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书笔记十篇

时间:2023-04-07 17:17:05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1

《培根随笔》读后感600字,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意义深刻,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欢的就是《论美》,美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视内在美。就如培根所说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远都有,但是内在美却可以。所以我们要把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个人举止谈吐的高雅,心灵的纯洁。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2

一、用逛书店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书籍有兴趣,是读书的关键。首先要从学生的生理特征与年龄特征入手,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有针对地进行培养。先培养学生喜欢逛书店,翻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起初到书店,都是随意翻翻,或者走马观花式地应付,可当学生发现有自己喜欢的书籍时,他们就会认真下来,进行阅读,可能有种爱不释手的情形。如果时间允许,就让他们在书店读完。如果不允许,我们就带他们下次再来。强调一点,就是不要选择买下来,回家去看。因为一旦他们拥有了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惰性,就有了“反正书都有了,哪天看都随意”的想法,这样就是拥有书,也培养不了兴趣,也拥有不了知识。不如我们让他们带着兴趣下次再阅读,久而久之,学生逛书店读书的习惯就养成了。同时学生也学会了选择书。但强调一点,刚开始时,不管啥书我们都不要限制。过一段时间,习惯兴趣养成了,再限制他们或引导他们读啥书。这样,学生爱逛书店也就有了爱读书学习的兴趣了。

二、用他们喜欢的书做他们的知音朋友

“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迅速。在长达六年的小学生活中,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均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最明显的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并且他们的心态也同时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有很多的自身内在的事情,学生都不愿跟我们的家长、教师说,但是他们愿意在书中寻找自己的原形,这样就会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依托,就会给学生一种快乐。学生渐渐地把书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的知音朋友,也把读书作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朋友一样的交往着。

这样学生的读书兴趣与自身的爱好也就形成了。

三、浓厚的读书氛围塑造好习惯

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培养小学生读书的习惯,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很关键的,所以学生要掌握行之有效的读书

方法。

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教师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一是精读法,包括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二是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等。三是快读法,包括无声视读法、一目十行法。有了阅读方法,就应当寻求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首先为学生创造最佳的读书环境。最有效的环境就是静而优雅,静是根本,但优雅的环境也是非常容易创造的。比如:公园的凉亭,小河边幽静的纳凉处等等。

四、引导小学生做读书笔记

小学生喜欢看热闹,哪热闹就看看,没热闹就走过场,读书也是一样。所以教师要求学生读书时,顺手记点什么,慢慢地学生就会形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一般说来,读书要记住作者、年代,弄清背景,读出它的精华奥妙所在。而且在学生动笔记录的过程中,也会使他们养成动脑筋的习惯。为此,学生要有一本读书笔记,不要求快,不要贪多,当然首先要选择比较适合、有价值的书读。在做笔记时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裁剪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

五、培养小学生学会选择书

一本好书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拥有一本好书就应当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书。

首先,在学生逛书店时,要有针对地指导推荐学生应当看哪种有益的书,同时在推荐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身心与生理特点来进行推荐。发现学生不喜欢或者特别反感时,就要及时放弃你的行为,否则会打消学生刚刚培养出来的读书兴趣。

其次,就是要在他喜欢的一些书中,帮助他筛选一本好书。但一定也是他喜欢的或者基本认可的书,不要强加给他你认为的

好书。

第三,观察学生是否因一本书发生的一系列地生活与学习上的变化,要是好的变化,就支持他勤看、多看。要是不好的,就要用其他有益的书干预他的不良行为。虽说这件事情做起来特别难,但我们还是必须要做的。经过比较,学生就会寻找到属于自己喜欢的一本好书。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3—0080—01

一、观察生活积累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从读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不少的现代作家随身带着一个素材本,随手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为日后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据说,清代的蒲松龄在自家门前专门设置了一家茶亭,欢迎过往客人前来饮茶休息,听他们讲奇闻轶事,为写作《聊斋志异》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正如清代学者王夫之所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从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有源头活水。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花鸟鱼虫、商场一隅、都市风情、田园野趣……都可以成为写作材料。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的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扩大阅读积累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 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 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自觉指兴趣浓,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 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 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 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又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始不可。

三、培养情感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写作中除了要有丰富的材料、语言的积累外,还必须有情感的积累。唐代诗人元稹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揭示了写作的心理体验:即在生活中每有情感“异于常者”,便抓住不放,便想写诗。他在多种生活景象中,无不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积累多了,写作时便能根据需要自然流淌,这样的文字是浸透了感情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

