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经济十篇

时间:2023-04-09 02:51:02

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篇1

【关 键 词】假日经济/假日营销/营销理念

一、假日经济的出现

经过50周年国庆、新千年的元旦和千禧龙年春节三个重大而独特的节日,假日经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节日期间,全国各地,假日经济亮点纷呈,商场火,超市爆,酒店餐馆家家爆满,旅行社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据报道,去年国庆期间,上海旅游购物人数日均达到680 万人次,同比增长150%,商场营业额平均增长近五成; 杭州四湖风景区于10月1日~7日共接待中外游客135万人次, 游客在杭州服务行业的消费达数亿元之多;新千年元旦三天,武汉市各大商场销售均突破了千万元,武商、中商、汉商、中百四大商业集团销售达到1.2亿元, 同比增长40%以上;新千年的第一个春节,仅年前年后的十来天里,武商集团的零售额就突破了1.25亿元;武汉市知名的湖锦、小蓝鲸、三五等酒店需提前几天预订。

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使百姓乐了、商家乐了、政府乐了。假日经济生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难题,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薪、降息、开征利息税、延长节假日时间、带薪休假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假日经济的繁荣。加薪,使人们手中的钱增多了,支付能力增强了;降息、开征利息税,使人们对存钱失去了兴趣;近年来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对刺激消费起了作用,今年的节假日销售明显高于往年;加之中国人过节的内俗习惯是带上礼貌走亲访友,看望老人,这也刺激了节假日消费;而延长节假日时间则为人们消费提供了闲暇,直接催生了假日消费的市场繁荣。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平时大家都忙于工作,无暇消费,双休日、节假日才有时间购物,因此双休日、节假日商场客流量明显增多。并且,延长节假日不仅带来零售业节假日市场的繁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文化娱乐、旅游业的繁荣。

人们对假日经济最为明显的认识,恐怕就是火爆的消费场面了。假日经济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消费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去年实行延长节假日的规定之后,一年之中,有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社会公众节日,加上其它节日和平时的双休日,休息时间大约有120天左右, 占全年的1/3。也就是说,工作两天,就有一天休息,人们自然会把购物时间选择在休息的时间,所以商业出现了平时销售较淡、节假日销售火爆的场面。据许多商家介绍,双休日营业额大约要比平时增加1倍,春节、 元旦、国庆等重大节日比双休日更高,节假日时间创造的营业额占全年的1/2。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厂商应认真研究节假日消费的热点,尽力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把握好商机,不要让机会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

二、假日经济营销理念——假日营销

面对消费向节假日集中的趋势,面对假日经济越来越热的趋势,厂商应树立全新的假日经济营销理念——假日营销,假日营销注重研究节假日消费心理、消费方式、消费趋势,将假日意识贯穿于整个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最好地满足消费者节假日需求为手段,充分把握好节假日商机。具体而言,假日营销要求厂商注意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一)仔细选择可供利用的节日

企业主管不妨把一年中所有的节日都列举出来,仔细地加以分析、筛选和研究,看看是否有切入的机会。在对此分析中,应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产品类型、消费习惯等选准时机,以便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商机。

最擅长“过节”的恐怕要数武汉广场,其策划部有世界各国、各民族节假日的“大全”,咱们自己的“土节”自然不会放过,诸如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洋节”也通通拿来大做文章。武汉广场仅在去年圣诞平安夜,就销售了1000万元,而千禧之夜的销售高达1500万元。

(二)拟定节假日促销方案

企业应针对不同节假日的特点,事先做好销售策划工作,因为真正的成功往往只属于那些能准确地捕捉商机、有备而来者。

1.做好节假日前的广告宣传。很多消费类产品,如家用电器、服装、酒类、食品等都是一个节日消费观念,但这种节日消费并不只是短暂的一两天,而是在一段时期内均具有销售潜力,因此一定要事先发动先期的广告宣传攻势,引导消费者节假日的消费,促成销售旺势的形成。

2.举办节假日产品展销会。企业应选定合适的节假日,在商场门前或商场活动厅内举办产品展销会。展销会的形式要生动活泼、观赏性强、参与性强,这样才能吸引过往的顾客驻足观看。在产品介绍中穿插歌舞表演、时装表演等,进行现场有奖问答,让消费者在积极的参与活动中了解产品,认知产品,激发购买兴趣。

3.布置详和、热门的购物环境。良好的购物环境与氛围也是促成购买决策形成的一个因素,应对商场进行精心装扮,统一布局店面广告,商品陈列整齐美观,独具匠心地使用装饰品,如气球、灯笼、彩旗、霓红灯等,烘托出详和、热闹的节假 日气氛。

4.恰当地选用各种促销手段。节日前,顾客们都持币待购,货比三家,指盼着能在节假日里花最少的钱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得到最好的服务。假日的销售总量虽比平时多,但也有一定值。而且目前是买方市场,顾客挑选的余地非常大,谁家的优势大,顾客就会选择谁。这优势当中,价格是最敏感的因素,为了吸引顾客,厂商可以审慎地选用降价、优惠、打折、赠送等促销手段,把节假日的销售做得红红火火。

(三)开拓农村市场

在假日经济带来的消费潮中,农民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消费大军。以彩电为例,近年来随着价格不断下调,一台29英寸平面直角彩电如今售价仅2000多元。春节期间,在各大商场农民大量购买29英寸平面直角彩电,以致出现脱销。由此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关注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悄然发生的变化。许多农民在购买大件商品时,往往愿意舍近求远到大城市的大商店里购买,因为这在农民们看来意味着享受某种档次、质量和售后服务。农民虽然没有放假的概念,但许多农民也喜欢在国庆、元旦、春节等喜庆节日里进城购物,假日营销不能忽视农民这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

假日经济这条巨龙更应“舞”到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中去。农民过节的意识比城里人更强,厂家、商家在节日期间应组织销售人员送货下乡,在广阔的农村市场找到应有的位置。为此,企业应调查分析农村市场的需求特点、收入水平、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并据此组织货源。农民朋友们喜欢的是经济实惠、耐用性好的产品,应把农民真正喜欢的商品送到农民手中,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四)开发新的消费项目

节假日到了,人们在学习、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增加了,为假日营销提供了市场机会。近几年,在武汉市也逐渐兴起了一些休闲娱乐行业,如陶吧、健身房等,到了节假日,这些地方都是处处爆满。现代都市人在吃穿之外,更注重的是文化休闲、健身娱乐,因此假日营销在这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开拓。就商家来说,可以发展休闲商业,积极挖掘现有设施的潜力,适时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促进商业与文化活动和休闲娱乐的结合,不断完善购物、餐饮、娱乐等多项服务功能。

(五)挖掘节日文化

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仔细挖掘节日文化一定能创造出无限商机。拿春节来说,今年春节一些精明的商家在春节文化上大做文章,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中国过年风俗讲究年年有余(鱼),洋快餐麦当劳便在今年春节推出“年年有鱼——麦香鱼”,凡购买麦香鱼组合套餐的顾客可获赠一套优惠卡,内含24张优惠券,优惠截止日期是6月30日,那么要把24张优惠券用出去,顾客就需在2000年上半年24 次惠顾麦当劳餐厅,手握着麦当劳优惠券,一般就不会迈进肯德基或其他土快餐店了,聪明的麦当劳在“年年有余”上真可谓放长线钓了一条大鱼。

传统的春节是以老人为尊敬的核心,作为儿女不论身在何处春节一般都是要回家看望父母的,“常回家看看”是春节文化的主旋律,武汉三五酒店顺应这一旋律,打出“母亲不用辛苦了,年饭请到三五吃”,除夕夜的年饭订单早在数日前就已告罄。春节文化和其他节日文化确实是篇大文章,仔细研究它一定大有“钱”途。

一年四季都有节日,每星期还有双休假日,厂商应树立假日营销理念,细心研究消费者节假日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和消费趋势,使假日经济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手段。

收稿日期:2000—03—27

【参考文献】

〔1〕景素奇.如何享用假日经济“套餐”〔N〕.中国经营报,2000—02.

