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雪的散文十篇

时间:2023-03-20 00:58:07

关于雪的散文

关于雪的散文篇1

提起西湖,你眼前也许会立刻闪过一湖澄碧的水,湖畔柔媚的垂柳,还有娟秀的环湖山……西湖的夏景是这样美,吸引古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题辞谱曲,它的秀水又曾映过多少佳丽的倩影。

然而,可见过雪中的西湖?你可倾听过西湖清寒寂寥时的清音?可曾冥想过那种空灵的清幽与纯美?如果你为之神驰,那么请轻轻翻开《西湖的雪景》的书页,里面别有番超逸尘俗的天地――

白堤弥漫于一片迷蒙的水汽中,“对面的山峰,只有一个几乎辨不清楚的薄影”;野道的山上一片片清白的光彩,使人感到“宇宙的清寒、壮旷与纯洁”;灵隐寺“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则“一例的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高高绿竹的“竹枝和竹叶上,大都著满了雪,向下低低地垂着”;观海亭在雨雪清冷中“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而傲雪的山茶花半掩在雪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在观海亭上远眺,会看到西湖及苍海都“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这番景致,怎不令人“幽然意远,漠然神凝”?

雪中的西湖美得不沾半点尘俗,然而能够欣赏的又有几人呢?等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无暇顾及美景,有钱有闲的人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或者“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与家人挚友谈天。难怪“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样子”,得其真趣者几希!于是,作者只好自嘲为“痴人”了。

但是,在漠漠的雪景中,作者并不感到孤独,因为他在古人之中找到了同道者――西湖雪景的真正知音。他赞赏古人高洁的情趣,在游览中不断吟咏雪景的佳句,如“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玉堕冰柯,沾衣生湿”、“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陶醉于一种悠远的意趣中。

诗中雪,文中雪,画中雪,自古及今,将自然的雪立体地包容成了一种延传及今美轮美奂的文化景致。可以说,雪景一经完成和中国文化完整意义上的结合,内涵也就变得无限丰富起来,对后人品玩雪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钟敬文先生早年写了许多词情并茂的小品文,代表作《西湖的雪景》就是和雪景有关系的,其中引用了张岱的小文《湖心亭看雪》,可见后人赏雪的心境受古人影响程度之深。此外,钟敬文先生对西湖的雪景以白话文进行了详细的经典描写,至今能超过者了了。而钟先生更为高明的是结尾的感悟:

我们到湖滨登岸时,已是下午三点余钟了。公园中各处都堆满了雪,有些已变成泥泞。除了极少数在待生意的舟子和别的苦力之外,平日朝夕在此间舒舒地来往着的少男少女、老爷太太,此时大都密藏在“销金帐中”,“低斟浅酌,饮羊羔美酒”,――至少也靠在腾着红焰的火炉旁,陪伴家人或挚友,无忧虑地在大谈其闲天,――以享乐着他们幸福的时光,再不愿来风狂雪乱的水涯,消受贫穷人所应受的寒冷了!

关于雪的散文篇2

        一、散客及其产生的原因

        散客意为去异地独立旅游者,这种旅游往往预付一定旅费,没有陪同,人数多在5人以下,但在某些地方如遇游客要求,也可提供导游服务。

         有时也被称为异地个人旅游,即个人或家庭按照特别拟订的旅游计划单独进行或由一家旅行社承办,根据和旅游批发商一同制订的旅游计划进行的旅游。实际上,由于散客没有明确的定义,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界定,如以包价形式、团队规模、委托形式、销售方式以及组团地点等为标准,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散客旅游都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旅游产品的购买上强调“点菜式”或“量体裁衣式”,游客自愿结合,自定路线,“随走随买”,而非一次性付清旅行费用或完全被动接受既定的旅游项目。

        散客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进入更高层次、更新阶段的产物,也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由于老弱游客、初次出游者以及语言障碍等因素的存在,团体旅游不可能完全消失,但其规模将会缩小,团体模式也将有所改变。在团体旅游与散客旅游的并行发展中,前者会不断结合散客特点,向后者经营方式的方向作出相应调整,产生介于团体或散客旅游之间的中间形式,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当前,我国发展散客旅游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回运力紧张,交通票预计周期长,变更率高,购买困难;其二,社会服务体系欠发达,景点缺乏规范化的标识,卫生状况堪忧;其三,信息和通讯服务有待改进,缺少对散客的咨询系统等。因此,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开拓必须认真分析散客需求特点,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方针上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一)散客旅游市场的调研。由于缺乏对我国散客旅游市场的研究,造成了旅游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上的混乱,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当前,应将市场调研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予以应有的重视。通过对主要客源散客的旅游目的、社会经济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客源流向等进行深入的调查,系统地搜集有关散客旅游供求方面的信息,从而确定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制定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营销策略和目标。

       (二)产品策略。散客与团队游客的主要区别在于:团客购买组合完整的旅游产品;而散客则是分散购买产品的个别项目,再加以随意组合。因此,旅游企业应努力设计多种旅游产品供游客选择,在产品结构上,可以采取零星委托式、自选式、组合式、定制式等多种模式,由散客按其所需自由组合。以黑龙江冰雪旅游为例,可以开发出不同的专题旅游,如以冰灯游园会为中心,推出以冰雪艺术、冰雪娱乐、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经贸为内容的哈尔滨冰雪节,游客可以不受团队旅游集合时间的限制,时间充裕,充分领略冰雪旅游的魅力。以冰雪为专题也可以组织镜泊湖、桃山、亚布力等地各具特色的冰雪旅游项目,镜泊湖的冰瀑与桃山、亚布力的高山滑雪场具有不同于平地人工冰景的意蕴,可以丰富冰雪旅游的内容,使游客有充分选择余地。

       (三)价格策略。传统的全包价旅游形式,随着旅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已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我国全包价旅游的直观报价高于海外旅游商普遍实行的半包价旅游的报价,给海外游客以中国旅游高价位的错觉,从而影响了海外客源市场的开拓。散客旅游的支付方式是“现付现享,零付零享”,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也高于团客。因此,散客市场的开发在价格策略上主要应发挥好价格杠杆的良性调节作用,采用灵活的作价方式。此外,一些过去只对团队的价格策略也可以经过改造而移植到散客市场上来。1.区别不同时间实行差价。如对散客,旅游淡、旺季实行浮动价,淡季客房优惠,连续住宿越多,价格越优惠。景点门票周末价高于平时等。2.区别不同空间实行差价。如旅游热、温、冷点实行不同的定价。3.小包价团。指游客预付部分旅费,由组团社提供南罨?痉?窈脱裥月糜蜗钅俊K南罨?痉?裰附铀汀⒍俊⒃绮秃徒煌ㄆ保?裥凿?老钅糠帧耙蝗沼巍薄ⅰ鞍肴沼巍钡取Q裥韵钅康チ校?患迫胱酆习?壑校?慰涂梢愿?菪枰?孕写?怼?.一地成团。指游客可以根据组团社提供的路线和浏览项目,按指定的地点和日期,汇集成团队进行旅游,汇集前费用则由游客自理。

       (四)促销策略。吸引散客旅游,还必须对已确定的旅游项目进行形象而具体的宣传促销,将旅游信息传达给尽可能多的潜在游客。首先,必须塑造和树立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突破其特色,在人们心目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其次,要提供内容详尽的,符合散客需要的旅游宣传印刷品,包括旅游线路说明书、目录集、导游指南、价格表、各种单页宣传品、宣传小册子,以及其它用途的信封、挂历、明信片等,介绍有关旅游地文化、地理、物产、风俗民情、风光名胜和交通、食宿、购物及其基本价格等情况,以帮助人们增加了解,消除顾虑,增添游兴。旅游印刷品具有图文并茂、实用功能强、可长时间保留,随时提供信息支持,而费用低廉的特点,在旅游促销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以及参加旅游博览会、巡回展销会,做好广告宣传,进一步扩大影响,增加人们接触信息的频度和密度。

关于雪的散文篇3

[关键词]意象;意境;表现;约定俗成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散文诗是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表现诗意的一种自由体诗,正因为兼具了两种文体的特点,作者的情感、气质、趣味就能更好地通过许多意象及构思传递出来,而散文诗的意境也随之而生成。

