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02:58:05

假日经济论文

假日经济论文篇1

【摘要题】产业结构

【关键词】休闲产业/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

假日经济是以旅游、文化、体育、交通、餐饮等连带产业群为主体,将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文化产业整合成一个休闲产业系统。假日经济的出现,是国家刺激消费,推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带来的成果,是近年来人们期望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它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如何维护假日经济这一良好势头,使它长盛不衰,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值得认真地总结和研究。

一、假日消费与休闲产业的多元化

休闲产业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具体的行业,而是将各种能够调节人们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行业从传统产业划分的框架中剥离出来,即以休闲产品为龙头,以人们的休闲消费为市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主要阵地是为满足现代人旅游、健身、服饰、娱乐、求智、消闲、居室装饰等休闲要求。由于它贴近生活,崇尚国际潮流,顺应大众风俗习惯,紧跟时代步伐,并紧密地依赖先进技术,有助于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被人们称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从追求温饱到寻求享受,是消费者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作出的自然选择。人们在温饱之后,不仅有享受可供追求,更有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假日休闲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不同于基本生存需要的单一化和物质型,而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和精神型。如文化娱乐消费、体育健身消费、旅游服务消费等等。此外,假日休闲还表现在教育、科技、文博等领域,如为自身发展而开办的各种业余电脑、外语及其他专业技能班,老年大学的各类休闲教育,科技馆的科普启蒙,文史博物馆的历史文化温故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向利润率高的新兴行业流动这一规律的驱使,文化娱乐业、体育健身业、旅游服务业等休闲产业逐渐地发展起来,成为市民休闲消费的最好去处。

1.旅游业魅力无穷。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前景最为广阔的产业之一,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访古探幽的兴趣高涨,旅游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旅游这种休闲消费把旅游情结、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三者融合在一起,高尚而富有情趣,实用而蕴含文化,因此很受各类人们的喜爱。每逢节假日,三五亲朋好友,结伴而行,或去名胜古迹,或去名山大川,或游北国风光,或览南国风情,甚至远游异国他乡、原始森林、热带海滨……,游览、访古、享受、探险……。这种休闲消费既使消费者增加了阅历、陶冶了性情,又享受了人生、健全了体魄。1999年至2002年,中国的旅游市场几次出现“人满为患”的火爆场面。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费朗加利曾预测,中国将成为21世纪初世界第一大旅游国,届时将有1.37亿人次到中国参观、访问和游览。

2.文体娱乐业。近年来,文化市场成了市民和游客在假日里光顾的重点。人们在休闲中追求文化品位、文化享受,感受文化氛围,接受文化熏陶。利用休闲时间进行文化娱乐是人们休闲消费最主要、最普遍的需求。因此常常以家庭亲人为单位,或在家观看电视、录像、家庭影院,或外出观看电影、观赏节目、听听音乐、跳跳舞蹈。还有的经常以亲朋好友为群体,或切磋棋艺,品尝茶艺,或尽情享受泡吧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乐趣,等等。这些积极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仅使人们得到高尚有益的休闲消费,而且还可以得到高雅美好的艺术享受。从文化市场的种种迹象表明,无论报刊、图书,还是电影、音像,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3.体育健身业。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愿意把休闲时间和部分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于是,“花钱买健康”成了都市时尚。不需要特别留意,你就能感受到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在当今都市的热度,游泳馆、网球场、羽毛球场、溜冰场、旱冰场、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中心、台球厅、保龄球馆,等等,已经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就是那被称为贵族化的高尔夫球也吸引了不少顾客。至于观看足球、篮球、排球、体操等一类比赛的人,更是多得不可胜数。由此可见,体育健身的市场空间大得不得了,这种休闲消费的市场前景也好得不得了。

4.商业街休闲好去处。现代的商业街里,商场、超市林立,各种专卖店,餐饮店,应有尽有。加之城市及城乡之间交通便利,人们已将“逛街”看成首选的休闲方式,商场也就成为休闲产业最大的窗口之一。时下有不少商厦和专卖店十分注重美化购物环境,其构思巧妙,品位高雅,确让人流连忘返。许多商场引进盆景、鲜花、灯光喷泉、艺术雕塑乃至假山鱼池,使购物环境充满活力,成了温馨世界,让顾客在浏览购物之中得到美的享受。有的商厦和购物中心特意辟出一大片场地为顾客的共享空间,实行开架售货,电脑管理,并设立咖啡间、休息厅、展览角……不再使店堂里的商品与顾客争夺空间。还有更多的时装专卖商场推出流行服饰展览,名师获奖作品展、时装模特表演,让人领略到一种文化氛围,增添不少艺术渲染力,使顾客觉是不是单纯的购物,而是置身于特定的艺术环境中,成为一种享受。

餐饮业也在假日经济的大潮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大餐、各具特色的地方小吃不仅吸引了外国人,也吸引国人从家庭餐桌走向酒店、饭店。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进饭店、吃宵夜已经成了寻常的事,特别是像元宵节、中秋节和春节这些具有团圆意义的聚餐已成为各大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

5.风格各异的“吧”文化。如今,都市里各式各样的“吧”已经非常流行,如“陶吧”、“玻璃吧”、“布吧”、“果吧”等。在繁忙的都市人生活中,这种新兴的“吧”文化确实成为一种休闲的新时尚,“吧”里面的那种艺术、文化或浓浓的个性化的氛围,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欣赏陶瓷艺术佳品和制作陶瓷作品是“陶吧”最诱人的主题。在昆明、贵州、上海都能见到“布吧”,是都市女孩儿聚会的最佳去处之一。前卫的女孩儿在这里能够体验到“男耕女织”的田园风情。“吧”与文化的融合,引导着都市人新的休闲娱乐方式。

6.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双休日制度的实施,人们崇尚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一个新经济用语。节假日和家人或朋友到近郊的农田去从事种地、除草、采摘等农活,可以亲自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还能获得休闲度假和精神享受的满足。

休闲农业提供给城市居民的应该是轻松、愉快、宁静的精神享受,闲情逸致的田园情调,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旅游娱乐型:这种类型的景点设置有果树开花时期赏花,典型花卉争妍季节花展,农作物生长、收获阶段参观,鱼塘垂钩、采菱泛舟、农家习俗、舞蹈等。(2)品尝消费型:这种类型主要是在农产品收获时期如果实成熟时让城市居民亲自采摘、品尝,并且引导他们消费购买;另外还有珍禽烧烤、畜禽加工制品的品尝出售等活动。(3)耕作体验型:这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城镇居民亲自参加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而设置的。它的方式可以是出租小片菜地、小片果园、小片鱼塘给城镇居民,或者实行会员证形式定期举办等。这种类型强调真实感,精耕细作的传统方式和高效率的机械化现代方式相结合。许多退休工人愿意在退休后寻找一种充实的生活方式,这种类型适合他们的需要。(4)主题教育型:这种类型以实地参观、实地体验、录像教学方式向中小学生提供农作物的栽培、生长,畜禽饲养、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这种类型强调教育启发性,主要对象是中小学生。(5)疗养修身型:这种类型以提供度假村的方式提供给城市上流社会综合服务达到修养身心、疗养身体的目的。它强调全方位的休闲,重视服务质量,重视生态环境。

二、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迅速发展起来的假日经济,使旅游和各大城市的节日市场着实火了一把。但是,从政府到企业,从交通部门到旅游服务业,许多部门和商家似乎都准备不足,从“食、住、行、玩”几方面看,在假日消费火爆的背后,也暴露出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

1.旅游产业水平不高。外出旅游是假日经济中最为亮丽的风景线之一,但假日旅游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最多。首先,热线太热,过于集中。由于各旅游社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主要的旅游线路上,从促销宣传、人员组织安排及资金的投入上都重点向旅游热线倾斜,导致游客对旅游地点的选择过于集中。游客的过于集中,各景点人满为患。由于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大大超负荷运行,难免接待质量会出问题,得不到保证。比如住宿不尽人意,伙食、用车标准降低,临时变更参观景点等一系列问题时有发生,游客投诉增多,造成不少人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其次,旅游点营销手段太少,旅游产品品种单调,层次较低,缺乏休闲内涵。再次,各旅游景点在软硬件配套设施方面,在旅游信息传输协调等方面还欠缺很多。最后,旅行社无序竞争,使旅游市场竞相压价,旅行社生意火爆利润却平平。个别鱼目混珠的旅行社以低报价吸引游客,设下“零团费”的旅游陷阱,在旅途中受导游引诱甚至胁迫购物,从中收取高额回扣。这些不规范的运作既“坑”了消费者,也“苦”了旅行社自己。

2.消费者消费不成熟。一是消费意识不成熟,存在盲从心理。表现在出外旅游对景点盲目选择,喜欢跟风,人家去什么地方游玩、观赏,自己也跟着去,只看热闹不看门道;购物时见商场打折让利就有购买冲动,只顾价格便宜,不管是否需要;休闲娱乐也喜欢随大流,不会寻找新的消费途径。二是消费权益保护意识不成熟,对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缺乏正确认识。一方面不了解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当消费利益将遭受损失时,不懂得及时采取措施把未产生的损失降到最低。三是消费观念有待提高。

3.休闲产业尚未开发。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广、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经济形式,它涉及的远不止旅游、购物等产业。目前的休闲热仅仅是迈向追求生活质量的新阶段的开始。温饱之后,不仅有享受可供追求,更有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广大消费者对身体健康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渴望、对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对职业技能的寻求同样有着迫切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亟待大力开发的领域。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较长的假日里,旅游胜地固然游人大增,但也有相当多的人利用这一良机为自己、为子女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大把花钱。在为数众多的图书馆、博物馆里,在各种大学和社区所办的继续教育学院里,消费者或怀揣快餐,专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或携妻带子,在充满知识与智慧的娱乐中度过欢快的假期。在发达国家的城市里,各类图书馆(包括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为数众多,各具特色,成为市民乃至学生的第二课堂,让人流连忘返,百看不厌。每次造访,受益匪浅。这类场所,吸引的大多是附近居民,很少给假日的交通增添多大的负担。由此观之,我国的休闲产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旅游和购物等基本需求,从长远来看,还要满足人们发展的愿望,丰富假日大餐的内容,真正把消费者在假日的各种消费需求挖掘出来并最大限度地加以满足。

