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7:14:45

艾滋范文篇1

今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为掀起艾滋病防治工作新高潮,根据市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渝府发〔2004〕40号)和市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年艾滋病日宣传工作的通知》(渝艾委发〔**〕2号)精神,县政府决定在此期间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深刻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县作为全市两个艾滋病防治综合示范区之一,艾滋病的传染和蔓延较为严重地影响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城市的整体形象。各级各有关部门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艾滋病防治工作对履行政府承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并积极落实总书记和总理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把艾滋病日宣传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不断提高全社会对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努力遏制艾滋病的蔓延势头。

二、深入开展艾滋病日的各项宣传活动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履行政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承诺,严格按照足艾委发〔**〕15号文件要求,广泛宣传国家领导人有关艾滋病防治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艾滋病综合防治知识,按照全市统一部署,扎实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一)加强指导,加大支持,物资到位。县艾滋病综合防治办公室要切实做好各单位的宣传资料领取和发放工作,并积极指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好宣传活动;卫生部门要筹集好艾滋病人慰问资金,保证各单位艾滋病人慰问活动正常开展和资金补贴到位;计生部门要切实做好安全套的购置和发放工作。同时,各街镇乡要积极为本地区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

(二)广泛参与,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艾滋病综合防治办公室要牵好头,认真做好本次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协调好各地区、各单位的宣传工作;艾滋病综合防治成员单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等单位要加强联系,积极配合,确保主城区艾滋病宣传活动顺利开展;妇儿、共青团、工会、公安等部门要在开展好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搞好“面对面”、“青春红丝带”等其他相关活动;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也要积极在本辖区内开展咨询宣传、义诊义检、送医送药等活动,辖区内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积极参加到宣传活动中来。

(三)强化示范,注重关怀,消除歧视。各单位要针对各自的工作目标和关爱对象,积极落实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在12月份内,深入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家中,带去党和人民对他们的关爱,体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促进消除社会歧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领导要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12月1日前后,深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家庭,深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第一线,慰问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一线医务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推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扎实做好艾滋病日宣传活动的报道总结

艾滋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二章宣传教育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和从事旅客运输的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置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广告牌或者张贴艾滋病防治公益广告,组织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

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应当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当利用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向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时,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入境口岸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出入境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指导。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纳入妇女儿童工作内容,提高妇女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咨询、指导和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传。

第二十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支持本单位从业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开通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向公众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和指导。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艾滋病流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承担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和完善安全套供应网络。

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第三十一条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被依法逮捕、拘留和在监狱中执行刑罚以及被依法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艾滋病传播。

对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防治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经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予以技术指导和配合。

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三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

第三十五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第三十八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封存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经检验,属于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当进行卫生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对未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及时解除封存。

第四章治疗与救助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

(一)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二)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第四十五条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免收杂费、书本费;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当减免学费等相关费用。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的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宣传、培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在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项目给予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储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检测试剂和其他物资。

第五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措施,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公益事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组织、领导、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或者未采取艾滋病防治和救助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职责的;

(二)对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三)其他有关失职、渎职行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本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

(三)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核查,或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

<,SPANlang=EN-US>(四)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医源性感染的;

(五)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的;

(六)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

(七)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的;

(八)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七条血站、单采血浆站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血站、单采血浆站的执业许可证:

(一)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未进行艾滋病检测,或者发现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仍然采集的;

(二)将未经艾滋病检测的人体血液、血浆,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供应给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有执业许可证件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九条未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进口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禁止入境或者监督销毁。提供、使用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的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物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物品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未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进口血液制品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六十二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

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有、、多性伴、男性同性性行为、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艾滋病检测,是指采用实验室方法对人体血液、其他体液、组织器官、血液衍生物等进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及相关免疫指标检测,包括监测、检验检疫、自愿咨询检测、临床诊断、血液及血液制品筛查工作中的艾滋病检测。

艾滋范文篇3

为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体系,增强全民共同抵御艾滋病的能力,为伊犁州经济社会发展及各族人民群众健康创造良好的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列》,提出以下意见:

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自1996年1月**市报告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艾滋病疫情迅速蔓延,已波及到州直八县二市。自治州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成立了州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明确了部门职责,下发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中长期规划(20**--2010年)》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2010年)等相关文件。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各族群众防治知识普遍提高,行为干预覆盖面逐步扩大;实施了多项国内外艾滋病防治项目。但州直艾滋病疫情仍然居高不下,感染人数不断增多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疫情仍呈上升趋势,局部县市较为严重;二是艾滋病传播由吸毒人群向性乱人群和一般人群扩散,经性途径和母婴途径传播的比例上升;三是艾滋病流行危险因素依然存在,具有较大的潜在危险。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艾滋病已成为我州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积极开展防治艾滋病防治工作是一项迫切的、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到艾滋病流行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坚决克服对艾滋病疫情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的麻痹心理,把艾滋病防治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使艾滋病防治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二、总体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预防控制体系,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落实艾滋病防治措施,降低艾滋病发病率,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与传播。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防治宣传。各县市和州直有关部门要把宣传作为艾滋病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按照面向群众、面向农村和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重点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艾防委)成员单位、基层政权组织、广播电视和报刊的宣传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等内容的宣传,使各族群众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预防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歧视。要在州直各县市大力开展以“十进”为内容的宣传活动:

1.进机关--在机关内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通过单位会议、党团学习日等形式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

