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的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1:34:07

关于海的作文

关于海的作文篇1

海伦凯勒英语作文(1)

Helen Keller is the American writer and educator. In 1882, when she was more than a year old, because a high fever, brain damage, from then on, her eyes could not see, ears to hear, then, even words also said not to come out. She grew up groping in the dark.

At the age of seven, the family hired a private tutor for her, is also affect Helen Sullivan teacher of life. Sullivan eyes also almost blind in childhood, to understand the loss of the light. Under the guidance of her hard work, Helen touch to learn sign language, touch the braille card learned to read, then with the hand to touch other people's lips, finally learn to speak.

Sullivan teacher in order to let Helen close to nature, let her roll on the grass, in the field to run and jump, sow the seeds in the fields, climbed up the tree to eat; Also take her to touch newborn piglets, also to the river to play water. Helen under the care of teachers love to overcome barriers to blind and deaf, finished college.

In 1936, and her elbow fifty years of the teacher left the room, Helen was very sad. Helen know, without the teacher's love, there would be no today, she was determined to give the teacher to her love. So, Helen, big and small cities around the United States,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on the road, with all my heart to serve those unfortunate people.

海伦·凯勒是美国着名作家和教育家。一八八二年,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因为发高烧,脑部受到伤害,从此以后,她的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后来,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苏利文老师。苏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於学会说话了。

苏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一九三六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於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海伦凯勒英语作文(2)

Early in the morning, the sun is not up to the hill, Helen just woke up, she softly sit to the front of the desk, opened a thick braille books. She feels with relish, pages and pages. The uneven braille, scratched his fingers of Helen, a terrible pain, Helen like an electric shock convulsions, but she didn't stop, but the wound on his mouth containing the containing, bite the bullet to touch up again.

At noon, the sun rose to the sky, it is lunch time. Mother had already prepared a table, waiting for Helen to enjoy, but not see the figure of little Helen, it turns out that she still immersed in the endless ocean of knowledge, not extricate oneself! Mother pulled Helen's hand and motioned for her to eat lunch, reading was happy Helen how to put down that interesting book! She shook her head and continued to use finger to read braille. The food hot and hot, Helen to read while eating.

At night, people are asleep, even in the home guard dog lying in her nest, taken a nap. Helen is still hungry. Night,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 Helen made some sneeze in a row, after a while, a burst of and a tiredness coming toward her, she quickly shook his head, wake up, but after a few minutes, and sleepy, she bit your own tongue, pain has finally made her awake, she again make spirit, an extremely continue to swim in the sea of knowledge. A braille book by Helen finished reading, but a terrible pain let she barked, it turns out that hand injuries increased. She don't want to disturb my mom and dad, and picked up another book, she was too sleepy, lie prone on the table, and fell asleep.

清晨,太阳还没升上山头,海伦就醒来了,她轻手轻脚地坐到书桌前,翻开一本厚厚的盲文书。她津津有味地摸起来,一页又一页。那一个个凹凸不平的盲文,刮破了海伦的手指,一阵钻心的疼痛袭来,海伦像触电似的抽搐了一下,但她没有停下来,而是把伤口放在嘴里含了含,又忍痛继续摸起来。

中午,太阳升到当空了,是吃中午饭的时间了。妈妈早已做好了一桌好菜,等待海伦来享用,可就是不见小海伦的身影,原来,她还沉浸在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不自拔呢!妈妈拉了拉海伦的手,示意她吃午饭了,读得正高兴的海伦怎么舍得放下那有趣的书呢!她摇了摇头,继续用手指阅读着盲文。饭菜热了又热,海伦才一边读一边吃。

到了夜晚,家人们都睡熟了,连家中看门的狗狗都卧在自己的窝中,打起盹来。海伦还在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夜深,气温降低,海伦一连打了几个喷嚏,过了一会儿,一阵又一阵的倦意向她袭来,她急忙摇摇头,让自己清醒过来,可过了几分钟,又困了,她咬了一下自己的舌头,剧痛终于使她清醒,她又打起十二分精神,继续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一本盲文书被海伦读完了,可一阵钻心的疼痛让她不禁叫了起来,原来,手上的伤加重了。她不想吵醒爸爸妈妈,又拿起另一本书,她实在太困了,趴在桌上,睡着了。

关于海的作文篇2

在我的脑海里,几乎什么都是模糊的,唯有妈妈的背影是清晰的,给我的印象是那么深,那么深……

妈妈是工人。早上,我还没吃完饭,妈妈已经推开门去上班了,背影消失在门外。晚上,妈妈去值班,我在阳台上看到的仍是她那朦胧的的背影,那早上到晚上,匆匆忙忙的背影。

我不能忘记四年级那一次……,我在班上考了高分在会家的路上,突然,妈妈那熟悉的背影在我眼前一晃,是她!是她!妈妈,有一件事要告诉您!“我大声喊着,简直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妈妈,因为我的心全部被这一件事给占据了。妈妈回头寻找喊声,这才注意到我。我“箭步一般地”冲到妈妈前,要把好消息告诉她,还没开口,她倒先说了:“好孩子,领导要来检查工作,在等着妈妈呢,有话会家说,你先回去吧!”还没等我有所表示,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只留给我一个背影。我刚才那一股高兴的劲儿一扫而光,泪水在眼里打转儿的“妈妈呀妈妈,您知道我要告诉您什么事吗?我考了高分呀!”顿时我觉的鼻子酸溜溜的。

回到家里,我堵气就把这件事睡也没告速,妈妈却又是一夜没有回来。

早晨上学的路上,我又看见了妈妈。她那双疲倦的眼睛,足以说明她昨晚是如何工作了,她看见我,一边给我整理衣领一边说:“好孩子,快点走,别迟到了,小心点。”她好像把昨天的事全忘了,真是的!我忍不住把事情讲一遍。妈妈欣慰地笑了,那笑容完全驱走了疲劳。

关于海的作文篇3

10月27日,海关总署党组召开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海关总署党组书记、署长于广洲要求全国海关发挥进出境环节的“文化把关”作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坚持“文化兴关”,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海关文化。

会议首先传达了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李长春同志《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讨论稿))的说明》精神。会议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全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全国海关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氖深入学习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紧密结合海关实际,扎实抓好贯彻落实。

于广洲指出,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要坚决贯彻中央决定,在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支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努力发挥应有作用。一是要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实践中。要立足海关职能,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促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要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海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工作中。要发挥海关税收、加工贸易、特殊监管区域等政策优势,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改革通关监管制度,提高海关通关监管效能,为对外文化交流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推进贸易便利化国际合作,通过双边、多边及区域合作等渠道,帮助文化企业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推动我国在国际文化战略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实现从经济国际化向文化国际化的跨越i是要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加强文化产品进出境监管的行动中。发挥海关保护关境职能,加大对进出境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的监管力度,集中打击和治理各类非法出版物走私活动,严厉打击侵权音像制品等货物进出口,四是要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到推动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中。海关要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金关工程”建设成为进出口环节的企业诚信监督系统,在外贸企业信用信息记录、整合和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全国征信大系统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带头示范作用。

他强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握海关文化的发展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海关改革与建设全过程,引导广大关员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爱国。中国海关是保卫祖国大门的钢铁长城,忠于党、忠于国家是我们的天职。要爱国、爱民、爱关。二是厚德。每个海关关员都要坚守公务员的职业道德,促使崇尚道德、清正廉洁在海关蔚然成风。三是增信。要高度重视政务诚信,坚决做到依法行政、政行一致,必须加强商务诚信建设,突出诚信守法便利、失信违法惩戒的原则。四是创新。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真诚为一切守法管理相对人提供最优质的通关服务和便利。五是奉献。海关作为一支实行衔级制的准军事化纪律部队,倡导奉献精神十分必要。要让勤奋敬业成为全海关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

会议对海关文化建设作出部署。一是着力加强海关和谐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国门、和谐口岸。二是着力加强基层海关文化建设,激发海关广大基层党员群众的文化创新积极性。三是开展文化兴“五个一”活动,即“唱响一首海关歌曲、推出一部有影响力的海关题材影视剧、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创作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 海关总署党组全体成员、总工程师、科技顾问,总署各部门、各直属海关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关于海的作文篇4

关键词:航海 海洋 文化遗产

海洋文化遗产应该是相对于“内陆遗产”、“自然遗产”而言的一种相对的文化概念,顾名思义,海洋文化遗产首先应该是涉海类的,或者外延再大一点是与舟船航运相关涉水类的,区别于大陆文明;其次应该是有人类行为参与的,是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结晶,区别于纯自然类的遗产。

曲金良先生将中国海洋文明架构于传统的中华文明之上,分析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探讨其空间范围,认为“中国文化圈”就是“中国海洋文明圈”[1]。文中也不无遗憾的指出,对于海洋文化遗产家底的摸清、线路空间的梳理,还远未开始。本文尝试从类别上对于海洋文化遗产进行细分,旨在对航海类遗产的涵盖范围有个更清晰明确的认识。挂一漏万,希望方家予以斧正。

