整反映海上丝绸之路的全貌,分头申报减弱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降低了申遗的筹码,分散了申遗的财力物力,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世界遗产的申报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有专家学者提出联合申遗的想法,建议将申遗城市进行捆绑,加快“海上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申报进程。目前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初步认可,经多方努力取得很大进展。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口外30nmile东海上的南麂列岛,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贝类403种,藻类174种,数量均占我国海洋贝藻类总数的20%以上,被誉为“贝藻王国”。此外,列岛海洋风光秀丽,生态保持良好,在海洋生态方面有着重要研究价值,早在199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可以说南麂列岛兼具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未来极有希望被列入海洋世界遗产潜在项目。

对我国海洋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的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说我国在申报海洋世界遗产方面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主客观条件,无论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当前需要加大力度的是考虑综合评估各种因素,好中择优,挑选优秀的海洋遗产项目进行研究并适时申报海洋世界遗产。为此,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充分利用现有工作基础,深化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已发掘的优秀水下文化遗产如“南海I号”“华光礁I号”等进行严格保护,深入挖掘开发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转换保护思路,对不宜打捞发掘的文化遗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划定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并以基于生态系的方式进行管理,努力创造保护区自然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完美融合,待条件成熟时推荐进入我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参加海洋世界遗产文化项目或自然与文化双重项目的评选。

(2)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重要价值的重点保护区。海洋世界遗产中不乏从海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发展而来的优秀例子,如已为世人熟知的澳大利亚大堡礁、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基里巴斯菲尼克斯海洋保护区及印度的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等。我国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色各异的各种海洋保护区,有的保护着如中华白海豚、儒艮、丹顶鹤、猕猴、金丝燕等稀有或濒危物种,有的展示着红树林、滩涂湿地、珊瑚礁等重要生态系统,有的揭示了物种进化、地质演变的奇妙过程。未来中国申报海洋世界遗产可考虑从当前的海洋保护区入手,加强对具有全球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保护区的监管和保护力度,提升保护水平,确保其完整性不受损坏,努力消除人为造成的不良影响,使之朝着符合海洋世界遗产准入标准和总体要求的方向发展。

(3)加大海岛保护力度,发掘海岛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海岛资源丰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平台;海岛地理位置独特,是划分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基点,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意义重大;海岛远离大陆,少受外界干扰,孕育了独特的本地物种,保留下很多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遗迹和特有的海岛文化。为此,海岛一直是海洋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优势项目,所占比例接近总数的一半。我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众多景色壮丽、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海岛,有的已经具备了申报海洋世界遗产的初步条件,只要深入挖掘,应不难找出在自然或文化价值上征服世界遗产评委的具有全球价值的海岛遗产。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6

在地球家园中,人类生活的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 71%的地球表面积是海洋。海洋是人类的聚宝盆,可以供给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资源,其储量远比陆地多得多。

位于亚洲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的中国,幅员辽阔,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领土和长达3.2万千米的大陆海岸线,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广阔海域,是我国的“蓝色国土”。从地理构成上来说,中国是陆海兼备型的国家,此一地理特征决定了中国是陆海二元国家。海洋与陆地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海防”与“塞防”也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安全战略的组成部分。

从全球发展趋势上看,进入21世纪,随着陆地资源因长期的开发利用而日趋减少,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上宝贵的海洋资源。

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看,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已发展成为拥有广泛海洋利益的外向型经济大国。开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在需求与外在压力并存。海洋,在确保我国、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和突出。向海洋争空间、要资源,将是确保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也曾是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黄土文明将海洋文明淹没了。文化上,海洋意识淡漠;经济上,重农抑商;安全上,海权意识模糊,“海防”让位于“塞防”,有海无防。“海禁”、“片帆不得下海”的做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行其道。由于固有的土地观念、大陆观念太强太深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发展战略基本上局限于陆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没有把海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世界各沿海国纷纷在海洋上“跑马圈地”的时候,中国近乎是漠然视之,迟迟未把海洋当作“蓝色国土”来珍视,而中国的一些邻国却纷纷抢占我国的岛屿并企图瓜分我国的海域。

