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艺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10 15:39:24

拼贴艺术论文

拼贴艺术论文篇1

“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它那时代的孩子”,因此如果我们用古希腊时期的原则创作当代作品,也最多是对从前的重复,没有过多的意义。事物要得到发展,有“破”才可以“立”—这个观点对于艺术语言的创新是很重要的。“解”从物质材料角度解释,将纸拆解,一个是纸的形态发生变化,由整到碎,由大到小,这不难理解,还有关于纸的内容的变化,比如你要对摄影作品进行拆解,原来的内容就会被打破,不再是原来的完整的面貌,一个完整的头像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将一张报纸拆解,撕毁或者剪掉,里面的信息也将变得不完整,等等。纸有很强的可塑性,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作者会按照意图,有意无意地将纸进行拆解,然后把所需要的部分应用于画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会反复地做这样的动作,拆解,再拆解,直到满意为止。纸拼贴有不同于油画颜料的特殊性,由于纸本身的可塑性强,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剪、撕、粘贴等手法来加以运用,还可以溶于水做成纸浆,然后做成平面,也可以反复粘贴,使之呈现立体感,因此纸拼贴在研究画面结构的实践中会给创作者带来很多的启发与灵感。这个过程,我们只是对物质材料进行拆解,其实纸拼贴绘画里我们讲的拆解还有对思维方式的改变。在立体派之前,艺术家是不会把纸作为元素放在画面里的,正因为纸拼贴的出现,使绘画元素丰富了起来。因此立体派艺术家的思维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使得绘画艺术的面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构”,在创作者的艺术思维观念确定好之后,就可以开始构图了,构图就是对画面进行构建,营造画面,构图的意义就是研究画面结构。因此不只是字面意思里的画面结构,同时包含了对画面结构的经营。首先,从动态的角度讲,纸作为绘画元素,不仅仅是将纸堆砌于画面,而是有目的经营画面。经营画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谢赫早在《画品》中对经营画面结构有详尽的论述,他提出了“六法”理论,把“经营位置”的艺术观点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经营画面结构,包含了作者的智慧与对画面的掌控力。经营是一个过程,是思维智慧和材料厮杀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最终会在画面上看到一个搏斗后的场面,胜利的场面就是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好的画面结构将最终达到“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艺术效果,反之,如果没有很好的经营画面结构,画面就会显得平庸无奇,毫无生命力。石涛在《画语录》里有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论论述,同样点明了构图的重要性。在西班牙画家瓦尔戴斯的作品中,我看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画面结构的理解。画面里用笔勾勒的线与块面的纸形成鲜明的对比,线的柔软弯曲与纸的硬度对比,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纸通过拆解,可以塑造成任意的形状,用来满足画面结构的需要。画面结构最终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品材料结构层次的丰富性,让观众感觉到画面结构的立体性和微妙感。其次,从静态方面讲,画面结构包括了点、线、面几个方面的构架。纸拼贴作为元素利用于画面,就是将纸拆解为点、线、面的概念,在画面上对点、线、面进行组合安排。康定斯基在关于《点•线•面》《关于形式的问题》等著作中,特别强调“形”的独立价值,他强调画面的大的构架,认为画面的构成是一幅作品中决定性的目标。一个成功的画面结构可以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精神性,可以给观者美的享受;一个好的画面结构,对点、线、面的安排处理是严谨的,俗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法国艺术家威尔格雷的作品就体现了完美的形式感,例如作品《杂志拼贴》,画面的撕痕所形成的线与拆解过的杂志或者报纸本身的形状的对比与组合,很自然地体现了不同形式的美感,画面组织随意而又恰到好处,画面中字母同样起到构建色彩结构的作用,也可以是作为面的面貌呈现在画面里,字母的排列形式同样又和撕痕形成奇妙的对比,画面形式既有当代感又彰显了作者的风格特征。再次,在画面结构中,除了物质材料本身的结构,还包括色彩结构,它包含了色彩的搭配与比例,色彩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等,色彩结构同样体现作者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趣味。以瓦尔戴斯的作品为例,纸的原色透露出暖暖的白,与大面积的纯净冷色的蓝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而在蓝的色调里,画面背景平涂的蓝色,与人身体的蓝色,其明度又有了区别,人身体的蓝色是覆盖在了纸上,因此无论视觉,还是触觉,都和背景的平滑的品质是不同的,人身体的处理增加了材料的厚重感、立体感。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简洁明快之感。

二、结语

拼贴艺术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现代艺术运动 现代平面招贴设计 发展 融通

论文摘要:耀眼绚丽的现代艺术运动对艺术设计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忽视的,平面设计也毫不例外的受到其干预而越发显得引人关注。现代艺术运动为平面设计的形式表现和感性思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语言,本文以平面招贴设计为例阐述现代平面设计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必然对艺术产生影响。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发展和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刺激现代艺术产生的有利条件。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被学术界称作为现代艺术运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现代招贴是由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构成的平面设计,好的招贴设计应该有较强的画面欣赏价值和装饰目的。现代招贴设计一路走来越发成熟而富有时代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熏陶,充满了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一、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表现主义情结-隐喻、象征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为注重主观意象和对自我感受的表现,强调对比强烈、厚重粗放的黑白木刻笔触,以及夸张、扭曲、变形的色彩和姿态,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抒发了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它为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开创出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招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力,确立了招贴艺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功能与目的。

二、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立体主义情结-拼贴、组合

1908年,产生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对物象作理性解析和综合的再构造。强调对自然物体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可以提取的形 ;然后分解切割成最单纯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点、线、面;最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并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和结构秩序。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更加注重对色彩、形式、结构的组织及平衡规律。由于对绘画中的各种元素提出具体的分析,使绘画逐步走向理性的方向,因而历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对于当时的平面设计来说,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借鉴,对招贴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立体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它结合象征、寓意手法,对形体、空间、色彩肌理进行拼贴、综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这就给现代招贴设计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第二,就是它不断地在抽象的画面中加入文字的探索。这种试探给平面招贴设计提出了图文并茂设计的启发,对招贴设计中文字要素的处理手法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从此,这种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今天成为人们心中对平面设计固化的认识了。

三、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未来主义情结-自由文字

未来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场现代主义运动。 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同时存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们给后者带来了工业化气息和机械的特征。未来主义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速度之美。认为艺术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运动的音响和四度空间等这些所谓的"现代感受"。毫无疑问地为现代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 在平面设计领域,未来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自由文字"的设计风格。 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视觉元素和符号,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组合,它可以自由安排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的限制。 这种图即是字、字即是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对招贴艺术设计的视觉形式有着强有力的推进和启示意义。这种设计风格现在已成为风尚,在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转贴于

四、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达达主义情结-蒙太奇式置换、拼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兴起了一种非理性荒谬和怪诞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名字也起的怪怪的,即"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惟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性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现实世界和疯狂战争的反应。

