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英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30 01:06:17

真心英雄作文

真心英雄作文篇1

“隆”的一声,汶川发生8.0级地震,昔日欢声笑语的校园轰然倒塌,高楼大厦被夷为平地。无数条充满热血的生命被废墟活埋,他们看不到亲人,看不到那美好的世界……5月12日,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日子,他预示着中国将面临空前的挑战……

在四川灾区,天都下起了暴雨,仿佛在为他们哭泣。但是,几个小时,只有短短几个小时,中国人民就在温总理的指挥下紧急开展了救援工作。这是让人永远忘不了的一幕:学校的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当时救援队正发了疯似的救人。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时,教学楼突然因余震随时可能再次坍塌,在进入废墟救人几乎等于送死。此时,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然而此时,几个刚从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他们听见就不管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发生了,巨大的混凝土块眼看就在往下陷,几个往里转的战士马上被其他战士死死拖住,两帮人拼命拉扯。最后,他们被拖出来了,但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一个孩子的战士跪下来就大哭,对拖着他的人喊:“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求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时至今日,一辆辆装满救援物资的列车驶向灾区,一支支先进的医疗队伍奔赴灾区,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献血,外国友人也伸出了援手。据统计,救灾款总额已达两百亿元,战士已挖出六万多人生还者。这次灾难虽然十分重大,但也给了我们许许多多感动。在我们伟大的领导人领导下,全国上上下下涌现出了千千万万这样的“真心英雄”。我们现在的灾情就像《真心英雄》中唱得那样:“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啊,只要1300000000炎黄子孙把全部力量凝聚到一点,8.0级的地震也不过如此,中国人民在困难面前只会越挫越勇!

真心英雄作文篇2

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一阵悦耳动听的歌声在我的耳边久久萦绕!这首歌就是——《真心英雄》。

每当这首老歌响起,我就感慨万千!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要用歌声忘了所有的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甜蜜的梦想,当我们有“痛”时,可用动人的歌声来安抚自己的情绪;“灿烂星空,谁是真的英雄,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在繁星满天的星空灿烂的夜晚,不知道谁是一个英雄、一个胜利者,人们虽平凡、朴实,却给了我恩惠,让我感动;“再没有恨也没有了痛,但愿人间处处都有爱的影踪”:愿人间没有仇恨、没有悲痛,在辽阔的领土上,到处可看到爱的影子、关怀的行踪;“祝福你的人生从此与众不同”:愿世间每一个人的人生道路都与众不同;“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一寸光阴一寸金,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时间却是宝贵的。我们应在短暂的生命之中,好好地把握宝贵的时间;“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既然有甜蜜的梦想,就要竭尽全力去实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经历过无数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才能看到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彩虹。要想成功,要想取得胜利的成果,必须经历挫折、战胜重重困难,没有一个人能随便地、凑巧地成功;“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动,和心爱的朋友热情相拥”:当你感动之时,你就应该好好地把握,和心爱的朋友互相拥抱;“让真心的话和开心的泪,在你我的心底流动”:作为朋友,就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真心的话语应该向伙伴们诉说,有开心的泪水应该和同伴们一起在心间流淌……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只有自立自强、立志成才,有甜蜜梦想与伟大、高尚的思想情操的人,才配经历风雨,才配看见亮丽的、灿烂夺目的彩虹,才配做生活的强者,才配做“人上人”,才配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学们,其实成功并不遥远,它远在天边,近在咫尺!只要有“三心”,你就一定能走向畅通无阻的成功之路!哪“三心”呢?分别是:充足的耐心、坚定不移的决心(也可以说是恒心)、毫不气馁的信心

真心英雄作文篇3

[关键词]英雄;英雄崇拜;校园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48 — 02

英雄与英雄崇拜在当今校园里现状

大学校园历然被看作是时代的“晴雨表”,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校园里“折射”。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利益至上的原则以其强大显著的现实功效不但成为整个社会的根本行为准则,而且也为大学校园所欣然接受。浓厚的功利色彩由表及里已成为众多学生内心的一种实在的质。物质主义泛滥成灾,现时的享乐与利益湮没了人性的灵彩,漠化了心灵的追求,大学生们的精神家园正可怕地进行着荒漠化。在物欲的横流里沉沦,人们欣然陶醉于物质的享受之中,精神追求已成昨日清梦。英雄不再有光辉的形象,英雄成了肆意调侃的对象,成了一种虚妄的炫耀,成了一种过时的摆饰,英雄崇拜显得幼稚可笑。那些既能享受安逸舒适的生活又能潇洒赚钱的灿烂的“星哥星姐”、商界名流、通俗畅销书作者,甚至是痞子、流氓等则成了英雄,英雄就是这样在当今校园被浅薄庸俗功利化,从而失去了精神意义和追求。这是当下被称为英雄的伪英雄,这样的“英雄崇拜”实际上是对物质的崇拜,是同真正的英雄崇拜相背的,是精神家园荒芜的表征和显现。当今校园里有英雄那也只是墙角里寥寥的“几株野草”,没有英雄则是不得不承认的冷酷现实。

英雄与英雄崇拜的内涵

英雄崇拜一直贯穿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以其独特的存在意义表征着社会、历史、时代的精神状况,成为与社会历史发展相伴的精神文化现象。英雄从他产生伊始就不仅仅体现个人的存在和价值,他是一种圣洁化理想化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架天秤,一种尺度,一个标准,它是一个相对而言无所不包的价值体系,是一种完美的精神形象和象征,寄托着人们的信念、梦想和对精神的追求,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英雄形象的光辉突显在它的精神意义上,英雄的存在是一种丰硕精神的显现和存在。人们在英雄的形象里确立了自信,看到了自身的伟大和强悍,获得了源源不息的力量。

由上所论,我们可以给英雄的内涵作出一个明确的阐述。所谓英雄,是一种价值尺度、一种精神坐标,它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具有统一思想的先进集体,一个积极的综合而成的价值体系。英雄崇拜则是一种自主的精神追求活动,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行为。“英雄崇拜心理能有效地激发整个社会群体共同的热情。英雄崇拜的热潮,是生长中的社会正在寻求出路的表现。”〔1〕但在对英雄的崇拜中必须避免和反对对英雄人物的过分称颂、赞扬、迷信以及神化、偶像化和宗教化,任意夸大英雄人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必须反对一些对英雄崇拜的错误认识,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认为英雄会在个人的成长以及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中造成普遍的主体意识淡化。这实是一种误解,混淆了个人崇拜和英雄崇拜,“个人崇拜的过程不过是主体人格、价值、个性、智慧泯灭的过程,是主体在精神麻木状态中的一种心灵的直接的纯粹满足。”〔2〕这样的个人崇拜是同英雄崇拜相对立的。实际上,真正的英雄崇拜从来就不曾削弱过主体意识。人们在对英雄人物的具体羡慕和仿效的过程里,渐渐将自己的热望、信念、追求融入到英雄的业绩中,在内心不断融合的过程之中,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诞生了,这时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则完全超出了具体个人的感性经验,上升为一种理性的价值参照体系。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是对自我的认同,对信仰的执著和对神性人的永不止息地渴望和追求。无论是从个性体验还是从社会意义上来讲,对英雄的崇拜源于人们积极向上的天性,昭示着一种精神的探索和丰硕,信仰的立屹和坚定以及人们内心的祥和、充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有着英雄的民族是富于探索和创造的民族,是强健充满生命力的民族,是充满凝聚力和意志力的民族,最为重要关键的是,这是一个精神充实的民族。

英雄隐退的背景及原因

由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整个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转型,但社会转型不应成为放纵的理由和逃避的借口。市场经济促使人们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这本是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对此,不但不能禁止排斥,更应积极鼓励。但将这一正常的需求夸大化,摒弃道德感和对精神的追求,这就走向了一个极端,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严重的后果。现代化不等于经济化、物质化,它要求的是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互相推动的有机协调和综合发展,而绝不是物质突行精神滞后的“瘸腿”现代化。英雄从校园里隐退除了宏观上的社会原因外,还有一些具体的因素值得分析探讨。

1.信仰的坍塌 “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学说、主义特别是它的承诺或特定对象的确信无疑、极度尊重、无比向往及自愿委身。”〔3〕信仰是关系到人内心思想精神的严肃问题,对于如今崇尚简单轻松生活的大学生来说是不合时宜的,“信仰意味着把一生交给渴望而不可及的空洞理想,而我只需要一系列实在的目标。”〔4〕他们需要的是一系列可以达到的现实的具有实际利益和功效的目标,一张张证书、一份份薪水优厚的工作才是他们的目标,轻松富裕的物质生活才是他们的“信仰”。而英雄形象的巨大力量是由信仰所引导激发的,信仰是人们对英雄崇拜的最为关键根本的支撑。信仰坍塌破碎了,英雄芜自孤立也就不可能了。

