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走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4:43:11

未来走势范文篇1

1.1研究背景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过往依赖对外贸易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无法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已迫在眉睫。作为一种群众性的活动计划,国民旅游计划对扩大内需具有最直接推动的作用。无论是发放旅游券,还是提供带薪假期都给整个经济实体注入巨大的能量,一方面能够提升其他众多相关行业的景气度,另一方面也会为经济的复苏带来希望。

1.2研究综述

旅游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扩大器,旅游业的直接收入可以带动相关的产业。旅游业是社会就业的稳定器,现在面对金融海啸,虽然发展的速度很快,毕竟有就业的压力。旅游业是门槛相对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关联度比较大,因此,旅游对劳动就业的拉动是非常大的。在目前的形势下,大力推行国民旅游计划,对就业和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旅游推动内需拉动经济的作用是显著的,因为旅游的消费有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可以重复性的消费。经济强势增长的时候,在经济处于稳定上升阶段时,房地产、汽车、传统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是强劲有力的;然而当市场低迷期,重复的旅游消费对整个市场的拉动是直接和明显的。旅游时间可长可短,距离可远可近,消费可高可低。不是说旅游就是要花成千上万,可以花几十元一日游,也可以打开门在公园里面逛一逛。旅游这种特殊的作用一定会给疲软的经济带来良好的刺激效应。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国民旅游计划,其实不仅仅是经济的拉动计划,也是产业升级的计划。一方面,有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依赖,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国民旅游计划的提出对当前信心的恢复具有很大的意义。启动内需的核心,就是投资和消费,同时拉动互动发展,因为现在没有办法看外国人的脸色,他们不购买我们的东西,他们外需减少的时候,就需要13亿人的消费,需要投资和消费双向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旅游业的拉动。

意义:拉动旅游业在提高经济的同时,也要同步地增加社会福利,现在旅游就是一个生活要素,而生活要素是我们都离不开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休闲旅游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供给体系,再加上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才能使休闲旅游质量本身更加提高,国民旅游计划更多应该是这方面的内容。

2.政策因素对主体的影响及对策

2.1政策因素的重要性

一方面拉动需求、挖掘需求,另一方面提高需求质量、生活质量,两者应该紧密相联。政府要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着手解决老百姓所担心的问题,比如老百姓的出行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方面都是政府应该注意的,保障了老百姓的利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就水到渠成了。而在具体的衔接上,通过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老百姓才能享受到实惠,如果靠政府来补贴,恐怕不是一条正确的路。国民旅游计划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从政府来说,是创造一个好时机,从老百姓来说,是在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其实施的过程当中应该不断完善整个旅游发展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老百姓的出游质量,还要从老百姓的本质需求入手,满足其真正需求,减少建设过程当中不必要的浪费。

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旅游消费方式应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把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2.2有关国民旅游计划实施的相关对策

2.2.1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

资源开发需要各级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合作,因此,国家应建立全国性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以指导和协调旅游资源开发,约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不良行为,把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2.2.2要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

应尽快改变旅游企业中政企不分的现状,取消旅游企业与景区管理部门之间的人事交叉,公司主管与政府官员应各司其职。针对个别时期,个别景区游客量过多的状况,景区主管部门应注意适当限制售票量。同时,开发增设新的景点,以分散游客量,使旅游资源在其所能承受的限度内接待参观游客。

2.2.3要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2.2.4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应树立起环境质量意识,认识到环境质量的优劣是关系人民窗体顶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大事;并且要树立环境首先意识,为全人类及其后代保护好环境;要树立环境公德意识,不为满足个人私利,不为局部或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全局的利益,让人类贴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结论与展望

3.1总结

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推行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政府在做规划和统筹时,是否切实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并与企业协商,形成操作性强、吸引力强的旅游措施和旅游产品,才是能否惠民的关键。针对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需多管齐下,标本兼治,以期更好地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老百姓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为老百姓出游打好基础,使得老百姓能快乐出游提高生活的质量。

未来走势范文篇2

1.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现状

1.1大学体育教育课程选择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在其选择上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制定了自助选课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情况,在制定学年内的体育科目中选择体育课程,从而对其进行学习。当前我国大学体育课程选课体统中的科目内容根据学年不同以及教师资源不同对其进行制定,其中高一学年的体育课程在选择方面一般是选择较为简单的羽毛球、足球、健美操等体育课程。此外,学校在进行选课系统设定的过程中也会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选课学习的时间进行设定。例如,对于跆拳道课程由于其基本功夫和兴趣的培养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校内选课网规定选择该体育课程的学生必须连续在两学期内选择该门体育课程。

1.2大学体育教育上课方式现状

根据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的上课方式来看,一般大学内采用的是活动式教学方式。即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活动内容,学生根据教师的活动内容进行配合运动,从而掌握体育的运动的基础技巧。此外,大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还会采用比赛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技能和水平的训练,从而帮助学生在掌握体育项目运动特点的同时,还能够掌握自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某大学在其体育乒乓球课程中教师,采用的是分组对打的方式,在对打中增加学生对乒乓球的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比赛精神传递给学生做人处事精神状态的内涵,对学生进行综合式的教学。1.3大学体育教育上课状态现状大学校园环境是一个追求多样化、自主化的教学环境,在该种教学氛围中主要培养的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其未来在社会中的成长提供基础的学习技能。因此,大学校园的体育教育改革中也充分的注重了该点教育精神,上课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自助学习的方式,由学生主动学习或想老师请教学习为主。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其进行体育上课时缺少积极主动性,上课的状态相对较为懒散,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体育内容和体育技巧。有些同学甚至出现了逃避心理,认为选择体育课程只是应付应试教育中的一门学科。而体育教学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大学体育教育未来走势分析

2.1坚持以学生兴趣为课程培养目标

根据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现状,对其分析发现,在其教育改革中对体育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其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兴趣为课程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学课程中将每一种体育项目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清楚,对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兴趣是学习能力提升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因此,坚持以学生兴趣为课程培养目标也是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势之一。

2.2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发挥体育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因此,在其教学改革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体育能力,锻炼其身体素质。在大学体育课堂教育中无论体育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式,必须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部分,根据学生的行为和反应及时的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活动主体是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一种必然的改革走势。

2.3坚持发展无界限、个性化体育教育

无国界的交叉式体育教育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国际间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精神的传递。我大学校园作为高技能、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机构,在其教育理念上也需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够符合社会整体环境的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发展走势中必然存在更加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例如,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体育教育;针对个人体育爱好和能力发挥其在体育运动中的积极性。采用潜移默化的通过体育课程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利用多元化体育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活动式教学的最高境界,即在体育游戏中掌握技能。

3.大学体育教育未来改革措施

3.1改善大学体育教学选课系统

针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未来发展走势对其进行教育改革,在其改善体育教学选课系统中可以引进更为人性化的选课系统,在进行体育选课前,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相关学习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根据学生所缺乏的能力对其进行课程推荐,学生可以根据选课系统的推荐内容进行体育课程的选择,从而建立更加人性化的体育教育系统,帮助学生合理的选择体育教学课程,改善自身综合能力。还可以在选课系统中进一步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选择,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和教学需求,在二者兼顾的情况下将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提升到新的高度,完善整体教育水平。

3.2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

为进一步适应新课改需求和素质人才需求,改进大学体育教学方式,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使大学体育教育能够朝着多元化、学生化发展可以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和更新教学观念的措施进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在其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中学校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具有国家教练或者获得过相关体育项目奖项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整体校内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还能够利用名人效应和偶像效应,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体育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其教学观念更新过程中定期对校内体育教育进行教育深造,完善教师的思想觉悟,贯彻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和教学主体的教育思想。

3.3制定个性教学系统

个性化教学系统的制定是“坚持发展无界限、个性化体育教育”发展方向的必然改进内容。在其改进过程中首先,学校应该充分的引进多样化的体育教学项目,除了传统的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等球类运动外,还可以增加水上运动,例如游泳、跳水等项目。利用学校内的有效资源对体育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其次,在其体育教学科目和教学方法上可以引进国外的体育项目和教学方式,例如美国橄榄球和自由社团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培养。在提升体育技能,锻炼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增加学生的团队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4.结语

未来走势范文篇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未来预期;暂时性贬值;升值

人民币汇改经历了四阶段:1979年至1984年:从单一汇率变为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1985年至1993年,实行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复汇率回归的方式,1994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到了2005年了,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至此以后,人民币汇率变动如图所示,但人民币汇率并非会永无节制的降低。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遇到了两大严峻挑战:一是全球经济失衡下外汇储备过多的挑战。美国低储蓄,高消费,中国等亚洲国家高储蓄,低消费,中美贸易巨额顺差,美国靠举债度日,中国巨额外汇投资美国国债,贸易战、汇率战给我国政府带来巨大压力。二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总体实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三农,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农民工,社会保障等问题一时很难得到解决,这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1人民币短期将会小幅升值的必然性

1.1进口企业需要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和在进口环节的费用。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由于各个行业价格弹性的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进口行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人民币升值将使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降低,进而改善相关行业的盈利状况,这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很多重要战略物资如石油,铁矿石,铜等都要依靠进口,中国需求的大增曾导致国际相关大宗商品价格飙升,大大增加了我国的建设成本。人民币的适度升值,有利于增强我们对原材料物资的购买力,减轻石油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对经济的影响。同时,从事进口贸易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1.2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需要人民币小幅升值

