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十篇

时间:2023-03-16 03:35:2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1

关键词:教材整合;题材;作品;话题.

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转变,新教材从选文到编排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篇目多、范围广,面对有限的课时安排,许多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供同仁参考。

1.按题材进行整合

为了让学生对不同题材中常见意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有系统认识,我挑选部分诗歌篇目并整合为以下五个方面:

(1)咏怀诗:杜甫《蜀相》、陆游《书愤》。这两首诗的整合旨在让学生了解咏怀诗中常见的对偶、用典故两种表达技巧,以及咏怀诗中常见的情感:怀才不遇、仕途不得志、壮志难酬、报国无门。

(2)怀古诗:李白《狱中览古》、姜夔《扬州慢》。这两首诗的整合可以让学生了解怀古诗写作顺序(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表达技巧方面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对比(今昔对比)、用典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等。怀古诗在情感方面主要抒发对国运衰微的感慨之情,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个人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揭露统治者的奢侈和腐朽。

(3)闺怨诗:李清照《一剪梅》、温庭筠《菩萨蛮》。这两首词的整合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贯穿教学:①两位词人分别选了哪些景物入词?②在抒情方面有何异同?③分析“鸿雁”和“鹧鸪”两个意象。

(4)思乡怀人诗:纳兰性德《长相思》、韦庄《菩萨蛮》。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外出远行多路途艰险,古人漂泊异乡时思乡之情格外浓烈,这两首词的整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5)山水田园诗: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王维《积雨辋川庄作》。山水田园诗多以质朴的语言来描绘和平宁静的田园画面或悠闲自得的隐居生活,运用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来抒发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2.按作家前后作品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

通过对同一作家前后作品的对照,我们可以捕捉到作家情感的变化。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两首诗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对李白的诗风从豪放到狂放的转变有所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在长安饱受权贵的打击和排斥后的作品,诗人倾注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为世人描绘了自由自在的神仙世界,是诗人仕途破灭后寻求精神上自我安慰的表现。现实的残酷使他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呐喊。八年后,诗人创作了《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是诗人对权贵又一次呐喊,是豪放向狂放的转变,是李白仕途彻底破灭的挣扎。

3.按话题进行整合

为了改变单篇教学散乱的状况,我将教材中部分散文篇目整合如下:

亲情话题:《祭十二郎文》《项脊轩志》。前者写了兄弟手足之情,后者写了夫妻之情。两篇文章都是讴歌亲情的典范。

治国之道:《六国论》《伶官传序》。前者讨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后者探究了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原因,两篇文章都采用借古讽今表现手法,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分析,意在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山水游记:《过小孤山大孤山》《游沙湖》。两篇文章都是游记类散文,在记述山水景物、名胜古迹的同时,将抒情、议论和相关的传闻逸事融入其中。

人物传记:《方山子传》《大铁椎传》。前者传主是文士,后者传主是武士。苏轼写方山子放弃功名利禄,自甘淡泊贫贱的行为,实则写自己仕途不得志。魏禧将大铁椎刻画为特定历史条件下身怀绝技的“异人”,实则曲折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广泛结交复明志士,但终无回天之力,难酬复国的志向。

4.按其他方式进行整合

整合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和其他材料进行创造性整合。

(1)与课外相整合。《种树郭橐驼传》和《病梅馆记》,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树,可以设置以下问题贯穿教学:①两棵树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在写作手法上两篇文章有何相似之处?③作者通过树想要揭示何种道理?两篇文章都用到托物言志表达技巧,表面上是写树的栽培等问题,其实探讨的是对人的培养问题。

(2)借助音乐素材进行整合。流行歌曲,旋律优美,贴近生活,学生对歌曲中的名言佳句易学易记,许多古典诗词已被谱曲传唱,因此,我整合了李煜的《虞美人》(邓丽君演唱的)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安雯演唱的)。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2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细化解读,研究高中语文新课标对古代诗歌散文不同部分的要求及预计目标的设定,结合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高中语文新课标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结合点,以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高中学业目标及适应高考的需求。

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推行三三制教学模式下的学案教学自主学习的“摸、探、展、测”四步教学法。

摸:学案教学,自主摸索 探:分组学习,合作探究 展: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测:检测反馈,巩固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主要从这几点将教材、目标和学习融合起来。

(一)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充分预设,加强学习

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我们将教材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了解,并力求对赏析指导部分能有深入的领会,从而将同一体裁三个单元的知识在教学中综合运用,增强各单元的互补性。这一部分的“摸”,既需要教师的实践,更需要学生的参与。

(二)注意与必修课的衔接与区别

“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我们可有意识地联系必修课所学内容,将习得的方法、能力、习惯、兴趣等保留并迁移到选修课中。在学案中的“探”、“展”环节,我们安排学习诗文作品,学习欣赏方法,甚至进行作家诗人的个案研究、各种比较阅读和比较探究。

如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第三、四题,我们可以借助“探究讨论”的有关课题和材料,开展小课题诗词研究性学习尝试,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还可提供各类古文句段或古诗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扩展、缩写、仿写、续写、改写、转述、文学评论;提供常见的意象、主题进行讨论研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结合当地有关的名篇或著名作家,展开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形成探究成果展评:小论文、读后感、书评等,可展览,出墙报、向外投稿,或者在读书报告会上宣读。

(三)注重探究重组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探究的方法,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所以,我们将“展”、“测”部分重点安排在这一环节,以形成宽广的视野,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菩萨蛮》中,“未老莫还乡”五个字有三层意义的转折,较难理解。我们可以重组问题:“莫”换成“不”合适吗?“还乡”是一层意思,“莫”是第二层意思,加上“未老”二字,是第三层意思,因为人没有老,在外漂泊几年也没有关系。作者写得很旷达,但却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这样一来,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从而委婉地流露了有乡不能还的苦衷,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如果这样切入,学生自然就理解了韦庄全词“似达而郁”的特点。

另外,学习《项羽之死》可以让学生分析课后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探究这些诗人是从哪些角度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整理庄子写过哪些技术高超的匠人,他们的技艺达到何种地步?

具体学习中,我们甚至还可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原来单元或专题的安排,选择相关篇目自组单元或主题,或根据需要补充进自己喜爱及更为经典的名篇。如按照“文学史线索”把教材重组成“先秦诗文”、“汉魏两晋南北朝诗文”“唐宋诗文”、“元明清时文”;按“写作要素”安排成“立意篇”、“形象篇”、“意境篇”、“手法篇”、“语言篇”。

(四)解读时注意文本含义的确定性

新课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者要适当肯定,尊重学生主动参与、重建古诗文意义的同时,又要避免盲目。所以研读古代诗歌散文时,教师要把握住客观原则加以引导,要求学生解释必须以古诗文的客观内涵为依据。

(五)运用好课本的“助学系统”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本身就提供了很多学习素材,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并作为“展”、“测”的补充;可利用“赏析指导”,丰富欣赏知识,借鉴鉴赏方法;利用注释,准确理解作品词语,丰富文学常识。利用“赏析示例”把握作品内容和形式特点,学习欣赏方法。“探究讨论”的对象有词语含义、语言艺术、诗篇结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诗人感情、对比阅读等,我们可以利用“探究讨论”,深入理解作品,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相关链接”接触前人诗论词论,丰富欣赏体验,拓展阅读视野,加强比较阅读。

