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环境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09:04:50

贸易环境论文

贸易环境论文篇1

1.腐败通过作用于规模效应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当腐败水平较低时,收入差距较小,这有助于拉动国内消费需求,但不利于出口规模的扩大,在改善当地环境的同时扩大了进口品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当地环境;反之,腐败水平上升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致使国内内需不足,促使企业扩大出口规模从而恶化了当地环境,同时,内需不足一方面会直接减少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国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促使一国采取贸易保护而减少进口,进而恶化了当地环境。

2.腐败通过作用于结构效应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当腐败水平较低时,收入差距较小,伴随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会整体优化,这有助于提高出口商品的结构,减少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从而改善了当地环境;反之,腐败水平上升会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广大低收入群体的存在不利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致使出口商品结构低下,出口商品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从而恶化了当地环境。

3.腐败通过作用于技术效应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一方面,当腐败水平较低时,用于进口技术和设备的资金就较多,这有利于促进当地环境技术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反之,随着腐败水平的上升,用于进口技术和设备的资金就会减少,这不利于促进当地环境技术的提升,进而阻碍了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另一方面二是当腐败水平较低时,用于研发支出、教育支出、健康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就较多,也有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些有利于促进研发水平、人力资本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吸收对外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而有助于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反之,腐败水平的上升会降低用于研发支出、教育支出、健康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也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了研发水平、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对外贸易通过技术效应改善环境。

4.腐败通过作用于环境规制改变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

伴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规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腐败水平较低时,外贸企业所面临的激烈市场竞争会促使政府通过提高环境规制而提升社会福利,并且通过行贿以左右政府降低环境规制的概率较低,这些有利于对外贸易改善环境。相反,当腐败水平较高时,外贸污染企业会加大行贿力度,提高政府降低环境规制的概率,因而不利于对外贸易改善环境。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当一个地区腐败水平较低时,对外贸易会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当腐败达到一定水平后,对外贸易会加剧当地环境污染。

二、实证研究

1.模型设定、变量测度和数据说明对于环境污染水平的测度

现有文献一般用单一或几个环境污染指标或综合环境污染指数来衡量,多数文献是采用单一或几个环境污染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本文借鉴多数学者的做法,采用人均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来测度。对于经济规模的测度,本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环境库茨涅茨曲线(EKC)假说认为,当一个国家经济规模较低时,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规模的增加而加剧;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即环境污染和经济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因此,为了验证该假说,我们在模型中加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平方。对于产业结构的测度,本文用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般理论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工业化往往需要利用大量的资源,消耗大量的能源,加剧了环境污染,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经济增长方式会逐渐转向集约型增长,产业结构也会升级,此时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趋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会迅速提升,从而会改善环境质量。对于技术进步的测度,本文借鉴许和连和邓玉萍(2012)的做法,采用资本劳动比来衡量技术进步。资本劳动比较高意味着技术效率较高,能够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和减污技术能力;并且,资本劳动比上升往往意味着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产品的资本技术含量也将随之增加。一般理论认为技术进步使得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进行生产成为可能,因此会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环境。这里需要对资本进行计算,我们使用“永续盘存法”。劳动力投入量用各地区年末就业人数来衡量。对于环境规制的测度,本文采用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和排污费收入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般理论认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政府也将提高环境规制,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和惩罚力度,进而改善环境质量。对于对外贸易的测度,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来衡量。一方面,对外贸易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使发展中国家了解国际环境标准和国别标准以及国外消费者的环境偏好,当这些被发展中国家消化吸收后可以改进其自身的生产方式,推动改善环境管理,加强环境措施和提高环境标准。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一般有着比较低的环境规制,对外贸易会使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促使发展中国家降低环境规制以维持或增强国际竞争力,出现所谓向底线赛跑的情形,从而恶化了环境。总之,对外贸易会通过规模、结构、技术和规制等多种渠道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是否改善或恶化环境取决于这些渠道作用的综合结果。对于腐败的测度,本文采用每十万地区总人口中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人数来衡量。腐败往往会通过扭曲一国环境政策、降低环境管制力度、阻碍环境治理投入、减少环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引进投入等渠道加剧一国环境污染。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测度,本文采用各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一方面,外资流入把“绿色”节能技术或“清洁”技术传播到发展中国家,并通过技术示范和溢出提高发展中国家企业的生产率,节约要素资源禀赋投入并改善环境质量,即外资的技术效应降低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外资看重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程度高的加工制造业,且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竞相降低环境规制吸引外资致使环境恶化,即外资的结构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加剧了环境污染。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尚不能确定。上述变量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的统计年鉴和《中国检察年鉴》。

2.内生性问题

如果这里直接对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可能会因解释变量的“内生性”而导致估计偏差,内生性来源于几种因素:一是引入了被解释变量一阶滞后项作为动态项,该项易和随机误差项存在相关关系;二是各地区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即更多的环境污染通常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能够进一步吸引外资流入,并且经济增长也能够带来更高的贸易开放度,因此,更多的外资流入和更高的贸易开放度可能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可见,即使回归结果表明外资、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显著,也不能断言两者对后者有加剧作用,这里最小二乘法已经不能一致和无偏地估计系数,因此本文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3.实证结果分析

腐败对于地区对外贸易环境污染效应的影响。表明,没有引入腐败变量时,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但并不显著。在模型2中引入了腐败这一变量,回归结果显示腐败通过扭曲环境政策、降低环境管制力度、阻碍环境治理投入、减少环境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引进投入等渠道加剧了环境污染。在模型3中进一步引入了对外贸易和腐败的交互变量,发现该交互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腐败水平的增加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环境规制加剧了对外贸易的环境污染,这也说明对外贸易恶化环境是有条件的,而其中一个条件是腐败水平较高。中的回归结果还可知,由于加入了对外贸易和腐败的交互变量,对外贸易的回归系数由不显著的正数变为显著的负数,这说明控制腐败对对外贸易的环境污染效应后,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这可能是由于中国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货物出口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和服务出口中的新兴服务出口比重均大幅增加,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和新兴服务出口比重分别为31.4%和43.3%,出口商品结构升级降低了环境污染;还可能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每年平均花费一百多亿美元进口了大量的技术和设备,促进了技术进步,加上中国的研发水平提高、人力资本增加和金融发展,提高了对外贸易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从而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并且还可能是由于对外贸易增加了中国的就业人数,提高了人均收入,从而致使人们对清洁环境的需求增加,促使中国环境标准提高,导致环境污染下降;最后还可能是由于国外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因素,使中国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很小(2009年仅为2.72%),并且仍有下降的趋势,从而致使环境污染下降。上述这些效应超过了出口增加所引起的环境污染规模效应。中的回归结果显示对外贸易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对外贸易和腐败交互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数,两者方向相反,所以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是否加剧将取决于腐败水平。本文依据回归系数计算出对外贸易加剧环境污染的腐败水平临界值约为2.97,也就是说当腐败水平低于2.97时,对外贸易会降低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对比2009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腐败水平可以发现只有北京、上海、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广东和四川的腐败水平低于临界值,对于这9个省市而言,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而全国其他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腐败水平均高于临界值,这意味着这些省市的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这也证实了本文的假设,即腐败水平较低时,对外贸易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而当腐败达到一定水平时,对外贸易加剧了当地环境污染。进一步从区域角度来看,2009年东部地区的平均腐败水平约为2.89,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平均腐败水平分别约为3.64和3.91,说明在我国三大区域中只有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改善了环境质量,而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剧了环境污染。下面会进行稳健性检验,即分别基于东中西部地区数据进一步验证该结论。还可知其他变量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经济规模与环境污染成倒U型曲线,说明EKC假说在中国成立,符合预期;产业结构降低了环境污染,这可能是由于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调整在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在由污染产品向清洁产品的方向转变,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初见成效;技术进步、环境规制变量均改善了环境质量;而外商直接投资可能由于结构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大于技术效应,致使其加剧了环境污染,但这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是因为本文采用实际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外商直接投资,而中国各地区的实际利用外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太小,2009年最高的地区也低于10%,各地区平均值仅为3%。

