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贸易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8:29:24

网络贸易论文

网络贸易论文篇1

中国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但是近十年来的发展态势非常喜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网络贸易组织发展迅速

从1999年下半年到现在,由于电子商务,尤其是B2C业务的增长,我国网络贸易组织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在2006年指出,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主要网络贸易组织总销售额达7400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50%;同时网上购物的用户数量达到了2200万户,比上2004年同期增加了600万户。而且网络贸易组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二)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贸易组织

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刚刚起步,所以为数不多。但令人高兴的是目前已经出现几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贸易组织,这些组织形态各异,在经营上各有千秋,例如当当网、卓越网、腾讯等。为我国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树立了楷模。

(三)网络贸易组织的规模偏小当前我国网络贸易组织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普遍来看,规模偏小,可供消费者选购的商品种类数量偏少且大部分商品的价值含量低,难以满足消费者挑选比较和一站式购物的要求,对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同时,由于规模偏小,技术不完善,管理落后,营销理念欠缺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总的来说,我国网络贸易组织还处于一个尝试和起步阶段。

二、网络贸易组织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计算机及网络技能普及面窄

拥有计算机和网络是消费者参与B2C、实现网上购物的前提,并且B2C的效益也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组织的效益。据CNNIC第18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6月30日,中国大陆上网计算机数仅5450万台,31.8%的非网民“不具备上网条件”,我国的网民渗透率仅为9.4%,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消费者参与网络贸易组织的交易必须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而我国在空间结构上,农村消费者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缺乏;在年龄结构上,中老年消费者计算机、网络应用水平低;在性别结构上,女性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略低于男性。计算机及网络技能普及面对我国的网络购物平民化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从而直接阻碍了我国网络贸易组织规模的扩大。

(二)网上交易风险大网络的不安全和网上商务交易的不安全是消费者面临的两大不安全因素,比如在交易中,消费者承担了支付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付了钱没收到货、网上银行信用卡账号泄密造成损失)、商品风险(即所购买商品的质量问题:商品实样与网上图样出入大、商品在配送过程中被损坏、丢失等)、维权风险(消费者维权法律不完善所造成的)。这些风险都加大了消费者网上消费的成本,也在无形中减少了网上交易的规模,从而制约了网络贸易组织的发展。

(三)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

物流配送是将货物由商家送达消费者的独立体系。物流配送效率决定着网络贸易组织运做的效率,物流成本也直接影响着商品的价格。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技术不完善、规模小、服务欠规范等问题,导致网络贸易组织所经营的商品在配送过程中成本高而效率低效益差。

除了配送体系之外网络交易方式的独特性也增加了售后服务的难度。目前,大多数企业一般只考虑到消费者需要退、换货的情况,并要求消费者必须将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邮寄的方式返回网上企业,因此导致了消费者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的增加;而商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售后服务问题大多数网上企业都未作说明;同时,由于网上商店的区域性特点导致企业的售后服务地域性差异非常明显。

(四)网上商店经营意识及技术比较落后

在我国,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企业介绍型网站或者是客户支持型网站的水平上,还没有过渡到网站建设的最高阶段—产品销售型网站的程度,众多同行往往集中在同一平台(如阿里巴巴)上竞争,无形中降低了交易效率。另外,技术工具手段的落后,也使得一些即便意识到B2C重要性的网上企业也无法实施网店的构建理想。三、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的建议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网络贸易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网络贸易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迫在眉睫,。本人认为要解决上述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现状,就必须要政府、社会、企业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本人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政府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网络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为网络贸易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运营环境。

首先,网络贸易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它属于网络经济的基础建设范畴,政府有责任、有能力进行电子商务基础建设的投资以改善我国网络贸易企业的运营环境,从根本上解决由于网络规模小、消费者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缺乏、技术落后等对其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本人认为我国政府可以责成某个部门机构如高等学校或鼓励某些企业如电信企业具体操办这些基础建设事宜,政府再对这些部门或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偿,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多赢”的目的,还可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共同发展。

其次,网上交易是以双方相互信任为前提的。政府应该将信用体系的建设纳入国家基础建设范畴,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以地方政府为主,联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在3个标准(个人标准、企业标准和政府标准)指导下对全国个人、企业和各级政府的资信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利用网络向全社会公开,免费提供,从而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促进消费者的网络消费及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的目的。

再次,电子商务法律是用以维护电子商务交易的正常秩序和交易主体的正常利益的。我国目前的网络贸易相关法律与法规跟不上其发展,甚至有的领域出现法律的真空。鉴于这一点,我国立法部门应加大力度来健全和完善我国有关网络方面的法律和法规,消除那些善于钻法律空子的投机分子的可乘之机,同时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让消费者放心网上消费。

(二)网络贸易组织应开展“创新性”网络营销

无论网络贸易企业的形式如何,要想获得竞争力就必须在多方面进行创新,企业在网络营销过程中与传统商务活动一样,必须遵循“以市场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有规划的网上营销活动达到“吸引——满足——留住”消费者的目的。

首先,网上商店可以在宣传手段上创新,例如进行广告宣传,建立网络社区,张贴海报等方法,吸引消费者并使其“接受网上消费”。其次,产品创新是吸引客户的根本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调查分析网上需求,并确定网上销售的商品种类和数量,使消费者“乐于网上消费”。同时,由于网上商店的虚拟性,并不是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在网上销售,因此企业必须事前对市场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定适宜品种,并尽可能的增加网上销售商品的数量。再次,网上商店要提高经营效率,就必须在管理上不断突破。管理创新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和完善网上商店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的在于保证网上商店的安全性和提高订单处理效率;二是完善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尽可能多地为顾客提供方便,解决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和维修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三)配送及售后服务应不断完善

在网络贸易中,物流配的发展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贸易组织的效率和规模。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尝试建立权威、统一、与世界认证标准接轨的安全认证中心;提高银行安全技术和支付效。率以满足客户对安全及“即时支付”的需求;通过扩大物流企业规模、更新设备、提高管理水平等手段来消除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的物流瓶颈。

针对售后服务相对落后这个瓶颈,本人认为网络贸易组织应该加强售后方面的服务,可以尝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配合起来,在物流把货物送达消费者手中后进行售后的关怀,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通过电话,或是E-mail询问顾客是否满意,从而让人们认同这个品牌,形成品牌的忠诚度。

(四)消费者应加强网上消费意识

虽然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是世界前列的了,可是总比来说会进行网上购物的并不多,知道网上购物的就更少了,而且媒体上报道的大多数都是关于网络的负面新闻,所以网络贸易组织应该通过宣传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企业的形象,带动消费者进行网络购物。

另外,由于网上市场不同于传统市场,网络企业必须根据网上消费者的特征,对网上购物的各环节,加强安全和控制措施,保护消费者购物过程的信息传递安全和个人隐私,以树立消费者对网站的信任。

【摘要】网络时代,最具明丽色彩的当属网络与贸易的结合以及由此形成的网络贸易组织。在我国,网络贸易组织形式多样,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国网络贸易组织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促进其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网络贸易组织创新网络贸易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网络贸易论文篇2