假日经济篇2

自从1999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国庆、劳动节放长假以来,黄金周、假日经济等名词运应而生,旅游业、运输业、零售业等行业在长假期间繁荣、火爆,企业收入骤然上升,由此,假日经济的研究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许多学者从促进经济发展研究出发,把假日经济的积极作用归纳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以及改变消费结构和人们的消费倾向。也有学者用规模效应、经济学原理,进行回归分析等,探讨假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但假日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景区的高负荷运转导致的污染、服务质量降低,交通运输、住宿业超负荷运转使得长假中的顾客满意度明显下降。同时还出现了假日内社会治安问题、假日后上班族的假日综合症等。假日休闲、家人团聚、健康、运动的真正意义似乎被人们忽略了。由于质疑假日经济者增多,与支持假日经济者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展开了激烈争论。这说明假日经济的确值得重新思考与探讨。下面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并较多从获得的不同看法意见的角度,对假日经济提出几个方面的疑问,对长假的本质提出思考。

假日经济质疑

假日消费是否经济

假日经济支持者认为,长假改变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具体说来,主要是使消费者集中在假日内消费,这样就可以形成规模经济,节约商家成本、便于促销。据中国经济景气最新统计,黄金周人们的消费主要集中于旅游、团聚、购物、娱乐四个方面。

从另一方面看,在收入即定的情况下,消费能力也是相对有限的,假日经济产生是人们平时消费积累后,集中于假日暴发。换句话说,假日中的购买力旺盛是居民控制日常消费的结果,黄金周的作用便是把居民平时的消费集中到了假日中。可对假日消费者来说,不但面对拥挤不堪的消费环境,消费价格(商业购物除外)也普遍上涨20%左右,实际上是一种比平时价格高,但服务质量未必更好的消费。对一般的工薪族而言,为了假日能够旅游、娱乐,不得不在平时节衣缩食,导致非假日期的购买力萎缩,虽然有了假日时购买力的大释放,却又导致整个社会消费的不均衡。

假日消费成本知多少

对商品消费来说,商家为了抓住假日消费,在假日期间都有大规模促销活动。如竞争较为激烈的彩电、手机等行业,更要视黄金为其销售重点,价格大战也最为激烈。这已经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逢假必降价”的信号,尤其会把大宗商品的购买放到假期,这也构成了假日消费需求高涨的重要原因。于是商场要在黄金周前做好库存、厂家加大生产,但假日消费的不确定性使得厂商通常难以准确预测到假日的消费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厂商的库存与积压,周期性的假日消费促成了全国周期性的商品生产,而这种周期性却常常是短期生产压力过大和长期商品积压为代价。

对旅游、娱乐、运输等服务业来说,面对的更是资源短期的过度使用和长期闲置问题。“平时吃不饱、假日吃不了”,平时资源闲置不但增加闲置成本,也是一种浪费;而假日的超负荷运作降低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单从客运来看,处处人满为患,车票、机票紧张。这种井喷式的人群聚集,造成了社会治安隐患和压力,增加了社会间接成本。

假日消费者得到什么

从旅游、娱乐消费来看,正如人们所评论,看来看去,处处是人,除了人什么都没看到。交通挤、购票挤、景区挤、餐饮挤、住宿挤,岂是一个“挤”字了得!服务质量的降低使得假期投诉不断上升,一些常外出的人已经开始对长假旅游产生质疑,甚至有人选择避开假日外出。

从购物消费上看,表面上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比平时更便宜的商品,并有足够的时间来挑选。但由于购物时间集中于三个黄金周,商场也是人满为患,拥挤、吵闹的购物环境自然要降低顾客满意度。而长假时期的促销商品的质量常常要打上问号,使得假期消费投诉比例上升。

在我国实行了长假制度以来的四年里,许多人有假日消费不愉快的经历,人们便提出了假日到底做什么的问题。

正确对待长假问题

正确理解假日的目的与意义

从根本上说,假日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无形的投资。假日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长时间休息,但也是为了工作,因为假日是一个人调整和积聚能量的过程,是一种潜在的、对未来收益的贡献。人们可以用它来旅游、购物、团聚,也可以用来运动、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使精力更加旺盛,还可以用来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充电。所以长假是一种投入,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投入。长假涉及到千千万万的人,涉及到千家万户,假日是否经济应该从整个社会需求的层面上去研究,更应该从假日的根本目的和意义去分析。

客观认识长假经济问题

假日经济篇3

光阴似箭,一年一度的“十一”旅游黄金周又到了眼前,据权威部门的消息,各地相关部门已做好一切准备,迎接这个“盆满钵盈”的黄金时段。但是,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因为在经历了去年“五一”的狂热,“十一”的冷静以及今年“五一”的成熟心态后,广大消费者将会以一个更加平静的心态去度过这个“黄金周”。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相关部门在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精神的时候,以更加务实的作风真正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制定相应适用的政策,切实使假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假日经济是伴随着我国第一个“黄金周”而出现的。1999年9月,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双休日的试行后,决定增加广大劳动者的休闲时间,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中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节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于是“黄金周”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旅游管理部门的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赚钱机会;在广大老百姓心中,这是一个难得的旅游休闲的假期。所以在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没有做好任何物质准备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没有做好任何心理准备的广大消费者“一拥而上”,造成了公园、景点、名胜古迹“人满为患”,名山、秀水、风景名胜“怨声载道”,交通、住宿、旅行社“异常爆满”……美好的时光却没有美好的享受,第一个“黄金周”就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度过了。到了“十一”,各管理部门接受教训,早早做好了一切准备,然而广大消费者也接受教训,“十一”前两天人们出奇地冷静,直到第三天人们才开始大批的出游。今年“五一”,成熟的广大消费者采取了既要玩好又要休息好的方式,有意识地安排好了时间,因此整个“黄金周”无论各相关部门还是广大消费者均过得有条不紊,皆大欢喜。经过对以上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经历了第一个黄金周的“狂热”、第二个黄金周的“冷静”以及第三个黄金周的“成熟”之后,即将到来的第四个黄金周将是平静祥和、丰富多彩的一个长假。人们将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更加合理性的时间支配度过这段美好的时光。

拉动假日经济只靠两个黄金周吗?

“黄金周”假日旅游推动了我国旅游业以及铁道、交通、民航、城市出租车和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力地拉动了内需,增加了财政收入,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丰富了节日生活,对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欢迎,繁荣了地方经济,促进了资源优势向产业化优势的转化以及一些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这是国办(2000)46号文件对“黄金周”功能与作用的定位。沿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五一”、“十一”两个黄金周已成为我国“假日旅游经济”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已成为“假日经济”的代名词,一提假日经济,必然是“五一”、“十一”、“黄金周”这些字眼以及这些日子所带来的收入统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一看什么是“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是因为人们节假工余时间集中的、多样的、综合性消费而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现象,假日经济的实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变型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形态。假日经济的特征表现在6个方面:一是发生的时间特征明显,均是在休假期较长的节假日、双休日;二是来到的突发性与阶段性,现象是井喷式洪流;三是消费群体的广泛性,几乎凡是有闲暇的人们都有现实的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四是指消费指向相对集中,就是说大多数消费者会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倾向于以旅游为主的外出流动消费;五是消费档次的多层次性,不同收入水平有不同的消费需求标准;六是消费目的的多样性,即以不同精神或物质取向为目的的消费构成各种不同的消费形式。

以上的概念告诉我们,假日经济是一个、适当的消费;也就是说,这个系统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假日之中,并不仅仅存在于几个长假、几个“黄金周”中,只不过在这些时段中表现得比较集中、比较明显罢了。

去年“五一”,全国居民外出旅游达4600万人次,旅游花费181亿人民币,仅从铁路出行的旅客就达到2600多万人;而“十一”外出人数就比预计的减少了许多,铁路运量下降了8.9%;到了今年“五一”,出游者大增,达到7376.6万人次,旅游收入288亿元。这其中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全部出游者当中,过夜旅游者为2368万人,一日游旅客则为5008万人,后者超出前者一倍多。由此可见,在7天的长假中,人们并不是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玩上,更多的人们选择的是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所以仅靠两个“黄金周”就想赚个“盆满钵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而做好所有假日,特别是做好每周一个双休日的假日旅游的大文章,继而做大假日经济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做大假日经济的前提是做好每个假日的旅游经济

