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文化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13:18:55

水利文化论文

水利文化论文篇1

(一)“水”具有天然的廉洁品性

水作为生命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不仅具有物化的自然属性,还饱含着人类至高的精神期盼。人类文明赋予了“水”廉洁的品格。首先,水蕴含着至善的品格。“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家始祖老子认为水的品行意味着最高的善行,水泽惠世间万物而不争名利。其次,水象征着公平正义。在中国,古代的法字是“灋”,“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氵”,平直如水,法被隐喻为象水一样公平。除此之外,人们还用各种言说讴歌水的廉洁内涵。“处事静如水”“干事清如水”“为民柔如水”“一碗水端平”等词语完美地展示了水的廉洁品性。

(二)中华民族传统水文明史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因子

自古以来,人类总是依水而栖,水兴则邦兴,水安则民安。因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总是被烙上“水”的印记,甚至可以说,中华文明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治水史。我们的先人在治水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大量的优化管理、防治腐败的制度资源,而且留下了丰富的廉政精神资源。首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类对水的管理越来越全面,在洪涝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法律、制度和乡规民约。我国的水利法规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例如春秋时期“无曲防”的条约,西汉的《水令》《均水约束》,唐代的《水部式》,宋朝的《农田水利约束》,金代的《河防令》,民国时期制定的近代第一部《水利法》等。这些制度在当时的治水中发挥了巨大的“廉洁防控”作用,而且对当前制度治水、法治反腐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其次,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不仅是社会统治的主导思想,也是维护皇权、管理官吏的指导原则。

(三)现代水利改革发展传递着廉政的核心价值

“献身、负责、求实”是前总理对现代水利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这六个字不仅传递着廉政的核心价值,同时折射出现代水利人廉洁自律的伟大形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兴修水利和抗洪抢险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个人和集体,他们赋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新的内涵。其中所蕴涵的浩然正气、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无一不是廉政文化的筋脉、灵魂、源泉和要素。这种求真务实、廉洁奉公的时代形象及精神影响着一代代水利人,它们已经融入先进的水文化之中,并牢固地植根于水利改革发展事业的土壤之中。

二、水利院校依托水资源建设特色廉政文化品牌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高校廉政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集散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事业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廉政文化品牌建设要按照文化引领、注重特色、强化实效的思路,把廉洁价值观念有机地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当前高校廉政文化品牌建设只有与各自学校的特色、特点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品牌。高校只有坚守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持之以恒,廉政文化才能不断深化与拓展。水利院校最凸显的特征就是“水”。水利院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增强廉政文化教育的吸引力。

(二)有利于提升高校廉政文化的生命力和有效性

高校廉政文化失去载体,缺乏特色,便会沦为“自娱自乐式”的无效说教。传统的宏大叙述式的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显然无法获得广大受众的欢迎。放眼国内外,结合学校特色走精品化路线是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真正取得实效的通行做法。基于此,一方面,水利院校依托水资源建设特色廉政文化品牌可以避免廉政文化教育的空洞化,实现廉政文化教育与水利院校专业教学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廉洁文化教育,把廉政文化所蕴含的诚信、守法、清廉等内容渗透充实到校园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理念之中,进而丰富和发展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的内涵,提升水文化的精神品味和政治品格。

(三)有利于实现高校廉政文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融合

水利院校依托水资源建设特色廉政文化品牌有利于发挥廉政文化教育的凝聚力,有利于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的互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善于对经济社会转型、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做出理论阐释、文化解读,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正面引导舆论,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何理论教育的生命力都来源于社会实践。高校廉政文化教育要取得社会的认同,必须立足于教育、行业和区域实践,这样才能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张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扩散点在于扩大宣传和影响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互动,争取社会认同以形成建设合力。“水”是水利院校的特色行业资源,水利院校依托水资源建设特色廉政文化品牌就能获取与社会互动的媒介点,以“水”为载体的廉政文化教育就能较快地获得行业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同。

三、“融水共生”:水利院校特色廉政文化品牌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融廉入水形成善水文化

水利院校廉洁文化教育实现与水文化的有效融合互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应该秉承“以廉明志”“借水喻德”的理念,把廉政文化纳入学校水文化建设体系之中。通过融廉入水的顶层设计,弘扬水泽惠万物不求回报的温良之德,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崇廉尚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营造教师廉洁从教,学生诚信守法的校园氛围;通过融廉入水的顶层设计,弘扬水的清明之性,引导广大师生立德修身,营造淡泊名利,远离浮躁的学术氛围。

(二)创建特色水利廉政文化研究品牌

廉洁文化教育在大学校园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有利于廉洁校园文化的形成,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持续发展。水利院校的廉政文化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立足于水文化资源。基于此,挖掘水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史料,探究中外水利事业中的廉洁文化事例,总结并提炼其廉洁文化教育理念和思想,是水利院校廉政文化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

(三)建立融廉入水的大学生廉洁教育模式

首先,深度挖掘“水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炼其中的廉政理念和思想,丰富水利院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水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不胜枚举。这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宋代司马光在《题绛州鼓堆祠记》道出:“是水也,有清明之性,温厚之德,常壹之操,润泽之功。”道出了廉政建设的精神追求。其次,结合水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载体和形式。党的十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而水生态文明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未来,水利院校必然承担更多更深入的关于水的宣传教育工作。基于此,结合水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创新廉洁教育的载体和形式,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水利文化论文篇2

一、水利现代化的道路

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纵观人类社会对水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

(一)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要求发展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特别是人类开始在水域周边定居之后就必须进行防洪建设。一般是堤防、城墙、城区排水系统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水平。

(二)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经济就会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越发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三)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量越高,排污量增加,水域的污染将造成重大社会问题。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

在水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以水域空间管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将首先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

(五)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增强,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水域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复水系自然生态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水域不仅要清洁、美观,而且要求水域生机盎然。即回归自然、修复水域的生态系统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水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而我国水利现代化要求我们进行大水利建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水利五阶段的跨越。

二、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首先,中国水利现代化是为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即在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控制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和强化流域管理,提高流域国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

其次,中国水利现代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包括:继承我国数千年水利建设的遗产,发扬真正适合我国江河自然特点的智慧和经验;引进国外的经验和技术要适合中国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水平。总之,中国水利现代化是要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符合中国人的水文化和水意识。