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摄影照片的拼贴方法来创作插图,以及版面编排上无规律化、自由化的处理手法。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对世界名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置换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说都是受到达达派的启示和影响而产生的。另外,达达主义根据形、色、质的特点拼贴而制作画面,以及用蒙太奇照相拼贴的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达达主义的这些新型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五、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感性、联想思维

1924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莱顿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它标志着欧洲又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诞生了。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文明遭到了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情绪处于虚无主义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真实的表象都是虚伪的,包括传统的文明方式、语言、文字、绘画、设计等也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这一观点打破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的制约,以感性的联想思维来指导并表达原始创作的冲动和主观意象,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不可能成立的人为形象和环境,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的本能潜意识结合起来。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平面设计中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并广为流传。

超现实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特点有二:第一,超现实主义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拼贴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实事境地,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征。第二,以写实的形象用荒诞、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组合手法来传达特定信息,更加有效地显示商品的功能和信息。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之后,招贴设计师利用它并结合摄影蒙太奇、装饰漫画、具象、抽象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地发挥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和特征,为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现代平面招贴艺术,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表现形式上均受到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深刻影响,进而加快了平面艺术设计发展的进程。所以,艺术与设计就象硬币的正反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相互融通、相互促进才是艺术与设计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新世纪出版社,深圳,1998。

[2]汤义勇:《招贴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王宝光、郝玉明:《现代广告平面设计》,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

拼贴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现代艺术运动 现代平面招贴设计 发展 融通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必然对艺术产生影响。19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发展和思想意识形态成为刺激现代艺术产生的有利条件。工业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艺术家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内容和新的表现形式。在1907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和美国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艺术运动,被学术界称作为现代艺术运动,针对传统艺术进行全面、彻底的艺术革新运动,同时也为现代平面设计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现代招贴是由设计的画面和文字构成的平面设计,好的招贴设计应该有较强的画面欣赏价值和装饰目的。现代招贴设计一路走来越发成熟而富有时代感,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现代艺术运动的熏陶,充满了现代艺术运动情结。

一、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表现主义情结-隐喻、象征

表现主义是20世纪流行于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艺术流派。其主要特征为注重主观意象和对自我感受的表现,强调对比强烈、厚重粗放的黑白木刻笔触,以及夸张、扭曲、变形的色彩和姿态,不仅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同时抒发了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特定的情调、节奏和意境。它为视觉艺术设计领域开创出一个能够充分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空间,极大地增强了招贴艺术的视觉表现力,确立了招贴艺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功能与目的。

二、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立体主义情结-拼贴、组合

1908年,产生于法国的立体主义是现代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对物象作理性解析和综合的再构造。强调对自然物体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寻找可以提取的形 ;然后分解切割成最单纯的几何形态,如圆形、方形、三角形或点、线、面;最后,从不同角度观察对象并重新建立新的形态和结构秩序。从"分析"到"综合",立体主义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观察方法,更加注重对色彩、形式、结构的组织及平衡规律。由于对绘画中的各种元素提出具体的分析,使绘画逐步走向理性的方向,因而历史上称为分析"立体主义"时期。立体主义对于当时的平面设计来说,提供了极好的艺术借鉴,对招贴设计起到重要的启迪作用。

立体主义对现代平面设计做出了两大贡献。第一,它结合象征、寓意手法,对形体、空间、色彩肌理进行拼贴、综合而组成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段,这就给现代招贴设计注入了新活力,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第二,就是它不断地在抽象的画面中加入文字的探索。这种试探给平面招贴设计提出了图文并茂设计的启发,对招贴设计中文字要素的处理手法提供了新的认识理念。从此,这种形式在平面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今天成为人们心中对平面设计固化的认识了。

三、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未来主义情结-自由文字

未来主义运动是20世纪初期在意大利产生的一场现代主义运动。 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同时存在,共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前者们给后者带来了工业化气息和机械的特征。未来主义歌颂技术之美、战争之美、速度之美。认为艺术应表现现代机械文明的速度、暴力、激烈运动的音响和四度空间等这些所谓的"现代感受"。毫无疑问地为现代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又增添了新的表现手段。 在平面设计领域,未来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形成了"自由文字"的设计风格。 文字不再是表达内容的工具,而成为了一种视觉元素和符号,类似绘画图形一样的结构组合,它可以自由安排布局不受任何固有原则的限制。 这种图即是字、字即是图的图文结合形式,对招贴艺术设计的视觉形式有着强有力的推进和启示意义。这种设计风格现在已成为风尚,在平面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四、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达达主义情结-蒙太奇式置换、拼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瑞士兴起了一种非理性荒谬和怪诞的艺术运动,是一种高度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 名字也起的怪怪的,即"达达"主义,达达主义认为世界是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的,惟一可以遵循的是机会和偶然性。主张用消极的无政府主义和破坏性的形式来表达对传统艺术、现实世界和疯狂战争的反应。

达达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在于利用拼贴方法设计版面,利用摄影照片的拼贴方法来创作插图,以及版面编排上无规律化、自由化的处理手法。达达主义对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当代招贴设计中对世界名画中的形象进行夸张、变形、置换的艺术处理手法,可以说都是受到达达派

[1] [2] 

的启示和影响而产生的。另外,达达主义根据形、色、质的特点拼贴而制作画面,以及用蒙太奇照相拼贴的表现手法,都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达达主义的这些新型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招贴设计的视觉语言。

五、现代平面招贴设计语言的超现实主义情结-感性、联想思维

年,法国作家安德烈·布莱顿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它标志着欧洲又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诞生了。超现实主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文明遭到了极大破坏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的情绪处于虚无主义状态,因此,他们认为所谓真实的表象都是虚伪的,包括传统的文明方式、语言、文字、绘画、设计等也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这一观点打破了逻辑思维和现实的制约,以感性的联想思维来指导并表达原始创作的冲动和主观意象,以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出不可能成立的人为形象和环境,把现实观念与梦境幻觉的本能潜意识结合起来。因此,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表达形式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平面设计中均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并广为流传。

超现实主义在招贴设计领域的影响是空前的。其特点有二:第一,超现实主义把毫不相干的事物组合,拼贴出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实事境地,从而传递出一定的信息特征。第二,以写实的形象用荒诞、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组合手法来传达特定信息,更加有效地显示商品的功能和信息。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被广泛应用之后,招贴设计师利用它并结合摄影蒙太奇、装饰漫画、具象、抽象等多种表现手法,更加充分地发挥超现实主义的观念和特征,为现代平面艺术设计领域开辟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拼贴艺术论文篇4

―― 薛松

从1980年代末,甚至更早些,薛松就开始尝试以拼贴的手法创作作品。薛松自己回忆,他在大学时代即开始尝试其拼贴创作,并成为日后他在作品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已经说不清,是薛松当年挤火车去北京观看艺术大师劳申伯格作品展受到的深深触动,还是他自己内心里的偏爱,尽管拼贴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形式似乎已经成为艺术世界里的“过气明星”,但是薛松还是热衷于对现成品破坏而后重组粘贴。

