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7:19:23

海尔范文篇1

一、认为名牌与自己无关。我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困难企业,还让我搞名牌?名牌战略是大企业的专利。

二、认为名牌可以一蹴而就。于是急于求成,寻找捷径,以致误入歧途。

三、认为名牌就是名声,无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名声搞大就可以创成名牌了。

海尔是我国公认的实施名牌战略成功的企业。我们应该用海尔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海尔是奇迹。从1984年亏损147万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而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是一个奇迹。

海尔是大海。海尔人的胸怀是海,他们面向世界。海尔的经营是海,它成功地进行着多元化经营。海尔的经验也是海,已经出版了许多研究书籍。

本文不是全面阐述海尔,只是侧重从名牌战略的角度对它做一些解析。

解析之一:海尔对名牌战略认识得最早,实施得最认真最持续

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早在1985年,也就是海尔还刚刚起步,还处在困难阶段,就明确地提出了创造名牌的目标。

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发生在1985年,也是发生在海尔的起步阶段。谈论这个事件,许多人佩服张瑞敏抓质量的决心,但没有充分意识到他抓牌子的聪明。单纯地从物质效应来看,也许是可以不砸的,因为那些冰箱还可以修理。但张瑞敏要的是向全国消费者表态:我海尔就是对质量一丝不苟!76台冰箱的经济损失和造就了一丝不苟的名声,两者之间的得失是不成比例的。

想想看,那个时候,许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还没有树立起来,更何谈名牌意识?而海尔就明确了这个目标,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很小,企业还没有更多的富裕资金,所以没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他们不明白,企业不是等大了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利用名牌战略搞大,海尔就树立了最现实的榜样。

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战略是企业从小变大的催化剂,是从小成长到大的重要桥梁,而不是等到大了之后才能收获的成果。

是否把名牌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现在仍然是我国企业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但是成为怎样的制造基地,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粹的加工基地;一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基地,这两种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解析之二:海尔的名牌培育遵循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海尔品牌发展到今天,大约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

1984年到1991年为确立名牌阶段。

发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1991年获得驰名商标是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1992年到1998年为迅速扩张阶段。

这个期间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1999年到现在为国际化提升阶段。

在国内坐稳了位子之后,海尔不失时机地进入新的国际化经营的新阶段。用张瑞敏的说法是“国内无名牌”。对自己品牌的要求,也由“品牌国际化”到“国际化品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仅把自己的产品打到世界市场上去,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经销和生产机构,海尔提出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海尔初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通过这样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品牌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适合当时情况的恰当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目前有些企业在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之后,又犯了急性病,企图在一个早晨就把自己打造成名牌。他们或者迷信广告,认为只要把广告做得震天响,甚至发明了“地毯轰炸式”的广告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成为名牌;或者过分迷信策划和点子,认为只要有哪个指点,来一个什么绝招,就可以在几天之内成为名牌;或者花钱买荣誉,对这个奖牌、那个奖杯过分感兴趣,过分迷信,认为这些东西一到手、名牌也就到手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出现一些流星式的所谓“名牌企业”,更多的则是花钱打了水飘。

即使有了名气,成了名牌。它的成长也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见你的牌子,确信你的产品好。

第二阶段:企业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了你的牌子不仅确信产品好,而且确信企业好。(于是他们确信,在这个牌子下面的所有产品都是好的。)

第三阶段:社会名牌阶段。

名牌已经不仅仅是和某一个具体企业相联系、相对应,它可以和许多企业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麦当劳之所以能够进行连锁经营就是如此。中国的“全聚德”,创造它的原始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在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仍然活着。它们成了社会的财富。

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像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是逐步生长起来的。而不是按照主观意愿随便捏造出来的。所有真心搞名牌战略的人,必须踏下心来,准备并实际做持续的努力。

解析之三:海尔在实际操作中深刻地把握了名牌的实质

名牌的实质是什么?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看看海尔的三名话:

第一句话,“真诚到永远”。

对谁真诚到永远?对消费者。对消费者真诚到永远换取的是什么?换取的是消费者对海尔的信任和喜爱。不是一时的喜爱和信任,而是永远的喜爱和信任。这就抓住了名牌是最基本的实质,那就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以心换心的关系,是由于企业对消费者永远不变的真诚,换来消费者对企业真诚的、持久的、广泛的信任和喜爱的关系。

——许多人不明白,以为名牌就是知名度,以为不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提高了知名度,就可以成为名牌。不错,确实有相当一些企业用一些绝招在很短的时间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后来又怎样呢?不是很快又下去了吗。

企业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是靠三个度来建立和维系的。第一个度是信任度,消费者认为你真诚,你可靠。第二个度是美誉度,不仅认为你可靠,而且认为你干得好。第三个度才是知名度,这是在前两个深度基础上的广度的概念。

就是说,不是少数人知道你可靠、干得好,而是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你可靠、干得好。不首先建立信誉,而单一地抓知名度,即使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也会是像空中楼阁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化为乌有。

第二句话,“追求卓越”。

对“追求卓越”海尔有一个简明的解释:要干就要争第一。后面这句话可能是借鉴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的观点。他认为GE在选择产业的时候,必须选择可以做到第一第二的产业,否则就不要做。这话是不错的。但我考虑到中国的特色和目前市场竞争的特点,曾经建议海尔把这句话改为“要干就是一流”。因为根据市场竞争的原理,最好是多赢或双赢。“第一”有排他性,而“一流”则没有排他性。现在把“要干就是第一”改为“要干就要争第一”,加了个“争”字,也很好。

这句话包含了名牌包含的第二个关系,那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同行企业之间的关系。名牌企业在各个企业之中不是普通的一员,而必须是佼佼者、领先者、出类拔萃者。

当然,所谓的领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什么范围领先,在什么方面领先,在什么时间领先,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过去曾经有过的自行车的八大名牌,碳酸饮料的八大名牌,那是在对外封闭的条件下认定的,但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品牌进入了,我国原来的这些名牌就在技术和经营等方面失去了领先性,也就很快衰落了。所以,在竞争对手中间领先是很重要的,即使不是各方面都领先,但至少有一个或几个重要方面领先。不然,你最多叫一个运行着的企业,但不能叫名牌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还没有做到领先的企业,就企图成为最有名的企业。他们不是靠把企业做成佼佼者,而是靠炒作,甚至靠不正当竞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另一种误区是把“第一”变成了“唯一”,“老子天下第一”还不行,还要“老子天下唯一”,不分青红皂白,妄想消灭一切竞争者。结果闹得众败俱伤,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第三句话,“先造势,后谋利”。

这是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什么是“势”?很难解释得很清楚。自身的状态,自身的位置,会形成一种势;外界的名声,外界的评价,会形成一种势。势,在张瑞敏的眼中是那个可以生成“有”的“无”。所谓“无”在这里不是不存在,而是看不见——它是存在的,只是看不见。

我们综合海尔的做法和经验,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名牌必须具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既善于用有形造无形,又善于用无形造有形。这个关系是实施名牌战略在操作层面上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这个关系的正确处理,前两个关系都很难处理好。名实关系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核心所在。

海尔非常注意用有形造无形,又非常注意用无形造有形。1985年砸冰箱,最奥妙之处并不在于一般理解的严格要求。这当然是严格要求。它的奥妙在于用有形造无形。造两个方面的无形:一个方面是职工的质量意识,这是无形的。另一个方面在消费者中间造自己的信誉——海尔是一丝不苟、毫不凑合的!