同时,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观念现代化

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当充分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之中,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水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

(二)技术现代化

首先应当掌握和了解国际水利建设领域内最新的水文、勘探、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进展,根据我国的实际需要和财力,引进或吸收必要的技术。同时,能及时了解通讯、计算机、管理、监视、预报等相关领域内的技术进展,随时吸收高新科技成果,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水利技术。

(三)管理现代化

包括管理技术和管理法规的现代化。在管理技术方面应当充分吸收信息、通讯、预测、决策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使水利管理过程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同时建设完善的水利管理法规体系,通过宣传、教育和有力的执法,使公民自觉遵守法规,依法治水。

实现上述三方面的现代化应当首先抓人才的教育和社会宣传。要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现代观念及技术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广泛、不断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新的水观念和依法治水的意识。

水利现代化是一相对概念,而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有新的变化。水利现代化是有起点的,即我国水利建设的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近之时,但它是没有终点的过程。

三、目前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差距

如果将我国水利事业状况与国际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过程之中。

(一)观念上的差距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这一原则还没有能够反映到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基本理论中。因此,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已出现了许多不可持续发展的征兆,将对我国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隐患。如北方河流的断流、华北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大面积漏斗、湖泊干枯或萎缩、绿洲消失、植被减少、土壤沙化、草场退化、沙尘暴、虫害等起源于人类大量侵占生态用水所造成的生态退化。森林砍伐及坡地垦荒造成的水土流失及荒漠化,围湖造田、开垦湿地等对生态系统有较大影响的人类活动,以及向水域大量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都说明在观念上存在的差距。1998年发生长江及松花江、嫩江大洪水之后,中央提出"退耕还林(草)、""退湖还田"、"建设秀美山川"等决策,代表国家领导层观念的重大转变。但要把可持续发展原则变成新的水利建设理论还需要一个过程,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如:

1.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流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

3.流域承载力的估算;

4.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5.流域生态系统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6.流域内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

7.流域内代际公平原则的体现;

8.流域内地域公平原则的体现。

在我国传统的水利理论中,比较多地受到改造自然、人定胜天思想的影响,没有把人类作为流域内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加以研究和考察,而是片面强调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愿望,以至干扰甚至破坏了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协调和均衡。

目前在发达国家的水系管理中比较注意全流域的管理,明确提出"人与水和谐共处"、"回归自然"、"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等目标,流域生态系统保持较良好的状态,流域内的居民普遍有较主动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应当说在观念方面我国还处在转变的初期,与国际先进观念仍有较大差距。

(二)技术上的差距

在水利建设技术上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并不存在整体上的差距。在大坝建设技术方面,小浪底、三峡等工程在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在泥沙运动、高速水流、坝体抗震、坝体优化设计等理论方面也都处于国际领先之列。目前我们与国际水利技术上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上的差距,即一方面在某些大工程上表现出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在大量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采用较陈旧的设备和施工技术。对一些技术先进但造价昂贵的设备和施工工艺还无法采用。如:

1.超级堤。堤宽约为堤高的30倍,堤顶可建设道路及住宅开发。由于堤身较宽,既使发生洪水漫溢也不致危及堤身安全。目前日本已在城市河段推广超级堤建设,代价较大。

2.城市雨水调蓄设施。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流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流域下垫面透水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产流系数加大,城市致灾因子增强。加之城市内地下设施及电、水、气、通讯、信息、交通等生命线网络系统的发育,洪涝灾害损失将成倍增加,城市相对于洪水脆弱化。除需增加沟渠、泵站等排水设施外,还需要建设城市雨洪调蓄设施,如利用城市绿地、运动场、停车场等临时蓄水,或修建调节池、地下水库、地下河等大型蓄水设施拦蓄雨水。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在实施城市雨水调蓄计划,城市建设费用可能增加20%左右,目前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尚未实施这样的计划。

3.利用河道滩地净化水质。对于一些小型城镇和村落,难以对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排入河道后将使河道水质恶化。在河道两岸滩区埋设大型污水处理槽,内填卵石,利用附着在卵石表面的细菌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分解,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再排入河内,可明显地改善水质。目前在我国河道整治中尚未考虑这种增加河道自身净化能力的措施。

4.水利工程机械。目前我国堤基处理率较低,渗漏、管涌等隐患较多。我国虽然已研制成功锯槽机、旋喷灌浆等垂直防渗墙施工设备,但施工能力低,对埋有较大卵石的基础无能为力。国外已开发成功大功率的地下水泥土连续防渗墙的施工机械,可适用于卵石基础,最大深度可达50~70m.但每台价格在2000~3000万元左右,还难以引进。此外如大型隧洞掘进机、皮带传送机、疏泥船等水利工程中常用的设备,都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5.水系生态修复技术。发达国家正努力弥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采取各种生态修复技术。如增设过鱼通道、采用可供鱼类产卵或休息的护岸形式、修复天然弯道、浅滩、恢复湖周草场、恢复水系周边湿地等。我国目前虽已有萌芽,但还缺少必要的研究和理论指导。(三)管理上的差距

应该说我国对水资源、水利工程、流域的管理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人才的素质及选拔

基于水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国家水行政及流域管理人员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由于公务员首先要通过严格的选考,就连名牌大学的学生也只有1/10左右可以通过,因此其管理人员都属精英。进入水管理公务员队伍之后,首先进入基层工作,2~3年轮换一个岗位,有秩序地参与工程管理、水行政管理、科研等各领域进行全面训练。而且在轮岗过程中有才能者升,无业绩者转入地方,能走上领导岗位者皆有真才实学。高水平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才有高水平的管理。

在一些国家,还有一条非常好的人事制度,即一般公务员每3年轮换一个岗位,处级公务员2年轮换一个岗位,局级公务员一年轮换一个岗位,这种非同步轮换制度可以防止宗派主义发生。一个局长调到新单位工作不可能带走一帮人,在一个单位任期短不可能形成亲疏远近,只能按制度办事。各个岗位上领导轮换频繁,也容易产生比较,便于把每一届领导的长处保留下来。