1 概念认识

海洋与航海,单从字面上理解,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前者侧重自然意义,后者侧重人文意义,再都加上文化遗产的后缀之后,又都具有了文化意义,但遗憾的是管见所及,并没有学者就这两个概念再进行专门的探讨,或者说探讨的必要性并不大。就笔者所见,海洋文化遗产侧重在“海”,从陆海空间分布的角度,在空间范围上与大陆文明作一区别;而航海文化遗产侧重在“航”,是从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的角度,在主题内容上与人类的其他行为文明作一区别,比如农业文明、牧业文明。当然,概念上虽作如此理解,但实际却并非泾渭分明、边界清晰,很多是互有涉及、多所隶属的,同样的文化遗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别,这也正可反映出文化遗产价值的多元与丰富。文化遗产本就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有物质的、有形的、静态的,也有非物质的、无形的、动态的,对其价值判断的提高,是人类对自己文明创造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步。

另外相近的概念,还有水下文化遗产。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界定水下文化遗产为至少100年来,周期性地或连续地,部分或全部位于水下的具有文化、历史或考古价值的所有人类生存的遗迹[2]。由此可见,该定义还是侧重从文化遗产的地理分布来界定,淹没于水体之下的,相对于陆地上下的[3]。还有一些不多见但也有人提及的概念,如水文化遗产、海关文化遗产,前者偏重水利,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对水的利用、认知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包括工程、文物、知识技术体系及相关的宗教、文化活动等[4]。后者更具有鲜明的海关行业特性,是与海关相关的,在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等领域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关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海关建筑(设施)、遗址、实物、文献、艺术品等;海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海关制度、行为和技能规范、口头传统、礼仪和行业精神等[5]。从大“航海”的概念来讲,前者水利多与航运相关,后者关卡税收也多与航海运输、经济贸易有关,如放在航海文化遗产的概念下,应多有相关。现在随着申遗热潮,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概念也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包括海道交通、海上贸易、路线、人员往来等等,应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是我国航海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航海的内涵和外延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一个概念都有狭义与广义之分,“航海”也是一样,从我们博物馆的定位角度来讲,一定是定位于广义的航海概念。博物馆是追溯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文明的地方,人类航海的历史无论哪个民族,无不是从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慢慢发展到近海再到远洋的,从这个角度讲,航海的历史、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空间划分为内水、群岛水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等,其中内水是国家领陆内以及领海基线向陆一面的水域,包括港口、河流、湖泊、内海、封闭性海湾和泊船处[6]。因此,无论从博物馆、航海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海洋法的角度,我们所谈的航海都不仅仅是人类在海洋上通过一定工具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活动,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造船、海关、海事、航道、打捞救助、海防海军、港口码头、海上贸易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有涉及到人的,如航海教育、船员海员、航海体育、军事、渔民渔业等,也有涉及到物的,如仪器、仪表、设备、部件等;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如航海行船技术、传统造船工艺、航海信仰、渔歌号子等;有可移动的,也有不可移动的,如海关大楼、造船厂遗址、海防炮台等。涉及的门类也会很多,有建筑设施、遗址遗存、生活工作用品、古籍文献、票证纸杂,也有青铜、陶瓷、书画、杂项等传统艺术品,主要是依据主题、内容而言,或图案纹饰,或文字,或作者,或造型等与舟船航海有关联的。这样看来,航海的范畴就要大大拓展了。

2 分布范围

航海类文化遗产应是从文化z产的主题性质上界定的,凡是主题上与舟船航运相关的,都应该算作此一范畴。并非遗产的分布区域,从水中打捞的所谓水下文化遗产不一定全部都是海洋文化遗产,位于陆地上的甚至是内陆地区的文化遗产也有可能是航海类文化遗产。比如淹没在水下的古城遗址,无疑是水下文化遗产,但并非航海类文化遗产,而偏处西南某老乡家里的船纹铜鼓因其羽人竞渡的典型舟船纹饰,却是难得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是我们收藏、保护的对象。

博物馆种类有很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范围也很广泛,在如何界定“航海类文化遗产”的问题上,需要采取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便于对其分布范围有个更好的认识。过去从未有关于“航海类文化遗产”的界定,对于究竟什么是真正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没有现成的法则可以遵循,必须依靠我们自身在实践中去探索。笔者的体会是:对所谓“航海类文化遗产”,要作狭义和广义两种区分。有些是与航海直接相关的,如航海理论与技术,船舶及其部件、设备,造船、船模、航运、港口码头、海事、海关、航道、海上救捞、水下考古等,是直接的核心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有些则要转几个弯才能扯上关系,如与陆上江河湖泊等内河相关的航运、海军海防、海上交往、中外交流、海外贸易、海洋渔业、海洋习俗信仰、船员海员教育研究、帆船赛艇等相关体育休闲等,这是间接相关的边缘的“航海类文化遗产”。用核心-边缘的理论来讲,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核心区决定整个系统的特点与性质,并不断扩散,影响边缘区[7]。因此,核心的航海类文化遗产与边缘化的航海类文化遗产相互影响、遗存,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航海文化遗产。

无论广义、狭义,还是核心、边缘,这些“航海类文化遗产”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军事、交通、民俗信仰等诸多领域,有物质类的,也有非物质类的。因此,“航海”乍听起来范围很窄,仔细想想却又宽广的很,随着“航海类文化遗产”概念的延伸和范畴的扩展,事实上,直到目前为止,都很难给它作一个完整的界定。孙光圻先生认为,鉴于航海在活动性质以及技术物质因素方面的广泛性与复杂性,航海历史的发展轨迹始终与人类的全部文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8]。

3 类别细分

分门别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科学,目的不同,标准不同,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内容都会大大不同。航海,因其活动性质及技术物质因素等,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类,以便更好的让人们认识航海的面貌与特点。

(一)从活动范围来分,有大陆上江河湖泊的航行、航运相关的,比如京杭大运河、通江汇海的漕帮、泸沽湖的猪槽船、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太湖的渔船等;也有近海、浅海、岛屿区域的航海相关的,比如沿海的南北洋运输、明代的倭寇海盗、郑成功、中日甲午海战等;另外就是外海、远洋相关的,比如大航海时代的哥伦布、麦哲伦,水上飞机的横渡大西洋、泰坦尼克号邮船、包括当代的翟墨、郭川环球航行等等。由此可见,人类由内陆水域到近海再到远洋的航海历史,正如婴孩由爬到走再到跑的过程,从包荒冯河的蒙昧到独木舟、木板船、各式帆船、现代轮船,航海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认识、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二)从功能应用来分。(1)与交通相关的,纯粹是从此岸到彼岸的渡载、运输,比如原始独木舟、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火车渡船粤海铁等;(2)经济贸易相关的,比如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南海一号、海关税收、朝贡贸易、海洋捕捞等;(3)政治、军事相关的,比如郑和下西洋、元军渡海攻日、漕粮水运、马江海战等;(4)文化交往、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相关的,比如鉴真东渡日本,遣隋使遣唐使,雪龙号极地科考,远望号气象观测,指南针与舵、橹、帆、水密隔舱等的发明应用,航海教育与研究等;(5)工程、服务相关的,比如航道疏浚、供开采资源的海上钻井平台、水上的救助打捞等;(6)航海体育、探险、休闲相关的,比如厦门号环球航行、帆船比赛冠军徐莉佳、伊丽莎白邮轮等。航海的功能应用很广泛,难以尽述,肯定还有没涵盖进来的内容。

(三)从航海的过程分解来分。(1)航海的时代背景,比如大航海时代,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寻找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2)航行水域的条件、状况,比如对于海况、天气的观察、测绘等;(3)航海的政策、法律、法规等;(4)船只的建造、技术、工艺、设施、修理维护等;(5)航海技术、驾船技术、相关设备仪器的操作维护等;(6)航海管理机构的运作、演变等;(7)航海相关人物的生平、活动业绩、历史评判等;(8)海上航路的拓展、选择、演变等;(9)港口、码头、海关的历史、演变;(10)海上事故、海难救助与打捞;(11)航海的饮食、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海员生活;(12)重大的航海事件与活动等等。航海是多层次、多系列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综合性的行为过程,因此若从其过程分解来看,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面、非常复杂。笔者认为,从这个角度进行分类,更有利于人们了解航海、认识航海。

(四)从与航海相关的载体来分。(1)资料文献,包括历代与航海有关的史籍、文献、档案、典章、笔记、方志、族谱、游记、传记、考证、记录、文牍、照片、图纸、研究成果以及各种相关证件、票据、章照等;(2)实物、模型,包括各时代与航海有关的考古发F、文物遗迹,如陶瓷、青铜、书画、石器、甲骨、墓葬、建筑、遗址、碑石、雕塑、壁画、石刻、工艺品等,还有舟船、舟船残件、相关属具、部件、仪器、设备、工具、用品以及各种模型;(3)口碑资料,包括记忆并流传在当代社会的与历代航海活动有关的传说、民俗、经验、工艺、技术、仪式、信仰等非物质的航海类文化遗产,比如妈祖信仰、渔歌号子、D民文化、舟山船拳、传统造船工艺、徐福传说等。

关于海的作文篇5

近日,由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主办,《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外语教学》编辑部、浙江省海洋文化与海洋研究中心、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市外文翻译协会协办的“海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举行。研讨会集中了国内二十余所高校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专家学者,围绕“海洋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海洋文学与人类生态文明”、“海洋文学与人类核心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而又具有建设性意义的讨论。