2.虚妄的个性意识 积极培养人的个性意识是符合历史发展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但一味地强调个性则会失之偏颇。个性意识没有错,是完全必要的,作为一个人没个性意识那也是很难从内心激发起对英雄的崇拜。但这偏颇虚妄的个人意识容不下英雄,总是要将英雄贬低打倒。可英雄从来就不曾压抑人的个性,英雄在独立中辉显的是激昂、博大、深远,对于英雄的接纳融合那是一个上进心灵的自主选择。虚妄的个性意识最终不会成就独立的人,内心的空虚、浮躁、浅薄使其不可避免地走向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3.文化生活的粗鄙 很多学生都说如今的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日趋丰满厚实,所以对他们精神世界的失落荒芜之谈纯属虚言,是可笑的“杞人忧天”。人心真的浅薄了,连起码的鉴赏力都丧失了。他们是靠读武侠言情通俗杂志和看卡通低俗影视等文化快餐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的文化生活讲究一种消费,一种诉诸官能的享受,不再注重心灵的感动和对生命的体验。浅薄、庸俗的快餐文化的在校园大行其道,经典、优秀、深刻的文化遗产被搁置冷漠。他们不懂得这些经典、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只有把自己置身在经典中,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世界才能根深叶茂繁华竞逐,我们的心灵才能博大深沉,人才会有精神源泉,才会有美好的气质。”〔5〕

4.情感的钝化和萎糜 大学生把学习生活的空间和时间都集中在了各式各样的考级考证上,庸俗粗鄙的文化生活中,萎糜滥情的风花雪月下。他们和现代社会人一样同自然几乎处于隔绝状态,人的灵气丧失殆尽。急剧扩张的金钱权力洪流和浓厚的功利色彩已使他们变得浮躁麻木、玩世不恭。他们无暇无意去关注情感生活,游戏般的随便恋爱,谈不上感受体会,更不要说真诚地投入了。爱情、友情、亲情等诸多美好的情感越来越简单化、世俗化、实用化、功利化。如此情感淡漠的如何可能激起对英雄的崇拜的!英雄那充沛的情感和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已显得过于虚幻和可笑了,英雄别无选择地隐退。

5.教育目的的功利化 当今的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功利的色彩日趋浓厚,越来越市场化金钱化。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建设什么样的学科,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都以市场的价值取舍为导向,基础学科人文学科日益被冷遇边缘化。大学的人文风气日渐衰落,而工具理性却日益膨胀,教育的目的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人们学习的,以及所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本领。即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更好。而缺乏‘为何而生’的教育,导致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人是什么?’‘我是谁?’——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所吞没。”〔6〕这样功利的教育是无法去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是无法去培养文化底蕴丰厚的学生的,是无法去塑造真正意义上的人的。

英雄与英雄崇拜在当今校园存在的意义

英雄的存在代表着一种深刻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实质,寄托着人们的追求与希望。“人们在英雄身上看到了力量的奇迹和道德的光辉,也就是看到了自身的荣耀。”〔7〕英雄的存在和对英雄的崇拜是对校园整体精神状况的表征,是对信仰时代的确认和张扬。信仰是永远都不能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退出消逝的,“人的时代永远是信仰的时代。世界永远被有信仰的人所支撑。”〔8〕当今的校园正处于一个传统的价值体系崩溃坍塌,新的价值标准尚未确立的转型时期,精神的动荡是正常的,信仰被贬低英雄被冷置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传统崩溃的废墟之上作最终的放弃,麻木不仁地拒绝对意义追求和对信仰重建的思索则是完全荒谬的。对英雄的崇拜就是对信仰的执著,就是在一种伟大崇高的力量的感召下对生命意义的严肃追求。对英雄的崇拜是严肃生命守望精神家园的一种标识,一种积极的行动。在如今信仰支离破碎虚无了的校园,英雄的存在更为必要和迫切,它为动荡时期里茫然困惑的灵魂提供了相对完整的价值参照和追求的依靠,对信仰的重建和精神家园的葱绿起着极为重要的精神依托和安慰促进作用。

当下的中国走在一个荆剌与平坦同在,希望与困惑相伴、机动与挑战并存的十分复杂和微妙的时期,大学校园也处在一个迷惘与思考、分辨和选择、认同与开创相交织的彷徨过渡的时期。大学校园是传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承担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中国在大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必须建设文明的中国文化和民主的中国政治,这是民族的终极关怀”,〔9〕更是当代大学生的终极关怀。在传统价值体系崩溃的废墟之上重建新的价值体系和观念系统,这需要严谨开放的思想,积极进取的精神,更需要敢于扬弃的信心勇气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在社会向现代日益迈进的过程中,大学校园要在彻底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中重塑人文精神,真正扮好民族文化传承的角色和承担起民族振兴的希望和未来。

〔参 考 文 献〕

〔1〕〔2〕余理,李平,陈丽.崇拜心理学〔M〕 .北京:华龄出版社.1997:96,94.

〔3〕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207.

〔4〕〔8〕王晓华.我们还需不需要信仰?〔J〕 .中国青年研究,2000,(06) .

〔5〕肖夏林.你们越来越不像大学生〔J〕 .中国大学生,2000,(12) .

〔6〕王勤,周国文.从读书无用论到读书赚钱论---论校园文化中理想主义的缺失 〔J〕 .中国青年研究,2001,(04) .

真心英雄作文篇4

 

关键词:英雄 英雄模式 精神 人性 个性

    一、英雄的内涵

    我国历史悠久,在不同时代的舞台上生活着面目、形态各异的英雄。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所塑造的英雄大都是“忠义”两全,以丧失人性为代价,满腔只有“男儿自当马革裹尸还”的壮志,悲凉之情滥于言表。

    那么,究竟何谓英雄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金庸在《神雕》中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英雄就是侠之大者;古龙则说英雄并不仅是愤怒、仇恨、悲哀、恐惧、其中也包含了爱与情,慷慨与侠义、幽默与机智;何平导演带着个人的理解在《天地英雄》中粉碎了岳飞的神话,认为真英雄是能把握自己的信念,不惜违抗皇命而不杀妇孺的人;那么我们最终该遵从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认为,无论英雄的表现如何,在本质上他都是一个“人”,因此英雄可以是怒发冲冠与玉石俱焚的蔺相如,可以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可以是独行万里求得真经的玄奖法师,可以是十年心酸著红楼的曹雪芹,更可以是笑着面对生命无常的桑兰。所以,要想成为英雄“立人”是关键,而“立人”的根本内涵是:个体、自由和精神的结合。可见真正的英雄应是“自立”的,需要生命之“兴”(兴:肯定生命的激情和欲求,追求特定人格与价值理想)的,需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哀吟中解放出来,因此首先要成为“个体”的英雄,怀有自尊,秉持着对生命的执着和向往,然后才能成为“集体”的英雄。

    二、影视作品中英雄模式的发展

    (1)“神化”般完美的英雄

    因为我们对“英雄”内涵的解读千差万别,所以影视剧中塑造的英雄形态各异,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的《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给我们塑造了吴琼花、洪常青、王成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但是这些英雄形象大都是单一而完美的,他们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和人们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而没有一点个人的私欲,所以他们完美的几乎和“神”一样。并且这种创作模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初。此外十七年以及文革的十年中,影视作品讴歌英雄成为一种时尚,如“三红一创、青山保林”(即《红旗谱》、((红日》、《红岩》、《创业史》和《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样板戏式的政治电影(即榴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以及《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艳阳天》……

    纵观这些影片,他们给我们塑造的是什么样的英雄呢?人物大都被简化为一种二元对立关系的模式,即正方:穷人—好人-革命者—正面形象;反方:富人—坏人—反革命—反面形象。人物特征也必定是敌方:愚蠢、怯儒、奸诈、勾心斗角等,我方:机智、勇敢、诚实、万众一心等。作品中的父权话语决定着对英雄人物的神化,它们作为正常人的情感和天性则被阉割了,他们大都是出身贫苦‘本质好,从小在生死线上受煎熬’,党的教育与培养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阶级仇,民族恨催化着他们在艰苦锻炼中锻炼成长。于是,他们在成熟之时立即承担起卡里斯马的角色重任,在舞台的中心闪耀着异常夺目的光彩。所以这种平面化的、概念化的、抽象化的、“高大全”式的不真实的“神化”般完美的英雄随处可见,成为一个时代电影创作中的标志。