三、相关政策建议

贸易环境论文篇2

【摘 要】文章在区别贸易环境措施和“绿色壁垒”的基础上,对我国国际贸易进行反思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 【论文关键词】贸易环境措施 绿色壁垒 比较优势 一、相关概念及区分 贸易环境措施是指为保护环境,包括有效、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以及人类的健康,通过法律、法规或者行政命令而设立和实施的,对贸易有一定影响的措施,例如禁止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证明书、补贴、环境标识等。 “绿色壁垒”是指进口国或者地区以保护生态环境、有限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以保护本国市场和贸易的措施。“绿色壁垒”在西方国家以国际和国内公开立法作为依据加以规定。 国内很多研究将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措施都称为“绿色贸易壁垒”,我认为这个提法还不太准确,忽视了贸易中环境保护的合理性。区分绿色贸易壁垒和正当环境措施主要不同点在于: 1.目的的不同 环境措施实施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安全,以贸易保护为目的为贸易保护措施。现实中,很多的环境措施都伴随着贸易保护的色彩,而实施一项环境措施的真实动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环境措施往往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抬高了进口的门槛,也会将贸易伙伴的商品拒之门外,但并不能因此而排除是为正当目的的环境措施。 2.保护程度和限度不同 若一项措施能带来环境效益,并且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但该措施的强度超过了保护环境所必要的程度,则构成绿色贸易壁垒。对环境的保护不但有程度的限制,并且在时间上也有限制,如原先的环境措施可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其又没及时撤消而变成了保护贸易的壁垒。 3.是否具有歧视性 一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与有关国际公约或贸易协定不符合,与WTO自由贸易原则背离,则构成绿色贸易壁垒。一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技术标准等应该对进口商品 的要求不得超过本国产品的要求。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进出口一直持续增长,2001年的外贸依存度为44%,出口依存度为23%,2002年上升到50%和26.4%,2003年的外贸依存度为60%,1980年至2000年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5个百分点,其中1.8个百分点是依靠出口拉动的。 1.初级产品出口导致资源枯竭以及贸易利润流失 我国的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到了出口商品的18%。这些产业主要消耗的是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不但其再生能力有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危害也大。初级产品的出口换来的是加工产品的进口,从国家长期利益来看这样的贸易的代价大,无形损失巨大,污染将给社会福利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害,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而恢复生态平衡也会花费巨额的费用。 2.国内法律不完善和法律意识的淡薄 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产业行业自律不够,内部的恶性竞争普遍存在,由于国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仿冒侵权事件经常发生,造成中国在国际形象上的不良影响。中国的企业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法制观念淡薄,经常在一些不法外商的授意下,采取非规范手段,向海关虚报价格以及易名报关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3.较低的环境标准使污染产业、淘汰产品向我国转移 一国环境标准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环境偏好,环境偏好程度高的国家往往有着较高的环境目标,环境标准高,厂商因为要达到其相应的标准,生产成本也相对高。我国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输出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品成为可能,根据绿色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中国危险废物入境数量巨大,1990年进口量为99万吨,进口额2.6亿美元;到1997年进口量828.5万吨,进口额15.75亿美元。甚至有些外商将母国淘汰的污染严重的产品、技术和设备通过投资的方式转移到我国,如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跨国公司将一些在其国内已被法律禁止的污染性产业或大量浪费的夕阳产业转移到我国。 三、合理应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措施和绿色壁垒 以“绿色壁垒”为表现形式的贸易摩擦,是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以及不同的经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的。虽然贸易自由一直是提倡的,但应该看到,各个国家参加经济贸易交往,是为了寻求自己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这就会使当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间 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时,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就会发生碰撞。也应该承认贸易保护在一定的时期是不会消失的,所以应该正视贸易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尽量规避别国的贸易壁垒的同时也应该把眼光放在自己国家的身上,尽量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来要求自己国家的产品,这样才会有着长远的发展和提高。 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限制或减少造成自然资源破坏和附加值小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努力调整出口商品的结构,作为政府来讲,对各个产业发展实施必要的引导和政策性的调控是必要的,要改变那种把行业做的越大越好的固守传统观念。对一些已经极大超级市场需求,并继续盲目扩张的产业,政府应该在宏观上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控制以外,地方政府对本辖区一些区域性产业的宏观调控也很重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导资金的流向,避免部分产业发展过热,防止恶性竞争。 中国的贸易区域结构失衡比较明显,中国对美国、欧盟、香港、日本的贸易出口占到了中国出口的65%以上。出口市场的过分集中,使我们的市场风险集中在某种或者某几种相似的产品和某一单独的出口市场上,导致我们的出口极易引起进口国的注意,采取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的出口贸易。 2.以环保为基点培育竞争优势 发展中国家具有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发展贸易一般都选择该优势,但是该比较优势也是相对的、静态的。发展中国家容易陷入“三明治经济”的尴尬境地:上有无法抗衡的发达国家竞争对手,下有来自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家的压力。摆脱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从战略高度构建中国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就是以环保为契机,培育中国产品,占领国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从而以符合发达国家环保的标准扩大出口贸易,也可以形成持久的出口竞争能力。竞争优势的培育是对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更新,注入环境友好技术,增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国内推行环境标准,完善环境标志制度 2003年我国已经颁布了51类产品的环境标志标准,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才刚刚起步,产品种类少,远远不能满足对外贸的需求。目前制订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的潮流,获得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区域性的环境标志标准,特别是我国出口的重要市场的环境标志标准,这些国家往往施行统一的环境标志标准,而这种统一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又有较大的差异。

贸易环境论文篇3

关键词:贸易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途径

一、引言

贸易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贸易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关系,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制度,来实现有效、综合地利用资源,改善环境,使贸易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目的展开对中山市近几年的贸易与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其和谐发展途径的思考。

二、对外贸易与环境现状

1.对外贸易现状

(1)2004年~2006三年期间实现GDP值和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根据中山市近几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04年至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610.14亿元,817.56亿元,1036.04亿元;中山市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均逐年增长,实现了对外贸易顺差,并呈增长趋势。据海关统计,2004年进出口总额156.21亿美元,增长19.0%;2005年进出口总值18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7%;2006年进出口总值231.32亿美元,增长23.4%。贸易市场以欧洲、美国、香港为主,市场单一,贸易依赖性较强。

(2)加工贸易进出口发展较快,但质量有待提高。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地位。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73.32亿美元,增长16.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3.4%;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86.00亿美元,增长17.3%,占全市出口的70.4%;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109.26亿美元,增长26.6%,占全市出口的70.0%。从出口商品看,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玩具、塑料制品、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出口额呈现上涨态势。这其中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进出口,也有部分属于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品加工与出口。

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市对外贸易策略正从以资源型出口战略为主、以量取胜,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2.环境现状