如今,中国政府首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陆海统筹”,无疑是中国发展思维上的重大战略转变,是在分析我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未来我国发展战略需求及世界发展趋势后做出的正确选择。

坚持陆海统筹,就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破除长久以来“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强化海洋意识、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将海洋和陆地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加强陆海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援,促进海陆资源互补,力求陆海并举,实现陆海一体化发展。

坚持陆海统筹,在近期发展规划上要突出发展海洋。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我国应把海洋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控制放在突出位置,这既是对历史上“重陆轻海”的“补课”,更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需要。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谋划海洋。目前我国的“岛屿被侵占、海域被瓜分、资源被掠夺”的严峻事态不应再继续下去。要充分认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和部署。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不仅涉及国家的和民族尊严,更涉及国家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事关国家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和根本利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也是大局,事关国家生存、安全和发展的大局。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7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的重要意义

作为关乎人类发展的重要事业,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海洋,而且成为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高中生,积极认识与了解海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由于高中生的思想与人格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中,而历史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事迹,感受到他们的伟大精神与品质,这样有助于对高中生人格的完善,为学生树立楷模,激发学生的情感[1]。例如,历史课本中的戚继光、邓世昌等,这些海军将领,能够为国家的安危作出积极贡献,而且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冒险精神,坚强的意志,探索精神,这些都是海洋所赋予的,对高中生未来的学习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此外,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身的爱国意识与民族精神。历史课本中的历史人物的著名事迹,尤其是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可以对学生的良好的品质与精神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应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进行积极了解,青少年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最后,海洋意识的积极渗透,使学生对人类的发展命运具有积极的了解,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现代意识。学生通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海洋意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海洋危机,也直接影响生态平衡与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实践

(一)从教材出发,积极渗透海洋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老师应该从历史课本出发,积极挖掘历史课本中的资源。目前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对海洋内容的涵盖,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在必修一中,主要是以甲午中日战争及鸦片战争为内容;接下来对古希腊文明进行讲述;最后,就是推出的海禁政策等。而到了必修二的教材中,从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到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以及开辟新航路,到蒸汽机船在海洋上的运用,等等,都是有关海洋方面的历史事件。而在必修三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主要有指南针在航海中的运用,还有古希腊自然科学等,这些都与海洋文化具有息息相关的影响[2]。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应该积极挖掘课本中的这些海洋方面的知识内容,并将其积极整合,将东西方不同的海洋文化与文明进行合理划分;另外,历史老师可以恰当地跳出教材,从教材之外对一些问题合理思考,这样能够促进教学知识内容的扩展。而老师可以为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借助补充文字材料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在理解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老师可以为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而且要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借助课外收集的材料,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合理总结,使学生了解海禁政策的实施,主要是对封建王朝的合理控制,这样能够使学生对海洋的作用有积极的了解。

(二)对课外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进行海洋意识的渗透,需要积极开发一定的课外课程资源。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历史题材的视频。例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甲午海战的视频内容,使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得到一定提升,促进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了解;其次,老师可以为学生举办海洋知识讲座内容。通过讲座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视野的拓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使学生的头脑中渗透一定的海洋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3]。最后,可以借助海洋主题小报的编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海洋知识内容的了解。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的关于海洋方面的历史事件编辑成小报形式,通过小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课本中体现出来的海洋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海洋方面历史知识内容的了解。

(三)合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活动。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8

2013年7月30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提出要坚持维护海洋权益的12字方针——“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坚持用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争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海洋战略缺失一直是中国的短板,这方面后来者不宜苛责于先行者。众所周知,制定海洋战略并付诸实施,既取决于当政者是否具有雄才大略,更取决于国家是否具有经济、科技实力及是否拥有足以保障国家海权的强大战略海军。

 

