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企业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1 22:52:11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海尔核心竞争力CIS

文化与企业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前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说过:“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无不胜的动力之源”;于光远说:“关于发展,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美国作者芬化斯•米勒在其《美国企业精神》第一章开头就强调“每一家公司现在都必须分析其文化,这不仅是为了加强本身的竞争地位,虽然这已经是充分的理由,而且还因为我们国家未来的财富要由公司的文化来决定”。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支配企业及其员工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管理和社会交往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亦即价值观。这里的价值观不是泛指企业管理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是企业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与销售以及管理活动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分析,企业文化的要义是,组织在商业活动和管理过程中所秉持的基本理念和精神。有了这种理念和精神,分散的组织个体就会产生精神崇拜,价值认可,最终达到行为趋同。这样,零散的个体行为就会产生聚合效应,这是威廉•大内在其著作《Z理论》中所特别看重和强调的,也是企业文化质的规定。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现出来,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持久的影响因素。有无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拥有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富有个性化魅力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海尔企业文化概述

如今,我国企业界对海尔模式的推崇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连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都称赞张瑞敏“张是位很优秀的中国企业英雄,海尔是一个创新的品牌”,海尔集团成功的管理模式被哈佛大学商学院作为案例教材使用,可以看出全球商界对海尔模式的肯定。

从一家濒临破产的小企业,成长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企业集团,海尔的产品行销五洲,海尔的员工来自世界各地。是什么让海尔创造出一个个骄人业绩?是什么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3万海尔员工,聚合在蓝色的海尔旗下,忘我工作,协力进取?张瑞敏说:“企业文化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尔,到处可见的一条标语给人印象深刻:“迅速反应,马上行动”。这是海尔要求每一位员工必须具备的工作作风。海尔员工们认为,这八个字体现了海尔的市场观和服务观,也浓缩了海尔企业文化的力量。海尔很看重的一件事,就是“观念革命”。这种观念革命,渗透到海尔的方方面面,被海尔人形象地凝炼为富有哲理的理念。虽然这些理念大都是出自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口中,但它们无疑都在员工的精神世界中产生了强烈的回应。

海尔的文化和理念,是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入每个海尔员工心中的。在海尔园区里,员工们胸牌上写意地画着一张微笑的脸。“我是海尔,我微笑”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海尔人的微笑更是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很多企业把海尔的规章制度拿回去以后发现,海尔的办法好是好,却是学不了。张瑞敏的回答是:海尔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如规章制度等;最深层的是海尔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海尔的价值观就是两个字:创新。确实,制度的东西可以学,但创新却无法模仿。

美国优秀企业文化的成功经验

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企业文化为我国企业文化构建提供了最好参考与立足之处。毋庸质疑,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进入文化经营、文化管理、文化竞争阶段。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轨迹从早期的产品经营逐渐发展到资本经营,最终将汇集到如今的文化经营与管理,而其实质就是不断地通过文化认同渗透,进而创造持久的信任。本文认为美国的企业文化构建为我国提供了参考。

麦当劳从1955年在美国开设其第一家快餐店到现在,其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和骄人的经营业绩令世人刮目相看。到目前为止,麦当劳已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几万家分店,成为誉满全球的快餐业巨无霸。它的骄人业绩取决于其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在于其“品质、服务、清洁和物有所值”的经营理念和“以人为本,顾客第一”的管理模式。全心全意推崇快捷、友善、可靠的服务,在遍布全球各地的麦当劳餐厅,只要你推开那一扇金黄色的双拱门,感受的便是服务员的灿烂微笑,干净、愉悦的用餐环境。

沃尔玛的经营奇迹同样源于其企业文化。沃尔玛将其企业文化简练地概括为8个字:“天天平价、满意服务”。短短两句话,囊括了沃尔玛的全部经营哲学,成为沃尔玛人潜心经营,驰骋市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沃尔玛人称,“我所做的一切就是为您省钱”。在沃尔玛,“顾客永远是对的”,满足顾客需要是其永远追求的目标。“满意服务”意味着向顾客提供优质优价的商品,友善的服务和一流的购物场所,沃尔玛采用最先进的电脑管理系统保证服务能够迅捷到位,拥有强大的采购部门保证质优价廉和个性化商品的及时提供,与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组织货源或与供应商合作生产沃尔玛自己的品牌,沃尔玛往往能够创造“超越顾客期望”的优质服务。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要求他的员工在推行“微笑服务”中必须坚持“十英尺”、“八颗牙齿”的准则,其文化导向是十分细致的。

我国企业对国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学习和借鉴

美国模式、德国制造抑或是日本与韩国的方法,都是我国企业创造性借鉴的学习对象。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模式的过程中,我国也许会更倾向于日本与韩国的方法,日本与韩国的企业领袖们都仅仅利用了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商业奇迹,他们建立了三星、现代、索尼等国际知名企业,他们也经历了东方传统的断裂与西方势力的介入,但是他们的弊端在成功之后也暴露无遗,政府对公司行为的过度介入,造就了庞大的企业帝国,也造就了裙带关系背后的腐败。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理论,是美国的一些管理学家通过比较日、美两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来的,从而带来了一场管理新革命,其理论和实践给当代企业管理以深刻的影响。作为一种理论,显然是舶来品。日本企业界的一些管理者承认,他们企业管理中一些人文观念是向中国人学的。比如从我国孔孟中学去了仁者亲和的思想,还从《鞍钢宪法》中学去了两参三结合的思想等。可见,日本的企业文化也是在引用与借鉴中培植的,这种吸收别国先进文化,为自己所用的“拿来主义”对我们如今以美国、日本为学习对象的企业界是有所启示的。

显然,我国企业界,对于企业文化目前迫切的不仅仅是毫无新意的学习与模仿,更重要的是如何立足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来考察美国、日本等企业的文化建构,我国企业不能没有自己的东西,必须迅速领会走在前面的跨国企业的文化构建的核心与渊源,并学会创新。正如张瑞敏所言“精神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而海尔的价值观就是两个字—创新”。

张瑞敏曾感悟道:“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并称张瑞敏本人在海尔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了牧师的角色,“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海尔的创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创造;海尔的扩张,主要是企业文化的扩张。海尔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呢?张瑞敏说:我的管理模式的公式是,日本模式(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模式(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

我国企业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企业文化的误区

中国很少有企业成功依托企业文化而建立长远的发展前景。很多企业在导入企业文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短视现象,没有真正领会其深意与内核,仍然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学习中的“崇洋”倾向

对于舶来品的企业文化,不假思索的照搬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理论,显然是行不通的。完全忽略了文化的地域性与本土性,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演变,都与社会文化及其他文化,诸如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比如美国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精神,以个人为本位的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个人权利,十分强调个人成就和个性至上的精神,这在美国企业文化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这显然与我国的文化有所差别,如果无视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那么对于任何一种企业文化模式的移植都是很难有生存的可能性。就是同出东方文化圈的日本文化也与我国有较大的不同。日本文化是“文化滞后型”与“兼容并蓄型”。日本以“人”为本,美国以“科学”为本,中国以“精神”为本,这是一种差异。因此,实现国际化首先必须本土化。

(二)“形式化”现象严重

把理论简单化,表现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各项活动,颠倒了部分和全部的关系。各项活动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决不是全部。开展各项活动,歌咏会、运动会等对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参与企业的热情是必须的。但没有统一理念的指导下,往往流于形式。如厂歌、厂训,大同小异,自以为便是企业文化,造成企业文化建设无谓的资金浪费和人力浪费。企业文化成为仅具蛊惑力的口号,是不可能领导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企业文化意识”远没有形成企业的管理气氛。

海尔对文化理念内核的深入显然是走在国内企业前列的,其源自“生于忧患”的朴素哲理牢牢地根植于海尔文化构建的初始—在海尔向全体员工灌输的“全员SBU理念”上清晰地写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等待无序竞争的消亡,其结果只能是你与无序竞争一起消亡。“把所有海尔人凝聚在一起,才能迸发出海一样的力量,这就要靠一种精神,一种我们一贯倡导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三)企业化不同于CIS