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中山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10个,总投资4.71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1%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4.8%、87.6%、87.4%。全市33.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中,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4.9%、86.8%、66.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4.7%、66.9%、71.7%;三年饮用水质达标率100%。

近三年,由于经济规模扩大,中山市的工业三废排放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4年至2006年三年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2923313、2538970、2671637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为3159.36、6869.63、7924.50吨。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6348.54、8410.18、9543.7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是25.62、30.91、35.00万吨。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中山市在经济扩张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体现在经济资源的无限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刚性供给的矛盾,在追求贸易的数量中对环境带来的负效应。

三、对外贸易与保护环境实践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由化贸易的内在增长要求资源无限地供给,而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体系决定了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因此,环境保护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地位凸显出来。自由化贸易与保护环境的实践对中山市发展对外贸易和改善环境带来启示。

1.发达国家的环境成本占其工业成本的比重非常低,环境标准低不是导致失业率上升。如美国1989年消除污染的费用,占制造业产值的比值是0.5%。因此,中山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劳动力、对外贸易政策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发达国家资本要素流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需矛盾;但要重视生产技术的引进及相应的配套治污措施,保证中山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贸易实践表明,环境标准高的投资组合的经济业绩要优于环境标准低的投资组合的经济业绩。对外贸易中,要注重研究、引进和发展适合中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的、环境标准高的投资组合,更能取得好的经济业绩。

3.环境成本被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特殊贸易结构所导致。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制定了污染控制计划并影响其贸易模式的改变,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专业化开采自然资源的贸易结构,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治理环境。所以要注重对外贸易结构,把环境成本考虑到经营成本中,引进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4.Suri和Chapman(1998)通过将人均收入相似的国家比较发现,收入分配扭曲、文盲率高、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缺乏民主的国家的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因此,要注重民主制度、法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公民所享有的必要权利和责任,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民主法制制度,加快人们努力向更高质量的环境转变的进程。

5.贸易使各国人民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得到好处。如果出口国(一般是发达国家)国内环境治理成本较高,会把含有较高污染物的商品,出口到废物处理价格廉价的国家(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给与对方补贴。这种交易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但是这项交易对进口国造成的环境损失不一定能被这项交易带来的经济效益所弥补。把环境成本的外部性作为环境要素禀赋,来考虑贸易自由化中的比较优势,就会在贸易中获得真实的福利效应。

6.在自由贸易中,把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物的防治等环境成本适当地反映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中,可解决贸易与环境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成本内部化手段逐渐发展为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推广ISO14000等新型经济手段。因此,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成本纳入经营成本,适当地反映在市场价格中,更能体现对外贸易的本质要求。

7.“复杂关系理论”认为,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经济结果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国际贸易规模增长增加了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扩大出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小于规模缩小的进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该国结构效应为正,反之为负。技术效应是指贸易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经济增长,人们收入增加,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不断调整贸易结构,有效配置资源,引发结构效应和技术效降低环境污染,使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中山市对外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途径

中山市是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其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生态、投资环境良好的宜居创业城市,和以伟人孙中山先生故里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对外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可以有以下途径。

1.利用对外贸易,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在现有的对外贸易基础上,积极引进较高的环境标准的投资组合,和电子信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如IT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国际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开发具有中山魅力的国际旅游资源。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严格执法

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树立企业经营全过程环境保护的观念,杜绝“先污染、后治理”的苗头。

(1)开展全市的环境保护教育和清洁运动,推动环保机构、学校、公司参与环保活动,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

(2)把环保工程建成为环保教育基地,组织员工、学生参观,接受教育,在社区建立废旧物品回收兑换中心。

(3)坚决制止在公共场所的污染环境行为,违者严格执行惩罚制度。

3.注重民主政治、法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使人民具有更加充分的民利、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改善生态环境,焕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经济模式调整,建立生态文明城市。

4.跟踪国外环境信息动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建立有关环境研究与保护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收集和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环境信息,为中山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提供参考。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污染减排。对采取措施、有效进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补贴及资金支持,对积极发展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并有成效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和推广,对生产高能耗、高物耗设备与产品,实行限期改进与淘汰制度。

6.加大排查污染源的力度,将治理污染的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中,如开征环境税、细化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节约资金、能源、预防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对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树立中山企业出口产品的“环保形象”。

7.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赋予其行政监察行使职能,以预防为主,积极细化并推行环保制度和法律。将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赋予更大的监察行使职能权利,依法惩处贸易活动中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积极为环保达标企业争取国际绿色认证,限制、禁止生产、出口或进口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帮助减污排污达到合格标准的企业疏通流通渠道,拓宽市场,实施优惠或倾斜政策。

参考文献:

[1]2004年、2005年、2006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data_stats/nj.php

[2]中山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3]张然:青岛市高新区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经济师,2007.2

[4]张贵新:新加坡环保经验值得借鉴[N].国际商报,2007年4月2日

贸易环境论文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首先,赋予发达国家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圈际环境法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赋予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各国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存各国之间,丰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这个责任的分担不是平均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物质的生产、排放进行控制,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列出时间表,而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宽限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资助。所幸的是,这些已经在一些国际性的条约、协定中有所体现,也引起了同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其次,标准的协调。我们应当寻求产品标准的协调。产品标准的高低表明一国在制度选择上是环保优先还是贸易优先。环保优先会阻碍贸易,贸易优先会降低某些国家的环保水平,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产品标准的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2.国内法与国际法协调发展,在协调环境与贸易关系上,除了国际法的完善,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法也应作相应调整,把国际法、多边协议的内容以国内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履行国际义务。保护环境不能以经济”零增长”为代价,应当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实现发展与环保的双重目标,所以要完善环境贸易法规,在环境立法中积极考虑外贸行为,在外贸立法中考虑环境管理;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环保产业;推广实施ISO14000国际标准;制定和完善外商投资法规:等等。通过这‘系列措施协调好环境保护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达到环保水平和贸易自由的共同提高。

3.完善解决争端机制,环境与贸易的冲突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冲突,且这种冲突短时期内不会消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表面目的的不一致和根本目的的一致性,环境与贸易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决定了这两者必然会发生交叉和冲突,并最终协调融为一体,但这个协调过程也是漫长的。所以,现阶段,一旦发生冲突,还是要有相对完备的救济机制,妥善解决环境.贸易纠纷与争端,促使两者走上良性循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环境,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经济协调途径: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本国,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积极开发环境无害技术,环保工业产品,实行倾斜扶持政策,发展绿色经济,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应用清洁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等等,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要抓住机遇,加强与发达国家繁荣交流合作,借鉴吸收其先进技术与经验,争取早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改变旧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本着建立新的,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和新的,全球伙伴关系的思想,各国共同努力,调整现行多边国际贸易制度与多边环境条约之间的关系,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因此发达国家应从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伸出援助之手,使发展中国家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迅速走出生存经济状态,提高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加国际社会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会议,争取与发达国家一起制定公平合理的环境贸易政策,措施,保证其透明度,以免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或不利于其本国的环境保护。

最后,尊重各自的国情,区别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状况,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之间的冲突在许多场合下,其本质上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作为发达国家,其已经渡过了发展与积累的阶段,在经济上处了二有利地位,因此,在面临环境危机时,对环境问题有更多的倾向性措施,甚至不惜减慢发展的速度。而在发展中国家,其正在进入艰苦的发展阶段,甚至有些国家还在为国民的温饱问题苦苦挣扎,因此生存才是其第~要事,面对环境问题其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解决环境保护与自由贸易冲突时,要充分尊重不同国家的实际国情,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