在我国,一年365天中节假日有110天,除去“五一”、“十一”、春节3个长假,还有80多天的假期,占到假日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广大消费者由于年龄、文化、地域、价值观念的不同,因而对休闲时间的支配也不尽相同,分为若干个层次。离退休的老人,闲暇时间多,只要天气不错,身体允许,在有组织、有计划的基础上,出游时间是非常灵活的;中年人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日主要用来处理家事、调节身心,偶尔心情好也可以出游;青年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热情活泼,是双休日和节假日旅游的生力军。在这几个层次中,我们可以看出,至少两个层次的人群是可以在占总数三分之二的日常假期中出游的群体。

假日旅游的消费主要包括精神文化消费和商品物质消费。这两种消费在个人的实际消费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所占比重同消费者实际需求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物质消费所占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小,而精神文化消费将会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并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就表现在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上。就目前假日经济在我国的表现来看,以外出旅游为主的精神文化消费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做好每个假日中精神文化消费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做好假日经济的核心。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体,它包括假日旅游资源开发,假日旅游产品开发两个主要方面,假日旅游资源开发有长途旅游和短途出游两个方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假日旅游心理的成熟,利用普通假日进行短途旅游将成为众多消费者的首选,因而开发日常假日的短途旅游会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假日旅游产品必须有它的突出主题,它是旅游产品的灵魂,要以旅游者最大的满意度为服务的最高质量目标,因而必须采用多种活动组合来丰富旅游的内容,并从多个不同的活动中调动、调节,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使旅游者得到最大的享受。旅游产品组合可以采取下面几种方式:项目组合是多个旅游方式的有机结合,它能不断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满足旅游者观赏风光、愉悦身心、增长知识、增进友谊、锻炼身体等综合需求;时间组合是根据旅游者年龄、身体、情绪的不同而采取的方式,它像演奏一首乐曲,轻重缓急、高低起伏,各种活动衔接紧凑而不紧张,刺激性与休闲性相得益彰;空间组合是适合主题突出的旅游方式,如“五岳名山”游、“古代民居游”等各景点距离较远但主题突出的游览项目;游客组合针对的是不同消费者群体,适合单位团、家庭团、同学团、朋友团、散客团等群体的旅游;功能组合是针对一个景区在吃、住、行、游、购、娱几个方面综合服务能力方面而言的,它直接体现一个或若干个景点的综合能力。这几个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关键是要求我们的管理、服务部门多下工夫,多想办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不断增添、变换、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让我们的假日旅游经济,特别是日常假日的旅游经济发展起来,继而推动我国假日经济的迅猛发展。

建立完善、协调、成熟、有序的假日旅游市场体系版权所有

假日旅游是假日经济的主角,研究假日经济必须研究假日旅游。我国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如何发展现有旅游资源,开发更多的新型旅游资源是全社会应该共同关心的问题。旅游是一个综合产业,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密切相关,涉及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至今我国政府还没有一个旅游管理的权利部门,国家旅游局及各下属旅游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职权范围只局限在旅游组织的范围内,而与之相关联的交通、景点、风景名胜全都分属于交通、铁道、民航、园林局、文物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很难做到统一管理、统一步伐;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市场得不到有效调节,严重阻碍了我国假日旅游市场的形成,制约了假日经济的良好发展。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去年下半年,由国家旅游局牵头,国家计委、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等14个部委局组成了“全国假日旅游协调部级会议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200个重点旅游城市也分别组建了假日旅游专门机构,形成了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网络。从组织上保障了假日旅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1月初,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旅游发展工作会议”,朱基总理、钱其琛副总理参会并做了重要讲话,这是10几年来中国第一次召开的高规格、高层次、大范围的旅游工作会议;今年4月11日,国务院又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9号文件),提出了在2020年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并要求全国各行各业立即行动起来,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而共同努力。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各省市也纷纷行动起来,出台各种政策,优化区域环境,许多地方还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旅游促经济,以经济促发展,使我国的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累计达到502624万人次,同比增长585%;旅游外汇收入高达100亿美元,同比增长999%。

假日经济篇4

关键词:假日经济 逆向选择 供求均衡 连锁反映

1999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两大难题:一是通货紧缩和有效需求不足,二是国企改革出现大批职工下岗,国内经济出现疲软,影响到经济的稳步增长,并导致就业水平下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消费是带动经济的力量 ,储蓄是经济发展的大敌。”当时中央银行连续七次降息,想通过此举鼓励人们去扩大消费,但效果并不明显。寻找消费热点已经成为经济学家更是政府关心的问题。1999年,国务院通过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上移下借的形式形成春节、“五一”和国庆三个七天黄金长假。从2000年5月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 ,已经过了14个“黄金周”。这一休假制度的实施,对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繁荣经济,促进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假日经济”积极作用的经济学分析

拉动了内需,扩大了消费。由微观经济学可知,要形成现实的需求,消费者必需同时具备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这两个基本要素,“黄金周”从时间上使两者得到保证。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黄金周”消费总体呈现不断攀升的趋势。如表1:

“黄金周”期间,居民消费潜能得到较大释放。以旅游业为龙头,铁路,民航,公路,商业,餐饮,金融,通讯,文化,娱乐,租赁,房地产及相关服务业全面增长。

“黄金周”使人们形成一种较好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如果说,“黄金周”旅游业方面的作用是一种经济作用。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潜移默化形成一种生活理念及生活方式,那便是一种精神作用。如果说1994年的双休日是第一次对多少年来人们视工作为重心的反常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冲击,“黄金周”第二次更加有力,更深层次的冲击在于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原来的意识形态,使人们认识到工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闲暇日,人们才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黄金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产业结构调整。“黄金周”的消费使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要求得到的服务与日俱增,为社会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例如闲暇经济学家,旅游信息预报人员,闲暇陪同人员等,使得第三产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旅游、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娱乐、运动等都是“黄金周”消费中涌现的新热点。这些既弥补了经济生活中的空缺,又会连锁性的产生新的行业,极大的解决了传统产业因经济衰退而可能产生的失业问题。可见,“黄金周”消费由单一化、物质化逐步向多元化和精神化发展,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全面升级,并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阶梯形式转换,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假日消费”中存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供求失衡制约“假日经济”健康发展

供求均衡论认为,只有当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大致平衡时,经济才能健康的发展。供求失衡后市场对生产和消费的调节需要一个过程,在没有调整过来之前,不少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要受到损害。用“供求原理”来解释假日经济也很有力。因为“黄金周”放长假,我国忽然间产生需要具备对交通,铁路,旅馆,垃圾处理能力的要求,而这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里一下解决。根据全国假日旅游协调会议办公室的十一黄金周旅游信息通报:10月3日曲阜孔庙接待旅客8.2万人次,超过核定最佳接待量的37%;乌镇全天接待游客2.35万人次,超过核定最佳接待量的135%。

基础设施滞后影响“连锁反应”效应

连锁反应是指一些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紧密相连,具有带动其他产业的效应。在“假日经济”中,旅游业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产业,它可以带动交通业,饮食业,住宿业的发展。它的发展与基础设施产业,商品生产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休闲产业等紧密相连,同时带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但它的发展要受基础设施、文化休闲产业等制约和影响。突出表现在:一是交通阻塞。2004年“五一”广州各高速公路入口大塞车,5000名乘客飞机晚点。少林寺景区附近的狭窄路段让游客白白停留半个多小时等。二是购票困难。在”黄金周”期间,火车票、汽车票、巴士票等都是比较难买的。旅客在景区游玩的同时还要担心回程车票的购买问题。三是旅游景点容量不足,景区破坏严重。国庆“黄金周”前六天,莫高窟共接待游客19875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日益增多的游客带给莫高窟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世界人类文化遗产”难堪重负。四是食宿困难。据调查显示,55%的被调查者对旅游景点的食宿不满意:36%的被调查者对旅行团降低食宿标准有意见,从“黄金周”弊端可以看出,旅游业的滞后性也是充分体现在它的“连锁效应”所带动的产业上。

