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设计十篇

时间:2023-04-09 11:37:29

背影教学设计

背影教学设计篇1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指导学生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能体悟到这种情感不是靠老师的讲解可以达到的,本设计以“情”为主线,通过设置情境——感知亲情——感悟亲情——表达亲情等教学环节尽可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中感受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真挚至诚的亲子之爱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设计步骤】

一、初读课文,感知亲情

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着力表现的是什么,从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读了课文之后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又是什么。

前两个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引导学生大致达成以下共识:本文主要写了在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的情况下,朱自清父子浦口送别的事,着力表现的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父子亲情。

初读感受可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必多加评论。

二、再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感受亲子之爱

1.速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课文是通过着力描写什么来表现主题的?题目“背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后明确:文章通过着力描写父亲的背影来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题目“背影”在文中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2.跳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背影的文字,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文中出现几次“背影”?哪个背影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明确:总共四次:最感人的是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3.细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小组讨论:这段文字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达到感人目的的?

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作适时的点拨,引导他们谈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阅读体验:

本段文字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是因为作者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写父亲,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在写到父亲攀爬月台的背影之前,有对父亲的肖像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父亲当时的穿着是非常简单朴素的,这和当时家中光景惨淡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如此惨淡光景下,我却有一件“紫毛大衣”。爱子之情可见一斑。“父亲是一个大胖子”暗示其攀爬月台的艰难。

背影的特写镜头运用了细腻的动作描写,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聚焦中,形成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除此之外,这段文字中还有父亲的几句简短的话,朴实却很感人:“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但父亲觉得自己还应为孩子做点什么,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叫孩子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可见父亲对孩子的关怀是多么的无微不至。“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见父亲担儿子路途安全,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进去吧,里边没人。”——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一位“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4.再次深情朗读这一段。

5.作者除了在第六段中提到了背影外,文中还有三处提到背影,请说说它们的作用。

6.刚才同学们已感受到了文中父亲的语言虽简洁朴素但很感人,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吗?找出来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二)领悟念父深情

1.父亲对儿子的爱,我们已经感受得比较深切,父亲的背影也已镌刻在作者的心田上,可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是否是作者在与父亲分手之后就写下的呢?时隔多少年?(七八年)

2.什么事情是朱自清记忆的触发点,让他情不能已地写下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呢?(一封信)

3.齐读信件内容,点拨关键语句。(恐大去之日不远矣)

4.静心体会作者当时读这封信时,内心对父亲的情感应是怎样的。(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感动、怀念,又有对当时因年轻不大理解父亲—片深情的自责。)

5.作者自责的心情可以从文章的哪些语言中感受到?

最后教师小结:同学们,当我们年轻时,个性张扬的我们也许会不懂得父母那蕴含在细微言行中的深沉的爱,当我们长大成人,自己为人父母时,甚至是经历了坎坷的人生后,我们才开始真正懂得感恩,但这时我们的父母已垂垂老矣。所以让我们现在就去发现和理解他们,并尽自己所能回报他们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吧!

三、回首课文,深入探究

《背影》写的是父亲送别远行儿子时的一番情景,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也朴实简洁,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深受感动,此文也成为抒写父爱的经典名篇。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再次深入地品读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可从文章语言、思想感情、材料选择、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探究。

四、深情回眸,表达真情

背影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互联网 + 会计”;会计专业;网络技能

“互联网 + 会计”背景下对会计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如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完善等,这都是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当前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还存在很多欠缺之处,影响到会计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不利于会计岗位的实践,对此,本文主要基于“互联网 + 会计”背景下对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展开研究。

一、“互联网+会计”的内涵

所谓“互联网+会计”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与会计行业进行交融,形成会计发展的新模式,而且,在“互联网+会计”的影响下,会计本质和内容也发生改变,内容更注重于服务,而会计本质则体现在互联网,将互联网技术与会计紧密衔接到一起,创建一套全新的会计服务系统,实现会计工作的服务化、互联网化等,提升会计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会计行业的飞速发展[1]。

二、“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欠缺

在“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要求也明显提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需要教师掌握更为专业的会计知识,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尽快融入到会计行业中,成为“互联网+会计”领域的新生力量[2]。但当前“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存在很多欠缺之处,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互联网+会计”行业的发展。例如,一些学校为“互联网+会计”专业学生开设的网络课,但未能将“互联网+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效结合,从而造成理论实践脱节,如,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互联网+会计”的知识,非常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将大量的“互联网+会计”知识灌输给学生,但实践课程教学却极少,学生未能将“互联网+会计”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中,过多的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整体教学效率不高,而且学生在没有掌握有效的网络技能情况下,也将很难应对“互联网+会计”岗位。另外,“互联网+会计”背景下对学生计算机技能知识教学也非常重要,但看当前“互联网+会计”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一些计算机小的网络故障问题不知如何下手解决,例如,网线掉落、打印机不会使用、网络版会计软件不会安装操作、计算机IP地址不会设置等,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发展。

三、“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策略分析

(一)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实践课程教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在“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经常忽视实践课程的操作,对此,必须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应“互联网+会计”的发展需求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课程教学[3]。“互联网+会计”专业不仅仅是会计专业,更需要学生掌握相应的互联网知识,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网络技能,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建立虚拟的网络实践平台,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一方面通过该平台的使用可以提升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网络的运用能力,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各种网络小问题。另外,为了迎合“互联网+会计”专业的发展,在教授学生大量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培养学生对网络的管理、维护、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教学可以通过采取案例、任务驱动、合作学习、启发式等方面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并配合学生实践操作,从而实现项目实践教学的多样性,不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教学中,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其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真正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为踏出校园走入“互联网+会计”领域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也为“互联网+会计”领域的发展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有效进行过程考核

