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7:41:46

皮肤科医生论文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1

1疑难病例讨论的重要性

继续医学教育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对临床医师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继续医学教育旨在提高医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患者及公众提供服务[2]。只有通过医学继续教育,才能使临床医师不断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更好地为临床工作服务[3]。继续医学教育有着多种学习的形式,培训班、疑难病案讨论、学术专题讲座、院内学术活动、远程教育、等是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形式[4]。云南省为多民族、多气候类型地区,皮肤疾病谱广、疑难危重疾病高发,同时也是全国艾滋病相关皮肤病、麻风和光损伤皮肤病重灾区,医疗卫生资源较发达省市相对匮乏、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皮肤性病患者“三多”都在全国前列,即患皮肤性病种类多,各种疑难病多,皮肤疾病顽症多。由于基层皮肤科医师不具备专业的培训,许多患者的皮肤性病没能得到及时、正确、规范的诊治,发展为慢性、恶性皮肤疾病。针对本学科为形态学学科,以图文并茂的疑难病案讨论形式对云南省全体皮肤性病科医生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充分体现了本专业的特点,同时可缩小基层和省级皮肤科医生诊疗水平差距,促进本地区整体皮肤性病学临床及学术水平的持续发展。云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定期举办全省疑难病案讨论会是云南省继续医学教育的特色模式之一.

2疑难病案讨论开展情况及成效

云南省皮肤性病学分会从2009年至2016年历经7年,已举办80余期全省疑难病案讨论会,于每月最后一周周五晚举行。主办单位由昆明地区各大医院及周边地州医院轮流承担,分别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总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大理学院附属医院、曲靖地区医院、楚雄州人民医院、玉溪市第一人民医院轮流完成。学术活动前一周主办方将患者的病史、临床皮损彩色照片、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整理并装订成册,送达各医院(保证人手一册),以便与会人员提前查阅资料。主办方根据讨论的相关内容提前查阅大量文献为病例汇报做好充分准备,主要内容包括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验,存在诊疗难点及解决方法,以多媒体的形式汇报病史资料,图文并茂,将病例的临床皮损特点、病理图片、同类疾病的易混淆点、中西医诊疗情况清楚地展示给与会人员。讨论采取现场提问、现场解答的形式,与会人员就疾病诊断要点、治疗方案及诊疗难点问题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最后由省级专家进行指导、点评及总结。会后把疑难病案讨论会内容整理后及时分享到云南省皮肤性病学专科微博、微信网络平台上,通过辐射带动作用,让省内从事皮肤性病事业的同仁们学习,提高其临床诊疗水平。云南省全省疑难病案讨论会通过7年时间的不懈坚持,已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发展趋势。主办单位从开始时仅由省级综合医院发展为省、市、地州级医疗单位均有能力主办,覆盖人员从皮肤性病学专业医务人员发展到皮肤性病学专业、风湿免疫专业医务人员和艾滋病防控、麻风疾控系统人员共同参与,搭建起医疗系统与疾控系统跨领域的互动平台,还多次邀请到国内顶级专家亲临讨论现场参与疑难病案讨论并予指导。7年来累计讨论皮肤性病疑难病例900多例,解决了大部分疑难危重患者的诊治难题,其中100多人患云南地方疾病如艾滋病相关皮肤损害、光损伤性皮肤病、麻风等。参会的各级皮肤性病科、风湿免疫科、艾滋病/麻风疾控系统一线医务人员、进修医生、在读研究生7000余人次得到培训,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得到了迅速成长。以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病案讨论为手段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提高了云南省皮肤性病学专业医务人员对疑难、复杂及少见皮肤性病的诊疗能力,培养了皮肤性病专科人才,对推动云南省皮肤性病学的整体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经验与问题

云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经过不断的努力实践,使疑难病案讨论成为具有我省及本专科特色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通过七年来的全省疑难病案讨论学术活动,不管是从病例的质量,还是开展的次数,规模以及覆盖的学员人次都呈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搭建起省级专家与基层皮肤科、疾控系统的年轻医生、研究生共同学习交流、成长成熟的良好学术平台,推动云南省皮肤性病科的整体医疗水平发展。开展皮肤性病学全省疑难病案讨论的经验:①集思广益,切实解决实际疑难问题:由于皮肤病、性病临床表现多样,组织病理表现复杂,省内外资深专家以患者为中心,由图文并茂的疑难病例资料为依据,集各专家的经验、智慧,共同探讨疑难、复杂、罕见的临床医疗问题。②分享诊疗经验,培养皮肤性病专科人才:省、市、地州皮肤科医师医疗水平参差不齐,各参会者会前查阅资料对各个病例有了初步认识和思考,讨论会上点评专家进行全面、系统的讲解、指导,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提供年轻医师、进修医生及研究生正确的临床诊疗思路,拓展了临床思维,分享了皮肤性病科常见多发病相关诊疗技术的进展知识,由此使他们的临床诊疗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更好地服务于临床。③跨领域合作,建立起医疗系统与疾控系统的互动交流平台:皮肤性病学专业、风湿免疫学专业医务人员与艾滋病防控、麻风疾控系统人员共同参与疑难病案讨论,建立起医疗系统与疾控系统的跨学科、跨领域互动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改善云南地区艾滋病相关皮肤病、麻风和光损伤皮肤病重灾区的现状。④利用现代科技传播疑难病案讨论会精髓,缩小基层和省级医院之间的医疗差距:利用微博、微信网络平台,实时转播疑难病案讨论会内容,打破时间、地域限制,为全省皮肤性病科成员分享经验,提高了云南省皮肤性病学整体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培养皮肤性病专科精英人才,缩小基层和省级医院之间的医疗差距。

4展望

在疑难病案讨论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分支领域、不同专长的省内外资深专家汇聚一堂,在临床上切实解决临床诊疗难点问题,在学术道德上甘为人梯,将其诊疗经验融于生动的图文,通过“传—帮—带”的形式使从事皮肤性病专业的年轻医师、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得以培养和拓展,对皮肤性病科常见多发病、相关诊疗技术的进展及疑难病例的诊治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系统理论水平及临床诊断能力。进修医生还能够将优秀的医疗经验带回到基层,做到学以致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已有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微博、微信网络平台,云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疑难病案讨论会这一独具特色而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的作用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必定推动云南省皮肤性病学整体学术水平和临床诊疗水平发展,使这一正在不断发展完善中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H.B.Slotnick,PhD.HowDoctorsLearn:EducationandLearningacrosstheMedical-school-to-practiceTrajec-tory[J].AcademicMedicine,2001,76(10):1013-1020.

[2]BornCT,DeLongWG.Orthopaedictraumaeducation:visionsforthefuturethroughtheOTA.OrthopaedicTraumaAssociation[J].JOrthopTrauma,1999,13(6):433.