2.进农村--在每个村委会和村卫生室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和刷写宣传标语,充分发挥乡村广播站(室)的作用,利用广播、喇叭进行宣传,每个乡村广播室都要有艾滋病防治知识录音宣传资料。利用“三下乡”等载体,在节假日、巴扎日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宣传。

3.进社区--各居委会要在社区内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在居民小区开办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园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设立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栏或咨询台。

4.进学校--加大对学校校医和教师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培训,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应加大预防艾滋病宣传力度,学校每学期至少对学生进行4个学时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发挥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小学高年级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开展艾滋病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活动。

5.进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和咨询台,利用电子屏幕和楼宇电视进行滚动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对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

6.进家庭--发挥妇联组织的作用,对妇女进行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对计划生育家庭和育龄夫妇开展面对面的教育;发挥妇幼保健机构的作用,对育龄妇女进行健康体检或保健时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

7.进车站--车站、航站内要利用电子屏幕进行滚动式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并设置广告牌,张贴宣传画,利用客车车载电视广播进行宣传教育。2008年县级以上候车室100%、乡村级候车室6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8.进工矿企业--在工矿企业设置宣传栏,张贴宣传画和刷写宣传标语,利用企业广播、厂报、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等进行宣传教育。

9.进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对宗教人士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要有多种文字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材料,宗教人士在讲经时要有预防艾滋病和关爱艾滋病病人的内容。

10.进重点场所--各宾馆旅店和公共娱乐场所等要有供旅客阅读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材料,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受教育面达85%以上,戒毒所、劳教所、看守所收监羁押人员受教育面达100%以上。

通过“十进”活动,促进各项防治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不断提高大众的艾滋病防治意识,营造关怀和反对歧视的社会环境。

(二)抓好重点工作

1.全面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依托州直47个艾滋病初筛检测实验室为群众提供抗体免费初筛检测;为孕产妇和婚前保健人群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和免费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到70%以上(**市、**县、霍城县达到90%以上)。

2.加强对采血的监督与管理。大力推进公民无偿献血,努力提高血液质量,严格血液质量检测、检定,保证临床用血安全。严格对一次性输液(输血、注射)器的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进行监督,依法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的行为。

3.扩大安全套推广使用覆盖面。州直及各县市要加大对宾馆、旅店的安全套免费发放及管理工作。宾馆旅店免费摆放安全套要达到100%;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及其配偶人群中安全套发放率达到85%以上。

4.积极开展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和推广针具交换工作,减少危害。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开展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病人及时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加强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人的依从性教育、跟踪随访及耐药监测工作。州直和县市要安排医务人员定期深入乡村巡回检查,指导和协助基层的治疗工作。

5.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开展以关怀和生活救助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关爱活动,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在社区、家庭获得治疗和帮助,营造一个有利于艾滋病预防、治疗和病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合法权益,减少社会歧视。教育部门要解决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免费上学问题;民政部门要对艾滋病致贫家庭和个人实行低保救济,将艾滋孤儿全部纳入低保;劳动保障与工商部门要对有劳动能力且有求职要求的艾滋病病人提供就业服务和优惠政策。

(三)开展创建活动。为提高艾滋病综合防治水平和加大工作的力度,州直拟将**市喀尔墩乡、**县温亚尔乡、霍城县惠远镇作为直第一批创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乡镇”的单位,积极推广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模式。其他县市要结合各自实际,在全面抓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同时,选择1-2个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或吸贩毒人员较为集中的乡镇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乡镇”的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

“艾滋病防治示范乡镇”创建目标:

1.全民预防艾滋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在常住人口达90%;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9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高危人群达95%以上。人员流量较大的汽车站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车室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2.全面实施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针具交换、100%安全套推广使用。使80%以上吸毒者参加到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和针具交换活动中;在艾滋病毒感染者、病人及配偶人群中安全套发放率达到85%以上,其他高危人群达到75%以上。

3.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使孕产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达到100%。

4、普通中学将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纳入到健康教育课程中,开课率达100%。

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为90%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提供规范化诊断、治疗、咨询与预防保健服务。

6.扩大针对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安全套推广教育工作,发放率达到75%。

7.建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档案,不断提高追踪率。

8.在艾滋病病人生产自救的基础上,开展各种互助救济,使90%以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0%的艾滋病致孤儿童得到生活救助和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市、**县和霍城县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安排专人抓督查,分管领导协调成员单位负责抓落实,避免流于形式,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州艾滋病防治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艾防办)防办要形成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对各县市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年终进行考评,并将创建示范乡镇作为考核各县市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加大打击力度。公安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依法打击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制贩的打击力度,让制贩毒者无立足之地;各县市要结合“平安县市”、“无毒社区”等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禁毒和远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远离、洁身自爱;要通过严打整治和禁毒专项斗争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打击和犯罪,净化社会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五)落实防治项目。国家、自治区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安排了相应项目和资金用于艾滋病防治。国际社会也积极参与,在资金和项目上予以支持。州卫生局、教育局、妇联、总工会、红十字会等单位均引进和实施了艾滋病防治项目,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今后各单位在艾滋病防治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主动和州艾防办联系,接受指导,协调各方力量促进项目综合效益的发挥。州艾防办要将各部门、单位实施和开展艾滋病防治项目纳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统一规划中,做到同安排、同部署、同汇报、同总结、同考核,形成艾滋病防治工作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州艾防委要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及时总结通报各县市及成员单位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州艾防办要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州县两级艾防办要建立与公安、司法、卫生、财政、民政、教育、广播电视、民宗委、计划生育、红十字会、工青妇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商讨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关问题。

