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02:38:00

温州文化论文

温州文化论文篇1

中国历史上的晋商、徽商、西商、闽商、粤商、鲁商、甬商、江西商帮、洞庭商帮和龙游商帮十大商帮初现于明朝,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在清朝达到鼎盛,最后在中国社会变迁和外来资本的双重冲击下灭亡。明清十大商帮所处的历史时代给其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而这些文化特性决定了他们最终的命运。

1.文化共性

(1)农商文化和官商文化并存的封建经济文化。明清时期,中国处在封建专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农耕经济发达,儒家思想处于统治地位。十大商帮所处的地区都是农耕自给不足、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薄弱的地区,农业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生计。虽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但当地农民出于生存本能被迫脱离农耕经济而从事商业活动。由于商业活动长期受到主体农耕经济的排挤,社会生活需求遭到压抑,中国社会处于短缺经济的状态中,商业活动比较顺利地取得成功。在初步积累了原始商业资本之后,十大商帮将商业活动与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相结合,掌握生产资料的支配能力。从整体上看,十大商帮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管理体系关系密切,尤其以晋商、徽商最为典型。他们通过与政治管理阶层勾结,获得专营程度相当高的盐业垄断经营权,从中获取巨额利润,从而成为十大商帮中富裕程度最高的两个商帮。

(2)“诚信真善、义利并举”的儒家文化。十大商帮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将“仁、德、礼、义”等带到商业活动中,形成了“诚信真善、义利并举”的文化特质,并以传统文化的诚信为宗旨,经商成功后以传统文化的做人标准要求自己。这对于当时极度缺乏法治支持的封建商业经营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商人之间相互实现各自经济利益的基础保障。

(3)以地缘为纽带的商帮网络文化。会馆是商业网络的具体物化表现。会馆既为所在地坐商服务,也为途经行商服务,还为途经本地的他人服务(如赶考举人),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商帮开展商务活动和对外扩张[1]。因此,会馆越多的商帮,一般凝聚力、活力也更强。

2.湮灭原因

(1)小农经济文化的局限性。小农经济思想对十大商帮的限制根深蒂固。一是大多商帮都抱着“小富即安”的想法。除龙游商帮涉猎造纸业、采矿业等实业范畴,其他商帮都停留在流通业,采用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形式,没有站在产业资本的高度去看待商业。这是他们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二是封建商人赚钱的目的是为了积累财富和满足需求。十大商帮的商人富裕之后主要将财富用于购买土地、盖房子、吃喝玩乐、窖藏,很少有人用于扩大再生产,产业难以做大。三是大多数封建商人虽然从商,但其内心却看不起商人,认同“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经商致富后就回归儒家思想中的正途——走仕途。他们有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商业精神,但却没有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2)区域文化的封闭性。清朝时期,资本主义的侵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但区域文化的封闭性导致狭隘的商帮视野,大多数商帮无法主动出击,在时代转变的过程中把握和创造机遇积极转型。如清政府灭亡之前,曾向山西票号发出邀请试办户部银行,但被山西票号总号拒绝。晋商没有抓住这次转型机会,没有进行积极创新,因而最终湮灭于历史长河中。而宁波商帮积极主动承揽此事情,一步步铸就了中国金融业霸主的地位。

(3)缺乏制度化的企业管理文化。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的重视深深渗透于商帮的经营活动之中,十大商帮基本上都是以家庭作为经商的基本单位,家庭或家族是商帮企业的最初形式。家庭或家族经营企业能够保证企业做大所需要的资金和人力,提高整个家族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家族企业用人监督和管理的难题。但随着家族的分化,一个有实力的大企业可能被分散成几个弱小的企业,使得企业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甚至会衰落。家族企业实行人情化管理,这适用于小企业,但人情化管理所欠缺的公平性、合理性及制度性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缺乏制度化管理是明清十大商帮的硬伤,决定了其最终无法产生现代化企业。

二、温州商帮的文化创新对策

明清十大商帮的湮灭告诉我们,保持当代温州商帮的活力,必须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温州政府有责任引导社会舆论,进行温州经济文化大讨论,为温州商帮思想意识转型塑造社会氛围;温州企业家也要多学习多思考,拓宽视野和平台,突破自我局限。

1.转变思想意识

(1)尊重商业和实业。当前温州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依靠资金、劳动力投入进行简单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然而,温州商帮并没有完成意识形态的转变,仍然停留于家庭作坊的发展方式,注重经济效应的短平快而不注重经济内涵。相比大规模的制造业,温州商帮更偏向商业流通环节,如销售、房地产、煤矿等这些短期内有高回报的行业。即便在本地从事制造业生产,温州商帮也往往立足实际,努力在小产业上做强做精[2]。这种偏好导致温州企业缺乏危机意识,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应变,创造利润的能力下降。温州企业的成长问题实际上是温州商帮的意识形态和对实体经济的认识问题。温州商帮思想意识转型的第一任务,就是要树立“实业即事业,事业即实业”的态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

(2)树立企业家精神。晋商、徽商经商成功后经常将利润用于购买土地,发展典当业。温州商帮也有类似做法,将利润投在房产和高利贷上,追求资本性收益,满足于物质享受。这些做法是小农意识的现代版本。温州商帮应树立企业家精神,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将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社会就业,提高工人福利,依照法律纳税,取之于民又回馈于民。

(3)重视事业的传承。现代社会已摒弃了“士农工商”的门户之见,但第一代温州商帮在取得成功之后,都削尖脑袋将子女送入公务员队伍,以求一个“铁饭碗”,这与徽商成功后送子弟入仕途的做法类似。由于创业的艰辛和劳苦,第二代温州帮商也并不情愿接班,宁愿守着第一代温州商帮积累的财富过安稳的日子。这对于家族企业占统治地位的温州商帮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据统计,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四年,常见的现象是,当家族企业的创始人突然离去或退休的时候,往往就是企业终结的时候[3]。许多温州家族企业刚好进入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的阶段,如果不能及时转变思想意识将事业传承下去,那么温州商帮的衰落将不可避免。#p#分页标题#e#

2.改变交易方式,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1)改变交易方式。温州商帮擅长人格化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在过去三十年中稳定存在,并且取得了较高的经济绩效。传统的家族伦理文化是支撑人格化交易方式的基础。只有某种超越家族伦理的文化传统才能孕育资本主义精神,血缘(家族)基础上形成的关系与追求高效率的市场精神是不能相容的[4]。温州商帮的人格化交易方式给温州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制造业结构的演变缓慢与“代际锁定”,外向型经济步伐缓慢与“不可触摸的网”,温州人的大规模移民与“海外生意网”等[5]。对人格化交易方式的过度依赖,使得温州商人倚重内部网络,缺乏接收外部资源的潜质,造成内外“营养不良”,这对于面临新一轮产业升级压力的温州经济是致命伤害,而温州经济近几年表现出的相对停滞状况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温州经济应变迁交易方式,使其有获取更多资源的机会和途径。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对家族伦理文化的高度认同造成了温州商帮过多依赖现有制度安排。许多家族企业仍采用经验管理模式,其所有制为家族成员共有,职业经理人难以参与。由于缺乏对外来管理人员的信任,温州家族企业中的核心部门如财务、销售都由内部人掌握,外来人员始终处于无法真正融入的状态。温州商帮要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将现代企业制度融入企业内核,从内心尊重、遵守制度,提高制度执行者的胜任力;改变企业管理理念,改变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建立合理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更新经营管理理念,改革用人制度,超越家族企业文化,树立现代企业人力资源观,建立适合现代企业的用人机制。

3.建立区域特色文化

(1)突破网络边界。温州历史上是一个移民社会,因而温州人具有强烈的抱团意识,往往抱团行事以争取团体更大的利益。在过去三十年中,温州商人在全世界和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温州城”、“浙江村”,这是明清浙北、皖南、苏南地区“温州厂”、“平阳棚”的现代版。温州商人的综合素质并没有比中国其他许多地方的人具有更多的特殊性或优势,但有一张巨大的社会网络支配着其自由流动和移民行为,能够在全世界做生意、办企业[6]。这种社会网络的利用、更新和扩充,就是抱团的雪球效应和群体的不断重组。抱团和重组是以严格的地域作为界限,非温州籍人士根本无法融入其中,明确的群体边界形成了强烈的排他性。同时,温州商帮在全世界各地经商时往往圈定地理界线自成一体,不愿意融入当地人的文化和社交圈,处处讲人情又到处破坏规则,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发展。在中国加入WTO 之后,这种模式使得温州在全世界各地产生冲突,如“俄罗斯灰色清关”、“西班牙火烧温州鞋”、“罗马尼亚温商市场强制关闭”等,影响了温州商帮的形象,也对温州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因此,突破现有的网络边界,建立开放文化体系,已成为温州商帮自我提升的重要环节。温州商帮应积极接纳外地人和外来先进文化,接受外来产品和技术,打破温州商帮与温州经济的“路径依赖”,倡导合作文化,融汇自身文化和他域文化,使温州商帮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不断更新和发展。

(2)建立学习机制。温州商帮的初始创业是生存型创业,现已由被动创业转向主动创业。被动创业时可以借助大无畏的勇气,主动创业时则更需要审时度势的精明和商业经营的能力。目前,温州商人热衷于参加各大高校举办的 MBA、EMBA 班,他们学习的直接目的不是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而是进一步扩大社会网络,通过同学关系建立新的社会网络。这又反证了温州商帮意识形态的短视和局限。温州商帮应认清形势,主动学习。建议由行业协会出面,创办内部学习组织,组织定期的信息交流,进行“头脑风暴”;并组织温州商人与全国各地的商人进行互动。温州商帮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逐步树立新的创业文化氛围和创业理念。

温州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综合年鉴;《温州年鉴(2012)》;区域性;年度性;资料性文献

