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歌十篇

时间:2023-04-03 19:53:29

学习诗歌

学习诗歌篇1

为什么学生对新诗毫无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中考就是指挥棒,中考考什么,什么就是重点。而新诗是不在中考考查范围内的,对于诗歌的考查只限于古诗文填空和近体诗的赏析,所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应试教育期间,首先教师就对新诗的教学不重视,对于新诗的授课只限于让学生读读,教师分析点拨,根本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灌输,很难真正把握诗人寄托在诗中的思想感情。二是要真正体会新诗的感情内涵,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一见新诗就发愁:诗人这是想抒发什么感情呢?根本打不开诗人心灵的大门。究其原因,长期以来,新诗就成了被师生遗忘的角落,根本没有发出它那耀眼的光芒,成了被尘土掩盖的珍珠。如今素质教育的东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也不容忽视。因为初中教材共有中国新诗和外国诗十七课二十三首,占全套教材课文总数的十分之一,与过去任何一套教材相比,这套教材对新诗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新诗的能力刻不容缓。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准确的捕捉诗人的思想感情呢?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而兴趣的培养在于加强朗读训练,在朗读训练中,培养学生对诗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读诗的能力。为什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这与朗读的好处是密不可分的。因为朗读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加深对诗的理解,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诗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这样看来,只要注重朗读训练就有利于理解诗人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而且从学生本身来看,朗读也是他们所喜爱的,学生喜欢朗读继而也会喜欢所朗读的内容。这样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课堂气氛活跃,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想在师生面前一展自己的朗读水平,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对诗的兴趣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但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针对这一情况,朗读可四个阶段进行,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一阶段是:学生自行朗读诗歌,借助工具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来整体感知诗歌内容。这一阶段的要求是能流畅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学生只要多读几遍,这样要求不难达到。效果检查可在自习课在小组内进行,由小组长负责让每个学生达到这一要求。

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放手人学生自主完成,这一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初步整体感知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意象,为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把握诗的感情打下基础。在所有学生达到第一阶段的要求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朗读的技巧,例如快慢、轻重、长短、升降、停顿等,告诉学生要做到这些必须理解诗的内容为前提,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读诗要读出感情来。感情是可以读出来的,因为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人的喜怒哀乐,连最微妙的情绪,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表达的精确细腻,毫无二致。朗读,就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感情。至于怎样才能读出感情来,要告诉学生,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语句的意蕴,深深受到文章的感染,这样作者的感情会在朗读中自热而然的流露出来,就像泉水流出泉眼。然后指导学生进一步去研读作者所处的年代,诗的写作背景,诗的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朗读中,感知诗的形象,深入的感受诗的意境,深切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这样朗读才能读出准确的感情。学生喜欢朗读为使朗读读出感情,他们会很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内容,把握感情。对于内容教师只能进行关键性的点拨,不宜多讲,否则面面俱到会使整首诗索然无味,如学习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这首诗,要指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时间,学生自然会联想到一九三八年祖国所遭受的一切,从而很容易知道诗中的“鸟”表面上说的是自然之鸟,但实际却另有所指,象征那深情热爱祖国这片土地的一代诗人;而诗中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我们也不能落得太实,而要加以虚化,领会其背后的象征意义,那这首诗的主题显然是爱国,但全诗没出现过一次有关爱国的字样,却充分传达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时学生处于被动的被灌输知识的地位,从而失去了对诗歌的兴趣,而现在以朗读为核心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读出感情,学生会主动去深入理解诗的形象、诗的内容,在探讨中把握诗所表达的感情,学生带着兴趣完全主动的去学习,自然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反而一个小小的有关诗的内容、诗的感情的发现会让他们兴奋不已,课堂效率大大提高。第二阶段是课堂朗读大展示:在这一阶段尽量让每个学生得到朗读的机会,不点名,谁想展示就展示。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活跃。再是做好点评T作,一名学生朗读完后,学生踊跃发言进行评价,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最后指出该生的优缺点,让他加强不足方面的训练,这样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诗的内容及感情的把握,点评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关键处教师进行点拨,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全诗共四节,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是贫穷和苦难,感情忧郁、愤怒,但对祖国是深沉的爱。第三四节写祖国的现状,蒸蒸日上,感情积极高昂同样饱含着对祖国深沉的爱。虽都是对祖国的爱但读起来语调、语速都不一样,教师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讲解了诗的内容,把握了诗的感情。二这是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学习诗歌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诗歌教学;学习策略;分析探究

