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25 16:49:33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方法;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工作原则,不断完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法制管理、监督监测、医疗救治及免费咨询服务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深入开展防治艾滋病工作,努力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工作目标

(一)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机制。

(二)广泛、深入和持久地开展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宣传,使全民预防艾滋病、性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高危行为人群达到90%以上。

(三)高危行为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50%以上。

(四)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专业人员上岗培训率达100%。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艾滋病防治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作为实践“*”重要思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以及目标管理考核内容,明确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

区政府统一领导本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成立金山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实施,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制定年度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定期对各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区公共卫生联席会议报告,确保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络员会议。

各镇(街道)要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负责、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制,落实有关政策,解决突出问题。要把艾滋病防治工作与建设健康城区、创建国家卫生区、构建和谐社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有利于艾滋病防治的社区环境。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积极做好本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并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协调下,配合做好相关工作。要根据工作计划定期开展自查、抽查和监督检查,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向主管部门和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报告。

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特殊作用,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好对目标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做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关怀以及其它艾滋病防治工作。

(二)坚持预防为主,广泛开展宣传教育

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一般人群与重点人群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和科普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办法,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消除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歧视。

区卫生局要制定全区防治艾滋病、性病的培训和知识宣传计划,编印、发放宣传资料,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之中,要结合健康城区创建,向广大市民提供科学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并为有关部门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区委宣传部负责制定艾滋病防治宣传报道计划,监督和检查有关媒体对艾滋病宣传报道计划的具体执行情况。新闻单位要将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列入宣传重点,金山电台、电视台要保证有一定时段播放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广告,金山报等报刊杂志要保证有一定版面刊登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广告或专题文章。

区教育局要把预防艾滋病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在本区中、小学进行适时、适度地预防艾滋病及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区人口计生委要结合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日常宣传和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社区居民中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

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部门所属的监管场所要对干警和管理人员进行艾滋病、性病预防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和认同,要对被羁押嫌疑人以及被收教对象开展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区农委要充分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卫生等有关部门编写、印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宣传材料。

区卫生局、商旅委、公安分局、司法局、工商分局等部门要加强对宾馆、酒店、发廊、美容美发沐浴等服务场所的艾滋病防治的日常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

区总工会、团区委、区妇联等社团组织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系统和工作网络的优势,在不同人群中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依法加强监管,落实干预措施

区卫生局和血站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等法律法规,切实加强血液管理,坚持自愿无偿献血制度,大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提高无偿献血率。血站必须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艾滋病、梅毒等病原学检测,检测呈阳性的,严禁使用,以杜绝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区卫生局要依法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消毒和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经常性监督检查,特别要加强对社会办医、个体医疗机构的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

医疗机构要加强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节约、安全地使用血液资源,严格执行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临床用血,提高成分用血比例,推广和倡导自身输血。同时,要加强血库管理,建立严格的血库管理工作制度,要将临床用血安全的有关指标列入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考核的内容。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做好介入性诊断、治疗器械和实验室用具消毒工作。要严格执行《*市一次性医疗用品废弃物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毁形、消毒和回收工作,防止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分局要做好治疗艾滋病药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生物材料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审查和质量监督检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等无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非法制造行为。

区公安分局要加大对吸毒贩毒、、非法采供血行为的查处力度,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宾馆饭店、咖啡馆、酒吧茶座、歌舞娱乐、美容美发、桑拿浴室、按摩足浴、游泳场(馆)等公共场所相关人员的行为干预工作。

区人口计生委和区卫生局要利用计划生育工作网络和预防保健三级网络,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策略,在镇(街道)、社区、娱乐场所等地设立安全套自动售货机。

区卫生局、区妇联和区人口计生委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三级妇幼保健网络的作用,在加强孕产妇产前检查、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及婴儿保健的基础上,建立综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检测、治疗及关怀服务体系,探索符合实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模式,有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各医疗卫生单位和有关部门要对医疗卫生人员和有关职业暴露人员进行培训,对有关职业易感环节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医疗卫生人员及有关职业暴露人员因不规范操作、管理不善而感染艾滋病。要实行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发生职业暴露后,必须迅速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及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四)加强疫情监测,规范疫情报告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开展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力求准确掌握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量、疫情变化、阶段性情况和流行趋势。区卫生局、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等部门要联合开展全区艾滋病高危人群的基线调查,开展主动监测,对监管场所内的吸毒、、人员和性病患者实施HIV检测;卫生部门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配置自愿咨询检测点,实施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各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要做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发现工作。

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本辖区艾滋病疫情。对于隐瞒、缓报、谎报疫情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疫情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五)加强病人和感染者管理,落实减免政策

根据卫生部《关于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意见的通知》(卫疾控发[1999]164号文件)要求,采取医疗服务、社区服务、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实行轻症病人分散随诊、上门服务,重症病人入住定点医院治疗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体实施对感染者和病人咨询、医学访视、就医指导、医疗服务和家庭护理等工作,医疗机构负责做好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医学随访工作。属被拘留、劳改、劳教和羁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应在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实行相对集中管理。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阻断母婴传播、艾滋孤儿免费上学,关怀救助艾滋病家庭)政策,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成员实施社会关爱,消除歧视和社会恐慌,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对恶意传播艾滋病的感染者或病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防治能力

要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契机,不断加强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推动性病门诊规范化建设和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建设,改善防治工作条件,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区卫生局作为全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主导意识,积极为政府当好助手和参谋,加强队伍建设,把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热爱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人员充实到防治队伍中来,积极开展培养、培训工作,在全区建立起一支集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检验检测和临床医护为一体的专业防治队伍,切实提高我区在艾滋病预防控制、检验检测和医疗救治等方面的能力。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2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危害。到20**年,把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建成覆盖全区的艾滋病监测体系和筛查实验室检测网络,实现区级以上医院卫生机构艾滋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建立分布合理的性病监测网络,为艾滋病和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各区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全区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65%以上。在人员流量较大的汉中长途汽车站、市公共汽车运输公司常年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车室必须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医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5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区上建立美沙酮治疗门诊为吸食成瘾者提供服务。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7.建立和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性病的年发病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

8.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和家庭为主,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5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8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致孤儿童l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到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2.全区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l00%,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汉中机场、汉中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医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对吸食人员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对吸食阿片类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7.临床用血**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区上建立一所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8.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和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新闻媒体单位要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区政府有关新闻网站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代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并结合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各镇、乡、办事处及居委会、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个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固定标语或公益广告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曰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编制适合农村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各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民政、计生部门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司法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区疾控中心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宾馆、饭店、洗浴和娱乐等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要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成瘾者药品维持治疗覆盖率,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市上设立在吸食阿片类问题严重的**区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开展并逐步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结合实际,建立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严禁高危人群献血液(血浆)。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区卫生局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四)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艾滋病治疗措施,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救助。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区卫生局应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要设立定点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支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区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相关部门组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区卫生局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务、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区劳动保障、卫生部门要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切实保障合理医疗需求。

2.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要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3.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建立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要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规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

4.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五)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网络。

1.建立适宜的服务模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网络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要建立和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的机构,要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建立高危人群综合监测网络,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合理规划和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

4.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实行二级生物实验室市级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实行分级管理和年度考核。

5、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各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建立监测结果制度。

(六)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网络的分布,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区人民政府已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了责任和任务,实现目标考核管理。区政府成立了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并设立办公室。区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每季度将向市级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情况。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击犯罪、等违法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职业暴露。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体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与评价方法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继续教育内容。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本辖区、本系统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3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府发〔2004〕40号)精神,为有效遏制艾滋病在我县的传播和蔓延势头,现结合卫生部《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和《实施指南》(试行),提出我县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

艾滋病防治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把这一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坚决遏制艾滋病的传播蔓延势头。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10年)的通知》(国发〔**〕3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5年)的通知》(〔**〕40号)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10年)的通知》(**办发[**]21号)精神,制订具体防治目标和行动计划,实行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县成立由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协调机制,落实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

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作为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机构,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改进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加强对基层的指导,解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定期组织开展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督查,对因领导不力、措施不当、隐瞒疫情、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二、坚持预防为主,落实综合治理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宣传部门要对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统一部署,坚持面向群众、面向农村和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重点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常性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组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免费刊播预防艾滋病防治知识专题节目、科普文章和公益广告。在平时和每年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月活动期间,要在广播电视的黄金时段和报刊显要位置刊播有关艾滋病防治内容的报道,使公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和办法,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通过宣传,使群众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其中14—49岁妇女及青少年知晓率分别达85%以上;高危人群知晓率达到85%以上;艾滋病病人及家庭成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

农业部门要充分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在农村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工作。要积极配合卫生等部门编写、印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宣传材料,做到乡乡有音像宣传品,村村有宣传挂图,户户有宣传手册;支持乡(镇)建立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栏。要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农贸集市、节假日等机会,在群众集中的地点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活动。

县教委要将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普通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课时和教学要求。按照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在全县中学生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无偿献血知识、性知识、性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为艾滋病孤儿创造就学条件,确保所有艾滋病孤儿得到生活救助和免费完成义务教育。

县交通局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纳入对旅客宣传的内容。要在候车、候船室内,设置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专栏和宣传牌,摆放宣传教育材料;有影视广播播放条件的旅客集中场所,要适时播放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

县文化、工商部门要切实加强娱乐服务场所管理,要求娱乐服务场所公开张贴和摆放艾滋病防治宣传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等健康促进工作。

