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7 03:14:09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1

我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邓小平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现代化包合两力面内容,即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物是人造出来的,又是通过人加以利用的,因此,人的现代化比物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观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近两年来职业教育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所下降,某些专业出观了一定程度的滑坡,毕业生就业难的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观代化的罢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数有的转变,使职业教育观代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力化”、“知识化”的趋势。于是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为的桥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固然相当重要,但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却总是占多数的,只有提高占多数的广大劳功技术大军的素质,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确定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使其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总是占多数,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契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可以适当进行小学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

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需采取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办好现有学校,特别是骨干示范性学校;改办、创办高等职业学校;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办好乡农技校。骨干示范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办好骨干示范学校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各地要下大力气抓好。适应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骨干示范学校的重点要放在改革与建设上,做到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做到教学条件、基础设施等物的现代化和培养人才素质的现代化。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三改一补”的途径,充分利用现有救育资源和设施来改办与创办高等职业学校。民办职业教育能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乡镇、集体企业等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鼓励与扶持的政策。乡农技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辐射的场所,一定要办好,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三、人的化是职业现代化的归宿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国民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化人格,这样的社会才能称作是真正的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可以增加社会的受教育机会,这对个人而言,拓展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渠道,对社会而言,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现代性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能提高人的应变能力,使其适应现代职业的变化;能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使其与现代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协调。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呢?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上。来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仅仅指某项专门职业素质而应是其综合职业素质,它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观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实用人才。具体来说,包括这样4种类型的人才:的专业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各类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个体工商业主,国内外劳务市场的技术型“打工仔”。要用现代的思想和眼光来判断和评价人才标准,改变传统的认为农业示范户、个体户和“打工仔”不是人才的观点。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就是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改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形成适应现代社会体系、体系、科技体系和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制度、管理体制、、方式和方法等等。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力本位教学,以社会和产业组织的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设置专业,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经济设置专业,做到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以“供应”为目标,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不要一味强调系统性,教学内容要有地方性和性,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的特点。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阶层分化日渐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形态划分为五个等级:一是社会上层。包括最高层领导干部、大企业经理人员、大私营企业主、高等级的学者专家等。二是社会中上层。包括中低层领导干部、大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中小企业经理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中等企业主。三是社会中层。包括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小企业主、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四是中下层。包括个体体力劳动者、一般商业服务业人员、工人、农民。五是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并缺乏就业保障的工人、农民和无业、失业、半失业的人群。其中,上层、中上层人士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10%,中层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20%,余下部分为中下层及底层,占70%-75%。根据各阶层对幼儿教育不同的需求倾向,当前我国学前教育需求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0%的最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15%—20%的良好学前教育服务,70%-75%的基准化的学前教育服务。现实困境是,2000年后,我国幼儿园供给总量下滑,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比例也发展了变化。例如,2000年我国的幼儿园结构中,集体办园约占46%,教育部门办园占20%,其他部门办园9%,民办园约占25%。而到2010年,情况则完全改变了,民办园成为幼儿园的主体部分,占比约为68%,教育部门办园19%,集体办园仅为10%,其他部门办园3%。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我国社会中下层和底层人民对基准化的学前教育需求大致占学前教育需求总量的70%-75%,而收费相对低、并且质量有保障的公办园、集体办园仅占幼儿园总量的30%左右,并且绝大部分的公办园、集体办园的首要招生对象为公务员、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子女,提供给普通民众子女的名额非常少。另一方面,尽管当前我国民办园已经占据幼儿园总量的65%以上,成为学前教育供给的事实主体,但与公办园、集体办园相比,在同等保教质量下,民办园的价格往往更高,或者是游离于保教质量标准之外的低质低价。在我国质优价廉的公办园尚属稀缺资源,“僧多粥少”难免会引发家长的激烈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除了供给短缺之外,“入园难”还是一种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与此同时,幼儿教师的供求关系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层次性失衡和区域性失衡。

1.层次性失衡。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随着我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有效实施,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历人口逐渐增加,使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向层次性失衡转变。从目前的师生比来看,小学教师总量过剩,初中教师呈过剩趋势,高质量的幼儿和高中教师严重欠缺。

