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悟十篇

时间:2023-03-24 16:48:51

随笔感悟

随笔感悟篇1

梅雨,一个自带诗意的时节。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深深怀念,怀念起那些褪色的时光。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天空留下了深情的泪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雨后感悟写作随笔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夏至后,雨水一直不间断地亲吻着大地。从六月下旬到七月上旬,这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雨水多,被称为“梅雨时节”。

当我在电脑上敲下“梅子雨时”,窗外的雨丝带着特有的气质,随着凉风穿窗而过,悄悄地落在呼吸间。很多人都在追求着“诗意的生活”,真正的诗意,其实就在日常,每一秒都可以成诗。

梅雨,一个自带诗意的时节。有许多人和我一样,每年的梅雨季节都会深深怀念,怀念起那些褪色的时光。这是一个告别的季节,天空留下了深情的泪水。

初中毕业那年,我们在雨中话离别,盛大而热烈。彼此在笔记本上留言,一笔一划那么认真。每一句话都发自内心,一个个标点烙印出年少的真情。

从此,每年雨季我都会站在窗前想起一些往事。那些年,没有电脑,没有微信,打一个电话还需要到门口小卖部排队。靠着一封封信件,我们紧密联系着。信件从不同的地方寄来,不同的人毕业后去了不同的地方。

被人暗念的女孩,拆开信件就笑了。男孩子们争相抢着信,大声地念着。离别,在年少的心中,没有伤痛,只是隐隐地不舍,甚至还有一些美妙的思念。

汉江边的雨雾浮起,水面一片模糊。思绪被牵扯到很远,总有一些情感是我们悄然收起的信件,尘封着过去的云烟。

年少的日记本一摞摞,上面写满了心情。不敢翻动它们,任由其在一个箱子里长年累月地安静着。更多的时候,是用现在的文字,写着现在的心情。

梅子雨时,芭蕉绿得醉人,茉莉香得彻骨。不时,有阳光探出头来,打听着梅雨的消息。街道上的人们,用起了共享单车。手把手教父亲怎么用软件去开锁,关锁。骑着电单车的父亲,在傍晚的风中,有如少年。

我骑着另外一辆电单车,陪伴在他的身边。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想起了小时候他教我骑自行车的场景。那时下班的父亲,单位派发了一辆28自行车,有一根高高的横梁,有宽宽的后座位。

年少的我,比自行车高不了多少,两条腿只能在自行车空隙中,半圈半圈地蹬着,父亲会在后面,牢牢地抓住自行车后座,以稳定我的骑行。这几乎成了那几年父亲下班后的功课,我总是比其他小孩胆小,学了好多年都不敢让父亲放手。

父亲的汗水,像一滴滴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伴随着我一路成长。今年的雨水来时,父亲有段时间住在我家,黄昏时,我总是愿意陪着他,骑着电单车,在城市的风中驰过。

一代又一代人,用爱传承着生命的火炬。我们在被爱中长大,后来学会了付出爱。与朋友们聊起话题,我说:“尽力做到不留遗憾。”

不留下遗憾,让自己在后来愧疚。踏踏实实做事,回报社会;认认真真做人,回报生活;付出爱,回报情感;用热爱,回报生命。

《论语》中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内省不疚”,一个人能够做到在自我反省中,没有愧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时常会后悔,在亲人逝去后,愧疚自己没有多抽时间陪伴他们。我们时常会悔恨,当初的选择伤害过他人。我们时常会愧疚,在有爱的能力时,没有好好善待身边的人。

窗外的雨,下得让人捉摸不透。但是我知道雨不会一直下,心情也不会一直潮湿,天会晴的,心情也会好起来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是这梅雨季节的雨丝,滋润着酷暑下干涸的大地。呼吸之间,清新,透彻,有深意。

