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人意见十篇

时间:2023-03-24 06:58:08

联系人意见

联系人意见篇1

一、发展党员公示制

根据省委组织部《关于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各单位要着重规范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关于公示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公示的对象。一是拟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二是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

公示的主要内容。一是发展对象的公示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部门(岗位或工种)、申请入党的时间、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的时间、政审是否合格、是否参加过集中培训等;二是预备党员的公示内容。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工作部门(岗位或工种)、预备期起止日期等。

2、关于公示的操作

公示时间的安排:发展对象为填写《入党志愿书》之后,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召开之前;预备党员为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之后,讨论转正的支部大会召开之前。

公示在支部所在的行政范围内进行。党支部一般应采取张榜公告的形式,也可发文、登黑板报或在全体人员会议上公示。公告应张贴在公共场所,如政(村、厂)务公开栏、宣传栏或公用过道上。

公示期限为7—10天。公示期间,党支部应明确便于群众反映意见的联系电话、联系人或设立公示信箱。凡对公示对象有意见,可以书面、口头形式向党支部或上级党组织反映。

3、关于公示意见的处理

对于公示期间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原则上群众意见向哪级党组织反映,就由那一级党组织负责处理;也可由上级党组织责成下级党组织调查处理并上报结果。

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党支部应将情况分别向支部大会、党委会汇报,并讨论确定处理意见。凡具备党员条件的,要及时予以发展或转正;尚需进一步调查核实或不完全具备条件需进一步教育、考察的,暂缓发展或转正;群众意见较大或存在严重问题、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不予发展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对有争议的发展对象或预备党员,党组织应如实报上一级党组织研究决定。同时,受理的党组织要采取适当方式和渠道,向反映意见者反馈处理意见。

二、发展党员培养联系人责任制

各级党组织要继续按照武组发[2000]25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提高培养联系人的素质。确定培养联系人必须始终把其自身综合素质放在首位。具体人选必须经党支部讨论研究并随支部年度发展计划报上级党委进行资格审查后方可确认。同时,在确定培养联系人时,可结合本单位实际,优先考虑本党支部的支部委员、党小组长、优秀党员、业务骨干党员和干部党员,以便其更好地开展工作。

2、要落实培养联系人的责任。落实责任是提高培养联系人责任制成效的关键。各级党组织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着重要在强化责任、发挥作用上下功夫,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切实把落实培养联系人责任制情况纳入党支部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工作出色、效果明显的要及时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或不宜再继续担任培养联系人工作的要及时予以调整,对联系对象在预备期或转正后一年内出现重大违法乱纪问题而受到组织处理的,要坚决追究联系人的责任,其本人年内不得参与各类创先争优的评比。

3、要加大培养联系人的培养教育力度。要围绕提高培养联系人的素质,做到“三抓”:一抓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培养联系人的政治素质;二抓工作交流。党委每半年要组织召开一次培养联系人座谈会,组织相互交流经验,帮助协调、解决培养教育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不断提高培养联系人的整体素质;三抓办班培训。每年要利用党校、成校等阵地举办培养联系人培训班,不断提高培养联系人的业务素质和面对面指导能力。

三、发展党员票决制

发展党员票决制是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行使民主表决权利,充分反映个人真实意愿的一种有效措施。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全区的发展党员工作,从今年10月1日以后吸收和转正的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必须全面实行票决制。

1、票决制的对象

一是拟发展为中共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二是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的预备党员。

2、票决制的操作方法

接收预备党员或预备党员转正时,党支部应组织召开本支部党员大会,党员大会由党支部负责人主持。

在实施票决时,主持人应说明实行票决制的目的、意义和具体方法;并根据本支部党员人数,确定监、计票工作人数,推荐通过监、计票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清点到会党员人数,领取、分发、收回表决票,统计、公布票决情况。

会议结束后,要将票决结果写入“支部大会通过接收申请人为预备党员的决议”栏或“支部大会通过预备党员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决议”栏,并将票决情况综合表归入党员材料。

联系人意见篇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我们党的立身之本和最高准则,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认真落实建立党建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畅通意见及建议反馈渠道,强化民主管理,加大职工参与公司各项事务的力度,现就公司设立党群联系信箱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设立党群联系信箱的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确保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顺利进行。

二、设立党群联系信箱的目的:

畅通公司各级领导班子与广大职工沟通渠道,鼓励并提高广大职工参与公司管理、加快公司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把公司建设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和谐的后勤服务企业。

三、党群联系信箱反映的主要内容:

(一)对公司改革、发展的意见或建议;

(二)对公司各项管理的意见或建议;

(三)对公司各级领导人员思想、工作作风,工作方式、方法及廉洁自律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四)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维护职工权益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五)对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确保先进性的意见或建议;

(六)希望组织帮助解决的困难或问题;

(七)其他方面的意见或建议。

四、与党群联系信箱沟通的方法:

公司在各单位放置党群联系信箱,广大职工可将意见或建议以书面的形式投入信箱,公司工会每月月底开箱取出。

五、党群联系信箱中提出意见或建议的处理方式:

(一)公司工会将收集到的意见或建议进行分类汇总,由工会负责人在次月初向公司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专题汇报;

(二)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对汇总后的意见或建议进行认真、细致、分析研究,明确解决处理的方式、方法、时间结点,并以书面形式下发给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或解决;

(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意见和建议的处理,不得无故拖延、扯皮,对因客观原因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公司工会向反映人进行反馈和说明;

(四)对职工提出的各类合理化建议,经职能部门鉴定并被采纳,以及产生良好效果的,将按公司《合理化建议及技术改进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实施奖励。

联系人意见篇3

一、充分认识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的重要意义

1、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形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检察工作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自觉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积极争取监督支持,既是检察机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检察机关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还是落实检察机关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宪法原则,促进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提高检察机关社会形象和执法公信力的客观需要。市县两级院要充分认识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争取代表、委员对检察工作的了解、关心和支持,依靠代表、委员的支持解决检察机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广泛、更直接地听取代表、委员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工作,推动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二、努力拓宽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日常联系的渠道

2、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检察机关重要决策。市县两级院在召开有关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广泛关注事项时,应根据情况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列席参加会议,通报有关决策背景、内容和程序,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法律调研成果,要高度重视、充分运用,提高检察工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市县两级院和有关业务部门在出台检察业务规定时,要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别是代表、委员中的人民监督员、律师和其他从事法律工作人士的意见,接受监督、争取支持,使有关制度规定更加合理规范。

3、认真落实向人大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重要情况制度。除按惯例在人代会上报告工作外,结合半年工作总结、年终述职述廉、开展重要活动等,每年至少2-3次向人大、政协汇报或通报检察工作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凡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执行情况,人大常委会依法要求报告的有关工作,都要及时报告,接受审议。

4、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检察机关重要会议活动。市院召开的全市检察工作会议和重大活动,应视情邀请人大、政协领导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不能邀请参加的,要及时寄送会议文件,方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时了解检察工作形势、上级重要工作部署和其他事项。对检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活动,要主动邀请代表和委员参与,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加强沟通联系,宣传检察工作业绩和检察人员风貌。

5、加强院领导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直接联系沟通。要坚持院领导到基层调研、对下级院考核、检察机关重大活动必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三必请”制度,本着摆正位置、态度诚恳、讲究实效的原则,通过采取座谈会、见面会、协商会或联谊会等形式邀请或走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征求和倾听有关意见和建议,妥善解决并及时回复。

6、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阅有关资料。市县两级院要按照分工向各级人大代表赠送《检察日报》、《检察》、《预防工作通讯》及其它内部刊物,让代表、委员及时了解检察工作动态。

7、进一步深化检务公开。要认真落实省、市院关于推行“阳光检察”的意见,市县两级院每年至少举办1次“检察开放日”活动。认真抓好检察新闻会和新闻发言人、案件办理情况公开查询等制度的落实,自觉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8、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经常性联系。市县两级院均要在门户网站设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专栏,并及时更新内容。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信箱和手机短信、微博平台,每月向代表、委员简要通报检察机关的重大活动和重要工作情况,方便代表、委员对检察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三、不断加强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专项联系

9、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办理重大案件。对重大申诉案件的公开听证会、重大群体性来访、职务犯罪大要案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开庭审理,可视情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或旁听。同时,及时将检察机关提出的抗诉案件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使代表、委员能更深入地了解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情况。

10、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对各级人大组织的视察、调研和执法评议活动,要热情接待,认真负责地报告工作,提供相关执法资料。两级院要切实加强同当地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员会的沟通联系,每年至少2次邀请驻本地全国、省、市和本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某项工作到检察机关视察、调研或开展执法评议。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归纳梳理,制定分工方案,提出改进意见,逐项抓好落实。