虽然企业文化一词随处可见,但很多人对企业文化的真正含义还是没有理解。国人误认企业文化就是CIS。建设企业文化就是导入CI战略,但企业文化决不等同于CI理论。企业文化在于企业精神等的塑造,形成企业的一种共识。靠“炒作”与“包装”是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的。社会各界纷纷炒作CI,然而,其后使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在区分企业文化与CIS理论时,我们要明确把握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化形式,是企业经营理论及价值观在理念(MI)、视觉(CI)、行为(BI)方面的体现,企业文化决定企业形象,企业形象也影响着企业文化,因此,对于企业形象设计的理解不仅仅是美术和广告的设计,还必须在对企业经营理论、核心价值观有深刻认识的前提下进行。另一方面因为MI(理念识别系统)是CIS最抽象、最深层的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亦即企业经营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并为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和群体意识,包括经营信条、精神标语、企业风格、经营哲学和方针策略等,这些内容正是企业文化的精髓。由此,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的基石。

结论

海尔文化的最外层是物质文化,中间是制度行为文化,最里面的才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是鼓励创新,就是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教伦理”的“真”和现代商业进行融合,海尔提倡“儒商精神”,强调在市场经济面前不能丢掉儒家的“真、善、美”。因此,它的“真诚到永远”深入人心,海尔不仅领悟了企业文化,也参悟到了传统文化的根。

参考文献:

1.谷照明,闫红玉.海尔:中国的世界名牌[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孙健.海尔的管理模式[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3.罗长海.企业文化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孙健.海尔的企业战略[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5.赵曙明.中日美欧企业文化比较及跨文化管理[J].管理世界,1993

6.魏杰.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生命常青藤[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2

海尔现象是一个十分有力的文化致胜、企业不败的例子。研究海尔文化有其典型的代表意义,这主要是因为从各方面讲海尔都是中国众多国有企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而最主要的是,海尔有她那历经风雨仍高高飘扬的文化旗帜。

一、关于“海尔文化”

“哲商”张瑞敏与海尔文化。张瑞敏无疑是海尔的“灵魂人物”,他对于海尔的引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人格的引导。“做大事,不做大官”,其人生取向一反传统官僚政治的平步青云式,主张企业人应实实在在为社会贡献优质产品与服务,在此过程中充分实现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二是主张用文化的精神来传导海尔的价值取向。而其倡导文化精神的精髓是民族的精神与民族的追求。张瑞敏特别推崇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他认为充分发挥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是极其重要的;三是管理中的哲理运用。张瑞敏非常善于运用经营中的小事来体现企业发展的大道理,因为他坚信任何高深的哲理如果不能还原为生活中的事实,并对其加以指导,就不是真正有用的理论,由此称张瑞敏为“哲商”是恰如其分的。

忧患意识充斥其中的海尔文化。在论述海尔的诸多报告、文章中,大家不约而同地强调海尔的五个意识———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用户意识、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但依笔者之见,从文化的角度来说,这些意识都是来源于海尔文化的深层——忧患意识。没有这一点,其他所有意识都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忧患意识又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思想上不断地走出自我,给自我加压,“我们唯一害怕的只是我们自己”;二是在日常管理中实行“自我超越”,运用著名的“企业斜坡球体定律”(即“海尔定律”)实施“日清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

“案例教学”与海尔文化。1998年,“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被哈佛大学正式编入mba的案例库。有趣的是,海尔人很早就熟谙这一做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在海尔历史上,有三大著名“案例”一是砸冰箱与破旧观念,建立全新的质量意识;二是“范萍事件”引发海尔管理观念大转变;三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达到企业经营新境界。经过上下广泛讨论,高层造势,基层做实,这些都已沉淀为海尔文化经典,形成了海尔文化的渊源。

用人机制与海尔文化。海尔的用人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竞争机制从根本上保证海尔文化的进取性,海尔提出要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变“伯乐相马”为“赛场赛马”;二是合作机制从基础上确保海尔文化的一致性,集团内部实行计划经济,而在集团外部则实行高度的市场经济。

二、海尔文化的启示

企业文化不是摆设,不是装饰品,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任何能够撼动人心的东西均非朝夕之功,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求于细微处提炼精神,于繁琐中汲取精华,积年累月,常抓不懈。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全员参与、整体互动。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你亲身参与了,你才会有责任感。“事不关己”才会“高高挂起”,在参与的过程中让职工体会成就感、挫折感、温暖感、危机感等不同感受,通过交流与融合,培养职工的责任感,逐渐形成大家共同首肯的价值准则。

企业家的人格魅力往往是文化层面活的偶像。研究百年不衰的大企业,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企业创始人的思想和作风对于企业文化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在扑朔迷离、尘埃未定的情况下,领袖的洞察力、决策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些综合起来又会形成企业领袖的人格魅力,即使在法治而非人治的社会中,这一点也是不可或缺的。海尔文化中的张瑞敏,有哲者气度和大家风范,即具此种人格魅力,成为海尔文化大旗的旗手和海尔“联合舰队”的船主。

企业文化具有十分巨大的行业差异与个体差异。海尔目前是以制造业为主的集团企业,制造业更多强调的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大量重复、枯燥的日常工作中体现某种精神,形成某种理念,规范人们的言行。设若是高科技产业,其企业文化的侧重点将是竞争、冒险、效率等。另外,不同的人员组成、不同的产权结构等都对企业文化的风格与特点产生巨大影响。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3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案例:

“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

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1984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80%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资源基础理论;海尔

1.引言

近年来,中国企业家遭受前所未有的形象危机[1]。我们不得不发出疑问:何为企业家精神?本文将借助资源基础理论,对企业家精神进行分析,论证企业家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2.概念介绍

2.1资源基础理论

1984年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的 “企业的资源基础论”的发表意味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该理论假设: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具有各种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并在企业间难以复制、不可流动。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有价值、稀缺、无法仿制、难以替代。

2.2企业家的相关概念

“企业家”这个概念是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梯龙[2]于1775年首次提出的。此后,“企业家”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下是相关理论的一些归纳。(1)萨伊[3]认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2)熊彼特和柯斯纳[4]则从两个相对的角度论证了企业家是促使市场均衡的中间商。前者认为企业家是市场均衡的“破坏者”,通过市场失衡而逐利,后者则认为企业家是市场均衡的“均衡器”,通过恢复市场均衡而获利。(3)彼得・德鲁克继承并发扬熊彼特的观点,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进而把企业家的领导能力与管理等同起来[5]。

2.3企业家精神的相关理论及其本质

(1)熊彼特(Schumpeter,1934):企业家精神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是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的组合。(2)舒尔茨(Schultz,1975,1980):企业家精神为处理非均衡的能力。(3)德鲁克[6](Drucker,1985):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创新行为。

我们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普遍企业家精神:创新[7]、能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性、对机会敏感。

3.从资源基础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家精神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已经成为公司战略管理理论中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研究范式。本文接下来将通过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家精神,并在下一部分介绍企业家精神发挥的具体案例――海尔。本文的研究围绕该理论的三个中心范畴来组织:资源的独特性、竞争的有限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

3.1企业家精神的独特性

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最重要的无形资源,企业家精神的独特性是企业家能够准确认知并发现问题,利用市场机会并协调知识。

企业家在决策过程中使用的是基于直观推断的逻辑,这样在复杂环境中可以简化决策过程并且在环境迅速变化时看到新的商业机会。一般的知识专家不具备企业家所拥有的那种专业化的投资能力,而企业家可以运用自己的综合知识,获得各种被别人低估价值的隐含知识并进行有效的利用和配置。

3.2企业家精神竞争的有限性

企业竞争优势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而企业家精神就是这种特殊资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然而因果关系含糊、路径依赖性、模仿成本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企业面临的环境变化具有不确定性,企业家精神更是具有复杂性。劣势企业不知该模仿什么,并且即使能够通过模仿获得少量租金,也可能被观察成本所抵消。并且随着环境发生变化,事后才意识到企业家精神重要性的企业即使模仿也是东施效颦。企业的模仿行为还存在成本,如果模仿行为带来的收益不足于补偿成本,企业也不会选择模仿行为。