摘要:加工贸易是全球生产网络下的一种贸易模式,我国当前从事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所处地位普遍不高,加工贸易产业急需升级。而加工贸易产业如何有效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球生产网络下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出发,实证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它影响因素对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出口升级 1相关研究综述 Ernst and Kim(2001)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这一概念,在文中它们提到全球生产网络不但带来产品的转移同时伴随着知识扩散。全球生产网络带来的是中间品贸易,而加工贸易正是中间品贸易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基本上处于全球生产网络的低端,有低附加值、无自我品牌、缺乏自我创新等特点。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是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内部的自我提升和外部产业、政策环境的引导促进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网络中的自我提升,学者们普遍认为需要依靠生产网络所带来的知识和技术溢出作用。Jay Barney(1996)在文章中提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工贸易中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及技术外溢来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本国产业的升级。由于加工贸易的投资方需要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占领产品的国际市场,这使得投资方会主动提供一部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刘志彪、刘晓昶(2001)认为,全球生产网络的产品生产链会不断向具有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国家延伸,我国企业应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和积累知识,从而达到产业优化与升级的目的。Perter J(2004)在文章中论述到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将东道国与投资方利益捆绑在一起,由此,通过技术和市场的不断渗透和溢出,东道国企业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营销网络,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促进本国的产业升级。Grossman和Helpman(2005)认为,同加工贸易密切相关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既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技术水平有关,也和制度环境有关。刘德学等(2006)提出,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加工企业要想取得网络主体地位及其所从事价值链环节的提升,就必须逐步获得或创造这种“稀有资产”,而这一过程可借助于全球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得以实现。 在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外部影响因素时,学者们分析因素的焦点基本上集中于劳动力禀赋、技术、外资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上。如庞大同 (2001)在文章中提出,要促进加工贸易,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应从优化配套环境,制定发展战略,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建立出口加工区等几方面入手。潘悦(2002)动态考察和调研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分布和产品性质,指出中国加工贸易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换代的阶段,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较之从前已有了显著提升。Boy Lüthje(2004)在以IT产业为例论述全球生产网络和中国的产业升级时认为,除企业内部工资和工作标准等因素外,经济、产业的状况和外商投资政策也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本文认为外部环境的作用只是辅助性的,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根本在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转变和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以及东道国企业的自主创新将是关键;政策环境也将从外部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提供引导和支持。 2加工贸易出口升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取决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部因素包括服务联系成本、环境因素等。然而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是否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有显性影响,需要实证的检验。 针对中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本文选取了加工贸易增值率作为衡量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指标。依照全球生产网络的特征,所处网络层级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因此增值率可以综合反映加工贸易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状况。 加工贸易增殖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 在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衡量上,本文选择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亿元)作为衡量标准。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由科研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亿元)来代替。 外部环境方面,邮政电信业产值(亿元)将作为服务联系成本的衡量指标。 数据选取自1992-2007年,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实证分析所用计量软件为SPSS10.0和EVIEWS 5.0。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1992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发)同邮政电信业产值(邮电)三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如果直接用于分析,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共线性问题,这里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做变量转换来解决共线性问题。 通过SPSS软件的因子工具,确定各个变量权重可得: 表1主成份分析法各变量权重 由上表中可看出回归变量的T值分别为-3.341和5.292,在1%的显著水平下T检验通过。调整后R2=0.659,方程拟合度较好。回归方程为: 增殖率=-0.731+0.131LN(0.911*FDI+0.980*研发+0.981*邮电)(2) 根据以上计量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电信业产值与江苏省加工贸易出口结构比的变化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且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效应均为正。由此可见,加工贸易企业的升级,同自主创新、研发与知识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投入和加工贸易出口增殖率(Y)之间可能存在的时间上的滞后关系,利用计量软件对两个变量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相伴概率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FDI不是增殖率(Y)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而不拒绝“增值率(Y)不是FDI的格兰杰原因”的假设。因此,从2阶滞后的情况来看,FDI的增加是加工贸易增殖率上涨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说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了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3加工贸易出口升级策略 加工贸易出口的产业升级源于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地位的提升。这种提升要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入手。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首先在企业层面上,要鼓励企业加大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在生产经营中进行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其次外部环境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来引导加工贸易的发展,为企业的升级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可以借助于以下策略与渠道加以改进和提高。 3.1加强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种渠道,包括市场竞争、技术示范、人员流动、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等。可以通过建立公平的竞争市场,打破垄断和改变原有的市场结构,提高企业效率;制订相关政策来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信息的传递;建立合理有效的人才利用机制,鼓励有外资企业工作背景的高层次人才进入内资企业,由此会把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文化带给内资企业;加强内外资企业的合作开发和生产,通过生产链上下游的联系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传递到内资企业。 3.2提高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 国内企业的学习能力与技术吸收能力同样影响着技术溢出的效果。具体可以采用的方法为:(1)制订相应的促进政策,鼓励内资企业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开展合作项目,联合培训其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鼓励内资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各种重大科技活动,承担部分研究工作,加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技术沟通。(2)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优势,鼓励国内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及员工的培训合作,提升内资企业的技术支持能力,从而达到更好地吸收技术外溢的目的。 3.3鼓励技术自主创新和开发 加大政策对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推动企业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推动加工贸易的更快升级。同时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可以采用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的方法,利用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 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庞大同.深圳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1). 潘悦. 在全球化产业链条中加速升级换代——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状况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6). 刘德学,付丹,卜国勤.全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J].经济问题探索,2005,(12). 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Boy Lüthje.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China: The Case of Electronics Contract Manufacturing[C].EAST-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2004,(74).

网络贸易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网络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互联网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在线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音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四)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国际互联网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战略,这种经营战略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问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问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一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降低,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五)国际贸易制度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世界贸易组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推动占全球电讯服务收入95%国家和地区的基础电讯服务市场准入的谈判,达成了《基础电讯协议》。并与世界贸易组织中的43个国家和地区代表达成了《信息技术协议》,这些签字方的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占全球信息技术产品贸易额的92。5%。1997年5月,美国政府宣布了一项互联网免税区的建议,而世界贸易组织第二届部长会议决定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这个决定很可能还继续下去,这意味着互联网可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实际上,《基础电讯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自由协议》及世界贸易组织批准的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等都是促进国际网络贸易发展的制度安排,而这些有利于发展网络贸易的制度安排将减少贸易的“成本”。这样也就使得国际网络贸易比传统贸易得以有更多的贸易创造和贸易增长。相对于旧的、传统的国际贸易制度,这是国际贸易制度的创新,必将促进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图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网络贸易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网络贸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整个交易过程包括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大都在全球网络上进行。其交易的产品主要是数字化产品,如金融服务、网上娱乐、售票服务、软件设计、音像书刊、咨询服务、信息传递等;也有实物产品交易,其交易磋商、签约、货款支付在网上进行,实物交付在具体地点进行,即实现“在线交易,离线供货”。网络贸易是将互联网应用到传统国际贸易中,这使传统贸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网络贸易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

网络贸易是对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同时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剧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际贸易商务场所和运行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厂商对产品的营销、谈判、订货、销售、分发、支付等贸易流程的商务活动往往分别在不同的场所行,而网络贸易则把这些国际贸易的商活动集中在网上来进行,即进行以网上营销、网上谈判、网上订货、网上销售、网分发、网上支付等组成的网上国际贸易务,这样也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运行发了实物运行与网络商务运行相结合的国际网络贸易的新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贸易的效率。有人预测,未来30年内,30%的消费支出将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进行。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使各种贸易形式数字化,信息以电子化的方式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网上贸易市场。网络贸易迅速快捷、费用低、信息量大,甚至可以使人们看到实物照片和录像资料。通过国际互联网,企业能够不受时间与地域限制,买卖双方可以在网上展开询价、谈判等商务活动,实现网上售货或订货,与供货商、批发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可大大提高商贸文件的传输速度,降低文件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国际贸易的主体和客体发生变化

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可以从网上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成为网络人的买者和卖者其搜寻信息和获得信息及根据信息进行决策的流程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网络贸易的买者和卖者可以跨越中间商直接结合。当然,应该看到的是中间商在网络世界中也必须寻找自己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的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新的国际贸易主体随着国际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产生,这就是专门提供国际贸易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咨询及交换的网络公司的出现。这种网络虚拟公司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可以从信息上操纵、联合更多的国际贸易的卖者和买者,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使国际贸易中的买者和卖者对其产生定的信息依赖。在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的客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际贸易的客体从传统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商品贸易与旅游、工程等服务贸易的贸易构成,生长出新的网络信息贸易,其中重要的构成就是电子数据交换。很显然,随着国际贸易主体和客体的变化,它们之间的关系必然发生一定的新变化。

(三)网络贸易削弱了商品和劳务提供者及消费者之间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发生了从简单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向全球化的转化,网络国际贸易更倾向于为全球范围的贸易选择,使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活动由固定场所转移到了没有固定场所的、开放的国际互联网上。传统的贸易体制下,商品的跨国流通一般通过有固定场所的国际性贸易公司来完成,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跨国贸易可以不通过贸易公司,而是通过联接世界的国际互联网来完成。只要贸易公司就近与Internet建立连接,就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与该网上的任何经济体建立贸易联系,进行贸易洽谈和交易。

与传统社会相比,网络社会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全球化趋势。现实世界以地理确定边界,而且网络本身没有边界,网络社会是开放的,没有地域的限制,是一个全球性系统,具有资源共享性。因为国际商务的主要媒体——国际互联网从本质上讲就是全球性的。无论在哪个国家,你只要能够接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方便地使用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享用国际互联网上庞大的信息资源。尽管大家联接国际互联网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企业拥有不间断的计算机联接系统,而另外一些企业或个人则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公共电话网拨号入网的临时联接方式,还有的通过无线移动通讯网络或卫生网络系统接入国际互联网,但是无论哪种联接方式,都可以实现相同的联接效果,即进入全球市场。

因此,网络贸易的市场范围与传统市场是不同的。传统市场由于受到国界的限制,国际性的产品或商务的商业交换活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因此,从一国的角度出发,传统市场按地域被分为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这个市场的界限分明。工商企业的发展一般是从国内市场做起或先立足于国内市场,然后再开拓国际市场,因此,从传统的经营概念出发,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经营活动的跨国界扩展。而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贸易使企业从一开始就面对全球市场。