厘清“海洋文学”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与会专家首先关注的问题。国内外文学史提到海洋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就题材而言,而非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关于“海洋文学”完整准确的意义,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有:一、以海洋为活动舞台,展现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作品都可视为海洋文学作品。二、以海洋为背景或叙述对象、反映海洋、人类自身及人与海洋关系的作品。三、具有鲜明海洋特色和海洋意识的文学作品。多数与会者认为,离开了人类的精神辐射,不可能出现真正的海洋文学。关于海洋地域特色,一些学者认为,作家只能面对最尖锐的时代问题,书写自身最深切的生命体验;也有学者更倾向于海洋文学所体现的人类普遍精神价值。与会专家认为海洋文学中比较多的是表现征服自然的英雄主义精神或体现人类面对或身处海洋时的苦难意识、漂泊意识和忧患意识,凸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命运无常。而突破和超越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征服模式,表现人类与大海相互理解认同的和谐共存理念的作品并不多见。而中国海洋文学则大多停留在描述海洋地理风物和张扬人的强悍生命意志层面,在精神与思想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海洋文学所呈现的人与海洋的关系是与会者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与海洋的关系是多向度的、不断变化的。对人与海构成的互相征服的敌对异己关系的描述是中外海洋文学作品最基本的主题,从《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开始,一直到当代的海洋作品,高扬的始终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巨大欲望与强力意志,以此彰显人类的尊严与承受苦难的优雅风度,尽管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与会专家认为,人类对大海的情感取向与审美趣味的多向度变化,既表现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精神的不断生长,又体现出人类自我意志过度膨胀所造成的独断与专制。过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异己敌对,将会或正在给人类与自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中外文学的互动环节中,中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的文学传统和人文视角,通过对海洋文学的探索性描述,展开了颇具文化交流意义的对话。国内的学者大都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角度,立足数个文本,讨论人性和人性与海洋对话中的具体表现。西方学者的角度则较为多样化。他们从哲学、宗教、历史、军事、经济、对外交流等视角展开对海洋的论述。英国学者 Thomas Docherty集中分析现代性或者现代主义和海洋的关系。结合儿童文学和海洋文学的角度,澳大利亚儿童研究学者Margot Hillel探讨了与海洋紧密相关的数本青少年文学文本,认为海洋与人类的成长主题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海洋精神与青少年成长的主题不谋而合。

也有学者从历史、军事和对外交流的角度切入。英国学者Simon Edwards从19世纪诸多关于海难主题的文本展开对海难象征意义的论述,从宗教意义上分析“水”的覆灭性和救赎性。瑞典的 Jane Mattison则从有关文本中展开对水手、船长生活缩影的具体阐述,认为这些描写部分再现了当时的海上生活,尤其是一战的战况,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同样,本着再现历史和历史考据的意图,美国的Charles Ross从中西方交流史的角度,展开对马可・波罗东方之路开拓的历史论证。与会者还就“海洋文学的未来”、“继承与创新”、“中外文学的互动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海的作文篇6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海洋体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17-0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开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之一,理应在海洋领域大展宏图。纵观世界海洋体育发展状况,我国目前与西方各国比较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在帆船、赛艇与沙排等竞技项目上也有斩金夺银的表现,但毕竟是“举国体制”带来的结果,国人海洋体育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拥有300万km2海洋面积和18 000 km陆地海岸线以及6 500多个岛屿的海洋体育资源尚待开发。为此,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海洋体育文化是当前文化兴国应有之义。

1 关于海洋体育的定义

鲍明晓[1]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黄文浪[2]认为:“海洋体育是以提升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及环境开展的,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原生态、亲自然、高参与、深体验性的体育活动。”滕海颖[3]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依托海洋资源和环境,为增进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具有生态性、娱乐休闲性和海洋特色的体育运动。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向生命索取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东西。”[4]所谓生命索取,是人类自身为了自我需求而打破与生命之间保持的相对稳定,即打破低层次需求跃入更高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开始追求健康保障、娱乐休闲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目标,加上闲暇时间增多、科技与经济水平提升等多因素连锁反应,致使带有原始体育基因的海洋劳动、游戏、祭祀等社会活动形态逐步演化成当代海洋体育活动;强调海洋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即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增进身心健康,追求身、心、社会适应三维健康核心价值观,对于健康不仅要从生物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更主要的是促使人融入社会的能力;突出海洋体育的空间性特点,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海洋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海滩、海面上,但从开放的、立体的视角观察海洋体育活动,其区域空间应拓展为海上(中、底)、海滩、海岛(礁)、海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相辅相成的海上体育生态系统;不仅如此,体育的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海洋体育也应视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此,本文将海洋体育定义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梳理海洋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应包涵自然环境、时间、设施、经费、人员与制度6大要素,其中自然环境是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的,它对海洋体育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要素需通过体育组织起作用。制度是一个动态因素,它与活动、组织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形成海洋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链接

2.1 文化与海洋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5]。分析200多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从何角度审视都带有趋同性。首先,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其次,文化不是随意的意识建构,而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再则,文化是人类适应、联系环境过程中借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创造体现。了解文化属性是认识海洋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即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来看待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殊关系。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陆地文化提出的,从进化论观点解释,原始生命诞生于海洋,陆地生命包括人类都是海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就历史根源与逻辑起点来看,海洋是陆地文化的泉眼,海洋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海洋文化拥有文化属性的共性外,因其生态环境与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个性。比较众多专家对海洋文化概念的论述,笔者较为认同曲金良先生[6]的说法: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2 体育文化与海洋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依据文化的相关定义而引申,从文化的普遍性过渡到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存有类似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卢元镇[7]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同属文化空间中两个并存的文化体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海洋文化与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海洋体育文化泛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性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海洋体育文化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依托,在长期与海洋生态相互作用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时的选择与重构,表现出一种数学逻辑,即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3 海洋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

3.1 海洋体育物质文化

关于海的作文篇7

1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

文化生态一词最初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提出的,探讨如何从生态的角度研究文化,用以协调人类文化与其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阐释了“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这一文化生态的基本含义[1]。当前国内关于文化生态的研究尚处于初创阶段。文化生态是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共同关心的主题。进入海洋世纪,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引发海洋环境变迁加快,也使海洋文化生态成为学界关注的主题。海洋文化生态的含义基于文化生态产生,指海洋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所处的环境,亦即在海洋文化所处的海洋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实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我们认为,这一定义可进一步细化成3个层次:第一,指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第二,特定海洋文化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第三,由各种海洋文化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内部环境,亦即海洋文化生态体系。青岛韩家村作为一个海洋社区,具有较完整的海洋文化生态,韩家村自古以渔盐生产为主,村内保留着古帆船、渔具、盐井、煮盐器具等海洋文化器物;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当前仍以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教化后代;虔诚的信仰者依然在村内供奉着郎君爷、妈祖娘娘、盐宗、龙王等海洋神灵;每逢神灵诞辰或是传统节日,村民会举行各种信仰仪式,相关群体在生产实践中贯彻、实施着当地约定俗成的仪式规则、禁忌习惯和传统观念。这些海洋文化的相关器物、群体观念、制度习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并与韩家村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海洋文化生态。

2韩家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海洋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文化生态是就某一区域范围中受某种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及其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影响,文化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所呈现出的具有明显地域性特征的现实人文状况[3]。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正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成的。韩家村位于青岛原最大海岛红岛(现已与陆地连成半岛)的北部,濒临海洋,与即墨市隔海相望,气候温和,沙浅水深、渔业资源丰富。因其地理位置优越,韩家村较早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的一体化。韩家村所处位置使其能躲避来自海洋上的季风影响,又因其滩涂面积广阔,为其盐业生产提供了优势。适宜渔业及盐业生产的海洋及海岸带环境是成就韩家村特色海洋文化的自然条件。韩氏在明朝初年自滇迁鲁,定居胶州湾阴岛北岸,随着人口繁衍,形成村落,命名为韩家村。1931年前,红岛未与陆地连成半岛,韩家村成为从事渔业与盐业的海洋社会群体的聚集与聚居之地。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部分村民在当地开设商号、店铺,吸引农耕群体、商人群体等从事起非渔盐业生产活动的社会群体向此地趋近、汇聚,这样的社会环境逐渐使韩家村积淀形成了兼具农耕文明及海洋文明特色的文化环境——“渔、盐、耕、读”的文化环境。

3韩家村的整体文化环境

该村的“渔、盐、耕、读”文化环境由众多文化因子共同构成,总体上可从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这3方面来把握。

3.1渔文化

3.1.1渔宗信仰文化

韩家村以渔宗信仰文化为主。据《易经易辞下》记载:“古者郎君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东猎于海,以佃以渔。”当地先民将郎君奉为“渔宗”。传说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郎君从南洋来到此处,发现这里地域辽阔、沙浅水深、水产资源丰富,便在此居住下来。郎君教人们用“木叉”、“鱼鳔”、“木杆网”在近海捕鱼,并发明制作木筏和编织麻绳圆网使人们实现了远海捕鱼。为纪念郎君,先民将其出海捕鱼的港称作“郎君港”。韩氏迁入之后,形成的韩家村位于郎君港西侧,因濒临海洋,水产资源丰富,村民将渔业作为维持生计的主要手段。韩家村村民在郎君居住过的地方修建庙宇,称作“郎君庙”②。当时渔民出海捕捞或逢年过节时,都纷纷前来祭拜,香火极其旺盛。虽现今村中渔业群体规模逐年萎缩,但郎君信仰并未减弱。

