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十篇

时间:2023-03-21 23:51:28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1

家庭、幼儿园、社区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幼儿园教育的基础保证。《纲要》指出:"家庭、社区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有利于帮助提高教育能力。"如今,无论是家庭活动、社区活动还是幼儿园本身的社会性活动,都可使幼儿从教育中获得的益处持续的更久。家长、教师、社会的群众为促进幼儿的发展,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已成为需要。"家庭、校园、社区一体化"指导思想不仅是幼儿园的办园特色,更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Xx幼儿园加强幼儿园管理,开展社区教育工作时时不忘征求教师的想法意见,思想上,鼓励多交流;工作方法上,灵活多变,使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形成了一支有凝聚力的教师队伍,为做好幼儿园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下面就我园社区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一年内开展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本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情况,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二、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园地"和"Xx幼儿园家庭教育小报"向家长宣传以及本月的课程内容和一些科学教子的经验信息,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三、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一些社会现象,加强其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明辨是非,通过孩子的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社区。

四、通过与社区配合,做好民族幼儿入园的调查工作,同时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宣传单,以此提升民族幼儿的入园率,提高家长培养孩子和科学教育的理念。

五、幼儿园与社区相互协助组织开展"好家长,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六、家庭教育指导师走进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七、和社区联合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2

一、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安排,一年内开展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了解本班教师的教育水平和工作情况,了解孩子在园情况。

二、注重宣传工作。通过“家长园地”和“幼儿园家庭教育小报”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以及本月的课程内容和一些科学教子的经验信息,实施家园同步教育。

三、带领孩子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一些社会现象,加强其环保意识,教育幼儿明辨是非,通过孩子的小手牵大手的活动,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和社区。

四、通过与社区配合,做好民族幼儿入园的调查工作,同时向社区居民发放宣传幼儿园办园理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宣传单,以此提升民族幼儿的入园率,提高家长培养孩子和科学教育的理念。

五、幼儿园与社区相互协助组织开展“好家长,好家庭”的评选活动。

六、家庭教育指导师走进社区,根据居民的需要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七、和社区联合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3

关键词:社会化教育;合作;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93-01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学前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教育工程的基础,必须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相辅相成,家、园、社会互动是人的发展需要,是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那么,如何促进幼儿园、家庭、社会的互动,形成全方位、系列化的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幼儿教育的新内涵。而我们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与内地幼儿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表现在家长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另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增强与社会、家庭的教育互动。近年来,我们在《纲要》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尝试开展幼儿园、社会、家庭教育互动工作,使幼儿园与社会、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互动中,共育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构建家园共育平台,创设家园共育良好氛围

1、积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注重心灵沟通,用真心换真情:家长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目前有些家长对于幼儿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专职,家庭只需提供物质及生活上的供给,对孩子仅停留在养育的层面上。老师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家长的知识水平不同,素质不同,对于老师的安排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我们可通过班级热线、个别交流、家长会、网站交流等多种途径和形式,积极向家长讲解幼儿教育的理念,关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在与自己孩子的交流、探讨中,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增进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2、多种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为了指导家长更好的科学养育幼儿,幼儿园以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每月定期更换育儿心得,幼儿园还利用网络,在校园网站上发表各种有关家庭教育方面最前沿的信息及园内的最新动态,教师的课程活动内容,学期的工作总结等。

3、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增强家长的参与意识

为了适应当前家庭教育的需求,确实提高家教的质量和参与意识,我园每学期都会召开家长会,利用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发展思路,教师们帮家长分析孩子的性格特点,介绍孩子在园的情况,向家长总结和推广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解决疑难问题,改善家长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对孩子全方位的教育网络,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在家长、社会和幼儿园老师密切配合的关怀和帮助下健康成长。同时,幼儿园、社会、家庭三结合网络的形成也有利于学校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彼此促进

社区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三课堂,教育要培养造就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就必须融入社会。充分利用社区中的人力资源、物质环境等,拓展幼儿学习的空间,让幼儿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了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融入社会。

三、开发共育资源,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家庭、社会的教育能够优势互补,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幼儿在创设的各种环境活动中承担不同的角色,使其得到锻炼,通过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关系,统整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1、开展亲子活动,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利用特定节日开展亲子教育活动,为了培养幼儿热爱妈妈、尊敬长辈的情感,可通过一些有益有趣的活动,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展示幼儿和家长的才艺,在快乐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2、亲近自然,开拓视野,陶冶性情 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为幼儿社会认知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我们让幼儿多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交朋友,带领幼儿去田间地头寻找春天,到广阔的草坪用观察与感受作笔,描绘四季的色彩缤纷,去触摸、尝试、探索、发现,在四季的变化中,幼儿尽情领略自然的丰富多彩,在认知自然的过程中,激发了幼儿爱家乡一草一木的情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陶冶了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情。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4

一、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思路。

(一)必要性

1. 有利于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

依据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处于各种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儿童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例如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同伴、重要成人等微观系统,也包括工作场所、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外部系统。可以说,儿童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家庭互助小组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社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协调,在教育方法上优势互补,在时空交叉上紧密衔接,从而为幼儿发展创设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2. 有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新一代的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指导,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各种困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85%的家长存在各种家庭教育的困惑,并有90%和88%的家长希望得到更多家教方法的指导和其他家长的经验交流。“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这些家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不能够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有学者提出:家长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家长学习,是指家长作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心态等诸多方面的持久变化。这种经验既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的练习,又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家庭互助小组恰恰满足了家长学习的这方面需求。因为,在家庭互助小组中,家长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在贴近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 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 “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园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园积极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庭交往活动、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但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不够完善,就实践层面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三种教育力量未实现有机整合,只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二是家、园、社区三方合作地位不对等,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能动性、意愿和潜能。三是社区教育功能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造成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而家庭互助小组能通过家长沙龙、亲子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同时,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通过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践,以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适应了我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可行性

1. 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家庭互助小组的核心要义在于,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和幼儿发展要求为己任,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还对协同教育的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家庭互助小组活动能涵盖三种协同教育的类型,其有效开展完全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因此,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较大的可行性。

2. 成功案例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国内同行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有的把类似的活动称为“双休日串门子”活动,有的称为“友好小组活动”,有的称为“合作家庭”,还有的称为“家庭互助苑”等等,对小组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原则上进行了探讨,总结提炼了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策略。这些研究为我园探索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同时也表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可行性。