根据传统经济学理论,贬值有利于提高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升值对出口不利。但根据弹性轮的观点,只有当进口和出口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汇率变动才会对进出口贸易形成明确的效应。考虑到我国独特的贸易结构及进出口商品供给价格弹性不高,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可能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目前,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55%。同时,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和外商的机械设备进口占所有进口的60%,如果再计算上一般贸易当中原材料和投资品进口,这个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余地。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只赚取固定的加工费,和汇率的变动基本上没有太大关系。当人民币升值之后,出口价格上升,对这部分企业的出口不利,但是其购买力也将随着人民币升值而提高,能够购买更多的设备和原材料等进口品,两项权衡,汇率变动的净效应有待观察。其次,中国的部分出口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非常高,尽管是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由于中国极低的工资,即使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国际竞争对手相比,依然占有成本上的绝对优势,因此出口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另外,一国出口竞争力的长期动力并不是靠汇率低估的政策,而应该是靠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依然是主要的出口产品。特别是纺织品,服装,鞋类和玩具等在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这与世界出口产品结构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而且这类产品的国际市场需求弹性小,竞争激烈,容易引起贸易摩擦。而来料加工贸易出口只能收到加工费,失去了销售利润,同时,它对一般贸易的出口也造成较大的冲击,影响一般贸易的出口效益。

1.3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内需需要人民币小幅升值

根据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回顾,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而在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周期,世界平均消费率达78%——79%,差距悬殊。我国长期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经济的较高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而现今世界经济以美国为代表出现不景气,我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出口压力越来越大,不确定风险也加大,因此,必须扩大内需,以避免外部经济波动时产生的剧烈冲击。房价,医疗费用,教育投资与水电气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养老问题,加大老百姓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期,抑制即期消费。从而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连创新高而我国居民消费率与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双创新低的矛盾。由于人民币升值,老百姓能用同样的钱购买更多的东西和服务。

另外,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有利于减轻国外舆论对我国汇率,经济贸易政策的非难和指责,减少同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及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制裁。

2不排除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

虽然很多现象显示人民币有巨大的升值压力,但我国现在的发展阶段和经济结构表明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非零。

首先,目前导致中国巨大贸易顺差继而带来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出口产业的成本很低。中国以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对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的基础上。但是根据人口资源统计,到2050年,上世纪50,60年代(也就是人口爆炸期)的人大多会去世,而出生率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保持较低水平,中国将会陷入劳动力缺乏的处境。现在,很多社会成本没有计算到成本中去。

其次,中国企业有庞大的债务规模。隐性债务,如欠发工资,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其他公共部门债务等带来中国未来的债务负担沉重,为人民币贬值种下隐患。

3结论

总体而言,人民币有很大的升值压力,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问题,不排除有暂时的阶段性的贬值。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总体良好,应该抓住时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同时扩大内需,真正做到投资,出口,消费三架马车并驾齐驱,为中国的经济带来更健康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夏建英.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J].外汇管理,2006,(09).

未来走势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机构;金融监管;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一方面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各国发生危机的潜在可能性提高,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各国金融监管不断变革,由此金融监管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上都呈现诸多新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理论的争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要不要监管,如果要监管的话在多大程度上以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监管展开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兴起,金融监管理论呈现出以信息经济学为分析范式的趋势。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一般市场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的现象。金融体系中存在两类不对称:一类是金融机构与存款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与存款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信息不能有效地传递,从而加大了金融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市场交易效率。另一类是信贷市场上金融机构与贷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使没有政府的干预,由于存在贷款人方面的逆向选择和借款人方面道德风险的行为,信贷配给可以作为一种长期均衡的现象存在。信息经济学向人们说明,不仅仅是贷款人,银行也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这就改变了以往金融监管理论只对贷款人进行监管而忽略了对银行监管的做法,使监管更为全面。

作为对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理论的回应,200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新资本协议(《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把信息披露(市场监管)作为该协议的第三大支柱载入其中。①

除此以外,还有三种主要的金融监管理论:(1)从金融合同的角度研究金融监管。经济合同理论,最初是用于工业和公共事业监管领域。金融交易包含着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之间、金融机构和监管者之间、监管者和社会之间显性和隐性合同的复杂结构。监管可以被视为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的一系列隐性合同关系,合同决定了签订该合同的各方应该遵守的行为,以及对违约方可能采取的措施。设计得好的合同可以促使金融机构的行为避免或者减少系统性风险,反之,则可能在金融活动中产生系统性风险。所以监管合同的首要目的就是要使金融机构的行为和反应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几乎所有形式的外部监管都存在根本性的道德风险问题。监管既然被视为一种隐含合同,那么由此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就是它会使投资者认为,既然这些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是经过权威部门授权并得到监督的,那么它们理所当然是安全的。而且,监管者在阻止监管失灵方面的历史记录越好,投资者这样的印象就越深。然而,投资者必须认识到监管的局限性,监管无法消除所有的风险。而且金融市场和金融合同本来就包含着风险,投资者本身也存在发生决策错误的可能。(2)金融监管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大多数国家对监管机构的直接成本都有比较可靠的数据。但对施加于被监管对象所造成的额外负担却没有数据可利用。所以精确计算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区分哪些成本是金融机构为了自身风险控制和内部管理所必需的,哪些是由于监管制度所强加的也不是十分容易。但它的意义却是现实的:监管任何时候都是在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中做出判断,所以,偶尔的监管失灵是否可以视为监管体系(假使已经设计有效)的必要成本,增强监管的强度是否可以消除所有出现的监管失灵,所有这些问题都值得分析。(3)金融监管的激励问题。投资者认为监管者保证了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端正良好的品行,而金融机构认为它们所要做的就是遵守一些监管者所要求的具体规定。双方认识的差距还可能对监管一方和被监管一方造成逆向激励的问题。西方学者现在认为监管者也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所以有没有合意的激励就会影响执法的效果。拉丰和梯若尔及其后来者所发展的激励规制理论和新管制经济学为研究激励性金融监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②

二、国外金融监管实践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庞杂,并且各国在具体的金融监管实践上更是差异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也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金融监管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监管的目标从单纯强调安

全性向安全与效率并重的方向转变。20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监管主要侧重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各国纷纷建立金融安全网,同时对金融机构从市场准人、利率限度、业务范围等多方面施加了严格的限制,最有代表性的是1933年美国颁布的《银行法》,但这些措施限制了金融机构的自由,造成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低下。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末,规避管制的金融创新已使不少限制性措施名存实亡,同时人们认识到金融监管给金融业的运行所带来的成本,于是各国开始采取灵活的应变措施。美国在1999年11月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以促进金融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为主要目的;日本从1994年着手进行的“金融大爆炸”改革,新诞生的“金融厅”将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活力和金融市场的公正和效率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则提出了“好监管”的六条原则,如“使用监管资源的效率和经济原则”、“权衡监管的收益和可能带来的成本”等,显示了监管当局对效率目标的重视。③

2.监管主体从分散走向集中。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推进,金融业务逐渐走向综合化,分散的监管很难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金融监管主体具有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趋势,但已经不再是集中于中央银行。挪威于1986年、加拿大于1987年、丹麦于1988年、瑞典于1991年、英国于1997年、澳大利亚于1998年分别成立了统一监管机构,并将其移出中央银行。日本、韩国、新加坡相继效仿,爱尔兰、以色列、拉脱维亚、墨西哥、南非、奥地利、德国、爱尔兰和比利时都有类似改革倾向。美国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掀起了金融综合化的浪潮,但是,分散化的金融监管并没有被放弃。④

3.金融监管范围不断扩大。在许多国家,金融监管机构无权对银行的附属公司或银行的母公司进行监督检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对整个金融形势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是相当困难的。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先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二是统一监督标准和方法。在国际范围内只有对金融机构进行并表监督,才能使母行(或母公司)及其国内外分支附属机构在有效的监控下开展业务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从整体上保证各金融机构安全稳健地经营。⑤

4.金融监管手段计算机化。在监管方法上,各国普遍强调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尤其是实时清算系统在金融监管中的运用,并且促进金融机构日常监督、现场检查和外部审计的有机结合。⑥

5.金融监管内容标准化。在金融监管内容方面,各国金融监管体系也呈现了一些共同特征,逐步统一资本充足性的国际监管标准;流动性管理也普遍强调区别对待,强调监管灵活性和依赖经验对监督的重要性。⑦

6.金融监管方式从单一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陛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合规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执行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情况所实施的监管。合规性监管注重事后的补偿与处罚,不能起到风险预测和防范的作用,使监管者长期扮演“救火队”的角色,监管效率低下。风险性监管是指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性和管理水平所实施的监管,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风险及其影响。风险监管较之于合规性监管的最大优点在于它侧重于对风险的事前防范,能够及时地和有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措施。国际银行监管组织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风险监管为基础的审慎规则,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实施全面风险管理。⑧

7.金融监管体系的集中统一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经营的趋势在进一步加强。在美国,先后开放银行从事公债回购以及以子公司方式经营证券承销业务。当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一体化时,通讯和计算机的运用使得金融风险在现行监管体系下难以集中控制和监管,这就要求更集中或者至少很协调的监管体系——监管体系应适应被监管的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英国,新的工党政府已提出将所有金融机构的管制(包括银行的监管)归到证券投资委员会的领导下。⑨

8.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千差万别。英国的大卫T·卢埃林教授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3种形式,并且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指定专业监管机构即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在数目上呈现出减少趋势,各国金融监管的组织机构正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⑩

9.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

业务的监管。从监管内容看,世界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实现了两个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监管并重转变。第二,从注重传统银行业务监管向传统业务和创新业务监管并重转变。⑾