贸易环境论文篇5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分工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理论的核心。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主流地位的国际分工理论主要有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和研究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问题提供了经典的理论框架。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由于它们产生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背景之下,并没有从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来看问题,故大都存在着单纯追求短期的、狭义的比较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长期的、广义的社会环境效益,特别是生态环境效益的重大缺陷。如在斯密和李嘉图的贸易理论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在要素禀赋理论中,劳动虽然不再是唯一的投入,考察的要素扩大为自然资源,但也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独立的要素禀赋加以考虑。按照他们的理论,表面上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取得了所谓的比较经济利益,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显然这些代价是远非既得经济利益所能弥补的,而且可能还会给全球带来可怕的环境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理论本身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渠道输出“洋垃圾”和通过投资渠道转移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因此,当前以这些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是不利于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这种认识上的转变要求我们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必须将自身的要素禀赋优势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以环境规制为基础,重新审视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积极推动建立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以获取持久的国际贸易利益,从而谋求自身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国际分工 (一)环境是一种独立的要素禀赋 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保护问题认识不足,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并没有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对待,其结果是现行的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价格没能充分反映环境成本,从而导致价格体系扭曲。 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重大议题。一方面WTO所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导致环境质量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一国因此而设立的“环境规制”又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在寻求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一种重要的要素禀赋;要解决好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国际分工格局和国际贸易价格就必须充分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在产品成本中体现出环境这一要素禀赋的价格,即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成本。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一国或地区有其各自的环境要素禀赋,环境要素的丰缺度决定了其产品成本差异,从而决定其产品的价格差异。一般来说,环境要素禀赋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WTO环境规制。WTO环境规制是指WTO组织及其各成员国和地区以环境保护为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各项政策与措施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WTO组织及其各成员国和地区所制定的环境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执行环境规制时首先要根据所制定的环境标准,确定污染是否超标,而后采取征收排污费等相应的措施。 2.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自净能力)。这种吸收能力体现为在一定限度内环境自身可将污染物稀释吸收而不产生外部成本,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污的经济实体不需支付任何费用,因为环境的吸收能力属稀缺资源,应有其自身的价格。当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并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的吸收能力将会受到损坏。因此,厂商不仅要支付污染环境的费用,还要支付使用环境的费用。 3.环境处理技术和设备的费用。各厂商为了满足环境标准,将会努力开发寻求治污的技术和设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此外,环境要素不仅体现于上述的生产领域,同时也存在于消费领域。有些产品的消费过程及其废弃物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各国政府通常会采取各种规制限制此类产品的生产,同时进口国对此征收的高关税也会削弱这类产品的竞争力。 (二)环境规制对各国比较优势的影响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吸收能力不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各国制定实施的环境标准和排污费征收标准往往有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影响有关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由此成为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基础。 1.环境规制的核心是制定和实施使环境成本内在化的规则。所谓环境成本内在化是 指WTO组织及其各成员国和地区,通过制定并实施环境标准、排污费征收标准等规则,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的生产成本与消费成本,体现环境的稀缺性,消除环境成本的外部性。不同的产品环境成本有所不同。有些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很小,环境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但有些产品若忽略环境成本,则会造成价格扭曲,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这一类产品通常被称为污染密集型或环境敏感型产品,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造纸和金属初加工等行业。此类环境污染型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环境规制管理的焦点。 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一国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背景。在各国有权制定自己的环境标准的前提下,这些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比较优势。从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程度上看,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使其获得了污染严重的产品生产上的比较优势,导致污染密集型产业逐渐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严格限制在消费过程中污染严重的产品的使用,有可能发达国家将成为生产过程污染严重产品的净进口国和消费过程污染严重产品的净出口国。 2.环境规制对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环境规制就其适用范围不同,可以区分为出口国、进口国和多边环境规制3种类型。相应地,环境规制对各国产品比较优势的影响,也可大致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出口国环境规制对出口产品竞争优势的影响。若以环境治理的要素投入量表示产品生产成本变化,较高环境标准所需要的环境治理投入的增加,必然导致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和竞争能力下降;反之,较低环境标准对环境治理投入需要的减少,将会相对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进口国环境规制对比较竞争优势的影响。鉴于国际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进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环境对进口商品施以环境规制的现象已越来越普遍,如“绿色壁垒”、“生态倾销”等。当进口国有关贸易的环境规制被用作新的贸易保护壁垒时,就会严重削弱进口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多边环境规制对比较竞争优势的影响。多边环境规制对比较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各缔约方环境标准差异的调整来实现的。多边环境规制主要包括两大体系,即以国际环保组织倡导与签署的多边协定为基础所形成的有关规则和WTO所涉及的有关多边环境规则。由于各国间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以及比较竞争优势来源的差异等,决定了各国环境标准不可能完全趋同,自主性的环境成本内在化目标难以实现。这势必需要对各缔约方的环境标准差异进行调整。 综上所述,环境规制的有效实施在短期内会削弱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单纯依靠要素禀赋优势而形成的比较竞争优势,制约其出口贸易的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却有利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按照环境规制的要 求参与国际分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3.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各国重新审视自身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忽视环境保护,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环境成本的外在化虽然在短期内保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其潜在的损失是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依靠牺牲环境利益发展起来的往往是高消耗、低效率、技术落后、无持续竞争力与长远发展能力的、粗放型的工业,他们的人民注定要在不远的将来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环境意识的觉醒,在国际贸易商品价格中纳入环境成本已是大势所趋。不同产业的产品对环境不同的敏感程度意味着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正在或即将发生变发,这必将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重大影响和新的机遇。环境成本内在化后,国际贸易中某些产品的比较优势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一国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以期在新的国际分工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三)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分工 单纯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前提的、没有发展前途的国际分工,以纯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发展空间狭小、缺乏潜力。长期以来,单纯以要素禀赋为基础形成的国际分工,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通过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长期低成本地占有利用发展中国家供给的大量资源,而广大发展中国家自身却几乎陷入“增长的贫困”状态,并由此带来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因此,有必要探索和建立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体系。 以环境规制为基础进行国际分工,会对一国的长短期竞争力产生不同的影响。环境规制的生产成本效应在短期内会弱化一国,特别是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的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 会对一国贸易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以环境规制为基础进行的国际分工有利于一国及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首先,环境规制会影响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一国贸易增长方式由单纯资源密集型向资源节约型、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扩张的积极方向转化;其次,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有着引导作用,比如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第三,环境规制有利于新的出口产业或产品(如环保产业及其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培育;第四,新的发展观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环境规制的这一作用方向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有利于促进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均衡分工,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向。当然,由于各国的价值标准、社会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加强国际间环境规则的协调与合作是必要的。 三、利用环境规制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的若干建议 环境与国际贸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对我国来说,一方面国内市场对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不高,企业和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虽然现在社会各界的环保意识有所加强,但仍存在当涉及到经济利益时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企业还没有在生产的全过程中对环境问题加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全球的环保浪潮,我们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改善国际贸易条件,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许多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的,实际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合理的环境壁垒。这就要求我国积极跟踪国外环境规制发展动态,完善国内环境立法,主动利用以环境规制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来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 (一)积极参与国际结构调整,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素质 随着WTO的正式加入和融入国际分工体系的步伐加快,我国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缺乏竞争力,因为过去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自然资源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今后将主要依靠技术水平、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对市场的渗透力,依靠经济发展环境素质的提高。因此我国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综合利用各种高新技术,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环境素质。 1.普及环境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要开展全民的环保知识宣传活动,使大众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破除“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错误观念,使企业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2.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模式。要降低工业化的物质消耗,节约能源,决不再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要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对生产进行严格的能耗和污染控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其环保水平。 3.调整出口产业和产品结构,以绿色产品和环境标志为引导,大力提升我国产品的质量。随着产品成本的内在化,出口产业和产品的比较成本优势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些污染严重、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落后,从而环境成本较高的产业其优势将逐渐弱化乃至消失;而一些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的成本优势将得到强化。我们应按照这种比较成本优势的变化来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出口产业的产品结构。 4.加速发展颇具发展前景的环保产业。环境规制在弱化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产品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推动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加速环保产业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二)跟踪国外环境规制动态,完善国内环境立法 1.收集、跟踪国外的环境规制动态,建立有关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贸易对象国环境壁垒繁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大,应该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环境壁垒的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和标准,预测和把握其发展趋向,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的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 2.加快我国相关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并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或逐步接轨。要投入必要的资金以完善检测的技术条件,使部分有条件 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以获取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授权,并力争成为相关国际组织的成员。 3.为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健康和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环境壁垒体系。坚决禁止严重污染环境产品包括危险废弃物和国外淘汰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加强进口商品检验和检疫力度,防止危害人民安全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三)加强环境规制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环保交流与合作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也将是下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斗争焦点。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突出了多边合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必要性。国际环保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环保技术与产品的差距,改善全球环境管理水平,确立更为统一的国际环境技术标准体系。但是由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意识、环保法规、政策、措施和标准等方面的较大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一些发达国家苛刻的环境标准仍将制约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发展和贸易条件的改善。因此,我们要联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苛刻的环境壁垒要求,以保护我国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BrantleyLiddle,"FreeTradeandtheEnvironment-developmentSystem",EcologicalEconomics,39(2001):21-36. BrianR.Copeland,M.scottTaylor,"Trade,SpatialSeparation,andtheEnvironment",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47(1999):137-168. Lopez.R.."TheEnvironmentasaFactorofProduction:TheEffectsofEconomicGrowthandTradeLiberalization",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7(1994):63-184. MichaelBenarroch,HenryThille."Transboundaryandthegainsfromtrade",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5(2001):139-159. McGuire,M.C."Regulation,FactorRewardsandInternationalTrade",JournalofPublicEconomics,17(1982):335-354. 封进:《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成本及其对比较优势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1998年第9期。 强永昌:《环境规制与比较竞争优势》,《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第1期。 植草益(日):《微观规制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贸易环境论文篇6