(二)各县市艾防委要制定本县市的预防艾滋病工作《实施意见》,县市政府要安排、部署、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每年召开1--2次防治艾滋病专题会议,协调、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各项措施,保证防治专项经费的落实。

(三)各成员单位要形成齐抓共管的机制。艾防委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协调,密切配合,结合本部门业务,把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任务与措施落到实处。各新闻媒体每年要为艾滋病防治宣传提供一定时段、一定版面的免费宣传。艾防办负责督导成员单位的工作并进行考核,

(四)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前沿阵地作用。各县市政府和艾防办要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明确基层组织在艾滋病防止工作中的职责,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乡(街办)、村(居委会)要切实承担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任,摸清辖区内的吸毒人员、艾滋病感染者的基本情况;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主动协助相关部门开展好针对吸毒者的干预治疗和救助活动;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文化活动,树立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五)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机制。州直各县市、各部门要积极争取艾滋病项目,保证项目资金全部用于防治工作,不得截留挪用。各县市要及时足额到位项目的配套资金。州本级、各县市财政要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逐年增加。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艾滋范文篇4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筑牢防治艾滋病思想长城

防治艾滋病工作从青少年抓起是一项利国利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央、省、市及地方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团县委作为****县防艾委成员单位,始终从构建“平安****”大局出发,结合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防治艾滋病工作。一年来,团县委组织15个基层团委书记集中召开专题会议2次,认真学习传达了各个阶段防治艾滋病工作相关文件精神和禁毒防艾知识,会上由主要领导专题部署工作,通过相互交流、学习,进一步统一了基层团干部防治艾滋病思想认识,增强了团干部防艾工作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构建防治艾滋病工作机制

为切实做好****团县委防治艾滋病工作,****团县委成立了由团县委书记任组长,副书记任副组长,15个基层团委书记为成员的****团县委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防治工作实行领导干部“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领导小组层层抓落实,一级抓一级,真正做到了各级团组织、少先队组织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同时,为确保防艾工作取得实效,团县委严格对照年初签订的防治艾滋病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各基层团委防艾工作落实情况量化后纳入年终考核,确保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三、大力宣传,拓展活动,营造防治艾滋病宣传浓烈氛围

青少年既是预防和防治艾滋病的主要人群,同时也是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的生力军,加大在青少年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力度,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蔓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防治艾滋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年来,****团县委积极组织实施了7项活动,营造了防治艾滋病宣传工作浓烈氛围。

1、认真组织农村“三个一”活动。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青少年禁毒防艾意识,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20****年,团县委在全县7个乡镇开展了以“增强团员意识”为主题的农村“三个一”活动。“三个一”即:利用召开团员大会的契机,在广大农村团员青年中开展增强团员意识主题教育、普法宣传、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制教育、计生法规宣传以及禁毒防艾宣传教育;通过“开展一次团的活动”,组织农村团员青年开展党团知识、禁毒防艾和法律法规有奖知识竞答、趣味游戏、体育比赛、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抓好一件党建带团建工作”,以召开党建带团建工作会议为形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重视和支持,为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活动共召开团员大会11场次,参加团员青年2000多人,上团课11场,法律知识讲座11场、法律及禁毒防艾宣传文艺晚会2场,文艺节目30多个,发放宣传资料9000余份,举行展板宣传11次,播放宣传教育片4场,受教育青少年和群众达8000余人次。

2、组织“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加大农村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力度的要求,****团县委与玉溪农职校联系,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防范新型、预防艾滋病”为主题,以开展禁毒防艾、形势政策和科普知识宣讲、科技支农、防范新型和防治艾滋病宣传展板、医疗服务、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实地调研走访等为形式,深入****县城、大街镇大庄村开展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活动中共发放禁毒防艾宣传画册10000余份,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宣讲1次,展出禁毒防艾宣传展版20块,举办文艺演出1场,直接受教育群众达10000余人次。

3、开展乡村青年文化节活动。为激发农村青年参加“两个文明”建设的内在热情,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造新业绩,从而有效减少和艾滋病对农村青年的危害,3月至5月,****团县委以“繁荣乡村文化,服务青年发展”为主题,以文艺比赛、文艺巡回演出、体育活动、科技培训等活动为形式组织开展了共青团服务新农村建设文艺晚会、玉溪周末大舞台等活动,其中宣传预防艾滋病、禁毒、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节目有10余个,参加演出的青年有130多人,参与观众达3000余人次。

4、开展禁毒防艾宣传活动。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对及艾滋病的防范意识,3月5日,****团县委都组织公安局团委、大街镇团委、禁毒志愿者在县城明珠路设立咨询服务点,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展板宣传活动,进行面对面警示教育,发放禁毒防艾宣传材料共计3000余份;利用“6•26”、“10•26”、“12•1”禁毒防艾主题宣传日及各种节庆等契机,全县各基层团组织、各中小学积极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大庄中心小学开展了以“一日不绝,禁毒一日不止”为主题的禁毒防艾知识教育活动;12月5日,前卫镇团委在前卫集贸市场组织了禁毒防艾集中宣传;安化团委开展“珍爱生命,拒绝,建设家园”签名承诺活动;****一中团委开展“珍爱生命,禁毒防艾”主题班会活动;****二团委组织观看《珍爱生命拒绝》预防专题教育片,学生自编自演《告别罂粟花》、编写传唱禁毒歌曲,向家长发放“请与我们同行”告家长书,让家长也接受禁毒教育,通过小手拉大手,学生带家长,来促进整个社会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的开展,今年共发出致家长书800余份,收回家长回执800余份;****职中团委举行了“预防艾滋,拒绝,珍爱生命”千人签名活动;九溪中心小学、翠峰中心小学、雄关中心小学开展了禁毒防艾知识进校园活动;组织团干部在大街星云影剧院观看了电影《妈妈,请您原谅我》。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6000多份;全县各级团组织、少先队组织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优势,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等进行禁毒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引导青年大众形成对和艾滋病的正确认识,筑牢心理防线,增强广大青少年、团员青年拒绝、远离艾滋的能力,消除社会歧视,营造全社会共同抵御、抗击艾滋、奉献爱心的社会氛围。