一、区域性、年度性、资料性文献是地方综合年鉴的基本属性

“《温州年鉴》是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地方年鉴。旨在记载温州市经济、社会概貌和发展情况,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了解,研究温州提供较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料,并为温州市积累史料。《温州年鉴》每年出版一部。”(1)即是说:《温州年鉴》是系统记述温州市的经济、社会概貌等情况的逐年编纂出版的资料性文献,旨在提供准确翔实权威的信息资料,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为读者了解、研究温州提供服务,并为其积累史料。

《温州年鉴》为地方综合年鉴,其基本属性定位与学界所认定的年鉴的基本属性相近。“年鉴是逐年编纂和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2)“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性质可概括为:资料性、年度性、工具性(检索性)。资料性为第一属性,年度性、工具性为基本属性。”(3)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综合年鉴,是指系统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从《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下称“地方年鉴”)属性的定位可知:

(一)区域性是综合年鉴的基本属性之一

综合年鉴收录资料的范围是“特定区域”,即国家综合年鉴收录的是整个国家行政区域范围内的资料,地方综合年鉴收录的是某一行政区域内的资料。区域性不仅给出年鉴收集的范围,而且对其全面性也作出了规定,即要收集记述“各方面情况”,包括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资料。

(二)年度性是其基本属性之一

综合年鉴收录记述资料的时限一般是以“年”为限的。即上限是年鉴标示年份上年的1月1日,下限为同年的12月31日。“当然也有以财政年度、选举年度或其他统计年度为时限的。年鉴不排除历时性、前瞻性的资料主题,但一般在数量上加以限制,在编辑时通常收入特载、特辑或作附属资料处理。年鉴也不排除稳定性资料和知识性选题,但总是以年度动态信息和相关资料为主,以稳定性资料和知识性选题为辅。年鉴如果不以年度动态信息和相关资料为主要内容,就没有必要逐年编纂连续出版,也就不成其为年鉴了。”(4)

(三)资料性文献是综合性年鉴的本质属性

亦是与学界认定的“工具书”属性的实质性区别,二者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综合年鉴到底是资料性工具书还是资料性文献的本质属性的差异。“工具书”和“文献”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具书和文献的解释是:工具书是指“专门为读者查考字形、字音、字义、词义、句子出处和各种事实而编纂的书籍,如字典、词典、索引、历史年表、百科全书等。”(5)文献是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6)从上述词条解释中可以看出,“工具书的主要功能是便于读者查考,具有备查性和检索性的特点;文献的主要功能在于存史性和参照性。”(7)如果将年鉴列入工具书序列,因为它不能给读者提供字形、字音、字义、词义、句子出处的查考,那么年鉴的主要功能就是为读者查考各种事实提供方便,仔细分析一下,年鉴的功能和作用并不是这样的。我国年鉴的服务对象或称作读者群,主要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等院校师生、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以及编史修志人员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年鉴还不可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年鉴的普及程度还非常低,读者不可能像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那样使用年鉴,读者使用年鉴的目的不是为了查考各种事实,而是查找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以便参考、借鉴。年鉴主要是通过提供具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大量准确翔实权威的信息资料,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年鉴的主要功能是“存史、资政、育人”。(8)

笔者认为《地方志工作条例》对地方综合年鉴基本属性的表述,不仅仅是其位价仅次于国家法律、法规,是方志界必须遵照执行的,它将综合年鉴的基本属性定位区域性、年度性、资料性文献是准确、科学的。各地方编辑综合年鉴理应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规范,突出其区域性、年度性、资料性文献的基本属性,以此提升综合年鉴的质量。

二、年鉴体例为主,辅以方志体例

(一)框架结构科学合理

《温州年鉴(2012)》(以下简称《温鉴》)卷首设有:编辑说明,阐明其鉴属性、框架、数据与部分资料出处、资料收录范围。编辑说明犹如一鉴之凡例,为《温鉴》编纂作出规范。《温州年鉴》编辑部人员和撰稿人名录。要目。温州市城区图(2010版)、温州市地图(2010版),明其记述空间范围。温州便览设有人口、区域、气象、主要指标、民营经济、交通运输、电信、环境等栏目,用数据简明介绍温州2011年自然与社会之概貌。彩版10面,10帧照片均为2011年中央、省、市领导赴温州视察、调研的动态画面,旨在说明温州地位之重要。中英目录,中文目录标示出类目、分目、条目3个层次,并将图、照、表全部进入目录,为读者用鉴提供方便。特载为2011年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工作报告(摘要)。特辑为2011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录和5个经济调研报告。大事记分为2011年温州大事记和2011年温州综合纪要。

正文为百科,设有: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机构、农村经济、乡镇、工业、特色工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商业、对外经济贸易、市场、金融、旅游业、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行政管理、口岸管理、外事侨务涉台事务、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重点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务、教育、科学、文化、文学艺术、传媒、卫生、体育、中共温州市委员会、中共温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温州市人民政府、政协温州市委员会、派和人民团体、政法、军事、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外地人在温州、温州学者论著、人物、外地媒体报道温州、县(市、区)、地方新事异闻等47个类目,(特载、特辑、大事记不作类目计)、373个分目,收入条目2454条。随文图36幅、表120张,照片412幅。

卷尾设有:2011年重要文件目录。索引和法人单位名实录。索引为主题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方便读者查阅。索引与卷首目录共同构成全鉴检索系统,其中索引3.4万字、目录8.6万字,索引比为2.5:1。其鉴检索系统文字版面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8.3%。

学界认为:“索引对年检内容的揭示程度应当高于目录、深于目录,也就是说年检索引量应当大于目录数量,而不是相反。从所占篇幅看,目录和索引的篇幅以占全书篇幅的8%~10%为宜,其中目录数量较少而版面稍宽松,索引数量较多而排版密度稍大,两者实际篇幅应大致相等,以各占4%~5%为宜。将索引比(目录数与索引数之比)提升到1:1.5至1.2的水平。”(9)按此要求考察,《温鉴》检索系统基本到位,其不足是目录数大于索引数,如果将目录中的图、表内容移至卷尾索引,并在索引中增加随文照片内容,其索引比将更为合理。

《温鉴》由卷首、百科、卷尾三个板块组成,其载、特辑为综合文章体,大事记为编年体,百科类目均为条目体,并分为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设计,其框架结构科学合理。

(二)以条目体式为主,辅以图、表、述、记、索引

从其形式(体裁)考察:有综合性文章“特载、特辑”,计7.3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5.1%。大事记215条。综合纪要28条,计2.26万字,为全鉴142万字的1.5%。百科类目47个,分目373个,条目2454条,计71.8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52.8%。其中静态条目“概况”160条;动态条目2294条,计69.1万字,为百科75.8万版面文字的93.5%。百科综述(述体)18个分目,计1.8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1.3%。随文表120张,计21.6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14.5%。随文图36幅,计1.4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1%。随文照片412幅,计27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17%。其中82个企事业单位(部门)形象宣传资料5.6万字,为照片27万版面文字的19.3%,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当年举办大型活动和突出事件照片资料23.4万字,为照片27万字版面的80.7%。索引3.4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2.4%。

《温鉴》条目文体为主,辅以图、表、照片、述、文章、记、索引文体,具有图文并茂,文表相辅的审美要求。

《温鉴》以年鉴体例为主,方志体例为辅;文字记述为主,图表照为辅,二者相得益彰。其编辑法则值得综合年鉴借鉴与学习。

三、基本属性的成功体现

(一)年度性资料为主、历时资料为辅

年鉴姓“年”。年度性是年鉴的基本属性之一。年度性规定了年鉴的现实性。同时说明地方综合年鉴是本行政区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年鉴的特点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一年一刊。年鉴之所以需要逐年连续出版,主要是由其内容选择的年度性决定的。所谓年度性,就是选题选材以“年”为限,上限是年鉴标示年上年的元旦,下限为同年12月31日。以年度性资料为主要内容,是年鉴内容常编常新的需要。

《温鉴》特载、特辑、大事记,百科内容的大部分均为年度性资料,在其综合性文章、分目、条目之首均冠以“2011年”字样,反映年度中的特、大、新之人、事、物,其版面文字128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90%。

综合年鉴资料以年度性为主,还需以历时性为辅。现实总是割不断历史发展的,年度性资料与历时性资料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年鉴辅以历时性资料,可使年鉴更加全面、真实、深刻地反映年度情况,并达到立体化、连续性的要求。在年鉴编纂实践中,许多年鉴都有选择地收入一些历时性(回溯性、背景性)资料,对年度性资料进行衬托;或运用历时性资料与年度性资料进行对比,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温鉴》在全面反映年度性资料为主的同时,在其百科的自然环境(气候分目除外)、历史人文(行政区划分目除外)两类目164条目和随文图文相辅的84个企事业单位(部门)的形象宣传资料均为历时资料,计14.2万字版面,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10%。

《温鉴》收录时断范围“以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限”(10),即以年度性资料为主,历时性资料为辅的选题选材原则有益于综合年鉴记录现实、服务现实、明鉴春秋、编鉴存史的价值功能的实现。

(二)区域性资料为本,辅以少许域外资料

区域性是综合年鉴的基本属性之一。综合年鉴应以本地信息资料为本。综合年鉴是对应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它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收录对应地域的基本情况和重要资料。各类综合年鉴毫无疑问都应该覆盖本地域的信息资料为主要内容,其栏目设置应该覆盖本地的所有领域,内容选择也应涉及对应地域的所有基本情况和大事要闻。否则,就不能圆满地实现自己的任务。“以本地信息资料为主要内容还必须有篇幅作保障,一般说,年鉴对应地域信息资料的篇幅比例应占90%以上,才能有效地实现自己的任务。”(11)

《温鉴》的地域收录范围,“以温州市现有行政区划为界”(12)。全鉴除百科中“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温州人在世界各地、温州学者论著”3个类目外,余则从特载、特辑、大事记到百科均是温州市行政区域内的人、事、物。记载温州区域的版面文字137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93.5%。