每年的梅雨,都会按时到来。每年的毕业季,我们都会面临着别离。我们在时间中成长,父母老去。我们把孝道与爱的种子,种植在中华大地上,开花发芽结果。

一季雨来,终将会过去。人生的雨季,有过别离与伤感,有过失落与彷徨,终究这些都会成为过去。我们在时间的维度中,面对着崭新的事物。

“老师教过,不会做的题先放着。时间不够就适当放弃,你考的是整张卷子,不是一道题。”多少深刻的领悟,都在这句话里。

那年毕业后,我们与原来的同学分别,与新学校的新同学相遇。父亲教过的自行车,终生有用,后来我们学会了怎么去爱。孔子的话语在脑海中不断响起,“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梅子雨上,只是为天空添了一种天气。淋湿的心情,会被炙热的生活烤干。过不去的坎,都被时间跨越。爱在人世间,循环往复。

夏至后,雨水盛多。我们有时需要时间去思考,去被一场生命的雨浇醒,为了明天的天空更明亮,为了明天的日月更红火。

随笔感悟篇2

人生,总有许多沟坎需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需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需要领悟。痛并快乐着,思索并追寻着,彩虹总在风雨后。千回百转,一路风尘,每个人心里都装载着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未完成的梦,曾经的苦苦追逐,随着华年的流逝变成了一种宽容,不再计较得失的结果,不为成败而纠结,豁达中升华了对情感的珍重,更懂得我们是生命的主角,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心情,生命的价值也在转变的那一刻,得到了提升,使我们更懂得如何去面对生命旅程。

随笔感悟篇3

在芸芸众生中,我就是我,不同的一个,不必追求完美,不必追求合群,只做最好的自己。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便应该试着回归自然,领略自然的无限风光。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种类”,无法选择自己的肤色、语言、国籍甚至样貌,但我们可以选择怎样的活下去。既然上天能够让我们活下去,说明它对我们还是不薄的,不管面对怎么样的困难与艰险,我们都不应该自暴自弃,要用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只是如同树叶,如同草芥一般,容易让人践踏,因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生命,珍惜我们的生命。

吓、鱼、蚁是生命,花、草、树是生命,人也是生命,同样都是生命,便应该同等得对待。

在众生中,繁衍出了我们生命,而幸福的生活等于乐观的态度加上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平等的对待。

随笔感悟篇4

彷佛昨夜,凋零了一地,惆怅……

在水一方,我们相聚在无名的远方,不知名的小镇,还有莫名的感性把我们紧紧牵在一起。青花瓷底的小字还残留着我们昨天的温度,相约的那一刻,我们便注定了要度过这水木年华。

唱惯了周杰伦的《青花瓷》,才知道有仕女图里的莞尔一笑,一回头,却早已木已成舟。

不一样的人生,但一样的花季,相视一笑,便到了水木年华的终点……

隆昌学校初二:刘佳楠

随笔感悟篇5

一、说教材

读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把读书教学纳入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之中,开设“快乐晨读30分”“读书方法指导课”“自主读书课”和“读书交流课”,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每天都能沉浸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本节课我通过寓言故事,使学生发挥想象,编写或续写出具有一定意义的寓言故事。

二、说模式

这种读中感悟、悟中练笔、随笔提升的“读写四步曲”教学模式,是在随笔化写作的发起人成浩老师的随笔化理论基础上,与学校的读书特色有机结合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在全校所有实验教师和领导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年的实践研究,教学模式得以确立,并在全校进行推广。现在我校的读书随笔课主要有三种教学课型:读书积累随笔化、读书鉴赏随笔化、读书想象随笔化。

读书积累随笔化。这是读书随笔化写作中最基础的一种类型,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学会划、勾、摘、记等读书方法。运用读书笔记,学生将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分享,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对摘录的再次“盘点”。

读书鉴赏随笔。主要体现在读书过程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感悟,如对故事情节的赏析、写作手法的感悟等进行交流碰撞,也可以和作者说一说,和主人公说一说,然后写出自己个性化的习作。

今天我采用的是第三种读书想象随笔。这种读书随笔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读书来打开其想象,如对作品进行改编,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主人公,进行故事的再创造,还有当堂仿写及进行文章的补白、故事续编等。

三、说设计

下面,我以《寓言故事》随笔化习作为例,阐述我是如何落实并实施我的教学模式的。

第一环节 赏读

首先将学生带入到读书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读《愚公移山》和《鹬蚌相争》两则寓言故事,之后完成读书赏读卡,了解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并能简单复述寓言故事。