【论文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发展,贸易与环境的冲突也逐渐显现,环境成本内在化是解决环境与贸易冲突的根本途径之一。本文在环境成本内在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 环境成本内在化 商品流向 商品结构 竞争力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但国际贸易并不是环境问题的根源。环境问题背后的经济原因是环境成本外在化,即环境资源的使用费用没有被记入或者没有被完全记入生产成本核算,价格信号没有正确地反映出环境资源的价值,造成了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市场在这里是失灵的。从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够消除环境成本外在化的问题,使产品的价格包含环境成本,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那么,以正确的价格信号为导向,市场就可以有效的配置环境资源,从根源上解决环境退化问题。 二、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含义及数学模型 1.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含义 环境成本是指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商品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补偿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就是将这些费用计入产品的成本之中,从而使其价格不仅反映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还能反映出产品的环境污染的补偿。成本内在化的核心是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 Principle),即污染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应为他们的行为支付全部成本,这能确保产品的价格反映出与其生产和消费相关的环境损害程度。 2.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数学模型 环境成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资产本身的成本;人类开发环境的成本;对环境造成破坏或负面影响后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成本。其中第二个成本基本上已经包含在了产品的价格中,一般来说我们所指的环境成本内在化是把第一和第三个方面的环境成本内在化。环境成本P由三部分组成:环境资源本身的价值P1,人类劳动产生的新价值P2,恢复环境的价值P3。 P=P1+P2+P3 P1=aR0/i R0为单位资源的基本租金;a代表自然资源的丰裕和开发利用的等级系数;i为平均利息率) P2=(1/i)*[(1+p)A/NQ]= (1/i)*(C+V+M) 并且(1+p)A/NQ=C+V+M P2可由生产价格理论来确定。A为支付在该自然资源上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总额,Q为受益自然资源总量,N为受益年限,则人类劳动对该自然资源的总投入的每年单位资源量的分摊额为A/(NQ)。p为投入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即社会投入单位资源所产生的附加利润。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M为剩余价值。当投入资源可分为几个等级是,若个等级系数分别为a1,a2,…,an,其数量为Q1,Q2,…,Qn,则Q=(a1Q1+a2Q2+…+anQn)/(a1+a2+…+an)。 P3=∑imKiHiMi 其中Ki为损失系数;Hi第I中污染因素单位产量的影响价值;Mi为产品产量。 则P=P1+P2+P3=(1/i)*[aR0+(1+p)A/NQ]+∑imKiHiMi 或P=P1+P2+P3=(1/i)*(aR0+C+V+M)+∑imKiHiMi 考虑供求关系的影响, 则P1+P2=(1/i)*[aR0+(1+p)A/NQ]*(QdEd/QsEs) 或P1+P2=(1/i)*(aR0+C+V+M)*(QdEd/QsEs) 其中Qd、Qs分别为资源的需求量及供给量,Ed、Es分别为资源的需求弹性系数及供给弹性系数。 由于资本都应考虑其时间价值,假设年贴现率为i’,则资源在t年的价值为: Pt=(1+i’)t*P=(1+i’)t*{(1/i)*[aR0+(1+p)A/NQ]+∑imKiHiMi }*(QdEd/QsEs) 或Pt=(1+i’)t*P=(1+i’)t*{(1/i)*[aR0+C+V+M]+∑imKiHiMi }*(QdEd/QsEs) 这只是理论的推导公式,如果付诸实施还要涉及大量的统计数据以及参数的确定,如a、R0、Qd、Qs、Ed、Es等。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工作十分复杂,要使成本内在化在全球范围内真正付诸实施,还需要给出一套更成熟的成本测算公式,并需要各国政府进行广泛的磋商、合作。 三、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环境成本内在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国际贸易的传统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等而产生的一系列诸如改变贸易产品的结构,改变贸易的产品流向以及改变产品的竞争力的影响。 1.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将生产成本作为贸易参与国比较优势形成的基础,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同时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的产品,这样国家之间可以通过自由贸易达到双赢的结果。环境成本内在化将环境成本计入生产成本,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的产品可能不再具有起比较优势,如一个国家其资源丰富但是该资源在生产或开发的过程中污染性较强,那么其环境成本就相对较大,将环境成本内在化以后,其原有的比较优势可能被削弱或者消失。但是,环境成本内在化将有助环境保护产业蓬勃发展,使其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 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提出扩大了要素禀赋的内涵,环境资源成为要素禀赋的一个组成部分。各国环境状况的差距以及在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损害程度不同,造成环境成本的不同,从而影响着产品的竞争力。因此,各国比较优势的形成不只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改善环境状况,减少环境污染。环境成本内在化后会促使企业应用洁净技术,进行清洁生产,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改善了环境。 2.环境成本内在化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商品流向 一些环境标准要求高的国家,为了减低产品的环境成本、获取比较优势,继而将一些产业转到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去生产。这样,环境成本内在化后的国家将由生产地生产外在性产品的出口国和消费地生产外在性产品的进口国,转变为生产地生产外在性产品的进口国和消费地生产外在性产品的出口国,因此而改变对外贸易的商品流向。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环保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对环境的标准要求不高,一些国内环保要求高的跨国公司趁机把其高污染的产业(如化工、印染、电镀等)转移到我国进行生产,甚至对我国倾销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环境标准的完善以及加大进出口产品检查力度,那些重污染企业因环境成本内在化,丧失了原有的竞争力,其产品需求逐渐萎缩。这样将促使国外公司在我国减少生产地生产外在性产品的生产或转移到世界其它环境标准较为宽松的地区。 3.环境成本内在化改变了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 考虑环境成本后,污染密集型产品的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下降,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环境成本内部化使污染严重的产品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下降。同时,随着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某些不利于生态环境、不利于人类健康的产品的生产将受到限制,需求将萎缩,甚至被淘汰;对于廉价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来说,发达国家则通过进口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型产品,把污染物以“合理”买卖的形式留在发展中国家,结果是改善本国环境质量,代价则是导致国外环境恶化。一些学者论证了美国污染控制计划已经引起了美国贸易模式的变化——进口更多污染消除成本高的商品,从而减少对国内自然资源的消费。发达国家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消费通过进口逐渐被满足。“环境成本转移”发生的根源在于环境成本没有内化到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中去,随着资源使用价格的纠正和各类规章的建立, 这类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绿色产品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绿色产品是指对生态和环境无害、少害或可回收循环使用的产品。环境成本内部化后,企业将不得不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改进原有的生产技术,引进和开发治污技术,从而增加了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需求,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环境成本内在化影响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来源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成本,二是企业提供产品的差异化(质量、性能、品种、品牌、服务等)。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实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成本和企业产品的差异化情况,进而影响企业竞争力。对贸易依存度大的企业影响较大。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不仅受到国内环境成本内在化措施的影响,而且受到贸易国以及国际组织环境标准的影响。政府在制定环境政策或草拟环境标准时,国内对政治、经济有影响的势力将施加压力,相应地,政府所制定的环境标准,也将有利于国内主要行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而国外厂商只能被动地服从。所以,一国采取的成本内在化措施,可能在无意中给外国厂商的成本压力更大些。所以,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往往比那些只生产国内产品的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环境成本,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受到削弱,甚至导致终止产品的生产和贸易。环境成本内在化对产品差异化的影响主要决定于产品的本身的性质。如果产品是环境友好的产品,则受到环境成本内在化的影响就小,甚至可能因此而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