薛松工作室遭遇过一次火灾,烧毁了他所有的物品,也烧毁了他从一个小地方来到大上海的全部足迹和惨痛经历,这倒激起了他对拼贴创作的新的尝试。之后的创作历程让薛松颇感幸运,他的创作思路受到了关注。

1992年在北京由英国驻华大使馆主办了第一次个展,虽然只展出了10幅作品,但对于当时正在努力寻求完善艺术语言的艺术家而言,无疑是极大的精神鼓励,使得他对拼贴的执着延续到了今天。

说拼贴是艺术世界里的“过气”,无非因为单纯以拼贴这个动作作为判断,那么翻看古今中外的艺术史,运用拼贴早不是什么鲜见的招数。西方现代艺术历史中立体主义、达达、波普都有拼贴手法在内,而中国艺术史中起于元盛于清的“八破图”或称“锦灰堆”也同样用着东拼西凑的手法。有拼贴纸片的,也有拼贴现成物品的,但是从拼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各式艺术流派运用,也就提示了拼贴在艺术创作中的应当归为技巧、技法而非艺术家创作的理念,以及拼贴这个动作下可能包含的各种理解。或许薛松的作品与锦灰堆那样同样有着形式上“凤凰涅磐”之后的独特反差而引人注目,但是薛在破坏基础上带着认真得近乎刻板的态度来粘贴,和锦灰堆看重“谐趣”,沉迷智巧和技艺的特点并无多少重合。而在思想上启发了薛松的罗伯特・劳申伯格,侧重的是以现世的、大众的、廉价的、转瞬即逝的拼贴来关照自己身处的时代,与薛松作品中流露的深远地历史感相距甚远。

边缘焦黑色泽泛黄的印刷品碎片是薛松作品最基本的材料,全都是饱受烈火蹂躏之后的碎纸残迹,虽然尽出自艺术家的“伪造”,却与那些真实的历史遗存一样触目惊心。碎片上依稀可辨的屋檐、墙角、标语、报章、衣袖、草帽、美人、文字……和焦炭一样的边缘都在暗示其不容置疑的“古董”身份,极力为作品笼罩上乱真的沧桑感历史感,因为“源于灰烬”而显得“意味深长”。在竭尽所能把碎片推向人们记忆中岁月的同时,薛松也在这堆碎纸片上努力勾画出人们熟悉的那时那事,诸如“星美人”系列、“握手”等等被归为历史题材类的作品,或是今时今日,如《新青年》、《可口可乐》等等被冠以时尚类的作品。因为历史与现实的并置,又或者因为历史形象与历史碎片的重叠,产生的反差、矛盾、对立、冲突等等形成了作品内在的力量,并且为薛松的作品留下了关照历史,不失时尚的评价。

不能否认,这些画面形象是艺术家经过反复筛选而有意为之,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是能够让人们认同为某个时代,某个人群,某一历史事件的象征,并且在画面组织起的力量冲撞起到不小影响。但是,薛松作品与历史的联系不仅仅在于他始终以焚烧过的纸片来营造以假乱真和真假难辨的历史情境,也不单因为在他的很多作品里都有着凸显的历史象征,而在于作品创作过程中艺术家的行动本身。薛松在把自己的历史印迹的片断重组的当时可能并没有意料到,他的行动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尝试而又迷失其中的努力,而之后竭尽所能地“伪造”,彻头彻尾地“捏造”那些富于历史感的画面则可以看作是对这一努力的质疑和反驳。这里说的努力,一方面是希望还原历史真相的努力,一方面是找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联的努力。被灾祸、战火、讹传支解得破碎不堪的历史片断,经过一代代人的拼合形成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真相”。但是,今天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历史,是否已经能够让人大致看清它的尊容,还是如薛松在作品中添加了种种虚构和假设之后的想像?很多历史学者都认同,严格地讲,历史无法真正被还原,而只能无限接近于真实。然而在薛松的作品里,这种接近于真实也似乎沦为人们的自我陶醉与满足。薛松的作品里那些亦真亦假,来自于过去特定年代的原版和拷贝又经过人为焚烧破坏的纸片,最终以模糊不清的属性进入到画面里,并且让画面呈现的是清晰的静像。薛松的创作过程不禁让人联想到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卡尔・莱曼德・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提出的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在他的作品面前,人们不得不思考物的历史,即客观的历史是否能够达到,或者人的历史认识是否具有客观性这类历史哲学中关于历史认识论的基本命题。

另一位为大家熟知的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用推理的方式,几乎从根本上摧毁了历史学家重建“物”的历史的所有努力。薛松亲历亲为粘贴起来的画像,倒像是福柯所认为的―历史学家所重建的历史图景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产物,并将最终落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悖论的艺术版注解。尤其是薛松着迷的印刷品代表的“词的历史”与最终画面趋于“物的历史”之间彼此互补又相互否定的关系,恰如福柯在他的《词与物》中论述的,历史学家不能同时取得对“物的历史”和“词的历史”两者的准确把握。“物的历史”愈趋于精确,“词的历史”就愈处于不稳定状态之中,反之亦然。通过创作,薛松在作品中将重建历史的研究者内心的崇高与否;充满了风险的验证史料碎片是否曾经抑或正在被伪造、被误用的过程;面对精心伪作的史料碎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真的予以分辨以及人们以自认为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推演排列重组,这个合乎逻辑能否具备十足的底气等一系列问题,一一在观众眼前刨开。

同样,以史为鉴,并从历史中寻找可以指导当下的规律,让历史与现实囊括在以“规律”为线索的事物发展中的努力,似乎是不需要加以论证的普世真理。但是薛松的作品,建立在并非可靠历史文本及其片段的基础之上的具体的、明确的画面形象,直指历史学家们总结归纳的指导性的规律也充满了个人意图、偶然性和多样化。把历史学家从史料出发,以“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做法为合理性依据,并寄希望于历史“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功用彻底地归结为历史学家们天真的幻想。即便那些片段的真实性没有丝毫缺陷,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具体的明确的画面形象:历史人物也好,历史事件也好,还有历史景象,与那些淹没在背景中的都是历史的主体,画面中强迫性地综合成某一形象,抹去这些片段的历史主体属性,已然将历史的指导性和规律抛在了一边。

我想,正是基于对历史认识论、历史文本与历史客观等方面的关照和表现,薛松的作品有了独立且深沉的品格。从1994年他用各种新闻、历史的文字、图像资料,拼贴、组合成重要历史人物的身影。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薛松不间断地同时进行了“与大师对话”、“可口可乐”、“旧日的山水”、“书法”等系列作品的创作,以及近几年来越发广泛地题材,如“星美人”系列,包括“玛丽莲・梦露”、“抽雪茄的切・格瓦拉”等名人题材以及侧重当下城市、生活的作品。薛松23年的创作历程中,在作品中表现出对历史观加以重新审视和思考的自觉,有着相当清晰的脉络。从大量依稀的历史碎片所拼凑的景象,从文人写中国山水的一石一水重构的,从清末民国的旧相片粘连起来的。