11、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转交的群众举报、控告、申诉和议案提案。要以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高度负责的态度,参照高检院《关于检察机关办理全国人大代表转交案件的规定》,明确转交案件或议案提案的受理、办理、催办、审查和答复等程序,严格办理的标准和时限。收到转交案件和议案提案后,及时向代表(领衔代表)、委员(第一提案委员)反馈承办情况,便于代表、委员第一时间知道具体承办部门;办理过程中,承办部门要采取走访、调研、座谈、邮件、电话等方式同代表、委员沟通,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检察机关办理转交案件和议案提案以及检察工作的开展情况,充分听取意见,增强办理的针对性,提高办理质量,必要时邀请代表、委员共同参与调查,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答复代表、委员后,及时征求代表、委员对答复的意见。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应当尽快解决并明确作出答复;对应当解决但条件暂不具备的问题,要说明原因和解决的计划;对因客观条件限制确实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耐心细致解释,取得代表、委员的谅解;对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事项,要先行接谈、说明情况,再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承办部门的答复意见经办公室审查,报分管领导审签后,按照省院、市人大、市政协有关规定上报或用统一格式向有关代表、委员答复。如发现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转交案件和议案提案敷衍塞责、不负责任,或利用检察权进行打击报复的,要追究当事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四、加强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的组织领导

12、市县两级院党组要高度重视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检察长要负总责,切实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摆上党组议事日程,每季度专题听取1次工作情况汇报,强化措施,健全机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各院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加强联系工作的基本要求,坚持重在经常、贵在平时,进一步改进作风、提高效率,扎实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

13、市县两级院要成立以检察长或分管办公室工作的领导为组长、办公室主任为副组长、有关人员为成员的联系工作领导小组。市院的联系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具体承办、指导和协调全市检察机关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工作,完成高检、省院交办的有关事项。各县市区院办公室要指定专人负责,并同市院办公室保持联系,选配1-2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细致的人员负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工作,认真完成市院交办的事项,同时做好同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工作。

14、要认真落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人制度,两级院领导、有关处(科)室局负责人为联系人,每位联系人要联系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向代表、委员公布联系电话、通信地址及联系人姓名,每年同每位代表、委员的联系不少于2次。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实行分级负责制,即与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由市院负责;与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由市院负责,县市区院协助;与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由市院和县市区院共同负责;与县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由所在县市区院负责。

15、市县两级院办公室要建立联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台帐,记录、收集、整理联系工作各类资料,并按档案管理要求归档。工作台帐要详细记录同代表、委员联系的人员、时间、地点,联系的主要内容,代表、委员提出的批评、意见、建议、转交案件和议案提案的办理反馈情况等。市院每年要组织检查评比并在全市检察机关进行通报。

联系人意见篇4

史沫特莱是《密勒氏评论报》的记者,在上海是一个颇为活跃又有些神秘的人物。1935年11月,史沫特莱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莫斯科的信件。它是由秘密交通员送到上海后转到她手中的。发信人是左联驻“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萧三,而信是写给左联的。当然,史沫特莱只是居中充当信使。

左联是在结束了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后,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学团体,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发起人有鲁迅、潘汉年、冯雪峰、夏衍等人。瞿秋白、茅盾等都曾是其重要领导人。

为什么给左联的信却由史沫特莱转交呢?1935年2月,上海左翼文化界遭到了大破坏,由于叛徒告密,文委成员阳翰笙、田汉、杜国庠等均遭逮捕,幸免于难的只有周扬和夏衍。而他们此后又被迫分头隐蔽。至此,文委与中央失掉了联系。此时左联党团书记为周扬。周扬隐蔽后,正常的组织渠道自然发生了障碍。

萧三急于要与左联联系,但一时又很难找到较为合适的中间人,于是他想到了史沫特莱。因为他知道史沫特莱与上海左翼文化界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作为一位美国人,她在国统区上海的自由度也是一般国内文化人所不能比拟的。

史沫特莱收到萧三的信后,第一反应就是将它交给鲁迅。她知道鲁迅是左联的领导人,而她与左联其他一些领导人则没有什么接触。但她与鲁迅始终保持着联系。她是在内山书店将萧三的信交给鲁迅的。

此时,鲁迅与左联的关系非常微妙。他虽然名义上仍然是左联的领导人,但事实上已近似于名存实亡。由于当时左联的个别党内领导同志对鲁迅不够尊重,加之原来负责与鲁迅联系的左联行政书记胡风辞职,故而在一段时间内左联的一些事务鲁迅并不知晓。甚至于连左联的刊物鲁迅也收不到了。对于这样的局面,鲁迅是颇感痛心的,虽然鲁迅对左联情有所系,但他又不得不接受眼前的现实,以致最终选择超然的态度。

正是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下,鲁迅收到萧三给左联的信。萧三的这封信可以说是整个左联运动史中的一份十分重要的资料,正是这封信导致了左联的解散。当然,鲁迅在读这封信的时候,尚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

“左联的同志们,这封信愿和你们谈一件事――一件很重要的事。”萧三的信开门见山。他在总结左联五年来的成绩后,笔锋一转,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左联的问题:

“然而当民族危机日益加紧,民众失业、饥荒、痛苦日益加深,所谓士大夫、文人在民众革命潮流推荡之中有不少左倾者,他们鉴于统治者之对内反动、复古,对外失地、降敌、卖国,亦深致不满;中国文坛在此时本有组织广大反帝联合战线的可能,但是由于左联向来所有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未能广大地应用反帝反封建的联合战线,把这种不满组织起来,以致‘在各种论战当中,及以后的有利的情势之下未能有计划地把进步的中间作家组织到我们的阵营里面来’,许多有影响的作家仍然站在共同战线之外……”

如此剖析后,萧三的语气更为加重:“左联内部工作许多表现,也绝不似一个文学团体和作家的组织,不是教育作家,吸引文人到反帝反复古之联合战线方面来的组织,而是一个政党,简单说,就是共产党!一般人也认为左联便是共产党。加入左联便要砍头――这在文人是要想一下子才能决定的呵。”有感于此,萧三的结论为:“取消左联,发宣言解散它,另外发起、组织一个广大的文学团体。”

这是一个出乎鲁迅预料的结论性意见。虽然对萧三所批评的左联宗派主义表现,鲁迅亦有同感,但对解散左联这样的主张,鲁迅并不苟同。好在萧三在信中“希望同志们过细讨论”,并称“也许因地隔情疏,指的不很周到”。所以鲁迅并未急于亮明自己的观点。更何况他对难以驾驭左联的现状已有自知之明。

鲁迅决定将信交给周扬,因为周扬是当时左联的党团书记,是当时左联的实际负责人。为此他特意让许广平抄了一份萧三的信留存。

事实上,鲁迅已经很久没有同周扬联系了。一方面是由于鲁迅在左联后期对周扬的工作作风不满意,以致彼此隔阂日深,话不投机;另一方面也因为客观上在田汉、阳翰笙等被捕后,周扬有一段时间隐蔽起来了。因此缘故,转交信件的任务便落到胡风头上。

胡风自从辞去左联行政书记后,只在左联挂了个名,不参加左联的任何组织活动。由于胡风在左联的不正常遭遇,颇得鲁迅的理解和同情,加之胡风对鲁迅一直敬重有加而且始终追随其左右,因而胡风成为左联成员中鲁迅较为信任的为数不多者之一。

鲁迅将萧三的来信交给胡风,让他设法转给周扬,其余并未多说什么。胡风联系到1934年下半年任左联组织部长、党团成员的王尧山,希望王尧山能够将信件直接交给周扬。这样,萧三给左联的信件经史沫特莱、鲁迅、胡风及王尧山,终于送达周扬。

无论是鲁迅还是周扬,读完萧三来信后均有一种感觉,即信中所反映的内容绝非萧三个人的意见。事实也正如他们所感觉的那样,萧三这封信所表达的思想完全是当时中共驻共产国际首席代表王明所强加的。用萧三自己的话说:“这封主张解散左联的信,是1935年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之后,王明逼迫我写的。”

早在9月间,王明即对萧三说过:“左联太左,搞关门主义,你写封信回到上海,让他们解散左联。”当时萧三不以为然,故而迟迟没有写这封信。两个月后,也就是11月初的一天,萧三与王明不期而遇。王明并未忘记此前他对萧三的指示,他厉声问道:“你写信到上海叫他们解散左联没有?”

萧三答:“没有写。”

王明十分不悦:“难道你不赞成统一战线吗?”