 (2)从“神”到“人”的英雄模式

    随着文革的结束,我国奄奄一息的电影也缓缓复苏,出现了一种新变化,那就是电影从长期依附于时代政治开始转向,即转向艺术探索、转向世界潮流、转向百姓娱乐需求,这种转向必然导致电影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电影中塑造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大有改观,以1979年的《小花》为开端,以及后来的《今夜星光灿烂》、《高山上的花环》等,英雄开始从“神”走向了“人”,英雄再也不是先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有情有意、血肉丰满、个性鲜活的“人”。在新的英雄观念下,出现了新的英雄形象,此前的英雄人物都具有勇敢,博大、无私美好的品性,他们是钢打铁铸的,在他们血肉之躯里很少有常人的缺点和不足,而在新时期的影片里开始出现了有缺点的英雄形象,于是《归心似箭》中痛苦、徘徊的魏德胜出现了,《高山下的花环》中牢骚大王靳开来出现了,胆小怯儒的赵蒙生出现了。这种形象虽然不太符合传统的英雄模式,但是他们身上人的个性魅力却更真实、可信,不断地征服着观众的心。中国有句古话“人无完人,金无赤金”。英雄、伟人也是人,因此;在这种英雄模式取得成功的指引下,以及人们对人、人性认识的深化,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开始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并一直沿用至今,把人性放在第一位,突出个性,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人性化、个性化十足的新时期的英雄。

    (3)各类英雄粉墨登场

    在新的英雄观影响下,影视作品各个阶层中都出现了血肉丰满的英雄,他们有情有欲、敢爱敢恨、有优点有缺点、有崇高的一面也有粗俗的一面,于是这些英雄真的在我们心中“活”起来。并且随着影视的发展众多类型的英雄形象不断丰富着我们的视野,如:草莽英雄、知识英雄、草根英雄、商业英雄、智力有些缺陷的英雄、甚至一些以前被认为“反面人物”也成为了“英雄”。

    草根英雄是近期影视作品创作的一个重点,如《阿甘正传》中的阿甘、《尘埃落定》中的傻少爷、以及《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硬汉》中的“老三”等。许三多只是个乡村的弄孩子,在外时常被人欺负,在家则常被父亲打骂,他满脸憨直、淳朴,还带有一点混沌和傻气,给观众的感觉是同情、怜悯、甚至可笑的意味。但是这些草根阶层的小人物,在大家的帮助和自己努力下,实现了一种精神的跨越和高度,成为大众审美趣味及现代精英思考的会通,最终赢得了观众的正视和仰视,同时也给普通民众传达了一种信念,即使普通的人经过一番的努力也有可能成为英雄,一切皆有可能,这样就拉近了社会底层大众和英雄之间的距离。所以不同类型的英雄模式都应该引起影片制作人的重视,进而思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随着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的不断淡化,个性、自由、开放成为时代主流的情况下,塑造怎样的英雄形象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成为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精品。

真心英雄作文篇5

论文摘要: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大致有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这些英雄形象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大义之勇”、“至爱之仁”和“忠信之义”,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民间从 自身的观念出发对伦理道德的理解。

元杂剧作家通过对社会与人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塑造出了类型繁多的系列人物形象。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神奇而浪漫的传奇英雄无疑是最具艺术魅力的。他们或叱咤风云,令人刻骨铭心;或侠肝义胆,抒写了人生的辉煌;或救危扶困,受到了人们的景仰与歌颂。在这些难以磨灭的形象身上,有着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下面,本文就对这些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的文化特征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英雄形象的分类

本文把这些英雄人物大致分为历史英雄、草莽英雄与侠义英雄三种类型。但这种分类仅仅是为了突出他们主要的性格特征,并非每一个英雄都只能用一种类型来定义,因为侠义英雄和草莽英雄也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英雄和草莽英雄也具有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的侠义品质。

1.历史英雄

本文所谓的历史英雄主要是指那些在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人物,如廉颇、蔺相如、刘备、关羽、张飞、尉迟恭、薛仁贵、李存孝、赵匡胤等。这些人物曾经真实地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成为了人民群众心中不朽的记忆。但元杂剧作家们在根据他们的事迹进行创作的时候,却并没有严格遵守历史真实,他们或敷演一些史实,或虚构一些情节,甚至根据一些民间传说进行创作。创作的目的只是为了突出英雄人物强大的意志力和坦荡无畏的胸怀,以及知难而进、百折不回的精神和赤胆忠心的品质。杂剧中的英雄形象,已经与真正的历史人物相脱离,所以,严格来讲,元杂剧中的历史人物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人物,他们包含了较多的民间文化因素,“带有较浓郁的民间文艺色彩”。

元杂剧中的历史英雄主要以三国戏和隋唐戏为代表。顾宇倩认为:“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是对历代异彩纷呈的三国故事的一次大检阅。它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民间的口耳相传的特点。由于融进民众的智能,它具有民间故事的丰富性。因为属于民间传说,所以虚构的题材、传奇的人物、曲折的情节,使它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它与一般的元杂剧中文人创作的历史剧,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带有浓郁民间色彩的英雄形象,常常使杂剧中的英雄人物带有民间大众的思想特征,更容易为广大老百姓所接受。

2.草莽英雄

草莽英雄多为民间传说或文学家们虚构的人物,他们中或许有少数人物在正史中有过记载(如宋江),但更多的却是来 自民间传说。元杂剧中的草莽英雄主要以水浒戏为代表。与历史英雄相比,草莽英雄身上少一些力挽狂澜,改变历史走向的“伟人”气质,却多了一些平民气与草莽气。杂剧中的草莽英雄并没有脱离“强盗气质”,常常说些杀气腾腾的话。如《李逵负荆》中“不假称王,而呼保义”的宋江既冷静沉着、度量宽宏,具有领袖的风范和长者之风,但也会说:“取这两副心肝,与咱配酒”,“旗帜无非人血染,灯油尽是脑浆熬”等极具强盗特征的话语,反映出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杂剧中的草莽英雄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渲染与审视。这一点与后世同类作品《水浒》有所不同,《水浒》中的那些英雄多是具有超人的神勇的“神”,比如打虎的武松和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等。而元杂剧中的草莽英雄多为生活中真实的、可见的人,带着普通人生中人性的真相。如《争报恩》中贩卖狗肉的关胜;沿街乞讨的徐宁;被捕盗官军追得东躲西藏的花荣以及《燕青博鱼》中因欠店钱被赶出门,沿街乞讨的燕青等。

这些草莽英雄都经历着平凡人生的悲喜交加,也经受着常人所经受的种种遭际,其饥寒交迫、穷困潦倒之状,与常人无异。元杂剧作家把英雄的平凡性展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具有了人性的真实。

然而,在这些草莽英雄的身上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外表上来看,他们都是爽直粗莽、勇武有力、天不怕、地不怕的好汉;从性格方面来看,他们都有着强烈的善恶是非标准,如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好抱打不平,甚至可以为伸张正义而甘愿赴死。这种品质的生动演绎,体现了元杂剧作家对生命真实本相和人生真相的寻绎,也代表着老百姓的理想与愿望,其中的内在意蕴在民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也更能经得起长时间和多方面的审美玩味。

3.侠义英雄

侠义英雄与草莽英雄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他们都是不畏强暴、疾恶如仇,为伸张正义而甘愿以死相搏的义士,其所作所为都符合社会伦理精神和道德精神,而且都受到了社会的崇拜与赞美。本文之所以单列侠义英雄一类,主要是为了突出其一诺千金、舍生取义、慷慨成仁的侠义品质。

最早提到“侠”这一概念的是先秦时的韩非子,他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对“侠”基本是一种否定的态度。因为“以武犯禁”是对社会法律制度的一种挑战,必然会对社会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所以站在统治阶级立场的韩非子才会对侠进行否定。然而当侠的行为与“义”相结合时,便成了中国人所崇拜的英雄。这种肯定首先来自伦理精神,即道义所在。侠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与崇拜,在于侠可以为某种伦理原则而甘于牺牲和奉献的精神理念;在于侠在分担他人苦难与凌辱的行动中,表现出不愿屈从于人生苦难,并誓死与这种苦难抗争的精神。如《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伍员吹萧》中放走伍员的养由基,为保守秘密而以死相殉的浣纱女,渔翁,义无反顾去帮助伍员复仇的勇士专诸等。在这些侠义英雄身上,代表了作家对于人生的理想与奋斗、超脱与抗争的向往,代表了对于生与死、灵与肉激烈对抗的执著追求。正是由于社会对人类的伦理精神的肯定,才使得侠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彰显,使得生命的进程得以肯定。 

侠义英雄并不一定都是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而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代表,是一种文化角色,侠之所以为侠,本质上是由于对世界的强烈关怀。人们尊重侠,主要出于对这种关怀的尊重。元代文人所处的时代充满了激烈的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的种种腐朽堕落,对生命的威胁时时存在。生命的易逝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的凋零使他们倍感苍凉,这些侠义英雄在舞台上的频繁出现,其实是杂剧作家为了寻求远去的侠义精神和找回昔日锄强扶弱的慷慨之士,蕴涵着强烈的传统道德观。

英雄形象的文化特征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英雄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元杂剧中的英雄形象虽然可以根据其历史地位、性格气质以及行为特征粗略地分为三种类型,然而作为英雄形象的整体,在弘扬精神力量方面却有着一些在中国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共同的、本质的和特有的内涵。