二、网络贸易引起信息贸易的飞速增长

传统的贸易以实物贸易为主,而网络贸易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则更多地表现在无形财产的许可与转让,如计算机程序、游戏、书、音乐、各种图象以及各种可数字化的信息。与传统贸易相比,这类交易虽然也具有销售的特征,但销售的对象却发生了变化。

作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的信息产业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产业革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生和传递都是通过信息业完成的,因此信息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结构中的基础产业,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预计到今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销售额会超10000亿美元,从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时代的国际贸易迈向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机会也因此而得以增加。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传统服务贸易中的服务产品要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保持高度一致不同的是,网络贸易中的服务贸易,服务与生产和消费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分离,在网络上,光纤通道可以在网上像运输产品一样运送金融、广告、会计、设计、法律咨询、技术咨询、数据处理、文化、教育、医疗等信息化的服务产品,国际信息贸易正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分离出来,以一种独立的新的贸易形式出现。国际信息贸易指的是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有关的一切跨国贸易形式和活动。因此,国际贸易将由商品贸易(消费品、生产资料贸易)、劳务贸易、(运输、旅游、工程承包)和信息贸易(技术、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贸易)三分天下,而国际信息贸易的发展正是国际贸易商品结构高级化、软件化及国际贸易总量得以不断扩大的动因之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上升。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文化信息设备等信息技术的硬件贸易和相应的软件贸易构成国际信息贸易的主体内容,它们是国际信息贸易的物质形式,也是世界信息经济的基础。

信息内容本身成为可贸易的商品。在信息网络的交互式环境下,宣传品(广告)、电影、电视、录像、书籍、杂志、报纸等产品的贸易,都可以通过网络终端的传输达成交易、网络贸易将向贸易的信息流动的无形形式转化:信息内容的交易可以多次重复进行,无形信息流和有载体的信息流成为国际贸易的对象,拓宽了国际贸易商品概念范畴。 国际信息服务贸易的发展。国际信息服务贸易包括国际技术与管理咨询服务贸易(如工程咨询、法律、财务服务贸易国际经贸信息服务、国际专家服务(如国际教育、医疗专家服务贸易)等,都可通过信息网络的“运送服务”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反馈,“足不出户”即可为全球各地的人们同时提供服务。

三、结论

综上所述,网上市场将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同时也说明在网络贸易出现的今天,国际贸易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不仅从贸易场所,主客体及运行发生变化,而且由网络所带来的信息贸易的比重也飞速增长。此外,随着国际网络制度创新速度的加陕,国际贸易以网络贸易形态进行将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  

2.(美)Gary P.Schneider.电子商务(英文版.第8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王建国.1P理论——网状经济时代的全新商业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网络贸易论文篇5

关键词 网络游戏 课堂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48

Research on the Introduction of Network Game into Classroom Teaching

――Tak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as an example

FANG Yingy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He'nan 464000)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is a highly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courses,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should follow the part. Network game is a product of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many people opposed to the network game, but so many young people or even adults can not extricate themselves in droves, what does the reason where? What is the role of this game model for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course as an example, studies this course and the network game specially, points out the network game to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 teaching reference point, finally gives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condition.

Keywords network game; classroom teaching;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主干课程,它与实践环节密切联系,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实际操作中各个环节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包含具体进出口中合同的商谈与订立、贸易术语、运输、保险、结算、不可抗力、索赔及仲裁等环节,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国际贸易是一个跨国界、跨文化、环节多、难度大、风险大的经济活动,这些特点使得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抓住课程的特点,锻炼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好这门课程关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授课模式单一。目前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传授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听记为主,并不能亲身感受到具体实务的内容,也不能从中培养对学科的兴趣与乐趣。这种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状况,使得学生在书本上看起来对知识已经理解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国际贸易的各种规则和流程。

(2)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主要是锻炼学生在国际贸易中的实践能力,而不是研究国际贸易的特点,过于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而对实践一无所知,没有办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没有实践的强化,学生也根本无法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都将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经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中基本不会重视实践课,即使开设了实践课程,教师也只是让学生自己完成,而对实践的结果并不会进行过多的讨论和分析。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课堂和实践课,也并没有更多更好的实践方式,一些学校建立的实训基地往往流于形式,模拟软件又与实践工作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情况下培养的学生也只能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

(4)考核方式不够合理。我国高校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依旧采用考试的形式,这对大多数理论课程或许有用,但对于国际贸易实务却无法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掌握情况。目前采用制定考试范围的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只是考查学生的记忆力,而无法考核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所以,应当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制定出符合国际贸易实务的考核方式,将考核方式定位在对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考核上面。

2 网络游戏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借鉴意义

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认为,游戏是有目的的活动,游戏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游戏是为了适应将来生活做的一种提前活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游戏逐渐盛行,各种各样的专门做游戏开发的公司上市,网络游戏作为新文化产业的代表,对青少年的认知、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游戏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能不能为我们所用呢?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开始关注网络游戏对课程学习的借鉴意义,运用网络游戏的思维改革教学课程,让其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教学形式。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就为我们提供了结合的可能性。

首先,将网络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的知识来源于国际贸易实践当中。利用网络游戏的情景模拟技术,可以设定一定的剧情和场景,将学生置身其中;网络游戏当中的过关升级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成就感,过关升级的奖励以及失败的重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游戏中不断将重点知识内容传递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教学重点的记忆。

其次,通过网络游戏可搭建学生展示自己并在情景模拟中真正与他人对垒的平台。网络游戏分为单机版和网络版,将网路游戏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学生既可以选择单机版练习,又可以选择网络版随机与任何联网练习的学生进行对垒,帮助学生应对不同的贸易情景。这种方式比目前实验室软件模拟教学更加具有真实性,学生每次面临的贸易伙伴是不同的,贸易情况也是千变万化的,这可以让学生在就业中更好地融入工作之中,并且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再次,网络游戏融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改变目前教学的无反馈状态,即除了期末考试,老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网络游戏可以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通过反复的过关练习增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过关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并以此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不再是教材的宣讲者,而是课堂互动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 网络游戏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现条件

(1)增加实验课课时,保证多媒体实验室学习环境。网络游戏要真正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来就必须有硬件学习环境的支持,全过程的多媒体环境在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由于网路游戏必须依托电脑和网络才能进行,因此全过程的机房学习环境是保证学生参与到网络游戏学习的重要条件。每个学生通过电脑中的游戏软件进行训练,不断地过关或反复闯关的过程,增强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且在学习中得到了不停的反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并且多媒体可以演示在网络版游戏过程中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展示给全体同学,这种方式避免了只有参与游戏的同学才能体验,而其他同学偷懒的现象,保证了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

(2)设计学习软件,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贯穿网络游戏之中。开发出令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游戏学习软件是实现网络游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关键性技术,如果没有适合的学习软件,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网络游戏的借鉴意义就得不到体现。据研究发现,学生之所以热衷网络游戏主要在于网络游戏的形式,因此在软件设计中可以引入游戏币奖励、过关、升级等形式,并将获得的游戏币作为期末考评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形式新颖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软件中需要设计一套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可以自动生成瑞学生的学习评价,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就像游戏一样快乐,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及时得到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3)转变教师课堂角色,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常规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学了多少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传授,并且学生也不善于及时表达在学习中的困惑,教师只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测验等常规反馈教学效果,但考试成绩又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掌握情况,更加不能反映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应变能力。而将网络游戏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当中,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互动式学习的优势。学生可以在软件的运用中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有了针对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为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参考。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宣讲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络游戏对战,成为课堂互动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2015BJJ034),河南省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52400410163),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5-QN-204),河南省社科联课题(SKL20153220),2016年校青年项目基金(编号2016-QND022)

参考文献

[1] 郭楠.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J].商界论坛,2013(8):248-249.

[2] 徐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对外经贸,2013(8):146-147.

[3] 裴绍焕.互联网思维对国际贸易双语教学课堂改革的启示[J].科技创新,2014(30):319.

[4] 孙艳,吕玉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7):171-173.

[5] 陈颖,叶德万,陈小慧.利用网络资源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J].现代教育企业,2006(9):18-19.