拼贴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实物拼贴;版画;幼儿;实践经验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91-01

处于3岁~7岁的幼儿,正是智力发展的最基础阶段,也是发展最快的饥饿期。恰当而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以及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实物拼贴版画是一门生活艺术,可以提高幼儿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结构和色彩的搭建能力。下面,本文对实物拼贴版画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实际教学方法进行论述。

一、实物拼贴版画教学的意义

开展实物拼贴版画可以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感知,使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有活跃的、良性的思维和情感去更好地学习。实物拼贴是纸版画内容中的一项简单而且直接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目的是达到对幼儿的认知力、接受力、想象力、色彩感的培养和开发,让幼儿感受和使用不同材质,利用不同形状、色彩、肌理的材料,通过对实物拼贴的方法和表现的利用,使幼儿体现出自己独特趣味和对美的感知,使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确立,并享受变废为美的创造感。

二、实物拼贴版画的教学方法

(1)提供实物拼贴版画的材料,指导幼儿自主完成版画创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安排幼儿自己寻找所需要的材料。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是必须在幼儿生活范围内可以寻找得到的。例如,自然界中的各种植物、生活中的各种废旧物品都有着奇妙而又美丽的纹理。它们新鲜、奇异,能摸、能做、能玩,能够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将这些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实物运用到幼儿的版画创作中,能够充分地契合幼儿的好问、喜欢动手、赋予想象等特性。幼儿喜欢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画、剪、印等形式来表现。而实物版画正是融画、剪、印为一体的综合手工制作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也更易唤起幼儿的绘画灵感,发挥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大胆构思。幼儿在画画、贴贴、印印等有趣的活动中,能掌握一定的剪贴技能、构图能力和调配使用色彩的能力,提高审美能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以,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让幼儿感受材质的不同形状、不同的色彩,然后引导幼儿开动脑筋,通过利用小工具等让幼儿用撕、剪、拼、贴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独立或者组成小组完成一件实物拼贴作品。其目标是一件完整的实物拼贴,只要求是完整的拼贴版画。幼儿制作一个完整实物版画画面是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继续对幼儿的想象力、色感和构图进行指导,能使幼儿有更强的形象性和颜色搭配能力。

(2)给予幼儿适当的实物拼贴版画教学。幼儿教育者在实施实物拼贴的版画时,要让幼儿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缓行渐进的过程,并让幼儿以自主活动为基础来实践。大部分的专家学者认为,过度的学前教育,往往会牺牲幼儿的大量情感、社会参与性以及以抹杀长远发展为代价。因此,并不是学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施教者,教师引导、参与实物拼图版画,本身就是一项艺术实践能力的拓展。施教者的引导可以培养幼儿做一件完整事情的能力,有始有终,有头有尾,告别了杂乱无章的思维。这样,学前教育的施教者也是在侧面辅地规整了、甚至捋顺了幼儿的新生的、蓬勃的思维和生活模式。

(3)在实物拼贴版画教学中体现生活教育。在进行实物拼贴版画教学中要体现幼儿对日常生活的反映。幼儿在拼贴内容里通常喜g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最喜爱的东西,如自己身上的小亮片等。对于幼儿来说,这种东西是他们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也是他们想要使用的。所以,在幼儿实物拼贴中,教育者不应以好坏和美不美作评价,而是在理解幼儿所表达的内容的基础上,尽力帮他们完善拼贴版画,在完善的同时提高幼儿对美的认识,使他们对生活有所反馈,也对生活更有兴趣,从而使他们在一个良性的思维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发觉。幼儿教育者们的目标不是去培养多少个幼年期的“神童”,而是让更多的幼儿爱上生活。

三、结束语

总之,版画作为一种创造性艺术活动,因其制作的趣味性、材料的多变性和作品的不可预知性符合幼儿的好动、好奇的本性;又因其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创作主体的主动性、创作过程的独立性和连贯性、完成作品的成功体验等特点能够促进幼儿动脑、动手,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实物拼贴版画作为幼儿非常喜欢的美术活动形式,对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家俊.版画活动中美术材料投放的策略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06).

[2]况锐.浅析版画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拓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2(11).

拼贴艺术论文篇6

刘欣雨:这些老鼠趁着老猫睡着的时候,要造反吗?

樊撄宁:看来这是一只大懒猫,老鼠都要出来行动了,快醒醒!

李钰馨:为了躲避老猫的追杀,鼠妈妈在门口站岗,鼠爸爸在给孩子们上课。

王嘉琪:这些老鼠真胆大,竟敢在猫休息的地方挖洞、守家。

杨逸然:这些老鼠趁这只猫喝多的时候想出来偷东西,可它们个个胆小。

施想:长胡子的肥猫在家里呼呼大睡……老鼠们悄悄在地板下商量给猫戴铃铛。

二、老师说画

艾瑞・卡尔,192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州的希拉克斯城,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大师,更是一位情感丰富的绘本专家。他擅长用鲜明的色彩、丰富的图像,融合自创一格的拼贴,表现儿童纯真且充满幻想的世界。他为孩子们创作的图画书,色彩绚烂、设计新颖,深受孩子们喜爱。他最有名的一部作品《饥饿的毛毛虫》,获得了无数孩子的心,这部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卖出了超过2千万册。自从《饥饿的毛毛虫》在1969年被印刷之后,艾瑞・卡尔又创作了70多本书籍,大部分都很畅销,并荣获多项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奖。

我们欣赏艾瑞・卡尔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独一无二的创作方式:拼贴画创作,他亲自制作的色纸材料更是匠心独运,是e人模仿不来的。大笔自由挥洒,每张色纸不但缤纷亮丽,还带有率性的笔触和丰富厚实的肌理质感,没有一张是重复设计的!