第二环节 积累

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涉猎更多的知识,丰富学生的读书收获。这节课中,我通过创设“看图说故事”“根据题目说情节”以及“说说我喜欢的寓言故事”三个游戏环节,有意识地在宏观上把握寓言故事,从而达到开阔学生眼界,积累相关知识的目的。

第三环节 习作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对自己读过的寓言故事形成个性化的感悟和启迪,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写。同时让学生趁热打铁,把自己创编或续写的习作当堂落笔成文。

第四环节 展示

评价学生的习作要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让他们在自信中不断提升习作水平,具体评改放在第二课时评改成文课上进行。

随笔感悟篇6

一、关注语用意识,不能忘却语文本位

(一)在练笔中迁移写法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而随文练笔镶嵌在阅读教学之中,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责无旁贷。事实上,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很多写作方法值得探究借鉴。

《秦兵马俑》的第10自然段在介绍了各种兵俑的形态后,又以散文化的笔触对各种不同形态的兵马俑进行了细致刻画。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导:

师:细读这一段文字,你会发现这段语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分写了什么?

生:前半句都是写作者真实看到的情景,而后半段则是写作者产生的联想。

师:请大家再细细地读一下,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

生:后半句中的想象是对前半句中真实描写的补充,这样兵马俑的形态就会更加地细致而生动。

师:老师收集了一些兵马俑的图片,按照这样的句型方式,我们也来描述一下这些兵马俑。(出示课件)

(二)在练笔中夯实积累

教材中的文本很多遣词造句极其讲究艺术性和精确性,值得学生背诵积累。而积累的方法除了传统意义上熟读成诵之外,引导学生在随文练笔中的综合运用,则能有效融入学生自身的体悟和思考,显得更有价值。

比如《莫高窟》一文中对彩塑和壁画描述的语言就堪称经典,生动的比喻、精彩的词语、整饬的句式,如果能够永久性地贮存在学生的头脑中,并在适切的语境下灵活运用调配,语文学科的本质就能得到有效彰显。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积极的体验感知,并在众多形式的朗读中积累背诵。最后,教师为学生积极运用积累的词语和句式创设了撰写导游词的言语实践平台,让学生得以灵活运用。

这样,学生在提升语用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其记忆效果,可谓一箭双雕。

二、聚焦言语形式,不能忘却教材本位

(一)练笔要突破重点难点

现在不少教师对随文练笔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认为随文练笔是架构在文本意蕴和课堂氛围之外的,只是对文本语言训练点的生硬落实,对突破文本重难点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事实上,随文练笔是表达和理解的双重训练,只要教师练笔方式和价值点选择合理,就能实现双丰收。

《钱学森》一文语用重难点是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如何借用随文练笔的方式来有效突破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呢?在教学行将结束之际,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教材中的插图进行想象:现在,钱学森终于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归国路,想到前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和亲人,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设计以人物内心世界为出发点,有效地将语言和内心联系起来,正与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不谋而合。

(二)练笔要扣准语言生长点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他们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层面都蕴藏着作者的独运匠心。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语言符号中开掘出语言运用的神来之笔,通过品悟、玩味和实践运用等方式,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石。

例如《云房子》一文中有一段话:有的像大冬瓜一样傻傻地横着,有的像花儿那样美美地开着……这段话的精妙并不在于比喻手法中两个事物的名称,而在于描写其状态的“傻傻”“美美”等词语,这种极富童趣味的表达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则是其语言能力的重要生长点。教学这段时,教师引导学生慢慢感受词语,继而帮助学生提炼言语句式,引领学生依照“云房子有的像_______那样_______”仿写。在学生一一呈现之后,教师顺水推舟要求学生连说两句。

这样的练笔归功于教师对文本语言内容和形式的敏锐把握,在悟和练的协调发展下不断前行,从而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提升发展。

三、契合内在需求,不能忘却学生本位

语言的学习,无论是体悟感受还是实践表达,都离不开实践的情境。随文练笔就是要展现甚至是放大课文中的情境,通过教师语言和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渲染,为学生的实践表达创设情境,使得学生语言的倾吐水到渠成。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这首诗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于谦的一身正气,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依照少年抒怀、为官感悟、刑场陈词的环节引领学生不断逼向诗歌的情感内核;接着,教师语言熏染:“试想,当于谦戴着脚镣,一步一步踏上刑场,想到自己少年时下的这首诗,他想通过这首诗向他的敌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并播放音乐作品《英雄的黎明》渲染气氛。