网络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社会网络

0引言

我国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出口额居全球第四位,进口额居全球第二位。但近几年受制于全球经济萧条和我国经济下行的影响,农产品贸易的增速明显放缓。为了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增速保持健康增长的态势,不仅需要深化已有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而且需要开拓新市场和挖掘新机会。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存在巨大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发展潜力,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众多,且地缘环境复杂。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水平又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彼此间农产品贸易的关系结构以及多国多地区间的整体格局是否会影响农业贸易合作的开展就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而且“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会随着经济合作的深化而出现新的变化,所形成的贸易网络中各国的网络位置、网络联系和权力分布也会呈现新的特点。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模型侧重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格局与关系,通过分析多边农产品贸易网络的结构,着重探察我国在其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从而有针对性地挖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机会,进而实现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深化发展。

1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构建

1.1研究方法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只是指明了经贸合作大致的空间范围,具体所涉及到的沿线国家目前并没有权威的界定。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借鉴邹嘉龄等提出的设定范围。1.2理论模型构建如果不考虑网络中节点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所形成的农产品贸易。

2实证分析

2.1数据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按照农产品贸易的范畴进行计算后获得。对于农产品贸易所包含的农产品种类,学术界有诸多分类方法。根据分析研究需要,考虑数据可获得性的前提下,本文参照尹宗成等[3]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分类方法,界定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农产品贸易种类有:(1)大宗农产品、(2)含油籽实和油脂类产品、(3)畜产品、(4)水产品、(5)园艺类产品、(6)饮料、(7)烟草、(8)其他农产品。依据商品编码及协调制度(HS制度)的商品归类标准,上述农产品对应的HS编码范围为第1章至第24章以及第52章。由于2015年的各项农产品贸易数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里有29个没有给出具体的申报,缺失性严重已经不符合统计分析的要求,本文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时间,选定模型中的时间点t为2010—2014年,既能满足模型分析的需要,又能刻画“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前后的差异。

2.2网络密度分析

网络密度是反映社会网络中各行动者之间关系紧密程度的指标。

2.3中心性分析

作为社会网络分析中的重点,中心性用以衡量行动者在网络中居于何种中心位置。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构成的农产品贸易网络中,为反映沿线各国在该网络中的位置所涉及到的中心性分析包括:

(1)度数中心度在“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中,度数中心度用来测量与某国有直接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其他国家数目。如果考虑网络规模、结构特点和网络中结点的权重,可用加权网络的相对度数中心度来同时刻画与该国有直接关系国家的数量以及该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权重因素,从而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强度。

(2)中间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是通过衡量网络中行动者对网络路径的控制能力来凸显该行动者关键地位的指标。在“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中,如果某国处于网络中许多交往路径上,则其可以通过控制信息的传递来影响其他国家开展同类产品的贸易。

(3)接近中心度接近中心度是通过测量网络中某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的接近程度,来衡量该行动者的独立程度。若“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中某国与他国间的距离都很短,即该国的接近中心度较高时,则它在贸易交换过程中就较少依赖于其他国家。

2.4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分析

现代全球贸易关系的层次结构从整体上符合Waller-stein[4]提出的“核心地区—半边缘地区—边缘地区”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分级判断。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加以量化,可以体现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产品贸易网络中所处的贸易地位及其动态变化情况,进而刻画出“一带一路”整体的农产品贸易格局和发展状态。核心—边缘模型可依据数据类型构建离散型和连续型两种类型。鉴于本文以农产品贸易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需要考虑网络中各国间的农产品贸易量,故本文依据所采集到的“一带一路”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前文提出的加权网络矩阵,构建连续型核心—边缘模型。并利用UCI-NET分析软件对核心一边缘模型进行计算,并结合软件推荐将核心度大于0.1的国家归于核心区域,核心度值位于0.01~0.1间的国家归于半边缘区域,而核心度小于0.01的国家则归于边缘区域。

3结论

本文基于2010—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得到以下结论:

(1)2010—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农产品贸易关系网络的网络密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网络中各国农产品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有所加强。农产品贸易加权网络相对度数中心度的核密度分布显著右偏,表明在农产品贸易合作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多数国家的贸易伙伴分布并不广泛。从相对度数中心度、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具体测度数据来看,我国的上述各项指标都处于领先位置,这说明我国居于“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中的中心地位。

(2)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后,沿线国家间不断深化农产品贸易合作的政策红利开始逐渐显现和释放。从对“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第一,网络密度值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是5年中的第一位和第二位,说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我国与沿线国家间农产品贸易联系的紧密程度不断加强。第二,虽然相对度数中心度的测度显示,农产品贸易具有区域化发展的特征,但是从中间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两项指标来看,“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中各国也在积极寻求提升自身影响力的路径。

(3)“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结构相对稳定,在2010—2014年中并未产生显著的变化。我国是网络中的绝对核心国。其余的8个核心国分别为俄罗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印度和巴基斯坦。自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和实施以来,网络中位于半边缘区域的国家数量有所增加,说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在积极提升自己在“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网络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邹嘉玲,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5).

[2]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

网络贸易论文篇7

    电子商务(Electronic Business或Electronic Commerce)是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目前,电子商务有两层含义:从狭义上看,电子商务一般指基于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通过开放的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包括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活动。从广义上看,电子商务是指Internet(国际互联网)、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整个商务活动及其相关领域的综合电子化运作方式。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是市场、金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必然产物。这种依托Internet,Intranet(企业内部网)、Extranet(企业外部网)的工作方式,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企业、用户、供应商以及商业和贸易所需环节联接到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上,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业务作业方式和手段,是全球信息流动在国际贸易领域得以实现的形式。电子商务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并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估计,如果在全球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每年可带来大约1000亿美元的收益,因此贸发会议将之誉为“提高世界贸易效率的革新方法”。还有专家认为,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未来10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会有1/3是通过网络贸易的形式来完成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的比重还将会逐步增加。

    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它冲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货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由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委托——关系与方式发生动摇,贸易中间商、商和专业进出口公司的地位相对减弱,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二、网络贸易的迅猛发展及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网络贸易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在网络平台基础上直接进行在线交易(Trade on Line),利用数字化技术将企业、海关、运输、金融、商检和税务等有关部门有机连接起来,实现从浏览、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等全部或部分业务自动化处理。广义的网络贸易主要包括因特网贸易和EDI无纸贸易两种类型;狭义的网络贸易则仅指因特网贸易。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开发应用时间较早,但它是一个封闭性系统,费用昂贵,且技术标准复杂,缺少通用性,至今EDI无纸贸易的发展仍较缓慢。而因特网是一种开放性的网络系统,有统一的协议标准,通信费用低廉,更能适应市场日益扩大的需要,相比较而言,因特网贸易将是未来网络贸易发展的主流方向。

    目前,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开始形成。可以预见,网络贸易在未来的21世纪内,将会成为主导性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产生的客观基础,从根本上讲是科技革命的大发展,要求经济关系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众所周知,科技进步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国际互联网络的形成,正在把世界经济融合成以全球为一体的“网络经济”,经济活动的国内国际界限逐渐模糊,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已开始突破时间概念和空间界限,计算机网络的覆盖范围成为信息社会中阻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障碍。全球经济网络一体化趋势,给传统贸易的改造与创新提供了动力和机会。网络贸易突破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交易双方的限制,它的产生与发展必将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网络贸易与传统贸易方式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网络贸易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领域,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网络贸易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据国际数据公司资料显示,1996年全球电子贸易营业额为20-30亿美元,1997年增至150亿美元。1998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表题为《崛起的数字经济》报告中称,因特网上的贸易额正以每3个月1倍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2年将达到3000亿美元的规模。另据世界贸易组织估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可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为了促进网络贸易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纷纷主张对网络贸易实行全面自由化。一些国际性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也开始就网络贸易问题进行政策对话和信息交流。因此,网络贸易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将极大地推动网络贸易的发展。

    但是,网络贸易在改变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内容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基础是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在网络贸易的条件下,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这就改变了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基础,即国与国之间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与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信息比较优势,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中信息技术因素成为贸易国或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不同,导致了全球网络化发展很不平衡。据国际电信联盟1997年9月的报告表明,截止1996年底,全世界Internet用户有2/3分布在美国和加拿大,21.9%分布在欧洲大陆,6.3%分布在亚洲,3.7%分布在大洋洲,拉美及非洲仅占1%和0.6%。这使发展中国家在网络贸易的发展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加剧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和贫富差距的扩大。发达国家还试图控制和垄断世界信息资源,以达到继续主导国际贸易主流的目的。美日两国在世界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额中大约占1/3,以它们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贸易占国际信息贸易的90%,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只占10%左右。这种国际贸易中新的分工格局,将不发达国家排除在国际贸易主流之外,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中新的“边缘化”倾向。这种情况也使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重要性降低,全球信息网络使数万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和国际金融业务变成只是一种信用信息符号之间的流动,在瞬间即可完成,也为国际投资者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尤其在国际金融市场兴风作浪提供了机会,从而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政府实行保护性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难度。