三、给爸爸、妈妈的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纸报纸、价目表、广告、发票、信件、卡片、传单、包装纸、票证、存根、宣传单、画册等等,我们每个人的废纸箱实际上就是一个百宝箱。我们从这些纸中,可以给孩子挑出一些,根据它们的颜色、纹路、图形未引导孩子进行创作。

四、孩子们的画

儿童眼里的世界,充满着各种神奇的色彩,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人类生活的景象,无一不是小朋友所追求的对象,而且在其内心会构建起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尝试着诉说出来。粘贴作为一种绘画视觉语言,无疑是小朋友最乐意采用的手段之一。

拼贴艺术论文篇7

[论文摘要]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00年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二、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 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1]

三、引起园林设计形式语言的变革

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艺术思维的影响,再者是艺术语言的影响。艺术与艺术语言是不可分离的,它对设计师有着某种潜移默化的启示作用。在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语言的景观转化,而这种转化也使我们认识到在对艺术与园林进行平行思考过程中的巨大潜能。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形态世界,也为现代的园林形态研究指明了某种方向。

1.平面形式层面上的设计手法

(1)秩序的法则。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师对平面的处理不少呈现出几何的抽象,简洁的规整线形组合中隐含着平面构图的内在秩序。这一处理手法源于蒙德里安(PietMondrian)的抽象画。蒙德里安在继承康定斯基所开创的抽象风格后,探索和发展出一套与前者的那种浪漫抽象主义完全不同的几何抽象画风,从而使得绘画成为一种更加纯粹的形式表达。在景观设计平面中,这种对抽象秩序的法则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得到广泛运用并加以推广变化。

当代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将这种法则运用得淋漓尽致,并更加简洁纯粹。由他设计的剑桥中心屋顶花园进行了大胆的抽象艺术尝试。矩形的屋顶花园采用的是一种带有艺术性的平面构成布置手法。平面上以紫色砂石做底,中心部分用淡蓝色预制混凝土方砖按网格点缀,东西两侧以低矮带状花坛交错组织成一幅几何线条图案。

(2)动态的构成。与抽象宁静的平面构图不同,很多设计师的平面处理手法讲究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处理手法源于艺术家马列维奇(K.C.Malevieh)的“至上主义”绘画。马列维奇的绘画呈现出动态的布局,给人一种自由的表达,与蒙得里安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蒙得里安的几何构成异常清晰和明确,是在一种法则控制下的形式的建构,而马列维奇的动态绘画却显示出更多自由和感觉的直接流露,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强的形式律动感,在平面构成上有独特的创造。这种平面构成的格局,在于采用一种有动态的隐性的中轴,几何图形以此为界互相对置,并在看似零散的画面中取得构图的平衡。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从托马斯·丘奇(ThomasChureh)开始,受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影响,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动态流动的平面。各种艺术形式在他的作品中被运用得出神人化。丘奇最著名的作品是1948年的唐纳花园。在花园平面中,庭院轮廓以锯齿线和曲线相连,肾形泳池流畅的线条以及池中雕塑的曲线,与远处海湾的“s”形线条相呼应,呈现出动态的平面。动态的艺术语言使设计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2.立体空间形式层面的设计手法

(1)空间的流动。关于空间的流动的设计手法,首先是建筑师密斯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运用。在德国馆中,由于柱子承担了结构作用而使墙体被解放,自由布置的墙体塑造了连续流动的空间。而凯利的米勒花园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有很多相似之处。他通过景观语汇结构(树干)和围合(绿篱)的对比,体现建筑的自由平面思想,塑造了一系列流动的室外景观空间。人们在空间游览的过程中,历时性与共时性穿插,随着人的移动空间不断转换——凯利创造出一种“流动的”与众不同的景观空间和空间秩序。同时这种简洁的手法极大迎合了现代空间的需求。

(2)网格的运用。网格设计手法是将特定的设计对象纳入网格体系的一种设计手法。网格设计手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建筑师范·埃克首先提出了“网格”、“秩序”的概念。

园林网格空间由于方格边界的节点具有无限扩展的特点,单一的纯空间可自由、多向地发展,形成无尽头的水平透视效果,空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扩展都是单一、均质、各向同性的。在这种空间中,利用网格空间强烈的透视感,借鉴建筑用墙来分隔空间的原则,用花卉、绿篱、地被、乔木作为绿墙来严格的按网格平面形式来分隔空间,植物以直线、方块、平行、三角形的简单规则式种植来达到组合空间的目的。

在景观设计中,丹·凯利是首先运用网格进行景观设计的大师,他用网格设计手法设计了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空军学院花园、费城独立大道第三街区、芝加哥艺术协会南花园、达拉斯联合喷泉广场、坦伯市国家银行广场等著名景观作品。丹·凯利结构主义网格空间是多种秩序的叠加,加上随意的植物,使得空间具有某种“空间——时间同时”的“透明性”。直线、绿篱、整齐的树列和树阵、方形的水池、树池和平台等元素被组织起来,注重结构的清晰性和空间的连续性,的运用简洁而直接,没有装饰性的细节。

(3)自由的变构与穿插。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曾明确的提出过“结构的中心”、“中心的缺失”和“自由变构”等新概念。他认为“自由变构”就是在一个有限构成的封闭体中进行的无限多样的置换替代,以绝对的偶然形式,决定于发生的不确定性,决定于动因发生的冒险活动,强调随机性与偶然性,强调空间不连续性,强调疯狂与机会,强调非理性的空间布局。 [2]

具体设计手法包括旋转、叠加、变形、变异、移位、减缺、包含、穿插、镶嵌、连结等,这些手法往往是结合应用从而构成许多新的表现,如移位与旋转、重叠与旋转、包含与旋转、错位与逆反、包含与变异、错位与重叠、变异与拼贴等。

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组织空间上,线型组合更加自由,不对称构图开始流行。即使设计中采用轴线,也不是强调,而是用不完全对称布置的景物,或折线的边缘打破完全的对称,追求不对称均衡,讲究一种自由的变构与穿插。

屈米的拉· 维莱特公园是纯粹以形式的自由变构与穿插为构思基础的进行新的公园设计手法的尝试。这种概念是对传统的主导、和谐构图与原则的反叛。他将各种要素裂解开来,不再用和谐、完美的方式相连接与组合,而相反却用的几何结构处理,以体现矛盾与冲突。这种结构与处理方式更注重景的随机组合与偶然性,而不是传统公园精心设计的序列与空间景致。

(4)拼贴的手法。拼贴设计手法是将所引用的对象通过组合、拼接等方法的设计手法。景观的拼贴设计手法有一般拼贴和多元拼贴等方法。一般拼贴设计手法只有一种拼贴的对象,拼贴的对象包括的、地方的、大众的符号等。多元拼贴设计手法拼贴的对象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景观符号,从而获得一种混杂、游戏的风格。

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属于一般的拼贴手法。这个广场集中了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片断化、零散化、暖昧性和混杂性等所有这些价值观念,并以拼贴组装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复杂空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美国最有影响的广场之一。

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景观设计则属于多元拼贴的设计手法。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符号的混杂,获得了梦幻般的效果。中央的“澳之梦”广场由景观设计师斯塔(Vladimir Sirra)设计,平面是由不同的地图叠置而成,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地图是标准的标注的澳大利亚地图和澳大利亚本土各种语言分区地图,以表明澳大利亚是一个真正的移民国家。广场的中央则是一片空无,完全裸露在阳光下,意喻澳大利亚人烟稀少的内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与外部广场空间用表面拼贴形象和抽象隐喻的双重话语,创造出一个情绪化地介入展览中的博物馆。正是因为拼贴手法的运用,这样一个如此复杂、如此多元、充满隐喻、非常个人而又辉煌奇特的建筑体现出了澳大利亚本土文化的真实写照。