10.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世界金融监管的实践表明,外部金融监管的力量无论如何强大,监管的程度无论如何细致而周密,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而功半,金融监管效果大打折扣。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监管组织也开始对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的银行家协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尽管金融业公会组织在各国监管体系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各国都比较重视其在金融监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⑿

11.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充足框架(征求意见稿)》对1988年制定的《资本充足协议》做出了重大的改革,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将外部评级引入风险管理框架,要求银行使用公共信息确定其风险加权资本,根据评级公司的评级确定信贷风险权重,新框架的适用对象仍是那些在国际业务领域活跃的大型国际性银行。欧洲委员会公布了一些关于新的资本充足性规定的建议,将比巴塞尔资本协议所针对的范围更大,涉及所有的银行和证券公司,该规定试图将真实风险与资本金更紧密地联系起来。⒀

12.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趋势。金融监管法制的趋同化是指各国在监管模式及具体制度上相互影响、相互协调而日趋接近。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制传统的差异,金融监管法制形成了一定的地区风格,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二是美国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即英国不断走向法治化,注重法律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⒁

13.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

随着金融国际化不断加深,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之中,金融监管法制逐渐走向国际化。双边协定,区域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协议、原则、标准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运用,都将给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带来冲击。公务员之家

14.金融监管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随着金融业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上不稳定性增大,金融风险在不同国家之间相互转移、扩散的趋势不断加强,单靠一国或一家银行控制金融风险已变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监管政策的不一致,客观上为跨国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逃避各国监管从事高风险甚至非法的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而且,跨国银行由于在别的国家领土上进行经营,本国监管部门鞭长莫及,监管的有效性受到削弱。在全球性统一监管的进程中,巴塞尔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委员会颁布的一系列监管原则成为银行业国际监管的重要标准。尽管这些协议原则在世界范围内不具有硬性约束力,但由于其适应了国际金融监管的现实需求,因而得到了国际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和各国监管当局的普遍运用⒂

三、结论

金融监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机构也日益转向多元化经营,金融监管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金融监管范围不断扩大;金融监管手段现代化;金融监管内容标准化;金融监管方式从单一合规性监管转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并重;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创新业务的监管;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以市场约束为基础的监管体系正在形成;金融监管全球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集中统一化趋势;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发展趋势。

注释:

①③④吴源从.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6,(9):32—35.

②张慧莲.论西方金融监管理论的最新发展[J].成人高教学刊,2004,(6):18—21.

⑤⑥⑦⑨⒀高峰.国际金融监管发展趋势[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1,(4):24—26.

未来走势范文篇5

人事部模式认为,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中,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员工处于绝对弱势地位,企业的利益绝对高于员工利益,企业以其完善的制度、强大的资本而存在和发展,员工只不过是企业“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零部件而已,员工的个人力量对企业来说无关大局,让甲去充当这个零部件还是让乙去充当,其结果是一样的。

根据管理动力学理论,在管与被管的两方中,存在一种双向作用的“力”,这种“力”,打个比方,就象太极推掌,双方都在用力推对方,力量强大的那方获胜。用管理动力学原理,可以科学地解释人力管理的发展原因和内在动力。

改良:正在流行的人资部模式

人资部(人力资源部)模式把人力当作一种资源,是对人事部模式的一个重大改良。它的社会背景条件是:(一)社会进入比较发达的后工业时代,创办企业变得比较容易,企业数量也大大增多。劳动者对工作的选择范围比以前大得多,他们对企业的依赖性减小,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就会与企业作斗争,“逼”着企业去重视他、优待他。(二)经过长期的资本积累,资本的存量已比较丰富,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要把所投资的项目经营好,靠资本家是不行的,要靠优秀员工。资本丰富、企业增多、竞争加剧,企业为聚敛人才,不得不主动改良人力管理模式——于是,在双重力的作用下,人力部模式就取代了人事部模式,顺势而生了。

革命:即将兴起的人才部模式

人才部模式提倡“人才中心论”,以人才(员工)作为中心,企业把人的发展看成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为员工的发展创造条件,从人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它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的全面素质开发(包括心理开发、生理开发、伦理开发、智商开发、情商开发、技能开发等)为基础,把人力管理上升到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认为“先有人才,再有事业,后有企业”,把人才看得高于一切。并且,它把每个员工都看成人才,在这一前提下,对他进行全面培训、培养、任用、开发,使每个愿意且有能力成为人才的员工都得到发展,都达到满意。

人才部模式的社会背景条件是:(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尤其是电脑技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创办企业变得十分容易,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没必要寄居依附在他人的企业里。(二)资本大量剩余,只得依靠人才和优秀项目。物以稀为贵以多为贱,当资本量大于项目量时,资本就要“贱”,人才就要“贵”,这种情况下,资本只好把人才高高供起来养起来,唯恐他另谋高就。

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人才开发部”的牌子将普遍取代“人力资源部”,就象“人力资源部”取代“人事组织部”一样。

三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人事组织部——人力资源部——人才开发部,不同的名称背后,代表着不同的人力管理理论和实务:

(一)员工与决策的关系:在人事部模式中,员工基本上不参与决策,决策是老板们的“内幕行为”,没有透明度,员工只负责执行,不管他对该决策理不理解赞不赞同;人资部理论中,员工有机会参与决策,决策的透明度较高;人才部模式中,由于员工有充分的职权,就能在职责范围内自主地进行独立决策。

(二)激励手段:人事部模式一方面主张用单纯的物质手段刺激员工,另一方面以“失业”来威胁员工;人资部理论在物质激励之外,注重运用情感、荣誉、文化等非物质的手段;人才部模式除了继承人资部理论的合理激励手段外,十分注重事业聚人(给员工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通过相应的名声、荣誉、地位、尊重,来促成员工人格上的成熟和健全。

(三)管理艺术:人事部模式主张上级对下级采取硬性的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员工只有接受命令的义务,没有提出自己意见的权利,信息的交流是单向式的;人资部理论采取富于人情味的管理技巧,鼓励员工与企业进行双向互动式交流;人才部模式采取给员工“搭舞台、压担子、赋权利、给奖励”的做法,以双向互动式交流、沟通、协调为主,以硬性行政命令为辅。

(四)人力部门的地位:在人事部模式中,人事部的地位很低,仅处于行政支持的次要位置,只负责员工的招聘、考核、督办;人资部理论中,人力资源部的地位大大上升,与其他部门一样有独立的位置,除负责员工的招聘、考核、督办外,还开展积极的必要培训、联络感情的员工联谊活动;人才部模式中,人才开发部上升为企业最重要的“母部门”,其他部门的成员都要经它的严格考查而产生。

(五)企业能动性:在对于员工健康、安全、保障的处理上,人事部模式主张企业采取消极态度,发生事故后,能推脱的就推脱,以逃避承任,即便制定有关规章条例,也只是满足政府法律法规的最基本要求;人资部理论主张企业发挥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保障员工的有关利益,预查事故隐患,防患于未然;人才部模式继承了人资部理论的优秀之处,并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主张为员工提供力所能及的最好的工作环境、最佳的保障措施。

(六)利益分配:人事部模式主张弱肉强食,处于绝对强势的企业想方设法多占利益,剥削员工;人资部理论主张在保证企业合理利润的前提下,提高员工待遇,高薪聚人,利益分配的天平不再向企业极度倾斜;人才部模式主张尽可能做到企业与员工平衡,员工给企业做出贡献,企业就给员工“相应的”报酬。

(七)用人:人事部模式中,完全从企业的角度考虑,几乎不关心员工的个人潜质和愿望;人资部理论中,既考虑企业的需要,也考虑员工的个人能力、特点、愿望,但只是在任用某一个员工时,才专门考虑这个员工的个人情况,不会主动关心那些未被任用的员工,就是说,先考虑企业需要,再考虑员工情况;人才部模式中,由于是以员工为中心,企业就会积极主动地考虑“所有”的员工能力、特点和愿望,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任用员工,因此,它是先考虑员工情况,再考虑企业情况。

(八)劳资关系:人事部模式中,劳资关系十分尖锐,双方基本上是赤裸裸的劳动力买卖的金钱关系,员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企业付给工资,除此之外,双方几乎没什么其他联系;人资部理论中,劳资关系大大缓和,除了金钱关系之外,双方还建立了比较广泛的情感、事业上的联系;人才部模式中,劳资关系十分融洽,而且由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均衡,员工广泛地、真正地持有企业的股份,已较难分清劳方和资方了(除非把资方重新定义为“持有大量股份的股东”)。

(九)对待员工的态度:人事部模式把员工看成仅为工资的“经济人”,人资部理论把员工看成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社会人”,人才部模式则认为员工都是人才,是与老板没什么分别的“真正人”。

(十)员工培训:人事部模式基本上只强调利用员工已有的技能,很少主动培训员工,即便有,也是短暂的、本专业的、迫不得已的;人资部理论主张经常培训员工,但基本上是为企业的需要而进行的,不会不顾企业需不需要;人才部模式是为员工的个人发展之需要而培训的,只要企业有这个能力和条件,就尽量为员工提供他所需要和有兴趣的培训,不管企业是不是需要。

(十一)社会背景:人事部模式产生在科技不十分发达的前工业时代,人资部理论产生于科技比较发达的后工业时代,人才部模式则是科技十分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

