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崇拜的人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8 06:59:09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1

我崇拜爸爸的理由有三条。

第一个理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

爸爸的老家在一个小村庄里,爸爸凭着他的勤奋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禹城工作,要不现在正在家里种田呢!听爸爸说,他考初中时数学试卷满分,一题也没错,每次小考爸爸几乎没有出错的时候,不知他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汗水啊!一个题不会就继续思考,有时会在吃饭时猛地想起来。当时老师水平也不高,竟把“免”读成“兔”,所以不能问老师,只能靠自己。当时学校离家很远,奶奶家买不起自行车,只能步行,真是太辛苦了。就凭这一点就令90后的我佩服万分了。

第二个理由:耐心指导、循循善诱。

我唯一不遗传爸爸的优点就是数学能力,反而对爸爸的弱势课门——语文很入门。每次遇到数学难题想不出来,就去问爸爸,在爸爸那里总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并给我耐心讲解。诱导我弄明白为止。有次数学作业,我用方程做了出来,到了学校,数学老师讲算术法,可讲错了,让我们自己回家再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回到家后,我给爸爸说了一遍题,别看他记性不好,但对数学题却记得清清楚楚。当时爸爸想了一下午也没想出来,我以为算了呢,可爸爸吃晚饭时,魂不守舍的,当我和妈妈往厨房送碗时,爸爸猛地一拍桌子,把我和妈妈吓了一跳,碗差点掉到地上,爸爸叫了一声:“我终于想出来了!”然后直奔书房。原来那个题被老爸想出来了。我真怀疑老爸是爱因斯坦转世,只要我不会的题,一般都是难题,就连老师也想不出的题,爸爸都能想出来,真神了!

三年级时我的英语成绩非常不好,经常考“第一”,爸爸比我还差,可爸爸又从一年级的学起,每天熬夜到12点。把我的英语成绩提高了一大截,现在我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还成了年级的英语特长生呢!

第三个理由:仔细、认真

老爸是出了名的认真,无论他干什么事都很认真。每当签字检查作业时,他都会指着每个字说:“这个横不直,重写;这个竖成弯的了,重写。真是的,要不是爸爸认真,我还取得不了现在这个成绩呢!

凭这三条,我已经佩服的老爸五体投地了。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2

正是他那一个个助人为乐的感人故事,驱动着我,成为我心中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

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看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雷锋说:“我叫,就在部队工作。”

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要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还领着一个小女孩也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脱下身上的雨衣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他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早上也没吃饭,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雷锋一直把他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啊!”

过年的时候,战友们愉快地在一起搞各种文娱活动。雷锋和大家在俱乐部打了一阵乒乓球,就想到每逢年节,服务和运输部门是最忙的时候,这些地方是多么需要人帮忙啊。他放下球拍,叫上同班的几个同志,一起请假后直奔附近的瓢儿屯车站,这个帮着打扫候车室,那个给旅客倒水,雷锋把全班都带动起来了。

雷锋就是选择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他是我们的好榜样!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做的都是很普通的小事,但是,一件件,一宗宗,都体现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我一定会向你学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努力发扬雷锋精神,做些时代的好少年!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3

人这一生的道路都很坎坷,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因此,我们需要一些鼓励我们的动力。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有许多伟人告诉我们怎样去做怎样去克服困难。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实例的人做我们的动力。

我的偶像他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他的精神永远是我的动力。他骨瘦如柴、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乌黑而又浓的眉毛就组成了他的面貌,他就是我的舅舅。他是一个纯朴、善良的农民,你总是会在地里看到他那勤劳的身影,他穿着破旧的拖鞋滴答滴答的走着。他不爱说话,但是他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很精辟。我从小就在姥姥家长大,舅舅给了我无限的爱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在我长大后就不常去姥姥家,在昨天妈妈的谈话中得知舅舅的善良,和淳朴。在于舅舅的交流中总是会得知许多做事的道理。

俗话说这一生中最可怕的不是困难是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吧彩虹就在前方。

作者:奚世纪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4

“开学时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风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就会激动地流下眼泪。每当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

记得小时候,我常常发烧,一烧就是五六天,打针吃药一点都不管用,还是四十多度。这时医生来了,只听“轰隆”一声,躺在床上已经奄奄一息的我看见妈妈竟然向医生跪下了!顿时我的心似乎被一把尖刀刺穿了,我从床上滚下来,到了妈妈的身边,可母亲见了二话不说,立刻擦干了眼泪,将我抱到床上,“别着凉了。”短短的几个字却包含着母亲的深情。我哭起来,一直哭到第二天黎明。

都说而行在外母担忧,我的母亲也不例外。十岁那年,我去了西安参加了英语大赛,从坐火车到目的地,手机根本没停过。这时手机又响了;“童童别着凉了,多穿点衣服……”说着母亲就打了一个喷嚏,一股辛酸的眼泪从我的眼眶里流下来。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5

霍金是一个患有卢伽雷氏症,肌肉萎缩,但他依然乐观对待生活,勇敢与病魔战斗。虽然只能用2只手指来活动,但是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自己的手指还能动,大脑还有思维,他并不觉得他比任何人有什么区别。他是我心中的榜样,是我前进道路的一丝光明,是我茁壮成长的一个依靠,是我生命港湾的一艘小舟,陪伴我一生的道路。

有一天,妈妈给我买来了台单车,我心里就是一阵喜悦。我骑上心爱的单车,忘记了妈妈的叮嘱,就开始了我的路程。

单车还没开到5米就摔跤了,我就重新站起来,因为我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没到学校又摔跤了,我就大声哭泣。我心中的那股精神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慢慢的溜走了,渐渐我就觉得不耐烦了,就跑回家,向妈妈耍脾气。跟妈妈说:“不踩单车了,以后都不踩单车了,这么难学会的,不玩了!”只见妈妈耐心的教导我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非。就跟我讲了个关于霍金的事情。我不经心头一酸,打算放弃刚才的念头。于是又开始我的路程。

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我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我会踩单车了,我赶快赶回家吧这个消息告诉妈妈。

回到家里,妈妈听到我的消息,就告诉我:“失败乃是成功的开端,无论事情好与坏,只要你肯坚持,终究你会得到回报的!”