这种用实造就的名,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言辞和形象俱佳的广告,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造就的名,一旦形成,就是结实的,不容易被破坏的。到了90年代中期,海尔的大发展阶段,用“吃休克鱼”的办法搞低成本扩张,就是另一个侧面,那就是把无形变有形。休克鱼虽然好吃,但是没有名牌还是吃不到的。而海尔正是抓住时机把品牌的扩张力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对照海尔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两种偏颇:一种是孤立地造名,用空洞的言辞造名;一种是造了名,有了名不会用,不会转化为有形。

综上所述,海尔实际上抓住了名牌的实质,抓住了名牌包含的三大关系,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并相应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对策理念。所以,它总是敲到了点子上。

解析之四:海尔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打造名牌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反过来套用——“失败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道路”。

那么海尔的成功之路是什么呢?纵观海尔打造名牌的做法、策略和进程,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实至名归”的第一层含义是“实”字领先。

首先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并且做出成绩来,用做出来的成绩去获得名声。而且必须是名实相符,不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海尔不是不要名,而是不图虚名,更避免图虚名得实祸。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们花多大的力气抓企业内部管理就可以明白了。

“实至名归”的第二层含义是“实”要转化为名。

“实”可以转化为“名”,“实”必须转化为“名”。但“实”转化为“名”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两者结果大不相同。这里的关系是要有正确而全面的品牌意识。有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埋头苦干、不事张扬这样一种个人的作风直接搬到企业的经营中来,这是混淆了概念。海尔从一开始就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并把它集中到自己的品牌中来。

“实至名归”的第三层含义是“名”应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甚至是最终的归宿。

这一点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他们之所以重视品牌,是因为品牌可以帮助他们卖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从名牌战略的角度看,就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如果一些举措对品牌的成长和塑造有利而对于眼前的利润并无多大意义,究竟要不要做呢?企业的经营最终是要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还是最终把自己的业绩存入品牌呢?

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海尔的思维。

一个是研制能够洗红薯的洗衣机。仅从销售的角度看,这种研制是不必要的。因为不会有多少人买洗衣机去洗红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为了表示海尔对消费者意见的重视——哪怕是看来不合理的意见也会得到重视,他们还是研制了这样的洗衣机。其实更主要的目的倒不是为了从这种洗衣机上赚多少钱回来,而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海尔可以造出你需要的一切产品,包括“无理要求”产品。

再一个事例就是进入国际市场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方针。其目的也是为了造名(海尔说“造势”)。德国市场即使准入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卖很多冰箱。但海尔的冰箱能够进入德国,而且有那样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这就增添了海尔品牌的名,进入其他国家也就是不在话下的事情。

在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今天,在文化力已经深深介入经济活动的今天,企业的最终业绩的表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明确企业必须获取利润。

第二阶段,与获取眼前利润相比,更重要的是占领市场。因为谁占有了市场,谁就能够永久地获得利润。

第三阶段,企业的根本发展表现在资本增殖上。

第四阶段,资本中的无形资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低成本扩张。于是人们懂得了,利润是财产,资本是财产,品牌是更重要的财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最终体现在品牌的成长上。他赚多少钱都可能很快流失,但如果真正地树立了品牌,那它将会长期起作用,甚至永不消亡。

“实至名归”的方针与海尔的媒介宣传策略

回顾海尔的成长历程,海尔名气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广告,它从没有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靠类似价格大战之类的大策划和大动作;更多地是靠新闻宣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海尔重视公关活动,和新闻单位的关系搞得比较好。

确实,海尔是重视和各种媒体搞好关系的——这是现代大企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但为什么能够搞好关系呢?搞好关系为什么就能够发挥作用呢?其中有一个关键所在是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那就是海尔出新闻。如果海尔没有新闻事实发生,想宣传报道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海尔,“实至名归”的这个“实”,除了上述的各层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新闻媒体所需要的,当然媒体就会对海尔感兴趣了。

海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比较多,主要是因为:

一、海尔这个大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引起人们对它的特别关注。

二、海尔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事情往往首先从这里做起来。张瑞敏到哈佛讲课,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一般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但对中国来讲,这是“第一个到哈佛讲学的中国企业家”,代表着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面貌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家争光,这就是新闻了。

三、海尔的一些具体操作往往具有新闻色彩。有人说,海尔善于“编故事”(这话带有一些贬义)。我想,它的故事并不是编的,而首先是做出来的。进入德国市场的故事,难道是编出来的吗?但海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总能找到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这不是缺点,这是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是优点。

四、张瑞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企业家,所以在海尔发生的故事中往往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

五、海尔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善于捕捉这样的故事,并把它们及时总结出来提供给新闻界。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我认为,企业和新闻界的这种关系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把企业的内涵及时地宣传出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本身的思考,借鉴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

说穿了,能够做到海尔这样,无非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身有新闻;二是本身善于发现新闻;三是和新闻界的良好关系可以及时传播这些新闻。

——就中国而言,一些大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舆论联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题材,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遇到了风险,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及时把自己的意见传播出去。信息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过去一般所认为的吹牛和张扬并不是一回事。

解析之五:海尔非常重视品牌管理,并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体系

品牌既覆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又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因此必须掌握品牌管理的本领。海尔在以下几点上有很成功的经验。

1、借用世界名牌起步,但到一定的时期摆脱“拐棍”,自己独立行走,独立发展。

海尔最初的品牌叫做“琴岛——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是它老师的名字。这是借名起步的策略。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中国的企业可以自己造出好冰箱,利用外国品牌是为了有利于开拓市场。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品牌逐渐缩短:“琴岛海尔”,最后是“海尔”,就成为完全独立的品牌了。

这个品牌的特点是简单,而且具有广泛的涵盖力。

我们提出,要有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是就最终的追求目标说的,并不是排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

2、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品牌的内涵。

海尔不断向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他们实际上是按照前面说的品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工作的。

首先把自己的品牌铸造成“产品品牌”。这是从冰箱开始的。“海尔冰箱”——“名牌产品”,做冰箱的海尔——产品品牌。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的冰箱好”。

第二步把它铸造成“企业名牌”。产品的多元化,海尔不只是冰箱,而是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这个企业好,因为这个企业好,所以它生产的东西都好。

第三步把它铸造成国际品牌。他们先提的是“品牌国际化”,后来又提出“国际化品牌”,这就是在向着社会名牌——世界名牌进军。

3、与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套,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是许多企业忽略的问题。而海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为数极少的企业之一。

海尔的品牌体系可以称为“家族式的品牌体系”。海尔这个总商标是家长,下面有各个分商标,如同各个子子孙孙。冰箱是王子系列,洗衣机是神童和丽我系列,空调器是英才系列等等。这样的品牌体系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比较好地衔接起来了。总品牌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分品牌起到了体现新扩展的作用。

一个好的品牌体系,其主要作用仍然在于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呢?老朋友的关系是最好的。总是在各种产品上出现的“海尔”就是消费者的老朋友。但老朋友如果没有新的话题,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分品牌就是新话题。所以,海尔的品牌体系既有老朋友的意思,又有新话题的意思。不断加强着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通过海尔的品牌体系,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海尔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和发达,因为它不断添人进口,不断有新的家族成员显示风采。

解析之六:海尔用名牌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那么中国怎样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呢?同志去年10月22日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非常清楚地阐述了我们的基本战略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三:把外国企业的三个优势和中国的三个优势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三个要求的世界制造基地。

海尔范文篇2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案例:

“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张瑞敏想了想说:“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

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请大家想想看,1984年张瑞敏先生面临的严重挑战是什么?”林·佩恩教授循循善诱地向大家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海尔具有每年增长80%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一条‘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海尔范文篇3

前几年,我到常州去,我也去逛了逛寺院。我看他们的寺院贴了个大布告,上面写着哪个和尚没上早课,哪个和尚迟到多少分钟,罚款多少。和尚现在也不是老念经了,也讲规范制度了。企业里边更应把价值管理和制度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人才观,人人是人才,通过“赛马”机制,公开、公平、公正的参与竞争,员工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使员工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通过我们企业这种良好的管理,把企业管理得井然有序。员工在企业里面有条不紊、心情舒畅的从事自己的工作。使员工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了,企业文化能产生一种凝聚力。对外,透过我们琳琅满目的产品,优质的质量,我们的销售工作又能讲信誉,以用户满意为标准,通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所以,对内要有凝聚力,对外要有形象力。这是搞企业文化最重要的一点。