综合年鉴在以本地域信息资料为本的同时,也应以相关地域信息资料为本区域用。现实世界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任何地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综合年鉴用适量的篇幅(以不超过总篇幅的10%为宜)反映相关地域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然而,由于年鉴相关地域的信息资料汗牛充栋,又有必要以有用性为标准,严格筛选,为我所用。《温鉴・编辑说明》曰:“温州人民在全国各地、温州人在世界各地、温州学者论著等类目,主要反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温州人的学术成就,不受地域限制。”

《温鉴》“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在北京、上海、重庆、广东、吉林、广西、湖南、江苏、云南、辽宁、黑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甘肃、澳门、四川、新疆、杭州、宁波、绍兴、金华、衢州。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在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匈牙利、罗马尼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肯尼亚、乌克兰、马来西亚、日本、柬埔寨、阿联酋。”(13)以此反映2011年温州人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乃至英国等近20个国家所创造的业绩。“温州学者论著”(14)以“题名、作者、期刊名一期数”为表栏,以表体记载温州人2011年发表在国内重要期刊上的中文自然科学类论文249篇,社会科学类论文230篇,公开出版的中文类出版物235种。以此反映温州深厚的学术背景。“温州人在全国各地、温州人在世界各地、温州学者论著”3类目的文字量计5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3.5%。

《温鉴》以温州市地域信息资料为本,以域外反映温州人的信息资料为辅,共同反映温州人的人文精神,值得学界关注。

(三)合理选配一、二、三次文献,提升资料性文献的价值

资料性文献是综合年鉴的本质属性或称“第一属性”。资料性文献的内涵是:资料可靠、有存史价值,内容相对完整、形式多样。“资料可靠,有存史价值”,是指收入年鉴的资料一般都经过认真筛选、反复加工、严格审查和多方核对,因而较为可靠。具有较高的存史价值。《辞海》对“资料”一词的释义是:能够直接用做参考或依据的材料。反过来说,不能直接用做参考或依据的材料不能称为资料,而能够直接用做参考资料或依据的材料必须十分可靠。可靠性是年鉴资料区别于其他材料的显著标志。“内容相对完整,形式多样”,是指年鉴资料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满足读者使用的需要。年鉴的基本寻检单元条目一般按既定的内容要素规范编写,内容较为完整,能够为读者提供较为翔实的资料。(15)

从《温鉴》的体例(见上文)考察:《温鉴》设类目涵盖温州市2011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部事类,所记内容全面翔实。笔者认定《温鉴》是温州市2011年度的百科全书和资料性文献。

从《温鉴》资料类型考察:

一次文献有:卷首的温州便览,特载――中共温州市委工作报告(摘要)、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温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政协温州市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特辑――2011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温州市金融形势分析报告、2011年温州市城镇居民收支情况分析报告、2011年温州市农村居民收支情况分析报告、2011年温州市居民消费价格情况分析报告、2011年温州市物价变化分析报告。卷尾的重要文件目录、法人单位名实录。计9.8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6.9%。其载3.7万字,为一次文献的37.7%,卷末重要文件目录、法人单位名实录2.5万字,为一次文献的25.5%,特辑3.6万字,为一次文献的36.8%。

二次文献有:卷首中英文目录、大事记――2011年温州大事记、2011年温州综合记事,卷末索引,随文表19~112、图15~36、照片412幅。计56.4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39.7%。其中随文表23.6万字,为二次文献版面文字的41.1%;随文图、照片19万字,为二次文献版面文字的33.6%。中英文目录8.46万字,为二次文献的15%,大事记2.3万字,为二次文献的4%。索引3.4万字,为二次文献的6%。

三次文献百科类目均采用条目体,为类目47个、分目373个、条目2454条。计75.8万字,为全鉴142万版面文字的53.4%。

《温鉴》一、二、三次文献所占全鉴版面文字分别为6.9%、39.7%、53.4%。其特点是:

一、特载中的4个工作报告(见上文)均作摘要选辑,重要文件以表体记载其文号、文件标题,有效地压缩了一次文献中无效信息。“年鉴对于一次文献,不可不收,也不可多收。不可不收是因为有的一次文献权威经典,存查价值较高;不可多收是因为一次文献不论多么重要,在年鉴中也只是附属的参考资料,而且年鉴不论部头多么大,篇幅总是有限的,年鉴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密集足够数量的有效信息,不能不合理配置版面资源。那么,如何配置呢?据对国内外30种在版年鉴的调查统计,笔者以为,一次文献占全书的篇幅比例以10%左右为宜。综合性年鉴由于涉及面广,栏目及内容层次较多,篇幅较大,一般不应超过上述指标。”(16)

二、二次文献种类多、面广、容量大,所占篇幅已占全鉴142版面文字的39.7%。综合年鉴应“扩大二次文献规模。二次文献又称线索性文献,通常是在对一次文献进行再加工(概括、压缩、抽象、整理、标识、绘制等)的基础上形成。年鉴中的二次文献形式主要有文摘、目录、名录、大事记、专项年表、解释性资料、统计表、示意图、照片等。其特点是简约概括,内容直观,检索方便,篇幅小信息量大。……二次文献由于经过压缩加工,在同样的篇幅里能容纳更多的有效信息,因此,努力扩大二次文献规模,不但能有效地充实年鉴内容,使年鉴在有限的篇幅里高度密集信息资料,而且能够通过二次文献提供的追踪线索,使年鉴的内容张力得到增强。这对于强化年鉴的资料性,提高编纂质量意义十分重大。从目前地方专业年鉴的编纂实践看,将二次文献的规模扩大到占总篇幅的40%左右,是必要的。”(17)

《温鉴》的编辑实践表明,学界所提出的扩大二次文献规模,将二次文献规模扩大到占总篇幅的40%左右是合理可行的。

三、精选三次文献,《温鉴》以条目文件处理三次文献,其内容为全鉴中篇幅的53.4%,是《温鉴》资料信息的主体。

《温鉴》一、二、三次文献选配科学合理,做到控制一次文献,扩大二次文献、精选三次文献,由此广大信息量,从资料反映的层面看,既收宏观信息资料,又收中观、微观信息资料。

四、资料准确可靠

《温鉴》“所刊数据,除国家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外,均由温州市供稿单位提供,并经供稿单位领导审核。由于来源、统计方法或口径不同,不同部门提供的同项数据或不一致,虽经编辑人员反复核实,仍有一些难以统一,本着如实反映现实的原则予以刊用。如遇同一项目或名称的数字不一致的情况,以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地方新事异闻的材料取自本市报刊,限于精力未作考证。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有中共温州市委警卫局提供。”(18)由此可窥见其资料可靠准确。

笔者认为:《温州年鉴(2012)》年度性资料信息翔实可靠、全面系统,为温州一方的资料性文献,历时性资料信息丰富多彩,域外资料拓展信息渠道,增强读者对温州市自然环境、丰厚人文资源的认识、了解、研究,其编辑体例与法则可为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者借鉴、学习。

注释:

(1)(10)(12)(18)《温州年鉴・编辑说明(2012)》中华书局,2012年10月版,温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承编

(2)孙关龙:《年鉴的性质和特点》,《年鉴编辑手册》第167页,线装书局,2008年版

(3)(11)(15)(16)(17)许家康:《论年鉴的资料性》,《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3~4期

(4)许家康:《论年鉴的资料性》,《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5~6期

(5)(6)《现代汉语辞典》第5版第469页、第1428页,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7)纪晓华、王荣方:《对地方综合年鉴性质的再认识》,《年鉴信息与研究》2009年第5~6期

(8)参阅武星斗《试论年鉴定义的表述》,《年鉴论坛(第一辑)》第33页,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年5月版

温州文化论文篇3

过去的三十年里,“有知识”的温州人凭着硬实力赢得了先机;

未来三十年或更久,“没文化”的温州人想在倚重软实力的时代游刃有余,就要把接班人培养成市场经济中的“正规军”

“温州人管理企业真的不怎么样,但他们很会合作,很会赚钱。温州人很讲契约,很讲诚信,但他们不会把这些写到法律上去。”温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洪振宁如此解构“温州模式”的文化内涵。他将温州模式”文化内涵中的矛盾归结为“新文化和老文化的冲突”。换句话说,被公认为中国最具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的温州人,其实很江湖。

然而在温州人近三十年的发迹史中,他们的市场思维和江湖行为似乎从来都是并行不悖的,这大概就是费孝通先生认为温州经济模式“富有东方色彩”的理由,但这注定是温州人总要比其他人面对更多褒贬的原因。

市场导向的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前,温州的全部历史几乎都在记录贫瘠。南宋年间,一位温州太守曾经说过,温州人一年的收成只相当于湖州人一年上缴的赋税,而温州人一年上缴的赋税,只够湖州人吃一顿稀饭。

耕地资源稀缺和频发的自然灾害是温州穷困的主要原因,长期的穷困则为温州人造就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重利事功观念。早在南宋时期,以温州本土哲学家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便提出了“不以义抑利”的观点,而这样的观点,与其说是哲人的独立思辨,倒不如说是对永嘉民意的概括总结。

当代温州人几乎集体承袭了永嘉遗风,所以在今日温州人的履历中,“经商”是一个出现几率很高的关键词,而为了赚钱,温州人个个肯于吃苦、敢于冒险且甘于小利。

改革开放之初,十万温州人拎着各式小商品在全国跑市场的故事,如今已被理论界视为温州经济模式的成功经验之一。有专家说,那些推销员是促成温州经济崛起的第一批能人。

事实上,温州人也是中国市场经济中最早的一批冒险家。一个温州人这样对《小康》讲述他的“发家史”:他曾经穷得一文不名,但是现在已经靠倒房赚得身家千万。他的办法是,用借来的5万元向房主交上定金,并承诺一月内全额付款,随后每平方米加价1000元立即向外出售。在付款期限到来之前,他已经成功地将房卖出并获得了十几万元的差价,继而便是投机与财富积累的循环。