卫生部门要加各类医疗卫生人员有关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尤其是要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验、采供血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必须进行专业培训,同时,加强防治能力建设,建立防治艾滋病药品储备库,使90%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得到规范的诊疗、监护和预防保健服务,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人员提供及时的安全保障服务。要会同县公安、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开展药品维持治疗和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工作,并逐步加以推广,力求切断因注射吸毒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途径。

县人口计生部门要组织各级计生组织,在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中,将艾滋病性病预防知识和生殖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妇女的自我保护和保健能力,利用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网络,大力推广正确使用安全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以及配偶人群中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5%以上,其他高危人群达到70%以上。同时,医疗服务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要采用咨询、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就诊患者、服务对象宣传艾滋病防治和安全套使用知识。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要采取适宜的形式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设立安全套自动售套机。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宣传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推广使用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公益广告宣传。

县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来足境外就业人员的管理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县公安局在受理常住境外人员办理一年以上居留手续时,要严格审核其检查证明。

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团体,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要将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教育列入工作计划,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或单位,组织开展适宜不同人群的、生动活泼的“青春红丝带”等宣传教育活动。

县红十字会要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企业的作用,积极筹集各种捐赠,组织自愿者深入社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进行人道主义的关怀和帮助。

(二)依法管理,强化监督

县卫生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加强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会同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动员全社会健康适龄人员积极参加无偿献血,提高无偿献血率,同时,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会同食品药品监管、公安部门切实加强对采供血机构的管理,加大对非法采供血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坚决杜绝艾滋病经血液途径传播。要强制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做好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用后毁形和有关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工作,防止艾滋病医源性传播。

县公安局要依法严厉打击、贩毒和吸食、注射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强制戒毒人员、查处的人员和城市流动人口等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公安、司法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羁押和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检测、筛查、治疗和有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采取必要措施,为羁押和被监管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设立专门场所。对从事打击、吸毒以及在戒毒所、收容所、看守所等特殊岗位和基层派出所的干警,加强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培训,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三)切实做好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

我县是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要开展以治疗和关怀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四免一关怀”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推动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在社区、家庭获得治疗和帮助。要针对社区需求,提供知识培训、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医疗护理和咨询关怀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使社区各类人群,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性病患者以及高危人群都能连续、方便地得到有关信息与服务,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预防、治疗,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县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要加强示范区工作的组织管理,按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指导方案》要求,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合作,完成基线调查,落实能力建设、医疗救助、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教育和动员、在高危人群中开展同伴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针具交换和社会市场营销、性病诊疗服务、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病人与感染者生活救助等示范区工作任务。

三、加强疫情监测,规范疫情报告

实施艾滋病自愿免费血液初筛检测和相关咨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艾滋病疫情监测,开展高危人群流行病学调查,力求准确掌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数量、疫情变化阶段性情况和流行趋势。近期内开展一次由县人民政府负责,各街镇乡及各有关部门参与的,针对有外出卖血史的外出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筛查工作。

各街镇乡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严格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上报本地区艾滋病疫情,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对瞒报、漏报和迟报疫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防治经费

县财政要加大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落实艾滋病防治示范区配套经费,保证必要的药品采购、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疫情监测、示范区建设、防治能力建设和患者救治的经费。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要合理安排防治经费,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能力建设。积极支持有关医疗卫生机构改善艾滋病防治基础设施,改善防治条件。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监管人员培养、培训工作,提高防治技术水平和监管能力。同时,高度关心防治、监管人员的身体健康,努力避免职业暴露感染,落实对基层防治、监管人员实行津贴补助政策。

五、开展关怀救助,加强病人管理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4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二章宣传教育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和从事旅客运输的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置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广告牌或者张贴艾滋病防治公益广告,组织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应当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当利用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向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时,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入境口岸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出入境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指导。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纳入妇女儿童工作内容,提高妇女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咨询、指导和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传。

第二十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支持本单位从业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开通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向公众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和指导。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艾滋病流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承担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和完善安全套供应网络。

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第三十一条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被依法逮捕、拘留和在监狱中执行刑罚以及被依法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艾滋病传播。

对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防治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经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予以技术指导和配合。

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三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

第三十五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第三十八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封存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经检验,属于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当进行卫生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对未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及时解除封存。

第四章治疗与救助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

(一)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二)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第四十五条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免收杂费、书本费;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当减免学费等相关费用。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的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宣传、培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在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项目给予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储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检测试剂和其他物资。

第五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措施,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公益事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组织、领导、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或者未采取艾滋病防治和救助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职责的;

(二)对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三)其他有关失职、渎职行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本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

(三)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核查,或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

(四)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医源性感染的;

(五)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的;

(六)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

(七)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的;

(八)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七条血站、单采血浆站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血站、单采血浆站的执业许可证:

(一)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未进行艾滋病检测,或者发现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仍然采集的;

(二)将未经艾滋病检测的人体血液、血浆,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供应给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有执业许可证件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九条未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进口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禁止入境或者监督销毁。提供、使用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的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物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物品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未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进口血液制品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六十二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

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有、、多性伴、男性同性、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艾滋病检测,是指采用实验室方法对人体血液、其他体液、组织器官、血液衍生物等进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及相关免疫指标检测,包括监测、检验检疫、自愿咨询检测、临床诊断、血液及血液制品筛查工作中的艾滋病检测。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5

刚才,通报了我区2011年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传达了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部门职责,并就我区如何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了具体安排,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1、总结成绩,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乡流动人口日益复杂化,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一是艾滋病感染者报告人数呈上升趋势,2011年1-10月累计报告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及病人101例,分布在全区8个镇(街)。二是艾滋病防治意识还不够强。对防艾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工作中存在着松懈现象,相互之间主动协调、配合的意识不强,信息交流不够通畅,防治能力还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和工作要求。三是艾滋病宣传教育还不够深入。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宣传教育还不够广泛,社区居民、农民工等人群对艾滋病防治知识还比较缺乏,知晓率比较低,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消除歧视的任务仍然很重。四是高危行为干预覆盖面和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输出人数增加、城乡人口流动速度加快、生活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给艾滋病防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扩大高危人群干预覆盖面,如何提高高危行为干预质量,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多措并举,综合救治,不断提高艾滋病防治工作水平。

艾滋病防治工作涉及领域广、难度大、技术有限,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综合防治,从源头进行治理,才能阻断传播途径,做好这项工作。因此,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方针,不断提高防治工作水平。

一是要广泛开展宣传,切实增强自我防护能力。要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在群众中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政策,引导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珍爱生命、抵御艾滋"的健康氛围。要加强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深入推进防艾宣传"进单位、进工厂、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帮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掌握艾滋病传播原因、途径和自我防护措施,消除恐慌心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自重自爱的宣传教育,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家庭责任感,主动配合防治工作,降低艾滋病传播的危险。要大力开展反对艾滋病歧视宣传活动,消除社会歧视和偏见,引导群众关爱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各单位、各系统都要结合各自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全面系列宣传教育。

二是要完善监测网络,及时掌握流行趋势。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和流行趋势是防治艾滋病的基础。各防治艾滋病机构和疾控部门要认真落实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对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要不断完善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进一步健全以疾控中心为龙头,以重点乡镇卫生院为依托,以医院、保健、婚检机构和羁押场所为网点的区、镇、点三级贯通的疫情监测体系,推广使用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着力提高监测检测能力。各检验监测单位要健全档案,完善数据库,发现问题要及时送检,反馈信息,跟踪管理,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检验、谁把关。做好特殊服务行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监测工作,切实做到发现一个,检测一个,逐一管理,不漏一人,不放走一个。要拓展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艾滋病咨询服务功能,教育、引导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参加免费的自愿咨询和初筛检测。要加强艾滋病实验室建设,规范艾滋病检测管理,确保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要认真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加强监测报告信息网络建设,坚持不懈地做好经常性疫情监测、报告工作。

三是要加强干预措施,切实阻断传播途径。积极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手段。要针对艾滋病通过性途径传播比例不断上升的新情况,重点加强流动人群、吸毒人员、农民工等高危人群的预防干预,要在宾馆客房等住宿场所免费放置计生用品,严厉打击**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性病病人的综合干预,努力切断性传播的途径。进一步巩固和发挥美沙酮社区维持治疗的效果和作用,逐步探索在监管场所开展美沙酮服用工作。要积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免费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与梅毒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要免费提供系列干预措施,阻断对婴儿的感染。要做好医疗机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销毁工作,切实加强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卫生用品的消毒工作,强化对病人和医务人员的防护。大力提倡无偿献血,提高血站血液筛查能力,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坚决杜绝艾滋病医源性感染。要加强对艾滋病人的科学管理,采取有效方法,引导艾滋病人在本地生活生产,减少对外传播机会;对于有意伤害他人的艾滋病人,要依法依规,严格管理,必要时应集中教育管理。

四要认真落实基本国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建立健全以社区、医院和家庭为基础的感染者和病人的社区关怀、管理、治疗和护理体系,加强生产、扶贫、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关怀和支持,营造有利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生存的宽松环境,真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落实到每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身上,送到他们及其家人的心里,帮助他们减轻疾病的痛苦,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他们摆脱生活的困境。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艾滋病防治提供物资保障。要结合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艾滋病防治的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防治设施和条件,保证疫情监测、药品采购、患者救治、健康教育、人员培训的必要经费。要加强艾滋病监测网络建设,并逐步更新和补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必需设备和设施,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防治工作整体水平。三是加强艾滋病防治技术队伍建设,为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大力开展各级各类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防治队伍素质,造就一支能胜任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