四、授人以渔,教给学生正确的积累材料的方法

1.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2.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4

一、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砸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现代语文教育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体现一个人语文能力的主要标志。大家在学习中要把握好这两点精髓。阅读是语文材料的主要来源,高中生已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根据有关的阅读书目制定自己的读书计划,时代上分古典和现代,体裁上分诗词和散文。国别上分中国和外国。还要涉猎当今报刊杂志和精妙时文,关心时事新闻。需知学语文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读社会,悟人生。阅读要和背诵结合起来,要广泛积累语言素材。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起来,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很有道理的,写作能加强记忆、整理思维、提高认识。阅读中可广泛摘抄词语、警句、俗语、名人名言、精采语段,还可提炼情节梗概:做作品评析、鉴赏、读后有感等。真正的写作不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创作。贵在多练笔,常坚持,抒写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怀。

语文学习中要用好三个本子。除了学校和老师要求的语文用本外、我们倡导同学手中还要备三个本:知识本、杂记本和随笔本。知识本是用来记录语言和文学方面基本知识的,可用于随堂笔记和个人整理。经过初中学习,绝大部分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现象都有触及,但限于理解能力,许多同学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到了高中,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同学们可参照有关讲解,从字形、词语、标点到句法、修辞,归纳整理,同时对文学常识,写作知识等注意搜集,可构建起自己语文知识的框架体系。杂记本是一个极广义的称谓,针对的是语文学习的包罗万象,无所不及。从妙辞佳句到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敌到民间俚语、从术语名词到文学流派、从文学描摹到专题研究,可作随时的大量的摘录抄写。此本要常备手边,努力坚持、庶乎成为语文资料的重要积累。随笔本则是用于创造的写作园地。有的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笔下生花。好文章常常是切实有感后带着强列的创作冲动而形成的酣畅文字。同学要多积累、多感触、多思索,勤于动笔,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语文学习要在于勤和恒下功夫。大家要五法并用,充分调动起眼、耳、口、手、心各感官,实现听、说、读、写、思诸种功能。如果说听和读这两种视听手段是吸收营养,是“进”的过程;那么说和写则是加工和生成的过程,是进行人际交流的必需。人在社会中能表情达意、交流思想、自如往来、充分协作,不是语文学科最根本的目标。

二、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

(2)勤做读书笔记: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

(3)勤查词典资料: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ˉ车具书的种类很多,除了字典、辞典外,还包括文献资料、索引等供查考使用的图书。最常用的工具书为字典、词典、辞典。工具书不仅可以在碰到疑难问题时查阅,而且也可以作一般书籍一页一页地读下去,同样是大有收益的。

(4)勤于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朗读人物的对话,要力求模拟出人物的心情、口吻,使人物形象活生生地站立在听者面前。朗读诗歌要铿锵悦耳,语势错落有致,节奏抑扬回环,具有音乐美。通过琅琅地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也都能体会出来了。背诵要下苦功夫。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终生不忘。

(5)勤于求教探讨: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养成求教于人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准的,都应当勇于向别人请教,问老师?问同学,问家长,问一切可能了解情况的人。学习需要谦虚,还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善于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语文学习习惯则是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能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习惯,各项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

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所谓耳听,就是要认真听取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用心专一,思想不开小差。目视即指认真看书,同时注意教师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动作,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每种演示,这对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心思则是指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发挥大脑的作用进行认真地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与“思”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巧设思考、入情入境,获取知识,养成习惯。

不仅如此,还必须学会在生活中倾听。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明听人讲话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听”的方法和要求。如:在与人交谈沟通时,要有热心和耐心,做个“有礼”的听众。别人讲话时,不能随意插话而打断别人讲话,也不能东张西望,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交谈沟通的好习惯,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学会精读与略读

《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经验也告诉我们,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为了摆正语文课本与课外书的位置,提高阅读的效果,笔者着重抓了两种习惯的养成教育。

1.培养学生养成精读的习惯

对于课文和重要的文章、书籍等,必须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要做到透彻理解,有些优秀诗文还要熟读成诵。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带领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外,还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学生去精读其他相关书目。如在教学《早》时,布置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在教学《海伦・凯勒》时,要求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鼓励学生阅读《史记》等。