2.区域性失衡。对于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幼儿教师依然严重缺乏。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与当地缺少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有关。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县域,只有两所大专院校――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前均没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唯一一所开设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层次教育的学校是由原省级示范性中等师范学校改制后的丽水中等专业学校,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虽然有20年的历史,但受学校性质和办学层次的制约,只能以挂靠其他高校办学的形式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专业发展相当缓慢;其次是该市部分县(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了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无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底子差,层次低,因而高学历幼儿教师的匮乏成为制约丽水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作为经济大省,浙江早在2005年就实行二级师范体系办学制度。当时只有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且招生面前全国,数量有限。相当一部分生源在毕业后继续读研,或者进入研究机构,经济欠发达的县域一级幼儿园几乎没有学前教育本科生前来就职。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的矛盾在浙江省显得十分突出,县域乡镇幼儿园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富余的小学教师转行过来,同时还招收了大量的普通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丽水市为例,该市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丽水学院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学前教育本科生,招生规模为2个班级8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回到户籍所在地,或者流失到杭嘉湖等经济发达地区。根据丽水市教育局部分统计,2013年全市幼儿教师上岗持证率仅为47.8%。大量的乡镇民办幼儿园由于教师工资待遇低,各类社会保险没有按照规定执行,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很大。浙西南地区乡镇幼儿入托难、入园难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当地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幼教师资水平

基于上述事实,从社会公平和国家干预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需求应该由政府来满足。在幼儿教育市场中,公办园要体现财政支持的意义,而民办园则体现市场调节的意义。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上,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本科、专科、中职(幼儿师范)三个层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依然需要共同存在,特别是后两个层面的师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正因为如此,党和政府才在今年的全国职教会议召开之际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以战略性的目光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城乡布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职业教育,院校布局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新增高等职业学校主要向中小城市布局。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科学定位,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们以江浙闽粤等经济大省为例。这些省份企业众多,从中西部涌进数量巨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是支撑当地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但他们作为第四、五个级次群体,其子女入托、入园和当地大多数乡镇农村居民的要求一样,只需要收费低廉、质量有一定保障的基准化的幼儿教育服务,他们希望自己在工作时,孩子能够有玩伴,幼儿园有较好的硬件设置和师资条件,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品德以及一定的兴趣爱好。在这些省份中,有相当一部分中等师范学校历史悠久,特色显明,声誉很好,属优质教育资源,应留在教育系统,不要流失。所以,主要应鼓励他们合并到师范院校中,成立幼儿教育学院,培养幼儿教师;或升格为高等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少数学校可视当地的实际状况而改为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在这方面,福建、江苏等省借助《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这股春风,改革成绩斐然,普通民众子女入托、入园受益匪浅。在浙江,虽然实行二级师范体系制度,但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远远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无论浙东还是浙西,浙北还是浙南,各县域幼儿园师资仍以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毕业生为主力军。在相当一部分乡镇幼儿园中,中职学前专业毕业生构成当地师资主体。如果按照浙江省二级师范体系制度,这些师资明显无法达标,理想与现实之间构成了严重的背离。其实,职业教育并不是低层次教育,中国需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中职、高职可以向本科、研究生延伸,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可以相互融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把师范教育纳入到现代职教体系,学前教育师资既可以实行中职校与高职校“3+2”分段培养,也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3+2”分段培养;高职校可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进行“3+2”“5+2”分段培养。像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可参照福建等省市的经验,将丽水中等专业学校(原松阳师范)等这些原本有着20余年学前教育办学经验的省级示范性师范学校与相关院校整合,或者单独升格高等幼儿专科学校,扶持其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明确其作为区域性幼儿师资培养的核心基地地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3