在技术改造方面的理念是先有市场,再建工厂。我们的生存理念是永远胆战心惊,永远如履薄冰等等。海尔的这些理念就是让员工有个正确的思维方式,指导员工的思维和行为。

二、海尔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精神是企业文化核心的核心。一个企业要想搞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你的企业精神要把它提炼好。他要体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企业的个性。你都会在醒目的位置看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不是当作口号来喊,我们的《海尔报》电视新闻舆论工具都要用一些具体的实例`以及发生在我们员工中的一些故事来诠释这种企业精神,来教育我们的全员。让员工明白一种道理。通过这些故事让员工明白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在我们员工和领导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84年,张瑞敏到德国去考察电冰箱项目。回来后他对我们说,这是他首次走出国门,一位德国朋友对他说,在德国市场上畅销的中国货,只有烟花和爆竹。我的心如在流血一样。我想,总有一天我生产的产品能畅销德国,畅销世界。84年,他只有35岁,到德国只是去考察电冰箱,电冰箱还没有影,他就想把电冰箱搞成名牌,来报效国家。他的这种信念一直激励着他,使他在海尔16年的时间里,不知疲倦的工作。张总没有一个星期天,他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干工人的时候,是高中文化。当了工人以后又上电大,获得专科证书,以后又上中国科技大学干部管理学院读本科,读硕士,现在在读博士学位。他经常出差带着随身听,听英语,听日语,学习抓得特别紧。他认为他的水平不提高,就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他要求各级领导要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他把他的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做,他把这项事业当作振兴民族工业来做。

海尔范文篇4

一、认为名牌与自己无关。我是中小企业,甚至是困难企业,还让我搞名牌?名牌战略是大企业的专利。

二、认为名牌可以一蹴而就。于是急于求成,寻找捷径,以致误入歧途。

三、认为名牌就是名声,无论用什么办法,把自己的名声搞大就可以创成名牌了。

海尔是我国公认的实施名牌战略成功的企业。我们应该用海尔的实践回答这些问题。

海尔是奇迹。从1984年亏损147万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额600多亿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而且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当然是一个奇迹。

海尔是大海。海尔人的胸怀是海,他们面向世界。海尔的经营是海,它成功地进行着多元化经营。海尔的经验也是海,已经出版了许多研究书籍。

本文不是全面阐述海尔,只是侧重从名牌战略的角度对它做一些解析。

解析之一:海尔对名牌战略认识得最早,实施得最认真最持续

研究海尔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早在1985年,也就是海尔还刚刚起步,还处在困难阶段,就明确地提出了创造名牌的目标。

著名的砸冰箱事件,就发生在1985年,也是发生在海尔的起步阶段。谈论这个事件,许多人佩服张瑞敏抓质量的决心,但没有充分意识到他抓牌子的聪明。单纯地从物质效应来看,也许是可以不砸的,因为那些冰箱还可以修理。但张瑞敏要的是向全国消费者表态:我海尔就是对质量一丝不苟!76台冰箱的经济损失和造就了一丝不苟的名声,两者之间的得失是不成比例的。

想想看,那个时候,许多企业连商标意识都还没有树立起来,更何谈名牌意识?而海尔就明确了这个目标,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目前仍然有许多企业认为,自己的企业很小,企业还没有更多的富裕资金,所以没有能力实施名牌战略,他们不明白,企业不是等大了再搞名牌战略,而是应该利用名牌战略搞大,海尔就树立了最现实的榜样。

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战略是企业从小变大的催化剂,是从小成长到大的重要桥梁,而不是等到大了之后才能收获的成果。

是否把名牌战略放在重要的地位,现在仍然是我国企业和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没有解决的问题,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制造基地,这一点几乎已经没有人怀疑,但是成为怎样的制造基地,仍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没有自己的知名品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粹的加工基地;一种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己的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基地,这两种结果是大不相同的。

解析之二:海尔的名牌培育遵循了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

海尔品牌发展到今天,大约经历了这样的几个阶段:

1984年到1991年为确立名牌阶段。

发生在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是这个阶段开始的标志,1991年获得驰名商标是这个阶段结束的标志。海尔不仅扭转了过去的被动局面,而且逐步成长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和驰名的品牌。

1992年到1998年为迅速扩张阶段。

这个期间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1999年到现在为国际化提升阶段。

在国内坐稳了位子之后,海尔不失时机地进入新的国际化经营的新阶段。用张瑞敏的说法是“国内无名牌”。对自己品牌的要求,也由“品牌国际化”到“国际化品牌”。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仅把自己的产品打到世界市场上去,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经销和生产机构,海尔提出的目标是“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海尔初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通过这样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海尔品牌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适合当时情况的恰当的目标和战略方针。

——目前有些企业在认识到名牌的重要性之后,又犯了急性病,企图在一个早晨就把自己打造成名牌。他们或者迷信广告,认为只要把广告做得震天响,甚至发明了“地毯轰炸式”的广告方法,就可以在短时间成为名牌;或者过分迷信策划和点子,认为只要有哪个指点,来一个什么绝招,就可以在几天之内成为名牌;或者花钱买荣誉,对这个奖牌、那个奖杯过分感兴趣,过分迷信,认为这些东西一到手、名牌也就到手了……。事实证明,这些办法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出现一些流星式的所谓“名牌企业”,更多的则是花钱打了水飘。

即使有了名气,成了名牌。它的成长也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见你的牌子,确信你的产品好。

第二阶段:企业名牌阶段。

消费者看了你的牌子不仅确信产品好,而且确信企业好。(于是他们确信,在这个牌子下面的所有产品都是好的。)

第三阶段:社会名牌阶段。

名牌已经不仅仅是和某一个具体企业相联系、相对应,它可以和许多企业形成一定的对应关系。麦当劳之所以能够进行连锁经营就是如此。中国的“全聚德”,创造它的原始企业已经不复存在,但它在全国各地以及全世界仍然活着。它们成了社会的财富。

这些清楚地告诉我们,名牌像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是逐步生长起来的。而不是按照主观意愿随便捏造出来的。所有真心搞名牌战略的人,必须踏下心来,准备并实际做持续的努力。

解析之三:海尔在实际操作中深刻地把握了名牌的实质

名牌的实质是什么?这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那么先让我们看看海尔的三名话:

第一句话,“真诚到永远”。

对谁真诚到永远?对消费者。对消费者真诚到永远换取的是什么?换取的是消费者对海尔的信任和喜爱。不是一时的喜爱和信任,而是永远的喜爱和信任。这就抓住了名牌是最基本的实质,那就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以心换心的关系,是由于企业对消费者永远不变的真诚,换来消费者对企业真诚的、持久的、广泛的信任和喜爱的关系。

——许多人不明白,以为名牌就是知名度,以为不论用什么办法,只要提高了知名度,就可以成为名牌。不错,确实有相当一些企业用一些绝招在很短的时间就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但后来又怎样呢?不是很快又下去了吗。

企业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是靠三个度来建立和维系的。第一个度是信任度,消费者认为你真诚,你可靠。第二个度是美誉度,不仅认为你可靠,而且认为你干得好。第三个度才是知名度,这是在前两个深度基础上的广度的概念。

就是说,不是少数人知道你可靠、干得好,而是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为你可靠、干得好。不首先建立信誉,而单一地抓知名度,即使建立了广泛的知名度,也会是像空中楼阁一样,稍有风吹草动,就化为乌有。