3. 幼儿园有实践经验

我园在家庭交往小组的组织和开展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园先后进行了“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实效”、“家庭交往小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效”等课题研究,在开展家庭交往小组活动及家园共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扩大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内涵,突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互助,将家长的需求、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园将家庭交往小组改为家庭互助小组,以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如何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以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呢?我们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家庭互助小组的构建是首选策略。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的学习者;二是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即以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三是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分工协作,竞争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四是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中二班经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快乐小天使组”、“劳动小能手组”、“自我保护宝贝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中二班家长组织“快乐小天使组”进行了找旗子游戏和故事分享了解如何舒缓负面情绪;“劳动小能手组”以闯关的游戏进行叠衣服、扫地、买菜、择菜、为爸爸妈妈制作三明治等小竞赛活动,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自我保护宝贝组”则到二沙岛公园进行了陌生人拐带模拟游戏等;各个组还结合各小组的主题,开展了的育儿沙龙、家庭跟踪教育。总之,家庭互助小组的成员对活动的目标、主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愿景,使家庭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文化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社会学堂式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我园减少了教师的值班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幼儿园还挖掘社区教育机构力量,为教师提供相关专题培训。

三、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成效及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园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幼儿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家长收获了育儿方法,幼儿园收获了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各小组幼儿在相关领域进步明显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幼儿发展问题开展相关活动,整合了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了解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采用幼儿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个案跟踪的形式,对幼儿在开展活动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我爱阅读”组的幼儿进行了阅读频率、阅读喜好、阅读习惯等进行了前后对比调查,发现幼儿在相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幼儿通过活动在相关领域明显的进步。

(二)家长的互助意识和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助,甚至是家长与教师、社区人员之间的互助。家长们、教师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活动中,有的负责策划组织,有的负责照相、晒相,有的负责摄影、刻碟,有的负责写个案跟踪,有的负责写活动心得,还有的负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在活动后也通过Q群、微信等平台及时进行育儿心得交流……因为有了互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处得更为融洽,家长之间的沟通显得更趋自然,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家长活动心得体会文章中,我们发现家庭互助小组使家长产生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表现为自主开展的主动行为,正如一位家长感叹:“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园内‘纯净乐土’的建设,应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三方互相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增加了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意识的增强,积极地带动了幼儿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优化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不拖拉宝贝组”一位在改变孩子拖拉习惯上取得成效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几次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的交流,我们转变了和孩子较劲的态度,认识到父母更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小孩子一定的理解,同时必要时表扬、必要时放手、必要时给予端正,并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配合和以身作则。”

(三)幼儿园盘活社区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家庭互助小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幼儿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自信小天使”组到生物岛举办了“亲子表演会”,到广州会展公园组织了“定向越野挑战”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抗挫折组”到越秀山进行了“勇攀百步梯”的“抗挫”活动;“时效组”到消防局观看消防员演练,提高时间观念等。总之,各小组都能结合自己小组主题和目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活动,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挖掘社区组织的教育力量,把社区的教育资源请进幼儿园,实现知识内容的分享和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我园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启爱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引进其与海珠区妇联合作的项目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最后是幼儿园服务社区,将幼儿园的教育作用以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方式向社会辐射。为了向社区辐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成效,共同促进社区文明建设,中二班和大一班的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积极筹办了以“携手社区,快乐互助”为主题的“家庭互助小组社区活动日”活动。活动中,互助小组展示了自己的小组活动成果的同时也让社区的大小朋友共同受益,真正实现了孩子之间的互助、家庭之间的互助、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互助。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珠区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在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中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13B005 )的研究成果。

幼儿教育并不等同于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应是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协同开展的教育。家、园、社区的协同教育顺应了现代教育思想,是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我园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极构建家庭互助小组,试图探索出一条新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途径。家庭互助小组是指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针对幼儿的发展问题和家长教育需求,由家长和教师、社区人员共同策划和组织的,利用家庭、幼儿园和社区资源进行的10个左右家庭的小组活动。它是一种既对幼儿有教育作用,又对家长有帮助的,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新模式。

一、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向和思路。

(一)必要性

1. 有利于为幼儿创设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

依据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儿童的发展处于各种生态系统之中,这些系统包括儿童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例如家庭、幼儿园和学校、同伴、重要成人等微观系统,也包括工作场所、政府组织、社区组织、社会团体等外部系统。可以说,儿童的发展与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境都息息相关。而由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瑞吉欧教育体系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教育要关注每一个儿童,但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与家庭、其他儿童、教师、学校环境、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而家庭互助小组有利于家长、社区了解教育、参与教育,促进家庭、社区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实现家、园、社区教育在教育目标上统一协调,在教育方法上优势互补,在时空交叉上紧密衔接,从而为幼儿发展创设更适宜的生态环境,增强教育的整体效果。

2. 有利于提升家长教育素质

新一代的家长,比较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指导,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各种困惑。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85%的家长存在各种家庭教育的困惑,并有90%和88%的家长希望得到更多家教方法的指导和其他家长的经验交流。“我们知道家庭教育很重要,但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这是不少家长的心声。这些家长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教育自觉性,但缺乏足够的教育理性,不能够以科学的、合理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为此,有学者提出:家长学习是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理性的应然路径,更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所谓家长学习,是指家长作为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家庭教育行为、家庭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心态等诸多方面的持久变化。这种经验既包括外部环境刺激和学习者个体的练习,又包括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这种作用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也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助学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而家庭互助小组恰恰满足了家长学习的这方面需求。因为,在家庭互助小组中,家长之间经验交流、资源共享,在贴近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3. 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 “家庭、社区成员和社区内各组织的参与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幼儿教育必须从幼儿园这个封闭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展到家庭与社区”这一精神现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共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园积极通过家长助教、家长开放日、家庭交往活动、网络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但无论是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不够完善,就实践层面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三种教育力量未实现有机整合,只停留在家园合作、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层面。二是家、园、社区三方合作地位不对等,以幼儿园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家长和社区人员的能动性、意愿和潜能。三是社区教育功能没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造成社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浪费。而家庭互助小组能通过家长沙龙、亲子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整合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面资源;同时,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家长、教师和社区人员通过资源共享、平等交流,实现家长教育能力的提升,最终促成幼儿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践,以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教育合力,适应了我园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可行性

1. 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家庭互助小组的核心要义在于,它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家长需要和幼儿发展要求为己任,通过家庭、幼儿园和社区的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家庭互助小组与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都强调对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而李运林在《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一文中还对协同教育的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从文中的描述不难看出,家庭互助小组活动能涵盖三种协同教育的类型,其有效开展完全能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因此,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较大的可行性。