5、继续开展“小手拉大手”教育活动。让学生与家长联系起来,使家长认识到这一活动的必要性,自发与学校一起,共同努力,筑牢禁毒防艾防线。此外,结合实际、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切身感受与艾滋病的危害,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禁毒防艾的内在动力。

6、开展关怀救助活动。通过广播、网络等媒体呼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开展关怀救助、帮教活动、反歧视活动。组织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开展禁毒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和行为干预工作,依法维护青年中吸毒人员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合法权益,帮助其树立生活信心。

7、组织志愿者培训。为了提高****县禁毒志愿者素质、增强志愿服务能力,11月4日,团县委联合县禁毒大队、县卫生局一同举办了“****县20****年禁毒志愿者培训班”,全县72个村(社区)团总支书记在内的170名禁毒志愿者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班专题讲授了国际、国内及县内艾滋病现状及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此次培训内容丰富、参与范围广,效果好。

四、不足之处

1、团县委人员少,有时抽调工作人员存在困难,防艾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艾滋范文篇5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二章宣传教育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和从事旅客运输的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置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广告牌或者张贴艾滋病防治公益广告,组织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

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应当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当利用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向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时,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入境口岸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出入境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指导。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纳入妇女儿童工作内容,提高妇女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咨询、指导和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传。

第二十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支持本单位从业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开通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向公众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和指导。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艾滋病流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承担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和完善安全套供应网络。

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第三十一条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被依法逮捕、拘留和在监狱中执行刑罚以及被依法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艾滋病传播。

对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防治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经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予以技术指导和配合。

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三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

第三十五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第三十八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封存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经检验,属于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当进行卫生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对未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及时解除封存。

第四章治疗与救助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

(一)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二)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第四十五条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免收杂费、书本费;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当减免学费等相关费用。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的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宣传、培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在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项目给予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储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检测试剂和其他物资。

第五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措施,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公益事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组织、领导、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或者未采取艾滋病防治和救助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职责的;

(二)对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三)其他有关失职、渎职行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本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

(三)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核查,或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

(四)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医源性感染的;

(五)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的;

(六)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

(七)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的;

(八)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七条血站、单采血浆站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血站、单采血浆站的执业许可证:

(一)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未进行艾滋病检测,或者发现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仍然采集的;

(二)将未经艾滋病检测的人体血液、血浆,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供应给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有执业许可证件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九条未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进口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禁止入境或者监督销毁。提供、使用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的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物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物品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未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进口血液制品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六十二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六十三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

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有、、多性伴、男性同性性行为、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艾滋病检测,是指采用实验室方法对人体血液、其他体液、组织器官、血液衍生物等进行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抗体及相关免疫指标检测,包括监测、检验检疫、自愿咨询检测、临床诊断、血液及血液制品筛查工作中的艾滋病检测。

艾滋范文篇6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落实艾滋病防治“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强化防治艾滋病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职能,把艾滋病防治工作切实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防艾办协调管理力度,及时安排部署和总结艾滋病防治工作。定期对各成员单位进行考核,形成经常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表彰。

二、加强政策宣传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艾滋病防治条例》。加强基层领导的政策培训,全面提高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对全镇干部开展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宣讲的主要内容是艾滋病防治的知识及国家防治艾滋病的策略。并接受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大力宣传我国对艾滋病感染者的五项政策,也就是“四免一关怀政策”:一免是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二免是免费检测,三免是针对药物阻断母婴传播,四免是资助艾滋病孤儿免费上学,关怀就是对感染者的关怀,不歧视。

三、注重绩效评估,提高防治质量

推行艾滋病防治绩效考核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在认真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镇2016—2020年遏制与防治艾滋病五年行动计划。

四、普及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

(一)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

广播站要宣传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公益广告,并在重要播出时段播出。各部门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主要路段、街头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科普知识宣传栏。要开发适宜的宣传材料,利用各种形式和宣传设施。

(二)公共场所宣传教育

在乡镇卫生院备有供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

各村(居)应有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每半年至少安排一期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乡镇卫生院每年至少开展两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固定标语或广告牌。

(三)针对重点人群,加强专项宣传

1、青少年的宣传教育

以教育部门为主,卫生和人口计生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各学校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开展艾滋病防控先锋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同伴教育作用,举办形式多样的防控活动,加大对中小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校内青少年力争达到95%以上。

2、农民工的健康教育

在农民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发放宣传折页;播放艾滋病宣传短片、公益广告等活动在农民工中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定期为农民工举办现场培训班,免费发放安全套;在工地设立艾滋病性病防治流动宣传展板,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安全套和相应的自愿咨询检测等服务。

3、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等团体要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群众工作网络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宣传教育活动。