2.管理制度化

有些国家管理制度之完善另人吃惊。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雷打不动的制度,包括什么事由谁办,每月第几周的星期几要开什么会、办什么事、提交什么报告等都是年年不变的。无需发会议通知,到时候开会、办事就成了。所以在管理人员中每一个人该办什么事、什么时候办是谁都清楚的,无需谁告诉你,但到时候会有人来检查你的工作。有时候连行文格式都一成不变,只要填上新情况、新数字就可以了。这避免了许多推委和扯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注重管理工作的总结

针对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政策是搞好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因而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管理能力的标志。在这方面,我们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中国与日本举办了15届中日河工坝工会议,日本每年提出的6篇论文基本都是建设省河川局官员对管理工作经验的总结,很有新意,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比如在1999年他们提出的6篇论文题目是:《水灾害·土砂灾害的风险管理》、《试行水库的弹性管理》、《水土流失区域泥沙管理中的淤积监控》、《1998年洪水灾害对应及平成大改修》、《摺上川大坝成本压缩对策》、《火山活动的风险管理》。这些论文涉及到水利管理中的一些重大问题,都有很高的理论性和政策性。据说河川局管理人员每年所写的类似论文还有很多,随时需要可以随时拿出。但是我们有关司局的管理人员大多忙于日常工作,按经验进行管理,很少能写出高水平的纵览全局的文章,每年约稿都很困难。

4.管理思路

目前我们的管理思路还比较狭隘,各流域机构的管理大多还仅限于对水系的管理。除水土保持外,对流域内的各种人类活动缺少管理能力。而对水资源的管理也仅限于对水资源量的管理,而不能对水质进行管理。即比较注重对水的资源功能进行管理,对水的环境功能及生态功能的管理不力。水管理的先进经验是强调对流域的管理,在防洪管理方面从工程风险管理转向全流域的洪水风险管理;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从单纯水资源量的分配管理转变到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供水管理,即从单纯追求满足社会对水的需求转变到引导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和控制社会对水资源的不合理需求。基于这种管理思路,流域管理部门对流域内不利于水系发挥正常功能的人类不良活动有较大的干预和制止的权利。因此,比较重视全流域的综合整治,最终目标是追求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5.流域管理技术

流域管理技术可分为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与决策技术。在流域信息管理技术中,我国流域的信息采集技术明显落后。首先是我国雨情、水情监测点密度不足,而且其中自动监测、遥测站点不足。目前我国降雨站总数约2万多个,国土平均21个/万km2,若满足洪水预报精度要求还需增加4倍。即使考虑到降雨站在国土内分布不均匀,有些地方无需安置降雨设备,对布站较多的流域来说降雨观测站仍显不足,仍需增加一倍。国外有关降雨和洪水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及商业终端向社会公开。为了实现对工程、洪水、重点防护地区实施监测,几乎动用卫星、遥感、雷达、摄像等各种手段,实行远程传送和控制。开发了轻型背包式摄像及远程传送设备,光缆堤防渗漏及变形监测系统等,对流域内各种动态可实现实时监视。

除信息采集技术以外的信息管理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会商系统等计算机管理技术,以及与此相相关的RS、GIS、GPS技术在我国都在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与国外相比并不落后。

6.水管理的法制建设

近年,我国有关水管理的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相继建立了《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河道管理条例》、《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蓄滞洪区补偿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或条例。但是相对来说还极不完善,在具体条文中还不够详尽或有遗漏。对于工程投资分担、水毁工程修复、流域管理、水系开发、防洪保险等都还缺少明确法规,与日本《河川六法》相比,我国水利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仍需时日。

综上所述,我国在水利现代化方面目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观念陈旧,受传统水利影响较深;受国力限制,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管理上明显落后。

四、我国水利现代化趋势

从水利五阶段来看,目前许多国家已进入第五阶段,但我国从总体来看应当是处于第二~第三阶段之间,要实现水利现代化,任务是很艰巨的。根据我国的特点,我国水利现代化进程将有以下特点:

(一)长期性。

目前我国水利行业的落后状态是由于国家长期对水利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要根本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极大的投入。下面用目前物价水平,对各项投入粗略作一估算。

1.防洪投入。如按目前发达国家的一般标准,即城市防百年一遇洪水,农村防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经各流域机构粗估完全达到这一标准需5000亿~10000亿元。

2.城市雨洪调蓄设施投入。如按日本建设省规定,每公顷开发面积建设500m3蓄水池粗估为10000亿元。

3.满足社会供水需求投入。目前北方地区缺水严重,1997年全国城市日缺水量约1600万m3,如果实施计议中的各项调水工程及供水配套工程,粗估需3000亿元。

4.污水处理投入。各城市建立污水处理厂,按1997年污水排放总量416亿吨计算,粗估需建设费2000亿元,运行费100亿元/年。

5.城市河湖整治。仅北京市城市河湖的初步整治,历年累计近百亿元。粗估全国需5000亿~10000亿元。

仅以上几项,粗估需25000亿~35000亿元。如果按每年投入500亿元计算,大约需50~70年时间,加上各种运行和维护费用,还需要有更多的投入。当然以上各项费用的估算是极粗略的,但是我们还没有考虑到各种水生态修复所需的费用。尽管如此,我们已可以估计到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过程是需要贯穿整个21世纪的。如果我们作一个较为乐观的估计,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可用20年左右时间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全国可用40~50年左右时间在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水域空间景观建设等方面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后再用几十年时间在21世纪末使全国的水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

(二)差异性。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水文条件差异极大,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极其不同,所面临的水问题及水利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差异悬殊。因此各地方的水利现代化进程也必然是极不相同的,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实现水利现代化的行动计划,认真分析本地区条件,确定当前及长远任务。如有些城市尚未设防或防洪标准很低,应当首先抓紧防洪排涝建设。有些地方长期缺水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应首先解决节水和开辟新水源。对于水域污染十分严重的地区,如上海市提出"环境水利"的目标,重点解决排污处理和水资源保护。北京市则提出"碧水蓝天、市内通航"的目标,开展以城市河湖空间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应当说,全国各地目前所面临的水利建设任务还不能用"防洪水利"、"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生态水利"之中的任何一种加以概括。它们分别代表了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水利建设的主要特征,它们与"工程水利"也是不矛盾的,因为实现任何一项目标都需要有与其相应的水利工程建设内容。