在“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学习方法也有所改变,应打破传统的学习方法,结合互联网与会计技能共同学习,当然,学生学习方法是否合理与教师的引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课件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4]。例如,利用项目驱动实验项目的方式,操作过程中应做到以实践操作为主,教师授课为辅的原则,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切实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会计专业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网络疑难问题让学生实践解决,网络不通不仅会影响到互联网平台的正常运行,同时也会影响会计服务,而在网络不通的情况下将如何解决呢?造成网络不通的原因都有什么?一系列的提问带领学生走入实践课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到如何运用“互联网+会计”会计软件,同时也学会了一些网络技能,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相比于以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方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受到“互联网+会计”的影响,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内容也会有所改变,因此,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能再循规蹈矩的应用传统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帮助学生快速学习到相关技能[5]。“互联网+会计”标志着会计工作走向电算化,而算化对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有着一定的考察,因此,在“互联网+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应积极编入计算机技术、会计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知识,应从“实用”角度出发,结合学生掌握网络知识能力的特点,结合“互联网 + 会计”对会计人员的网络能力要求,紧密跟随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授课内容的选取应做到强实践、弱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模块化任务为驱动,精心选取理论学习内容和实训操作项目。如,网络传输介质、计算机网络基础、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互联网接入技术、会计软件安装等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 + 会计”背景下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教学,更应重视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尤其是对会计软件的安装操作必须熟练,否则很难适应互联网时代会计的岗位发展趋势。希望通过本文对“互联网 + 会计”背景下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的分析,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纪海荣,潘安琪.信息化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J].知识经济,2016(22):170-171.

[2]张军强.“互联网+会计”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网络技能知识教学探讨[J].陕西教育(高教),2016(10):30-31.

[3]黄燕芬.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会计教学的新理念[J].现代经济信息,2016(05):395.

[4]秦荣生.“互联网+”时代会计行业的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12).

背影教学设计篇3

一、文本字体的大小

文本字体首要作用是呈现教学知识。由于电子白板的尺寸比传统多媒体银幕小,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改变以往观念,适当增大字体的字号。笔者通过教学实际发现,一般中小学教室中白板字体字号设置在28~36号之间即可。28号以下的字体远距离学生很难看清,36号以上的字体会显得没有紧凑感和美感,页面呈现的内容也会大大减少。一般标题性的内容可以设置32号字体,两级标题可以分别使用36号和32号字体,具体内容可设置28号字体,这样的设置会让不同的字号在同一页面既有层次感、标题突出,又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结构的把握(如图1所示)。

二、文本字体的搭配

传统多媒体的银幕亮度较低,字体选择上要尽量采用笔画丰满的字体,像宋体、仿宋体等笔画粗细变化比较大的字体显示效果会下降。依托于短焦投影机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亮度明显高于传统多媒体,在字体选择上范围较大。除了常用的宋体、楷体、黑体等,可以通过交互功能手写,也可从网络中下载其他字体以满足教学需要。例如,方正字库中有上百种字体可供免费下载,这些种类的字体完全可以满足教学的各种需要。字体的选择要首先考虑像黑体、隶书等笔画丰满的字体,可以保证远距离的学生也能看到清晰的字体。其次是选择易读的字体,难识别的字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特别像草书、行书要尽量避免,艺术类字体只适合于大型字号的标题。第三是要综合运用不同的字体。在教学过程中,从头至尾使用一种字体会显得单一乏味,过多的字体则会显得凌乱、没有条理。一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用2~3种字体。对标题和具体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字体加以设置,白板的内容则会显得有条理、有层次、有美感(如图2所示)。第四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字体。例如历史教学中,隶书在秦朝时就已经出现,秦朝之后成为社会的主要书写方式和书法典范,在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采用隶书的字体则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3所示)。汉朝以后楷书占据了正统地位,这段历史的学习可采用楷体。美术、书法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利用从网络中下载的字体满足教学的需要。

三、文本字体的色彩

在使用电子白板过程中,黑色字体最常用。在教学实际过程中除了黑色字体外,可以根据背景的色彩、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实际需要采用其他颜色的字体,以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首先,文本字体颜色选择要和背景色彩形成清晰的可视度,也就是与背景色彩形成反差和强对比度,这是字体颜色选择的首要目的。公认的十大可视度清晰的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搭配为:黑底白字、黑底黄字、紫底黄字、紫底白字、黄底黑字、黄底绿字、黄底蓝字、蓝字白字、绿底白字、白字黑字。其他的色彩搭配则会导致可视度下降。其次,文本字体的色彩要与背景色彩协调统一。也就是说,字体色彩在与背景色彩保持反差的前提下,色调的冷暖度要保持基本一致。红、橙、黄等暖色调和蓝、绿、紫等冷色调不要混用。例如,蓝色背景、绿色背景上不要用红字,红色背景、紫色背景上不要用蓝字等。如果有的时候确实需要两种冷暖色调不一致的字体放在一起,可以加上一种缓冲色彩,比如红字蓝底时,可给红字加上白边,使两种不一致的色彩不直接冲突,看着就要舒服些。第三,文本字体颜色要结合学习内容。例如,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在生物的学习中可以采用;红色象征着勇敢、革命,让人有端庄严肃的感觉,政治的学习中可根据实际使用;蓝色象征着大海、宇宙,在学习地理学科宇宙和海洋方面的知识时可以采用。在同一学科中,也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字体色彩。例如语文的学习中,学习散文时可用橙色或黄色等暖色调,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文雅、清爽的感觉;描写秋天的诗歌或者文章可用黄色的字体,让学生体会秋天的收获感;描写战争时代的文章可用红色的字体,让学生体会到革命时期那种严肃、紧张的气氛等。

四、文本字体的字形和效果

文本字体的字形和效果是指对字体进行倾斜、加粗、阴影、空心等处理,实现特殊的字体效果。教学过程中,电子白板的一个页面中不宜使用过多字体,需要强调突出的内容就可以通过对字体字形和效果的处理引起学生的注意,达到突出显示的目的。在字形和效果的使用上也不宜过多,过多的设置会让白板中显示的内容显得杂乱无章,影响整体性的把握。同时,像阴影、空心等效果会降低字体的清晰度,一般大的标题可以采用,小的标题或者具体内容尽量避免(如图4所示)。