随笔感悟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

一、引导“悟读”,培养学生“悟性能力”

“悟读”应从“悦读”开始。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文本有了兴趣,有了期待,那么就会产生阅读的冲动,从而给“悟”带来动力。如,在教学《荷花》时,可引导学生品味“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仿佛在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努力,感悟到文章描写的形象感。

二、鼓励“演读”,发挥学生表现能力

编者严谨挑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其深透的意蕴常使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鼓励学生以自己新的创意去表演读,学生就有可能超越文本,生成新的感悟,获得新的启示。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能初步形成对这个通话故事的整体感知,但对文中精当的词、句和富有个性的语言还不可能有所领悟;能模糊地感知丑小鸭在遭受周围的所有人的讥笑、嘲讽、欺负之后的孤单可怜,但是它没有自卑,没有气馁,经过他自己的努力、奋斗,最终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白天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保持心中那份恒久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终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三、巧设练笔,主动参与体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如《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是一首很适合学生仿写的诗歌题材,所以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以“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开头,仿写两个或三个小结,学生写得非常好,出乎我的意料,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们画一所漂亮的学校,让小朋友们再也不会,学不到丰富的知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辛苦的妈妈画一个十分能干的机器人,让妈妈再也不用,为家务活操心了;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笔,我要把华夏江山描绘得更加秀丽……这样的训练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进一步促进语言的内化和外显。另外,学生间相互的交流,还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同时也让“给予是快乐的、善良是高尚的”这一美好情感在学生心中深化。

随笔感悟篇8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善于引导学生感悟,善于引导学生创新,使学生在积累中孕育写作愿望,在感悟中萌发写作热情,在创新中提高写作技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教学 引导 积累 感悟 创新 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任务。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对大多数老师尤其是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来说,最难提高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也怕写作文,如有些学生接到作文题后皱眉托腮,望纸咬笔,或者刚开头,就煞了尾等。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作文,如何提高中学生作文的写作能力,便成了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共同探讨的问题。长期的教学实践,经过不断的学习、借鉴和探索,我渐渐地摸索出一条作文教学的路子。尽管还很不成熟,但在实践中效果较为明显,以下淡淡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善于引导学生积累,在积累中孕育写作愿望

每次接手新班,无论是初一的还是初二的,他们的作文中几乎都存在同样的问题:语言基本功差,或者话说不清,句子写得不顺,无法准确简练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错别字多,或者语言干巴乏味;内容苍白无力,或者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等等,要想从中找出一两篇生动形象、情感丰富、内涵深刻的文章,竟是那么难上加难!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对身边的生活缺乏观察、缺乏体验,缺乏思考是主要的。换个角度说,那就是缺乏平时的积累,俗话说:积累乃作文之本。要使学生作文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首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注意培养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所谓“厚积”才能“薄发”。基于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差的原因,我没有单纯地加大学生的作文训练,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几乎没叫学生写什么作文,而是指导学生进行积累。积累的途径很多,有朗读,有背诵,有做读书笔记等等,这都是积累的好方法:朗读、背诵主要适于课内,要有老师当面指导。做读书笔记则主要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做,而记什么,怎么记,记多少,这些问题学生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指导、督促、检查。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录自己需要的内容。何谓“自己需要?”我给学生指出:一是你不懂的,不理解的;二是你虽懂却是浅尝不能自如运用的。符合这两点的内容就是你“自己需要的”。摘录哪些内容呢?我对学生说,摘录的内容包括词汇、优美语句、成语典故及名人名言或名人事例等。除此之外,只要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摘录。

二、善于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中萌发写作热情

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积累了不少的语言材料,就一定能提高写作能力吗?未必。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是静态的罗列、堆积,那么它对于写作能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法国作家法郎士在《乐园之花》中曾说过一句话:“一本书是呆板乏味,或是生趣盎然,感情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这里的体验就是感悟,而且法郎士认为阅读作品需要用“心灵”去感悟。