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类文章接触得不多,学习理解不是很到位,主要表现为意象把握不准,意境领悟不深,情感捕捉不透。

散文诗的意境美是通过散文诗中的词语表示为景、物、事等意象,组合成整个生活场景,通过这个生活场景或表现为崇高,或表现为优美,或表现为悲,或表现为喜,使人产生精神愉悦的美感。简言之,这种愉悦便为一种美。当然,作为散文诗的意境之美,并非如此简单就能创造出来的,比如花草树木、山石泉流、亭台轩榭组成格调别致的风景一样,并非随意堆砌就能成为风景。散文诗意象组合构思出意境美也是方式各异,但都是有章可循的。

一、 从表现方式上看,多用并置、对比等方式

所谓并置,即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并列,共同组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意境。如《海燕》一文中,由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组意象群共同构思了一幅乌云压境、令人窒息、闪电如剑令人心寒,雷声轰隆使人颤栗,狂风怒吼使人畏缩的场景。意象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由听觉到触觉,更显示出意境的丰富和立体。这些意象并置出黑暗、压抑、紧张的氛围,揭示出反革命势力的猖獗,也点明了海燕所处的险恶环境,烘托出海燕战斗的雄姿,作者情感随之起伏。《雷电颂》中,分别由浩浩荡荡的洞庭湖、滚滚不绝的长江水、翻波涌浪的东海等意象并置,集中展示出宽大而壮观的场面,表现出屈原对广大人民的热爱与挂牵。

所谓对比是同一组合中两个或多个意象对比因而使得散文诗的意象更为深刻的方式。如鲁迅的《雪》一文的前半部分以血红的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腊梅花、雪下冷绿的杂草来描绘出山花烂漫、生机盎然的景象。在这幅“冬花雪野”图中,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生活的快乐。与这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成为鲜明对比的是散文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却用粗犷之笔绘“朔方雪花”如粉、如沙,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营造出萧条、恶劣的意境。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让人欢喜,但对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独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雪。课文的意象构思围绕南方和北方的雪对比展开,雪的形象是诗人往昔时代和当前的他的隐喻,升腾着的朔方雪更是鲁迅先生的精魂――独立与张扬。

《海燕》一文中通过塑造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雷声吓坏了的海鸭,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这组意象揭示这些海鸟的胆怯、自私和逃避现实,这正是那些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乐窝的形形的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的真实写照,这组意象与海燕对比,烘托出海燕勇敢、执着、不畏的战斗精神。

二、意象一般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

意象的组合构思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审美意识活动,所以在组合建构时,要注意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在创造意境后,读者才不会出现他解或误解。正如冰心散文诗中有很多的云、霞、星、光、月、影、风、荷等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美的、善的和欢乐的象征。这些意象既可以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美感,更主要的是这些外在的“美”与作品主题的“爱”在价值上是统一的。正因为这些“美”与“爱”在作品中的反复出现,就构成了冰心那颗冰清玉洁的“散文心”。大家欣赏冰心的散文诗时就很注重去分析这些丰富的意象,捕捉到冰心对大自然的那份独特的感悟。

这些经典的意象逐渐成为约定俗成。本单元散文诗中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等这些意象在长期的使用中都是营造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意境的常用要素。如《海燕》中的“大海”这个意象,在使用过程中就具有力量、大气之色彩,使人仿佛置身于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之中。

关于雪的散文篇4

“新人文散文”当然不算是发明。在有些学者眼里,它指向的是一种不同于起源于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白璧德式的新人文主义。因此,在他们那里,“新人文散文”其实是“新人文主义散文”的简称。

这其实是一个硕大的框,举凡二十世纪以来的大多散文都差不多可以归入此类,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散文。我这里所说的“新人文散文”,并非这种带“主义”的流派或思潮,而是简简单单的一种很纯净的、有着浓郁的人文旋律的新散文。一句话,“新人文散文”,就是一种跳动的新人文旋律,没有“主义”,不是流派。

在湖南作家“新人文散文”创作中,有三个女性作家值得特别关注。她们便是方雪梅、奉荣梅、彭晓玲。她们三个人,基本上可以称之为一个完整的组合:“湘军三才女”。

她们有着很多的共性:其一,都是女性,她们是三个纯粹的女人,而且都属于六零后,是文坛湘军中女性散文作家的代表;其二,她们都是“从故园出发”,关注的领域都是人,具体说来都是与故园发生关系的那些历史上的人物,从她们的心灵深处映射出一片天地人文给人以审美的震撼;其三,都表露出共同的人文情趣和思想旋律,给人以诗意的启思。当然,除了共性以外,她们的散文创作又充分体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性。

一、地气、时气和人气的融合

“从故园出发”,这是作家贾兴安先生为彭晓玲散文集《红石头的舞蹈》作序时说的,这句话恰好也都适合于方雪梅、奉荣梅。

巧合的是,方雪梅是岳阳人,奉荣梅是永州道县人,道县古称营阳,彭晓玲是浏阳人。这“三阳”——三个地方,都可以称得上是湖湘文脉荟聚之地。岳阳的文脉系于一楼一湖一记,乃至于直到如今,岳阳都有一个传统,爱好文学的政府官员特别多。方雪梅也因此“从小就对美好的文字,生出了一份葵藿向阳之心”①,三人中,她出道最早,20世纪80年代就是湖南诗坛上一个有名的才女,从早年的诗歌到后来那些自称“小女人文字”,再到如今摆在读者面前的新人文散文,方雪梅一个又一个超越,都“表达了我对生活的点滴温情与敬意,是一堆小小的内心的篝火”。道县(古营阳)是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故乡,也是奉荣梅用来喂养她笔下那一条“文化的鱼”的养分,奉荣梅从道县这处“故园”出发,不仅走出了自己的风景,而且走出了自己的韵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零公里处”,也是她新人文散文的标杆。至于浏阳的文脉用不着多费笔墨,一曲《浏阳河》足矣!彭晓玲生活和工作于斯,让自己的文字伴随着浏阳河流淌于笔端,向着故园历史的深处走去,寻找着心灵的息壤。

从她们各自的“故园”出发,三才女的散文就都接通了地气。任何一个初读她们散文的读者,都会被她们文字里那股充沛的地气所吸引,而这“地气”,就是将视角深深地切入到本土的湖湘文化,用她们各自穿透心灵的文字传递出湖湘文化那种生生不息的特质。如奉荣梅自1998年开始创作的“道州旧影”系列,2001年策划组织由作家、文物专家参与的“湖湘文化溯源”文化考察活动,并在《长沙晚报》推出专版,其中关于周敦颐的《楼田故里濂溪荷》就引起很大反响,散文《道州,零公里处》(刊《湖南文学》)、《右溪歌长吟》、《在长沙跑江湖》(刊《人民日报》)、《一洞三月明千载》(刊《人民日报》)等等笔触始终不离她的故园永州和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物,《生与死的气场》更是将灵魂拉回现实,将生与死、灵与肉、人生的本性与价值作切肤的拷问,更接地气;彭晓玲的《孤傲的呐喊》(写谭嗣同,刊《山东文学》)、《遥望贾谊》、《忧时君子心》等30多篇写人的系列散文,对象都与湖南密不可分。相较而言,方雪梅的视野则更宏阔一些,她散文中的人气更具有女性味,更多的将湖南与湖南之外的女性人物纳入其中,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如《唐诗烟柳》、《诗礼簪缨的庭院》、《汪静宜的梨花》等等。而与众不同的是,她们三人的新人文散文毫无疑问地都继承了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所谓文化散文的一些可贵传统,然而却又将时代气息与人气紧紧融合于地气当中,突破了文化散文强调文化批判而过于掉书袋的樊篱。