[3]孟群.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历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18.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2

如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集医、教、研为一体,是一个亚专业齐全、人才梯队合理、专业优势明显的科室,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博士学位授予学科,教育部、卫生部全国统编教材“皮肤性病学”编委单位,也是国家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大疱性皮肤病研究中心”。拥有独立的免疫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病理实验室、真菌实验室、性病实验室和外科手术室、激光室(含美容)、治疗室、光疗室和面部护理室等9个研究与治疗单位;开设性病、大疱性皮肤病、皮肤淋巴瘤、变态反应、皮肤外科、疤痕与甲病、银屑病、光敏性皮肤病、免疫(风湿)、病理会诊、痤疮与秃发等11个专病门诊,专病门诊就诊人数占门诊总人数的1/6。

皮肤科现有在职医师16人,技术员6人,护士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7人;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7人,硕士学位5人,在职博士生3人。学科带头人郑捷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等三本专业杂志的副主编、《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影响因子4.351)编委。科内还有8位医师分别担任全国或上海市专业学会的青年委员、委员或学科组委员。

一、辉煌的历史

瑞金医院皮肤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皮肤性病学科之一, 1945年朱仲刚教授从法国圣路易医院归国后正式成立,并由其担任首任科主任。他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职业性皮肤病专家,也是中国现代皮肤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朱仲刚教授等一批前贤为今天瑞金皮肤病学科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在朱仲刚教授的领导下,学科取得迅速发展,先后在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成立了皮肤病理室和真菌实验室,尤其是职业性皮肤病的防治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1954年,“常用沥青的毒性比较”获中央卫生部嘉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广慈医院(瑞金医院前身)的第一个部级科研成果奖。之后的30余年,皮肤科又对电镀、橡胶、塑料、钢铁、石棉、制药、纺织、香料、染料等工业系统的职业性皮肤病作了大量的调查,提出防治措施。在上海近郊的多个大队调查稻田皮炎的发病情况,研发了一种防护油。1977年,“稻田皮炎的防治研究”在全国第一届科学大会上获“科技进步奖”。1973年,朱教授接受了总理下达的任务――解决演员职业病,“油彩皮炎的防治研究”在1978年分别获文化部与卫生部的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困难的过渡期

在上世纪80-90年代,在出国热、周围居民区大批迁出以及医疗制度改革的多重冲击下,瑞金皮肤科进入了困难时期。门诊数量锐减,病房床位使用率长期徘徊在70%左右,年富力强的医疗骨干纷纷出国,年轻医生因为收入低而改行,学术水平明显滑坡,雪上加霜的是1996年硕士点被取消,学科跌入低谷。

三、发展的十年

(一)人才储备,坚持以育人为发展途径

2000年,医院领导打破常规,破格启用在科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师中最年轻的郑捷主任医师担任科主任。如何使科室走出低谷?他提出周边居民的导出是业务量锐减的表象,其实质还是学科滑坡,缺乏临床优势,而人才匮乏是缺乏优势的主因。他担任科主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01年1月访问全美免疫学专业排名第一的耶鲁大学,与该校的皮肤科、风湿科开展学术合作。当年10月,现在担任科副主任的潘萌医师赴耶鲁,继之先后送出袁卫如、沈小雁医师,均在耶鲁工作2年,回科后分别成为自身免疫性大疱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和皮肤淋巴瘤的学术带头人,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迄今为止,80%以上的医师都有国外名校的留学经历。此外,还有一批博士研究生也被送到国外名校进行合作科研。如今,潘萌主任医师、副教授已连续主持了三届“国际大疱性皮肤病学术研讨会”,不但在国内,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除了青年医师出国培训,皮肤科还经常将海外知名学者请进来演讲、交流和座谈,青年医师与研究生们汇报课题,汇报优秀的会当场就被“预订”,出国接受进一步深造或合作研究。科内的业务学习已是常态,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以至于离开瑞金的研究生和进修医师最留念的就是这种氛围。科内固定的学习有每周一次的“文献讲读”、“疑难病例讨论”、“进修医师临床业务讲座”、不定期的课题讨论和每年一次的“瑞金皮肤病疑难病例与治疗报告会”。10余年来,皮肤科已有7位医师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百人计划、启明星和市、校的优秀青年教师。

(二)选好课题,坚持以科研为发展先导

如今,瑞金皮肤科在国内同行中以复杂、危重疾病的临床治疗著称,许多创新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治疗理念都由瑞金皮肤科提出。个体化,以尽可能少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让红斑狼疮患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非化疗方法治疗皮肤淋巴瘤;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取代系统应用激素治疗类天疱疮;“皮肌炎样皮病”(以往称“无肌病性皮肌炎”)的命名和治疗;白塞病和复发性口腔阿夫他溃疡的治疗等等,这些创新的治疗方法都有详实的循证医学和科学实验依据,都在国内外杂志上公开发表,具有代表性的是2011年10月在《Immunity》发表的“真皮γδT细胞是炎症性皮肤病IL-17的主要产生细胞”一文,为光疗、外用药物、皮肤护理方法治疗银屑病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创新的治疗方法使皮肤科一批“名医”逐渐形成,是皮肤科业务量逐年递增的主要原因,也为越来越多的同行接受,造福于患者。

十年来,皮肤科共获得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3项是青年基金,还有多项上海市级课题。在国家和上海市各级研究基金的申报方面,都是选择临床医师困惑最大、治疗困难、危及患者生命的疾病作为研究方向,都是将自己在临床上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的研究内容。根据临床需要选好课题,将研究结果服务于临床,使瑞金皮肤病学科逐渐造就了一批“名医”,学科综合实力得以较快提高。

(三)传承创新,坚持以服务为发展目标

1)开展项目齐全的皮肤病治疗

瑞金皮肤科本着“以人为本,方便病人”的理念,至今仍保留了传统项目并陆续增添了许多新的治疗项目。如刀扦术、冷冻术、挑除术、钳除术、点刺术、局封术、七星针、冷喷、微波照射、菌苗疗法、光疗、过敏原的斑贴与皮内试验等。收费低廉,但行之有效,解决患者病痛。同时勇挑重担,收治复杂、疑难、危重患者。病房收治的前十个病种是:红斑狼疮、严重的银屑病、泛发型湿疹、皮肤淋巴瘤、皮肌炎、天疱疮、药疹、硬皮病、大疱性类天疱疮和脉管炎。接受了大量同行转诊的患者,外地患者占60%以上,进修医师戏称瑞金皮肤科是全国同行的“守门员”。

2)坚持通过发展实验医学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目前常规开展的检测项目有(不含性病实验室):抗核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总IgE、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特异性过敏原(吸入物+食入物共计50项)、皮肤直接免疫荧光、皮肤间接免疫荧光、盐裂皮肤直接免疫荧光与间接免疫荧光、皮肤与外周血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抗Dsg1与Dsg3抗体、天疱疮抗体亚型(IgG1、IgG4)、抗BP180与抗BP230抗体(IgG型与IgE型)、抗MDA5(黑素瘤瘤分化基因5)抗体等。

3)坚持创新并向全国推广新疗法

美国资料显示天疱疮的死亡率为23%,瑞金皮肤科在国内率先通过免疫印迹、ELISA检测患者血清Dsg1和Dsg3抗体,特别是IgG4与IgG1型抗体亚型,根据IgG4型抗Dsg抗体水平决定糖皮质激素用量,通过由其主持的两年一次、连续三届的“国际大疱性皮肤病学术研讨会”的宣传,国内同行已逐步接受并应用这一方法。瑞金皮肤科在2000年提出“以尽可能少的糖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10余年来未有一例患者死于原发病,未有一例患者发生严重感染。大疱性类天疱疮好发于老年,欧美资料显示死亡率17%~69%不等,死亡原因为长期、大剂量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通过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显著降低了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率先采用非化疗方法治疗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通过皮肤与外周血、骨髓T细胞受体基因重排检测以早期诊断和早期发现转移与否,并在机理研究中发现化疗导致肿瘤细胞侵袭性提高的原因与出现miR133b、miR181b、miR99a等微小RNA有关。瑞金皮肤科非化疗方法治疗CTCL的方法已推广到全国。银屑病治疗方面,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导致银屑病发生的IL-17来源于真皮层γδT细胞而不是血循环中的Th17细胞,为瑞金皮肤科长期坚持的以针对皮肤的治疗即光疗、外用药物、加强皮肤护理和降低机体对链球菌等病原体反应的敏感性的方法治疗银屑病而不是系统治疗提供了佐证。

此外,为方便服务病人,皮肤科还不断开发新的治疗产品。在上海市科技促进会和教育基金会的课题资助下,研制了大功率UVA1治疗仪,在国内首次对结节性痒疹、局限性硬皮病,在国际首次对胫前黏液性水肿等目前难以控制的疾病采用大功率UVA1照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此外,根据炎症性皮肤病易于复发的特点,开发出“玉泽特润保湿乳”,用于冬季瘙痒症、鱼鳞病的治疗和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的治疗、辅助治疗与预防复发,经1 000余例的临床验证,无一例不良反应,已上市销售。

谈到未来,郑捷教授代表皮肤科提出了2012年的科室计划:经过十年人才储备,科室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新年和以后的时间里科室要继续紧密结合临床需要,以在高水平杂志为目标,融入国际同行,建立优势专业、提高医师个人的知名度,提高医疗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将皮肤科建设成既有鲜明学科特色,又有强综合实力的学科。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3

曾经有人对比各位明星的护肤心得发现,无论是林志玲还是泰勒・斯威夫特,无论是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还是一线女星范冰冰,其共同的美容秘诀包括:多吃水果、喝柠檬水或用柠檬薄片敷脸,以及牛奶浴。而这些秘诀中都含有一种物质――果酸。

“果酸”是美容保健业的热门话题,凡是提到抗老化防皱的产品,多半含有各种不同含量的果酸,如果酸面膜、果酸润肤露、果酸除皱霜、果酸洗面奶,果酸美容也被细分为果酸美白、果酸活肤、果酸消纹、果酸去死皮、果酸除暗疮等等。

那么,果酸究竟是什么?