    前文提及的企业战略联盟与虚拟经营这一跨国公司创新型合作竞争经营方式,揭开了信息社会公司组织及运作方式变革的序幕。同时通过非资本参与型的自发协议而联结成的信息网络,打破了传统公司组织机构的层次和界限,使跨国公司成为一个开放系统。这种外部资源“虚拟”内部化的形式,使公司的经营向柔性化、弹性化的方向发展。跨国公司的所有生产环节都被纳入现代信息网络,利用网上“虚拟现实”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直观的生产协调。这不仅淡化了公司活动的地域边界,而且有效地利用了公司的经营资源和经营能力,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增长,也带来了国际贸易总体规模的扩大。跨国公司由原来二维、平行的实物流动变成开放化、立体化、多维化、网络化的物质与非物质共同组成的流动,从而引发了对跨国公司内部化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厂商理论等更深层次的思考,同时也使国际贸易竞争格局从传统的“单赢”向着“双赢”的合作型竞争模式演进。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发展,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挑战。传统上的贸易合同必须由书面订立,通过手写签名或印章来辨别身份。但在网络交易中,由于大量运用电子货币和电子签名,有形合同的法律规定很难适用网上无形的合同,而无形的网上合同如何确定权利和义务,尚待进一步明确规定。此外,网络信息的隐私权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子数据及网上信息的证据效力问题;电子签名和认证问题;无形产品的网络交易对征收海关进出口关税和国内其他财政贸易政策与市场准入等问题,都要求在贸易立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使之有利于保护贸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贸易遵循统一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运行。因此,要为“数字市场”建立基本的游戏规则。199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第29届年会通过的《电子商业示范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目前只起“示范”作用,不具有强制性,但向各国立法者提供了一套国际公认的规则,创造了一种比较可靠的法律环境。网络贸易法律法规的制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要促进其产生和发展,就需要国际社会广泛的全球性合作。

    三、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对策

    我国网络贸易的发展仍处在萌芽阶段,至今国内尚无一家实际网上银行,海关、商检、保险、税收、运输等部门实现网络化的目标尚需时日。我国现阶段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贸易,而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国网络贸易的发展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国政府自90年代初开始,就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这些工程已初有成效。1998年3月,中国银行和世纪互联网共同完成了国内第一笔电子交易,这意味着我国电子银行建设开始启动。1998年7月8日,在外经贸部互联网官方站点组建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正式运行,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组建的网上交易市场。它标志着我国在网络贸易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看,网络贸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是挑战大于机遇。为了推动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积极对策:

    1.转变观念,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快步向我们走来。网络将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只有及早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对网络贸易的观念淡薄,传统的购物习惯和销售方式仍根深蒂固,认识上的滞后将会阻碍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居民和企业转变观念,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构筑推进网络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

    2.加快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是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瓶颈”。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例如,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Internet以来,国内用户数已超过80万,WWW站点数1500多个,在CN下注册的域名5100多个,ChinaNTE已覆盖了31个省市,CERNET已连接了260所大学。“九五”期间投资建设的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实现了互联互通。虽然我国网络架构已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的投资仍严重不足,其建设仍是初步的,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以Internet普及率为例,目前我国上网用户数只占人口总数的0.07%,而美国多达30%以上,相差400多倍。因此,我国必须切实有效地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以便为网络贸易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单靠传统管理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宴。上网开拓市场,已被全球大公司认为是成本最低而效率最高的经营手段。目前,世界上企业之间的兼并浪潮发展迅猛,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是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提供了有利的武器,使其在利用信息资源方面与大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仅花费很低的成本就能在因特网上实现跨国经营。因此,在计算机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对自身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并充分利用网络贸易带来的商业机会,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众多的中国企业,特别是近50万家中小企业来说,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网络贸易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国际竞争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作为信息技术在贸易领域的积极应用,电子商务无论是作为一种交易方式还是传播媒介,都在广度与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操作方式,拓展了国际贸易的空间和场所,缩短了国际贸易的距离和时间,简化了国际贸易的程序和过程,使国际贸易活动全球化、智能化、无纸化和简易化,实现了划时代的深刻变革。

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

1、显著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既可节省大约90%左右的文件处理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算、汇款的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还可节省利息开支,成本优势十分显著。

2、交易效率显著提高。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和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大大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而且还能有效地减少因纸面单证中数据重复录入导致的各种错误,对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3、全天候业务运作,提高客户满意度。由于世界各地存在时差,进行国际商务的谈判就相当不便。而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做到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任何客户都可在全球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从网上得到相关企业的各种商务信息。如果得不到理想的答案,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询问,只要企业及时回复,即可使访问者得到满意的答复。电子商务全天候、不间断运作可使全球范围内的客户随时得到所需的信息,为出口企业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并且可大大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4、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传统的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都必须拥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与开展国内贸易相比,进行国际贸易对实物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要高得多。因此,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可以显著减少在实物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电子商务催生了新的企业形态。第一,电子商务催生了弹性企业,使生产更具灵活性。所谓弹性企业,就是根据客户的要求利用高新技术降低企业的转置成本,随时从企业内部部门或外部部门调用信息、人员、财务组成新的企业,为客户要求的产品进行设计、加工生产,企业的生产方向和组织形式可以随时发生变化,经营更加灵活。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促进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全球化。企业借助网络直接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一方面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减少库存;另一方面则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安排生产。第三,电子商务推动电子协作,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推动世界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第四,电子商务导致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进一步发展,这又加速了产品和半成品在国家和地区间的迅速流动。

2、电子商务推动了“无国界”全球化大市场的形成。电子商务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条件的格局,在全球形成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以Internet为载体的“无国界”全球化大市场,在这种网络环境中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到了大大加强。

3、电子商务更新了国际贸易交易手段。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得服务于国际贸易的一些交易手段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更便利、更快捷了。电子商务将订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等日常往来的经济信息,按一定的数据格式通过网络进行传送;网上定向信息部分代替了电视、报刊等日常新闻媒介中的广告宣传;网上市场、虚拟洽谈进行着促销活动;电子传输减少甚至淘汰传真、信函等传统的信息交换工具。电子货币代替纸质货币,网上信用证结算、转账高速运行,引发国际贸易付款方式的巨大变革。电脑软件、电子书刊、电子音像制品等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成为全新的国际贸易交货方式。

4、增加了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在电子商务中,交易者、交易方式、交易意向和交易标的表达都虚拟化。交易者的知觉线索被部分剥夺,交易过程与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网络黑客侵扰及经济犯罪的威胁存在,商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支付方式的信用风险、质量风险和技术风险都大大增加。

当然,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还包括它对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以及对传统国际贸易立法的挑战,这些都需要在今后贸易实践中做出相应调整和变更。但无论如何,电子商务做大了国际贸易这块蛋糕,出口商、进口商及消费者三方都获得了好处。也正因为这样,电子商务代表着21世纪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它的兴起孕育着巨大商机。

三、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中的发展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电子商务已成为各国商务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只有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才可能在21世纪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赢得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1、树立信心迎接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时代已快步向我们走来。网络将会对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只有及早融入全球数字化竞争,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的运行,分享国际分工的利益。目前,我国居民和企业对网络贸易的观念淡薄,传统的购物习惯和销售方式仍根深蒂固,认识上的滞后将会阻碍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因此,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网络和信息在未来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居民和企业转变观念,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构筑推进网络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

2、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研究,规范网络贸易发展。网络贸易是一种全新的商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不少新问题,如交易的安全性、网络贸易的征免税、知识产权的保护、电子合同的有效性及纠纷的处理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网络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贸易的发展速度很快,业务方式没有最终定型。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本身的新进展,又有与现有体制的冲突,这给规范网络贸易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对市场的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加强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标准、法律和法规,保证和规范网络贸易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吸引、培养电子商务专门人才。

3、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电子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引进一批既懂电子商务技术又懂得运营管理的人才队伍,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并在如何留住人才问题上动一番脑筋,以便为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奠定坚实基础。

4、着力塑造有影响力的网络品牌。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品牌的作用已显得十分突出,品牌知名度的高低和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的档次与售价。网络品牌的作用是直接指引客户进入企业的网站,是吸引访问者注意力的重要武器。因为因特网上的各种商务信息是“海量”的,无论是商家选择贸易伙伴还是消费者选择满意的商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网络品牌来进行选择的。网络品牌的塑造还应注意企业名称、产品品牌与网络品牌的一致性,尽量选择相同的英文名称,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我国外贸领域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我国外贸领域应用电子商务需要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确定企业和企业间、政府和企业间、企业和消费者间、政府和政府间进行电子商务时所必需明确和遵守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并严格依法管理,以规范外贸电子商务的市场秩序。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即将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在这场变革中,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机遇与挑战。为了能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高度重视网络贸易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网络贸易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大丰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茜.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冲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网络贸易论文篇9