五、文本字体的密度

文本字体的密度主要指字符间距、行距等。在字体的行距设置上,作为标题的字体行距可适当扩大,目的是让其和下面的具体内容有明显的区分空间。具体内容的字体行距一般为单倍行距即可,过大的行距会让学习内容显得零散、不紧凑,过小的行距则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在字符间距设置上,以标准间距最为恰当。对于字号较大的标题可适当缩小字符间距,以增强标题的紧凑感。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页面中整体文本的疏密。文本内容太多,没有留白的地方,则显得拥挤、重点不突出,不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习的效果。反之则会显得空大、无条理性。

六、文本字体的动画

在电子白板的使用过程中,字体的动画效果也是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文本字体的动画效果可以用Flash等软件来设计。一是重要或关键性的词语要通过动画来突出其重要性,可以通过动画来变化字体的大小、颜色,以起到突出显示、强化记忆的作用。二是填空类的题目适合用动画来呈现。动画的设计可以一改文字呈现的单一方式,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更好地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在引起学生注意的同时,更好地提高教学的课堂效果。

七、结束语

电子白板中文本字体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呈现载体,在运用过程中,要避免一个页面的设计过于复杂,学生无法识别重点内容;避免一个页面一种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统一的模式,有利于学习内容的美观性;避免只重局部忽视整体的设计,重视设计的整体性。文本字体设计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通过合理恰当的文本字体设计能够突出知识的层次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长胜.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S1):158.

背影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 艺术设计教育

一、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观点概览

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改革运动。多元文化教育主要通过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与其他的教育改革途径,教导学生熟悉自己的文化,同时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内涵与特色,积极对待其他文化,并最终在多重的标准系统中发展个人的能力。

本位主义的艺术教育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教育都重视多元文化的课题,文化素养之艺术教育也强调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而同属于艺术教育范畴的艺术设计教育,多年来强调技能与成果的训练,对于多元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应用重视不足。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国际化背景下对专业人才需求规模的扩大,以及对人才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多年来较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越来越不适应现今全球化背景下对于宽基础和跨领域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可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教学是艺术设计教育之课程教学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那么,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应用多元文化的教学内容是否恰当?应用多元文化的教学会带来哪些专业的学科问题?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待此种教学内容是什么态度?多元文化教学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最终会起到什么作用?这些应用性问题都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教学所要认真思考的。

多元文化教学与研究是近年来全球化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这也是现今国际背景下,顺应全球一体化趋势和人才竞争的教育研究重要课题。多元论述已逐渐成为艺术教育的迫切要求,多元的文化手段融入艺术教学的相关研究与教育实践正在国际范围内不断展开。

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艺术设计教育中引入多元文化教学的应用性问题研究时,应首先理解多元文化教育之意涵。归纳过去不同学者的意见,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各国都希望透过学校多元的文化课程,在统一与多样、主流文化与区域文化,以及移民文化之间筹谋出化解之道。同时寄希望于“全球教育”来改进竞争和对立,促进人类学习尊重与体认多元的观点。第二,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意指每个人在多重的标准系统中发展能力,它是教育改革、课程设计、多元发展、社会承诺的综合。而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在于参与其他文化之艺术活动,其目的是基于该文化的角度来了解此文化。第三,多元文化教育的界定关键在于“文化”,应该补充学生的文化经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认识自己的文化开始,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并籍此发展个人的多元文化性。第四,教育在观点上需要反应出多样的可能性,在内容上则需要反映出深度。若以多元化为教育目标,则课程就应该融入课程教育的整体中,需要多门功课合力接续,以及多元学科的交互连接来共筑这样的理念,最终形成一条连贯的发展链。第五,全球教育的课程发展特色中,“世界架构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是恰当和有效的学习媒介。在国家和跨国界课程发展中,课程的取向即多元学科交互连接的课程取向,课程的焦点在于跨学科的全球观点。其教学模式是教与学的多元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教育过去多出现于广义的教育范畴之中,应用在艺术教育(包括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范例并不多。多年来,各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约有五种形式:透过民族研究课程的开设,增进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具有双语或在双文化中运作的能力;重视学校环境营造,反映多种族气氛,而适应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协助学生获得参与主流社会所需知识、态度、技能与能力;把文化定义扩大化,主张除民族群体外,其他次文化团体(如妇女、宗教、阶级等)也应予以适用。

二、多元文化教学应用于艺术设计教育研究之争议点分析

虽然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观点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和多角度的研究,并以此带动了多元文化基础上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意识的逐渐形成。但是,在将多元文化教学带进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当中时,却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首先,过去的艺术教育理念基本上是基于单一文化背景、课程模式和教学框架,基本上立足于单一国家或民族区域,各国艺术教育议题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单一背景的文化教育对于新的课程建设与构架,在如何才能真正体现处理政治分歧、文化差异和多元价值等问题上都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其次,由于倡导多元文化教学可能会磨灭科目的系统架构,从而使该科目逐渐不复存在,原因是因为强调艺术教育的文化多元性,而导致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降低。因此,若在意识形态上迷失于多元价值而造成价值混淆,或因重估知识而忽视理智的重要性,那么就容易使艺术教育成为无目的的、片断的、相对主义的教育导向与方式。最终会出现对其进取性与学术性不足的歧异。