三、对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休闲娱乐的消费支出占百姓生活可支配收入比重日益增大,可以预见,随着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会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假日经济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有理由认真地去研究它,开发与之相关性的休闲产业,推动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进行产业升级逐步向国际化靠拢

(1)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了一些现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外,许多景区其实早就有相当的知名度。由于长期以来产品开发单一,又缺乏高水平的策划包装,加上财力有限,促销乏力,因而不能对国内外市场产生吸引力,造成热线过于集中的现象。只要增加这些景区的基本配套设施的投入,加大促销力度,这些景区就能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既能分流过热量区的部分客源,又可以扩大旅游市场的需求总量。(2)旅游城市要在提高自身承载力上下功夫,改变旅游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职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一体化,此外,还应发展城市周边旅游和城郊旅游,以分散游人。引导本市居民在假日到郊外旅游,以便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外地游客。(3)目前国内外的旅行社大多处于小散弱差状态,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扶优扶强,使具有优势的旅行社得以不断地发展扩大,另一方面要鼓励旅行社组建联合体,内部统一步调,规范运作,优势资源互补,推出精品,开辟特色,提供优质服务。

2.加强对游客假日休闲行为的指导

目前,假日消费市场出现人满为患、怨声载道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假日休闲行为的指导不力有关。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消费习惯,再加上对市场的变化难以把握,游客的消费行为比较盲目,市场自我调节的滞后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问题。因此,加强对游客休闲行为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首先,加强休闲学研究。当前,人们的休闲概念还不甚明确,对休闲消费还处于盲目和随意的初始阶段,商家对休闲业可以成为一个新的投资方向与热点还缺乏远见性认识,从而导致中国目前的休闲还很混乱,急需休闲学给以指导,向人们宣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消费观念。在国外,闲暇社会学是热门学科,但国内重视和研究休闲学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与迅猛发展的假日休闲产业是不相配套的。其次,是加强休闲信息指导。假日市场呼唤能指导休闲、推介市场、播报信息的休闲信息网络的产生。当前尤为急切的是要建立全国旅游城市及景点的信息网络,及时为旅游者提供旅游路线、交通状况、景区接待、订票订房、购物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该网络系统的涵盖内容,向假日市场其他消费领域扩展,为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假日休闲信息指导。

3.加强假日市场休闲产业链的建设

外出旅游,不是假日盛筵中的惟一佳肴,甚至也不是其中的惟一大菜,研究假日经济潜在的消费热点,能从整体上将假日经济引向更深的层次,扩大休闲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文化品位,把假日经济推向深入。据有关专家认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人们在长假里不仅要达到休闲的目的,而且还要求在休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满足精神需求。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单位和假日市场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者,紧紧围绕休闲消费,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休闲产业。(1)文化娱乐业。据调查,长假期间,市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家庭、社会消费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市民花钱观赏文艺表演、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已越来越普遍。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我们应积极发展报刊、图书、电影、音像等传统文化行业,举办书市、花市等富有特色的广场娱乐项目,应适当增加文艺演出,开展各种娱乐项目。不断增强娱乐性,注重参与性,提升假日的附加值,深化假日的吸引力。并适当增加网吧、陶吧、赛场等青少年乐于参与的娱乐场所,使他们尽情享受泡吧文化和网络文化的乐趣,在满足个性化需求方面提高营造能力,用丰富多彩的消费方式来创造消费、引导消费。(2)体育健身业。一是要兴建和改造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二是要正确合理地引导这种休闲消费。关于前者,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拥有61万个体育场馆,从绝对数量来说,已具相当规模,但人均体育场馆面积不足1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因此,兴建一批体育场馆,改造一批体育场馆,已成为当务之急。应该看到,我们的体育健身休闲消费起步很晚,消费水平不高,要从现有的实际出发,合理引导这种休闲消费。(3)餐饮零售业。首先,餐饮业要把握好以下几种节日服务型经营方式:一是主妇型。即饭店为市民家庭配送半成品节日套餐,饭店只收取少量的加工费。二是包办型。即饭店为市民预订到饭店就餐的节日家宴。餐馆酒店要本着勤俭节约、物美价廉、面向市民、为大众服务的原则,推出“敬老宴”、“爱心宴”、“合家团圆”等众多菜谱扩大目标市场。三是系列型。为适应现代人的消费需求,餐馆酒店应推出面向家庭的节日宴席快送、“出租厨师”,向居民开放客房、游艺厅等休闲娱乐设施和场所,以吸引居民到酒店里自娱自乐过假日。同时,餐饮业的经营者,还应在文化品味上做文章,要以饮食文化搭台、在店内推出书面摄影展览、音乐欣赏、杂技魔术表演、名厨教授顾客“绝活菜”等活动,让顾客集食、饮、赏、览、听于一体,吃得潇洒,玩得开心,同时又得到精神享受。商场要在店内外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除了张灯结彩、披红挂绿等一般方法外,还要注意布置出自家的特色。节假日商家应以真诚回报顾客消费者为宗旨,开展打折销售、买大件赠小件、以旧换新等促销活动,促销活动要以“情”字当先,充满浓郁的温情,打动消费者的心。(4)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商品农业,要有推销商品的意识,通过广告宣传向城市居民输灌休闲意识,通过各种农事活动(如花卉展览、龙舟竞赛、民间舞蹈等)吸引游客。主动适应市场,积极争取市场。应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利用最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在为市民提供卫生、洁净、新鲜的农产品的同时,为市民创造一个回归大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5)技艺培训。不少人希望利用假期难得的时间学习汽车驾驶、电脑操作、花卉栽培、投资理财、古董鉴赏、书法篆刻和体育、舞蹈、烹调等一技之长。社会各方面应当提供这些方面的机会,以满足各类培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业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金融论坛,2000,(3).

[2]郭舒权.东明正.休闲消费浪潮与休闲产业的崛起[J].对外开放研究,2000,(4).

假日经济论文篇2

随着我国固定假日的增加,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多,而工作节奏也大大加快,即工作时间更忙,休息时间更多。人们在已经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有了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示范效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家庭结构的简单和社会保障的健全,使人们不必用过多的积蓄保障未来;紧张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崇尚大自然,渴望享受放松一下的愉快。假日是供人们休闲的,当“休闲”具有积极主动的意味时,旅游远足、亲朋聚会、娱乐健身等等也就占住了休闲的极大比重,使得假日与“经济”相连结,从实质上具有了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的意味。因此,人们的消费不仅向节日集中,也向假日和休息时间集中。

我国现行的休假方式

我国现行假日制度自从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都有双休日,再加上“大春节”、“大五一节”、“大国庆节”三个“黄金周”,目前一年当中,假日已达114天。这就是说,我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除去政策性的假日,节日就更多,清明节、端午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月月有节。节假日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并带动了诸如交通、通信、银行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因此说,假日市场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假日制度催生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在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它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通过对公众假期的利用、协调、引导、服务与消费等,影响或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活动,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假日经济还需要一个认知、适当调控到充分利用的过程。2004年的多次降息、开征利息税和增发工资等措施,都表明了政府有意识的推动假日经济。

假日市场实际上包括了法定的休假日和不休假的各式各样的节日共同引起的消费。“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以广东为例。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36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9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多数城镇居民已经从小康步入富裕小康的水平,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也已经很高,这使部分人的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从吃、穿、用类转向基于此上的更高如休闲娱乐、旅游以及文化教育等消费上。

有资料表明,在国外,节假日商品和服务的日均消费额是平时的3-5倍。欧美国家每年有多达100多个节假日,除了传统的“五一”、元旦外,还有很多宗教性节假日,如复活节、圣诞节等。他们真正休假的时间不一定就比我们多,但每个休假时间安排更灵活。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每个节假日的营销策划都很到位,浓厚的节日气氛很好地剌激了消费。如德国的啤酒节是久负盛名的传统节假日,在每年九、十月间为期两周的节日里,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无数啤酒爱好者给当地市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我国的假日不少,节日也不少,但操作节日市场的技术还较差,这个市场还远未做大。

人的需求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低层次的需求解决以后,人们肯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货币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追求闲暇、自由等精神享受。这是一个趋势,世界各国都如此。我国现在正经历的“假日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了。上述趋势在一个国家何时出现,取决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革。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为上述趋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我国假日制度的特点

集中消费

假日消费使淡旺季更加分明。在假日旺销的同时,非节假日的清淡已露端倪。商场普遍反映,节假日生意确实好,但节假日一过,平时的生意比以往更为清淡,平均下来与没有长假生意差不了多少。集中消费并非理想,假日集中消费破坏了市场的均衡,使得市场暴冷暴热,尤其是交通、旅游、娱乐、饭店的容纳量不像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没有“蓄水池”可以调节,难以适应集中消费的状况。

淡旺季分明

“五一”、“十一”的七天长假放出很多新气象。“假日经济”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刺激消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但是存在许多不足。“五一”节前夕,许多旅行团由于定不上车票和旅馆不得不办退团手续;包括北京在内的旅游城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人潮如海,扫了不少游人的兴致;由于游人太多,北京的颐和园公园为了保护文物不得不关闭了一些景点。看起来,“假日经济”人气不旺不行,太旺也麻烦。

其实,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反思一下“假日经济”,许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经济学的第一重要原理是供求均衡原理,即对经济中的任何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要大致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如果供大于求,商品就会卖不出去,结果是商品降价,经济萧条;如果供小于求,需要商品的人会买不到商品,结果是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当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会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供求最终会恢复均衡。供大于求之后,价格下降,人们会减少生产那些卖不出去的商品,导致供求均衡;供小于求之后,价格上升,人们会多生产那些被需求的商品,供求也会最终恢复均衡。但是,这需要时间,在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不少消费者和生产者要受损害。供求均衡原理对任何商品都不例外,解释假日经济也很有力。因为放长假,我国骤然间了产生对交通、道路、旅馆、旅游景点、垃圾处理能力、甚至厕所等设备的大量需求,而这些产品又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可以生产出来的,自然就会出现种种不尽人意之处。

从“五一”、“十一”长假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看,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政府对公众如何度假和“假日经济”阶段到来的政策准备不足,信息指导迟滞,部门之间欠缺协调;商家心理准备也不充分,与节假日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与需求脱节,硬软件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均不能密切衔接,错失不少商机;消费者则从众的消费行为明显,集中在旅游、购物、餐饮与娱乐等活动,形成需求的高度集中,为“卖方市场”创造条件而令消费者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假日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要发展“休闲产业”,应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解决失业,盘活经济,繁荣市场。从过去几年“假日经济”的火爆中,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传统的休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外出度假的热情也蓬勃高涨。另一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相关部门与产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更缺乏发展战略的思考。

