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条例十篇

时间:2023-04-07 08:59:34

艾滋病防治条例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1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二章宣传教育

第十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和从事旅客运输的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置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广告牌或者张贴艾滋病防治公益广告,组织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

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应当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当利用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向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时,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入境口岸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出入境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指导。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纳入妇女儿童工作内容,提高妇女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咨询、指导和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 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传。

第二十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支持本单位从业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开通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向公众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和指导。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 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 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第二十四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艾滋病流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承担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和完善安全套供应网络。

第二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第三十条 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第三十一条 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被依法逮捕、拘留和在监狱中执行刑罚以及被依法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艾滋病传播。

对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防治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经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予以技术指导和配合。

第三十二条 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三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三十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

第三十五条 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 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 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第三十八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第三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封存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经检验,属于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当进行卫生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对未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及时解除封存。

第四章治疗与救助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第四十二条 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第四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

(一)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二)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第四十五条 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免收杂费、书本费;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当减免学费等相关费用。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的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宣传、培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在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项目给予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储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检测试剂和其他物资。

第五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措施,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公益事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组织、领导、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或者未采取艾滋病防治和救助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职责的;

(二)对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三)其他有关失职、渎职行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本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

(三)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核查,或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

(四)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医源性感染的;

(五)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的;

(六)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

(七)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的;

(八)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七条 血站、单采血浆站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血站、单采血浆站的执业许可证:

(一)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未进行艾滋病检测,或者发现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仍然采集的;

(二)将未经艾滋病检测的人体血液、血浆,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供应给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有执业许可证件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九条 未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进口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禁止入境或者监督销毁。提供、使用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的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物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物品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未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进口血液制品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 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 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六十二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

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有、、多性伴、男性同性、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艾滋病检测,是指采用实验室方法对人体血液、其他体液、组织器官、血液衍生物等进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及相关免疫指标检测,包括监测、检验检疫、自愿咨询检测、临床诊断、血液及血液制品筛查工作中的艾滋病检测。

行为干预措施,是指能够有效减少艾滋病传播的各种措施,包括:针对经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等措施;针对经性传播艾滋病的安全套推广使用措施,以及规范、方便的性病诊疗措施;针对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抗病毒药物预防和人工代乳品喂养等措施;早期发现感染者和有助于危险行为改变的自愿咨询检测措施;健康教育措施;提高个人规范意识以及减少危险行为的针对性同伴教育措施。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1987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1月14日由卫生部、外交部、公安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旅游局、原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外国专家局的《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新华社北京讯,2月13日《人民日报》)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2

今年8月16日,收到省人民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议案后,教科文卫委员会即将条例草案印发11个设区的市人大常委会和14个省级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并专门召开全体会议,听取了省卫生厅关于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和条例草案调研起草情况的汇报。8月下旬,教科文卫委员会会同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和省卫生厅的同志,赴舟山、宁波等地进行调研,分别听取了当地政府关于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汇报,召开了由当地人大、政府及有关部门、省市人大代表、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和艾滋病防治专家参加的座谈会,就条例草案的立法必要性和主要内容的可行性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听取了各地综合意见的汇报后,省人大常委会徐志纯副主任于9月4日主持召开省级各有关部门和专家座谈会,听取大家的意见。9月11日,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把它作为关系民族兴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总书记、总理、吴仪副总理分别为此作出重要指示和讲话。我省历来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省政府分别于2003年12月、2005年8月出台《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有力地推动了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但是,由于艾滋病的传播流行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防治工作复杂而艰巨。近两年来,我省与全国一样,艾滋病疫情呈现快速上升势头,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防治形势十分严峻。自1985年首次检出因注射进口血液制品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以来,截止2005年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288人,艾滋病病人210例,累计死亡100例,根据我省艾滋病防治专家运用国际通用的方法进行估算,我省实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1万余人。2005年全省共检测报告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36例,新报告病人70例,分别比2004年上升51.9%,52.2%,今年1至7月底又新增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51人,比去年同期上升43.9%。目前,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还存在宣传教育不够广泛、疫情监测不够落实、干预措施不够普及、防治力量薄弱、技术手段欠缺、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防治工作认识不够等问题。国务院于今年颁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国务院《条例》),对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四免一关怀”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我们认为,随着艾滋病疫情的发展,防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将更高,为进一步做好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制定《浙江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十分必要。

教科文卫委员会认为,省人民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总结了多年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验,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内容基本上是可行的,建议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同时,条例草案在有些方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修改,主要是:

一、关于政府及部门职责

艾滋病防治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同志说过,如果我们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出问题那将是一场国难。艾滋病防治工作首先是政府的责任,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各级人民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要起主导作用和主要作用。同时,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不能只靠卫生行政部门一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建议条例草案在这方面进一步细化,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各自的职责,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增加相应的规定,即各级人民政府如果未履行领导、组织、保障等工作职责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未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能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十分必要,建议条例第五条第二款中增加计划生育协会,特别是对农村和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生育协会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二、关于宣传教育

预防为主、宣传教育为主是我国艾滋病防治的一项重要的方针政策,也是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首要环节。由于艾滋病的特殊性,特别是人们对艾滋病认知的程度和社会环境,更加突出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国务院《条例》将宣传教育作为第二章作了较全面的规定。条例草案将宣传教育放在总则中,只作了二条六款补充规定。调研中,各地各部门普遍反映不够突出,建议将宣传教育单列一章或与预防控制并为一章。大家认为,地方法规对宣传教育应进一步细化,要结合浙江实情,要有浙江特色。一是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宣传教育应当体现针对性、专业性和科学性,要规定宣传、卫生等部门应为其他部门开展宣传教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广大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缺乏艾滋病预防知识,对他们进行宣传教育是整个预防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条例草案应增加对农村、进城务工和流动人口加强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具体规定。同时,对外来流动人口集中的企业等经济主体(包括公共场所),规定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职责,并在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相应的罚则。三是学校是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艾滋病防治工作重在未来,重在年轻一代,条例草案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要明确其职责,学校不但要开设艾滋病防治课程,而且应规定相应的课时。四是条例草案要增加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内容,明确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职责。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须开设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并向社会公众公布。

三、关于投入和保障

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紧迫而长期的艰巨任务,国家和我省近几年来都增加了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但是,随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增多、防治工作进一步的拓展及“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实施,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缺口逐年增大。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虽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作了相应的规定,但调研中大家普遍反映,内容比较原则,实际操作困难。建议根据浙江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补充相关内容。如,各地各部门均肯定了条例草案第十四条的规定,但同时提出所需经费应由各级人民政府承担,这是花少量的钱办大事,政府应该做,而且能够做。条例草案第三十五条规定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但没有明确相关的减免标准,特别是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减免标准。此外,我省的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与外省相比人数非常少,且大多是兼职人员。目前,全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工作专职人员107人,兼职人员128人,距国家要求的每个中心5至7人的标准有较大差距。建议条例草案增加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确

保艾滋病防治机构的人员编制,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等内容。同时,明确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监督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四、关于自愿检测和强制检测

艾滋病自愿检测是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条例》在规定了艾滋病自愿检测制度的同时,也授权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目前,卫生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对一些应当检测的情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对监狱、劳教所的羁押、收教人员,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孕产妇等。因此,在地方立法时,要正确处理艾滋病自愿检测和强制检测的关系,既要充分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又要充分考虑到艾滋病防治的需要。在规定强制性检测的人员范围时,要严格按照国务院《条例》的规定,与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规定应当检测的范围相一致,不能随意扩大强制检测范围,建议对第二章预防与控制中的个别条款进行修改、完善。对一些艾滋病防治工作过程中需要增加的检测情形应及时向卫生部及相关部门反映。