三、多元文化教学之前期研究成果及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如何能通过有效的研究,把多元文化的教育真正应用到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中来。通过归纳不同的研究结果,可以将影响多元文化教学应用于艺术教学课程建设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多元文化教育之目标层面的因素。因为平等对待他人文化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课程的制定应以“文化”为核心概念,从全球教育的视野和跨学科的观念出发,推动主流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融合和多样化发展,并通过这样的发展开创自己的优质文化;第二是授课对象因素的影响,这是应用多元文化教学于艺术设计教育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学校的学生来自各处,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族群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多元文化课程的内容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避免将全班同学视为同质性群体,要关注他们的差异性;第三方面是教师自身因素的影响。研究显示,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对于教师来说应增进全球文化观点,促进学生审视自己的文化遗产,教师还应引领学生检视创造性诠释在跨文化脉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进行多元的诠释,并最终思考何种全球性的视觉文化议题适合学生的需要;第四个方面是学科建构因素的影响。多元文化教育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就达到目的,多元文化课程内容应有效融入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之中。多元文化教育还应采用多元学科的全球教育融入方式,成为跨学科合作的建构,也就是采用“单一学科”与“科际整合”的融入方式来落实;第五个方面是课程研究方法的因素。此类研究多年来多以质性研究为主,近年来出现了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结合进行研究的趋势。因此在进行此类研究时,课程研究者应认真理清“质量并重”的研究方法有其严谨的方法论基础和设计步骤:研究中的文献探讨和文件分析不能混淆不清;研究设计与方法取径应相符;研究结果避免大量资料堆砌缺乏深入分析与讨论;重视概念的重组与理论的建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正确地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基于多元文化教学基础上的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增加课程教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若把由研究者来进行此类课题的研究转换成在研究者带领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行研究,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课程应用的时效性。因为艺术教学策略是活络多元的,师生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发展课程时,会发展出更富弹性和适用性的教学策略。而研究者与师生的共同参与也会加强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考的发展。过往的研究显示,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进行此类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因为行动研究是课程研究最具“实践取向”的研究方法,它能缩短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者就是参与研究者,他会将个人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延伸为“行动工具”。而不少课程与教学研究也都采用了调查研究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不同的教育与教学回馈,以此作为验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但是同时,由于这一议题的研究仍属于初探性质,在通过相应的方法来验证多元文化教学融入艺术设计教学的应用性问题的过程中,缺少实际的例证进行比照,所以多会呈现出研究者自我的评估与反省。以此作为检视此理论未来是否广泛可行的依据,与目前艺术与人文课程的应对指标上可能会存在差距。这对今后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四、本课题之研究思路框架

通过对以上的分析,笔者建议该议题的研究可采用行动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方法,对于教师和学生对单一课程和整体课程体系的多元文化教学,进行分阶段课程行动研究和调查研究。但是,在进行相应的研究时应认真理清“质量并重”的研究方法有其严谨的方法论基础和设计步骤;研究中的文献探讨和文档分析不能混淆不清;研究设计与方法取径应相符;研究结果避免大量资料堆砌而缺乏深入分析与讨论;应重视概念的重组与理论的建构。

背影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背景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73

高中阶段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高考考查科目,因此学生的学习重心大都放在文化科目的学习上,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而且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在所教授课程不受重视的影响下,不去积极主动的更新教学观念,造成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于形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有所改观,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始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视起来,学生、家长也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大环境影响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印象有所改变,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因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优化更新。本文就简单对高中信息技术及其教学设计进行概述,并结合教学实例简要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的相P步骤。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当前我们已进入了信息化2.0的时代,其涵盖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商务等诸多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发展的迅猛,及其普及程度之高,信息技术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方式。为了让学生更能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在高中阶段学校教育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极有必要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有着较大的转变。其中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高效信息技术课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样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趋于规范化,教学内容趋于系统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有所提高,而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教师需要尝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授给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不断更新,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也有所改改变,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体现”三个维度来对教学进行指导,以此来确定教学目标、任务、内容。这三个维度着重体现的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要重视整个教学过程及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方式方法,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同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在某一学科的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课程教学过程在进行充分的考虑后进行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预判,教师凭借教学经验,运用多种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先分析,罗列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由此确保在实际教学中能对整个课堂进行全面掌控,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有序的进行,进而能够较为高效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新课程教学的相应目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出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要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掌握教学设备的具体情况,如计算机的配置如何、学校网络链接稳定与否、投影设备正常运行与否,以便在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备的利用率趋近于最大化。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设计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如学生信息素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接受能力,以便教师更具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让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最后,教学设计还要对课堂评价进行充分考虑,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教学设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体现,教师首先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整体环境进行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知识,而教师要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例如,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时,可以设计小组教学的相关模式,也可以设计单独针对性教学的相关模式。以教材中“图像信息的采集加工”为例,学生在对本章节进行学习之前,对如何采集图像信息、加工图像信息并不算了解。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关的课堂教学环境,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组学习环境。

教师先在课堂上对如何采集图像进行讲解,让学生根据课程教材清楚了解到在进行图像加工前,要先采集作为图像加工的图像素材,让学生知道如何对图像素材进行采集,然后在具体的讲解如何进行图像加工,并向学生提供加工图像所需要应用到的相关的软件。在教师讲完图像采集、加工的基本知识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际操作,同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将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这样学生在操作中遇到问题就不会急于向教师求助,而是同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终将问题解决或将有疑问的意见保留,等实际操作结束后再统一向教师提出问题,让教师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积极主动,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展示出来,同时也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教师可以更为有效的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指导。

此外,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堂上,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前,教师要通过计算机及其相关设备向学生进行操作展示,针对图像采集加工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先讲解,给出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够保证学生更为顺利的完成实践操作学习。通过课堂环境教学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更为投入的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背影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 试验设计 近似建模 优化设计

一、前言

随着国内大学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更好地分配学校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成为了学校领导和授课老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作者结合《生命科学概论》的教学实践,选择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作为设计变量,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开展多目标参数优化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优化目标设定和设计变量选择

结合相关文献[1,2,3]和工作经验,选取教学老师的性别、职称、语速、该领域教龄这四个因素作为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设计变量。性别分类为男、女;职称分类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语速分类为慢、一般和快;该领域教龄分类为小于5年,5-10年和大于10年。根据不同的学科背景,学生可以分类为文科女生、文科男生、工科女生和工科男生。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分别记录不同背景学生教学前后在同一张问卷上的答题正确率。设定不同背景的学生,课后答题正确率高于各自课前答题正确率这一点,为约束条件。选择答题正确率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本研究的优化目标为:相比教学前,通过选择合理的设计变量水平组合,提高不同背景学生的答题正确率。

三、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DOE)[4]基于数值抽样,是优化分析的基础。主要作用有:识别重要的设计变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与趋势、确定最佳的变量组合等。实践中广泛采用的DOE方法有拉丁超立方、中心组合设计等。由于不同方法定义的设计变量水平、数量、分布等均有很大区别,因而DOE方法的选择会直接影响优化结果。因而本文作者参考相关资料[5, 6],选择正交数组法(OA)建立试验矩阵,形式为21×33,变量X1(性别)为2水平,水平值1、2分别代表男、女教师;X2(职称)为3水平,水平值1、2、3分别代表初级、中级和高级职称;X3(语速)为3水平,水平值1、2、3分别代表教学语速慢、一般和快;X4(教龄)为3水平,水平值1、2、3分别代表教龄小于5年、5-10年和大于10年。试验矩阵总样本数为9,如下表1所示:

表1:试验设计(DOE)矩阵

四、近似模型和数值分析

(一)近似模型构建

近似模型是用一个数学模型来描述一系列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的方法。对于优化问题,定义设计变量为近似模型的输入变量;定义优化目标为输出变量。上世纪70年代,学者Schmit第一次引入近似模型方法用于结构件的优化设计,加快了优化算法的求解速度,同时提高了分析精度。常用的近似模型方法有响应面、神经网络模型、克里格(Kriging)模型等。克里格模型基于空间插值,针对设计变量和水平值范围较小的问题有良好的拟合性,故本研究采用此方法建立近似模型。定义设计变量X1、X2、X3、X4为输入变量;定义Y1(文科女生课后问卷答题正确率)、Y2(文科男生课后问卷答题正确率)、Y3(工科女生课后问卷答题正确率)、Y4(工科男生课后问卷答题正确率)为输出变量。

定义不同样本点时,Y1、Y2、Y3、Y4真实值与预测值的差值为样本偏差。本研究设定0.02为允许的样本偏差上限,具体样本偏差分布如表2和图2所示。图2横坐标代表样本点区间,纵坐标表示样本偏差。

表2:近似模型预测值VS问卷真实值

图2:样本偏差分布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在样本区间,所有Y1、Y2、Y3、Y4的样本偏差均没有超过偏差上限,进而判断近似模型的精度符合要求。工科女生课后答题正确率Y3的样本偏差较大,在样本点1、3、4、6、8处的样本偏差为0.02;工科男生课后答题正确率Y4的样本偏差较小,在样本点3、6、9处的样本偏差为0。以上分析可作为最终判断优化结果的参考。

(二)近似模型方差分析

对于优化问题来说,不同输入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与输出变量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方差分析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贡献量分析,寻找对优化目标影响最大的设计变量;通过主效应分析,分析设计变量如何影响优化目标等。从图3可以看出,设计变量X2对Y1的贡献很大,大约85%,设计变量X1、X3、X4的贡献很小;设计变量X1对Y2的贡献超过90%,而设计变量X1、X3、X4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同理可以分析出设计变量X3、X4对Y3的贡献量均超过35%,设计变量X1、X2的贡献一般;设计变量X2、X3对Y4的贡献均超过40%,而设计变量X1、X4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图3:设计变量对优化目标贡献量图

从图4可以看出,设计变量X2在1-2的水平值域对Y1影响较灵敏;设计变量X1在1-2的水平值域对Y2影响较灵敏;设计变量X3、X4在1-2的水平值域对Y3的较灵敏;设计变量X2在2-3的水平值域对Y4影响较灵敏,而X3在1-2的水平值域对Y4影响较灵敏。

图4:设计变量对优化目标主效应图

五、优化设计

(一)优化问题描述

作者希望通过设计变量的组合,实现课后不同背景学生的答题正确率相比优化前有明显提高。由于优化目标设定为4个,Y1、Y2、Y3和Y4,故本研究是典型的多目标优化问题。用数学表达式可以描述为:

优化目标:增大Yk,k=1~m (1)

设计变量:libi≤xi≤uibi,i=1~4 (2)

约束条件:LkBk≤Yk,k=1~m (3)

式(2)中xi分别表示教学老师的性别、职称、语速和该领域教龄;libi、uibi分别表示变量水平值的上下限;不同背景的学生课后答题正确率Yk高于各自课前答题正确率Yk,为约束条件,LkBk为下限。由于不同的的优化目标Yk之间往往是相互冲突的,某目标的改善可能引起其他子目标的降低。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大多需要在不同目标之间权衡和折衷,使各子目标均尽可能达到最优。

(二)优化算法理论

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Pareto针对目标优化解集的问题,开展了研究。由于各个目标的相互冲突,优化解不可能是单一解,而是一个解集,即Pareto最优解集;对应的优化目标值被称为Pareto前沿。

图5:Pareto解集前沿

如图5所示,当和的优化目标均是最大化时,图中加黑部分即为Pareto前沿,所对应的解集为Pareto解集。

(三)优化分析与验证

在软件中编写优化设计模型 (见图6),选择NSGA遗传算法,经过200步迭代收敛,优化后的结果见图7。

从表3可以看出,采用NSGA遗传算法得到的优化值Y1、Y2、Y3、Y4,均比优化前有了显著提高;将算法预测的优化值与实际课后问卷调查值比较,两者误差很小。进而可以判断优化的准确性。

表3: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

六、结论

本研究按照多目标的思路,结合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试验设计、近似模型和优化算法,在满足约束的前提下,分析了设计变量对优化目标的贡献量和主效应影响。通过与实际课后问卷调查值对比,证实了优化的准确性。得出结论:

1.老师的职称会显著影响文科女生的答题正确率;老师的性别会显著影响文科男生的答题正确率;老师的语速和教龄对工科女生的答题正确率影响较大;老师的职称和语速对工科男生的答题正确率影响较大;

2.在其它设计变量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提高老师的职称,可以显著改善文科女生的答题正确率;男老师比女老师可以更好提高文科男生的答题正确率;老师的语速慢,或者教龄长,可以提高工科女生的答题正确率;老师的职称越低或者语速越快,工科男生的答题正确率越高;

3.当授课老师满足性别女、中级职称、语速中等、教龄10年以上的条件,不同背景的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均有了较大提升。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12jyxm489)

[参考文献]

[1]金艾裙.教师学历职称年龄因素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1,7(4):55~57

[2]马洪亮,曹传东,彭帮国.大学生学习质量影响因素初步量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3(9):24~26

[3]惠掉艳,段阿曼.高校教师个性特征与教学质量关系分析[J].中外企业家,2011,33(16):82~85

[4]邵磊,肖志忠,李军.基于SVM的鱼类胚胎冷冻保存试验设计[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9,30(1):101~106