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思想观念陈旧,对时代特点有模糊认识。休闲观念庸俗化,以为休闲只是看电视、串亲访友、吃喝玩乐、购物,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因此,不论是生产,还是服务,都没有新思路和新创造。反映在政府部门,则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缺乏政策的扶植,缺乏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学术界对此问题反应迟钝,国外的休闲学已有一百余年的研究历史,而在我国却极少有人问津,理论落后于时代。缺乏思想认识,必然物质准备不足。大多数人以为休闲只能去旅游,特别是几亿人都安排在假日出游,不仅使人无法达到欣赏和体验的目的,而且会使刚刚激发出的旅游热情消沉下去,不利于休闲产业的形成。应该认识到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各部门必须同步发展,削弱了任何一方,休闲经济都难快步疾行。

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尚未形成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不配套就是制约假日经济的一个瓶颈。仅就旅游来讲,节假日庞大的出游人数使一些原本就很薄弱的基础更加不堪重负。各大火车站虽不同程度地加开了临时旅客列车,但仍出现了旅客滞留的现象。许多旅行社因无法保证旅客车票,只得散团,让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交通问题在节假日更加突出。许多公路大堵车,游客用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有些地区的出租车司机更是漫天要价;旅游景点的住宿问题更为严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若想持久的“火”下去,必须突破这些瓶颈,而这又非一日之功,同时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又面临旅游淡季闲置的危险,“旺季太旺、淡季太淡”,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会浪费原本就十分稀缺的资源。服务质量不高是假日经济难以摆脱的困境。服务质量除了服务态度以外,还包括服务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方便程度、满意程度、舒适程度、安全感、信任感以及通过服务使消费者获得知识。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假日经济很难保证服务质量。各大商场人头攒动,出去旅游吃、住、行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更谈不上方便、舒适了。假日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休闲,若让人们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花钱冤枉,假日经济就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发展了。就旅游来讲,最根本的关联因素是文化,发展旅游业的思路是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但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仅仅停留在数量的扩张上,停留在简单的粗放式经营上,不注重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不重视旅游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此外,从以往“五一”、“十一”假日消费情况看,还有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媒体对假日经济的宣传有很强的炒作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引导,过于强调假日经济消费的一面;二是不能把旅游业的发展寄托在每年的三次长假上。

我国假日制度创新思路

政府部门的改进

政府要是想充分发挥“假日效应”,应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交通、金融、治安、边境口岸等通力配合,并相应放宽居民的出境旅游审批限制。政府出面组织的活动可尽量安排在公众假日,如政策咨询、文化教育、体育比赛等,并以财政资助的方式,免费开放公园和文化场馆,以疏导分流人潮。

企业针对游客需求的创新

从单一性的旅游经济产品扩展出去。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但在实际运作中,许多人则笃信两者相等而不假思索地采取行为对策。旅游城市与非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与非旅游地域,在假日中的经济活动安排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假日由于它具有的休闲时间总量增长,对于休闲空间的要求大为增强,任何可以促进休闲活动的供给都将产生相应的市场。

从旅游经济单一的地域魅力扩展到综合魅力。时下旅游经济的产品魅力是一种地域型魅力,即旅游景点的唯一垄断性魅力。福建的武夷山只有一座,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只有一处,人们到那里旅游,常常是由于“没有去过”而去,“去过了”的人则大多不再有多么大的兴致,这预示着我国的长假日制度执行时间越久,如此旅游的供给越没有消费者。这虽然只是一种旅游经济的危机推理,却是真实可靠的。

如何将单一的地域魅力转化为综合魅力,如增加或开掘更多的人文、历史、民俗等等的供给,处处留人,事事留人,以深度化旅游的内涵吸引“来过了”的人再来。没有“回头客”的旅游经济是不持久的,而只有具备综合魅力的旅游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

追求现代生活与回归传统结合。现代生活是以个体休闲为主要特点的,而传统文化内容对假日要求则更多地强调亲朋好友“团聚”性的安排选择;个体休闲要求更大空间的个性化假日经济产品供给,“团聚”传统则有着对于空间移动方面从速度到安全舒适的大量需求,以及对于“团聚类”产品市场社会化的购买热情。应当说,从个体休闲到团聚类产品的供应,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供我们扩展,特别是对于团聚性的产品供应,社会供应还是很不足够的。

从现有的几个长假看,假期中不是含有传统的节日,就是含有可以传统经办的一些事项(如婚礼等),它们会造就大量团聚性的活动安排。目前我们许多传统性的假日团聚,还是在“户内”进行的,并没有从市场购买,或者说,并不容易从市场购买得到,或虽可购得却非常地不合算。这既不能带来社会经济价值的统计量增加,还由于户内“自给自足”方式的非专业化处理,成本较高而不能够造就社会价值特别是效益的真实增加,并且会降低假日休闲的水平,因为人们大量时间耗费在户内“生产”上了。充分地考虑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安排假日经济的各种供给,赢得的就将是更加广阔的假日经济的发展前景。

从长假向长短假结合考虑扩展。长假是热点,以周末为主的短假则关注不够,目前假日经济大多没有周末假日的含义。这当然是一种短视。既然是休闲,假日不论其长短,都会有休闲性的需求,也就都有经济价值的意义。毫无疑问,由于长短期假日提供的时间长短差别很大,长短假日是不可按照同等原则进行经济性安排的。对于短期假日而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假日经济产品供应方成本的细致核算来取得经济效益。

笔者曾撰文“周末商店关门如何”,从欧洲商店周末并不足日营业得到启示,提供了周末假日经济的一种思路,意在周末时商家可以集中于周五晚上延长营业时间或周六上午营业,形成消费者集中购物时间,集中购买量,达到商家节约成本,取得更多效益;同时,也促进消费者有更多周末休闲时间,实现他类休闲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整个周末假日经济的繁荣。一般而言,周末假日经济所实现的价值量,如果安排得当,一年之内将大大超过几个长假所实现的价值量。

公休假日的调整思路

尊重传统:公休假时间安排与我国传统节日和人们的传统出行习惯相结合。

顺应规律:顺应我国扩大内需的客观需求,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顺应生产工作和教育的内在规律。

满足需求:假期的设定基本满足人们外出旅游、探亲访友、业余学习和兼职等各种不同需求。

兼顾各业:建立全国各行各业基本统一适用的公休日和休假制度,保证公民基本平等的休息权利,增强执法的严肃性。

大不变,小调整:对现行每年114天的公休日和休假时间不做大的增减,只对公休日和休假的频次及节奏做必要的调整。

月集中,年均衡:将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节奏、每月大节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假日经济论文篇3

【关键词】假日经济 发展 可持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 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前几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接下来几个黄金周,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黄金周”假日经济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铁道、交通、民航、城市出租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

一、关于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其产业体系的涵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了第三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除作为假日经济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外,商业、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产业、交通运输、影视业、展览业、广告业,甚至都是假日经济的一部分。严格地说,假日经济并不是一个经济学名词,但面对这一客观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人们将假日经济定义为: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旅游等消费的行为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正确理解这一概念必须认识到,假日经济不能单纯理解为节日经济,更不仅仅是旅游经济,它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三种形式,涉及到商品消费、旅游服务消费和文化消费三个领域。从更高的程度上讲,它作为一种休闲消费,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又是劳动力价值的提升。

二、假日经济的发展趋势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露端倪,20世纪7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应运而生。休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形成的休闲产业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就可比性来讲,我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及社会文明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但我们决不应该因此而忽视对这方面的了解与研究。从“黄金周”人们外出休闲度假的火爆,足以说明我国的经济基础和人民的意愿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16%,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据国家旅游局预测,202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3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我国的休闲产业和假日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

三、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对发展假日经济的效应分析

首先,增加公共投资属于“汲水”政策,可以在经济萧条时靠付出一定数额的财政资金使经济自动恢复其活力。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国度可以衽消费与投资的双向启动,刺激假日经济的繁荣。通过基建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吸纳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从而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需求,为假日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能够迅速增加投资规模,直接扩大社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改善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滞后状况,为发展假日经济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及服务支撑。其次,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公共工程的举办有利于扩大财政政策带动民间投资方面的行政效应。由于基础设施项目一般属于资本密集型,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可以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控股和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通过出让基建项目的经营权,充分调动、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投资,从而扩大投资需求,为增加就业和个人收入、最终扩大消费支出提供条件。再次,通过加强公共投资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工具的配合,提供信贷支持,引导假日经济的发展方向。银行在促进旅游、婚庆、购物消费的同时,注重扶持与假日经济休戚相关的产业的发展,如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将为“假日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不断提供金融支持,也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提供现实基础,有利于实现公共投资政策的扩散效应。当然,加大公共投资政策力度也会给假日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比如:公共投资的资金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支出,减少对假日经济的消费需求。

2、做好每个假日的旅游经济。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体,它包括假日旅游资源开发,假日旅游产品开发两个主要方面,假日旅游资源开发有长途旅游和短途出游两个方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假日旅游心理的成熟,利用普通假日进行短途旅游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因而开发日常假日的短途旅游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假日旅游产品必须有它的突出主题,它是旅游产品的灵魂,要以旅游者最大的满意度为服务的最高质量目标,因而必须采用多种活动组合来丰富旅游的内容,并从多个不同的活动中调动、调节,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使旅游者得到最大的享受。

3、建立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研究假日经济必须研究假日旅游。我国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发展现有旅游资源,开发更多的新型旅游资源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密切相关,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至今我国政府还没有一个旅游管理的权利部门,国家旅游局及各下属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只局限在旅游组织的范围内,而与之相关联的交通、景点、风景名胜全都分属于交通、铁道、民航、园林局、文物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很难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步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市场得不到有效调节,严重阻碍了我国假日旅游市场的形成,制约了假日经济的良好发展。

假日经济的出现对于我国长期疲软的消费市场产生了无可比拟的拉动作用。只有合理调整假期,调节市场,充分发挥现有休闲设施和交通运输的作用,使休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配置更加合理,才能使假日经济这一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得以更好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假日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假日经济;经济增长;正负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27-01