3.3企业家精神的不完全流动性

企业家精神不是一种实物,可以进行搬运转移,它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企业的文化氛围,很难以复制,需要一砖一瓦地建立灌输培养,才能发展起来。因此,企业家精神具有不完全流动性。

4.案例介绍――海尔发展与企业家精神

4.1案例简介

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经过30年创业创新,从一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全球家电第一品牌。海尔现在的成功与海尔的领导人张瑞敏密不可分,正是张瑞敏身上体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把海尔缔造成了一个家电王国,成为我们民族的品牌,走向世界。接下来进行剖析张瑞敏或者说是海尔的企业家精神对海尔的贡献。

4.2企业家精神推动海尔发展

(1)积极进取,严把质量关。海尔的前身是成立于 1984 年的青岛冰箱总厂。创业初期,冰箱厂工濒危。张瑞敏担任“一把手”后,着眼现状,严抓质量问题。于是就有了众所周知的 1985 年“砸冰箱”事件,将 “零缺陷”质量意识深入人心,并使世人知道海尔看重的是产品质量,而非产品数量。可是说,张瑞敏身上体现的那种积极进取严把质量关的精神与魄力成了海尔的转折点[8]。

(2)创新。第三次工业革命就在眼前,作为中国第一个过千亿的传统企业,海尔正在穷尽一家制造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中可能碰到的所有问题。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用户全流程体验”、“自组织”、“开放平台”、“按单聚散”、“产品去商品化”、“价值交互”、“接口人”等思想。“个人洗衣间”、“小神童洗衣机”、“电脑桌冰箱”以及自由式酒柜等产品都是在“创新为魂”战略中产生的[8]。变革和创新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变革才能够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够生存。张瑞敏身上体现的这种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可以说对海尔的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动荡的社会中,不变动很可能在一夜间就灭亡[9]。

(3)人才。现代经济管理己经越来越侧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张瑞敏提出 “斜坡球体人才发展理论”、“赛马不相马”的人才选拔机制[10]。海尔在人才发展方面要做的是:你有多大能力,企业就为你搭多大的舞台。张瑞敏用他独特的人才理念为海尔奠定了人才基础,建立了精英队伍。

(4)理念革新。张瑞敏远见卓识,对很多事物能看见本质,具有独特的见解。海尔公司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像 “只有淡季,但不会有淡季市场”的市场经营理念,“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的营销观念,这些企业文化变成了海尔公司所有员工的共同的价值追求[8]。可以说,这些超前的理念在海尔的发展中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来说,海尔有了张瑞敏才有了命运的转折。正是张瑞敏身上体现的卓越的企业家精神,从而形成了海尔独特的企业文化,塑造出一批又一批海尔人,甚至走出国门。可见,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5.总结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正是企业家身上的那种进取、实干、创新、不断挑战突破自己的品质与行为,促进了企业的发展,甚至挽救了企业的生命。然而,很多企业也是因为缺少企业家,缺少企业家精神,而慢慢走下坡路,甚至走上不归路,危害社会,遭到世人的唾弃。企业家精神的回归是趋势,只有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才能长久立足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兴时.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 E.Penros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陈文龙.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4] Sandberg W.R. Strategic Management’s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Practice.1992,16(3):73-90

[5] 宫文博.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持续成长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 Shane S& S. Venkataraman.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25(1):217-226

[7] 黄谦明.论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分析框架(J).改革与战略,2009(8):163-165

[8] 刘智方.海尔国际化战略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支点作用海尔集团

20世纪90年代,中国脱离了计划经济跻身于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又过了十年,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企业,仍然像大海中的扁舟一样飘摇着,摇摆着。尤其是入世以后,大量的外国企业涌入中国,大家都想在中国这片遍地是黄金的土地上分一杯羹。面对着强大的“外敌”,我们该怎么办?与狼共舞也许是个不错的办法,可问题是要怎么舞,你又有什么资格与狼共舞?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我们可能就是一只的绵羊,等待的只能是被吞并的结局。所以,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才能更好的抵挡外面不断变化的环境.不管是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以动制动,以快打快,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在市场上生存立足的最好方法。可是随之而来的又是新一轮的问题: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什么才是企业经济实力的最好表现呢?一切的结果都在于五个字: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名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来的。他们指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企业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在企业和企业的对抗中,有多种竞争力的存在,他们共同发挥作用以保证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竞争力包括产品质量竞争力,制造竞争力,技术竞争力,管理竞争力,沟通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等等。在这之外,如果企业可以有能力将这些竞争力进行整合,为己所用,使他们共同协作发挥最大作用,那么对于企业来说这将是一种极大的成功。而这种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再深入的探讨一下,那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又在哪里呢?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又提出一个词来:企业文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它是指在长期的经营实践和管理中形成的指导人们行为的一种价值观。同样的,它还是一种应用于企业的文化哲学。张瑞敏对待企业成就的哲学就是: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打个比方。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翘起整个地球”。在一个企业当中,企业文化就相当于一个支点,在它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管理杠杆,我们就可以快速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利用这个原理,可口可乐撑起了它的美国文化、劳斯莱斯撑起了它的贵族文化、万宝路撑起了它的牛仔文化、白兰地撑起了它的田园文化,而麦当劳则撑起了它的温情文化……

下面我们就以海尔公司为例阐述一下企业文化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1984年一个亏空147万的集体小厂演变成今天营业额过千亿的跨国企业,除了张瑞敏等高层的正确领导和员工们的积极配合外,一种内在的企业文化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在海尔,提到质量零缺陷,人们自然而然想到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一提到星级服务,大家就会想到丢空调的王老太……这样醒目的代表事件深深地扎根在员工们的心中,它留下的不仅仅是事件本身,更多的是它背后的意义。它让员工们将“真诚到永远”牢牢的记在心里,并付诸于行动。

一、企业第一,顾客至上

优秀的企业文化将塑造优秀的员工。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企业的氛围如何,是到处勾心斗角,惟利是图,还是到处以和为贵,以企业为家,取决于它的企业传播的是哪一种文化。在海尔中,顾客满意永远是他们的行为标准.1995年夏天,一个叫毛宗良的小伙子,为了准时把商品送到用户手中,竟然背着重达百余斤的洗衣机走了两个多小时。后来有人评价他说,没有一切为用户着想的精神,纵使有健壮的体魄也不会去背洗衣机;没有企业信誉高于一切的精神在支撑,走不下来这两公里路.这就是海尔文化带给人们的震撼。

二、及时抓住信息,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在海尔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强劲对手.面对着同样的市场机遇和信息,海尔成功的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家电的领头军,这其中有很多海尔员工的努力。他们时时刻刻想着企业,关注着外界的一点一滴,生恐漏掉一丝机遇。在2001年上海实行分时电价时,谢居志以变制变,迅速打出了海尔分时家电的旗号,抢占了市场先机,为企业占领了上海市场。这可能就是海尔“迅速反映,马上行动”的鲜明写照了。

三、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新性

海尔文化的核心就是创新,上到张瑞敏的吃休克鱼,下到普通员工的小改进,在企业的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创新的影子.有人说海尔员工自己掏钱在家做试验,成功了再应用到工厂里面.即使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可是也足以看到海尔带给员工的是怎样的一种动力。及时洗的小神童,洗地瓜的洗衣机,还有的李少杰和田丰青,他们分别因为将钣金线的节拍提高一秒和将洗衣机的“耐压”和“接地”两个检测工序合二为一而做为企业典型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能够上新闻联播,除了海尔以外也许再也说不出来了。到目前为止,海尔申请的专利已经超过了7000项,几乎平均一天就有一项专利产生。如此巨大的创造力,如果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的调动,没有良好的企业氛围,是不可能出现的。

四、创造感动

创造感动,感动着顾客,也感动着海尔的每一个员工.当海尔员工将冰箱平安运送到海拔1500米的山村中时,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份感动,海尔,已经走进了山里人的心中。还有在海尔工作三年后被发现患白血病的一个姑娘,她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要看看她工作的海尔.死后她的家人将灵车停在海尔的门口十五分钟,让这个早逝的姑娘再看一下她工作的地方。所有的海尔员工都为之感动.他们要创造世界顶级名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提高海尔的信誉,也一步步巩固着海尔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