2. 成功案例提供了参照和借鉴

国内同行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上也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和研究,他们有的把类似的活动称为“双休日串门子”活动,有的称为“友好小组活动”,有的称为“合作家庭”,还有的称为“家庭互助苑”等等,对小组活动的目标、内容、途径和原则上进行了探讨,总结提炼了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策略。这些研究为我园探索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同时也表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开展有很强的可行性。

3. 幼儿园有实践经验

我园在家庭交往小组的组织和开展上有丰富的经验,这为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实践基础。我园园本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家、园、社区三位一体,整合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为此,我园先后进行了“瑞吉欧幼儿教育中国化研究”、“家园合作的形式与实效”、“家庭交往小组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效”等课题研究,在开展家庭交往小组活动及家园共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扩大家庭交往小组活动的内涵,突出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互助,将家长的需求、社区资源与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积极进行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园将家庭交往小组改为家庭互助小组,以进一步提高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顺应新时期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新要求,也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家庭互助小组构建策略

如何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以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呢?我们认为,以学习共同体理论指导家庭互助小组的构建是首选策略。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支撑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其构成要素至少包括四个要素:一是以身份建构为发展目标的参与者,包括幼儿、家长、教师以及其他的学习者;二是促进参与者成长的共同目标,即以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使得共同体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助的关系,为实现共同目标积极负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三是互动的交往,以平等的身份分工协作,竞争发展,获得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发展;四是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并相互支持和帮助解决问题,使参与者获得学习体验和生活感悟。

以学习共同体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园主要采用了以下措施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

(一)激发小组成员的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主要指全体成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愿景来自于组织成员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园先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一系列的工作,让家长明确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目的和思路。然后通过《关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调查问卷》、《家庭互助小组分组意愿调查表》等调查分析,了解了家长对家庭互助小组的认识、期望及家长的教育需求,并选择家长比较关注、孩子问题比较集中的方面作为小组活动的主题。之后,家长自愿报名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的小组,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都要围绕着小组的主题目标进行。例如,中二班经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析,选择了家长比较关注、幼儿发展问题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如何帮助孩子疏导负面情绪”、“如何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等主题,家长和幼儿自愿分成了“快乐小天使组”、“劳动小能手组”、“自我保护宝贝组”。然后家长和教师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互助小组活动的特点,通过讨论预设了这三个组的目标,各个组每次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目标进行。中二班家长组织“快乐小天使组”进行了找旗子游戏和故事分享了解如何舒缓负面情绪;“劳动小能手组”以闯关的游戏进行叠衣服、扫地、买菜、择菜、为爸爸妈妈制作三明治等小竞赛活动,以锻炼小朋友的动手能力;“自我保护宝贝组”则到二沙岛公园进行了陌生人拐带模拟游戏等;各个组还结合各小组的主题,开展了的育儿沙龙、家庭跟踪教育。总之,家庭互助小组的成员对活动的目标、主题达成了共识,形成了共同愿景,使家庭互助小组更有凝聚力,活动更有针对性。

(二)培育平等互助的小组文化

只有基于相互信任与尊重、平等与互助的积极的关系,家庭互助小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幼儿园首先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家长,相信家长能够主动建构、获取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互助学习环境,激发其学习动力。另外,努力使家庭互助小组成员对诸如以下规则达成共识:一是积极参与活动,共同努力使小组成为友爱互助、共同成长的团体。二是家长、教师、社区人员等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每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都应认真倾听他人的看法。三是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是独特的个体,要相互尊重,不攀比、不言他人是非。四是准时参与活动是对他人的尊重。五是应对小组成员的隐私进行保密,不与小组以外的人谈论小组中他人的言行。总之,在我园家庭互助小组的实践中,无论是亲子活动中的互动、还是育儿沙龙中的分享,抑或是网上的群体讨论,无不彰显着平等互助的精神。

(三)赋予权利和义务,激发小组成员主体意识

主体意味着不仅享受权利还要承担责任。因此,家庭互助小组产生之后,一项重要的行动是给家庭互助小组成员赋予权利和义务,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给成员“一展身手”的机会。例如,家庭互助小组成员有参与筹划、设计、组织互助小组活动的权利,有在小组内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等。家长可以自愿组织小组活动;育儿沙龙中请有成功育儿经验的家长做主持;家长、社区人员发现活动方案有不当之处,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等。

学习共同体与非学习共同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共同参与、沟通对话与彼此分享。因此,在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中,除了赋予小组成员参与、组织活动等权利,也提出了积极沟通对话、彼此分享的义务,让家长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无论在家庭联谊或社会学堂式亲子活动后的交流还是在育儿沙龙中,组织者(教师、组长、志愿家长、社区人员等)都鼓励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共同分享学习的资源和成果,让小组成员在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他人的成功育儿经验,反思自己家教中的不足,使每个人都获得了互惠的效益。

(四)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构建家庭互助小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还需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园成立了家庭互助小组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构建家庭互助小组的计划,并邀请家长代表、社区内街道居委会、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内各种与幼儿教育有密切联系的职能部门和经济实体参与,充分发挥其参教、议教、资教、助教的作用,使得家、园、社区协同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我园还为家庭互助小组无偿提供场地和设施设备、帮助联系社区资源联系等支持性工作。另外,为了提高教师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积极性,我园减少了教师的值班时间,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互助小组的事务;提供补休时间,补偿教师利用节假日等参与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时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关于如何组织、开展家庭互助小组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幼儿园还挖掘社区教育机构力量,为教师提供相关专题培训。

三、构建家庭互助小组,促进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成效及反思

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我园的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幼儿收获了成长的快乐,家长收获了育儿方法,幼儿园收获了家庭、社区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各小组幼儿在相关领域进步明显

家庭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家庭教育问题和幼儿发展问题开展相关活动,整合了家、园、社区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了解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园采用幼儿发展水平调查问卷和个案跟踪的形式,对幼儿在开展活动前期和后期进行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我爱阅读”组的幼儿进行了阅读频率、阅读喜好、阅读习惯等进行了前后对比调查,发现幼儿在相关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另外,家长和老师们通过孩子们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变化,看到了幼儿通过活动在相关领域明显的进步。

(二)家长的互助意识和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

家庭互助小组的亮点在于互助,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助,甚至是家长与教师、社区人员之间的互助。家长们、教师和社区人员在活动中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每个活动中,有的负责策划组织,有的负责照相、晒相,有的负责摄影、刻碟,有的负责写个案跟踪,有的负责写活动心得,还有的负责制作活动宣传海报;在活动后也通过Q群、微信等平台及时进行育儿心得交流……因为有了互助,孩子之间的关系处得更为融洽,家长之间的沟通显得更趋自然,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更有意义,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协作更有价值。