只悟文本还是不够的,还得悟生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语)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宗旨的作文教学自然也不能离开生活而空谈。悟生活,就是要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思索,从中获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作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指导学生写日志,写随笔,其实质就是要学生学会悟生活,一一用心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体,然后用笔记录。我对日志、随笔的要求只有一条:说真话。对学生的“感悟”,我都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主要看他们做了多少。日志涉及个人隐私,愿不愿意给我看我不会勉强,但是每周交一次自由练笔是必要的。这样我就常在上面读到学生对生活对文本的感悟。读着学生的感悟,我就知道:毋须我做技巧的指导,学生的写作热情已经在蓬勃的萌发了。

三、善于引导学生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写作技能

随笔感悟篇9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应当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生动的素材,提高真情实感。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应当从以下途径入手:一是认真贯彻记录生活,二是深入体验感悟生活,三是深度发掘提炼生活。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实施途径;分析研究

写作活动应当反映和接近学生的生活状态,保证学生在生活中有深刻的感悟,并将自己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这样的方向应当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大趋势。对于许多学生而言,他们的作文写作脱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无物,没有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精华与素材,导致写作能力低下。笔者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针对生活化原则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贯彻的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一、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将写作活动建立在自己的亲身经历、耳闻目染及其产生的真实情感活动基础之上,这样的文章符合人的表达特点,更具真情实感,是对现实生活的有效反映。但是在现行应试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背离了这一宗旨,成为了应试模式的生产线,主要针对几种类型的应试作文题材进行反复训练,甚至有背诵范文、生搬硬套的做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针对这样的状况,新课程改革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返璞归真的要求,要让作文回归其本来面目,作文教学生活化原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一项创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体验、感悟、分析、发掘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素材,增强情感体验,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用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用手中的笔去描绘这个世界,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高质量文章。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的途径

学生进入高年级阶段以后,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了显著提高,这就为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奠定了良好基础,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有效贯彻与落实生活化原则。

1.认真观察记录生活。叶圣陶先生认为,如果将文章看做喷涌的泉水,那么其源头就是丰富的生活,生活生动精彩,文章才能够源源不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生活,这一点正是许多小学生所匮乏的,他们涉世不深,对社会观察不够全面和深入,导致在作文学习中没有生动的素材。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从自己周围的生活圈子着手,从最熟悉的人入手,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事情,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哪些是平常的事情,哪些是具有写作意义价值的事例,在观察中敏锐地发掘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与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试听所获得的丰富信息中有效提炼出其中的闪亮题材。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笔者还培养学生随手摘记的良好习惯,每一位学生都备有一本精致的小型笔记本,随时将自己观察到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有些时候灵感一闪而过,所记录下来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价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积累,长期下来能够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2.深入体验感悟生活。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仍然比较狭窄,没有能够有效深入到生活之中进行感悟,客观上学习压力较大,也导致学生没有这样的载体与空间。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感悟,笔者坚持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中进行体验感悟,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指导学生设计体验方案,自主地深入到生活中进行感悟,如对学生布置了“听故事谈感受”这种类型的活动,要求学生听不同人物讲不同题材、不同年代、不同主题的故事,提高学生的素材积累,同时大胆进行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写心得、复述故事、续写故事等方式增强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另一方面,笔者还结合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学生的感悟,如学校在清明节组织扫墓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老人活动,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清扫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的。在这样的活动之中,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物,看到更多的事情,笔者要求他们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分析、感悟,在活动结束后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这样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

3.深度发掘提炼生活。写作活动源于生活,但是其还要适当高于生活,要在生活中表面现象提炼发掘出深层次的中心主题,从而达到教育他人的目的。在这一方面,笔者侧重于训练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梳理提炼中心思想,使文章的选题立意更加新颖,更具生动。如在布置学生开展“看一看群众生活条件变化”这样的实践活动之后,学生搜集到了大量生动的素材,有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的,有家用电器数量越来越多的,有汽车、摩托车进入普通家庭的等等,这些素材源于生活,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群众的生活能够发生这样的变化?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引导,经过分析讨论,大家明白了,是党的坚强领导,是各级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是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群众提供了创业致富的良好环境和平台,这才是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提高的根本原因,其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有力。通过这样的发掘,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习作的训练质量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原则,是夯实学生习作基础、提高学生习作技巧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应当引起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江和平.小学作文课外练笔重在“三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年Z3期