总之,对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当师生在合作探究中,选择经典或具有学习价值的问题重组安排,本身就已经潜移默化补充进自己对古代诗文经典的喜好和理解里了,也间接地体现了该教材选修的目的。课程改革中,这种潜意识的渗透,应该更容易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资料】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2.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3

关键词:开展活动;古典诗词教学;兴趣

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一书,人教版选修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三个单元全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篇目。唐诗宋词就是我国文学上的瑰宝,选进教材的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但即使再美的诗词,在连续的为备考进行的教学中学生不免也会产生审美疲劳,觉得乏味。而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第一点就提到要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该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诗词的勃勃兴致呢?本人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认为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常态教学中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诗词综合实践活动,多角度、多层面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浓厚兴趣。下面以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下面简称“粤选1”)为例谈谈古典诗词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想与实施。

一、“命名取号”酝酿蓄趣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课程目标”的阐述要求学生尝试组织文学社团,其实在班上也可组织成立缩微的“文学社团”,如某个专题方面的学习小组等。所以,在正式进入诗词教学前可发动组织学生成立“诗词学习小组”。即在班级要求全体同学以4~6人组合成立一个诗词学习小组,所有同学均要参加,组员尽量包含“各有专长”的同学,如语文综合素养较高、会绘画或唱歌、能制作课件等。选好组长,并取一个有诗意的组名。同时,建议每个组员各取一个有个性的字或号以显“诗意人生”。在整个过程中,诗词学习小组不能任意变换组员,以保证后续开展活动时诗词学习小组的整体合作及统一。

一般来说学生在分组后为小组取名的时候都很积极,许多小组成员常常为一个字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怕自己组的名没有其他组的有意蕴。同学们最后定的组名,有些取自古诗词名句,有些融进组员的名字,有些结合组员的兴趣爱好等,每次总能出现许多“出彩”的富有诗意的组名,如“疏星淡月”“鸿雁单秋”“梦圆唐朝”等。而在给自己取字号的时候,如果出现不够积极的情况我就借机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借力激趣。我在简单介绍古人取字与号的基本知识时,就特别向学生强调:字,也叫“表字”,古时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并非所有成年人都有字,是有一定学识、身份、地位的成年人才有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的平民百姓不再有表字,表字成为地位的象征;号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称或美称,有号的人多是那些圣贤雅士。这个时候学生就积极起来了,全班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查词典,定雅字,取美号”的热潮。

而@些都为接下来的诗词学习铺设道路,酝酿蓄趣,营造学习氛围。

二、“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阐述中提到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诗文。还指出:选修课程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古代诗歌我来讲”自主鉴赏活动就是指在老师的示范讲解下,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然后选择自己喜欢又感觉理解最透彻的诗作给同学们讲授,学生每人都有一次走上讲台当小老师的机会。

粤选1将唐诗宋词元曲中大家们的作品编为基本阅读课,其他名家的作品按题材内容分类编排为拓展阅读课,这样的框架有利于突出重点。教师先把不同题材的作品与名家典型代表作列为自己示范重点讲授的专题课与名家学习课。专题授课讲明诗词常识,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的分类鉴赏。名家学习课精讲最能体现诗人风格的诗篇。除了这些,其它的篇目则可让学生进行自主鉴赏。学生与教师根据教学进度轮流穿行。如杜甫诗五首,都是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和高度成熟的诗歌艺术技艺。教师可只讲《月夜》,而其余四首诗让学生自主鉴赏。

三、“寻觅收集”深入研究

新课标指出,诗歌课程应有较大的阅读量,在此基础上精选重点学习篇目,进行作品鉴赏,即鉴赏研读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的。要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势必要找到相应的契机,给予相应的阅读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去阅读鉴赏。

(一)收集意象典故活动

在中国文学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意象群,了解这些意象群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歌、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用典也是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手法,不知道诗歌中所用的典故,势必也会影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在恰当的时候让学生归纳掌握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或典故,可以让学生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积累较为丰富的鉴赏知识。布置学生搜集的时机应以教学进度为准,搜集的内容可以有四种:1.单个典型意象涵义的搜集。如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中三首有“月”的意象,所以可布置学生搜集整理带有“月”意象的诗句,探讨这个意象的寓意。2相同题材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学了第1课王维的边塞诗《观猎》及第6课的边塞战争诗之后,可以让学生收集边塞诗常见意象或典故的有关诗句,然后解说意象寓意和典故内容及含义。3.表现相同思想内容的意象典故的搜集整理。如学了第19课言情词三首后让学生搜集整理代表爱情的常用意象。4.名家常用的意象搜集整理。

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比教师直接给资料会有更深印象,有时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二)寻觅“唐词宋诗”活动

尽可能让学生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风貌,是《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的预设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唐词和宋诗。教材中属于唐代的词人有温庭筠,执教唐诗最后一课咏史诗介绍温庭筠时,我重点强调温庭筠是晚唐时期诗人、词人,他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在惊诧于竟有“唐词”时让学生每人找一首唐词和一首宋诗。一些学生搜集到苏轼的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时,激动地说“这出自苏轼的诗,而不是词!我可从来没意识到这是宋诗!”“我几乎是又惊又喜了”。

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工具去查寻有点被教材“忽略”的唐词、宋诗。学生在有点意外号晾喜中,增加了阅读量,既有助于全面了解唐宋诗词的全貌,也为后面宋词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

(三)“寻觅节日诗情”活动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都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教材中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等都是有关元宵节的词。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写七夕的。在学习这些篇目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搜集出现其它的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查找内容包括相关节日诗词,节日诗词相关的作家、年代以及背景等资料。学生通过自己制作课件汇报展示搜集结果。

学生在寻觅搜集有关节日诗歌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本身是很具吸引力的,同时又和我们今天的生活一脉相承,所以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在广泛阅读的时候,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和热爱,阅读鉴赏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升。

四、“尝试创作”提升写作能力

课程标准关于诗歌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学生学了一定数量的唐诗与宋词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进行创作,以期能深入理解诗歌。可采取下列多种形式,如改写诗词:可在学过的古典诗词中选择一首诗或词进行改写,可以把诗改为词,也可以把词改为诗;填词:老师简单介绍填词的基本知识,然后要求每位同学试填一首词。可以给定主题:如以“校园生活”“艺术节”“学语文”为话题。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创诗词。

创作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是写歌词:先让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首有关古典诗词的民乐、歌曲让同学们欣赏,之后要求学生以某一古典诗词为原型,改写成一首歌词。老师可以先教给学生简单的方法,如: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词、曲,确定韵脚(与原韵可同也可不同);灵活变换句式,选用原诗中的意象,自由打散重组,设置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场景或背景故事,抒发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构成一首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现代特色的词作。对于学生的作品,可以整理出版班级诗集。学生认真进行创作的风气不知不觉也渗透到平时的作文中去了。

五、“展演评比”提高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关于诗歌提到要让学生“L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课程标准关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建议提到“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鼓励学生创办文学刊物。以上活动内容学生本来就有兴趣,如果再加上评比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了。