[关键词] 国际分工 全球生产网络 贸易利益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4-0087-12

贸易利益是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根本动力,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贸易利益是 指一国通过国际贸易而获得的较之自给自足经济的货币收入的提高和福利的增加。因此,贸 易利益不限于货币形态,而是可以用货币表示的经济利益和无法用货币表示的效用的总和。 贸易利益可分为狭义的贸易利益和广义的贸易利益。狭义的贸易利益是指一国通过国际贸易 能以相同的代价获得比贸易前更多的产品,或者以更低的代价获得与贸易前相同的产品,狭 义的贸易利益是一国开展国际贸易所追求的基本利益。相对于狭义的贸易利益而言,广义贸 易利益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它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 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劳动就业,引进先进的观念、制度等等。应该说,广义的贸易利 益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之所在。 隋福民,饶鹏.开放条件下贸易利益内涵的界定及其相关理论评述.国际贸易问题,2007 (1):121.122根据贸易利益的国别来源,可以把 贸易利益分为 横向利益和纵向利益,其中,横向利益是指源于贸易伙伴而形成的贸易利益,纵向贸易利益 是指一国在贸易发生前后比较所得的利益增加。 林玲,段世德.西方贸易利益分配理论的流变及发展趋势.国外社会科学,2008(6):31 .32一般地,西方国际贸易理 论把贸易利益 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形式。静态的贸易利益是指仅由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直接福利,传统的自 由贸易理论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认为每个国家只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 国际分工和贸易,就会带来整个世界产量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要素使用的节约。而 动态贸易利益是指由于贸易行为所带来的间接或衍生的福利,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等。在 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动态利益的地位逐渐上升,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 和贸易的主要着眼点。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生产要素跨国流动频繁,贸易产品的生产网络不再局限于一 国,而是遍布世界各地,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的质变带来了贸易利益来源和分配主体多样化 、分配机制复杂化、准确衡量困难化等问题。传统的贸易利益理论显然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 当今贸易利益发生机制和分配规律,因此,需要梳理传统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利益理论,并对 全球生产网络下的贸易利益理论进行新的探讨。

传统分工模式传统分工模式是指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下的贸易利益

1.产业间分工下的贸易利益

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国际分工仅限于产业间,完全 竞争是当时主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国际贸易的主要目的是调剂余缺。在探讨国际贸易利益时 ,亚当•斯密认为一国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某个或某些产品,内生出这些产品相对于他国的 生产效率即技术优势来,贸易利益是与劳动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亚当•斯密.国 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26.129,各国从对外贸易中 获得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益一方受损。自由地进行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商品市场,使每 个行业的分工日益完善,促进生产力提高。大卫•李嘉图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分析了贸易利益 是如何产生的。他认为,贸易利益来源于国际交换价格和国内交换价格的差异,贸易利益体 现在贸易前后各国消费的产品数量的增加上。在李嘉图模型中,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并没有导 致多样化产品的出现,没有贸易引致的劳动生产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利益,这是对斯密关于贸 易利益理解的倒退。代中强,梁俊伟.分工与贸易利益:理论演进与中国经验.当代 财经,2007(9):104在古典贸易理论发展后期,李斯特提出了基于国家主义的贸 易保护 政策理论,指出保护制度要与国家工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国家通过保护手段才能使本国贸 易利益最大。他从国家竞争力的角度研究后认为,社会中某些成员的私人利益不一定导致社 会福利最大化,而需要建立一个国家参与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List G F.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 by Matile G A. Philade lphia, PA: Lippincott,1856:145总之,古 典贸易理论充 分肯定了贸易能产生利益,并且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贸易利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福利最大 化,但是过分夸大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古典贸易理论后期,李斯特认识到国家贸易利益并 不是个体收益的简单加总,并提出通过国家参与才能实现贸易利益公平分配,因此,可以说 这是古典贸易理论对于利益分配研究的重大进步。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开始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这时,新古典贸易理论得 到发展,相应的,贸易利益理论也得到进一步拓展。新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是要素禀赋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以换取那些密集 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样的贸易模式使参与国的福利都得到改善。国际贸易对本国生产 要素收益的长期影响,由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归纳为: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 (本国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本国稀缺要素)的报酬降 低;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 Stolpper W, Samuelson P. Protection and Real Wage. Review of Ec onomic Studies, 1941,9:58可见,新古典贸易利益理论引入了 多要素和多产 品的分析方法,贸易利益主体有所拓展,范围有所扩大,并且充分认识到了国家之间力量对 比是贸易利益分配的决定因素之一。

2.产业内分工下的贸易利益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竞争已经成为主要的市场机制。国际分工也由产业间分工过渡到 产业内分工。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形成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它们不同于古 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时代对于贸易利益的宏观、静态分析,而为贸易利益理论赋予了新的研 究内容与成果。

新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者的贸易利益源于规模经济和相互倾销,在规模经济发生作用的条件 下,出口方利益是不完全竞争厂商所获得的市场势力和规模经济利益之和,而进口方从消费 差异化产品中获得满足和福利水平提高。 Krugman P R.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 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79,9:469.479寡头垄断厂商为了实现企业利润 最大化,将增 加产品产量,并以低于本国市场的价格在国际市场销售,即倾销,倾销不是由于国内外差异 化产品所致,而是寡头垄断厂商追求在国际市场获得垄断利润的个体行为。新兴古典贸易理 论认为,贸易在交易效率的改进过程中产生,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并获得交易费用 减少和交易效率提高的贸易利益。此外,阿瑟•刘易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了分工与贸 易利益问题,他认为“贸易通过向社会引荐新的商品刺激需求,进而刺激人们要求多干或提 高劳动效率的愿望”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83:286.297 。罗默提出了“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认为技术进步大部分是从 一国从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的技术外溢中获得的Romer P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The Journal of Politi cal Economy, Oct., 1986,94(5):1012.1020他的观点后经克鲁格曼论证认为,若 引进国将外溢国的技术用于比较优势产业,则对两国均有利;反之对两国均不利。新贸易理 论主要从厂商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市场竞争机制下的贸易利益的产生和分配,新兴古典贸易 理论以考察交易效率和交易费用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的变化为视角分析了国际贸易和利益 分配的效率,其他学者则从贸易促进劳动效率提高和技术溢出等角度进一步探讨了国际贸易 的动态利益分配问题。

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的贸易利益

1.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是生产和提供最终产品及服务的一系列企业关系。以全球生产网络为载体的产 品内分工模式与以最终产品交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分工模式相比,其标志性区别就是一种产 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或地区。在这种新型分工模式下,产品的 分工生产和贸易呈现出垂直专业化的特征,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①最终产品由多个生产阶段完成;②至少包含两个国家,每一国家从事一个以上的专业 化生产阶段,但不是专业化所有阶段;③在生产过程中,至少某一生产阶段跨越国界。这 三个条件表明,在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条件下,至少一个国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进口投入 品,并将包含了进口投入品价值的一部分最终产品出口。 Hummels D., Jun Ishii, Kei.Mu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 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54):35可见,在这种分 工格局下,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变得复杂化(见图1)。

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中间产品频繁跨国流动,国际贸易由传统分工模式下的最终产品贸 易越来越多地转化为“工序”贸易,中间产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中间产品贸易 的产生使传统的分工利益和贸易利益变得难以区分。因为,中间产品对出口国来说是一种产 品出口,对进口国来说则是一种生产要素或生产要素的集合体的进口。从图1可见,虽然最 终产品在“本国”完成并出口到“贸易国”,但从D到G过程中出现了贸易回流问题,而从A 到G过程出现了贸易转移问题。与传统分工模式下的先分工后贸易相比,在全球生产网络分 工模式下,分工过程中已经包含了贸易,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合二为一。分工和贸易相互伴生 的关系引发了贸易利益与投资利益一体化,以及利益分配主体的多元化和分配机制的复杂化 。祖强-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新发展――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 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1)

2.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的贸易利益分配机制

在全球生产网络中,贸易利益的主体有多元化的特征。首先,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工序” 分工模式使跨国公司成为最大的利益获得者。其次,从国家层面看,需要考虑多个利益分配 主体:一是跨国公司的母国,二是东道国,由于中间产品贸易的产生,东道国有时不仅仅是 一个国家,而有可能包括两个甚至多个国家。例如在图1中,假定跨国公司的母国为“贸易 国”,将产品的零件生产放在“第三国”,“第三国”将其生产的零件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 口到“本国”,“本国”利用进口的中间产品加工成为最终产品再出口到“贸易国”。因此 ,贸易利益的国家分配主体的多少取决于产品在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参与的国家数量。可 见,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模式下,以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中间产品频繁跨国交易为主要特征的 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不仅使国际贸易流程复杂化,而且造成了贸易利益主体多元化和贸易利益 分配隐蔽化。这时如果按照传统分工模式以最终产品出口国和进口国划分贸易利益,将不 再有效。因此,贸易利益究竟如何在各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前 沿问题。