五、大力开展行为干预措施,扩大人群覆盖面

(一)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和禁毒禁娼工作,积极宣传和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人群高危行为。监管部门对于所有吸毒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出所、出监前给予一次培训,与防保站定期保持联系,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及随访。

(二)净化性病医疗市场,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开展对性病诊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及医务人员的培训,坚决取缔非法设置的性病诊疗机构和非法诊治活动。对取得性病诊疗资格的医疗机构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吸引患者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三)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卫生、人口计生和妇联等部门,要积极发挥网络优势,利用产前检查、婚前卫生咨询、新婚学校、孕妇学校等方式,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反对社会歧视。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等免费提供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并提供检测咨询服务。在镇卫生院设立HIV快速检测筛查室,实现孕产妇“逢孕必检”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全覆盖”。按照国家有关要求,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保健、随访、营养指导、心理咨询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开展安全分娩医疗保健服务。提倡并指导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确保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六、完善监测网络,加强疫情监测及检测工作

艾滋范文篇7

1工作策略

1.1规范化救治,加强政策引领

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工作计划》(国中医药[2004]42号),河南省卫生厅、省中医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防治艾滋病领导小组,结合本省的疫情特点,提出了“三统一三结合”的工作指导原则:统一组织领导,统一治疗方案,统一观察指标,临床救治与科研相结合,固定方药与辨证施治相结合,中医药治疗与抗病毒治疗相结合。本原则的提出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2因地制宜,建立诊疗管理模式

诊疗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改善患者就医,促进中医药救治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河南当时面临患者就诊难、管理难的状况,为给分散于各地农村的HIV/AIDS患者提供较高水平的中医药救治,河南省提出建立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以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项目县中医院为依托、以村卫生室为主要治疗场所,以省级专家为指导、以县级医师为主体,由县、乡、村三级医生组成的治疗小组负责日常诊疗工作,由省、市专家组负责技术指导,每月定期巡诊会诊,构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网格管理体系。每2位省级专家组成员组成一个省级专家小组,负责两个县的督察、会诊及验收工作。各县区将所辖的患者进行全员分组,按照就近原则,以HIV/AIDS患者所在的自然村为单位,每50人左右为一个医疗小组。属地乡村医生配合各级专家治疗、管理患者、协助县级医生发放药品、观察用药、病例的书写记录及阶段小结等具体事宜,每位县级医生负责一个小组的治疗,每组省市级专家负责二个医疗小组,大约100名患者的治疗。各级专家每个月到所辖地区开展巡诊会诊。各级专家定期巡诊与会诊是五级医疗构架的主要运转模块,是维持整个诊疗项目高效运转的核心动力。

1.3加强常态化培训,构筑专业技术队伍

为加强医疗队伍能力建设,保障诊疗队伍稳定,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办公室组织的省级培训≥2次/年,重点项目县培训≥3次/年。包括师资培训、专科培训、临床技术方案培训、医护人员的艾滋病防护培训、患者数据信息管理培训及患者依从性教育培训等内容。十余年来,逐渐建立了一支千余人的艾滋病中医医疗专业技术队伍。

1.4加强药品管理,保障药品的持续供应

为使中药制剂低成本、准时、安全的送达各项目县,河南省制定了项目专用制剂和中药汤剂的管理制度:由省级专家每月下乡巡诊时将专用制剂随车带到项目管辖的市或县卫生行政部门,由负责人签收后,逐级发放到各村卫生室,医疗小组根据专用制剂的处方将药品发给HIV/AIDS患者,需要服用中药汤剂的患者由当地中医院进行辨证发放。药品的精细化管理,确保了HIV/AIDS患者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1.5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中心,严格数据保密管理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数据质量控制中心,实行严格保密管理,所有患者在诊疗时填写《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临床观察表》,建立病历档案,每个月记录症状体征、服药情况和临床指标,同时进行电子化信息采集,形成了《河南省中医中药艾滋病项目数据库》[3]。每个项目县由专人管理数据信息,由省级数据质量控制中心负责人每月统计各项目县的病案信息报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南省中医中药艾滋病项目数据库》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建设科研技术平台奠定了基础。

2工作成效

2.1改善症状体征

在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的应用下,各项目县(区)通过开展中医药诊疗,改善了患者的症状体征。通过对379例HIV感染者30个月的临床观察显示: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积分分别下降了0.30、0.55、1.00分[4]。48个月的研究发现患者感冒次数减少到1.16次/月、平均体重增加了2.18kg[5]。130例艾滋病合并慢性腹泻患者5个月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38%[6]。116例艾滋病合并皮肤损害患者30个月的临床研究发现:症见皮疹、疱疹、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的病例数分别下降了21.71%、27%、7.35%、52.01%[7]。对9402例HIV/AIDS患者的研究显示中医组患者的贫血患病率较非中医组降低了3.1%[8]。

2.2患者CD4细胞计数增加,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通过应用五级网格化诊疗管理模式,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增加,提高了生存质量。通过对1349例HIV/AIDS患者60个月的临床观察显示:CD4细胞计数上升的占46.80%,病毒载量下降及稳定者占90%[9]。通过对1112例HIV/AIDS患者进行生存质量分析显示,中医治疗组在生存质量评价、身体健康评价、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精神领域等领域的积分均高于非中医治疗组[10]。