1.大义之勇

勇是英雄最显著的特征,英雄无勇,也就不能算作英雄。孔子认为:“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孟子认为:“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揣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苟子认为:“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苟子·荣辱篇第四》)。可以看出,儒家对勇的理解与义紧密相连,勇一定要在坚持道义的基础上才是真正的勇。与传统文化中对勇的标准一脉相承,元杂剧中对英雄的塑造也严格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虎牢关力战了十八路诸侯的张飞固然是勇的化身,然而在《战吕布》中“威镇于虎牢关,天下十八路诸侯”、杀得主帅孙坚不敢应战的吕布又何尝不勇呢?为何张飞的勇会得到人民大众的肯定与喜爱,而吕布之勇却让人觉得厌恶?这里就涉及到了“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这一命题。张飞的勇代表着正义,而吕布在杂剧中是反面人物,他的勇不符合社会的利益,是与义相违背的,当然得不到人们的认可。

《单刀会》中的关羽冒险过江,毅然赴会的勇气固然令人敬佩,然而他只身过江东并不是好勇斗狠,酷嗜征战仇杀、天不怕、地不怕的血勇之徒。而是在坚持道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无所畏惧。剧中的关羽不但有“匹马单刀镇九州”的超人本领,而且具备卓越的政治见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风度。他一亮相,便从刘邦开国谈到天下三分的过程,指点江山,纵论古今,气度不凡地论述了楚、汉的兴亡得失。他坚毅执着,如山岳惊涛,万千困难不可摧折。他谈笑风生,大义凛然,举手投足之间,便能破敌制胜。 

《赵氏孤儿》中的程婴为保全赵家命脉,不但能做到以亲子来假冒赵氏孤儿,而且在屠岸贾信以为真派人搜出婴儿,当着程婴的面三剑剁死程婴亲子的大变故中,他从容不迫,忍痛不语,冷静自若,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这样的勇与历史上英雄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沉着与冷静同样有着惊心动魄的感染力量,都是大勇的表现,是坚强而完满的生命的象征,元杂剧中的英雄用他们的生命和超凡的勇向我们显示了生命的意义应该是什么。 

2.至爱之仁 

仁是儒学的理论基石,是孔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孔子所讲的仁,源于孝悌,再从孝悌层层向外推广,上升为普遍的人类之爱,最后达到“泛爱众”。在孔子看来,“仁”的精神是从主体身心出发,超越血缘关系而尊重他人权利并普遍性地爱他人。“樊迟问‘仁’。子日:‘爱人 ”’(《论语 ·颜渊》)。这是“仁”的精神的最重要特征。元杂剧中的传奇英雄身上几乎无一例外都具有这种传统文化特征。《单刀会》中的关羽明知鲁肃为讨还荆州,设下圈套却毅然到江东赴宴,固然充分表现了他智勇过人的光辉形象,但关羽冒险过江东,并不是要逞一己之勇,而是为了不使人民再遭涂炭,是要以最小的代价稳定动荡的军事局面。在江东,关羽和鲁肃面对面交锋之前,他义正辞严,酣畅地敞露心曲,惨切地感叹战争,以古代吴、越纷争使两国百姓饱尝战乱之苦的惨痛的历史教训,力斥鲁肃的阴谋,及时平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纷争。这里的关羽,是具有极大仁爱之心、消弭战争的英豪,是用自己的实践去达到仁爱的最高境界的英雄。 

儒家的仁爱没有特定的对象,只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纵横港汉一千条,周围方圆八百里”(《双献功》)的梁山泊是光明的所在,正义的象征。剧中受压迫的人往往要到梁山告状、求助。《李逵负荆》、《燕青博鱼》杂剧中出现的“忠义堂”、“替天行道”等不仅仅是英雄们为了对抗官府所提出的政治口号,而且也符合广大老百姓的利益,是作者所倾力赞美、歌颂的对象。《渑池会》中的蔺相如在遭到了廉颇的侮辱与殴打时,却为了不使“士马相践,庶民涂炭”,从容忍受,并说“俺为臣者当要赤心报国,岂记私仇呵!”表现了关心人 民的思想。

在《李逵负荆》中,当李逵听到王林说女儿被他最尊敬的大哥宋江、鲁智深抢走,并拿出红绢褡膊为见证时,便怒气冲天地回山追查,他大怒,就砍倒杏黄旗,大闹忠义堂,为的只是对人民的同情。所以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仁是最高的道德表现,是不断企及的理想和目标。

3.忠信之义

在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义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义的观念对塑造中国人的道德直觉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早在《礼记 -中庸》中就有:“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的论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义,善也。引申之训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就是讲君子应该把义放在个人道德修养的首位,并作为本质内容。

民间受孔子正统道德观的影响,把主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容的“义”在生活中具体化为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以及知恩图报的原则。元杂剧中许多三国戏所表现与弘扬的就是义的道德标准,杂剧中的关羽就是“义”的化身,他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最终演出“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的壮举,体现了“义”这一道德原则在封建社会中之价值。 

水浒戏也对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替天行道”的政治口号本身就认为梁山好汉所从事的是一种义举,梁山事业的凝聚力就是义气。《单鞭夺槊》中在原来的主人刘武周死后李世民来劝降时,坚持要为其先主服孝三年,以“尽君臣礼”。既是忠的体现,又是内在的义的道德标准的外现。归顺李世民后,他发誓:“我必然舍这一腔热血,为国家出力”,也是出于感激李世民对他器重的义举。

元杂剧中所描写的这一切,对于市井读者却有很强烈的吸引力,因为这种道德是他们在生活中所崇尚的。关羽后来成为“伏魔大帝”、“关圣帝君”,固然与统治者要求人民效忠有关,却也离不开民间从自身的观念出发的理解。

结语

元杂剧的作家们把英雄的理想精神和人格魅力融会于对生活的哲理思索之中,以英雄形象引导读者和观众主动走进现实生活,去感悟生命的意义,更多地以理性的认识去剖析正在经历的生活的品质,去思索英雄人物悲壮生活历程中所容涵的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人生、人性、人道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读者以潋隋、灵感和理性浇灌出生命之花。

参考文献:

[1]丘振声.三国演义纵横谈[m].台北:晓园出版社,1991.

真心英雄作文篇6

[关键词] 英雄梦;人物形象;谍战片

三国时期文学家刘邵在《人物志》中对“英雄”做了明确解释:“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刘邵认为,英雄是才智、胆识、力量超乎于常人之人。

从远古神话中的后羿、夸父,到历朝历代被编入民间说唱艺术中的王侯将相,再到被写进小说或剧本的为国家独立、民族尊严、人民幸福而奋斗甚至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在我们的艺术作品中,每个时代都塑造有那个时代的英雄。在英雄身上,集中体现着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和人性优点。当然,每个时代也需要每个时代的英雄,因为英雄是那个时代的引导力量,是所有人心目中最完美的“梦”。

在影视作品中,英雄的类型、特质也随着时代观念的变迁、题材的拓展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几年,随着谍战剧的兴起,智勇双全、有血有肉、周旋于敌我之间的间谍英雄开始活跃于荧屏之上,成为颇有新意的一类英雄形象。他们有自己的身份和姓名,却只能隐姓埋名,真实身份极少人知道;他们有丰功伟绩,但很多没有被记入史册,最后成了无名英雄;他们有血有肉,但却没有可以随时倾诉的家人,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爱恨,却往往没有爱的权利、痛哭的自由;他们的战场没有硝烟和炮火,却比有硝烟和炮火的战场更加惊险艰巨。他们是一群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与国内外间谍组织在隐蔽的战线上斗智斗勇、不怕流血牺牲的地下英雄。有这些地下英雄谍战大戏,一部部惊心动魄又可歌可泣,正好迎合了当下人们想寻求智力交锋、计谋较量、心理素质比拼、人性的煎熬等审美趣味以及相信正义必然胜利的价值判断。正如美国学者哈尔・希梅尔斯汀在探讨影视文化时所说的:“经典英雄活动的世界是一个情感色彩强烈的世界,又是一个严酷的世界,那里的规则包括对体能和道德无止无休的考验和经常不断的死亡威胁。英雄代表了一种精心界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善良最终战胜邪恶,重建秩序和安定。”

英雄的化身与正义感

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先涉及间谍及间谍活动题材的是反特电影。当时的反特电影成功塑造了一批优秀侦查员和公安干警形象,培养了观众的爱国热情和“反特情结”。而新时期的谍战剧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电视艺术自身特点,在形象塑造方面摒弃了反特电影中“高、大、全”式脸谱化的英雄形象,而是把地下英雄塑造成为具有肩负特殊任务、具备某些特殊技能的平凡人,他们技能上有自己的所长也有弱点,性格上并非完美也有缺失。这类地下英雄形象,尤其是近几年荧屏上的谍战英雄,从人物造型到事件编排,更加真实,更加符合现实逻辑,也更贴近观众的生活。因此,在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的同时,也给了观众更深的情感认同。