有学者认为,九十年代文化散文依靠文化叙事使得理性和感互溶融,使其获得了基于文化底蕴之上的深刻理性追求和独特诗性光辉这一整体性的审美风范,文化在文化散文当中以人文精神的面貌呈现出来,并且从三个方面构成了文化散文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文化散文大家们标榜的自由精神是其核心,科学精神是其思维方式,投身现实、批判现实则成为其价值实现方式。诚然,这正是文化散文能引人关注的三个方面,或者成就,不仅表现九十年代散文对文体自由肯定与突破,也表现出强烈的作家个人风格,体现了对个性自由的热情肯定;再加上文化散文作家以其自身的丰富学识,将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熔铸在其文本之中,体现出文化散文的知识性和逻辑性,凸显出文化散文的理论色彩和理性气势。然而,这也正是构成文化散文所不可避免的模式化弊端。因此,有人指出,文化散文其实不过是此前“学者散文”的延伸或学术散文化,有些无病式的故作高深与高高在上。而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相反,她们彰显的不是理性气势或专业知识,而很巧妙地将时代与人气轻描淡写地化于厚重的地气之中,消解了那种所谓的批判现实色彩。如方雪梅所说,“现实生活里,总是听到人心的算盘珠拨出的劈啪之声,听到七情六欲迸溅发出的爆裂声,看到为利、为权,博取上悦,邀功讨宠,东讨西伐的人与事,让我鄙恶之余,深郁难掩。”②而非常宝贵的是,方雪梅并没有把这种鄙恶、深郁书写到她的文章之中,她并非不知道,借她诗意且自性的文笔去大张旗鼓地挞伐之,一定能赢得喝彩声,但她没有。奉荣梅、彭晓玲也一样没有。奉荣梅近年来的文章中多了一种“痛感”,彭晓玲的散文中掩不住一种“忧伤”,但她们都没有去张扬这种情绪。或许,纯粹的散文真的不该去担当这种批判现实的功能,担当得起吗?古人言“文以载道”,批判当然是一种“道”,但并非“道”的真义。“道”是看不见,摸不着,道可道而非常道。湘军三才女似乎有一种心灵相通,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承载着道的真义。或许她们明白,批判不是目的,触及社会人生,穷究精神世界的奥秘,在对社会世态人心的批判中重塑道德与良知,这才是根本之“道”。方雪梅的话或许揭示了新人文散文的独特之处:“因为想把自己活成自己,便常常在书房里洗涤、晾晒一下心魂,以求自自在在,谦冲怡然。”③

是的,经过了“洗涤”、“晾晒”之后的心魂,自然就澄明透彻,心灵过滤了现实中一切喧嚣与欲求,文字也自然具有自在谦冲的特质,让读者从阅读中也获得这种品格。这或许正是散文应当具有的品性,也是现代散文“载道”的真正体现。

湘军三才女毫无例外地摆脱了二十多年来女性散文所定义的阀阈,这就是学界所指称的女性散文的三大母题:爱情话语中的女性自我形象塑造,母性形象与母性书写,文化反思与文化超越。然而她们既没有去关注身体与爱的关系或爱情神话,也没有浸淫在母性的光辉或自我关怀当中,更没有去做一般女性散文所难以担当的那种刻意的文化反思或文化批判。她们创出了自己的散文天空。文化散文的出现本来对散文侏儒化的一种有力的扭转和反制,但是,随着文化散文越做越大,越写越长,原本得到张扬的那种崇高伟力却反而使得散文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呆气。

她们以一种女性特有的眼光来观照过去的天地人文,又能沿着女性心灵中的真实感触来展开对现实世界的观望,做到了地气、时气和人气的有机融合,彻底摆脱了一般女性那种常为人们所诟病的俗气、小气和呆气。

二、性情、才情和诗情的共趣

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继承了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诗性光辉。有学者曾经分析,体现在九十年代文化散文当中的,有一种浸润了创作主体感性意识的诗性特质。具体来说,从创作主体的感性空间和情境来看,文化散文作家以主体心灵映射审美客体,体现为一种物我两忘、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而从创作主体的感性符号和表达方式来看,文化散文作家是置身特定文化语境的个体,其文本的诗性表达就体现为特有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同时,对于精神家园的追寻是人类永久的命题,文化散文以自身的感性体悟和诗性情怀,孜孜关心着彼岸存在,诗意地描摹出终极关怀的色彩。三个不同的女性作家,在对这种传统的继承之中,还发展出性情、才情和诗情的有机融合,做到了诗化表达、诗意境界、诗趣追求的共同旨趣,这是很出人意料的。

如今,网络时代的写作呈现出要么滥情煽情,要么干脆无情的趋势,有人干脆把网络写作时代称之为职业写作时代,或许正是看到了散文发展的危机。自古以来,诗言志,散文言情,“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黄宗羲语)方雪梅、奉荣梅、彭晓玲三位才女的散文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同样关注历史人物(特别是与本土发生关联的历史人物),同样是对那些隐而不彰的历史人物本身进行重建,三人“身之所历”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情自然也有所不同。

方雪梅的散文更多的在意“人伦的温暖”,她对她笔下那些女性人物命运的格外关注,或许正是基于此。读者可以发现,她的笔下,不管是“停在《全唐诗》某页的烟花女子,环佩叮当地走过来”(《唐诗烟柳》),还是那个“揣着玲珑心,身影淡淡的,若有若无地站在李叔同背后”(《雪子飘落》)的女人;也无论是“那个乌发堆云,满脸含羞的青春女子”,或者是那个“以文字为器,排风布雨,发出裂谷穿云之声的女人”(《庐隐不隐》);也包括那些个“要宋词里,度柳穿花,破空而来”(《独自唱酬》)婚前爱过别的男人的女子……方雪梅细心地从“历史书卷最壮丽的地方寻她”开始,寻尽了人间从热烈到素白的人伦之思,寻尽了万千气象,她要寻找的正是渴慕已久的“人伦的温暖”,寻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一切都倚仗文字而活着,一切在文化的幽谷里才能不枯不谢”(《长安啊长安》)。那些文化史上动人的女子,不正是方雪梅“身之所历”的复活么?这种情,有一种“历史苍茫的古意”,却更多的是亘古不绝的生命涟漪。读这样的散文,人心不也会随之澄明谦冲起来么?因此,她的散文,性情、才情和诗情几乎融为一炉,是可以揣在袖里不时地拿出来品味的。

奉荣梅的散文,从“零公里处”的道州写起,写到濂溪河畔,写到右溪边上,再写到寇公楼前,并由此延展出更宽的人文视野,其中都有一道分明的线索,更有一股浓郁的人文亲情。仿佛其时其刻的她早已化身为一条文化的鱼,在故园那条文脉畅通的河流里自由的游走。读者惊讶于她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的深切的文化体悟。一如著名学者阎真所言,“在她的笔下,一切历史人物有了生命的体温,濂溪先生周敦颐,道州刺史大诗人元结,旅游家徐霞客,道州司马寇准,近代大书法家何绍基……穿过了时空的阻隔,面目生动地向我们走来。”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份?我以为,她简直把这些家乡人文中的人都看成是自家的亲人,伴随着她“身之所历”,甚至可以说是附着在她的身上,和她一起成长,一起喜怒哀乐。正是这样一种人文亲情,使她笔下的文字更具有诗情。很多论者都喜欢整段引用她的文字,似乎不这样,不能充分展露出对她文笔的赞美,不能表现出她的玲珑心思。性情、才情和诗情在奉荣梅身上的融合还体现在结构上,能“将历史与现实交错,让读者从纯粹的史料中见出有生命、有血肉、有灵魂、有情趣的人物;同时,将叙事、抒情、概叹、哲理相交融,让读者跟着作者的笔触了解史实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慰藉、史识的启发和哲理的升华”⑤。