经过这件事情,我才知道霍金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多么的弯曲,多么的凸凹不平。坚持是成功的起端,只要你肯努力,终究会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6

静静地望着马路上的街道,干净整洁,人来人往的车辆似乎是那样的空虚。此刻,心中却留有一道绚丽的风景,大叔,橙色的阳光是属于您的。

每天等公交车时,几乎都会看见他,手中拿着笤埽,在车站旁扫着,太阳的余晖照射出了他脸颊上那晶莹的汗珠,浸透了他的衬衫,我不由得像所有人一样从他身边躲过去。他浑身的汗气如同他旁边的那辆三轮垃圾车一样让我感到厌恶。

或与是因为上学心急,当我跑上公交车时,才发现月票没有带,再回去拿已经来不及了。一瞬间-焦急的汗珠不时的顺着着脸颊“啪?觥薄芭?觥钡穆湎隆K坪跹兔涣顺迪崂锏泥性樱?砩弦晃薹治牡奈蚁蛩净?馐妥牛?道锏某丝退坪醵加媚抗馍湎蛭遥?疵挥幸桓鋈死窗镂遥?矣械悴恢??搿

这时,他似乎看到了我的困境,从马夹蹭了蹭他那满是污渍的大手,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张皱皱巴巴的一元纸币。从门外示意递给我:“弄,上学要紧,给”尚未等我回应,他便转身离开了,一如既往的拿起手中的笤埽在街面上扫着太阳的一丝光芒照射在了他那买是灰尘的马夹上,泛着点点橙光,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鲜明、汽车发动了,那一束橙色的光芒渐渐的在我的眼中淡去……

第二天,我将手中的一元纸币递给他,他一边放下笤埽、一边开心的挤出一道道幽深的皱纹“哈!不用还了,当年俺进城的时候,不知道坐公交还要投钱,还以为是免费的哩!呵呵!也是一位好心人给俺投了一块钱,俺谢谢你们城里人还来不及哩!你看车来了,快上学去吧”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7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太阳崇拜

[中图分类号]K8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14-03

马家窑文化属黄河上游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甘肃马家窑遗址而得名。该文化主要分布于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1]其绝对年代约为前3300年~前2050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文化是一个较有地方性特色的考古学文化,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别发达,在整个陶器中约占20%~50%,随葬品有时多达80%以上。[2]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演变,彩陶纹饰丰富多彩而富于变化。主要纹饰有旋涡纹、动物纹、锯齿纹、圆圈纹和神人纹等。这些纹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严谨而流畅,并以一种和谐的方式表达出来。大量具有独特风格的圆圈纹饰贯穿于文化始终,似有一种深刻的涵义。

一、彩陶纹饰中的太阳崇拜

“在原始社会时期,陶器纹饰不单是装饰艺术,而且也是族的共同体在物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彩陶纹饰是一定的人们共同体的标志,它在绝大多数场合下是作为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的标志而存在的。”在原始时代,彩陶是为了满足先民的生活需要而出现的,不仅与生俱来,即为人生存而来,具有实用功能,而且与死相随――今天我们见到的彩陶大多为古人的随葬品,具有满足精神需要的功能。因此,马家窑先民所绘的大量圆圈图案值得深刻体味。圆形不仅是史前时代人们的抽象观念,也是他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具象表征。它象征着无休无止、无始无终的运动;而太阳东升西落,周而复始地运行正是如此。属新石器时期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已然进入了农耕社会,农耕文明使得万物有灵观念具备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而太阳崇拜正是在此基础上得以形成和发展。

(一)太阳崇拜原因探析

其一,万物生长靠太阳,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更没有人类。人类最质朴的自然崇拜形成是以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起点的。从我国自然地理来看,远古时代黄河流域(西北高原的冬季寒冷较漫长,日均气温较低)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中国原始农业社会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域。太阳崇拜的出现和农耕文明紧密相关。太阳可以使农作物长势良好,进而获得丰收;也可以带来干旱,以致颗粒无收。因此,原始人对太阳顶礼膜拜,其目的无非是敬仰太阳以祈求适当的阳光,使农作物茁壮成长、获得丰收。其二,太阳与光。阳光是人类生存状态的重要前提,太阳可以驱赶黑暗带来光明。哲学家路尔斯•伦德在《时间转变中的天象概念和宇宙观》中说:“方位意识和对光的印象的感受性,是人类智慧的两种最基本的和根深蒂固的表现形式……从我们第一次惊愕地看到光,到我们最发达的宗教和道德情感,都源于太阳和受太阳的滋养……” 其三,太阳与火。里普斯曾指出:“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4]太阳可以带来光明和温暖,这同样是火的内在属性。原始人感到太阳与火的相似点,因而火崇拜和太阳崇拜相伴而生,相互渗透。其四,太阳象征永恒之意。太阳东升西落,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原始人类对太阳的崇拜也在于此,即对生命认识的泛化与保持以及扩展自我生命的一种渴望。正因为太阳有着这样诸多的功能和涵义,先民在与太阳密切的关系中形成一种崇拜的情感:对太阳的感恩与敬畏,并用陶器作为载体倾诉着这种情感,太阳崇拜成为该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二)太阳纹饰分析

1.圆圈纹――太阳崇拜的生动写照

太阳崇拜广泛存在于世界文化之中,它作为自然崇拜的一种形式,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马家窑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其中青海柳湾很具代表性。青海乐都柳湾墓地共清理墓葬1500座,其中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257座,马厂类型872座。对柳湾墓地845座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中所出土的7500余件陶器上的纹样进行分析,其中圆圈纹单独纹样414种,蛙纹(神人纹)单独纹样31 种,其他几何形单独纹样56种,共计505种。马厂类型彩陶上的纹饰,就是依这500多种不同的纹样,互相配置组合。在505种单独纹样中,正十字纹170 种、斜十字纹36种、万字纹30种、纯圆圈纹16种,另有1件写实太阳纹。青海柳湾墓地共出土679件画有彩绘符号的陶器,其中圆圈形符号95件,十字形符号168 件(含斜十字纹52件),万字纹符号26件,圆点形符号13件。[5]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柳湾马厂505种单独纹样中,代表太阳的图案与纹饰共有253种,占半数;在679件绘有符号的陶器中,代表太阳符号的共有302件,几乎也占彩绘符号的半数。这足以说明,太阳崇拜在柳湾原始氏族部落中极为普遍,由此可见太阳崇拜在马家窑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圆圈纹(内含“十”、“×”、“e”等符号)源于马家窑类型晚期,在半山、马厂类型彩陶器出现率最高。纹饰一般由一组圆圈(4个、2个或8个)构成,黑红复彩勾画。这些圆圈纹饰都是对太阳崇拜最好的证明。从视觉上就是对太阳生动的写实描绘,锯齿纹是太阳内核火的写照,而一环环的圆圈像日晕。(图1、图2)圈内的“十”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它象征太阳。(图3)德尔维拉在《符号的传播》中讲述:“这种十字在开始时只表示太阳照射的四个主要的方位。后来变成了发光体的符号,并且由此必然地演变成统治上天的至上神的符号。这种情况在迦勒底人、印度人、希腊人、波斯人那里,都可以看到。”[6]细观万字纹,(图4)它似乎在旋转,给人一种生生不息、转动不已的感觉,象征太阳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生命,具有一定的宗教涵义。太阳崇拜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圈中农田阡陌和植物繁茂的景象,象征着在太阳光芒下,田地里的勃勃生机。(图5)《易经》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淳朴未分化的世界,由世界分化为天地,又由天地演化为四象,四象于时则为四季,于位便为四方,再从四方产生八方。(图6可能为太极图雏形)陶器“以象天地之性”,说明陶器的外形塑造和花样纹饰中皆含有古人的宇宙观,一种时空的意识。[7]于是,将象征着太阳的一组圆圈纹绘于陶器之上,其涵义为期望太阳的光芒洒满西北高原的四面八方,使生命绵绵不息。先民还将器形与纹饰相结合,也是对太阳崇拜的一种完美表现形式。(图7)