1 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适时增加了国民的休假时间。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短途旅游、娱乐、探亲访友、健身休闲等,假日经济出现萌芽。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其决定实施的黄金周制度是假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年休假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其中五一、十一和春节为法定假日,在节假日期间出游人数的与日俱增,其假日消费带动了客运、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国务院取消五一长假,但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一天,使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新增为国家法定假日,打散了长假,增加了小假日。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类为自发无序、有序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

多种因素促进了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假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假日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家人团聚的家宴、假日购物,旅游等多形式的假日消费成为主体。再次,依托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使人们有了更多、更集中的闲暇时间。最后就是物资供给的改善,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社会物资供给极大丰富,交通、通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是假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2.1 假日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从模型上分析,假设经济封闭,根据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G,假日经济分别从C,I,G三方增加了国民收入。闲暇时间的集中及客观条件的推动,闲暇时间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无论人们是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还是出于经济动机都会增加对社会上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巨大的需求使商家瞄准了市场,假日经济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引致了各方投资,无论是在原基础上的再投资还是新假日市场的开发。闲暇时间的集中性也加大了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耗损,作为整个市场的管理者,更多的政府支出用于节假日人力物力的买单。

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巨大乘数效应,最终推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2 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假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业、餐饮娱乐业和次相关产业,这个领域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假日经济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并且,假日经济的很多相关产业就业门槛不高,为中下层城镇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2.3 假日经济有利于回笼货币,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任何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都需要有计划的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从而使整个经济得以正常的运转。假日经济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为国家回笼大量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资金周转,抑制通胀,在稳定物价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假日经济是具有以“旅游经济为中心”。以次相关产业发散为特点的发散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中包括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运输业等多产业。假日经济促使了我国经济产业从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有效倾斜,使我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3 假日经济所存在的负面效应

3.1 滞需效应

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和卖场往往以低价和折扣促销,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假日促销使得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导致消费行为滞留在各个假日,造成了在节假日疯狂购物而平日卖场萧条的现象,易造成从热卖到滞销的降骤。这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不免有人质疑:假日经济是创造需求还是转移需求。

3.2 基础设施滞后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凸显“共时化”消费的弊端

过于集中的消费导致全国很多旅游景区出于超负荷的经营状态,景区容量不足,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致使我国大量资源无效流失,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假日经济在拉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第三产业等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导致服务质量欠佳;市民外出“一票难求”,使得原本出于极其必要的出行受到阻碍,游客回返购票也成了一大问题;市内各大卖场比肩接踵,道路交通严重堵塞,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和有效的分流措施凸显假日经济弊端,使假日经济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3.3 加大了地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我国居民的消费地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在假日中显得更为突出,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旅游型城市,然而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市场,假日经济并没有和农村市场产生较多的交集,农村消费市场的滞后会抑制我国全社会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加大了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 针对假日经济对中国经济正负效应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顺应规律,多样化假日经济

为避开集中休假的弊端,200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调整政策,已经对假日经济所凸显出来的弊端进行了调整,取消一个黄金周,增加了传统小假日的调休。公休假的时间安排也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避开高峰期。新的休假制度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休假,避免集中式休假行为。

4.2 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

假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有很大的潜力,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给商家们开辟了不同的致富之路,产品与服务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丰富假日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必将假日经济禁锢在旅游业、商业等领域。同时也可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我国新的休假制度119天假日,有105天使短假,农村旅游将是吸纳近郊和短程游得最佳载体。因此开发农村假日消费产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假日消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有意义的。

假日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假日制度 特点 问题 创新

我国假日制度的产生

随着我国固定假日的增加,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多,而工作节奏也大大加快,即工作时间更忙,休息时间更多。人们在已经解决了基本的吃穿住,有了向更高消费水平迈进的经济实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示范效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家庭结构的简单和社会保障的健全,使人们不必用过多的积蓄保障未来;紧张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崇尚大自然,渴望享受放松一下的愉快。假日是供人们休闲的,当“休闲”具有积极主动的意味时,旅游远足、亲朋聚会、娱乐健身等等也就占住了休闲的极大比重,使得假日与“经济”相连结,从实质上具有了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的意味。因此,人们的消费不仅向节日集中,也向假日和休息时间集中。

我国现行的休假方式

我国现行假日制度自从实行周五工作制,每周都有双休日,再加上“大春节”、“大五一节”、“大国庆节”三个“黄金周”,目前一年当中,假日已达114天。这就是说,我们有1/3的时间都在休假。除去政策性的假日,节日就更多,清明节、端午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军节、中秋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等不一而足,几乎月月有节。wWw.lw881.com节假日诱发了旅游、休闲、购物、娱乐的消费高潮,并带动了诸如交通、通信、银行等相关行业的消费。因此说,假日市场推动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我国假日制度催生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在国外有成熟的经验。它是指政府、企业和居民通过对公众假期的利用、协调、引导、服务与消费等,影响或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活动,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我国,假日经济还需要一个认知、适当调控到充分利用的过程。2004年的多次降息、开征利息税和增发工资等措施,都表明了政府有意识的推动假日经济。

假日市场实际上包括了法定的休假日和不休假的各式各样的节日共同引起的消费。“假日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以广东为例。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之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大大提高。2005年,全省人均gdp达到2361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9.9元;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多数城镇居民已经从小康步入富裕小康的水平,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率也已经很高,这使部分人的消费结构开始转型升级,从吃、穿、用类转向基于此上的更高如休闲娱乐、旅游以及文化教育等消费上。

有资料表明,在国外,节假日商品和服务的日均消费额是平时的3-5倍。欧美国家每年有多达100多个节假日,除了传统的“五一”、元旦外,还有很多宗教性节假日,如复活节、圣诞节等。他们真正休假的时间不一定就比我们多,但每个休假时间安排更灵活。更为重要的是,几乎每个节假日的营销策划都很到位,浓厚的节日气氛很好地剌激了消费。如德国的啤酒节是久负盛名的传统节假日,在每年九、十月间为期两周的节日里,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无数啤酒爱好者给当地市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我国的假日不少,节日也不少,但操作节日市场的技术还较差,这个市场还远未做大。

人的需求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低层次的需求解决以后,人们肯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人们货币收入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追求闲暇、自由等精神享受。这是一个趋势,世界各国都如此。我国现在正经历的“假日经济”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过了。上述趋势在一个国家何时出现,取决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程度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革。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为上述趋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我国假日制度的特点

集中消费

假日消费使淡旺季更加分明。在假日旺销的同时,非节假日的清淡已露端倪。商场普遍反映,节假日生意确实好,但节假日一过,平时的生意比以往更为清淡,平均下来与没有长假生意差不了多少。集中消费并非理想,假日集中消费破坏了市场的均衡,使得市场暴冷暴热,尤其是交通、旅游、娱乐、饭店的容纳量不像商品那样可以储存,没有“蓄水池”可以调节,难以适应集中消费的状况。

淡旺季分明

“五一”、“十一”的七天长假放出很多新气象。“假日经济”焕发出的生命力和刺激消费产生的经济效益令人瞩目,但是存在许多不足。“五一”节前夕,许多旅行团由于定不上车票和旅馆不得不办退团手续;包括北京在内的旅游城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人潮如海,扫了不少游人的兴致;由于游人太多,北京的颐和园公园为了保护文物不得不关闭了一些景点。看起来,“假日经济”人气不旺不行,太旺也麻烦。

其实,用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来反思一下“假日经济”,许多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经济学的第一重要原理是供求均衡原理,即对经济中的任何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要大致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发展。如果供大于求,商品就会卖不出去,结果是商品降价,经济萧条;如果供小于求,需要商品的人会买不到商品,结果是商品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当然,在市场经济中,价格会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供求最终会恢复均衡。供大于求之后,价格下降,人们会减少生产那些卖不出去的商品,导致供求均衡;供小于求之后,价格上升,人们会多生产那些被需求的商品,供求也会最终恢复均衡。但是,这需要时间,在没有调整过来的时候,不少消费者和生产者要受损害。供求均衡原理对任何商品都不例外,解释假日经济也很有力。因为放长假,我国骤然间了产生对交通、道路、旅馆、旅游景点、垃圾处理能力、甚至厕所等设备的大量需求,而这些产品又不是短时间内一下可以生产出来的,自然就会出现种种不尽人意之处。

从“五一” 、“十一”长假暴露的一系列问题看,交通拥挤、餐饮脏乱、住宿不配套、价格不合理、服务质量差,政府对公众如何度假和“假日经济”阶段到来的政策准备不足,信息指导迟滞,部门之间欠缺协调;商家心理准备也不充分,与节假日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与需求脱节,硬软件之间、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均不能密切衔接,错失不少商机;消费者则从众的消费行为明显,集中在旅游、购物、餐饮与娱乐等活动,形成需求的高度集中,为“卖方市场”创造条件而令消费者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我国假日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我国要发展“休闲产业”,应该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解决失业,盘活经济,繁荣市场。从过去几年 “假日经济”的火爆中,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传统的休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外出度假的热情也蓬勃高涨。另一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反映了相关部门与产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更缺乏发展战略的思考。

有关部门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

思想观念陈旧,对时代特点有模糊认识。休闲观念庸俗化,以为休闲只是看电视、串亲访友、吃喝玩乐、购物,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因此,不论是生产,还是服务,都没有新思路和新创造。反映在政府部门,则是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缺乏政策的扶植,缺乏战略思考和长远规划。学术界对此问题反应迟钝,国外的休闲学已有一百余年的研究历史,而在我国却极少有人问津,理论落后于时代。  缺乏思想认识,必然物质准备不足。大多数人以为休闲只能去旅游,特别是几亿人都安排在假日出游,不仅使人无法达到欣赏和体验的目的,而且会使刚刚激发出的旅游热情消沉下去,不利于休闲产业的形成。应该认识到休闲产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诸如:饭店、餐饮、接待、公安、医疗、交通、商业、旅游、通信、文化艺术等,各部门必须同步发展,削弱了任何一方,休闲经济都难快步疾行。

社会条件支持系统尚未形成

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不配套就是制约假日经济的一个瓶颈。仅就旅游来讲,节假日庞大的出游人数使一些原本就很薄弱的基础更加不堪重负。各大火车站虽不同程度地加开了临时旅客列车,但仍出现了旅客滞留的现象。许多旅行社因无法保证旅客车票,只得散团,让旅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交通问题在节假日更加突出。许多公路大堵车,游客用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有些地区的出租车司机更是漫天要价;旅游景点的住宿问题更为严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经济若想持久的“火”下去,必须突破这些瓶颈,而这又非一日之功,同时加大服务设施建设又面临旅游淡季闲置的危险,“旺季太旺、淡季太淡”,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会浪费原本就十分稀缺的资源。