信息不对称导致“逆向选择”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存在“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所有相关经济主体都真实、准确知道的信息就是公共信息,只有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对象独有的信息就是专有的信息。私有信息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信息不对称”,最终使消费者在利益选择中出现了“逆向选择”结果。在假日消费中,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中交通、住宿、商品质量、价格、服务质量等等信息占有量少于各个旅游景点经营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相关信息的拥有处于“不对称”状态,导致了资源配置失调,市场秩序混乱,景区严重超载,生态环境惨遭破坏,商品质量问题多多,服务质量下降。以2004年“五一”长假期间为例,从4月30日中午12点到5月7日5点,全国假日办总值班室共接到近千个旅客咨询和投诉电话。消费者“逆向选择”的结果使人们对“假日经济”由积极参与逐步转变为冷静观望,“假日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好初衷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消费方式的变化对“假日经济”的影响

对消费者而言,“黄金周”消费是一种购物时间的转移和重新选择,是一种消费区域的移动变化。如果每年的收入一定,一般在其他月份的开支就会相应减少,也既是说消费者的消费绝大多数都是理性消费,节日性的冲动消费只占很小的比例,“黄金周”没有达到大幅度刺激消费者产生需求的作用。然而对商家方面,“黄金周”集中消费,商家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对其硬件设施的要求。短时的繁荣过后,“黄金周”后销售增长幅度迅速回落,造成了在此之后长时间的供过于求,暴冷暴热,不利于企业正常安排生产,稳定发展。社会整体方面:“黄金周”中的消费火爆和其后的销售增长幅度迅速回落,使不少经济人士认为集中消费并不是一件理想的事,破坏市场均衡,各项旅游资源不能得以充分、合理配置,造成多数时间资源闲置,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也不利于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假日经济”在我国形成时间短,不成熟,是正在发展的经济模式,这种集中消费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因噎废食显然是不可取的,寻找“假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途径才是明智之举。

加强国际国内市场建设

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产品开发单一,缺乏高水平筹划和包装,加上财力不足,促销乏力,因此造成热线过于集中的现象。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城市自身的承载能力,改变旅游管理体制中的条块分割,职能弱化等弊端,使旅游管理一体化。研究国外市场,开拓国际旅游市场,既可以组织出国旅游,也可以组织入境旅游,一方面增加了国家的外汇收入,另一方面对过于集中的假日消费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进行市场细分,开发新的旅游项目,发展城市周边旅游和城郊旅游,如:中小学生“高校游”。细分老年人市场。目前,我国已达0.88亿,占总人口7%,据测,2020年,我国65岁老人将占总人口的11.8%,21世纪中叶将占总人口的1/4,银色消费浪潮已经出现,老年消费市场潜力无限。提高旅行社的竞争能力,改变小、弱、散、差状态。

规划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黄金周”的硬件建设应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可将旅游景点,大中城市与旅游休闲相关的诸如道路、安全设施、娱乐设施、市民广场等进行整体规划,提高档次,集中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防范与治理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防范可能产生的问题,在每次“黄金周”结束后,总结治理经验教训。

加强“黄金周”相关产业链

百姓消费方式趋向多元化、理性化、精神化,对“黄金周”消费内容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所以,“黄金周”消费要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积极发展文化娱乐业。在积极发展报刊、图书、电影、音像等传统文化行业的同时,积极开展书市、花市等项目,注重参与性,增强娱乐性:如陶吧、布吧、果吧、玻璃吧等时尚休闲项目。兴建体育健身场所,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消费的发展。如:网球场、游泳馆、羽毛球场、健美中心等等。开拓农村市场,发展休闲农业。随着城市收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休闲农业为市民绿色生态环境和新的休闲娱乐方式。努力探索节日餐饮经营方式。如主妇型,即饭店为市民家庭陪送半成品或节日套餐。包办型,即饭店为市民预定节日家宴。系列型,即饭店为市民提供节日宴快送。

假日经济篇5

(一)“假日经济”给旅游企业带来接待和管理等的不确定性,增添了企业管理难度。“假日旅游”的人们的消费人群是极其多元复杂的,这些迅速激增的消费人群为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增添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合理安排假日紧张的旅游资源、如何安排假日接待工作、如何管理不确定的假日旅游人群等等,这些都是较为复杂而棘手的管理难题。(二)“假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知名景区人均资源少的矛盾。假日旅游对于知名景点的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选择假日出游的人们往往会选择去知名景点,因此著名景点往往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而且,知名景区在假日期间接待激增的游客,使得原本就不充足的资源显得更为短缺,游客在此不能获得预想的充足的休闲享受,消费体验大打折扣,这样又加剧了旅游企业管理知名景区的压力,容易激发旅游消费矛盾,给企业和知名景区带来负面影响。(三)旅游设施在假日经济中面临极大挑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假期旅游的人们在享受旅游设施带来的休闲放松之外,无形中也加大了对旅游设施的挑战,旅游设施在高频率的重复、连续使用之后,本身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且,骤然增多的消费人群客观上缩短了旅游设备检查维修的时间,降低了旅游设施的安全系数,容易诱发安全问题。

二、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把握“假日经济”

(一)打造完美服务形象。假日经济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是一个机遇,前提是要把握好这个机遇。把握好这个机遇有赖于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的协调配合。对于消费者而言,享受优质、温馨、完善的服务则会提升他们对旅游企业的赞誉,为此,旅游企业应该尽力打造完美的服务形象,尽力满足消费者的要求。对于旅游企业而言,高素质的服务员工是博得信誉的基础,应该注重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素质,制定员工日常行为准则,实行有奖激励机制。(二)做好假期旅游价格的相应调整。假期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进行客流的平衡,既不能让知名景区的旅游人数过过多,又不能让普通景区的旅游人数太少,因此,最佳的方式是利用价格机制来平衡,对于知名景区采用涨价的方式抑制客流,对于普通景区采用降价的方式吸引客流。(三)做好假期旅游的应急接待和管理准备。假期旅游人数剧增会给企业管理增添难度,因此,在假期之前应该做好相应的应急接待的准备以及管理准备。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在假期之前做好应急和管理策划,合理安排员工节前轮休、人员分工、设备检修及维护、房间预留、应急交通、餐饮、住房等问题,并切实保证游客安全。(四)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积极开发旅游食品。旅游产品的质量对于旅游企业赚得良好声誉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达到优质的旅游服务,打造完美服务形象,旅游企业可以尝试与一些优质的餐厅、超市、旅行社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行旅游定点制度,由旅游公司向游客推荐服务好、品质优的旅游定点企业,以便利游客并保证优质的全程服务。

三、结束语

假日经济篇6

【关键词】闲暇时间 假日经济 可持续发展

假日经济的由来

假日经济产生的前提是闲暇时间的存在。闲暇时间是一种与劳动时间相对应的存在,人们产生消费的时间几乎都包括在闲暇时间内,由于消费时间的长短不同,相应地也就有耗时性消费与省时性消费的区分。从时间概念上来说,消费时间的长短也就是省时性消费品与耗时性消费品的“时间价格”。基于这点,闲暇时间就具有了一种货币性质的功能,当消费者只在闲暇时间内进行消费时,其会倾向于在闲暇时间内去满足自身消费与服务需求的最大化。

为此,可以通过建模,探讨闲暇时间变化对于消费水平与消费人群结构的约束作用,已得出闲暇时间的约束模型就是消费者在闲暇时间段时所能选择的耗时性与省时性商品的不同组合。①同时,按基本数据分析,消费者劳动时间为一天8小时,休息睡眠时间为8小时,那么一天24小时内其闲暇时间就有8小时。

假设有省时性商品,其每消耗一个单位的省时性商品就需要两小时,而消费一个耗时性商品则需要四小时,那么我们可以分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约束作用下,闲暇时间用以消费商品的数量会受到时间的影响,闲暇时间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耗时性商品的消费数量,同时还会促进省时性消费的增加。②因此,闲暇时间越多,则商业活动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发生,并且更为活跃。基于此,假日经济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

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

假日经济是一种闲暇时间内发生的经济现象,它作为社会总消费的一部分,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当前,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出集中化和调控不足两大特点。