2.培养学生课外养成略读的习惯

《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阅览室看一个小时的报纸或杂志,每位学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看书读报时要做好笔记,经常进行评比,看谁课外积累的知识多。每学期笔者都根据语文课本目录,结合本校图书室藏书情况,制定一份学生课外自读图书目录,分课外必读书和课外选读书两类。每月笔者都要与图书管理员联系,了解本班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对课外读书积极的学生予以表扬。有时教学中,我也常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然后在全班交流。如在教学《梦圆飞天》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并整理好在课上交流。教学《克隆之谜》时,要求学生查找关于科学家克隆的实验及其技术造福人类的信息等。学生爱读书,阅读能力自然增强,写作水平也跟着提高,学生因而喜欢语文且喜欢语文老师,语文整体水平自然而然提高了。

三、培养写的良好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与经常练笔

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老师也觉得作文教学是难点和重点。笔者认为要搞好作文教学,就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看和练习”。鲁迅先生曾经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个“多看”,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的良好习惯。这个“练习”,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写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和经常练笔的习惯。“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动笔墨”,就是做笔记。

《标准》要求高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培养学生养成练笔习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边读边改的方法,带领他们学会自主修改,经常练习,从而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在修修改改中更快地提高写作的能力。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6

一、培养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学生预习是教师讲授的前提,学习每篇课文,我们都应要求学生课前先预习。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预习是怎么回事,语文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以促使学生自觉、认真地预习课文。

首先,列出预习提纲。在预习课文前,我们可以从文中的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以及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结构层次、人物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列出具体的预习提纲,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让学生阅读课文。此外,为了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我们还可经常设置些课前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这样,在教学中就加快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进程,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教给预习方法。在预习过程中,我们可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阅读时,文中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它包括关键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好批注,如在重点句下用“_”标出,精彩句用“~~”标出, 不明白处或异议处用“?”标明。当然,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还可以归纳写出段落章节的要点及夹上纸条作上记号等。通过作批注,我们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再次,明确预习要求。一是自觉认真预习。二是勤用工具书。如何使用工具书呢?可以按照“记、查、联、选、表”五步进行。三是学会做预习笔记。预习前,我们应让学生明确做预习笔记的内容:1、下节课老师要讲的问题有哪些;2、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哪些联系;3、有哪些重点问题;4、有哪些疑难问题等。学生明确了预习时记什么,那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培养学生选择阅读方法

阅读的方法丰富多样,不同体裁的文章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课文时,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默读、朗读,有序读、跳读,有精读、略读和研读,有学习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等。根据阅读时声音的大小,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让学生养成速读的习惯,力争做到“一目十行”。速读亦即快速阅读,是指能从读物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它不仅要求时间上的快速,而且还重视读的质量。 转贴于

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精心阅读课文,要求学生努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构思、选材、立意、遣词造句、描写等方面)进行品评,大胆地提出疑难问题,并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使在阅读中的疑问得以解决,从而真正地领悟课文。当然,我们要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如学习《第一千个球》一文,学完全文后,我启发学生:“作者为什么将两个看起来无关的片段放在一起呢?”这是一个探究性问题,我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全班学生各抒己见,收获颇丰。因此,只要我们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培养学生勤做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7

[关键词]培养学生 读写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明确提出:学习语文的目标就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呢?

一、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包括哪些内容,使他们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①爱读书、多读书。②一边读一边想。③认真做读书笔记。④经常使用工具书。良好的写作习惯主要有:①勤于积累写作素材。②勤于思考,勤于动笔。③重视修改。④认真书写。其次,应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重要意义。通过古今中外和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向学生说明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对学习、生活、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形成习惯的意识性,提高其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好的事,不是教师一号召,学生一注意就能办到的事。必须树立长期坚持的观念,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制度。比如自我约束机制,同学之间相互监督机制,教师、家长的监督机制,定期不定期组织评比,给予恰当的表扬和批评,形成竞争局面。第四,教给方法。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和写作方法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要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首先要使学生知道读书笔记有几种,每种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作用;其次要教给学生各种写法。