五、凝聚力

上面提到的四点,每一点都是企业文化凝聚力的反映.如果没有那句“真诚到永远”,没有那句“创造世界顶级名牌”,没有那句“迅速反映,马上行动”,海尔也许就不是今天的海尔。这就是海尔的企业文化,把所有的人聚在一起,让大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效用,这就是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带给我们的启示。

每一个企业在它建立初期都应该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让它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成熟。德国哲学家科学家布尼兹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必须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联想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成就客户——致力于客户的满意与成功”,而戴尔则是“犯得错误越多,学得就越快”。麦当劳的核心理念就是 Q(Quality质量)S(Service)服务C(Cleanness)卫生V(Value)价值,而肯德基的则是群策群力,共赴卓越.由此可见,建立完善自己的企业文化是很重要的。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实证分析

一、企业竞争力概述

(一)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综合了国内国外相关学者以及著作的观点,企业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含义:(1)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生产力,不是现象上的种种比较优势,也不是该公司的产品或功能性活动。(2)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良好体现。(3)企业竞争力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的,它无法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4)企业的竞争力是动态而不是静态的产品。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各种市场机遇,战略规划,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等一系列过程,通过各种资源的不断优化,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的竞争力。

(二)企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1.基于资源和能力的企业竞争力理论。钱德勒的组织能力。钱德勒认为的组织能力,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生产能力,管理技能和营销能力,和内部组织的体育设施和人力资源能力的集合的经济。

普兰哈拉德的核心能力。菲利普·萨尔尼克在1950年曾提出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强调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因素。1990年普兰哈拉德和赫梅尔撰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能力概念是指某一公司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所具有的独特能力。

斯托克的基于流程的能力。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斯托克和舒尔曼认为,成功的企业十分注意当时的行为,是该组织的活动和业务流程的生产能力,并把提高此类活动和流程作为首要的战略目标。

2.基于评价的企业竞争力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与会各国银行家,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以企业竞争力和企业国际竞争力为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他们对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3.波特教授的企业竞争力理论体系。迈克尔·波特

(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模型,五力分别是: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最终将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并对全球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46个国家和地区企业管理竞争力的评价,在2003~2007年的5年中,中国大型工业企业管理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3位,企业绩效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4位,管理的有效性竞争力平均排名为第32位,而生产率竞争力水平最低,仅排第40位,我国工业处于较低的水平。在2007年企业总体竞争力排序中,中国大型企业总体竞争力得分仅为25.72,处于46个国家的第38位。相比之下,超过80分的国家和地区有11个,美国和加拿大居第1位和第3位,欧洲国家占7个,中国香港列第7位。在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比较重要的是企业内在竞争力,即企业掌握的资源、表现出的能力,我国大型企业内在竞争力在46个国家中居第33位,处于较低水平。

(四)目前影响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的主要因素

1.环境影响因素。(1)体制因素。公司管理不完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不规范,投资融资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2)市场因素。一是过度竞争。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出现盲目的重复建设现象;二是垄断。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扭曲、弱化价格信号,严重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3)政策因素。首先是国家体系不完善;其次是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存在较多缺陷;再次是我国对外投资的投资客体和投资行为方面的制度障碍。

2.企业影响因素。(1)观念因素。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外企业最主要的差距。(2)战略因素。目前中国的企业不注意重视长远的战略管理,特别是企业集团战略和业务竞争战略。(3)制度因素。由于经营机制的问题,导致中国多数的企业劳动效率地下,竞争能力不强。(4)技术因素。我国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必须正视技术水平的差距,尽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进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5)规模因素。目前我国企业的规模结构总体上大企业不大,中小企业太多,这样使得企业很难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与国外大企业相比缺乏竞争力。(6)管理水平因素。目前,中国企业在管理水平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通常不能较好的给企业定位,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导致竞争力低下。(7)跨国经营因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水平较低,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企业规模小、对外投资技术含量低、海外企业效益较差等。

二、实证分析

海尔集团企业竞争力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可以正确了解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以及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把握住机会,避开企业的劣势与外部的威胁,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1.海尔的优势。海尔集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因素,首先是品牌优势,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其次是海尔集团的产品优势,海尔品牌旗下有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多种产品,其中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再次是海尔的服务优势,海尔始终坚持“用户第一”的思想,从产品设计、制造再到购买,以及上门服务,最终还有产品的回访服务,这一系列的服务不断满足用户的要求。最后是海尔集团的渠道优势,海尔实行个性化营销的策略,根据不同渠道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的分工,管理渠道十分严格,每个地区只设立宜家核心商,作为物流平台和服务中心,分区域控制。

2.海尔的劣势。海尔集团固有的战略优势和营销思想,很难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海尔要在国际市场上有大的突破十分困难。国际公司很多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中国企业大多是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率。海尔也是如此;海尔轻视广告文化建设。海尔的广告策略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炒作外观及附加主要功能方面很少考虑消费者是否真的需要这种功能;二是高密度,高频率的反复炒作某一卖点的做法,在日益发展进步的中国也会越来越不适应。

3.海尔的机会。海尔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尔的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为根基。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保障、以市场创新为目标,海尔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技术创新,以实现企业信息化,其文化对于海尔的发展来说,是一项长久存在的机会。

4.海尔的威胁。目前,海尔仍然面临着许多威胁,随着家电企业的持续上升,技术的不断提高,海尔必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从而提高了自身的优势。此外,应加快多产业发展的方向,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从技术角度来看,谁也不会比别人慢得多,海尔外部停滞不前信息技术,也是对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强烈打击,如果抛开这些年来海尔品牌效应不谈,海尔竞争对手的外部信息化增长也会很快形成,到时他们会成为海尔集团的强劲对手。

针对海尔集团竞争力的SWOT分析,可以形成SO、WO、ST、WT四项发展战略,见表1。

三、结论

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总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大型企业,虽然竞争力相对较好,但也是存在诸多威胁,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需要企业本身适当把握,根据对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得出,海尔仍需推行发展型战略,在挑战中抓住机遇,才能立足于世界企业之林。

参 考 文 献

[1]范林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提升[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3]罗国勋.二十一世纪: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4]宋建林.基于危机视角的企业持续成长问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5

[5]陈志平.诚信是企业竞争力之核[J].企业导报.2009(2)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 本文以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战略为例,介绍了其多元化的进程,分析了其在非相关多元化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原因,并且对海尔今后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实施多元化战略必须要以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基础,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的,适度的多元化才是主流。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营战略,是美国经营战略专家H. IgorAnsoff1957年在其所著《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的四大基本经营战略之一。多元化经营战略能否增加企业绩效,是“馅饼”还是“陷阱”,学术界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Rumelt(1974)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具有深化意义,第一次将相关多元化与非相关多元化区分开来,得出的结论是相关型和主导型多元化企业经济绩效最好,而经济绩效最差的是非相关多元化及垂直结合型企业。Lang和Stulz(1994)分析了多元化对Tobin-Q值的影响,结果发现Q值与公司多元化之间呈负相关关系。Berger和Ofek(1995) 通过构造相对价值指标,研究发现多元化可以减少公司价值的13%~15%。Villalonga( 2004)发现Compustat 企业存在多元化折价,而BITS 企业则存在多元化溢价。我国学者刘力(1997)得出的结论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率之间基本上不存在相关关系。李敬(2002)对1997年中国10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水平与企业的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海尔集团的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分析

1.海尔的多元化之路

海尔以生产电冰箱起家,从1992年起,海尔开始了相关多元化发展,首先进入电冰柜和空调行业,1995年进入洗衣机行业。冰箱、空调、冰柜和洗衣机成为拉动海尔快速发展的“四驾马车”。然而,当海尔1995年开始其非相关多元化道路后,它的发展开始受到人们的置疑,先是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保健品、餐饮、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跨度之大,涉及产业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海尔在药业方面按照保健品的运作模式做OTC,违背了市场规律;刚进入家居业的海尔设立了高利润目标,而忽视了脚踏实地去补好在家装设计和施工工艺上的功课;2001年以来,海尔在金融业大张旗鼓地扩张,而收获甚微;早在1998年,海尔就进军PC领域,至2001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06年,海尔又将重点放在了笔记本上,但笔记本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还不能说这次战略调整使海尔电脑走出低谷;2005年海尔手机业务营业额上半年大幅下跌约51%,亏损6570万港元,导致海尔电器(1169.HK)营业额比去年同期减少23%,上半年亏损3.9亿港元。