服务质量不高是假日经济难以摆脱的困境。服务质量除了服务态度以外,还包括服务本身给消费者带来的方便程度、满意程度、舒适程度、安全感、信任感以及通过服务使消费者获得知识。在目前现有的条件下,假日经济很难保证服务质量。各大商场人头攒动,出去旅游吃、住、行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更谈不上方便、舒适了。假日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休闲,若让人们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花钱冤枉,假日经济就难以为继,更谈不上发展了。就旅游来讲,最根本的关联因素是文化,发展旅游业的思路是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但目前,我国的旅游业仅仅停留在数量的扩张上,停留在简单的粗放式经营上,不注重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不重视旅游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

此外,从以往“五一”、“十一”假日消费情况看,还有几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一是媒体对假日经济的宣传有很强的炒作性,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引导,过于强调假日经济消费的一面;二是不能把旅游业的发展寄托在每年的三次长假上。

我国假日制度创新思路

政府部门的改进

政府要是想充分发挥“假日效应”,应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交通、金融、治安、边境口岸等通力配合,并相应放宽居民的出境旅游审批限制。政府出面组织的活动可尽量安排在公众假日,如政策咨询、文化教育、体育比赛等,并以财政资助的方式,免费开放公园和文化场馆,以疏导分流人潮。

企业针对游客需求的创新

从单一性的旅游经济产品扩展出去。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但在实际运作中,许多人则笃信两者相等而不假思索地采取行为对策。旅游城市与非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与非旅游地域,在假日中的经济活动安排是大不相同的。实际上,假日由于它具有的休闲时间总量增长,对于休闲空间的要求大为增强,任何可以促进休闲活动的供给都将产生相应的市场。

从旅游经济单一的地域魅力扩展到综合魅力。时下旅游经济的产品魅力是一种地域型魅力,即旅游景点的唯一垄断性魅力。福建的武夷山只有一座,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只有一处,人们到那里旅游,常常是由于“没有去过”而去,“去过了”的人则大多不再有多么大的兴致,这预示着我国的长假日制度执行时间越久,如此旅游的供给越没有消费者。这虽然只是一种旅游经济的危机推理,却是真实可靠的。

如何将单一的地域魅力转化为综合魅力,如增加或开掘更多的人文、历史、民俗等等的供给,处处留人,事事留人,以深度化旅游的内涵吸引“来过了”的人再来。没有“回头客”的旅游经济是不持久的,而只有具备综合魅力的旅游才能吸引更多的游人。

追求现代生活与回归传统结合。现代生活是以个体休闲为主要特点的,而传统文化内容对假日要求则更多地强调亲朋好友“团聚”性的安排选择;个体休闲要求更大空间的个性化假日经济产品供给,“团聚”传统则有着对于空间移动方面从速度到安全舒适的大量需求,以及对于“团聚类”产品市场社会化的购买热情。应当说,从个体休闲到团聚类产品的供应,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仍然有非常大的空间供我们扩展,特别是对于团聚性的产品供应,社会供应还是很不足够的。

从现有的几个长假看,假期中不是含有传统的节日,就是含有可以传统经办的一些事项(如婚礼等),它们会造就大量团聚性的活动安排。目前我们许多传统性的假日团聚,还是在“户内”进行的,并没有从市场购买,或者说,并不容易从市场购买得到,或虽可购得却非常地不合算。这既不能带来社会经济价值的统计量增加,还由于户内“自给自足”方式的非专业化处理,成本较高而不能够造就社会价值特别是效益的真实增加,并且会降低假日休闲的水平,因为人们大量时间耗费在户内“生产”上了。充分地考虑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力量来安排假日经济的各种供给,赢得的就将是更加广阔的假日经济的发展前景。

从长假向长短假结合考虑扩展。长假是热点,以周末为主的短假则关注不够,目前假日经济大多没有周末假日的含义。这当然是一种短视。既然是休闲,假日不论其长短,都会有休闲性的需求,也就都有经济价值的意义。毫无疑问,由于长短期假日提供的时间长短差别很大,长短假日是不可按照同等原则进行经济性安排的。对于短期假日而言,重要的是需要考虑假日经济产品供应方成本的细致核算来取得经济效益。

笔者曾撰文“周末商店关门如何”,从欧洲商店周末并不足日营业得到启示,提供了周末假日经济的一种思路,意在周末时商家可以集中于周五晚上延长营业时间或周六上午营业,形成消费者集中购物时间,集中购买量,达到商家节约成本,取得更多效益;同时,也促进消费者有更多周末休闲时间,实现他类休闲活动的开展,进而促进整个周末假日经济的繁荣。一般而言,周末假日经济所实现的价值量,如果安排得当,一年之内将大大超过几个长假所实现的价值量。

公休假日的调整思路

尊重传统:公休假时间安排与我国传统节日和人们的传统出行习惯相结合。

顺应规律:顺应我国扩大内需的客观需求,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顺应生产工作和教育的内在规律。

满足需求:假期的设定基本满足人们外出旅游、探亲访友、业余学习和兼职等各种不同需求。

兼顾各业:建立全国各行各业基本统一适用的公休日和休假制度,保证公民基本平等的休息权利,增强执法的严肃性。

大不变,小调整:对现行每年114天的公休日和休假时间不做大的增减,只对公休日和休假的频次及节奏做必要的调整。

月集中,年均衡:将每周2天的公休日拿出1天,集中到每月的传统节日和旅游旺季的月初,形成每周小节奏、每月大节奏、全年基本均衡的格局。

对于放假期间骤然增加的旅游消费的需求,有关部门和企业的供给准备充分了吗?如果不充分,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对个人来说,假日期间一定要一窝蜂地向少数几个名胜景点跑吗?能不能去一些不那么拥挤的地方?能不能创造一些更多样化的更休闲性的度假方式?

除了上文所述的相关问题外,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也应跟上旅游业发展的脚步,快速发展。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假日经济”才能真正健康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著,梅汝和等译.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2004

2.杨瑞霞.休假制度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 2004(2)

3.张健.假日经济不等于旅游经济 .《人民日报》[经济版],2000.10.09

假日经济论文篇6

[关键词] 假日经济 体育消费 变动因素

目前,人们的劳动时间不断缩短,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使生活方式有了改变,并带来了“余暇生活”和“健康”两大社会问题。受政府相关政策和媒体舆论的影响,人们的陈旧观念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居民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已悄然兴起。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是我国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以旅游、文化娱乐、商贸为支柱的假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一、我国假日经济发展呈现出的趋势

居民消费取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收入的快速增长发生重大变化,消费非物质商品成为假日消费的主要方向。旅游、文化娱乐、消费分别处在前两位。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的供给机构发生重大调整,商品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而带动居民消费的多样化、分散化。

我国近年采取了集中假日政策,使居民假日消费时间也趋于集中,而商品供给和配套设施则表现出相对不足的情况。旅游业带动了各区域间的消费置换,每个区域建设和完善本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成为一项重要工作。这些趋势反映了我国假日经济发展成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发展假日体育产业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假日经济发展。

二、假日体育产业对假日经济的贡献

丰富了居民假日消费的商品种类,增添了新的消费产品,适应了消费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了居民不同的精神消费需求,代替了部分商品的消费,进一步刺激了居民消费欲望,扩大消费支出总额有利于调整假日产业结构,使假日产业更趋多样化;比例更趋合理化,丰富了商品供给,缓解了供求失衡的矛盾,通过发展节假日体育产业促进全民健身计划贯彻落实,增长居民体育知识,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产力水平。有利于促进国际间体育交往,促进国际体育经济发展,引导国内体育产业国际化。根据假日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假日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应重点发展以下几个行业,加大投入力度,早日培育成假日体育的支柱行业:⑴体育健身娱乐和咨询行业;⑵体育竞赛表演行业;⑶体育旅游行业;⑷体育行业;⑸体育新闻信息、体育会议与商贸、体育教育等行业。

三、影响体育商品供给变动因素

1.影响体育商品供给变动因素

(1)政府政策。职业竞赛商品的政府控制力较强,数量受到严格控制,政府行为和导向是厂商选择供给产品结构和数量的重要参考依据。(2)体育商品价格。体育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就会增大,价格下降,供给量就会减少。但个别商品价格变动与供给量变动方向不尽一致。(3)投入品价格。生产体育商品的投入价格变动与供给量成反方向运动,这一规律是在边际成本(MC)大于边际收益(MR)的前提下成立。目前我国生产的体育产品中,大多数还处于MR>MC,企业仍会加大投入,从而导致投入品价格上升,但供求量同时上升。(4)相关商品价格。体育商品的相关产品包括替代品和联合副产品。从替代商品定义分析,体育商品没有完全的替代品,只有部分商品有不完全替代作用,如医疗卫生、文化娱乐,这些商品价格上升,体育商品供给量下降。体育商品及联合副产品价格提高,它们的供给量增大。

2.影响体育商品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1)消费者收入。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对体育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高收入阶层需求骗好于高档商品,中低收入阶层需求偏好于中低档商品。(2)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对体育运动偏好程度高,体育商品需求总量大,不同的消费偏好共同作用形成了体育商品需求结构,该结构对体育商品供给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政府政策。政府政策对体育商品需求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导居民体育商品需求走向,政府重视体育工作,支持体育运动,居民对体育商品需求增大。(4)体育商品及相关商品价格。体育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会减少,当需求总量持续上升时,价格变动对体育商品需求影响不大。替代品价格上升,体育商品需求量增大。联合副产品价格上升,体育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和健康知识、消费信用、消费者预期、消费者年龄结构、制度因素、风俗习惯等都是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

四、结论

我国体育消费顺应了假日经济的发展趋势,具备了成为假日经济支柱产业的潜在能力,对假日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我国今后应重点发展体育娱乐和咨询、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等行业。影响体育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变动因素是多方面的,应认识这些因素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的均衡供给与需求,提高体育消费总水平。从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问题是体育商品供给,具体表现为体育商品供给总量不足,体育商品结构不合理,有市场的商品供给量少,而已经饱和的商品还有扩张的趋势,区域供给失衡。