二、要靠反复的严格训练

叶圣陶先生讲:“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是说,反复的严格的训练是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的最根本的保证。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靠阅读实践中的反复严格训练形成的。为了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由教师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文章语言的无穷奥妙;或让爱读书的学生现身说法,以此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把读书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经常组织开展多读书、争先进活动,激励学生爱读书、多读书,形成良好的风气,久而久之,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为了使学生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同时要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动脑子读书。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一边读一边想的机会,多进行独立阅读。凡是学生能通过一边读一边想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要经常鼓励那些勤动脑、多思考,带着问题去读书的学生,激发学生的读书愿望,进而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常言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培养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对学生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到了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那么在阅读实践中要注意运用,随时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如好词好句,精彩片断等,产生的想法、体会,悟出的道理等记录下来,以便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运用。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做读书笔记,教师要经常组织展览、评比、介绍经验等活动,鼓励学生长期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样更有利于形成习惯。经常使用工具书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养成这种习惯,也要坚持反复训练。工具书要装书包、进课堂,预习要求必须使用工具书。凡是在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的词语都要通过查字典来解决。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练习使用工具书查字词,课下作业中也要设计这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使用工具书,逐渐就会成为自觉行动。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质作文训练;阅读教学

初中素质作文训练体系研究实施课题研究认为,只有搞好阅读教学,让学生多读书,勤写读书笔记,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书从哪里来?如何读书?怎样写读书笔记呢?我根据初中素质作文训练体系研究实验课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和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操作。

一、让学生有书可读

农村学校的学生书包里一般只有教科书和学校发的家庭作业,其他的就难得有一本自己喜欢的读物了。这一堪忧的现实不得不让我这位负责素质作文实验的教师想办法为阅读教学创造条件。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

通过查询了解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我给学生列出他们最宜读的书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其中的图书来读。因为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书他们才会认真阅读,认真去摘抄。

2.每学期一人买一本书

家长会上,我讲清楚在素质作文训练体系研究实验中,学生阅读的重要意义,倡导家长每学期务必给子女买一本书,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来读。这样,班级的藏书无形中就“多”起来了。当然,教师要帮助家长、学生列出初中学生宜读的书目,以保证学生能读到好书,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逊漂流记》等。

3.征订书报,创设平台

我们的阅读最终要落实到写作上,所以让学生多读同龄人的作文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是每年我用班费或自己出资给班级征订几份作文报刊,如《初中生作文报》《作文指导报》《初中生作文点评》等。告知学生我们的好作文也可以发表在上面。这样就会激发学生认真阅读、努力写作,写作好一点的学生还会做作家梦呢。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构建阅读管理机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教师的教学构想再完美也是枉然。但学生天生贪玩好动,思想单纯,他们很难做到为“读书”这一“宏伟”目标而“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于是,作为语文教师就一定要注意因利势导。循循善诱,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变弊为利,因利诱导

根据学生爱看电视不爱看书的现象,教师要巧妙引导,变弊为利。因为作品中的语言描写很精彩,有的还附上美妙绝伦的好诗,所以教师能讲得生动一些。“同学们想把故事讲得更生动一点的话,就只有认真去读书啦。”这样诱导,慢慢的学生就会去图书室借书,并认真阅读原著了,加上教师的检查督导,学生的读书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了。

2.教师的读书热情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爱读书才行,并随时把自己觉得美的诗文朗诵或朗读给学生。因为学生在效仿教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养成了读书习惯,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课内阅读教学的成功是诱导学生产生课后阅读的兴趣的关键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抛出所要推荐的读物。如,教学《春》之后,学生感受到了朱自清散文的美,教师就及时推荐《朱自清散文集》;学一首唐诗之后推荐《唐诗三百首》等。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这样得到循循善诱的培养。

4.根据学生兴趣推荐图书,解决疑问,培养兴趣

学生是好奇的,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会提出疑问,学生通过朗读来满足求知的欲望,还让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这就成了一举多得的好事了。

三、指导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更注重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的指导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以“教材”为“学材”,处处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得阅读方法于课内,独立运用阅读方法于课外。常言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让学生在初读文本之后再在精读的过程中用笔勾画出好词佳句和优美语段,并抄写在笔记本上;对文章内容、主体和语段的精彩之处的感想都倡导学生写在笔记本上。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记忆,而且还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表扬先进,激励后进,巩固成果

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作文的“话”也多起来了,典故成语也能常运用在作文之中。口头作文时,有的学生甚至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让我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

虽然阅读教学有了效果,我还是居安思危,随时鼓励鞭策学生积极阅读,认真积累,把读书和摘抄积累作为一日常规来要求学生。

参考文献: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9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开设自由阅读课,适应了现实和未来的需要,符合语文教学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其主要论据是:

1.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素质,顺应时展的需要。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四有”人才奠定基础。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摒弃狭隘的教学思想,在着眼于基本语文能力培养之基础上,致力于大知识、大智力背景的开拓,奠定广泛丰富的文化基础,以使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活力和潜能。

开设大阅读课,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措施。

2.大量阅读是贯彻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目的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多读多写便是秘诀,正如大纲所强调的“课外阅读是经常的最重要的语文课外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3.大量阅读具有极强的心理学意义。心理学家认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而大量阅读则是促进质变的广阔渠道。因为大量阅读扩大了信息的输入,这些信息的广泛性、层次性和新颖性,促进学生的人格与才华向高层次发展。

4.大量阅读是一条成熟的历史经验。孔子有“博学”之说,冰心有“多写”之言,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古今中外名人没有不是从小多读书的。布鲁姆主张:“要重视把儿童从为了课堂目标而阅读的距囿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为了乐趣和自身的目的而阅读。只有这样,阅读才有可能达到自动化的目的”。

开展自由阅读课教学模式正是在上述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广泛地开展自由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发展,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改善和扩大学生的智力背景,为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找到一条限时、大量、高效、低耗的成功之路。

(二)功能目标

通过自由阅读,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而且有利于其它学科教学,有利于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

1.兴趣效益。“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自由阅读中,培养学生对书籍的爱好,诱发他们读书的兴趣,产生主动、自立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形成终身学习的思想。

2.阅读效益。通过自由阅读,打破以往阅读教学死啃书本的局限,使阅读教学由量的增加到质的变化,教给学生精读、泛读等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3.写作效益。在自由阅读中,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为作文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写作素材、思维材料、写作知识等,达到快速“自能作文”的境界。

4.启智效益。孔子曰:“多学近于智”。通过大量阅读,广泛涉猎知识,以形成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力、判断力,并促进其它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5.教育效益。在自由阅读中,增长了知识,陶冶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生活,唤起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对假丑恶的憎恨,对崇高理想的追求……

(三)适用范围

此模式适用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

二、操作程序

(一)激发阅读兴趣

通常从两方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从书籍的功用及作品内容对人情感的诱发、吸引;二是从多种活动中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三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两赛”(阅读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一报”(办好手抄报)等。

(二)择优精选书籍

通过图书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之间的逐级推荐,定期精选书籍,使之适应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所需,兴趣所需,巩固、促进各学科知识所需。通过教师先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推荐一些熔自然美、社会美、人物美于一炉的中外儿童文学名著,一些报刊上有强烈时代感的佳作及一些惩恶扬善的文学作品或借助于数学、自然、史地等科教学向学生推荐书籍,引导学生不但要读纯文学的书,还要读一些科普读物、名人传记、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生活常识等书,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需求、爱好进一步选择。

(三)加强读法指导

在阅读时,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常用的阅读方法主要有三种:精读法、泛读法、浏览法。所谓的精读法,就是要求:“学示其训、句索其意、章求其旨”,对书中的精华部分要烂熟于心。该方法主要靠阅读教学培养,在自由阅读课中实践运用。所谓“泛读法”,即粗泛的读。对大量的一般性的书籍采用泛读法。有时,泛读可与精读结合进行,即精华精读,其它部分泛读。所谓“浏览法”,其要旨是:“看书看皮、读报看题”,可以看目录、读前言、阅后记、看要点,兴之所致,随意翻之。该法可用于选择图书、报刊等。特点是速度快,信息量大。学生在运用一定方法阅读的时候,要训练他们阅读速度。三年级学生每小时要求读5000字,

四、五年级学生达到每小时10000字。同时,还要提倡学生边读边想、细读精思,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包括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概括大意和中心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等。

(四)培养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注意力、意志力、自我控制力和阅读技巧方面的一些常规性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是自由阅读课的核心环节,要辅导学生写好下列四种类型的笔记:

(1)摘抄型:摘抄名人警句、优美句段、自然科学知识等,为作文积累大量材料。

(2)提纲型:写出文章的要点或故事的梗概等,是分析与综合的具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3)感想型:即读后感。表达方式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或夹叙夹议等。