“赞成。”

“那为什么不写?是不是因为你是左联的代表,左联解散了,你就当不成代表了?”王明冷冷地说,“你不写,我找别人写。”

萧三明显感觉到王明话语中所含有“威胁、讽刺、激将”的成分。虽然对此很不满,但他以为,“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不听党的命令”,不过“听到王明这个命令,我始终不愉快”。

此时萧三的心态非常矛盾,他一时拿不准主张,于是便找到当时与王明同住莫斯科柳克斯旅馆的另一位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康生。

“他听我一说,并不明说要解散或不要解散。但说,左联也的确太左了,搞关门主义,常常把党的决议作为自己的宣言发表……这次他和我作了长谈,历陈中国国内搞统一战线的成功。我退出后就写成了那封长信寄回上海。”从萧三的这段表述中不难看出,正是与康生的一番长谈,最终促使他写了这封解散左联的信。

事实上,关于这封信,萧三后来也很后悔。

周扬收到萧三的信后,在一次文委会议上将其公开。文委成员之一的夏衍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说:“从这封信的内容和口气谁都可以看出这不是萧三个人的意见,而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对左联的指示”,“主要的一点就是解散左联的目的,是为了扩大文艺界的联合战线,这和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八一宣言》的宗旨是一致的”。

当时上海文委已与中央失去联系达9个月之久,故而,一接到这样的指示,他们即“毫不迟疑地决定解散左联和文委所属各联,另行组织更广泛的文化、文艺团体”。

在解散左联的问题上,周扬与夏衍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这主要基于他们对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迷信以及希冀由此铺平建立更广泛文艺统一战线组织的道路。他们随即开始了工作。

自然,解散左联首先要征求各联盟的意见。“我们把萧三的信给各联盟的党团成员看了,经过讨论,一致同意解散原有的左翼组织,另行组织各自的广大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新的团体。”夏衍回忆说。

继之,则是征求党外文化人士的意见。当时,萧三在信中曾专门提到郑振铎、陈望道、巴金、叶圣陶等知名文化人,应成为新的文化组织所吸收的对象。

夏衍代表文委先与陈望道、郑振铎进行了接触。夏衍告知他们萧三来信的内容后,详细谈了拟解散左联以及组织更广泛的文艺团体的思路。陈、郑二人对此均无异议。当时陈望道还提了一个建议,希望新成立的组织能将戏剧、美术、音乐、电影等方面的人都包含在内,并称新的组织可以叫文艺家协会。

事实上,夏衍认为党外文化界人士并不成为问题,“只要鲁迅、茅盾同意,那么通过茅盾向郑振铎、巴金、王统照、叶圣陶征求意见,他们是一定会赞成的”。

而重要的也是必须做的是征求鲁迅的意见。虽然萧三的信是通过鲁迅转交的,但他并未发表任何意见。这颇有点令周扬、夏衍纳闷,他们急于想知道在解散左联的问题上,鲁迅究竟是如何考虑的。

12月中旬的一天,周扬出面召集了一次文委扩大会。出席者除文委成员外,还有沙汀、周立波等。会上就解散文委所属各联达成共识,决定“剧联、美联解散后,盟员可以参加中国文艺家协会,不再组织新的专业协会”。而社联则因为其原所属团体已经组成了学生救国会、妇女救国会、职业界救国会、大学教授救国会等,所以认为社联解散后,只要成立一个新的党团来领导就可以了。

会议重点讨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即中国文艺家协会应该争取哪些人参加。关于这个问题,夏衍是这样回答的:“因为新团体的范围在萧三来信中已经有了一个原则,就是除了郑振铎、王统照、夏尊、巴金、曹禺、谢冰心等一定要争取以外,凡是主张抗日救亡的文艺工作者都可以参加。”

第二个问题即明确“解散左联,一定要取得鲁迅和茅盾的同意,以及由谁去和鲁迅联系”。关于这一点,最初的意见是由周扬、夏衍一起拜访茅盾,经他同意后,三人再一起前往征求鲁迅的意见。后来决定由夏衍先找茅盾了解一下鲁迅对萧三来信的意见,然后再一道去见鲁迅。

关于如何见鲁迅,周扬、夏衍颇费心思。其中缘由,夏衍是如此道白的:

“自从秋白、雪峰离开上海之后,左联和鲁迅之间失去了经常的联系,加上1934年至1935年之间党组织遭到三次大破坏,白色恐怖严重,周扬和我都隐蔽了一个时期。加上就是在这一段时期,上海的小报散布了许多谣言,其目的就在于挑拨左联和鲁迅之间的关系。加上田汉在1934年秋天向鲁迅提到过胡风问题,引起了鲁迅的反感,加深了相互之间的隔阂。鲁迅对左联不满,当时在文化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郑振铎和我谈过,连夏尊也对我说,鲁迅近来心情不好,和他谈话要特别当心。的确,对解散左联,另组文艺家协会的事,通过什么方法去征求鲁迅意见,我们也考虑了许久。”

夏衍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在周扬、夏衍和鲁迅之间已经失去了较为融洽的谈话氛围。虽然同在左联,但心殊隔膜。而其时能够联系他们之间的唯一合适人选即茅盾。

于是茅盾便负起了新的使命。

夏衍与茅盾在郑振铎家会晤/鲁迅强调左联是一面旗帜/茅盾声明只做“传话人”/解散左联的事被暂时搁置

1936年初的一天,郑振铎叩开了茅盾家的大门。

郑振铎向茅盾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夏衍有重要事情约他一谈,希望他定个时间。

“夏衍找我有什么事?”因为有很长时间茅盾没有同夏衍、周扬等人联系了,故而对夏衍的约见感到有些突然。

“大概是关于左联的事吧。”郑振铎的回答既具体又抽象。

提到左联的事,茅盾心中已有几成数。因为此前他曾在鲁迅家中看到过萧三来信,虽然当时并未与鲁迅详谈,但他已预感到这封信将对左联的去向产生极大影响。于是他便约定第二天上午即与夏衍见面,见面地点则择定在郑振铎家。“因为在郑家见面不会引起密探的注意。”当时这种谨慎并不是多余的。

次日,夏衍与茅盾如约在郑振铎家会晤,当时郑振铎亦在场。

夏衍对茅盾说:

“自从上海党组织遭破坏后,左联的工作陷于瘫痪,人自为战,没有统一的活动。现在党中央号召要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文化界已经组织起来了,文艺界也准备建立一个文艺家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这个新组织的宗旨是,不管他文艺观点如何,只要主张抗日救国,都可以加入。”

夏衍并且告诉茅盾,他们已经与多方面联系过了,其中包括原来“礼拜六派”的人物,当然这件事要征求鲁迅的意见。

文化界既已组织起来,那么文艺界成立一个统一战线的新组织也就势在必行了。

于是夏衍又对茅盾说:“既然要成立文艺家的新组织,左联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它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解散了。不解散,人家以为新组织就是变相的左联,有些人就害怕,不敢来参加,那么统一战线的范围就小了。”

在茅盾听来,夏衍对这事的考虑已经非常成熟了。他还未来得及发表意见,夏衍又说道:“我们准备在报上登个启事,宣布左联解散。但这件事一定要征得鲁迅同意。而鲁迅目前又不肯见我们,所以只好请雁冰兄前往向先生通报,并听取他的意见。”

茅盾终于清楚夏衍与他一番谈话的最终用意。他也完全理解夏衍这一迫不得已的选择。他知道这一角色并不好当,但考虑到事关左联前途,于是便答应了夏衍。

茅盾对夏衍说:“我从萧三的信上已经知道了,最近也风闻有些活动。我对于党中央提出的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是赞成的,左联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也的确一直妨碍着工作的开展。不过究竟怎么办,我还要考虑考虑,等我同鲁迅谈过以后再说。”

之后,夏衍又同茅盾谈了其他一些事,比如已经联络过哪些人等。最后,夏衍特别强调希望鲁迅能发起和领导这个新组织。

夏衍约好再过3天与茅盾见面后,便匆匆告辞。

夏衍走后,茅盾便问一直在旁沉默不语的郑振铎:“他们找过你没有?”茅盾所说的他们自然是指周扬、夏衍等左联领导人。

“和我谈过,而且还要我出面活动。因为以我这个身份活动比较方便,政治色彩淡些。”

郑振铎向茅盾表示了将“礼拜六派”旧文人吸收到新组织中来的忧虑。他担心这样一来,随便什么乌七八糟的人都进来,从而影响到新组织的声誉。对此茅盾亦有同感。

与夏衍、郑振铎会谈后的第二天,茅盾即去看望鲁迅,当然主要还是转达夏衍的谈话。

鲁迅的回答亦很简明:“组织文艺家抗日统一战线的团体我赞成,‘礼拜六派’参加进来也不妨,只要他们赞成抗日。如果他们进来以后又反对抗日了,可以把他们再开除出去。但因此解散左联,我认为没有必要。”鲁迅的口气显得很坚决,以致茅盾一下子不便再说什么。