2.海尔非相关多元化战略失败的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这首先是一个“时机”问题。按照多元化理论, 企业多元化首先是相关多元化, 只有在相关多元已经完全确立了企业不可动摇的市场地位以后, 才能进行非相关多元化。海尔在相关多元化道路上的使命还没完成,还没有形成稳固的市场信念,就急于走非相关多元化道路。

如果寻求其深层次原因,就是海尔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以支撑其进入的每一个行业。我们把海尔的核心竞争力总结为靠服务来支撑其品牌的那些经验、技能和知识的整合能力。海尔的问题就是将这个在家电业获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延伸到了手机、金融、家居、药业等,品牌的延伸就像一根橡皮筋,拉得越长,它就变得越疲弱。海尔品牌在一个行业领先并不代表能在所有的行业都占据优势,因为每个行业都有其独特的消费需求和核心价值文化,而一个品牌的核心价值是有限的,并不能适应每个行业的消费需求。

三、对海尔多元化战略的一些建议

海尔作为中国第一家电企业,在许多方面是成功的,值得国内其他企业学习,但在非相关的道路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失误。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首先是对于那些拖后腿的行业,海尔可以考虑找合作伙伴,通过对方的力量帮助其度过难关,或者可以考虑直接剥离一些产业,分化亏损资产;第二是要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美国经济学家罗尔(Roll)提出的“自大假说”认为管理者由于雄心、自大或过于骄傲,在评估机会时容易犯过分乐观的错误。企业在制定重要战略规划时还是应该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免因个人决策失误导致整个企业战略的失误;第三,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一个轮回周期,20世纪80年代或20世纪90年入使用的电冰箱、洗衣机、绝大多数到了报废期,海尔能否把握住这次机会,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通过分析海尔的多元化之路,也能给国内其他企业有所启示,应当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实施相关、低度的多元化战略,并且实行多元化战略后,企业应当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并根据条件变化调整各项多元化业务。只有这样,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才会成功,多元化企业才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绩效。

参考文献:

[1]Rumelt R.P.Strategy, Structure, Economicsperforation[M].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74

[2]Lang, L.H.P.corporate persific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4,(102):1248~1280

[3]Berger,Philip G and Eli Ofek.Diversification,s effect on firm value.Journal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39~65

[4]Villalonga.B.Diversification discount or premium?New evidence from the business information Tracking Series.Journal of Finance,2004,(59):479~506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8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企业管理融合的产物。在人类文化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对美日德和中国的企业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海尔集团的案例分析,试图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出一些新思路。

1企业文化概述

文化,按新韦氏学院字典的定义,是包括思想、言论、行为以及现象在内的人类行为的综合模式,并有赖于人类的学习知识和把知识传递后代的能力。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不仅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跨文化管理,还包括亚文化、企业制度和企业形象等等。构成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的学科几乎都是研究企业文化的基础,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但是,现在研究企业文化是主要遵循着两个主要理论基础:人类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

文化人类学是广义的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本身的发展和人所创造的文化的科学,是多种相关学科的集合。文化人类学对企业文化研究最大贡献在于其分析范式,尤其是在方法论方面。企业文化的另一理论基础是管理学。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工业化发展到以大机器和生产流水线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阶段,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和韦伯的“科层制”的应用就导致了一系列理性化的管理实践,出现了“经济人”的假设。1920年代,霍桑实验发现了工人的心理和社会性层面对提高生产率起重要作用,提出了用“社会人”的概念来代替“经济人”的假设。此后,研究者们关心的重点不在局限于工作场所的“硬性”物质环境,而是转而注重“软性”心理环境。

2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特征分析

企业文化既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关,更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将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而造就了各国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2. 1日本企业文化的特征

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企业文化重视经营理念和发挥团队精神。首先,他们强调经营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经营理念实质上也就是企业的管理哲学、经营思想及企业精神,体现着共同的价值观,它对外可以树立企业形象,对内可以激励员工士气。

其次,日本的企业文化非常注重团队精神。日本的家族主义传统使得企业文化中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团队精神。员工与企业之间保持着较深厚的“血缘关系”,人们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矩,对企业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日本团队主义文化具有发挥整体力量,强化雇员集体意识的作用.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个人的创造力和自由精神。

最后,该企业文化还重视柔性管理和吸收他国的先进管理理念。所谓柔性管理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重视感情投资与道德风化,充分发挥人、价值观、作风、技能、有机结合的“软管理”作用。同时,日本在企业管理中积极引进和传播西方的管理理念和方法,重视推崇中国的传统文化,努力发掘和创造日本民族管理思想和方法。

2.2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美国一向重视突出个人的作用,提倡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和理性主义。这种民族文化成为美国管理文化的基础,并造就了企业文化的两个主要特征:强调个人能力和理性管理。突出个人的作用确实对调动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刺激了人们的竞争、创新和冒险精神,减少了人际摩擦和能量内耗。但也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雇员的合作意识较差,影响整体力量的发挥;二是企业雇员的流动性较强,缺乏“从一而终”、献身企业的归属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而理性管理追求明确、直接和效率,生产经营活动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逻辑为标准。这种重视合理的组织系统、管理程序、职责分工、科学的管理手段等的企业文化说明,美国企业更加重视硬性管理。

2. 3德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欧洲在近现代以来一直都是世界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极,而一直处于欧洲核心国家地理的德国,其民族特点、民族文化以及宗教信仰在整个西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德国组织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带来的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强调依法治国,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欧洲普遍的精神性与人文色彩较浓的特点。

与美国和日本相比较,德国人非常强调约束权力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改变社会制度的办法是将权力重新分配。合作的基石是团结而不是权力。德国文化要求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并不十分强烈,对组织采取有限度的忠诚。德国人的理性思维一流,热爱自由和轻松工作,关注职位保障。德国企业重视各个季度和年度的利润,考核周期短,做事快捷,重视眼前利益,尊重传统,注重承担社会责任。

3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海尔集团为例

数千年所形成的带有强烈儒家文化影响和明显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痕迹的文化价值观,使得中华民族的这些文化特色反映在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上,印上了不同于西方的显著印记,形成了具有东方传统特点的中国企业文化。中国企业文化强调集权式管理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具有突出的政治特色和意识形态色彩。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希望在吸取国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海尔集团的案例,提出构建我国企业文化的一些建议。

3. 1学习经验,大胆创新

众所周知,海尔的超速发展与壮大,得益于具有典型特色的企业文化。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建立起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

①学习德国的质量意识。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并不成功,主要原因是只注重全面质量管理的形式,而忽视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1985年7月,海尔集团接到用户对冰箱质量的投诉,立即突击检查仓库,将76台不合格的冰箱全部砸毁。通过这次砸冰箱事件,海尔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的思想在员工中牢固树立起来,为随后的严格质量管理提供了契机。

②吸收日本的基础管理。"5S”是日本向全世界输出的重要的管理技术及文化,为各企业改善环境及减少以外事故的发生起到了有益的帮助。"5S"是指整理(Seiri)、整顿(Seiton) ,清扫(Seiso)、清洁(Seike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海尔在."5S"的基础上将“安全”生产加上,成为“6S",并针对国民文化心理,以负激励的方式固化现场管理制度。

③借鉴美国的管理思想。海尔集团在不断的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其企业文化中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即上级对下级的过度管理。事实上,这种过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而美国的管理思想恰恰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因此,海尔集团借鉴美国的这种管理思想,注重以人为本,不仅要求集权,还适当的分权,使每个人都成为决策经营单位,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解决了员工的流失问题。

3. 2发挥企业的“个性”

如果说民族文化突出的是中国企业特色的话,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突出每个中国企业个体的特色。一在发展“个性”方面,海尔密切关注社会变迁,注重创新、发展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海尔创新理念得以发扬的核心。