第二句话,“追求卓越”。

对“追求卓越”海尔有一个简明的解释:要干就要争第一。后面这句话可能是借鉴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CEO韦尔奇的观点。他认为GE在选择产业的时候,必须选择可以做到第一第二的产业,否则就不要做。这话是不错的。但我考虑到中国的特色和目前市场竞争的特点,曾经建议海尔把这句话改为“要干就是一流”。因为根据市场竞争的原理,最好是多赢或双赢。“第一”有排他性,而“一流”则没有排他性。现在把“要干就是第一”改为“要干就要争第一”,加了个“争”字,也很好。

这句话包含了名牌包含的第二个关系,那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和同行企业之间的关系。名牌企业在各个企业之中不是普通的一员,而必须是佼佼者、领先者、出类拔萃者。

当然,所谓的领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什么范围领先,在什么方面领先,在什么时间领先,一切都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过去曾经有过的自行车的八大名牌,碳酸饮料的八大名牌,那是在对外封闭的条件下认定的,但改革开放之后,外国的品牌进入了,我国原来的这些名牌就在技术和经营等方面失去了领先性,也就很快衰落了。所以,在竞争对手中间领先是很重要的,即使不是各方面都领先,但至少有一个或几个重要方面领先。不然,你最多叫一个运行着的企业,但不能叫名牌企业。

——目前,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误区是还没有做到领先的企业,就企图成为最有名的企业。他们不是靠把企业做成佼佼者,而是靠炒作,甚至靠不正当竞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另一种误区是把“第一”变成了“唯一”,“老子天下第一”还不行,还要“老子天下唯一”,不分青红皂白,妄想消灭一切竞争者。结果闹得众败俱伤,自己的目的也没有达到。

第三句话,“先造势,后谋利”。

这是海尔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什么是“势”?很难解释得很清楚。自身的状态,自身的位置,会形成一种势;外界的名声,外界的评价,会形成一种势。势,在张瑞敏的眼中是那个可以生成“有”的“无”。所谓“无”在这里不是不存在,而是看不见——它是存在的,只是看不见。

我们综合海尔的做法和经验,集中到一点,那就是名牌必须具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良性循环的关系。既善于用有形造无形,又善于用无形造有形。这个关系是实施名牌战略在操作层面上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这个关系的正确处理,前两个关系都很难处理好。名实关系是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核心所在。

海尔非常注意用有形造无形,又非常注意用无形造有形。1985年砸冰箱,最奥妙之处并不在于一般理解的严格要求。这当然是严格要求。它的奥妙在于用有形造无形。造两个方面的无形:一个方面是职工的质量意识,这是无形的。另一个方面在消费者中间造自己的信誉——海尔是一丝不苟、毫不凑合的!

这种用实造就的名,不是靠说教,也不是靠言辞和形象俱佳的广告,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实际行动造就的名,一旦形成,就是结实的,不容易被破坏的。到了90年代中期,海尔的大发展阶段,用“吃休克鱼”的办法搞低成本扩张,就是另一个侧面,那就是把无形变有形。休克鱼虽然好吃,但是没有名牌还是吃不到的。而海尔正是抓住时机把品牌的扩张力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对照海尔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在实施名牌战略中的两种偏颇:一种是孤立地造名,用空洞的言辞造名;一种是造了名,有了名不会用,不会转化为有形。

综上所述,海尔实际上抓住了名牌的实质,抓住了名牌包含的三大关系,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企业和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有形和无形的关系,并相应地提出了通俗易懂的对策理念。所以,它总是敲到了点子上。

解析之四:海尔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打造名牌的途径和方法很多,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反过来套用——“失败的企业大体是相同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道路”。

那么海尔的成功之路是什么呢?纵观海尔打造名牌的做法、策略和进程,我们发现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始终坚持“实至名归”的方针。

“实至名归”的第一层含义是“实”字领先。

首先是要实实在在地做,并且做出成绩来,用做出来的成绩去获得名声。而且必须是名实相符,不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海尔不是不要名,而是不图虚名,更避免图虚名得实祸。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他们花多大的力气抓企业内部管理就可以明白了。

“实至名归”的第二层含义是“实”要转化为名。

“实”可以转化为“名”,“实”必须转化为“名”。但“实”转化为“名”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自觉的,两者结果大不相同。这里的关系是要有正确而全面的品牌意识。有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埋头苦干、不事张扬这样一种个人的作风直接搬到企业的经营中来,这是混淆了概念。海尔从一开始就注意自己形象的塑造,并把它集中到自己的品牌中来。

“实至名归”的第三层含义是“名”应该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甚至是最终的归宿。

这一点是许多人没有认识到的。他们之所以重视品牌,是因为品牌可以帮助他们卖产品,可以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润,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从名牌战略的角度看,就有这样的问题发生:如果一些举措对品牌的成长和塑造有利而对于眼前的利润并无多大意义,究竟要不要做呢?企业的经营最终是要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还是最终把自己的业绩存入品牌呢?

有几个事例可以说明海尔的思维。

一个是研制能够洗红薯的洗衣机。仅从销售的角度看,这种研制是不必要的。因为不会有多少人买洗衣机去洗红薯,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但为了表示海尔对消费者意见的重视——哪怕是看来不合理的意见也会得到重视,他们还是研制了这样的洗衣机。其实更主要的目的倒不是为了从这种洗衣机上赚多少钱回来,而是为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海尔可以造出你需要的一切产品,包括“无理要求”产品。

再一个事例就是进入国际市场采取了先难后易的方针。其目的也是为了造名(海尔说“造势”)。德国市场即使准入了,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卖很多冰箱。但海尔的冰箱能够进入德国,而且有那样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这就增添了海尔品牌的名,进入其他国家也就是不在话下的事情。

在无形资产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在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品牌竞争的今天,在文化力已经深深介入经济活动的今天,企业的最终业绩的表现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方面,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

第一阶段,明确企业必须获取利润。

第二阶段,与获取眼前利润相比,更重要的是占领市场。因为谁占有了市场,谁就能够永久地获得利润。

第三阶段,企业的根本发展表现在资本增殖上。

第四阶段,资本中的无形资本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占领市场,才能低成本扩张。于是人们懂得了,利润是财产,资本是财产,品牌是更重要的财产。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最终体现在品牌的成长上。他赚多少钱都可能很快流失,但如果真正地树立了品牌,那它将会长期起作用,甚至永不消亡。

“实至名归”的方针与海尔的媒介宣传策略

回顾海尔的成长历程,海尔名气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广告,它从没有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靠类似价格大战之类的大策划和大动作;更多地是靠新闻宣传。有人说,这是因为海尔重视公关活动,和新闻单位的关系搞得比较好。

确实,海尔是重视和各种媒体搞好关系的——这是现代大企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但为什么能够搞好关系呢?搞好关系为什么就能够发挥作用呢?其中有一个关键所在是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那就是海尔出新闻。如果海尔没有新闻事实发生,想宣传报道也是困难的。

所以,在海尔,“实至名归”的这个“实”,除了上述的各层含义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们往往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是新闻媒体所需要的,当然媒体就会对海尔感兴趣了。

海尔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比较多,主要是因为:

一、海尔这个大企业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往往引起人们对它的特别关注。

二、海尔的创新意识比较强,一些具有导向意义的事情往往首先从这里做起来。张瑞敏到哈佛讲课,这件事情如果发生在美国,一般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关注,但对中国来讲,这是“第一个到哈佛讲学的中国企业家”,代表着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的面貌和水平,为中国企业家争光,这就是新闻了。

三、海尔的一些具体操作往往具有新闻色彩。有人说,海尔善于“编故事”(这话带有一些贬义)。我想,它的故事并不是编的,而首先是做出来的。进入德国市场的故事,难道是编出来的吗?但海尔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总能找到比较恰当的表现方式。这不是缺点,这是市场经济意识的表现,是优点。