(三)阶段性。

上述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景观-生态等水利发展的五阶段是对世界各国水利发展过程的正确总结,也是水利为满足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所提出要求的必经之路。因此,其过程是不能随意倒置的,水利发展具有极其明确的阶段性,每一阶段要完成一项主要内容,不可能设想一个地区在防洪或供水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之前,去花大力气搞景观或生态建设。我国有些城市不下决心去搞水资源保护,就大搞水边景观建设。结果河边有了林带、绿地、楼台亭榭,但河里却是一潭死水、臭水,不要说在水中嬉戏,人们多一分钟都不愿在这样的水边停留。

就全国的水利建设来说,所面临的问题可能是多方面的。如防洪标准低、供水紧张、污染严重、生态恶化,但对具体某一水域来说,它所面临的问题在不同发展阶段必然有不同的内容。在上述五个阶段中,防洪、供水、水资源保护等三项内容是属于基础建设,只有这三项任务完成了,才谈得上景观和生态建设,但也不能说后两者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它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对我国多数水域而言,虽然在过去的水利建设中,由于投入不足,每项基础建设都遗留了一些问题,但我国50年来水利建设的最大成就也表现在通过大江大河的防洪、供水工程建设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问题也是因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水域的普遍污染。所以就全国而言,当前应当在继续抓紧解决大江大河防洪、供水问题的同时,下大决心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解决江河污染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景观、生态建设无从谈起,水利现代化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无法实现。江河污染问题解决后,可利用水资源增加,水资源紧张局面也会缓解。

(四)社会性。

水利建设是为社会服务,保障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为社会需求及国家经济实力所支配,表现出极强的社会性。所以水利建设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可能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合理的行为和趋势,加以引导和控制。例如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域内的盲目投资和建设,在缺水地区建设高耗水和污染严重的项目,盲目的开荒及湖泊湿地围垦等。过去我们只强调了水利发展要满足社会需求,而忽略了对社会用水需求的限制和管理。所以水利行业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只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忽略了对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因为水利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水利行业应当在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协调好社会发展与水的关系。比如,为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既要建设防洪工程确保防洪安全,同时又要对广大危险区域进行洪水风险管理。包括让广大居民明了所在区域的洪水危险性,自我保护的对策,在防洪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在洪水季节让他们及时得到有关洪水的各种信息及正确的指导。此外,管理部门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口和资产由高风险区域向低风险区域转移。对供水建设也是如此,既要加强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也要对社会的用水行为和意识进行管理。如根据供水可能实施合理配置,实施定量供水,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对水资源紧缺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关闭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等。因此,在水利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的管理要由单纯的水系和水利工程管理扩展到对流域内社会水行为、水意识的管理。

在今后谈及水利的社会性时,应是广义的社会性,即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社会性。我们的水利建设不仅仅只满足人类需求,还要满足其它生物对水的需求,因为良好的生态系统也是保证人类正常进化所必需的。

水利文化论文篇3

1内业资料概述

在对管理内业资料的相关工作进行分析前,首先需要对内业资料的基本呈现形态进行了解,主要需要了解的内容是其特点与整理时需要遵守的要求。虽然作为维护资料,其基本情况与建设水利工程的资料基本一致,但是内业资料还有以下几种特点:受到其整理情况的约束,关于维护工作的内业资料,一般是针对一处工程的统一维护措施,进行反复记录,因此其记录的内容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种资料之间的相似性也给整理内业资料的工作带来了难度,内业资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头绪较多,主要是由于其资料的来源较多,包括质量监督单位、监理单位、养护承包单位以及水管单位,设计到的维护步骤也比较多,包括对运行状态进行检测,向各方通知检测的任务、申请开工、正式进行验收与检查。同时还要对在岗的检测人员实施周期考核,这些内容都是内业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内容既具有独立性,相互之间还存在联系,导致在对这些繁杂的维护工作内容进行整理时,存在难度;内业资料整理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分布较为分散。一般内业资料主要来自于水利工程的第一线,但是水管的单位所处的地点一般相偏僻,真理资料的人员的分布不合理,分工不明确,难以有效地对资料进行督促与检查。在进行维护时,维护工作受到的影响比较大,不仅会受到来自于自然的水文以及气候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维护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同时也导致内业资料的整理工作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真整理与分析内业资料时,需要保证资料的时效性,主要需要保证外业与内业的一致与同步,同时要保证对维护工作记录的完整性,尤其要对维护的每一个步骤都记录清楚,避免出现遗漏,由于内业资料对水利工程维护的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必须要确保内业资料内容的正确性。

2规范化管理内业资料的方法

2.1提升对内业资料整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内业资料是一份责任心的较强工作,只有确定专人负责内业资料,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才能保证整理质量。水管单位要落实资料分管局长和分管科长,明确工程管理科、运行观测科资料整理人员,工程管理科资料整理人员应由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同志担任,运行观测科的资料应由一线的运行观测人员来完成,不可资料。养护公司一般承担数个水管单位的维修养护任务,内业资料分布更为分散,应明确一名工作人员专职负责资料的督促检查工作。监理公司应配备足够的监理人员,明确责任分工,及时开展工程维修养护资料检查、抽查、验收等记录工作。

2.2了解资料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内业资料头绪多、项目碎,只有理清各类资料之间的关系,才能整理好内业资料。初步整理内业资料,应首先熟悉工程维修养护程序和各个养护环节,再按照工程维修养护内业资料管理标准,形成各个环节的资料。掌握了工程维修养护程序,再结合工程维修养护任务的实施,理清各类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各类资料的作用,再着手做资料,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养护方法和质量要求,对资料进行补充、完善,整理资料就会做到思路清晰、游刃有余。

2.3统一资料的格式

近年,有些单位针对资料问题较多的情况,采用制订统一标准整理资料的方法,避免“百花齐放”,意见不一致。制订内业资料整理标准,即对上级颁布的工程维修养护内业资料管理标准进行细化,制订统一的表格样式和统一的填写标准,对资料整理人员进行培训,按照标准整理资料。如果在执行中发现标准不符合实际,对标准进行调整,统一进行修改。这种方法对于资料整理任务大、难检查,资料整理人员多,思想不统一,业务不熟的情况,效果较好。