除郎君信仰外,韩家村还有天后信仰、龙王信仰等多种海神信仰。“天后宫”供奉着天后娘娘即妈祖,村内至今流传着天后海上行善救人的传说故事,村民祈求天后娘娘保佑每次航行平安顺利。访谈时自村内长者了解到,出海遇险时,可心中呼唤天后娘娘,天后娘娘便会来营救,使其平安脱险。在“龙王庙”、“龙母庙”,村民会在龙王、龙母诞辰之时供奉祈求风调雨顺,渔民在出海之前烧香祭拜,以求鱼虾满仓,满载而归。虽如今祭拜信众已不再仅限于渔民,海神信仰功能随时间推移也发生了变化,但海神信仰仍传承至今未曾断绝。

3.1.2渔谣文化

渔民在长期渔业活动中,探索出了许多与渔业生产、生活相关的经验,他们将其编制成鱼谣、渔业禁忌、谚语、打油诗、鱼谜等来指导渔业生产活动和进行娱乐休闲。包括以下几类:其一,描写特定时令的捕捞行为,如《除夕捕捞开凌梭》:“春节前后好天气,渔民哪里肯休息,……”以及《春汛初捕八带蛸》:“二月二日到惊蛰,群众习惯过此节。渔民积极张海螺,……用以描述除夕前后及惊蛰当天的渔捞、节庆行为;其二,也有对当地特有海产品的描述,如《鱼谣》:“清明蟹子谷雨虾,汽古加吉紫瓜大,青板鱼、小白鱼,……”其歌谣本身就是当地渔民的方言文化载体;其三,对当地沿海地域的描绘,如《春汛东海捕鱼路程打油诗》:“春汛捕鱼海阳前,越过怀石崂山头。谷雨拔锚快开船,青山黄山在眼前,……”③对渔船的航行路线、操船技法有着生动的描述,歌谣本身就是一部当地沿海地域的人文地理画卷。正是韩家村村民在日常渔业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丰富积累,才能孕育出这些口口相传的渔业歌谣文化。#p#分页标题#e#

3.1.3渔具文化

渔具虽随着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改进有了很大改变,但因当地村民在民俗文化保护方面的努力④,渔具作为一种文化并未完全失去生存的环境。韩家村的传人为传承和保护自身的渔盐文化,建了渔盐史博物馆⑤,馆中以实物和壁画形式对近百年来渔民捕捞、运输、航海所用到的渔具、船只等作了保存。部分渔具虽已不再使用,但都在诠释着该村特有的渔具文化⑥。

3.2盐文化

3.2.1盐宗信仰文化

据中国盐业史世本•作篇记,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炎黄时代(公元前26世纪),原始部落首领夙沙在胶州湾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明代,为纪念夙沙氏,韩家村修建“盐宗庙”。庙中供奉在主位的是夙沙氏,商周之际运输卤盐的胶鬲、春秋时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宰相管仲则陪祭于左右⑦。村民在盐宗庙供奉3位神灵,感谢其赐予的制盐工艺,千年以来造福当地。

3.2.2制盐文化

韩家村有着悠久的制盐文化,村内至今保留着一处古盐井遗址⑧,据记载,此地自远古先民时代起就开始孕育自己的制盐文化,从最初用木板、手从海滩上刮取自然结晶的盐花,到逐渐学会掘井煮盐,再到20世纪初的盐田晒盐⑨,直至解放初,韩家村成了拥有盐户55户,建盐田130个的海盐村;1960年韩家周围盐田全部转为国营⑩,盐民转为国家职工。1966—1977年期间,老盐田逐步获得技术改造,全部实现机械化,原盐产量比改滩前提高了3倍,质量提高11%,东风盐场被国家定为海盐生产重要产地。在韩家村,制盐文化得到了有意识的保护与传承。渔盐博物馆的壁画记录着当地制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其中有“盐业发展图”、“刮碱取盐图”、“盐田晒盐图”、“韩家村盐田分布图”等,这些壁画生动再现韩家村认识海盐的漫长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浓郁的传统制盐文化。有些传统工艺虽已不再用于生产,但却并未失去孕育其文化的土壤,在对当地村民的访谈中发现,现在传统制盐工艺虽已被取代,但韩家村盐民从未忘记过他们的制盐工艺和盐业文化,并仍旧关注着当前我国盐业生产的发展。制盐文化是韩家村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3.3耕读文化

耕读文化虽在本质上属于农耕文化,但在韩家村这一海洋社区中却与渔盐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其海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韩家村虽地处海岛,耕地面积小,土地所出均用于自给,但仍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农耕文化信仰,主要包括祈祷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信仰”、祈祷来年鱼虾满仓的“龙王信仰”、祈祷农作物丰收的“麦子妈妈信仰”和“庄稼信仰”。这些信仰通常都以节庆祭祀的形式来予以表现,每逢节庆、神灵生日之际,村民便会自发进行聚集、拜祭。韩家村渔盐博物馆中的民俗区陈列着农具用品,有梨、镂、钯子、水车、马槽、石制油锤、铡刀、打地滚子、马车、石磨、志子(即石砝码)等,这些农具与其他制盐器具、渔捞器具一起,成为韩家村生产生活的文化符号。韩家村乘自然之便获渔盐之利的同时不忘劝勉后代读书求学。清朝同治年间韩家村的韩守全,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此人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韩家村人为韩守全立下火池,树旗杆,当时的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至此下马。务实重教是韩家村村人的传统精神。韩家民俗文化村内建有“棂星门”、“魁星阁”、“大成殿”、“夫子庙”,并开办国学讲堂,都是在继承发扬韩家渔盐耕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旨在传达睿智的义理,让人学到养生之道、为人之道和经商之道。这些都表现出韩家村人的劝学精神。这些庙宇建筑与郎君庙、盐宗庙一起接受村民的祭拜,成为当地信仰文化传播载体的一部分。

4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体系

韩家村的渔文化、盐文化、耕读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整体环境孕育了其特有的海洋文化,形成了有机组合的海洋文化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由可直观感知的表层次的器物文化、关于意识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以及介于表层与深层之间的中层次的制度文化三方面共同构成。

4.1器物文化

无论是渔捞用具、制盐用具还是农耕用具,都代表了韩家村村民在适应红岛北部的海洋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文化。胶州湾免受季风影响的优越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沙浅、气候温和、滩涂广阔的自然条件,既方便了丰富的渔业资源的获取,又为大规模制盐创造了条件,风调雨顺的气候同时又使小规模的农耕得以实现,对韩家村村民来说,这些用具都是从先民时代以来涉海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积淀,是韩家村这个沿海村落的海洋开发活动的结晶。器物文化也体现在为数众多的庙宇建筑上。盐宗神庙、渔宗郎君庙、天后宫、龙王宫、夫子庙、魁星阁、火池旗杆等,虽然涉及神灵多元化,但其受到香火供奉都是出自村民对所赐恩惠的感谢,这些恩惠又彼此交织,不可分离。郎君不仅教人“织网造船”,同样也授人以“掘井煮盐,植桑养蚕”的本领;天后和龙王不仅能为渔民带来出海航行的好天气,也为村民的农田耕作带来必不可少的风调雨顺;而勤学精进、养生修性也并非读书人独有,弄潮从商同样离不开磨练心性。村民愿意同时进出各色庙宇进行祭拜是对这个沿海村落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整体认同。庙宇建筑是器物文化,同时也是这一文化生态体系中许多其他文化因子的重要载体。

4.2精神文化

信仰文化是其中的主要组成部分,韩家村的信仰文化源自渔、盐、耕、读,形成了富于当地特色的海神信仰,且这些信仰所指向的神灵在功能上密不可分。郎君既能保佑出海平安,又是渔捞丰收的庇护神;天后妈祖的功能早已涵盖平安、丰渔、天气等涉海活动的各方面;龙王、龙母也都兼具航海平安和渔业丰收的作用;三官信仰、麦子妈妈信仰、庄稼信仰也同样不偏离“祈祷丰收”、“风调雨顺”、“天人和谐”的功能。时至今日,对这些神灵进行祭拜的村民并没有群体之分,而是基于这一沿海村落“人海和谐”的共同祈愿。鱼谣文化也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其内容可以看出,鱼谣文化涉及渔船航行、方言交流、渔捞活动,是韩家村渔业生产的重要精神文化成果。韩家村的渔业发展史、盐业发展史和各种渔捞技术、制盐技术的传说、故事同样作为精神文化,成为韩家村海洋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支。#p#分页标题#e#

4.3制度文化

节庆祭祀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宗、盐宗和各种神灵生日、节庆之日,村民的庆祝习惯就是制度文化的表现。人们以特定的方式,在特定的节日里对特定的神灵进行祭拜、祈祷,期待特定的恩赐,这些行为本身就是海洋文化中制度文化的体现。如今,韩家村建起民俗村,对村民在祭祀节日进行节庆活动进行产业化的尝试,制度文化有机会获得更稳固的生存土壤。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是制度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会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特定的仪式安排,现今多是村民在特定日子里在自家进行供奉。虽然这样的仪式有着日益简化的倾向,但却依然是韩家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5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特征