①人才竞争理念。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海尔集团的思路是,企业不应像伯乐那样去发现人才,而是去建立一个可以出人才的机制,并维持这个机制健康持久的运行。海尔营造一种全员竞争的氛围和机会,择优上岗,而不是事先就把目标锁定在少数几个人身上。

②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按照“高质量的产品是高素质的人干出来的”理念,海尔集团广泛开展干部轮训、员工学习、竞争上岗、点数工资、计效联酬、双向选择等旨在提高员工素质的措施,全面实施“人才战略”。在人的优化组合中,优胜劣汰机制起了关键作用,增强了员工的危机感和进取精神,使企业不断激发出新的活力。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9

张瑞敏介绍: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情况十分混乱,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海尔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海尔采取了“市场链”。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我们来看看海尔几种成功的管理模式——

一、oec管 理 法。“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 and clear”的缩写。其内容: 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据说海尔就这样一直进行了16年,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准备放弃的迹象!

oec管理法中的“一核心”、“三原则”、“四阶段”。一个核心: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根据变化的市场不断提高目标;三个基本原则:闭环原则——凡事要善始善终,都必须有pdca循环原则,而且要螺旋上升。比较分析原则——纵向与自己的过去比,横向与同行业比,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不断优化的原则——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项,并及时整改,提高全系统水平;pdca四阶段: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p阶段——根据用户要求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为目标,通过调查设计试制,制订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目标、管理项目,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d阶段——按照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c阶段——在实施了一个阶段之后,对照计划和目标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a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措施,或修正改进原来的计划或寻找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计划。

这儿有个案例:1999年7月中旬,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气温高达40多度,连路上也少有人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走动。一次,因运输公司驾驶员的原因,运往洛杉矶的洗衣机零部件多放了一箱,这件事本来不影响工作,找机会调回来即可,但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零部件经理丹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天的日清中就定下了要调回来的内容,哪能把当日该完成的工作往后拖呢?!于是丹先生冒着酷暑把这箱零部件及时调换了回来。

分析:从上例可以看出海尔人的素质。因为这张所谓“日清卡”,使他们把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了每个员工身上,每个零部件都有一个责任人,要使产品保质保量,每个员工的素质都尤其关键。有专家认为,oec管理对任何企业都适合,但要坚持做才行,要有几百次、成千上万次重复做同一件事的韧性和恒心,企业中每个人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很多企业要求的管理目标和人员素质的差距一直解决不好,什么原因?我们分析认为,要把一般员工的素质提高起来,管理人员要天天下功夫去做这件事才行,不是出了事或有了危机感便狠抓一阵,后又不了了之,这件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是靠高素质管理人员肯下大功夫抓出来的。

我们再回头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拿来就用的,很多企业反映“海尔的管理模式到我们企业根本就落实不下去,员工受不了如此严格的管理”。其实,海尔实行oec管理是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础的,不同的管理制度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文化不同,落实这种管理可能会“水土不服”。另有资深专家认为,之所以有的企业坚持不下来,是因为执行oec太困难,太累。此管理法要和企业里的每个人发生关系。相对而言,与敌人(对手)斗争很容易,但和自己斗争特别是和自己顽固的思想斗争则是非常枯燥非常累的,更何况还得坚持。这是一场自我挑战、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其难度可想而知了。当然不是不可实现的,关键是企业要首先战胜自己。 分析:中国企业里,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一种标准的贯彻或一种规章制度的要求,今天达到了明天就可能达不到,个人没有“可持续性”,导致团队没有“可持续性”,一个企业也就没了“可持续性”!比如要求某员工把桌子擦干净,今天他擦干净了,明天就差点,后天可能就不擦了。而在外国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就很难看到。所以经营中国的企业,就要不停地要求员工,海尔把这叫做“反复抓,抓反复”。“斜坡论”形象地说就是,基础工作稍微差一点,就要滑下去,一旦滑下去,这个名牌就完了。因为就名牌而言,如果每个人的工作都差一点,这个名牌就差太多了,所谓小差距和大差别,就差一点,恰恰看出了一个企业在管理和人员素质上的巨大差异。所以,海尔的这个“斜坡理论”就是要顶住,不要让它滑下去,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别的。

三、领导素质及人力资源赛马机制。竞争上岗选人才,“赛马场上挑骏马”,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即建造人才机制,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像运动比赛一样,赋予每个人参与竞争的可能,关键看你的能力。海尔设有干部处,他们的任务不是去发掘干部,而是研究现行机制能不能把所有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他们的干部每年都有调整,都有人上来,有人下去。在这里对企业领导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其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发现人才的机制,这个人才机制自身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机制的建立要比老板具有敏锐的发掘能力更为重要。 海尔总设计师——张瑞敏:一个喜欢哲学的企业家;一个读了不少书的学者;一个杰出的人才(浓缩后的结论)。他说现在海尔唯一害怕的只是自己。在张瑞敏看来,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就不配做现代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决策者来说,危机就是动力,什么时候你丧失了危机意识,就意味着你开始丧失了做企业领导人的资格,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企业前行的推动力量。企业领导人要有做大事的胸怀,而做大事业的人是深邃的,他的事业也是无止境的。

张瑞敏为海尔确立的文化精神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围绕这一主题,海尔确定的管理战略是: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确定的生产战略是:唯一和第一;确定的质量战略是: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确定的销售战略是:售后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确定的市场战略是:生产一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这一系列文化战略目标,组成了严密的海尔文化网络,体现了海尔的整体文化战略布局。我们认为这是海尔战胜自我最有效的手段。

四、sst市场链体系。“sst”即索酬、索赔、跳闸。海尔成功实施市场链,并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而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与市场挂在了一起。海尔的供应体系采用了供应链工程,是一个垂直纵向的供应链,其中外国供应商就有几百家,属于世界500强的有几十家,如果没有物流管理系统,就无法和他们对话。另外,海尔的海外公司如果没有这些管理,就无法在国外开展工作。 五、“休克鱼”理论。吃“休克鱼”是一种兼并模式。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但只是“休克”,其肌体并没有腐烂,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硬件还好。海尔要吃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只要注入其管理文化,它就会活起来了。海尔兼并红星电器,没有投入一分钱,还是原来的人,原来的设备,只派了3个人去,而且他们第一次进入的并不是财务部门,而是企业文化中心,讲海尔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革新其管理层人经营观念……顺理成章就搞定了一个亏损企业。

分析:他们认为兼并能否成功,关键是看自己的企业有没有一个过硬的经营模式。海尔有,这方面麦当劳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它在全世界都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在那里用餐,享受到的服务全世界都是一样,极其严格;其次自己的管理模式要非常成功,否则兼并别的企业将是一种灾难。海尔在兼并企业时,灌输一种重要的原则:80/20原则。即在企业里,管理人员是少数,但他是关键的;员工是多数,但从管理角度上说,却是从属地位的。也就是说,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因此企业出了问题,管理人员要负80%的责任。如果把管理人员抓住了,就把系统抓起来了,所谓纲举目张,整个企业就有效运转了。

六、其它管理提示。(一)问题解决三步法:紧急措施——将出现的问题临时紧急处理,避免事态扩大或恶化。紧急措施必须果断有效;过渡措施——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尽可能挽回造成的损失,并保证同类问题不再发生;根治措施——针对问题的根源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能够从体系上使问题得以根治,消除本管理工作中发生问题的外部环境。(二)九个控制要素5w3h1s:5w——why(目的)what(标准)where(地点)who(责任人)when(进度);3h——how(方法)how much(数量)how much cost(成本);1s—safety(安全)。(三) 6 s :整理——留下必要的,其它都清除掉;整顿——有必要留下的,依规定摆整齐,加以标识;清扫——工作场所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清洁——维持整理、清扫的结果,保持干净亮丽;素养——每位员工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则,有美誉度;安全——一切工作均以安全为前提。(四)6s大脚印:"6s大脚印"是海尔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独创的一种方法。"6s大脚印"的位置在生产现场;"6s大脚印"的使用方法是:站在"6s大脚印"上,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小结。如果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站在"6s大脚印"上,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果有失误的地方,也与大家沟通,以期得到同伴的帮助,更快地提高。(五)着眼于市场竞争,海尔提出的“三只眼理论”和“浮船法”。企业“三只眼”用来盯员工和用户,盯政府,盯市场变化,要盯紧,并抓住各种变化,使之转化成企业腾飞的机遇;“浮船法”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思维方法,搞产品要尽善尽美,机会可能失去。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块,或者说是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高一点,老是保持高于市场的水平,就能处在竞争对手之上。(六)海尔的价值观只有两个字:创新。企业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稍微遇到一点障碍就会翻车,要不翻车,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一个新的平衡。创新贵在速度,否则“水过三秋,化为无效”!