未来走势范文篇6

一、传统独立投资银行消失的原因

(一)过度依赖交易业务创造利润

传统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只是中介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其主业为股票与债券的包销和为企业提供合并收购及资产重组服务等利润丰厚但是却相当安全的业务,因此投资银行本身并不需要大量的资本金。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花旗为代表的综合性银行开始利用自己雄厚的资金,通过提供慷慨贷款的办法诱使企业向它们寻求投资银行服务,独立投资银行的优势地位受到极大挑战,投资银行开始把交易业务作为新的盈利来源。虽然投资银行仍然致力于提供一流的传统投资银行业务和经纪业务,但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则是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事实证明,投资银行并不比普通投资者更聪明,即市场处于上升时期投资银行的利润会持续增长,市场趋势一旦逆转,投资银行也会出现巨额亏损甚至走向破产。

(二)融资渠道过于单一

除了主营业务的不同,独立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最大区别在于融资方式。商业银行的融资85%以上来源于企业与个人的储蓄,投资银行的融资则完全来源于资本市场。实际上,投资银行为了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其运营的50%以上的资金来源于“短期回购协议”的融资方式。回购协议中的贷款人最需要担心的是流动性风险,而流动性风险往往又都是市场环境恶化的伴随物。一旦作为借款人的投资银行违约,不在回购协议的到期日购回抵押证券,贷款人就不得不在恶化的市场环境里以低得多的价格出售抵押证券以期望弥补部分损失。为了避免或者减小损失,在恶化的市场环境里,贷款人往往会缩短回购协议的回购期限,提高回购协议的折扣率,或是在协议有效期之内,要求借款人补充更多的抵押证券。当贷款人对借款人的风险担忧达到一定程度,贷款人或者其他市场参巧者完全有可能会拒绝与借款人进行一切回购协议交易,在回购协议市场上失去了交易对象,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最重要的融资来源,投资银行很可能由于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面临破产的危机。

(三)财务杠杆比率过高

财务杠杆,即总资产除以净资产得出的比率,所表示的是该公司负债程度的高低,杠杆运用的基本原理在于,公司用较少的自有资本(净资产)和大量借贷的方式来维持运营,只要公司运营的资本回报高于借贷的成本,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就因为杠杆的使用成倍增加。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华尔街的五大投资银行的杠杆率均在30倍以上。但是,杠杆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市场上行时盈利翻番;市场下行时亏损翻番。以30倍的杠杆率为例,只要损失超过1美元,投资银行的净资产就归于零甚至变为负数了。金融危机爆发后,高杠杆加速了投资银行的灭亡。

(四)资产负债严重不匹配

资产负债表管理是银行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状况下,资产与负债不但应在到期时间上、信用质量上,而且应该在流动性上达到匹配。也就是说,短期融资支持短期资产,长期融资支持长期资产,低成本融资支持低风险资产,高成本融资支持高风险资产。但是投资银行不讲究完全匹配,投资银行的负债50%多来自于极其短期的回购协议。为了追求高收益,投资银行持有的大部分资产则是长期资产,甚至包括流动性极差的抵押贷款资产。期限错配在正常市场情况下没问题,回购协议的超大市场容量几乎保证了投资银行随时随地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由于回购协议的融资大部分用来支持高流动性高质量的资产,因此,即使回购协议市场产生问题,投资银行也能够迅速将相应的资产在市场上出售以偿还债务。但是,金融危机期间所有金融机构纷纷去杠杆化以保持大量的流动资产甚至是现金,市场上的流动性忽然消失了,投资银行的大量长期资产卖不出去,出现了流动性危机。

(五)助涨助跌的会计准则———盯市价格

从2006年底开始,美国投资银行被监管机构要求来取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57号计量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投资银行须将其所有的金融产品根据所属的资产种类,在估值和财务报表中采取市场或模型“公允价值”。而资产“公允价值”上的变化直接作为收益或亏损计人损益表。新的会计法则的出台后,投资银行争先恐后地采用。原因很简单,2005-2006年,市场形势大好,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比成本标价日日高升,不但投资银行的利润表因此出现大量利润,而且相对于资产而言,比例越来越小的债务大大减少了投资银行必须为债务留出的资本保留金。但是,“公允价值法则”的顺周期性决定了正周期中即使投资银行无所作为凭借早期的投资也有源源不断的利润产生,反之负周期中亏损也会持续增加。一旦相关金融资产价值下跌,按会计准则要求,投资银行必须按照下跌幅度对资产价值进行核销,核销量直接计人利润表,同时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

二、投资银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商业模式的转变

美国在危机之后推出的监管新政将直接改变华尔街整个商业模式。最为引人注目的当属《多德-弗兰克法案》,这是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对美国金融服务监管框架和规则波及范围最广的改革。该法案几乎冲击到华尔街投资银行的所有业务,从消费者保护到信用违约,从衍生品交易与清算到投资银行的自营业务,涉及到目前金融服务业的近百个方面。在该法案基础上的“沃尔克规则”更是严格限制接受存款的银行运用这些存款来进行式的自营交易。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投资银行的业务必须回归根本:投资银行的工作应以客户为先,为客户提供优质和符合需求的金融服务,而不是继续某些银行过去推行的以自营交易为核心、以客户服务为边缘的高风险逐利模式。为了应对新监管政策,短期看,投资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服务产品及其在定价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银行增加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将导致通过银行进行的间接融资成本较以往有所增加。而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对银行的资本要求过高,将导致交易很难继续进行,或者不得不转到对冲基金等其他受监管较少的机构进行。长期看,投资银行的一些业务会转移到对冲基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或者其他受监管较松的金融机构。根据“沃尔克规则”,银行只能向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进行小规模投资,上限不得高于其自身一级资本的3%。在衍生品交易方面,要求金融机构将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多数金属掉期等风险较大的衍生品交易业务进行拆分,但银行自身可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传统业务。所有这些举措对过去比较依赖交易业务的投资银行,影响巨大,预计在未来几年过渡期内需剥离百亿美元不合规的资产。

(二)去杠杆化

财务杠杆比率过高是触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强化资本监管已成为目前全球金融监管的一个核心。这也集中体现在《巴塞尔协议Ⅲ》的制度设计中,该协议旨在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重建稳健的金融体系。《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低为4.5%,并首次额外附加了2.5%的缓冲,合计7%。巴塞尔委员会还界定了“具有系统性影响的银行”,要求其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至8%-9.5%,摩根大通等全球性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区域性大行均在其中。更加严格的核心资本定义和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无疑加大了投资银行的资本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去杠杆化压力。

(三)投资银行的定位出现分化

关于投资银行的定位问题,未来投资银行很可能将在“全能投资银行”和“精品投资银行”二者之间选择一种模式作为投资银行的发展路径全能投资银行的重要优势是规模效益。以摩根大通为例,多元业务线风险周期对冲的优势,确保了摩根大通成为在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唯一一家没有一个季度出现亏损的全球大型银行。大型综合性投资银行的其他优势还体现在,对技术与运营系统进行大规模投入的能力、进行长周期低成本融资的能力以及全球品牌与网络的效益,而客户无疑是上述规模效益的最终受益者。精品投资银行主要为专注于某一产品、某一地区的中小型投资银行,通常以投融资、重组和并购等咨询类业务为主,较少参与传统的证券承销业务。其优势在于,注重客户关系与独立性,业务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在某一专业领域(如油气、航运等行业)和细分市场经验丰富,人脉丰厚,竞争实力不容忽视。

(四)改变原有的激励机制

投资银行业务特点决定了其主要通过服务质量和团队成员个人专业能力和操守品格来赢得长期声誉。吸引、培养最为优秀的人才并组合成稳定互信的团队是业务发展的根基,设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则是业务发展的关键。一直以来,华尔街的薪酬机制饱受争议,薪酬和业绩的不匹配导致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非理性追求,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多德-弗兰克法案》就规定美联储将对银行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

未来走势范文篇7

关键词:房价上海泡沫走势

上海房价泡沫论

从购买力角度看,泡沫现象已十分明显

要评论一种商品价格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泡沫,我们通常有是看该商品价格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比,比例是否过于不当。有人说,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房价仅有人家的1/3或1/4,因此仍具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但是,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上海的人均GDP只相当于纽约的1/10,东京的1/8,人均收入只有香港的1/4。而上海的房价与家庭的收入比已经超过了10:1,大大高出4至6倍的国际惯例。

泡沫尚在安全区内,破灭的可能性不大

在评析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即泡沫并不一定意味着市场已脱离安全区,处在危险的边沿。泡沫存在安全区、警戒区、危险区、严重危险区四个阶段的划分,只有处在后两个区域的泡沫具有面临破灭的可能,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安全区内的泡沫甚至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是要防止泡沫不断膨胀,防止泡沫跨入警戒区、迈进危险区。

由于上海市经济、贸易、金融、航运“四个”中心的高定位,及F1概念和世博概念,再加上城市经济蓬勃发展作为后盾,使得人们普遍对上海市的未来发展看好。因此其房地产也必然被投资者看好,人们已经渐渐地接受了上海房价的高定位。

政府的态度:只求平抑

上海素来有“大政府、小市场”,“强政府、弱企业”之说,可见政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上海的房价。从上海市政府的角度来讲,他们并不希望出现房价下滑。这在2004年年初上海市房地资源局局长蔡育天的公开讲话中可以看出,他表示不仅要防止房价下跌,而且要保12%的涨幅。因此,期房限转等政策措施只是政府针对目前房地产市场过热现状而采取的暂时强制性行政手段,它的目的在于“平抑”,而非“打压”房价。毕竟,2003年上海市GDP总量中房地产业贡献了7.4%,而GDP数据正是评价政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未来走势预测分析