五、关于艾滋病病人与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

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检测与确诊后的告知,以及治疗和管理问题。条例草案既应该保护他们的个人权利和隐私,体现政府对他们的帮助,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不歧视,也应该规定他们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方面应加强调研、探索,找出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关于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信息告知和公布问题。条例草案应区分政府内部管理与对外公布,不同的层面应作不同的规定要求。建议条例草案第二十七条改为“……告知其本人或监护人,并给予医学指导。卫生主管部门认为必要时,可将其有关信息告知民政、教育、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第三十条改为“……不得对外公布其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病史等信息”。

六、其他问题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3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采取了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关键词1 150万人以内 五年计划总目标

卫生部组织制定了《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2006―2010年)》。《计划》明确今后五年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总目标:到2010年全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控制在150万人以内。卫生部还起草了《艾滋病防治条例》,《条例》规定了各级政府防治艾滋病的责任,明确艾滋病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卫生部还会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专家对当前中国艾滋病疫情再一次进行了评估。

关键词2 四免一关怀

制订并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保护艾滋病病人合法权益,有效进行医疗救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防止艾滋病传播。河南省在艾滋病重点村实施了”五个一”工程,即政府帮助修一条路、建一个小学、设立一个养老院、建一个卫生室、打一口清洁水井,并组织上千名干部、医生进村入户,负责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关键词3 防治教育“面对面”

卫生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海报进村入校活动”,为全国74万个村、5万个居委会、2100所大学和9万所中学发放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宣传海报。卫生部、全国妇联、在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开展妇女、青少年“面对面”防治艾滋病宣教活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

关键词4 消除歧视

为消除社会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卫生部采取了综合治理的措施。第一,加强宣传教育,以消除民众恐惧心理;第二,由政府帮助艾滋病患者,安排好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和其他健康人一样过上正常的生活;第三,通过加强工作,在新制订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反对社会歧视,合理地安排艾滋病患者的工作和学习。

关键词5 专项经费年投入已增至8亿

中国最初设立艾滋病防治经费时,只有2000多万元。后来又增加到8000多万,2002年又增加到1亿,2003年增加到3.9亿,2005年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已增加到8亿。主要用于艾滋病筛查、宣传教育活动、艾滋病患者医疗救治、高危人群行为干预等方面。地方财政用于艾滋病防止经费也大幅度增加。

关键词6 干预

卫生部、人口计生委等6部门制订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实施办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成立了2686个“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对高危人群开展预防干预工作。卫生部、公安部等部门启动了美沙酮门诊和清洁针具交换试点。

关键词7 筛查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扎实有效地开展好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县司法局精心组织,突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我局2009年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正常开展

为确保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效果,县司法局一是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宣传股长以及各基层司法所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宣传股,由宣传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二是结合实际制定了《××县司法局2009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对宣传的内容、工作重点、形式和要求,作了具体的安排,为顺利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安排部署防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为防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保障。四是为确保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得到经常性开展,今年以来,我局把此项工作与法制宣传工作结合起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条例》和《云南省遏制本文来源:文秘范文与防治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2006—2010年)》列入全县普法计划,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即送法进村入户必须有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内容;送法进校园必须有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内容;法制宣传教育“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主题活动必须有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内容。

二、认真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司法行政干警艾滋防治宣传教育业务素质,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利用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学习等形式,我局对司法行政系统70余名干警进行了()培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怎样预防艾滋病以及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如何开展“防艾”知识宣传教育等知识进行培训。同时要求要把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村寨、宾馆、酒店从业人员,吸毒人员作为“防艾”宣传教育重点对象。通过培训,使广大司法行政干警“防艾”意识进一步增强,抓防艾宣传思路进一步清晰,为我局积极开展好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精心组织,多种形式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

按照县防艾办的要求,结合司法行政部门的特点和工作职能,广泛开展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为主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一)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艾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青少年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今年以来,我局将青少年学生的防艾法制教育放在维护社会稳定,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观念和保护其身心健康的高度常抓不懈。一是以送法进校园活动为契机,采取展出展板、上法制课、播放录像等形式,认真开展青少年学生的防艾法制宣传教育。二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引导学校、教师做到防艾教育进课堂,上讲台,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开展有所侧重、分层次的教育,使学生掌握预防艾滋病的方法与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小建立预防艾滋病的意识。一年来,县乡司法行政机关共深入到60余所学校、校点开展了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展出图片160余幅,播放录像32次。

(二)抓好特殊人员的防艾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进一步认识艾滋病的危害性。一是把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与刑释帮教工作结合起来,在对“两劳”回归人员开展帮教工作中,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作为帮教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动教养两类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三是各乡(镇)司法所把外出务工人员列为重点宣传教育对象认真开展防艾知识宣传教育。

(三)以“三月法制宣传月”和“12.1”世界艾滋病日等为契机,利用县城街天人员集中的有利条件,组织人员上街摆摊设点、咨询服务、发放资料等形式向前来咨询和过往群众广泛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宣传“防艾”基本常识,各乡(镇)司法所同时也在各集镇纷纷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在宣传活动中,我局积极发挥各基层法制文艺队的作用,认真指导农村法制文艺队编排防艾文艺节目,让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接受教育。县乡司法行政机关深入社区、街道、乡村开展禁毒防艾共宣传220次,出黑板报24期,发放宣传资料33种2500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190条,出动宣传车13次,为我县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积极开展防艾宣传教育下乡活动。今年以

()来,我局不断加强农村防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以“法律六进”活动、“送法下乡”活动等为载体,深入开展防艾宣传教育下乡活动,切实抓好农村防艾宣传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不足,制约了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

(二)对边远山区群众和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工作比较滞后。

(三)对重点人群宣传教育还有待研究和加强。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加大防艾宣传教育力度,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多层面、多渠道地广泛开展艾宣传教育工作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5

关键词:监狱传染病;艾滋病耐药;结核病预防与控制对策

监狱作为人员密集的特殊区域,是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控的重点对象。一旦狱内耐药结核病、艾滋病爆发流行,将给监狱的监管安全稳定工作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加强狱内耐药结核病、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应作为监狱生活卫生工作的一个重点。

1 狱内传染病现状

狱内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病)、性传播疾病(如艾滋病)、消化道传染病、皮肤传染病等。狱内传染病除流感、结核病等少数传染病在狱内感染外,大多数患者是在服刑之前即已患病。本文主要以结核病、艾滋病为例进行阐述。

1.1狱内结核病现状 狱内结核病一直是国家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直接督导短程化疗)的盲点或薄弱点,很难与地方结核病防治规划同步实施。据我国卫生部(2007-2008年)全国结核病酎药性基线调查报告:我国结核病总耐药率为37.79%,狱内则更高。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未来几年内可能出现以耐药菌为主的结核病流行态势”。

1.2狱内艾滋病现状 艾滋病是指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最后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或肿瘤,最终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根据《某某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1]统计,2005年某省艾滋病感染以注射为主,占44.2%、性传播占11.6%;2011年艾滋病感染以性传播为主,占80.2%、注射占11.6%。目前狱内艾滋病罪犯呈逐年增多,且基本都是在监狱外所感染。如:某监狱,2010年艾滋病罪犯为6例、2012年12例、2014年18例。

艾滋病特殊的传播途径决定了它必然与违法犯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之无药可治等特点,使人们“谈艾色变”。而狱劝滋病罪犯也由于身患不治之症,目前监管防控的难度相当大。

2 结核病、艾滋病在监管中的特点和困难

2.1狱内结核病、艾滋病的防控未完全纳入当地防疫计划 目前监狱与卫生疾控部门之间普遍缺乏信息交流和技术指导,狱冉岷瞬 艾滋病的控制未完全纳入当地防疫计划。在社会结核病高发、狱饶鸵┙岷瞬”壤高、艾滋病罪犯多易感染结核等情况下,如果没有当地疾控部门的协助,监狱对狱内结核病、艾滋病的防控难度大。