顾名思义,果酸就是从各种水果或酸奶等天然物质中提炼出来的有机酸。它的学名叫α-羟基酸,简称为AHA。所以,我们在了解果酸时应该明白这样两个概念:一是果酸是一种酸。二是果酸是天然物质中提炼出来的有机酸的统称。甘蔗中提炼出来的甘醇酸,酸奶中萃取出的乳酸,葡萄酒中所得的酒石酸,苹果中得到的苹果酸,以及柑橘类水果中得到的柠檬酸等,都用“果酸”以蔽之。

果酸对皮肤的美容疗效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的史考特医师及华裔美籍的余瑞锦所发现。而在果酸被爱美的中国人广泛认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专修皮肤病性病防治的党宁宁已经从专业角度对果酸治疗开始关注。2005到2007年,党宁宁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圣乔治医院进修深造,其后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晋升为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皮肤科科主任。目前兼职国际女皮肤病学会成员、山东省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委员、济南市医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果酸产品可以减少皮肤角质的聚合力,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老化角质层剥落,新的表皮细胞长出来,皮肤变得细嫩。并且在老化的角质层剥落的同时,自然而然也会把一些浅表的暗斑、青春痘、粉刺、沉淀的色素、细小的皱纹等一并去除。”据党宁宁主任介绍,果酸可以降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粘连性,纠正毛囊导管角化,减少粉刺形成;刺激真皮胶原蛋白及弹力纤维增生及重排,增加皮肤弹性,淡化皱纹;去除过度堆积的角质形成细胞,加快黑素细胞产生的色素从表皮脱落,淡化色斑,减轻色沉。此外果酸换肤具有抗氧化的能力,因此对提亮肤色、防止皮肤老化有很好的作用,进而重塑一张柔润、健康靓丽的面容。

同时,果酸美容无需设备,药理机制明确,疗效和安全性肯定,病人依从性好。而国内外果酸治疗效果也无显著差异,根据价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时至今日,果酸美容已是全球皮肤科医师应用在辅助治疗及居家保养上最常用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果酸美容有讲究

从业至今,党宁宁发现,经过一个多世纪发展的皮肤科学,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转型。皮肤学科从对异常皮肤状态的关注转变为对正常皮肤状态的关注,满足患者对身心健美的要求,对皮肤进行修复、美化和维护已成为临床皮肤病学科发展的方向之一。

以其所在的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皮肤科为例,早期就诊患者主要以治病为主,前来就诊者多为变应性、病毒性、真菌性等皮肤疾病,随着美容皮肤项目的开展和运行,就诊患者开始向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痤疮、疤痕等损容性疾病倾斜,继而更关注面部衰老特征,如肤色暗沉,不均匀,肤质不够细腻,皮肤松弛等,或者使自己面部皮肤愈来愈达到东方完美审美皮肤状态。

在党宁宁看来,我国的皮肤科学正朝着一个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全方位医学模式的先进学科急速迈进,而皮肤医学美容属于医学美容的范畴,是指建立在皮肤科学基础上的,将皮肤的检测评估技术、皮肤医学美容技术(包括药物、激光、手术、注射、化学剥脱等)与皮肤科学理论充分结合在一起,由专业的皮肤科医务人员,根据不同的皮肤问题提供皮肤医学美容相关的医学治疗、医学咨询和医学研究。全面解决面部瑕疵问题,保持面部年轻化状态。

过了30岁以后,我们的面部开始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色素异常(老年斑、日光性黑子等)、皮肤粗糙、松弛、细小皱纹、毛孔粗大以及与皮肤微循环有关的毛细血管扩张(面部红血丝)、肤色暗沉、无光泽,甚至还可以发生各种良、恶性肿瘤。这些表现在我们皮肤科称之为光老化。果酸在皮肤科除了治疗痤疮、黄褐斑、毛周角化等疾病外,对于早期的光老化如肤色不均、暗沉、毛孔粗大等也有改善。但对于皮肤松弛、皱纹等单纯果酸治疗可能效果不好,需配合非手术抗衰老面部年轻化治疗的其他手段如光子嫩肤、铒玻璃点阵激光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果酸活肤术是改善肌肤问题的好方法,但对于医生的技术与果酸浓度要求很高。”据党宁宁主任介绍,不同浓度果酸作用不同,3%-8%可作为化妆品使用,达到护肤效果,20%-50%能光亮皮肤,去除痤疮、炎症后色沉、黄褐斑,而>50%则适用于深层皱纹,毛周角化症、皮肤淀粉样变等。

如今有一些社会机构打着果酸活肤的旗号,其实所用的果酸与医生的技术是完全不同的,治疗的效果与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医疗级的高浓度果酸活肤治疗必须在具备专业条件的医院进行,由医生亲自操作使用。同时,使用果酸活肤术后,需要遵从医嘱,进行后期养护,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皮肤性病学 教材编写

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的21世纪,医学将会在寻求还原分析方法与系统整体方法相结合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医学发展的这一走向,注定了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实可行与不可或缺。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起步,以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为标志。1992年,泸州医学院率先开始了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的探索并得到好评。教育部于2002年批准包括泸州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湖南中医学院等在内的部分院校在专业目录外设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正式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2005年,我国第一版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第一批16本)凝聚了全国40多所医药院校和中医院校200余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心血,正式编纂出版。这是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西医结合教育由零散走向规范。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专业教育的依据,中西医结合规划教材的出版,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专业拥有自己的教材。其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由我院担任。回顾我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育18年的探索,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和《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的筹建、出版和反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新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一、筹建过程和出版意义

中西医结合专业独立于中医、西医专业以外,非常年轻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尚有许多空白有待探索和开发利用。我院自建院以来就是中医系、西医系并存,这在全国的医药院校也是少有的优势。这一优势非常利于我院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故我院继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后,1992年率先在五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之。医学教材建设是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中西医结合专业没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已成共识和积虑,我们在充分利用自身、科室和我院特色和优势的同时,经全国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改革研究协作组第二届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教学研讨会讨论决定,由我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与附属中医院皮肤性病学教研室为主编单位,率先联合全国十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着手于2002年编写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2003年8月由四川出版社出版发行,2004年3月在我院临床本科2001级投入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协编教材的出版和发行,使部分中西医结合院校使用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教学成为可能,对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同时,该协编教材的发行和使用为我院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主编单位的编写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的编写经过主编会议、编委会议、初稿、中稿和定稿会议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编写,历时两年,凝聚了全国21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知名专家的辛勤和努力。2005年10月,由中国中医教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她的出版,使中西医结合专业自豪地拥有自己的皮肤性病学教材,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目前,该规划教材在全国较多中西医结合系学生中已使用5年,反应较好。