20世纪50年拍摄的一部代根据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改编,反映我党地下工作题材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影片中他在蛋糕里夹电报、在火柴盒里藏电报密码,令观众大开眼界,而主角成为那一代人心目中极富正义感的高智商英雄,相信在影片最初上映的时候有多少人会幻想着自己化身影片中的李侠。如今《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故事仍在被翻拍。

经典谍战连续剧《黎明之前》当中“水手”与“代号031”,两位隐藏在敌后的特工人员为了革命事业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妻子被烧死在自己的眼前,亲弟弟为了自己挡了子弹。严重的心理压力下仍然要经得住敌人的推测怀疑,最终周旋在敌人背后。编剧在影片的结尾设计了一个周密的心理学命题,使得剧情在看似我方人员很被动的情况下被主人公峰回路转取得先机,同时也被我们的这些高智商的特工英雄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最终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破坏木马计划的任务。同样在谍战剧《悬崖》当中的周乙,作为一名我党长期潜伏在敌后的谍战人员,为了方便他更好地在敌后潜伏并隐藏身份,组织上还专门派了一位在俄罗斯留过学的顾秋妍扮作他的妻子为他作掩护。在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的敌后工作,有很多阴险狡诈的对手需要他们亲自面对。而在很多时候为了更好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任务,他们需要更好地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我们的主人公甚至要面临自己的同志生离死别的场景在自己的眼前发生而无能为力。在剧中的我方谍战人员周乙强忍自己内心的悲愤,亲眼看着自己真正心爱的妻子牺牲在自己面前。在主人公这种强大的内心压力和刺激下,更加使得这部电视剧的剧情更加的生动,人物关系也更加的复杂。这一切的渲染和铺垫最终体现出来的是我们的英雄形象更加的赋予了人性化的风采。香港经典现代谍战片《无间道》中刘建明与陈永仁的较量使得一部电影有了续拍二和三的机会,在《无间道1》当中有着警察身份,演着“正面”角色的刘建明虽然最后活了下来,但是在观众的心中永远都是那个手缠绷带、胡子邋遢、头发凌乱的警方卧底警员陈永仁总能在关键时刻通过摩斯密码把消息传递给警方,最后正义的英雄形象还是更为观众所喜爱,印象也更深刻。

这些英雄们为了推动历史的前进,付出的事他们的生命。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们的英雄却是在用生命履行着对于信仰的坚定和执著。而正好在整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也在那些英雄们生命的逝去中感受浓浓的悲剧性,而感染着我们。影视作品中最核心的人物就是我们的谍战英雄们,谍战人员的形象塑造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质量。以上几部经典影视剧中不仅我方谍战员人物塑造得极具特点又有个性,而且对于反面人物的形象塑造也是可圈可点,从而使得整个剧情在正、反面人物的较量中更加饱满充实,也更富戏剧张力。从而英雄人物身上的正义感和光辉形象更加的深入人心。电视剧《潜伏 》中让余则成开始触动的吕宗方,永远那在他内心深处牵挂着的左蓝,为了保护组织而咬舌自尽未遂的邱掌柜等,鲜活的生命一次次的牺牲,不断刺激和激励着余则成,更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最终,化悲愤为力量,顺利完成使命赋予的任务,我们那群逝去和活着的英雄形象也更加的饱满和光辉无限。

“平民英雄”贴近生活,人物形象显得更真实

谍战片不同人物类型的塑造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故事背景来描绘的。近些年来谍战片塑造的不再是当年反特片中的那种脸谱化的英雄形象,如今却是“平民英雄”层出不穷。他们往往有弱点也有人性本身的欲望,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有信仰有灵魂同时又很平凡的人。这样的转型,不仅是从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多元共存。也是艺术回归本身之道的一次蜕变。

英国诗人罗勃特・勃朗宁说: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真实自然的谍战人员才是我们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他们所演绎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黎明之前》中通过第三方视角对于谍战人员是这样描述的:在顾烨佳眼里刘新杰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家伙,他总是不停地喝酒,就连约会的时候也不例外,可是从来没见他醉过,他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可是身边的环境和人什么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从来没主动对自己献过殷勤,可是每次见面他总会带来一些小小的惊喜,除此之外,他的脸很英俊,他的笑容很纯真,他的气味很好闻,他是个很容易让女孩子动心的男人。这样的谍战人员似乎表面上看起来跟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却正是这看似寻常的角色形象更容易让我们的受众所接受和憧憬,更想化身其中与主人公角色进行互换。《潜伏》剧中的余则成,其貌不扬,低调内敛,看上去就像个老夫子,然而真正的他却是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的上将军。他没有认真经过我党的熏陶学习,却正是这一个亲手培养的优秀谍报员,在看清了必然走向灭亡的宿命后,最终弃暗投明。这种扑朔迷离人物心态所传达的剧情,使得余则成这个人物形象瞬间有了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形象更是被人们所喜爱。与以往的英雄相比,《听风》中的阿炳虽然在身体上有残疾,而且看上去还有些贪生怕死。但是正是他的那份淳朴让我们感觉更加真实,这种小人物式的英雄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另外,在现在很多谍战剧中,女性人物也作为主要描述对象。谍战剧《暗算》中的黄依依,是位相貌出众、才华横溢的女性密码破译家,她智慧美丽,超凡脱俗,一出场就“技惊四座”,搞得各方情报界沸沸扬扬。在工作上,她有着不服输的严谨性格,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去找安在天挑战高难度试题,为了破译“光复一号”,掌握密码和密钥,她可以不眠不休地彻夜工作。在生活中的她童真无邪,可以在树林里给小松鼠喂饼干一整天。在感情上,她泼辣执著,敢爱敢恨。按她的话说,她是一个没有爱情就不能生存下来的人。她不在乎世俗名利,只在乎那个她爱的男人是不是也爱她,哪怕是飞蛾扑火。黄依依这个形象和传统革命女英雄不同,她聪明过人,但不呆板,不做作,在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里都是一个很真实、很自我的现代新女性形象。

《潜伏》里描述了女性形象有两位,一位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女主角翠平,她在剧中颠覆性的演绎了一名女共产党员的形象。她目不识丁,性格比男人还男人,甚至叫做粗鲁,可是她的内心仍旧保留着纯情与善良,甚至展现了传统中国女性的包容和隐忍,影片最后一幕她抱着孩子遥望山路等待一个可能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人,那份执著与柔情深深地揪着无数观众的心,同时也从开始那种看着翠平就会等待笑声的思绪中变得沉重了。另外一位就是余则成未婚妻左蓝。她是新时代的知识女性,善解人意,但也不乏女性的温柔与体贴,对爱人她从来只把感情藏在心里,但作为我党的革命战士,她忠诚她的信仰,誓革命到底。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先保护同志们的安全,正是这样的她让余则成的内心发生了变化,而左蓝忠贞革命的女英雄形象深深的刻在观众心上。

有的学者如此评述:“这样的英雄形象唤起了观众内心深处渴望挣脱世俗羁绊的梦想,在不违背公共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通过观看英雄的‘出格’言行,满足了观众心中英雄化和世俗化的双重欲望……”

总之,新的英雄主义人物形象具有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更为复杂的内心世界;个性化的人物类型满足了各个层次的精神需求,也更加亲近世俗大众,因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物的艺术魅力,使新谍战剧在各类剧种的冲击下仍能屹立不倒。任何一种类型的影视剧都会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只要我们的心中还有那个英雄梦在潜伏,谍战剧就会像永不消逝的电波一样,永远带给我们心灵的满足。

[参考文献]

[1] 李锦云.战火映照的影像记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01.

[2] 吕程.谍战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东南传播,2009(04).

[3] 高金艳.谍战剧崇高英雄形象的塑造[J].文学界:理论版,2011(03).

[4] 麦家.历史就像从远处传来的“风声”――谈小说《风声》和电影《风声》[N] .南方周末,2009-10-28.

[5] 贾文思.谍战英雄的“弱势”形象及其叙事力量[J] .宿州学院学报,2011(10).