2.太阳崇拜与鸟图腾崇拜的结合――一个世界性的神话命题

“鸟纹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 到马家窑期即已开始旋涡纹化。而到半山期旋涡纹和马厂期的大圆圈纹, 形象模拟太阳, 可称之为拟日纹。当是马家窑类型的旋涡纹的继续发展。可见鸟纹同拟日纹本来是有联系的”。[8]世界上不少民族都将鸟作为太阳的象征:古埃及最古老的鹰神荷鲁斯被推崇为全埃及的太阳神,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星宿崇拜中鸟图案亦为太阳神,美洲古印第安人将太阳神与乌鸦相连等。可见古老文明的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紧密相联,太阳崇拜与鸟图腾的融合在世界范围原始人类心中有着共通的文化认同。

中国古代玄鸟和凤鸟正是太阳神象征。马家窑文化中将对太阳的崇拜与对鸟的崇拜相融合形成了太阳鸟图腾信仰,它是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整合:第一,进入农业社会后,太阳在先民心中地位不断上升,而鸟类作为某部族图腾亦不能被放弃。在新、旧文化交替之际,必然会形成一种兼有两种文化内核的复合文化形式。第二,太阳在天空中运行,鸟类可以翱翔空中,日鸟的结合与自然景象在先民思维中重复出现是分不开的。先民认为,太阳随着鸟类而升降起落,太阳就是由一只鸟背负着在天空中运行。(图8)《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9]可见太阳与鸟形象的融合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得到映证。

3.神人纹――太阳崇拜的升华

神人纹也称肢爪纹,是马家窑彩陶最具特征性的纹饰之一。神人纹(图9)最初的形状是头部为圆圈,面部无五官,身体为宽带,四肢多以两节折带向上斜伸,之后逐渐抽象最后演化为几何纹样(图7)。有的学者认为此纹是蛙人和纹的逐渐抽象,有的学者则认为神人纹的头部是太阳的符号,是太阳和人(祖先)崇拜的融合,即“神”的崇拜。笔者较赞成后一种观点。《白虎通•五行》云:“炎帝者,太阳也。”是日(天)人合一。在马家窑先民心中太有崇高的地位,太阳纹饰与人形的融合,充分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人性的升华。恩格斯说:“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 [10]在此阶段, 由于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祖先崇拜及英雄崇拜的盛行,就产生了将自然力与祖先崇拜交融的神灵崇拜,形成了一位具有人格神象征意义的崇拜偶像。人类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神的形象上,希望太阳神世世代代守护族人。这种意识寓于陶器的绘画中,是先民将自己作为生命主体与太阳形象融合在审美创造里的具象化。神的人格化导致神的人形化,它强调的是人与崇拜物的融合,是人的“神”化,也是崇拜物的“人”化,神人纹是对太阳崇拜的升华,是自然物的神灵化,是进化了的自然崇拜,是新石器时代自然神观念形成的标志。

二、结 语

马家窑的先民创造了辉煌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陶器上的纹饰和符号蕴涵着原始人类对世界最初的认识。太阳崇拜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在马家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人类对自然物的审美感受和认识,都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马家窑文化太阳崇拜与农耕文明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

考古资料表明,太阳崇拜在马家窑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是其文化特质之一。

太阳纹饰的丰富和与其他纹饰的融合,足见太阳在西北先民心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其涵义有“丰产赐予者”,“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生命意识”,“守护神”等。太阳神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马家窑文化原始宗教的萌芽。

[参考文献]

[1]O树德,贾建威.彩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101.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302.

[3]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J].考古,1962,(6).

[4]德•利普斯著,汪宁生译.事物的起源[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328~330.

[5]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53~165.

[6]转引自何新.诸神的起源[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3.

[7]林少雄.人文晨曦:中国彩陶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46.

[8]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J].文物,1978,(10).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8

敬拜人的时代只能产生于上帝和神性之天的退隐。在上帝和神性之天将人规定为卑微的有限者时,人不可能以人为最高崇拜对象。上帝和神性之天的退隐是现代性取代前现代性的结果:前现代性的基本逻辑是人被超越人的存在(诸神,上帝,神性之天)所规定(决定),现代性的核心则是人性的自我规定(决定),所以,现代性对前现代性的取代也就是人道主义对神道主义/天道主义的扬弃,由此完成的是精神世界中心的革命性位移——从上天和神转向大地和人。萨特对人道主义的两个含义有比较准确的总结:其一,把人看作目的或最高价值;其二,认为人是自我设计的存在,处于不断的自我超越过程中,按照自己的计划创造自己。(1)显然这两种人道主义都意味着对原始的神道主义/天道主义的否定。所以,在现代性诞生之时,上帝和神性之天实际上便已经退隐。自称“反基督徒”的尼采在1882年借疯子之口宣告上帝的死讯,实是在迟到了的讣告:

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害了他!我们将何以自解,最残忍的凶手?曾经是这块土地上最神圣与万能的他如今已倒卧在我们的刀下,有谁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有什么水能清洗我们自身?我们应该举办什么样的祭典和庄严的庙会呢?难道这场面不会对我们显得太过于隆重了吗?难道我们不能使自身成为上帝,就算只是感觉仿佛值得一试?再也没有比这件事更为伟大的了——而因此之故,我们的后人将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更高尚的历史之中!(2)