(一)笔记展评

在开始诗词学习时即布置整理归纳笔记任务要求,同时预报在适当时候进行展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最后以“内容丰富,有助于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而且做到图文并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为标准评选最受欢迎的笔记。例如一个同学在积累本上整理归纳历史上一系列的壮志难酬的英雄、士大夫有关诗句时,旁边画了一个仰天长啸的人并在旁边用艺术字写着“爱国忠君如是也”。在同学们整理出来的笔记中大都能包含“文学文化常识”“分类知识”“诗歌鉴赏术语例举”“鉴赏步骤方法”“传统意象集锦”这些内容,而这正是鉴赏诗歌所必备的知识。同学们笔记的内容各异,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学了不少的诗词知识。

(二)专题朗诵表演

“专题朗诵表演”活动流程大概为:把粤选1作为范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并确定朗诵主题。按此专题搜集、整理相关诗歌,制作成课件,然后进行专题朗诵表演。学生在欣赏同学们表演时要作出准确的评价,小组同学人人参与,组与组同学互相观摩,互相评议。

学生最后确定的专题通常有“远游怀人”“军旅战争”“爱国情怀”“登临感悟”“爱的诗篇”“友谊如酒”“珍惜亲情”等等。各专题涉及面很广,准备过程可以说已达到了初步全面复习的目的。另外,当欣赏同学们的“倾情展演”时,也相当于把全书的内容分专题又复习了一遍,学生的分类鉴赏能力又得到一次长足的发展。

(三)手抄报、语文电子杂志评比

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一路走来,点点滴滴,感悟与体验,进步与提高,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发挥所长,展示学习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展示方式主要有制作展示手抄报、编辑展演语文电子杂志活动。

活动还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选择展开对某一位作家或者某一题材、主题的诗歌进行阅读探究,每个学生把研究收获、心得写成文章。接着小组长组织有专长的组员把本组的文章整合制成“手抄报”或编辑成语文电子杂志。当“手抄报”全部制作完成时就在班上张贴展示,编辑制作成的语文电子杂志则在网上让同学们点击观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4

然而,现实是当今中学生喜欢古诗歌、有阅读和欣赏能力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四点:一是古诗歌年代久远,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不了解;二是语法变化大,难以理解词句意思;三是新潮流冲击大,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如迷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和网络文学等等;四是视野开阔,内心排斥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我国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责任。倘若当代学生不喜欢古诗,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引以为傲、引以为荣的唐诗、宋词、元曲将失去光辉,我们千古吟唱的诗歌也将因国人陌生而慢慢消失。用不了多久,可能又要像现在抢救非物质文化一样来抢救了,这决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中学生要热爱古诗歌,要有阅读和欣赏的兴趣,要努力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

如何提高古诗歌的阅读能力和欣赏能力?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要掌握古诗歌的基本知识

古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典诗歌以唐代的律诗、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著称,我们最起码要掌握唐诗、宋词、元曲的基本知识。

二、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帮助我们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同时代不同经历的诗人,他们的作品也往往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诗歌里,或流露着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或飞扬着诗人的凌云壮志,或记载着诗人的悲欢离合、传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或渗透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对世界的思考,或体现着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浓郁的乡情。收进中学课本的古诗歌,其作者往往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他们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我们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历史课本和其他书籍中了解。转贴于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的内容跟诗人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飘泊流离,目睹战祸,他的诗作大多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揭露了封建社会腐朽的本质,表现了同情人民的态度和爱国精神。陆游生于金人入侵时期,有9年的军旅生涯,坚决主张抗战,失去官职,回到家乡,虽然年纪大了,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衰退。他的诗作富有战斗性和洋溢着爱国的激情。李煜是南唐后主,亡国之君。他的词,在亡国之前十分绮丽,亡国后十分哀怨。这些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了解诗人则大体上把握了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古人写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表现手法很多,但我们要掌握如下几种。

1.衬托

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我们阅读欣赏诗歌,要懂得反衬和陪衬的手法。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陪衬。用凄苦的景物来写快乐,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这是反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快乐,我们也常说是乐景写乐情;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我们也常说是乐景来写哀情。无论是陪衬还是反衬,都是我们常讲的抒情要用景物来烘托的手法。

2.用典故

诗人写诗,表情达意,用典故,都含有对国事的、身世的感慨。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都是人们熟悉的有警世之用的。诗人用故事,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如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用典。《出师表》是诸葛亮率诸军北伐,临行前给后主刘禅上的表。表中追述自身的经历,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陆游用这个典故,以赞美诸葛亮的壮志和忠贞来感慨当朝无人能誓师北伐的现实,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慷慨而悲壮。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5

关键词:良好心理素质;诗歌;诗歌欣赏

一、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既健康,又有文化。人的健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对人很重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对身体健康也很重视,有点头痛脑热,又是打针,又是吃药。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据统计,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精神障碍疾病大量发生,这是忽视心理健康的结果。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才能有利于其他良好素质的形成,才能促其获取成功。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在一般情况下,其心理发展是正常与健康的,但由于受认知水平和心理调节能力发展的限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或遭遇重大打击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心理困惑,引发不良情绪,形成某种心理问题。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发展不好,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品德修养和劳动素质也很难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根本上就是心理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有必要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问题。

二、诗歌欣赏的作用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和谐、高效率的发展,而诗歌对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诗歌,以其独有的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的语句,集中地反映着社会生活。它的想象奇特、节奏强烈、韵律美妙、饱含感情的特点,能让学生在朗诵时充分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就能有效地克服学生自身的消极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诗歌是作者形成于肺腑、悟之于心灵、发之于情感的语言,它往往具有震撼人心灵、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坚强人的意志的作用,使生物的人更加社会化和理性化,在生活中更能适应环境,调整自己的心态,调动各方面的情感,使自己为达到目标而不懈努力。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欣赏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润物细无声”,诗歌欣赏是一条捷径。

诗歌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的语言比较精炼,表情状物更惟妙惟肖,作为语文教师,抓住诗歌对学生进行训练,可以强化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对现实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清自己所处的境地,从而刻苦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三、诗歌欣赏对良好心理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在教学中,运用诗歌欣赏的教学手段,可以移学生的品质于未觉,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操,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是非观。培养学生豪放的胸襟,凡事从大处着眼、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而健康的心理又可成为学生终身的财富。

好的诗歌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样的诗句拨动着孩子们情感的琴弦,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叩击着孩子们的心扉,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炎黄子孙的责任感油然而生,心里埋下了胸怀天下的伟大志向。好的诗歌能够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汪国真的《豪放是一种美德》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又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的诗歌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友谊观,如汪国真的《思念》中“相聚的时候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总是很长”和“如果你要想我,就望一望天上那闪烁的繁星,有我寻觅你的目光”。六年级的学生临近毕业,同学间的叮咛、祝愿,情真意切,让这动情的诗句互赠你我,友谊天长地久。

诗歌能给人以信念、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能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偏执任性,心中没有他人,吃不得一点儿亏。为了纠正孩子们性格上的弱点,我有意挑选一些这方面的诗歌,如《我不期望回报》《自爱》《假如你不够快乐》等,让学生阅读欣赏这样的诗句:“获得是一种满足,给予是一种快乐。”“如果给予是为了期望回报,如果付出是为了有一天索取,我将变得渺小。”“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通过欣赏诗歌引导孩子走出自私狭隘的天地,拥抱宽广博大的人生,享受别人给予自己的尊敬,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诗歌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现在的孩子在蜜罐中长大,经不起磨难和挫折,心理承受力极低,遇到困难就趴下了。我有意让他们读励志的诗,如陈锡智的《小溪》:“即使痛苦把你的身体扭曲,你也要一路击节高歌,奔向大海。”汪国真的《跨越自己》:“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也就跨越了个真实的自己。”汪国真的《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倘若才华得不到承认,与其诅咒,不如坚韧。”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坚强,以后的困难,他们不再惧怕。