半个多世纪以来,共和国初则百废待举,综合国力薄弱,无暇亦无力把注意力从亚洲大陆转移到海上;继则“文革”风暴陡起,欲求国内政治稳定尚是奢望,不可能把目光转移到西太平洋;终则中国综合国力发展迅速,对陆上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却受到局限,自然谋求更便捷地开发海洋资源,为可持续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于是,把建设海洋强国提升到战略高度,孰料遇到外部世界的强力挤压,处于形格势禁的境地。

 

值此情况下,面对迅速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究竟应如何调整乃至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并进行跨部门协调,以有力、顺利地实施呢?笔者认为,就中国未来维护海洋权益的立场及处理争端的原则而言,由邓小平当年提出、再次加以强调的12字方针,堪称要言不烦,大体上勾勒出了要旨,也折射出了处理争端的总的精神。

 

关于中国如何制定海洋战略以及经营和维护海洋利益,不少学者写了洋洋洒洒的多篇雄文。对此,笔者不赘,仅就具体事态的发展发表刍议,希望能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

南海稳操主动权,无须争一日之雄长

中国与若干东南亚国家在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以及与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发生的争端,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矛盾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前中国落实海洋战略、维护海洋利益的重点。这两个矛盾焦点就像拦路虎一般,在起跑线上挡住中国落实海洋战略的征途。在两大难题未获解决的情况下,欲求落实大国海洋战略只能是侈谈。

 

南海、东海争端,原因不外乎主权归属纷争。然而,就涉及国家安全层面而言,列国所处的战略态势和主动性操在何国手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在国家战略层面,谋划是否精到,盘算是否周全,相关情势的趋向以及演变的最终结果会大相径庭。  

 

总体上,在南沙群岛主权归属争端中,中国无疑稳操主动权。放眼看去,中国无须当下在南海动武,这样会使局部情势复杂化。眼前中国在南沙群岛鏖兵面临下述不利因素:

第一,南海诸多岛礁远在中国海军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外,却处于越南、菲律宾诸国空军作战半径之内。在远距中国大陆的海空域作战,没有制空权则没有制海权,没有制海权则没有制交通权和登陆权。此刻中国军队攻占南海若干岛礁自无问题,长期守住这些岛礁却有相当难度。问题在于,在中国航母战斗群形成真正的战斗力之前,夺回被侵占的岛礁以后,即使排除强敌介入的不测因素,下一步怎么办?根据“谋定而后动”的用兵法则,军方在策划军事反制行动的阶段,自然应该将这层因素纳入考量。

 

第二,南海是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东北亚包括日、韩等国80% 以上,以及西方国家40%以上战略物资的海运要通过南海。南海交通线被西方国家称为生命线。在此情形下,美国及其盟国会明里暗里阻遏中国的行动,否则美国及其盟国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自由调动军事力量,日后随时可能被置于非法地位。

 

第三,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国本来有机会在南海大展宏图,却不此之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乃借助西方石油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在它们占领的南沙岛礁邻近海域打下了一千余口深海油井,且已同世界所有强国包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印度、韩国、澳大利亚等联手,结成了经济共同体,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既成事实。此时中国需要考虑的因素就远比当年复杂、尖锐多了。

 

自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发表声明,强调各国必须以和平手段解决南海争端以后,美国总统、国防部长先后对此给予背书,成为美国对南海争端的既定政策。随后,俄罗斯、欧盟、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海问题上以不同形式作出了“选边站”的表态。在这些国家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势下,既然各国不得诉诸非和平手段,则在近期内南海只有维持现状一途。

 

有鉴于此,既然过往失去先机,又何必在海军未获重大发展之前,急于诉诸用兵解决呢?况且,对中国来说,南沙群岛地处僻远,主权争端又涉及多个相邻国家。从中国在南沙群岛的战略态势着眼,主岛太平岛由中国台湾军队据守已逾半个世纪,中国大陆则占领、控制了永暑礁、华阳礁、渚碧礁、东门礁、赤瓜礁、南薰礁和美济礁七个礁盘,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矣。不妨拓展一下视野:南沙群岛唯有太平岛适合人群久居,这是越南和任何东盟国家无法取代的。中国台湾驻军太平岛,是嵌入南沙群岛强有力的楔子,成为中国日后对南沙恢复行使主权时,在“文事”和“武备”方面双管齐下的张本。