(一)现代护理人才的角色和功能越来越丰富步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生命健康变得更加重视,医院的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中,社会的实际需求也在不断地转型。而且,各个服务领域也在不断地拓展,医疗卫生制度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这些转变和完善也会对护理的含义造成一定的改变。现代护理应该要从功能制转变成整体制,还要从以疾病控制为中心转变成以病人为中心。例如,护士的工作地点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医院,社区、家庭、康复中心、学校等都成了现代护理人员工作的地点。传统的护理是医疗技术职业中的一种,但是现代护理却是为人们健康服务的专业。而且,社会对现代护理人才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向着多层次、高规格和跨学科发展,其功能角色也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护理学科的技术和知识也变得综合化和复杂化。现代护理的这些变化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护理职业教育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加强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培养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的主要地方。职业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一项就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没有工作的人找到工作,让有工作的人喜欢上自己的工作,所以职业教育的覆盖面非常广。随着人力资源战略的提出和医疗体系的发展,护理人才非常紧缺,而且护理人才的就业范围也变得更广。所以对现代护理的职业教育来讲应该要以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实际的教育。首先,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从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加强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高等护理职业教育中,要对办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对办学的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将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建立起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最后,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道德和意识进行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让培养出的护理人才成为实用型的护理人才。

(三)提升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护理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比较强,护理的实践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影响。现代护理职业教育中,尽量做到对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现代护理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教育中不能采用理论知识和实践脱离的模式,这样才能去满足现代护理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务必从技能训练开始,加强对护理的操作技能教学的进行,逐渐树立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双重教学观。此外,安排专业课课程内容时,应当注意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教学方式的选择也应该要灵活。例如可以选择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启发、小组讨论、家庭访问、临床指导以及角色扮演等,让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让自身的业务操作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有效提升。最后,让学生在毕业时能快速的进入到自己工作角色。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种培训和再教育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起现代护理的职业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护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结束语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4

>>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 法律职业技能与法律职业道德的高度融合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阈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高职物流专业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 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 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药品行业高职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与培养职业精神融合途径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 论企业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结构选择 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 试析现代职业教育的现代性 中职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创新模式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浅析强化职业技能鉴定 论现代职业教育的目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国际比较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现途径 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7.

[3]何洁.职业教育的哲学基础――技术哲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职教通讯,2006(11).

[4]田方林.试析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2008(6).

[5]李曙明,何杨勇.高职课程改革的批判性思考――对杜威“从做中学”的偏离和误读[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

[6]高宝立.人文教育: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责任――基于一项调查的分析与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10-1(5).

[7]黄尧.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2.

[8]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

[9]王建华.高等教育适应论的省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4(8).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5

     职业教育论文要注意选题的理论价值。我们强调选题的实用价值,并不等于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也绝非提倡选题必须有直接的效益作用。作为论文,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和工作总结、调查报告有着区别。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职业教育论文题目,供大家做个参考。

1.改革语境下的职业教育研究——近年中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分析

2.职业教育对中国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

4.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对全国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

5.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测度与比较分析——基于京津沪渝的实证调查

6.职业教育课程地位的理性思考——基于宏观政策的视角

7.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思考

8.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9.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

10.加拿大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特色探析

11.日本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借鉴

1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

13.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

14.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

15.从农村职业教育看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的贡献——基于苏北农村家庭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16.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

17.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8.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一)——基于横向维度延伸发展的趋势:定界与跨界

19.职业教育集团化体制改革路径探索

20.高中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增加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收入?

21.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力研究

22.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以重庆市为例

23.创新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内容体系——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24.中德职业教育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的比较研究

25.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走向分析——1995~2008年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的定量分析

26.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27.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二)——基于纵向维度递进发展的趋势:定阶与进阶

28.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分析

29.高等职业教育:来自瑞士的创新与启示

30.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度研究

31.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动力

32.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33.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基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农民工的调查

3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成绩、问题与政策建议

35.职业教育:从集团化走向战略联盟——基于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36.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会计技能教学改革与创新

37.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功能及其构建

38.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入回报之差异

39.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三)——基于纵横维度交替发展的趋势:实然与应然

40.论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应然之策——关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跨界思考

4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探索

42.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3.职业教育对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城市动态面板数据

44.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45.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的体制机制构建

46.五个对接: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47.试论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东莞市职业教育为例

48.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

49.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异化与矫正

50.职业教育数字校园政策的价值分析及实现策略  

51.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

52.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

53.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

54.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现状与对策研究

55.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

5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人力资本提升的职业教育培训路径

57.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分析

58.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59.职业教育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应用情景研究

60.德国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及其主要特点

61.论统筹城乡职业教育的多重治理逻辑

62.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63.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