诗歌是儿童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其在格式、句型以及语言上的鲜明特点决定了其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诗歌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儿童的审美观点以及对感情和韵律的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和更为复杂的语言学习打下基础。但是,诗歌的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需要运用更好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下面本文就针对幼儿诗歌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增加他们对诗歌的理解

在对幼儿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工作,根据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进行引导,善于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学习,增加幼儿对于诗歌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小白兔过桥》这首诗歌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小白兔,过小桥,走到桥上瞧一瞧;山羊公公过来了,摇摇摆摆走上桥。小白兔,往回跑,站在桥头把手招:‘山羊公公,您走好!山羊公公,您先过桥。”对学生进行引导,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小白兔让山羊公公先过桥是正确的吗?”“小白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等问题,让幼儿进行自己的解答,这首诗歌的教学目的是让幼儿懂得尊敬老人,懂得谦让的道理,而对这些问题的提问就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的,进而加深幼儿对诗歌内容的深刻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化教学内容

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直接的观察,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一系列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把诗歌的内容进一步地深化,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好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秋天果子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出一些秋天果园中丰收的景象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将诗歌句子中表现出来的水果“绿苹果,红柿子,黄澄澄的大梨子”等展示出来,或者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幻灯片制作,运用多媒体播放,使幼儿对诗歌的内容更好地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孩子可以了解秋天的特征以及水果的相关知识,达到诗歌教学的目的。

三、运用音乐进行渲染,让幼儿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诗歌是一种富有韵律的文体,而音乐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容易激发幼儿感情产生共鸣。所以,在进行幼儿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选择与作品韵律相符合的音乐与诗歌进行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作为背景音乐对诗歌表达的情境进行渲染,让幼儿对诗歌的意境有充分的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感受到诗歌中的节奏美,提高幼儿的感受和表现能力。如,教师在对《摇篮》这一诗歌进行授课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的内容配备《摇篮曲》进行朗读,把韵律与文章进行结合,通过适当的意境让幼儿感受到诗歌表现的情景以及韵律美。

四、运用适当的道具,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可以将表演融入幼儿诗歌教学当中。幼儿诗歌中有一些作品朗朗上口,还有一些诗歌充满童趣,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进行授课。所以,教师在进行诗歌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提供一些头饰、挂件以及场景等道具,为诗歌教学的课堂增添色彩,而且也可以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小白兔》的时候,诗歌中有这样的内容“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教师就可以根据这样的内容制作一些兔子的大耳朵以及一些图片形式的萝卜和青菜,让幼儿带上,一边进行动作的表演,一边进行诗歌的朗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提升幼儿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进行幼儿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学习,还有利于孩子日后的发展,教师更好地培养孩子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对美的深刻认识。所以,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诗歌教学更好地开展,不仅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还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郑小翠.浅谈中班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学习主动性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2(08).

学习诗歌篇3

【关键词】意象 情境化 自主性

诗歌、散文、小说等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诗歌不仅是重点,更可以说是难点。它不像散文和小说那样语言直白,通俗易懂。诗歌在我国源远流长,就如华夏文明一样,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成就。面对当今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文化日渐被淡漠的现象,诗歌的学习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更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

一、“学诗难”的原因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帮助、引导作用,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对于诗歌的学习亦是如此,它是诗歌、学生和教师融会贯通的结果。放眼望去,当今“学诗难”的现象并不是无根可循,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诗歌本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诗歌是古人用来记载事件或者抒情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怀的,由于当时年代久远,有些字词以及用语习惯和我们现在的语言存在一定差异,这往往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学生无法将其与现实生活接轨,更无法去体会诗歌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感所想。再者,诗歌的特点是语言凝练,用极少且有韵律对仗工整的几句话,表达作者的情与志。为了达到诗歌的形式美、韵律美,作者往往会斟酌用字,有时单单一个字,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字,我们通常称作“字眼”,这无疑也给我们的学习增加了一定的困难。