三、明确职责,开创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公共卫生建设。主要领导对防治工作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它领导配合抓,所有领导成员都要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要认真研究本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确定重点工作,落实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规划、计划,综合调配本地资源,强化部门之间高层次、经常性的沟通,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建立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的防治机制。各乡镇要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防治工作协调会议制度、考核督查制度、艾滋病防治工作通报制度,并把防治工作任务、经费、考核和奖惩挂起钩来,做到防治目标、政策措施和职责任务三落实。

(二)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协同作战。宣传部门要研究制订全去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的原则、政策与策略,指导、协调有关新闻报道和公益宣传;发展计划部门要在有关部门的协同下组织制定艾滋病性病防治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部门要负责协调解决艾滋病防治经费安排使用,会同有关部门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效益评估;卫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艾滋病性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指导方案,组织艾滋病性病疫情的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加强艾滋病性病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公安部门要加大打击和取缔**、吸贩毒、非法采血活动的力度,配合卫生部门做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管理。广电、文化、司法、教育、农业、科技、食品药品监管、人口计生、劳动保障、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共同打好我区艾滋病防治工作总体战。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艾滋病 临床带教 护理技术 职业暴露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70-01

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艾滋病关爱中心是一所集科研、教学、临床诊疗护理为一体的医院,担负着全省艾滋病临床诊疗护理的培训任务。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由于其传染途径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伴随着艾滋病的污名与歧视,使这类病人存着与普通疾病不一样的心理,同时艾滋病涉及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多种病变、多重感染,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复杂性,从事艾滋病诊疗、护理、预防工作又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性[1]。艾滋病的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较其他科室复杂,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病人对护理要求的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的树立,带教工作的标准也相应提高,所以,我们必须结合专科特点计划来带教并完成艾滋病病房的带教任务。

1 制定专科带教计划

1.1 临床带教是护生在院校理论和临床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宽、培养护生的专科专业技能,防止职业暴露的技巧,专科护理技能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日趋现代化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所以,培养护生动手、动脑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1.2 制定明确的带教计划:由于艾滋病与其它疾病不同,不仅具有传染性、有职业暴露的风险,而且还有伴随艾滋病的污名与歧视,艾滋病人的心理较为复杂,故艾滋病病房工作要求和重点也与一般科室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的安排上都要有明确而详细的计划。

1.3 非技术方面的素质教育目标:临床带教是护生步入工作阶段的前奏,带教老师要言传身教,指导和培养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包括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与病人沟通和适应能力。带教要态度温和、讲解清楚,培养护生对本专业的责任感和爱伤观念,这也是带教工作的重要目标,不能忽视。

1.4 通过临床带教,加深护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熟悉艾滋病病房的环境,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掌握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防止职业暴露的技巧(如穿脱隔离衣的方法,传染物、排泄物、病房的消毒方法,接触高危体液的防护措施,重视预防职业暴露的防护,但也不能过渡防护),具有一定的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和健康教育的能力。

2 制定明确的带教方法

2.1 第一阶段:介绍艾滋病的环境和工作特点,入科当天由专人介绍传染病、艾滋病病房的布局和区域的划分,熟悉工作环境对病房有整体印象。安排小讲课,学习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消毒隔离方法,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职业暴露的防护,由带教老师指导护生正确运用六步洗手法洗手、正确穿脱隔离衣、正确应用各种防护用品(如:手套、防护眼罩、隔离衣及防渗透围裙)。

2.2 第二阶段: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资深护理骨干带教,指导护生逐步掌握传染病、艾滋病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并能熟练应用消毒隔离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正确选择及应用各种防护用品,树立消毒隔离观念、无菌操作观念、防止职业暴露的观念,掌握基本护理技术,学会运用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整体护理,学习与病人沟通交流的技巧,学习如何了解艾滋病人的心理、如何进行健康教育。

2.3 第三阶段:进一步强化护生掌握艾滋病病房消毒隔离制度和方法,掌握各班工作职责并能独立完成各班护理工作,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熟悉艾滋病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健康教育能力,学会与病人沟通交流,熟悉各种机会性感染的护理常规,抗病毒治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处理措施,掌握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教育方法。

2.4 对带教老师的要求:带教老师要求高年资护师以上,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科理论知识,并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在带教工作中能认真细致讲解各项操作技能要求、防护原则,还要加强护生的爱伤观念,强调艾滋病人的隐私保密原则,同时又能细心呵护护生,关心爱护病人,做到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提高临床带教水平,才能为医院带出一支技术过硬,服务优良的护士队伍。

3 实习期满的考核

我院新招收护生实习期为一年,实习期满由护理部统一按护理人员岗位职责考核[2]内容进行理论和技术两方面的考核,同时考核艾滋病专科护理知识的内容(如:艾滋病相关知识、职业暴露的防护)并由护生做出实习小结,所在科室做出实习鉴定,实习合格方可成为我院合格护士并录用。

4 结论

制定带教计划是达到良好的带教效果的前提,临床带教是新护士走向独立工作的过渡和前奏阶段。带教老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个人能力素质和协作精神,其次应熟悉掌握本专业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知识全面、技术娴熟。带教过程中注重细节的讲解(如:各项基础护理、职业防护),讲解时讲明注意事项,鼓励护生积极动手的能力,发现不当之处及时纠正,使护生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在操作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多与病人沟通交流,尊重病人,遵守保密制度,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消毒隔离观念、职业暴露防护观念,指导护生的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姿态。针对个别护生需视其接受能力有针对性的调整带教计划。临床带教的关键要做到放手不放眼,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防止职业暴露的发生。

参考文献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7

一、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最大程度地减少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和服务模式。

2.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

4.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以上。

5.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6.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

7.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85%以上。

8.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及18月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9.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50%。

二、策略及措施

(一)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广泛社会动员。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和社会支持。

1.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各地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规划中,制订本地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多部门协作

卫生系统内部应建立以妇幼部门为主,疾控、医政、规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作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积极与妇联、计生、民政、财政、教育、共青团、文化、广电、公安等部门协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减少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及综合的关怀与支持,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各种传媒、学校课程、讲座及咨询热线等形式,在妇女人群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结合孕产期保健、婚前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在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病房、产房、婚前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等多种场所,对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儿童家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点指导。

(二)在生殖保健服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

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生殖健康医疗保健服务中,应该关注妇女艾滋病感染的可能途径和感染状况,将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感染以及减少艾滋病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与生殖健康医疗服务密切结合。

1.提供艾滋病预防信息及服务,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在生殖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结合婚前保健、妇女病查治、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防治、计划生育等医疗服务,主动为接受医疗服务的妇女及其配偶/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妇女对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避免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行为,增强防护意识;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对有高危行为者,动员其接受艾滋病检测和进一步的咨询,预防配偶/感染,最大程度地减少育龄妇女的艾滋病感染和传播。

2.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减少非意愿妊娠

应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及预防的信息、相应的避孕咨询及服务、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等,帮助选择安全的方式,制订适宜的家庭生育计划,为发生意外妊娠的妇女提供安全的终止妊娠服务,减少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的非意愿妊娠。

(三)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妇幼保健常规工作,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

以妇幼保健网络为平台,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常规化工作机制,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到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服务过程中,形成以妇女、儿童和家庭为中心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关怀和支持体系。

1.提供咨询与检测服务

医疗保健机构应在提供孕产期保健的同时,主动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信息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前咨询,建议并动员孕产妇接受艾滋病检测;提供艾滋病感染危险行为相关信息,进行危险行为评估。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服务。强调孕期尽早检测,尽快明确感染状况。孕产期保健艾滋病检测和服务流程见附件1。

根据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提供检测后咨询服务。解释检测结果;提供预防艾滋病感染和改变危险行为的信息;提供避孕、孕产期保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转介服务等指导。

2.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保健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孕期、产时及产后的常规保健和随访,加强孕期保健、安全指导、营养支持、艾滋病相关症状体征监测、住院分娩、喂养指导、产后避孕、心理支持、家庭防护指导等服务。对选择终止妊娠的孕妇,提供人工终止妊娠服务,并给予有效的避孕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产后纳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

3.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密切监测艾滋病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条件地区进行CD4细胞检测。根据感染孕产妇的疾病发展程度、免疫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兼顾孕产妇自身健康和预防母婴传播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方案(见附件2)。

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确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及时、全程、规范用药。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充分告知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家人坚持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及相关信息,提高用药依从性;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孕产妇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状况,密切关注耐药性及药物副作用,加强抗病毒药物应用后的随访,必要时进行处理或提供转介服务。

4.提供适宜的、安全的助产服务

动员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适宜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的儿童感染机率。

5.婴儿喂养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对人工喂养的可接受性、适宜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并进行婴儿喂养的科学指导与随访,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喂养导致的母婴传播,并保障儿童正常生长发育。

6.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保健

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按照国家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免疫接种,在未完成免疫接种程序时,应注意避免与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人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

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随访服务,使其于12月龄和18月龄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婴儿随访和检测服务流程见附件1。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开展婴儿早期诊断检测,以便尽早提供相应服务。

7.提供关怀和支持

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应根据本机构服务的特点和内容,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综合关怀及转介服务等,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减少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组织管理及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顺利实施。