二、教材研究与提高

任何一本教材的编写都凝聚了编者的心血,任何一本教材的出版都具有不能磨灭的作用。但是,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完美无暇、无可挑剔,特别是对于毫无蓝本参照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第一版)规划教材更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面向 2 1世纪的教育改革,教材必须要反映临床技能训练及社交能力、判断能力、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的教育内容。所以,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不断地升华提高,才会使已出版的教材有顽强的生命力。教材编委会对《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规划教材非常重视反馈调整。2004年7月,规划教材昆明定稿会议上,教材编委会独创性地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秦万章教授提出成立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的建议,以便更好地交流和收集反馈意见。这一提议立刻得到秦万章教授的高度赞赏,并于2004年11月广州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首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临床与教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2-5日在美丽的四川康定举办。此次会议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安徽、辽宁、四川等地的会议代表共120人,共收到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皮肤性病教学方面9篇,有皮肤性病学研究生培养、病案式教学效果分享、《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编写的会议纪要等内容汇报,为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学经验交流拉开了序幕。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已定期举办两届教学研讨会,及时沟通、交流教学研究经验和教材使用中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取长补短,有利于不断改善和提高。2007年9月,昆明第十七届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年会正式宣布成员名单并颁发聘书,商议学组的工作计划。

目前,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医学发展中的一个独立学科,国家职业医师考试也将中西医结合列为与中医、西医并列的一个类别,使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伴随着中西医结合专业皮肤性病学教学研究学组的成立,这一教学平台无疑更利于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校际交流,有利于教学用书及相关课件的开发利用,出版的教材质量将处于良性循环和监控中,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的教学、研究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更有利于新版《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教材的编写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炜,严火其.从库恩范式理论解读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问题[J].医学与哲学,2003,24(9):55-56.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5

都安瑶族自治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性病门诊部,广西河池530700

[摘要]目的减少临床医生对艾滋病引起的全身瘙痒性皮肤患者的误诊。方法介绍2例皮肤瘙痒疾患为首要症状的艾滋病病人之就诊过程,并就长时间多次误诊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对临床诊断为“痒疹”、“神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使用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瘙痒性皮肤病,又不能用一般疾病来解释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和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误诊。结论临床医生应警惕对久治未愈全身瘙痒性皮肤为艾滋病引起的防治意识。

[

关键词 ]艾滋病;瘙痒性丘疹性皮疹;误诊

[中图分类号]R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10(a)-0077-02

[作者简介]韦贞舟(1973-),男,壮族,广西都安县人,大学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皮防工作。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50岁,农民。因全身皮肤丘疹、结节伴瘙痒半年到本科就诊。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多个丘疹,呈暗红色,散在分布,米粒至豌豆大小,不融合。瘙痒剧烈,反复搔抓后皮肤增厚、变硬,形成结节,留有抓痕及血痂,且上覆鳞屑,部分皮疹自行消退后形成点状瘢痕(图1)。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湿疹”给予“扑尔敏片、地塞米松片、西米地丁片、葡萄糠酸钙片”口服一周后无变化遂至入本科就诊。无头昏头痛、不规则发热、腹泻及体重下降等症状。否认冶游史、吸毒、输血史及使用不合格注射器史。皮肤科检查:全身可见多数散在分布米粒至豌豆大小之暗红色丘疹及结节,表面粗糙并有少许白色粘着性鳞屑,可见留有抓痕、血痂及点状瘢痕,上覆鳞屑。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RPR及TPPA均阴性。治疗:到我科先后按“湿疹”和“痒疹”给予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及口服氯雷他定片,一周后瘙痒及皮疹无好转,全科医师会诊讨论,最终疑似以下疾病引起:①艾滋病;②糖尿病;③肝功能不全,再行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及肝功能均正常,血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胶体硒法),送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1抗体阳性(WB带型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CD4+345cell/ul。再次追问病史,配偶曾于2008年10月于我科诊断为“淋病”。2年前诊断为“肺结核”,已于10个月前死亡。给予白介素30万U、阿昔洛韦针0.5g、维生素B615mg、维生素C1g和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7d,1次/d,口服多西环素胶囊100mg,2次/d,瘙痒及皮疹逐渐好转消退。最终诊断:艾滋病瘙痒性丘疹性皮疹。确诊2个月后该患者有带状疱疹,目前已死亡。

例2.患者,男,79岁,农民,因躯干及四肤丘疹样皮损伴全身瘙痒1年余到本科就诊。之前曾反复多家医院治疗,诊断为“神经性皮炎”、“痒疹”等,用了多种抗过敏药物,并外用激素等治疗,瘙痒及皮疹稍好转。体格检查:躯干、四肢见散在分布的红色丘疹,背部皮疹较多,臀部淡紫色丘疹较密集,大小3~5mm不等,疹间皮肤正常,不融合(图3)。四肢见抓痕、血痂,上覆少许鳞屑,呈暗褐色,米粒至豌豆大小(图2)。手掌、足底未见皮疹。

皮疹无苔藓样变、糜烂及渗液,无头昏头痛、不规则发热、腹泻及体重下降等。默认冶游史。实验室检查:皮疹找到疥虫,血RPR阳性(+),滴度:1:8,TPPA阳性(+),空腹血糖及肝功能均正常,血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送检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1抗体阳性(WB带型gp160gp120p66p55p51gp41p39p31p24p17);CD4+27cell/ul。最终诊断:①梅毒;②艾滋病瘙痒性丘疹性皮疹③疥疮。给予苄星青霉素针240万U驱梅治疗,分两侧臀部肌注,每周1次,共3次,全身瘙痒及皮损未见好转。驱梅治疗完成后采用AZT+3TC+NEV治疗,及外用硫软膏及丙酸倍氯软膏混合外搽,瘙痒及皮疹逐渐好转消退。目前该病例正在治疗中。

2结果

本次所选取的2例特例患者,1例已经死亡,另外毅力正在治疗之中,由此可见在对2例典型患者诊断中,所选用的方法,值得借鉴和思考。结果提示:对临床诊断为“痒疹”、“神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使用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瘙痒性皮肤病,又不能用一般疾病来解释时,应仔细询问病史和行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误诊。

3讨论

艾滋病(AIDS)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的传染病。感染HIV到一定时期一般都会引起皮肤粘膜损害,皮疹可高达90%[1],而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是HIV感染早期最常见临床表现[2],故皮肤科医生常是许多HIV感染者的首诊医生,易误诊为“痒疹”或“神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究其原因:①艾滋病是一种新的传染病,临床医生较少见,专业技术知识缺乏,对一般性职业(工人、农民、公务员、家庭妇女等)HIV感染警惕性不高,临床经验不足,限制了诊断思路。②基层医院实验室检测手段跟不上,设备简陋,多数缺少艾滋病血清学检测。③患者隐瞒病史,尤其性乱史,以致医务人员丧失警惕,未能考虑艾滋病引起的可能[3-4]。

患者在多次的反复诊治中,接诊医生都没有考虑到由HIV感染引起,以至误诊,可致该病的继续传播,带给社会许多危害和患者痛苦,并在治疗、管理和资源上的浪费。因此,要通过大力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努力增强群众的防病能力,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尤其对临床诊断为“痒疹”、“神经性皮炎”等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特别是近期发生两种以上相关皮疹时,疹间皮肤正常,互不融合的皮疹,使用抗组胺药及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瘙痒性丘疹性皮肤病,又不能用一般疾病来解释时,应考虑到是否为伴随HIV感染的皮疹表现,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进行必要的血清学检查,以除外HIV感染的可能,以免误诊而延误病情[5-6]。

经本院的具体案例研究,第1例案例,经当地医院诊断为“湿疹”治疗无效之后转院,重新诊断,然后按照“痒疹”进行二次治疗,使用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治疗无效后会诊,最后死亡。第2例案例,经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或者“痒疹”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皮疹和瘙痒出现好转,最后将血HIV抗体送检,最终确诊为①梅毒②艾滋病瘙痒性丘疹性皮疹③疥疮等,目前采用驱梅治疗之后,病情好转。通过本院的研究发现,在确诊艾滋病时,需要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过往病史等均需要纳入考虑,始终坚持以早诊断、早治疗为主。由于艾滋诊断和治疗现在尚无规定之法,均属于探索阶段,根据一些案例总结、病例分析得出了艾滋病诊断过程中的一些常规性认识。

综上所述,对于艾滋病的诊断需要从各个方面着手,需要针对患者的过往病史、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表现等进行分析,结合血液HIV诊断报告进行论证,始终坚持有疾病早诊断、早治疗的做法,这样才能够有效遏制病情恶化。

[

参考文献]

[1]张学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皮肤性病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02.