继之,鲁迅又进一步作了解释:“左联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是相当严重的,他们实际上把我也关在门外了。但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是有人在那里做,不会因为取消了左联他们就不做了”,“文艺家的统一战线组织要有人领导,领导这个组织的当然是我们,是左联。解散了左联,这个统一战线组织就没有了核心,这样虽说我们把人家统过来,结果恐怕反要被人家统了去”。

鲁迅的这番话既深刻也透彻。正如左联成立时鲁迅在其报告中所说的,“‘左翼’作家是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虽语出惊人,但确有警示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鲁迅忧虑新的统一战线如果没有核心“恐怕反要被人家统了去”,不是没有道理的。茅盾闻之,亦深以为然。

最后,鲁迅特别强调:“左联是左翼作家的一面旗帜,旗一倒,等于是向敌人宣布我们失败了。”

几天后,茅盾在郑振铎家再次与夏衍见面,并转告了鲁迅的意见。

夏衍没料到鲁迅不同意解散左联,并且顾虑解散了左联我们在新的组织里就没有核心。于是,他便对茅盾说:“我们这些人在新组织里面,这就是核心。”茅盾预料到在解散左联问题上一时恐难协调,便不想多参与意见。但他还是直言不讳地对夏衍说:“我以为鲁迅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我可以把你的意见再转告鲁迅,但我只做个传话人。”

此时,鲁迅的身体并不好,茅盾本不想过多地打搅他,但实在是受人之托,难以推辞。于是,他再次前往鲁迅寓所。

当鲁迅听到夏衍所说“我们这些人在新组织里就是核心”的话时,笑了笑道:“对他们这般人我早已不信任了。”

茅盾非常清楚鲁迅此话的意思和分量,即“有周扬他们在里面做核心,这个新组织是搞不好的”。

“我见鲁迅这样说,就知道不会有什么结果了。而且弄不好我还会被怀疑是替周扬他们做说客,而类似的教训我是有过的。我自己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在他们中间传话。”这是茅盾当时的心态。于是,茅盾便托郑振铎将鲁迅坚持不解散左联的意见转告夏衍。他自己没有再直接与夏衍见面。

一个组织的解散,本应由这个组织的领导成员一起讨论、商定,而作为左联负责人的周扬、夏衍和鲁迅之间却没能形成这样一种氛围,以致有若干重大的意见都不好当面直说。这实在是极不正常的。据此亦可看出,左联后期内部矛盾之深。茅盾曾说过,“在我与鲁迅的接触中,经常听他讲起对周扬他们不满的事”,其别提到了《文学生活》对他“保密”的事。

《文学生活》为左联内部刊物,创刊于1934年初,1935年上海地下党遭到大破坏后便停刊了。开始,《文学生活》每期都寄给鲁迅,但1934年底的一期却未寄。为此鲁迅托人借来这期看。方知这期为总结1934年的左联工作。而这样一件事关左联全局的大事,鲁迅竟然一点都不知道,这就难怪鲁迅心存不快。茅盾也认为此做法非常不妥,他说:“左联一年工作的报告,却事先不同左联的盟主鲁迅商量,甚至连一个招呼也没有打(当然,也没有同我商量),这就太不尊重鲁迅了。即使是党内的工作总结,也应该向党外人士的鲁迅请教,听取他的意见,因为左联究竟还是个群众团体。”

也许《文学生活》的事只是一个误会,但茅盾称“这件事只是一个爆发点,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左联的许多工作既不向鲁迅请示,也不向鲁迅报告了。在1933年冯雪峰去江西前,鲁迅对左联的领导主要通过冯,而且配合得很紧密。1934年上半年胡风担任左联秘书长时,也能经常向鲁迅请示报告。可是1934年下半年胡风被撤了秘书长职务之后,就没有人接替胡风与鲁迅建立亲密的关系。渐渐地,鲁迅这个左联执委会常委书记实际上成了一块招牌,用得着这块招牌时就来招呼一下,用不着了就晾在一边。这种情形鲁迅和我都深有感觉。”

由于鲁迅的不同意见,解散左联的事只好被暂时搁置起来。

事已至此,似乎已成僵局。然而一个人的介入,却使解散左联的事出现了转机,也给了周扬、夏衍等左联领导人以极大希望。这个人就是左联最后一任行政书记、青年杂文作家徐懋庸。

情急之中,周扬想到了徐懋庸/胡乔木代表“文总”发表倾向性意见/徐懋庸四见鲁迅,终于如释重负/鲁迅在失望中认为左联不是解散,而是溃散

徐懋庸踏进上海文坛是1933年的事。当时上海的左翼文化运动势头正酣,在左联的旗帜下,汇聚了大批中国文化精英,他们利用上海独特的地域政治环境,以文字作投枪匕首,抨击反动政府,为进步和正义呐喊,形成一种非同寻常的文化景象。

1934年初,在时任左联宣传部长任白戈的介绍下,徐懋庸加入了左联。当时鲁迅对崭露头角的青年杂文作家徐懋庸颇多注意和关心。在徐懋庸接办左联刊物《新语林》前后,鲁迅多次给予他指点,并寄稿件给他。鲁迅还应徐懋庸之请为其杂文集作序,这在当时上海文坛的青年作家中能有如此荣幸者似不多见。

1934年底,徐懋庸被选入左联常委,并接替任白戈担任宣传部长。1935年,由左联宣传部长改任行政书记的任白戈身份暴露而被迫前往日本。徐懋庸随后便接任左联行政书记。

作为一个一年前才在上海文艺界露面而又是左联新盟员的他,为什么会受到左联如此重用呢?徐懋庸曾有过如下分析:“首先,左联在前几年已遭受过的几次破坏,因此一些作家消沉了,虽然还挂着‘左翼作家’的牌子,但不愿干组织工作,而我却有一股勇于任事的锐气,也可以说是呆气……其次,当时许多老‘左翼作家’作品很少,在社会上名声不大。我则因为译书、写杂文,当时显得‘异军突起’,而且与生活书店关系较好。第三,也是主要的一点,当时周扬所主持的原左联常委会的人,已经没有一个可以同鲁迅谈得拢。而我,特别经过《新语林》的一段工作,在他们看来,鲁迅同我的关系很好。周扬虽然和鲁迅关系不好,但还要团结他,要有个人去同他联系。”由此可知,保持左联同鲁迅的联系,是徐懋庸成为左联领导成员的重要原因。

此后,徐懋庸同鲁迅的接触日趋频繁。而鲁迅当时之所以较为器重徐懋庸,是因为徐懋庸的勤奋。徐当时除了兼顾左联行政工作外,还常有杂文和译作发表。鲁迅曾经批评过有些“左翼作家”只“左”而很少“作”,是“空头文学家”。而对笔耕不辍的徐懋庸则颇多勉励和赞许。

正是由于徐懋庸与鲁迅关系上的这种特殊性,故当茅盾未能说服鲁迅同意解散左联后,在周扬眼里,徐懋庸则成为能前往说服鲁迅的唯一合适人选。

为此,周扬专门约见了徐懋庸,给他看了萧三的来信,并详细向他介绍了萧三来信的经过。

当徐懋庸详细看了萧三来信以及终于弄清最终要解散左联的意图后,不免感到意外。

周扬除了表明同意解散左联的态度后,还对他分析了萧三来信的背景,并肯定了他是在传达共产国际的声音,而左联的党团组织就此已统一了认识。周扬终于使徐懋庸相信,解散左联,重新成立新的文艺组织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见徐懋庸一副顿悟的神态,周扬说:“找你来,一是向你通报这一情况,听听你的意见。另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件事需要你去做。”周扬并未说起茅盾去征求鲁迅意见的经过,而是告诉他鲁迅转交这封信时并未发表任何意见,希望徐懋庸能够找鲁迅谈一谈,听听他的想法。

徐懋庸这才意识到周扬找他谈话的真正意图。当然,他还是欣然接受了。

徐懋庸向鲁迅介绍了周扬关于解散左联的意见以及他对萧三来信的看法。鲁迅抽着烟,静静地听着。

待徐懋庸讲完后,鲁迅平静地对徐说:

“组织统一战线团体,我是赞成的。但以为左联不宜解散。”接着,鲁迅有些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左翼作家,虽说是无产阶级,实际上幼稚得很,同资产阶级作家去讲统一战线,弄得不好,不但不能把他们统过来,反而会被他们统去,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左联解散了,自己的人们没有一个可以商量事情的组织,那就更危险。不如左联还是秘密存在。”