明确组织分工,加强机构建设,开展人员培训,规范实验室检测,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的服务能力,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各项措施的实施。

1.组织与分工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组织协调下,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部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写培训教材进行师资培训;对各地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检查和工作评价;负责信息收集和分析;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的科学研究等。

各省、市、县级妇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

各省、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指导,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工作的进展进行督导检查及人员培训;负责本辖区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工作。

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参与并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

2.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所有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求及服务流程提供服务。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管理、技术以及基本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能力。

3.人员培训

对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知识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妇幼卫生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或由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家-省-市(地)-县(区)-乡-村的逐级培训。

4.规范实验室检测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建立符合要求的艾滋病初筛和确证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点,完善检测制度,规范检测操作,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分工协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检测流程。

5.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通知主管领导,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取得联系,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进行登记并正确使用预防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三、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及管理,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信息资料包括相关报表和各类登记。报表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等系列个案登记卡。各类登记包括包含艾滋病咨询检测记录的婚前保健门诊登记、孕期保健门诊登记、分娩登记和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孕产妇的检测结果报告单、保健手册、病历记录、随访记录等。

对所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婚检妇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并填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相关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上报流程及要求详见附件3。

四、监督指导与评估

建立国家、省、市(地)、县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卫生部及部级技术指导部门,负责制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方案,定期进行抽查和监督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及国家督导方案制订本地区督导方案,定期组织自查和监督指导,评估辖区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不断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质量。

附件: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2.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附件1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流程

图1孕产期保健艾滋病检测和服务流程

图2产时保健艾滋病检测和服务流程

(适用于未能及时获得确认试验结果者)

图3婴幼儿随访和检测服务流程

附件2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一、没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既往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一)建议方案。

孕期:自妊娠28周(或妊娠28周后发现感染尽早)开始口服齐多夫定(AZT)300mg,每日2次,至临产;

临产后:立即口服AZT300mg,奈韦拉平(NVP)200mg以及拉米夫定(3TC)150mg;之后每3小时服用AZT300mg,每12小时服用3TC150mg,直至分娩结束;

分娩后:产妇继续口服AZT300mg及3TC15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周。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同时口服AZT4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不足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4周。

对于孕期未发现、临产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也应及时按照建议方案,自临产后的药物方案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

对于分娩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产妇本人可以暂不应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婴儿则应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开始应用单剂量NVP以及4周AZT,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同建议方案。

(二)最低限度方案。

产妇临产后:立即口服奈韦拉平(NVP)200mg,一次;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

二、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或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参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2007版)》相关内容。

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服用AZT4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需持续4周。

附件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

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

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时限

(一)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表1–Ⅰ、表1–Ⅱ、表1–Ⅲ)

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于次月5日前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本机构填写部分)上报至本辖区的县(市、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收集、整理、汇总和审核后,形成“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表1),于次月15日前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系列个案登记卡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表2–Ⅰ)应于获得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确认试验阳性结果后5日内填报。对既往已确认感染者,本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中了解其感染状态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表2–Ⅱ)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出现妊娠结局或产褥期(分娩至42日)后5日内填报。

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表2–Ⅲ)应于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满1、3、6、9、12、18个月后5日内填报。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对各级随时报告的各类“个案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婚检妇女、孕产妇及所生儿童登记卡进行审核,并逐级上报,于接到报告后10日内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

表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汇总)表

(由妇幼保健机构汇总)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

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指标说明

1.婚前保健接受婚前保健人数男由表1–Ⅰ汇总获得。

2.女

3.接受艾滋病咨询人数男

4.女

5.接受HIV抗体检测人数男

6.女

7.HIV抗体阳性人数男

8.女

9.孕期接受初次产前保健的孕妇数由表1–Ⅱ汇总获得。

10.接受艾滋病咨询孕妇数

11.接受HIV抗体检测孕妇数

12.HIV抗体阳性孕妇数

13.住院分娩住院分娩产妇数

14.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

15.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16.仅产时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

17.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18.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

19.HIV抗体阳性产妇总数

20.住院分娩活产数

21.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

22.非住院分娩非住院分娩产妇数由表1–Ⅲ汇总获得。

23.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

24.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25.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

26.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

27.HIV抗体阳性产妇数

28.非住院分娩活产数

29.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

30.地区产妇总数

31.地区活产总数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表1–Ⅰ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由婚前保健机构填写)

市(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

1.接受婚前保健人数男

2.女

3.其中接受艾滋病咨询人数男

4.女

5.其中接受HIV抗体检测人数男

6.女

7.其中HIV抗体阳性人数男

8.女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表1–Ⅱ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由助产机构填写)

市(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指标说明

9.孕

期接受初次产前保健的孕妇数指初次接受孕期保健服务的孕妇人数。

10.接受艾滋病咨询孕妇数以艾滋病检测相关告知登记或咨询登记或其他记录资料为依据。

11.接受HIV抗体检测孕妇数孕期初次接受HIV抗体检测的孕妇人数,以艾滋病抗体检测结果报告单为依据。

12.HIV抗体阳性孕妇数包括所有在孕期检出的HIV抗体阳性孕妇,无论其妊娠结局如何。

13.住

娩住院分娩产妇数包括在本机构住院分娩的所有产妇(含≥28孕周引产的产妇)。

14.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的人数,依据孕期告知登记、咨询记录及相关信息资料为依据。

15.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的人数。

16.仅产时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未接受艾滋病咨询与检测,仅在住院分娩时才接受艾滋病咨询的产妇人数,以产时登记或出具相关信息材料为依据统计。

17.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在住院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的产妇人数,依据分娩登记及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填写。

18.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本机构住院分娩产妇中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在住院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且结果阳性的产妇人数。

19.HIV抗体阳性产妇总数在本机构住院分娩的所有HIV抗体阳性产妇人数,无论其在孕期还是产时检出。

20.住院分娩活产数包括所有住院分娩活产数。

21.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在本机构住院分娩的HIV抗体阳性产妇分娩活产数。

注:如果1个孕产妇在孕产期多次接受咨询、检测,则仅上报1次。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表1–Ⅲ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

(由市/县妇幼保健机构填写)

市(县)年月

编号项目人数指标说明

22.非住院分娩非住院分娩产妇数由三级保健网络常规上报数据获得。

23.孕期接受艾滋病咨询产妇数在孕期接受过艾滋病咨询的产妇人数,以“围产保健手册”记录为依据。

24.孕期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在孕期接受过HIV抗体检测的产妇人数,以“围产保健手册”记录或“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为依据。

25.仅产时接受HIV抗体检测产妇数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的产妇人数,依据“围产保健手册”记录或“艾滋病检测结果报告单”填写。

26.仅产时HIV抗体检测阳性产妇数在孕期未接受HIV抗体检测,仅分娩时才接受该检测,且结果阳性的产妇人数。

27.HIV抗体阳性产妇数指非住院分娩的所有HIV抗体阳性产妇人数。

28.非住院分娩活产数指非住院分娩的所有活产数。

29.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指非住院分娩的HIV抗体阳性产妇所娩活产数。

30.辖区产妇总数由三级保健网络常规上报数据获得,为辖区内住院分娩与非住院分娩的产妇人数总和。

31.辖区活产总数由三级保健网络常规上报数据获得,为辖区内住院分娩与非住院分娩的活产数总和。

填报时间:填报人:

填报单位负责人:填报单位(盖章):

编号:———

表2–Ⅰ、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保密)

省(自治区、市)县(市、区)医院(妇幼保健院)

一、基本情况

姓名:身份证号:.

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岁)

民族: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其他

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大专或大学、硕士及以上、不详

职业:

学生(研究生、大学、中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

农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婚姻状况:未婚、已婚(初婚、再婚)、同居、离婚、丧偶

孕产情况:孕次、产次、现有子女数

现住址(详填):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户口所在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门牌号)

工作单位:联系电话(非必填):

孕产妇/婚检妇女属于:本县区、本市其他县区、本省其他地市、外省、港澳台、外籍(国家)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情况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期:婚前检查、人工流产、引产、孕期保健、产时、产后、其他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时间:年月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

注射、性传播、采血(浆)、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职业暴露、不详、其他

相关危险行为(多选):

与HIV感染配偶或男友的性生活、多性伴、商业、注射吸毒、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

纹身或穿耳等身体刺伤、意外伤害、职业暴露、医源性感染、不详、其他

三、丈夫/性伴情况

姓名:出生日期:年月日(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岁)

民族: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其他

文化程度: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大专或大学、硕士及以上、不详

职业:

学生(研究生、大学、中学)、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

农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其他、不详

HIV检测情况:不详、未检测、检测,结果:不详、阴性、阳性,确认感染的时间:年月、不详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

注射、异性传播、同性传播、采血(浆)、输血/血制品、母婴传播、职业暴露、不详、其他

相关危险行为(多选):

无危险行为、多性伴、、同性、注射吸毒、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

纹身或穿耳等身体刺伤、意外伤害、职业暴露、医源性感染、不详、其他

四、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情况

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时期:婚前检查、人工流产、引产、孕前、孕期、产时、产后

艾滋病检测前咨询情况:未咨询、咨询;艾滋病检测后咨询情况:未咨询、咨询

报告单位(盖章):报告医生:

联系电话:填报日期:年月日

备注(非必填):

编号:———

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保密)

省(自治区、市)县(市、区)医院(妇幼保健院)

姓名:身份证号:.