温州人经商从来不嫌利小。一位经营打火机配件企业的温州商人说,他的工厂只生产打火机中的弹簧和滑轮,产品的利润薄到“一毛钱卖给你好几个”。但就凭着如此微利的产品,他已经赚得了几亿元。“能卖钱的东西我就做,不管赚多赚少”,温州人如此积累财富,温州因此中小企业遍布。

温州人并没有因“利”舍“义”,在市场观念的引导下,他们很乐意为将“利”、“义”间的关系调和至效能最大化而努力。一位自90年代初开始创业,如今已在全国行业内稳坐第一把交椅的温州老板总结说,“我们留住客户的经验就是义利合一。在做生意的同时,一定要和对方建立感情。客户来到温州,我们一定会不计成本地接待好,把他完全当作朋友来看待。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如果明知一个客户没有发展潜力却仍然这样做,那就会把自己搞死。”

说白了,义更像手段,利才是目的,“我觉得这是温州人的风格。”这位老板如此概括。

江湖色彩的方法论

对于温州人群体,外界普遍持有的一个积极评价是“抱团”。“温州人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洪振宁说,“现在全国170多个地市级以上的城市都有温州商会,200多万在外温州人就是靠这些商会和亲戚朋友实现的全国化。北京人、上海人出国前要先学好外语,而在国外的温州人,有些连普通话都讲不好,他们能够在世界各国立足,靠的就是亲帮亲,朋友带朋友。”

据一位熟悉海外温州人生活的温州企业家介绍,在美国的温州人社区里,一个新来的温州人凭一口温州话和一张温州身份证就能创业。他说,刚到美国的温州人如果没有钱生活,那么他可以投奔当地的温州商会,温州同乡会为他凑钱盘下个餐馆或便利店。赚钱之后,他只需每年连本带息还清一个同乡的债务即可。整个过程不涉及任何法律程序,通常没有人催账,更没有人赖账。温州人“抱团”凭的是信任,而信任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本,无疑又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省去了难以计量的经济成本。

“在融资方面,温州是全国最好的城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园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在接受《小康》采访时说。他所指的融资不是来自银行,而是民间资本。“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融资,我们在周转不开的时候也会借个一两千万元。只要有熟人介绍,借钱一般是很容易的,留个身份证复印件,担保人再签个字,就这么简单。有时候和朋友借,连利息都不要,纯属帮忙。”

并非所有温州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都能达到“义气”的程度,但几乎所有温州人都坚守温州生意圈里的社会规则,在一些人眼里,这种江湖道义甚至比法律更为重要。一位温州市民告诉《小康》记者,他的一个朋友欠了银行50万元贷款,银行多次向他讨要都未能收回。“银行的人说你就是借钱也应该把欠银行的钱还上。我这位朋友说,欠了朋友的钱还不上,我就没有信用了。”宁愿失信于银行,也不能失信于朋友,对于友人此举,这位温州市民用“很有道理”作评。温州人的江湖气质如是。

温州人惯用的体制外手段常有歪门邪道之嫌,但却常收体制不及之功,比如80年代初温州“能人”们教会全国商人的“回扣”策略。“有人认为温州人搞回扣是行贿,但这确实是很有效的一个办法。温州人就是通过回扣策略打破了计划经济的堡垒,使温州的商品打入了国营商场。”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官员说。

尽管市场经济中的草莽路上另有风景,但是当温州人把逐利的目光投向外部世界时,他们还是清楚地意识到,接受一套通用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市场游戏规则是必须要做的事。

浙江圣邦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姜纬,在向《小康》介绍他的企业时,特别说明了他在上海建立分厂的目的。“上海那边的工资、保险、福利等等标准会高一些,但我们还是决定在上海建厂。以后中国的企业会像国外一样越来越正规,法律会越来越健全。企业应该有前瞻性,我们就是要提早走正规化的道路,在上海建厂就是要感受一下正规化的氛围。”

财富中毒病

温州的地方文化多少带点媚富斥穷的狂傲。

温州的狂傲是有“资本”的。在这个城市狭窄的街道上,奔驰、路虎、保时捷列队行驶是常有的事。温州市有出租车3300多辆,据说,当地的宝马车与这个数字大致相当。

每一年,在外经商的200余万温州人会源源不断地将赚到的钱汇入温州。据温州市委的一位官员介绍,温州市委相关部门在2006年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春节前一个月内,全国各地通过银行系统汇入温州的资金高达330亿元。

“这些流入温州的钱,实际上更多地体现在消费方面,所以肯定会对温州的商品成本产生影响。”这位官员分析:“比如温州的房价比一线城市还要高,为什么?就是因为温州有强大的现实购买力支持。”

在距温州滨海园区不远的一片工地上,四座住宅楼正在建设中。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小区的房子设计得“很烂”,所以每平方米只卖2万多元。马路对面的一个小区相对好些,那里的房子每平方米的售价是4万多元。

在众多有钱人和强大购买力支持下的温州物价,无可避免地成了这座城市“媚富”的象征,而它所具有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对穷人和外人带来的心理打击。

“在温州生活,成本很高,而且压抑感很强,因为到处都是千万富翁,一般人会觉得自己是个小不点,心理压力太大。这是温州独特的城市文化。”圣邦公司董事长姜纬认为。

“温州人很爱显摆,在买房、买车、结婚这些事上喜欢攀比。”一位温州市民坦言,“不过攀比也是挣钱的动力。”

在攀比动力的驱使下,温州人总是在想方设法地挣钱,而一些人挣来的钱又成为另一些人挣钱的动力。这个循环,如今已经成了温州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温州市政府的一位工作人员说,“温州的有钱人好像都很忙,除了赚钱没有时间做别的,赚钱就是他们生活的目的。”

温州大多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大剧院等等,都集中于新城地区,有些虽然已经投入使用,利用率却相当低,因此始终崭新。

有知识,没文化

“有知识,没文化”是洪振宁总结温州人特点时得出的又一个结论。

“温州有大量的制鞋企业,这些企业中的很多人连小学都没读下来,他们的人文修养确实很差,但是说到做鞋,他们却能讲出很多东西。如果说知识等于信息加思考,那么这些每天研究鞋的人就是制鞋领域里的知识分子。”洪振宁更愿意从积极的角度去总结温州和温州人的成功经验。

“温州人办企业说不出什么理论,但是在实践中,他们知道应该把长板做得更长,并且借助别人的长板弥补自己短板的不足。温州人虽然没有文化,但很有商业智慧,总是把新的创意变成新的生意。”

洪振宁的话有温州人的成功和温州经济的繁荣为证。

然而,“温州人的素质普遍比较差”,这是身在温州的外乡人时常提起的一句话。“温州人家家都装修得非常豪华漂亮,但是很多人却在街上乱扔垃圾。”安徽籍的出租车司机小杜说,“可能是因为财大气粗,温州人的脾气都不太好,所以我们经常被他们骂。”

这种可能会排斥外部人才的人文环境,对于温州的发展来说,显然并不可取。

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小黄把这些问题归因于温州人教育背景的苍白。“最初创业的那一辈温州人学历方面都不是很好,小学毕业已经是不得了了。现在很多四五十岁的大老板,据说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

温州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在构建创业型的温州社会背景下,温州高校创业教育新思路的探讨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8日

自从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创业成为大学生选择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形势下自主就业的一种选择。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顺势开展创业教育、创业策划大赛和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创新之举,试图让高校的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发展战略的特色而作为品牌吸引媒体的关注。为此,温州高校培养大批量创新创业的高素质人才是服务于温州地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温州高校担负着构建创业型温州社会的重要使命。同时,温州高校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是高校领导、教师及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温州高校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和创业实际情况的调查

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真正谈得上成功的并不多。由于缺乏创业精神、初创企业管理经验、市场运作策划能力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持等因素,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本文作者组织了一项对“温州高校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调查,从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设计1,250份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内容,调查显示:1、在对创业认知方面,70%以上的不了解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及创业团队对创业的重要性,低年级学生对创业认知明显不如高年级,女生对创业认知明显不如男生,90%以上的女生认为创业与她们无关;2、在对创业感兴趣或在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访谈,他们认为创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依次是创业能力、社会关系、优秀的创业团队、创业经验、缺乏创业指导师的指导及创业资金;3、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依次是创业培训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系统性创业教材、学校创业的文化环境、创业实践基地。

二、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及成功创业的新思路

温州高校秉承“温州精神”这种特殊的地域创业文化,在创业教育方面走在全国高校前列,主要从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资金、创业团队四个方面着手实现创业教育,从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两方面设计创业教育课程和科学评价体系;同时,为了达到较为成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校企合作及其他合作模式,使温州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一)温州高校要创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是普及创业教育的有效手段。1、通过教学楼前的条幅、教室走廊的宣传栏的图片、文字等相关创业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而营造创业氛围;2、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定期举办创业计划书大赛和有关创业内容的辩论赛,进而到系级举办和校级举办各类有关创业大赛;3、定期邀请高校内外的教授、专家、企业家给大学生讲授创业应具备的知识及企业家技能,特别是企业家当年初创企业时积累的经验及草根创业的原动力,邀请温州地区乃至全国成功的创业人士到温州高校组织创业学术沙龙,让学生积极参与;4、参加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大学生和学校指导师定期举行交流并分析解决面临创业的现实问题;5、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励志教育,达到激发创业激情,加强和提升创业意志力。总之,以各种方式营造创业气氛,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二)有完善的创业教学体系

1、有一支富有特色创业型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创业教育运转的主力,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成功实现创业教育的关键。温州高校硕士学位以上的年轻教师占较大的比例,温州高校以较为优惠的政策吸引这些教师并聘为创业指导师,让他们接受国家创业权威培训机构培训,同时让他们到温州创业比较成功的企业挂职锻炼1~2年,高校颁发创业双师型教师的聘书,高校创业双师型教师担任两种职责:一是从事创业理论教学;二是做在学校从事创业的学生的创业指导师(一个创业指导师带3~5位学生),对创业指导师工作纳入教师的业绩考核体系。