2.3降低病死率,临床救治水平得到提高

通过对448例患者中医药干预治疗发现,中医治疗组(死亡密度为2.12/100人年,累计死亡率14.6%)比非中医治疗组(死亡密度为3.94/100人年,累计死亡率26.1%)8年的病死率低11.5%。非中医治疗组患者的死亡风险是中医治疗组患者的1.90倍,中医药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艾滋病的病死率[11]。

3经验与体会

艾滋范文篇8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有关艾滋病防治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三条(政府职责)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制定艾滋病预防和控制规划,安排落实艾滋病防治经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四条(主管部门和协管部门)

*市卫生局(以下简称市卫生局)是本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区、县卫生局负责本辖区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职责,负责口岸的艾滋病监测和出入境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工作。

计划、财政、公安、司法、外事、对外经济贸易、教育、交通、旅游、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和计划生育等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卫生行政部门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防治机构)

市和区、县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实施管辖范围内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的工作,进行艾滋病监测、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医学管理、业务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医疗机构承担责任范围内的艾滋病诊断和治疗,落实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措施。

第六条(防治原则)

艾滋病防治工作应当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治疗相给合的原则,加强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实行社会综合治理。

全社会应当重视和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权益保护)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预防

第八条(宣传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宣传艾滋病防治的意义,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教育工作。

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应当开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知识的公益性宣传。

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等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当将艾滋病的防治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或者专题讲座。

第九条(重点单位的预防措施)

公共场所单位、旅行社和涉外劳务输入、输出单位,应当向本单位工作人员和外派劳务人员以及游客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理发店、美容店、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中使用的可能破损皮肤、粘膜的用品,应当按照规定进行消毒。

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应当根据市卫生局的指导,做好艾滋病预防工作。

第十条(医源性感染控制和实验室感染预防)

医疗机构和卫生防疫机构应当执行各项消毒隔离规定,加强对介入人体和可能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的消毒,规范诊疗规程,安全处置废弃物。

从事艾滋病病毒实验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实验室感染和艾滋病病毒的扩散。

市卫生局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十一条(血液和血液制品管理)

采供血机构和血液制品的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对血液和血液制品以及献血者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进、出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禁止进口的血液制品。

第十二条(捐献行为管理)

捐献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血液或者精液的,应当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

禁止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捐献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血液或者精液。

从事艾滋病防治研究的单位需要使用、保存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血液或者精液的,应当经市卫生局批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三条(毒株管理)

艾滋病病毒毒株的保存、传递和使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交换、传递和使用。

第十四条(艾滋病监测)

卫生防疫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做好重点单位、重点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工作。

第三章控制

第十五条(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对象)

下列对象应当接受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

(一)与艾滋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

(二)疑似艾滋病病人;

(三)疑似性病病人;

(四)、、吸毒人员;

(五)曾接受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或者精液者;

(六)申请涉外婚姻登记的双方当事人;

(七)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出入境人员;

(八)市卫生局为控制疫情需要规定的其他人员、动物和物品。

第十六条(检测实验室的管理)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设置、审批和管理,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活动。

第十七条(艾滋病诊断)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诊断,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罹患艾滋病或者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诊断结果,应当通知其本人。

第十八条(流行病学调查)

区、县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建立辖区内的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个人档案,并按照规定进行定期随访。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接受卫生防疫机构的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应当如实提供情况。

第十九条(工作岗位调整)

卫生防疫机构认为艾滋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事的工作有传播、扩散艾滋病病毒危险的,应当通知其在1个月内调整工作岗位。逾期未调整的,卫生防疫机构应当通知其所在单位;单位接到通知后,应当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下,对艾滋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但不得因此解除劳动合同。

第二十条(医学管理)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由其居住地的区、县卫生防疫机构进行医学管理。

前款所列者中,属于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罪犯或者劳动教养人员、收容教育人员的,由羁押单位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下进行医学管理;其获准离开羁押场所时,羁押单位应当向市卫生局报告。

第二十一条(消毒)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消毒工作,由本人及其家属或者羁押单位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下进行。

区、县卫生防疫机构负责辖区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终末消毒工作。

第二十二条(尸体处理)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死亡后,其尸体应当在所在地的区、县卫生防疫机构监督下,送火葬场火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艾滋病病人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尸体运出本市。

第二十三条(境外人员的处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所列者中属于外国人、华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地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采取监护、消毒措施,直至其离境;死亡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监督火化。

第二十四条(单位和个人的义务)

卫生行政部门或者卫生防疫机构依法采取的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发生和流行的措施,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四章疫情的报告和公布

第二十五条(疫情初报)

医疗机构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在确诊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后,应当立即按照法定程序向所在地的区、县卫生防疫机构报告,不得隐瞒或者延迟报告艾滋病疫情。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艾滋病病人,应当及时向附近的医疗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其中属于外国人、华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地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应当及时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报告。

第二十六条(疫情再报)

卫生防疫机构在接到医疗机构和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疫情报告后,应当在1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卫生防疫机构的疫情报告后,应当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

市卫生局接到艾滋病疫情报告涉及外国人、华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澳门地区居民、台湾地区居民的,应当在24小时内向*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报告。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口岸发现艾滋病疫情后,应当在24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

第二十七条(重大疫情报告)

卫生防疫机构发现艾滋病重大疫情时,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艾滋病重大疫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对疫情进行核实,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十八条(疫情公布)

本市的艾滋病疫情由市卫生局公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布艾滋病疫情。

第五章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权利和义务

第二十九条(权利)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获得医疗服务、劳动就业、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权利。

第三十条(保密)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为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保密,不得泄露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和病史等资料。