一、本次妊娠、孕产期保健及分娩情况

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年月日,预产期:年月日,初检孕周:周

妊娠结局:分娩、自然流产、人工终止妊娠,终止妊娠孕周:周、其他

是否失访:未失访、已失访,失访时期:孕周或产后周

孕产期异常情况(多选):未发生、早产、中重度贫血、妊娠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滞产、产后出血、

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合并肝病、妊娠梅毒、其他

分娩方式:阴道产、择期剖宫产、急诊剖宫产、不详

分娩时间:年月日时分,孕周+天,总产程小时分

分娩地点:市级及以上级助产机构、县(区)级助产机构、乡(街道)级助产机构、家中、其他

产科操作(多选):无、侧切、人工破膜、胎吸或产钳、宫内头皮监测、不详、其他

会阴裂伤:无、Ⅰ度裂伤、Ⅱ度裂伤、Ⅲ度裂伤

分娩胎数:单胎、双胎、三胎、其他(多胎请另附本表分别填写围产儿、新生儿有关内容)

孕产妇结局:存活、死亡,死亡原因、不详

围产儿转归:活产、死胎、死产、七天内死亡、不详;

围产儿异常情况(多选):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围产期肺炎、新生儿窒息、出生缺陷、其他

随访情况:孕期随访次

二、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用药、未用药(跳至“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

开始用药时间:孕期,孕周、产时、产后

孕期:未用药、用药,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产时:未用药、用药,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产后:未用药、用药,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停止用药情况:未停药、已停药,停药时间:孕期,孕周、产时、产后天

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进行过检测(检测填写结果,未检测用“/”表示)、未进行任何检测(跳至“四、新生婴儿情况”)

相关检测

检测孕周/时间检测结果

孕周检测结果

孕周检测结果

孕晚期孕周/产时检测结果

产后周

白细胞计数(109/L)

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

血小板计数(109/L)

血红蛋白(g/L)

血糖(mmol/L)

谷丙转氨酶(ALT)(u/L)

谷草转氨酶(AST)(u/L)

总胆红素(T.BIL)(μmol/L)

血肌酐(μmol/L)

血尿素氮(mmol/L)

CD4细胞计数(个/mm3)

CD8细胞计数(个/mm3)

病毒载量(拷贝/mL).;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梅毒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

检测方法: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其他

TPPA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RPR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滴度:未检测、1:8以下、1:8~1:64、1:64~1:128、1:128~1:256、1:256以上

其他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e抗原(HBeAg)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丙肝HCV-IgG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HCV-IgM未检测、检测,检测时间:孕周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

四、新生婴儿情况(如有多个活产婴儿,请分别填写婴儿基本情况及用药情况)

姓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年月日

出生体重:克出生身长:.厘米随访情况:随访中、已失访

存活情况:存活、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年月日

预防接种情况: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第一针、卡介苗、不详

五、新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用药、未用药(跳至“报告单位(盖章)处”)

开始用药时间:年月日,停止用药时间:年月日

用药方案:++,漏服情况:未漏服、漏服次

报告单位(盖章):报告医生:

联系电话:填报日期:年月日

备注(非必填):

母亲编号:———

儿童编号:————

表2–Ⅲ、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保密)

省(自治区、市)县(市、区)医院(妇幼保健院)

母亲姓名:身份证号:.

儿童姓名:性别:男、女出生日期:年月日

民族: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其他

现住址(详填):乡(镇、街道)村(门牌号);联系电话(非必填):

随访日期:年月日儿童月龄:月随访人姓名:

一、感染妇女情况

(一)随访情况:随访、未随访、已失访,失访原因

(二)存活情况:存活、死亡,死亡原因、不详

(三)转介服务:未提供、提供,转介原因,转介机构

(四)避孕情况:未避孕、不详

避孕,避孕方法(可多选):安全套、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不详、其他

开始应用避孕方法时间:年月

二、儿童情况

(一)随访情况:随访、未随访、已失访,失访原因

(二)存活情况:存活、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年月日

(三)转介服务:未提供、提供,转介原因1,转介机构1

转介原因2,转介机构2

(四)生长发育:体重:不详、.千克,年龄别体重评价:下中上

身长:不详、.厘米,年龄别身长评价:下中上

身长别体重评价:下中上

(五)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混合喂养、其他

(六)辅食添加:未添加、已添加,月龄开始添加

(七)疾病情况(多选):未发现、病理性黄疸、上呼吸道感染、病理性腹泻、肺炎、贫血、

佝偻病、中重度营养不良、不详、其他

(八)相关症状(多选):未发现、间歇或持续性发热、持续性咳嗽、皮疹、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口、咽部念珠菌感染、肝脾肿大、不详、

其他

(九)预防接种情况:

卡介苗:未接种、接种、不详

乙型肝炎疫苗:未接种、接种,(第1/2/3针)、不详

脊髓灰质炎疫苗:未接种、接种,(第1/2/3剂)、不详

麻疹疫苗:未接种、接种、不详

百白破混合制剂:未接种、接种,(第1/2/3针)、不详

其他:未接种、接种,、不详

(十)HIV检测:未检测(跳至13、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处)

已检测,检测时间:年月日

(十一)HIV检测结果:阴性、阳性、不确定、不详、其他

(十二)HIV检测方法(多选):DNAPCR或其他早期诊断、抗体筛查、抗体确证试验、不详、

其他

(十三)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

未应用、应用,开始时间:年月日

是否停药:否、是,停止时间:年月日,

停止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备注(非必填):

报告单位(盖章):报告医生:

联系电话:填报日期:年月日

四、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登记卡(保密)填卡说明

(一)本登记卡中,未标明“非必填”的项目均为必须填写项(跳转项目除外)。

(二)本登记卡中,未标明“多选”的选择题,一律为“单选”。

(三)本登记卡中所有的日期均为公历日期,年份4位、月份2位、日期2位。若月份或日期不足2位时,则月份或日期的第1位填“0”。月份、日期均不详时,填写“07”月“01”日;已知年份、月份,仅日期不详时,填写“15”日。

(四)编号:

第一部分,6位,行政区划代码,按国家统计局公布标准执行;

第二部分,3位,医院助产机构编码,由当地卫生局统一编制;

第三部分,4位,填报年度编码,填写填报所属年份;

第四部分,3位,个人顺序编码,按每个医疗助产机构填报顺序依次编码。

每个婚检妇女、每个孕产妇的每一次妊娠须对应一个唯一的编号。

(五)省(区、市)、县、医院(妇幼保健院):请据实填写,注意与编码第一、二、三部分内容一致。

表2–Ⅰ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

一、基本情况

姓名:请填写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的姓名,与身份证(或户口本、军官证等有效证件)上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必须填写,既可填写18位身份证号码,也可填写15位身份证号码。如果确实无法获得身份证号,则:

前6位填写填报县(市、区)的行政区划代码;

第7-10位填写出生年份;

第11-12位填写出生月份;

第13-14位填写出生日期;

第15-18位填写:自9999开始依次逆序编写,如9999,9998,9997等。

出生日期:请填写公历出生的年月日。如确实无法获得,请填写周岁。

民族:请在相应民族前划“√”。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文化程度:请在相应文化程度前划“√”。文化程度是指孕产妇/妇女接受国内外教育所取得的最高学历或现有文化水平所相当的学历。文盲/半文盲:指不识字或识字不足1500个,不能阅读通俗书报,不能写便条的人;小学: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小学程度的毕业、肆业生,也包括没有上过小学,但识字超过1500个,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便条,达到扫盲标准的人;初中: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初中程度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技工学校,相当于初中的,填写“初中”;高中: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及中专程度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技工学校,相当于高中的,填写“高中”;大专或大学: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毕业、肆业及在校生,通过自学经过国家统一举办的自学考试取得大学专科或本科证书的,也填写“大学或大专”;硕士及以上:指接受最高一级教育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毕业及在校生。

职业:请在相应职业前划“√”。

婚姻状况:请填写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时的婚姻状况。未婚:指从未结过婚。已婚:指办理了国家法律婚姻登记手续,并且没有离异或丧偶。其中,初婚指第一次结婚;再婚指离婚或丧偶后再次结婚。同居:未办理国家法律婚姻登记手续,但同居共同生活。离婚:因各种原因,夫妻双方已解除婚姻关系者并且未再婚。丧偶:配偶去世未再婚。

孕产情况:孕次:填写所有的妊娠次数(含本次);产次,填写既往满28周后妊娠终止的次数,不考虑妊娠终止方式及妊娠结局(不含本次)。

现住址:请详细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现居住地址,具体到门牌号。

户口所在地:请详细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户口所在地址,具体到门牌号。

工作单位:请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工作单位名称,如果没有工作单位,请填写“无”。

联系电话:请填写孕产妇/婚检妇女的联系方式。

孕产妇/妇女属于:请在相应的类别前划“√”,用于标识孕产妇/妇女现住地址与医疗助产机构所在辖区的关系。

二、艾滋病病毒感染相关情况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时期:被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时期。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确认艾滋病病毒感染具体时间:尽可能填写孕产妇/妇女被确认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具体时间。月份不详时,填写“07”月。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根据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妇女的高危行为和危险因素判断其可能性最大的感染途径。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注射:包括静脉或肌肉等注射,特别是有过共用注射器经历的,不包括单纯口吸、鼻吸等不刺破皮肤、粘膜的吸毒方式。