鲁迅的这番话与对茅盾谈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核心是左联不能解散。

徐懋庸为鲁迅的一番话所说服。他以后在其回忆录中说:“我当时是同意这意见的,但并没有领会其深刻的意义。”

徐懋庸告别鲁迅后,左联专门召开了常委会听取徐懋庸汇报。

参加这次会议的除左联现有的几名常委外,还有代表“文总”出席指导的胡乔木。

胡乔木是不久前从浙江大学退学后来到上海的。在陈延庆的介绍下,胡乔木加入了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并任常委。由于工作关系,胡乔木很快便结识了时任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文委)书记兼左联党团书记的周扬。周扬颇为欣赏胡乔木的才干和工作能力。在原“文总”书记陈运泰被捕后,很快便任命其为新的“文总”书记。

作为“文总”新书记,胡乔木其时与周扬接触较多,自然对周扬拟解散左联,成立新文艺组织的想法有所了解,而且也是赞成的。

在左联常委会上,徐懋庸详细介绍了前去征求鲁迅意见的经过以及鲁迅的基本态度,尤其是“不如左联还是秘密存在”的观点。徐懋庸同时还表明了自己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认为鲁迅的意见是正确的。

由于鲁迅在对待解散左联问题上的态度没有改变,加之左联不解散直接制约着成立新组织工作的开展,因此周扬不免感到焦急和棘手。

这时候,胡乔木代表“文总”作了长篇发言,表明了“文总”支持解散左联的态度,其基本理由是,统一战线团体是群众团体,左联也是群众团体。在一个群众团体里面秘密存在另一个群众团体,就会造成宗派主义,这不好,而且会使左联具有第二党的性质,更不好。

胡乔木的一番话在徐懋庸听来颇有新鲜感,特别是“第二党”之说,他认为这确实是个问题。虽然他并不认为左联与宗派主义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确实形成“第二党”,容易成为宗派主义的土壤和温室。

这次左联常委会在经过讨论后,最终一致同意解散左联。

会后,徐懋庸离开时的心情并不轻松。虽然他也同意解散左联,但鲁迅的一番话依然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他以为亦有其道理所在。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他表现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

胡乔木觉察出徐懋庸的这种内心世界,随即找徐懋庸进行了一番长谈,不仅打通了徐懋庸的思想,而且还要求徐懋庸向鲁迅通报左联常委会的意见并继续做鲁迅的工作。

随后,就左联解散问题,徐懋庸第二次衔命与鲁迅见面。

鲁迅知道“文总”和左联常委会的意见后,沉思了半晌,最后对徐懋庸说:“既然大家主张解散,我也没意见了。”

鲁迅说这句话时的神色比较严峻。徐懋庸深知鲁迅此刻的心境是极不平静的,甚至是痛苦的。由此他亦非常敬佩鲁迅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

经过一阵沉默后,鲁迅又突然补充道:“但是,我主张在解散时发表一个宣言,声明左联的解散是在新的形势下组织抗日统一战线文艺团体而使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更扩大更深入。倘若不发表这样一个宣言,而无声无息地解散,则会被社会上认为我们经不起的压迫,自行溃散了,这是很不好的。”由此可见,鲁迅将发表一个宣言看得很重。否则,左联解散的性质就有可能被误解。

徐懋庸终于如释重负。毕竟鲁迅已经同意解散左联了。徐懋庸随后向左联党团书记周扬复命,在转告鲁迅意见时,特别强调了要发表一个宣言。周扬闻知鲁迅同意解散左联后非常高兴,认为鲁迅的意见很好,并答复等“文总”讨论后再说。

就在鲁迅以及徐懋庸等期待着左联发表解散宣言的数日后,周扬约见徐懋庸,告知“文总”已讨论过了,因“文总”所属左翼文化组织很多,都要解散。如果都发表宣言,太轰动了,不好。因此决定左联和各联都不单独发表宣言,只由“文总”发表一个总的宣言就行了。

徐懋庸为此三见鲁迅。这次得到的答复很简单:“那也好。”

又过几天后,周扬对徐懋庸说,“文总”也不发表宣言了,主要考虑正在筹组文化界救国会,如果“文总”发表解散宣言,新成立的救国会将会被视作“文总”替身,于救国会不利。

1936年2月28日,徐懋庸无奈四见鲁迅,说明情况。此次之行,徐懋庸心存忐忑,他认为周扬等人的言而无信必然会引起鲁迅的不满。

果然,鲁迅闻此变化后,脸色一沉,一言不发。鲁迅实在是无话可说。他原本就对周扬等不满,现又见他们在这样重大的事情面前,如此草率地变化无常,不免心冷。可怜徐懋庸夹杂其间,窘迫异常。这次鲁迅的冷面,不仅是对周扬等人的,而且也包括为其充当说客的徐懋庸。徐懋庸唯有知趣地告退。

左联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解散了。相对于它创建时的影响以及蓬勃生机来说,这样的结果鲁迅从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一些与鲁迅接触较多的左联盟员亦对此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左联还是解散了,这是不争的事实。1936年4月,日本改造社社长山本在上海采访鲁迅,当问及左联情况时,鲁迅说:“我本来也是左联的一员,但是这个团体的下落我现在也不知道了。”这次采访内容随后在《改造》期刊公开发表。徐懋庸读到后,觉得鲁迅此话不是事实。年轻气盛的他随即给鲁迅写信说:“左联解散问题,我是前前后后多次报告了你的,解散得对不对,是另一问题,但你说不知下落,则非事实。”徐懋庸作为左联最后一任行政书记,他以为有责任将左联解散的事情说清楚。

联系人意见篇5

一、联企干部

全局干部职工(退二线县管干部、联村指导办公室成员、健康欠佳和农村指导员等人员暂时不安排),其中,局领导5人,中层干部41人(含社保中心科长以上人员),一般干部50人。

二、联企对象

由局领导牵头、配备中层及一般干部组成5个工作小组,(见附件3)以小组为单位联系一批企业的形式开展活动。

按照2013年拟定的三年计划,根据每位局领导3家企业、中层干部对接联系2—3家企业,一般干部2家企业的要求,建立人社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企业制度。2014年在2013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全局干部共对接联系县域辖区内215家企业,具体企业名单分配到各小组(见附件4)。各工作小组根据工作实际,确定干部联企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研究服务企业的对策和措施。

三、联企时间

全年定期不定期对接联系企业,每季度至少对接企业一次。今年第一季度集中对接联系企业时间安排在5月中旬之前,具体时间由各工作组和联企干部确定。

四、联企要求

(一)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千名人社干部联万企”活动是我局今年开展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全局干部职工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积极参与这项工作。每个联企干部在联系企业中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认真总结2013年度联企经验,坚持实地走访,不搞形式主义,积极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当好信息员、宣传员、服务员、指导员等“四员”。

(二)坚持用真诚连接民心。在走访企业中,每个联企干部要热情、周到,善于与企业打交道,学会用心灵感受民生,准确掌握企业人力社保业务需求,并互留双方信息(姓名、单位、职务、联系方式),方便沟通交流。每次联系企业要注重效果,关键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用行动化解民忧。

(三)坚持做好监督与回访。对接联系企业的干部要填写《联系企业日志》,向企业征求教育实践活动意见建议,各小组要对企业反馈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整理汇总,报送局办公室进行备案。为确保联企效果,提高企业满意度,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还将对各组联企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回访,对企业满意度差或反响不良的干部予以诫免谈话。

五、工作职责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根据人事变动等实际情况,调整“千名人社干部联万企”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见附件5)。局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后勤保障,收集整理联企日志,做好资料上报和备案工作。其他涉企科室、单位负责相关涉企业务指导工作。

(二)强化服务,注重实效。要结合2013年走访企业后收集的意见建议,围绕工作职责,深化联系企业机制,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会、恳谈会,适时开展现场办公等形式,了解企业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出台服务举措,充分体现人力社保服务基层、服务企业的真心诚意,提升人力社保的“服务力”、“创新力”。

(三)高度重视,切实履职。我局将此活动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企业评议涉企政府部门活动、提高和谐劳动关系指数确保“关键岗位”考核稳中有升、促进县对部门考核向前移位和提升部门形象的重要抓手之一,市局也将不定期对我局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因此,各工作小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职责,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及时整理上报,抓好整改落实。

联系人意见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75-02

2007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规定:院(系)党委(党总支)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支持行政负责人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院(系)工作中的重要事项,要经过党政联席会议,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集体研究决定。2010年8月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再次重申高等院校二级院(系)级单位党组织要“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这两个纲领性文件正式确立了高等院校二级院(系)管理中应当坚持实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当前,在大力推进高校内部管理改革的过程中,随着管理重心的下移,院(系)在整个学校改革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因此,完善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运行机制刻不容缓。