贸易环境论文篇7

[摘 要] 本文主要阐述在贸易自由化情况下,中山市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呈现出的特点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山市近几年工业“三废”排放情况和变化趋势,通过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分析,对中山市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途径提出建议。 【论文关键词】 贸易与环境关系、和谐发展、途径 一、引言 贸易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贸易与环境之间矛盾的关系,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贸易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循环经济,健全民主法制制度,来实现有效、综合地利用资源,改善环境,使贸易稳定、持续、健康地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目的展开对中山市近几年的贸易与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其和谐发展途径的思考。 二、对外贸易与环境现状 1.对外贸易现状 (1)2011年~2006三年期间实现GDP值和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根据中山市近几年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1年至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610.14亿元,817.56亿元,1036.04亿元;中山市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均逐年增长,实现了对外贸易顺差,并呈增长趋势。据海关统计,2011年进出口总额156.21亿美元,增长19.0%;2005年进出口总值18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7%;2006年进出口总值231.32亿美元,增长23.4%。贸易市场以欧洲、美国、香港为主,市场单一,贸易依赖性较强。 (2)加工贸易进出口发展较快,但质量有待提高。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出口占主导地位。2011年加工贸易出口额73.32亿美元,增长16.4%,占全市出口总额的73.4%;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86.00亿美元,增长17.3%,占全市出口的70.4%;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109.26亿美元,增长26.6%,占全市出口的70.0%。从出口商品看,2011年至2006年三年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鞋类、玩具、塑料制品、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出口额呈现上涨态势。这其中有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产品进出口,也有部分属于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对环境污染较大的产品加工与出口。 由此可以看出,中山市对外贸易策略正从以资源型出口战略为主、以量取胜,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2.环境现状 2011年至2006年三年间,中山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10个,总投资4.71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1%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4.8%、87.6%、87.4%。全市33.4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中,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4.9%、86.8%、66.9%;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4.7%、66.9%、71.7%;三年饮用水质达标率100%。 近三年,由于经济规模扩大,中山市的工业三废排放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1年至2006年三年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2923313、2538970、2671637万立方米;烟尘排放量为3159.36、6869.63、7924.50吨。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为6348.54、8410.18、9543.7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是25.62、30.91、35.00万吨。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中山市在经济扩张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体现在经济资源的无限需求与生态资源的刚性供给的矛盾,在追求贸易的数量中对环境带来的负效应。 三、对外贸易与保护环境实践的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自由化贸易的内在增长要求资源无限地供给,而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体系决定了资源供给是有限的,因此,环境保护问题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地位凸显出来。自由化贸易与保护环境的实践对中山市发展对外贸易和改善环境带来启示。 1.发达国家的环境成本占其工业成本的比重非常低,环境标准低不是导致失业率上升。如美国1989年消除污染的费用,占制造业产值的比值是0.5%。因此,中山市可以利用自身的劳动力、对外贸易政策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发达国家资本要素流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金供需矛盾;但要重视生产技术的引进及相应的配套治污措施,保证中山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贸易实践表明,环境标准高的投资组合的经济业绩要优于环境标准低的投资组合的经济业绩。对外贸易中,要注重研究、引进和发展适合中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 特点的、环境标准高的投资组合,更能取得好的经济业绩。 3.环境成本被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的特殊贸易结构所导致。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制定了污染控制计划并影响其贸易模式的改变,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专业化开采自然资源的贸易结构,又没有足够的资金治理环境。所以要注重对外贸易结构,把环境成本考虑到经营成本中,引进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 4.Suri和Chapman(1998)通过将人均收入相似的国家比较发现,收入分配扭曲、文盲率高、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缺乏民主的国家的污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因此,要注重民主制度、法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公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公民所享有的必要权利和责任,改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民主法制制度,加快人们努力向更高质量的环境转变的进程。 5.贸易使各国人民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得到好处。如果出口国(一般是发达国家)国内环境治理成本较高,会把含有较高污染物的商品,出口到废物处理价格廉价的国家(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给与对方补贴。这种交易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但是这项交易对进口国造成的环境损失不一定能被这项交易带来的经济效益所弥补。把环境成本的外部性作为环境要素禀赋,来考虑贸易自由化中的比较优势,就会在贸易中获得真实的福利效应。 6.在自由贸易中,把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物的防治等环境成本适当地反映在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中,可解决贸易与环境的冲突。20世纪90年代后,环境成本内部化手段逐渐发展为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推广ISO14000等新型经济手段。因此,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把环境成本纳入经营成本,适当地反映在市场价格中,更能体现对外贸易的本质要求。 7.“复杂关系理论”认为,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经济结果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规模效应是指国际贸易规模增长增加了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扩大出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小于规模缩小的进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该国结构效应为正,反之为负。技术效应是指贸易促进了专业化分工,经济增长,人们收入增加,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外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不断调整贸易结构,有效配置资源,引发结构效应和技术效降低环境污染,使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 四、中山市对外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途径 中山市是位于珠江口西岸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其发展目标是建立一个生态、投资环境良好的宜居创业城市,和以伟人孙中山先生故里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对外贸易与环境和谐发展可以有以下途径。 1.利用对外贸易,优化产业结构,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在现有的对外贸易基础上,积极引进较高的环境标准的投资组合,和电子信息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如IT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国际商务和现代物流业,开发具有中山魅力的国际旅游资源。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严格执法 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树立企业经营全过程环境保护的观念,杜绝 “先污染、后治理”的苗头。 (1)开展全市的环境保护教育和清洁运动,推动环保机构、学校、公司参与环保活动,鼓励每个人对环境负责。 (2)把环保工程建成为环保教育基地,组织员工、学生参观,接受教育,在社区建立废旧物品回收兑换中心。 (3)坚决制止在公共场所的污染环境行为,违者严格执行惩罚制度。 3.注重民主政治、法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建立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使人民具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改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增强政府服务意识,改善生态环境,焕发企业的生机与活力。改善知识产权、行政、法律等软环境,向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经济模式调整,建立生态文明城市。 4.跟踪国外环境信息动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标准。建立有关环境研究与保护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收集和研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环境信息,为中山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和检验标准提供参考。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中山企业进行环保技术研发,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实现现代化的污染减排。对采取措施、有效进行清洁生产的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补贴及资金支持,对积极发展环保和清洁生产技术并有成效 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和推广,对生产高能耗、高物耗设备与产品,实行限期改进与淘汰制度。 6.加大排查污染源的力度,将治理污染的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中,如开征环境税、细化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节约资金、能源、预防污染,实现清洁生产,对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树立中山企业出口产品的“环保形象”。 7.强化政府的环境管理职能,赋予其行政监察行使职能,以预防为主,积极细化并推行环保制度和法律。将环境监测管理部门赋予更大的监察行使职能权利,依法惩处贸易活动中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积极为环保达标企业争取国际绿色认证,限制、禁止生产、出口或进口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帮助减污排污达到合格标准的企业疏通流通渠道,拓宽市场,实施优惠或倾斜政策。