2.2狱内存在耐药结核病随时爆发流行的潜在危险 由于监狱罪犯流动性大、聚集性强、营养素 不均衡、因合并其他疾病导致抵抗力低下、治疗不规律(多为服刑前患病未规律治疗)等多种原因,易导致耐药结核或超级结核 产生。由于耐药结核病迁延不愈、传染性增加、传染期延长,对管理干警和其他罪犯造成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曾在网站上发出警示,目前所有的抗结核药都难以治疗超级结核。专家也预测,耐药结核病可能升级为新的不治之症[2]。而监狱医院条件有限,对耐药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困难重重。

2.3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将加重狱内结核病的疫情 狱劝滋病罪犯增多,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将加重狱内结核病的疫情,有资料报道:人感染结核杆菌后,其一生中患结核病的机率仅为10%;一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后,结核病的发生概率将上升到50%左右。

2.4对艾滋病的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监管制度建设跟不上,依法管教难、监管改造难度大

2.4.1缺乏对艾滋病罪犯管教的执法保障,干警常处于“不想严、不敢严、不能严”[3]的尴尬境界。管理艾滋病罪犯的干警,对他们依法行刑,应无任何特殊可言。个别艾滋病罪犯反改造思想较强,做事不计后果,铤而走险,甚至以传播艾滋病威胁管理干警。所以工作中,有的干警对艾滋病犯往往采取姑息迁就,甚至放任的方式。主要原因,①不想严,主要是基于对患绝症患者抱以同情和怜悯的宽容态度。②不敢严,怕因此而招致艾滋病犯的仇视和报复。③不能严,主要是我们的执法行为缺乏相应的防护措施,按常规完全可以施行禁闭隔离或加戴戒具来予以防范,但往往因遭遇艾滋病犯的公开甚至暴力抗拒而难以实施。

2.4.2目前对艾滋病罪犯生活补助方面缺乏统一、合理的管理规定。《艾滋病防治条例》三十一条规定,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如:由于缺乏艾滋病罪犯的伙食补助统一标准,某监出现艾滋病罪犯认为生活补助低了,提出过高要求找监区领导、生卫科,甚至监狱领导;但生活补助费过高,又存在吃不完拿去换其他生活物品等违规行为。

2.4.3由于缺乏相关保障措施,艾滋病罪犯出现并发症后进一步治疗和保外就医较难。由于艾滋病罪犯的特殊性,其发生并发症后,病情达到保外就医条件后,常常因罪犯家属不愿担保,或当地司法机关原因,难以及时保外,易产生医患矛盾甚至对抗情绪。如某监罪犯任某某,因艾滋病并发慢性腹泻需作肠镜,联系多家医院都以医院都以达不到消毒标准等多种原因为由不愿作,给罪犯心理和对疾病的治疗信心带来一定的打击。

2.4.4工作中,直管干警存在自身防护与职业暴露问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很低,但并不等于零。如干警对艾滋病罪犯的管理中,进行收身、清监时可能被锐器物损伤;医护理人员在治疗中有可能被针头刺伤;甚至使干警在毫无保护的情况下,暴露在艾滋病罪犯的突发争吵、打架等身体对抗中,使干警面临很大的职业暴露风险。

3 狱内结核病、艾滋病防控管理对策

3.1与地方疾控部门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真正将狱内传染病纳入社会统一管理。狱内结核病、艾滋病的预防控制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工程,除了普及狱内传染病防治知识、搞好狱内卫生防疫、规范化管理、充分认识耐药结核病的潜在危险性等外,因耐药结核病诊断复杂、治疗困难,艾滋病防控难度大,还应寻求社会帮助,真正将狱内结核病、艾滋病等纳入社会统一管理。

3.2加强狱内结核病患者的跟踪督导治疗。耐药结核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抗结核治疗不规范。目前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实行DOTS化疗,即直接督导短程化疗,按照“早期、联合、规律、适量,全程”的原则进行。对达不到住院治疗(主要为入监时已患病、在监外接受治疗病情已稳定)和住院治疗达稳定期、无传染性、疗程未满的罪犯按《某某监狱病监结核病门诊跟踪督导治疗登记表》登记管理,继续在门诊服药治疗,作好跟踪督导,定期复查,直到疗程结束;重新全面检查或到上级医院、结核病专科医院会诊、拟定新的抗结核治疗计划。

3.3多措并举、完善狱内艾滋病罪犯防控措施

3.3.1确定艾滋病病源,严格监测,增强发现力度。主要应把好以下几关:①“凡进必查”,达到“两次筛查”,即罪犯在分流中心全面筛查一次,投入监狱后6个月内再筛查一次,防止因窗口期出现漏诊(艾滋病窗口期最长为6个月);②“定期监测”,对涉毒、涉淫以及可疑的重点对象除了入监筛查外,还应定期监测;③“可疑即查”,对新发现有可疑症象的罪犯,及时检测;④“相互监视”,在罪犯中建立相互监视体系,及时筛查,消除隐患。

3.3.2完善立法,坚持依法管教;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对艾滋病病犯达到应保尽保。

3.3.2.1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第62条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对狱内有故意传播艾滋病,以艾滋病相威胁的罪犯;或因涉毒、纹身、同性恋等破坏监规,有可能导致艾滋病传播的劣行,《监狱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可作出规定,应依法予以打击,绝不手软。

3.3.2.2根据艾滋病罪犯的病情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应制定相应的生活补助标准,补充必要的营养素,以增强其机体免疫力。

3.3.3监狱要完善职业暴露防范措施,控制高危行为,把意外的职业暴露减少到最低限度。①监狱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个人防护制度,配备职业防护用品。②医务人员严格落实各项操作规程,避免意外情况发生;一旦发生职业暴露除局部紧急处理外,应及时到艾滋病专业防治机构进行进一步处理。

3.3.4加强对艾滋病罪犯的心理咨询和人文关怀。艾滋病罪犯受到艾滋病病毒攻击,免疫力极差,极易引发感染,而且艾滋病罪犯对疾病极度敏感,身体上的一点点变化会引发他们的高度紧张和恐惧。所以艾滋病患者的就治除药物治疗外,比其他疾病更依赖于心理干预。只有通过对艾滋病罪犯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积极关注,以人文关怀为基础,做好心理疏导才能从根本上矫治艾滋病罪犯。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6

关键词:艾滋病人;隐私权;知情权;冲突;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56-02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2011年9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2.9万例,其中病人16.4万例,死亡8.6万例,而不检测不得而知的潜在感染者数量更是巨大。艾滋病不仅是对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严峻考验,同时也影响了经济、伦理、道德等各个社会层面。

一、艾滋病人隐私权及其保护

隐私权(the right of privacy)一语最早出现于1890年在哈佛法学评论(第四期)发表的《隐私权》中的阐述,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生活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具体人格权[1]。虽然我国在司法实践中承认并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但其依据并不是成文法,而是相关的司法解释,直到2009年出台《侵权责任法》,“隐私权”才成为我国法律中明文规定的公民权利。