我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上帝的讣告要推迟数百年才由一个疯子斗胆?人为什么不在上帝和神性之天退隐之时就将自己推上最高的高处?我们在如此追问时已经涉及到人在现代性诞生之初无法超越的困境:如果立刻承认人是绝对的中心和终极的目的,那么,人将不得不亲自成为上帝或类上帝存在,这不仅是刚从外在限制中解放出来的主体性所无力承担的,也会将人抛入信仰的悖论。所谓信仰的悖论是指:人在上帝和神性之天退隐之后将不得不冒险信仰自身,但人却是有限者,信仰人就是信仰有限者,而这与信仰的超越性恰恰构成了无解的矛盾,因此,人不能以人为信仰对象,也就是说,人将同时不能不信仰人和不能信仰人。要理解信仰的悖论,我们必须首先追问:何为信仰?信仰在英文和德语中分别写faith和glauben,均是信的意思,但这信不是一般的相信,而是绝对的信奉(firm belief)。那么,什么样的存在能被绝对地信奉呢?一定是无限者:有限者的有限性意味着它可以被相信,但却不能被绝对地信奉,因为它不能在它之外为我们的精神提供着落;如果我绝对地信奉某个有限者,那么,我必然在他有限的世界之外迷失自己,被抛入荒谬的处境。上帝和神性之天之所以会被绝对地信奉,是因为他们都曾被领受为能为人的身心给予永恒关怀的无限者。人成为人的信仰对象有个不可或缺的前提:人也被推举为具有无限力量的存在。在现代性诞生之初,人的主体力量还相对弱小,把人推举为无限者对于绝大多数而言是不可思议的。既然人不是无限者,对人的信仰本身就是悖论。为了回避这个两难境地,包括笛卡儿在内的现代性的早期阐释者都采取了一个折衷的策略:在将上帝罢黜以后又将已成空名的他请回虚设的宝座,以使人在成为自我决断者的同时回避信仰的悖论。笛卡儿的推理清晰地展现了这个逻辑:他首先认为一切都是可以怀疑的,将上帝由绝对者降为反思的对象,与所有存在者一起处于被悬搁状态;接着他指出我在怀疑是不可怀疑的,而怀疑是思,因此,我思才是所有推论的原点和世界向之呈现的中心;最后他又说我在怀疑说明我是不完满的,必有某个完满者赋予我思以合法性,这就是上帝,所以,上帝仍是人的信仰对象,人则是“上帝与虚无间的一个中介”。(3)由此可见,以为现代始于人道主义对神道主义的完全替代是错误的,因为在费尔巴哈和尼采之前的现代主义仍是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天道主义的统一。但是人道主义与神道主义/天道主义的统一并不是平衡的:对上帝的信仰不再是firm belief without proof即非理性的虔信,而是人的理性所引导的过程,上帝已经成为我思的推论,所以,人道日显而神道/天道日隐是现代化进程的明晰走向。这种不平衡最终导向人道对神道/天道的彻底收复,上帝被当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属神的本质不是别的,正就是属人的本质,或者,说得更好一些,正就是属人的本质突破了个体的、现实的、属肉体的人的局限,被对象化为一个另外的、不同于它的、独自的本质,并作为这样的本质而受到仰望和敬拜。因而属神的本质之一切规定都是属人的本质之规定。(4)

费尔巴哈所说的对象化后来被尼采形象地称为投射:人从自身投射出他最坚信不移的三个内心事实即灵魂、精神、自我,然后又将这被投射出的存在命名为上帝。(5)既然上帝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投射),那么,崇拜上帝就是崇拜人自身。对上帝的信仰之谜既然已经破解,人类信仰意向的转折便必然发生:从彼岸世界回归生活世界,由指向上帝到指向人。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人将以人为崇拜对象呢?如果是,人将怎样解决信仰的悖论?费尔巴哈显然对此问题的复杂性认识不够,因而敢于直言“人就是人的上帝”。(6)尼采的思想要比费尔巴哈细致得多:他在1882年以疑问的口气说过“难道我们不能使自身成为上帝”后,便放弃了这个思路,另觅信仰转折之途。仅仅过了数月,他就在《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第一卷中公布了他的最终答案:

我将以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的闪电。(7)

那么,什么是超人(superman)呢?虽然尼采没有给出具体的定义,但我们可以从他诗化的语言中体悟到超人是人的将在即人自我超越的目标:

我的兄弟,这走在你前面的幻影,美丽于你;你为什么不把骨与肉给它呢?(8)

让将来和最远之物成为你今日的动机吧:你应该爱你朋友身上的超人,作为你存在的理由。(9)

我对于这些高人和最好的人已经厌倦了;我渴望从他们的高处上升得更高些,直达超人。(10)

由此可见,尼采倍受质疑的超人学说表达了他对新的信仰体系相对周密的安排:超人虽然将所有实存的人规定为欠缺,但他是人的实在的变形而非上帝,因而以超人为信仰对象既恢复了信仰的属人性,又避免了直接以人为信仰对象所导致的悖论,可谓两全其美。然而崇拜超人实际上是崇拜人的将在,所以,尼采所最终完成的仍是信仰的人类学转折,所言说的依然是现代性的基本逻辑。尼采与费尔巴哈从根本上说是殊途同归的,他们都是拜人的文化的创生者。

拜人的文化所拜的人是什么呢?这又是个关键的问题:拜人的文化的诞生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被拜者,被拜者必然是那些相对接近人类超越理想的个体,而他们之所以接近人类的超越理想,是因为他们更充分地实现了人的本质,因此,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就是必须完成的工作。有关人的本质的定义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点:1、人的本质是精神即向真理和善而在的心;2、人的本质是能动的身体即居住在大地上的实在。拜上帝的文化由于把上帝把握为超越的精神即宇宙的大心,必然将人的本质规定为精神: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翰福音》6:63)

体贴肉体就是死;体贴圣灵乃是生命,平安。(《罗马书》8:6)

我们坦然无惧,是更愿意离开身体,与主同住。(《哥林多后书》5:9)

身体在这个体系中归根结底是被克服的对象。人只有克服了肉体的欲望,走出身体,才能皈依作为绝对精神的上帝,方能获救。这种对感性生命的否定在现代性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必然被怀疑和舍弃,因为现代性以肯定人的现世的实在力量为基点,而人的实在力量只能来自于身体。人在对自己实在力量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原本是能动的身体,所谓的灵魂/精神不过是身体的功能:是这思想着的身体在移动石头,发动机器,改变世界,所以,人不是别的,就是自我设计着的身体。费尔巴哈称人是属肉体的感性存在,马克思认为人是改造世界的实践者,所强调的都是人是身体这个基本事实。尼采在为上帝讣告的同时也不竭余力地证明人是身体:

我整个地是肉体,而不是其它什么;灵魂是肉体某一部分的名称。(11)

创造性的肉体为自己创造了创造性的精神,作为自己的意志之手。(12)