真心英雄作文篇7

红色影视意指宽泛,目前学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红色影视是指新中国成立前后以革命内容为题材,以军旅生活为特征,彰显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影视作品。在风雨如磐的革命战争年代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在春意盎然改革开放的今天,红色影视作品通过塑造感人的典型化的英雄形象,教育人民,鼓舞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当代红色影视创作既承袭了革命传统,又与时俱进地延展了时代元素。红色影视作品因创作时期的不同,有着强烈的时代审美特色。当代红色影视注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并体现出当代大众群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有着区别于早期红色影视作品的明显特征。

一、早期红色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形象的二元对立

红色影视作品通常都会打造出经典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仅包含着人们对峥嵘岁月的追忆,对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的崇拜,也成为不同时代红色影视作品典型的符号。

早期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别于当代红色影视作品,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在重视无产阶级出身的前提下,以“工农兵”为主体的大众群体,进行敌我斗争以“进步与反动”的二元对立为特点,使敌我双方变得泾渭分明,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非敌即友。影片中英雄与反派的角色,从外部造型上就可轻易地分辨出来,即英雄是“高、大、全”,反面人物是“假、恶、丑”,不免有脸谱化,概念化、程式化的诟病。这种类型化形象有着强烈的心理隐喻作用,无论从视觉效果还是道德伦理层面,迎合着那一时代人们深层的民族心理审美习惯。

总之,早期的红色影视作品关于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比较注重创作的政治思想性与艺术真实性的结合。影视题材的选取多集中突出英雄人物叱咤风云的高大形象,缺乏具有美好品质的普通英雄人物日常生活的融入。英雄人物形象塑造的手法,大都运用“夸张”的语言,高昂的调子和粗线勾勒的浪漫主义手法,缺少深刻细致的描绘与婉约柔和的艺术风格。

二、当代红色影视创作的特征

影视创作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影视作品同样反映着人们文化信仰的嬗变和审美意识的追求。当代社会,随着影视技术不断革新,丰富着影视表现的方式,扩展着影视表现的空间领域,给了观众新的视觉形象和欣赏感受。

(一)英雄形象的人性化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早期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都是勇于牺牲的典型代表,个人价值服从于集体价值,个人的情感和利益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面前往往被弱化和遮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影视制作逐渐与市场需求接轨,市场需求则要关注大众的审美取向,这使影视的创作逐渐摆脱政治的垄断,开始追逐经济效益,红色影视的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弱化了政治性的诉求,英雄人物典型化、理想化和乌托邦式的完美形态逐渐向大众化、人性化和现实化的非完美形态转变。审美由集体的大视角转向个体的小视角,由个体的经历来反映时代的变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特色。英雄人物的塑造从外在的形象表达转入内心矛盾迂回深入的表现;从对英雄的神圣仰视转向对英雄普通人性的体察;从对英雄完美地呈现到对英雄多元人性的挖掘,使英雄从理想的化身回归真实的个体风貌,这样的英雄形象变得亲切可信,使得观众能够容易接受。

(二)英雄角色塑造的多元化

相对于早期红色影视中“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当代红色影视的人物塑造无疑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主流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正统”英雄形象,例如《亮剑》中的李云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他们都是农民出身,是“根正苗红”的无产阶级,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经历了残酷战争的考验和洗礼,最终获得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和回报,成为赫赫有名的军事将领。李云龙和石光荣的成长规律,是观众心中早已熟知的套路和情节,看起来有着油然而生的亲切感。

第二种是“隐身”的英雄,也就是最近几年势头强劲火爆的谍战剧。同“正统”的英雄相比,“隐身”的英雄较为特别,他们总是隐匿真实的身份,以革命任务为目的,利用伪装的身份去工作和生活,这类人物的遭遇注定纷繁曲折,险象横生,给影视创作者更大的表现空间。在《潜伏》这部片子中,余则成既要隐藏自己的身份为共产党收集情报,又要在危机四伏的官场中左右逢源,纷繁有序的情节设计,为观众展示英雄角色的隐秘性。整个作品中悬疑的设置、血腥的斗争、充斥的死亡和暴力的气息都激荡着观众的审美需求,满足了观众窥探和体察特殊时期特殊群体的好奇心。

第三种是“另类”的边缘化的英雄,《集结号》中的谷子地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同“正统”的英雄相比,影片中没有视死如归的豪情,没有胜利的锣鼓和鲜花,有的是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面前所表现的个体价值的无奈境地。影片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表现出对个体生命意义的关怀和思考,讲述了个体被集体忽略、价值难以实现时的伤感和焦虑。正如《集结号》宣传词“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影片在表述中国革命战争历史的同时加入了对个体生命和价值的思考,采用了人性化视角描写战争,以平民化的立场关注个体所作出的牺牲,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足够的尊重:“它凸显了一个个普通的个人在‘大历史’中的意义,发掘了历史中个体生命需要我们关爱和铭记的高度的价值。”①

(三)英雄人物演绎的完整性

早期红色影视以电影为主要形式,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电视剧成为更具传播优势的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上为影视创作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提供了可能。早期的红色电影总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某一战争或事件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是以大见小的叙事模式,使早期影视中的英雄形象呈现概念化,典型化的空洞感。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要保持生动的个性特征,必须通过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进行表达。《亮剑》以李云龙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将很多情节内容和人物穿插其中,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这一特点使影视作品塑造的英雄人物有着丰富的完整性特征,使人物塑造更加饱满和鲜活,真实而生动。

《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样讲述了一个普通军人参加革命,战斗、成长的故事,并且战斗英雄有了自己的爱情、婚姻、家庭和子女,这与早期的红色影视作品中只谈革命工作,回避个人情感的特色有着很大的不同,英雄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世俗情怀,甚至是坏脾气的有着不完美个性的人。《亮剑》和《激情燃烧的岁月》对英雄人物塑造的完整性表达,既体现在对人物成长经历的成功演绎,更体现着人物个性特征的彰显和现实主义人性的回归。

三、当代红色影视作品英雄人物形象美感的塑造

(一)英雄人物真情的动人之美

“真”的情感往往最能打动人,相比言情剧中的卿卿我我,宫廷剧的尔虞我诈,红色影视中英雄人物的情感总是带着豪迈,悲壮,有着气荡回肠之感。《亮剑》中李云龙在结婚之日被日本兵偷袭,为了救被日本鬼子抓走的妻子秀芹,他私自动用一个团的兵力攻打平安县城,在无奈的情景之下亲自炮轰了自己的媳妇,全歼山本特工队。战斗结束之后李云龙在媳妇的墓前不顾形象号啕大哭,此情此景他不再是神通广大驰骋沙场的将军,而是痛失真爱,肝肠寸断,有着铁汉柔情的普通男人。李云龙的男儿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表现出的至情至性使观众为之动容,正是这种俗人的儿女情长,情理之中的感情宣泄,使这位英雄真实动人,获得了群体情感的审美共鸣。

《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与胡毅的友情之路上,没有龌龊粗俗的利益之争,更多的是洋溢着对生活的激情和对友情的珍惜,朋友之间光明磊落,真诚相待。相对于当下影视剧中反映家族争斗,亲朋反目,充满功利与欺诈的伪善情感,真情对人的心理无疑是一种净土般的审美补偿,这种由“真”所表现出的“善”和“美”,迎合了人们对现实生活虚幻的审美期待,也反映了人们内心对真情的向往。

(二)英雄人物豪迈的阳刚之美

随着红色岁月的远离,充满崇高激情和昂扬力量的英雄时代已经渐行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歌舞升平的男欢女爱的流行剧作,充斥着暧昧和阴柔,使人们有着颓废堕落之感。当石光荣、李云龙在战场上的肉搏厮杀、枪林弹雨、组合出具有暴力美学意味的影像,给观众以痛快淋漓的拼杀和获得革命胜利的真实的快感体验。这些血性十足、铮铮铁骨的军人形象,带着扑面而来的阳刚豪迈的英雄之气,一下子唤醒了人们对豪情壮志的记忆,激荡起人们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热情,满足着人们内心深处对阳刚之美的期待。

(三)英雄人物个性的鲜明之美

当代红色影视突破了“高、大、全”的窠臼,英雄人物的个性特征愈发的鲜明,他们不再是完美和理想的化身,而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可爱之处也有顽劣的一面。《亮剑》中的李云龙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透着草莽英雄的气息,流露着散漫的自由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为了给“魏和尚”报仇,不惜与战友反目,违背军纪,率兵攻打土匪的老窝,手刃土匪头子,并甘愿被处分,这种冲动的举止和违背军纪的行为,渲染出李云龙对战友深厚的情感和对土匪深切的仇恨。除此之外,李云龙还有着农民式的狡黠,商人般的精明。在举兵营救被汉奸围困的国民党将领楚云飞的战斗中,拔刀相助的同时也毫不手软地掳走了“友军”的枪械弹药作为“辛苦费”,这种“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的个性,充满着狡黠的智慧。李云龙行为所展露出的“小农意识”“经济头脑”作为正面英雄形象的重要个性在以前的红色经典中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同以往的严格遵守纪律的“好军人”形象相比,李云龙有着太多超常规的地方,桀骜不驯,性如烈火,粗话连篇,歪戴着的帽子。然而正是他这些军事纪律所不容的缺点和不足,凸现出人物的“个性”,与普通军人形成了巨大而鲜明的反差,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被赋予了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