一、充分认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内涵和意义是贯彻这一制度的思想基础

高校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指以党委(总支)为政治核心,院长(系主任)为行政指挥,院(系)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三重一大”)等,实行集体领导,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党政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院(系)发展的工作模式。科学准确地理解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内涵,需明确党政联席会议的职能定位。党政联席会议既有二级院(系)党政研讨工作、统一思想、交流信息、沟通工作、协调关系的议事职能,又有决定二级院系重要事项的集体决策功能。议事与决策双重职能定位,确立了二级院(系)党政共同负责制的领导体制。党政联席会议的职能定位,决定了它不同于二级院(系)的党委会、行政办公会。党委会主要研究讨论有关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的常规性工作。行政办公会主要研讨日常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常规性工作。党政联席会议主要是对院(系)“三重一大”问题进行研讨并做出决策。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我国高校院(系)领导体制长期探索和实践的历史选择。随着高校二级院(系)规模不断扩大,经费越来越多,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日常学生管理、学生实习就业、服务地方经济等,事务繁杂,运作协调难度加大,二级院(系)配备正副书记、正副院长(系主任),党政密切配合,共同负责,有利于提高二级院(系)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运行机制,是贯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关键所在

高校院(系)贯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必须制定和执行配套的《二级院(系)党政领导的职责》、《二级院(系)党政领导人员关系准则》和《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避免党政联席会议次数增加、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现象发生。

1.明确二级院(系)党政领导的职责。高校要在新《条例》列举的二级院(系)党组织六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细化院(系)党委(总支)正副书记、正副院长(系主任)的岗位职责。党政共同负责制,既是院(系)领导体制,也是工作机制,是一种在事实上强调共同负责基础上的分工负责。凡涉及院(系)发展的“三重一大”问题必须要在党政联席会议上共同商定,共同负责。常规工作和一般事务性工作则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不越权,不推诿。

2.科学界定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院(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决策,党政是决策的执行者,决策落实的保证者。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党政共同负责的决策机制,要求党总支和院行政共同领导本单位的发展改革稳定等各项工作。总体而言,党委(总支)对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群团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全面负责,院(系)行政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行政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但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重大事项需要党政共同负责。具体来说,针对目前高校二级院(系)工作的实际,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党务工作:学习传达贯彻上级和学校党委的指示、决议、决定,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研究决定教职工考核与奖惩等重要事项;研究决定科级干部推荐人选,报学校党委组织部考核审批;研究决定学生教育管理、学生奖励和处分、毕业生就业工作等重要事项;研究决定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稳定工作以及突发性重大事件中的重要事项;研究决定应向学校党委请示的重要问题。②行政工作:学习传达贯彻上级和学校行政的指示、决议、决定,研究制定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安排阶段性重要工作;研究决定教学运行、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审定年度经费预算,大宗资金使用,收入管理办法和分配方案,设备采购计划,教学、科研、实验工作量计算办法及考核等;研究决定人才引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外出进修、攻读学位等重要事项;研究决定受院(系)行政表彰或处罚,以及学校要求院(系)审核或推荐的教学、科研等重要奖励的集体和个人名单;研究决定应向学校行政请示的重要问题。③其他事项:研究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改革方案和重大措施;研究决定招生、学科与专业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事项;讨论通过管理工作的重要规章制度;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其他应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3.遵循党政联席会议的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必须严格遵循议题的提起、表决、通过等基本程序。会议的议题,由院系党政主要负责人共同协商确定。重大事项的议题,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充分交换意见,当意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再上会。议题确定后应提前通知与会者。根据会议的中心议题确定党政联席会议主持人。党政联席会议为例会制,一般每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必须有■以上的应到成员出席。会议主持人将参会人的意见集中、归纳,并征得参会人员的同意后,作为集体意见,形成决议。会议要有详细的记录,形成会议纪要。

4.规范党政联席会议的决策程序。党政联席会议决策要按“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程序。会前,要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论证制度。对重大决策事项要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协调会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提出备选方案供讨论。会议表决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如对重要问题意见分歧较大,除紧急情况外,暂缓做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下次再议,必要时可请示学校分管领导。学术问题应听取院系学术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党政联席会议一旦形成决议,所有成员必须坚决执行。若在执行中发现新的情况,确需对决策进行重大调整或变更,及时提请党政联席会议集体讨论再做出决策。

三、构建监督制约机制是贯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根本保障

任何制度要建立起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对其主体的监督与制约,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任何监督,若没有必要的组织形式、工作形式都将是空泛而缺少效果的。结合高等院校及二级院(系)的实际,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教育自律机制,增强勤政廉政意识。《条例》规定:高等学校党组织应当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党员经常性学习教育体系。对党员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并教育党员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高校和二级院(系)要始终把勤政廉政学习教育活动作为构筑班子成员思想道德防线的有效手段,通过组织民主生活会等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落实各级党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切实增强党政联席会议成员的廉洁从政意识。

2.构建制度制约机制,增强责任意识。当前有些高等院校二级院(系)中存在党政两张皮、互不通气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意见》中也规定: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完善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因此,党总支要切实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建立起党员组织生活制度、党员大会制度、党员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内民主选举、党内情况通报等党内民主制度,加强了党内民主建设,并在全院(系)形成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管权、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

3.构建公开监督机制,增强民主意识。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意见》中强调: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建立健全党务公开的制度和形式,增加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落实和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民利。学校和院(系)应将党务政务不公开不透明作为重点难题来抓,全面推行党务政务公开,促进了党内民主和谐和基层组织建设。高校院(系)民主建设,无论党内还是党外,都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建立并完善广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的民利。

4.构建惩处治理机制,增强法制意识。要充分发挥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的作用,把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及时发现院(系)党政领导在谋事与用人中存在的违纪违法行为,并严格予以追究。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Z].中发[2010]15号.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Z].教党[2007]11号.

[3]裴银伟.高校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刍议[J].世纪桥,2009,(7):30-31.

[4]崔润东,刘占军,宋德群.高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与基层党组织民主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38.

[5].完善高校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思考[J].社科纵横,2012,(3):224-226.

[6]蒋云尔.高职院校深入贯彻二级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理略[Z].

联系人意见篇7

一、人大联系群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调查发现,贵州各级人大坚持有谋划、有检查、有保障的原则,深入开展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在促进代表与群众联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联系内容日益拓展

一是能根据时代变化和地方特点,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宪法、法律、法规,了解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比如,织金县人大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本地发展大局的需要,改变“关起门”来确定联系议题的办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等方式,把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确立为联系内容,使人大工作真正接地气,落实地。二是能听取群众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意见,为审议各项议案报告、提出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做准备。瓮安县人大注重联系内容的连续性,对没解决好的问题,坚持持续跟进。他们根据县党委的总体部署和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人民群众对政府期盼和生活追求,准确定位经济社会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应该确立的具体目标,再根据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合理确定联系议题。三是能围绕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监督等工作,列席本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有的地方人大注重联系内容的前瞻性、可行性和生活性,经常代表选民就政策的具体落实与地方官员进行沟通,出面帮助解决选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邻里纠纷、盖房许可、养老金的计算等难题,保证了人大工作更贴近民情民意。

(二)联系制度不断完善

一是部分地区建立人大代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机制,拓宽了代表知情知政渠道。黔东南州为督促代表以接待来访、开展调研、主动下访和电话咨询等形式到基层中倾听群众要求,建立了“两代表一委员”民情联络制度,规定了轮流接待制、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这项制度全面规范了人大常委会、代表和群众三者间的联系事宜,形成了互相支撑的制度体系,为人大联系群众提供了“尺子”。二是部分地区建立了代表反映人民群众诉求的反馈机制,增强了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安顺人大制定了《安顺市人大常委会联系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暂行办法》和《安顺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办法(草案)》,不仅明确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常委会各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联系代表的目的、热荨⒎绞剑而且规定了开展专题询问的原则、对象、内容、程序等[2]。三是完善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的审议机制,使议案建议的审议办理过程成为密切联系代表、加强改进工作的过程。2014年,贵州省人大先后修订了《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联系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办法》和《贵州省委常委、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省政府副省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和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联系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办法(试行)》,为代表开展工作调研,依法履行职权,创造了良好氛围。