信仰肉体比信仰精神更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后者乃是对肉体垂死状态的非科学观察的结果(是离开肉体的东西。等于相信梦境是真实的——)。(13)

既然人是自我设计着的身体,那么,拜人的文化归根结底是拜身体的文化。身体才是人存在的整体,是文化真正的创造者,他本身就是能动的,无须所谓独立于他的精神来发动和引导。精神不过是身体内在的“意志之手”,其超越性源于且受制于身体的此在性/有限性。想象精神能够离开身体而无所不能、无处不在、无所不是,乃是人自我超越的冲动所造就的幻象。身体的此在性/有限性意味着人作为身体天然地渴望超越自身,但这超越永远是此在的/有限的。身体和身体所建立的世界都有其边界,对于身体的真实意识只能是界限意识。人所能做的是探索身体的潜能,力图越过既有的界限。瑜迦、气功、竞技体育、极限运动等都是身体实现潜能的具体方式,在这些活动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人(如体育明星)自然会成为崇拜的对象(如撑杆跳世界冠军布勃卡被称为神人)。人们为身体的运动制定了各种游戏规则,实验自己在这些游戏中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在对身体机能极限的挑战中展现身体的力量、美、智慧。然而身体所完成的实在超越毕竟有其限度,人要越过这些限度演绎身体的可能性,就只能进入实在与虚拟并存的领域,通过艺术象征性地实现身体的理想。这就是身体在表演中的成形。身体在半实在半虚拟的世界中可以相对自在地听从自己“意志之手”的指引,将自己造就为自己想成为的存在,变得神奇、强大、完美。能够完成如此演绎者展现了人作为身体与其理想最为接近的状态,必然在拜人的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其中的杰出者还会成为新时代的偶像。所谓明星,便是那些通过身体的运动演绎身体的理想的人。他们的光芒来自于他们所是的肉身,精神的力量在他们那里直接展现为身体的力量。崇拜明星就是崇拜人作为身体所能达到/演绎的美好/强大程度。

费尔巴哈和尼采分别于1872年和1900年去世,均未能目睹在二十世纪方成潮流的明星崇拜现象,自然无法评判它是否合乎他们对于拜人的文化的预想,但是我们作为时代的见证人却可以证明明星崇拜现象最典型地体现了拜人的文化的特点:1、对明星的崇拜是人对人的崇拜;2、人在这里是作为能动的身体即真正完整的人而被崇拜的;3、大众崇拜明星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保证其生存,而是因为他们创造着/演绎着人类所能达到是美好程度,所以,被崇拜的人是作为目的性存在而被肯定的。在明星崇拜现象产生之前,只有那些保证大众生存的人(政治家、军事家、宗教家、科学家等)才会成为崇拜的对象,他们被敬拜的根本缘由是他们对于大众的有用性,而非他们自身的完美,因此,被崇拜者并没有被当作真正的目的性存在。从崇拜人的功能性存在到崇拜人的目的性存在是明星崇拜现象产生的另一个根本动因,其物质前提是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开始将追求完美的目标正式提到议事日程。所谓崇拜人的目的性存在,乃是指:将人所是的身体当作目的,探寻身体所能达到的美好程度,将那些能代表个体—身体在当下最美好状态的人作为最高目的来崇拜。所有的人都是目的性存在,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被肯定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被当作最高目的而受到崇拜的人不一定能保证大众的生存,他们被崇拜的原因完全在于他们自身的存在形态。在人道主义的语境中,人类劳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最接近其理想的个体诞生,所以,那些最为接近人类理想的个体就是最高的目的性存在。人作为作者的最重要作品就是人自身,因此之故,只有那些同时是艺术家和艺术品的个体才能成为人类劳作的最高目的。画家、导演、作曲家等不以自身为作品的艺术家便无法被肯定为最高目的,因为他们与他们的作品不是合一的,作品的完美不意味着他们自身的完美(贝多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人们最为热爱的只能是那种自身即是艺术品的艺术家:他们所创造的主要产品不是椅子、电视、空调这样的工具性存在,不是在诞生后即成为他者的外在作品,而是作为艺术品不断诞生着的他自身。一个在舞台上旋转着的芭蕾舞大师和向人类运动极限挑战的运动员都以自身为作品的作者——将自己所是的肉身作为艺术品来创造的艺术家。与画家、导演、作曲家等艺术家不同,他们作为艺术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自身造就为接近完美极限的艺术品,向宇宙呈现自己挑战肉身极限的动姿。这种集艺术家和艺术品于一身的个体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的胜利,而那些欢呼着的追星族实际上是为人类的胜利而陶醉。对明星的崇拜体现了人——作为类和个体——自我超越的欲望。人作为身体的此在性/有限性注定了艺术是拜人的文化的最高形态:

艺术的根本仍然在于使生命变得完美,在于创造完美性和充实感;艺术本质上是对生命的肯定和祝福,使生命神性化……。(14)

生命的完美归根结底是身体的完美。精神的完美如果不能实化为身体的完美,那么,它所表征的就是人作为整体的欠缺,所引发的便是个体对自身无法消除的悲剧意识:

我的丑陋确实是我应该归之于命运的东西,或者我可以称之为命运的残忍。因为,我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丑陋的呢?当你碰到这样的事情时,就会看到偶然性和残忍。(15)

由上述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萨特这样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也会由于身体的缺陷产生难以消除的悲剧感和荒诞感。他在其一生中都在品味和逃避自己作为身体的缺陷,在自欺和自嘲的两极之间颠簸。一个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的人却发现自己并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身体,这就是萨特对自身的悲剧意识的起源。由于萨特没有清晰地意识到人就是身体,所以,他最终没有超越自己思想的自欺结构。但我们作为后来者却可以替萨特做出总结,清晰地把艺术对于生命的祝福领受为对身体的祝福。进而言之,艺术对于生命的肯定和祝福在本质上是身体的自我肯定和自我祝福,是身体艺术化的自我塑造。身体本身就是超越性的,他总是在越过自身(beyond itself)。然而身体的此在性却注定了他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自己,在他的自我设计和他的实存状态之间具有不可消除的距离。人能构想出上帝这样的无限者,但他在此刻所能达到的生命高度却是有限的。由于这种不可克服的有限性,人类对于完美的追求只能在艺术中获得最充分的演绎,又由于大多数人都有难以消除的欠缺,不适合演绎人作为身体所能达到的美好程度,所以,人类必然将追求完美的理想寄托在少数艺术家身上。正是这种寄托使得在人类求生存时期被当作纯粹娱乐工具的文体从业者具有了远为重要和神圣的社会功能:创造和演绎人作为身体所能达到的美好程度,挑战身体的运动极限和形象极限。伟大的明星受到崇拜的最根本原因是他把自己所是的身体创造为/演绎为最接近人类此刻理想的艺术品,以至于人们认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的胜利。他的崇拜者们想成为他,以一种近似于朝圣的心态走向他,企图通过接近他来分享他的美和力量。追星族在迷狂状态中会将某些明星神化,把他们当作半人半神的存在。但是人们在迷狂中所敬拜的归根结底是大地上的肉身,所以,明星崇拜现象昭示着信仰的此在性,是人类信仰转向的表征。