(4)评价型:评价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或美或丑、或善或恶、或真或伪,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这四种类型的读书笔记,要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指导学生练写。三年级以摘抄型为主,旁及其他;四年级以感想为主,兼顾别类;五年级以评价为主,综合其它。同时要求每篇读书笔记均配有插图,力求图文并茂。

(五)集体欣赏品评

为避免学生读书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食而不知其味”,要指导学生认真摘录,独立思考。每次阅读课用10~15分钟的时间集体欣赏品评。精读欣赏优美片断,老师给以评价,让学生心领神会,发挥集体互补启发、激励等合作效应,鼓励学生对作品持有独特见解。

(六)教师反馈回授

一般安排在每次交流之后,采用5~10分钟的时间,教师对阅读的情况、写读书笔记的情况,加以小结。目的是克服消极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发扬学生正确思想,不断提高阅读的层次性。

三、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要力求:“自由阅读”不走过场,不放任自流,注意抓好五个落实:

1.时间落实: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一定的阅读时间,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周三课时连排连上,组织学生集体读写。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节假时间自由读写。

2.读物落实:利用多种渠道购集图书,建设图书馆、阅览室,落实读物。要特别重视读物的质量,防止不健康的读物流入学校。

3.地点落实:根据本校的条件,阅读可在阅读室进行,也可在各自的教室进行,但必须保证阅读的质量。

4.辅导落实:以学生的自由活动为主,但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辅导。

5.笔记落实:引导督促学生要读写有机结合,二者的时间比例大致为2∶1。防止学生只读不写或不读光写。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阅读时要保证一定的读写量。具体要求是三年级全年读40万字,写1万字的读书笔记;四年级全年读60万字,写2万字的读书笔记;五年级全年读50万字,写2万字的读书笔记。

2.学生的读书笔记要保证一定的质量。年级不同,读书笔记类型的侧重点也不同。学生所写的内容不要局限于文学范畴,还要深入自然科学及现代科学领域。随年龄的增长,所配插图与记笔记内容要逐渐对应,力求达到图文并茂。

3.学生要逐渐使自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即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精选读物的习惯,按计划阅读的习惯,合理运用时间的习惯,读写结合的习惯,读思结合的习惯,善用工具书的习惯,虚心求师问友的习惯,温故而知新的习惯等。

附:教案示例

小学高年级自由阅读课教案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以饱满激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书籍的作用和它的丰富性,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推荐精选书籍

1.课前教师和图书管理员预先选好一定数量的书籍分放在各个阅读桌上,每桌配备字典一本。精选书籍的内容要广泛:有中外儿童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名人传记、散文、诗歌、人文地理、国情教育、生活常识等书,以供学生自由博览。

2.课上,教师向学生推荐新购书籍,如少年版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3.结合课内阅读教学进程,推荐名家的作品,如《名人散文精笔荟萃》等。

三、加强读法指导

本次阅读重点训练学生的速度。指导步骤大致如下:

1.首先向学生传授速读的方法和意义。

2.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内训练阅读速度。

3.对个别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四、学生阅读,自行写读书笔记

1.教师先提出阅读要求:本次阅读重点训练评价型和感想型的读书笔记。要求对名著中的人物从多个角度加以评价。另外,结合课内阅读进程的单元读写重点,剖析文章,写读后感。

2.教师巡回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写好读书笔记。

3.注意随时纠正学生的读书、执笔姿势。

五、集体欣赏品评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篇10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勤于记读书笔记,注重表达和交流。更重要的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首先来自于教师课堂教学,阅读方法也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中的方法指导。我们要求教师在课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词句,抓住重点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多读,并指导培养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挑选一些既贴近生活又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段,这些文段或信息要求既是学生想知道的社会内容、热点问题,又文字优美,指导学生阅读,积累自己的资料信息。并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广泛的阅读,很多学生因阅读量的迅速增加而产生质的变化,阅读能力得到很大地提高,思想也得到升华。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1、开展非富多彩的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3、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勤动笔

在阅读中,方法是很重要的,掌握了方法,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书上做笔记,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及时地把精彩的片断、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积极开展年级组内读后感和读书笔记写作比赛。促进他们做到勤动笔,及时写出自己的感受的习惯的养成。使理解消化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渗透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榜样就在身边,我们需要更加努力!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更加明白了: 书,就像我们人生这条蜿蜒小路上一朵朵鲜花,你采撷的越多,生活便会越丰富多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