海洋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及其海洋文化内部环境共同决定了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可归纳为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群体性这四方面。

首先,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具有整体性。文化是作为系统整体而存在的,整体对内在要素具有总体的制约性。系统的整体性,是我们认识文化生态系统的前提。该村海洋文化生态形成于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之下,各种文化因子互为其它因子存在、发展的环境条件,造成相互的联系和影响。韩家村渔盐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其渔盐生产自然条件便利的基础之上的,韩家村位于红岛的北部,濒临海洋,沙浅水深,鱼业资源丰富,滩涂广阔,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为其渔盐生产、渔盐文化积淀奠定了基础。韩家村渔盐文化体现着该村特有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环境的优势又不断促进着韩家村渔盐产业相关社会群体的汇聚,积淀渔盐文化。同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整体性还体现在这一体系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彼此依赖。庙宇作为器物文化,成为村民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的载体;渔谣作为精神文化,又与渔具等器物文化一起,共同勾勒出渔业生产的文化过程;没有特定的节庆、祭祀等制度安排,海神信仰的精神文化将无以寄托,海神庙宇的存在也将失去意义。此外,这一整体性还体现在同一类文化之中,村民“人海和谐”的祈愿是跨越渔业神灵、盐业神灵和其他多种信仰的,在村民观念中已形成功能各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信仰体系;没有村民会觉得对孔庙的祭拜与对郎君庙、盐宗庙的祭拜行为有任何不和谐,渔盐耕读的传统文化在教导为人之道上根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其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多样性。这一文化生态并不是仅凭单一的文化因子构成的,而是由区域内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的文化因子共同组成的,具备多样性的特征。从文化内涵来看,由渔文化、盐文化和耕读文化等组成;从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表现为口头传承、民俗博物馆、文献资料等不同形式;从文化形态来看,由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构成,并且这些文化形态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建筑、雕塑、壁画、用具、歌谣、传说、祭祀规范、民间习俗等;即便是同一信仰体系,也可从功能上区分为保平安的妈祖信仰,保丰收的龙王信仰、麦子妈妈信仰,保渔盐生产兴隆的郎君信仰和盐宗信仰,保生育的娘娘信仰,读书学习的魁星信仰、孔子崇拜等:由此形成多种海洋文化因子共生共荣的状态。

再次,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动态性。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型稳定的系统。系统内部整体性的稳定性都是相对的,而变动是绝对的[4]。特定文化所处时空格局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引发其中的一些文化因子产生变化,从而影响其他文化因子相应发生调整,以适应彼此和新环境,维护文化生态的存在和发展。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中的群体文化意识在不断变化,访谈中了解到韩家村年长者对于本村渔盐文化、海神信仰的意识明显高于年轻人。据村中长者说,由于渔业生产活动艰辛,本村内当前仍旧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人年龄集中在40岁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村中的年轻人都选择到村周围的区、市打工,已经没有从事渔业生产活动的年轻人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显然不利于渔盐文化的发展,相应的海神信仰会因信众减少、动因消失而功能弱化,相关庙宇会逐渐只剩下游客前来拜访,节庆文化也会最终因此失去本有的生命力;自然环境的变迁带动韩家村社会环境不断变化,韩家村处于红岛北岸,在红岛的北岸与陆地连接起来以后,韩家村就不再滨海,这就使得韩家村民渔业生产活动不能直接从本村原有的码头出发,随时间推移,村中原有码头渐遭废弃直至全部消失,村中年轻人、儿童若要了解原有码头的形态需要从村中老人那里听到描述,相应的渔盐文化的逐步消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韩家村的海洋文化生态具有群体性。海洋文化生态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时间的沉淀,而这个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是作为文化承载主体的各相关社会群体。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影响着人。文化生态的呈现是社会群体的智慧结晶,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建设主要是通过韩家村村民这一群体共同来实现的。渔谣作为一种口头形式的海洋文化,是渔捞作业生产过程中的文化创作,离开了从事这些作业的渔民群体,很难想象这一文化将何以存续;海神信仰,无论是郎君信仰、盐宗信仰还是天后信仰、龙王信仰,从其本质来说,都是出于海上作业的社会群体的需要而产生,因此,虽然信仰文化可以通过节庆、旅游、参观等方式加以传承,但相关群体的存在依然是这一文化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渔盐业从业群体规模的萎缩将使得渔盐业生产文化失去其生长的土壤,因此,当韩家村出现年轻一代大量转产转业的状况时,该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实际上也正在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6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影响因素

要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建设,需要对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保护建设的因素有全面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可归纳如下:

首先是韩家村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文化生态既是一种自然意识、人文关怀,更是一种系统综合、互动联系的思维方式,以文化生态为视角进行各种民俗文化的传承,这对于保护一个地方乃至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事项都是极为有利的[5]。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及区域内其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关系着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发展。海洋文化主体的文化生态意识的提高是保护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保障。调查中发现,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主体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较低。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主体主要为村中的年长者,他们虽熟悉本地区的海洋文化,但他们并未觉察到自身所了解的文化的价值,更不会思考怎样对其加以有意识的保护和传承。访谈中,当提及他们对本地区的海洋信仰、民俗节庆的认识时,大部分受访者会回答“没想过为什么,只是周围人都是这样做的,自己也这样做了心里比较踏实”,“现在年轻人都不弄这些,他们也不了解”。韩家村的海洋文化承载主体越来越少,村中对其关注程度也不高,这会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p#分页标题#e#

其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度。如果说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健康的必备条件[6],那么保持文化生态中各文化因子间的平衡是文化生态健康存在的另一必备条件,只偏重某几种文化因子或是忽视某几种文化因子,都会影响整个文化生态的维系。韩家村既要注意物质、精神、制度三类海洋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又要注意渔文化、盐文化及其他海洋文化的不同文化因子之间的联系与平衡。尤其是面对当前村内盐业产业消失、渔业生产从事者逐渐减少的局面,韩家村急需找出一条新的适合这种局面的海洋文化保护发展道路。

再次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外部环境的保护,也是影响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因素。此处的“外部环境”既包括国家关于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的政策规定所营造的政策环境,也包括韩家村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整体文化环境。政策对于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当国家政策对某项建设给予倾斜时,此项建设便可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当前,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显而易见,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上的政策倾斜还未见端倪,这也是韩家村海洋文化暂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的原因之一。韩家村周边的村落也曾多以渔业生产为主,随着周边城区发展向城郊延伸、海洋污染的日益严重、渔业资源的减产等变化,当前韩家村周边村落从事渔业生产的群体逐渐萎缩,海洋文化的保护建设也随之陷入同样的困境。

最后是韩家村海洋文化社会群体的社会结构。海洋文化的积淀源于海洋群体的生产实践活动。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结构影响着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随着世事变迁,韩家村从事海洋实践活动的群体不断萎缩,当前韩家村从事海洋事业者多为本村内40岁以上的男性,人数非常少,并不断递减。本村中并没有年轻人继承、学习当地海洋生产经验,随着当前从事海洋事业者的退休、离世,海洋实践经验很难在现实中流传,相应文化传承的中断也将难以幸免。

7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海洋文化,但其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还存在着问题,具体如下:

7.1海洋文化的相关社会群体规模缩小

海洋文化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当前,韩家村海洋社会群体的后代大多不再从事海洋相关职业,而是就近外出打工,海洋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堪忧。这种不适宜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恶劣环境,使得文化生态环境恶化[4],不利于海洋文化的生存、发展。另外,韩家村海洋文化承载群体集中在中老年人群体,承载群体比较单一,随着村中老年人的逝去,熟知韩家海洋文化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又因了解当地海洋文化的老年人多数未上过学,难以自行进行文字记录,加之当前村领导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仍然缺乏认识,韩家村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势堪忧。

7.2区域社会对海洋文化生态关注度不够

虽然韩家村的海洋文化在青岛地区很具典型意义,但青岛及其周边地区对韩家村地区的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建设却认识不足,缺乏打造海洋文化产业的社会基础。韩家村有着丰富的渔盐文化,却一直都未引起当地政府关注,近几年虽然有当地人士进行了初步开发,却并未带来足够的社会反响,韩家村的海洋文化保护仍缺乏支持。

7.3海洋文化生态的保护手段单一

当前韩家村对于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方式可归纳为两种:其一可称为“日常——模糊式”。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渗透在个体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习惯与细节来使海洋文化生态得以存在、发展,用以发挥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感召力的作用,成为代代相传的行为处事方式。调查中发现,韩家村村民信仰仪式具有小型化(家庭化)、频繁化、简单化的特点。家庭化是指在节庆、神灵诞辰时,村民进行的祭祀等信仰仪式由村民在自家进行,或是几家共同进行;频繁化是因韩家村多元杂糅,佛教、道教、各种民间信仰同时存在,故其信仰活动名目繁多;简单化是指信仰活动仪式简单易行,在节庆、神灵诞辰当天会改善自家伙食,在用餐前会在家中摆放的牌位前进行供奉,通过访谈得知当前韩家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仰仪式均采取这种方式。小型化容易减少社会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削弱文化认同等社会功能;频繁化本身不是问题,但家庭化基础上的频繁化却容易使信仰仪式等文化符号轻易发生变化,很可能造成同样的仪式在各个家庭却各不相同;简单化虽然因为方便所以便于传承,但也容易使仪式逐渐消失在生活起居的行为之中。总之,通过这些非自觉的传承方式文化往往难以避免文化传承的模糊化,甚至消失。