另外,温州高校要利用温州优秀企业家比较多的优势,聘请创业比较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或创业指导师进高校给学生讲课或办讲座,但一定要给相应报酬,而不是虚名或名誉;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年度考核以作为奖励或继续聘任的依据。因为有比较高素质的创业指导师,才能产生创业教育的品牌效应,就会更好地营造创业文化及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也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温州高校创业基地。

2、各专业要开设创业课程,有较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和实施创业课程是成功实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温州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要做到点面结合,点就是抓重点,面就是要全面普及,大学一年级学生要进行创业意识培养,主要方法通过创建创业校园文化,开设创业基础理论课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创业的基础理论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创业激情。大学二年级对学生进行调查分类(需要专家评估),有一部分学生对创业有兴趣,创业动机比较符合现实且具备创业特质(如草根创业的原动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整合资源能力较强、对市场有一定的洞察力,即把握机会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冒险精神等)。把这些学生(创业型)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设计科学的培养计划,培养方式是设计5~8门专业创业课程,3~5名学生配上一名创业指导师,并让他们进入高校创业园,参加创业实践活动,让这些重点培养的学生享有更多的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和机会。其方法有:(1)让大学生直接与校外企业合作创业,可以与中小企业合作,以技术、智力支持,教授参与指导;(2)学生可以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实习、实践、积累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3)学生可以与温州大型企业内部组建创业团队;(4)大学生调查正在创业企业,撰写创业方面的论文。

3、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目前,温州高校对创业教育只是初步的探索阶段,要进一步发展创业教育,构建和评估大学生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建立对创业学习有科学评价的机制,才能建立学生创业的动力和激励机制。

温州高校要建立大学生接受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学生接受创业课程教学、参加各种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学术沙龙、加入创业园中创业工作室的创业团队、或利用假期到中小企业实习、实践,积累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等,都要纳入专业培养计划(涉及到学分、优秀毕业生、奖学金、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等荣誉和证书的颁发,以虚实结合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升创业素质),让学生的行为实现更多“自我动力”向更多“超我动力”的转变,从而实现创业教育的成功,达到提升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目的。

(三)校企合作:大学生创业学习与实践的新路径。理论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实践只有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好更快地创造奇迹。温州中小企业相当多,正在创业过程中的企业也比较多,它们为温州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温州的高校没有更好的利用温州的资源,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最有价值的创业学习基地。

1、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创业教育实践方式。(1)创业教育实践的“引进来”是指高校引进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企业高层到高校聘为兼职创业指导师或创业教授。他们可以与大学生沙龙互动、办讲座,也可以到大学生创业基地指导以解决创业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甚至上创业课,让他们把宝贵的创业经验、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激发大学生创业激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创业知识和经验,从而提升创业能力。但兼职创业指导师或创业教授要安排一周两天在高校上班亲临指导并能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及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2)创业教育实践的“走出去”是指派遣大学生到正在创业的企业里去实践,获取创业知识和经验,以提升创业能力。要安排大学生在一周三天到正在创业的企业里去实践,同时企业要为大学生安排创业指导师,在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经验,提升创业能力。大学生可以利用专业知识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或专业技能。

2、大学生中“家族企业创二代”的培养模式。温州高校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浙江省,浙江省大部分企业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接班人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家(创业者技能)的培养。浙江大部分家族企业属于传统产业,在新形势下都面临转型升级,故学术界和企业界把“富二代”定性为“创二代”,对在高校的“创二代”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有着许多资源优势,能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

建立“家族企业的创二代”的家长委员会,利用其实现校企合作。在大一新生刚进大学时就进行家庭情况调查,确认是“家族企业的创二代”的学生,就与家长联系,要求他们到学校共商建立“创二代的创业班”事宜。一般情况下,家长是非常乐意的,与他们商议“家族企业“创二代”培养模式,其中理论教学开设的课程、企业家和教授的专题讲座,主要在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到家族企业实习、锻炼,积累创业经验。

(四)加大创业教育资金投入,建立创业基金,评估创业项目。学校和各学院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做大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各学院可设立以赞助企业冠名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用于扶持大学生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对温州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要经过由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和高校创业指导师组成的创业项目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评估,审议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创业基金。

三、小结

构建创业型的温州社会是温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再造温州模式的战略举措,在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过程中,温州高校担负着创业教育重要的历史使命,只有培养出大量高素质的创业型人才,构建创业型的温州社会才有可能。创业教育只有从创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两方面作为抓手,才能实现成功的创业教育,在创业理论教育方面,关键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业型师资队伍;在创业实践教育方面,要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同时,温州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支持和关注力度,对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给予激励和帮助,为创建创业型温州社会集聚更多的资源和智慧,让再造温州模式再出奇迹。

主要参考文献:

温州文化论文篇5

互联网信息错综复杂,到底哪些才是真实的声音?

我们的用户,能否每天都听到最亲切的乡音?

在与海外温州人和华文媒体接触的过程中,温州官员经常听到这样的诉求。

68.89万侨胞,生活在全球131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44家华文媒体、60多家华文学校,餐馆、企业不计其数,文化和商贸之间的往来,架起了温州与世界合作交流的桥梁。

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再一次让世人见证了在海外温州人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世温会,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更好地传播城市形象和文化,如何凝聚在海外温州人的力量、资源,加强情感交流,调动海内外华人的热情和智慧,齐心合力加强温州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新课题。

我们的成长,让世界惊艳

作为对“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号召的积极响应,温州市新闻文化信息共享平台应运而生。这也是以城市文化为载体,打造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尝试。

2016年2月23日,温州市新闻文化信息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正式上线,现场与英国普罗派乐(propeller)卫星电视台、欧华传媒集团、意大利《欧华联合时报》、法国“欧洲华人街网站”、法国华人卫视等8家海外华文媒体签订合作协议。

该平台面向温州在海外的所有华文媒体实行信息点对点传播。自上线以来,平台受到广大海外华文媒体的普遍欢迎。海外华文媒体纷纷入驻,覆盖美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尼日利亚、捷克、阿联酋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在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进程中,这张温州城市的“文化名片”,正逐步扎根全球。共享平台的新生与成长,让世界惊艳!

共享平台由温州市委宣传部牵头建设,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广电传媒集团负责内容注入,东海网负责技术研发及运营维护。作为温州市委宣传部2016年度的一项重点创新工程,共享平台的宗旨就是通过高效联动,提升城市文化的全球传播力。其实质,就是一个专业媒资库,通过互联网技术,快速集纳新闻、文化信息,每天定时更新,为海外华文媒体与合作成员免费提供专业、权威的内容,有效提升海内外连通的效率,有力宣传了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传播了浙江好声音、温州好声音。

共享平台沟通海内外的运作模式,在全国地级市中尚属首创。

我们的声音,让世界听见

2016年9月16日上午,2016世界温州人大会主旨大会在温州市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市委书记徐立毅说,同饮瓯江水,共叙家乡情,温州最大的品牌,就是温州人共同缔造的“中国温州”、“世界温州”;最宝贵的资源,就是海内外温州人共同拥有的资本源、信息源、人才源和科技源;最核心的发展动力,就是海内外温州人的创业创新精神和义利并举的价值观。大会期间,共享平台以专题形式集纳各类世温会报道和温州社会、经济、文化信息,及时向华文媒体统一供稿,共同向世界发出来自温州的声音。

平台中共享的视频内容主要来源于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广播、电视栏目和当天的新闻拆条,图文新闻资讯则主要来源于温州纸媒以及相关网站。除此之外,温州各级政府、各部门网站平台的信息,也是平台获取内容的重要渠道。平台的内容类型,有温州新闻和舆情大事,也有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旅游美食、新人新事等。平台打通了温州各报、网、台、新闻APP之间信息传递的“卡口”。在内容设计、话题引导等方面专业到位,同时在形式上注重渠道整合、资源整合。在语言上分普通话和温州话两种,为海外温州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有效保障舆论引导的权威性与丰富性。

自浙江省推行“三改一拆”以来,为及时澄清谬误,共享平台马上采写有关稿件,及时向社会和海内外传递客观真实的声音,让海外受众看清了事实真相,凝聚了对“三改一拆”政策的共识。通过此次联动,共享平台确立了权威信息的专业形象,同时与华文媒体之间及时、高效、同步发声,让绝大多数毫无依据的谣言在海内外舆论场上消弭。

我们的温度,在世界传递

“没想到通过西班牙媒体也能看到温州最新的动态信息!”2016年9月26日,在西班牙工作的温籍华侨汪先生打开手机上的西班牙侨网APP,惊喜地看到了“温州文化”的专版内容。这些来自家乡的最新、最有温度的信息,全部来自温州市新闻文化信息共享平台。

根据统计,目前通过共享平台,华文媒体每月取用图文及视频新闻的数量近百条。相当一部分华人媒体已经建立每天登陆平台下载音视频和图文稿件的机制。此外,欧洲华人街网站、西班牙侨网等,还通过专区汇集和介绍温州文化历史新闻资讯。

2016年7月5日晚餐时间,法国一个家庭的女儿正在家看法国华人卫视的电视节目。“你是温州人,我是温州客,我是阿达,么么哒!”“哦,爸爸妈妈,你们快来,那个会说温州话的非洲小伙又上电视啦。”7月,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门户网站――东海网的自制真人秀节目《阿达么么哒》正式登陆法国,通过法国华人卫视告诉所有华人,这个在温州留学的外国学生的生活、学习、交际方式,鲜活地展现正逐步丰满、多彩的时尚温州都市形像。他皮肤黝黑却会说温州话,会和温州人交流,不停地行走,与不同的温州人相遇,与不同的故事线索交集,与不同的温州环境相融,通过他的镜头你能看见当下正在发生的时尚温州的故事。