(二)学生自身

“学为所用”是我们学习的原则之一,现在我们学习都讲究一个实用性,对于诗歌,很多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没有实用性。他们认为诗歌对于他们只要记住出现频率高的名言警句就足够了,因为高考无非就考这些,可见,应试教育的思想在我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

(三)教师方面

很多教师不把重点放在诗歌教学中,对于诗歌,他们不舍得多给些时间,他们往往是疏通诗歌的意思,课下背诵,这是很多教师诗歌教学的主旋律。他们看不到诗歌对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成才”的道路上的第一步是“成人”,诗歌蕴含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包含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对于处在高中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亟待形成的学生来说,诗歌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如何学习诗歌

对于诗歌的学习,我们首先应给学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作者往往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与志。那么,给我们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

(一)了解作者

诗歌是借助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由于诗歌语言精炼简短,很多时候我们仅仅通过那几句诗句,可能无法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比如说杜甫,大家都知道他是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那么他的作品的情感基调大体可以跟着唐朝的兴衰来看,“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大多情感基调比较积极乐观,后期随着国家破败,多表现为忧国忧民、感叹百姓疾苦。

高中时期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也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在了解了杜甫的大体的写作思想后,在遇到杜甫的诗作,看看其写作时间,通过大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可以初步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诗歌的学习,把握作者是非常有必要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引导学生经常归纳总结,不仅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一餐之忧,还可以给学生“捕鱼”的方法,以后不论遇到什么作品,哪怕是没接触过的,也不至于整体偏离作者的情感,至少可以把握大的方向。

(二)把握意象

对于诗歌,意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作者的一思一感都必须借助景物去表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描写这些景与物的词来感知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看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高昂的还是低迷的,看看景物的描写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品读诗歌就像是独木桥,一个一个的意向的衔接组成了桥,带领我们横越悬崖,跨过江水,达到指定的目的地。

下面我们分析一首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歌中,风是“急”的,猿是“哀”的,落木是“萧萧下”,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到作者是在感叹,甚至是在哀叹,在这种景物的描写下,整首诗的基调意境都是低沉的,我们是不可能从中读出喜悦、激昂的情感的。作者又通过“悲秋”、“多病”,最后直抒胸臆“艰难苦恨繁霜鬓”更写出了作者的凄苦、满腹苦闷。

(三)营造意境

诗歌的学习,我们应该可以尽可能给予形象化。比如在学习整首诗歌之前,可以找几幅诗歌的配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下,然后在播放录音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化抽象为具体。借助意象,营造意境,可以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加深理解,借助具体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诗歌的主旨。

比如上面的《登高》,我们在进行诗歌诵读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很形象地感受到有一个两鬓斑白、满脸愁容、身体羸弱的老人站在高处,望着滚滚江水,瑟瑟秋风吹散落叶的凄惨场面,这需要我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放飞翅膀,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把自己换位为那个老人,自然而然可以很好地吃透这首诗歌。

学习诗歌篇4

【关键词】诗歌鉴赏 考点阐释 复习目标 重点难点 方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57-01

1 考点阐释

(I)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能力层级为D级。

2 复习目标

2.1明确考点内容,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题型。

2.2了解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特点。

2.3感悟诗歌鉴赏应积累的基础知识。

2.4感悟鉴赏的基本步骤和解题技巧。

3 重难点

3.1重点熟悉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3.2难点从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问答模式、详解,感悟解题技巧。

4 方法指导

自主阅读资料,独立解答07—12高考诗歌鉴赏题,总结近六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5 学时安排

一课时预习,一课时展示。

6 直击湖北高考

6.1链接2012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6.2链接2011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凤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口口口口,《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一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6.3链接2010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6.4链接2009年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笫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7 问题探究(方法:1独立思考2小组讨论3展示交流4对抗质疑)