[2]廖元兴.现代性病临床诊断彩色图谱[M].南昌: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9-239.

[3]王丹妮,李真,徐立然,等.治疗艾滋病皮肤瘙痒的配伍精要[J].中国中药杂志,2013(15):34-36.

[4]朱惠京,张红英,吴光,等.防风正丁醇萃取物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草药,2012,10(12):11-12.

[5]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等.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0(11):34-38.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6

建水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云南建水 654300

[摘要] 目的 探讨皮肤科门诊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皮肤科2012全年获得6553张处方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处方使用药物种类、剂量等,并根据DDD以及药品使用说明书对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判断,记录相关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共查出不合理用药处方156张,占处方总数2.38%。结论 皮肤科门诊医师应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用药,提高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关键词 ] 皮肤科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102-02

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皮肤科门诊处方情况进行临床分析,从而探讨皮肤科门诊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此类问题发生原因及提出有效预防措施,提高皮肤科用药合理性,保障皮肤疾病患者用药安全及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皮肤科2012全年前来就诊患者共开具6553张处方,所有处方使用者均为成人,且本次研究处方均仅涉及西药、中成药,未涉及中药汤剂处方,且包括内服及外用等多种形式给药。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我院皮肤科2012全年获得6553张处方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处方使用药物种类、剂量等,并根据DDD以及药品使用说明书对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判断,记录相关结果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2不合理处方判断方法 采用推荐药物使用量(简称DDD)对6553张皮肤科门诊处方进行用药合理性判断[1]:本文中所采用DDD值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若处方中所涉及药物未收录于世界卫生组织及《新编药物学》中,则应按照该药物自带说明书推荐成人常规剂量进行判断。用药频度(简称DDDs)=药品消耗总量/推荐药物使用量;用药频度特点为具有相加性,即所得用药频度值越大,则该药物使用频率越高。药物利用指数(简称DUI)=用药频度/用药总天数,药物利用指数越接近1则此处方中用药情况越合理,若药物利用指数大于1或远小于1均为该处方发生不合理用药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抗菌药物

6553张皮肤科门诊处方中所涉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包括单一抗菌药物、联合抗菌药物使用,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6553张皮肤科门诊处方中涉及抗生素药物处方占总数26.92%,且其中大部分均为单一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2常用药物

6553张皮肤科门诊处方中所显示前十种临床常用药物分析,具体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6553张皮肤科门诊处方中依巴斯汀片及氯雷他定片使用频率较高,所占比例分别为37.48%、31.60%。

2.3不合理用药

6553张皮肤科门诊处方中,共查出不合理用药处方156张,占处方总数2.38%,156张皮肤科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类型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156张皮肤科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中,常见不合理用药原因为配伍不合理、疗程过长,所占不合理用药处方总数比例分别为44.23%、23.08%。

3讨论

研究表明 [2],老年人群由于身体生理机能显著下降,导致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多种疾病,且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无法达到预期疗效,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儿童由于机体发育尚未完全,用药剂量增加或使用药物不合理将影响其身体发育情况,导致骨骼、器官等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皮肤病门诊处方用药合理性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不合理处方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①患者并无相关药物使用指征时,医师给予用药,如患者表面皮肤并未破损,医师开具相关抗感染药物,指导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给予用药;②医师未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合理安排药物剂量及给药次数,如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时应适当增加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使用浓度依赖性药物进行治疗时应适当减少给药频次及给药剂量 [3];③医师进行给药时未考虑合理给药方案,提示临床医师应在进行药物治疗前,对患者体内病原菌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测,从而根据检测结果合理选择药物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4];④医师在不明确患者病情是否具有联用指征即给予药物联用,或患者病情需要多种药物联用时,未对各种药物进行正确配伍,联合用药不当可增加药物毒性、产生拮抗等不良反应,因此若临床需对患者使用联合用药治疗时,临床医师应准确掌握所用药物性质,以及联合用药是否将出现不良反应,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准确配制联合用药处方;⑤选用对儿童身体发育造成一定不良影响或加重患者自身原发疾病的治疗药物 [5]。

综上所述,皮肤科门诊医师应根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用药,开具处方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牢固掌握各类药物适应症及禁忌症,提高患者临床用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参考文献]

[1] 孙长安, 赵红, 郭继红.我院2008—2009年皮肤科药房抗过敏药利用分析[J].中国药师,2010,13(5): 41-43.

[2] 曾繁典.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的滥用与危害[J].中国药物警戒,2012,1(1):25-27.

[3] 王翠媚,冯伟军.依匹斯汀联合乙氧苯柳胺软膏、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7(9): 14-15.

[4] 赵延红. 我院皮肤科处方用药调查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11, 17(10): 852-855.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7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择2012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的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的《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三种期刊杂志。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下载其2005-2014年共10年的题录信息,并导入数据库进行分析。 

1.2 数据预处理 

通过自编程序,将文本的题录信息信息导入到SQL Server 2005数据库中,并按照一条题录可以对应多个关键词的方式,形成题录信息关键词表。由于在文献的题录下载过程包含了一些“征文信息”、“会议通知”、“启事”等方面的非学术论文的题录信息,因此在进行统计分析前,通过统一的排查,将此类题录信息删除。删除后,共有题录信息13377条,其中《中华皮肤科杂志》的题录信息3966条,《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的题录信息5000条、《临床皮肤科杂志》的题录信息4411条。 

2 数据统计结果 

2.1 不同年份的论文关键词数目分布 

关键词的标引可以反映学术论文的规范化程度。从关键词统计结果看,10年来《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刊登的论文关键词标引数量部分不符合GB/T7713-87规定的每篇文献选取3~8个关键词的标准,其中少于3个关键词的文献共占25.8%,超过8个关键词的文献共占13.85%。 

2.2 关键词词频统计 

关键词作为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能够反映文献的核心内容,关键词出现的词频数能够反映出附有该关键词的学术论文数量。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则能反映出该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就多,便形成学科热点[1]。由于关键词的不是规范化的主题词,因此在进行统计的时候,笔者将相同或相似的关键词进行合。如巨大尖锐湿疣、肛周尖锐湿疣、尖锐湿疣复发、尖锐湿疣患者、巨大型尖锐湿疣等都合并归为尖锐湿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合并归为艾滋病等。部分关键词由于其实际意义不大,统计后将其删除,这些词语包括:治疗、皮肤、患者、临床资料、儿童、临床分析等。表2为2005~2014 年出现频次高于200次的关键词。 

3 讨论 

3.1 关键词词频与研究热点分析 

“银屑病”一词以出现979次的高频率位居第一。并且除了2009、2010、2011年位居第二,其余年份均位列第一。由此可见,银屑病始终是皮肤科研究的重点。这与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且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患病率为1%~2%,是一种多基因遗传背景下机体免疫失常,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虽然有许多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并不能确定有关[2]。 

位列第二的关键词是“癌”,这里要说明的是关键词“癌”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本次的统计结果包括了各种与之相关的词,如肿瘤、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疣状癌、皮肤鳞癌、瘢痕癌、皮肤转移癌等。其中数量最多是“鳞癌”,共计237次。鳞癌是发生于表皮或附属器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多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唇、食管、子宫颈、阴道等处。本次统计涉及“皮肤癌”的关键词一共有83个。而位于11位的黑素瘤也与癌、肿瘤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见,皮肤学科中癌也是一个热点。 