贸易环境论文篇8

(1)我国出口贸易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我国出口贸易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仍为出口的主要特征,出口产品大多属于资源消耗较大、污染较严重产品。我国这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模式,消耗了我国大量的能源,导致我国资源日渐贫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环保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单位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工业生产总值所产出的固体废物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废水污染物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6倍、日本的7倍之多。此外,加工贸易比例重大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2.1%。但是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绿色技术型产业十分落后,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这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

(2)进口"洋垃圾"严重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2007年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曾报道过:在欧洲被称为欧洲垃圾集装箱的英国,每年都将大量的废物垃圾倒入我国,已经造成严重污染,并严重威胁我国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而更出人意料的是,英国大型出口洋垃圾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英国环境问题,还给英国相应的企业带来额外的巨大利润。2012年12月,英国《每日日报》报道,由于被中国拒绝,几百吨的生活垃圾被运送回英国。再如,西班牙出口到我国的果汁包装集装箱由于含有残留果汁,聚集了5.5万多只苍蝇;荷兰出口到我国的30个集装箱中,共发现近800吨的走私城市垃圾;另外日本大多企业也为了降低自己在日本处理废物垃圾回收及加工的费用成本,将收集来的废旧塑料等废物垃圾卖给我国企业来处理。更触目惊心的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高达5亿吨之多,而其中70%以上都经各种途径运入我国。近年来,走私"洋垃圾"入境问题并未得到遏制,频频发生在我国各地区。"洋垃圾"的跨国入境,不只是给我国垃圾处理增重负担,而且还给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

(3)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我国转移

首先,由于我国市场准入标准和环境法规比发达国家宽松且不完善,我国一些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产业转移的质量重视程度不够,为了加快经济增长盲目的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只看数量上的快速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忽视了提高产业转移的质量问题。相反,目前发达国家由于环境法规及环境意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这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一些在本国禁止使用、销售的工艺落后型、污染严重的产业向我国转移。其次,由于我国目前发展过度依靠资源环境和廉价劳动力优势,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制造业,而我国由于核心技术等的缺乏,造成我国制造业目前高投入,高能耗,低利润。例如,近年来我国珠三角地区FDI流入量得到迅速增长,珠三角生产规模随着不断扩大。然而,由于FDI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额流入珠三角给珠三角经济带了新活力的同时,也使得珠三角许多地区"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大幅度的增加,珠三角环境污染日益严峻。

2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1)逐步完善环境政策,加大执行力度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包含调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内容仍然不够全面,不够完善,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法律法规。并且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存在一些标准不明确,甚至于与国际惯例某些条款不统一等问题。面对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状及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我国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内容及标准,制定与国际环境标准相一致的、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及其相应的执行标准、惩罚力度等。例如针对前面提到我国进口洋垃圾现状,我国可以严格制定禁止和限制"洋垃圾"进口相关法律法规,细分"洋垃圾"的分类标准;明确违法进口"洋垃圾"的企业的处罚标准,并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人员责任标准及相应的徇私惩罚。

(2)转变我国外贸增长方式

一方面,我国应加强对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紧密跟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技术,并通过对先进科技技术和工艺装备的引入,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以提高对外贸易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另一方面,在日益呼吁倡导节能减排,我国也应该鼓励企业研发节能降损、资源高效循环再利用技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此外,我国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中高端产业延伸,并加强环境的保护,引导加工贸易向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优化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

(3)控制国外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

贸易环境论文篇9

1.电子商务的概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以Internet作为网络交易平成一系列以商品贸易为中心的各种经济事务活动的交易方式。它不仅仅作为交易的方式,也是一种传播商业信息的媒介。电子商务充分体现了高效性、开放性、全球性、低成本等特点,突破了传统经济贸易方式的缺点,尤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电子商务的特点。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是现代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现代电子商务提供了多方面的技术支撑,包括信息的处理和存储等硬件技术服务,还包括软件网络贸易程序设计、信息传输及网络维护等。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衡量企业电子商务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才能获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电子商务中应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拥有最先进的技术和知识,能够为经营者提供智能化的贸易管理和交流平台,充分体现了贸易活动的智能化。智能化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中不再只是以产品的数量作为贸易活动的重点,而更多的体现在对知识和技术的拥有作为分配财富的关键点。电子商务中的贸易更多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现代电子商务的应用体现了网络贸易的优势。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媒介的网络贸易能够大大降低贸易双方的贸易成本。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技术的优点得到了充分体现。经济贸易双方均可通过网络资源获得有利的信息资源,找到适合交易的对象,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网上信息的交流和商业洽谈,大大降低成本。网络的高效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办公实现了客户间文件的传输以及订单的办理订购、洽谈、签约等各项贸易手续,带动了商业活动各个环节的高效率完成,大大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更大程度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电子商务在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在我国国际贸易领域中,电子商务应用的外部因素。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法律保障,然而在我国由于电子商务的相关立法比较滞后,导致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相对较低。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指导性文件,没有统一的规范,对于交易双方都存在着贸易的风险,并且容易引起贸易纠纷。从全球范围来看,国际上对于电子商务的管理也去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这样在各国及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过程中便存在了屏障。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将成为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商务的应用存在着物流不畅的问题,阻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管理较为分散和多元化,缺乏统一的管理,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物流行业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容易造成物流的不畅。此外,物流行业的硬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无法顺应电子商务信息化的潮流。