7.1近六年来,诗歌鉴赏题的选材范围、设题模式

7.2应对高考应具备的诗歌鉴赏知识

7.3解读诗歌的方法

7.4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7.5解题技巧、解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8 点拨提升

8.1点拨提升

学习诗歌篇5

关键词:古代诗歌;自主学习;方法;探讨

近年来,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现。然而,课改中对我国古代诗歌自主学习的方法探究却一直比较少,我们的古诗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一翻译、二分析、三总结”的传统教学方式中,导致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也是“兴趣缺乏”。如何在教学中紧跟新课改的要求和步伐,提升古代诗歌教学的水平,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总结为“探、读、议、拓”四个字,希望能给教育工作者以启发,促进古代诗歌教学的改进。

一、探,激发学生浓厚兴趣

探,就是探究。我认为这是古代诗歌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放开手脚,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前让学生多渠道收集整理和所学古诗相关的资料,同时,要将自己的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讨论。教师可提前进行浏览,将其中有特点的进行点评,让学生在课堂讨论时重点讨论,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性。

二、读,体味作者写作情感

读,要让学生“读”出新意和兴趣。(1)让学生在古诗的诵读中注意把握诗的韵律及节拍,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2)教师可以对诗歌进行分类朗读。豪迈诗歌,让男生读;婉约诗歌,让女生读。(3)可以适当地开展表演朗读,对一些好的诗歌,可以播放一些名家的朗读视频让学生体会,再安排部分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等。比如,在上李白的《将进酒》的时候,播放濮存昕的那时缓时急、忽高忽低、奔腾向前的朗读,将李白心中的愤懑之气、狂放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思随情转,适时朗读,一步步走近诗人,走近诗歌。通过课堂的朗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初步体味到了作者写作时的思想感情。

三、议,把握诗歌蕴含意境

这是古代诗歌自主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初步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将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间进行讨论,重点讨论学习笔记被教师圈点过的问题,同时,教师参与到当中,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体的把握和引导。小组讨论后,教师再根据教学重点和讨论情况,提出讨论问题,让各小组再进行深入的讨论,要让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话题再回到文本当中来。这一环节,教师应该明确一点,把课堂交给学生,不是一切都让学生自己来做,这样的自主学习,往往会演变成学生自己毫无章法、毫无目的地随意学习。离开教师的指导,古诗的自主学习根本没法达到目的。

四、拓,升华诗歌理解水平

拓,是对诗歌的拓展学习,是更进一步理解诗歌、深入作者内心世界的一个步骤。对于一些古典诗歌,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用自己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这一过程,也是对诗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针对同题材不同作家的诗歌或相同作家不同题材的诗歌做以横向或纵向的归纳整理,有助于他们诗歌体系的架构。

学习诗歌篇6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主要的理论大致体现为如下要点:1、知识是学习者的主管产物。建构主义知识观出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知识是客观的,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客观事物的准确表征,因此可以说知识是现成的,它并不依赖于认识者。但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确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并赋予其意义则是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客观现实,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客观现实。在他们看来只是并非客观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认知活动而主管创造出来的,是每个学习者的一种主观经验、解释和假设。2、知识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知识并非客观地,而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因此,知识是我们根据实际的情景对事物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认知结果。只有通过主动建构,学习者才能获得对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知识。3、知识的建构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一方面,学习者要使用先前已具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旧经验和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者利用的经验是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需要而提取的,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构。4、学习是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与传统的学习观念不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生成自己的经验、解释和假设。也就是说,在面对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新信息的时候,学习者充分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己的解释,由此生成意义。由于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倾向等有着差异,所以往往对知识的建构也呈现为多元化。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些基本观点,揭示了人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在高中语文课程的诗歌教学中,利用好建构主义学习观,能给诗歌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亮点。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比重很大,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作品都有选入,这些作品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众多读者的阅读和传颂,而阅读和传颂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读者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比如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那些对诗歌的固定的读解是虽然具有某种知识性和经验性,但是诗歌教学却不能局限于此,因为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学习者自我积极主动的建构才能真正获得知识。