64.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框架

65.职业教育经费保障体制的缺失与建构

66.我国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运行机理、实践困境与发展路径

67.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制度设计及启示

68.论职业教育的尊严

69.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研究

7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71.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72.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

7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投入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74.农村职业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变化:1989~2009年

75.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证参考框架分析

76.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兼谈我国“工士”学位制度建设

77.积极职业教育范式的基本理念与建构策略

7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及其再认识

79.德国职业教育改革重大举措——德国新《职业教育法》解读

80.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 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

81.基于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内部效应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82.校企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

83.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84.公平视野下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建设与关系考量

85.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86.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87.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政府与市场

88.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89.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

90.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

91.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力需求的匹配性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93.职业教育国家主导模式的建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

94.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

95.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

96.以机制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基于江苏省的实践研究

97.论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98.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对北京部分大型企业的调查分析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 传统文化;中职教育;中职德育;德育教育

G7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思想浮躁,传统文化缺位现实社会。作为对中华文明的有效传承,传统观念文化在现代思维体系中依然居于核心位置[1]。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当中,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水平的低下。在中职院校中,学生相对较为年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将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教学性,对于提高中职德育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从中职德育教育体系及内容安排角度来分析,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课程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不足,教学时间少,学生和教师不够重视,教学手段和模式老旧,都直接制约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中职专业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2]。为了强化办学竞争力,中职院校将大部分教学精力都分配给了专业技术学习,对于德育教育,明显存在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当中,课程流于形式,不仅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也缺乏相应的重视程度,直接导致了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课程内容枯燥等问题。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单纯的理论宣教,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中的比重很小,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课程缺乏认同感,认为德育教育都是一些“假大空”的东西,很难深入学习。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德育学科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传统文化内容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更是严重缺位,根源在于思想重视程度的不足[3]。

(二)传统文化缺位现代课堂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过程当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生,都存在着这样的思维误区,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就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对于思想道德内容的学习是次要内容。因此,导致了德育教育学科时间安排不足,课程内容缺乏体系性和针对性,一般教学内容也都局限在职业道德上,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课堂中难觅踪影。在开展教学过程当中,德育教育老师不能将现代职业要求和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长此以往,德育教育水平的发展,跟不上专业技术科目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一)可以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在中职教育当中,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人才,是开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开展专业技术的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传导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满足现代教学要求。

职业技术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局意识、节俭美德等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认同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足够的认知,认为其都是空洞的理论,缺乏足够的支撑。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可以夯实学科基础,在宣讲理论的同时,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寻求理论根基,提升教育的扎实性和针对性[4]。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在现代社会竞争发展当中,这些思想依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德育教育课程而言,中华传统文化是其理论根基和思想源泉,通过强化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和效果

(二)可以服务专业技术课程学习

开展德育教育,可以有效服务专业技术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更好的开展专业学习。利用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学习专业内容,强化学生责任意识,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从古至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发展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和典型案例,都是对职业精神的最好佐证,通过强化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专业学科的学习,提升学习的效果,保障专业学习按照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

在中职德育教育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于中职德育教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人文特征,可以丰富德育教育体系,提升课程教育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更积极主动的完成德育教育课程,提升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教育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在开展中职德育教育的过程当中,强化传统文化地位,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要空洞宣讲理论,要强化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选取,提升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榜样和抓手,提升德育教育效果。中华传统文化中包换的历史文化资源,正是开展当代中职德育教育的理想素材[5]。

(二)利用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不是对理论的单纯宣讲,在传统文化当中,不仅有为国献身的仁人志士,同时也要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通过思想道德和专业水平两方面的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教育水平,同时服务专业教育,打造全面发展的现代技术人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德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实践教学当中,德育教育工作者要突出传统文化地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现代德育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引和督导。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可否认,在中职德育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传统文化缺位的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做出相应改进,进而实现中职德育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海星.新时期中职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4):162-163.

[2]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20):19,24.