集中化。目前,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缩短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方面,假日经济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集中分布于三个黄金周内,甚至国内把假日经济就理解为“黄金周经济”。这也造成大量的企业与公司在黄金周到来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宣传与经营管理,导致“黄金周经济”扎堆的现象,这种过于集中的经营方式的弊病也相当明显,供需不平衡被进一步放大,消费者在黄金周消费存在井喷现象,波动过大的经济消费特点也对相关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每到长假时间,交通部门的压力就骤然增加,同时各大景区也人满为患。

另外,由于集中性消费的特点,平时能接待2000人的旅游景点,可能在假日要接待5000人,势必会造成服务质量的下降,这种供需的严重不平衡也埋下纠纷与安全隐患。甚至有游客投诉,去了旅游景点,没有看到风景,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同时,大量的旅游人流也造成旅行社之间的盲目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有的打出“低价出游”“零团费”等幌子,却暗中降下接待标准;有的以次充好,强迫购物,过景点而不入。这样的旅游质量自然无法使消费者提及享受与开心。

同时,假日经济的过于集中,也造成了生态的透支。旅游景区人满为患的结果是造成旅游设施的超负荷运转,新闻中对于黄金周环境污染的报导屡见不鲜,不仅大量的垃圾让景点遍地狼藉,而花木的严重破坏也造成景点可观赏度的持续降低;与人流一同到来的还有大量的旅游噪声污染,宾馆餐厅、娱乐场所拥挤不堪,当地居民的生活工作受到极大影响。特别是在假日里集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与平时相比大大增多,过多的人流对于景区的管理提出了严峻要求,当设备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未排查,消防工作疏于防范,交通管制与疏导未达要求等情况存在时,在人流数量的放大效应下,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与发生后果的严重性急剧增加。

调控不足。假日经济关系着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生态环境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政策交通等各方面的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角色,政府不仅要担当起假日经济的指挥棒职责,同时还要细化管理,对公安、通信、旅游、工商、交通等部门进行协调统筹,进而达到满足游客综合的目标。从这一角度来说,目前我国假日经济由于宏观调控上的不足,存在着较严重的难购票、难订房、安全卫生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

同时,目前我国假日经济还存在着市场供给结构水平低,消费水平低的问题,很多假日经济的经营者把消费理解得相对简单,其经营的重点放在吃喝玩乐四个字上面,而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产生了距离。从最初的走马观花式的图新鲜,到当下注重文化品位与文化熏陶的旅游需求,这不仅体现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质,同时也对旅游服务的提升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国很多景区不善管理与维护,景点特色几十年如一日,不重视创新与文化深挖,不重视新旅游热点的开发,在全国各地很多“民俗游”、“文化游”的景点,都还停留在建几个仿古建筑,放一些仿古商品的阶段,并且风格特点大同小异、互相模仿,让很多旅游者感觉索然无味,这难免会影响到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势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增长最终是需要靠内需来拉动的,需求越旺盛,则产出与相关产业也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1997年起,我国面临着通货紧缩的严峻形势,国家立足于长远经济发展的目标,就开启内需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黄金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次调控,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挥,以旅游为龙头的一系列相关产业链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壮大。这种基于闲暇时间的经济应用模式,有效利用了闲暇时间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进一步解放了消费力。而支持黄金周经济的基础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由于社会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其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具有了一定的水平,社会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物质资料也具备了相应基础,再结合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也就建立起了闲暇时间模式中的货币消费基础,这几个因素综合作用,为假日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时间、公共服务、政策法规等全面的条件,进而把假日消费提升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从过去的求温饱,到现在的求放松,温饱满足后,文化与精神消费自然会成为消费的主要方向,而这种消费心理的变化也促进了消费行为的达成。总的来说,假日经济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就是一种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后,消费心理与消费能力同时提高的积极成果。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具有浓厚的文化传承性,自然风光丰富多彩,各地民族风情与文化古迹引人入胜。特别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古都与古文明建筑等旅游资源,具有着先天性旅游优势。而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其自然生态与社会传统保存较好,与当地自然风光一起成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景点观光地。

另一方面,我国有许多抗战时期的革命胜地与故居,红色旅游也成为我国旅游的一张亮眼名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也在逐渐加快,在引入国际旅游服务意识与方法后,结合我国独有的旅游优势,为提升我国旅游供给能力注入了强劲的力量。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居民消费模式的更新,消费观念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消费的大幅增加。对于目前我国人民的心态转变而言,很多人已经把消费作为工作挣钱的直接动力,这一深刻变化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内因,也是保证我国假日经济发展长期稳定的重要保障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基础设施的建设大步推进,现代化交通发展日新月异,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升级,把很多景点从过去的乏人问津变成今天的热门景点,交通工具的变化也大大提升了假日经济中旅客在路上的舒适度,随着公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不断竣工,更多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自驾游、全家游,进一步提升了假日经济的耗时性消费达成率。

而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经济的全面重视,也拉动了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外出旅游时宾馆、商业、停车场、旅游景点、公厕、通讯、环境、饭店、医疗等基础设施为旅客的出行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而旅游人群的涌入也进一步提高了这些产业的经济效益,相互促进的结果就达成了这些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与服务质量的主动提升。在中央的号召下,各项政策出台都是为了提高旅游经济成效,以经济来带动当地发展,这也使得假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假日旅游的相关设施与配套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建立闲暇时间约束模式。从目前我国假日经济发展来说,我国生产力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人们收入还未达到全民参与假日经济的地步。从这一点来说,假日经济如果失去了强劲的购买力,那么其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考虑到假日经济对于全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声音表示要通过在我国建立起像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国民休假制来作为“黄金周”的替代。这种思路是基于闲暇时间约束力对于消费的影响,希望通过有效的时间调整让更多的人从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消费,更多地参与到假日经济中来。但考虑到国民休假制度作为一种带薪休假模式,其建立需要强大的财政支撑,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足以支撑起全民带薪休假制度,如果冒然用这种方式来代替“黄金周”,其最终效果可能并不乐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小长假的兴起是对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新尝试,与“黄金周”相比,小长假对于促进旅游者周边邻近旅游景点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对于自身就具有一定特点的小景点,其分布于城市周边,在距离空间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小长假这种闲暇时间约束模式,正适合去这些小而有趣的景点。

从假日经济对于全国经济的促进角度来考虑,“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由于这些景点往往正处于城市辐射区间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黄金周”人流车流的压力下,更愿意选择轻松出游,用两三天时间去自己所在城市周边的具有历史风味的小镇,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小村庄,或者是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小景点、农家乐等。而在全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这些小景点的当地居民对于旅游经济的敏感度很高,为了提高自身旅游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他们更善于把握与利用游客闲暇时间的规律,对于提高自身旅游服务质量也有着强烈的动力。

由于景点范围小,前去旅游的人数虽不像大景点那样多,却也已经足够推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且由于去景点的人数少,每个旅游者得到的服务质量也就相对更好,甚至在那些小镇子里,旅游者更能享受到原汁原味的小镇古朴生活,当地卖的工艺品可能比量产的热点景点所售的价格更高,但由于其中所蕴含的手工制作与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态度,作为一种耗时性消费品,其产生的经济价值更高。在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甚至比热闹的大景点更多。在此情境下,也催生了更多的人利用周末时间来进行放松旅游,而本质上,这些假日旅游都属于闲暇时间约束模式的不同应用。③