隐私权是患者享有的众多权利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人格权。虽然患者隐私权以一般意义上的隐私权为基础,但是,它不是简单地在自然人隐私权前面加上一个“患者”的名称,而是能够充分体现“患者”的特点和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在结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可将患者隐私权界定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避免身体特殊部位不当暴露或被触摸,以及避免医务工作者将其在医疗过程中所掌握和知悉的信息不当泄露的权利[2]。目前我国对于患者隐私权的保护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执业医师法》第22条以及《护士条例》第18条都规定医护工作人员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艾滋病人作为一类特殊的患者,他们的隐私更应得到完善的保护,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艾滋病缺乏必要的了解,盲目歧视艾滋病人,使他们孤立无援,有的甚至走上极端的不法道路,这将不利于社会稳定,也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为寻求有效的以人权为基础抵御艾滋病流行的措施,国际社会形成了艾滋病人人权保护的明确标准和艾滋病人的主要人权,其中就包括艾滋病人隐私权[3]。我国在保护艾滋病人隐私权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第43条规定了医务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将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信息公开。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9条第2款也有类似的规定,该条例第56条规定了对于擅自公开艾滋病人隐私的行为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二、艾滋病患者隐私权与特定人知情权的冲突

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第38条的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的义务包括“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由此可见,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有性关系者享有知情权,这些特定人的知情权不可避免地与艾滋病人的隐私权产生了冲突,对于如何解决这种冲突,现行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隐私权与知情权是两个相对的法律概念,所谓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亦称了解权、知悉权,是1945年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Kent Cooper)首先使用的。知情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知情权,即知政权,是指获取官方的消息、情报或信息的权利[4]。广义的知情权不限于知政权,而是指人们有了解他应该知道的事情的权利,其对象范围很广,如有关个人的信息、政府官员的道德品质和财产状况、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状况等等,对于这些事务,人们都有了解的权利[5]。我国有的学者将知情权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即:知政权、社会知情权、对个人信息的知情权、法人的知情权、法定知情权(即司法机关享有的了解与案件有关情况的权利)。因此,本文中所讲的知情权是指广义上的知情权。

隐私权与知情权产生冲突是由它们的不同性质所决定的:知情权是一种积极的动态权利,而在一定程度上隐私权是一种消极的静态权利。知情权及其相关权利要求尽可能多地了解主体以外的信息(包括隐私),而隐私权的主体却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外界非法知悉、侵扰,使之维持在一种稳定的消极状态,前者的能动性与后者的被动性形成鲜明对比,人们往往对于越是试图隐藏的东西就越感兴趣,从这一点看,知情权和隐私权两者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6]。

隐私权和知情权都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艾滋病患者、艾滋病毒携带者享有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的权利,同时知情单位和个人也都有保密的义务。但是,与艾滋病人有性关系的特定人有了解其病情并决定是否继续保持性关系的知情权。众所周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和性,并且目前没有有效的根治药物,因此,知情权关系到特定人的生命健康,艾滋病人隐私权与特定人知情权的冲突亟待平衡。

三、艾滋病人隐私权保护中的权利平衡

(一)理论平衡点

一般来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是社会调整利益冲突所遵循的原则。对于如何解决权利冲突,按照陆平辉先生的观点,当不同的权利之间发生冲突,而现有法律没有对它们做出明确界定时,裁判者可以通过法律解释对它们进行衡量和配置,其标准就是:价值量大的权利优先;价值量相同时共同抑制,即双方目标不能同时实现,都要有牺牲和让步;此外还要有社会正义原则作为补充。

这种观点类似于日本法学界所提出的“利益衡量理论”。根据这一观点,所以当艾滋病人隐私权和特定人知情权间相互冲突,但又不能使两者同时满足时,我们不得不做出选择,以便形成法所期待的秩序,所选择的标准只能是利益衡量标准。由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不可治愈性所决定,特定人的知情权背后所隐藏的是其生命健康权,它所代表的利益要明显大于隐私权,因此,艾滋病人隐私权对抗相关人员的生命健康权,它在此时应当做出适当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是有特定情形的,知情权人在其他情形下依然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

权利有界限,追求权利的行动“是被限制在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社会普通利益之中的,是受到社会经济结构及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制约的,即以社会承受能力为限度的”[7]。由此可见,法律对患者隐私权的保护并不是绝对的和无限的。

(二)实践平衡点

我国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艾滋病疫情评估报告显示:2009年度全年报告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498例,2009年感染者以性传播为主,异性传播215例,占43.2%,同性传播138例,占27.7%,注射吸毒17例,占3.4%[8]。

由以上数据可知,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将艾滋病人情况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使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进行相关检测,这样不仅保障了特定人的知情权及生命健康权,而且对于减少艾滋病传播,降低艾滋病人数增长率,有效进行艾滋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三)立法平衡点

《实施办法》第43条规定了医务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将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原携带者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公开。可见医务人员有保密义务,但是《实施办法》第35条规定:“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发病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此时医务人员有报告义务。医务人员的保密义务是出于对艾滋病人隐私权保护的考虑,其报告义务则是从公共利益出发的,因此,当艾滋病人隐私权遭遇公共利益时需要向公共利益让步。

但是,对于艾滋病人隐私权与知情权冲突时如何处理,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艾滋病防治条例》仅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此外,2009年11月9日甘肃省制定出台的《甘肃省艾滋病检测阳性结果告知工作规范(试行)》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在得知阳性结果后1个月内必须将自己的感染状况告诉配偶或与其有性关系者,并负责促成配偶或与其有性关系者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咨询和检测。”这首次将《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关于发病事实告知的规定具体化,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一规定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很小。

这里是存在立法缺陷的:将告知主体规定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无法有效保障特定人的知情权,并且也没有任何的救济措施。因此应当完善相关立法,从制度层面在保护艾滋病人隐私权的基础上有效保障特定人的知情权。不能将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完全寄托于艾滋病人及时主动地履行其告知义务,因此这里需要有公权力的介入。卫生防疫机构是进行艾滋病防控的主体,它掌握了艾滋病人的各种信息,肩负艾滋病防控的重任,因此立法上应当规定卫生防疫部门也有将艾滋病人情况告知与其有性关系的人的权利,并可以要求他们进行相关检测;此外还应当明确要求特定人要尊重艾滋病人隐私权以及侵犯其隐私权的法律后果。

参考文献:

[1]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768.

[2]曾琼.论患者隐私权保护中的权利冲突及其协调[J].法商研究,2009,(6):85-92.

[3]蔡高强,贺鉴.论非洲艾滋病人的人权保护[J].西亚非洲,2005,(2):72-77.

[4]杜钢建.知情权制度比较研究――当代国外权利立法的新动向[J].中国法学,1993,(2):45-50.

[5]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423.

[6]杨爱华.论艾滋病人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利益平衡[J].理论学刊.2004,(10):97-99.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7

1、艾滋病不可怕,防治靠大家!

2、共用注射器吸毒会得艾滋病!

3、让我们远离艾滋病!

4、保护你、保护他,保护大家不得艾滋病!

5、遏制艾滋,造福子孙。

6、用好安全套,预防艾滋病!

7、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

8、关心艾滋病致孤儿童。

9、遏制艾滋,履行承诺。

10、认识艾滋病,幸福你我他!

11、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

12、艾滋病可经血、经性、经母婴传播!

13、关心困难艾滋病家庭。

14、检测艾滋病,利人又利已!

15、支持关心感染艾滋病的人们,他们是疾病的受害者!

16、责任、权利、落实。

17、关心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

18、遏制艾滋,信守承诺。

19、预防艾滋病,推广100%的安全套。

20、蚊虫叮咬不会传染艾滋病!

21、预防艾滋病,代代保安康!

22、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就是关爱自己!

23、认识艾滋病,预防艾滋病!

24、得了性病,到正规医院治疗!

2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仍可以正常生活、生产。

26、出门不沾黄和毒,以免把病带回家。

27、预防艾滋病,不共用牙刷,不共用针筒!

28、青少年是预防艾滋病的主力军!

29、全民动员、遏制艾滋。

30、禁毒,禁娼,预防艾滋病!

31、共用工具不会传染艾滋病!

32、预防艾滋病,可免费检测!