首先,必须鼓励学生主动地从阅读诗歌中建构知识和意义。诗歌有着自己特殊的美学风格,在隽永的词句中,由意象来组成内涵深刻的意境,读者从意境中来获得阅读的共鸣和审美的。正如王国维所言,诗歌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无论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我才是最关键的,因为“我”是建构意义的发起者和完成者,而诗歌只是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经验的载体。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什么大家都能备受感动,但感动的缘由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非每个人都如同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因为白居易是将自身的境况和琵琶女相对照,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喟叹。而现在我们再品位这首诗的时候,建构的意义却并非一定与白居易相同,而可能是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获得的感动。比如当我们学生在学习受挫之时,碰到另一个同学也心情不好,两人不约而同觉得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这种意义的建构,就是他们主动地将《琵琶行》这首诗歌和自己的新旧经验进行了建构,从而获得了意义。诗歌的魅力也就在于由此产生的共鸣。

其次,诗歌给读者的共鸣和感动源自于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实现。诗歌教学应该“天然去雕饰”,不要用那些所谓的原则、方法和固定的解读套路去束缚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不要遇到写景的,都要学生记住这是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遇到写闺怨的,都是表达对妇女的同情。如此以“固定答案”式的诗歌解读和教学,无疑是对诗歌的伤害,是对学生创造性的伤害,是对学生情感和智慧的戕害。因此,我们主张诗歌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共鸣,然后在共鸣中获得审美的。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读者肯定感受到的诗歌的力量和给予读者的共鸣是不一样的。而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则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中有不同的感受和共鸣。共鸣是享受阅读最基础的层次,在这个共鸣之上才能获得审美的,也才能够建构意义。

最后,诗歌没有固定的知识,而是变化的审美趣味和恒定的价值观。诗歌教学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从而培养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应时应景而作,有着他自身的情感、价值观,我们品读每一首诗歌,都是尝试着要与诗人对话,在这种对话中获得审美的满足,并从诗人的情感、智慧和价值选择中获得思想的养分,提升自己。比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我们从知识、方法方面获得是楚辞的相关写法,这些是固定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从这些知识出发,我们能更进一步地领会屈原的心境、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并从中获得提升自己性灵的东西。屈原通过香草美人的比喻,凸显了自身高洁的人品,那种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质给予我们一种期待和勇气。所以,诗歌教学就在于引导学生去欣赏,让他们在学习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诗歌是心灵的言说,诗歌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诗歌是我们民族的美学灵魂,如果我们总是在人云亦云之中品读诗歌,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领略诗歌的真谛,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诚的读者和鉴赏者。

学习诗歌篇7

【关键词】混合学习理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

混合式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应用的时间并不长。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供多种学习内容,让学生全面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的现状和动态,还能以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满足诸多学生的需求,并且使得教授者和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并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技术手段,具有多重优势,因而受到了当代教师的青睐。本文从将从混合式学习理论入手,剖析在现阶段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手段及意义。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念

关于混合学习,研究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其中最为简单的理解就认为,混合学习是以事先规划的形式将网络学习、面对面学习、自定步调的学习等整合为一体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学习方式的结合而有别于单一的学习方式。Maegatet Driscoll(2002)认为混合学习指的是四种不同的概念:(1)结合或者混合多种网络化技术(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步调学习、写作学习、流式视频、音频和文本)实现教育目标。(2)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构建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利用或者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3)将任意一种教学技术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的培训相结合。(4)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混合或结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混合式学习过程强调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其研究的本质是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其关键是对于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二、混合式学习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1.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重视学生参与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展开。但是这不意味着在进行混合式学习时,学生脱离教师进行学习,教师要在混合式学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笔者所在的学校就经常利用虚拟网络教室或者电子讨论板(BBS)进行高中诗歌的在线学习。