彭晓玲的散文,和奉荣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二人的散文都具有一种大气,相比之下,彭晓玲的笔触甚或略有一种忧伤,“她语言的色彩呢,似乎更多的是黑色,一丝丝的忧伤,一点点的乡愁,一丁点的禅意,混和着,构成为其语言的色彩基调。”⑥不知是不是湘女多情的又一例证呢。但这并没有掩盖她笔下那性情、才情和诗情的融合。同样是书写湖湘历史人物,彭晓玲身上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湖湘儿女特有的乡情。尤其是那30余篇长篇巨制,一如湖湘文化那部绵长壮丽的史诗。这种构架,似乎不脱“文化大散文”的框架,但却有她自己的新意。她从那个从大夫第走出去,走过浏阳河,走到紫禁城的谭嗣同写起,几乎遍及在湖湘大地上留下过足迹的历史文化人物,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如她写谭嗣同与浏阳,写到昔人虽逝,“但他的精神气韵却依然浸润着小城的山山水水”,整个城市都“于静默中透着隐隐的威严”(《孤傲的呐喊》)。写朱熹与岳麓书院之间的感情,“倘漫步于岳麓书院之时,恍惚间便能看到许多大师飘逸而清瘦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应是朱熹,尽管他离开此地已有800多年。”(《忧时君子心》)写辛弃疾与长沙,写到“我漫步营盘街头,有凉凉的风,一抬头,便看到在听橘园昔日的位置上,建起了一座辛弃疾市民文化广场:一座石壁之上,刻着兵士们抬石垒壁建造军营的情形;石壁之前,一匹矫健的战马颔首敛蹄,像聆听战鼓准备奋起,也似激战之后载誉归来;而辛弃疾腰倚宝剑,手握诗书,面容沉郁,壮怀激烈,却无诉说之地,更无用武之地。”“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脉脉此情谁诉》)彭晓玲书写的这种情,在场感更强,她笔下的人物看上去已消逝于历史的黑洞当中,而经她的笔一书写,似乎又突现在我们面前,这不是去唤起我们的记忆,而是这些记忆仿佛变成了当下。这种在场感本身就是一种诗情。

贾兴安先生说得好,“故园”不再是自然的故园,而是带有生存意识形态的栖息之地。一个写作者的“营养源”或“资源库”在哪里?那就是,从故园出发,从个人成长历史的底色中凸现出来。⑦奉荣梅也表达过同样的发现:“故乡,是一个人‘零公里’处,那里雪藏了我们曾经的笑和泪,惶惑与无奈,希望与梦想。地图上的那个小圆点,是我们的起点,梦想是半径,梦想有多大,半径就有多长……”( 奉荣梅:《道州,零公里处》)

当然,每一个人的“零公里处”都不一样,正如每个人成长历史的底色都不相同,这就需我们用性情、才情和诗情去书写。

三、自性、诗性、知性的分野

董桥说:“我深信不论中文不论英文,文词清淡可读最是关键。然后是说故事的本领。年轻的时候我效颦,很高眉,认定文章须学、须识、须情。岁数大了渐渐看出‘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阅世一深,处处是‘事’,顺手一拈,尽得风流,那是境界!”⑧当我读到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似乎才明白董桥所说不无道理,于董桥,于三才女,于我都算是一种“觉悟”。

文词清淡可读,对于三位才女来说,早已达到这种境界,不是可读,是好读。在我看来,虽然湘军三才女有着共同的品味甚至相近的情趣,但如果细思起来,这并不能掩饰她们的个性风格,为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她们的作品,笔者在这里对三位才女三种风格进行稍加阐述。比较起来,于方雪梅,是一种自性的风格;于奉荣梅,是一种诗性的风格;于彭晓玲,是一种知性的风格。

所谓自性,其实就是一种佛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⑨佛家的说法很玄妙,直白地说,就是自生、自成。读方雪梅的散文,有如风吹海面自起浪。风、海、浪自然天成,浑然一体。这就是自性之美。我不知道方雪梅是不是对佛有兴趣,但我从她的散文中随处可以读出一种佛性来。无论是被她自己称之为“小女子文字”的《寂寞的香水》,还是近年来发表的新人文散文,品其文如悟佛理。如《寂寞的香水》中,她写道:“香水是揉了千朵万朵花的魂做成的吧,所以女人爱它,像爱野外的春天,香水一沾女人的衣裙,花的魂就活了,人也就有了花的气韵”。这香水便是佛了。《阳光的味道》一文中,她写道:“一切沾着阳光的事物,都是让人安心的。一切温暖的东西,都使人心柔软。”《不动烟火》中又写到“阳光是安静的,历史却不”。这阳光便是佛了。《长安啊长安》中写到“历史,不是光鲜的锦缎,而是一堵时光斑驳的老墙。”“在这些驳杂的光晕背后,总感到有什么东西明显地腾越于真相之上。”(《半点落花舞长安》)她的文字,随性,琐碎,却满是迭生相续的日常情怀,“如尘烟扑地”。一如董桥如言,佛也是事,顺手拈来,尽得风流。因此,方雪梅的散文,有点令人想起纪伯伦。就是同样是汉字,不知何故,它们一旦进入到方雪梅的笔下,从她的心灵里倾泻出来之后,就感觉那么美,那么生动,那么漂亮。

所谓诗性,不是指西方符号学里面那种概念,虽然也包括了韵律美,而是指中国传统美学范畴里的诗性,是指中华民族元典中诗、思、史合一的传统,情感与智慧相结合,便产生一种独特的诗性美。奉荣梅散文的这种诗性风格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读奉荣梅的散文,我曾用过一句诗“一面风情深有韵”来形容,即指她散文的诗性审美风格。如《在长沙跑江湖》中,她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叙写了二十年来在江湖的点点滴滴,将诗性的感触穿透生活的细部,短短的文字却能刺穿一个城市的心脏。而后用“江湖”这个中国传统的精神图腾来比拟。“春雨霏霏,擎一把花伞,高跟鞋敲打在太平街、化龙池、潮宗街幽深的麻石路上,在太傅里、磻石山房寻觅贾谊、何绍基的诗魂书魄;夏日炎炎,极目天心古阁,瞰阁万家,在喧嚣的市井是独享别有洞天的宁静致远,琢磨天心,追思怀远;大雪纷纷,叩开岳麓书院山门,踏雪寻梅,爱晚亭下听雪私语;新年日薰,拜麓山古寺,钟声唱经梵音袅袅,慵懒地在草地上打个盹,与佛主隔空对话莲花台……”阎真先生说得好,她善于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发现题材,在不起眼的细部感受生活,在别人毫无感觉的地方,她触摸到了生命的肌理、弹性和温度。她的文笔细腻而不小气,跟小女人散文完全不搭界,在历史的血脉、文化的气韵和生活的品味方面,表现出了优雅、从容和大气。是的,无论是写她故园里的“亲人”还是写生活中的亲人,奉荣梅那一种诗、思、史三位一体的古典诗性,人文气息格外浓郁,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恰好也说明,现代散文应当从古典诗性中获取营养,让自己精神饱满起来,才能进行新的出发。

所谓知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指智慧:“美周武之知性,谋人神以动作。”当然,如今,这个词常用来指称女性,如知性美女。彭晓玲的散文便正是那种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发出的外在气质的具体体现。如《忧时君子心》的结尾中她写道:“千年之后,这座千年学府静幽幽,先贤曾经探讨学问的地方,已‘藏之名山,纳于大麓’了。山下却热闹非凡,一溜子小吃摊点,现代学子们拿着冰糖葫芦、烤羊肉串四处逛悠。身边呼啦一下穿过新潮的自行车、小轿车,再听不见朗朗诵读声了。如今学生还在,书生却化为历史的尘土了。曾经有书生聚于书院,俯首听讲,执疑而问,赞服其学说者则以师称之,疑而辩者则以友称之,学问不怕有争议,其情其景亦消失在浩瀚的历史时空里。好在在喧嚣淹没一切之时,一缕圣贤的叹息便会划过城市上空,让蠢蠢欲动的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镇定下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而朱熹却始终念念不忘岳麓书院,在《怀岳麓》如此写道:风月平生意,江湖自有身。年华供转徒,眼界得清新。试问西山雨,何如湘水春。悠然一长笑,妙绝两无伦。”读到这里,每每让人会心一笑。朱熹要是知道他念兹在兹的书院今天,会不会还能发出悠然一长笑呢?有感于这个女子文笔的俏皮和隐隐的辣味,便钦佩起她的修炼和智慧起来。在大量作品向“后”看,在逝去的历史甚至远古洪荒中驰骋想象的今天,一些作者对观照对象既没有深入的情感体验,又没有充分的理性认识,只能肤浅地罗列地名景观、风俗事件、传统思想等知识元素。由于缺少当代意识的烛照,过分依赖于文化意识,他们建构的文化空间常常人气稀薄,异常空泛,疏离了具体现实和当下心灵,结果自然是曲高和寡。而彭晓玲的散文,却能以一种知性的语言,借助于如诗如幻的梦境,让文字又披上一层朦胧与诗意,不论是写谭嗣同、朱熹、辛弃疾,还是写风雨中的芙蓉楼、千古绝唱琴台知音。作者身抵其现场,更多地从精神世界中去解读人物,品味风景。甚至她还有意识地摒弃了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以期更亲切地去接近她笔下的人和物。