性传播:指通过与异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采血(浆):指献血/血浆等。

输血/血制品:指输受过全血/成份血/血浆/血制品等。

母婴传播:指感染孕产妇/妇女的母亲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妇女在母亲妊娠、分娩、母乳喂养等过程中被感染。

职业暴露: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等有关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非胃肠道粘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传播。

不详:指感染途径无法判断。

其他:上述未列举,但可能造成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接触史。如在此选项前划“√”,应在后面空白处进行说明。

相关危险行为:可多选,请在适合的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与HIV感染配偶或男友的性生活:指配偶或固定性伴已被确认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

多性伴:指非商业性的有一个或多个非婚异性性伴。

商业:指或。

注射吸毒:同前所述。

有偿采供血:指有偿地献(供)血或血浆。

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同前所述。

纹身或穿耳等身体刺伤:指纹身或穿耳等使用锐器刺伤皮肤的行为。

意外伤害:指可能造成感染的意外的伤害。

职业暴露:同前所述。

医源性感染:因为就医、就诊(包括手术、口腔、内窥镜等所有侵入性操作和各类手术)而受到感染。

三、丈夫/性伴情况

姓名:丈夫或性伴的姓名。如丈夫及性伴超过1人,可另附该张表格上报。

出生日期:请尽可能填写丈夫或性伴的出生日期。如确实无法获得,请填写实足年龄。

民族:请在相应的民族前划“√”。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文化程度:请在相应文化程度前划“√”。具体说明同前。

职业:请在相应职业前划“√”。

HIV检测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选择不详或未检测者跳到“相关危险行为(多选)”处。尽可能填写其确认感染时间,具体说明同前。

最可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途径:请在相应感染途径前划“√”。具体说明同前。其中,

异性传播:指通过与异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同性传播:指通过与同性之间的性接触传播。

相关危险行为: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说明同前。

多性伴:指非商业性的有一个或多个非婚异性/同性性伴。

同性:指与同性之间的。

四、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情况

本次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时期:请根据本次接受服务的时期,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婚前检查的妇女怀孕,则按孕妇登记,在“孕期”选项前划“√”。

艾滋病检测前咨询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艾滋病检测后咨询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请填写填报单位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指填写本登记卡的日期。

备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婚检妇女完成本登记卡即结案。

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妊娠及所生婴儿登记卡

姓名:请填写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姓名,与表2–Ⅰ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与表2–Ⅰ的身份证号一致。

一、本次妊娠及孕产期保健情况

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请填写公历日期。末次月经时间指最后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

预产期:请根据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计算并填写预产期。预产期计算公式: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月份数减3(或月份数≤3时加9),日期数加7即为预产期的日期。应用公历日期计算。

初检孕周:请填写孕产妇第一次接受孕产期保健的时间。孕周自本次妊娠末次月经时间开始计算。

妊娠结局: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分娩指妊娠满28周(196日)及以后,胎儿及其附属物从母体娩出。自然流产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无人为因素情况下,妊娠终止。人工终止妊娠指,妊娠不足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克,人为干预的妊娠终止。如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是否失访: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失访时期请填写最后一次随访时的孕周或产后周数。

妊娠结局为“自然流产”、“人工终止妊娠”或“其他”者,不必填写本登记卡的其余部分,填写完“是否失访”后,跳至“报告单位”处,并结案。

孕产期异常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疾病需经过乡级(含)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早产:指妊娠满28周至不满37足周(196-258日)间分娩者。

中重度贫血:指妊娠期红细胞计数RBC<3.0×1012/L,血红蛋白Hb<90g/L的贫血。

妊娠高血压疾病:指妇女妊娠期特有,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胎膜早破:指在临产前胎膜破裂。临产开始的标志为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滞产:指总产程超过24小时。总产程即分娩全过程,指从开始出现规律宫缩直到胎儿胎盘娩出的过程。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

妊娠合并糖尿病:指妊娠前已有糖尿病以及妊娠后才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前或妊娠后才发现患有心脏病。

妊娠梅毒:妊娠前或妊娠期间感染梅毒。

分娩方式:请在相应选项前划“√”。阴道产指从阴道分娩;择期剖宫产指临产前的剖宫产;急诊剖宫产指临产及临产以后的剖宫产。

分娩时间:指胎儿娩出的时间。阴道产填写总产程。孕周以及总产程的计算同前所述。

分娩地点: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产科操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会阴裂伤:请在相应选项前划“√”。Ⅰ度裂伤指会皮肤、粘膜、系带、前庭粘膜与阴道粘膜等撕裂,未累及肌层和筋膜;Ⅱ度裂伤指皮肤、粘膜及肌肉(会阴深、浅横机、肛提肌)与筋膜裂伤,但括约肌是完整的;Ⅲ度裂伤指除皮肤、粘膜、会阴体撕裂外,还包括括约肌完全裂伤,甚至阴道直肠隔及部分直肠壁裂伤。

分娩胎数: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孕产妇结局: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死亡原因请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要求填写直接致死疾病名称。

以下涉及多胎围产儿及婴儿的信息,可另附该表上报。

围产儿转归: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活产指,妊娠28周后,胎儿脱离母体时,有过四种生命现象(包括呼吸、心跳、随意肌收缩和脐带搏动)之一者;死胎指,妊娠28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死产指,胎儿在娩出过程中死亡;新生儿七天内死亡(即早期新生儿死亡)指,活产儿在出生后未满7天死亡。若发生七天内死亡,则无需在“活产”选项前划“√”。

围产儿异常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早产儿指,胎龄<37周(<259天)的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儿指,出生时的体重<2500克;围产期肺炎,包括胎儿期和围产期的肺炎,可在宫内感染,也可能为产时吸入由胎粪及病原体污染的羊水而感染。新生儿窒息指,新生儿娩出后,1分钟内仅有心跳,未建立起正规呼吸运动者;出生缺陷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发育异常,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若有并请填写具体出生缺陷诊断;若选择其他,请详细说明。

随访情况:请根据孕期随访次数填写相应的数字。如果没有随访,请填写“00”或“0”。

二、孕产妇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请根据孕产妇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未用药”,跳至“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处。

开始用药时间: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孕期开始用药,请填写相应的孕周,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孕期指妊娠至临产前;产时指临产开始至分娩结束(胎儿胎盘娩出),若分娩方式为“择期剖宫产”,则从剖宫产前2小时开始计算;产后指分娩结束以后。

用药方案:请填写应用药物的3位缩写名称。常用药物缩写包括:齐多夫定——AZT,奈韦拉平——NVP,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茚地那韦——IDV,利托那韦——RTV等。分孕期、产时、产后三个时期填写,各时期说明如前所述。

漏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分孕期、产时、产后三个时期(各时期说明同前所述)填写,若有漏服,请填写该时期具体漏服的总次数。

停止用药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停药,请填写具体停药时间,各时期说明及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

三、孕产妇相关检测情况

请根据孕产妇孕产期检测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孕产期的任何时期均未进行过任何一项检测,则选择“未进行任何检测”,跳至“四、新生婴儿情况”处。

检测孕周/时间:填写相应的数字。孕周的计算同前所述。

检测结果:请按照本登记卡要求的检测结果单位填写相应的数值。某项未进行检测的,请以“/”填写。梅毒、乙肝及丙肝的检测情况及检测结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四、新生婴儿情况

如分娩多个新生婴儿,请另附该表分别填报。

姓名:请填写感染产妇分娩婴儿的姓名,与“出生医学证明”的姓名一致。如果尚未取名,请描述为“感染产妇姓名+之子/女”。

性别:请在相应性别前划“√”。如果两性畸形,选择显性的那个性别。

出生日期:请填写婴儿出生的公历日期。

出生体重:请填写相应数值,出生体重指婴儿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单位为“克”。

出生身长:请填写婴儿出生1小时内的身长厘米数值。

随访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存活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新生婴儿死亡,请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要求填写直接致死疾病名称。

预防接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

五、新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情况

如分娩多个新生婴儿,请另附该表分别填报。

请根据新生婴儿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未用药”,跳至“报告单位(盖章)”处。

开始/停止用药时间:请填写相应的公历日期。

用药方案:请填写应用药物的3位缩写名称。常用药物缩写如前所述。

漏服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有漏服,请填写具体漏服的总次数。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联系电话:请填写填报单位联系电话。

填报日期:指填写本登记卡的日期。

备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表2–Ⅲ、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

要求在儿童满1、3、6、9、12和18个月时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及所生儿童提供随访服务,每次随访填写一张本卡。

母亲编号:请填写儿童母亲的编号,注意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编号一致。

儿童编号:前4段编号(即编号的前16位)与母亲编号一致。最后1位按本次分娩婴儿出生的次序填写:若为单胎,填“1”;若为多胎,则第一胎婴儿填“1”、第二胎婴儿填“2”,以此类推。

母亲姓名:请填写儿童母亲的姓名,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姓名一致。

身份证号:请填写儿童母亲的身份证号,与表2–Ⅰ、表2–Ⅱ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身份证号一致。

儿童姓名:请填写儿童的姓名。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性别: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出生日期:请填写婴儿出生的公历日期,与表2–Ⅱ婴儿出生日期一致。

民族: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现住址: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联系电话: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随访日期:请填写进行随访的日期。