与传统分工模式和国际贸易相比,当今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格局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种 改变源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全球生产网络下,资本和技术凭借跨国公司为载体,基本 实现了全球的自由流动,在全球范围内追逐符合产品工序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和土地等不易流 动的廉价资源。基于此,张二震把这种同一产品内不同工序的国际分工现象归纳为“要素分 工”。这种分工的边界是生产要素,是跨国公司为追求生产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根据各国 所具有的不同要素优势,如劳动要素密集、资本要素密集、技术要素密集或其他要素密集, 而部署的同一产品的各个环节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工。 张二震,方勇.要素分工与中国开放战略的选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0.12如果说垂直专业 化分工是当代分 工格局的特征归纳,那么要素分工则是对全球生产网络分工的本质原因概括。在当今国际分 工与贸易流程复杂的情况下,要客观反映贸易利益发生与分配规律,要素分工更显优势。换 言之,以要素所有权为基础核定贸易利益更为有效。

如果把要素分工看作各国在全球生产网络的投入机制,那么全球价值链是对全球生产网络产 出机制的直观描述。1985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价值链 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世界经济学界的认同,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完善。如科洛特认为: “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 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 格里芬在对美国零售业价值链研究的基础上,将价值链分析法与产业组织研究结合起来,提 出全球商品价值链分析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 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 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了全球商品价值链。 Gereffi G. 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 Wor king Paper for IDS,1999b:21.23

将要素分工理论结合全球价值链理论,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梳理当今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 因为,当国际分工深化为产品的生产和增值过程在各国间的分工后,传统产业结构的国际梯 度转移也因此演变为增值环节和贸易利益的梯度转移。我们把全球价值链按照不同工序环节 、每个环节所投入的主要要素进行分解(见图2)。按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流程,全球价值链 可分为四个大环节:一是产品研发环节,包括研发、创意设计等,在这个环节,主要投入要 素是先进技术;二是零件生产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投入要素为资本和中低等技术要素;三是 组装加工环节,主要投入要素为廉价劳动力;四是销售环节,包括品牌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分 工环节。主要投入要素为营销渠道和品牌。就增值能力而言,以上四个环节呈现由高向低再 转向高的“微笑曲线”形状。假定以上四个环节分别放在四个不同国家内进行,那么其所得 的分工与贸易利益在图2中比较直观,因为在全球价值链增值过程中,不同环节在不同国家 所 投入的要素稀缺程度不同,所创造的附加值是不同的,各国及其微观主体所获得的分工和贸 易利益多少也是不一样的。靠近微笑曲线中间的环节,如加工制造、装配等环节在价值链中 创造出较低的附加值,因而获得较低的分工与贸易利益,靠近微笑曲线两端的环节,如研发 、设计、市场营销、品牌等在价值链中创造出较高的附加值,因而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总 而言之,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要素的流动性增强,各国要素按照比较优势凭借跨国公司 的全球商品价值链投入到不同工序中,从而获得相应的分工与贸易利益。因此国际贸易利益 的分配服从各国所投入的要素收益,而要素收益大小服从稀缺度的规律。张幼文.全球化经济的要素分布与利益分配.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报告,2002.6.6. cei.省略/template/economist/world_eco/source/ag/ag2002050002.htm

以上主要从市场力量角度分析了当今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贸易利益 的分配受到跨国公司人为力量的严重干预。因为,跨国公司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控制者,一 方面在产品生产成本投入过程中,合理配置国际资源,通过各种制度安排将非核心环节转移 到一个或多个东道国,降低成本,集中发展核心竞争力。张二震,安礼伟.关于顺 差原因的理论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09(4):1.6另一方面,在产品的销售收入 分配时,跨国公司往往利用调拨价格,刻意压低在东道国价值链环节的相对价格比重,抬高 在母国价值链环节的价格比重,实施“价格倾斜”,提高跨国公司及其母国贸易利益。 曹福明,李树民.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来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倾斜优势. 产业经济,2005(10):20.26 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贸易利益分配的市场机制,导致价值链环节利益的不公平分配。因此 ,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虽然实现了各国要素专业化生产效率最大化,却同时隐含了 贸易利益分配的冲突,尤其是跨国公司利益与东道国国家利益的冲突,导致在某种程度上对 其他的贸易伙伴造成伤害并损害其贸易伙伴的整体国民福利。 Gomory R E, Baumol W J- Global Trade and Conflicting Nationa l Interests- MIT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 Inc.,2003:7.9

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下贸易利益的衡量

1.贸易差额与贸易利益

贸易顺差或逆差主要是比较一国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或绝对收益的大小,当一国 出口能力大于进口能力,即产生贸易顺差时,则表明该国相比贸易对象国获得了更多的贸易 利益。然而,传统贸易理论暗含了贸易顺差有效衡量贸易利益的前提条件,即国际分工限于 产品或产业间分工,一国的优势要素只在国内使用,产品生产过程的价值链自始至终是在一 个国家内部完成的,相应的,国际贸易的对象都是最终产品。崇曦农,刘晶-我国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基于要素价格的解释-现代经 济探讨,2008(12)然而在全球生产网络分工体系 下,一国优势要素通过对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使用成为本国与外国企业的共享资源,一国的 贸易顺差不仅包括该国的要素收益,还包括跨国公司相当比重的利润,因而贸易顺差与国际 贸易利益不一致。张二震,安礼伟.关于顺差原因的理论思考.当代经济管理,200 9(4):1.6即使是在传统分工体系下,贸易顺差有时也不能代表贸易利益,如贫 困化增长问题。总之,这种衡量标准主要从一国绝对获益的角度考虑贸易双方的利益分配, 没有考虑进出易价格对贸易双方的实际利益影响,更不适用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情况下 的贸易利益衡量。因而是一种局限性较大、准确性较低的利益分配核算方法。

2.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

针对贸易顺差没有考虑到进出口价格对贸易利益影响的缺陷,20世纪50年代,阿根廷学者普 雷维什与德国学者辛格提出了以贸易条件衡量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 贸易利益的方法。常用的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衡量 一国的贸易利益。价格贸易条件是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可见其无法衡量一 国的贸易利益,因为贸易利益是一个总量概念,价格贸易条件只能间接反映两国之间贸易利 益分配的倾斜方向和程度。 郑传钧,谢卡尼.我国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关系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10):64 .65收入贸易条件是价格贸易条件与出口数量之积 。因此在一定 程度上能反映贸易利益。然而,无论是价格贸易条件还是收入贸易条件所反映的贸易利益, 仍然是在假设贸易国之间不出现资本等要素跨国流动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主要适用于贸易 各国之间不存在相互直接投资时的贸易利得评估。当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时,在要素分 工的条件下,贸易国产品交换收益中的部分必须补偿其他国家的要素提供,此时贸易条件理 论将无法正确衡量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 孙文涛,赵俏姿.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及其政策的相机抉择.上海企业,2002(9):42.4 3

3.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利益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发 展特征。为了真实反映各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实际贸易利得,避免FDI带来的贸易转移与 贸易返销对利益分配统计的影响,汉缪尔斯提出了测度垂直一体化程度的两种方法:一种是 出口商品中的进口中间品价值,一种方法为一国出口的中间品中被他国用作生产出口品的价 值。然而,该方法只适用于一国的出口产品不参与任何加工贸易环节时,计算一国出口产品 的国内与国外增加值含量。然而,有些国家,如中国、墨西哥等国的出口产品在生产过程中 大量反复使用进口产品,而且有些中间产品在形成高级工序的中间产品后,运用到了国内别 的产品的生产当中,形成了“国内循环效应”。因此,上述方法已经不适用于那些依靠出口 退税和降低关税等优惠政策促进加工贸易出口的国家。为此,罗伯特•库普曼等利用一国的 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数据,克服汉缪尔斯的垂直一体化程度测算的种种限制,提出了更具有广 泛适应性的,测算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的方法。 Koopman R. 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ally Made in China? Assessing Domest ic Value.added When Processing Trade is Pervasive. American Nation 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4109, June 2008.nber.o rg/papers/w14109:12.20这有效地解决了国 内循环和贸易 转移等问题。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反映了在一国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情况下,在国内生成 了最终产品中的多少价值。这就直观地体现出一国生产和销售的利润,能够在真实反映该国 在贸易和分工中的利得。 曾筝,张路路.全球生产网络下中美贸易利益分配的界定――基于中国制造业贸易附加 值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8(1):38.39