近期走势预测:涨幅趋缓,结构性调整,总体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据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的统计数据,与2003年度相比,2004年上海市商品住房预售价格增幅回落明显趋缓。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部分原因在于,房价整体水平已经处于很高的位置,投资风险增大,且2004年年初股票市场形势喜人,房市资金纷纷撤离流向股市;另一方面,第二季度起,上海政府开始陆续出台“期房限转”等平抑房价政策,加之10月29日央行上调基准利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房价的快速攀升。

然而,供求关系仍是决定当前房价变动最根本的因素。从上海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有购房需要的年轻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今后几年内,来上海定居的外来人口仍会稳步增加,这部分居住性需要将是支撑上海房价不下跌的主要动力。从投资性需要来看,虽然加息对投资性需求有﹁定的抑制作用,但主要针对短期投机需求,导致投资房产成本增加,减少套利空间。而对于拥有资金实力的投资者,只要有高于银行利率的收益率,投资需求仍然强劲。未来投资性需求仍将成为推动上海楼市的主要动因。

种种迹象表明,上海房价近期内的涨幅必将趋缓,但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以及政府的因素,房价总体性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但仍然会出现局部性回调。

目前,这种房价结构性调整已初步显现。由于上海郊区的土地供给量充沛,政府又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建造中低价商品房,以及推出经济适用房,上海郊区的房价将出现“小幅回调”。

然而,上海中心城区由于土地稀缺等因素,房价继续上涨将是必然的趋势。虽然涨幅没有去年那么来势汹汹,但在“好地段造好房子”理念的支撑下,仍然会供不应求。

中远期走势预测:继续稳步上扬,但涨幅趋缓

从中长期来看,上海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房地产周期中的繁荣阶段,虽有泡沫,但仍处于安全区内,只要政府调控得当,破灭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笔者认为,上海房价在2010年世博会举办以前仍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长幅度将逐步有所趋缓,其增长率大致会与上海市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保持同步。即使期间受宏观经济影响房价也许会出现短暂回落,但总体上升趋势不变。

参考文献:

1.尹伯成,边华才.房地产投资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吉夏明.2003年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综述[J].上海投资,2004(3)

未来走势范文篇8

浮动佣金制的初步实施,对于保护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推进证券市场规范化、促使佣金制度逐步全面市场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对于不同类型的券商,由于各自对降佣反应敏感程度有较大差异,那么,到底谁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谁得到更大实惠呢?各种不同投资规模的投资者能否都如愿以偿地从降佣中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呢?最终这一切对中国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有何影响呢?

一、实行浮动佣金制度对我国证券市场主要参与主体的近期影响

1、投资大户和机构。

不少投资机构与大户几年前就开始享受到了较大佣金打折的优惠,佣金五折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资金量非常大的机构甚至出现了二三折的情况,折让后的佣金水平一般已低于2‰。不少学者估计,经过改革后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淘汰之后,佣金水平将与此大体相当。无论最终各证券公司调低后的佣金水平到底如何,它至少会高于部分已享受较大拥金折扣的投资者的佣金成本。虽然大部分投资者会从佣金下调中获益,但是,资金规模较大的投资者获得的实惠则会相对较少。因此,佣金改革只不过将暗折公开化,对大户与机构目前还难以有太多实惠。但是,从长远看来,由于市场的规范化、完善化和手续的进一步简化,大户将来自然会从中受益匪浅。

2、中、小型投资者。

一方面固定佣金制度不利于证券市场竞争机制的培育,暗折早已是禁而不止,在2000年的佣金大战中,尽管有关部门严禁佣金暗折,但是返佣之战仍然愈演愈烈。长期支付着相对较高佣金成本的中小投资者,无疑渴望获得公平待遇,希望证券公司公布的佣金水平是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另一方面,较高的费率标准提高了证券交易成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参与评判市场的积极性。因此,此次证券交易佣金收取标准的调整是降低投资者证券交易成本的一项重大举措,其中、小型投资者将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加公正的地位,并且也会从降佣中获取较大利益。

3、经纪类证券公司

经纪类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依赖交易佣金。据统计,去年证券公司的利润构成里面,9%以上的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超过了其业务总收入的5%以上,在浮动佣金制中,强烈的竞争有可能使佣金降得很低。那些既不能做投行业务、也不能做证券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或咨询服务等业务的一般纯经纪类公司,由于收入结构单一,将可能面临被淘汰或被收购兼并的命运;而一些主要依靠大户交易运作的营业部则因为明确佣金浮动后,营业部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客户优惠,佣金调整对其造成的实际损失不会很大。统计分析显示,戴至2001年上半年,全国共有101家证券公司,其中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下(包括1亿元)的证券公司共46家。他们都是经纪类券商,约占证券公司总数的46%.这46家证券公司的营业部共350家左右。假设这些券商的收入来源基本上都是佣金收入,且实行浮动佣金制后为争取客户均收取最低限佣金(交给交易所的费用),根据它们目前的运营成本——平均每家营业部成本约为每年500万元,则350个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营运成本约为每年17.5亿元,他们的总注册资本约为27.6亿元——估计不到两年注册资本将全部赔掉。

4、综合类证券公司

佣金下调意味着营业部减少单笔交易的收入。佣金下调千分之二,综合类券商收入会下调15%,经纪类券商的收入就会下调43%,因此佣金下降,综合类证券公司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下降。但综合类证券公司一来实力雄厚,可以承受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下的损失,另一方面它们一般也做投行业务、证券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或资询服务等业务,并且同时它们往往拥有大中型客户——在浮动佣金实施前就已经给予了较大佣金折扣,因此受到的损失不会太大,相反,综合类证券公司还可以利用资金优势,下调佣金,抢占市场,增强实力。

二、佣金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近期价格大战的预测。

实施佣金浮动后,在短期内通过价格战抢地盘的竞争战术将很难避免。在降佣政策公布之后,成都的“川财证券”便打出了“零佣金”的招牌,上海的江南证券推出了佣金“年费制”,无锡、兰州等地个别证券营业部也提出了“零佣金”、“年费制”等佣金方案,其它券商也推波助澜。但是,为了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各证券公司应在充分认清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制定自己能够承受的佣金标准。理论上,边际成本是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决定的主要依据,长期边际成本等于价格是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根据全国证券公司上报的经纪业务成本数据,可以测算出证券公司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达到经纪业务盈亏平衡的平均佣金率大约是2‰,2001年度可能更高一点。而我国证券公司目前佣金收入在全部营业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超过50%,2001年度有约三分之一的证券公司亏损。如果个别证券公司一味强行压低佣金收取标准,不仅不利于证券公司自身发展,而且可能损害整个证券业长远发展的利益,还可能违反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倾销法等)。中国证券会和证券行业协会也反对任何形式的不正当竞争,但是短时间内压低佣金的竞争似乎还是很难避免,博弈的结果将是券商竞争格局的重大变化。

2、远期策略。

浮动佣金制的实行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调整浮动佣金制将引起券商竞争格局的变化,经营模式也会逐渐发生重大变化,同时还将推动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业务的变革,甚至促使整个市场投资理念发生转变。

A、产品策略方面:从通道服务向理财服务转变

券商经纪业务的产品是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服务,国外券商在佣金自由化后产品品种日趋多样化,主要呈现以下三种类型:一是价格低廉的交易服务,即为客户提供自动交易手段,其目标消费者是不需要咨询服务的投资者;二是为客户提供交易通道的同时增加了咨询服务,开展此类服务的券商一般没有自己的研究力量,而是通过第三方的研究资源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三类产品是经纪业务的最高层次,它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咨询服务,有的甚至客户买卖股票,这实际上已经发展为一种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外国券商目前已经分化成全职经纪商、折扣经纪商和高折扣经纪商等三种类型,分别提供从“通道服务”直到“委托理财”的多层次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证券市场的运作效率。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券商的经纪业务主要是通道服务。交易佣金降低后,券商会在提供通道服务的同时,力争为投资者提供财务顾问、现金管理、财务计划等多样化、综合性的服务,尽快实现商业模式由通道服务向理财服务的转变。

B、价格策略方面:从单一定价向多元化佣金结构转变

尽管改佣前国内多数券商针对不同资金量的客户提供不同的返佣比例,但从国外经验看,佣金费率的结构远不如国外券商丰富和灵活。长期来看,我国券商可能会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多样化佣金结构以供投资者选择,具体可能从两个方面入手:(1)根据客户不同的资金量和交易金额制定不同的佣金费率,这里的佣金费率可以是与交易金额挂钩的固定比率佣金,也可以是与资金量挂钩的年费佣金制;(2)与客户收益挂钩的浮动佣金制度。所谓收益挂钩的浮动佣金制就是对投资者的每笔交易只收取少量的基本佣金,只有当投资收益达到一定水平时才收取增值佣金。与收益挂钩的浮动佣金制度实际是为客户提供了风险管理的增值服务。公务员之家

C、销售渠道方面:由现场交易向非现场交易发展

以网上交易为主的非现场交易是全球证券经纪业务发展的趋势,具有下单方便、资金回流快、资讯获取灵活和咨询服务便利等特点,股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电话等多种通道进行下单和获取信息,摆脱了以往下单必到营业部的束缚,缩小了中小散户与大户及机构之间的信息差距。目前国内券商营业部现场交易的成本过高,总量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成,因此应该采取“变有形为无形”的策略,通过大力开展非现场交易来扩大客户群体,分摊和降低成本,逐步实现营业部现场交易和各种非现场交易并存的新型服务模式。因此同时在这场变革中,有一个很大可能从这次竞争中突围出来的群体,就是与网络技术结合比较紧密的新型券商。