 

多位中国学者认为,南海是中国维护海洋权益的试金石,不能掉以轻心。这话说得不错,却仅从常数着眼,未把危机爆发时的变数纳入考量,对此笔者持有异议。无论眼前越南、菲律宾等国如何甚嚣尘上,只要它们拿不下太平岛,历史将会证明:在中国国力再上一个台阶后,当前它们这样那样的行动,只是瞎折腾而已。时间在中国的一边,中国无须急于在南海争一日之雄长。

 

两岸敌意锐降,日后国势大张

东海包括台海出现的争端,或多或少都与迟迟未予解决的台湾问题有关。东海争端主要涉及台湾前途以及中国与日本在钓鱼岛和东海油气田发生的纷争。此节专谈以台湾为中心的东海事态的演变前景。

 

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尚未统一,而且稍早两岸还处于紧张的军事对峙中,在大陆沿海一侧,战时空域的制空权受到威胁,沿海海域的安全亦未有切实的保障。从浙江、福建到广东北端,平日大陆的制空权仅止于台湾海峡中线及其延伸空域,一旦大陆战机逼近中线,台湾战机即升空反制,而在战时台湾战机可深入大陆内地十六个省份的上空。可想而知,在战时大陆沿海省份的领空安全没有完全的保障。这仅指空军作战态势而言。

至于中国海军有效的作战范围,由于两岸尚未统一,可能受到更多的限制。如所周知,从北至南,大陆沿海海域都是浅海,潜艇难以隐蔽地进出港口、基地,而水面舰艇进出港口、基地,则无时不被假想敌国布置于天基、空基、海基的各种侦查手段密切窥伺。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9

宁波市市长刘奇说,这不仅仅是推动宁波从海洋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更是全面推进六个加快战略部署,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的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

宁波因海而得名,因海而发展,因海而繁荣。全市拥有海域面积975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62公里。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516个,滩涂资源约有140万亩。在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上,具有特殊的优势。

刘奇表示,宁波将精心谋划统筹,趁势推动新一轮海洋经济大发展,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努力做到三个统筹、四个着力。也就是统筹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统筹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着力完善海洋基础设施体系,着力提升海洋科教研发能力,着力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把宁波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示范区。

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表示,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全球已经形成四个共识:第一,海洋经济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不断提高。第二,海洋经济的管理制度在不断完善。第三,海洋可再生能源成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朝阳产业。第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康的海洋。

在发展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高海洋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现在有一些地区,已经造成了沿海地区的三个变化,一个是性变,一个是质变,一个是量变。性变就是大规模围填海造成性质上的改变。由于大规模的开发,近岸污染严重,海水质量在下降,污染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量变是海洋物种减少和水产量的明显降低。

海洋是国家战略利益的拓展空间,为缓解能源资源紧缺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支撑,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的通道,为改善民生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坚持陆海统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孙景淼认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是因海而兴、因海而强,海洋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已成为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主战场。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空间布局、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等方方面面。但重中之重要着力推进三大核心任务,这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一是着力构建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海陆联动网络,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

二是着力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将是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国家新区,也是唯一一个群岛型新区。

三是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要以海洋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勘探开发业为重点,扶持发展海洋新兴产业。

舟山市委市长周国辉谈到,舟山依海而立,因海而名,是中国最大的群岛。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在中国海洋发展战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多年来我市坚持发挥优势,坚定不移的推进海洋综合开发,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在国家战略高度及明确群岛新区发展的定位。建设群岛新区,是舟山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站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深刻领会国家战略意图,进一步审视自身的优势,汇集各方智慧,提升发展理念,借鉴国内外海岛发展的经验,以更高的标准、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气魄,努力把握舟山未来发展的方向,做出更加科学的定位。