(三)联系载体日趋多样

一是采取了走访、通信、电话、接待来访、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代表网页及电子信箱等联系形式。黎平县罗里乡专门制定《党代表民情联络站工作制度》《党代表民情联络站联络员工作职责》,规定每名代表至少要固定联系10个选民,每年至少开展10次联系活动,每年向选民进行1次述职,接受选民评议,促进代表深入基层广泛倾听群众心声。二是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络站由各级人大代表按分组定期轮流接待,具有集中高效的特点。如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人大代表联合之家”,不仅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还组织代表向群众述职,通报评议结果,汇报有关部门对群众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答复、落实情况,使代表能够就社会发展提出操作性很强的意见。三都县周覃镇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群众工作中心”,为代表联系群众搭台纳策,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联系群众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三是在人口居住分散地设立了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如遵义县人大在信息直报点以代表联系卡和宣传栏形式向选民公布代表照片、联系电话、QQ号码等,要求人大代表认真填写《民情联络工作簿》,人大代表把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加以整理研究,并就重要问题向相关部门通报,保证了人大联系群众的针对性,较好地解决了代表联系效果不易量化和监督的问题,为代表密切联系群众提供刚性支撑。四是与时俱进创新联系群众的活动载体。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三带头、五个一”活动(即代表带头学习法律法规、带头推进政府工作、带头脱贫致富,有计划地联系一次选民、学习一项致富技术、帮扶一户贫困户、为群众办一件实事、给政府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拓宽了代表活动领域,激发了代表为群众脱贫致富想法子、出点子的积极性,办成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扩大了代表的社会影响力。

(四)联系效果更加显著

一是明显提升了代表在闭会期间的履职质量。由于群众随时可找代表反映诉求,不仅可使代表更有效地回应社会关切,而且可使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平塘县人大在建立和完善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络室、代表接待选民中心后,在一年中先后开展各种活动300多次,组织代表学习5000人次,代表接待选民10000多人次,收到选民意见1000多条,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800多件。二是有效增强了政府、代表和群众间的联系。贵阳市乌当区人大发挥牵头组织、引导服务、整合梳理、协调保障等多种功能,引导代表充分利用网络、短信、多媒体,不断创新联系手段,使联系活动提质增效;通过建立“代表之窗”,方便基层人大代表把群众发展愿望整理成议案,争取相关的政策支持,方便人大代表对基层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相关部门提出,监督其进行整改,方便人大代表向群众宣传代表会议上的政策。三是初步形成了代表建议督办的“贵州模式”[3]。贵州省人大通过代表小组活动、代表接待日、代表联系选民等主题实践活动,为群众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充实了代表活动内容,明确了人大联系群众的基本内容、主要方式、工作程序和保障措施等,通过完善制度,促进工作规范化;突出重点,提高督办工作实效;开展督办活动,推动代表建议落实;发挥代表作用,形成良好工作氛围;解决实际问题,代表建议变成“民生”工程等方式,增强了人大工作的社会影响面,提高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性。

二、人大联系群众所面临的问题

调查发现,贵州人大联系群众虽取得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人大代表对新情况、新问题注意不够,以及相关制度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

(一)部分代表联系群众的态度不端正

一是部分人大代表存在形式主义、。有的代表追求“报刊上有名,电视里有影,广播里有声”“前呼后淼脚遥隔着玻璃看庄稼,穿着皮鞋搞劳动,报纸电视齐报道”。部分人大代表照搬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方式,在电视镜头的照耀下“西装革履挑挑土,装腔作势挥挥锄”。部分人大代表“代民作主”思想浓厚,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当作群众意愿,使得其建议脱离了群众实际。二是有些人大代表代表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部分代表尤其是企业负责人对代表的性质、地位存在模糊认识,缺乏履行代表职务的主动性,以为人大代表是对自己出色工作的回报,是荣誉称号。部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在民主测评、党员民主评议、换届选举、考察推荐等“关键”时刻才“礼贤下士”。部分人大代表只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对群众的合理要求不问不理。对复杂矛盾、棘手问题,缺乏担当勇气,“出现了所谓的‘哑巴代表’‘举手代表’”[4]。三是部分代表存在慵懒思想。一些代表联系群众的思路不清、眼界狭隘、不能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不熟悉联系群众的政策,对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缺乏激情,存在“无过就是功”的思想。

(二)部分代表联系群众的方式不科学

一是联系群众存在被动性、单向性和滞后性。有的代表习惯于被动式联系,以集体式、周期性活动为主,联系的时间、对象、内容、手段缺乏灵活性。联系对象固定在一个小圈子,与其他群众联系较少,不能最大限度听取倾听群众意见建议。联系方式还停留在访谈、座谈、听取会议报告、慰问等传统形式上,对信息时代条件下的联系方式重视不够、运用不足。习惯于“代表问、群众答”的单向联系模式,无意中将群众置于从属位置,缺乏双向度的互动过程。二是联系群众存在不够广泛、不够密切、不够规范。部分代表的联系方式(如开会、座谈等),既不能保证全体选民都能参加代表向选民的述职,也不能保证代表深入原选区经常性联系选民,导致部分选民成为联系盲区。部分代表不能充分利用便捷的电子信箱、互联网站、网上对话等渠道与选民保持密切联系,使联系受时间、空间、保障等限制。人大代表述职缺乏统一规范,特别是缺乏选民或原选举单位对代表的述职评议处置办法,导致监督实效不明显。

(三)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不够完善

一是代表联系选民的内容、方式、途径不够具体。各级人大代表联络机构存在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职能划分不统一,尤其对其性质、职能、工作方式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使联系活动容易被纳入工作作风范畴,缺乏法理上的刚性规定。二是组织制度不够健全。处在代表工作前沿的市(州)、县、乡人大编制少,使市县两级无内设代表联络机构,无法承担起繁杂的联系群众工作。三是工作制度不够细化。以集体活动为主的活动形式,难以保证代表联系群众的经常性。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不明确。现实中代表关注民生问题多,关注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少;为民帮扶解困多,监督权力运行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少;一些基层代表把生活上的联系当作履职联系。代表督办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手段少、强制性差,代表建议办理的效果不明显,影响了群众对代表履职的信任,挫伤了代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四是保障制度不够有力。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履职要有保障,实际上代表联系群众的专项活动经费少,乡镇人大代表活动经费到位难。无固定收人代表的误工补偿仅限于代表大会期间且补偿标准低。五是监督制度操作性不强。按代表法规定,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接受监督,没有明确规定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的具体方式和由谁来组织。

(四)代表联系群众的平台不尽合理

一是联络站、接待室不够完善。首先,现有法律法规尚未对代表联络站作出明确的规定,群众对其功能作用了解也不多,不少人将代表联络站接待群众活动等同于“接访”。其次,联络站活动频率不高,活动成效也不明显,收集到的问题转交给相关部门后,未得到足够重视,或因办理存在困难,导致解决落实率不高,影响了联络站的社会评价。再次,人员经费保障不力。有的工作人员因是兼职而导致精力有限、参与联系次数不多、热情不高。有的联络站没有充足稳定的经费保障,难以保持其正常运转。二是联系群众的网站建设和管理滞后。首先,网站建设落后。网上、主任信箱、群众信箱、人大论坛等版块的位置不醒目,字体颜色不突出,在运行中“有名无实”。其次,网站管理不善。有的板块显示“您访问的网页不存在”,有的答复较少,有的给予“你好,请你依法向民政等主管部门反映”等踢皮球式回答。再次,代表资料公开不够充分。人大官网上虽设有“代表在线”“代表信箱”栏目,但没提供代表的所属选区、联系方式、工作单位及相关履历,妨碍了选民与代表的联系。三是联系群众的活动开展不够。首先,活动形式单一。多数代表要忙于自己本职工作,在“开展人大代表接待日”中,对来不了的群众如何实现远程接访缺少对策,仅把代表接待群众等同于密切联系群众,导致联系群众不够深入。其次,活动影响力小。许多到基层参选的领导干部,当选人大代表后很少到原选区联系选民,更谈不上向选民述职。再次,活动缺乏评估。对代表述职的要求和处置办法缺乏统一规范,监督效果不明显。

三、推进人大联系群众的对策

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应强化代表的教育培训工作,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载体,为人大联系群众营造良好氛围。

(一)强化代表的教育培训

一是强化业务知识学习。要邀请省、州人大领导、专家及优秀代表现场授课,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要组织代表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党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等,提高代表联系选民的能力,做到自己肩上有担子、提议案建议有点子、进行监督有路子。要向代表寄送资料、通报有关工作情况,让代表了解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增强联系针对性。二是要增强履职责任感。代表要熟悉和掌握法律赋予代表的各项民利,认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树立“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意识。三是强化代表工作作风。要教育代表争当群众的贴心人,以走访为契机解决好群众的心头难题,切实把亲民为民作风贯穿走访活动始终。