四、张瑞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企业家,所以在海尔发生的故事中往往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

五、海尔负责宣传工作的人善于捕捉这样的故事,并把它们及时总结出来提供给新闻界。他们的宣传工作做得不错。

我认为,企业和新闻界的这种关系是非常宝贵的,它能够把企业的内涵及时地宣传出来,同时也促进了企业本身的思考,借鉴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

说穿了,能够做到海尔这样,无非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本身有新闻;二是本身善于发现新闻;三是和新闻界的良好关系可以及时传播这些新闻。

——就中国而言,一些大企业建立起健全的“舆论联络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好的题材,可以通过这个体系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遇到了风险,可以通过这个渠道及时把自己的意见传播出去。信息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过去一般所认为的吹牛和张扬并不是一回事。

解析之五:海尔非常重视品牌管理,并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体系

品牌既覆盖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又是一个专门的领域。因此必须掌握品牌管理的本领。海尔在以下几点上有很成功的经验。

1、借用世界名牌起步,但到一定的时期摆脱“拐棍”,自己独立行走,独立发展。

海尔最初的品牌叫做“琴岛——利勃海尔”。“利勃海尔”是它老师的名字。这是借名起步的策略。因为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中国的企业可以自己造出好冰箱,利用外国品牌是为了有利于开拓市场。后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它的品牌逐渐缩短:“琴岛海尔”,最后是“海尔”,就成为完全独立的品牌了。

这个品牌的特点是简单,而且具有广泛的涵盖力。

我们提出,要有自己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是就最终的追求目标说的,并不是排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的策略。

2、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品牌的内涵。

海尔不断向自己的品牌注入新的内涵,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他们实际上是按照前面说的品牌发展的三个阶段来工作的。

首先把自己的品牌铸造成“产品品牌”。这是从冰箱开始的。“海尔冰箱”——“名牌产品”,做冰箱的海尔——产品品牌。这个阶段要解决的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的冰箱好”。

第二步把它铸造成“企业名牌”。产品的多元化,海尔不只是冰箱,而是生产家电产品的企业。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让消费者知道和记住海尔这个企业好,因为这个企业好,所以它生产的东西都好。

第三步把它铸造成国际品牌。他们先提的是“品牌国际化”,后来又提出“国际化品牌”,这就是在向着社会名牌——世界名牌进军。

3、与经营发展战略相配套,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

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品牌体系是许多企业忽略的问题。而海尔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可以说是目前中国企业当中做得最好的为数极少的企业之一。

海尔的品牌体系可以称为“家族式的品牌体系”。海尔这个总商标是家长,下面有各个分商标,如同各个子子孙孙。冰箱是王子系列,洗衣机是神童和丽我系列,空调器是英才系列等等。这样的品牌体系和海尔的多元化经营比较好地衔接起来了。总品牌起到了总领全局的作用,分品牌起到了体现新扩展的作用。

一个好的品牌体系,其主要作用仍然在于和消费者建立紧密的联系。

什么样的关系是最好的呢?老朋友的关系是最好的。总是在各种产品上出现的“海尔”就是消费者的老朋友。但老朋友如果没有新的话题,也会显得枯燥无味。分品牌就是新话题。所以,海尔的品牌体系既有老朋友的意思,又有新话题的意思。不断加强着和消费者的良好关系。通过海尔的品牌体系,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海尔这个大家庭的兴旺和发达,因为它不断添人进口,不断有新的家族成员显示风采。

解析之六:海尔用名牌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必将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那么中国怎样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呢?同志去年10月22日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非常清楚地阐述了我们的基本战略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三:把外国企业的三个优势和中国的三个优势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三个要求的世界制造基地。

外国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三个优势是: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中国的三个优势是:产业基础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三个要求是:拥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市场具有竞争力。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经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当然要考虑某一个方面的要素的情况,例如劳动力成本低的要素,但更重要的是靠“结合”,靠“综合”形成。

结合和综合的途径是多样的。有各种依托而形成的综合。依托本土市场,依托劳动力成本,依托资源的垄断,等等。

例如我调查过的中集集团,集装箱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7%,相当于世界第二名到第六名的总和。它主要靠了两个优势的综合,本土市场优势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又靠着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和国际化经营综合形成的优势。

例如我们的中药,本来具有资源、人才等优势,但是没有综合进现代手段,因此没有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如果把现代化手段综合进来,就可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海尔创造了一种发挥品牌优势实现结合和综合进而造就自己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海尔的战略其实可以称为“名牌综合优势战略”。

开始的阶段,海尔并不具备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但它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本土市场优势。于是它引进技术,把德国利勃海尔的冰箱技术引进来,并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这就造成了技术、成本、本土以及管理的四个优势的综合,并首先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竞争。事实证明获得了成功。整个中国家电业其实也是用以上办法获得成功的。

在这个过程中,海尔利用这种综合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利用品牌扩展提升了这种综合,品牌、信誉和企业的实力同步增长。

尤其可贵的是,在本土市场和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它找到了自己的强项,并尽情地发挥了这个强项——那就是以“星级服务”为口号建立起来的销售和服务网络。这个网络更提高了海尔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

现在,在国际竞争中,海尔要做的是如何进一步利用品牌形成的综合优势,进行新的综合,并造就新的优势。

张瑞敏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记者的回答是一个典型的说明。他说,同跨国公司比,我们没有资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也没有国际市场优势,我们惟一高于他们的是我们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销售和服务网络。我不是用这个网络去封杀外国企业,而是利用这个优势与他们合作,我允许他们利用我们的网络卖他们的东西,以此来换取在国外我们利用他们的网络来卖我们的东西。很快海尔就和日本的三洋签定了类似的合作协议。

在美国等地方设厂,这是另一种品牌优势下的综合。这里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我想,需要把名牌综合优势战略的内涵再稍微详细地说一下。

第一点,现实的市场竞争力都不是某一个单独的孤立的要素可以形成的。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虽然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但如果管理不好,效率很低,单位产品的劳动力成本也会很高。所以,不仅要注意形成竞争力的某些“必要条件”,还必须注意形成竞争力的“充分条件”。这就是要对相关要素进行综合,平常我们说“整合”。

第二点,要进行整合、综合,必须首先发现和发挥自己已有的优势,以此为立足点和人家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第三点,这种综合和整合是有方向的,关键是谁主导综合和整合?综合和整合之后谁成为主导?

第四点,能够成为主导的依托是多种要素,资本、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等,但最重要的、最有发展潜力的、最有主动性的依托是品牌——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汽车工业,其实就是由于失去了品牌成为外国的附庸。我认为,最有前途的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是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当然还需要恰当的策略。“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第五点,自己的品牌只能靠自己创造,一定情况下,品牌是可以引进的,但最终品牌是“引而不进”——用别人的品牌,用一百年,品牌还是人家的。一切有志气的中国企业家,应该着力于创造自己的名牌。