舟山市将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重视向周边上海、宁波等先进发达城市学习,主动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进程。

温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勇军讲到,温州的海岛资源也非常丰富,温州是全国25个港口和48个港口对台直航的。温州的海岛有418个,全省2800多个,温州的港口资源、海岛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要发展清洁能源,风能和潮汐能发电,温州都有很好的条件。温州拥有千万瓦的潮汐发电的坝机,还有可以入网的大型风电厂,这都是温州的资源优势。

因此温州未来借助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是很好的机遇,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经济的发展。温州的海洋经济发展,重中之重要落实在对外开放的平台上。温州以民营经济的活力展现了温州的风采,但是温州基础设施,和各兄弟市比是明显的落后,跟宁波距离相差非常大。未来温州要利用长三角海西区,特别是经济示范区对温州提出了要求,争取未来五年打造成现代化的国际港口,海港作为对外的门户,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在开发开放上做进一步的拓展,将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

到“十二五”末,海洋经济的总产值能够达到2000多亿,海洋经济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5%以上。温州港将跨入亿吨大港,开通对台的直航和对国际的通航。温州机场年客流量将达到1000万。去年末达到了500万人次。

未来的海洋作文篇10

前者是把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动划分为生产资料的部门和消费资料的部门,生产资料部门为第一部类,消费资料部门为第二部类。后者则就是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此外,还存在基础产业与加工产业分类法、资源集约分类法等,但对我国产业分类影响不大。考虑到与现行适用的海洋产业分别标准相对应,本文采用的现行产业分类标准使用的依据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该标准将我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划分如下范围: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第三产业则是去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等。具体到海洋产业,当前我国的海洋产业分类经历了一个过程,现今的海洋产业分类主要是依据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我国包括12个主要海洋产业,即: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化工业、海水利用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电力业、滨海旅游业。值得一提的是,《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确定的海洋产业标准依据的是2002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而不是2011年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关于《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修改稿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承担完成。我国海洋三次产业分类,即一、二、三次海洋产业结构,是按照海洋产业发展次序分类构成的海洋产业结构。按照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从大类上分,海洋第一产业包括养殖、捕捞、渔业服务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包括海水产品加工、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等。海洋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涉海服务业等。按照我国《海域使用分类》(HY/T123-2009),每种产业可对应相应的主要用海类型,根据《2012年海域使用管理公报》和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每种海洋产业对应的用海类型比例也有差别,其中以海洋水产业占据绝对优势。

2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探讨

目前,海洋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三个结构: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部门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结构以海洋产业分类为前提,依据产业相互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确定。

2.1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

第一、二、三海洋产业结构指的是第一、二、三海洋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200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6.42颐7.30,2005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7.98颐8.54;2011年,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结构比例为1颐9.10颐9.00。可见,我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二、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我国海洋一、二、三次产业结构顺序正向三、二、一产业结构顺序发展。同时,在沿海省市,海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也呈现出三、二、一或者二、三、一的格局。

2.2部门海洋产业结构

可见,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和海洋渔业已经构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其中,滨海旅游高居首位。

2.3地区海洋产业结构

地区海洋产业结构是以行政区划来划分,从北到南,从天津到海南等11个沿海省市区的海洋产业结构。目前,尽管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上发展迅速,但存在产业部门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海洋产业发展的总体态势是“南强北弱冶,海洋产业工业化程度地区性差距很大,工业化水平较为发达地区是天津、上海和广东等地区。:《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2)》

2.4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传统、新兴与未来海洋产业结构是参照技术因素分类,

根据海洋产业发展的时序而形成的。我国传统、新兴和未来海洋产业增加值。我国传统主要海洋产业稳步增长,如海洋渔业、海洋运输业、海洋盐业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如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等,未来海洋产业持续增长,如海洋医药业、海洋能利用业等,但传统海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