(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

一是完善联系群众的组织制度。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代表工作办公室、代表之家等,夯实联系群众的组织基础。保障代表的言论免责权、知情权、履职所需的时间、物质等。二是完善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紧紧围绕党的重要决策、本地人大和“一府两院”的主要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及时把群众意见转化为议案和建议,并反映给有关单位承办,推动有关问题解决。三是建立代表联系群众的评价机制。建立代表信息公开制,把人大代表的电话、住址、职务公开。建立代表履职通报制,把代表走访选民、提出建议等履职情况反馈到代表的原选区,以便选民的监督和激发代表同选民保持密切联系。平塘县开展评选“最美人大代表”活动,为代表树立了榜样,激发了代表为民办事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使他们用具体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诺言。四是完善联系群众的监督制度。“代表应当采取多种方式经常听取人民群众对代表履职的意见,回答原选区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工作和代表活动的询问,接受监督”[5]。代表履职报告要制度化,接受询问要常态化,被罢免要规范化。

(三)丰富联系群众的载体

我国人大工作的根基在群众、活力在代表,“要通过建立健全代表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一是完善各级人大网络联系平台。首先,网站建设规范化。在人大官网醒目位置公布代表所在选区、联系方式、个人履历、参与活动、对某个问题的意见、对选民问题的回应、选民接待日、受理建议的范围等,以便选民“对号入座”进行联系。其次,维护人员专业化。维护人员既要掌握扎实的网络知识,又要熟悉人大工作;要制定网上代表联络站的建站流程和运行模式,为试点建设、网站运行、网页维护做好保障。再次,要“线上”“线下”一体化,通过“线上预告活动――线下开展活动――线上总结活动”,实现虚拟网络联络站与现实代表联络站的“虚实结合”。二是创建QQ、MSN、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自媒体在帮助代表获取民意时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易操作、交互强、传播快等优势。应紧紧围绕党委的重要决策、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深化联系群众内容。三是强化代表联络站、室建设。首先,规范联络站工作,包括统一联系选民的时间、方式、手段、内容和联系机构的名称、标识、管理。其次,加强联络站的监督,明确规定联系群众的次数,监督联络站的调研、询问、约见等。再次,强化联络站保障,“要以便民和节约的原则选择代表联系群众机构的设置地点和工作人员”[6],将代表联络站与地方民情处理中心设在一处,共享司法、民政、管理等资源。最后,坚持群众评价原则,即“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标准。四是丰富并完善各种联系活动。首先,丰富联系活动形式,推出“阳光建议”公告栏、督办合议制、集体“摆摊”、联合接访,向选民述职、民情信息点、代表视察制等活动载体。其次,坚持“博大精深”的活动原则,“博”即力求知识广博;“大”即认识到当代表责任重大;“精”即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准提出建议;“深”即代表深入选民体察民情,提出有趋向性、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四)营造良好的联系氛围

工作氛围是人大联系群众的软环境。良好的氛围能融洽代表与群众的人际关系,促进代表心理的相融程度,从而激发代表联系群众的动机,提高工作效率。一是加大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力度。要充分运用人大网站、新闻媒体等,全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环境。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广泛动员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二是认真总结并宣传联系群众的经验。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经常交流联系群众的经验,宣传代表先进事迹,提高代表的群众影响力,激发代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广泛宣传代表联系群众的社会意义。发动媒体为公开代表建议叫好,广泛地宣传代表法、监督法等。多角度报道代表联系群众的典型案例、创新做法等,使代表联络深入人心,获得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四是为代表联系群众提供各种保障。要通过召开政情通报会,向人大代表通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为代表联系群众提供信息保障。要加强代表建议督办工作,保证“一府两院”及其相关部门切实尊重、支持、配合代表工作,树立代表威望。

参考文献:

[1]:《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页。

[2]安顺人大网:《安顺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2014年1月12日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DB/OL].http:///article.jsp?id=38361&itemId=1788.

[3]梁国栋:《代表联系群众的“贵州故事”》,载《中国人大》2014年第16期。

[4]马新明:《代表联系群众问题分析》,载《人大研究》2014年第12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载《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6日。

联系人意见篇8

一、总体要求

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忠实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实现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正当利益,自觉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三)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

(五)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凝聚群众力量。

二、主要方式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自身条件,组织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方式,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一)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既要立足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工作技能,自强自立。

(二)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承诺内容要切合实际,具体可行,履行承诺的情况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三)参加设岗定责活动。农村和街道社区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选择所在党组织设立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履行岗位责任,努力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所在地建立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活动,义务参加党员服务站(点)的工作。积极参加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的扶贫、支教、保护环境和关心下一代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的捐赠活动。

(五)深入基层调研。各级领导机关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省部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1个月时间,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深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特别要注意深入到艰苦地方、困难地方和问题多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民主决策,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调查研究要讲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六)做好接待群众工作。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定期接待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包括中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党员领导干部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同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断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并把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推广运用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去。

三、加强组织指导

各级党组织要把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列入重要议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宣传等部门和纪检机关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具体组织工作。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二)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街道(乡镇)、社区(村)党组织可建立党员服务站,集贸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宇可建立党员服务点。党员服务站(点)要在做好服务本地党员和流动党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注意整合一些地方建立的街道(乡镇)一站式服务中心、居民(村民)事务中心等服务群众的社会资源,综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也可以建立党员服务站(点)。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三)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

联系人意见篇9

一、总体要求

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忠实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实现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正当利益,自觉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三)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

(五)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凝聚群众力量。

二、主要方式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自身条件,组织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方式,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一)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既要立足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工作技能,自强自立。

(二)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承诺内容要切合实际,具体可行,履行承诺的情况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三)参加设岗定责活动。农村和街道社区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选择所在党组织设立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履行岗位责任,努力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所在地建立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活动,义务参加党员服务站(点)的工作。积极参加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的扶贫、支教、保护环境和关心下一代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的捐赠活动。

(五)深入基层调研。各级领导机关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省部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1个月时间,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深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特别要注意深入到艰苦地方、困难地方和问题多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民主决策,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调查研究要讲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六)做好接待群众工作。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定期接待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包括中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党员领导干部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同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断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并把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推广运用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去。

三、加强组织指导

各级党组织要把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列入重要议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宣传等部门和纪检机关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具体组织工作。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二)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街道(乡镇)、社区(村)党组织可建立党员服务站,集贸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宇可建立党员服务点。党员服务站(点)要在做好服务本地党员和流动党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注意整合一些地方建立的街道(乡镇)一站式服务中心、居民(村民)事务中心等服务群众的社会资源,综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也可以建立党员服务站(点)。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三)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

联系人意见篇10

一、总体要求

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忠实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拓展党员联系群众的途径,丰富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容,畅通群众表达意愿的渠道,把帮扶困难群众作为重点,努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实现党提出的各项任务。

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赋予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和正当利益,自觉同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二)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三)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虚心向群众学习。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及时总结和宣传群众创造的有益经验,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吸取营养、经受锻炼、接受监督。

(五)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教育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凝聚群众力量。

二、主要方式

基层党组织要按照上级党组织的要求和自身条件,组织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方式,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一)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有帮扶能力的党员要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既要立足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工作技能,自强自立。

(二)参加主题实践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组织开展的以服务群众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推行党员承诺,有条件的党员每年要承诺为群众办一两件实事。承诺内容要切合实际,具体可行,履行承诺的情况要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

(三)参加设岗定责活动。农村和街道社区党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自主申报和组织安排相结合的办法,选择所在党组织设立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履行岗位责任,努力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

(四)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党员要积极参加所在地建立的志愿者队伍,开展多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活动,义务参加党员服务站(点)的工作。积极参加政府或社会团体组织的扶贫、支教、保护环境和关心下一代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参加帮助生活困难群众的捐赠活动。

(五)深入基层调研。各级领导机关的党员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省部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1个月时间,市县两级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深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特别要注意深入到艰苦地方、困难地方和问题多的地方,听取群众意见,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要坚持民主决策,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充分体现和维护群众的利益。调查研究要讲求实效,切忌形式主义。

(六)做好接待群众工作。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各自岗位职责,定期接待群众,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包括中反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受客观条件限制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向群众做好解释工作,并协调有关部门创造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党员领导干部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同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鼓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断创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并把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推广运用到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中去。

三、加强组织指导

各级党组织要把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列入重要议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加强指导。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宣传等部门和纪检机关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具体组织工作。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要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服务群众的本领。

(二)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街道(乡镇)、社区(村)党组织可建立党员服务站,集贸市场、居民楼和商务楼宇可建立党员服务点。党员服务站(点)要在做好服务本地党员和流动党员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注意整合一些地方建立的街道(乡镇)一站式服务中心、居民(村民)事务中心等服务群众的社会资源,综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党组织,也可以建立党员服务站(点)。建立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网络,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三)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公开,推广居民(村民)议事等做法。公开设置意见箱、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利用电子政务等信息网络手段,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发表意见,帮助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对涉及多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情况,要及时反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