D、促销策略方面:从分散促销向统一营销发展

从国外经验来看,当经纪业务的竞争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券商必须从产品、价格、区位、促销、流程以及形象演示等多视角来全方位地进行形象推介,以提升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我国券商以往在营销过程中各营业部孤军奋战的特点比较明显,不利于规模经济效益的发挥。未来的趋势可能走向全面的客户营销体系,要求以公司为整体来面对所有的客户,通过建立由多部门人员组成的营销小组,来充分利用公司所掌握的资源,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树立客户营销的竞争优势。

3、目前浮动佣金制的实施措施还是单一的,既没有补充说明,也没有配套制度,缺少相关配套的改革措施。我国证券公司之间的竞争还属于“低水平重复竞争”,如果浮动佣金制实施成功,市场将形成以大规模券商、专业特色券商和新型券商并存的局面。而这一切离开了相关的持续的制度支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证券行业准入、营一网点设置、业务创新等方面和其它方面,将会有更多的有关核准制下的市场化方向的政策予以颁布。

佣金浮动制是我国证券市场适应加入WTO的必然选择,也是作为证券市场规范化、国际化、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目前的佣金制度改革只是刚刚起步,从监管部门到证券公司、投资者,都面临着新的考验。佣金市场化后,证券公司必须转变传统的经纪业务运作模式,加大成本控制和业务创新力度,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可以预料一些经营管理不善的证券公司终将被兼并或退出证券行业,而那些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将不断发展和壮大。最终佣金改革将促进证券公司优胜劣汰并进而全面提升证券业的整体实力,各投资者也会从中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刘秀兰:《关于中国发展网上证券交易思考》,《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2)蒋健蓉:《国证券市场佣金制度的发展思路》,《上海金融》2000年第10期。

(3)符斌,李继红:《我国证券交易佣金制度探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5期。

未来走势范文篇9

进入牛年以来,黄金成了最热的投资品种。无论是国际黄金走势,还是广州各大商场的金店、银行的实物金销售,种种迹象显示,在对经济前景的担忧中,人们对黄金这一避险品种的青睐再度升温。如今,随着美元的跌宕起伏和国际油价的风起云涌,黄金价格是否真能迎来一个黄金时代。国内资深黄金投资公司通过展开分析,深入透析黄金价格的未来走势,为众多投资者们打开黄金投资的财富之门,针对目前的黄金市场走势,在借鉴诸多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笔者仅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下。

一、黄金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黄金价格在近十年有一个很平稳的过渡单从月线图上也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来,黄金价格在近十年来一直是在直线上升,尤其是在两千零五年,和零六年黄金价格都出现了大幅的上涨。这主要和中国近期的崛起有关,中国对世界能源的需要日益增加,带来了投资和消费的持续增长。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10年来影响黄金的价格还有北美经济近十年的发展,和金融业例如对冲基金的发展,也为对投资黄金期货的需求更加大了黄金的波动力度。所以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黄金的价格10年走势的发展。

主要还是北美的货币利率政策,由于北美经济政策的衰退,造成了北美货币的持续性贬值,人们开始追捧类似黄金这样的保值货币。北美的货币政策我们也可以通过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格林斯潘,和伯南克,看出北美经济政策的变化。格林斯潘是强势美元政策,坚持美元的货币政策,所以格林斯潘在职的时候,美元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大幅度的贬值。

但是到了,伯南克时期,伯南克可以说是放弃了强势美元政策,开始了让美元持续贬值,为了保证美国经济的发展,伯南克近期任由美元贬值,美元对欧元,英镑等都创了历史新高。所以伯南克在任期间,预计淡化强势美元政策还是会持续,所以美元的持续贬值,造成了黄金的进一步上涨。从价格走势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黄金在伯南克上任之后大幅上涨,有专家预计说黄金的价格在未来会到2000美元,但是黄金的价格走势充满变数,并不会一下涨到2000,金价的走势还是一个充满变数,但长期看涨的行情。

其次,影响黄金的价格走势近10年来,就是央行的抛售,影响金价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来自各国的中央银行,各国央行仍拥有全球约19%的黄金。欧洲央行多年来已经持续卖出黄金,尤其是在黄金价格大跌的1990年代。但现在,许多国家央行面临外界批评它们把黄金卖在最低点的质疑声浪,一些央行开始买回黄金,包括俄罗斯与一些中东产油国家,然而这又几乎是买在高点。美国在尼克松总统时代废除金本位制,但是仍然保有全球最大的黄金准备,超过8000公吨,价值约1530亿美元。

从卡特政府以来,美国就不曾大举卖出黄金。1999年以来欧洲各国中央银行意识到,由于缺乏监管和控制,中央银行黄金储备的价值正在遭到破坏。担心金价无限制的下跌会导致他们手中持有的黄金价值下跌,再加上英国和瑞士等国需要一个合适的售金平台,于是达成《华盛顿协议》。该协议规定,在1999-2004年间协议国央行抛售黄金总量不超过2000吨。

2004年9月,欧央行、欧元区12国央行、瑞士央行和瑞典央行一致同意未来5年内的每一年黄金销售总数最大限制在500吨。欧央行过去2个月已出售37吨,该行在本售金协议年度内无意出售更多的黄金。欧央行表示,其过去2个月已经出售了37吨黄金,但在当前的售金协议年度内其没有计划进一步出售黄金。欧央行06年11月也出售了23吨黄金,因此近期的抛售行为令本售金协议年度出售的黄金总量达到60吨。本售金协议年度截至9月26日。欧央行称,欧央行无意在当前售金协议年度出售更多的黄金。2004年的售金协议由欧央行,12国央行和瑞士及瑞典央行签订,他们一致同意在未来5年时间里每年出售黄金的总量最大限于500吨。所以从这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央行抛售黄金这是对金价的唯一不确定的因素,预计在未来5年,各国央行还是会继续的大压金价,陆续的抛售黄金。所以在基本面上要密切关注央行的动态。

另外,近两年黄金的流向开始发生了一些新的重大变化。从总体来看欧洲中央银行沽出部分黄金储备,而一些东方国家如俄罗斯、印度、中国、日本等国的官方或者民间大量增持黄金,形成黄金大转移,可以称之为“西金东移”现象,目前这种转变还在继续。俄罗斯央行是增持黄金的央行中态度较为积极的一个。目前俄外汇储备位居世界第三,而据俄罗斯央行估计,2007年俄外汇储备将增加700亿-800亿美元。截止2006年12月,俄罗斯央行手中握有黄金394.1吨,只占外汇储备的2.8%。俄罗斯央行手中的黄金绝对量和相对量在全球央行排名中不算太大,但是伴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如果将手中不断贬值的美元换成黄金不失为俄罗斯央行的一个明智选择,而俄罗斯央行似乎也有意而为之,这将会对全球黄金市场的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接下来在10年黄金的价格走势中就是黄金的产量影响黄金的价格走势,出于对通货膨胀、恐怖主义以及美元可能贬值的疑虑,黄金价格创下25年来新高,也让正常的经济供需法则完全失效。但黄金产能的下滑的确是不争的事实,而究其因就是在1990年代价格崩盘之后,许多矿业公司缩减投资所致。

二、黄金价格的远景分析

如今全球多数金矿开采不易,通常都得深入地下,与150年前可轻易在河床边取金的状况大不相同。现在要找到金矿得利用电脑模型来估算出可能含有良好金粒的矿脉,这个过程要花上好几年,探寻成本高达每盎司19美元。然而,当金价不断上扬,也让越来越多原本不值得开采的矿源翻身。

开发新矿或是拓展旧有矿源都需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投资与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因此,在金价下跌时,许多公司都节省这些资本支出;而当金价开始上扬时,投资的脚步也不会太快。

担心金价可能进一步重挫,许多公司在1990年代纷纷采取避险措施,把未来产能以当时的金价预先卖给银行。银行为了付钱,则向中央银行预支黄金储备,卖出后再用之后取得的产能来填补。这也使得市场黄金充斥,进一步拉低金价。许多矿场工人也为之失业。

即使后来国际金价上扬,但随着环保意识的高升,开采金矿过程的水银排放与环境破坏,让许多矿业公司动辄得咎,更被指为是开发中国家破坏环境的元凶。

炼制黄金需要复杂的程序,金价上扬让采矿有利可图,但是后续制程则面临庞大的竞争,导致毛利下跌。一些国家为了主权因素保有自己的炼金厂,因此庞大的炼金产能导致炼制收费每盎司不到一美元。

珠宝商每年用掉全球约70%的黄金供应,原本意大利是全球珠宝的主要制造商,但近来土耳其以低价抢走不少意大利的生意,接着更低价的印度又让土耳其知足苦头。世界最大的珠宝零售通路是威名百货,但是印度则是全球最大的金饰珠宝购买国。印度与亚洲许多国家一样,民众都有购置黄金当礼品或嫁妆的习惯。

黄金也广泛运用在电子产品当中,因为金是完美的导体,几乎每部电脑内都可见到黄金。另一个消费黄金的大户则是牙科医生,去年美国和加拿大人镶补的3400万颗牙齿中,有都含有黄金。全球牙科医生一年用掉将近其实公吨的黄金,而上述产业共享掉全球每年15%的黄金供给。至于剩下约12%到15%的黄金供给,则多以金条或金砖型式,进入私人投资客或政府的储备中。可见黄金的产量是不断的下降,但是黄金的需求却不断增多,所以近期单从黄金的供给和需求上来看,做多黄金应当为不错的选择。