另一种可称为“馆藏——丰富式”。此种海洋文化传承方式是通过兴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人文旅游区等方式,将相关的海洋文化物质载体进行集中收藏、从而实现对其传承保护的目的。在此笔者根据其是否产业化分为两类,一是地区档案馆、博物馆等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韩家村海洋文化的相关文献在青岛档案馆等都有存档。另外,村内还存在一些基于自身研究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对地方海洋文化进行自行研究、整理的学者,如韩家村的王某、韩某、刘某等,他们将自己所了解的海洋文化通过口头讲述、文字稿件对本村文化进行传承。二是文化旅游区等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对海洋文化的传承、保护,此种海洋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往往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为了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吸引力,旅游区主办方会基于原有的海洋文化做拓展,使本地海洋文化丰富化。韩家村民俗村的建设介于以上产业化与非产业化的形式之间,目前仍在探索阶段,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简单的民俗村节庆活动,形式太过单一,加上社会群体不断萎缩、周边地区关注度又难以迅速提升,这样的方法显然无法全面系统保护海洋文化生态。

8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对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的现状、保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保护建设的因素等的分析中归纳出4点关于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径。

8.1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培养

海洋文化生态意识的觉醒是保护当地海洋文化生态的根本。当今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缺乏生态意识所致。作为一个沿海城市,青岛政府应在加强自身此方面意识的同时,积极采取宣传、教育等方式,培养、唤起青岛整个区域内的海洋文化生态意识。#p#分页标题#e#

8.2全面系统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与建设

要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原则下,容许文化的多元性与多样性[7]。在韩家村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建设中不能只偏重培养一个或几个方面,而是要从物质、精神、制度的三方面共同着手,对渔文化、盐文化和其他海洋文化进行系统的保护建设。

8.3海洋自然环境的保护

海洋自然环境是渔文化、盐文化等海洋文化的基础,必须从海洋环境、周边海岸带环境、村落区域环境等多方面入手,营造适合海洋文化发展的海洋自然环境。

8.4海洋文化的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青岛整个区域内培养海洋文化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海洋娱乐文化、滨海城市文化。韩家村具有深厚的渔盐文化,在突出其渔盐古镇特色,发展旅游业的同时,突出特色,实现多领域发展,可加大其在学术界的影响,鼓励本村草根学者的研究,吸引外来学者的研究等。

8.5海洋文化相关社会群体的保护

维持当地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群体规模——既包括对从事海洋文化事业的老一代所掌握文化的维护、弘扬,也包括对年轻一代的培养,开辟新的海洋文化事业形式。

关于海的作文篇8

关键词:海上剑痴;《仙侠五花剑》;海上漱石生;孙家振

中图分类号:1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6―0077―05

《仙侠五花剑》为清末沪上印行出版的一部长篇章回体白话武侠小说,作者署名海上剑痴。小说以宋代康王南渡之后宋、金对峙的历史为背景,叙述前朝传奇故事中仙侠人物公孙大娘练就五花宝剑,由虬髯公、聂隐娘、红线女、黄衫客、空空儿分别各携一把,到山东江南一带寻找合适传人,授之仙剑奇术,以图剑侠真传勿失。用小说叙述者的话说,此小说“单讲宋朝高宗年间,有十位剑仙在太元境高会,炼得五花宝剑,下界收徒,传授几个剑侠正宗,要使天下后世企慕剑侠之人,不致有错认门径的一段故事”(《仙侠五花剑》第一回)。故事内容主题倘再稍微展开一点,亦即小说第一回中所撰绝句一首及其演绎文字:

三尺霜锋神鬼惊,向人惯作不平呜;世间

只惜真传少,正气谁担侠士名。

这一首七言绝句诗,乃海上剑痴慕古来剑侠一流人,俱秉天地正气,能为人雪不平之事,霜锋怒吼,雨血横飞,最是世间第一快人,第一快事,只是真传甚少。世人偶然学得几路拳,舞得几路刀,便俨然自命为侠客起来,不是贻祸身家,便是行同盗贼,却把个侠字坏了,说来甚可慨然。这真正剑侠的一等人,世间虽少,却也不能说他竟是没有。

小说前有说部题词二,一者署名歙县周忠病鸳,二者署名鸳湖问业女弟子黄鞠贞;另有序一,作者署名古洲狎鸥子。

至于小说中所涉及秦桧专权、迫害忠良、党羽肆虐、荼毒百姓等情节内容,或可作小说另一条线索看,亦与仙侠故事虚实相间、彼此勾连,但并不同于稍后那种讲史类武侠小说。就出版时间而言,《仙侠五花剑》恰介于清中叶武侠公案小说与清末民初武侠小说之间,乃武侠小说史上之一过渡。

《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有“仙侠五花剑”一条,云:章回小说,题“海上剑痴”,30回。据序知作者剑痴为上海人。但海上剑痴究为何人,词条中未明示。另《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孙玉声”一条,罗列孙玉声小说作品凡四种,其中未提及《仙侠五花剑》。尽管两条目撰述人不同,但“孙玉声”一条中罗列其先后曾用之别号,提及漱石生、海上漱石生、警梦痴仙,但未提及“海上剑痴”。据此可以推测,这两个词条撰述人当时并不清楚“海上剑痴”与“孙玉声”或“海上漱石生”之间的关系。对于《仙侠五花剑》作者“海上剑痴”之真实姓名,当亦未知晓。

《晚清小说目录》“单行本小说目录”中,列《仙侠五花剑》三条,分别为:

《仙侠五花剑》6卷30回,海上剑痴撰,笑林报馆,1901年。

《仙侠五花剑》(绣像)4卷40回,上海书局,1 904年。

《仙侠五花剑》4卷40回,无名氏著,文元书局,1910年。但词条中未注明上述三部《仙侠五花剑》究竟为同一作者之同一部小说,抑或不同作者之同名小说,或者同一作者之盗版滥印者,故暂存不论。另《中国近代小说编年》中“近代小说作者及其作品一览表”“海上剑痴”一条,列其作品为《仙侠五花剑》,但与后面“孙家振”一条元交集,孙家振作品栏中亦无《仙侠五花剑》。

不过,无论是《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抑或《晚清小说目录》,均未说明“海上剑痴”究为何人。此文旨在对此予以考证说明。

迄今所见最早一部《仙侠五花剑》单行本,为1901年由上海《笑林报》馆印行出版的6册4卷30回本。内题《绣像仙侠五花剑》,署“辛丑中秋狎鸥题”,辛丑八月仿聚珍版校印。而之前《仙侠五花剑》先在《笑林报》上每日登载一页,脱稿后以单行本印行。

此外,市面上亦可见如下印本:(1)民国十八年冬月上海沈鹤记书局印行之《绘图仙侠五花剑》,封内有怡云题署《绣像仙侠五花剑》,内中亦署《飞仙剑侠奇缘》,4卷30回,为线装竹纸石印,其回目与1901年《笑林报》馆6卷30回本回目一致;(2)《绣像绘图仙侠五花剑传》(侠义小说),上海进步书局印行,4卷30回,印行时间不详;(3)上海广益书局线装一函四册《绘图仙侠五花剑》(又名《飞仙剑侠奇缘》),民国七年冬月印行,4卷30回;另各种盗版翻印本众多,多为4卷30回,无出版社,亦无印行时间。且书中插图人物绘图多不伦不类,与小说中之文字形象多有距离。

《仙侠五花剑》之作者海上剑痴究竟为何人,其实早已有文献提及。

严芙孙等人编撰《民国旧派小说名家小史》中“海上漱石生”一条,列举其所著小说,即有《仙侠五花剑》,“他生平的著作,自以《海上繁华梦》一种,为最脍炙人口。此外,如《仙侠五花剑》、《十姊妹》、《指迷》、《一粒珠》等作,亦得嘉誉州”。另漱石生著《如此官场》第十三回“三岔口县宰施威,十字坡都司耀武”中有一女侠名花木兰者,练得一身好本领,“善使一柄仙侠五花剑,有神出鬼没之奇。

而有关《仙侠五花剑》说部题词者周病鸳,在海上漱石生所撰《报海前尘录》中,有“病鸳词人轶事”专条述及,其云:

病鸳词人周品珊君忠,皖之歙县人,一署韫宝楼主。初习钱肄业,以不惯持筹握算、日与市侩为伍,毅然从师研习诗文,谓虽不欲猎取科名,期不失为风雅士,乃执习于《申报》馆何桂笙先生之门,与高太痴君同笔砚,时为其师襄理馆务。嗣太痴入《同文沪报》,即携之往,为《同文消闲录》主任。……后应余《笑林报》之招,为编辑主任……余与之为肝胆交……