2.利用活动教学的方式 强调学习过程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种注重体验的教学方式使得混合式学习在学习通道上的选择优势大大体现出来。教师可以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以培养学生品鉴诗歌的能力为重点,利用各种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将学生编组,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诗歌意义的阐述。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大量的互联网资料查阅、互相讨论,形成对于某一诗歌的理解的共享,从而形成小组的观点。在课堂上,小组以陈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学之间可以分享对于诗歌的看法,享受学习和交流的过程。

3.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服务学习目标

混合式教学方法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目前,流媒体技术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利用PPT等课件进行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入互联网,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笔者认为,使用网络流媒体播放音视频来辅助高中语文诗歌的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古今第一首长诗”《孔雀东南飞》就被艺术家摄制成为了电影,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用播放电影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情境中,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情境,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

4.重视教学质量的评价 及时调整策略

混合式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方式以及所采用的媒介,由于采用计算机技术、依靠互联网,因此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信息量很大,学习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诗词的学习又是一种感性的学习,重在理解和感受。一种信息量极大、复杂多变的教学方式遇上一种感性的文体,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前进行精心的架构和思考,才能完美的把控诗歌的学习。同时,由于这种学习的开放性,其过程和结果都是难以掌控的,但这与高考对于分数的要求又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开展混合式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在诗词背诵、词汇掌握方面的考核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必须严格掌握学习成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保证学生在欣赏诗歌之美的情况下,能够对语言知识、诗歌内容做到完全掌握。

三、结论

总的说来,混合学习的出现是和时代的发展分不开的,有了技术的发展才有了混合式学习。这种降低学习成本、方便快捷的学习越来越受到师生的喜爱,但现代网络、计算机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工具时,也会因信息的冗余和直白剥夺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可能造成所有学生在观看完一部电影之后,对于某一诗词的感受几乎一样的情况,这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的说来,以技术为主导的混合式学习与诗歌学习是需要磨合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邹娜.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

[2]张苗苗.混合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

学习诗歌篇8

我们小组的活动在上周开始。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和搜集诗歌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编排,还了解了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之处。最后,还制作了诗集等,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活动中,我收获丰富。其中,我了解到唐宋家是: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等诗人。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的别号特别有趣:诗狂——贺知章,诗魔——白居易,诗仙——李白……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课外有关诗歌的书籍,我明白了词又叫做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活动流程都是要通过小组相互合作才可以顺利完成。从中,我体会到团队精神及合作的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孤零零的一人是成不了大事的。

可是,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足的地方:有的同学在捣乱、嬉戏,搜集的资料不正确、不充足等。经过组长的制止和修正才得以解决。希望今后有待改进,在本次活动中,我们还未发挥的最好,相信下次的活动,我们会有更大的进步!

学习诗歌篇9

一、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教学对古代诗歌诵读的漠化。很多诵读难以出彩的教师在处理古代诗歌教学时,会不自觉地把诵读边缘化、符号化,一般只在上课前、下课前,机械地让学生齐读原文,有的为了节省时间,干脆连这种形式化的朗读也省略掉。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已经成为很多中学教师诗歌教学课堂的特点,而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接受能力的弱化、钝化甚至退化。教师重视诗歌的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解读,轻视诵读的个体化、个性化,这对学生解读诗歌的主动性造成了很大的戕害。

2.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诗歌作为纯文学,负载着德育和美育的重要使命,但其教学往往是穿插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古代诗歌教学和现代散文、古文、新诗教学以及作文教学相混合,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临时安排古代诗歌教学的顺序。有的教师甚至把古代诗歌作为学生假期背诵作业,认为只要学生背过了,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安排的规律性很难为一般中学老师所认知,古代诗歌成为填补教学缝隙的“边角料”。

3.古代诗歌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在中学课堂上,古代诗歌学习的单一化现象特别突出,不论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抑或怀古咏史诗,也不管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其教学模式和解读思路基本相同。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非常狭窄。课堂上对诗歌解读更多地是重视技巧分析,轻视生活化还原。中高考对诗歌考查内容的模式化与单调性,导致原本应该生机勃勃的古代诗歌教学逐渐显现出刻板套作的疲态。