随笔感悟篇10

关键词:情感投入;思维活跃;意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4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随文练笔,作为教学的一种新策略便应运而生。恰到好处的随文练笔,能使课堂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充分显示出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

要让课堂练笔更有效,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找到恰当的练笔引爆点,有效启动学生的练笔欲望。在日常教学中,我结合实践,以挖掘、延伸教材的“空白”为立足点,以着重引领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性、情味感、独特感为方向,进行多种形式的练笔。

一、情感喷发处,将感悟沉淀下来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使他们的语言的内化、情感的积淀、思想的领悟喷薄而出,并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如《将心比心》这篇课文描写了年轻阿姨帮助奶奶推门,母亲宽容对待护士两次打针的失败,鼓励年轻护士再来一次这两件事,告诉大家人与人之间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理解别人,宽容别人。第二件事开头有这样一句话:“眼见针眼处鼓起了青包,我正要抱怨几句,一抬头看见了母亲平静的眼神……”结尾是母亲对护士说的一句话 :“这是我的女儿,和你差不多大小,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我真希望她第一次扎针的时候,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

紧抓住“我”的心里变化,备课时就不断地叩问自己:“我”的情感由埋怨到温暖与幸福的变化,是因为什么?“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从中“我”领悟到了什么?这样的空白点就活化了,凝结成了一处有味的练笔支点:

原来想责怪护士的“我”,因为母亲的话语,而感到温暖和幸福。“我”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

这多元化的练笔角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五彩缤纷——

生1:母亲太爱我了,真是我的好母亲。母亲,我也会爱你一辈子。(感动的角度)

生2:我为什么就不能像母亲一样体谅别人呢?我太小气了。(自省的角度)

生3: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宽容对待,学会理解。只要我们将心比心,才会获得快乐与幸福。(悟理的角度)

“正当学生通过研读被母亲的宽容、谅解深深触动时,我会是什么反应?”此时的练笔给了学生将感悟凝结下来的时机,学生将对“人与之间要宽容、理解对待”这一零散的、渐渐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了文字,形成了人文思想中一个稳固的印痕。

二、空白补充处,将思维活跃起来

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运用这些句子,展开联想、补充,就能更好地促进这些生成教学。

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对鸟的动态描写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带着欢快的语气读这段话。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一些问题:“同学们,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除了作者描写到的几种鸟活动的形态外,大榕树上还有哪些鸟是怎样活动的?”由于有了一定的教学铺垫,学生分成了四人小组练说,气氛很热烈。

生1:有的在树枝上蹦来跳去,好像在跳舞呢!

生2:有的鸟儿贴着水面飞翔,一会儿尾尖贴着水面,真像一位矫健的滑水运动员。

生3:有的鸟儿站在河岸边饮水。偶尔盯着湖面,好像在对着镜子打扮自己呢!

生4:我还看见一只鸟儿正歪着脖子好奇地朝我们笑,好像在说:“朋友们,欢迎你们来我们这儿做客。”

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不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现形式,而且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和想象思维,激起了智慧的火花,促进了学生的动态生成。

三、意向还原处 ,让词语鲜活起来

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教学时可以词语为基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潜心涵脉体悟,展开词语意象的练笔。

《珍珠泉》描写了云南珍珠泉美丽、奇特的景象,尤其是小泡泡的描写更可称为点睛之笔。紧抓住“最有趣的要算是这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晶亮、饱满的小水泡了”中的“一嘟噜、一嘟噜”,赋以泡泡于人性化,在一赞三叹式的“晶亮”“饱满”“冒”的揣摩玩味后,设计练笔:

我这小泡泡手舞足蹈、争先恐后地一嘟噜,一嘟噜,是想_________。

生1:是想让前来观看的游人更早地看到“我”美丽的面孔,“我”不想和大家捉迷藏了。

生2:是想告诉人们,这里山美,泉美,人也美,游客们真是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