真心英雄作文篇8

“华富杯”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是中国作协、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设立的我国短篇报告文学的最高奖项。刊登于2011年6月28日《河南日报》的报告文学作品《英雄不老》,通过对一位87岁、屡立战功的老战士视名利如浮云,将所有荣誉收于一个小布包,回归家乡隐姓埋名当农民,一生默默奉献的高尚人生的采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位甘守淡泊、不求索取、大象无形的英雄老人。颁奖组委会给《英雄不老》的颁奖词是:“一曲饱含敬仰之情叙述的英雄诗篇,现实主义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它的绽放使人们感动和思索。”

《英雄不老》的题材、时代精神和时代责任感

选择什么样的题材,是报告文学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现实中,不少重大事件或人物不一定能成为报告文学的题材。相反,不少看似平凡的事件或人物却是重大题材。老英雄李文祥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农村调研时发现的一个典型,这位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和平年代隐功埋名、安贫乐道的老人,他的人生就是一座值得深深挖掘的“富矿”。作者敏锐地从中发现重大题材,通过反映老英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高尚情操,挖掘出富有时代精神和具有鲜明特色的人和事,报道了读者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和价值取向,使受众在知晓英雄人物和了解典型事例中感受到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

反映时代精神,是媒体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努力追求的方向。对于报告文学这种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文体来说,更为重要。时代精神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自己的具体内容,我们这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就是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强调的“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向李文祥同志学习,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始终如一、矢志不渝地去做、去实践,把各方面工作做好,把河南建设好”。

时代精神可以通过各种题材、各种方法来表现,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现实题材来反映。将时代精神通过实实在在的典型和生动的事例,形象地报告给大众,报告文学就是最好的形式。在李文祥事迹经过国内媒体第一波大量报道之后,《英雄不老》的作者冒着“炒剩饭”的风险,在当地宣传部门都认为“再也采访不出啥东西了”的情况下进行深度采访,凭借深厚的功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娴熟地驾驭和发挥报告文学“及时反映”和“多角度展现”的特点,将一个高风亮节、令人震撼的老英雄展现在读者面前。《英雄不老》不仅在采访、发表过程中做到了时间上的迅速、及时,而且在现实题材的反映上,及时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抓住了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回答了受众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正是它得到广大读者钦赞,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所在。

《英雄不老》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独到之处

报告文学的重心是写好人物,人物是否鲜明生动,是报告文学成败的关键。

但是,报告文学刻画人物不能像小说那样,通过拼凑起来的角色进行典型化的塑造,它要反映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只能选择生活中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进行集中、提炼、剪裁,从中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所描写的人物神态、动作、风貌,都要表现出其独特的地方。《英雄不老》在刻画人物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使人难忘:

其一,环境描写使人身临其境。报告文学的重心是写“人”,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的,只有将人物的形象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才有坚实的基础。为写好老英雄李文祥这个人物,《英雄不老》将他的人生分为上下两部分来写,即前面15年的从业经历与后面50年的回乡务农情况。上半部分,作者用七千字的篇幅描写了李文祥参加过的济南、淮海、渡江等六次战役,成为功臣后又义无反顾回乡务农的场景,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惨烈和李文祥的无畏气概,结构紧凑、语言疾急。在下半部分中,作者用近一万四千言的篇幅,描写了老英雄隐功埋名、安贫乐道、回报家乡的赤子之情,阐幽明微、慢工细活。《英雄不老》正是通过既有鼓乐的“急急风”又有音乐的“慢板”这种特定的、具有强烈反差的环境描写,将一个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其二,人物性格刻画栩栩如生。报告文学既然具有“文学”的特质,写作上和短篇小说一样,也应抓住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英雄不老》在刻画李文祥老人的鲜明个性方面也是很到位的,作者在写老英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时,自始至终把握住他性格中的坚毅、倔强、耿直、豁达和淡然的生活态度,通过六次战役英勇杀敌、义无反顾回乡支农、带领乡亲改变面貌、得到照顾却忐忑不安等一些特定的情节,展现了一位“有着伟大追求却依然平凡,怀着满腔热血却依然平静,有着极强烈的责任感却依然平常”的可敬老人。

其三,人物语言充满个性化。充分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在《英雄不老》里面比比皆是。如记者问李文祥老人军功章若没被发现会放到什么时候时,他回答:“等我死了,放棺材里带走。”当写到为什么对所有战功荣誉保持沉默时,他回答:“显摆那干啥,好多战友命都没了。”当问到“你想过自己会死吗”时,他回答:“锯响就有末儿,战场上哪能不死人?”当社会各方的关心纷至沓来时,他说:“哎呀后悔了!给党和国家带来了这么多麻烦!”掉在桌上的饭粒,他捏起来放嘴里:“掉了可惜,以前打仗经常饿肚子,现在有米馍就知足了。”这些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朴素浅显却又深含哲理,使作品中的李文祥老人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四,人物内心世界真实感人。报告文学只有写出人的灵魂、人的精神风貌,揭示出人的内心世界,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英雄不老》在“引子”中是这样写的:“当卢书记解开小布包时,李文祥老人下巴抵在扶着拐杖的手背上,好像伏在桌子边的一个孩子,等待老师审查他的假期作业。他的眼神有些忐忑,姿态令人生怜。没有一丝炫耀,没有一丝骄傲,猝然之下拿出布包,仅仅只是为了证明,不是虚夸说谎,这一切都是真的。”这些举动和神态,把老英雄寡言朴实、功成不居的宽广胸怀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摇

在描写李文祥为何能淡泊明志、安贫乐道时,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权力,官位,能对无数人产生强烈诱惑,李文祥却是一个绝缘体,即使穿过诱惑的鹅毛大雪也能雪不沾身。究其根源,还是来自战火中的启蒙。他说过,当年谁在战场上提拔,谁就意味着牺牲得更早更快,因为当干部的肯定是迎着死亡冲锋在前。淮海战役中,李文祥一个月连升两级,先提副班长,又提班长,那是因为他敢拼敢死。那时接到提拔任命,不会弹冠相庆,只会义无反顾慷慨赴死。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认为党员干部始终都应如此,摩顶放踵地牺牲,毫无保留地奉献。”这段文字真实地表现了李文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都具有的崇高精神境界,将老英雄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明明白白地告诉了读者。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丝毫感觉不到有“拔高”和“提高”的意味,看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敬可信的英雄典型。

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鼓舞群众、教育群众成功的作品,应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脱离了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就不可能达到教育鼓舞作用与真实性的一致。《英雄不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渊索珠,说明作者从思想认识到感情投入、从现场准确观察到形象化构思,都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正如作者王钢所说:“作者也是一面镜子,通过你的文字真实地反映采访对象。你这面镜子上的灰尘越少,越纯净,就越能清晰映射出对方的纯净。”

《英雄不老》的文学色彩和结构创新

报告文学既然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自然具备一定的文学特质,除运用文学语言做生动的记叙、形象的描写、饱满的抒情、选取典型情节和妥善安排结构以外,还需要精当的议论,这是报告文学与新闻通讯的区别所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在评价《英雄不老》时说,作品第一次尝试用大白话勾画人物形象,第一次创新使用“复调”结构,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大白话”,应该是指通俗的文学语言。在《英雄不老》中,优美、生动、通俗、感人的文学语言可以随手拈来,如在“转业”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记者问陈宝珍:“不当干部当农民,这么大的事你都依了丈夫?”

她朗声说:“他的主意,我起初不知道,后来知道了有啥办法!”

一旁有人说:“你们家是老李说了算吧。”

她边朝厨房走边笑道:“今天晚上吃啥饭,还是我说了算!”

在“下篇”中,作者是这样写李文祥的老伴陈宝珍的:

陈宝珍早已融入了白衣阁的百丈红尘。她学会了范县方言,与乡亲们嬉笑怒骂,如鱼得水;她学会了耩麦子、点玉米、打农药;她学会了擀面条、蒸包子、包饺子;她学会了女红,织的花格床单比如今商店卖得很贵的老粗布还漂亮……她当了妇女队长,与当生产队长的丈夫一起夫唱妇随……如今77岁的老太太,一骗腿儿就上了三轮车,蹬起来像一阵风。

“现在我啥都会!”她笑靥如花地告诉记者。

李文祥老人疼爱地笑她:“你还会吃呢。”

作者通过运用这些掷地有声、朴实宜人、没有华丽辞藻却充满强烈生活气息和地域特征的文学语言,十分精确地表达了一对老夫妻相濡以沫、白头厮守的生活场景。用这些语言烘托的气氛、创造的意境,令人久久难忘。

巧妙地安排结构,更是《英雄不老》写作上的一种创新。据作者的讲述,“写作之初最憷的是,李文祥前半生雄壮火爆高潮迭起,后半生淡泊沉缓波澜不惊,前重后轻,极端不平衡”。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也说这个文章前边好写,有故事;后边特别难,平淡琐屑。面对这样的写作难题,《英雄不老》在着力将重心放在后半部分的同时,发挥报告文学可以随时对人物进行评论、直抒己见、发表观点的特长,分别从“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股清流、一个敬礼”四个角度归纳了李文祥回乡务农的50个年头,显示出娴熟驾驭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功力。文章写道:

一把尺子,衡量境界的高低。问我们:你活得满足吗?