位列第三的关键词“皮炎”,在本次统计中包括了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激素依赖性皮炎、神经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其中以特应性皮炎频次最多,为152次。 

位于第四的梅毒、第七的尖锐湿疣、第十二艾滋病的都属于可以通过性接触进行传播的疾病。目前已有10多种技术被用来进行梅毒检测,但是,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同时做到快速、便宜、高特异性的检测[3]。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其好发于肛周及外生殖器等部位,不产生系统感染。虽然该病治疗方法较多,但极易复发,甚至发生癌变[4]。而艾滋病属于免疫系统疾病,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提高,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AART)中在临床上的广泛实施和应用,艾滋病已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致死性疾病。但艾滋病依然是一种现尚难治愈的慢性疾病[5]。

    位列第五的关键词“丘疹”,在本次统计中包括了红色丘疹、斑丘疹、粟丘疹、扁平丘疹、鲍恩样丘疹病等。其中以“红色丘疹”频次最多,为154次。 

位列第六的关键词“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6],并且是目前尚不能根治的疾病[7]。 

位列第八的关键词“白癜风”,是一种由于黑素细胞减少或缺失而引起的后天性皮肤病,其病因不明,虽然容易诊断却难以治疗。该病容易对患者心理方面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8]。 

位列第九的关键词“荨麻疹”,其病因复杂,特别是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容易复发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易明确,病理机制目前仍没有完全明了,因此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9]。 

位列第十的关键词“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棘层松解性大疱性皮肤病,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现认为属于自身免疫性方面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10]。 

位列第十三的关键词“痤疮”,俗称青春痘。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好发于青少年,年龄在11~30岁之间的人群中有80%的人患此病,多发于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如面部、背部、胸等。容易对患者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影响患者心理情绪[11]。 

位列第十四的关键词“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渗出倾向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其病因复杂,病情容易反复,转为慢性后迁延不愈[12]。 

位列第十五的关键词“带状疱疹”,是以红斑和水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疹性皮肤病。少数病人在皮肤黏膜病损完全消失后仍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达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13]。 

纵观《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10年来所载文献的关键词词频,我们不难发现,皮肤科的研究热点在于一些复发性高、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治愈困难方面的疾病,这与目前的医疗技术的局限性有关。 

3.2 新出现的关键词与研究领域前瞻性关系分析 

有些新出现的关键词虽然标引频次较低,但这些词的出现很可能带有前瞻性,反映学科 研究的最新动态。为此,笔者将2004-2008年未出现的,而在2009-2014年出现的关键词,并且其出现次数大于5的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统计过程,部分关键词由于其实际意义不大,统计后将其删除,这些词语包括:2009年、病例报告[文献类型]、热、人类等。值得强调的是,这些新出现的关键词仅代表2004-2008年未出现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三种期刊杂志上,不能代表这些关键词不会出现在其它年份或其它皮肤科期刊杂志上。 

表3 2009-2014年新出现的关键词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Th17细胞频次最高,IL-17次之。Th17细胞这是一种可以特异性分泌IL-17A的Th细胞,其在细胞免疫和各种免疫相关性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14]。从表3还可以看出,部分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开始出现,如白芍总苷、脉冲染料激光、普萘洛尔、马齿苋、青鹏软膏、卡泊三醇软膏、红蓝光、钙泊三醇。这表明在皮肤学科中,也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而关键词IL-17、IL-2、Livin可能表明,皮肤科从这些基因蛋白层次对疾病开展深层次的研究,这可能是皮肤科学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许易琦,罗娅妮,许春霞,刘平书,邓砚,张瑞君.论文关键词与学科研究热点关系分析——以《林业调查规划》为例[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2:3-6. 

[2]周兆坤,周广明.银屑病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14,02:291-294. 

[3]郭文秀,孙志,云华,陈宇飞.梅毒检测方法新进展[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2,06:419-424. 

[4]覃吉高.尖锐湿疣的治疗新进展[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11,05:282-285. 

[5]沈银忠,卢洪洲.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J].上海医药,2014,21:9-13+19. 

[6]李圣楠,黄慈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01:6-10. 

[7]卢达雄.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进展[J].内科,2010,05:516-519. 

[8]夏飞,邵现周,王西京,李立.白癜风治疗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4,01:20-22. 

[9]黄兰雅.慢性荨麻疹治疗研究进展[J].中外妇儿健康,2011,06:100-101. 

[10]黄小耿,林有坤.天疱疮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2,14:2236-2239. 

[11]王光明,孙世成.痤疮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3:239-243. 

[12]王莉,曹蒂莲,茅婧怡,张健,瞿奕,陆英,茅伟安.湿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14,02:117-120.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8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患者,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尽量以客观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1-2]。循证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模式,对医学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许多临床学科的发展大大受惠于循证医学,皮肤科也不例外。本文就循证医学在皮肤科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意义、基本方法及几种常见皮肤科疾病临床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做一介绍。

1循证医学用于皮肤科临床实践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传统的临床研究,重视诊疗期间某些指标的观察,如并发症发生情况、近期疗效比较等,而易忽视远期疗效的随访。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往往依靠表面的、简单的指标或近期疗效,如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变等。事实上有些治疗方法虽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有显著作用,但却使预后恶化、病死率增加。目前很多皮肤疾病的治疗方法尚属于经验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也众说纷纭,难免会存在不合理性[3]。近10余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医师的行医模式将逐渐由以经验和推论为基础的经验医学,向客观临床最佳证据的循证医学过渡。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Sackeet教授将循证医学定义为“医生慎重、准确而且明智地应用目前所能获得的最佳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4]。其核心思想是在临床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医疗决策都应尽量以客观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即根据科学客观的研究结果来选择疾病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获得最佳的临床预后和生活质量。最有说服力的临床试验证据应来自于国际公认的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以及严格进行的系统分析(systematicreview,SR)或Meta分析(Meta-analysis)[5]。1993年英国牛津正式成立国际Cochrane协作网[6],其目的是为循证医学实践提供可靠的证据及系统评价,这极大地推动了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

循证医学科学有效地校正了皮肤科学的一些理念,使得皮肤科医生为患者提供更为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皮肤科的发展中循证医学起到了重要作用[7]。皮肤科医疗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将其观点运用到临床诊疗之中,如在门诊、查房、疾病会诊、病例讨论或学术研究等活动中具体实践循证医学,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合理要求,发现并提出亟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检查数据、预后可能存在的问题等[8],检索相关的医学文献并进行鉴别甄选,获得相关文献资料,即解决问题的证据,对证据进行严格的分析和评价以确保其真实、可靠及有效性,通过综合考虑患者的特点及需求,并结合自身的临床治疗经验,将评价结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之中,最后还需对这一临床决策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追踪、评价、修正和改进,最终的目的即是尽可能的完善证据并通过此过程提升自身的临床医疗水平和技术[9]。从网上可得到Cochrane图书馆服务,网址是。提供皮肤病系统评价的有诺丁汉英国Cochrane中心皮肤病组(CochraneSkinGroup)。循证医学模式能使临床试验的最佳证据直接应用到皮肤病临床决策,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对于皮肤科疾病的日常预防及治疗,改善皮肤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生存质量意义重大[6]。