诗歌以他独有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

四、利用诗歌欣赏课培养学生健康充实的心灵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是繁重的。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怎样才能上好诗歌欣赏课呢?在教学实践中,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年级段选取了不同内容的诗歌,选编了校本教材《诗歌散文集》。运用校本教材,通过学校统一安排时间(每周五下午)各年级段安排统一内容进行诗歌赏析和朗读训练。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揣摩赏析,并把自己的感受说(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

1.几种诗歌欣赏课的模式

(1)分散式诗歌欣赏。所谓分散式诗歌教学欣赏就是选取同一题材的诗歌若干首,然后每节课教给学生一首,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古代诗歌教学。例如,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情,选择了《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几首诗歌。每天把一首诗抄到小黑板上,上课时组织学生朗读几遍,然后稍作讲解,这样学生通过朗读和听讲,基本上能够掌握诗歌的内涵。这种方法便于学生接受,适应较为短小的诗歌。由于日积月累,学生能够掌握不少诗词歌赋,也不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集中式诗歌欣赏。所谓集中式诗歌欣赏课,就是选取一节课作为诗歌欣赏的活动课,这种课比较适用于较为深奥或富有意蕴的诗歌。首先时间集中,一节课只进行诗歌欣赏,不进行其他活动;其次内容集中,选取一首诗或同类题材的几首诗,内容方面是一致的;最后是理解集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欣赏,对诗歌的理解较为全面集中。例如在欣赏杜甫《春夜喜雨》时,我选取了古筝曲《浪淘沙》为配乐,在上课时,先进行配乐诗朗诵,激起学生学习欣赏古诗的热情。然后,我领读,学生齐读,师生在音乐的氛围中一遍遍诵读诗文。接着学生范读,在配乐声中,学生们初步感知到了诗歌的意境。然后,我组织学生赏析,从下雨的时节、状态、雨景、作者的想象入手,学生们最后都感悟到了作者对雨的理解。

(3)自由式诗歌欣赏。所谓自由式诗歌欣赏就是学生在课外找出一些优秀诗篇,自我赏析,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在班级中与同学交流。这种课型比较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教师的作用重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教师的引导包括:学生所选篇目上的引导、赏析角度的引导、个人感受深浅的引导。这要求教师要有比较深厚的古文功底,较全面的诗歌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赏析进行评价,正确的要鼓励、肯定,错误的指导学生改正。

2.多种形式去读、去感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最初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歌唱,同时也是人类情感的载体。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朗读或朗诵才能体会出来。心理学研究认为:诗歌音韵优美,音调和谐,刺激着儿童听觉等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引起他们的心理。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重视读,要通过反复地朗诵去体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朗读的形式可以是比赛读,如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等,通过比赛读让学生慢慢体会到怎么读诗歌才更好听,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的技巧。最后同位互相练习朗读,以使他们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通过声调、节奏和内容,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朗读的形式还可以是表演读,如在诗歌赏析课方面,我鼓励学生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每次表演,学生都表现得热情高涨,通过自由发挥的表演,孩子们已经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了对诗歌的艺术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怀,唤起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经历过的美好事物的回忆,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愉悦。

3.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欣赏更多的好诗

在诗歌赏析方面,我按照“课内精讲,课外略讲,感悟为主”的原则,只要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即可。

如赏析冰心的《雨后》时我采取精讲的方式,首先设置情境,激起体验。小组交流、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出示课件,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使劲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角轻轻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这时再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讨论,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理解摔跤对小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乐趣。

精讲完本课后我又找来金波的《带雨的花》让学生欣赏。这首诗我只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记,并从中体味、感受作者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使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6

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诗词诵读主持词开场白集锦,供大家参考。

诗词诵读主持词开场白集锦1女:敬爱的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中午好!

女:随着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深入开展,普通话象一阵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吹入每一个人的心田。

男:让充满希望的春天圆了我们的梦想,让流利的普通话成就我们的希望。女:今天我们计划并期待已久的普通话朗诵比赛即将在这里举行。

男:这次活动,一是为了丰富师生的课外生活,二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普通话水平。

女:希望今天大家能够发挥出的水平,展现出自己的风采!男:在这里,我也预祝今天的比赛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女:今天参加比赛的,除了我们一至六年级的选手之外,还有我校40岁以下的教师们。

男: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几位老师的参与!

诗词诵读主持词开场白集锦2开始语: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fù)郁的芳香。

(男)诗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女)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合)美兰区20~~年“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女)本次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4名。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男)首先非常荣幸向大家介绍莅临今天比赛现场的来宾,他们是,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他们分别是节目串词:

1、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花;

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为流传的歌词。把一句句古诗词名句串烧起来,就是一道别具风味的文化美餐,读着一句句古诗词集锦,就是在感受经典中的经典!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五小学的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2、在古诗词中,有很多文字浅显而意境悠远的好诗,它们有的咏物,有的状景,有的说理,有的甚至是儿童启蒙的教材。

这些好诗,无论男女老幼,说,几乎都能脱口而出;写,几乎都能信手拈来。接下来请欣赏由琼山第三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古诗词串读》。

3、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你在歌里、风里、水里,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们赋予了怀念足够漫长的诗意。

那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精神气节,已经深深的扎根于每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听,那一首首感怀生命、礼赞民族、为国捐躯的千古绝唱!下面请欣赏由金盘实验学校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诵》。

4、朗诵古诗词,我们就是在和诗人们进行心灵的聚会。

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我们在朗诵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接下来请欣赏由农垦一小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国学经典诵读》。

5、谁的一滴相思泪,胀痛着闽罗江月?谁的一滴母性水,怀念着香草美人?一叶舟,一片叶,一个不屈的民魂。

继屈原之后,爱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代诗人所共有的气节、情怀和精神。下面请欣赏由白龙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阳持话》。

6、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和精魂。

请欣赏由海口市龙峰实验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端午情思》。

7、少年是华夏民族的传递者,成千古文明,绘百千毕章。

少年是中华文化的后来人,成先辈博大精深,续未来风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唯我中国少年。下面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八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少年中国说》。

8、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宝库里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吟诵千古流传的伟大诗篇,跟随诗人去欣赏四季风景美丽的轮回。下面请欣赏由英才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四季山水情》。

9、打开中国文化的历史长卷,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儒家文化气息,让我们随着婉转流畅的童音,再次感受儒家经典的魅力。

接下来请欣赏由海口市第二十七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带来中华经典诵读。

各位老师、同学们,经过评委老师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各位选手的成绩已经排定,请为我们揭晓获奖名单。

结束语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男)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女)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女)愿五千年文化的血脉永久传承

(合)高谷中学“经典诗文诵读”比赛,到此结束。

(男)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女)谢谢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

诗词诵读主持词开场白集锦3男:尊敬的各位的.老师、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三月的风吹绿了长垣大地,唤醒了万紫千红。

女:风信子带着欢声笑语

引领我们追逐春天的脚步。

男:春天里讲述着我们的故事,

女:春天里孕育着我们的梦想。

男:有梦的我们充满自信,

女:有梦的我们斗志昂扬。

男:我们这一群有梦的孩子,

合:今天来共同放飞我们的梦想。

女:下面“放飞梦想”朗诵比赛正式开始:

男: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女: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合:梦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梦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女:下面请欣赏1号同学带来的《把握青春放飞梦想》,

女: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

男: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合:让我们放飞梦想,走向辉煌

女:下面请欣赏2号同学带来的《放飞梦想》

女: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男: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下面请欣赏3号同学带来的《展开梦想的翅膀》

诗词诵读主持词开场白集锦4合:尊敬的老师、家长,各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男:伴随着夏日温暖的阳光,我们相聚在这里举行我们班这一次诗歌朗诵会.