树立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来说,经济发展是首要的,只有经济基础牢靠了,才能打下坚实的居民消费支出基础。而在政府调控方面,对于假日经济要从长远计,对于旅游质量要提出量化性指标。从很多的旅游投诉新闻报导中都可以发现,很多地方政府与旅游经营者,由于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所在,当其景点接待量已经达到极限时,还是不作处理,造成整个景区爆满,甚至景区只见人不见景。对于这种思维,当地政府就应当进行正确引导。从安全角度考虑,任何的景点都应有一个人数上限,这不仅是保障旅游者自身的基本权利,让其旅游可以物有所值,同时也是一种对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态度,过度透支旅游资源,执着于挣“快钱”,挣“热钱”,只会造成整个景区的破坏与长期发展受损,而整个景区在旅游者心中的印象也会大打折扣,最终影响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设立综合管理机构。对于假日经济来说,目前我国尚缺少专业性管理机构,各级政府应设立一个针对于假日经济的综合管理机构,以研究闲暇时间约束模式对于当地旅游经济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法规,对假日经济过于集中的特点与矛盾,进行重点治理与专项整治。强调当地旅游服务质量,对涉及到旅游相关产业的各个商业机构与商户进行量化管理与指标考核。建立起良性竞争的旅游管理制度,建立起及时反馈、有效处理的游客投诉反映渠道,把保障游客权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另外,注重对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注重多元化管理,引入国际旅游管理思路,对当地的旅游经营人员进行假日经济与旅游服务的专项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为促进假日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对于假日经济而言,闲暇时间的约束作用提示了居民在假日经济消费上的时间规律,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从调节假日经济过于集中开始,同时还要立足于假日经济的服务质量,把眼光从短期“量”的目标中放出来,更多地把假日经济服务的“质”提上去,从而保障我国假日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

(作者为内蒙古商贸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魏翔:“基于闲暇时间—效用函数的居民消费研究—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经济科学》,2006年第4期。

②郭琦蕾:“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入境旅游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假日经济篇7

1.缺乏假日体育旅游经济的意识

很多经营者和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假日体育经济的内涵,没有充分利用节假日发展假日体育经济。尽管体育旅游的利润约是常规旅游的3倍,但很多旅行社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准备不足,最后只能放弃赚钱的大好机会。此外,广大民众的消费观念还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由于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同时宣传力度的匮乏也使人们缺乏对假日体育的认识,很多假日体育的信息也没有充分了解。在市场经济中,只要谈到“营销”这两个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单一的价格战”,体育用品的价格一降再降,这就是通常人们见到的营销方式。但实际上,在营销学中,有很多营销手段,而广大体育商家却仅仅采用“价格战”这种方式,营销方式简单。实际上,各体育商家应结合各地区、各时段、各节假日的不同,研究制定不同的规划和措施,采取合理的假日经济营销策略。

2.缺少富有假日体育旅游特色的体育产业

目前,大部分国内外的体育产业都是采用明星代言的方式,体育产品很少有根据节假日的特色进行包装和宣传的。利用明星代言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如果每个体育产品都采用同样的宣传方式,势必会降低它的吸引力和关注度,而且明星代言主要是对年轻人有较大的影响,至于中老年人效果却并不明显,因此针对体育产业,非常有必要开发其他包装和宣传方式。

3.缺少专业教练的指导和培训

在节假日,很多体育项目和活动都呈现出僵硬的状态,人们只是被动地去接受和玩乐,体育产业的匮乏根本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尤其是那些新颖、刺激以及独具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像蹦极、漂移、攀岩等等,此外其他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还没有开发出来。而像乒乓球、羽毛球以及网球这类有较高技术要求的项目,漂流、滑水、登山等有较高安全性要求的项目,如果有专业教练的指导和培训,就能提高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技术水平,更好地保障其人身安全,大大增加消费人数。体育旅游对我国假日体育经济的影响假日体育经济是伴随着体育旅游营运而生的,它指由于人们在节假日中的体育旅游消费实现的总的商品价值。现阶段,我国的假日体育旅游经济消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类别:

(1)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与旅游相互融合的一个综合体,是体育旅游消费的正面写照,推动销售运动系列的运动产品。特别是针对假日体育旅游,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体育旅游,运动健身和户外出行活动,由此对体育运动系列的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与此同时,在节假日,很多体育商城推出降价、换季以及有奖销售等各种营销手段以吸引潜在消费者。

(2)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体育旅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平台,是国家对外展示独有魅力的真实写照。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网络媒体宣传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对发展体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地位。利用先进的科技技术,大力宣传国家丰富的旅游资源,普及大众体育旅游精神,深入民心,使人们逐渐形成体育、旅游和健身三者相互协调的理念,将体育旅游的社会公众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从体育旅游经济方面来说,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加大投资建设、管理和维护,投资体育赛事的运作,不仅推动了全国国民总值升高,显示出了体育旅游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改善了体育旅游的社会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体育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我国的体育旅游事业已经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许多体育户外运动项目,像攀岩、漂流、蹦极、徒步以及一些水上项目由于大多分布在郊区,都需要等待节假日才能进行。目前,人们愿意更多地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然而在城市周边郊区的体育旅游仅是带有体育运动性质的常规旅游,还远远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国际上公认的体育旅游是那些有明确目标,路程较远,过程较为艰苦,要求较高的意志品质和体能的体育活动,像登山、探险以及自行车户外长途旅行等等。在国外,这样的体育旅游项目已经相当普及,而且参与人数众多,路线越来越长。但在我国,由于这类体育旅游娱乐性不强,过程艰苦,时间和金钱花费较大,所以还不是很普及。这主要因为现阶段我国民众对旅游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购物、观光以及餐饮等层面上。

(4)针对不同的体育旅游产业,在旅游者旅游时欣赏、观看、参与各项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满足体育旅游活动需要的同时,也可以承接一些业余性比赛或者举办一些带有商业性质的体育竞赛活动,通过吸引高水平的体育运动队伍来参加比赛,获得更多的体育旅游经济利益。此外,由于体育活动具有季节性、时间性以及周期性的特点,很多体育设施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节假日体育活动和健身的需要,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像学校以及企业的体育资源可以在节假日期间对公众开放,不仅提高了自身体育设施的利用率,而且也可以通过收取费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一些体育场馆还可以举办商业活动,比如利用节假日举办商品订购会、演唱会或者其他商业活动。因此,在假日体育旅游经济中,体育产业除了实现其发展体育运动目的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多元化经营。发展我国假日体育旅游经济的对策进一步对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就是指在旅游者参加体育或参观体育活动的同时,必须加大体育旅游场地对广大群众的开放程度。只有提高大型综合性体育旅游场地的开放程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现阶段,我国很多学校、企业都拥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体育旅游条件,尤其是广大高等院校,利用节假日向广大群众开放体育旅游资源,对外经营,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国家也能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减少财政拨款,做到体育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利国利民。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对假日体育经济来说,较常见的营销手段有事件营销和公益营销。历数过去的奥运会和世界杯,很多企业都采用了事件营销的策略。但采用事件营销策略必须要做到:事件不仅能够吸引目标群体,更主要的是打动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参与进来。企业和他们的品牌必须紧扣事件主题,不能独立开来。事件营销的目标是要提高企业或者品牌的知名度和认知度,并不是提高事件本身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假日经济篇8

假日经济给商家提供了机遇与挑战。郑州位于中原要地,商业化建设迅速,2004年在福布斯中国内地最佳商业城市排行中位居第49位。零售业作为其主要行业,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一、郑州零售业假日市场形成的背景条件

(一)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在宏观调控和经济内生动力的推动下,郑州市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有力地刺激了消费需求。据郑州市经济动态统计分析,2005年元月至四月份郑州市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1661元,同比增长13.6%;生活消费支出为855元,同比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17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59元,同比增长19.7%;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281元,同比增长11.2%,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332元,同比增长11.1%。

受“假日经济”的影响,全市消费品市场承接上年良好的发展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元月至四月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01.5亿元,同比增长14.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38.4亿元,同比增长15.4%;分行业看,餐饮业完成零售额29.9亿元,同比增长30.7%;批发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65.3亿元,同比增长13.2%。

(二)形成商业圈基地。按照郑州市有关零售网点建设规划,根据“商圈”理论、商业网点的辐射范围,在未来近20年,郑州将形成三大市级商业中心,分别为二七商业中心、龙湖商业中心和碧沙岗商业中心。

二七商业圈最初以百货零售商业为主,几经沉浮后,现在已形成了以北京华联购物中心、金博大购物中心、通利、国美等一批零售商业企业和专业连锁企业为主,包括大型百货、综合超市、品牌专卖、图书批发等几乎所有的零售业态的商业中心。碧沙岗商业圈以商业大厦为中心向外幅射,苏宁电器、五星电器的加入支撑烘托了郑州西区的商业消费和商业气氛。郑东新区开发建设是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龙头项目。龙湖商业中心的构筑重心是建设一个以多功能的景观商业街为主轴,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商业生活街区。其中CBD(中央商务区)商业步行街有多家龙头主舵,汇聚了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日本、澳大利亚的多元化投资主体,使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多姿多彩。目前商业步行街建设全面展开,其繁华未来触手可及。