第三十一条(反对歧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

除本办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外,医疗机构不得推诿、拒绝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就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其亲属获得医疗服务,劳动就业、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等权利。

第三十二条(接受指导采取措施)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当接受医疗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的医学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艾滋病病毒传播、扩散,避免危害他人。

第三十三条(告知)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他人发生性接触的,应当将其发病或者感染的事实事先告知对方。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登记结婚的,应当在登记结婚前向对方说明感染的事实;申请结婚登记的,双方应当到卫生防疫机构接受医学指导。

第三十四条(指定医院就诊)

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当在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下,接受有关的医疗服务;需要接受住院治疗、门诊手术、透析治疗、口腔治疗或者介入性诊疗的,应当到市卫生局指定的医疗机构就诊。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罚:

(一)违反第九条第一款、第三款或者第十二条、第十六条、第二十八条规定的,处以警告或者5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处以警告或者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三)违反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处以5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二款或者第十三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和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血液制品管理条例》和《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管理办法》予以处罚。

医务人员违反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部门实施的行政处罚)

出入境人员违反出入境卫生检验检疫规定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处罚程序)

卫生行政部门作出行政处罚,应当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收缴罚款,应当出具市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财物收据。

罚款按规定上缴国库。

第三十八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按照《行政复议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妨碍职务的处理)

拒绝、阻碍卫生行政管理人员执行职务,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执法者违法违纪的追究)

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枉法执行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用语解释)

(一)艾滋病(AIDS),是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二)艾滋病病人,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临床上出现条件性感染或者恶性肿瘤或者CD4淋巴细胞数小于200/毫升者。

(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指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无症状或者不能诊断为艾滋病病人者。

(四)艾滋病监测,是对人群艾滋病的发生、流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地、系统地长期观察。

(五)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HIV感染检测),是指对人体血液、组织液、排泄物、组织、器官、精液以及有关血液制品、生物组织或者其他物品进行艾滋病病毒或者其他相应标志物的实验室测定,学名为免疫缺陷病毒检测。

(六)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密切接触者,是指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配偶、性接触者和其他共同生活者,与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具)的吸毒者,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母亲所生育的子女。

(七)医学管理,是指为观察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病情演变,提供医学、心理咨询,防止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艾滋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二章宣传教育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车站、码头、机场、公园等公共场所以及旅客列车和从事旅客运输的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显著位置,设置固定的艾滋病防治广告牌或者张贴艾滋病防治公益广告,组织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有关部门、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组织工作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医务人员在开展艾滋病、性病等相关疾病咨询、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当对就诊者进行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开展有关课外教育活动。

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应当组织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当利用计划生育宣传和技术服务网络,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向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时,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从事劳务中介服务的机构,应当对进城务工人员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六条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出入境口岸加强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出入境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指导。

第十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将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纳入妇女儿童工作内容,提高妇女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和能力,组织红十字会会员和红十字会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

第十八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咨询、指导和宣传教育。

第十九条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艾滋病防治的公益宣传。

第二十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学习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支持本单位从业人员参与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活动。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在医疗卫生机构开通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电话,向公众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服务和指导。

第三章预防与控制

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艾滋病监测网络。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艾滋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艾滋病监测和专题调查,掌握艾滋病疫情变化情况和流行趋势。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艾滋病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开展监测活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对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向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国家实行艾滋病自愿咨询和自愿检测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的艾滋病自愿咨询和检测办法,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第二十四条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需要,可以规定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的情形。

第二十五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和艾滋病流行情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规范,确定承担出入境人员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验室。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制定措施,鼓励和支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组织和个人推广预防艾滋病的行为干预措施,帮助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改变行为。

有关组织和个人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实施行为干预措施,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商、药品监督管理、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推广使用安全套,建立和完善安全套供应网络。

第二十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应当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

第三十条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应当依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定期进行相关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经营者应当查验其健康合格证明,不得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

第三十一条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被依法逮捕、拘留和在监狱中执行刑罚以及被依法收容教育、强制戒毒和劳动教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防止艾滋病传播。

对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防治措施,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经费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予以技术指导和配合。

第三十二条对卫生技术人员和在执行公务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有关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

第三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防止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第三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

第三十五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应当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不得向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供应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

血液制品生产单位应当在原料血浆投料生产前对每一份血浆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浆,不得作为原料血浆投料生产。

医疗机构应当对因应急用血而临时采集的血液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进行核查;对未经艾滋病检测、核查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不得采集或者使用。

第三十六条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应当进行艾滋病检测;未经艾滋病检测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不得采集或者使用。但是,用于艾滋病防治科研、教学的除外。

第三十七条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人体血液制品,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取得进口药品注册证书。

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应当依照国境卫生检疫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接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检疫。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不得进口。

第三十八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

(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

(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诊医生;

(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第三十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时,被调查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肖像、病史资料以及其他可能推断出其具体身份的信息。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封存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并予以检验或者进行消毒。经检验,属于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应当进行卫生处理或者予以销毁;对未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或者经消毒后可以使用的物品,应当及时解除封存。

第四章治疗与救助

第四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第四十二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第四十三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艾滋病防治关怀、救助措施:

(一)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二)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三)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四)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第四十五条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免收杂费、书本费;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应当减免学费等相关费用。

第四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创造条件,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的建设,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本级政府的职责,负责艾滋病预防、控制、监督工作所需经费。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根据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全国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宣传、培训、监测、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等项目。中央财政对在艾滋病流行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实施的艾滋病防治重大项目给予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确定与艾滋病防治相关的项目,并保障项目的实施经费。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艾滋病流行趋势,储备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检测试剂和其他物资。