四、小结

拼贴艺术论文篇8

关键词:材料;综合绘画;肌理;表现

中图分类号:J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168-02

一、综合绘画的概念

在西方这些媒材被称作为“综合材料”,而在国内以综合绘画来命名更容易让人们理解,“材料”作为物质属性在综合绘画的创作中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既担当着综合绘画艺术的形式美的表达同时又是综合绘画艺术在肌理表现中最原始的传达元素。它兼顾了中西方绘画的材料表现语言并将二维绘画观念转换成多维度的艺术观念,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艺术创作实践。“综合绘画”不是一个画种,也不是一种技法,更恰当的解释是“Mixed Media”,这一外来名词也被翻译为“综合媒材”或者“综合材料”,顾名思义综合材料就是水性材料、油性材料、矿物材料,或是玻璃、泥土、染料等等混合媒材交织在一起并同时表现在一幅综合绘画作品中。用“综合材料”作为绘画艺术的传播媒介从而达到综合性的绘画艺术表现,因此综合绘画也被称为“综合材料绘画”,它就是运用综合材料来创作的绘画,是综合材料和综合技法在绘画上的统称。

二、材料表现在综合绘画中的视觉效果

(一)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运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出现,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已经无法满足艺术家们的创作需要,材料呈现在综合绘画中的角色是反映自我与观念的。材料在20世纪的绘画艺术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广泛的传统绘画作品中,材料大量地运用于画面当中是为了弥补传统绘画在表现力上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材料从最初的作为艺术表现的传播媒介逐步升华到一种艺术语言,材料在艺术创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材料语言进一步满足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需要。在美术创作中呈现在纸本绘画中的材料有铅笔材料、钢笔材料、毛笔材料、色粉笔材料,丙烯材料、油彩材料等等,从一种画种的一种特定材料到多种材料在一幅作品中的综合运用,从单纯运用绘画材料直到使用不同种类的生活或者工业材料创作出的装置艺术,甚至运用人体艺术创作出的行为艺术,这些都是材料语言在经历绘画艺术发展变革中呈现出的观念变革以及材料变革在艺术创作中的产生的深远意义。

材料在综合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使画家从材料的特性联想到作品的内容,从而把内容用材料转换到作品上。艺术家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和特点进入一种自由的创作状态并选取自己喜爱的材料用于创作,软性材料、硬性材料、干性材料、水性材料、透明材料、不透明材料、细密材料、稀疏材料等等表现出来的线条与色彩的视觉形态均不相同,如克里姆特的作品在局部巧妙地使用了金粉、金箔等新材料突出了物象的神韵,更好地表现了画家的艺术想象力以及从作品中传达出来的表现力和感召力,运用传统绘画材料的油彩所不能完全表现的装饰效果丰富了自己的作品种类,艺术家更能通过对材料的使用将各种材料的原始特性挖掘出来,从而发掘独有的艺术潜质,抒发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

(二)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表现

1.材料的表现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材料的表现还体现在它的形式感,形式感在艺术上的表现就是形式美,形式美的许多规律是建立在人类共有生理和心理活动基础之上的。油画综合材料往往只是在油画布或是其他材料上进行创作,从而形成具有强烈形式美的作品,水墨画综合材料往往事在宣纸材料上进行创作的,水墨材质运用于宣纸材料上表现出的偶然性特点也是一种形式美,因此综合材料往往具有强烈的形式感。现如今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在材料上广泛使用拼贴、拓印、肌理材料、油彩、各类用胶等材料的综合技法。材料拼贴作为综合绘画非常重要的材料表现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流派中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观念,野兽派马蒂斯的剪纸拼贴运用非常简单的拼贴材料追求的是精神的愉悦与内心的平静。不同的胶类流淌在画面中所产生的厚重的流动感,从而使画面产生粗糙的凹凸感和斑驳的肌理条纹,产生裂纹的漆面呈现出不同的皲裂效果,纸本拼贴所产生的自然肌理条纹,这些材料的综合技法都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很多时候往往它们都表现在一幅综合绘画作品中。毋庸置疑综合材料绘画都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创作出来的,艺术家力求达到一种形式上的对称和平衡,综合绘画正是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统一,所以体现出来的形式感特别强。各种新材料的广泛运用既活跃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思维又进一步促进了探索各种材料的新特性与新的表现形式。

2.材料的表现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材料在综合绘画中通过重构,粘贴,裁剪等等表现方式来表现作品内容。不同的材料表现出不同的特性,这种特性是由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无意识的将形式体现出来,在经过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之前,材料本身是静止的,艺术家用人工的笔触与刀刻拼贴等艺术表现手段赋予材料鲜活的生命力。材料运用于绘画作品,从而使绘画作品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表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人们普遍的审美习惯,从别的角度更深入的对绘画作品进行审视与鉴赏。艺术家广泛地将现成品材料与拼贴运用到综合绘画的创作中,从而把材料的开发与现代科技以及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人们更加向往人类自然属性的回归,用这些新材料创作的绘画作品更加受到审美大众的欢迎,其视觉美感、视觉冲击力相对于传统绘画作品毫不逊色,其受大众欢迎程度更胜一筹。比如运用数字或照片直至现成的实物拼贴从而导致绘画艺术的结构发生质的改变,运用人工的笔触和刀刻作为区别于照片和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无疑强化了三维空间并且大大提高了整幅作品的空间感、体积感和质感的表现力。运用各种材料的不同特点从而使艺术的表现力异彩纷呈,从而使其表现也有了千变万化的效果。

3.材料的表现具有鲜明的材料性格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材料性格,艺术家在综合绘画的创作中不可能全方位的将材料运用到绘画作品之中,而必须要选择适合表现自身特点的材料进行表现,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画面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协调关系,使材料在绘画作品中发挥出个性特点,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情感表现,不同的情感表现对综合绘画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材料的表现可以通过拼贴、拓印、烟熏、刀刮、打磨、腐蚀、水洗等等表现技法进行,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质感、肌理和量感等因素,观者也会因为视觉效果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比如石材这种质感较粗的材料会表现出坚硬的材料性格从而会给观者带来视觉上的重量感与厚度感,金属这种质感较细的材料会表现出富有高贵与典雅的材料性格,玻璃这种质感光滑的材料会表现出冰冷的材料性格,纸制材料拼贴作为一种叙事性的符号语言传达出模仿真实效果的材料性格并给观者带来一种理性的思考。

三、综合绘画中材料表现的视觉美感

塔皮埃斯将非绘画材料大胆的运用到他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物质绘画”,他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中都是由熟粘土、沥青、湿水泥、麦秸等材料融合而成,并由此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形式美,他以数字符号、神秘十字架、局部身体这些无法想象的物质媒介等等作为物质材料肌理的载体前所未有的拓宽了造型艺术的表现力,已经彻底打破线条与色彩对材料的统领作用,而是将综合材料作为画面独立表现的主体并因此上升到一种材料的精神性表达从而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色彩与形体的变化,将形作为取代色彩的表现要素从而建立了新的空间概念,这打破了传统绘画中固定的观察方法和构图形式,从而也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开创了综合绘画在材料与肌理表现上的先河。