33、防治艾滋病,国家有政策!

34、认真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

35、艾滋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36、预防艾滋病,才能不致贫!

37、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38、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

39、一起劳动不会传染艾滋病!

40、艾滋病只有三条传播途径!艾滋病可经血、经性、经母婴传播!

41、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

42、日常生活接触很安全,不会传染艾滋病!

43、一起生活不会传染艾滋病!

44、控制艾滋病,关键在预防!

45、不歧视艾滋病病人。

46、齐心协力,防治艾滋病!

47、xx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为您提供免费艾滋病检测。

48、艾滋病只有三条传播途径!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8

为切实加强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防止艾滋病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根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7号),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04〕1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艾滋病防治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把这一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

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卫生副县长任主任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委员会主要负责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指挥、协调和部署,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查督导艾滋病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艾滋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做好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制订工作计划及安排,负责向市政府及县领导报告防治工作有关情况,保证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落实完成。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二、明确职责,抓好协调配合

县广电局、《新县》内刊社要将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列为宣传重点之一,制定具体的宣传计划,并认真加以实施。县电视台要安排专门时间播出艾滋病危害及防治的节目和公益广告,保证每月播出不少于2次。在每年12月1日世界艾滋病宣传日制作播出专题节目,强化宣传效果。《新县》内刊社要开辟专栏每月刊登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

县教育局要利用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深入持久的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无偿献血知识、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把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落实教材、课时和教学要求,保证初、高中各4课时以上,2005年开课率达到100%。并在图书馆、阅览室备有一定数量的知识读物,在校园宣传栏设有专门的宣传园地。对校医和健康教育的任课教师进行预防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的培训要达到100%,中等职业学校每年新生入学发放预防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处方达100%。落实国家和省有关青少年学生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学的政策,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子女和艾滋病孤儿实施免费接受九年义务制教育,对符合普通高中入学条件者,继续资助其完成学业。

县公安局要进一步加强歌舞厅等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卖淫嫖娼、贩毒和吸食、注射毒品、非法采供血等违法活动。加强对强制戒毒人员、查处的卖淫嫖娼人员和城市流动人口等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会同卫生部门加强对强制戒毒人员、羁押和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的检测、筛查、治疗和有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为羁押和被监管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设立专门羁押、监管场所。积极开展“无毒社区”创建工作,积极配合、支持有关部门开展的海洛因成瘾者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和安全套推广等高危人群行为干预试点的有关管理工作。

县爱卫办要积极组织协调各单位在全社会开展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工作。

县司法局要积极为需要法律援助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提供法律援助。依法治县办公室要结合我县实际,会同卫生等部门开展防治艾滋病法律、法规和有关知识的宣传。

县民政局负责因艾滋病致贫且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家庭和个人的生活救济,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制定并负责落实艾滋病孤儿、孤老救助政策。对实施救助的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检查工作。依法对有关艾滋病防治的社会团体注册登记和监督管理。

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决城镇职工中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加强对外来就业人员的管理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积极提供相应的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配合有关部门在城镇职工中进行防治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工作。

县农发局要充分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工作。要积极配合卫生等部门编制、印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宣传材料,做到村村有宣传品,户户有宣传手册。要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农贸集市、节假日等,在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活动。

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实施艾滋病防治及综合监测工作。进一步规范建设和管理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培训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建立艾滋病综合防治专家组,对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开展治疗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加强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违法犯罪活动;强制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毁型和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负责艾滋病性病专业机构、队伍建设和管理;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其他各类从事艾滋病性病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及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积极争取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

县计生局要负责指导各镇计划生育机构,采取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生殖健康教育、性安全教育和使用避孕节育药具防止艾滋病、性病传播知识的宣教和咨询服务。大力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积极组织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宣传,并在我县娱乐场所、宾馆等公共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

县计发局要按照国家、省、市艾滋病防治规划要求,将其纳入郫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机构所需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基本建设计划。

县财政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安排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并确保落实到位。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县药监局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管,严厉打击伪劣药品及药械的经营流通。负责对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维持治疗试点的戒毒制剂配置的审批和监管。

县交通局负责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对旅客宣传的内容。在车站候车室内,设置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专栏和宣传牌,放置供乘客自取的宣传材料。在各类交通工具中设置公益广告。

县工商局、文体局要切实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管理,督促娱乐服务场所公开张贴和摆放艾滋病防治宣传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

县科技局要将艾滋病性病科研项目列入年度相关科技计划。积极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科普宣传。

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要将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安排适宜不同人群的、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

各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要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纳入政府救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规定给予必要的生活救助。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预防和无偿献血知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和重视艾滋病防治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预防为主,抓好综合防治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重点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以流动人口、农村人群、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等为重点宣传对象,开展以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安全套使用、毒品危害、清洁针具使用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行健康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及性道德、性健康的教育,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办法,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洁身自好,并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

(二)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

在本县较具规模的宾馆、招待所及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摆放安全套,在人流集中、娱乐服务业较多的公共场所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安全套自动发售设施。在从事艾滋病、性病诊治业务的医疗服务机构摆放安全套,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考虑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三)依法管理,强化监督

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严厉打击非法采供血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各部门要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动员工作,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活动,把住医疗用血第一道关口。县卫生局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用血前严格实施艾滋病监测制度,确保用血安全,坚决杜绝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高度重视艾滋病医源性感染问题,特别是加强对外科、口腔科、妇产科和乡村及个体医疗机构等的管理,防治艾滋病医源性传播。县公安局要坚定不移地打击贩卖、吸食毒品和卖淫嫖娼的违法犯罪行为,遏制以至彻底清除艾滋病传播源。

(四)积极开展清洁针具交换和美沙酮替代治疗试点工作

按照省、市有关工作部署和安排,力争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针具市场营销和清洁针具使用促进试点工作,向吸毒者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安全套促进等服务,鼓励他们积极戒毒。

(五)开展以治疗和关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

根据四川省《关于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关怀支持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在有特色的社区服务中心探索开展以治疗和关怀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综合防治工作,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社区、家庭获得治疗和帮助。社区要开展知识培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医疗护理和咨询关怀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使社区各类人群,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性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都能持续、方便地得到有关信息与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预防和治疗的社会环境,同时不断总结推广工作经验。

四、严格标准,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县财政局要按照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印发〈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和自愿咨询检测办法〉的通知》和省市相关规定,落实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工作所需经费,并按成都市相关要求和部署,争取在我县开展自愿艾滋病免费咨询检测工作,落实国家的“四免一关怀”政策,最大限度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认真执行国家对农民和城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免费抗病毒治疗政策。为农民及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对经济困难的病人使用常见机会性感染治疗药物适当减、免费用。积极鼓励针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对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其相关的诊疗费用必须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孤儿提供免费上学政策,原则上由辖区内学校负责接收学生,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这类学生。对艾滋病困难家庭要减免学费。

根据省市相关规定,落实对孕妇实施免费艾滋病防治咨询、筛查的工作,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免费检测工作(具体办法另文下发),降低经母婴途径传播艾滋病病毒的机率。

县民政局及各镇人民政府要把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纳入救助范围,将收入较低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纳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农村感染者和病人家庭减免农业税和农业附加费;全县各社会团体和部门要积极扶持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参加生产活动,通过农村合作医疗和扶助性生产自救等措施帮助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得到基本的医疗和生产、生活救助。艾滋病、性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事的工作可能传播、扩散疾病的,其所在单位应该调整其工作岗位或让其离岗治疗,但不得解除聘用或劳动活同,让他们享有医疗卫生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权益并承担保密责任。

抗艾滋病治疗药物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县卫生部门要严格规范抗艾滋病病毒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及时、有效地做好艾滋病患者救治工作。