风格上自性、诗性和知性的分野,充分彰显了湘军三才女新人文散文的创造意识。

湘军三才女的新人文散文给近年来湖南文坛带来了一股新的气象,极大地张扬了创作的主旋律,是湖南作家“自识旨归”的文化自觉充分体现。她们的创作能力正如她们的年龄一样,处于一个旺盛时期。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三才女的散文创作明显地体现出散文创作难得的两种能力。

一是洞悉心灵的能力,这是三位女性散文作家共有的品格。而且在文字表达上都相当精准,这或许是女性的优势和长处,但这种女性的优势和长处在别的女性散文作家中似乎不会有那么明显。这是对别人心灵的洞悉,一般女性散文作家注重对自己心灵的表达或捕捉那一瞬间的感悟。三位女性作家笔下的对象往往都是过去天地人文中的历史人物,从未谋面,仅仅从他们的文字中就能把他们的心灵描述得非常清晰,这恐怕不是能用超凡想像能力来概括的,更多的是她们对人物心灵的准确的判断。

二是还原生活的能力,她们对人物的把握,有一种很生活化的处理,而不是某种单纯的情感化的处理或戏剧化的处理。这可能与他们并不热衷于追求纵横捭阖,文思阔达,不刻意营造文化氛围,而注重内在的品格有关。今后,不管她们创作题材如何变化,随着她们“身之所历”的更加丰富,当有更多更高品味的作品面世,我们期待吧。

注释:

①②方雪梅:《从心所欲》,《寂寞的香水》自序,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③方雪梅,《寂寞的香水》,海南出版社2012年版。

④阎真:《意料之外的文字——读奉荣梅》,《湖南日报》2010年8月25日。

⑤余三定:《当下人生态的真切表现》,《湖南文学》2012年第3期。

⑥梁瑞郴:《寻找心灵的息壤》,《湖南日报》2011年5月27日。

⑦贾兴安:《从故园出发——序》,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⑧董桥:《青玉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关于雪的散文篇5

前不久,在谢有顺的评论集《从俗世里来,到灵魂中去》看到这么一句话,说散文写作,其实就是在想象中与人交流,其中最高的境界是自言自语:其次是在想象中对一个人诉说:再次是对两三个知心朋友诉说;最末的散文,才是对所有人发表宏论。我非常认同这话。看赵同学的《小忧伤》,让我想起了那个傻阿甘。傻阿甘去看他心爱的女人珍妮,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就独自一人在路旁的一条长凳上自言自语起来。不管长凳的那一头有听众也好。没听众也好,那情景非常感人。《阿甘正传》之所以成功,我想跟那个情景不无关系。赵瑜回忆自己的乡土童年,字里行间那股闲散的气息,那种漫不经心的状态,跟阿甘独自在长凳上自言自语差不多。像黄昏时一只孤独的蝈蝈,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小声哼歌,一下子就把路人给感染了,禁不住也要追问一下自己乡关何处,然后。小片小片的忧伤,便在心底暗涌。

现在,好些作家都在写乡土的东西。可不知为什么。很多作家写起乡土来,就像手上粘着泥巴,舌头尖上含着泥巴,毛细血管里流着泥巴,连头脑意识中也装着泥巴,写出来的东西实在是太土太土了,好端端的文字,像被他们一个一个用镊子夹着,在泥汤里滚了一下似的。这样的乡土,过于做作,缺少性灵。而相比之下,赵瑜就非常懂得包装。即使写乡土,用的也是一支轻灵的笔,那些进入视线的小片段,像一个电影导演随意捕捉的花絮,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们的心里慢镜放映,再配上赵瑜自言自语的旁白,让观众轻易地被忧伤击中。

以我看。赵瑜的这批散文。还不仅仅是以上这些优点。这些年我自己也在写散文,所以对目前国内文坛的散文创作状态也有了解。目前国内很多的青年散文作家,他们不是在写散文呢,他们是在比炒菜,看谁的文字佐料加得多:他们是在比巫法,看谁的文字更云遮雾罩,更玄乎诡谲,更能唬住读者;同时他们也是在比谁的色彩艳丽,谁的气势压人,谁的才华横溢。比来比去,结果如几只爱打架的雀儿。从地上打到枝头,从枝头打到天空,越斗越高,一直飞到九霄,消失在云层了。赵瑜的这批散文,完全没有与人争一己之长短的心态,他写作这一小节一小节文字,是心无旁鹜的,像一个削面馆的师傅,小心、专注、精巧地把一团面灰,削得片片如飞,准确插入沸水之中。那些忧伤的片言只语已经浸透到了赵瑜所有的童年里,他完全不需要靠艳词丽句来为他的文章添光增彩。他甚至都不怎么用形容词,就把散文的纯朴之质诠释得淋漓尽致。偏偏就有这么怪,这种纯朴比那些张牙舞爪的文字更有感染力。从这个方面来说,他已经用这种小篇幅、类似于散文诗的文体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散文之道,以轻盈的姿势写出了生命的厚重感。

初读赵同学一小节散文,你会觉得有一种小幽默小智慧在里面,忍不住就要笑一下。再读一小节,又笑一下……笑着笑着,你的内心会在某种不知觉的状态下变得空空落落,随后,忧伤的风,便在你心野吹起来。这种情景可以这么比喻:好像阴冷天突然下雪了,一片,一片,你伸出手去接,接住了,就乐呵一下,接住了,又乐呵一下。可随着雪越下越大,越下越猛,漫山遍野,竟全是它们的影子,这时你一个人站在雪野,心中能不忧伤吗?

那些如梦如烟的童年往事,其实一直如雪般珍藏在我们每个人心灵上空的云层,是赵瑜的《小忧伤》变作了一个小“挠手”,挠得我们的心空飞雪纷纷。让我们在回忆的忧伤中。又一次净化了自己的俗身。

关于雪的散文篇6

然而,在蓝色星球的世界第三极,在遥远的极地边关哨所,有些动物的存活需要比人付出更惨重的代价。相对来说,在那样的境遇里,人遇上动物,或动物遇上人,都是缘上之缘。在那样一个离天庭最近的地方,几个哨兵仿佛是这个星球上最孤独的居民。让人想不到的是,当一头驴进入哨兵的生活,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变化。驴不仅是哨兵的朋友,更是哨兵的好兄弟。随着时间的流逝,哨兵和驴的情感也日渐升华,驴不仅为哨兵分担孤独寂寞,还担当了哨所的劳力军,可最终因放驴哨兵李树果考上军校离开哨所这一事件,驴却一病不起,直至离开人世。几个哨兵在漫长的军旅时光里都思念着一头驴,他们常幻想驴能复活,回到他们的生活之中。这其中的秘密只能任人猜测,尤其对一个写作者来说,更是埋下了某种耐人寻味的未知伏笔。

野草般疯长的思念是一种无可救药的病,时间对于世间万物都是毒物,而时间本身也是一丸良药。人与驴之间,这样的离散,这样的思念都是非同寻常的。

就是这样一个人与驴的故事,让我体会到“爱”的圣洁和伟力。在绝处逢生的境地里,人与动物是一种相互拯救、相互取暖的关系,从某种角度看,人和动物建立的情感远远胜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正在背对雪域的红尘。红尘与雪域是两个极端,两种不相融合的生活。红尘更多的是灯红酒绿,虚张声势,矫情造作,人与人的情感时常陷入危机,更多的人是捏着“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冷漠信条生活的,更不用说人与动物的关系了。而雪域意味着什么?我以为是一颗圣洁之心可以抵达的境地,那里生长的生命有着超乎寻常的信仰。在雪域之上海拔近五千米的哨所,几乎唯一能听见的心跳就是哨兵的,对于这个生命,有些动物的闯入很多时候是没有生命保障的,包括人也如此。然而,有了爱就有了希望,有了理解就有了情感的支撑点,不再是,寒冷也不再那样凌厉。冰雪消融,天空很蓝,阳光灿烂。在雪域,人和动物的生命是同等的,没有高低之分,爱是氧气,爱是精神,爱是阳光。