无论从形式美感、作品创作材料、视觉的冲击力等等,人们对于综合材料的作品也越来越关注,综合绘画材料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当代艺术之中。艺术家们通过材料的差异性从而在画面上创作出特殊的肌理效果,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艺术家对现成品的再利用从而忽略了对客观事物细节的描摹,在视觉表现形式上不断思考与创新,他们将其情感融入到材料表现之中,更加直接地传递出艺术家们的艺术追求和审美需求。这既增强了画面构成形式的张力,丰富了综合绘画作品表现的方法,又活跃了艺术家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这对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材料表现作为一种绘画的表现形式被直接运用在绘画作品中从而展现了其原始的生命力增强了综合绘画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四、结论

运用材料的丰富使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种对材料的认知和情感并从中寻找到一种贴切的材料媒介来传达这种情感,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表现为艺术家提供了多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同时表现在画面上统一了材料自身的属性和相互之间的属性,并把这种属性关系与情感联系在一起,使绘画材料形式语言恰当的表达出艺术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从而启发了个人绘画的观念并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材料的注入无疑就是一种输送艺术家灵感的载体,艺术创作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通过材料的多样化和艺术家对材料特性的掌握与运用,从而使综合绘画更具有表现力并使画面获得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艺术家在综合绘画作品中的材料表现所产生的审美形式用来表现思想情感和精神特征,从而赋予材料旺盛的生命力和耐人寻味的视觉美感。

参考文献:

[1]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23.

[2]宗白华著.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96.

[3][美]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562.

[4]朱光潜著.谈美书简[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79.

[5]张元、马路编著.材料与表现[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6-15.

[6]李黎阳编著.塔皮埃斯论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13.

拼贴艺术论文篇9

关键词 乡土文化 美术课堂 有效利用

地处农村,没有美术馆、画廊、历史博物馆等艺术展览,我们可以利用些什么呢?怎样去开发和利用农村的美术教学资源?怎样延伸美术课堂和我们的生活相结合?笔者认为利用乡土文化这片活水来激活、充实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认识本土文化是学生学习艺术、认识艺术的基础,是他们走向世界的起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本土文化,从他们的周围环境开始,挖掘生活的美,乡土文化的美。”将乡土文化融合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美术课堂肯定会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就如何挖掘乡土文化,在美术课堂上有效利用阐述如下。

一、寻乡之物,做艺术之品

自然是美术的大课堂,在这个课堂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大自然中色彩斑斓的花卉,形态各异的石头,品种繁多的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都是美术手工制作课绝好的材料,这些自然材料能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为美术学习提供无限的情趣。

教学《竹》一课,让我想到既然不起眼的竹子通过大家的巧手设计、制作,都能出现丰富的造型,那么色彩和造型更丰富的蔬果就更吸引眼球了。于是,我让学生搜集家乡现有的各种蔬菜、水果,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制作各种水果、蔬菜造型的工艺品。当学生面对日常所吃的蔬果时,情绪非常高涨。原来这些东西不仅可以吃,还可以做成艺术品啊!这不有的同学用茭白、苹果、黑豆组合成了一只漂亮的小鸟,有的将西葫芦削去一角,与洋葱、青豆拼成了一只可爱的蜗牛等。平常的材料换一个角度思考,就能形成全新的面貌。学生大胆的想象大大出乎教师的意料。这些洋葱、土豆、小西红柿一个个变成了鲜活的生命。学习中学生与原材料接触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大胆的尝试与制作,唤醒了学生原始的生命活力。丰富的自然资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二、集乡之人,画历史名人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咱们的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名人辈出。人口理论家马寅初;音乐家任光;辛亥革命志士王金发;近代山水画家郑午昌、当代画坛名家刘文西;围棋国手马晓春、琵琶演奏名家章红艳,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王文娟等。这些都为学生学习美术创设了良好的历史文化氛围,都可以成为不可多得的美术教学资源。教《简笔画》,我要求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渠道向长辈聆听、收集家乡名人的故事。课堂上,我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心目中最崇拜的家乡名人。画时便注入了情感,不一会,一位位栩栩如生的人物便跃然纸上。达到了既提高学生作画能力,又了解了历史,增强了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

三、观校之美,描校园美景

徐特立曾经说过:“教学最好是从实地实物的观染入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的教科书里去,使教科书与学者生活联系起来……”他还指出,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不仅可作教科书的补充,同时它本身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有便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示。我校是一所绿化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校园内长满了各种植物。有这么先天的优越条件,正好为我们提供了环境美育的前提条件。于是我有目的的多增设了一些写生课,包括风景写生、静物写生等等。如在教学《祖国美景知多少》后,我增设了《校园美景知多少》这一课,我给它安排两课时。第一节以欣赏、交流、探讨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风景画的魅力,感受自己与校园的深厚感情。让学生明白风景画不仅是画面美的享受,而且还是艺术家感情的流露。通过学生的讨论把他们对校园的深厚感情激发出来。

四、感乡之情,绘家乡风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其地域风情也大不一样。家乡也有着形式多样的民风民情,人民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人们以其特殊的方式创造着美的活力,它们是艺术沃土上盛开的奇葩。如: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包粽子、吃粽子;迎娶新娘第三天就要回娘家,俗称“回门”;正月十五要吃汤圆,舞龙舞狮、猜灯谜等。为了让学生体验这一份民间传统的特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开设了《热闹的节日》这一课,让学生在亲自参加传统节日活动,目睹节日盛况,感受节日气氛的基础上,把家乡的传统活动画下来,对家乡传统文化进行审美体验,了解民风、民俗及相关知识。在创作中激发学生热爱乡土文化的艺术情感。

五、取废弃之材,拼贴新艺

农村学生出门见山河,抬头见树木。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树叶是贴画教学的好材料。春天有金黄的麦秆,秋天有柔软的稻秆,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一堂手工课或拼贴课。现在农村商店和城市一样,糖果、香烟的种类繁多,装潢精美标致,图案新颖美观,色彩鲜艳夺目,内容丰富多彩,我组织学生对这些材料进行收集,然后再课堂中按自己所需拼、贴、剪、画等形式制作成各种图案。我们这一地带有过年挂年历的习俗,学生们利用旧挂历同样可以制作、结串成门帘、窗帘等装饰品。有很多学生的家长在服装厂工作,我让学生收集一些不同颜色、不同花纹的布角、废弃毛线等,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剪贴成不同题材的布贴装饰画、毛线拼贴画。

拼贴艺术论文篇10

关键字:高速公路 桥梁拓宽工程 纵缝拼接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纵缝拼接技术,它是指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地基基础在新旧桥梁几何界面的分离或连接技术措施。目前,纵缝拼接技术大致分为功能连续技术和结构连接技术,其中结构连接技术是指实现新旧结构间内力传递和横向变形协调的结构化技术;功能连续技术是指实现新旧结构间横向功能连续的非结构化技术。大量实践证实,纵向拼接技术可大大提高新桥梁的使用功能和结构特性,即纵向拼接技术的应用具有现实意义。