更重要的是,通过家庭互助小组活动,使家长的家庭教育素质明显提高。从问卷调查、日常交流、家长活动心得体会文章中,我们发现家庭互助小组使家长产生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逐渐表现为自主开展的主动行为,正如一位家长感叹:“我们逐步认识到,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幼儿园不能满足于园内‘纯净乐土’的建设,应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形成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三方互相配合、支持,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家庭互助小组活动增加了家长对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引起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种意识的增强,积极地带动了幼儿家庭间的互动,从而优化了家长的教育行为。例如,“不拖拉宝贝组”一位在改变孩子拖拉习惯上取得成效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几次的亲子活动和家长沙龙的交流,我们转变了和孩子较劲的态度,认识到父母更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给予小孩子一定的理解,同时必要时表扬、必要时放手、必要时给予端正,并需要父母和家人共同的配合和以身作则。”

(三)幼儿园盘活社区资源,促进家、园、社区教育一体化

一方面,家庭互助小组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带幼儿到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自信小天使”组到生物岛举办了“亲子表演会”,到广州会展公园组织了“定向越野挑战”活动以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抗挫折组”到越秀山进行了“勇攀百步梯”的“抗挫”活动;“时效组”到消防局观看消防员演练,提高时间观念等。总之,各小组都能结合自己小组主题和目标,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开展各种形式新颖、主题明确的活动,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挖掘社区组织的教育力量,把社区的教育资源请进幼儿园,实现知识内容的分享和有效教育合力的形成。我园积极与广州市海珠区启爱社会服务中心合作,引进其与海珠区妇联合作的项目为家庭互助小组提供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服务,如家庭教育专题培训、家庭教育咨询、家长沙龙专家顾问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优化家长的教育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家庭互助小组活动的实效性。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5

【摘 要】 幼儿园、家庭、社区应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三大环境。我们理应让幼儿有效融入社区环境,与社区中的景与情、人与物进行零距离接触,通过对社区幼儿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来拓宽学前教育的视野与空间,使幼儿教育在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开发利用;社区;幼儿教育资源;意义;策略

幼儿园、家庭、社区应是幼儿生活和成长的三大环境。但据笔者观察,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发很不充分,绝大多数时间,幼儿总是在园内碧绿的草地上嬉笑玩耍,园内的花草和绿荫成为孩子们主要的探索空间,严重压抑了幼儿语言、生活常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我们理应让幼儿有效融入社区环境,与社区中的景与情、人与物进行零距离接触,通过对社区幼儿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来拓宽学前教育的视野与空间,使幼儿教育在家庭、幼儿园、社会等方面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最为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社区资源对幼儿教育的重大意义

首先,加强社区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本质上说,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在社区中,我们能够提供足够的情境,充分的机会让幼儿与伙伴们接触、玩耍,让幼儿在社区情境中学会与同伴合作、竞争、分享等必要的社会交往素质,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交往意识。

其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有利于扩充幼儿的见识和视野。不论家长多么优秀,家庭环境多么和谐,也不管幼儿园教育资源如何优质,孩子在社区中获得的教育感受永远不会在家庭和幼儿园获得。我们只有把孩子带进社区中,让孩子走近大自然,走进社区中的人群,与社区中各种小朋友一起玩乐,才能给幼儿呈现最全面的视野。

再次,加强社区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陶冶幼儿的思想情操。我们可以结合社区纪念各种节日的契机,让幼儿体验祖国的传统文化,从小培养幼儿爱国爱家乡的民族精神;也可以通过参观和服务敬老院,从小培养孩子孝敬老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

第四,让孩子多多走进社区与小伙伴共同玩耍,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幼儿时期是孩子肌肉发育成长、肢体协调性迅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的适量运动。许多社区的公园内、广场上有免费而且较为宽阔的儿童娱乐场所和丰富的运动器具,我们如果能将幼儿经常带到这些地方,让幼儿具备充分锻炼的机会,幼儿必定在玩乐中享受运动的快乐,形成健康的体魄。总之,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位幼儿工作者都应对此格外重视。

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途径思考

1.争取社区各方支持,拓宽幼儿教育资源

我们挖掘和开发社区教育资源,要主动联系社区有关部门,争取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等方面对幼儿教育的支持,以便我们真正实施优质幼儿教育。如我们可以联系社区交警中队的人员到幼儿园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以图文并茂的形象手段和精彩纷呈的动画演示为幼儿和老师介绍交通安全常识,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幼儿上路担任交通巡查志愿者,协助交警叔叔查纠交通违法活动。通过这种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幼儿不仅懂得了交通安全知识,提升了交通安全意识,还在社区实践中增强了孩子们的社会接触,在与他人的沟通中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表达能力。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感知生活

幼儿虽小,但也扮演着“社会人”的角色。因此,我们要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带领孩子们回归现实生活,感受生活本真。如我们可组织幼儿父母带领幼儿前往超市购物,使幼儿在购物中认识货币面值,了解交易过程,熟悉商品种类。我们还可组织幼儿参观邮电局或其它银行,让幼儿了解工作人员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场景,从小在孩子心中埋下为他人服务的爱心种子,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还可以在相关场所举办幼儿美术展、进行歌唱和舞蹈表演等等。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让幼儿亲身体验生活,亲自感悟生活,获得了在园内所不能获得的知识与能力,也见到了园内所不能见到的人和事,幼儿玩乐、学习、生活有机地融为一体。

3.挖掘社区特色资源,充实园本课程内容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对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注意结合本地特c,有意识地利用本土特色资源,既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对我们有限的园本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弥补与充实。如我园紧邻中国红十四军建军地和吴庄烈士陵园,我们就将红色资源作为园本课程的特色和重点进行打造。如我们在清明节组织幼儿集体前往红十四军建军旧址和烈士陵园开展了“缅怀先烈、放飞理想”活动,回来后,我们就开展了“历史拾遗”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搜集红十四军建军和英勇斗争的光荣历史。孩子在资料的搜集中加深了对家乡历史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为家乡历史自豪的同时,明白了革命斗争的艰难性和曲折性,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通过这种特色资源开发,培养了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感,加深了幼儿对生活与成长的进一步感悟,有效地弥补和充实着园本课程内容。

总之,幼儿教育资源种类丰富,社区教育资源更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我们要努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将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园本教育巧妙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6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