当亲历故事的人含着泪花为我讲述他们和那一头驴的生活时,我被深深打动。要知道,他不是表演艺术家,只是一个平凡的军人,一个普通的生命阅历里刻进“雪域”的大男人,他在讲述一头驴时,一直是含着泪花的。对于这种悲戚,本来我可能会不以为然,或者像许多不懂聆听别人故事的人一样一笑了之,但因为我深知那片雪域的内情,我懂得那片高原的不同寻常,我不由得为之感动。我考虑为他们做点什么实际有益的事,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不会让哨兵们的泪水白流。

于是,我提起笔,开始构建哨兵与驴的世界。

人要抵达动物的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我也陷入对那头驴的念想。曾经,我也是众多哨兵中的一员,只不过我们分布的哨所地理位置不同罢了,但境遇相差不远。过去,我已经写过很多哨兵与动物的故事,且多数是我在雪域亲历目染的。这次,一头驴离世时朝着哨兵归来方向的眼神,让我每想起一次就震撼一次,这个画面成了一个定格的镜像,它的闪光与刺目时时牵引着我的思绪。我更为哨兵与雪山下的藏族乡亲为驴举办的那一场别开生面的葬礼所深深打动。这在我军的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这一刻,一头驴的葬礼有了生命尊贵的意义!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加上军校里的哨兵李树果在得知驴的“病情”后返回哨所看望驴的细节,我从容 地写下《时间冲不淡一头驴的思念》,这个结局既是一种圆满,又是一种延伸。该作品在《羊城晚报》首发后,不断被《读者》《青年文摘》《初中生学习》《微型小说选刊》《2010年我最喜爱的中国散文100篇》等20多家报刊和各类选本转载。有些读者带着好奇的眼神问我,你写驴的文章是真实的吗?我说,不真,我绝对写不出来。真,来源于生活,而发现与表达在于作者个人对情感的把握,对事件本来面目的认知程度。另一个真,是我熟知雪域的生活背景,我的心能够融入那样的境地,并且愿意同那里的生命融为一体!当然,我写这篇文章更高的出发点是抹去红尘与雪域之间的界线,从两个不同的世界中牵引出一条爱的通道,让人们重新树立爱的希望,建立爱的信心,感受爱的力量,珍惜爱的时间!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动物的碰撞便时常在自然界中上演。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因为人类的贪婪嗔痴所造成的物种的消失,都会在自然界引发一系列复杂深远的震撼事端,任何一种破坏性的缺失都是造成自然失衡的原因,而大量物种的消亡早已危及到各类生命!如果人类能首先学会与身边的动物相处,学会思念一头驴,也就是学会了爱自己。当人类轻易剥夺其他动物生存权利的时候,自然界也将无限期地报复人类,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灾难,甚至将人类子孙万代的生存权一点点葬送。果真如此,就是人不如驴的悲剧。

关于雪的散文篇7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关于故乡事、故乡情的文章着实不少,《乡土情结》的作者柯灵却巧妙地开篇引用此诗作为情感铺垫,简洁地将“我”的感情、心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其实是很节俭的笔法,而诗人的感情却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正文中又引用了宋之问的“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游子久别返家的忐忑复杂心情;引用崔颢诗句“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用一个娇憨天真的船家女的搭讪来表现人们普遍而深厚的思乡情结。而后文引用的诗歌又升华了一种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等诗句。乡土乡情,古人今人、圣人凡人,均魂牵如此!

如此美的古诗词意境,使本就美妙的散文内容和作者情感更显雍容典雅、意蕴丰厚。

古诗词在散文中的串烧引用,能增添文章的美感,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教师不妨先把古诗词提取出来,利用学生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朗诵感知,讨论鉴赏,教师则适度点其精妙,借以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阅读鉴赏能力。教学现代文时,适当一些古诗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补充要精当自然,要利于理解文本情感,可以在导入新课时设置,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如教学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时,可以补充蒋捷的《听雨》拓展阅读:“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由少年、壮年再到晚年,以听雨为线,寥寥几笔写出了对人生、岁月不寻常的观感。还可借助歌曲来营造氛围,如听《明月几时有》感受苏轼被贬后忧伤和旷达心绪的交织,听《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理解李煜亡国后难言的痛楚……

一些重要的散文表现手法和古诗词表现手法是相通的,可以同步精要列举古诗例句来学习和理解。韩少功《我心归去》中第五段写道:“很想念家里――似乎是有点没出息。……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明……”作者思家的情景,让人心生感动。这里,“想象”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功不可没。这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妙:“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诗人从家人着想,想象家人深夜未眠,灯前说着远行人。这一拓展比较,可获得举一反三之效,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课下作业设置可以再来个联结拓展:请找出并赏析杜甫《月夜》中运用想象技巧的句子,“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想象妻子的思亲之景,由此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抒发得一览无余,愈加深刻。

在散文教学中融合古诗词的学习,好处自然还有很多:化难为易,巧学怡趣。如开创浪漫主义诗风的屈原写作《离骚》的时代,距离我们比较久远,对于学生字面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阅读下去的欲望。如果灵活引用穿插,在其他文体教学中引用屈原名句并精要讲解,是一种化整为零的有效教学法。教师还要善于预设。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诗句在苏教语文必修一课本上出现过两次,而两次用以表现的主题大不相同,一为思乡苦,一为不舍情,学生在理解时肯定有纠结和困惑。有效引导学生多维度理解鉴赏,即可拓展其视野和想象力,使学生养成见疑不避、迎难而上的探究精神,解决古诗词学习难的问题。

关于雪的散文篇8

关键词:CO2激光 衰减 激光大气传输 传输特性

中图分类号:P40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94-04

Abstract:In order to calculate the atmosphere transmittance of CO2 laser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view,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molecule absorption and scatter and aerosol attenuation,performs extended discuss about such weather condition during aerosol attenuation as haze,fog,rain and snow,introduces experiential estimation method for laser atmosphere transmittance,gives out the graph of atmosphere transmittance of CO2 laser changed with temperature,distance,height,so that the systematic atmosphere transmittance features and attenuation efficiency estimation method can be acquired.

Key Words:CO2 laser;Attenuation;laser atmosphere transmittance;Transmittance feature

激光在大气中传输会受到大气分子及气溶胶的吸收、散射等综合作用而引起激光束能量的衰减,使得接收端产生激光功率衰减、光斑扩展等现象,对激光通信、激光测距、激光探测等[1~2]系统工作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测距及通信系统时需要考虑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和衰减[3~4]。

CO2激光波长为9~11μm及其附近的长波红外波段,具有比较大的输出功率和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光束质量高、相干性好、工作稳定等优点。但由于大气的物理性质复杂,影响CO2激光大气传输特性的因素较多且随即性大、计算大气传输衰减的难度较大。因此本文对CO2激光大气衰减因素进行归纳说明,进而得到较为系统的CO2激光大气衰减特性及估算方法。

1 CO2激光的大气衰减因素

1908年由G.Mie提出了关于波在介质中传输的最早理论—— Mie理论。直到1960年Rozenberg对大气光散射的早期发展进行了详细地讨论。1976年E.J.McCartney较详细的讨论了大气中的分子和气溶胶霾和云粒子的光散射。1978年A.Ishimaru已较详细地讨论了波在离散随机介质中的传播问题[5](如图1)。

对于特定激光系统来说激光波长、功率、传输距离都已基本确定,衰减量大小主要由大气结构决定。大气结构对激光传输衰减的影响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大气子吸收、大气分子散射、大气气溶胶吸收和大气气溶胶散射;由于大气气溶胶吸收和大气气溶胶散射同时发生,因此一般情况下一同进行讨论。当CO2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会因吸收和散射而衰减,吸收是把辐射能变成其他形式能,而散射则会使传输方向发生偏离,其衰减规律遵从朗伯-布给(Lambert-Bougner)定律:

(1)

式中:α(λ)为吸收系数;β(λ)为散射系数,μ(λ)为衰减系数。

(2)