一、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二次拓宽工程195合同段全线长约7.4km,路基宽度从双向四车道(约26m)扩宽到双向六车道(约35m),道路两侧扩宽面积皆为4.5m。此拓宽路段共分布着3座3不同跨径形式(3m*10m、5m*13m、3m*13m)的桥梁,桥梁上部结构皆属后张法预应力砼空心梁板、桥基础皆属钻孔灌注桩基础、墩台皆属柱式墩台、桥墩皆属独桩独柱式结构、新旧桥梁的连接方式皆属梁板纵缝刚性连接+盖梁胶结。

因为此拓宽工程要求桥梁两侧的拓宽宽度皆为4.5m,桥墩皆属独桩独柱式结构,加上新拼宽桥梁结构的稳定性直接关乎到新旧桥梁间荷载的有效传递和均匀分布,本次设计引入了新老盖梁胶结+行车道板刚性连接形式,以此确保新旧桥梁的连接效果。本工程引入的新旧桥梁纵缝拼接方案对防止错台和纵向裂缝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也对结构安全和行车安全极其有利。基于此,下文主要从旧护栏拆除、旧桥梁板种植螺栓和粘贴钢板、纵缝钢筋焊接、砼搅拌和砼浇注、养护与拆模等方面就纵缝拼接技术的施工工艺展开讨论。

二、纵缝拼接技术的施工工艺

该拓宽工程引入了纵缝拼接技术。研究证实,纵缝拼接施工技术具有工序简单、操作方便、施工进度快、施工质量易控制、施工成本低等优点。但纵缝拼接技术施工工艺的质量控制却直接关乎到该技术的最终效果。基于此,本章节主要从如下几大方面就纵缝拼接技术的施工工艺进行详细地分析。

(一)拆除老护栏

针对采用了纵缝拼接施工方案的桥梁,拆除老护栏施工之前必须相应地完成如下施工工序,即完成了新桥梁桥面铺装施工和新护栏施工、梁板安装时限超过180天且梁板起拱稳定。老护栏的拆除工具主要是空压机,即凿除老护栏至梁板顶面,但不得随意损坏旧桥梁梁板的完整性,同时不得随意切割旧梁板内部的预埋筋。此时应该把旧梁板内部的预埋筋弯向纵缝侧,以此承担部分荷载。

(二)种植螺栓

该桥梁拓宽工程设计方案要求首先把一定数量的螺栓种植到旧梁板上,其中种植螺栓施工所用的螺母、M10螺栓、垫圈皆由专业工厂定制。种植螺栓的具体施工流程为:放样定位钻孔清孔注胶螺栓植入凝胶固化。

放样定位:根据工程设计图纸,把有关间距和位置标识到旧桥梁板表面。

钻孔:根据工程设计图纸,沿着放样轨迹进行电钻钻孔作业,注意孔深和孔径应该满足工程设计要求;孔位应尽可能避开预应力钢束和主筋(严禁损坏预应力钢束),此时植筋位置允许移位约3cm左右。

清孔:清孔作业原则为“四吹三刷”,即使用高压空气或吹风筒把孔内的粉尘吹干净使用清孔刷被孔内的浮尘清干净二次吹净孔内粉尘。

注胶:工程所用胶应该根据公路等级等具体要求而定,具体的注胶流程为:利用专业注射器自孔底朝外把粘结胶均匀地注入孔内,胶的注入量视植筋的胶结长度而定。

凝胶固化:粘结胶凝结前,螺栓不得受到任何外力的作用。若温度介于10℃到20℃间,化学胶水的固化时间约半小时。

(二)粘贴钢板

针对粘贴钢板施工工序,粘贴胶为XH130环氧树脂胶,钢板类型为A3钢板,钢板规格为10mm*80mm。XH130环氧树脂胶的抗高温性能极低,即该胶一旦受热便极可能失去原有的胶结性能。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事先把部分钢板焊接完毕,其次再把钢板安装到锚栓上,最后将其与梁板粘接为一体,此时钢板纵桥向分段长度最好不要超过3m。此外,必须把能与环氧树脂粘胶直接接触的砼面磨平并吹干。

(三)待钢板粘贴完毕后,以工程设计图纸为依据把部分钢筋焊接到一起,同时把纵向拼接顶部的钢筋网和拓宽桥梁桥面铺装钢筋网与旧桥梁铺装层钢筋网绑扎好。

(四)砼搅拌和砼浇注

本工程所用的砼为C50钢纤维砼,其外加剂据工程设计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而定。研究证实,砼的质量和早期强度主要受到砼坍落度的影响,则必须把砼的坍落度控制到约8cm。此外,砼搅拌方式宜为强制式砼滚筒搅拌机现场搅拌方式,同时必须确保钢纤维分布的均匀度,即根据工程设计配合比和钢纤维砼的搅拌工艺进行砼搅拌作业。针对砼的浇注,砼浇注应该首先从桥梁结构下部开始,注意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把此部分砼振捣密实后方可对T形部位的上部结构进行浇注,同时使用平板振捣器把此部分砼振捣密实。砼浇注要求对新旧桥梁铺装层交接面的砼予以重点处理,即振捣的密实度必须得到保证,以此确保此交接面的衔接效果。

(五)砼养护和拆模

待纵缝砼浇注作业结束后,即砼表面收浆完毕后马上对此部分做养护处理。一般而言,砼洒水养护时间应达到7天,并待砼强度超过70%设计强度(即35MPa)后,方可拆除底模和工字钢。

三、讨论

(一)此桥梁拓宽工程所用的刚性连接方案确保了新旧桥梁间桥梁荷载的有效传递,由此实现了新旧桥梁共同受力和新桥梁的稳定性。

(二)该桥梁拓宽工程要求先联接新旧梁板后浇注钢纤维砼,此方案不仅克服了高速公路拓宽工程施工的难度系数,同时也有效规避了高强砼裂缝问题,由此确保了砼的强度和整体质量。

(三)针对高速公路拓宽工程的纵缝拼接,其施工过程应尤其注意如下方面,即梁板与工字钢的连接方式应属硬接触;夹具对梁板的固定应到位;把新梁板的预埋钢筋和旧梁板的种植钢筋焊接到一起,由此实现夹具与之共同完成荷载传递;砼浇注阶段务必要确保砼浇注的质量,即新旧梁板交接面砼应振捣密实,以此确保新旧桥梁的衔接效果。

参考文献:

[1] 罗晓妮.浅谈高速公路拓宽施工中的桥梁纵缝拼接[J].中国科技博览,2011,(15):301-301.

[2] 朱磊.高速公路桥梁拓宽工程施工中纵缝拼接的技术[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