2.4提升检察监督的力度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料工作量大,时限要求高。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资料的重要性,在百忙之中过问内业资料,积极为资料整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办公条件,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要经常性地对内业资料进行检查和指导,督促他们及时整理资料,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制定措施,及时予以整改,逐步提高内业资料整理质量。

2.5加强人员培训工作

各级水管单位应加大内业资料整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使内业资料整理人员理解资料的重要性,切实提高责任感。通过培训,使内业资料整理人员熟悉工程管理有关规定、工程维修养护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工程维修养护内业资料的填写标准。管理单位应组织不同形式的内业资料检查和评比,让资料整理人员互相交流学习,探讨整理思路。

3结论

对维护与保养水利工程时得到的内业资料进行管理是一件难度比较大的工作,这主要是由于水利工程的体系一般比较复杂,因此对于其体系之中的各个部分进行保养也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为了保证维护的质量,整理与分析内业资料就成为了一件极其重要的维护前期的工作,而过去的管理内业资料的方法没有较好的体系,导致管理状态相对混乱,内业资料的价值也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可以通过本文提出的集中规范化管理内业资料的方法对其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使内业资料的管理保持更好的规范化。

作者:谢春龙 单位: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公司

参考文献

[1]罗建华,连辉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中维修养护资料的整理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刊),2010(10).

[2]刘新立,肖军,简素梅,岳三利.维修养护公司内部机制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0).

水利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水利文化;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发展思路

    水利部党组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作出了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丰富发展水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部署。本文旨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研讨和谐文化建设和水利文明和谐创建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努力为推动水文化建设和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促进

    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一、水利文化建设内涵及重要地位

    (一)水利文化概念

    由于人口剧增与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水资源短缺、洪水威胁和水质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水利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出了进行“水利文化”研究的倡议,试图通过对“水利文化”的研究,从本质上揭示水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

    具体说来,水利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除水害兴水利及与此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如制度、技术和知识、思想与价值、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水利文化既源于水利,那么它的内容无疑均与水利相涉,所以水利文化不可避免的包含着水利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尤指水利科学与技术中所隐含的思想、精神、价值等。

    (二)水利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水利文化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水利工作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加强水利文化建设对更好地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提高水利工作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迈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问题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水利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等。此外我国水利发展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把水利文化与信息相结合,不断引导水利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这样水利事业才能稳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水环境中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同时,提出了亲水,爱水的文化要求。在人们对水的更高层次认识和人水和谐的精神追求之下,只有加强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注重水利文化的内涵,更新水利工程建设理念,把水利工程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才能使水利工程及其管理区在发挥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水利环境的文化需求。

    3、有利于提高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水利文化是用意识形态去塑造水利职工的信仰和精神,是用水利文化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一种开放诚信、理解信任、文明和谐、宽容自信的水利文化氛围,一定能激发职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职工大胆创新的能力,使职工的心智更加健康,使职工的创造力高度激活。通过学习、研究、回顾水利文化史,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强水利文化建设,升华人们的精神,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利于水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目前水利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水利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水利文化建设主要存在观念滞后、建设形式单一和产业发展不明朗等问题。

    (一)水利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把水利文化看成是水利部门自己的事,把水利文化当作水利部门的文化,很少有人把水利文化同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生存质量提高联系起来;有的又把水利文化等同于水利行业文化和水利企业文化,谈到水利文化,他们就想当然地联想到了水利行业规范、水利职工俱乐部和篮球场,使水利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文化活动;有的就是收集几句口号、价值观用语。

    (二)水利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投资主体单一化

    由于对水利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观念的滞后,导致水利文化的建设总是停留在一般性的水利文化活动的层面上。不求深入发展,不求长远规划,不求系统协调。文化建设往往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名为建设实为包装。同时,由于思想上对水利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力度不都,严重影响了水利文化建设的进行和发展。

    (三)水利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明朗

    水利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水利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水利文化产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有的甚至连水利文化产业的概念都没有。这样,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就少了经济支柱,滞后了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水利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发展水利文化的首要前提,也是繁荣水利文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握好水利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列主义世界观在水利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就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党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使水利工作者同心同德,推进现代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科学的水利理论是指引着水利事业包括水利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水利部门也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治水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理论框架,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广大水利干部要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开展理论探讨,不断丰富和发展水利理论,进而引导水利文化向前发展。

    (二)加快各项水利改革,实现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的多样化,推进水利文化建设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当前我们重点要对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增强水利行业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形式比较单一,这是水利文化建设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水利理念。在这种形势下,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加大对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水利文化建设。

    (三)强化水利文化舆论导向功能,弘扬水利文化,激发群众热情,繁荣水利文化

    水利文化是精神文化产品,对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我们更应通过文化作品让良知、崇高、尊严、理想等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水利文化更应该利用好舆论的导向功能,不断弘扬水利文化,增强水利文化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用优秀的作品征服读者,才能真正起到鼓舞群众、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在心灵深处爱岗敬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自觉选择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水利文化真正起到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人民出版社,2003.

水利文化论文篇5

电工程运行的可靠性,也可以保证工程的经济效益,应用自动化系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还可以保证电能的质量,可以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减轻其劳动强度,也可以改善劳动的条件以及环境,也是提高电源有效性的重要操作方式。应用自动化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以及监测技术对系统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可以消除水利水电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可以分析出电厂运营的状况,在发生事故后,可以缩短维修的时间,可以保证电力系统尽快恢复正常使用。应用自动化系统,可以减少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可以降低电能的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电气自动化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包括多项内容,而且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大小的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的发电站组以及设备不同,这些设备影响着系统自动化运行的程度。水利水电工程有着多种工作方式,其运行的模式影响着系统的工作效率。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运行影响这电能生产的效率,自动化系统可以发挥监督的作用,可以对工程质量进行控制,在监控的过程中,还需要应用较多的辅助设备,这管理这些设备时要做好独立控制,避免设备之间互相干扰、互相影响。另外,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水工建筑物的运行情况的控制。