式中:和分别为大气分子的吸收和散射系数;和分别为大气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

1.1 大气分子吸收

分子的吸收系数随波长的变化是相当复杂的,由于许多分子吸收带的复杂性导致大气对光的吸收随波长呈现振荡的形式。大气中不同的气体分子对激光的吸收依据波长而定,CO2激光的分子吸收主要来自水汽的连续吸收,其次是CO2气体的共振线中心吸收。其吸收程度与温度、气压有直接关系算法比较复杂,因此基于实验数据并用Elsasser波带模型插值编制成了以0.1μm为间隔、从0.3~13.9μm的一个很宽的吸收物质浓度范围内的光谱透过率表[6]。

表1和2给出了9.3和10.6μm激光对应的水蒸气和CO2光谱透过率,从而可以近似估算大气吸收对激光的衰减。

这两个表是等效海平面路程下进行计算的而暂不适用于高空路程计算,如需计算某一高度上一段路程的透过率时,加入修正因子计算不同高度的水平路程透过率,见公式3。

(3)

其中,是h高度的大气压与海平面大气压力之比;k为常数,对水蒸气是0.5,对二氧化碳是1.5。

1.2 大气分子散射

激光传输经过大气分子产生散射,当分子半径远小于波长时,用Rayleigh散射理论,分子粒子的散射系数为[7]:

(km-1) (4)

式中:N为单位体积的气体分子数;n为与高度和波长有关的大气折射率;为散射辐射的退偏因子,一般取值为0.035。由式(4)可以看出分子散射系数与激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因而与可见光或其他因素相比,大气分子对CO2激光的瑞利散射可以忽略。

1.3 气溶胶吸收与散射

大气气溶胶的霾粒子尺度分布范围一般在0.01至几微米的范围内;而雾粒子的尺度一般在1~100μm范围内;大气气溶胶衰减包括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因测量时很难区分不同的激光波长受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的不同量值,故通常综合考虑。CO2激光在传输过程中的大气气溶胶衰减主要为霾、雾、雨、雪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1)霾引起激光的衰减。

霾是大气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于霾引起激光的衰减,常根据能反映气溶胶浓度的大气能见度来估算,引入气象学中能见度Dv确定的试验数据来计算透过率,Dv用来表征大气的模糊度,并且是白天能看见天空背景下水平方向上角尺度大于30'模糊物体的最大距离。它代表了可见波长0处(通常0=0.555μm),目标和背景之间对比减弱的程度。在0.3~14μm区间气溶胶粒子的衰减系数ap()为:

(5)

公式5中,0取0.555μm;为红外辐射波长(μm)。当能见度特别好(Dv>20km)时,q=1.6;对于中等能见度(Dv=10 km),q=1.3;如果大气中的霾很厚,以致能见度很差(Dv

(2)雾引起激光的衰减。

CO2激光在雾中的透射率,取决于在雾中悬浮水滴的密度分布和尺寸分布,因雾造成的衰减与微粒直径有关。对于雾微粒远小于CO2激光波长情况下,雾的衰减由Chylek[11]提出了适用于大部分粒子半径小于13μm的经验公式[9]:

(m-1) (6)

式6中:C为经验常数;W为雾的含水量(g/m3);为波长(μm)如表3所示。

由表可得雾对10.6μm激光造成的衰减要比对波长为0.8~5μm波长的激光造成的衰减要小得多。

而当雾粒子尺寸大于激光波长时,产生的散射可用Mie理论进行严格求解。下面给出Mie理论求解单个球形粒子总截面Q(D)(即消光截面)计算公式为[10]:

(7)

式中:D为粒子直径:、为Mie散射系数,它们是复折射率、波长、粒子半径的函数。对于定尺寸的气溶胶粒子,在单位距离所引起的信号衰减为:

(dB/km) (8)

式中:r为粒子半径;n(r)为粒子尺度的分布。

目前对于雾粒子使用较普遍且适用性最大尺度分布的是Deirmendjan模型,其形式为:

(9)

式中:c,d,α和β是正的常数。

根据表4与公式8和9得出雾滴尺寸分布与能见度关系为:

(10)

由公式10及8可以归纳出雾粒子作用下能见度与透过率关系,见图3,τ为透过率,Dv为大气能见度距离。

(3)雨的衰减。

雨对激光衰减的大小与波长的关系不大,仅与降雨强度和雨滴半径分布等因素相关。由于雨滴半径分布的随机性较大,测量困难,且两者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实际应用中通常只用降雨强度J(mm/h)来估算衰减系数的大小。常见的估算CO2激光雨滴衰减经验公式如下[11]:

( (11)

以10.6μm为例给出衰减系数与降雨强度关系,见图4。

(4)雪的衰减。

雪的特征较难描述,其衰减理论尚不成熟。一般而言,在相同含水量条件下,雪的衰减比雨要大,但比雾要小。根据Mie散射理论,当散射粒子的尺寸远大于入射辐射的波长时其衰减系数与波长无关。雪片散射符合这种情况。实验研究发现,雪对激光的衰减与激光波长有一定关系,长波激光衰减要大于短波激光衰减,这个现象是由衍射效应引起。雪片散射图形中在前向有一个很窄的衍射瓣,其宽度随波长的增大而变大。在接收时较短的波长将会有较多的衍射能量进入探测器,因而出现较小的衰减。通常,雪对10.6μm激光衰减系数的估算公式如[11]:

( (12)

2 CO2激光传输特性

CO2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其衰减系数还与高度有关,大气成分随高度变化有关。图5给出了CO2激光随高度变化的关系曲线[12],由图5可见CO2激光在高度20km处的衰减系数与地面时差不多,衰减系数随高度升高下降较小。

激光在无雾雨天气情况下,激光近地传输20km的大气透射率[13],见图6,在相同气象条件下进行远距离传输,CO2激光功率损失较小。

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其衰减系数随温度的下降而减少,图7给出了CO2激光10.6μm的衰减系数随温度变化曲线。CO2激光在低温时传输性能较好,这是由于温度对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粒子分布产生影响的结果。

3 归纳总结

综上所述,CO2激光在传输过程中受大气衰减因素影响较大,CO2激光的传输特性与多种因素有关。

(1)对于CO2激光,大气分子散射可以忽略。主要衰减因子是大气分子吸收和气溶胶衰减。

(2)CO2激光受大气中H2O、CO2等分子吸收衰减影响较大,计算衰减系数过程中对需要考虑温度、压强、分子浓度等因素对分子吸收的影响作了简化的估算引入了实验经验透过率表。

(3)对于大气分子的吸收作用还需考虑CO2激光的传播过程中的斜路修正问题。

(4)对于气溶胶衰减来说大气分子的吸收散射就相对较小。直径较小的霾粒子引起的激光衰减,引用了气象能见度求光谱透过率的方法。当气溶胶粒子直径大于激光波长的时候,采用Mie理论进行计算更为合理。

(5)由于雨和雪对CO2激光的衰减是非选择性的。因此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其衰减系数。

(6)CO2激光在远距离传输时,激光功率损失较小。

(7)CO2激光受高度变化影响较小。

(8)CO2激光在低温下传输透过率很高,高温下受到大气分子及气溶胶粒子分布影响透过率明显降低。

对于激光在大气传输衰减因素的问题,仍有两个问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在叙述大气分子吸收问题时,引入了斜路修正的概念,上述分析只说明了吸收随高度而改变的修正问题,水和CO2分子密度随高度引起的修正并未考虑在内;主要考虑大气分子及大气溶胶等线性因素影响,而未引入当激光功率密度很高时,激光改变了大气性质,性质改变后的大气又反过来影响激光的非线性效应。以上两点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厚德,王荣,杨祥林.CO2激光器及其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J].光电通信技术,2004,(5):52-54.

[2] 王海先.大气中激光通信技术[J].红外与激光,2001,30(2):123-127.

[3] 宋正方.1.06μm激光的斜程大气衰减[J].激光技术,1997,21(6):343-345.

[4] 周国辉,刘湘伟.一种计算红外辐射大气透过率的数学模型[J].红外技术,2008,30(6):331-334.

[5] A mon S,SadotD,Kopeika N S Analysis of optical pulse distortion through clouds for satellite to earth adaptive optical communication[J].Joumal of modem optics.1994,4(8):1591-1605.