2.我国国际贸易中外贸企业本身在应用电子商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外贸企业国际贸易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网络规模较小。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电子商务应用的一个重要前提,而我国的外贸企业中计算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任然有限,这些使得外贸企业信息化基础较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电子商务应用的范围狭窄,程度低。我国的企业中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应用水平较低。外贸企业中建立电子商务体系并广泛开展业务活动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三、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促进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对策

1.针对电子商务外部环境问题对应的政策。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基本保障,同时法律法规的建立需要与国际接轨,便于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为贸易参与者统一的行为规定便于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此外,健全的法制法规可以为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营造更好地贸易秩序,让贸易活动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和完成。建立完善的信用保证体系,为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提供信用保障。信用体系的建立需要商务部门、工商部门等相关政府部门的协商,同时需要银行等机构进行完善的资金流动记录及企业信用状况的监督和记录,各部门协调统一制定信用度评定标准,及时对各企业进行统一化的信用度评定,并对各企业的贸易行为及时监督,对其信用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认定。

2.投资企业网络信息化基础建设,扩充人力资源,提高电子商务的利用率。

外贸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加快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电子商务的利用。企业本身需引进相关的硬件设施,聘用并培养合格的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学习和借鉴应用现代电子商务进行贸易活动的企业成功案例,并结合企业自身管理特点和贸易主题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充分的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3.抓住国际合作的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交流以及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

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了经济全球化,跨越了国家和地狱的界限,但是也产生了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各国有关部门加强对话合作解决。同时加强国际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经验技术等的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商务技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施,不断促进我国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经济中的应用和完善。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起到了影响作用。

四、结语

贸易环境论文篇10

【关键字】贸易,对外贸易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自由流动趋势的加强,这一发展战略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尤其在当前贸易争端频发,并且我国承诺WTO保护期期满的严峻形势下,我们应着力于拓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 2006年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而言是不平静的一年。一方面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但同时也伴随着与贸易伙伴国越来越频繁的贸易摩擦,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持续了近半年的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据世贸组织统计,中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另一方面,至2006年12月11日,中国入世5年保护期宣布结束,这意味着金融、汽车、农业、电信四大行业将降低关税乃至完全放开市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压力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遭遇困境 长久以来,为自由贸易学说提供理论依据的就是比较优势学说。不论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比较优势学说,还是赫克歇尔-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都强调了只要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进而交换,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利。在自由贸易的前提下,这些理论证明,基于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能得到更多的好处。很多经济学家也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当将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其贸易战略的理论基础。“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违背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发展的绩效就会很差,将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反,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了遵循比较优势的战略,经济就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我国基本上是以劳动要素和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也即出口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一优势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仅2006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出口商品额达6912.2亿美元,其中90%以上属于工业制造品。 然而,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来看,这种比较优势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的。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我国这种以劳动力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正在遭遇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贸易条件日趋恶化 首先,随着社会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产结构的升级,人们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逐渐下降,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所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空间正在被不断压缩。其次,由于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也都为发展中国家所有,而且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进入门槛不高,因此,同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再加上我国国内各厂商之间“割喉”式的价格战,更是严重影响了相关产业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二)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使得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 我国一直被认为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成效的逐步显现,以及老龄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在逐渐减少。另外,由于我国国内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单位产品的工资成本正在不断上升。同时由于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者对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导致企业将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的压力。另外,由于各发达国家都认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侵害了其产业和劳工福利,因此都在采取各种贸易壁垒(如SA8000 社会责任标准)来保护其国内产业及利益相关者,令我们的低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难以继续。 (三)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抑制了我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提高 一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直都是强调数量增长 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产量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资源,从而限制了其他产业的要素投入,不利于其他产业的提高。在世界制造生产链中,我们往往也只能参与到其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环节,居于对应价值链的末端。就企业来讲,主要体现为利润率低,对特定市场的上下游环节依存度较高,抗风险能力低。因此,在这个所谓“中国制造”的游戏中,我们得到的仅仅是一部分劳动力就业及极为可怜的利润份额,这样的发展显然不利于中国纺织业的产品升级和长期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四)要素替代进程的加快,致使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失去其比较优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资源自由流动,技术进步及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推动了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新材料对资源的替代以及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数量不足的弥补,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二、拓展比较优势空间,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这一状况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存在。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仍然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我们应当把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不断地积累资金和技术,提升资源禀赋结构,为产业的逐步升级打好基础。为此,我们可以通过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含量,或者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和高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来继续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外贸出口增长空间。另外,虽然当前我们在货物贸易方面摩擦加大,但服务贸易遭遇到的摩擦很小,而且可以获得相当的回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丰富劳动力资源和低价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来发展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这也符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当前制约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使我国大量的非技术性劳动力向技术性劳动力转化,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先进的劳动密集型转变,将单一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通过提高生产率转化相对成本(生产率/劳动成本)优势,从而为今后充分发挥我国经济比较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促进产业升级提供条件。 (二)通过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一个国家或其特定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基于比较优势而形成的一国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单纯的比较优势不能形成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几种具有竞争优势的是具有垄断性的资源和技术,创新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关键。但现在总体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比较低,国际竞争力还主要体现在由低人力资源成本主导的劳动密集性进出口产品上。因此,面对保护期之后多元而白热化的国际竞争市场,我们应当在发挥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来提升竞争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更好地应对当前的新形势。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指出,在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中,一国的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因此,一国竞争优势的取得最终落实到其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改善之上,所以我们可以从我国的产业布局整体来把握竞争优势。 首先,整合资源,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中国的持续高速增长,基本上还是一种外延粗放以规模取向的简单增长方式,与国际竞争力提倡的以效率、质量、环保取向的内涵集约式增长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整合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经济在高效率水平上运行。并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去“抢蛋糕”,在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其次,着眼区域经济,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将那些产品关联性强,价值链长的产业通过整合,形成区域性产业集群。通过集群内部技术外溢、资源共享达到 成本降低,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后,积极引导,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存在有技术外溢和“干中学”(Learn by Doing)的效应,但是我们仍然要强调高新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开发,而这正是我国当前国际竞争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产业化,来发展自己国家在未来具有竞争能力的战略性产业。 (三)采取必要的贸易保护政策,维护我国国家及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 目前各国在发挥比较优势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贸易保护,我国总体仍缺国际竞争优势,WTO保护期满之后,市场准入门槛降低,国内市场市场化程度提高,外汇体制更加开放,因此当前我国在宏观上实行适度的贸易保护仍极其必要。但是,在相关产业的选择上,我们应当运用战略性的眼光,选择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产业链长的产业,尤其是某些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以及高技术的战略性产业。另外,在政策手段也应有所选择,不是一般性的保护幼稚产业甚至保护落后产业,而更应注重其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开发能力上。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就总体和长远而言,自由竞争和市场配置资源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的政策导向还应始终致力于营造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上。 三、结语 WTO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在世贸组织所处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都会进一步增加。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会继续把中国的经济发展看作挑战与机遇,因此,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争端案件可能会进一步增加,这将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要面临的国际贸易的新环境。为此,我们应当在遵守WTO规则之下,着力于拓展原有的比较优势,将比较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