二、假日经济中零售商的经营现状

(一)销售额大幅增长。从许多商场的经验来看,双休日的营业额通常比平时大约增加1倍,而春节、国庆节、“五一”等重大节日比双休日的营业额还要高。事实上我国现在占全年1/3天数的节假日所创造的营业额达到全年的1/2左右,假日购物已成为百姓休闲的一种主要方式,同时也是零售商扩大销售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5年4月3日,“2004年中国零售企业前100家销售统计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张榜。在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合的该统计表中,百联(集团)有限公司以676亿元销售额蝉联第一,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以239亿元销售额名列第二。河南的通利量贩、丹尼斯百货、八方电器、金博大购物中心、双汇商业连锁5家零售业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河南通利以22.78亿元的年销售额排名国内零售业百强的第55位,成为河南排名最靠前的零售企业。

(二)经济效益增加不明显。与销售额步步攀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假日经济中大型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并未出现同比增长。其主要原因是目前商业企业的经营水平比较低,营销手段落后,往往只能靠打折、送礼等降价手段来刺激销售,看起来是销售额大幅增加,但实际上利润率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另外,为了搞好节日促销,商场要花大力气布置环境,组织文娱活动,进行广告宣传,加之营业时间延长所带来的水电、工资支出,使得大商场经营成本上升。因此,商店生意火爆而效益平平成为假日经济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三)观光效应突出。近年来,随着大商场越来越多,彼此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场的装修也日趋豪华,成为城市中一处处新的景观。在节假日中,许多家庭选择逛商场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商场客流量剧增。商场通过制造“观光效应”,目的是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但是,在喧闹的假日人流中,消费者观光者居多,实际购买的少,商场的营业额与实际客流量严重失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大商场装修豪华,固定资本投入大,商品价格偏高,使得大量低收入消费者难以接受;二是大商场的定位趋同,经营没有特色,基本上是千店一面,难以获取消费者的认同和偏爱;三是除了降价促销外,大商场在节假日缺乏有效的促销手段和特色鲜明的商品,难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四)促销误区频现。促销是商家广泛采用的竞争策略。在假日促销中,除名目繁多的品类节日,如空调节、冰箱节、厨卫家电节日等之外,还有众多依据国家法定假日和其他节日而来的联合促销日,如五一、国庆、春节、元旦假日,以及元宵节、情人节、“3·15”、中秋节等等。名目繁多的促销节日有时让消费者无所适从。促销过频导致效果不佳。商家不仅是在大量浪费资源,而且还是在拿自己的经营模式和品牌形象。

具体促销行为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促销方式较单一。每周周一到周五,商品价格稍高,周六、周日两天,商品价格偏低。这种促销模式使促销频率过高,使消费者失去信赖感;同时周一到周五,消费量小,商家的运行经费高,周末两天,消费量激增,会导致销售人员短缺与服务缩水,增加投诉和降低成交率;另外,促销中弄虚作假、特价促销现象使消费者与商家的矛盾增多,暴露出郑州市场促销手段的贫乏,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不利于商家的长远发展。

服务意识淡薄是制约商家营销的瓶颈。目前,郑州一些商家的促销,将重点都放在了“能看得见的”商品上,包括商品降价、让利等,而对于“看不见的”服务,则认识不足。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对服务的要求比对商品本身的要求还要高。商家重促销、轻服务的做法,很容易造成顾客的流失。

假日经济篇9

[关键词] 铁路客运 改革 创新 营销 法制

近几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国家节假日政策的调整,旅游环境的改善,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假日出游的行列中。假日旅游带动产生的“假日经济”,已悄然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经济热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一度被人们称为“夕阳工业”的铁路与号称“阳光产业”的旅游业有机地结合,成为日益火爆的“假日经济”中一道美妙的风景线。不再以“老大”自居的铁路,在假日旅游运输中作出了“老大”的贡献。铁路由于车票票价低廉,受气候影响较小,安全有保障,相对公路运输更便捷,近几年在速度和服务上的改善等创造的有利因素,赢得大量的旅游客流。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五一”节七天假期内,全国有4600万人出游,旅游消费180亿元。铁路仅直通旅游列车就开行了153列,同时还增开了直通临客200列,管内临客715列,全路共发送旅客2712.7万人次,其中5月1 日发送旅客达413.5万人次,比同年春运最高日还多4.3万人次。尽管最近几年随着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国家有关部门对主要景区(点)、宾馆酒店等接待游客人数做出了严格限制,人们出游也更趋理性化,不像2000、2001年井喷式地集中在几个长假期、黄金周,但全国一年出游的总人数仍呈稳步上升之势,2006年、2007年“五一”、“十一”长假期间铁路直通旅游列车开行列数、增开直通临客列数和管内临客列数,发送旅客人次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15―30%,这给谋求跨越式发展的铁路客运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假日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和时髦,已渐渐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一种消费习惯。“假日经济”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以及可预见的巨大市场潜力,都驱使着各种交通行业使出浑身解数,争抢这份诱人的大蛋糕。铁路客运要牢牢把握“假日经济”的无限商机,抓住时间约占30%、客运量和客运收入约占40%的“两运两节”(春运、暑运、“五一”、“十一”),必须充分挖掘“假日经济”的巨大潜力,打好改革、创新、营销和法制等四张牌,在完成运输任务的过程中争创更大效益。

1 打好改革牌,为开拓市场创造良好环境

1.1 铁路客运部门改革的意义

铁路客运部门要继续占有“假日经济”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上风,就必须继续大胆改革,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善于学习借鉴同行业和相关行业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不断地总结经验,革新经营方式和策略,逐步改进一切不适应市场竞争的管理方法和体制制度,从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1.2 铁路客运部门改革的途径

在假日特别是长假日以及旅游旺季期间,铁路客运部门应对现有的运输体制和管理模式进行调查研究,消除其中的“梗阻”环节,改革以往计划运输的模式。

1.2.1 运力的调配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旅客的需要及时调配运力,有效提高运能,注重效益的运输组织办法,积极挖掘客车潜力,重点满足旅游热线客流的需要。

1.2.2 程序的优化

根据旅客对运输产品质量要求高、时效性强的特点,改变以往限制过多过死、程序繁琐的弱点,如对提前25个工作日上报旅游专列开行计划,提前7-10日批复开行计划的程序进行优化,在7日内完成旅游专列开行方案的上报批准一整套程序,以适应客流的需要,利于组织旅游团队。

1.2.3 列车的排定

应尽可能安排“夕发朝至”的旅游列车,采用“双优列车”开行节日临时客车,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扩大编组,加挂硬卧、软卧,开行全列卧铺的长途旅游专列。

1.2.4 车辆的管理

对假日旅游列车车辆管理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也亟待改进,如各地旅游列车集中到达某一景区,并在那一摆就是两三天(因为乘此车旅客仍需原车返回),不仅出现车辆停放困难,而且浪费运能,浪费劳动力和物资资源。如果进行资源共享改革,对旅游列车实行归口管理,上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如上海的旅游列车将上海的游客载到厦门之后,可将厦门的游客载到武夷山,再将武夷山的客人载到厦门,此时正好与结束厦门旅游的客人的乘车时间相衔接。在实际运作中,对旅游列车实行管理的集团公司,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全路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统筹安排,确定最佳开行方案。即在合理有效利用运能的基础上,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2 打好创新牌,树立服务社会的品牌意识

2.1 铁路客运部门创新的意义

随着运输市场竞争的加剧,旅客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要求我们要勇于创新,要敢于创新,更要善于创新,以适应旅客需求为最终目标和努力的方向,树立品牌意识,以服务人民为基点,以满足社会不同层次旅客的最大需求为核心,推陈出新,开发出有吸引力的旅游名品,不断推出精品名牌。