根据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采取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减少其无序流动,消除社会歧视。要进一步发挥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怀活动。同时,县司法部门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对恶意传播疾病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加强监测,规范疫情报告

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开展艾滋病综合监测。

县疾控中心为全县艾滋病初筛检测定点单位,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开展高危人群和出入境人员、长卡司机等流动人口的艾滋病疫情监测工作,准确掌握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县公安局按照《四川省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条例》等的规定,对抓获的卖淫嫖娼人员、吸毒人员,在行政拘留、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后3日内通知县疾控中心,进行强制性艾滋病检查。

县司法局对犯人、劳教人员中疑似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应当及时通知县疾控中心进行检查,对确诊为艾滋病病人的要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对刑满释放人员、解除劳动教养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在释放和解教前应通知县疾控中心。

继续开展艾滋病社会学监测和行为学监测工作。郫县艾滋病综合监测工作各成员单位必须按各自的工作职责及时、准确、完整的搜集相关资料,并按时报至郫县艾滋病综合监测工作督查小组。县卫生局要在我县的高危人群中继续开展艾滋病行为学监测工作,并按照《四川省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条例》、《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有关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开展艾滋病及性病检测工作。

县内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和卫生防疫人员、村卫生站、个体诊所医生和供血单位的检测人员作为法定的责任疫情报告人,要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疫情报告。发现艾滋病病人、病源携带者或疑似病人时,应按《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要求,城镇于2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县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县卫生局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立即组织县疾控中心派人赴现场调查,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并及时、如实、准确的向县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对瞒报、漏报、迟报疫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县疾控中心要加强对感染者的随访,及时准确掌握感染者发病死亡情况并按要求及时上报。

六、加强交流,开展科研项目

县卫生部门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争取上级部门对艾滋病防治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以目前开展中英合作“成都市周边小城镇女性性工作者性病艾滋病防治社区干预”为契机,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积极争取国际合作艾滋病防治项目,充分借鉴国际社会防治艾滋病的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县艾滋病防治新机制,努力把我县艾滋病防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七、加大投入,保障防治经费

县财政要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每年至少安排10-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艾滋病防治并列入财政预算,同时对中央、省级财政拨款给予相应配套。以保证“四免一关怀”政策的落实,以及必要的药品采购、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疫情监测、示范区建设、患者救治、免费匿名检测、免费实行母婴阻断、防治能力建设等经费,重点保障监测和防治机构的基础设施和专业人员培训经费以及常年监测经费,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定期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多渠道筹集艾滋病防治资金,鼓励社会团体、企事业和个人为艾滋病工作筹集捐款。

关心防治人员的身体健康,积极避免职业暴露感染。根据人事部、财政部、卫生部《关于调整卫生防疫津贴标准的通知》(国人部发[2004]27号文件)要求,县政府对各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按照一类补助标准给予津贴补助。

八、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督导检查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9

两年前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对我国艾滋病流行疫情进行了评估共同了《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两年来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颁布实施了《艾滋病防治条例》,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制定下发了《中国遏制与预防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010年]》,进一步明确了艾滋病防治的目标。原则,工作策略和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防治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陈竺介绍,中国卫生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的《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指出,中国艾滋病流行特点是:艾滋病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三种传播途径并存,吸毒和性传播是新发感染的主要途径艾滋病发病和死亡情况严重。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存在艾滋病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针对上述流行特点。近两年,中国政府在加强监测、完善病例报告系统、扩大自愿咨询检测、实施综合预防、干预、治疗和关怀、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同时在各类高危人群规模,感染率专题调查和疫情估计、预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丰富了中国艾滋病流行的相关参数。

对艾滋病疫情估计

据了解,截止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235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报告22205例。2007年1-10月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39866例,其中艾滋病病人8539例,死亡4232例。地区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南、广西、新疆、广东和四川六省,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占全国累计报告数的80.5%。河南、云南、广西、安徽广东和湖北六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人数占全国累计报告的83.0%。2007年1-10月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和病人中,异性性传播占37.9%,同性性传播占3.3%;注射传播占29.4%,既往采供传播占6.1%,输血及使用血制品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6%;传播途径不详占17.5%。同时,年龄分布截止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20-39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70.0%:艾滋病病人以10-49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69.9%:艾滋病死亡以20-49岁年龄组为主,占报告总数的72.0%。而性别分布:截止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性占71.3%,女性占28.7%;艾滋病病人中,男性占60.6%,女性中占39.4%。2007年1-10月全国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男性占70.5%女性占29.5%,艾滋病病人男性占64.7%,女性占35.3%。结果显示2007年经异性性传播的艾滋病病毒者和病人估计数比2005年增加近5万人,嫖客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较2005年相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结果表明,今年男男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病人估计数比2005年增加近3万人。主要是许多地市使用了近2年当地开展的男男人群规范和感染率调查的数据,比以往用成年男性人口数进行规模估计更符合该人群的实际情况。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估计数比2006年减少2万余人。全国范围的大筛查使相关部门对吸毒人员的规范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的了解更加全面。2007年该人群规模估计低值仅为2005年规模估计的86%。2007年有偿采供血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估计数比2005年减少12万人,全国开展的既往有偿采供血人员大筛查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该人群规模和感染人数资料估计数较以往更接近实际情况。

艾滋病流行特点

疫情估计结果显示:2007年估计总数较2005年增加5万,现存艾滋病病人数由2005年的75.5增加到2007年的85万,2007年估计的新发感染人数约为5万,较2005年估计的7万新发感染人数减少了2万。陈竺介绍,艾滋病流行特点有所改变,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2007年估计5万新发感染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0%;母婴传播占1.1%。历年报告病例中男性性传播的百分构成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男男性传播从2005年的0.4%上升2007年的3.3%;异性性传播从2005年的10.7%上升2007年的37.9%。

并且,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1998年以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疫情报告。截止2007年10月,全国有74%的县(市、区)报告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同时,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艾滋病综合监测资料显示,有40%的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有60%的暗娼不能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有70%的男男者最近六个月与多个性伴发生,只有30%坚持使用安全套,在与男性进行商业时坚持使用安全套者的比例约为50%。疫情报告和疫情估计结果分析显示,约50万感染者还没有被发现不了解自己的状况;在已报告的22万感染者和病人中,追踪和随访难度较大,随访率不高,存在进步传播的危险。尤其是近几年来,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出现了重心流行的迹象,全国梅毒报告发病率由1987年的0.08/10万增长到2006年的13.35/10万,年增长率为30.66%。性病哨点监测的结果显示,28.9%的哨点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对感染者存在歧视现象,许多有高危行为人不自愿接受艾滋病检查,感染者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感染状况增加了艾滋病传播的危险性。

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4)》与《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中指出了影响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开展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和政府承诺,加强法制建设加强信息的交流和利用,完善检查系统,开展更有效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督导与评估以及增加经费支持等。2006-2007年,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报告反映了2005-2007年的主要工在进展。

陈竺介绍说,中国一直十分重视艾滋病预防,并积极救治和安

置艾滋病患者。两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履行承诺,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为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如2006年初,国务院颁布《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中国的艾滋病防治纳入法制轨道强调了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明确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防治经费投入,为有效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各项措施奠定了法律基础。积极响应联合国倡导的“一个国家计划一个协调机制、一个督导评估体系”和“三个”原则,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统协调领导下,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06年3月下发的《中国揭制和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2007年6月,制订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架(试行)》,完善了“三个一”原则在中国的落实。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人进一步加大。2006年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增加到8.54亿元,2007年增加到9.44亿元。据各地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不完全统计地方财政也相应加大了艾滋病防治经费的投入。