女:今天,我们在这里,享受诗歌带给我们的欢乐,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走进诗情画意之中

女:今天,我们在这里,敞开你的心扉,释放你的激情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这里将成为诗歌的海洋,让快乐响彻云霄

女:诗歌是我们古今人类心血的结晶,在这个光环的照耀下,一代代人茁壮成长,

男:古往今来,唐诗、宋词、元曲,充盈我们身边的各个角落。提高文化素养,荡涤着我们心灵。

合:现在让我们一同沉浸在词曲的文化艺坛中。

男:下面欣赏蒋建峰带来诗《游子吟》,

女:有人评价徐志摩说:想模仿都模仿不了,他人是用两只脚走路,他却是长着翅膀飞的。接下来请欣赏王艺燃带来《再别康桥》。

男:“石头”,在我们眼里就只是玩具和工具,但这个石头小姑娘可不一样。请欣赏王胡鑫乐带来的《一个石头小姑娘》。

女:冬天,雪,一片两片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多美的雪啊!接下来请大家和叶馨遥一起来欣赏《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女:有一首歌我们颂唱不腻,有一种爱我们代代相传,这首歌是最美的音符,这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即便我们唱遍所有的歌,也难以表达对她的爱,对她的感恩之情。接下来请欣赏侯佳利给我们带来的《妈妈的爱》。

男:我现在7岁,我能帮妈妈捶背,我会帮爸爸端茶,我会给奶奶摘菜,我还会很多,爸爸妈妈我已经张大,请别叫我小孩,请听李天薇带来的诗歌朗诵《别说我小》。

女:假如我是小鸟,我就会翱翔在天空,假如我是鱼儿,我就可以畅游大海。下面请欣赏邓姝丫同学的朗诵《假如我是》

男: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盛开的花朵里,春天在翠绿的树林里。请欣赏柴源带来的《春的消息》

女:从《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我们知道了,只要仔细观察,爱动脑筋,就会有新的发现。请欣赏邓雅馨带来的《星》。

男:我们都喜欢折纸,你们折过纸船吗?现在我们就来和张瀚丹一起折《纸船》。

女: 沙滩、贝壳、海水,构成一幅美丽的海景图。让我们和张为一起到海边玩耍吧!请欣赏《在海边》。

男:总以为青春是一簇火,光彩而热情

女:总以为青春是一卷画,斑斓而温馨

男:后来才明白,青春是一泓泉,碧透且清幽,

女:后来才明白,青春是一弯月,皎洁且冷落,

男:塬来青春是一首诗,只一字就铭心刻骨。

女::青春是一首诗,只一句就百转千回

男:诗歌是无际的海,朝向它,可遥看春暖花开

女:诗歌是无边的天,仰望它,可找寻飞鸟的痕迹

男:把诗歌植于校园,校园就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人文之都

女:把诗歌植于校园,校园就是落瑛缤纷,莺啼燕语的尘世桃源

合:让我们与诗为友,与诗同行,徜徉在诗的海洋里。诗歌朗诵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诗词诵读主持词开场白集锦5(1)尊敬的各位领导,

(2)敬爱的老师们,

(3)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下午好!

(4)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1)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2)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3)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4)它宛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

(1)它又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2)诗的语言,蕴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3)诗的声音,演绎着不朽历史的风骨铿锵

(4)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

(1)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力量

(2)人民路学校六年级“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展示表演--------(合)现在开始。

一班:

1明天,我们即将毕业

2明天,我们即将离去

1敬爱的老师,回顾六年的历程

2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

1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

2请听六一班诗朗诵《明天,我们毕业》——

二班:

1时间,最平凡而又最珍贵,

2最易忽视又最令人后悔

1时间,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

2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

1下面请欣赏六二班的经典诵读表演《时光匆匆》

三班:

1滔滔江河水,淹不尽浩浩中华魂

2巍巍昆仑山,锁不住阵阵中华风

3下面请欣赏六三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四班:

1我们是华夏的儿女,是新时代的少年

2沐浴在辉煌的历史文明中,我们骄傲,我们自豪

1担起祖国重任,延续祖国希望,我们义不容辞

2让我们一起在诗海中畅游,赞颂我们伟大的祖国

1请欣赏六4班集体朗诵《中华少年》

五班:

1我们是炎黄的子孙

2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1黑色的眼睛让我们看清未来

2~的皮肤让我们更加强健

1在这里,五千年文化根植在我们心田

2在这里,谱写中华更灿烂的诗篇

1下面请六年级五班同学为我们朗诵《中华少年》

六班:

1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中

2老师,您就是我们心田的春雨,我们将永远感谢您

1老师,当了您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这样照亮人生的,雨露是这样滋润禾苗的

2请听六六班带来的集体朗诵《给老师的一封信》

七班:

1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2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儿女澎湃的热血

1对祖国的依恋谱写了中华灿烂辉煌的过去

2对祖国的热爱擎起了中华蓬勃发展的今天

1时至今日,那震撼心灵的旋律依然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激荡

2下面请欣赏六七班全体同学带来的经典诵读展示《祖国在我心中》

八班:

1六年来的春去秋来

2六年来的寒来暑往

1整装行囊,踏上新的征途,让我们通往直前

2在生活中收获宝藏,享受快乐吧,接下来请听六八班为大家带来的诗朗诵《我们勇往直前》

九班

1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2青松迎客,寒梅报春

1大自然有声有色,

2大自然有情有义

1我们在朗诵中游览祖国美丽的山山水水

2我们在朗诵中感受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

1我们在朗诵中汲取和传承民族精神

2六年级九班《走进大自然》诵读表演现在开始

十班

1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

2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

1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全体学生: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下面请欣赏六十班为大家带来的经典诵读“与诗同行”。

结束语:

(1)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2)中华经典的万世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3)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4)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1)愿中华诗文艺术之花永远芬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7

一、学好选修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

根据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尊重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为目的,选修课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成为可能。比如,打算深造的学生,可以选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言文字应用》《先秦诸子选读》;希望更快提高写作水平的学生,可以选学《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学《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影视名作欣赏》《演讲与辩论》《文章写作与修改》;等等。为每一个学生的自主选择,创设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形成。

二、学好选修教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修课教科书力求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性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选修教材从不同侧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中学生有待提高的一种语文能力。在选修课教科书中,多数选修课程以阅读与鉴赏为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只要认认真真学习好其中几本教材,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必有提高。