二、针对中学古代诗歌教学问题的原因探析

1.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对诵读的轻视和漠化,主要是由于诗歌教学的功利性,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更注重讲解诗歌写作背景、诗人经历等“文学常识”。对诗歌的朗诵和吟诵关注度不高。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有诗无歌”“有作者无读者”的现象。很多教师认为,读诗对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见效缓慢,重视理性分析,忽略了直观感悟。另外,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得课余时间的吟诗活动形同虚设。

2.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成因复杂。首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一般由语文老师来承担,很多学校没有条件设立专门的诗歌教师,所以,诗歌教学受到教师个人素养和偏好的制约。其次,即使有的教师诗歌素养比较高,但没有设立相应的校本诗歌课程,也缺少相配套的诗歌教材。虽然高中阶段《唐诗宋词选读》是一本不错的中学生诗歌教材,但其选修的地位无疑影响了教师使用的热情,更多教师还是热衷于对必修文本中诗歌诗歌篇目的研读。诗歌教学内容的无序化,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3.诗歌本身短小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学习的难度不大,这是古代诗歌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内容的简单化使得师生对诗歌学习的技巧缺乏深度思考,另一方面,中高考考查角度的高度一致性也造成了学习技巧的单一化。另外,古代诗歌学习的媒介贫乏,也是学习技巧单一化的重要原因。丰富的古代诗歌教学研究成果难以在中学古代诗歌课堂上落地生根,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学习诗歌的一大缺憾。

三、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析

古代诗歌教学过程中,诵读、意境、技巧是教师不能忽视的三要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三者是诗歌教学的三驾马车,缺少其中哪一方面都会让课堂逊色不少。

1.诵读是源头活水,要重视诵读教学。诵读是诗歌这颗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必不可少的水源,教师的范读与指导阅读,学生的试读与品读,如汩汩泉水,流淌在诗意的课堂之中,不但能使课堂充满生气,更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更多地学习朗诵和诵读技巧,也可以成立诵读社或吟诵学会,增加学生诵读机会,提高学生诵读能力,让学生在自由的朗诵或吟诵场景下自觉增进对古代诗歌的探究意识。

2.意境是肥土沃壤,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诗歌专题创设适合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容,另外也可以和学生共同编写诗歌教材或诗歌读本。要在空间和时间上尽可能保障诗歌氛围。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共同开掘诗歌本身的意境。以《雨霖铃》为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情此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驾驭课堂气氛,学生无法沉浸在一种伤感的离别当中,怎么能体会到这短短几句话的无穷魅力呢?意境是肥,营造好意境,诗歌的小苗才会在学生心中茁壮健康地成长。

3.技巧是锄耙工具,古代诗歌学习要懂得开发利用媒介力量。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资料链接的方式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这一技巧有利于学生高效利用课堂时间,深入把握诗歌文本。笔者在执教《雨霖铃》一课时,曾采用诗歌改写的技巧,要求学生将这首词改写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或其它词牌作品,让学生在改写中进一步体会诗歌情感。有条件的中学还可以通过创办古典诗歌交流群或订阅古典诗刊的形式,展示师生习作,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技巧是锄耙,它能够起到有效解决重难点的作用,在诗歌学习中,适当运用技巧,能有效增进古代诗歌的学习效率,拓宽学生了解学习古代诗歌的途径。

学习诗歌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157-01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占有很大比例,诗歌学习包括古诗词和现代诗两种类型。古诗词在考察过程中,不仅仅重视对诗歌的背诵,还要求对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每一句诗歌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深入剖析等等。而且一般而言,学生离当时的时代比较远,对诗歌中表达的背景认识较抽象,教师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方法把正确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特别是对作者感情的拿捏,需要学生深入情境,进行细致的揣摩,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是有很大难度的;而现代诗歌的篇幅相对较长,通常会分为不同的部分,在现代诗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想会比较跳跃,而且情感的表达相对比较抽象,通常会借助不同的意象来象征某个东西,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晦涩。