2.1完成对水轮发电机组运行模式的自住智能控制。首先,应用电气化完成了同时完成关停机,发电转调相与调相转发点的管理控制,从在没有人的时候,它能独立的完成工作。其次,电气自动化可以很智能的使发电站组在最经济的情况下健康运行,它可以智能的根据实际情况与系统的指令自动启动一定数目的机组,从而可以让负荷很经济的在运行的机组间分配。因为它可以控制发电机组的关和闭,因此他就可以根据负荷的要求自动变换机组,从而把有用功提高到最大,把无用功降到最低。最后,如果出现工作事故或者洪涝期间机组频率低时,它可以智能的使备用机组投入工作,但当汛期时,它可以智能断开一些机组。

2.2行使对水轮发电机组及其周围重要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监测。比如说可以检测发电机组的定子与电子中的电路安全,同时可以检测发电机定子绕组和铁芯中温度是不是超过了设定的温度,此外,对发电机组度与制冷系统的监督,对机组变速系统的监督。当这其中之一出现故障,电气自动化会果断智能的采取措施,同时向检测人员发送警讯与紧急呼叫。

2.3行使对周围重要设备的智能控制。包括对各种油泵、水泵和空压机等的控制,一旦发生问题,其他辅助设备可以快速投入运行。2.4行使对重要电气设备(如变压器、母线及输电线路等)的控制、检测和保护。

2.5行使对水工建筑物运行状态的控制和监测比如对于发电机组是否良好工作的检测控制,对于拦污闸有没有阻塞的控制,水位高低的检测,同时可以对饮水压力管起保护作用。

3设备选型及自动化设计

随着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水轮发电机组所需自动化元件愈来愈多,其作用就愈重要。但由于目前主机配套的自动化元件的性能不够稳定、灵敏度差、精度低等因素的不足使水利水电工程的自动控制的安全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对设备进行选型和自动化设计。轴流转浆式水轮机被广泛应用于中低水头电站。由于其涡轮叶片,导叶协联行动和涡轮的水行头随不同进而应用。这将为电厂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汽轮机发电机组制造商都有不同的头下的导叶开度和相关曲线的叶片角度,调整工厂在这条曲线集州长导向叶片和叶片的涡轮机制造关联关系。然而,由于工厂的实际操作,涡轮头和下游水位化,以及厂家提供的交通参数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由联邦曲线机组运行性能差,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在机组调试过程中,并在未来的运行可以是不同的头和上下游水位和手动合作相关的导叶,并取得了最好的联营曲线,然后修改原有的关联曲线输入PLC离开单位实际的最佳状态。

4结束语

水利文化论文篇6

数字化技术能实现内外作业一体化,而传统测量经常需要工作人员到实地进行详细的测量,收集完整的资料后再开始进行图形等的绘制,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劳动强度大,而数字化技术实现内外作业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误差,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自动成图,劳动强度低。最后,作为最广泛的新技术之一———数字化技术具有优良的储存功能,测绘人员可将绘制的图纸存储在软盘中,永久保存,出现相关变化时调用出来进行修改,减少图纸的浪费,也无需重新绘图,减少劳动量。

2数字绘图软件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传统的水利工程测量图纸多由技术人员手工绘制而成,存在一定误差,使得图纸的精确性受到影响。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自动化绘图提供便利,技术人员可借助数字化绘图软件,输入测量到的相关数据,生成电子数字地图。从实践来看,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工程绘图的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地面数字测图和航测数字成图。数字化技术为工程测量绘图开辟新的道路和方向,具有成图速度快、精度高、成本低、不受气候影响等优点,在水利工程、城市规划、矿山开采等工程测量中有广泛应用。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数字绘图软件。第一,Mapscan软件在原图数字化上的应用。先用扫描仪将地形原图扫描成栅格图像,然后再对图像进行旋转校准,进行矢量化、编辑、整饰,最终形成数字化原图。简单来说,这就是将地形图扫描成数字化地图,将原图扫描成.cal格式的图像文件会出现偏移和旋转现象,通过软件进行校准,而校准中可能出现误差,同时,矢量化地形、地物的过程中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故而其精度不高,它与后来的内外作业一体化数字化测图技术相比,精度较低,但是,其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图纸,它是原有的测量结果转化成数字化成果的关键。第二,南方CASS4.0地形成图软件,它有助于实现内外作业一体化,绘制精确的数字化地形图,利用软件实现电子地图的编辑和输出,它将全站仪、电子手簿野外采集数据结合起来,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绘图。计算机在处理测站坐标、属性数据等的拓扑关系时,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几何数据,无法用简单的数字来表述,故而需要一定的规则来构成符号串表述,这也就是CASS4.0软件中的编码。电子手簿野外采集数据有两种作业方式:有码作业和无码作业,前者的自动化程度高,内业工作量小,但外业中,需要在测站的每点输入编码,考虑点与点之间的连接关系,故而外业效率低。后者的外业效率高,内业工作量稍大,自动化程度稍低一些。这两种数据采集方法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一般来说,在地形开阔地区,多采用有码作业方法;在地物繁多、地貌特殊环境下采取无码作业。第三,捷创力600全站仪,实现自动化的野外数据采集。捷创力600全站仪具有内部存储器,可存储相关的原始数据、点信息,存储空间可实现自我管理,无需连接外部设备。其中,存储空间一般分成区域文化和工作文件,根据野外采集的数据在全站仪上启动自定义用户程序P2,该程序可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完成工作后将存储的数据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上进行地图的绘制。与前文所提的两种软件相比,捷创力600全站仪能利用内存存储数据,具有多层保护,安全性高,不会造成数据的丢失,且能实现自动化数据传输,非常方便。在水利工程测量中,野外测量多,且野外环境恶劣,传统测量方法不仅保证不了精度,且野外作业艰苦,绘制的地图成果单一,无法满足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数字化技术、仪器和软件的应用则正好解决这一问题。