[6] 吴晗平.光电系统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128-137.

[7] (美)E.J麦卡特尼,著.大气光学分子和粒子散射[M].潘乃先,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22-334.

[8] NABOULS A.Fog attenuation Prediction for optical and infrared waves[J].Opt Eng,2004(2):319-329.

[9] P.Chylek,J.Atoms.Sci[J],1978,3(5):296.

[10] FU Qiang,JIANG Huilin,WANG Xiaoman,et al.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simulation of virtual battlefield based on MAT modules[C]//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IECMS 2010.Wuxi,Jiangsu:WAU press,2010:423-426.

[11] 许祖兵.激光大气传输特性分析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33-40.

关于雪的散文篇9

关键词:冬奥会、场馆布局、赛前规划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自然集中的场馆布局模式

冬奥会按照选址特点可分为两种,城市冬奥会与胜地冬奥会。在风景优美的冰雪胜地举办冬奥会,符合冬季运动的传统精神,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最好的选址方案。早期冬奥会都安排在冰雪胜地的山区,冰场建在山脚下的小镇,小镇必须有火车交通和相当的社会经济水平,这样才能满足参赛人员的各种需求,雪场则建在就近的山坡上,冰场与雪场虽然分离,但因为交通不够方便,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集中度。见图1。

2 奥运村与场馆分散布局模式的起源

20世纪初的欧洲小镇的设施条件还是相当简陋的。参赛人员的很多需求诸如发电报、剪头发、洗衣服等都不能很好满足。如图2为1932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小镇的服务设施只有一个医院和邮局。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首次在大城市举办,奥斯陆具有深厚的群众滑雪基础,原有场馆设施较多,冬奥比赛场馆与服务设施(包括飞机场和火车站)共计18处,冰上场地集中布置在奥斯陆中心城区,雪上场地集中布置在北部城郊,冰上与雪上项目开始分开布置,交通由城际铁路与郊区铁路解决。见图3。

此后冬奥会进入城市时代,场馆建设要考虑与城市建设、郊区发展双向结合。冬奥会雪上项目需要山区冰雪环境,但城市一般都远离山区,这就需要在山区建立雪上项目的奥运村,这是分散布局模式的起源。冬奥会冰上项目相对占用场地较小,随着制冰技术的发展,能封闭在人工控制环境的体育馆内,因此可以结合城区环境布置。因为城中土地的缺乏,冰上项目的奥运村则布置在偏远城郊,这样就出现冰上与雪上项目两个奥运村,场馆设施布局进一步分散,中间用快速交通连接。

1932年洛杉矶夏奥会,美国人在鲍德温山上建了500幢预制木房,这成为奥运村的雏形,但直到1960年,美国斯阔谷冬奥会才首次正式设置奥运村。该奥运村布置在西北区的一个未开发的滑雪区域,呈放射状排列的各比赛区的中心,从居住地走到比赛区只要5分钟,集中向心式的布局很好地解决了交通问题,但是各比赛区的设置却受到限制。居住、娱乐、餐饮等设施均为新建,不同国籍的的运动员、官员与记者吃住都在一起,国际主义精神融入了完全家庭型的环境,该奥运村起到了一种感情纽带的作用,但无法提供更完善的商业与公共设施服务,不能分离竞技与居住功能。

1968年格勒诺布尔市冬奥会在城市郊区的未开发区域设立主奥运村,该区域被确立为城市未来发展区,在Bachat-Bouloud山区为高山滑雪单独设立了容纳350名运动员的奥运分村,在Autrans山区为北欧滑雪设立了容纳650名运动员的奥运分村。3个奥运村的设立是区域规划中心与理论的一次成功布置,为解决交通问题,临近奥运村铺设了一条临时铁路线,设立了临时铁路站点和临时公交站点。

举办过夏奥会的欧洲大陆国家在举办冬奥会时,多次将场馆设施布置在城市的郊区,而美日加拿大等国家则有选址在城市中心区的倾向性,这就出现了郊区主义与城市主义两种思想。两种思想对于城市生活的态度基本相同,然而却作出了不同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奥运村的出现。结合城市社区的各种文化与商业设施建设的奥运村使得居住与体育竞技功能彻底分离,并使远离也成为可能,这对冬奥会场馆建设采取分散模式是一种极大的支持。结合郊区开发新建各类设施的奥运村受当时花园城市与卫星城镇的理论支持,成为城市土地快速扩张的工具,也支持分散模式以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

1980年美国普莱西德湖再次举办冬奥会,采用了分散式的赛区布局。奥运村布置在机场与镇区中间,距离各赛区都有较远的距离。两个冰馆、媒体中心、广播中心位于镇区,雪场分为两处,分别位于远离镇区的东南与东北部。见图5。1984年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冬奥会也采用分散式布局。前南斯拉夫在市中心新建了鞍形奥林匹克体育馆举行花样滑冰和冰球比赛,新建了奥林匹克村,整修科舍沃体育场并扩建相邻的泽特拉体育馆为泽特拉体育中心以举办速滑比赛。越野滑雪、现代冬季两项、跳台跳雪安排在伊格曼山,高山滑雪男子项目在贝利亚什尼察,女子则在贾哈里那,雪橇比赛在离市区最近的特雷贝维奇山。因为原有场馆利用充分,伊格曼山的雪场本就属于世界一流水平,各项设施虽然分散但都较为完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高度评价该届冬奥会为60年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届。

3 奥林匹克公园与集中布局模式的形成

夏奥会的场馆建设经验对冬奥会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1956年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夏奥会时,各类场馆设施基本上都是在原有设施基础上加以改造利用的,因此在城市中布局分散,没有特定的规划模式。经济下滑、赛后闲置等“墨尔本陷阱”现象的出现使该届夏奥会成为失败的案例。自20世纪60年代起,紧凑社区的理论发挥影响,奥运场馆采用集中布局被认为更加合理。多届奥运会的奥运村设置在城市中心,由服务于城市扩张转向以浓缩的规划来加强市中心的活力。

根据国际奥委会的有关规定,运动员从奥运村到达机场和个比赛训练场馆和新闻办公地点的时间最多不应超讨30分钟,而对于代表团成员以及媒体人员,其主要出行方向是奥运会的其他竞赛、训练设施,需要保证他们到这些比赛场馆及训练场馆的便利性,所以集中布局就有利于减少交通的压力。不过,集中布局模式的形成更多是因为赛后利用的压力。更多的冰雪比赛项目走入室内,冰雪比赛场馆的场地形制、空间功能都逐渐定型化,以场馆为核心周边配有完善辅助设施的奥林匹克公园开始出现,冰雪比赛场馆也发展成为各项比赛设施、配套设施和服务设施构成的比较完善的综合建筑群体。冬奥场馆集中设置在城市与郊区的两处地方更为有利。

关于雪的散文篇10

关键词:破思维;激励;创新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因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养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智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据报道:外国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能时常提出一些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学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遇到问题时却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使学生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

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种设想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在作文教学中,针对某一作文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由冰雪融化想到的》,围绕这个题目,我们可以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其过程如下:

从雪的自然形态美雪的变化展开联想。

联想一,洁白无瑕,晶莹可爱,象征美好,瑞雪兆丰年。联想二,白雪茫茫,冷酷无情,掩盖了世间的丑恶。太阳出来无法生存,象征丑恶。联想三,冰雪消融,变成雾,升腾为彩虹,联想到人的变化,为社会作出贡献,或变成水,流入阴沟,想到人的堕落。

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辩论、智力竞赛、即席讲演、口头作文、即兴咏物、编辑班报等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例如在《俭以养德》一文的教学中,我们掌握了有关驳论的知识后,老师在课堂上出示一幅漫画,题目是“孔融让梨”,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实,谈谈当今社会需不需要谦让精神,大家分组讨论。讨论题目:A需要怎么样?B不需要怎么样?要求找出材料中的突破口,进行反驳。短短几分钟,学生们各抒已见,踊跃发言,精彩的发言洋溢着创造的灵光,有这样好的起点,我们何愁学生创造能力不会提高呢?

二、培养学生创造的个性

青少年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不仅跟一个人的知识、智力有关,而且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勇敢、勤奋、谦虚、韧性等均有利于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