可见,随着国际分工和贸易发展阶段的变化,贸易利益衡量标准不断完善。比较而言,在全 球生产网络下,以贸易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衡量各方在全球网络分工中的实际贸易利得最能反 映利益分配的现实。然而,总的来说,上述三种贸易利益衡量标准都是从静态贸易利益的角 度出发的,即各国可以用货币表示的直接贸易利益,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动态贸易利益分 配情况。

结语

长期以来,贸易利益理论虽然散落于贸易理论之中,没有独成体系,然而,自从贸易理论出 现以来,关于贸易利益问题的研究就开始了,并在贸易理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通过 对经济学文献的梳理可见,分工与贸易密不可分。伴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贸易利益的内涵 也不断拓展,分配机制变得越来越复杂。

网络贸易论文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随着网络聊天、游戏、购物等新经济形势的不断涌现,一个新的经济平台逐渐产生,从前的工业经济正在悄然地开始向网络经济转移,全球的经济也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经济时期。而在这个新的经济平台上,电子商务成为网络经济时代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形式,尤其是近几年淘宝网、卓越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飞速发展,使很多的电商争相恐后的进入电子商务时代,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虚拟的网络市场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成为很多年轻人消费的主渠道,这一消费方式的转变,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影响逐步加强,本文将主要讨论电子商务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对我国对外贸易主体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的对外贸易模式中,对外贸易的主体即对外贸易企业主要扮演的是销售商与生产商的中间商角色,由于时空的距离, 使国内外的生产商与销售商不能够获得实时的足够的产品需求资源,对外贸易企业利用自身掌握的丰富的需求资源赚取中间差价,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开拓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这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空距离,使得对原有对外贸易公司的依赖逐步减少。更重要的是,一批提品与服务的“虚拟”企业纷纷出现,这些虚拟企业无论是效率还是收益都超过原来的对外贸易企业,将综合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放到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上,可以使世界所有公司、企业通过互联网直观的了解到产品或服务的详细情况,实现了以物流为依托,以资金流为形式,以信息流为核心,以商务流为主体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体系。这使得原有的对外贸易主体发生了改变:原来以中介商为主的贸易公司被逐步淘汰,或者适应形势开始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做企业联合体的代言人。他们更能适应不同的对外贸易竞争环境,更能响应买方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外贸易企业之间的协作、互助和利益共享。

二、对我国对外贸易手段的影响

1.沟通方式的变化。原来落后的信件传递文件、合同等贸易信息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了,电话沟通的方式虽然快捷,却无法形成正式的受法律保护的有效文件,而且国际电话的费用较高,这无疑增加了信息沟通的成本。电子商务实现后,可以将电子文本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寄送,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有效地提高了沟通效率。

2.付款方式的变化。虽然原来的由专门人员现场支付现金的方式已经很少采用了,但是传统的对外贸易存在付款时间长、付款数额核对困难等问题,现在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实现在网络上通过电子付款的支付方式就可以完成付款,大大提高了效率,提高了准确度,降低了交易风险。

3.交付方式的变化。原来的货物从运输到交付的时间较长,电子商务兴起之后,快递、物流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现在所有的货物都可以通过运单查询实时的快递、物流信息,跟踪货物的运送情况,不仅提高的效率也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而且由于运输由第三方快递、物流公司完成,降低了货物运输中的风险。

三、对我国外贸企业成本的影响

作为企业,经营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电子商务平台的普及主要是因为对成本的控制有非常大的助益,这一成本控制的优势,使得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地发展。电子商务的普及为外贸企业降低成本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成本的降低。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货源信息、需求信息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用于从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获取商品需求信息和商品供货信息,这些信息的真实、可靠程度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去现场考察和审核,这种信息获取方式的成本非常大,也有一定的利益空间,这也是传统的对外贸易存在的原因。电子商务的普及却有效的降低了对外贸易企业的信息成本。对商品的需求方来说,可以通过查询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商品信息进行自己采购商品的初步筛选,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自己需求的商品信息;对于商品的生产方来说,可以通过查询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商品求购直接与商品需求方取得沟通和联系,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自己生产的商品的详细信息。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无疑为商品的需求方和生产方都降低了信息收集的成本。

2.洽谈成本的降低。商品的供需双方达成供需合同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洽谈,需要就产品的详细信息,即:需求数量及标准要求、供货方式、付款方式、违约条款等进行详细的讨论,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的对外贸易洽谈的成本主要在差旅费、会议费上,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电子商务平台下的视频会议解决了这一问题,前期的洽谈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而且无论是供应商还是需求商都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和几个需求商或供应商洽谈,进行比较,既节约了供需双方的时间也降低了供需双方的洽谈成本。

3.运输成本的降低。在商品的供需双方订立合同后,商品需要通过现实的渠道进行交付。传统的对外贸易的商品交付,主要是通过物流进行,或者是供货商自行解决,这样不仅需要增加运输工具、人员等的开支,运输成本也非常高。在电子商务这个平台下,有些商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传输虚拟的商品形式,如电子音像制品、软件、图片、虚拟账号、虚拟服务等,这大大降低了商品的运输成本。

4.销售、宣传成本的降低。销售、宣传成本在传统的对外贸易成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一般在50%左右,由于传统的对外贸易中,营销链比较长,相应的销售、宣传需要的人员、店面费用也就较高,这也成为影响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电子商务平台下,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网站进行营销与宣传,这样可以大大减少人员,降低人员成本,同时电子商务的售后服务平台可以更及时的处理一些服务需求,对可以解释、解决的予以解决,需要上门服务的再另派人员服务,这也降低了售后服务的人员成本和外出维修成本。

当然电子商务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成本的增加。

1.增加计算机及网络软硬件成本。电子商务的构建需要计算机、服务器、网络等硬件的支持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软件的支撑,同时,无论是计算机、网络等硬件都需要专业的维护人员保证硬件的正常运行,另外,电子商务平台需要购置或者自行开发,这也需要一部分资金的保证,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行维护、美工、服务等都需要人员的支持,这些都增加了对外贸易企业的成本。[1]

2.增加安全成本及法律成本。由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虚拟性和网络上存在的黑客等不安全因素,使得无论是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网络交易还是进行洽谈、签订合约,都比传统的现实交易增加了一定的风险。另外,电子商务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必然会产生新的法律方面的问题,如网上专利的保护、网上版权的保护等问题,这也给对外贸易企业增加了成本。把实现专利申请、审批文件电子化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2]

四、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其他影响

1.对外贸易企业竞争力增强。与传统的对外贸易企业相比,实施了电子商务的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降低了信息成本、洽谈成本、运输成本、销售及宣传成本等成本,利润空间不变的话,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产品供货商的商品就更有价格竞争优势,也就更有利于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2.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传统的对外贸易中,由于时空的限制,商品的供应商和需求商的视野都相对较短,只能较了解一个区域的需求情况,对全球的商品需求没有全面、巨像的把握,电子商务的网络化平台彻底的打破了这个时空的限制,商品的供应商和需求商的洽谈、签约、交换、分配、服务等各种行为即高效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原来松散的企业个体成为一个更大的商品供需的联盟,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资源的共享更加高效,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小的对外贸易企业在传统对外贸易模式下所面临的区位竞争劣势:建立传统的对外贸易企业的产业链需要较长的时间设立办事机构、人员及确定运行模式,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使对外贸易企业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营销产业链,加强同国外先进的同类企业的技术交流、贸易合作,扩大对外贸易企业的知名度和世界认可度,从而开拓更加广阔的国外市场,获得更大的企业发展和成长空间,这对在技术、资金等与大企业相比相对较弱的中小对外贸易企业来讲,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利好,以中小对外贸易企业的实力,不可能与大的对外贸易企业进行贸易资源的竞争,电子商务平台为他们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冲破新的贸易壁垒。由于很多国外企业要求必须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即 EDI,它是贸易双方按照协议,对具有一定结构的标准贸易信息,通过专用的数据信息网络,在国际贸易各个参与方电脑之间进行交换和加工处理,是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手段)供货。不仅如此,很多国家的保险、金融、海关等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政府部门也都要求采用EDI。一些发达国家想通过利用自身的经济、科技优势,建立新的以电子商务为主的技术贸易壁垒,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发展中和落后国家的经济差距,放缓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维持自身的经济贸易地位,进而巩固自己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这不仅是挑战,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只有通过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不断扩大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影响力和号召力,通过这一平台,更好的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贸易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冲破发达国家制造的新的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