[5]董殿波,张华山,王伟平.前期白车身架构优化设计[J].汽车工程,2010,32(8):682~685

背影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用语 有效性策略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的课堂用语是进行教学的工具,所以正确的教学语言尤为重要,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优美流畅、干脆利落的语言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师生间也做到情感上沟通交流,对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策略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课堂中某些教师的语言太随意,不规范,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口头禅“这个”“那个”等。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精心设计教学语言,一方面破坏学生学习的气氛,另一方面浪费学生的时间。再有,在课堂上教师常会用到“竖起耳朵大家给我听好了”“我再说一遍”,教师成了课堂的中心,很少和学生沟通交流,形成教师的“话语霸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与新课程改革是相悖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对于问题的设计缺乏思考,只提问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对于其他学生不闻不问,这就导致这些学生产生懒惰心理,久而久之,觉得课堂与自己没有关系,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二、构建有效性语文课堂语言的策略

1.精心设计讲授语言

有效的讲授语言对教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充分开展思维活动,并且将知识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方法充分展现出来。同时教师也要细心观察课堂,视学生的情况定讲授的内容,教师做好预设,何时何处进行讲授要有自己的把握。

教师要抓住课堂,首先要抓住导入环节。精彩的导入直接就将学生牢牢吸引住,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第一步。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有位老师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的:“在一次森林大火中,蚂蚁面对熊熊大火,迅速地结成一个蚂蚁团,伴随着一阵噼噼啪啪的声响,最外层的蚂蚁被火吞噬了。然而剩余蚂蚁团仍向前滚动着,最后滚出火海的蚂蚁只剩下了一小团……今天,我们同样要聆听一个悲壮感人的斑羚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动人的故事。”学生在聆听故事时,对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兴趣,就调动学习主动性。不同的课文,讲述的方式不尽相同,老师要针对不同风格的课文设置不同的语言。

2.巧妙设计提问语言

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设计提问语言,精准恰当的提问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文章多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我巧妙设计问题:“孩子们,你们看到父亲的背影会落泪吗?”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不必对学生的回答整合,趁热打铁问:“本文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父亲形象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我提出这个问题,学生积极思考:“作者为什么写父亲的背影,并且还落泪?”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这一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的父亲的“背影”,引导学生,作者在这样特定的家境、心情下,看到父亲落寞的背影,心里淡淡的哀愁,情难自禁落下泪来。

3.恰当运用评价语言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是对学生表现的评判,教师评价语言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影响学生之后的发展。教师要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赞扬,这不仅尊重了孩子,而且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当然教师要发自内心地鼓励,微笑要友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地在夸奖我。当然,一味赞扬是不行的,当学生对问题回答错误时,要及时给予否定,但要注意方法。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用不同的方法,有的直截了当,有的必须委婉。对于一个问题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方向性引导,让学生明白,这种问题应该从什么方向思考。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评价不仅限制于语言上,一个眼神,一个微微的点头,一个轻轻的拍肩,都传达了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的在意,师生在无声中进行善意温柔的交流。后进生从中渐渐树立信心,建立自信,慢慢敢于回答问题。

三、提升初中语文教师有效性语言的方法

1.转变语文教师课堂使用有效性语言的语言观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发号指令的一方学生是接受指令的一方。如教师常会用到这样的话语“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翻开课本第……页”、“下面我们学习第二自然段”,教师下命令,学生执行,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剥夺学生在课堂中主体的地位。如果教师换种口吻“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呀”、“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主体,在教师商讨的语气下,他们更能融入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好课堂语言商讨性的转变。其次,教师语言应由灌输式转向引导式。新课改要求学校教育的人文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方式也要有所转变,由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再有,教师的评价语言应由批判式转为建议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就像是猫和老鼠,学生害怕见到老师,教师的所有指令必须执行,回答错问题害怕被骂,学生没有自己的意志和追求。新课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人性化,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多鼓励少批评,给学生多提建设性意见。

2.提高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教师的语文素养是指教师的知识储备量、教师的表达能力及教师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娴熟的专业性语言,不能像口语一样平淡乏味,要丰富自身知识的储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教师要钻研专业知识,在教课中充分显示自己的知识面,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到教师渊博的知识,并从心底佩服教师,教师于无形中以才服人。学生更倾向认真听老师的课。教师还要丰富自己的语言,美化语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带给学生正能量的形象,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积极乐观的性格。

3.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

优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中学到知识,这是最理想的状态。教师要修炼自己的语言,多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如何表达,如何将语言表达与真实教学情境相结合。教师要美化自己的语言,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又如,要表达滚滚的长江边上树木落叶飘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的意思,后边的更富有诗意。所以教师要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温婉细流,时而波澜狂风,时而微风拂面。同时在评价学生时,温婉一些,学生更容易接受,要使得学生在语文教师的影响下爱上语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对自己严格要求,上好每一堂语文课,积极学习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

参考文献:

背影教学设计篇8

关键词:新媒体招贴设计;教学困境;改革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人们活动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招贴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式。在平面设计中,招贴设计应用广泛且作用巨大。招贴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在招贴设计教学中,教师承担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任,应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完成招贴设计教学任务。招贴设计综合性强、社会应用范围广泛且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其教学负担重且内容多样。分析新媒体背景下招贴设计教学困境并提出改革策略,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

一、招贴设计教学的重要性

当前,一些专业课的教学仍以以往的说教模式为主,这样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在新媒体背景下,招贴设计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在良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创造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强、具有大胆创新意识的招贴设计者。教师在招贴设计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新媒体背景下招贴设计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新媒体背景下招贴设计教学的困境

1.教学理念陈旧

目前,一些学校的招贴设计教学理念陈旧。传统静态的画面在新媒体背景下经过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处理变成了动态画面或者动静结合的互动画面,使招贴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复杂化,这就要求招贴设计者必须将图形设计和绘画充分结合。但是,当前招贴设计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难以将绘画基础与图形创意课程结合,导致学生难以设计出优秀的招贴作品。