海尔范文篇5

在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还坚持市场的难题是开发的课题。97年,张瑞敏到四川西南农村去考察,发现农民用的洗衣机经常在排水管地方有污泥堵着,张瑞敏就问农民:“你这个洗衣机的排水管为什么有这么多污泥堵着?”农民说:我这个洗衣机不但用洗衣机洗衣服,还用它来洗地瓜。回来后,张瑞敏就对我们的科研人员说,农民用我们的洗衣机洗地瓜,把排水管都堵住了,看看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科研所一位小伙子大学本科毕业刚一年,他对张瑞敏说,洗衣机是用来洗衣服的,怎么能用来洗地瓜呢?“重要的在于教育农民”,他把语录拿出来了。张瑞敏对他说,农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是用金钱无法买到的,你们要研制一种能洗地瓜的洗衣机。科研人员接到这个课题以后,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把这个大地瓜洗衣机给搞出来了。实际它里面也没有高深的学问,只不过是搞了两个排水管,一个粗一点,一个细一点的,洗地瓜时用粗的,洗衣服时用细的。这个大地瓜洗衣机卖得并不是非常多,这是一个市场细分化。市场细分化就象一个企业,假如有100多种产品,可能有2%的产品卖得比较好,它的销售额达到80%,但是,你不能因为这2%好,就卖这2%的,那些我不做了,那就形成不了良好的销售。就象一个人去逛服装市场吧,看到那么多时装,他一天可能买3件5件的。但是,你如果只摆上3件5件的,恐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怕你一件也卖不出去。它是市场细分化。97年,张瑞敏在国外开会时,讲到了大地瓜洗衣机,有一个英国的银行家听了非常感兴趣,他回去以后就对他的朋友说了。他的朋友是《金融时报》的记者,这个记者一听更感兴趣了,非要到海尔看看这个大地瓜洗衣机。以后不远万里到我们海尔的样品室,看了看这个洗衣机。回去后,他写了一篇文章登在《金融时报》上,他说,中国的一个企业生产了一种能洗地瓜的洗衣机,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非常的高。在98年12月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最后总结发言的时候,他脱稿讲了一个企业案例,他就讲了这个大地瓜洗衣机,唯一举了这一个案例。他说:海尔能生产一个洗地瓜的洗衣机,我看很对,中国企业如果能有这种精神,我们的企业就不会这么疲软,他们总会找到发展的途径。哎吆,我们一看江总书记讲了,我们就吃定心丸了。6月25日,江总书记到海尔视察,专门看了这个大地瓜洗衣机,然后又视察了我们的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是我们98年投资5个亿建起来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机构。当江总书记看到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的时候,他非常感兴趣。他问张瑞敏:“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85年,我在电子部工作,当时的市委书记俞正声是我的老部下,电子部当时有很强的技术力量,有很多的专家,为什么有些工作上不去?你们也是85年前后起步的,为什么你们上去了?”张瑞敏给江总书记汇报说,我们是以市场为中心,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不是以论文为中心。市场的难题开发的课题。他接着说,前些日子,一些军工厂的厂长到海尔来参观,参观完后也问我,我们军工厂有很强的技术力量,有很多的博士,为什么有些工作上不去?我对他们说,你们的优势是技术力量强,劣势是技术力量太强。只知技术力量强,而不知道市场。没有市场观念就没有产品。不知市场在哪里,知识优势怎么能得到体现呢?江总书记听后,频频点头,对身旁的吴邦国等同志说:“他的这个观点是对的。”所以,我们的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是紧紧结合市场来做的,市场的难题,开发的课题,在这个方面我们盯住的是用户的需求,而不是盯着竞争对手。管理大师德鲁克说: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海尔正是因为坚持了创造市场这样的理念,我们从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公司一个212的电冰箱生产技术,经过16年的发展,现在我们形成了69大系列10800多个规格的品种和产品。现在海尔平均每天可以推出1.3个新品种,平均每天可以申请国家的2.5个专利。现在,在中国专利局里面,海尔是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不少到海尔去参观的都问:海尔是不是合资企业?海尔不是合资企业,现在还是个集体所有制企业。现在报纸上一宣传国有企业的伟大成就就把海尔给拉进去了,实际上海尔不是国有企业,是集体所有制的。84年我们和德国利勃海尔公司合作的时候,是引进他的技术,签订7年的技术引进合同。到91年合同就中止了。不是合资,是引进技术。大家如果有机会到海尔去参观,在我们办公大楼前面,有一个海尔文化广场,广场东边有一个五龙钟塔,从这里到黄海只有六公里。大家要好好看一看,五龙钟塔是中国艺术大师韩美林的作品。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组委会为了纪念奥运百年,向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征集奥运纪念作品,在一百多件作品中韩美林的五龙钟塔被选中了。在海尔文化园里面就是当年韩美林的原作。在美国亚特兰大公园里面还有一件,是这一件的复制品。世间仅此两件。

海尔为什么花巨资把韩美林的五龙钟塔搞到海尔园里面呢?五龙钟塔9米6高,预示是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钟塔是长方体,有四个面,从任何一个面看,都是一个中国的“中”字,有两个面是一个钟表,有两个面是奥运五环,也象中国的“中”字,这充分体现了韩美林的爱国之心。钟塔底部有四条龙,东西南北方向都有一条,呈见龙在田之势,塔的最高处有条龙,呈飞龙在天之势。现在美国纽约自由女神之像面向大西洋。海尔的钟塔五龙矗立黄海之滨,象征着一百年以后中华民族腾飞之龙面向太平洋。我们说,世上本没有龙,龙是马头、鹰爪、鹿角、虎腿、蟒身、鱼尾是多种动物组合起来的,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民族创造的龙,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龙上能呼风唤雨,下能翻江倒海,体现的是一种生生不息和繁荣昌盛。一个能创造龙的民族,也应该能够创造更多更多。所以,我们海尔每位员工走到五龙钟塔,首先体会到的是我对企业应该怎么样有所创造。对一个企业来说,创造永恒,企业永恒。

海尔范文篇6

93年,我们和日本三菱公司合资搞了一个三菱牌空调机有限公司。93年海尔的势力不是今天,所以在合资的时候,日本三菱公司的高层人员到了海尔找到张瑞敏说:我们想用日本的管理方法。张瑞敏说:怕不行。他说:怎么不行?张总说:你不信,你到马路上去看一看,看到红灯亮了以后,我们中国人仍然勇往直前,誓死如归。他这个总经理半信半疑,他说:我还想用我这个办法。于是,他用了三个月,不行了,玩不转了。管理人员是日本人,干活的是中国人啊。最后,他找到张瑞敏说:哎呀,真不行啊,还用你海尔的办法吧。所以,直到现在,这七、八年他用的是我们“日清日高”的管理。“日清日高”管理不是很复杂,有时用的时候也挺简单。比方说:到年底了,要评先进,我这个部门给一个指标,很简单,由我这个部门的做工资的小姑娘把我们几个月的分数加一加,一年12个月,第一名就是先进,交上就行了,不用请示,十几分钟就做完了。所以,集团奖励的先进没有人闲谈。我们认为,先进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考核出来的,考核出来的先进大家心服口服。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也评先进,那个时候有的部门的领导他领着员工干活不发愁,就是发愁年底评先进。有的部门还评出一肚子意见。八十年代我这个部门的先进一般都是我的,因为数我年纪大,其他都是年轻的。这些年轻的,你评这个,那个有意见,评那个这个不服气。最后,领导一看,把年龄大的评上去吧。不是我做得最好,是他们不好意思对我有意见。到了九十年代,部门按考核评先进,按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考核,我一年先进也没当上。经过考核,年轻人的分数都比我多。先进都成他们的了,我也很服气。

第三个系统: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就象一个杯子底一样,杯子没有底它盛不住水,所以说激励机制是日清控制系统的保证系统。也就是说,激励机制搞好了,才能保证日清控制系统顺利进行。我们认为,考核和激励是一个企业的黄金法则,一个企业如果考核不到位,激励不到位,管理怎么能搞好。我们日清控制系统里面讲究的是怎么样作为控制,怎么样考核,考核的结果进入激励机制,表现好的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差的该批评要及时批评,该罚款要罚款。现在我们的奖励不叫奖励,叫正激励,罚款不叫罚款叫负激励。正激励是鼓励你向前走,负激励是推着你向前走,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向前。在员工的激励上,我们很注重一种及时激励。及时激励就是激励要讲究时效性,假如说及时激励,它的效果能达到80%的话,滞后的激励他的效果20%都不到。