一面镜子,映照灵魂的明暗。问我们:你活得无愧吗?

一股清流,荡涤世风的清浊。问我们:你活得干净吗?

一个敬礼,考验信仰的坚柔。问我们:你活得有意义吗?

这“四问”不同凡响,振聋发聩,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作者再通过杂以叙述进行形象的表达,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文学色彩,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更使读者的思绪在升华和飞跃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李文祥老人英雄本质的认知和深解。

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列宁在《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中也说:“我们很少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工厂、农村和部队内部的日常生活,这方面新鲜事物最多,最需要注意。”李文祥的英雄故事是一个传奇,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发现缘于省委书记的下乡调研,他的出现是媒体的幸运。而真正让这位老人以全方位的角度、以鲜活感人的形象走进读者视野的,是报告文学《英雄不老》作者的职业敏锐和辛勤劳动。

在当今发展、进步、多变化的时代,读者大众随时要求知道社会所起的变化以及生活中最新发生的现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作家和记者利用报告文学这种报道形式,写出更多讴歌先进人物、反映时代精神的好作品。

真心英雄作文篇9

——唉,我们今天来干什么?

——夸英雄!

——夸英雄,夸什么英雄

——夸《三国》英雄啊

——《三国》英雄,有研究吗?

——没问题。

——那就让我们合作一把。

——来吧。

——说英雄,道英雄,英雄当夸赵子龙。红光罩体因龙飞,征马冲开长板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德显神威。助刘一统天下平,血然征袍透甲红。拔青扛剑战兵,大吼一声如雷鸣。当阳谁敢与争峰,只有常山赵子龙!

——你夸武来我夸文,文官要夸是孔明。说三国,道三国,三国第一是诸葛。先荆州,后川蜀,三足鼎立功劳多。口若悬河战群儒,七擒孟获收人心。空城之计退大军,草船借箭显神通。联吴抗曹天下计,木牛流马夺天公。三气周瑜留百世,力挽狂澜扭乾坤!

——三国第一非诸葛,当属武圣关云长。晴天霹雳造真人,心如四海广天下。横穿沙场穿金甲,永胜不败人人夸。

——豪杰不算关云长,败走麦城怎么讲?我来夸夸张翼德,赋词一首——《水调歌头张飞赞》

——英雄几时有?仰头问青天。不知天公何言,张飞应当前。我欲夸飞勇猛,又言翼德多谋,无处不生烟。舞矛弄乱影,何似在人间!巨豹头,巨环眼,燕颌须。声似巨雷,何人长相如此魁?人有悲欢离合,他讲兄弟情义,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助刘一统天!

——夸的都是小英雄,老将应当夸黄忠。我也赋词一首——《卜算子咏黄忠》乱世出豪杰,宝刀昌出鞘。已是六旬天命年,宝刀犹未老。不为图名利,只把国来报。待到天下安定时,他让剑回鞘!

——咦,夸来夸去都英雄,到底谁是真英雄?

——对,到底谁是真英雄?

——少将英雄是子龙,子龙当为真英雄!

——没有卧龙诸葛亮,有你赵云能何妨?

——武圣当属关云长,他为英雄没人挡!

——翼德有勇又有谋,一声下死贼军头!

真心英雄作文篇10

关键词:真人秀节目;概述;发展现状;《汉字英雄》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一、真人秀节目的概述

1.概述及研究背景意义

真人秀(通常也称真人实境秀,Reality Show)一般指以电视传媒为介质,通过一些的比赛活动,从多名参赛者中选出最终获胜者,同时可以获取经济效益的电视类节目。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加录制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1]。中国的真人秀综艺节目起步很早,例如比较早期的《幸运52》《超级女声》等,但我国真人秀节目真正达到高峰是在2012年之后。近几年收视率大获全胜的从外国引进来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以及中国本土化真人秀节目《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都将我国真人秀节目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

虽然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多,但其中大多数都是从外国引进的,真正属于我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少之又少。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汉字英雄》为例,旨在探析中国本土化真人秀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对比从国外引进版权类的真人秀节目,浅析我国本土化真人秀节目的优势与不足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2.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与分类

(1)表演选秀类。这类真人秀节目主要由评委和参赛选手组成,以选拔的方式进行,评委多是在业界具有权威的人士,参赛者可以是普通人,例如《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也可以是已经有所成就的明星,例如《我是歌手》。这种选秀类真人秀节目往往娱乐性很强,颇受广大年轻一代观众的喜爱,他们也是这类节目的主要受众。

(2)户外竞技体验类。这类综艺节目多是由明星嘉宾组成,主要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通过多种环节的设置让明星们进行竞技游戏。在这类节目中,观众们可以看到与以往在电视荧幕上所见到的不一样的明星风采与表现力,往往此时的明星们更接地气,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类真人秀节目的代表主要有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等。

(3)情感类。这类节目紧扣情感线索,着重表现与烘托参与嘉宾的情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的亲情、爱情、友情等,例如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爱情类节目《我们相爱吧》。

(4)寓教于乐类。相较于前三类节目来说这类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本土化气息较为浓厚,前三类节目大多是引进外国的同类节目,而这类寓教于乐的真人秀节目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将娱乐和文化传承很好地结合起来,此类节目的代表主要有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和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二、我国本土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现状――以《汉字英雄》为例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近几年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它如此火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当然,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以《汉字英雄》为例来具体探析一下我国本土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状况。

1.《汉字英雄》的优势及现状

《汉字英雄》是我国本土的真人秀节目,其发展具有很多外来引进的真人秀节目所没有的优势。

(1)寓教于乐,融入中国特色。作为我国本土化原创真人秀节目,《汉字英雄》实现了内容的新突破,为改变很多人提笔忘字的社会现象,大胆地将中国文化的精髓――汉字与电视娱乐节目相结合,成功地开创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电视真人秀节目。

(2)文化政策影响。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文 件;为避免真人秀节目过度明星化,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2],在这种形式下,河南卫视的《汉字英雄》的播出,给中国的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新的活力,节目迅速走红。

(3)节目营销传播。从制作方来看,《汉字英雄》采取电视台和网络媒体相联合的方式共同制作传播,河南卫视和爱奇艺深度合作,是未曾有过的全线合作模式,制作宣传都能够得到保证,尽量以较少支出来换取最大收获,同时也会保证节目质量。

(4)受众文化情感。该节目自播出以来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可激发观众的文化情感。《汉字英雄》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激励我们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能够于潜移默化中给我们传递这些讯息,从而引发观众的文化情感与求知欲,符合受众的心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节目的人文价值。

2.《汉字英雄》存在的问题

虽然《汉字英雄》播出之后收视率极高,但这股热潮已有了慢慢减退的趋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娱乐性欠缺,缺乏明星效应。《汉字英雄》是将文化与娱乐相结合的节目,其娱乐性相较明星类真人秀节目而言必然是缺乏的。《h字英雄》节目虽整个氛围相对来说较为严肃,但其也不乏娱乐性,而现在大多数人压力越来越大,在紧张的生活之中需要有一些娱乐喜剧性的节目来缓解压力,调剂生活。

(2)节目自身存在的局限性。《汉字英雄》节目自身也存在很多局限性,例如参赛者的互动性与参与性都不强,语言沟通也都比较少,这固然与参赛者的表现能力有关,但节目组自身也需要反思节目的设置安排。

(3)审美疲劳,盲目跟风。在《汉字英雄》热播之后,同类型的节目就源源不断地出现,例如河北卫视的《中华好诗词》,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成语英雄》《中国谜语大会》等。

三、我国本土真人秀节目的未来发展之路

《汉字英雄》节目的优势与缺点是本土真人秀的一个缩影,如何良性发展本土真人秀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提高创新水平,开发原创节目

面对国内大多数节目以高价购买国外成功真人秀节目版权的现象,我们应当开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创新水平,开创出更多更好的本土化节目。制作方应当充分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元素,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状况来不断地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适合我国广大受众的优秀作品。

2.挖掘受众需求,汲取大众智慧

在当前网络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传播量和速度都是不可小觑的,舆论的力量也是相当强大,观众往往会在观看节目后通过微博等方式参与评论热议,有时还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对于一个节目来说往往观众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节目相关人员应当积极了解观众受众的评论,及时查找自己节目的优势和不足,深入挖掘观众的需要,汲取社会大众的智慧。

3.政府做好文化扶持工作

电视节目是我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要逐步成为文化强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工作,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做好电视节目的工作很有必要。政府部门应当做好文化相关工作,提倡符合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鼓励创新,同时也要狠刹文化不正之风,优化电视节目的制作、播放环境,支持重视节目创新,鼓励我国本土化节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