3数字化摄影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摄影技术可以说是今后数字化测量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从摄影测量本身来说,它是利用影像来完成测量工作的科学与技术;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科学角度来说,它是利用影像重构三维表面模型的科学与技术,换言之,在室内构建地形的三维表面模型,在模型上进行具体的测绘。从这两个意义层面来看,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与传统的摄影测量没有本质区别,虽然说生产流程和作业方式差别不大,但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为传统摄影测量带来新的变革。这种方法将大量的外业测量转移到室内完成,受自然环境的影像小,非常适合于人口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该方法在初期投入大,当测区较小时,成本较高。数字化摄影测量技术经常应用于地籍图和大型工程的测绘中,它无需接触被测物体,且工作效率高,结合IMU、GDPS等辅助手段,使得外业测量控制点连接少,测量效率高,逐渐走向全数字化和自动化方向。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一般作为地面测量的辅助工具,最初由专业测量相机发展而来,后来逐渐成为数字化领域的专业近景摄影测量工具,最终成为数码非专业的近景摄影测量相机,在土石方量计算、三维图重建、地形勘查、滑坡测量等方面有广泛应用,能获得较为精准的数据资料。数字化技术在水利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为纸质地图的处理带来便利,利用软件将纸质地图转化成数字地图,随时根据变化和缺陷修改数字化地图,为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资料。

4结束语

水利文化论文篇7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水利文化论文篇8

(1)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在工程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还认识不够,单位档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档案日常管理松懈,档案收集过程中,制度形同虚设。加之有的档案在立卷过程中没有按照卷内文件目录顺序进行排序组卷,卷内目录与实际整理文件不相符,卷内资料漏失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只注重工程建设,没有相应的制度来管控工程档案的同步管理,因而造成工程档案缺失,对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提供有效的、科学的数据资料等,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

(2)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薄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各种智能和应用APP已经普及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大部分灌区的水利工程档案资料还封闭在各自的档案资料室里,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还很薄弱,导致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做好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管理工作,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快速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3)档案管理与提供利用难以适应档案网络化的发展需要。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灌区水利工程档案数字化的程度很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档案利用需求。档案管理人员操作不熟练,配备的档案管理设备和管理软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虽有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但纸质档案没有实现数字化和进入数据库,还按手工方式在进行查找和查阅。

(4)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匮乏。目前,部分灌区为了节约成本,档案管理人员一般均为兼职人员,很少配备具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档案管理的专业性较强,若是单靠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来完成此项工作,失误和错误就难以避免,这样的档案也就不足以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完整的依据,必然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带来影响。部分灌区对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并没有严格按照“四同步”的要求展开工作。加之,由于工程建设期间的管理和环境因素等影响,使得水利工程档案的管理无法与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同步进行,因此造成档案质量偏低,可参考性和可依据性较差。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关键要从三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加强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利用,可以实现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为灌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二是完整、可靠的档案信息可以为灌区的综合分析、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三是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可以实现网络化服务,做到资源共享,提高灌区档案信息利用的效率。

(2)落实相关法规,建立灌区水利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标准。一是要熟悉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不仅要重视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符合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投入,使得档案信息化的流程符合国家和地方对于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要求。二是现有纸质档案的数字化程度高低,决定了灌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模与水平,也是灌区下一步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基础。三是采用统一的数据库,是档案数据库的基础,是有效管理档案系统的基石,是高效调用数字化档案的保障。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根据我省灌区的实际建设情况,首先应当配备档案信息化需要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例如,津科JI-110档案管理系统、SQL2000数据库系统、大容量存储系统、高速扫描仪、管理计算机和打印机等设备,为做好档案信息化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同时,应对灌区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通过上述措施,可实现灌区水利档案管理的部分数字化和局域网网络化管理,大大降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数字化加工后的档案资料信息能得到更好的保存,保证了灌区水利工程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加强环节管理,健全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从项目开始立项时,搞清楚项目的隶属关系、完成方式以及项目将要形成哪些文档资料,初步确立收集文档资料的内容,做到确保关键性材料的有效控制。接收资料时,参照水利行业工程技术档案的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根据目录来收集,最后检查收集的材料是否符合归档要求。在灌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适当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预留一定比例的工程合同价款,作为工程档案的保证金。工程参加单位应按照要求收集、整理、归档工程各环节的文档资料,在工程竣工时,经建设单位签发资料交接单后,才支付这笔尾留款项。

(5)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树立档案现代化管理意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将水利工程档案的收集、立卷、归档任务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各部门,纳入相关的管理程序和职责范围。做到有组织领导,有专业档案管理员,有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观念现代化是档案现代化管理的灵魂,通过使档案管理人员现代化意识的提高,可使档案管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服务,使水利工程档案更好的服务于灌区经济的发展。

(6)积极争取资金,提高档案数字化水平。各灌区可利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信息化资金,加大对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范围,开展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工作,提高灌区水利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程度。同时,利用计算机和软件技术,使用国家规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实现对档案的收文管理、行文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查询管理、用户管理、以及系统自身维护等功能。另外,可依据灌区自身需求和使用环境,建立档案网络版,实现局域网或广域网上档案的授权共享和调用。

(7)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提高服务意识、树立服务思想,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二是定期让档案管理人员参加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促进业务交流。三是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学习,为下一步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化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档案管理人员对使用的档案管理软件能进行熟练的操作和使用,通过一定的专业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3结语

水利文化论文篇9

1.1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单位安全管理水平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是通过规范各个环节,以达到较高的安全管理水平。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其主要依据就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具体生产特点。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尤其是工艺过程的控制,以不断改善其工艺水平为手段,逐步建立和形成一套与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实际相符的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加快形成水利水电企业的安全文化,从而提高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1.2从本质上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生产单位安全水平

通过发现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其生产的安全性。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此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它主要是从革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研制新设备等方面来起作用的,因而,可以从本质上处理好这些安全性问题。

1.3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获得一部分经济资源。因此,保证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的应有之义。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就包括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更好地维护工作人员的安全合法去权益。

2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够

很多地方的水利工程安监单位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几处:第一,安全问题集中整治;第二,安全问题检查;第三,事故处理工作。但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存在严重滞后问题,这主要是由思想认识不到位所造成的,没有深刻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些水利单位甚至认为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没有太大必要,一来耗时,二来耗力,因而,在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过程中采取消极对待态度。

2.2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

尽管水利单位在思想上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这些单位却在水利水电安全标准化建设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究其原因,主要是缩减企业运行的开支。此外,很多单位还不断减少水利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安全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得水利水电安全标准化建设缺少足够的安全性问题资料,无法实现其完整性、系统性。

2.3基层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监管队伍力量不足

基层水利水电单位在水利水电监督和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处:第一,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第二,安全监管队伍力量薄弱。此外,相应的监管工作制度不完善。这大大降低了基层单位的安全监管水平,无法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工作安全进行,从而最终影响了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进度和质量。