平台建立起上传信息人工核验机制,确保上传的信息真实、客观、有价值。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目前城市间营销角力的新领域。共享平台本土化,可鼓励和引导媒体以市场化方式,与海外华文传媒开展合作。传播方式本土化,宜精准定位传播对象,以海外华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声情并茂”地讲述温州故事,展示温州形象。

事实说明,向国际社会传播温州形象,温州的新闻、电视节目、风俗民情等元素构建的温州文化,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电视栏目“天下温州人”、“归雁”、“温州经济报道”等深受海外华人的喜爱,除了《阿达么么哒》,下一步如《百晓茶馆》等富有温州特色的电视节目的播放事宜也在积极磋商中。

我们的探索,依然在路上

共享平台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的日常信息互动,海外华文媒体将海外发生的新闻信息发送至平台,联接起海内外温州人的信息传播热线,进一步凝聚广大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之情,使温州人在海外商会建设、经贸投资领域的动态信息,在本土媒体上及时,有效提升了海外温州人在内地的影响力。

9月23日,温州市举行“传奇温州・精彩故事”全国媒体看温州分组采访活动。其间,温州市委宣传部向全国媒体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温州市新闻文化信息共享平台”。经过7个月的运作,截至9月中旬,该平台已陆续与30家华文媒体建立了互动协作。依托专业媒体资源与技术力量,服务全球华文媒体同行,输送温州文化与新闻资讯,共享平台已成为温州市同步国内外信息的桥头堡与舆论阵地。

温州市新闻文化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得到了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点赞与鼓励。坚持“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传播温州好声音、温州好故事”的平台宗旨,并以平台为纽带,通过华文媒体等合作机构,把更多的温州故事、温州亮点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温州、爱上温州。

If latest data is correct, there are about 680,890 Wenzhou natives now living as immigrants in 131 countries and regions across the world. Altogether, overseas Wenzhou communities operate 44 Chinese media and 60 plus Chinese schools. Restaurants and other businesses set up and operated by overseas Wenzhou natives are numerous. The data may sound dry and boring, but what they are and what they do overseas are actually serving as a bridge between Wenzhou and the world.

In the past, the media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Wenzhou often wondered how they could reach out effectively to the overseas Wenzhou communities and provide them with news on people and events of the hometown. The overseas Wenzhou people also wondered what to read and what to believe in face of overwhelming information and misinformation vying to get their attention.

One solution came about on February 23, 2016. On the day, a website was launched in Wenzhou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all the Chinese media to put up their contents for all the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ies in general and Wenzhou communities in particular. It is also a media center for overseas Chinese media to visit and access hometown news and events and carry them free of charge to their overseas readers.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eight overseas Chinese media in Europe signed up to be part of the platform and work in partnership with local media in Wenzhou.

Sponsored by the Wenzhou People’s Government, the platform has its daily information input from Wenzhou Daily Group and Wenzhou Radio and Television Media Group, and technically maintained by East China Sea Website. This platform,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China, is a key project of the local government. It aims to enhance cooperation with overseas Chinese media and reach out to Wenzhou communities across the world. The platform updates news and reports regularly every day and provides overseas Chinese media and other partners with free services. The website is considered a good channel to make hometown voice heard overseas.

Wenzhou Radio & Television Group provides videos for the platform. The videos are from the daily coverage of radios and television studios under its flag. The contents not only cover latest development in news but also glimpse into local lifestyle, culture, history, tourism, food, people and events that appear in media headlines. The audio files that go with the videos are done in two versions: one in standard Chinese mandarin and the other in the Wenzhou dialect,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to-understand regional tongues in the country.

Local newspapers and the websites they operate provide text and photo contents. In addition, the government websites are also a key source for information for the platform.

The platform has been successful. It is eagerly embraced by overseas Chinese media. When the platform celebrated the first six months, it had 30 overseas Chinese media from US, UK, France, Italy, Spain, Greek, Portuguese, Nigeria, Czech, and UAE to share information on the platform.

温州文化论文篇6

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定价:78元

《中国样本:温州民营经济创业史(上・下)》

温州改革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艰辛的民营经济成长史,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创业创新史。《中国样本》详实记录了温州民营经济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全面展示了温州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商业品格。

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内部孕育催化的过程,更是与时代跳跃呼吸的耦合过程。该书无论是对于了解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脉络,还是为今后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来讲,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一看。

《中国样本(上)》呈现出某些温州人个人奋斗兀自悲壮。《中国样本(下)》则是一组温商命运的群体雕塑,编者最大程度地结合大时代的背景,试图还原整体,去表现“草根”与“小人物”。

作者:林吕建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定价:59元

《2011年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

林吕建编著的《2011年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为长三角区域年度发展报告,今年的主题为“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这也是国家发展战略。《2011年走向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正是对这一国家发展战略实施状况的评估与分析。本书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也是中国现代城市发育最早、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之一。同时,便捷快速、相互贯通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同城化效应逐渐显现,已成为中国最大城市群和中国经济发展引擎与核心区。但长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如首位城市与中心城市作用不强,经济效率不高,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分工不明晰,行政壁垒与地方逐利仍制约着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对以外向型经济为重要支撑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因素,等等。因此,本书认为长三角建构世界级城市群需要注重功能提升互补、空间有机集散,便捷沟通网络,政府、企业、社会有机联动,创新驱动及市场和制度的一体化。本书还对长三角两省一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群的城市化、信息一体化、服务业发展、城市空间演化、人口转移等问题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并对长三角城市群如何突破制度、进行区域合作、加快协调发展等作了深入研究。

作者:冯子标焦斌龙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定价:20元

温州文化论文篇7

[关键词]温州人精神 困难学生 励志教育

[作者简介]王中对(1975- ),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学生处助学解困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潘玉驹(1972- ),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谢志远(1970- ),男,浙江温州人,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浙江 温州 32503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温州市科学技术局课题“教育公平视阈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研究——以温州高校为例”(项目编号:R20110117)、2010年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资助与教育机制研究——以温州大学为例”(项目编号:WSK1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51-03

一、励志教育及其必要性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励,一指劝勉,鼓励;二通“厉”、“砺”,磨炼,振奋。①志,一指志向、意志;二指立志。②励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③。励志教育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从教育者层面看,是劝勉、鼓励受教育者立志,以顽强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受教育者层面看,是振奋精神,磨炼意志,发愤图强,以求有所作为。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1.励志教育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人成才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尽管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绝不能仅限于经济资助,更需要精神帮扶。由于受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社会舆论、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较大的思想负担,甚至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吃苦耐劳、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和团结互助等意识。因此,只有在给予经济资助的同时,强化励志教育,才能使每位具有成才动机和禀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才。

2.励志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④。文化教育学的创始人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要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励志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纠正他们的意识偏差。

3.励志教育是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⑤。最终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或打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贫富差距代际积累的唯一途径是教育。因此,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既是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与美好生活现实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温州人精神

不了解温州历史的人根本无法想象,当年温州人所承受的贫穷落后。温州自然条件先天不足。从地理形态看,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多为深壑高山,又有很多如天堑横隔的江河,交通闭塞。从人口看,“天兵不至”的温州,是历朝历代难民躲避战争灾难的好去处,外来人口不断涌进;同时受“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口日益剧增,故温州人口早就过度膨胀。从人均耕地看,温州人口多,耕地少,新中国成立后人均耕地只有0.33亩,养家糊口极其困难。从国防看,温州地处海防前哨,长期以来,国家对温州的建设投资很少。据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国家对温州工业的全部固定资产投入只有6亿多元,在同期国家对浙江省的投资总额中,温州只占了3.24%。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温州人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形成了令世人赞颂的“温州人精神”。

1986年12月,温州试验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讨论会首次对“温州精神”的内涵进行诠释,认为主要是“自立自主、崇实务实、竞争开拓、奋勇创新”。在此之后,“温州人精神”成了许多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⑥著名社会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三访温州后,在《瞭望》周刊撰文阐述“温州人精神”,认为:“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⑦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温州人精神”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独立自主的精神。温州人潜意识里有着“人穷志不穷”的观念,从来就很少想过谁来资助救援,在他们最困窘的日子里,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以温州人自己的方式寻求解决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之路,并由此形成了“自主改革、自担风险、自我发展、自强不息”的“四自”精神。温州的大老板大多是白手起家,靠补鞋、弹棉、做木工、当泥瓦匠、贩卖小商品等发展起来。

二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创业初期,温州“老板”走南闯北挤汽车、火车,没有位置就钻到别人椅子底下或打地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更是家常便饭。现在,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了温州人的骄傲。同志曾这样评价温州人:“世界上的人都知道温州人会做生意,沿海靠山赋予他们这种开放的精神,冒险的精神,最主要的是温州人能吃苦。”⑧

三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不甘贫穷落后的温州人,在追求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方面的干劲发挥得淋漓尽致。就算在补鞋、弹棉花、做木工、当泥瓦匠等不起眼的工作时,温州人内心却没有丝毫自卑感,视苦难为财富,寻找机遇发家致富,从而形成了“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的进取意识。

四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早在宋代,就逐步形成了一种主张经世致用的区域文化——“永嘉学派”。深受这种区域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温州人,形成了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的思维方式。温州发展市场经济所形成的许多先发优势,都是由温州人“敢为人先”所取得的,它充分体现在温州人一系列的全国第一,如第一批发放的个体工商户执照,第一个集资建造的飞机场,第一批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据统计,共有二十来项全国第一。别人不敢做的事,温州人却敢做,胆大包“天”、胆大包“地”、胆大包“海”。

五是团结互助的精神。温州人注重感情、善于交际、团结互助,不管是血缘、婚缘、地缘,还是业缘,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与他人的情义薄厚和义务分担,在具体交往中拓展自己的关系结构和幅度。可以称温州为“关系本位”的社会,生活在这种情境中的人,尽管在生意场上,他们之间彼此竞争,但其价值评判主要在于人与人之间“情”“义”得以维系和拓展的价值尺度,在于团结互助精神的提升。正是这种团结互助精神凝聚了温州人的集体智慧,形成了扎实的温州人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是温州人精神的力量源泉。