资料显示,2004年联合评估报告指出,民间组织能力不足,参与工作有限尤其在基层更突出。近两年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的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企业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部级的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继续积极开展工作,并支持社区民间小组发展和能力建设。省级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2007年10月底已达到了18个,并带动了几十个地市级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的成立。

2007年6月,国艾办下发了《关于动员企业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动企业参与防治工作。财政部、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人向艾滋病防治事业进行公益救济性捐赠的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全国工商联、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全球企业抗击艾滋病联合会等在协调企业开展艾滋病防止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006年,国艾办召开了“疑聚名人、媒体、企业力量、共同抗击艾滋病”座谈会。濮存昕徐帆、周涛张朝阳蔡国庆成为卫生部预防艾滋病宣传员后,、李丹阳、姚明、侯耀文等演艺界,体育界名人也参与到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中来。预防艾滋病宣传员积极参与中央宣讲团的政策宣讲,农民工、儿童青少年、大学生宣教、以及预防艾滋病公益演出等活动;拍摄宣传海报、公益广告、录制公益歌曲;到基层看望、慰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致孤儿童,深入戒毒所、劳教场所、娱乐场所等开展宣传工作,引起了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关注。

加紧重点人群宣传教育

陈竺介绍说,国艾办和有关部委对流动人,青少年、妇女、少数民族等人群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宣传活动,设计制作了多种艾滋病防治平面,影视传播材料和实物,翻译下发了维、哈、蒙、藏、朝等9个少数民族语言的艾滋病防治平面材料。国家民委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防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拍摄了多语种的艾滋病防治宣教片。

2006年9月,启动了中国儿童预防艾滋病活动、教育部、卫生部印发了《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基本知识》。2007年6月,国艾办、教育部、卫生部、共同发起主题为“预防艾滋病,共建美好校园”的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编印了《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读本》,举办全国大学生防艾宣传讲比赛。招募大学防治艾滋病宣传志愿者开展“面对面”宣教教育活动。

教育部为4000多所学校配备了预防艾滋病教育教学资料。万余名学校师资接受了专题培训,师范院校开展了职前培训工作,举办了全国艾滋病防治现场观摩会,组织了“全国青少年预防艾滋病网上有奖问答活动”,点击率达到1800万人次。同时,开展以“青春红丝带”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有14000多名青少年参与了校内青少年的同伴教育网络。“面对面”交流青少年达20万人,并通过互联网覆盖了320万青少年。

而且,2006年,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发起部委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制定了各自的年度工作计划,在系统内成立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领导机构6071个,针对农民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国艾办、、建设部、卫生部、北京市防艾委在北京建筑工地,为农民工举办了“携手抗艾”你我同行演出活动。

全国妇联也积极开展了“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提高妇女参与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全国妇联在127个示范区继续开展了“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2006年组织志愿者12万人,培训各类骨干971万人,有2725万名女性接受了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占示范区女性总数的67%其中15-49岁女性为1652万人,占该年龄段女性总人数的83%:女性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1%,其中15-49岁女性艾滋病防治知晓率达92%。2007年,又将“面对面”宣传教育工作扩大到148个全球基金项目县。

关怀救助不留余力

2006年,国艾办、卫生部、民政部、人口计生委、全国妇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联合开展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帮扶活动,下发了帮扶活动方案。全国妇联、卫生部、国艾办于2006年1月联合开展了“12.1关注孤儿,万户爱心家庭公益行动”,募集资金200万元,制定了具体工作计划。2006年3月,民政部等15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为孤儿包括艾滋病致孤儿童提供生活,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投入资金5000万元,重点资助河南,云南等受艾滋病影响儿童较多的省份,用于建立艾滋病孤儿童救助安置指导中心,并逐渐建立起艾滋病致孤儿童安置模式。目前,90%以上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得到家庭和上学支持。一些大龄儿童得到职业培训。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连续4年举办了艾滋病致孤儿童夏令营。

2007年9月,民政部、国艾办、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河南省郑州共同举办“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研讨会”。2007年、河南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进步加强艾滋病致困人员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加大地方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分类救助,推动艾滋病致困人员的救助安置工作深入开展。近年来,全国综合防治示范区探索建立抗病毒治疗与关怀,生产与自救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对帮扶活动。募集资金用于改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及其家属的生活状况。帮助他

们开展生产自救,到2007年3月底全国127个示范区建立277个关爱机构(如温馨家园、阳光家园等),共有3167名孤儿(占全部学龄孤儿的g3%)接受“两免一补”的救助:20879患者得到了生活救助,6255人得到支持,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家庭增收活动和政府部门的救助,以及各种关怀和支持,受艾滋病影响家庭与普通家庭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减少。

参与国际合作 加强科学研究

据了解,中国艾滋病的国际合作不仅表现在国际合作项目的引进,而且逐步在国际援助方面发挥作用。目前,国际合作项目支持的省份从云南、广西、新疆和四川等艾滋病疫情严重地区,逐渐扩展到内蒙古黑龙江吉林青海宁夏等低流行地区;支持的领域已经从以监测培训为重点,逐步推广到综合防治,从治疗、关怀和预防干预为重点,扩展到鼓励、支持民间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国际合作项目的作用已从引进技术更新理念,到推动国际成功经验在中国的应用和“五年行动计划”目标的实现。

中国积极承担国际义务,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援助和技术支持,为非洲国家的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开展培训,合作开展亚洲区域“中、缅老、越跨边境区艾滋病防控合作试点项目”,向全球基金捐款1000万美元,向来自多个发展中国家的考察学习人员介绍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爱滋病防治会议交流和分享防治信息等。

科技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中对艾滋病防治研究给予专项支持。艾滋病疫苗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制的基因工程疫苗完成了期临床试验,达到国际同类疫苗免疫水平,目前进入期临床研究,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取得重大成果,发现我国的HV-1亚型重组型及其流行特征:成功研制一批重要的艾滋病病毒检测试剂,积极研制抗艾滋病药物,探索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越来越多应用型研究推进艾滋病各项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艾滋病防治条例篇10

中图分类号:G455 ;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043-02

摘要:高中学生因其特殊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是艾滋病易感染人群和艾滋病后续感染的主要潜在人群。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必要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对该校高一、高二、高三年级部分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基础上,通过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揭示了目前该校高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其艾滋病防治知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了对县城中学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模式的初步思考。

关键词:县城中学;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模式

2011年12月1日是第24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的宣传活动,让艾滋病再次走近大众。当前,中国的艾滋病总体属于低流行疫情,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定的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云南省是中国艾滋病重灾区,截至2011年底,估计我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78万;就云南省,截至2011年10月31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93567例,约占占全国总数的12%。[1]其中,今年1至10月报告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万余例。云南省自1989年发现146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病毒不断流行和蔓延。目前,已出现由吸毒、、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的特点。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心理上均发生着巨大变化,尤其是生理变化快于心理变化,困惑感、独立与依附的矛盾心理、追求新奇和追求成熟感成为该年龄段的共性,总体表现出“长大未成人”的特征。所以,这个时期又是人生的“危险期”,加上中国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现象复杂,若不对高中学生进行必要的艾滋病防治教育,将会对未来社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后果。

一、高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情况

下文的数据来源于对该校学生进行的“中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00份,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各1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年龄集中在15-20岁;男生占42%,女生58%;家庭所在地,为普通农村的占60%,为城镇周边农村的占20%,为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占6%,为县城的占13%;父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11%,初中占65%,高中占18%,中专或大专占2%,本科及以上占4%。