前几天,《青岛晚报》登了一条消息,说海尔的一个汽车司机勇斗歹徒,配合公安干警使歹徒束手就擒。张瑞敏看到消息后,一个电话打到文化中心,叫我们查一查这个司机是谁。我们这个司机做完好事后,他没留姓名,开车就走了。海尔的车是兰色的,上面一些圆圈,人家一看,噢是海尔的车。我们接到电话后,在青岛市区里面费了很大的劲,也没查到这个司机是谁,最后,扩大范围,是在离青岛一百多公里的胶州市把这个司机给找到了。他是我们下边一个很小的塑料加工厂,给我们配套塑料件的,也是我们的一个厂子。找到司机后,我们摄像记者,文字记者马上到位,总结了材料交给张瑞敏看,张瑞敏接着就写嘉奖令,第二天就马上开大会通报表彰。以后,市里知道我们把这个司机找到了,他们就把我们整理的现成的材料拿去了。日报、电台开始宣传了。所以一个领导他想让员工怎样做,他就应该向那个方向激励他。张瑞敏就愿意让员工做好人好事,助人为乐,勇斗歹徒。所以,现在青岛市别人不敢斗歹徒,海尔人敢斗,这是企业员工的一个精神境界,也是企业的一个社会形象。激励要讲时效性,领导不要吝啬语言,你有一句话,对员工也是一个激励。张瑞敏在激励员工上确实有一些独到的地方。以前,他在冰箱厂任厂长,我就发现,他在发奖金这件事上,与其他领导不一样。比如,年度的总结表彰大会1月8日开,1月7日下午发奖金。假如我们半年的总结表彰大会7月6日开,7月5日下午发奖金,以后就有人问他:张总,你为什么头一天发奖金,第二天开大会呢?张瑞敏说:头一天发奖金了,员工兴高采烈地,第二天开大会,我在会上说什么,他们听什么。如果开完了大会再发奖金,效果就不一样了。海尔的这种管理得到了朱基、邹家华、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并且在全国进行推广。我认为,推广的效果不是那么十分显著,我自己谈几点体会:

第一、管理无定式,目标无止境。84年12月26日,张瑞敏出任电冰箱总厂的厂长,他到任的第一天,先到车间里去看,发现工人是8点上班9点到,10点有睡午觉的,他闻闻车间的味道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尿尿的,臭臭的,回去他就写了一个管理十三条,其中一条写着,不准在车间里面大小便。当时员工没有活干,在车间里打扑克,下象棋,车间离厕所比较远,遇到刮风下雨,他们就地方便,所以管理一片混乱。张瑞敏制定的这十三条,非常有针对性。存在怎样的问题,我就有怎样管理的制度。他不是一来到企业就抄上一先进的制度,他不这样,他是联系实际,所以,最好的管理办法不一定是最实用的。这十三条制度出台后,许多员工没当回事,因为84年前12个月,我们连续换了三任厂长,这三任厂长也制定了一些制度,我认为他们都是好人,如果提个缺点的话,他们太是好人了。他们自己搞的管理制度,自己却不能执行,有法不依。张总这十三条出来以后,许多员工就想了,你这十三条比起原来的规章制度,太简单了,有的没拿当回事,就吃亏了。有一个工人偷厂里的东西,10点被抓住了,11就贴出布告了:开除厂籍,留厂察看。处理了这一个工人,再没人敢违犯了。这些工人一看,这个姓张的厂长和其他的厂长不大一样,他的管理条例很简单,但执行起来很严格,他有法必依,所以十三条都遵照了。逐渐的管理条例多了,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比较完善的一种管理制度。所以说,管理无定式,管理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因人而宜,不可一刀切。管理知道容易,做到就难,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抓,就难上加难了。管理关键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但是有一点对各个企业来说是相同的,目标无止境,管理目标你要不断地提升,如果海尔只停留在原来十三条管理的水平上,那就不会有今天。

海尔范文篇7

第二点体会,在管理上要反复抓、抓反复,抓重点、抓提高。反复抓是说,包括基础管理在内,你不能一劳永逸,在管理上稍一放松,你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可能走回头路,他要给你颜色看了。在管理上有一个魔鬼定律,大意是这样说的:一件事情只要有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他一定向那个方向发展。企业向坏的方向发展的可能一定存在。你只要承认这一点,包括基础管理在内,你就要反复抓,是说,管理上已经出现问题了,你要重视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对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亡羊补牢要及时地补。海尔这些年在管理上之所以做得好,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反复。我们承认工作上有问题、管理上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一旦被我们发现,我们就抓住不放,认真地研究,认真地解决。抓重点是说,我们每个部门,每个月都要找出下个月的重点工作。重点工作里其中有一项就是查找部门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到了,作为下一个月的部门重点工作来完成他。完成了,这个部门的负责者就会被正激励300元,完不成就会被负激励300元。这个薄弱环节就象管理理论上木桶理论所说的: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高度。假如最短木板在盛半桶水的地方,这个木桶就盛半桶水。你要想让他盛满一桶水,就必须把这块木板补上来,它才能盛满一桶水。所以我们每个部门,每个月就要找出自己的最短木板,作为一个月的重点工作来完成它。完成以后,部门的管理素质得到提高,都这样做总体管理素质就普遍提高。木桶理论还说,人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最短木板的高度,我觉得也挺有道理,你象有些年轻人身体好好的,怎么说不行就不行了。而有些人,看着身体很弱,经常吃药,经常上医院,你不敢说这样的人不长寿。一个企业也要找出自己的最短木板,然后再把这解决了,这是企业想得长寿的重点措施。抓提高是说,要求我们今天的工作要做的比昨天好,明天的工作做的比今天好,天天要有提高。如果你说我天天做得都很好,领导就说了,你应该提高工作标准了,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你为什么天天做得都很好呢?就因为你工作标准太低了。假如今天跳高跳过1米,明天就要跳过1米零1,后天再跳1米零2,跳不过去再找原因,就这样,不断地找原因,找问题,你才能不断地提高。在这里,我毫不谦虚地说,在海尔,我在这个岗位上做的最好。但是,我明天可能要下岗,下岗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好,或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有人能比我做得更好,由做得更好的人来做这项工作。我下来后,不能在集团干了,下面有些小厂子,我可以到那里去干个宣传什么的。所以,要求每个人员在岗位上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这样在岗位上你才有立足之地。否则,别人就要挑战你,就要取代你的岗位。

第三点就是思方行圆。方块代表一种思想,一种文化,一种原则性。这个圆就代表运动和发展,表示一种灵活性。我们说,干任何一项工作,首先要有一种思想,工作要有思路。没有思路便没有出路,要按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做,我们要把原则性和规律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原则性是什么?我们的思想是什么?“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是一种管理方法,那么,海尔的这种管理方法是不是就定型了?不定型。因为企业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新的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你要适应这种规律,否则就是“刻舟求剑”。那么,这些年来,我们唯一不变的就是管理思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个方法,没变过。那么,这个圆形,这个方法怎样控制,怎样提高,这个是在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高。我们明年的“日清日高”管理方法,可能和今年的不一样,后年的可能和明年又不一样,还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有不少的人到海尔去参观,他非要让拿一些什么制度、规范来看看。这些东西不会给,不是保密,有些东西在这里管用,在你那里不一定行,你的观念不转变,把这些东西抄下来,没有用。90年代初期,青岛市政府号召一些大企业要学海尔。有的企业就把一些制度抄回去了。过一段时间,市政府要求了一阵,要检验成果了。有一天,市长叫一些企业把你们学海尔的一些东西拿来看看,好,这些企业都把他们的一些制度拿出来了。市长一看,怎么有一条,每个企业都有:电话铃响两遍,必须有人接。我们海尔服务部里面有个规定,电话最多响两遍要有人接,别的企业都抄了去了。市长看了看,噢,都有这一条,他就给这些企业打电话了。结果打了一个遍,没有一个企业能做到。以后,市长在青岛市的一次厂长经理会上说,要么你们就别学海尔,要学你们就真学,什么电话铃响两遍就有人接,打十几遍也没人接。所以说,观念不转变,抄去也没有用。反过来说,观念转变了,你自己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有问题你就有办法了,我认为,认识他是最重要的。你到海尔去参观,你看我们的大楼,从外面看是个方的,从里面看是个圆,人也是体现这样一种思方行圆的思想。四个大立柱四个角代表集团科、工、贸、金四大支柱(科学技术、工业、贸易、金融),也可以说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我们的大楼12层,一年12个月。你站在我们大楼12层上看风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景,会发现我们每个面都有6个大红灯笼,一圈四个面,四六二十四个大红灯笼,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大楼的玻璃是三百六十五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大楼外方内有圆,代表事物的生生不息。大楼周围是水包围着,水代表一种财源。总起来说,我们天天月月年年生生不息,财源滚滚。当然,做到这一点,必须象水一样,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从事你自己的工作,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把管理搞上去,管理搞不上去,你这个大楼搞的再好那也是一句废话。