2.教学方式不当

当前的招贴设计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重技轻艺现象,导致学生在招贴设计中对于软件应用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专业设计。不当的教学方式会对招贴设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阻碍,不仅导致学生进入认知的误区,而且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学生招贴作品的设计效果。

3.成品意识缺乏

在招贴设计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成果成品意识,对于教学成果的不当处理方式影响对学生设计执行与创新的能力的准确评估。甚至有部分教师仅仅重视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难以真正发现教学完成时学生良好的招贴设计成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在设计招贴作品的过程中只注重形式和内容的表达,但缺乏新意。在当前商业化的社会背景下,缺乏新意的招贴设计作品意味着会被弃之不用。在招贴设计教学中,如果教师缺乏成品意识,不仅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招贴设计意识,还会限制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新媒体背景下招贴设计教学的改革策略

1.加强培训,提升教师水平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逐步发展,招贴设计教学提高了对于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必须拥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引导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必须充分重视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具有过硬的综合素质。因此,笔者建议加强招贴设计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师融合传统教学方式和现代化教学理念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2.将基础绘画与图形创意课程紧密结合

基础绘画与图形创意课程紧密结合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将“图”与“画”灵活运用于招贴设计中,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单个课程独立教学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混乱的缺陷。只有将基础绘画与图形创意课程紧密结合,才能保证学生充分利用动态画面或者动静结合的互动画面形式表达招贴设计的思想和理念,设计出更优秀、更有新意的招贴作品。3.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在招贴设计教学中必须同时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和对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手段将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互动媒体、户外大型LED屏幕等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招贴设计的综合素质和设计水平,提高招贴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审美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升,为学生设计出优秀的招贴作品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招贴设计教学仍存在困境和弊端,教学质量亟待提升。招贴设计专业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保证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提升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以此改善教学成效,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优秀的招贴设计人才。相信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招贴设计专业教师将会获取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全面提高招贴设计专业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感知能力,促使学生设计出更为优秀的招贴作品。

参考文献:

[1]蒋燕.思维导图在招贴设计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装饰,2012(3).

[2]殷海华.高校招贴设计教学方法中多元化视觉艺术语言的探索.美苑,2014(6).

背影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三段式教学 ;特色模式;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99-01

隆林民族中学建校十多年来,始终把学校发展放在第一位,始终以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立足的生命线,办学规模日渐壮大,办学实力日益增强,学校已在全市的教育舞台上显露锋芒。

教学质量一直以来是衡量一所学校的最主要标尺,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命根子。因此,我们学校自建校之日起,就把目光投向了创建名校的宏伟目标,尤其是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探索特色教学模式使之促进课堂教学等方面下了许多功夫,花费了很大力气。多年来一直苦苦追寻和探索,采取了“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并大力推行年级学科小组集体备课,高效课堂教学竞赛等措施。经过十年的积淀、实践、提炼、优化、整合。最终,一个既代表绝大多数老师意愿,又比较切合学校实际的特色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了,它就是“读―导―练”三段式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这是隆林民族中学十多年来发展的重大成果,更是民中人智慧的结晶。

一、“读―导―练”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在联系

“读―导―练”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最具民色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科学规律,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它更适用于语文学科教学,因为语文教学历来强调“读”的功能,“读”是前提,更是根本。只有爱读、会读、懂读,其他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导”是教师的作用,既导“读”又导“练”。只有“导”得好,学生才知道读什么,怎样读;也只有“导”得好,学生才会练,练出好效果。“练”是学生的行为,它既是“读”的继续,又是“读”的结果。“练”是消化和巩固已学知识,也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环节。这就是“读―导―练”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共依共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安排,科学设计,把握分寸。否则会出现脱节,或者头重脚轻,或者顾此失彼,从而造成功亏一篑的后果。

二、“读―导―练”三段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

“读―导―练”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最具民色的教学模式,它体现了人们认知事物的科学规律,适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到好处地灵活机动地运用“读―导―练”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呢?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认真地备课和对课堂的精心设计。

首先是“读”的设计。读什么,怎样读,读多久,一定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并教给他们方法。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笔者是这样设计“读”的:第一遍要求学生速读,了解其大意,弄清文章结构思路;第二遍是在扫清字词障碍之后全班齐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读的核心在于要读懂文意,这就要求学生特别专注,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里去,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达到与作者的强烈共鸣。“读”里面包含质疑,在“读”的过程中,对文中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或者对某些内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处可以勾画圈点,以便在“导”的环节中向老师提出来,寻求解答。

其二是“导”的设计。这里的“导”是引导,诱导,探讨,释疑的意思。在“读”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回答学生读中存疑之处,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引伸拓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面。还是以《背影》为例,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如何发挥“导”的作用呢?在“读”的环节里,学生已经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思路,也知道文章是紧扣“背影”来展开叙述的。但大多数学生未必能理解作者刻画“背影”的深刻含义。因为每个孩子对于父亲的背影实在是熟悉不过了,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不见得有什么特别之处呀。这时候老师就得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动脑筋,仔细想一想,作者如何把父亲的背影放到一个特定的环境里进行刻画的?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快20岁的大男孩,面对一个年过半百,身体微胖,穿着长马褂且腿脚不便的人,往返穿过铁道,爬上爬下月台,艰难费劲地去为你买橘子。此时此刻,作为儿子的你站在原地看着父亲微驼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伤心难过而感到内疚吗?难道你还觉得自己聪明,埋怨父亲的唠叨迂腐吗?通过这样层层的诱导,学生终于读懂了“父亲的背影”。

背影教学设计篇10

论文摘要: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作者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有效地设计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

英语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知识、锻炼语言技能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历来各阶段英语教学都非常重视英语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上海二期课改英语学科课程标准也要求高中阶段应当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兼顾听、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但是,如何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有效地设计英语阅读课导入内容可以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课效率的一种尝试。