提出几点意见:(1)政府应紧抓宏观调控,以市场为调节供给的主要手段,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营造体育需求偏好。(2)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奖励机制来调控供求动态平衡。(3)以假日居民消费为导向,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提倡投资多元化,建立社会服务配套措施,解决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不均衡现象。(4)根据国情和全民健身计划,挖掘体育中存在的消费潜力,以低收入为原则,进行体育健身咨询、指导和体育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肖沛雄:论体育市场和大众传播.体育科学,2001(1)

[2]赵立杨铁黎主编:中国体育产业导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

[3]龙超罗仲伟:体育产业与体与时代市场[J].经济管理,2003(7)

假日经济论文篇7

主角:

多重属的合一与分离

伴随着“黄金周”的出现及商品、旅游和娱乐领域形成的集中消费热潮,“假日经济”“节日经济”的说法才在国内学界、传媒界出现,并迅速成为高频度使用的名词。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入及产业属性的确立,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的角色渐趋丰满,甚至变得有些复杂,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一是承担特定的主题宣传、政策宣传及舆论引导、氛围营造任务的喉舌;二是追踪报道节假日各方面动态,为大众提供各类新闻及实用性资讯服务的公共媒体;三是旨在丰富节假日期间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节目、电视剧等内容产品提供者;四是具有自身利益诉求及盈利冲动的产业经营主体。

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的多重角色根本上是由我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及社会主义媒体的性质决定的。广播电视的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深度迁移,首先,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意识形态属性仍是第一位的;其次,具有承担公益性社会服务职能的公共属性;第三,具有作为第三产业及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及产业属性。因此,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同时扮演的喉舌、公共媒体、内容产品提供者、产业经营主体诸角色,完全与我国广播电视的属相匹配、相对应。从理论上说,广电传媒的多重属性整体上体现了党和政府、媒体、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每一个广电媒体内部,各个角色的职能则是通过部门分工及不同主体的分类运作来实现的,按说各不同主体依循各自的工作标准、价值取向和运作轨道各行其道,不难在“节假日经济”中找到最佳的利益平衡点而收共赢之效。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往往由于各级广电媒体内部的事业产业整体上处于混营状态、多重角色主体存在本位利益等深层原因,广电媒体同时扮演的多重角色之间难免会发生利益冲突,各广电媒体之间的竞争行为也难免流于恶性。

在“节假日经济”的四大主体中,相对于亿万面孔模糊的消费者和众多的商家,广电传媒作为兼容多种职能、多元价值取向的复合型大主体,行业面孔最为清晰靓丽、业务最为集中、行为步调高度一致。而从产业和经营的角度看,广电传媒更多地是以产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身份跻身于“节假日经济”,成为无可替代的“主角”之一。

行为:

主体利益最大化为主的运作

广电媒体在“节假日经济”中基于多重属的角色行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履行喉舌和公共职能的宣传报道。各节假日前后,各级广电媒体都会依照宣传部门的要求及节日特点,推出一些主题宣传、专题系列节目,宣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政府拉动消费的政策及自然人文环境,及时报道当地和各地各领域的动态资讯,无疑在启动和助推“节假日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围绕既定主题、纪念活动精心策划、制作和播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电视连续剧。最具代表性的即央视、省级台的“开年大戏”和“献礼剧”,不仅确保了节假日期间电视的收视率,还有效推动了电视剧制作产业规模的扩大和繁荣。有的电视剧凭借高收视直接拉动了一些地方的旅游经济发展,如2006年的《乔家大院》引发了全国晋商热和山西大院文化旅游热。三是围绕节日的特定意涵和主题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以传统的专业歌舞曲艺表演为主的专题性综艺晚会和大型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年的“春晚”、中秋晚会、“十一”国庆晚会等,特别是被称为中国人“文化年夜饭”的央视“春晚”历时28年长盛不衰,广告收益也极其可观。近年来各大卫视以特色化、品牌化战略各出奇招频频挑战央视“春晚”,如2011年湖南卫视的“快乐一家人”春晚延伸快乐中国的理念,依然在小年夜“抢跑”播出;北京卫视主打环球春晚和网络春晚;广东卫视联手香港亚视打造“南派”春晚,不论明星阵容还是节目质量都丝毫不输央视。四是国内电视购物频道、节目及广告栏目积极开展各种商品的促销活动。近年来一些电台电视台、商家将卖场或店面开到了电视荧屏上,2008年国内电视购物频道和购物公司总数达500余家,电视购物的市场规模近300亿元。①201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亦高调进军电视购物市场,使电视成为“节假日经济”商业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各大电视媒体利用年节开展大规模的广告营销活动。一方面为新年度经营定好调、开好局,同时也有利于打通跨年度时段,为启动“年节经济”打好伏笔。如2010年末,湖南、江苏、安徽等卫视都举办了黄金广告资源招标会,打破了多年来央视在广告招标上唱独角戏的局面。湖南卫视广告招标总额达33亿元,超出标底价67%;安徽卫视的《第一剧场》招标总额达2.69亿元,超出标底价84%;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年广告标底价达4亿元。

由此可见,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的多重角色行为都与“经济”密不可分,在从喉舌和公益角度为“节假日经济”服务的同时,又以产业主体的身份投身于“节假日经济”,从投入、产出各方面拉动经济增长,其内部的经营性栏目、节目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等经济主体与一般商家无异。因此,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的行为指向不外乎有三:首先是广电传媒业通过内容、广告等传统产业和电视购物等新业务的密集营销活动,尽可能在“节假日经济”中分到一块更大一些的蛋糕;其次是各级广电媒体以收视和广告份额最大化为核心的一系列竞争举措,尽可能在业内获得更大的收视份额和广告份额;第三是强势广电媒体,特别是具有全国性传播价值的“1%和2%收视份额俱乐部”的卫视,以节假日经济为平台集中进行实力展示、品牌营销和形象推广,持续巩固其品牌构建,并最大限度地放大其品牌力及影响力。

尴尬:

风光无限与成绩一般的落差

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凭借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优势、媒介平台优势,横跨于政、商、艺术各界,可谓左右逢源、上下通吃、风光无限。如果用产业、经营的标准予以衡量,就会发现广电传媒与旅游、商业零售等其他产业相比,在产业增加值、利润等方面的数据实在有些“寒碜”。如果套用一些地方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标准(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给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的表现打分,充其量也就是“一般”。与其风光靓丽的外表、几乎无所不在的产业主体及“主角”地位存在很大的落差。

从经济规模看,广电传媒在“节假日经济”中的份额、作用有限,每个“节假日经济”最大的赢家无疑是旅游业和商业零售业。据有关数据表明,旅游业节假日期间拉动相关产业创造的附加值是6∶1,甚至达到10∶1;工商企业全年营业额的1/2是在不到1/3的假日内实现的。2009年“十一”黄金周的6天时间里,全国共接待旅游者2.2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7亿元,日均收入达125.88亿元;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700亿元,日均营业额达712.5亿元。②而2009年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创收总计1582.03亿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33.5万亿元)的0.4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14.27万亿元)的1.1%。③目前广电传媒业在春节、“十一”等黄金周中的经济收益并无统计数据,其从喉舌和公益角度直接、间接地拉动旅游、商业零售、娱乐等产业的实际效果也缺乏专业研究及评估数据,尽管个别巨头的收益数据很可观(有关资料显示,央视“春晚”2002年广告收入2亿元,2006年接近4亿元,2010年达到6.5亿,每小时吸金亿元),但并不能代表整个广电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盈利水平。总体而言,广电行业的产业收入仅能维持行业内部自给自足的微循环,眼下在“节假日经济”以及资本市场、整个经济格局中还难以有大的作为。

从广电业内看,广电媒体的竞争行为主要局限于行业内部及传统产业领域。近年来,来自互联网、电信的挑战曾让广电业感到极度惶恐和不安,随即又被体制的兰花指四两拨千斤轻松化解。而在“节假日经济”中各大广电媒体似乎更善于将竞争范围由市场经济的缩小为自家的内湖,又将本来应是全行业的竞争变成强势广电之间的“零和博弈”,主要还是看“1%和2%收视份额俱乐部”的几个巨头们耍,其他弱势广电和地方台只是看客。而且,竞争还仅限于广告、内容等传统产业领域。首先,作为主业且市场化较为充分的内容产业在广电收入中的比例实在过低。中国电视剧产业年生产规模超过1万集,产量居世界第一,虽然产值大幅攀升、个别电视剧首轮播出单集售价最高被炒至百万元,但是电视剧产业的整体发行收入和利润水平严重偏低,盈利的只有两成左右,约一半以上亏损。其次,目前尚未形成全国一网、主要靠基本收视费和初装费维持运转的有线电视网络产业,基本上在“节假日经济”之外散步。因此,目前所谓的业内竞争说穿了就是收视与广告之争。而广告于制造业和商品零售业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近年来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产业高于GDP增速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急剧扩大的溢价效应,其增长过度依赖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大牛市”行情,并非源自其本体的创意性产业的可持续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没有完成,整个行业总量的增长也很有限。

从媒体运作看,运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以节假日为周期陷入间歇性恶性循环。目前我国的“节假日经济”已形成了一定的运行规律及运作定势,各级广电媒体在现有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新闻+电视剧+综艺”为主的节目结构和以收视、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下,实际上已经深深地掉进节假日周期的“陷阱”之中,掀起一轮轮的恶性竞争。如各大卫视2011年的跨年推介会大战中,湖南卫视2000万元的投入预算、深圳卫视5000万元的投入预算已令人咋舌,江苏卫视居然喊出上不封顶的口号。2010年最后一天,全国10多家卫视在24小时之内砸下近2亿元,为争夺跨年综艺亮点而拼得你死我活,简直像一场豪赌。其实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与其说跨年为了挣钱,还不如说是赚吆喝,主要目的是通过充分展示实力最大限度地放大电视台的品牌价值,进而利用“马太效应”促使优质节目资源和稀缺的优质广告资源向强势卫视集中,这些功课做好了,砸出去的钱很快就能靠广告、冠名权、赞助费收回来。很显然,一些强势广电媒体在“节假日经济”中的竞争行为已经扭曲,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剧中国广电传媒业内产业格局的失衡和整体实力的消解。