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也是重要的语文能力。选修课教科书设计了《文章写作与修改》《演讲与辩论》,为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写作与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其他选修课中,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分层指导,分类要求。如,写作基础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诗歌与散文系列,指导他们尝试诗歌、散文的写作;写作基础中低等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学习传记与小说系列,指导他们尝试记叙文、小说的写作,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学好选修教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考的命题上,基本上是以能力立意为主线,更多的是活题、能力题、学科内交汇点上的综合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迁移能力,还有创新、探究、实践能力。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综合素质强的学生,在高考中将占有绝对的优势。而根据“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选修教科书注重发挥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优势,特别设计了一些从语文学科延伸出去、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选修课。目的是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培养当代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视野,立足于蓄志养气、陶冶心灵、崇美扬善、怡情悦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言美 画面美 音韵美 感情美

语言清新、情趣盎然的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取之不尽的瑰宝。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音韵美、感情美。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应该抓住古诗这一教学内容,通过古诗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提高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 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对“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早晨,红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射出万道金光,照在山顶的云朵上,云变成了金色、红色、桔黄色、紫色……环绕山顶,环绕着山顶上的白帝城。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2 诗与画都讲究意境美

诗与绘画都讲究意境美。意境是主观与客观相融的产物。清代书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宗白华说:“艺术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他们都道出了意境的真谛。意境是情与景的统一,诗意与画境实际上在欣赏者的审美感知活动中最后才得以实现的。李可染画的《漓江雨》题词是:“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蒙,如置身水晶宫中。”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心中对漓江的感受,才形成了这幅画的意境。王维的《雪溪图》描写江边雪景,江中有船夫撑船前行,江岸有茅屋数间,屋内有人在赏雪,屋外几人踏雪急行,是宁静的雪景中增加一摸生气,笔墨雄厚,充满了诗一样的意境。于是我们便能在诗与画中发现更深的景,更深的意境。

3 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得益于我们的汉语,汉语音律优美,韵律和谐,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诗话语言。单音节发音的汉语,节奏感比任何一种发音长度不一的拼音语言都强很多。中国古代诗人赋诗,似乎是在用汉字为音符作曲。无怪乎连外国人都为之感叹。日本学者石川忠久就曾说过:“汉诗是高级的语言艺术,无疑是世界上最灿烂、最富内涵的诗歌。”所以我们欣赏汉语诗歌,一定要充分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在诗歌的音韵美的欣赏中,得到艺术和心灵的享受。古体诗的用韵比较灵活,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双句用韵,一韵到底;句句用韵,一韵到底;转韵;通韵。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用韵非常普遍而又灵活、协调,用韵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句未用韵、句中用韵、一章中一韵到底、逐句押韵、隔句押韵。

格律是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使用使得诗词不但歌唱时优美动听,还使得在朗读时一样拥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格律的格式就是音韵在诗体中的格式化运用。一字一句都有固定的格式,一板一眼都有严格的要求。律诗、绝句、词的格律要求都很严格,而古风,宫体诗、古绝就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欣赏诗歌的音韵美,一定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要领略诗歌的节奏之感,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五言诗一般是每句三顿,七言诗是每句四顿。超过七言或少于五言的句子,也要掌握其节奏变化,这个并不难,只要心中有节奏,口中出节奏,就能体会和欣赏其动感的音韵美了。中国的古诗读起来都朗朗上口,就是因为讲究押韵的缘故,像儿歌一样易读,又像散文一样深刻。所以说,音韵之美也是鉴赏的一个方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9

一、吃透教材,进行专题整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立足“欣赏”,根据鉴赏方法进行编排。“诗歌之部”篇章众多,内容涵盖面广,单元设计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力求新意。选文根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种鉴赏方法逐层深入:先探究诗文的旨意,再欣赏诗文的意境,最后品鉴诗文的声韵。每个单元均设计“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四个环节,难度和要求都有所区分。这种编排方式既可以较为迅速地使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一般方法,又做到了以“知”促“行”。然而,教学课时的“捉襟见肘”、教学内容的庞杂丰富使得一线教师在教学安排上进退两难:全讲不现实,不讲不放心。除此之外,书中所提的三种鉴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若单独按某一种方法进行专题教学,可能会在阅读品鉴中顾此失彼,面临着诗词鉴赏时“教无重心、学无明向”的尴尬。

“新课程的教材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创设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应努力钻研教材,致力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本质,通过拓展教材内容,赋予它新的生命。通过重组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教学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此,在进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教学时,教师若能基于教材实际与学生客观学情对教材合理利用,进行专题整合,应是提高选修教材诗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以何等原则为整合教材的基本原理,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处理教材,针对语文特点用活教材,厚积薄发吃透教材”的重要体现。

曹明海在其著作《语文教育观新建构》中提出了“举三反一”这一方法。他认为,“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这一教学思路提出来的语言学习的新思路,实质上也是新语文教育复归传统语文教育的“三原则”之一。它强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回归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视积累”之传统,通过积累“三”(泛指,“多”的意思),实现学生在自身言语能力与素养上的反刍“一”。这一教学思路的提出正是基于语文课程教学的独特性。语文课程教学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知识,更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实现对自我的真正占有”,挖掘学生潜能。若充分践行这一思路,将会成为现行语文教学方式的有力补充,更快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举三反一”这一教学思路,以“重积累”“重感悟”为着力点,重构教学专题;引导学生集中阅读体验同类诗歌作品,一改过去对单篇范文细致“拆解”、深入“鉴赏”、反复“锤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积累到体悟,以此达到“循例”推衍的目的,这更符合语文的学习规律。

在这一思路指引下,笔者在认真研读了选修教材的基础上,对诗歌部分的内容进行了专题重构,全新整合。有按照诗歌创作方法建构的“古代诗歌创作方法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专题”――《长恨歌》《湘夫人》《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诗歌时代总体风貌构建出“盛唐气象系列”――盛唐气象之“景象篇”《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积雨辋川庄作》,盛唐气象之“人物篇”――杜甫《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按照派别发展建构――“词之流变”韦庄《菩萨蛮(其二)》、温庭筠《菩萨蛮》、李煜《虞美人》、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周邦彦《苏幕遮》和纳兰性德《长相思》;按照表现手法建构出“同题行怀,同中有异”――对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与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进行比较阅读及“同一诗人,不同情怀”――对陆游的《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进行对比阅读。

在建构盛唐气象之“人物篇”时,笔者注意到教材中收录唐朝诗歌是比较多的,其中又以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为最。作为唐诗典范,杜甫诗歌在教材中被收录共有四篇,分别为《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和《阁夜》。“没有杜甫的盛唐诗人群体是不完整的,没有杜诗的盛唐诗歌和盛唐气象,是缺乏生活广度、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的。”因教材所选的后三首诗歌均为杜甫悲罹“安史之乱”后,在公元765年离开成都草堂举家东迁之际,于西南漂泊中感怀所记。故笔者将其跨单元进行专题整合教学,构建为“盛唐气象人物篇”――杜甫,旨在引导学生在学习必修教材中的《杜甫诗三首》后,通过专题研读系统分析诗中情景关系、人物形象,体验诗作特色,体会杜甫的家国情怀,真正了解“沉郁顿挫”这一诗歌风格。