一 英语阅读课导入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犹如歌剧的序曲。歌剧序曲必须起着暗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精彩的序曲决定了歌剧的成功。导入要求教师能迅速地让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进入新的教学情境,激发并加深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一堂课要获得成功,必须从导入开始。目前,我国的英语阅读教学多采用整体阅读教学法,即阅读教学的开展包括“读前活动”(before-reading)、“阅读活动”(while-reading)和“读后活动”(after-reading)。“读前活动”为阅读的导入阶段。英语阅读课的导入阶段也是同样道理,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前,教师要通过导入,运用各种活动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从而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信息量。大量的研究表明,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影响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激活阅读者的背景知识会大大提高阅读理解与阅读技巧。

二 对阅读课导入内容的思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娴熟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制作课件,尤其是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愉快情感、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导入的形式绚烂多彩,导入的方法也多得不计奇数,如趣味性表现法、提问法、介绍背景法、卡通导入法等。上导入课的课堂也往往是场面最热闹的,被视为是最能展现师生语言技能的场合,也常常被教师用来做教学公开课或展示课。

但是,在热闹的背后,导入的内容是否真正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动机,是否激活并提供了学生必要的阅读背景知识,是否为进一步阅读解决了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要有效地设计导入内容,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就必须认真思考研究这些问题。

neil j. anderson把导入阶段的“背景知识”定义为“读者为理解文本内容而调动起来的所有相关经历: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以及相关知识:文章的组织结构、母语应用知识、第二语言的应用知识及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为了实现通过导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这一目标,我认为阅读课导入内容应该包括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

1.语言知识的导入

在外语阅读中,语言能力和阅读理解之间的重要关系不言而喻。如williams(1986)认为,语言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alderson(1984)认为,成功运用阅读技巧和方法必须具有最低限度的语言能力。所以,语言知识是阅读课导入阶段的必备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预测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可能会对其理解造成障碍的词汇或表达,进而在导入时帮助学生扫清障碍。当然,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并不是解释所有的生词,而仅仅是针对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的词汇。以上海新世纪版英语教材为例,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6“stunts in movies”这篇文章在导入时至少要向学生解释stunt(“特技”)和martial arts(“武术”)这两个单词的意思,否则学生可能无法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同时也要注意,导入阶段的语言知识不需要过分拓展词汇。比如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1“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这篇文章讲述了教师、外科医生、秘书和模特四种职业,设计导入时如要拓展有关职业的词汇,只需常见的职业词汇即可。

2.背景知识的导入

文章的意义不仅存在于文字表面上,读者的背景知识也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知识和文章背景内容。在设计导入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文章内容,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活动来激活学生为了读懂文章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比如上海新世纪版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unit 4“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the united kingdom”这篇课文介绍了复活节和圣诞节。学生们对圣诞节相对更熟悉一些,但是对复活节可能就知之甚少。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教师就有必要先介绍有关复活节的信息,如复活节起源、复活节习俗等,也可以设计一些参与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亲身体验,如画复活节彩蛋。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跨文化意识。高一年级第二学期unit 1“traveling around china”这篇课文介绍了五种在中国旅行的交通方式,即坐火车、乘船、坐飞机、坐汽车和骑自行车,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对于这五种常见的交通方式,学生们可能都能谈出一些自己的体会,所以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时,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点评各交通方式的优缺点,从而更容易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高二年级第二学期unit 7“oliver wants more”这篇文章是节选并改编自英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著名长篇小说《雾都孤儿》。这篇文学作品的内容距离现代社会比较遥远,如果缺乏相关的文章背景知识,恐怕很难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教师如果在设计这篇文章的导入内容时,介绍一些关于作者查尔斯•狄更斯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发生的时代的信息,可以加深学生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和设计语言知识一样,在激活背景知识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分拓展,应该以与课文内容相关为原则。过多的无关信息也会降低阅读课效率。

3.语篇篇章结构的导入

研究表明,读者对语篇篇章结构相关知识的了解也会影响阅读理解。carrel和connor在1991年进行了一项针对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阅读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文章结构的相关背景知识会影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单句的理解能力较强,对文章整体理解能力较弱,可见让学生了解英语语篇基本结构,包括语篇组织模式和语篇思维模式,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语言学家们认为英语中常见的语篇组织模式是“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一般-特殊模式”(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主张-反应模式”(claim-response pattern)、“机会-获取模式”(opportunity-taking pattern)和“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英语语篇思维模式是英语族人思想表达或语篇生成方面约定俗成的抽象结构模型。根据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理论,读者一旦借助于语篇标志词,认出篇章的语篇思维模式,就可以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sotiriou把英语语篇思维模式归纳为七种:原因结果型(pattern of cause-effect),该语篇思维模式的常见语篇标志词有as a result、thus、because、therefore、hence等;定义型(pattern of definition);事件顺序型(pattern of sequence of events),其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irst、second、and so on、last、now、later、before、next等;空间地理型(spatial geographic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south、north、across、up、above、below、inward等;主题例证型(pattern of thesis-example),也称为一般特殊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常见的语篇标志词有for example、especially、namely、for one thing、for another、such as、in fact等;比较对照型(pattern of comparison-contrast),用于说明相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as、like、exactly like、simila等,用于说明不同点的语篇标志词有but、in contrast、while、different from等;描写型(pattern of description)。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加强语篇分析的内容,培养语篇意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总体结构来理解课文,突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重视语篇承接语、句子交际功能的标识词以及代词的指代和照应等。

三 在设计导入内容时,需注意的问题

第一,阅读课的导入部分不宜占用过长的上课时间。毕竟导入环节只是阅读前的热身活动,是为阅读文章做准备,占用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降低阅读课效率。

第二,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二者是可以有机结合的。比如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想一些可能会出现在文章中的词汇,这个活动既可以解决词汇问题,也能激发学生已有的、关于文章内容的背景知识。

第三,在设计导入部分的背景知识时,要认识到其原则是使学生们意识到他们并非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每个人对他所读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了解,如果他们不具备相关的背景知识,需要帮助他们建立相关的背景知识,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信息来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背景知识也可能妨碍阅读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必须纠正他们错误的背景信息。

四 结束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得当的课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效率。英语阅读课中的导入环节,除了要形式多样外,更要重视导入的内容,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语篇篇章结构三个方面来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章,提高阅读课效率。

参考文献:

[1]佟敏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m].吉林: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7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