[3]杨涵.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时代,2014(2) :147-148..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7

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到由规模扩张到精神内涵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系统呈现出层次不清、关联性不强等状况,成为阻碍现代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职业教育的改革。

一、职业教育发展及作用

(一)职业教育产生过程

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社会劳动者群体提升其劳动技能,进而提升他们的劳动效率,转变劳动者自身的生存状态,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最终目标。通常职业教育的主要作用对象是从事于社会岗位生产型劳动的劳动者群体。

最初形态的职业教育是占代传统作坊中的学徒制度,小学徒们在固定的时期内抓紧学习技能,并且在作坊中工作,实现工学一体化,从简单的工作到繁冗的工作,逐渐掌握熟练的工艺技能。而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当今德国推崇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依然还有一定内容的保留。随着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工业文明替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作坊,而人们的劳动技能提升,社会岗位对劳动者群体的数量需求逐渐增加,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劳动的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应运而生了。本文由收集整理

(二)我国职业教育重要作用

1.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中,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物质性生产资料的增加与科学技术的提高,必然会需要劳动者具有更高的生产技能。而物质性的生产资料的提升过程具有商业性特点,并且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提升也属于社会过程,是当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成果。

2.通过提升社会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来转变其生存状态。我国整体人口素质依然较低,劳动者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只能从事薪水较低的简单劳动岗位。而通过现代职业教育,能够让较低素质的社会劳动者提升其劳动技能,进而让他们可以去从事相对复杂的劳动。一方面,可以转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依然存在着一定差距。当前的研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缺少较为科学的界定与划分,从具体方面来说:首先,对于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普遍采用“拿来主义”的原则,存在人云亦云的状况,并没有针对我国现状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缺少这一领域的创新成果与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论点。其次,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对使用典型教学案例不够重视,缺少系统性的分析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再次,对于某些基础性概念缺少必要认识,甚至会出现误区,例如,院校教育模式与方式之间的关系概念混淆不清,对于一些教育类研究文献中将职业教育模式混淆为教学方式的现象普遍存在。最后,许多教学方式研究的文章是通过理论性的研究学者共同完成,部分内容脱离了实际情况,使得教学研究成果与当前教育实际不符。

(二)重视知识理论,忽略职业教育

当前依旧存在着推崇知识理论文化教育,忽略职业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而我国职业教育的定位与目标是培养出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取向与传统教育观念是相悖的。由于受到传统“重视知识理论,忽略职业教育”的巨大影响,职业教育自身的地位与作用并没有被完全接受,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不平等”的待遇,甚至会遭到歧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规模失调严重,导致人们缺乏理智地去选择普通教育。

(三)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一些职业院校的招生专业只是集中于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会计管理、汽修等专业,然而涉及医学、畜牧业等专业几乎没有。职业院校这种专业设置方式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变化进程,使得这些专业出现了饱和状态,而新的市场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部分职业院校之所以会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就是因为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离,而根本出发点并没有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没有将学生就业问题作为院校专业设置的根本导向。

(四)现代职业教育育人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对于我国职业院校的广大生源,教书与育人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期多数学生成绩不够理想。当进入到职业院校之后,应试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显露出厌恶学习、违反校纪等多种问题。然而,教师们难以对学生们进行正确引导,甚至会抱怨这些学生很难教。而一般教师的说服教育难以起到效果,从严处罚学生又会导致他们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引起强烈抵抗。因此,如何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成才,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们亟待解决的任务。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人才培养观念与心理学理论角度着手,充分认识与理解学生群体,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很有才,需要帮助他们成才,就要转变传统教育模式,从细微着手来规划学生们的职业生涯,可以说科学有效的职业教育对学生们的一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五)现代职业教育社会服务不足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全日制院校学生为主的,而对于社会人员的短期教育培训功能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在近几年,虽然我国政府提倡,院校有实际行动,但是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没有完善建构,因此,依然带有明显的学习教育特征。

三、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策略探析

(一)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

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职业教育研究队伍,其中要包括在职业教育一线的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群体。对于现代教育方式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要从教育改革的实际需求出发,将职业教育的专业建构、专业课程改革、专业教材建设等成果从理论转化成为实践工作,在实践工作中实现优化发展。教育部门可以定期开展类似于专家论坛的交流活动,为我国来自职业教育不同领域中的学者们进行交流讨论构建广阔的平台。