海尔范文篇8

北京雪花厂、广东万宝都合资了,苏州香雪海和韩国三星合资了。前几年,有去香雪海的同志回来后,他们跟我讲,三星文化也很厉害。香雪海的员工上班后排好队举起手先连喊三声:三星!三星!三星!我看,他这有两下子,这是他们的企业文化。我们之所以用4年的时间超过我们的老师,把冰箱做到全国第一,最重要的是我们重视产品质量。

大家回想一下88年时的市场,热的很,抢购风。当时冰箱、彩电、空调都抢。当时说不好听的,你要用纸板糊个冰箱都有人要。海尔在88年,没有放开,我们在产品质量在没有确保的情况下,不盲目的来扩大生产。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的出,张瑞敏他实事求是。88年张瑞敏也顶着上级很大的压力,上级领导一次次到我们企业去,说现在冰箱多好卖,你们怎么老抱着原来的产量不大动弹。因为当时冰箱是青岛的支柱产业之一,他们希望我们扩大产量,张瑞敏当时顶着很大的压力。张瑞敏在美国讲学的时候,有位记者问他,你认为思想的精髓是什么?张瑞敏脱口而出:“实事求是”。

89年,中国的市场变化也特别快,市场转了180度。它冷了。市场上冰箱、彩电、空调有的是,消费者也不买了。有的厂家开始关门了,倒闭了。有开工的严重开工不足。在89年其他厂家纷纷降价的时候,海尔做了一个大胆的决策,海尔冰箱提价12%。后来张瑞敏提起此事,说当时心里也是忐忑不安,别的地方都降价,全国就你海尔一家反其道而行之,提价。这种逆向思维,消费者能不能接受?万一消费者接受不了,你怎么办?提价的第一天张瑞敏就到商场去了,看提价以后有没有人要。中国的消费者还真怪,其他厂家的冰箱纷纷降价,没人买,海尔的冰箱提了价还有人排队买。海尔冰箱的质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张瑞敏的心,这时候才放下了。所以我们认为产品质量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

八十年代末期,美国哈佛大学一个教授叫罗博特,他在一本书里写了这样一段话:“五十年前,企业是价格的竞争,现在是质量的竞争,未来是设计的竞争”。对于现在质量的竞争,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和国外的老板,在观念上还有很大的差别。98年上海一个组织调查了上海市500名经营者,这500名经营者有中国的企业家,有国外的老板。他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你认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措施是什么?中国83%的企业家认为首先降价。国外100%的老板认为首先提高产品的质量。所以在质量观念上,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和国外的老板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中国的家电行业价格战打的火热的时候,海尔不打价格战,打价值战。价格战与价值战一字之差,有质的区别。海尔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完善产品性能,使消费者买到海尔产品,叫它物有所值。对于未来是设计的竞争,我们也做了许多工作。像九十年代初期,我们和一个日本很有名的公司合资搞了一个海高设计院,海尔控股60%。这是中国第一个在工业设计方面和国外合资的。去年,我们又加入了世界设计组织。这是中国第一个加入世界设计组织的企业,所以说,未来是设计的竞争,海尔有超前意识,做了这方面很多的工作。

第三,我们的营销观——先卖信誉,再卖产品

海尔范文篇9

前几年,我们个别的共产党员胸前佩戴着党员红旗徽章,脖子上却挂着一个佛像,我就告诉他,你脖子上的那个东西赶快摘下来。我和企业文化中心的同志讲,你们要经常到我们的下属企业检查一下,看看一些标语等符不符合我们的企业文化。如果不符合观念层的思想就要撤,以保证我们观念层思想一元化。你到海尔,我们的办公楼前的海尔文化广场,广场的主干道叫太平洋大道,大道两边的小道都是用中国的大江、大海的名字来命名,黄河路、长江路、东海路、南海路等等。还有张瑞敏写的文章《海尔是海》,海尔很多东西都与水有关系。当年,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站在海尔大楼上与张瑞敏开玩笑地说,怎么中国的大江、大海都被你占了。当你走在太平洋大道上,看到我们中华民族腾飞之龙面向太平洋的时候,你就想起了美国的一名政治家说过一句话:“地中海是过去的海,大西洋是现在的洋,太平洋是未来的洋。”我对我们企业通过太平洋大道走向世界,创世界名牌,进入世界500强充满信心。如果太平洋大道叫发财大道,那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第二,我们的质量观——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追求产品的零缺陷。传统观念认为质量管理的目标要把错误减到最少,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海尔认为,事情一次就做对,零缺陷。质量管理观念不是海尔发明的。1961年,美国有一位质量管理学家,他叫菲利普·克罗斯比,他的零缺陷引用了美国两位生化学家的研究成果,两位生化学家说:大猩猩、黑猩猩和我们的DNA极其相似(也就是基因吧),只有1%的差别,就是这微不足道的1%,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由此克罗斯比才说,一个有成千上万次的个人动作组成的公司,经不起其中百分之一或百分之二的动作偏离正轨。一个公司有多少人?每个人每天有多少动作?如果有百分之一的动作偏离了正轨,质量管理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要追求产品零缺陷。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海尔范文篇10

三、一致化服务。海尔原来是一个厂的时候,我们服务的方式一致,容易贯彻到位。现在海尔大了,这么多分厂,全国光服务部就上万,我们的服务模式能不能保证一致化呢?为了保证服务模式的一致化,一方面我们对服务人员加强教育和培训,合格后,发上岗证,才有上岗服务资格;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监控系统。比如说,在给用户服务的时候把用户卡交给用户填,满意不满意可以填意见,用户签上名,回来后把用户卡交给领导,这是我们工作服务的依据。有人说你这服务卡不用交给用户,自己填就行了,服务少差点没关系,自己写上好、好、好,满意、满意、满意。但是,我们电话服务中心要回访,给用户打过电话去,如果用户说不满意,但卡上写的是满意,甚至有的在用户家喝了水,吃了饭,这就坏了,他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这份工作也就不用干了。我们的服务有人来做,有监控系统,要经常回访,这就保证了我们服务的一致化。

我们通过良好的服务,同用户保持零距离,我们叫零距离服务。你和用户的心越近,你和竞争对手的距离就越远。怎么理解?你的竞争对手不能和用户保持零距离,你做到了,你和竞争对手距离就增大。也就是说我们和竞争对手不但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也是服务质量的竞争。特别是在家电行业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服务的竞争则显得特别重要。你和用户的心越近,你和竞争对手的距离就越远。我们党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如果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话,一个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

以上讲的是市场观、质量观、营销观、服务观。这“四观”的目的是使用户满意达到最大化。企业文化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我们认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对外就是使用户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第二,对内要使员工满意度达到最大化。这两点体现着我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只有使员工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了,才能保证使用户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对内,我们怎样使员工的满意度达到最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