启示之一:海尔不断兼并和成立一些新的企业,都是按照海尔的这套管理模式做的,这其中就要求企业高管层要有“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不断和自己较劲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大部分企业显然缺乏这样一种顽强的持之以恒的耐力。

启示之二:这里有个事例:深圳某企业的厂长是美国某大学mba毕业,为学习海尔而推行的是7s管理,比海尔的6s还多1s,有关企业理念及企业精神的横幅挂满企业各处,写得非常好,光从这些表面可以觉得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企业,但是一了解根本不是这回事,事实上这个企业的7s管理完全是口号,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管理一塌糊涂。所以他们只学了一招半式,并没有学到海尔管理的精髓,或者说虽学得到位,但并没结合本企业实际,下大功夫真抓实干。

启示之三:企业靠得是一套良好的机制来管理自身。海尔能够把文化和制度紧密结合,文化层面的东西只会占到30%,而更重要的执行制度的落实要占到60%到70%。有些企业的市场观念也很新,但是就是落不到实处去。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

启示之四:学习海尔,关键是要学习海尔的管理思路,而不是学习海尔的具体做法。因为管理是使理念变成行为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的打造与磨炼。另外还应看到,在wto面前,海尔本身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企业,它也不是万能的神,因为它国际化经营的时间还很短,仍然需要在国际化经营的搏斗当中不断积累经验。

启示之五:在应用海尔经验前,企业要仔细审视一下海尔的制度与你的企业的理念之间有多大的脱节?实际上制度与理念之间是一个函数关系,理念变了,环境变了,那么制度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而环境影响着理念,理念指导着行为,环境制约着理念,理念又影响着行为。当环境改变的情况下,效仿企业将制度依然照搬,这种理念与制度的脱节自然难以避免企业最终的失败。

海尔企业文化论文篇10

海尔集团15年来,以平均每年82.8%的速度高速稳定增长,从一个濒临倒闭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其经验被美国哈佛大学列为成功管理范例。这里笔者就海尔管理等层面,试作一分析,仅供大家参考。

张瑞敏介绍:在海尔创业初期采取的是直线职能式管理,它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情况确定的。当时工厂有600名员工,由于企业连年效益很差,所以工厂情况十分混乱,采取直线职能式管理,易于控制强化管理和解决混乱局面;在海尔进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采取的是矩阵结构管理,以项目组为主。使职能与项目有机地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新经济时代,海尔采取了“市场链”。一边整合企业外部资源,一边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都面对市场,变职能为流程,变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顾客满意度最大化。新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获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信息,然后把这个信息转化为订单:物流根据订单采购;制造系统按订单生产;商流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永远是动态的,因此企业永远保持着非平衡的有序的动态发展状态。我们来看看海尔几种成功的管理模式——

一、OEC管理法。“OEC”管理法,即英文“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的缩写。其内容:O—Overall(全方位)、E—Everyone(每人)、Everything(每件事)、Everyday(每天)、C—Control(控制)、Clear(清理)。“OEC”管理法也可表示为:“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即: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每天工作要清理并要每天有所提高。

“OEC”管理法由三个体系构成:目标体系日清体系激励机制。首先确立目标;日清是完成目标的基础工作;日清的结果必须与正负激励挂钩才有效。

这个管理法的执行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它的实施需借助于一个叫做3E卡的记录卡,要求每个工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3E卡,3E卡将每个员工每天工作的七个要素(产量、质量、物耗、工艺操作、安全、文明生产、劳动纪律)量化为价值,每天由员工自我清理计算日薪(员工收入就跟这张卡片直接挂钩)并填写记账、检查确认后给班长,不管多晚班长都要把签完字的卡拿回来,再签完字交给上面的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审核完后再返回来,就这样单调的工作天天填月月填,不管几点钟下班都得完成。据说海尔就这样一直进行了16年,并且到目前为止还丝毫没有准备放弃的迹象!

OEC管理法中的“一核心”、“三原则”、“四阶段”。一个核心: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根据变化的市场不断提高目标;三个基本原则:闭环原则——凡事要善始善终,都必须有PDCA循环原则,而且要螺旋上升。比较分析原则——纵向与自己的过去比,横向与同行业比,没有比较就没有发展。不断优化的原则——根据木桶理论,找出薄弱项,并及时整改,提高全系统水平;PDCA四阶段:P-PLAN(计划)D-DO(实施)C-CHECK(检查)A-ACTION(总结)P阶段——根据用户要求并以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为目标,通过调查设计试制,制订技术经济指标、质量目标、管理项目,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D阶段——按照所制订的计划和措施付诸实施。C阶段——在实施了一个阶段之后,对照计划和目标检查执行的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A阶段——根据检查的结果,采用相应的措施,或修正改进原来的计划或寻找新的目标,制定新的计划。

这儿有个案例:1999年7月中旬,美国洛杉矶地区的气温高达40多度,连路上也少有人在这么热的天气里走动。一次,因运输公司驾驶员的原因,运往洛杉矶的洗衣机零部件多放了一箱,这件事本来不影响工作,找机会调回来即可,但美国海尔贸易有限公司零部件经理丹先生不这么认为,他说:当天的日清中就定下了要调回来的内容,哪能把当日该完成的工作往后拖呢?!于是丹先生冒着酷暑把这箱零部件及时调换了回来。

分析:从上例可以看出海尔人的素质。因为这张所谓“日清卡”,使他们把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了每个员工身上,每个零部件都有一个责任人,要使产品保质保量,每个员工的素质都尤其关键。有专家认为,OEC管理对任何企业都适合,但要坚持做才行,要有几百次、成千上万次重复做同一件事的韧性和恒心,企业中每个人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很多企业要求的管理目标和人员素质的差距一直解决不好,什么原因?我们分析认为,要把一般员工的素质提高起来,管理人员要天天下功夫去做这件事才行,不是出了事或有了危机感便狠抓一阵,后又不了了之,这件事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中员工的素质是靠高素质管理人员肯下大功夫抓出来的。

我们再回头分析,这种管理模式并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能拿来就用的,很多企业反映“海尔的管理模式到我们企业根本就落实不下去,员工受不了如此严格的管理”。其实,海尔实行OEC管理是以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基础的,不同的管理制度需要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文化不同,落实这种管理可能会“水土不服”。另有资深专家认为,之所以有的企业坚持不下来,是因为执行OEC太困难,太累。此管理法要和企业里的每个人发生关系。相对而言,与敌人(对手)斗争很容易,但和自己斗争特别是和自己顽固的思想斗争则是非常枯燥非常累的,更何况还得坚持。这是一场自我挑战、自我革新、自我超越,其难度可想而知了。当然不是不可实现的,关键是企业要首先战胜自己。

二、斜坡球体定律。即为“海尔定律”,企业发展的加速度,与企业发展动力之和与阻力之和的差值成正比,与企业的规模成反比。公式:A=F(合)/M。这里,A——企业发展的加速度;M——企业的质量,即规模;日事日毕解决基础管理问题,使F动1>F阻1。日清日高解决加速度的问题,使F动2+F动3>F阻2。这个理论主要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

分析:中国企业里,最麻烦的问题就是一种标准的贯彻或一种规章制度的要求,今天达到了明天就可能达不到,个人没有“可持续性”,导致团队没有“可持续性”,一个企业也就没了“可持续性”!比如要求某员工把桌子擦干净,今天他擦干净了,明天就差点,后天可能就不擦了。而在外国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就很难看到。所以经营中国的企业,就要不停地要求员工,海尔把这叫做“反复抓,抓反复”。“斜坡论”形象地说就是,基础工作稍微差一点,就要滑下去,一旦滑下去,这个名牌就完了。因为就名牌而言,如果每个人的工作都差一点,这个名牌就差太多了,所谓小差距和大差别,就差一点,恰恰看出了一个企业在管理和人员素质上的巨大差异。所以,海尔的这个“斜坡理论”就是要顶住,不要让它滑下去,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别的。