可见周病鸳与海上漱石生不仅为旧交,且为《笑林报》同事。而《仙侠五花剑》最初正是在《笑林报》以日登一页的方式首刊,周病鸳自然亦当为该小说最早的读者之一。后《仙侠五花剑》由《笑林报》馆印行单行本,由周病鸳题词,于公于私,皆在情理之中。

而有关小说序之作者张康甫(狎鸥子),在《报海前尘录》中亦有“澹定室主狎鸥子瘦蝶词人轶事”一条述及。其中有关狎鸥子者云:

狎鸥子张康甫君锡藩,古人,为《新闻报》校对,博学多能,胸中书卷甚富,且工书善画。书饶金石气,画则长于山水,笔意苍古,以气运胜,非沾沽于轻描淡写一派者。且善弈棋,暇时辄与同事梅幼泉君一枰相对,胜则不以为喜,败亦处之泰然,足徵涵养功深。余创办《笑林报》时,尝屡蒙作稿贻赠,颇多未经人道之语,为篇幅增光不少。

从海上漱石生所述与狎鸥子之间的关系看,两人不仅曾同事于《新闻报》时期,而且后来海上漱石生主编《笑林报》之时,亦曾向狎鸥子约稿,而后者亦屡有贻赠。至于为什么海上漱石生出《仙侠五花剑》单行本之时未曾邀请《申报》、《新闻报》馆中声名更为显赫者为之题词作序,推测大概与当时白话小说之社会地位及文化价值认同等因素有关。尽管当时《申报》、《新闻报》等报馆已经开始有文学副刊,《申报》馆丛书中亦有古代小说之重印,且亦颇为关注时人之文学著述,但总体上《仙侠五花剑》印行时期,沪上文人对于白话小说的认识,依然存在着矛盾纠结,他们对于白话小说的认知上,亦不是一种具有高度认同度的不可逆转的正面肯定。这一点其实从《仙侠五花剑》作者自己不署真名之行为方式即可明了。

如果说《仙侠五花剑》题词作者及序作者与海上漱石生之间的关系,已将海上剑痴直指海上漱石生,狎鸥子在《仙侠五花剑》序中,其实已经暗示过海上剑痴与海上漱石生之间的关系,其序曰,“仆友剑痴,闭户沪滨,枕流海上。胸罗星宿,身到嫘,下笔成文,声协金石,拔剑地,气薄云霄”。文中不仅将海上漱石生名字之典故来历予以说明,而且也对海上剑痴与海上漱石生实为同一人之事实作了说明。

当然,最能说明《仙侠五花剑》为孙家振(玉声,别署漱石生、海上漱石生、警梦仙痴、玉玲珑馆主、海上剑痴等)所作者,为其《退醒庐著书谈》中一段文字:

余所作小说,始终抱定警世主义,值此风俗浇海时代,惟恨不能多得作品,以期有俾于世道人心。故迄今犹手不停挥,未若崔君苗之欲焚笔砚,惟是日设遏不惬意事,或觉精神萎顿、则宁不着一字,盖虑勉强而成,必至疵病百出也。余作《仙侠五花剑》,彼时海上之武侠小说,尚只《七侠五义》及《小五义》、《七剑十三侠》等寥寥数部。而间有思想鄙陋、笔墨芜杂,误以好勇斗狠,竞为武侠正宗之人,亦居然搦管行文,续续出版不已。余因欲力而纠正之,乃作是书。以虬髯公黄衫客聂隐娘红线空空儿等授徒为经、以雷一鸣文云龙白素云薛飞霞花珊珊从师为纬,而故设一似侠非侠之燕子飞,因空空儿误授剑术,横行于时,以彰盗贼之于侠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上述文字不仅提及海上漱石生创作小说之宗旨――抱定警世主义――这与《仙侠五花剑》的主题亦大体一致,更关键的是,其中直接提到了《仙侠五花剑》,包括创作这部小说之时沪上武侠小说创作与发行的一般状况。这段说明不仅澄清了海上漱石生就是《仙侠五花剑》的作者,也就是海上剑痴,同时亦指出,《仙侠五花剑》创作出版之时,沪上武侠小说不过《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等寥寥数部侠义小说,且另有其他若干滥竽充数之作,而这些作品“思想鄙陋、笔墨芜杂,误以好勇斗狠,竞为武侠正宗之人,亦居然搦管行文,续续出版不已”。由此观之,《仙侠五花剑》之创作,既是对传统侠义小说写作的一种延续,寄托了作者对于侠义精神的理解、认同与传承发扬之情感与理想,亦是对清末沪上此种小说寥落惨淡、滥竽充数者却大行于世现状的一种批判性回应。

那么,《仙侠五花剑》刊行情况又如何呢?海上漱石生在其《退醒庐著书谭》一文中亦有交代:

初在大新街迎春坊,余创办之《笑林报》上,每日出版一页,脱稿后即在《笑林报》馆出版,风行于时。然以初次试笔,窃虑贻讥大雅,故署名曰海上剑痴。初版印三千部,未三月而即罄。

既然《仙侠五花剑》以单行本形式印行出版之后受到如此欢迎,为什么海上漱石生又放弃了海上剑痴这样一个刚刚建立起来的“作者品牌”,后来改以警梦仙痴、漱石生或海上漱石生甚至直署孙玉声的方式来重新发表出版作品呢?对此,海上漱石生声言此乃与《仙侠五花剑》印行之后即遭盗版且翻印盛行的“惨况”有关:

(《仙侠五花剑》)正欲再版,而市中已有翻版书出现,查即青莲阁小书贩所为。乃以原本之铅印照成石印。经余向之交涉,其人匍匐求宥,自愿悉献其未售之书,请免控办,并求理文轩书房主戎君文彬向余缓颊,并言此书外间尚有翻版。广东多至二家。余向戎君索阅,果然又得一书,乃思究不胜究,不如放弃版权,使此书得以畅行。爰徇戎君之请,释放小贩,且讲交出之各书发还,惟订以后余再有他书出版,不得复萌故智。经戎君力保改过,此小贩再三称谢而去。其事乃寝。此书翻版而见其多,石印铅板,满街皆是。而余则反终止再版,不与若辈争蝇头之利焉。《仙侠五花剑》既放弃版权,余乃不复置意,改作社会小说,从事于《海上繁华梦》,亦在《笑林报》按日出书,是书篇帙较繁,多至七十万字,故刊至二年余始竣。然全书共凡三集。初集为三十回,作一结束,二集又三十回,再结束之;三集则四十回,乃作一总结束。盖初意仅作一集,嗣以阅者赞许,纷纷函请续著,乃又一再续成,故每集皆经收结,非故弄狡狯也。然余仍为藏拙计,署名著者为海上警梦痴仙。逮至全书告成,在《笑林报》馆印行,因鉴于《仙侠五花剑》翻版故,始于警梦痴仙下署入孙漱石三字,而余之真名,乃自此披露矣。上述文字既可以作为前述文字之补充,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仙侠五花剑》出版之后会有那么多不同版本的原因所在,同时也合理地解释了为什么海上漱石生在《仙侠五花剑》之后,放弃使用海上剑痴这一笔名,甚至暂时性地停止武侠小说写作,转而改写社会小说。不仅如此,上述说明亦粗略勾勒出清末民初沪上小说出版业在一片繁荣的表象之下,社会市民著作权版权意识薄弱、盗版翻印甚嚣尘上、政府疏于管理的真实图景。

此外,在《退醒庐著书谭》一文中,还曾提到多年后有关《仙侠五花剑》一书被改头换面盗版印行的一段故事:

不谓十余年后,忽发生一奇事,缘有装订美丽之《飞仙剑侠大观》一书,由海左书局出版,登报发行。时大世界尚未翻造,大世界报社设于二层楼之对梯,兼售各种新书。一日,有以此书托社中寄售者,余固无暇审视,由至友徐君行素检阅之。设书中无淫邪笔墨及离经背道之谈,不妨允予代售。徐君阅而大笑,则是书赫然为《仙侠五花剑》化名也,而著者之署名,则已为孙某(姑隐),且首页有一序文,竟将全书窃为己作,满纸狂言,见而欲呕。徐君告之于余,余愤然曰:《仙侠五花剑》余放弃版权,未尝放弃作者之名。今何来伧夫,档胆敢窃取他人著作,易以已名,其卑劣行为,堪谓达于极点。著作界有此斯文败类,是宜有以惩之……海左书局大惧,急请余友俞幼甫君解围,陈述此书非局中出版,乃某学徒出资一百元,向孙某购得是稿,托局印行。原稿系孙某亲笔缮写,故不疑其为《仙侠五花剑》。今事已若此,当由局中设法转圜,一方面向孙交涉,索还原洋,并议罚儆。一方面请勿涉讼公庭,愿备价五百元,购此《仙侠五花剑》版权,易名《飞仙剑侠大观》出书,登报声明事实,并将未经售出之书拆钉,撕去第一页之孙序,恳请余作一序补入,证明易名原委,再将书中之首尾两页署列作者姓名之处,重新排印一过,改正为海上漱石生云云。余初犹豫未允,且以学徒无此大胆,疑为书局饰词……(后)余始勉诺其请,登报申明收回《仙侠五花剑》版权,移让于海左书局,并为特作一序,载明此事崖略,弁诸简端,其事始寝。……而得暇拟撰《九仙剑》之念,因是以起,夫以放弃十数年之《仙侠五花剑》,卒以被人易名出版,愤而收回。斯事殊诸意外。至于孙某之胆敢易名据为己作,则因原书署名海上剑痴,并非漱石,以为事越多年,其人已死之故。不知海外东坡,固犹健在,乃致图冒不成,徒留奇耻,是诚著作界之笑谈,亦足予剿袭者以棒喝也。