二、目标教学,紧扣选修课程文学性

夯实学生基础是必修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则是选修课教学的核心重点。两种课程侧重点不同,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也应有所不同。选修课教学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需要和特点。因此,面对庞杂多样的选修内容,教师只有结合教材恰当制定教学目标,紧贴选修课程文学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1结合不同专题重新确定教学目标

因构建专题的理论基础和鉴赏方向均不相同,所以在进行专题教学目标设置时,教师应立足于专题的构建理论基础,重新研定各专题的具体教学目标。“盛唐气象”之人物篇是根据诗歌时代总体风貌构建的。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更是“诗”发展的顶峰时期。作为唐诗巅峰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诗圣”杜甫是诗人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其“沉郁顿挫”的诗风虽为学生知晓,但由于时代与阅历的原因,学生难以理解其真正内涵。因学生已在人教版教材必修部分学习过《杜甫诗三首》,对杜甫其人其诗都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笔者将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分析情景关系、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寄寓的漂泊情怀和深沉家国情。本目标既符合专题内容,又贴合学生实际学情,通过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落实完成。

2在师生共同探究中生成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但仅仅立足于目标教学会使课堂教学流于浅层,不易发散创新。同时,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个体因素会使课堂更灵活多变,教师的课堂调控也会形成新的课堂情境。这时,教学目标就应该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生成。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贴合课堂需求,也会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进行本专题教学时,笔者首先设置两个问题:(1)诗中关于景色描写的诗句有哪些?(2)三首诗歌写景异同。通过这两个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诗歌关键词句分析,并思考诗中意象的特点,得出意象宏阔(如吴楚、乾坤、东南、日夜;星、平野、月、大江;五更鼓角声、三峡星河影)、用词精当(如坼、浮、垂、涌、悲壮、动摇)、气势雄浑(如宏奇伟丽、伟大旷远、苍凉恢廓)三个共同特点。存异之处为《登岳阳楼》写登楼之见,殊无喜色;《旅夜书怀》由近及远,以乐写哀;《阁夜》写冬夜之景,层层精笔细绘,伤乱思乡。

通过景物筛选,引导学生品读其他诗句,以“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异同之处有哪些”为切入点,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学生明确了三首诗都树立了一位忧家思国、感时伤世、孤独飘零的诗人形象。师生在这里又共同生成一个新问题:“沉郁顿挫”诗风的具体表现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就成为课堂教学情境中确立的一个新的教学目标。

三、多元开放,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拓展性、选择性、个性化决定教学方法需要更加多元开放、灵活多样。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锻炼实际操作、开拓文学眼界的基础上,课堂呈现应更为丰富、灵活。

1诵读法

诵读是阅读鉴赏诗歌的有效方式,也是诗文鉴赏的一个重要方法。具体的课堂实施首先是分层阅读。先是教师示范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然后学生代表诵读(完善字音、节奏、语气方面的朗读失误),最后全班学生齐读(注重抑扬顿挫、舒缓轻重),分析过程中组织学生再读诗歌(学生自由诵读),最后由学生当堂背诵这三首诗,在音韵上体味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如何诵读诗歌进行详细指导。首先,注意停延;其次,注意节奏;最后,要注意语调,读出作者的情感。不仅强调节奏的快慢,更提醒学生对声音高低的关注,要求学生能用声音准确传达作者情感。

通过教师的配乐诵读,学生齐读、朗读、默读、自由读,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

2读书指导法

指导学生正确阅读是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诗歌时努力做到先“鉴”后“赏”。“鉴”是一切从文本实际出发,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客观认识及字酌句析的清晰了解;“赏”就是要品味、欣赏,让学生通过阅读切身体悟古人之心、古人之情。有了情感共鸣,自然也就能理解诗人笔下之意,情中之境。而要想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应使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大胆假设、独立思考,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3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改下的选修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自主学习,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

经过了学生对杜甫几首诗中景色和人物形象异同的讨论分析,笔者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如何准确解读杜甫诗作“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通过讨论学生指出,“沉郁顿挫”表现在杜甫以史家笔意和诗家才情对现实生活做了十分深广的描述,意象宏阔,用词精当,气势阔大雄浑,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家国之爱与广袤的仁者情怀。可以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的认识是相当准确的。

4以写促学

从朗读、研读再到写作,更能体现学生运用语言、锤炼思维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能读书,能作文就是语文训练的目的。将诗歌鉴赏与写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学结束后,笔者让学生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诗或词,根据自己在意境、情态、思想等方面的读后所感,写出鉴赏性的小短文。

下面几段文字是其中几篇文章的节选:

欧九对于人生聚散有如此多的感慨,大抵因为他“我执”太重。他深解作为人,不应遗世独立,茕茕孑立于红尘之中。而应有欲望,有牵挂,对人世的美好有所贪著,对人世的遗憾有想要回转的期冀。

――评欧阳修《玉楼春》

陶渊明所写的《拟古九首(其三)》并无多少华丽的词藻,却字字都是那么空灵清远。仿佛看见他于柳枝掩映的田间茅庐中温一壶酒,研一痕墨,铺开半页素笺,伴着惊蛰的雷雨与新燕生命的悸动,在笔尖的流转下书写出这样淡泊纯净的诗句,流芳百世。吾生何其有幸,能穿越时光的桎梏,与这位远离世俗的五柳先生分得一盅清酒,体会其中禅缘。纵使岁月斑驳,过去破碎得没有形状,那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诗句,依然让人不经意间嗅到久违的乡间泥土的质朴,看浮云散去,豁然开朗。

――评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三)》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风华正茂之时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同岳飞一般骑马飞度山壑,将尖枪刺入敌人的盔甲,将旗帜插入已落入敌国之手的故土。那匹浑身赤红的良马用精壮的铁蹄溅起泥土,那声声锣鼓与心脏的跳动合为一拍,铁锈味代表着战场的气息,充斥着鼻腔,这样的梦想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摩拳擦掌。但“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直至他不惑之年入蜀,看遍日益破败的江山,这个壮志也没能生根发芽,他看到的,只是“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评陆游《书愤》

通过写作,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得以锻炼,写作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展示了较高的语文素养。“以写促读”还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全面呈现,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在学习效果的评估上,新课标提出选修教材要“用具体成果评价与学习方式紧密结合”,着眼于“差异性”和“多样性”,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通过转变评价主体,改进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达到了更全面、更有效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1转变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由教师单方评价灵活地转变成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甚至家长评价。以教师作为衡量、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主体,存在僵硬、死板的问题,且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评价主体变成自我认定、同学评定、家长评定时,更会激发学生表现自我、提升自我的欲望,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学习的场地也能很好地延伸到校外。

2改进评价机制

转变评价主体后,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不再是评价学生的主要参考,阅读及写作能力、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被纳入到评价机制中。这无疑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体差异,也能做到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评价机制更具包容性和科学性。

3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篇10

关键词:诗歌;知人论世;想象;语法;吟诵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浸润着诗意和艺术创造力的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奔流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诗经》《楚辞》、“建安七子”、唐诗宋词、新月、九叶、朦胧诗……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歌是诗人思想和现实碰撞而闪现的火花,是人生体验和智慧的结晶,是生活与语言精心酿造而成的美酒,一切文学,究其本质而言无不具有诗的品格。