一、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一大批未成年孩子被留在家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关爱,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性格养成。因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帮助学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河南省X市为例,以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抽样调查法,对X市五县一区的每个县区都进行了抽样调查,每个县区抽取3个乡镇,对抽取到的乡镇进行深入走访。调查对象为0至6岁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及幼儿园教师,研究共调查了18个乡镇,发放两种调查问卷,一种留守儿童监护人问卷,共发放108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问卷回收率为88.9%;一种幼儿园问卷,共发放54份,收回54份,回收率100%。

2.访谈法

本研究对X市18个乡镇的36所幼儿园园长、乡镇干部及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了随机访谈,实地观察了36所幼儿园及乡镇的具体情况,分析了18个乡镇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整体状况。

3.观察法

本研究课题组成员赴X市五县一区的18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观察,对该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幼儿园管理以及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等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并在观察过程中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记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现状

1.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状况

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家庭结构类型的调查结果如下:单亲抚养有57个,占59.4%;隔代抚养有26个,占27.1%;亲戚抚养有13个,占13.5%。

2.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监护人中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占55.4%,初中学历的占33.1%,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占11.5%。监护人整体教育水平较低,是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一大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留守学龄前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父母亲子联系较少,亲子教育缺失。在回收的96份问卷中,留守儿童与外出打工的父母,平均每周电话联系1次及以上的仅为17人,占17.7%;每两周联系1次的有22人,占22.9%;每月联系1次的有29人,占30.2%;一个月到半年联系一次的有14人,占14.6%;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有8人,8.3%;从未联系过的有6人,占6.3%。调查发现,该地区86.9%的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对亲子教育的看法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是让孩子吃饱喝好。56.1%的监护人认为,0至6岁儿童有必要进行学前教育,但监护人对学前教育的看法,仅为幼儿园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监护人仅为3.4%。留守儿童父母长年累月在外为生计奔波,亲子关系缺失,这种不稳定的家庭结构易引发各种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86.9%留守学前儿童的监护人不了解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是什么,监护人儿童安全保护意识淡薄,留守儿童很容易成为意外伤害及违法犯罪的受害者。

(二)农村幼儿园教育状况

1.幼儿园硬件设施不达标,幼儿园条件差

调查发现,该地区幼儿园在园舍、场地及设施等硬件方面基本都不达标。在被调查的幼儿园中,40.3%的幼儿园园舍面积不足800平米,31.3%的园舍面积在800至1000平米之间,园舍在1000平米以上的仅占28.4%。

2.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学历较低,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

调查发现,该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职称偏低。在被调查的农村幼儿教师中,中专学历占总人数的70.3%,中专以下学历者为20.3%,中专以上学历者9.4%。73.2%的农村幼儿教师无职称,有职称者占26.8%。调查发现,平均每班留守儿童占幼儿园班级人数比例为:超过班级总人数一半以上的为36.8%,占班级总数20%至50%的为43.4%,占班级总数20%以下的为19.8%。农村幼儿园中85.7%的幼儿教师在平时的班级教学中并未对留守儿童特殊照顾。农村幼儿教师精力和体力有限,不能全面、细致地照看每一个留守儿童,更不能及时地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三)留守儿童社会教育状况

1.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不够

调查发现,河南省X市的政府部门并未专门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照顾,仅仅是对贫困户建档立卡进行帮扶,帮扶的家庭有部分是留守儿童家庭,而广大留守儿童并未成为帮扶对象。各乡镇也曾考虑过为农村留守儿童改善幼儿教育条件,但是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作为。

2.留守儿童社区教育缺乏调查

发现,X市农村地区完全没有社区教育,更没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以村委为单位的社区,社区教育的实施率为0%。X市农村地区83.6%的乡镇都有专门为儿童设立的活动中心,活动中心主要是儿童游乐场和育婴店。社区教育的缺乏,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放任自流,不利于孩子成长。

四、建议与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

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临时监护人是至关重要的。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就应该考虑家庭情况,至少有一方留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如若不能,也应该为孩子选择有身体条件和经济能力的人做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础,因此,不管父母外出打工离家有多远,都应该经常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与沟通,让儿童感受到父母之爱。另外,学前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全面考察临时监护人的抚养能力和文化素养,考虑他们是否有责任心和爱心,能否较为科学地教育留守儿童,能否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家庭教育。

(二)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硬件条件

加强幼儿园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幼儿园软、硬件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加大幼儿教师师资引进,提供多样的幼儿教师研修培训渠道,设计合理的研修内容,设置科学的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课程,从而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状况。本研究中的幼儿园硬件条件,主要是指幼儿园园舍、场地及设施等方面。改善幼儿园硬件条件,给幼儿提供足够多的户外游戏活动场地,能够使留守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

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非常重要。农村幼儿园应在儿童入园的时候,对儿童家庭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为每一名留守儿童建立儿童成长记录袋。幼儿教师要在成长记录袋中,详细登记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随时记录儿童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包括在园的日常表现、心理变化、与父母或临时监护人的情感沟通情况等。幼儿教师通过成长记录袋,更细致地监控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发现问题时及时地与其父母或者监护人沟通,以尽快解决问题。

(四)加强政府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

在政府引导下的社区帮扶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至关重要。各个社区或者村庄,应该设立留守儿童成长帮扶小组,在帮扶小组领导下,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档案、聘请教育专家开设讲座、发放育儿知识教育资料、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关注留守儿童成长,也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适当的引导。实现社区帮扶教育,家庭、幼儿园、社区三方合作,共同努力,使留守儿童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7

关键词:社区学前教育 学龄前儿童 主体参与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学前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在提倡家、园、社区合作共育的基础上,我国幼教界逐渐强调社区学前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幼儿园为中心,面向家庭的灵活多样的、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幼儿早期教育网络,社区化、社会化成为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①

社区学前教育是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指在一定区域内(一般以城镇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本社区单元),在地方政府领导下,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优势,面向社区内所有0~6岁的儿童及其监护人开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服务。②社区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与社会的结合体,集中体现了学前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其实质是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的统一。社区学前教育的进行要靠社区中各主体的广泛参与,才能保证其效果的最终实现。参与不仅是社区学前教育中各主体的权利,更是社区发展的性质规定之一。各主体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目标群体和受益人,比任何人都了解社区发展对学前教育的需求,因此,在社区学前教育中强调各主体的参与,将提高社区中各主体对学前教育的了解和理解程度,激发社区各主体参与学前教育的积极性,共同为学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便更好地促进社区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规定我国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这一目标的实现也需要社区所有成员的参与。