近来由于对冲基金的发展对黄金的投机行为日益加强。在2004和2005年许多新成立的黄金基金引发投资人对黄金的兴趣。这些基金有如共同基金而且是在股市交易,让法人和个人可以轻易买卖黄金。当越来越多资金投入黄金基金,目前已达73亿美元,这些基金就必须买入更多的黄金来支撑基金。这些基金和全球许多投资者买入的黄金,主要都储存在伦敦九家高度隐密的银行。许多拥有基金股份的法人偶尔会要求到银行检视黄金,但是其中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其政策一贯都是拒绝接受。投资人必须透过稽核人员才知道自己的黄金是否存在银行内。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冲基金自身的不稳定定,对冲基金大多采取杠杆势交易方式,无形中把交易风险放大,若这样的对冲基本遭遇灾难,对黄金的价格会造成剧烈波动,所以从对冲基金是一个双刃剑,即加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又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三、进行黄金价格判断分析的主要依据分析

对黄金价格的研判,首先应该知道黄金在通常情况下,与股市等投资工具是逆向运行的,即股市行情大幅上扬时,黄金的价格往往是下跌的,反之亦然。当然,黄金价格的涨跌与我国股市目前的行情并没有太多的关联,而是与国际主要股票市场有较强的关联。其次应该知道将黄金作为投资标的,它没有类似股票那种分红的可能,如果是黄金实物交易,投资者还需要一定的保管费用。第三应该了解不同的黄金品种各自有哪些优缺点。

l介入时机有讲究

从国际市场上黄金的长期价格走势来看,黄金价格虽然也有波动,但是每年的价格波动在通常情况下却是不大的。国际市场上黄金的价格在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每盎司的黄金曾经到达过855美元的历史高位,后来也曾下探到252美元的一段时期内的低点,现在虽然因为种种原因而回升到425美元左右,但是在高位套牢者却很难在短时间里解套,如果以股市里短线投机的心态和手法来炒作黄金,很可能难如人愿。

由于影响黄金价格走势的因素很多,如国际政治、经济、国际汇市、欧美主要国家的利率和货币政策、各国央行对黄金储备的增减、黄金开采成本的升降、工业和饰品用金的增减等等,都会对国际市场上的黄金价格产生影响。个人炒金者对黄金价格的短期走势是很难判断的,所以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一个相对的低点介入然后较长时间拥有可能是一种既方便又省心的选择,毕竟投资黄金作为个人综合理财的一部分,选择黄金有与其他投资品种对冲风险的作用。

2.“精挑细选”黄金品种

作为投资工具的黄金品种有很多,从交易方式上可以分为纸黄金和实物黄金交易,从时间上可以分为即时柜面交易和期货交易,从不同的发行管理部门和发行目的可以将实物黄金分为标金、饰金、金币等等,其中金币还可以细分为纯金币和纪念金币等。投资者在选择黄金品种进行投资时,黄金饰品一般情况下是不宜作为投资工具的,从纯粹的投资角度出发,标金和纯金币才是投资黄金的主要标的。如果对邮币卡市场行情比较熟悉,则也可以将纪念金币纳入投资范围,因为纪念金币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和频率远比标金和纯金币大。

3.熟悉黄金交易的规则和方法

上海黄金交易所目前有130家会员单位,其中商业银行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有个人黄金买卖的资格,中国银行首家推出的“黄金宝”业务,吸引了不少黄金投资者的参与,所以个人投资者有一个选择哪家银行进行委托黄金买卖的问题,而银行的实力、信誉、服务以及交易方式和佣金的高低将成为个人投资者选择时的重要参考因素。

而在具体的交易中,既可以进行实物交割的实金买卖,也可以进行非实物交割的黄金凭证式买卖,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实物黄金的买卖由于要支付一定的保管费和检验费等,其成本要略高于黄金凭证式买卖。另外,黄金交易的时间、电话委托买卖、网上委托买卖等都会有相关的细则,投资者都应该在买卖前搞清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论与建议

今年以来,黄金价格达到28年来的高点,金价的大起大落要求投资者以更为理性的态度分析决策。由于影响金价的因素很多,在分析黄金价格走势的过程中,应当将基本面和技术面相结合,并把握好当前金价的主导影响因素。

从基本面的角度看:黄金供求中变动较大的因素是机构投资者对黄金的投资持仓情况。年中数据的情况表明,机构资金有流出黄金市场的迹象;国际经济正处于全球流动性过剩的阶段,国际政治环境中伊朗核问题的影响仍未消除,这些不利因素需要黄金发挥保值避险功能,因而提升了市场对黄金价值的认同度:美元走势与黄金价格通常具有负相关的关系,目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局面令美元贬值日益加剧,也令黄金的长期上涨趋势得以确立;国际原油价格与黄金常常出现同涨同跌的情况,近期金价的走势更是凸显了这种特征;原油供求关系决定了其价格仍将持续走高,相应地黄金在此过程中将充分发挥其保值功能而同步走高。

从技术面的角度看:时间跨度为9年的圆弧底形态决定了黄金正处于长期大牛市之中:金价自去年5月份从730美元的高位下跌后,再在今年9月重上730美元,这显示目前中短期的金价走势开始再度出现上升的曙光,很快就会超越750美元的价位。

无论从基本面还是从技术面的角度,黄金长期牛市的趋势都是显而易见的。但目前中期上升趋势有待进一步确认,短期内金价受油价波动影响,盘整波动难以避免。黄金作为一种增值保值的投资品种,投资者不必在意短期内价格的波动,买入后选择长期持有是普通投资者最佳的投资策略。

参考文献

[1]刘浩然.黄金价格影响因素和投资策略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2

[2]崔琳.2006年黄金市场评述及2007年展望[J].市场分析与预测,2007,2(26)

未来走势范文篇10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股票内在价值”对于投资的重要性,随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的兴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和普通投资者却难以采用。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方法。本文探讨了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在股票价格预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是极为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如何进行反应,即使最高明最富经验的分析师也难以稳操胜券,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信息对市场影响的传导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传导模型,不能准确把握金融政策、利率政策、公司状况、国际市场及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方式和作用,只能似是而非地对价格走势进行把握,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如何判断或预测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员的极大兴趣,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股票定价方法向着量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大量令人振奋的定价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在1934年《证券分析》一书对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暴跌的深刻反思,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股票价格会由于各种非理性原因偏离“内在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会得到纠正而回到“内在价值”,因此,股票价格的未来表现可通过与“内在价值”的比较而加以判断。但“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因此,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及其现金流的准确把握将是非常关键的。此后,戈登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定价的现金流量模型即“戈登模型”,然而,公司未来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为该模型的广泛应用带来麻烦,为此,关于股票定价的早期研究就集中在确定公司未来现金流。费雪(Fisher)教授认为未来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可用概率分布来描述,马夏克(Marschak)、希克斯(Hicks)等学者经过一系列研究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可以看作是对投资于未来收益的概率分布矩的偏好,并可用均方差空间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同时,他们还发现“大数定律”在包含多种风险资产投资中会发挥某种作用。戈登模型在股票价值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单只股票估价分析的基本方法,然而,该方法并没有解决股票投资风险与未来现金流折现率的关系,直到亨利·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建立才对这一基本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该模型的致命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投资者会将所有的投资集中在一只股票上,基于此,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于1938年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建立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以统计学上的均值和方差等概念来衡量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给出了投资者如何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最优组合以最大化其投资收益,并将风险分解为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从而,指导投资者最优化其投资行为。此后,其学生威廉·夏普(M·Sharpe)、林特纳(Lintner)等为强化该理论的应用,将其注意力从马科维茨的微观研究转向整个市场,将其复杂形态简化为以市场指数为基础的单因素关系,并发现在均衡市场条件下资本资产的收益与风险遵循线性关系,即著名的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前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然而,由于CAPM所要求的前提过于严格限制了其应用,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研究在一定弱化条件下的定价理论,他们是迈耶斯(Mayers,1972)的存在大量非市场化资产的投资定价理论、罗斯(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布里登(Breeden)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消费增长率的线性关系模型(CCAPM)等等为数众多的数量化投资模型,为市场投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定决策依据。

Roberts和Osbome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漫步”或“随机游动”的规律,由此,以Fama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会作出合理的反应,将市场信息与股票价格相结合。进入1980年代,在探寻一般均衡定价模型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将定价理论的研究方向转向注重市场信息的考察。经过实证检验,邦德特和塞勒(BondtandTheler1985)发现股市存在投资者有时对某些消息反应过度(overreact),而杰格蒂什(Jegadeesh1990)、莱曼(Lehmann1990)等则发现了股价短期滞后反应现象,由此,杰格蒂什和迪特曼(Titman1993)认为投资者对有关公司长远发展的消息往往有过度的反应,而对只影响短期收益的消息则反应不足,关于这一点仍然存在着争论,尽管如此,信息与股价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关系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认同,并且,弗伦奇和罗尔(Roll)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股价波动幅度与可获得信息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定价理论在现代经济金融学家的推动下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明了“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缺乏有效的解释手段反映了我们科学体系的不成熟”,面对这一现实,金融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非线性方法与混沌思想来理解股票市场行为,甚至采用具有黑盒子性质的定价核概念、半自回归方法和半非参数估计以及近年兴起的系统仿真等新方法,试图解释信息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将成为股票定价理论的新兴的令人激动的发展领域。