三、领导素质及人力资源赛马机制。竞争上岗选人才,“赛马场上挑骏马”,实行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即建造人才机制,给每个人相同的竞争机会,像运动比赛一样,赋予每个人参与竞争的可能,关键看你的能力。海尔设有干部处,他们的任务不是去发掘干部,而是研究现行机制能不能把所有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他们的干部每年都有调整,都有人上来,有人下去。在这里对企业领导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认为企业的领导者,其任务不是去发现人才而是建立一个可以发现人才的机制,这个人才机制自身就能源源不断地产生人才,对于一个大型企业来说,这种机制的建立要比老板具有敏锐的发掘能力更为重要。

分析:将来企业成败靠的是人才,谁有高素质人才,谁就可以在竞争中获胜,光明白这个道理没用,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适合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机制。海尔对企业领导人提出的素质要求有:

1、善于把握大局的能力。在一堆事里你能找出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找出制约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2、对一件事一抓到底的韧劲。每天只抓好一件事就足够了,因为每件事都不是孤立的,抓好一件事就等于抓好了一批事;

3、树立“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弱可以转强,小可以转大,领导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就有了目标,就可以永远前进。

海尔总设计师——张瑞敏:一个喜欢哲学的企业家;一个读了不少书的学者;一个杰出的人才(浓缩后的结论)。他说现在海尔唯一害怕的只是自己。在张瑞敏看来,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就不配做现代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决策者来说,危机就是动力,什么时候你丧失了危机意识,就意味着你开始丧失了做企业领导人的资格,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企业前行的推动力量。企业领导人要有做大事的胸怀,而做大事业的人是深邃的,他的事业也是无止境的。

张瑞敏为海尔确立的文化精神是: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围绕这一主题,海尔确定的管理战略是: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确定的生产战略是:唯一和第一;确定的质量战略是: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确定的销售战略是:售后服务是我们的天职;确定的市场战略是:生产一代,研究一代,构思一代。这一系列文化战略目标,组成了严密的海尔文化网络,体现了海尔的整体文化战略布局。我们认为这是海尔战胜自我最有效的手段。

四、SST市场链体系。“SST”即索酬、索赔、跳闸。海尔成功实施市场链,并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从而使企业中的每个人都与市场挂在了一起。海尔的供应体系采用了供应链工程,是一个垂直纵向的供应链,其中外国供应商就有几百家,属于世界500强的有几十家,如果没有物流管理系统,就无法和他们对话。另外,海尔的海外公司如果没有这些管理,就无法在国外开展工作。

分析:海尔“市场链”的提出,受启发于哈佛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两者的不同是,前者是以边际效意最大化为目标的,后者是以顾客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的。张瑞敏说,“能够最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利润自然就在其中了。”建立这种相互咬合的“市场链”的关键在于每项工作要落到实处。首先,海尔人意识到,SST仅是市场链的形式,市场链的目标是创市场美誉度,赢得用户的心,其形式要能很好地为目标服务。海尔要到国际市场上竞争,企业必须上规模,而规模就是信誉,有了规模,如果再能机动灵活,这种企业无往而不胜。海尔“市场链”的建立,就是为企业获取信誉度服务的。其次,把工作分解到每个人的每一天,抓落实主要包括

1、指标的合理性;

2、数据的真实性;

3、激励的公正性;

4、让每一个员工参与;

5、创立即时激励机制。

五、“休克鱼”理论。吃“休克鱼”是一种兼并模式。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但只是“休克”,其肌体并没有腐烂,所以被兼并企业的硬件还好。海尔要吃符合这些条件的企业,只要注入其管理文化,它就会活起来了。海尔兼并红星电器,没有投入一分钱,还是原来的人,原来的设备,只派了3个人去,而且他们第一次进入的并不是财务部门,而是企业文化中心,讲海尔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革新其管理层人经营观念……顺理成章就搞定了一个亏损企业。

分析:他们认为兼并能否成功,关键是看自己的企业有没有一个过硬的经营模式。海尔有,这方面麦当劳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它在全世界都利用不可改变的模块——经营模式。在那里用餐,享受到的服务全世界都是一样,极其严格;其次自己的管理模式要非常成功,否则兼并别的企业将是一种灾难。海尔在兼并企业时,灌输一种重要的原则:80/20原则。即在企业里,管理人员是少数,但他是关键的;员工是多数,但从管理角度上说,却是从属地位的。也就是说,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因此企业出了问题,管理人员要负80%的责任。如果把管理人员抓住了,就把系统抓起来了,所谓纲举目张,整个企业就有效运转了。

六、其它管理提示。

(一)问题解决三步法:紧急措施——将出现的问题临时紧急处理,避免事态扩大或恶化。紧急措施必须果断有效;过渡措施——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尽可能挽回造成的损失,并保证同类问题不再发生;根治措施——针对问题的根源拿出具体可操作的措施,能够从体系上使问题得以根治,消除本管理工作中发生问题的外部环境。

(二)九个控制要素5W3H1S:5W——why(目的)what(标准)where(地点)who(责任人)when(进度);3H——how(方法)howmuch(数量)howmuchcost(成本);1S—safety(安全)。

(三)6S:整理——留下必要的,其它都清除掉;整顿——有必要留下的,依规定摆整齐,加以标识;清扫——工作场所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全清扫干净;清洁——维持整理、清扫的结果,保持干净亮丽;素养——每位员工养成良好习惯遵守规则,有美誉度;安全——一切工作均以安全为前提。

(四)6S大脚印:"6S大脚印"是海尔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方面独创的一种方法。"6S大脚印"的位置在生产现场;"6S大脚印"的使用方法是:站在"6S大脚印"上,对当天的工作进行小结。如果有突出成绩的可以站在"6S大脚印"上,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果有失误的地方,也与大家沟通,以期得到同伴的帮助,更快地提高。

(五)着眼于市场竞争,海尔提出的“三只眼理论”和“浮船法”。企业“三只眼”用来盯员工和用户,盯政府,盯市场变化,要盯紧,并抓住各种变化,使之转化成企业腾飞的机遇;“浮船法”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思维方法,搞产品要尽善尽美,机会可能失去。只要比竞争对手高一块,或者说是高一筹,半筹也行,只要高一点,老是保持高于市场的水平,就能处在竞争对手之上。

(六)海尔的价值观只有两个字:创新。企业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稍微遇到一点障碍就会翻车,要不翻车,唯一的选择就是不断创新,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一个新的平衡。创新贵在速度,否则“水过三秋,化为无效”!

启示之一:海尔不断兼并和成立一些新的企业,都是按照海尔的这套管理模式做的,这其中就要求企业高管层要有“咬定目标不放松”的精神,不断和自己较劲儿,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大部分企业显然缺乏这样一种顽强的持之以恒的耐力。

启示之二:这里有个事例:深圳某企业的厂长是美国某大学MBA毕业,为学习海尔而推行的是7S管理,比海尔的6S还多1S,有关企业理念及企业精神的横幅挂满企业各处,写得非常好,光从这些表面可以觉得这是一个很优秀的企业,但是一了解根本不是这回事,事实上这个企业的7S管理完全是口号,企业内部,管理一塌糊涂。所以他们只学了一招半式,并没有学到海尔管理的精髓,或者说虽学得到位,但并没结合本企业实际,下大功夫真抓实干。

启示之三:企业靠得是一套良好的机制来管理自身。海尔能够把文化和制度紧密结合,文化层面的东西只会占到30%,而更重要的执行制度的落实要占到60%到70%。有些企业的市场观念也很新,但是就是落不到实处去。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一套良好的企业管理机制。

启示之四:学习海尔,关键是要学习海尔的管理思路,而不是学习海尔的具体做法。因为管理是使理念变成行为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的打造与磨炼。另外还应看到,在WTO面前,海尔本身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企业,它也不是万能的神,因为它国际化经营的时间还很短,仍然需要在国际化经营的搏斗当中不断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