2皮肤科几种常见病临床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2.1湿疹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湿疹是常见的、顽固的皮肤科疾病,致病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发病多在婴儿期和少年期。糖皮质激素类软膏已长期用于湿疹治疗,但会出现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吡美莫司在临床上常被用来作为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替代品,但该药价格相对较昂贵,与现有的治疗方法比较,它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那么吡美莫司相对于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与它相似的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是否能够更加有效,有更好的耐受性呢?文献报道,该研究共包含31项试验8019例患者[10-12]。9项包含3091例患者的结果显示:6周以内的短期疗效观察,局部外用1.0%吡美莫司,2次/天与不含有吡美莫司的赋形剂相比,吡美莫司疗效显著,耐受性很好。6周以上的长期疗效观察,吡美莫司软膏能更好地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两者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项包括745名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表明:局部0.1%曲安奈德或0.1%戊酸倍他米松与外用1.0%吡美莫司比较,0.1%曲安奈德或0.1%戊酸倍他米松在治疗3周后,疗效明显优于1.0%吡美莫司。外用吡美莫司治疗组有更多的治疗退出和皮肤烧灼情况发生。但所有患者均无显著皮肤萎缩等副作用发生。2项包括639例患者研究显示:吡美莫司与0.1%他克莫司在治疗6周后,0.1%他克莫司疗效显著优于吡美莫司,由于吡美莫司疗效较差,导致更多的治疗退出,但两者治疗在副作用发生方面无显著的差异[13]。该项研究表明:局部外用1.0%的吡美莫司治疗湿疹,疗效不及中效到强效激素制剂和0.1%他克莫司软膏。由于缺乏与弱效激素的对照,局部外用1.0%的吡美莫司的治疗作用,尚不能完全确定。

2.2脓疱病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脓疱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化脓性皮肤疾病,多发生在儿童。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法和指导原则,临床上治疗方法差异很大,主要有口服和外用抗生素,还有杀菌剂等。包括3533例患者的57项随机对照试验对20种口服治疗和18种外用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14-17]。结果显示:外用抗生素治愈率明显优于安慰剂,但目前无证据表明某种外用抗生素在治疗上相比其他抗生素具有显著优越性,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变化应被考虑在治疗选择内。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疗效显著优于口服红霉素,在大多数其他的对照中,口服与外用抗生素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多数口服抗生素间对照试验,也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霉素的治疗效果次于红霉素和氯唑西林,有一项小规模对照显示使用杀菌溶液能够改善脓疱病。一项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局部外用莫匹罗星和夫西地酸治疗局限性的脓疱病效果相当,疗效均优于口服治疗。对于泛发型的脓疱病,尚不确定口服抗生素是否优于外用抗生素。关于治疗副反应报道很少,口服治疗比局部用药显示有更高的副反应发生率,主要是胃肠道反应。#p#分页标题#e#

2.3大疱性类天疱疮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其治疗大多数凭借临床经验,依据皮损范围和病情程度而定,口服皮质类固醇激素被认为是标准的治疗方法。包括7个随机对照试验634例患者的系统分析研究设置不同对照,但没有包含安慰剂的对照[18-19]。结果表明不同剂量、不同成分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对病情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始剂量大于0.75mg-1•kg-1•天-1的泼尼松治疗该病没有显示更好的疗效;相比常规剂量较低剂量的泼尼松可能足够控制病情,还可减少严重副反应发生。联合硫唑嘌呤与单独泼尼松比较,没有显示更好的疗效,但联合硫唑嘌呤几乎可减少一半泼尼松剂量。血浆置换联合泼尼松疗法比单独应用泼尼松,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另外一项研究中却没有发现这方面明显的优势。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血浆置换或硫唑嘌呤联合泼尼松与单用泼尼松疗效比较,在控制病情和降低病死率方面,联合用药均无显著优势,但是对6个月内总的副反应事件发生比较更倾向于采用血浆置换联合泼尼松的方法。四环素联合烟酰胺与泼尼松比较,没有显著的治疗差别,是否有效尚需进一步证据。天疱疮中重度患者采用超强效外用激素与口服泼尼松疗效比较:重度泛发型患者,采用局部外用超强效激素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病情控制均明显好于口服泼尼松组,中度患者没有显示有显著的治疗差异。超强效的糖皮质激素外用治疗该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在严重的泛发型患者中,由于副作用和操作困难受到一定局限。

2.4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美满霉素是四环素类抗生素的一种,广泛用于中到重度的寻常痤疮的治疗。比起第1代四环素类抗生素,美满霉素更方便患者使用,因为只需每天1~2次服药,且可和食物一起服用。但美满霉素价格较高,在2例服用该药导致死亡的情况出现后,人们更加关注该药安全性问题。27项试验包括对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皮损积分、痤疮严重程度、医生和患者总体评估、药物副反应和治疗中途退出情况等多方面比较[20-22]。由于大多数试验都为小样本,质量也较差,不能满足研究目的。研究结果虽显示美满霉素治疗寻常痤疮有效,但只有2个试验证明它优于其他四环素类抗生素,且这2个试验均在开放条件下,有较严重方法问题。一项设计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美满霉素比外用2%的夫西地酸能更好减轻中到重度的寻常痤疮的炎症损害。由于评估药物副反应方法的多样性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导致美满霉素治疗的药物副反应发生率没有得到全面评估,无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美满霉素比其他疗法治疗该病更加有利。美满霉素或许对中度寻常痤疮是有效疗法,但无可靠证据证实它可作为一线药物连续使用,尤其是考虑到药品价格和安全性问题。因为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存在的问题及结果评估差异,同样没有能确定推荐使用的美满霉素最佳剂量。希望以后的试验能改进这些痤疮试验方面的不足,改进试验的方法和评估的标准,设计更加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完善这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

2.5寻常疣常见治疗方法的系统评价

寻常疣由感染人类瘤病毒引起,临床上多无症状,部分可自行消退。寻常疣的治疗原则应该是用最小代价、无副作用的方法,迅速地消除疣,目前采用的方法很多,但疗效皆难以肯定。该研究包含60项试验[23],但缺少有利的证据来指导临床中局部用药治疗寻常疣。现有对照试验提供数据由于方法和报道存在一定问题,需进一步设计更合理对照来提供更准确证据。有21项试验包含安慰剂组,在平均15周后(4~24周),平均自愈率为27%(0%~73%)。较好证据表明:单独外用包含水杨酸的外用药物与安慰剂相比差异显著。数据来源于5项随机效应模型的试验,安慰剂组总治愈率48%,水杨酸组总治愈率73%。没有试验对单独采用冷冻疗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估,2个试验对冷冻疗法与局部外用水杨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局部外用二硝基氯苯、氟尿嘧啶,局部注射争光霉素、干扰素及光动力疗法等其他方法的有效性和风险性仍不确定,进一步深入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9

【关键词】 中医皮肤性病学;多媒体技术;教学体会

中医皮肤性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临床学科。中医皮肤性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绝大多数病种均有外形可鉴,对中医皮肤性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形的把握。因此,观察病人整体和局部病变的神、色、形、态是学习和掌握中医皮肤性病学知识的重要步骤,长期以来,中医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沿用了数十年的口授方法,教师极难发挥应有的教学水平。况且,在临床实习阶段,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见到的皮肤性病病种机会很少,所以,根据中医皮肤性病的有形可鉴的特点,为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作者自行制作一套“中医皮肤性病学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授课效率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多种媒体简单集合形式,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处理,形成多感官刺激,大信息量传输、速度快、应用面广、使用方便、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省时效高[1]。我们利用彩图、胶片、网上图片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电脑、扫描仪及彩色皮肤性病图文系统等先进的辅助设备和良好的技术支持,制作中医皮肤性病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只可想象不能直观的结构过程视觉化,将静止的物质运动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并将局部微细结构与器官整体统一起来,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局部的认识向理性、整体的认识飞跃。例如在讲总论的皮肤解剖基础时,在多媒体课件当中给出局部解剖结构示意图,适当使用三维动画,就可以将复杂的解剖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如讲各论中医皮肤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时,其主要皮疹为苔藓样变,口头描述只能讲其形象表现。若在多媒体课件中讲授该病的皮疹,除画面显示其文字描述外,同时显示有苔藓样变的临床照片,学生在听老师阐述其皮疹特点的同时,在照片中能看到其形态表现,从理论到临床诊断认知牛皮癣的病名、病因病机、皮疹特点、从而辨证论治。多媒体技术以鲜明逼真的图文效果,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授课效率。