一、社区学前教育中的社区参与

社区作为社区各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背景,对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社区学前教育得以进行的基础。社区要将学前教育纳入社区整体工作计划之内,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指导、有检查、有总结,与社区整体工作一道推进,从而保证本社区学前教育有序、健康地向前发展。所谓社区学前教育的三级管理网络是指:街道办事处或农村村委会、社区内的幼儿园和居民委员会。首先,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综合管理的行政职能,对社区学前教育实行统一领导,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组织、指挥和协调,保证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社区辖区内的幼儿园和居民委员会要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通力协作,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开展对辖区内的所有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和看护人的教育服务,特别是对散居儿童及其家长提供学前教育服务,从而提高所属辖区内的学前教育质量。最后,为了保证学前教育三级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使社区学前教育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和落实。

二、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家庭参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接受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我国,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和城市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使得家庭结构日趋简单,年轻的父母虽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育儿观念和知识较为先进,但缺乏基本的育儿经验和技能,在对学龄前儿童进行保育和教育时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或盲目行事,或以自己的期望来主宰和控制儿童的发展;而祖辈虽有一定的育儿经验,但容易对孩子过分保护或溺爱;保姆作为看护人之一,文化程度也不高,缺乏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这两者的冲突往往使学前家庭教育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农村父母由于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农村儿童进行保育缺乏相应的观念和知识,仅凭经验进行,教育的成分很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父母逐渐开始重视对儿童进行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但缺乏相应的指导。首先,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村委会要与所属辖区的幼儿园通力合作,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宣传与指导。其次,成立早期教育辅导站,聘请教育专家或幼儿园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定期就早期教育的问题开展讲座,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开展咨询。再次,针对社区内所有幼儿的年龄特点编写家庭教育指导刊物,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的认识问题和方法问题,通过居委会将每期刊物分发到每一位幼儿家长手中。最后,组织幼儿家长之间互相学习,交流育儿经验;创造条件组织社区亲子活动。

三、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幼儿园参与

2001年国家教育部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规定,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环境,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随着我国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尤其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实现幼儿园教育设施社区共享。在社区学前教育中,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开展社区学前教育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既有懂得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又有适合幼儿使用的场地、专业设备和玩教具。

四、社区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参与

儿童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主体与直接受益者之一,是社区未来的建设者和主人,其参与与否不仅影响社区学前教育效果的实现,而且是社区发展的性质规定之一。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儿童无能论”的影响,成人(包括社区管理者、家长和教师)认为儿童的能力有限,让儿童参与社区学前教育会淡化成人选定的主题、会远离教育目标,毫无成效甚至会降低成人在儿童眼中的权威地位,因此,儿童是被排除在社区学前教育之外的。

以上论述了社区学前教育中各主体的参与情况,但在实践中各主体的参与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协作、支持、融合的。只有通过各主体的通力合作,社区学前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与家庭教育、幼儿园机构教育一起为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保证学前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参考资料:

[1]张燕.社区教育与幼教管理体制改革[J].事业发展与管理.2004.(1).

[2]叶敬忠,李小云主编.社区发展中的儿童参与[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

[3]李生兰主编.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

[4][2003]13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2003.

[5]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9).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8

[关键词] 学前家庭教育 课程体系 对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学前家庭教育特殊性分析

1.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婴儿离开母体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积极的态度、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良好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成人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可以说,目前我国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已经直接影响了学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二者虽然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但父母不同于教师,家庭不同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通常都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明确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计划为学前儿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与之最大区别在于,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基本属于“无证上岗”状态,家庭教育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学前家庭教育正以其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专制型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给予重大影响。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冷静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培养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把手工制作、简笔画、书写、舞蹈创编、边弹边唱、模拟教学、讲儿童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项技能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基础技能的的训练,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家园共育能力、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家园共育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仍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大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1.加快《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注重幼师生培养环节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开发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前家园共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重点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资源互补的需要;是与世界幼儿教育接轨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贯彻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当前应培养学生能从家庭教育现象中抽象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与家长有效沟通技能、进行家庭教育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等综合能力,幼师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家园共育技能培养比重。

(2)构建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是一门多边综合学科,学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首先应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理解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内容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学科奠定基础。因此应构建以注重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与家庭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独生子女与单亲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策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论和实践;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方法等全面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认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合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

(3)构建以适用、多元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体系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容量、过程、程度实施了最优控制,引入了幼儿园实际的情境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辅之以观看录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习学前家庭教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家园沟通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4)构建以考查学生家园共育等专业能力为实质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学前家庭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平时出勤与课堂听课状况、作业完成状况、社会调研情况、期末理论与技能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注意注重平时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沟通技能、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的综合能力。

2.幼儿园主动建构立体、多元的家园沟通有效渠道――注重岗教师培训环节

如今虽然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家园共育途径单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幼儿园在岗教师的培训环节,一是加大全体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学习,并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教师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尊重家长,认识到自己“孤军奋战”远没有团结共育的教育效果好;三是教给教师们家园共育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家长开放日活动

对于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园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要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事后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参与精神,广泛听取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幼儿成果汇报活动

教师在策划此活动时应注意对全体幼儿全面了解,全方位展示。要让家长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3)接送交谈与家访

接送交谈能及时解决当天的教育问题,教师的家访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教师应十分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求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谈话艺术。

(4)家园联系册

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通过家园联系册,把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告知家长。

(5)家长助教“走出去”“请进来”

与家长提前沟通,带领幼儿去家长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教育,也可以请家长来园做临时教师。这样既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6)家长委员会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既是幼儿园民主管理的体现,同时也是家园共育的又一途径。我们可以推选重视子女教育,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幼儿园管理,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保证交流渠道畅通,协调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等活动。

(7)家庭教育讲座及家长会

聘请专家专题讲座要注意可以就某个问题做全面系统的讲解,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8)建网站实现家园沟通信息化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园可以建立网站使家园沟通更加便捷,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有效沟通、合作共育。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家园共育方式,都应该注意使之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波.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9

点击一:家长为什么不关心教学活动本身?

幼儿园中班开展一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在数学活动《图形身份证》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从颜色、大小、形状三方面为图形做标记,来参加听课活动的家长中多数为爷爷奶奶辈,少见年轻的家长。听课活动中,有的家长在抽烟,有的家长在轻声交谈着庄稼的收成,议论着张家长李家短,其中一位家长大声斥责着自己的孙子:“你怎么不举手啊?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另一位家长站起身来不顾教学活动去帮助她的孙子脱衣服。到了幼儿完成操作作业的时候,很少有家长在一旁耐心的等待幼儿自己思考独立完成操作,更有等不及的家长直接代劳,匆匆离去忙活着田里的劳动。在教师资助交流的环节中,家长问的最多的话是:“老师,我们家小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好吗?冬天还午睡冷不冷啊?”