而诗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机会,也是提高学生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换言之,诗歌学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鉴于诗歌学习本身的情况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基础,教师必须对诗歌学习的方法进行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通过将诗歌教学内容尽可能的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通过丰富的课堂形式,依托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感知和加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哈把握。因此,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成为制约诗歌教学的瓶颈。

1.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相对与小学阶段相比,内容会更加丰富,诗歌的难度有所增加,对诗歌的翻译难度有所加大,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和直接的灌输,防止学生对诗歌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诗歌学习之前,要根据难易程度,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如果把诗歌直接交给学生讨论,可能不仅会影响课堂的效率,而且也达不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前,鼓励学生对诗歌的材料进行搜集和整理,为了尽量的减轻学生的负担,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绍进行资料的整理,然后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对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学生之前对马致远的诗词接触的比较少,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了这样的佳作。当时的元朝统治者实行残酷的高压政策,使得热衷于考功名的马致远无法得志,到处漂泊,居无定所,在漂泊途中,觉得自己既没有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也没有留在家人的身边,才在夕阳西下之际,写下了这篇佳作。通过对背景知识的介绍,学生就不难想到,在短短的小令当中,作者要表达的是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的哀愁。全诗仅仅有28个字,但是结构精炼,容量很大。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众多意象,描绘出了一副凄凉的夕阳秋郊图。

通过资料的查询和教师的介绍,能够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之前,先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知人论世,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情境当中,从而更好的感受诗歌。

2.重视诗歌翻译,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的表达技巧与表达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诗歌都是经过作者的精简和斟酌之后得出的,所以学生在背诵和理解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障碍,诗歌不像现代文表达那么直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必须对诗歌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在理解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对诗歌进行背诵和思想情感的挖掘。以王维的《次北固山下》为例,"次"在这里应该理解为停留,而不是现代文中的次序,也就是作者停留在北固山时所作,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诗,每一句虽简短,但是内容却很饱满。首联介绍了旅行途中的基本情况,在苍茫的北固山下,游客的船在美丽的江水中滑行;颔联介绍了江上行船过程中气势恢宏的景象;颈联对当时太阳冲破云层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也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佳句,最终作者把思想情感落脚到诗歌的结尾处,不知道雁子何时才能寄来家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到了远飞的雁子上。通过对诗歌的逐字逐句的翻译,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作者当时在北固山下看到的美好景象,以及在诗歌最后寄托的淡淡的思乡之情。

通过对诗歌的翻译,能够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落实和运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达到诗歌学习的效果,也能够改变传统课堂上沉闷的气氛,使得学生感受到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伟大情怀,从而提高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3.体悟作者情感,深挖诗歌魅力

所有的作品展示最终都是为情感服务的,而所有作品的情感表达都必须以丰富的内容作为作品的依托,所以只有把握好作品的情感,才能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的魅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所以体悟作者情感,深挖诗歌魅力,是我们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的关键环节。

以的《沁园春雪》为例,作者虽然以雪为标题,但是实则通过北方壮阔的雪景的描述,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长城内外,茫茫的没有边际的雪景,北国的风光、长城、黄河、山岭、高原,这些在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在雪的印染下变得格外美好。但是在下阕中,作者笔锋一转,在如此美好的江山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只是过去式,在当前的时代要建功伟业,还要看今天的人们,虽然题目是写雪景,但是壮阔的雪景背后是作者的恢弘大气,以及要在新的时代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才能够读懂诗歌的魅力,读懂诗词的内涵。

体悟作者情感,深挖诗歌魅力是建立在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对作品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对诗歌进行抽丝剥笋的研究,才能在诗歌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歌作品的丰富内涵。

4.小结

在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占据着重要比重,因此对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进行实践和研究改革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诗歌学习与现代文学习有很大本质的不同,在难度上也明显增强。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翻译;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体悟作者情感,深挖作品魅力等环节,能够对诗歌进行一个由浅到深的剖析,从而真正的达到诗歌学习的目的,感受诗歌文化的魅力,解决诗歌教学的瓶颈,改变传统课堂的弊端,从而为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可行性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