2 提高了教师全面素质,促进教学标准化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要讲的专业知识内容,而且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计算机应用的知识,熟悉软件、网络等现代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另外,它可以案、规范教学,缩小了教学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教案及教学资历的不同而产生的教学效果及教学内容的差异[2];参加课程教学的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在教学经验、教学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准确地划分教学知识点,明确学习水平要求,使每一位教师明确授课目的,从而促进了教学过程科学化、标准化。与此同时,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及教学对象的不同对内容与形式进行添加与修改,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多媒体提供大量的皮肤损害的直观图像,大大增强了感性认识,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另外中医皮肤性病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病变皮疹的观察辨别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医皮肤性病的临床思维,提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技能,很受学生的欢迎与赞赏,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中医皮肤性病学的教学质量。例如在病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搜集到的皮损图片和舌苔图片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出初步诊断及说明理由,然后教师分析学生的答案,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强调临床思维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医生必须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把握疾病的本质。学生就能体会到如何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独立辩证施治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和培养了他们临床思维的能力。

4 弥补见习不足,提高临床教学效率

临床上许多病种受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影响,其发病具有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 与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对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往往在进行了理论教学后,由于病例缺乏,不能同步进行临床见习,性病患者因为隐私的问题,更不易见到。因此,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理论描述上,不能更进一步认知到具体的患者。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病例,包含患者的病史资料、症状、体征等,以供学生临床见习时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更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临床教学效率。

5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不足之处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课件制作易加重教师工作量,尤其临床教师的临床医疗任务重,时间和精力有限。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有时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课件本身上,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另外,有些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课件,而忽略了仔细阅读教材的重要性。因此,作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有效的辅教学手段,但不能完全依赖或代替其它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将多媒体课件与其它教学手段相结合,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中医皮肤性病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晓莉.CAI的优势与前景.医学视听教育,1995,9 (4):213―214

皮肤科医生论文篇10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

科室简介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是国家首批硕土和博士点授予单位,是我国主要的皮肤病学医教研和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一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已连续五年位居中国医院最佳皮肤科专科排行榜榜首,入选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是上海市皮肤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和上海市激光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年门诊量已逾162万人次,年急诊约5万,就诊患者中约60%来自外省市、港、澳、台地区,其他国家来诊者亦与日俱增,病例数之多、病种之广在国内是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亦属罕见。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徐金华(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唐慧(副主任医师)

护肤建议

1,皮肤瘙痒时千万不要拼命抓,也不建议自行购买药膏乱涂乱抹。2,每个人应根据自身的肤质、年龄及工作环境来选择护肤产品,在选择护肤品时,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3,皮肤出了问题,建议尽快去正规的医院咨询,以免耽误病情。

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

医院简介

空军总医院皮肤科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重点学科、全军皮肤病研究所、国家卫生部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FDA行政许可检验机构、首都皮肤科疑难病诊疗中心、中国医师协会激光美容培训基地等。在北京市和全军医院皮肤科中,门诊量名列第一,病房规模最大。研究课题先后荣获国家、军队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设有白癜风专科、银屑病专科、性病专科、变态反应专科、国家化妆品鉴定机构、皮肤外科、激光美容、药浴光疗中心、皮肤影像工作站、中西医药物研究等10个特色品牌。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田燕(副主任医师);刘玮(空军总医院皮肤病医院院长);李强(主治医师)

护肤建议

1.护肤要分季节和特点,七年来我们坚持在5月25日“护肤日”普及护肤知识,春夏时节紫外线对皮肤的损伤较大,应注重防晒。2.护肤的第二个关键期是“十一”之前,秋冬交际时,天气凉爽,空气湿度低,皮肤容易干燥、瘙痒,此时护肤的重点在于保湿。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

科室简介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由化妆品皮肤病、职业与环境性皮肤病、光皮肤科学和皮肤生物工程检测技术四个亚专科组成。是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行政许可检验机构和上海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国卫生监督协会卫生产品安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和上海市医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单位等。学科在王学民教授的带领下,近三年来,承担院外课题10项,48篇,SCI论文9篇。共主编或参编专著12部。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王学民(主任医师、副院长);袁超(副主任医师)

护肤建议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时刻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保护皮肤要做好四个关键步骤――清洁、保湿、防晒、隔离。关于防晒,除了要涂抹防晒霜外,也要善用一些防晒辅助用品,例如阳伞、帽子、长袖衣服、太阳眼镜等,以共同抵抗紫外线入侵。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

科室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皮肤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一级科室。自建院50多年来,一直坚持以中医中药治疗皮肤病,在上海乃至全国均有一定声誉及影响。目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及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皮肤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具有除湿止痒合剂、三参活血合剂、青石软膏、湿疹膏、黄连素冷霜、痤疮洗剂等有效自制内服中成药制剂及外用中药散剂、洗剂、膏剂等30余种。设有病房床位20张,独立诊疗室18间,并具有CO2激光仪、等离子多功能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光子嫩肤仪,中药熏蒸舱等。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宋瑜(副主任医师);李咏梅(主任医师、科室主任)

护肤建议

1,夏日气温高、光照强,外出时务必注意防晒,尤其在9~15点,尽量避免外出。2,夏日环境闷热、潮湿,导致人体汗液排泄不畅,易出现皮炎,应尽量保持室内通风、温度适宜。3,建议夏季多喝一些百合、绿豆、米仁、金银花、茶等,从内部调理,保养皮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科室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上是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病、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优势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学科。学科在全面传承沪上夏氏皮肤外科基础上,经过数十年的实践融合、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显著岳阳特色的中医皮肤科理、法、方、药体系,学科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尤其在银屑病、痛风、痤疮、荨麻疹、湿疹、慢性皮肤溃疡及中医美容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诊治经验。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李斌(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徐文斌(副主任医师)

护肤建议

夏季炎热,外出旅游时要注意面部的保护,例如,戴上一顶白色的宽边帽子或打遮阳伞,戴深色防护镜,亦可使用护肤剂,以保护皮肤免受日光照射。另外泥螺、荠菜、莴苣、荠麦、无花果等食物含光敏性物质较多,可提高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故应少吃。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研究所

医院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皮肤病、性病、麻风病,集医、教、研、防于一体的部级专业机构,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麻风病控制中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部级科技奖7项、部省级奖90余项。该院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为教育部重点学科,皮肤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国内最齐全的皮肤病与性病学亚学科,现日均门诊量3300人次。感染性皮肤病、自身免疫性疱病的诊治及皮肤病理、物理治疗、激光美容、外科治疗等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百种自制制剂疗效显著、价格低廉,深受患者好评。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鞠梅( 副主任医师);林彤(主任医师)

护肤建议

1.出门前30分钟均匀涂抹防晒霜,包括脖子、下巴、耳朵等部位;2.长时间户外活动应选择高SPF、PA产品,2~3小时需重新涂抹一次,涂抹时每平方厘米的量约为2毫克;3.阴天、下雨天、一般遮阳伞下、办公室内同样需要防晒;4.一旦皮肤被晒伤后,暂停使用防晒化妆品,待恢复后再使用;严重者需尽早就医。

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

科室简介

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是江苏省内综合医院中学术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皮肤病专业诊疗机构。目前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国家卫生部皮肤性病学科药理基地、卫生部指定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全国性病监控哨点站之一、江苏省皮肤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同时也是核心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承办单位。本科室主要以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皮肤光老化及激光美容医学,毛发疾病与毛发移植,色素性皮肤病及白癜风为研究方向,救治疑难危重杂症皮肤病一直是本科室的临床优势所在,每年救治成功数百例急、重危皮肤病患者,并先后三次获得重大抢救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苏忠兰(副主任医师);周炳荣(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