然而我们在把明星定义为演绎者时就已经摆明了:被崇拜的归根结底是明星以身体创造出的意象,而非明星本身;明星毕竟是人,他在某个瞬间的生命高度是有限的,以明星为崇拜对象意味着信—仰有限的存在;这在崇拜者生命的某个阶段是可以忍受的,但在他追求更高的生命高度时则会成为束缚/障碍;人与人没有本质的不同注定了人不适合成为人的崇拜对象(崇拜和热爱是两回事),人对人的崇拜从根本上说是对幻觉的崇拜,所以,明星崇拜自在地具有幻觉品格。人们之所以会认识不到明星存在的幻觉性,是因为他与明星之间存在着心理学意义上的距离,他在想象中经历这个距离时已经完成了对明星的再创造。个体不可能崇拜他自身,因为他与他自身永远是合一的,他不能满足自己立刻越出自身的渴望。一个美好的人总能设计出更美好的自我,因此,个体相对于自己的理想来说是永远的欠缺。被大众崇拜的明星可能是自恋的,却不会自我崇拜,道理就在于此。如果人注定要崇拜人的话,那么,所有人都只能选择以他人为崇拜对象,并且这个他人必须与他有一定的距离,以便能够承担他的理想。心理学意义上的距离使得个体可以把自己所想象得到的美好品格加在自己的崇拜者身上,然后以朝圣的心态走向他,仿佛他原本就是如此美好。所以,只有当一个人被幻觉化即其可能性空间在别人的想象中被无限扩张之后,“他”才能成为被崇拜的对象,而这个他转变为“他”的过程也就是实在的他被否定/废弃/罢黜的过程:崇拜者所崇拜的是“他”而非他。他之所以成为“他”,是因为崇拜者在迷狂状态用自己所塑造出来的“他”暗中置换了他。他成了一个引发无限想象的被超越的原型,一个名字被借用来命名某种理想的凡人(人皆是凡人)。他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是崇拜者生活的目的,实则是崇拜者用以寄托自己理想的工具性存在:那个作为幻觉的“他”才是真正的目的,而他被崇拜的缘由不过是他相对接近于“他”而已。任何偶像都是心像。我们的心像之为心像,在于它在外界没有对应物,在于它是不断生成的内在的理想型。人有一种为自己内在的理想型寻找对应物的永恒冲动,正是这种冲动使得某些实际存在的人被当作理想型的化身,明星作为以身体制造幻觉为业的人成为偶像的本体论因缘恰在于此。无论被崇拜的明星多么美好,他在被当作偶像的一霎那都已经被人们的心像投射出的虚线所幻化了。只是人们认识到这个事实后的事实需要时间,同时,他为了延宕自己走下神坛的时刻,也会努力扮演“他”,尽可能地按照大众的心愿塑造自己。成功的明星都是特别善于制造幻象的人,把自己作为完美的幻象来呈现乃是他的职业/事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远离大众,以便造就大众对他们的距离意识,似乎他们与大众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当他们真正出现在大众面前时,他们已经变成了幻象,并作为幻象而被崇拜。大众的目光抵达了他们所是的身体,但大众的心灵之眼所看到的却是另一个人——一个远比他们自身美好、强壮、神奇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明星崇拜兴起于现代工业—技术体系高度发达的二十世纪:不仅仅是因为富裕社会或准富裕社会的到来使追求完美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目标,更是由于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体系为制造幻象提供了条件。从根本上说,当代所有的明星都是现代工业—技术体系的产品:1、他们在表演和竞技时依赖于工业技术体系;2、他们所传达给大众的意象——通过电视屏幕、电影屏幕、报刊、广播、现代舞台——直接是工业技术体系的产物。我们生活在世界变成图景的时代,人们所看到的幻象远远超过了他们所看到的实在事物:电影、电视、电脑所传达的影象使得虚拟世界对实在世界形成了彻底的包围之势,文化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彻底地视觉化。明星是视觉文化时代的宠儿,因为他们所创造出的是自身幻象,可以承担人们寄托自己理想的愿望。所谓对明星的包装实际上就是对文化产品的设计,其目的是满足大众对幻象的需求。大众需要哪种幻象,文化生产线就会生产什么。哪个明星被选中来代表这个幻象具有偶然性,必然的是对幻象的创造——制造幻像乃是当今世界最赢利的产业之一。认识到这个事实后的事实也许会使我们感到荒诞,却会使我们免于自欺,清醒地面对人类和世界。所以,尽管明星崇拜现象源于人自我超越的本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自我超越的愿望,但是它与任何崇拜拜人的运动一样具有虚幻的品格。我们可以热爱那些由于外形、智力、技能而被选中代表人类理想的明星,却不能把他们作为偶像来崇拜,因为任何偶像本质上都是心像。把明星当作偶像崇拜的人最终获得的只能是幻灭感和荒诞感,正如任何人类学意义上的偶像崇拜都会产生幻灭感和荒诞感一样。

以研究荒诞派戏剧闻名于世的英国学者艾斯林在谈到荒诞派戏剧产生的原因时说:

自尼采时代以来,相信上帝已死的人数大大增加,而且人类已经从那些被用来取代上帝位置的廉价庸俗替代物的虚伪与邪恶中吸取了痛苦的教训。(16)

他所说得“用来取代上帝位置的廉价庸俗替代物”指的显然是曾被狂热崇拜的希特勒等人间魔鬼。这些一度被推举为超人的个体后来被证明是大地上的恶魔,人类为与此相关的错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荒诞派戏剧呈现的正是人类在上帝死后遭受的又一次心灵创伤。拜人的宗教的悖论在此时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并且实化为毁灭性的力量。我们也可以因此发现费尔巴哈和尼采等人的错误:属上帝的本质不是属人的本质,上帝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人与上帝分别是有限者和无限者;有限者的本质力量外化后仍是有限的,人将人的形象投射到宇宙中,所造就的仍是人的形象,将这个形象当作上帝来崇拜会造成严重的人间灾难;人之所以要设立上帝的存在或将天神性化,恰恰是因为他觉悟到了自己无法克服的有限性/此在性,恰恰是因为他作为有限者要寻找和皈依无限者;因此,人不是人的上帝,人也不能将人作为偶像来崇拜。萨特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对人类的崇拜会导致孔德式的自我封闭的人道主义,最终会导致法西斯主义。我们不要这样的人道主义。(17)