(一)高中学生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

在调查中,有96%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91%的学生认为自己“了解一点艾滋病的基本常识”,8%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了解艾滋病的基本常识”;75%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准确命名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83%的学生能认识到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88%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发病周期长,感染上艾滋病不会立即死亡;53%的学生能正确区分“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这两个概念;65%的学生知道艾滋病在目前条件下无法治愈;85%的学生能正确回答艾滋病病毒的三大传播途径,但也有12%的学生明确表示艾滋病病毒会通过空气传播、相互亲吻、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染,79%的学生认识到“共用牙刷、剃须刀或其他针刺器械有感染艾滋病的危险”;36%的学生知道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检测的人员可在有关医疗机构得到免费服务;30%的学生知道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程度为“快速增长期”。

(二)高中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渠道。

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学生“参加过艾滋病培训”;43%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过艾滋病及防治方面的课程”。目前,高中学生获知艾滋病知识的途径中,“电视、广播节目的介绍”占36%,“看书、报、杂志时知道的”占29%,“从网络上获知”占2%,“自己身边有人得此病才知道的”占1%,“学校的宣传活动”26%,“其他”占6%。

对于学生自己希望的获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渠道,32%的学生选择“课堂”,25%的学生选择“电视”,8%的学生选择“广播”,11%的学生选择“报刊”,17%的学生选择“网络”,7%的学生选择“专门的宣传品”,“参加讲座或是培训”和“社会宣传活动”这两个选项无人选择。

(三)高中学生对自己与艾滋病关系的认知态度。

关于“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的调查中,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67%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可能会感染艾滋病,18%的学生表示不知道;89%的学生表示想了解艾滋病的相关防治知识;25%的学生表示个人学习艾滋病知识可能会被人误解为自己患有艾滋病;通过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一些实际例子了解到,52%的学生能理智和客观地对待艾滋病及其患者;58%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产 生同情,40%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表示讨厌、鄙视、躲避等敌对态度,并表示拒绝与之来往。

感染艾滋病时求助对象比较图

问题“假如你不幸感染了艾滋病,您的第一反应或行动是?”,选项1为“沉默,想办法隐藏”,选项2为“告诉要好的朋友,寻求帮助”,选项3为“告诉家

人,寻求支持”,选项4为“告诉老师,请求帮助”,选项5为“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寻求治疗”,选项6为“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各选项出现频次占总频次的比例如上图所示,学生主要求助于朋友和医院,其次是网络,求助父母和老师的比例相当低。

二、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知道艾滋病的危害,但并没很担心现实生活中的威胁。

83%的学生能认识到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65%的学生知道艾滋病在目前条件下无法治愈;30%的学生知道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程度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但只有1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感染艾滋病的可能。这表明学生知道艾滋病的危害,但没有真正重视艾滋病的危害性,并不担心现实生活中已经存有的威胁。

(二)学生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掌握上存在知识“盲点”。

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有一些了解,但这种了解是还存在一定模糊性,表现为问卷中前后回答不一致,对一些理论问题或识记性问题回答较为准确,但对实际应用的问题出错率较高。比如,85%的学生能正确回答艾滋病病毒的三大传播途径,“血液传播”、“传播”和“母婴传播”,但就“献血”、“刺青”、“拔牙”、“使用安全套”、“使用一次性针头”等方面的具体问题的回答上,回答的正确率均低于78%。

(三)学生获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渠道单一,表现出私秘性特点。

被调查者获得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个人主动获知和学校宣传,其中,前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后者,表现出信息获取渠道上的私密性。大多数学生喜欢通过,“影视”、“广播”、“书报杂志”、“互联网”等较隐私的方式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还有25%的学生表示个人学习艾滋病知识可能会被人误解为自己患有艾滋病。

(四)学生“羞”于与家人、老师公开谈论艾滋病防治问题。

86%的学生表示“偶尔谈论过艾滋病防治问题”,谈论的对象主要是同学和朋友,与家长和老师谈论的情况很少。当遇到感染艾滋病情况下,42.1%的学生会求助于医生,28.6%的学生求助于朋友,19.5%的学生求助于网络,只有3.8%和4.5%的学生分别求助于家长和老师。究其原因,在访谈过程中得到的主要答案是害怕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指责,其次是学生对艾滋病仍存有一定的偏见。

三、对县城中学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教育模式的探索

位于县城的中学,相对于大城市的中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但相对于位于乡镇的中学而言,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县城中学的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新、奇的事物,面对更多“离奇”的社会现象。县城中学的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加之高中学生生理和心理上“求新求异,对社会认识又较为懵懂”的特性,大大增加了该群体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现结合县城中学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以及学生对艾滋病防治认识上的共性和问题,对县城中学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的教育模式提出以下思考。

(一)学校要注重营造一种既重视又平等的教育氛围。

教育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也较明显。对艾滋病防治的教育更多体现为一种社会责任,只有学校领导、教师共同重视,明确教育的意义,才能营造出有益的教育氛围。对艾滋病的防治教育而言,更需要的是一种平等的氛围,不倡导学校和教师因重视艾滋病防治教育而压制学生学习。平等的教育氛围能让学生较为独立地获取知识,按照自身需要和兴趣去获取知识,尤其是艾滋病防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性健康教育,只有一改传统的“说教”式、“填灌”式的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以更自然、更轻松、更乐意的态度去获取性知识。也只有在平等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学习艾滋病知识、谈论艾滋病知识才有了平等、公开的环境,才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防治艾滋病是个人生活的基本需要,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本质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

(二)学校教师积极承担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重担。

县城中学虽位于县城,但80%是高中学生来自农村,76%的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由于农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加上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家长对艾滋病防治的认识不足,无法承担对子女进行相应的艾滋病防治教育。这使得家庭教育的内容转嫁到学校,使学校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学校教师要从大处着眼,认识到艾滋病防治教育的现实意义,积极承担起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重任,用对待传统课程的那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向学生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尤其是相近科目的教师(如生物、健康教育等)和班主任,更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艾滋病防治教育,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三)充分发挥学校课堂教育的主阵地优势。

学校课堂教育是高中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方式,32%(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渠道中最高比例)的学生愿意选择通过课堂来获取艾滋病防治的知识。但是,目前学校开设的健康教育课教学形式基本依赖于正规课堂授课,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态度、行为的培养,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不能及时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对课程内容是否有兴趣等方面的反馈,也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因此,学校课堂教育应跳出纯课堂讲授,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诸如:通过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组织观看电影、电视或收听广播,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艾滋病防治方面的杂志、报纸和其他宣传资料等活动来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举办展览会、主题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班级黑板报评比、开展“志愿者”系列的社会实践等活动来指导学生应用艾滋病知识,深化自身认识。

(四)利用同伴教育,化解艾滋病防治教育中的尴尬。

同伴教育指具有相同(相似)的年龄、背景、经历、生理状况,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语言的人们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教育目标的一种学习形式。[2]性健康教育是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中国自古以来“谈性色变”,不能客观地看待性问题,尤其是处于过渡阶段的高中学生,谈到性容易出现起哄或羞涩得一言不发等状况。这样,教师可事先准备好相关学习材料,通过开发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利用同伴间相互影响和限制的作用,来提前普及性知识,进而化解教育中的尴尬。教师也可以QQ群、QQ空间、博客等形式,成为学生的网络同伴,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此外,同伴教育的这种用“朋友告诉朋友”的方式宣传和艾滋病的相关信息,也可取得好的效果。

(五)放大“案例”效应,让学生的学习身临其境。

学校可以主动联系一些公益组织和相关部门,通过一些吸毒人员、艾滋病感染者等“特殊案例”,让其讲解自己的经历及对人生的悔悟,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通过与“特殊案例”现场真实地沟通交流,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的方式更生动,也能激发学生对艾滋病防治更深层次的反思,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六)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争取与县级有关部门合作。

县城中学有较好的区位优势,信息获取便利。学校可积极争取与县级卫生、宣传、公安等部门合作,学校主动出人员(教师和学生)、出方案、出场地,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等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及时发挥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进而调动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