(作者单位:山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杨状振:《电视购物运营模式的结构调整与产业重组》,《视听界》,2009(10)。

假日经济论文篇8

关键词:假日经济;经济增长;正负效应

1 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国家的相关政策也适时增加了国民的休假时间。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让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短途旅游、娱乐、探亲访友、健身休闲等,假日经济出现萌芽。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的办法》,其决定实施的黄金周制度是假日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全年休假达到11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1.2%。其中五一、十一和春节为法定假日,在节假日期间出游人数的与日俱增,其假日消费带动了客运、货运、餐饮、酒店、零售业、通讯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008年,国务院取消五一长假,但法定节假日总数增加一天,使得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新增为国家法定假日,打散了长假,增加了小假日。假日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以大致归类为自发无序、有序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三个发展阶段。

多种因素促进了假日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首先,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的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是假日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其次,各种文化的冲击,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假日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家人团聚的家宴、假日购物,旅游等多形式的假日消费成为主体。再次,依托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使人们有了更多、更集中的闲暇时间。最后就是物资供给的改善,经济的不断增长使得社会物资供给极大丰富,交通、通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都是假日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 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

2.1 假日经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从模型上分析,假设经济封闭,根据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y=c+i+g,假日经济分别从c,i,g三方增加了国民收入。闲暇时间的集中及客观条件的推动,闲暇时间带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无论人们是将闲暇时间用于学习还是出于经济动机都会增加对社会上物品和劳务的需求。巨大的需求使商家瞄准了市场,假日经济成为一块巨大的蛋糕,引致了各方投资,无论是在原基础上的再投资还是新假日市场的开发。闲暇时间的集中性也加大了消费者对基础设施的耗损,作为整个市场的管理者,更多的政府支出用于节假日人力物力的买单。

与此同时由于旅游业等服务行业的巨大乘数效应,最终推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2 有效缓解国内就业压力

假日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主要划分为三个领域,旅游业、餐饮娱乐业和次相关产业,这个领域基本上都属于第三产业,假日经济不但可以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机会也可以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有效的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并且,假日经济的很多相关产业就业门槛不高,为中下层城镇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2.3 假日经济有利于回笼货币,增加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收入

任何实行商品经济的国家都需要有计划的投放货币和回笼货币,从而使整个经济得以正常的运转。假日经济可以促进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为国家回笼大量资金的同时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资金周转,抑制通胀,在稳定物价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4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假日经济是具有以“旅游经济为中心”。以次相关产业发散为特点的发散经济,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其中包括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运输业等多产业。假日经济促使了我国经济产业从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有效倾斜,使我国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3 假日经济所存在的负面效应

3.1 滞需效应

在节假日,各大商场和卖场往往以低价和折扣促销,用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不断的下降,假日促销使得假日和平时价格悬殊较大,导致消费行为滞留在各个假日,造成了在节假日疯狂购物而平日卖场萧条的现象,易造成从热卖到滞销的降骤。这会对商品经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恶化,不免有人质疑:假日经济是创造需求还是转移需求。

3.2 基础设施滞后及资源环境的破坏凸显“共时化”消费的弊端

过于集中的消费导致全国很多旅游景区出于超负荷的经营状态,景区容量不足,旅游业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致使我国大量资源无效流失,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的档次和品味;假日经济在拉动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第三产业等社会服务体系中所存在的种种不足,导致服务质量欠佳;市民外出“一票难求”,使得原本出于极其必要的出行受到阻碍,游客回返购票也成了一大问题;市内各大卖场比肩接踵,道路交通严重堵塞,极大的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我国缺乏对消费流量的适度控制和有效的分流措施凸显假日经济弊端,使假日经济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3.3 加大了地域间经济的不平衡

我国居民的消费地域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在假日中显得更为突出,消费地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旅游型城市,然而农村是我国最大的市场,假日经济并没有和农村市场产生较多的交集,农村消费市场的滞后会抑制我国全社会消费总量的增长,也加大了地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 针对假日经济对中国经济正负效应所提出的相关建议

4.1 顺应规律,多样化假日经济

为避开集中休假的弊端,200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调整政策,已经对假日经济所凸显出来的弊端进行了调整,取消一个黄金周,增加了传统小假日的调休。公休假的时间安排也可以根据各个行业的特点安排带薪休假时间,避开高峰期。新的休假制度可以根据消费者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休假,避免集中式休假行为。

4.2 创新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

假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有很大的潜力,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给商家们开辟了不同的致富之路,产品与服务应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丰富假日市场,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进行细分,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不必将假日经济禁锢在旅游业、商业等领域。同时也可将假日消费推广到农村市场,我国新的休假制度119天假日,有105天使短假,农村旅游将是吸纳近郊和短程游得最佳载体。因此开发农村假日消费产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充分挖掘假日消费的深度和广度是很有意义的。

假日经济论文篇9

【编者按】: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摘要]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的生命,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应避免错误并减少偏差,忠实表达客观的现象或状况,但它的真实性并不意味着会计信息一定要百分百地反映客观实际,如同人的认识一样,会计信息反映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只要它合情、合理、合法、合规,也就达到了真实性的要求。而当前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会计造假普遍,严重危及会计工作的生命。本文首先对虚假会计信息的涵义进行阐述,然后针对它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虚假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危害,最后提出治理造假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会计信息 虚假 原因 对策 研究背景 虚假会计信息是一个国际性和历史性问题。在我国一个以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信息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需要与供给的载体,所有者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经营者用来反映其受托责任的情况。然而,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导致会计造假,它不仅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国家税收减少,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扰乱社会经济秩序,还会削弱会计的经济管理作用,阻碍经济发展。而在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上,股票价格应该充分反映其代表的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但是当虚假的会计信息向投资者传递关于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错误信息时,投资者会过分高估或低估上市公司的资本价值,导致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资本价值的严重背离,市场泡沫就会过度膨胀,最终导致巨大的市场风险,进而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甚至导致全球的经济衰退。而民营企业造假也不想博众,从2005年8月公布的会计信息显示:大部分私营企业存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白条抵库、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尤其是提前确认收入、粉饰报表、乱用发票、假票平账问题十分严重,这一现象大多发生在营业额为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工作的生命。会计造假就等于会计工作丧失生命。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使股民啜饮会计造假带来的太多苦涩。“银广厦”之流在会计报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股市的骗局”,让广大的投资者愤怒悲伧,欲笑无泪,从而导致股民对股市丧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来的最低点;作为造假企业的债权人,则可能因此而坏帐,血本无归。而企业会计秩序紊乱、造假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私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和调查过程中,我们深感这一问题较之国有企业会计问题更为严重。帐目混乱零散、帐实不符;内控制度虚设、交接不清;乱摊乱支等问题较为普遍,由此造成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同时也影响了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加大了业主的经营风险。 私营企业会计控制薄弱之原因除具有同国有企业的共性之外,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目前银行有多少贷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连利息也无着落;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若造假可以为其升官发财提供机会,就可能毫无顾忌而主动造假。新民谚“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说的正是这种现象。再看国家审计署2003年组织力量对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审计发现,虽然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但会计报表严重不真实的企业占68%,有的虚亏实赢,可想而知,造假已成了企业的常用手段,它们通过这些虚假会计信息“对财政报穷帐,对税务报亏帐,对银行报富帐,对主管部门报赢帐,其实只有领导手里的才是真帐”,以达到自身的目的。对这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探讨,我们将进一步深入认识它所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危害;也告诫广大的会计信息造假者提高认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让更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真实的信息。 文献综述 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本书主要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为研究对象。它首先以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视角观察和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其次,研究了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失真问题;接下来研究的是从亏损到扭亏会计信息失真的两个极端;再次是研究配股管制下的会计信息失真;最后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因素与非制度因素。 杨克泉、吉星华、王丽伟:《会计信息透明度一种理论分析模式》,财会文摘卡2005年第5期。作者认为透明的信息要满足:首先,从质量方面来说,这种信息对于双方来说是共同知识;其次,从数量方面看,披露方愿意提供信息供求的缺口。虽然完全的信息透明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参考点,就如同在解析数学中的坐标原点。 吕坚:《全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具体措施》,财政监督,2005年第11期。本文对在实践中,对不对外披露而没有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的内部会计信息对外部会计信造成的一定影响,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这个重要方面所形成的会计控制盲点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控制内部会计信息以达到规范全面会计信息的目的。 蒋尧明:《会计信息真实性:基于“法律真实说”的理性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本文阐述的是如何正确界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不仅是一个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的核心。但是怎样把握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判断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标准是什么,在这些根本问题上法律界和会计界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本文就是对这种分歧进行理性思考最后得出: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本质是一种法律真实,它以客观真实为基础,但又有别于客观真实;它侧重于程序真实,是遵循程序理性的结果。因此,会计标准是衡量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直接依据,而客观真实一般不能直接作为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标准。法律真实是客观真实和价值判断的统一体,且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层次。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有制度原因和非制度原因,也有法律原因等,都是影响信息透明度的原因。对其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会计造假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两个因素所引起的,为了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我们着重从这两方面入手,分析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其治理的对策。 写作思路及提纲 引言 虚假会计信息是指造假行为人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的规定,采用各种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变造会计事项,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形成的会计信息。 一、虚假会计信息的表现 (一)原始凭证造假。是指有意识的篡改、伪造、窃取、不如实填写原始凭证,或利用废旧原始凭证,将个人所支出的生活费用伪装成单位的经营开支,伺机在企业单位报销,化工为私。更有甚者干脆制造、购买发票、凭空贪污等。根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即使是按照正常的会计业务处理程序进行核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一定是虚假的。 (二)会计过程造假。会计过程包括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是会计造假的主要表现。企业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诱使他人投资而掩盖企业的真实生产经营状况,或是为了偷税、骗税,逃避国家有关部门监督,或是为了粉饰管理人员政绩,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造、篡改会计数据或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共同串通舞弊而故意造假。 二、虚假会计信息的危害 (一)虚假的会计信息会误导投资者,使股民啜饮会计造假带来的太多苦涩。“银广厦”之流在会计报表上一再造假,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股市的骗局”,让广大的投资者愤怒悲伧,欲笑无泪,从而导致股民对股市丧失了信心,以致股市跌落由史以来的最低点;作为造假企业的债权人,则可能固此而坏帐,血本无归。目前银行有多少贷款非但收不回本金,甚至连利息也无着落;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若造假可以为其升官发财提供机会,就可能毫无顾忌而主动造假。新民谚“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说的正是这种现象。 (二)会计造假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大公害 (三)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学决策 (四)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损害公众利益 三、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原因 1、利益驱动或诱惑。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3、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二)企业外部原因 1、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 2、国家考核经营管理者的指标不科学。 3、社会监督严重不力,执法不严。 四、治理虚假会计信息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造假的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严格按新《会计法》办事并把处罚重点放在处理责任人个人身上。 (二)坚持法制宣传和培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化企业单位领导人的法律法制观念,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强化政府监督,财政部门为监督协调组织,形成监督合力。 (四)改革现行的会计管理体制。 (五)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企业产权,组建国有企业的经营组织。 (六)大力推行注册会计师制度,建立健全以注册会计师为核心的社会监督体系。 进度安排 1、 2005年11月16日前:确定选题 2、 2005年11月25日前:下达任务书 3、 2005年12月10日前:上交开题报告 4、 2005年12月30日前:上交初稿 5、 2006年3月15日前: 上交修改稿 6、 2006年5月22日前: 上交终稿 参考文献 1、蒋义宏:《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2、夏青:《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及对策新探》,《财会通讯》,2003年,第6期 3、秦世荣:《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商业研究》,2004年,第15期 4、杨克泉、吉星华、王丽伟:《会计信息透明度一种理论分析模式》,《财会文摘卡》,2005年,第5期 5、吕坚:《全面规范企业会计信息的具体措施》,《财政监督》,2005年,第11期 6、彭齐武:《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针对性治理》,《财政监督》,2005年,第11期 7、蒋尧明:《会计信息真实性:基于“法律真实说”的理性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8、徐雪芬:《浅议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危害及治理对策》,《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年,第4期 9、黄文胜:《试论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及其治理》,《经济师》,2005年,第8期 10、鲁春杰:《虚假会计信息的诚信缺失》,《财会研究》,2005年,第5期