(二)摆正现代职业教育中文化课程的位置

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扎实稳固的文化课程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学生的基础,也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并且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程也面临着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专业课程整合、选修、必修等形式来组织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兴趣、个性化发展与实际需求,来加强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深入挖掘与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我们需要转变重视专业课程,忽略文化课程;注重专业技术培养,忽略文化基础课程教育;注重眼前就业,忽略自身未来发展的倾向;学生们要处理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强化我国政府统筹,进而实现教育资源整合

通过实践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市场主导,而是要强化政府统筹功能实现健康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想强化政府统筹工作需要一个好的载体——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办学模式。现代职业教育集团需要由国内重点职业院校带头,引导其他团体机构、企业与其他院校参加,以专业化发展作为纽带,进而共同创建实训基地,以校企模式作为发展重点,提升整体办学水平。

(四)树立专业技能实用、劳动最光荣的思想观念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价值体系 STS教育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问题与成就相伴而生,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职业教育的价值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从目前有关研究成果看,对职业教育价值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系统性较差。笔者从基本概念人手,尝试构建职业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以期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有所贡献。

一、什么是价值

在价值的本质含义问题上,理论界提出了多种意见。从价值的存在、功能、发展、结果出发,价值界定的模式大体有四种,即“实体说”“属性说”“关系说”和“意义说”。在这里,笔者同意“从实践中主客体的关系去理解价值”的观点,即认为价值是客体属性的人化、需求化和主体化,又是主体需要和能力的对象化、客体化和现实化,是主体和客体的辩证统一。价值的本质是实践中主、客体的双向对象化关系。一方面,客体的属性或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改变了主体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主体的属性(实践能力)维持了客体的生存状态,改变了客体的属性。这两个对象化过程在实践中是同时发生的,但从逻辑上看,第二个方面发生在前,是实现第一个方面的支持性条件,称之为“手段性价值关系”;第一个方面发生在后,是第二个过程的结果逻辑的延伸,是实践的根本目的,称之为“目的性价值关系”。价值是“手段性价值关系”和“目的性价值关系”的和谐统一。

二、职业教育价值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价值问题存在的形态是十分复杂的,结合上文有关价值“手段性价值关系”和“目的性价值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至少存在着三种价值形态:职业教育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和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般认为,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通过对人的职业教育或培训,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求职和就业的需要,满足作为价值主体的社会的用人和人力资本价值积累的需要。职业教育的价值包括本体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两种,即职业教育对作为价值主体的人的内在价值和价值主体对社会的间接性的工具价值。

从目前有关职业教育功能的研究成果看,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以职业为载体促进个体社会化、以专业选择为中介促进个体个性化和职业教育从个体谋生到自我实现的价值;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消除贫穷、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调等方面。职业教育的工具性价值是本体价值向外推进的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向外推进的结果。职业教育必须牢记其“育人”的本质,通过本体价值的实现来实现其工具价值。

(二)对职业教育的价值

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问题主要是从“手段性价值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它与职业教育的价值主客体关系相反,是指职业教育的客观社会环境、发展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以及人的主观认识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影响和意义。从整个运行过程看,现代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物质、精神和主观条件都需要社会、个人以及教育系统来提供。这些条件包括师资、校舍、实训基地、经费以及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想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对职业教育的价值,离开了它们,职业教育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正常运行。相对于职业教育活动而言,社会和个人必须呈现出它们各自对于职业教育潜在的或者前提性的意义和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概念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从理论上讲,它补充了“职业教育”价值概念的逻辑结构,使其更加完善。从实践上讲,它有利于职业教育评价的实施和职业教育价值的实现,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促使人们对职业教育如何有效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

(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主体根据特定时期人们需要的类别力量的变化对价值系统中居于统治或核心地位的职业教育价值重新选择的过程,即打破旧的价值结构中各要素比例的均衡状态,重新组建新的价值结构的过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也决定着各级职业教育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的厘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实施、评价的全过程,它起着规范、统领和指导的作用。