点击二:家长为什么不更多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

幼儿园开展亲子游,鼓励家长尤其是平时很少有机会和孩子一起参加游戏活动的年轻家长积极参与。家长的反馈是:“我们都在外地工作”“我们都很忙,没有时间来参加活动”“我这么辛苦工作都是为了孩子”。家长们努力为孩子赚取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落寞的神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成长中父母的鼓励、参与、陪同才是最需要的。

幼儿园主题活动中需要幼儿和家长一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方法和任务交代了之后,收上来的作品却是寥寥无几,更有家长不理解,质问:“幼儿园总是让做这些没用的,还不如多教孩子写写字、做做算术题目!交了这么多钱,拼音都不会!”

有的孩子受家里老人影响在幼儿园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方言,教师和家长联系,希望家长多和孩子交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家长却奇怪地问:“我家小孩送到幼儿园里来,这些都应该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懂!”

这些话在农村工作的幼儿园教师是最常听说的,从这几句话中折射出农村家长教育方式的缺乏、对幼儿园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不理解,这些现状影响了家园合作和孩子的成长,迫切需要幼儿园采取相应的措施。

【话题分析】

“老师,我们家孩子最近在幼儿园吃饭好吗?”

幼儿园邀请家长来幼儿园观摩教学活动,目的是想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它的内容相对浅显,是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的 ,不以识字、算术、写字为目的,同时也是开放一个窗口,让家长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在农村,大部分家长收入水平比较低,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者居多,留守的老人文化程度比较低,受传统的老观念影响,对幼儿园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幼儿园就应该是带带孩子吃吃睡睡玩玩,安全最重要,老师尽到保姆的责任就可以了。这句话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就折射出这样的信息:一、家长在生活上对幼儿很关心,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老师不能一一照应到,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不是很放心;二、受自己根深蒂固观念的影响,他们眼中的幼儿园始终是保育院,教育功能是次要的。因此每次家长观摩活动后总是匆匆离去,没有人会想:老师为什么这么设计,这样设计对幼儿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幼儿园教育是保教结合,在农村,留守的老人既要照料家务,又要忙于生计,还担任着抚育孩子的重任,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在他们心中,在幼儿园的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生病,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幼儿在园集体用餐一可以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能力,二也能改掉幼儿挑食的坏习惯,但是,无论教师解释老人们就是听不进去,每到中午还是不依不饶的送菜过来,因为这是他孙子爱吃的。他不会考虑这样的做法已经影响到了自己孙子和其他孩子。

就我所在的中班年级组,全年级114名幼儿,据统计,父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生活的只有5人。调查表明,父母或老人每周陪伴孩子阅读的时间、玩玩具的时间、外出游戏的时间、和老师交流的时间几乎是零,家长为孩子购买最高的东西不是书、不是玩具、而是吃饱穿暖所用的。针对家长的这种缺失,幼儿园要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保育工作,除了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也担任着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生活能力的责任。

“幼儿园总是让做这些没用的,还不如多教孩子写写字做做算术题目!交了这么多钱,拼音都不会!”

早在1945年,意大利国内就开始形成了教育中的社区参与理念,强调家庭、社区与幼儿园的合作和参与的价值。瑞吉欧的社区―教师合作关系是当代意大利最富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与家庭、社区成功合作的体系之一。在瑞吉欧,社区通过幼儿学校的社区管理模式和咨询委员会来参与学校管理,由幼儿园中的相关人士和校外的热心民众组成市委员会,代表着家庭和教师,表达他们的需求,幼儿园中的各种决策都经过社区家庭和幼儿园三方面的讨论,家长通过这种模式充分了解、参与、支持幼儿园的各种工作。

反观我们农村幼儿园包括私人办园,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师资条件都远未达到办园标准,但教育局和政府却屡禁不止,因为有一大部分家长拥护,因为在那里上一学期,小孩会写很多字,会念拼音,会做算术。早上孩子入园没有游戏,除去吃饭午睡时间就是读写画,却很受农村家长的欢迎,因为符合他们对幼儿园教育目的的认识。经常有家长来反映:“你们幼儿园为什么不教孩子写字?我一年交4 000元钱,什么字都不会写。”2012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幼儿园组织活动应当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注重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不得组织有损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的活动。禁止以集中授课方式实施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读写训练、数字书写运算训练、外语认读拼写训练。家长的认识与要求与幼儿园教育目的和要求背道而驰,怎样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科学指导幼儿个性协调发展,是幼儿园教育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根据调查,农村幼儿园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机会几乎为零,有的幼儿园虽然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但是并不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和各类大小事件的决议,因此他们不了解当前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了解少,参与少,加上幼儿园教育与当地小学脱节,幼儿入小学报名后,教师也总会问孩子是否会写名字?是否能计算20以内加减,一年级拼音教学课时少,进度快,这给刚入小学的孩子都带来不小的压力,在这样的前提下,家长发出这样的质问便不奇怪了。

农村家长知识能力有限,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仅仅只在家长会、一学期一次的家长开放日以及形同虚设的家长园地等,他们无法真正走进教育教学,那么,让幼儿园教育走进他们呢?我们对于小时候在农村有着一连串的美好回忆,在田间,在草丛,在打麦场,在满村庄的小伙伴中……而现在的农村留守孩子分不清韭菜与麦子,他们的欢乐仅仅局限在家中的电视、电脑。如果幼儿园教育能够走进农村,和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学习,形成农村幼儿园独有的特色,让家长更多的参与教育,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特点,那么他们还会产生上面的质疑吗?

一次大班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我开展了数学活动是《数玉米》,通过幼儿主动的探索活动感知玉米排列的方式,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记,发现玉米粒数是双数的规律。在活动正式开展之前,我请家长猜猜玉米的粒数是单数还是双数,家长一听便乐了,谁也没注意过。然后我陈述了本次活动中会通过怎样的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哪些困难,用什么办法去解决,玉米粒数的排列是否有规律?家长一看平时不起眼的玉米还能用在教学中,30分钟的活动幼儿经过猜想、探索、总结,学会了利用做标记的方法数清楚封闭圆形中物体的数量,复习了30以内的自然数,有的孩子数不到30 ,教师也能够引导他用一对一对好朋友的方法,数清楚是单数还是双数。经过这样的介绍,帮助他们感受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不是填鸭,不是灌输,而是自主、积极的操作。

农村的家长们都是务农的好手,幼儿园每个班级也都有种植园地,但幼儿参与仅止于浇水、偶尔的观察,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将活动直接搬到家长的菜地中去,观察种子和芽,记录变化,浇水捉虫,分辨种类,感受植物生长和土地阳光与水的关系,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肥料,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幼儿增长植物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同时让家长也发挥作用,感受幼儿园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课堂。当他们看到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的成果,是不是还会在乎今天没学会写一个字?幼儿园教育长此以往,相信会改变家长“紧喂不顾消化难,催苗哪管后来弱”的现状!