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独立自主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立身处世的思想基础。目前学校较为完善的无偿资助政策体系,在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压力的同时,也容易使其滋生“等、靠、要”的思想。当前,大学校园“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和“假贫困生”的出现,反映出部分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更反映出独立自主意识的缺失。对于成年学生,学校要在提供必要的无偿资助的同时,积极拓展校内外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解决日常生活费用问题,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因突发事件及因灾难等情况而造成临时经济困难时,学校不能一味给予无偿资助救援,但也不能使其感到无助、绝望,而要引导他们首先想到的是“靠自己”,学校可以给予无息借款,帮其解决燃眉之急。

(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识

吃苦耐劳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的客观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适当提高消费水平是需要的,勤俭节约不是要过苦日子。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果生活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工作捏轻怕重,不仅无法克服经济困难,而且会丧志,失去积极进取的动力。调查发现,有学生购置使用高档消费品,日常生活消费明显超过校园平均生活消费水平;也有学生在勤工助学工作中,怕苦、怕累,只挑轻松活干。要用温州人吃苦耐劳发家致富的典型事迹,感化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好逸恶劳思想意识,引导他们正视家庭经济困难现实,克服、抵制“仇富”和“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敢于吃苦,敢于担当,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三)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识

自强不息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思想保证。每个人都无法选择出生,但可以把握未来。学校要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自强者,把困难视为磨刀石。首先,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比如参加文艺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以及担任学生干部等,引导学生发现自我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其次,做好校园“自强之星”评选活动,进一步挖掘、宣传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发愤图强的感人事迹,展示当代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敢于承担责任、努力成人成才的良好形象,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在逆境中磨炼意志,自强不息。

(四)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

开拓创新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就事业的精神品质。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因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和掌握,缺乏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精神的教育。根据舒适区域模型(见下图),当学生步出舒适区域进入学习区域时,最大限度的学习动力就产生了;当学生越过学习区域而进入到痛苦的或恐慌的区域时,这种最大限度的学习动力将减弱。实践体验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舒适区域,进入学习区域,并避免进入恐慌区域,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达到最有效的创造性学习。因此,要通过强化专业实践、将勤工助学与发挥专业优势有效结合起来、设立科研资助专项经费、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等途径,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意识

团结互助意识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文后盾。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人生目的确立体现了其对人性与生活本质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必然地受到其社会关系的制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只有团结互助,才能以自己的实践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相对独立地存在与持续发展。为了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同学的理解、尊重和关爱,产生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必须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浓厚的团结互助氛围。同时,将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此外学校还应得特别注意这几个问题:首先是对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由心理辅导教师或社会专家,运用心理支持治疗、应激免疫训练等方法,允许并诱发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学生充分宣泄其消极情绪,同时协助他们理清自己的情感线索,鼓励其勇气和增强其人际关系运作的信心。其次要努力激发教师对培育学生人际关系运作能力的责任感。教师在工作中改变诸如忽视、孤立、专治等不良的教育方式等,安排活动让其自我表现,为学生提供体验人际关系运作成功的机会。此外,必要时约见家长或家访,争取家长配合,并在如何改善家庭的团结互助环境方面予以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注释]

①②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577,649.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40.

④⑤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07-29.

⑥项光盈.世纪之交看温州[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50.

⑦陈俊贤.浅论“温州人精神”[J].人民论坛,2004(1):54.

⑧谢志远.温州人创业精神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3):244.

[参考文献]

[1]朱家存.论主体性与素质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1997(4).

[2]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蔡克骄,陈勰.温州模式与温州人精神[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

[4]谢志远.温州人创业精神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3).

温州文化论文篇8

1958年10月出生于温州市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国画人物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理事。

1984年?《新生》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画人物下卷(人民美术出版社)刊《中国工笔画1900-1997》上卷(湖南美术出版社)

1987年?《生之曲·傅雷与傅聪》获“首届温州市青年美术作品大展”一等奖(共青团温州市委、温州市文化局)

1987年?获温州市文学艺术创作1979-1986年度银鹿奖(温州市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

1991年 《一九二一年七月·南湖》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浙江省文化厅)

1991年 《青瓷》入选“纪念《讲话》发表5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浙江省美展银奖(浙江省文化厅)

1999年 《醉仙图》参加“浙江省教育系统第2届艺术节”,获大学教师专业组银奖(浙江省文化厅)

1999年 《金色回响》入选“第9界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获“浙江省美术作品展览”铜奖(浙江省文化厅)刊《中国现代人物画全集》下卷(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年 参加浙江工笔人物画10人作品展(上海美术馆、浙江美术家协会)

2004年 《尺八杭州人组图》入选“第10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文化部、中国美协)获浙江省第十一届美术作品展览银奖(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厅)

2005年 参加浙江名家——中国画作品展览(浙江展览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收藏

《新生》?中国美术馆

《尺八杭州认祖图》?浙江美术馆

《手术之后》?中国美术学院

《工笔女人体》?中国美术学院

《一九二一年七月·南湖》?蒲华美术馆

《东西南北人》?方介堪艺术馆

《徐文渊诗意图》?周昌谷艺术馆

论著

《对陈洪绶人物画图式的审美分析》

《新美术》1998.2(中国美术学院学报)

《陈洪绶研究文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高等美术院校国画人物临摹课浅见》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19.2

《“真”与“异”的统一——论梁楷人物画的两端深化》

《新美术》2005.1(中国美术学院学报)

《健笔?写稿?心源——论黄宾虹晚年变法的三大要素》

《中国美术》丛书第二辑(上)2005.78(新华出版社)

《写像与相术——元代画家王绎写像秘诀与肖像程式》

《美术大观》2005.10(辽宁美术出版)

《人体速写的线条表现力》专著2005.9(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温州文化论文篇9

在温州得到强烈响应,基于历史和现实两大基础,即以务实、变革、重商为特点的永嘉学派思想传统和近代温州重新开埠及其带来的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接受。近代温州维新变法思潮、永嘉实学思想、西方新学传播互相呼应共鸣。

1.重商传统永嘉实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宋代积贫积弱的现实和温州在日渐凸显的人多地少矛盾下经济模式的转变。宋代的边患,北宋政权南渡以后救亡图存的需要,使得发展经济成为维护国家统治的必然要求。而温州随着晋以来历次北方战乱带来的人口转入,尤其是北宋政权南渡导致的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使得本就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温州土地资源日显紧张,谋生路径被迫由农耕经济向工商经济拓展转移。永嘉学人和仕宦基于国家忧患意识,参合温州经济社会特点,提出和发展实学思想: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即主张以物质经济的发展来满足民生,推动国家富强。北宋中期永嘉商税已是全国各县平均额的七倍,这让叶适等看到了工商业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作用,由此对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和政策提出异议:春秋通商惠工,皆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由此将务实事功、富国强兵的理想落实到改革政弊、发展工商经济上。这一务实变革思想和工商经济思想成为温州传统思想资源,虽经历史沉浮,仍然影响深远。

2.重新开埠温州在汉代便为九大沿海港口之一,隋唐开始与日本、朝鲜有民间贸易往来。北宋咸平二年(999 年),被辟为外贸口岸,南宋绍兴二年(1132 年)设市舶务,专司外贸,与日本、高丽、印度、真腊(柬埔寨)、阇婆(爪哇)等均有商船往来。至元二十年(1283 年),复设市舶司。至明清海禁和闭关,沿海通商优势被压制,但近代西方殖民开拓者仍把温州作为开埠通商入口。1843 年英国军舰对温州港口水道进行了测量。当时英国驻华公使德庇时(Davis)认为,《南京条约》只有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而开辟宁波和福州两个口岸并不成功,在浙江沿海还缺少一个位于上海和厦门之间的港口。1854 年、1861 年、1869 年,英国通过多次谈判欲将温州开埠。1876 年英国借马嘉理事件,以战争要挟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最终将温州、芜湖、宜昌、北海等地辟为通商口岸。尽管英政府迟至 1885 年才正式批准《烟台条约》,但英籍税务司好博逊(Hobson)于1877 年 4 月1 日便建立了温州海关(后改称瓯海关),英驻温首任领事阿尔巴斯特(Albaster)也在同时来温设立领事馆,兼管德国、西班牙、奥地利和瑞典等国事务。自此,棉布、毛织品、煤油、染料、火柴、布伞、肥皂、西药及鸦片等大批洋货向温州倾销,美国的美孚火油公司、英商中国肥皂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英美烟草公司、英瑞炼乳公司,日本的东洋堂、广贯堂等外国公司及银行也来温设立分支机构,时称瓯为海国、市半洋行。

3.西教传播基督教在温州的传播历史比较久远,但清初禁洋教,故难成气候。重新开埠后,西方传教士又纷纷来温。1866 年 10 月,英国内地会牧师曹雅直来温办学传教,1878 年、1882 年又有李庆华、苏慧廉等英国传教士来温。曹雅直在花园巷开设塾馆,以免费入学、提供膳宿和津贴等优厚条件吸引人们入教;1880 年又开设一所医院,免费给听道者诊治。曹雅直的许多生徒肄业后被派往各地传教。1876 年 11 月,负责浙江教区的宁波主教苏凤文来温购买了周宅祠巷大屋作为定点教堂。此后,温州各县都有基督教会和教堂。尽管传教是西方殖民政策的一部分,有时难免发生冲突,包括导致像温州甲申教案这样烧毁教堂、捣毁海关税务司等事件,但基督教还是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得以传播和扎根。城西教堂、周宅祠巷天主堂在赔款基础上重建,迄今仍是温州最为兴盛的礼拜堂之一。西方教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直接根植于社区(教区),并且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而进行的新教伦理改革,并不否认人的财富欲望,因而近代工商业发展及在此基础上的城市化正为西教传播提供了良好土壤。