事实上,人们关注职业教育价值,包括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对职业教育的价值,重要的不是对职业教育价值静态的研究和分析,而在于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或者合适的教育价值的选择。因此,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职业教育价值问题的核心,它应该成为职业教育价值研究的中心和焦点。从静态上讲,由于存在着“职业教育的价值”和“对职业教育的价值”两类,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分为“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对职业教育价值的取向”两类。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这些不同因素发展的不均衡性通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制动机制,转变为职业教育的主导价值或价值取向。但是社会规律从本质上说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不同于自然界物质运动的“物自体”的过程。因此,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中包含着主观上的职业教育意识的“认识论”问题。有关职业教育的思想和职业教育理论假设是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中的重要因素,它使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由客观规律制约下的盲目运行成为主体自觉把握的能动的实践过程。它体现的是人们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工具。从逻辑上讲,“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手段和工具。

三、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

(一)本体价值的沦落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的。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消除贫穷、保持和平与稳定、防止社会失调等方面。职业教育首先体现的是国家利益。这种功利性的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体现的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职业教育工具价值无限放大的结果遮蔽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其本体价值在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笼罩之下日渐式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界兴起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大讨论。教育界关于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大讨论的结果是形成了较为普遍的“整合论”的观点。整合论反对片面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虽然整合论的观点得到了职业教育理论界的认可和赞同,一些职业学校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也开始在进行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了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但简单地把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相加起来,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仍然没有解决分科教育的缺陷,职业教育本体价值的实现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STS教育:合理性的构建

从“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和“职业教育取向”二者关系来看,对职业教育价值取向是职业教育价值取向问题解决的手段,对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审视当代职业教育理念和思潮,借鉴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益的相关理论,即发挥对职业教育取向中的主观因素是促进职业教育取向“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STS是一门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兴交叉学科。STS即英文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首字母的缩写,它包括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史和技术史等一系列亚学科。它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其核心是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STS的一般规律有三点:(1)关系律: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种联系具有整体性,任何一部分都不能从中分离出来。任何部分的性质主要有整体关系及该部分与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定;整体关系的性质由各部分之间及其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规定。(2)价值律: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具有价值关系。每一部分对其他部分都有价值,但价值具有双重性,即正价值和负价值,而且总有不可预见的负价值。(3)和谐律: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具有和谐关系。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评价、调节、选择和处理要依据和谐原则。和谐包括差别、对立和斗争,是在实践和观念上的不断变革、发展的过程。

STS教育是指以探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ique)与社会(Society)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提供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整体化理解,并且使学生把科学技术与社会人文背景联系起来,了解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和自己的社会责任,促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并且能处理高科技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的复合型人才。STS教育具有综合性、开放性、人本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

从STS教育对职业教育的价值来看,STS教育的综合化的课程特点有利于降低与职业相关的理论课的难度,有利于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STS教育克服了分科课程的弊端,在对学生进行与职业相关的技术教育的同时,融人社会与文化理解的教育目标,包括相关职业或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价值关系等,使他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及其局限性,了解技术的运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决策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职业道德。从文化层面上看,STS教育源于对现代科学观以及异化的科技理性的批判,源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两种文化”分裂所带来的危机的反思,它的实施将有效解决当代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中职业教育本体价值存在的问题,必将成为对职业教育取向中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雷鸣强.论“教育的价值”与“对教育的价值”[J].江苏高教,1995(3).

[2] 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

[4] 高奇.职业教育功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

[5] 邬昆如.哲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 吴黛舒.影响教育价值取向的因素分析[J].齐鲁学刊,2002(1).

[7] (美)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9

关键词 当代职业教育 职业性 人文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职业教育界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产生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2 当代职业教育本质特性

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现在来回顾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尤其是学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职业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人的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科学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科技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3 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发展、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社会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科学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职业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上,职业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研究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技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篇10

>>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试论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在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形势下对于学风建设的探究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保障的思考 浅析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类型 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基本形式及其限制综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专本课程衔接实践探索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职普融通研究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视域下高职院校办学思路的调整 系统论指导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 谈现代职业教育中团建工作校企融合的新模式 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下的校企合作实践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汽车职业教育 论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提高 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双师型”教师培养 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空间视域与构架 中国职教学会主办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与机制创新经验交流会 以岗位任职标准为基础的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庞文英徐吴昱昝承伟 新型城镇化战略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求解 现代职业教育视域下的高效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CHINA HRKEY.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白皮书[EB/OL].http:///pr/2012/09/05/120783821.shtml.

[3]郭苏华.从企业教育资源的特征看校企合作的困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