假日经济论文篇10

关键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币值不变;会计计量

关于得到会计界普遍认可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并非是并列的、概念层次相同的,本文将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进行一番探讨。

一、历史考察

复式簿记在理论上的总结固然标志着记账方法的改进,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在复式簿记的有关论述之中,已包含了“会计主体”的胚胎――“在三本账簿(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簿)中,合营的资本账户必须和自己的资本账户分开登记”。实际上,会计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特定的主体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外在17世纪的意大利,虽然还不存在稳定而统一的货币,但有的会计学著作中已经明确指出,“在计算价值总数时,只能采用同一货币单位,因为不同的货币单位不适宜于汇总合计”,这可以看作是货币计量思想的发端。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后,会计界才给货币计量假设附上一个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167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签署《商业条令》,规定商人必须每两年编制财产目录,标志着会计分期思想的逐步形成。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工厂逐渐采用机器设备等长期资产,经济活动的重心也告别了合伙冒险的商业活动,过渡到持续经营的工业生产活动。此时会计分期和持续经营假设才成为一对经常并称的基本假设,而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会计分期假设是对企业的持续经营活动进行的人为分割”,这一点可以从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除非有明显的反证,否则一般都认为企业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中得到旁证,因为会计分期假设思想出现雏形时,那时企业活动还是一次易和短期的合伙式经营。

二、逻辑分析

此处可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按照逻辑推理的原则,最先产生的会计基本假设应当是会计所必须的,或者是会计更迫切需要的(尽管人们当时不进行会计研究,也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那么在会计环境的变迁面前受到的冲击也应该最小,依次类推。下文具体分析在目前会计环境下各项会计基本假设受到的冲击的情况。目前会计依存的大环境是市场经济,而且西方国家正在进行所谓的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

第一,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优胜劣汰是客观事实,从长远来看,没有一个企业可以作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经营”,即使经营业绩良好,但也有可能被其他企业敌意地并购,这是西方若干次兼并浪潮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事实上,早在1961年,著名会计学家Moonitz就在《会计的基本假设》中提到了暂时性假设,指出企业经济活动的暂时性是绝对的,而持续经营则是相对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持续经营称作是一项基本假定(Basic Assumption)而并非基本假设(Basic Postulate)是有其道理的。

第二,受到冲击的是会计分期假设。知识经济下,“信息是全球经济神经传递的讯号、金融资本是全球经济的血液、通讯是连接经济的动脉”,为了正确、快捷地决策,必然要求及时的有用信息。然而目前以年为时间单位的年度财务报表,甚至以半年、季度为时间单位的财务报表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通讯技术的进步,未来的会计信息提供必然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那么会计分期的限制将荡然无存。

第三,接下来受到冲击的是货币计量和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在持续的通货膨胀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但是,除了个别国家的个别时期外,通货膨胀还是可以限制在一个认可的范围之内的。当然,此处并非为币值稳定不变辩解,而是认为在现有会计环境下,该假设要比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受到的冲击要小。

尽管有人设想了各种的会计模式,企图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质疑,但是只要复式簿记系统存在,货币计量假设便必不可缺,因为没有任何计量单位能够取代货币这种统一的计量尺度来完成复式簿记那内在的平衡机制,至少目前是如此。那么,有人要问:“目前多数软资产如智力资本、人力资源等为什么不能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出现这种情况固然有目前尚无法完美地用货币对之进行计量的原因,但是恐怕最大的难处还在于无法选取合适的计量属性对之进行计量。后者比前者更严峻、更是会计界多年争论的焦点之所在。

第四,尽管有的会计学家认为不久的将来,会计主体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网络即“虚拟企业”,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法律实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改变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会计主体的内涵并未因此而不存在,相反会计主体的内容将更加丰富,即受到冲击的只是会计主体的形式而已。

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的结果不谋而合。那就是,按照逆向思维分析的结果是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各项会计基本假设目前受到冲击的程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币值稳定和货币计量-会计主体”,那么按照所述的逆向思维逻辑推理思路,反过来会计基本假设的概念层次顺序是“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会计分期-持续经营”。

三、会计基本假设:继承和发展

如果联系会计环境的变迁进行仔细的分析,不难发现产生于或者归纳于几十年以前的、目前得到公认的四项会计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都不同程度地经受着巨大的冲击。会计基本假设本来就是在对会计环境进行概括与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为假定,那么在会计环境变迁的冲击面前,有必要也必须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进行重新分析与界定,并尝试根据会计环境的新特点提出新的会计基本假设。

(一)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信息革命面前,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正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供应商、雇员和顾客将以“交易为纽带”进行经济活动,这些交易网络将围绕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企业群体或“虚拟企业”的会计信息,这些企业群体的经济活动的规模、迅捷性和复杂性也许是目前的企业、甚至是企业集团所不能比拟的。如果企业的空间范围界定如此具备弹性,那么未来的非传统性企业――“虚拟企业”,将会是一些企业网络,甚至是成千上万的个人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网络,当然这些个人都要是一些极具潜力的“人力资源”或“智力资本”,他们构成了虚拟企业的主要的资产。因此,需要抛弃传统的将企业实体或有形的企业当作会计主体的思路,应该对会计主体的内涵与外延重新进行认识。

(二)关于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理论中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定义采取了“非反例即为真”的思路,即“除非有明显的反证证明一个企业或者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日期将进行清算,否则都认为企业将持续地经营下去”。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将企业连续的经营活动人为的划分为若干个间隔期,以便定期提供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的有关信息,通过向委托者报告受托资源的保值和增值情况来解除管理当局的受托责任,并向目前的或潜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的定义决定了它是会计基本假设中主观性和人为性较强的两项假设。

根据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规律,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持续经营,企业在会计分期假设下的期末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具有暂时性和近似性(由于权责发生制允许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真正客观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企业经营期限终止以后才可能得到。因此建议将暂时性假设作为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子假设明确地提出。因为,持续经营假设固然必须,但是持续经营假设就仿佛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只有假设企业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和实现原则才能获得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持续经营假设以及会计分期假设下最终得到的财务报告不可避免地含有人为估计和判断的成分在内,由此得到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只是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某个横截面的综合与分析,因此不可避免地具备了“暂时性”的特点――持续经营总是相对的。了解到这一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会认识到,目前会计期间或几个会计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只能是一种暂时的结果(最终的结果要到企业经营彻底结束以后才能客观得到),因此在进行相关的决策时,就会注意到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和客观事实不可能完全一致的特点,并适当地做出分析调整是必要的。

至于会计分期假设,目前受到网络化和实时报告系统的冲击,虽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其内容必须相应地得到修订。修订后的会计分期假设的间隔期将大大缩小,将会出现按照季度、月度甚至旬为时间单位编制财务报告。中期财务报告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另外,考虑到年报的滞后性,建议编制简化年度报告,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尽快地了解到企业本会计期间的重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浏览最终的年度财务报表提供一种导读的作用。

(三)关于货币计量假设和币值稳定不变子假设

由于企业最终生成的财务报表上体现的数字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而货币则是唯一的、统一的计量尺度,所以货币计量假设必须存在。但是,货币计量假设的子假设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则成为财务会计和会计计量乃至财务报表改革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币值稳定不变假设是历史成本计量的坚实根基,而与公允价值则是不相称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要想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至少在未来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必须排除在会计基本假设之外,但可以降格为会计假定,仅仅适用于利用历史成本计量的经济业务的情况。

(四)关于增设会计计量属性会计基本假设的观点

如果将会计看作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那么会计计量贯穿于整个会计信息系统之中,会计计量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会计本身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会计确认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本假定(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那么鉴于会计计量的重要性和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计量的重要性,会计基本假设中应当为会计计量属性留有一席之地。在对币值稳定不变假设做出修正之后,建议引进“交换价格(市场价格)”假设,为解决会计计量属性抉择的难题提供一定的思路。其实,在进行交易的临界点上,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取得了一致――都是交换价格,而一旦交易完成,这个交易价格就转化为历史成本,日后的交换价格就演化为其他会计计量属性。那么,在市场价格的会计基本假设下,可以推断出各种会计计量属性的适用范围:历史成本适用于核算初始的交易价格,它具有可验证性与客观性,有助于保持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对精确性,避免像其他学科计量结果一样的模糊性。公允价值适用于如签订了不可更改的合约,需要在未来履约的项目、单独贡献现金流量的项目如衍生金融工具等的计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现代西方会计理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兴华.当代会计的基本理论[D].上海财经大学论文集,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