第五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措施,对有关组织和个人开展艾滋病防治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便利条件。有关组织和个人参与艾滋病防治公益事业,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组织、领导、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或者未采取艾滋病防治和救助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职责的;

(二)对有证据证明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物品,未采取控制措施的;

(三)其他有关失职、渎职行为。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本条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宣传教育、预防控制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艾滋病监测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的;

(三)对临时应急采集的血液未进行艾滋病检测,对临床用血艾滋病检测结果未进行核查,或者将艾滋病检测阳性的血液用于临床的;

<,SPANlang=EN-US>(四)未遵守标准防护原则,或者未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发生艾滋病医院感染或者医源性感染的;

(五)未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和医疗保健措施的;

(六)推诿、拒绝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其他疾病,或者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未提供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的;

(七)未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进行医学随访的;

(八)未按照规定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的。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有前款第(一)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形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前款规定予以处罚。

第五十六条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或者其他单位、个人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公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或者其家属的信息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有关机构或者责任人员的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七条血站、单采血浆站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献血法和《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血站、单采血浆站的执业许可证:

(一)对采集的人体血液、血浆未进行艾滋病检测,或者发现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仍然采集的;

(二)将未经艾滋病检测的人体血液、血浆,或者艾滋病检测阳性的人体血液、血浆供应给医疗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的。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采集或者使用人体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有执业许可证件的,由原发证部门暂扣或者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五十九条未经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进口的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进口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当禁止入境或者监督销毁。提供、使用未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检疫的进口人体血液、血浆、组织、器官、细胞、骨髓等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没收违法物品以及违法所得,并处违法物品货值金额3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

未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进口血液制品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十条血站、单采血浆站、医疗卫生机构和血液制品生产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造成他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六十一条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查验服务人员的健康合格证明或者允许未取得健康合格证明的人员从事服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公共场所的经营者未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依法吊销其执业许可证件。

第六十二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三条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

标准防护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将所有病人的血液、其他体液以及被血液、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是指有、、多性伴、男性同性性行为、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人群。

艾滋病监测,是指连续、系统地收集各类人群中艾滋病(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及其相关因素的分布资料,对这些资料综合分析,为有关部门制定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和依据,并对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效果评价。

艾滋范文篇10

今日金风送爽,秋意盎然,在举国上下共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9周年之际,我们齐聚风帆,美丽的孔雀河做我们的幕布,宽阔的风帆广场做我们的舞台,今夜我们将共同欣赏一台独特的晚会“‘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近——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艾滋病知识宣传文艺晚会”。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观看演出的各位同志、各位朋友表示真挚的谢意!

目前,我市经济呈快速发展之势,很多外省群众来我市寻求新的发展,我市作为连接南北疆的交通要道,除在政治、经济方面面临很大挑战外,在卫生方面特别是传染病预防方面我们也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由于我市特殊地理位置,以及一些西方腐朽没落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不断对中华文化进行冲击和渗透。我市艾滋病疫情形式非常严峻。在我市开展艾滋病知识普及宣传已刻不容缓!自1996年我市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患者至今,我市累计发现艾滋病感染者338例,这仅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感染者我们还没有发现,而这三百多例艾滋病感染者中有80%都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同时,我市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流行范围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并存在进一步蔓延趋势。现在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在我市已经全部发现,但在这些传播途径中性传播途径从1999年的零传播率到2007年20%传播率,已占重要比例!

所以我希望,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上各部门能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艾滋病防治中去。特别是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工作要全年贯彻,使宣传教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增强大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政府要加大艾滋病防治政策的落实力度。要重点向城乡结合部、农民工聚集地区加强对基层的指导,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真正把政策和措施落实到位。各方面同心协力做好预防工作。做好青年学生的宣传教育,使其自觉抵御艾滋病的侵袭。在关怀救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同时,要强化相关人员的保密意识,注意保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个病人的隐私,防止社会对他们产生歧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必须警钟长鸣,容不得一丝半毫松弛和懈怠。

在发展成熟的国家,社会的稳定进步依靠三种力量: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是政府绝对强势的国家,市场力量的出现只有10余年时间,它在防艾领域的作为基本上通过政府力量来表达。防艾领域的社会力量出现的时间很短。这种历史背景决定了社会力量在多方面的欠成熟。

防艾能否成功关键,是易感染者与传播艾滋病的人改变行为。个人与群体的行为是或否改变,主要决定于个体与群体自身。因此只有真心和真正依靠社会力量,提高全民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防艾工作才有希望。实际上,我们我市的社会力量很弱,即使在社区内影响也有限。因此我们需要有团结合作精神,提高能力,积极搭建与各部门各方面良性互动的平台。

目前我市卫生系统各部门联合行动已经在全市推行100%安全套推广使用,在全市的宾馆、酒店、娱乐场所设置安全套零售点,同时规范皮肤性病门诊、建立美沙酮门诊、针具交换点、在各大娱乐场所女性服务人员里召集志愿者等等这些工作都是力求从各种传播途径上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但是我们仅仅做到控制就够了吗?答案是不!我们能做的仅是防艾工作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工作还需要在坐的市民与我们一起努力!

全民共同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不仅能使我们广大市民及时了解与掌握预防艾滋病知识、增强市民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市民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全市人民参与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有深远的意义,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健康,更是为了全社会、全人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