2.2 铁路客运部门创新的途径

面对日趋激烈的旅游运输市场争夺,铁路客运应进一步贴近市场,适应旅客对假日旅游乘车环境的高要求,这就需要铁路运输企业一方面在硬件上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旅客列车的服务设施,优化旅客的乘车环境;另一方面在软件上重视和培育一批高质量适应旅游列车服务需求的乘务人员,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满足旅客在时间、价格、速度、舒适度上的要求。归结起来就是要在假日列车运行机制上创新,在旅游产品上创新,在服务方式上创新,在服务质量上创新。

2.2.1 硬件方面的创新

旅客对假日旅游的乘车环境要求高,这就要求铁路客运部门在充分市场调查和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旅客心理的品牌定位,围绕品牌整体方案进行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投入,对列车设备设施进行改进完善,改善旅客列车的服务设施,优化旅客的乘车环境。

2.2.2 软件方面的创新

一是服务质量的创新。在客运职工服务队伍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比学赶超”活动,不断更新服务技能和方法,拓宽服务旅客奉献社会的服务途径,使之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的需要,全面综合提高客运整体服务质量,成为在客运市场争夺中“叫得响、拿得出、过得硬、受欢迎”的服务精品。

二是开行方式的创新。在旅游列车的开行方式上切实做到短途旅游公交化――随停随上随开,来去自如,方便快捷,还可购买月票季票,让旅客坐火车旅行真正享受汽车公交化的待遇;长途旅游全程――整个旅途过程中吃、住、行、购物、娱乐和返程的车票,铁路全程、负责到底,旅客只需购买一张车票就可“潇洒走一回”。热线旅游开车引流――对景点旅游较为集中可能给旅客造成吃、住、行、游困难时,应适时增开临时客车,以缓解景点的客流。

三是旅游产品的创新。要进一步开发全新的旅游产品,比如在传统旅游线路外推出野外自助旅游、探险旅游等,还可根据不同消费群体,组织教师、科技工作者、老年人、劳模等旅游团体。

3 打好市场牌,积极培育市场竞争力

3.1 培育市场竞争力的意义

假日运输中,因客流高度集中给铁路运输带来了公路运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铁路大容量的运输载体深受团体旅客的欢迎;假日公路堵车,而铁路畅通无阻;火车的安全和活动空间大也是不容忽视的优势。目前,我国每人每年可享受法定节假日114天,约占全年的1/3,1/3的节假日创造的效益却占全年的1/2,而假日消费的35%又集中在几个长假期间。可见“假日经济”的市场是巨大的,铁路客运部门应牢牢把握住这一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市场,在继续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的开拓与培育。

3.2 市场竞争力培育的途径

3.2.1 掌握旅客心理

研究和开发适应旅客心理的旅游市场是市场竞争力培育中的重要一环。想要占据市场首先要占据人心,只有占据人心才能真正占据市场,让成千上万的旅客在诸多竞争方式中将铁路作为首选方式,首先就要赢得旅客的心理,赢得旅客的心理才能赢得旅客的行动。为此,摆在首要位置的是要站在旅客的消费立场上,按照旅客的需求确立自己的营销目标,而不是以达到自身目的为目标。

3.2.2 把握消费心情

时下国民的经济收入虽有明显的改善,但中国人过日子的节俭和精打细算的传统依然存在,铁路运输部门在开发假日经济的旅游市场时就必须从国民消费心理出发,精心设计让旅客真实感受实惠的服务。

3.2.3 让旅客有满足感

单纯地让旅客掏出钱来加入旅游消费还不够,还要让旅客有满足感,比如团体票打折、免购某个知名景点的门票、赠送旅游纪念相册或有意义的纪念品等,这在培育运输市场竞争力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2.4 开展整体营销

铁路客运不应单打一地进行市场开发,应与铁路多经、运输、宣传等部门联合协作,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参与、一体营销、全程服务,充分发挥铁路营销的规模效益和整体优势。

3.2.5 主动市场营销

应彻底改变以往“等上级、靠政策”的做法,主动向市场出击,加大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和营销宣传力度,做好预测工作,突出特色服务,推出“夜行昼游、行程便捷、服务上乘”的旅游专线,上门找客源,并加强同旅行机构的定期联系与合作,主动妥善做好整个旅途过程的食宿安排,以优质周到的服务获取旅客的认同。

3.2.6 丰富出行内容

铁路客运部门还应根据旅游客流消费档次高的特点,添加列车附属设备,如车载电视、电话及娱乐服务设施,还可根据需要开办音乐茶座、休闲沙龙、小型酒吧等,同时以自助餐方式推出各地风味特色食品,让旅客在玩、吃等方面有更大的选择。

4 打好法制牌,确保市场竞争的健康发展

4.1 加强法制建设的意义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一段时间内,老百姓中长途出游仍会选择铁路,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紧紧抓住旅游这个长期的“热点”。铁路客运部门要在“假日经济”中长期持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就要以依法经营为前提,在主动维护旅客的正当消费权益上下功夫,确保服务质量,而这些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以法制的手段规范服务行为来实现。

4.2 加强法制建设的途径

1999年3月5日,铁道部颁布了《旅游专列运输管理办法》,标志着铁路在开拓旅游市场上迈出了依法经营的第一步。2000年铁道部为提高旅游专列的服务质量,特规定在各趟旅游专列上发放旅客意见反馈表,对有旅客投诉而不作出处理的旅游专列,将责令停开,近年来对旅游专列的管理日趋严格规范。可见铁道部对提高服务质量,占有旅游运输市场是十分重视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铁路对旅游运输的管理还停留在强制性的政策规定上,还未能形成法规制度,还未能上升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高度。

4.2.1 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变化,现有的管理手段需要有所突破,要由依靠政令管理转向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法律法规需要不断的补充完善和健全,现有关于旅游运输管理的法规制度太少,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旅游运输市场形势,需要下大力气,从发展的角度,研究旅游运输市场的规律特点,本着保护旅客正当合法权益和铁路运输企业的整体利益为原则,探索新形势下的依法经营之道,逐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形成铁路关于旅游运输的法律规章体系。

4.2.2 加强客运人员教育

要进一步加强对客运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宗旨意识教育,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自觉运用法规制度来规范自身的服务行为,杜绝一切侵犯旅客权益、有违职业道德的事件发生,确保铁路客运服务的良性健康发展。

假日经济篇10

前天,刚刚完成国庆工作任务的陶先生在旅游信息网上为自己确定了一条“黄金旅游线路”,趁着节末在广州周边“潇洒走一回”。如此方便到位的服务在今年国庆其实并不鲜见,连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也热情来帮忙:拨通121,近期天气任你查;打通12315,消费投诉有去处。

国庆期间,记者发现广州各大商场已悄悄“换妆整容”:广州百货大厦将一层到九层重新布兵排阵一番;天南百货也玩“变身”,把二层成绩不佳的家具“搬走”,扩大了电器和首饰的经营面积。尽心服务,更是今年国庆新特色。广州百货精心推出“经理节”,把厂长经理请到柜台,亲自向消费者推介商品,通过推介服务,扩大了普通消费者和商品生产决策人的交流,也带动其他综合商业服务的发展,实为造势“高招”!

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商家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为消费者营造更加舒适惬意的消费环境上,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的比拼,而不再无休无止地纠缠于单纯的价格战中。   高新企业来抢滩

正当传统商业为“假日经济”而打得如火如荼时,今年国庆,很多高新科技企业也学“精”了,各出奇招,意欲瓜分这块诱人的蛋糕。

“神州在线”从9月30日开始就连续数天在宏城广场、中华广场、各大电脑城和地铁站等地,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上网卡促销展示活动,仅5天时间,“神州在线”上网卡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万元大关。而其他各大网站也纷纷配合国庆做品牌推广,大有去年“烧钱”之势!

目前,互联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已越来越凸现出来,上网、逛电脑城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节假日里主要的消遣活动之一。高科技企业自然不会放过如此诱人的商机,目前仅广州一地,大大小小的电脑城一到周末或节假日都有不少大型企业如摩托罗拉等开展各种各样的促销、展示活动。   文化成了“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