温州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培植模式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1302

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增强区域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推动区域品牌的形成;而区域品牌形成又会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区域品牌的培育是产业集群可持续战略发展的战略选择。

1理论回顾

1.1区域品牌理论

因区域品牌理论发展时间较少,国内外对于区域品牌概念并未有一统一的表述。最早提出区域品牌概念的是G.J.Ashworth(1990),认为区域品牌是包含某个地理区域以及区域内的产品、服务、产业、自然地理、文化和社会系统等众多层级的产品概念。

夏增玉、谢健(2003)提出区域产业品牌概念,认为区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该地域某行业或某产品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李永刚(2005)认为区域产业品牌则是指由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的市场美誉度与影响力,其主体是区域内部的专业化企业集群而非单个企业。洪文生(2005)认为,从集群的角度看,区域品牌作为集群产品的主体和形象,是集群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一个地区声誉、质量和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熊爱华、汪波(2007)认为,区域品牌是指产业在区域范围内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生产制造能力、较高市场份额和影响力的企业和企业所有品牌的商誉总和。

1.2区域品牌建设及特性

区域品牌建设需要更多的力量支持。夏增玉、谢健(2003)认为,区域品牌的建设往往需要借助集群内三种主要力量,即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和集群企业的共同推动。孟韬(2006)认为在产业集群的生产体系建设和区域品牌塑造的过程中,必须非常重视强势企业品牌的发展。熊爱华、汪波(2007)认为区域品牌的形成和经营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它的形成和打造并不是单个企业的事,需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集群内的企业群体和区域政府以及中介协会等主体共同推动下才能形成。由此可见,区域品牌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以及集群企业的共同推动建设起来的。同时因为区域品牌是基于当地的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因此存在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渐渐被人们认知、了解、接受,并逐步固定下来,成为区域经济的专一性特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累积凝结为区域经济的代表性符号,以至于一个品牌可以代表某个区域。这便是产业集群建设区域品牌的根据所在。

2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分析

2.1海宁皮革品牌发展现状

海宁被誉为“中国皮革之都”,是全国重要的皮革周转中心和制造基地。海宁皮革的生产规模、生产工艺、各项经济指标和知名品牌都处于国内前列。由此可见,海宁皮革工业区集群化发展已经发挥出较强的集聚效应。截至2009年底,全市皮革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浙江名牌产品6个,浙江省著名商标9个。2010年1月,浙江省的第一个皮革行业区域品牌形成,即“海宁皮革”。同时,海宁还分别被国家和浙江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皮革之都”、“中国皮革皮衣之乡”和“浙江皮革商标品牌基地”。

2.2海宁皮革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分析

海宁区域品牌形成的基础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皮革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有着较长的皮革发展历史。

海宁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为海宁的区域品牌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海宁的文化底蕴是推动海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内在因素。海宁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效的结合海宁的三大文化,在专业市场的建设中融入海宁皮影戏、皮贴画,将皮革文化名扬海外,同时还将皮革文化与海宁灯展、海宁名人等结合起来,提高了海宁皮革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提高了海宁皮革市场的深度、广度与内涵。所以这种长期的文化沉淀所带来的品牌优势,是其他区域品牌难以模仿和企及的,是海宁皮革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已是国内皮革行业的领头羊,与世界各国各行的交流与合作亦日益增多。

海宁皮革城会定期开展海宁中国皮革博览会,其已成为国内皮革界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与交流平台。博览会的举办,进一步推动国内外皮革行业经济与技术合作和贸易往来,引领皮革时尚,加速提升皮革产业的创新,苦熬打海宁皮革这一区域品牌的产业影响力。同时,有很多国家组织代表团前往海宁皮革城考察访问,如土耳其、韩国等。由此可见,海宁皮革在皮革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3)集群内存在着多种专业市场。

海宁皮革集群区域品牌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关系。海宁皮革集群不但是生产中心,还是大的集散中心,是基于销售网络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内拥有各类专业市场,从皮革原材料批发市场、皮草销售市场到服装销售市场,应有尽有。海宁中国皮革城就是这一综合性的专业市场,截至2012年11月底,皮革城的客流量已达430万人,相比前年同期增长近10%,且2012年全年客流量将超过560万人,成交量预计突破100亿元大关。成熟的专业市场是集群内外辐射的信息网络,为海宁集群内皮革企业提品研发、价格定位和皮革销售的信息,为海宁皮革业更上一层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由此可知,专业市场是海宁区域品牌形成和传播的核心要素,其形成模式可以总结为市场集散扩张型。

3温州服装集群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分析

3.1温州服装品牌发展现状概述

作为城市形象和品牌的亮点,服装业一直是温州经济重要的特色产业与支柱产业之一。近来,温州服装集群经历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以及由质量到品牌的发展。到2007年底,全市拥有3000多家服装生产企业,总产值达到480亿元。温州服装产业拥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中国名牌产品,17个国家免检产品,达到国家最高质量等级标准优等品的有44个,进入中国服装企业双百强的有10家企业,获得省级名牌的有54个,市级名牌86个,产品通过IS09000认证的企业有80个,12个IS014001认证企业等,并逐渐显现出以男装西服为龙头,女装,休闲装,童装,针织内衣等不甘落后的格局。

3.2温州服装集群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分析

纵观温州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1)温州特有的温州人精神和丰富的企业家资源。

温州人素有“中国犹太部落”的美誉,温州人独特的文化有重商文化、山地文化、海洋文化和移民文化等,这些都赋予了温州人连绵不绝的创造力,形成了一种区域性人文精神即“温州人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人文精神,才创造出丰富的企业家资源,才会形成众多中小企业专业分工协作形式的“小狗经济”模式。这就是温州区域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优秀人文资源。

(2)温州人具有优秀的市场开拓能力,形成强大的营销网络。

因为温州的资源贫乏导致温州人出外经商,有市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没有市场的地方也会有温州人去开辟市场,这已是无须争辩的事实。几代温州游子在世界各地打拼,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金,造就了无处不在的信息和销售网络,给温州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民间资金来源和畅通的供销渠道,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其他产业集群无法比拟的优势。强大的营销网络是传播温州服装区域品牌坚实的市场保证。

温州服装集群区域品牌所形成的基本条件表明,无论是丰厚的资金支撑,还是庞大的营销网络,不管是家族企业的集体合作,还是中介机构的积极引导,终究还是温州所特有的地域历史人文资源。正是因为温州这独具特点的地域性人文资源,才有了富足的企业家资源、流畅的供销渠道、雄厚的资金支持,从而创造出现今的温州区域品牌。由此可见,温州的地域人文资源是温州集群区域品牌形成的核心,温州服装集群区域品牌的培植模式应该是地域人文资源型。

3.3两种区域品牌培植模式的比较

3.3.1二者的差异之处

(1)集群类型不同,海宁产业集群属于意大利式集群(外生型),后者是意大利式集群(内生型),依赖于内部中小企业。

(2)集群优势不同,前后则是专业市场的促进作用,后者的优势是其厚重的历史人文沉淀。

(3)集群企业状况不同,前者是私有企业较多,后者是家族企业较多。

(4)组织模式不同,前者是政府推动+市场带动+企业主动(混合型),后者是企业主导+政府辅助(自由组织型)。

(5)区域产业核心不同,前者是市场与产业的互动,市场集散扩张功能突出,后者是地方根治性的人文资源,是服装集群的核心。

(6)区域品牌培植模式不同,前者是市场集散扩张型,后者是地方人文资源型。

3.3.2二者的相同之处

(1)集群集聚效应突出,注重于建设完整的产业链。

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完善,集群内部都会形成较好的专业化协作生产方式和完整的产业链。温州服装和海宁皮革都是以传统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温州服装是以家族企业为单位自发形成的专业化协作生产,海宁皮革是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以及政府的扶持而形成分层协作的生产。以海宁产业集群为例,在海宁皮革城专业市场的推动下,集群内建立了完善的原料供应市场、皮草市场等,这是上下供应链的相互合作,极大地增强了各自产业链的完善性和集聚效应。

(2)集群产业各具特点,区域产业内涵独特。

海宁和温州服装集群,其区域品牌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均表现出独特的区域产业内涵。温州服装区域品牌深受温州特有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影响,牢牢的打上了温州人“文化基因”的烙印;而海宁皮革产业与专业市场之间的互动是其区域品牌形成有的竞争优势,构成了海宁皮革的区域产业内涵。两个集群各自产业内涵使该集群有异于其他集群,这也是难以复制的区域文化内涵,是其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3)政府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集群品牌的建设培植,政府作用高效。

在海宁与温州集群区域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都直接或者间接的参与集群的品牌建设中且高效务实。政府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制度建设,通过政府提供的区域产业整体形象宣传活动,带动了或加速了集群内企业共同创立区域品牌。在政府的引导下,为集群和区域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平台。

4结论

通过对比和分析两个集群的区域品牌培植模式,区域品牌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集群的产业优势。温州服装区域品牌是建立在其浓厚的人文资源条件下,而海宁皮革区域品牌是由其完善且全面的专业市场推动,因此产业集群内部的产业优势是区域品牌形成和建设的基础。其次,区域品牌建设应该积极的根据集群特色打造出区域品牌独有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集群区域品牌的培植与发展。

参考文献

[1]G.J.Ashworth,H.Voogd.Selling the city: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M].London:Belhaven,1990.

[2]夏曾玉,谢健.区域品牌建设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3]李永刚.企业品牌、区域产业品牌与地方产业集群发展[J].财经论丛,2005,(1).

[4]洪文生.区域品牌建设的途径[J].发展研究,2005,(3).

[5]熊爱华,汪波.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形成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7,(2).

[6]孟韬.企业品牌、网络关系和区域品牌[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

[7]魏晋童.基于产业集群的温州区域品牌建设研究[J].企业经济,2008,(11).

[8]George Allen1 Place branding: New tool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Design Management Review,2007,18(2):6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