但是,这些模型的应用都需要较为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庞大的数据系统,而且,所需数据要求有较长的时间跨度,以满足“大数定理”的要求,这些对于新兴市场和广大的普通投资者来讲,难为其用,而且,市场价格的变化往往与股票“内在价值”并不一致,因此,寻找一种既简便又能适应市场基本状况的定价方法就自然成为了我们的追求。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模型,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2.股票投资价值灰色系统模型

灰色系统理论(GreySystemTheory)的创立源于20世纪80年代。邓聚龙教授在1981年上海中-美控制系统学术会议上所作的“含未知数系统的控制问题”的学术报告中首次使用了“灰色系统”一词。1982年,邓聚龙发表了“参数不完全系统的最小信息正定”、“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等系列论文,奠定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他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系统与控制通信》杂志主编布罗克特(Brockett)给予灰色系统理论高度评价,因而,众多的中青年学者加入到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行列,积极探索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事实上,灰色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艾什比(W·R·Ashby)所提出的“黑箱”(BlackBox)概念发展演进而来,是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相结合的产物。艾什比利用黑箱来描述那些内部结构、特性、参数全部未知而只能从对象外部和对象运动的困果关系及输出输入关系来研究的一类事物。邓聚龙系统理论则主张从事物内部,从系统内部结构及参数去研究系统,以消除“黑箱”理论从外部研究事物而使已知信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因而,被认为是比“黑箱”理论更为准确的系统研究方法。所谓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而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统,灰色系统理论所要考察和研究的是对信息不完备的系统,通过已知信息来研究和预测未知领域从而达到了解整个系统的目的。灰色系统理论与概率论、模糊数学一起并称为研究不确定性系统的三种常用方法,具有能够利用“少数据”建模寻求现实规律的良好特性,克服了数据不足或系统周期短的矛盾。

目前,灰色系统理论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不仅成功地应用于工程控制、经济管理、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领域,而且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如在水利、气象、生物防治、农机决策、农业规划、农业经济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灰色系统理论在管理学、决策学、战略学、预测学、未来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示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那么,灰色系统是否能够在股票市场价格走势方面发挥作用呢?以及怎样发挥作用?这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

勿容质疑,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的研究为我们认识股票价格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其运用受相关专门知识的约束,同时,也受人们对公司未来现金流的预期是否合理与准确的影响,那么,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的纠正,必然需要一定的学习过程,并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学习成本”。如果将市场有效性与信息定价机制相结合,将对股票市场的定价机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在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关系上,人们发现股票价格不仅反映其内在价值的信息,而且反映了市场交易者的“噪声”(Black,1986),因而,股票价格的偏离不会总回到其“内在价值”。这样,我们根据这些所知信息还是难以预测或把握市场价格走势,从而经常出现投资者对信息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的现象。

我国股票市场有“政策市”、“消息市”之称,应该说这是效率市场的应有状况,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我国股市的股票价格对其反应“内在价值”的信息未能作出充分的反应,因而,认为我国股市的这种反应机制是跛足的(包建祥,1999),“有关股票市场的政策法规报道”是对投资者最有价值的信息,对股价的影响也最大(茆诗松,1997。),而且存在着对信息的反应过度及反应不足(魏刚,1998;张人骥,1998。),呼吁建立完善的信息定价机制。应该说,我国股票市场经过近年的发展,市场的信息定价机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市场对信息的敏感性有了实质的提高,对影响股票“内在价值”的信息,不论是系统信息还是非系统信息,股票价格均有相应的反应,因而,为通过市场价格的一定历史时期的反应判断市场价格的未来走势,提供了可能。

由于股票价格应该反应与其相关的市场信息,那么,信息在价格中的输入和传递就有其相应的轨迹和强度,这种轨迹和强度取决于该股票的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机制和灵敏性,而对于不同的股票,价格反应信息的机制和灵敏性有着相当的不同,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异,以及这种轨迹和强度大小是什么,难以准确把握,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和股票“内在价值”,在新兴市场中,这种状况尤甚。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兴市场中,作为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讲,他们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者,更像是通常的“投机者”,即以市场交易差价获取利益,并不是以获取公司分红或股利为目的,因而,对这些投资者来讲,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似乎显得那么重要了,他们最为关心的应该是股票市场价格的近期走势如何,以判断价差的大小,从而决定该股票是否值得买卖,因此,交易过程中并不需要知道公司股票“内在价值”。由此可知,股票价格的市场表现的趋势判断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由于股票价格是相关信息的综合反应,所有的相关信息的传导机制和灵敏度都得到了相应的反应。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种传导的方式和灵敏度是什么,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利用适当方法通过信息在价格中的历史反应来判断价格的未来行动方向或状态,从而寻求信息在股票市场价格中的反应机制,这是因为历史行为反应至少部分反应了价格行为固有规律,并反应了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能力,这种反应能力决定了价格的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我们认为,灰色系统理论的建立为测定和反应这种传导机制和灵敏度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方法。

我们知道,灰色系统是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来寻求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这是因为,客观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其发展变化有着自己的客观逻辑规律,是系统整体各功能间的协调统一,因此,如何通过散乱的数据系列去寻找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就显得特别重要。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一切灰色序列都能通过某种生成弱化其随机性而呈现本来的规律,也就是通过灰色数据序列建立系统反应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系统的可能变化状态。

灰色系统理论认为微分方程能较准确地反应事件的客观规律,即对于时间为t的状态变量,通过方程就能够基本反映事件的变化规律,那么,假定某股票价格的状态初始序列为,通过灰色一阶累加生成序列和弱化关系式(k=1,2,…,n),我们就可以得到该股票价格的时间状态的灰色微分方程为,系数a就是股票价格对信息的敏感性,是股票价格状态对信息反应系统变化内在规律的指标,在灰色系统里被称为“系统发展系数”,而(k=1,2,…)就是该股票在未来k+1时间的市场价格。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要把握市场价格走势和发展方向,并不需要知道是什么信息或多少信息影响其价格的变化以及如何影响,诸如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市场参与人数的增减等等因素分别对价格影响及其方式或者是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新信息的加入会使原有的趋势得以改变,新信息的不断加入是市场价格不断变化的驱动力,而新信息的影响并不是在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在市场价格中逐步体现,这就是通常意义的历史信息的记忆功能,这种记忆能力对于市场价格走势的驱动力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通过判断这种驱动力(系统发展系数)的发展变化来预测未来价格走势正是灰系统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3.灰色系统模型的应用实例

3.1时间转折预测

这里,我们以上海综合指数的日收盘指数为标准,以2000年1月10日1545.11点为起点,如果局部低点和高点之间相差200个点以上,认为市场指数出现了一次转折,将低点-高点的变化看作一个阶段,因而,我们选择各阶段的局部最高点和最低点,并选择相临的指数相差200点以上的点,计算其距离起点的月份数,以构造指数走势的量化分析,具体数据见表1。根据灰色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指数转折点的时间方程为:,其中k=1,2,…。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根据这个模型可以对指数转折情况进行预测,计算结果和模拟误差状况见表2,由表可以看出,该模型对指数转折时间点预测的残差平方和0.54,模型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为2.6%,小误差概率几近为1,因此,平均预测精度为97.4%,预测精度为二级,说明该方法基本可用于市场综合走势转折时间的初步预测。由此转折预测方程,我们可得到后一阶段的5个预测值为:19.4、23.3、27.9、33.6和40.3。第一个预测值19.3表明下一转折点在从2000年1月起的第19个月左右,即约在2001年7月会出现一次重大转折,再经过约4个月的调整后将又会有一次较大的转折,即预计在2001年11月份可有一次200点以上的变化。

表1时间序列表

3.2上海综合指数的预测

2001年来,上海综合指数收盘指数从1月2日的2103点降至10月22日的1520点,跌幅近30%,如以当年最高点2245点计,跌幅更深,因此,我们应用灰色系统模型对股票指数变化状况进行预测,以期能更好地开展投资决策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根据灰色微分方程建立上海综合指数走势预测模型,为此,我们以上海综合指数的实际周收盘数为基础,以2001年8月10日周收盘价1955.04点为数据系列的起点,得到指数走势的预测方程:,其中,k=1,2,…。根据这个模型对指数的预测,结果和误差状况见表3,由表可以看出,该模型对指数序列模拟的残差平方和为1259.90,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79%,因此,平均预测精度为99.21%,最大预测误差为1.20%,小误差概率近似为1。从模型本身来看,应该说对上证综合指数的预测精度基本能达到要求。

3.3新陈代谢模型与事后检验

事后检验是根据模型预测值与市场实际表现进行比较而得到的,根据该指数走势预测模型,我们可以得到未来4周的收盘指数分别为1768.66、1741.12、1714.00和1687.31,总体是一个下降的趋势,上海综合指数的实际值1807.02、1764.87、1691.33和1572.45,实际误差分别为2.12%、1.34%、-1.34%和-7.30%,表明有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但实际结果也表明,利用某一数据系列对走势或时间转折进行长期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新信息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历史信息影响程度的有限性,即价格对信息的记忆与预见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信息对系统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减弱,误差将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采用新陈代谢GM模型对2001年8月17日开始的上证综合指数趋势进行模拟,即利用最新的数据替换最旧的数据以最大限度地体现新信息对市场走势的影响,计算的结果列于表4,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的最小预测误差为-0.03%,最大预测误差是7.73%。在趋势判断上,预测趋势与市场实际表现有着较为一致的变化。从其模拟散点图看,预测值与市场实际表现有着极为吻合的效果。

表4新陈代谢GM模拟结果与后验表

后验相对误差图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