儿童月龄:请填写随访时婴儿的实足月龄。

随访人姓名:请填写随访人姓名。

一、感染妇女情况

随访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已失访,请填写失访原因。

存活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具体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转介服务: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果提供了转介服务,请具体说明转介原因及转介机构。

避孕情况: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避孕方法,请具体说明。

二、儿童情况

随访情况:填写方法同前所述。如已失访,请填写失访原因。

存活情况: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转介服务:填写方法同前所述。

生长发育:请按登记卡单位填写相应的数值。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及身长别体重的评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发育标准(2005年版)进行。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长及身长别体重若低于2个标准差(<–2s),评价为下;在上、下2个标准差之间,(≥–2s~<2s),评价为中;等于或高于2个标准差(≥2s),评价为上。

喂养方式: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纯母乳喂养指,只用母乳喂养婴儿,除维生素、微量元素制剂或药物外,不给婴儿任何其他液体或固体状食物(包括水);人工喂养指,完全采用配方奶、兽乳或其他母乳替代品喂哺婴儿;混合喂养指,以母乳喂哺婴儿,但同时还以其他液体或固体状食物(包括水、配方奶、其他兽乳或母乳替代品等)喂哺婴儿;其他指随访期间婴儿的喂养方式发生改变,请具体说明由何种喂养方式转变成何种喂养方式以及每种喂养方式持续的时间。

辅食添加: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添加,请填写开始添加的实足月龄,填报一次即可。

疾病情况(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疾病需经过乡级(含)以上医疗保健机构诊断。若选择其他,请具体填写疾病的名称。

病理性黄疸:具备下述任何一项即为病理性黄疸:①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上呼吸道感染:指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俗称“感冒”。

病理性腹泻:指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贫血: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标准为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1-4个月时<90g/L,4-6个月时<100g/L,6个月-6岁时<110g/L,6-14岁时<120g/L。

佝偻病:指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

中重度营养不良:3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达到四肢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或头、面部皮下脂肪明显减少、消瘦、皮肤失去弹性的程度。

相关症状(多选):请根据儿童家属主诉及查体所见,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预防接种情况:请根据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在相应选项前划“√”。如接种了其他疫苗,请详细描述。如果婴儿预防接种疫苗的种类不同于国家免疫规划中疫苗的种类,请详细说明。例如,如果婴儿接种了灭活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需要详细说明。

HIV检测: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已检测,请填写具体日期。若未检测,跳至“13、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处。

HIV检测结果: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HIV检测方法(多选):请在相应选项前划“√”。若选择其他,请具体说明。

应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请在相应选项前划“√”。如已停药,请填写停药时间和停药原因。

备注: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以补充登记卡中未尽的事项。

报告人及报告单位信息

报告单位(盖章):请填写报告单位的名称,并盖章。

报告医生:请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8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完善防治工作机制

为了把防治艾滋病落到实处,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与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年防治艾滋病工作责任目标书》后,及时召开了专题的防治艾滋病工作会议,完善防治艾滋病工作机制,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安排布置各项工作,明确职责,把目标责任细化,由局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股室具体落实,形成一级对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层层负责制,做到领导到位、投入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扎扎实实地开展艾滋病预防工作,为工作深入持续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广泛宣传,增强防治意识

为全面推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倡导全社会参与,努力消除社会歧视。一是通过专题讲座、观看宣传教育片、会议(职工会议、业务培训)和自学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及群众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学习,转变领导干部的思想、行为、态度,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咨询台,对前来登记婚姻的人员发放“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和小册子,累计发放2000余份。三是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利用节庆、三下乡、低保工作调查等活动,深入到基层农村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为高危人群提供咨询和指导。同时,结合每月对低保人员进行政策知识培训时,积极开展预防艾滋病及相关政策法规宣传6次,增强了低保人员的防护意识。通过开展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让广大群众知晓艾滋病的基本知识,了解传播途径,帮助大家树立对艾滋病的正确认识,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

(三)履行民政工作职责,实施社会关爱救助

本着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依据国家和省、州的有关政策,结合民政工作实际,制定景洪市防治艾滋病关爱救助实施方案,确立具体的工作目标,建立艾滋病防治与救助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按照国家政策,将农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困难家庭纳入全市农村特困人员救助范围,落实生活救助及医疗救助政策,将城镇符合低保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家庭纳入低保范围,落实生活补助及医疗补助政策;并做好艾滋孤儿、孤老的救助工作,为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提供医疗生活救助,为感染者排忧解难。全年有1户2人纳入农村低保,每月发放保障金380元。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我们还将给予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保证艾滋病患者的基本生活权益。同时对途经我市的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感染者及时给予临时生活救助,帮助其返乡。今年我局对1名经过我市的艾滋病感染者给予临时救助500元,帮助他们返回户籍地治疗。

二、高度重视对艾滋病的救助工作

艾滋病是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流行速度快、死亡率高,对经济社会的破坏性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做好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生活救助工作,是各级民政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做好这项工作,我局从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制定了艾滋病患者社会救助方案,明确了责任目标,保证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在生活、医疗等方面得到及时救助。

三、存在的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形式单一,缺乏生动和感染力。

(二)流动人员多,接受宣传教育有限,流动人员中的感染者难以及时得到关怀救助。

(三)部门配合不够,须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艾滋病预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部门紧密配合的社会工程,但有些部门配合较少,缺乏工作主动性,没有发挥各自工作职责。

四、明年的工作重点

(一)继续执行落实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将艾滋病感染者生活困难家庭纳入特困人员救助范围;配合做好艾滋病孤儿、孤老的救助工作。引导和促进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家庭参加自助及互助活动,解决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庭困难救助工作。

(二)积极配合好卫生部门对新婚登记者进行防治艾滋病知识宣传培训。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9

在中国广西首府,有一位共产党员、护士长带领她的团队,勇敢地向这个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她,就是南宁市第四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杜丽群。她以“为生命站岗”的胆略和智慧,赢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及“白求恩奖章”“南丁格尔奖”等至高荣誉,并获得亲自接见。

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下:她选择勇气

1981年6月5日,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病率与死亡率周刊》上登载了5例艾滋病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1982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艾滋病”,之后,艾滋病蔓延至各大洲。1985年,一位到中国旅游的外籍人士患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后很快死亡,后被证实死于艾滋病,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艾滋病病例。1999年,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艾滋病研究中心教授桂希恩首先发现河南省蔡县文楼村大批有偿供血员携带艾滋病病毒。

2005年,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决定成立艾滋病科,全面承担艾滋病患者救治工作。

“刚提出成立艾滋病科的时候,医院里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都没有人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在谈到科室刚成立时的情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兰江依然记忆犹新。2005年初,在艾滋病科筹建阶段,医院本着自愿的原则,让全院职工自愿报名。起初由于潜在职业暴露风险,加之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无人愿意到艾滋病科工作。为难之际,时任结核病科护士长的杜丽群主动找到院领导,表示愿意担任艾滋病科的护士长,她的选择令整个医院炸开了锅。要知道,杜丽群当时放弃的是医院效益最好的部门结核病科,选择的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岗位。杜丽群的这个选择让众多医护人员开始重新审视艾滋病科,也重新认识杜丽群。

当年6月,医院艾滋病专科正式成立。在杜丽群的影响和感召之下,共有10名护士来到这个新的部门与她并肩作战。科室成立之初,杜丽群几乎倾其所有全身心地投入到艾滋病科室的筹划建设当中,她参与病区的区域划分、物品准备、人员培训、制定和实施工作计划、制订护理常规、落实消毒隔离制度,在她的带领下,艾滋病科室工作管理机制日臻完善,步入正规化渠道。

为了能更快适应艾滋病科的护理工作,杜丽群总是冲锋在前,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影响身边的年轻护士。为提升艾滋病临床专业护理知识,她主动申请到北京佑安医院进修,将精细化的艾滋病护理理念带到了传统传染病的护理工作中,有效提升了艾滋病防治护理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2005年8月,艾滋病科收治一例合并重症皮肤病患者,病人全身长满水疱,最大的疱疹直径达十几厘米,一碰就会破裂、渗液、溃烂,皮肤都粘在床单上,散发阵阵恶臭。杜丽群二话没说,熟练地穿好防护服走近病人开始护理疗程,一阵阵的恶臭熏得人实在受不了,她就到走廊外透透气,然后再回病房继续护理,一直坚持十几天后,病人的水疱才逐渐吸收。如今,这位患者身体恢复很好,一直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回归社会正常工作。

艾滋病科收治的一些患者饱受艾滋病、精神病双重病痛折磨,病情发作时“极度危险”。精神疾病患者“老刘”查出患有艾滋病入院治疗,2011年初,老刘精神病发作,拿着凳子疯狂追其他病人,走廊上跑步声、尖叫声混在一起,乱成一团。杜丽群闻讯冲上去从后背抱住老刘,其他医生赶到给老刘打镇静剂,科室才慢慢平静,这时,大家才发现杜丽群没有来得及穿防护服……看着身边医护人员担心的目光,杜丽群开玩笑地说:“没事的,我福大命大。”这句话让护士们哽咽了,他们知道,杜丽群是为了保护大家甘愿第一个冲上前面对危险。

杜丽群以身作则,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将艾滋病科的护理团队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科室先后有15名护士怀孕生产,按规定她们可以要求调离,但是受到杜丽群的影响,她们选择了坚守在艾滋病科的护理岗位。