虽然明星崇拜与政治学意义上的个人崇拜有本质的不同,但是它的幻觉品格同样证明了拜人的宗教之不可行。信仰是属人的,但信仰的对象必是超越人的存在,因而问题的关键是:这个存在是什么?显然目前的人类还没有找到答案,我们只能暂且称之为X。所以,人类仍然站在信仰的十字路口上:诸神与上帝已死(18),拜人的宗教本身又是悖论,那么,人类究竟应该信仰哪一个X呢?在人类所面临的诸种问题中,这是最紧迫、最富有挑战性、最激动人心的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所能达到的生命高度取决于对它的回答。在它获得回答之前,人类将不得不耐心地“等待戈多”。

(1)(15)《萨特思想小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56页,第12页。

(2)尼采《快乐的科学》,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39页。

(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第378页。

(4)(6)《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三联书店1959年出版,第39页,第442页。

(5)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43页。

(7)(8)(9)(10)(11)(12)尼采《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15页,第69页,第70页,第67页,第43页,第13页。

(13)(14)尼采《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205—206页,第37页。

(16)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12页。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9

——当今青少年最崇拜的人

[想法来源]

在今年寒假的一天,我为了查找毛泽东的诗词,便上了一个毛泽东的网站,正当我刚想从那个网上退下来时,我突然发现该网页上的在线人数才两名,也就是说观光此网页的人除了我就有一个人,这让我大吃一惊,这位伟大的中国领袖居然现在却遭到青少年朋友们的如此冷漠(上网的大部分是青少年)。于是我决定要调查一下当今青少年崇拜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调查过程]

我的调查对象的范围是我身边的朋友和一些网上的青少年朋友们。我首先上了一个流行音乐网,这里可是热闹非凡,在线人数多达上千,我随便点击了一个窗口,因为人太多,显示窗口的速度慢得惊人,如果电脑没安装宽带,恐怕看个信息浪费的时间可太多了。

接着我又上了一个周恩来的网站,我点击了一个叫“总理事迹”的窗口。很快的,总理的事迹便映入了我眼帘。这说明了来网站了解周总理的人也很少。这样的结果我也是早就料到了,因为我曾经也问过我的很多朋友们,他们大部分的人都崇拜当今娱乐圈、体育界最红的人:什么影星张柏芝、朱丽亚.罗伯兹,歌星小甜甜.布兰妮、夏齐拉,还有球星贝克.汉姆、劳尔等等,而且有些人当听到你提到毛泽东、周恩来时甚至会以嘲笑的态度回你一句:“你土不土?”惟有一个人回答到:“我崇拜拿破伦.希尔。”这让我感到有一点担忧:“难道我们要因为那些明星的存在而要去嘲笑那些伟大的英雄们吗?”

我为了知道更多青少年的想法,于是自己在网上主持了一次论坛,题目为“你最崇拜的人”,有20多个人参加了我的论坛,他们没有一个人喜欢毛泽东的,更别提周恩来了。各个都为哪个明星发疯,当我问大家为什么不喜欢或崇拜伟大的科学家或英雄郑成功之类的人的时候,他们都非常非常吃惊的问我:“请问您今年高寿?”这个问题跟年龄有什么关系?难道只有老人才能崇拜当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英雄们吗?

看来现在的大部分青少年已经把崇拜历史上的伟人只是理解成为“老土”,那我们的父母那一带呢?怀着这样的疑问,我问了爸爸。爸爸说当年他非常崇拜才华横溢的文坛巨匠和创造奇迹的伟大科学家,也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有累累业绩。则妈妈说她小时候崇拜雷锋,崇拜他无私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姥姥老爷说,在他们那个年代他们都很崇拜中国大领袖毛泽东毛主席。可是现在除了爸爸,妈妈和姥姥老爷都不崇拜当年他们所崇拜的人,妈妈则是开始崇拜大企业家,姥姥老爷他们现在的人生格言和目的就是:“崇拜自己,爱护身体!”也许,这是一个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融合体。

[调查结果]

从以上的调查中我得知在整个青少年的圈里面,已经是没有多少人再去关注历代伟人了。他们的眼光都集中在了明星们的身上。据我的粗略统计,9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英雄;8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领袖;20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科学家;15个人中只有1个人会崇拜作家。

[调查分析]

这个不完全统计结果让我想到了有一次在新闻上看到的消息:英国的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太不重视,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历代伟人,导致他们不会拼写甚至没听说过“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但对“贝克.汉姆”这个名字则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英国宝贵的历史文化将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条新闻让我想到如果我们中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惟恐中国的青少年有一天也会像英国的青少年一样,从来都没听说过“毛泽东”这个名字,则对某某明星的情况了如指掌,那么那时候中国面临的危险那可就太大了。这么大的玩笑我们可开不起,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也是丢不起的啊!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不要一贯痴迷与明星了!不要把我们的历史遗忘了!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篇10

关键词:壮族;蛙崇拜;文化

壮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稻作民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以青蛙崇拜为内容的蛙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至今仍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壮族蛙崇拜的起源

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蛙的崇拜。壮族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历史的传承一般是由口头文学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从壮族的口头文学中来了解壮族崇拜青蛙的起源问题。

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凤山等壮族地区的《蚂虫另歌》(蚂虫另即青蛙)唱到:“天下树有根,地上水有源。说其孝蚂虫另,更是有来源。说来根底长,数来源流远。说到布洛陀,数到姆六甲。才对它的根,才中它的源。” 歌谣中提到的布洛陀、姆六甲都是传说中壮族的祖先。布洛陀、姆六甲的出现,表明壮族的蛙崇拜可上溯到远古社会时代。“鉴于它最终归之于姆六甲,而姆六甲又是壮族社会中的女性始祖,‘姆’为壮族对妇女的统称。因此,具体地说,壮族的蛙崇拜,当不晚于母系氏族社会。” 

二、壮族蛙崇拜的现象

从考古发掘、历史文献以及民俗学资料来看,壮族先民在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都存在过或保留着蛙崇拜的遗风。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的蛙崇拜在历史上有过不同程度的变迁,但与青蛙有关的神话传说、节日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等至今仍在壮族地区广泛流传。

(一)神话传说中的蛙崇拜。

在壮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蛙与本民族息息相关的神话传说和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歌谣。有些是关于蛙与生育神、祖先的创世神话;有些是关于蛙与上古习俗的传说;有些是关于蛙人婚媾的神话故事;有些是关于蛙与丰饶崇拜关系的歌谣和神话传说等。在这些传说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当是那些通过蛙人婚媾形式来表现青蛙生殖力的。