“我家小孩送到幼儿园里来,这些都应该是老师的事情,我们不懂!”

每当要求家长和教师配合,帮助幼儿共同完成某项活动时,家长就会有这样的心里话。一方面,他们的确很难完成幼儿园的工作,不会画,不会写,没法辅导孩子完成手工作品和观察记录;另一方面,他们潜意识中认为教育始终是幼儿园的事情,他们对孩子父母最大的交代是管吃管喝 ,教育则完全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们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也是制约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以前有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农村的孩子自理能力、心理素质、进取意识、身体素质都应该比城里的强,但事实是随着农村年轻父母的缺失,家长对孩子的负疚感增强,农村的孩子同样是“掌中宝”,为了安全,幼儿的活动范围仅仅在家中或周边,而希望通过考试改变农村命运的愿望又迫使家长寄希望于学校

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吸引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幼儿园应为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共同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幼儿园面对这样的现状又做出了哪些改进?设立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但家长驻足观看的寥寥无几;校讯通方便快捷,可以随时传递幼儿信息,帮助家长增强对幼儿的了解,但接受信息的大多是留守的老人,很多不会看信息;家长会的作用总是发动多,宣传少,不能够帮助家长掌握更多科学育儿的方法;家长开放日活动中,教师负责了教学内容的开展实施,却没有让家长了解更多有关的知识,无法认识到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没有引起对幼儿园教育的普遍重视。在幼儿教育的重任中,教师和家长分别担任着怎样重要的角色?农村幼儿园有没有对家庭、社区起到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

幼儿园家庭社区总结篇10

幼儿园早教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推进我园社区内早期教育的发展,我园将积极探索以幼儿园为核心,依托家庭、社区,探索0-3岁早期教育模式,开展0-3岁早期教育的研究,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势,不断提高本辖区家长的早期教育水平。

二、主要目标

1、加强家长对0—3早期教育的认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

2、加强早教师资力量的培训,提升教师设计、组织、开展早教指导工作的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服务活动,增强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提高托班年龄段的入园率。

三、主要工作内容及措施

1、了解我园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开展早教工作奠定基础。

2、成立幼儿园早教小组和早教志愿者服务队,开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师资培训,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外出接受早教培训,或早教园本培训,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从事早教指导与服务。

3、开展家长咨询、亲子讲座等科学育儿指导活动,定期向家长发放0--3岁婴幼儿的科学喂养、育儿指导、教育策略等内容的宣传

材料,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

4、召开家长研讨会,家长、教师共同研讨科学的育儿策略。

5、进行亲子园活动室的建设:添置户内、户外铺软地垫、婴幼儿使用内外中小型体育游戏器械及玩具、0--3岁的书籍、光盘、磁带等。 开办“亲子乐园” 开展双休日亲子教育活动,为宝宝提供活动与交往的机会,开发其潜能,为家长提供家教指导。

6、开设幼儿园亲子阅览室,制做0—3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及教学内容展示板供家长阅读,以便家长更深入的了解早教的活动内容及教育宗旨。

四、各月重点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制定本学期早教工作实施方案

2、成立0-3岁儿童早期教育试验研究工作小组。

四月份:

1、对适龄婴幼儿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

2、开展幼儿园社区0-3岁儿童早期教育调查与现状分析。 五月份:

1、开展0-3岁儿童早期家教指导讲座。

2、结合幼儿园活动,邀请家长观摩小班早操展示、班级教学活动。

3、深入幼儿家庭进行早教宣传和接受家长咨询。

六月份:

1、开办“亲子乐园” 开展亲子教育活动。

2、对本阶段早教工作有关资料进行整理与收集。

3、对本学期早教工作进行小结。

幼儿园早教工作计划【2】

一、现状分析:

自幼儿园早教中心成立以来,我园积极开展社区0——3岁婴幼儿教育的指导与服务工作,为幼儿园周边地区的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不断努力。在前期早教工作的开展中,我们定期对周边地区的0——3岁婴幼儿家庭组织亲子活动、向家长宣传、传授科学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年暑假期间,我园三位教师非常荣幸的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早教师资培训,聆听了香港著名亲子教育专家桑吕敏妮老师的讲课,学习了有关《0-3岁生理心理发展与亲子游戏设计的关系》、《0—3岁亲子游戏设计原则及方法》《亲子课程的设计》等内容,这对于我园早教师资团队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二、工作目标:

1、将周边社区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继续纳入本学期的工作中,从宣传入手,扩大早教服务范围,使更多的0—3岁婴幼儿家庭受益。

2、利用周五上午的时间定期开展0—3岁婴幼儿早教活动。

3、深入家庭,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育儿,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三、具体任务及措施:

1、定期开展不同月龄的婴幼儿早教活动,帮助婴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2、知道参与亲子活动的家长,在活动中理解、领会早教老师的教育方法,用科学的教养方式养育孩子,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3、定期召开家长研讨会,家长、教师共同研讨科学的育儿策略。

四、具体工作安排:

八月份:

1、商讨、制定早教工作计划。

负责人:张翠芝

2、走访幼儿园周边各村队、社区,发放早期教育宣传资料,统计0——3岁婴幼儿名单,建立0——3岁婴幼儿联系手册。

负责人:全体教师

九月份:

1、教研活动:24个月——30个月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组织人:张翠芝

2、亲子活动——时间:第二、三、四周的周五上午。

指导教师:王 婷

组织教师:刘培培 霍靖冉

十月份:

1、亲子活动——时间:第一、二、三周的周五上午。

指导教师:张娜娜

组织教师:刘培培 霍靖冉

2、家园早期教育研讨会:研讨内容——早期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组织教师:张娜娜

十一月份:

1、教研活动:30——36个月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

组织人:张翠芝

2、亲子活动——时间:每周的的周五上午。

指导教师:王 婷

组织教师:刘培培 霍靖冉

十二月份:

1、亲子活动——时间:第一、二、三周的周五上午。

指导教师:张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