目前,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已成为南宁市特色专科,国家艾滋病临床治疗和护理培训基地,是广西最重要的艾滋病防治t院之一,成为广西艾滋病防治战线上一面鲜红的旗帜。

面对旁人的“有色眼镜”:她选择奉献

由于艾滋病的危害性,社会上仍有一些人存在“恐艾”心理,艾滋病病人普遍敏感、多疑、自卑。杜丽群时常提醒护士要将心比心,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家人,用尊重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去精心照顾患者。

2006年,吸毒患病的“阿强”不时到艾滋病科住院。一个周末凌晨,杜丽群被科里的紧急电话叫醒赶往医院。原来,一位年轻女医生查房时,阿强突然用水果刀卡住医生脖子,并情绪失控嘶吼威胁,杜丽群赶到病房,冷静、耐心地劝说阿强,一个多小时后,阿强放下刀……事后,杜丽群把阿强列为护理工作重点,每天忙完手头工作,就到病房找阿强聊天,嘘寒问暖。渐渐的,阿强感受到杜丽群亲人般的关爱,暴躁情绪少了,来院复诊,还买水果送给护士和病友。

艾滋病医生工作计划篇10

浙江省艾滋病性病防治办法完整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人的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预防控制艾滋病、性病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参与、综合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督导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治工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艾滋病、性病的监测管理和预防、控制的技术指导。具有艾滋病、性病诊疗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诊断治疗及相关的预防控制工作。

第六条 各级计划、财政、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出入境检验检疫、药品监督管理、教育、计划生育、工商、劳动、人事、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旅游、外经贸、交通、民航、铁路等部门和单位及各相关团体,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工作职责共同做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支持社会各界捐资用于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诊疗、护理和建立关爱场所及志愿者服务组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支持有关社会团体开展艾滋病、性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第八条 省人民政府对从事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和管理的人员,建立职业意外感染的应急处理、治疗、生活等保障制度。

第九条 对在艾滋病、性病防治和科学研究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预防与控制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宣传、普及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团体及街道(乡镇)、社区(村)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教育工作,鼓励有关部门和单位预防艾滋病的公益性广告。

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加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应当经常性开展无偿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刊登播放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公益性广告;城市主要街道的显著位置应当设置宣传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公益性广告专栏。

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应当将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

第十一条 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艾滋病、梅毒等病原学检测,检测呈阳性的,禁止使用。

禁止任何单位、个人使用未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血液制品。

第十二条 用于人体的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精液等必须经艾滋病、梅毒等病原学检测,检测呈阳性的,禁止使用。

禁止艾滋病、梅毒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捐献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血液或者精液;因科研工作需要使用的,应当报经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对介入人体和可能造成皮肤、粘膜破损的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安全处置废弃物,防止艾滋病、性病的医源性传播。

艾滋病的检测、研究和毒株的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艾滋病病毒的扩散。

第十四条 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对吸毒、贩毒、卖淫、嫖娼、非法采供血行为的查处力度,取缔非法行为,遏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

公安部门查获卖淫、嫖娼、吸毒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协助进行艾滋病、性病强制性检测;检测呈阳性的,必须依法进行强制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医学措施。

第十五条 各级卫生、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加强对高危人群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应当结合计生技术服务工作,加强推广使用安全套等预防艾滋病、性病传播的措施,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流动人员发放安全套,并加强对其进行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 公共场所应当设置安全套发放柜。

宾馆、饭店、美容美发、歌舞娱乐、桑拿浴室、按摩足浴、游泳场(馆)等经营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做好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落实预防措施;对可能造成艾滋病、性病传播的公用的物品和器具,必须进行严格消毒。

前款所列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包括艾滋病、性病体检项目的健康检查,并取得健康证明。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不得从事可能传播艾滋病、性病的服务工作。

第十七条 婚前健康检查,应当包括艾滋病、性病检查项目。

具备第五条第三款规定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预防和控制需要,可以对孕产妇、手术病人进行艾滋病、性病检测。

第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加强对高危人群、重点人群艾滋病、性病的监测。

对出入境人员的艾滋病、性病监测,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入境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台居民中被检测确认为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公安部门配合下采取医学监护、消毒措施,直至其离境。

第十九条 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艾滋病检测确认实验室;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初筛中心实验室;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采供血(浆)机构、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和县(市、区)以上医疗机构设立初筛实验室。

有条件的监狱、戒毒场所、收容教育所、收容教养所、劳动教养所可以设立初筛实验室。

各类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条件、审批、管理及检测规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在履行与艾滋病相关的职务活动中,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在1小时内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艾滋病职业暴露专家评估组指导下处置。

第三章 治疗与管理

第二十一条 从事艾滋病、性病诊断治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具有相应的诊断治疗设备、设施和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技术人员。具体从业资质条件、审批程序和监督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个人未经依法批准,不得从事艾滋病、性病诊断治疗活动。

禁止以买卖、出租、出借、承包、合作等形式转让艾滋病、性病诊疗许可资质和场所。

第二十二条 艾滋病、性病诊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规范,对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已经确诊的性病病人,初诊医生应当将病情告知患者(或者其监护人),并提出预防、治疗以及采取相应医学措施的建议。

已经确诊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务人员将诊断结果告知其本人及配偶,并给予医学指导。

第二十三条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应当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防治指导和相关服务,需要治疗的,应当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诊。

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其相关的诊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第二十四条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经常居住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个人档案,并定期进行医学随访。

社区应当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做好管理和预防工作,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营造友善、理解、健康的生活环境,鼓励其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配合检查、治疗。经常居住地已建立关爱场所的,感染者可以在关爱场所工作、学习和生活。

第二十五条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罪犯或者劳动教养、收容教育、收容教养、戒毒人员,如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羁押单位应当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在羁押场所内对其进行医学管理;未经依法批准,不得提前解除羁押。如被确诊为艾滋病病人的,由羁押单位配合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隔离治疗。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依法获准离开羁押场所时,羁押单位应当通知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直系亲属。

第二十六条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日常消毒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死亡后,其尸体应当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火化。

外国人、华侨(含外籍华人)和港、澳、台居民中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死亡后,其尸体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监督火化。

第二十七条 艾滋病、性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事的工作可能传播、扩散艾滋病、性病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通知其所在单位调整工作,所在单位接到通知后应当在一个月内调整其工作岗位,但不得因此解除聘用或者劳动合同,并承担保密责任。

第二十八条 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应当列为低保对象,由当地人民政府按规定给予生活补助和必要的医疗救助;对经济特别困难的人群,当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第二十九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艾滋病、性病诊疗广告或者变相的艾滋病、性病诊疗广告。

第四章 疫情的报告和公布

第三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的执业医护人员和按第十九条规定设置的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是艾滋病、性病疫情的责任报告人。

责任报告人发现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疑似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应当依法向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加强疫情互相通报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阻止、谎报疫情报告。

第三十一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和检测机构的艾滋病、性病疫情登记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核实、检查、指导。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核实的疫情报告,应当按规定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艾滋病、性病疫情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

第五章 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不得侵犯、剥夺其依法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权益;其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四条 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当学习有关防治知识,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艾滋病、性病传播、扩散,避免危害他人,更不得故意传染他人。

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的,必须将其发病或者感染的事实事先告知对方,不得隐瞒。

第三十五条 从事艾滋病、性病的防治、科研、教学、管理单位和个人,应当为艾滋病、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保密,不得泄露其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病史。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经营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经营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按违规从业人员每人100元以上200元以下处以罚款,但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50000元。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设立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的,由广告监督管理机关责令负有责任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停止、公开更正,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20xx0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三条 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团体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一)未按办法规定履行职责,可能造成艾滋病、性病传播或流行的;(二)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未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工作的;(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五条规定,未尽保密职责的;(六)违反审批规定设立艾滋病、性病诊疗机构的;(七)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八)其他应当依法给予行政或者纪律处分的行为。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四条 驻浙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的医疗机构向社会开展艾滋病、性病诊断治疗活动的,适用本办法有关规定。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一)艾滋病:是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二)性病:是指除艾滋病之外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淋巴肉芽肿等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一组传染病。(三)艾滋病病人: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条件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或者CD4淋巴细胞总数少于200*/mm3者。(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相关症状、体征或尚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五)高危人群:是指卖淫、嫖娼、吸毒人群,被拘留、收容、劳教的性乱人群,同性恋人群,及其性伴和(或)配偶等。(六)职业暴露:是指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监管工作人员在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及相关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伤皮肤,而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1991年6月3日颁布的《浙江省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如何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下列日常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

1、食物、饮水、空气;

2、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如同在一个教室上课、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扶手,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工厂车间的工具,以及影剧院、商场、游泳池等场所的接触;

3、礼节性亲吻;

4、礼节性拥抱;

5、双方手部皮肤完好时的握手;

6、公用马桶、浴缸;

7、蚊虫叮咬;

8、纸币、硬币、票证。

艾滋病虽然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传染病,但对个人来讲是可防可控的。其主要预防措施是:

1、不发生婚前性行为;

2、不以任何方式吸毒;

3、不轻易接受输血和血制品。(如必须使用,要求医院提供经艾滋病病毒检测合格的血液和血制品);

4、不与他人共用针头、针管、纱布、药棉等用具。

5、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或其他场所打针、拔牙、穿耳朵眼、纹身、纹眉、针灸或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