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的感到,没有哪一种文体比诗歌的教学效果更令人失望的了,虽能诵读,但欣赏水平不见提高,学生甚至对诗歌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究其原因,不过有二:一是诗歌语言难以准确理解;二是诗歌意象过于朦胧迷离。难怪古人早就发出“文之难,而诗尤难”的感叹了。因此,只有实现对诗歌障碍的跨越,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知人论世,跨越时代的障碍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里的一种,其思想内容必定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任何时代的文字语言都承载着丰富的时代文化信息,诗歌语言也不例外。学生之所以不能准确理解诗歌语言,首先是因为这种语言所承载的一定时期的文化信息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相距已很遥远。所以,他们首先要遇到来自文化层面的障碍。如唐诗语言就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禅宗文化、隐逸文化、庙堂文化、科举文化等。如果学生对这些文化十分陌生,就无法较为准确地理解唐诗的语言。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谢公宿处今尚在”“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不讲以道家为代表的隐逸文化对李白的影响,学生就无法理解这些语言的深层内涵。再如分析白居易《琵琶行》“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句,如果不了解唐代官制,就不知道白居易为何着青衫,不了解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对白居易的影响,就不明白他见到沦落到江州的长安歌女何以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叹。

此外,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因此,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感情。如“诗仙”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和精神风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歌行(如《将进酒》《梦游太姥吟留别》等)和绝句(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又如中兴四大诗人之一陆游,出生第二年就适逢靖康之乱,可以说他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具有完全不同于李白、王维等人的创作环境,因此他的诗作中的抗敌复国主题就尤为突出,爱国情怀终生不渝,直到临终前仍在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再如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1127年北宋灭亡不久,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有散失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代,晚年十分凄苦,从而创作宋词名作《声声慢》,词中所言愁绪千丝万缕,若是不了解其所处时代及其身世则定然不能洞悉词中真意。

在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前,带领学生通过书本、网络等收集作者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跨越时代差异所带来的障碍,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赏读作品打开第一扇门。

二、驰骋想象,跨越意象、意境的障碍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客观的景物即“象”与主观的情致即“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比如竹、兰、菊、梅、柳、蝉、荷、月、笛、笙、箫等。

诗歌的意境借助一个个意象来传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说道:“……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气口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由此可知,意境是由主观的“意”与客观的“境”有机的结合而成的,“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两者结合,相辅相成,虚实相生。它既包含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包括了形象中蕴涵的发人深思的思想和令人激动的感情。“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赏析诗歌的过程,也就是进入这一艺术境界的过程。换句话说,只有进入了诗的意境,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首诗。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诗,六种意向罗列起来,作者将凄清冷静的深秋景象与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意”与“境”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

陆机在《文赋》中描述诗歌的想象时说:“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同样若想拜会作者,实现跨越时空的交谈,鉴赏诗歌也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诗歌的集中凝练性需要借助想象拓展,诗歌的隔断跳跃性需要借助想象补充。意象和意境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诗歌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来感受领略诗歌给我们描绘的情景交融而又空灵深远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三、研读语法,跨越语言的障碍

语言是诗的外壳,由于诗的语言含蓄、跳跃、意象朦胧,古诗语法又比一般文言语法更自由、更灵活,也更难把握,因而读诗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的“隔”。试看下面的例句:﹙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5﹚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如果不了解古诗中活用、倒装、省略(不完全句)等语法现象,就很难准确理解以上诗句中的意思。如对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理解,对“端居耻圣明”中“耻”的理解,就必须掌握活用现象,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的需要,让一个词临时具备别的语法功能。在﹙3﹚﹙4﹚两句中,显然又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即在不改变意思的情况下,调整了语言的表达顺序。“欲穷千里目”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欲目穷千里”;“竹喧归浣女”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应为“莲动渔舟下”。不明乎此,这些诗句就很难索解了。在教学中发现,语法障碍中困难最大的是古诗中的省略现象。本来,在散文中也有省略,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然力足以至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就是一个省略句,但这是个别情况。在古诗中,不完全句是经常出现的。例﹙5﹚就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若依散文的语言看,这四句是不完整的,但诗人的意思已完全表达出来了:李白的诗,清新得就像庾信的诗一样,俊逸得像鲍照的诗一样。当时杜甫在渭北,李白在江东。杜甫看到了暮云春树,触景生情,就引发起对甜蜜友谊的回忆来。古诗往往以最精炼的语言,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驰骋文思,表现出尺幅千里的画面,所以许多结构非压缩不可。

此外,古诗中的修辞手法,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对偶、通感等都很常见,学生容易领会,然而有些虽不常见但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就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障碍,如互文。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为了避免词语的简单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语,如屈原《涉江》中“忠不必用,贤不必以”;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字而省略另一个,所谓两物各具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赅的效果。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二者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结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它要表达的意思。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首先把诗歌语言转化为散文语言,并引导学生再现诗歌的形象画面,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表达后,再通过必要的语法研读、举例分析,努力让学生逐一突破诗歌语言上的多重障碍,感受诗歌语言的自由、灵活,其妙处就不言而喻了。

四、吟诵赏析,创造审美的心灵感应

语文既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诗中的善、诗中的美。中国当代诗人韩东说过这样一句话:“诗歌的美感完全是由个人的生命灌输给它的,又是由另一具体生命感受的。”每一首值得传诵的诗歌,它都浸透了诗人的血性与灵性,我们鉴赏诗歌就必须从诗作者这一创作主体层面进行剖析,然后用客体——读者的心灵去解读,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课堂教学过程应该凭借诗情的激发,让学生享受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反复吟诵诗文,能以声音增强原作的力量,加深对诗歌情韵、意境以及深刻意蕴的领会,诱发通感,产生共鸣。

诗歌的语言是有节奏韵律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明代诗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好的诗:“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意思是说,诗朗诵起来像行云流水一样流畅;听起来有如金声玉振,发出十分美妙的声音,铿锵悦耳。读出诗歌的韵律美,首先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其次要读出韵律。在教学诗歌时,不妨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进行诵读,可以自由诵读或是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还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在班级大声朗读,更可以开展诗歌诵读比赛。形式多样的诵读不仅充分调动起学生诵读的热情读懂原诗,反复吟诵还能使学生欣赏到其他同学在朗读中读出的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使朗读者进入诗境,品味其中的意蕴美,深刻领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这样既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感受到诗人流露出的那种感情,激起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往往可以凭借各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去体会。因为诗歌具有极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初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当我们深切理解到诗的内容,并被诗人的感情所激动时,就能带着真情实感去朗读,这就有助于再现诗中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所有语体中,诗歌语言是最讲究韵律节奏的。诗歌语言具有的结构美、音韵美、意蕴美,没有其他的语体能够匹敌。音律的抑扬顿挫,结构的匀称错落,意蕴的含蓄隽永,诗歌的语言映入眼帘,一幅图画就悄然印入脑海。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诗歌教学是美的教学,它引领着学生走进美的领地,领略诗歌语言美,明悟诗歌语言生发的意象美和意境美。跨越诗歌的障碍,以诗歌的美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何其芳.关于写诗和读诗[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

[2]宗白华.美从何处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强,张桂玉.古典诗词鉴赏与训练[M].北京:中国致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