广西隆林壮族地区流传着《青蛙仙子》的传说:作为人类代表的老三一家,正面临着绝种的严峻情况。这时,黑青蛙变成人形来到了他们家中,并与勤劳的老三成婚,繁衍下了后代,使这个家庭的生殖危机得到了解决。 在广西百色壮族地区流传的故事《蛤蟆皇帝》,说的是有一位风水先生家的三媳妇生下了一只蛤蟆,蛤蟆长大成人后,想娶公主为妻,于是变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如愿娶到公主,并当上了一个把国家治理得很强大的皇帝。 这些神话故事都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青蛙能变人以及与人婚媾后所具有的巨大、神奇的生殖力量。

除了蛙人婚媾的神话故事外,壮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许多蛙与丰饶崇拜文化有关联的歌谣和神话故事。比如流传于广西大新县壮族地区的《会说话的青蛙》 、广西东兰县大同乡里龙村流传的《蚂虫另歌》 等都是描述青蛙对于人类农业生产的神奇作用。在这些神话传说中,青蛙被赋予了非凡的智慧,并被视为民族的保护神,成为了人们崇敬与歌颂的对象。

(二)节日习俗中的蛙崇拜。

蛙崇拜已经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在壮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蛙崇拜有关的节日与习俗。其中最为有名的是在红水河沿岸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一带壮族地区流传着的一年一度的祭祀蚂虫另的盛会——“蛙婆节”。壮族一般称青蛙为“蚂虫另”,但对祭祀盛典中的青蛙则尊称为“蛙婆”。“蛙婆”是吉祥的象征,是母神的化身,在蚂虫另中具有崇高地位。整个节日活动以祭祀“蛙婆”为主,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持续一个月之久。由于地域差异,各地的起止时间及活动仪式不完全一样,但整个过程大体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游、葬蛙婆四个部分。

1.找蛙婆。正月初一清晨,全村的男青年就全体出动到田野里找青蛙,第一个找到青蛙的人,被认为今年运气好,他必须通报众人,放七声土炮,向雷神报喜,表示他与青蛙结婚,成了雷神的女婿,故称青蛙郎。

2.祭蛙婆。一般有一个主祭人,可由青蛙郎充任主祭人,把青蛙放在一个精致的小棺材内,外罩一个彩纸扎的花轿,接着把青蛙抬到村寨的公共活动场所,悬于梁上,这时人们要击铜鼓,放鞭炮,围着青蛙唱《蚂虫另歌》。

3.陪蛙婆出游。人们抬着青蛙游村串户,到各家去祝贺新年,每家都要向报喜的人们赠送米、钱,有些还送粽子、彩色鸡蛋。这些东西被认为是吉祥的东西,谓之“福寿品”,要全村人共食,据说有延年益寿、祛病强身的功能。男女青年为青蛙守灵,通宵达旦地唱山歌。

4.葬蛙婆。这是蛙婆节的高潮,当天清早主祭人在歌场旁边竖起一根长的竹蒿,上扎红、蓝、白三色长幡,下支高架,悬吊铜鼓,不停地敲打。大家抬着青蛙的灵柩,唱着《青蛙歌》,绕着田地转一圈,然后抬到青蛙坟安葬。 

就整个“蛙婆节”而言,作为主角的青蛙在人们的心中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蛙婆节”里,青蛙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但具有神性,同时还被视为女性——这在远古时代常是生育神的化身。同时,在“蛙婆节”活动中,很多的内容都是围绕祈求生殖——农作物的丰收、六畜兴旺以及人类生命的健壮和寿命的延长来展开。可以说整个“蛙婆节”自始至终都在体现壮族人民对青蛙的生殖崇拜和对丰饶的祈求。

(三)民间艺术中的蛙崇拜。

壮族的许多民间艺术中都出现青蛙的形象,最为有名的是蛙纹铜鼓以及花山壁画的蛙神崇拜。

铜鼓是壮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在壮族聚居地区出土的所有铜鼓雕像中,以青蛙的雕像最为广泛也最为典型。一般说来,铜鼓上的青蛙雕像多为偶数,每面有四、六、八只不等。其造型并不是生活中青蛙形状的完全写实,而多带象征意味。显然,青蛙塑像装饰的铜鼓与壮族传统文化有很大的联系。有不少学者从农耕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蛙饰铜鼓与祈雨有关。如:德国学者迈尔认为铜鼓饰蛙“意在唤雨” 。法国学者m.p.塞斯蒂文也认为是青蛙的呱呱声把雨引来,而铜鼓沉重的声音像一群青蛙所发出的巨大声响,能诱使雨神给大地送来倾盆大雨。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蛙饰铜鼓不仅与祈雨有关,还与壮族先民对生殖的祈求有关。铜鼓上有一类“累蹲蛙”雕像,指的是一只大青蛙(雄蛙)背上驮一只小青蛙(雌蛙),雌雄抱对,象征着生命的繁衍。“累蹲蛙”的出现,把壮族先民渴求生殖繁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花山壁画是我国最大的崖画群,绘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崇左等七县,形成大约200多公里的画廊,画面磅礴宏大。画幅中有人像、兽像、物像等。多数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整个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这些画像说明了这一时期壮族先民对蛙神的浓厚兴趣以及蛙崇拜的盛行。

除了上文提到的蛙饰铜鼓和花山壁画,许多壮族民间雕刻、刺绣、服装上也都出现青蛙的形象。可以说,青蛙形象已经深入壮族人民的心中,并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壮族蛙崇拜现象的文化本质

通过对上述蛙崇拜现象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壮族蛙

拜所蕴涵的文化本质。

(一)蛙崇拜文化是壮族生殖崇拜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

生殖崇拜是人类原始初民信仰的基础。原始先民起初只认识到

女性有生育功能,以为新生命就是女性自身生长出来的。为了增

加人口,他们实行女性生殖崇拜。青蛙由于自身的体形以及强盛的生殖力,被壮族先民视为女性的化身,成为生殖崇拜的对象。“从表面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圆浑而膨大,蛙口与女性的阴户亦相似;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能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育出成群的幼体,因此,蛙作为

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深受远古先民的膜拜。” 人们这种对于生命繁衍的祈盼,常常是通过神话与传说的形式来体现的。上文所提到的有关青蛙与生育神姆六甲、蛙人婚媾等神化传说故事就是壮族原始先民对生命诞生的愿望。

(二)蛙崇拜文化是壮族稻作丰饶文化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