2.4从事标准制修订工作相关人员数量、素质和标准质量有待提高

现如今,我国在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仍存在不足的问题,除了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外,还与从事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相关人员数量、素质有着较大的关联。不可否认,标准编撰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对标准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很多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多引进非对口专业的人员来完成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致于标准的质量较低,因而标准编撰队伍的素质和标准质量都有待于提高。

3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分析

3.1加强对水利水电标准化建设的重视

首先,应做好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引导工作,处理好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标准统一化,并制定合理的考评机制。其次,还应坚持一下2个原则:第一,分类指导;第二,重点推进。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具体特点,将某些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水利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评估等,这些环节不能出现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工程的整体安全性。并积极总结这些环节的工作经验,积极发现工程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为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此外,其他方面的工作也要同步推进,如不断改善工程建设装备,创造良好的作业条件等。

3.2加强宣传和培训工作

要想更加有效的推荐你水利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必须保证企业所有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的建设内容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以使所有工作人员先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各方面要求,如标准化建设内容、目的等。此外,企业还应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标准化建设教材,以让员工平时加强学习,创造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让每位员工都明确自己的工作及其要求,并要个要求自己,从而为更好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3.3安全投入

不可否认,充分的安全资金投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顺利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进一步扎实有效地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就必须保证足够的安全资金投入。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之前,某些部门通过预算得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需要的安全资金投入过大,因而,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问题上存在思想上的不坚定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进度和质量。必须规范安全生产标准化的投入工作,做到资金合理利用。

3.4培养人才,夯实基础

水利文化论文篇10

关键词:水利文化;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发展思路

水利部党组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作出了大力加强水文化建设,丰富发展水文化的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的重要部署。本文旨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研讨和谐文化建设和水利文明和谐创建实践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努力为推动水文化建设和水利事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一、水利文化建设内涵及重要地位

(一)水利文化概念

由于人口剧增与水旱灾害的频繁出现、水资源短缺、洪水威胁和水质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水利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出了进行“水利文化”研究的倡议,试图通过对“水利文化”的研究,从本质上揭示水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索人与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效途径。

具体说来,水利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除水害兴水利及与此有关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如制度、技术和知识、思想与价值、艺术、风俗习惯等)的总和。水利文化既源于水利,那么它的内容无疑均与水利相涉,所以水利文化不可避免的包含着水利科学与技术的内容,尤指水利科学与技术中所隐含的思想、精神、价值等。

(二)水利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

水利文化是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水利工作实践的总结、提炼和升华。加强水利文化建设对更好地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提高水利工作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

目前中国社会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迈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客观自然条件决定了水问题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水利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等。此外我国水利发展还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因此,要推动水利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把水利文化与信息相结合,不断引导水利体制改革和水利管理,这样水利事业才能稳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2、有利于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水利工程、水环境中满足除害兴利要求的同时,提出了亲水,爱水的文化要求。在人们对水的更高层次认识和人水和谐的精神追求之下,只有加强水利文化的研究和建设,注重水利文化的内涵,更新水利工程建设理念,把水利工程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才能使水利工程及其管理区在发挥工程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成为旅游观光的理想景点、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人们对水利环境的文化需求。

3、有利于提高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水利文化是用意识形态去塑造水利职工的信仰和精神,是用水利文化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一种开放诚信、理解信任、文明和谐、宽容自信的水利文化氛围,一定能激发职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增强职工大胆创新的能力,使职工的心智更加健康,使职工的创造力高度激活。通过学习、研究、回顾水利文化史,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加强水利文化建设,升华人们的精神,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利于水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水利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目前水利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水利文化建设的实际来看,水利文化建设主要存在观念滞后、建设形式单一和产业发展不明朗等问题。

(一)水利文化建设观念滞后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把水利文化看成是水利部门自己的事,把水利文化当作水利部门的文化,很少有人把水利文化同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生存质量提高联系起来;有的又把水利文化等同于水利行业文化和水利企业文化,谈到水利文化,他们就想当然地联想到了水利行业规范、水利职工俱乐部和篮球场,使水利文化建设成为一项文化活动;有的就是收集几句口号、价值观用语。

(二)水利文化建设形式单一,投资主体单一化

由于对水利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观念的滞后,导致水利文化的建设总是停留在一般性的水利文化活动的层面上。不求深入发展,不求长远规划,不求系统协调。文化建设往往只是做做样子、摆摆架子,名为建设实为包装。同时,由于思想上对水利文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单一化,投资力度不都,严重影响了水利文化建设的进行和发展。

(三)水利文化产业化发展不明朗

水利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水利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今水利文化产业的发展却相当滞后。有的甚至连水利文化产业的概念都没有。这样,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就少了经济支柱,滞后了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一)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水利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发展水利文化的首要前提,也是繁荣水利文化的根本保证。要把握好水利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列主义世界观在水利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因此,我们就要高举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围绕党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和部党组治水新思路,使水利工作者同心同德,推进现代水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同时,科学的水利理论是指引着水利事业包括水利文化发展的方向。同时,水利部门也要组织专家、学者加强治水理论的研究,进一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理论框架,为水利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广大水利干部要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坚持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深入开展理论探讨,不断丰富和发展水利理论,进而引导水利文化向前发展。

(二)加快各项水利改革,实现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的多样化,推进水利文化建设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当前我们重点要对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体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增强水利行业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形式比较单一,这是水利文化建设当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水利工作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树立和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水利理念。在这种形势下,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加大对水利文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不断拓宽投资渠道,实现投资的多样化,只有这样,水利文化建设的发展才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快更好的推进水利文化建设。

(三)强化水利文化舆论导向功能,弘扬水利文化,激发群众热情,繁荣水利文化

水利文化是精神文化产品,对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在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我们更应通过文化作品让良知、崇高、尊严、理想等人类最可宝贵的东西回到我们的生活中。因此,水利文化更应该利用好舆论的导向功能,不断弘扬水利文化,增强水利文化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用优秀的作品征服读者,才能真正起到鼓舞群众、凝聚力量、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其在心灵深处爱岗敬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爱护自己生存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自觉选择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水利文化真正起到舆论引导作用。新晨:

参考文献:

[1]蔡俊生,陈荷清,韩林德.文化论[M]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