上述引文,不仅再次说明了《仙侠五花剑》的作者海上剑痴即为海上漱石生,亦即孙家振(玉声),而且还揭开了围绕着《仙侠五花剑》所发生的那段冒名著作抄袭公案的前前后后所有细节,包括因为署名海上剑痴而后放弃此别号不用所带来的又一烦恼。

此外,海上漱石生还在其他一些地方提及自己这部早年的武侠小说。在“《笑林报》馆之回忆”一文中,他有这样一段相关文字:

余创设《笑林报》,为魁期促成小说及晚间会友起见,故于数年之中,先后成《五花剑》三十回、《海上繁华梦》一百回、《优孟衣冠》三十回(后改名《如此官场》)。盖苟无日报以督促之,则此各小说必致有头无尾,今日工作,可至来日,今则日报中每日需用,不得不逐日下笔,以底于成也。

上文中所述及《五花剑》,即《仙侠五花剑》之别称。

参考文献:

[1]孙文光.中国近代文学大辞典(1840―1919)[M].合肥:黄山书社,1995.

[2]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魏绍昌.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史料部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关于海的作文篇9

引言

生命起源于水,海洋就像生命的摇篮,更是旅游者的乐园,21世纪被称为是海洋的世纪,我国经济想要实现快速成长,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助推作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经济的前奏,而灵魂是文化,离开了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变得寸步难行,注重海洋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在无形中培育着国民的海洋意识。

一、文献检索与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海洋文化和海洋旅游

曲金良教授对海洋文化做了如下表述:(1999)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由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对于海洋文化旅游来说,海洋文化是海洋旅游的重要载体,没有文化的承载,旅游活动将变得商业利益化,没有个性。张金忠等认为(2012),海洋文化包含五重内涵,分别是海洋民俗节庆文化、近代海洋战争历史文化、海滨自然景观文化、海洋主题公园文化、涉海工业文化。郑岩在研究大连海洋文化时,将海洋文化分为(2013):海洋地质文化、海洋生态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洋科教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演艺文化、海洋体育文化。王东京认为海洋文化包括六个方面(2009),分别是:海洋民俗文化、海洋艺术、海洋宗教文化、海洋历史遗存、海洋科技知识、海洋饮食文化。

学者陈扬乐、王琳基于对旅游和海洋空间区域范围的界定,将海洋旅游概念表述为(2009)旅游者离开自己惯常的环境前去海洋旅游区域进行的旅游,这里的海洋旅游区域不仅包括所有的海洋水体部分,还包括陆上以海洋气候、海洋文化为主的地区。学者胡念望则认为(2014)除了海洋旅游之外,与其相关的还有滨海旅游、海岛旅游、海岸带旅游等相近的概念,这主要是针对范围大小的不同,而在旅游的形式和群上,人们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区分。现在学者们都较为认同的是董玉明先生对海洋旅游的界定,他认为(2003)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外国学者Meriwether在研究海洋旅游时提出了(1991)平衡节约资源和沿海和海洋旅游的经济发展的四个途径,强调了海洋旅游的环境保护。Olivier Dehoorne 在研究海南海洋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的特点时,则从(2014)自然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海洋文化旅游资源两个方面来列举海南的海洋文化旅游资源。

(二)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巩慧琴、鲍富元认为(2014)随着近年来大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游客的大量涌入,导致对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忽视,在获取了经济利益的同时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造成海水污染、沙滩泥质化、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学者胡卫伟,王湖滨在研究舟山海洋文化旅游与开发策略时,发现(2006)目前舟山市的旅游业尚未形成明确的文化旅游开发指导思想和整体战略规划意识。庄大昌在研究南京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时,提出(2006)南京文化旅游存在资源开发的空间差异明显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与力度不平衡等问题。谢新#郑立文在研究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时,归纳了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有(2013)文化特色不够明显、资源优势缺乏整合、闽台优势发挥不足、接待设施滞后薄弱等。刘勇发现制约山东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有(2012):管理体制不畅、缺乏大局观和联合意识、开发同质化和浅层次严重、市场开发力度不足、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短缺等。

(三)海洋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薛忠义、朱颜认为要在不久的未来实现海洋强国中国梦的内涵,其中包括(2014)生态海洋: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有力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和谐海洋:秉持合作共赢的海洋外交方针。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为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海洋外交发展之路,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合作之海、友谊之海。魏萍萍、孙静认为(2012)海洋与内陆旅游有很多共同点与互补性, 利于旅游产业的一体化进程。并且提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柳礼奎在阐述区域发展时认为应当(2015)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充分利用一体化的政策利好拓展涉海旅游。

二、结语

关于海的作文篇10

关键词: 海洋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C919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使“文化软实力”近年来备受关注。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来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对软实力的阐释:“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它源自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 [1],从而使“文化”与“政治、外交”并列,构成软实力的三大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也因此获得了“以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的定义[2]。约瑟夫·奈的这一概念是针对冷战之后,美国国内出现的衰落论所提出的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但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所提倡的中层理论,在缺乏对宏观理论进行精细研究的能力时,需要通过中层理论的研究实现“文化软实力”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衔接。软实力概念传入中国以后,成为学界各领域争相研究的主题,尤其是结合中国实际从区域这一中层领域来诠释文化软实力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区域文化软实力上承国家文化软实力,下接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对约瑟夫·奈理论的发展,是对软实力概念的“中国化”表述,体现了国内学界的理论自觉意识。

不同地域有着各不相同的文化软实力发展任务。近年来,山东面向海洋,积极拓宽新的发展思路,从上个世纪末的“海上山东”,到“东西结合、共同发展”、“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五大板块”、“一体两翼”,直到现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获批,山东半岛的海洋战略取得了丰厚的成就。[3]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海洋环境污染、海洋意识薄弱、海洋人才缺失、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和海洋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制约了山东迈向海洋的步伐。对如何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软实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是实现山东半岛蓝色辉煌的必由之路。

2、海洋文化软实力概念与特征

2.1 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

目前为止,海洋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尚未获得完全定义。新概念的产生要基于与其相关概念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这里的相关概念主要包括海洋软实力、海洋文化以及文化软实力三项。

首先,海洋软实力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海洋软实力作为以海洋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包括与海洋相关的文化、政治观念和外交政策,但它与海洋文化软实力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海洋软实力虽然在文化之外还包括了政治、外交等内涵,但这些软实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海洋文化软实力虽然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但其海洋文化的内涵通常也与海洋发展战略中所蕴含着政治理念、外交政策息息相关。可以说,海洋软实力是海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最终目的,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软实力提升的必要手段。

其次,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文化由物质、制度与观念组成[4],相应地,海洋文化则由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三个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层面组成,海洋文化软实力也可从物质、观念、制度这三个层次进行把握。具体来说,海洋物质文化是人们认识、开发、保护海洋能力和活动的物质体现,而物质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强调这种物质产品中涉海技能、知识、愿望的凝聚、体现和寄托的程度,是对海洋物质文化产品进行生产的能力;海洋观念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海洋的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而观念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强调这一心理感知和价值认识的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力;海洋制度文化包括与海洋活动相关的风俗习惯以及各种明文典范规则等,而制度层面的海洋文化软实力则关注对涉海行为活动的结构和规则加以确定化和形式化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果为涉海活动提供服务的能力、对实践特点的体现程度、与其他文化的整合能力。因此,两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文化在凝聚力、影响力、创新力、生产力等特性与功能上的体现。

再次,文化软实力与海洋文化软实力。海洋文化软实力作为以海洋文化为基础的国家软实力,显然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但两者的属性和特性依然有以下几点不同:首先,从战略层面来说,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关于文化资源使用、配置的基本思路与决策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而海洋文化软实力则隶属海洋发展战略,是其中关于海洋文化发展事业的部分;其次,从涉及区域来看,文化软实力涉及国家或地区的整体,关系到所有文化事业相关群体,而海洋文化软实力则主要与涉海活动群体及涉海地区的相关群体有关;再次,从影响方式来看,文化软实力立足本土,通过对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进行内在价值的提炼来发挥其影响,而海洋文化软实力由于海洋文化所特有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其影响更多地直接体现在与异文化的对接、交流过程中。海洋文化软实力是海洋这一专门领域的文化软实力,但海洋在当今时代的战略意义及其固有属性使得海洋文化软实力有别于文化软实力的其他专门领域。

由此可知,海洋文化软实力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以海洋事业的发展为依托,以涉海活动、涉海群体及涉海地区的文化价值的提炼所带来的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发挥为目的所形成的国家软实力,是物质、观念和制度三个层面在海洋文化凝聚力、传播力、创新力、生产力等特性与功能上的体现。

2.2 海洋文化软实力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