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作文十篇

时间:2023-03-24 20:25:30

夏天来了作文

夏天来了作文篇1

2、天气变得越来越热了,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大地上,好像在说:“我很厉害,万物都不是我的对手。哈哈哈!”白云也许也被太阳晒得躲了起来。只有到了傍晚,风吹在身上才会感觉有了一丝丝的凉爽。小鸟躲进了鸟窝里,狗儿躲在阴凉的地方吐着舌头,大树也被晒得裂开了皮。

3、树上的知了不停地叫着:“夏天真热!知了!知了!”池塘里开满了好看的荷花,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在绿色的荷叶衬托下,分处的妖娆。蜻蜓在水面上飞来飞去,有的捉害虫,有的嬉戏打闹着,偶尔也会停在荷叶上休息会儿。可爱的小青蛙有的在忙着捉蚊子,还有的则坐在荷叶上呱呱叫。

4、夏天的游泳池可真热闹啊!人们穿着美丽的游泳衣,在游泳池里快乐的的拨着水花,击出一道道浪花,我也参加进去了,让游泳池里的水带走了夏天的炎热。

5、夏天的水果也很丰富,有荔枝、西瓜、水蜜桃,还有火龙果。但我最喜欢吃荔枝了。听爸爸妈妈说古时候荔枝是很名贵的,一般的老百姓是吃不到的,而现在荔枝已走入千家万户了,所以夏天我总是会吃到很多很多新鲜甜美的荔枝。

夏天来了作文篇2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一年级1班 刘凯嫣

夏天真的来了。天气渐渐地变暖了,河岸边柳树上的嫩芽儿不见了,柳絮儿飞了,长满了象剪刀似的绿叶子。桃树上的桃花、玉兰树上的玉兰花谢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嫩叶。如火如荼的茶花已黯然失色,顽皮的樱花悄悄地躲进了绿叶的怀抱,好象在跟我捉迷藏。杜鹃花却暗暗地开放了。

池塘里圆圆地荷叶浮出了水面,很可爱。池塘里的小蝌蚪不见了,它们变成了小青蛙找妈妈去了。池塘里金黄色的金鱼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夏天真的来了!

夏天来了作文篇3

五年时光,一眨便去。

正如同林海音的

《爸爸的花儿谢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的意思一样。

六年级,又会是怎样的呢?

这六年,与同学相处的六年,

即将过去。

是留念?是不舍?还是离别的痛楚?

知了叫了,夏也来了。

六年级,就要来了。

离别,也要来了。

我,一个天真的我,

夏天来了作文篇4

雨,自从你那一次的不辞而别,

让我懂得,

你是那么脆弱。

你转到哪个学校了?

雨,

你为什么总躲着我,

雨,

原来那个我的恶言恶语,

雨,

是不是以后的夏天你都不回来了?

雨,我真的不是有意的。

雨,

我知道你在小荷有号,

所以我在小荷注册了个号,

雨,

原谅我吧!

如果这个世界可以逆转,

我希望我是一个哑巴,

雨,

咱俩的友谊真的这么脆弱么?

雨,

不要走,

快回来,

我等你,回来吧!

夏天来了作文篇5

关键词:夏布 高仿真技术 中国夏布画

“全新的高仿真技术让‘克隆’中国传统书画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2006年5月12日―7月12日,《清宫散佚书画名品与仿真品对照展》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唐代周的《簪花仕女图》、欧阳询的《行书仲尼梦奠帖》、宋徽宗赵佶的《千字文》、北宋李成的《茂林远轴图》、《古木垂阴图》、《寒鸦图》、《秋山红树图》、《神骏图》,一件件稀世国宝让人大开眼界。在每幅真迹的旁边都有一幅相同的高仿真画,无论是画面、色调、纹理,还是印章、装裱,甚至连细小的折痕、霉变的斑点都一模一样,宛如一对对“孪生兄弟”。由于中国的书画载体是宣纸、丝绢,其物质寿命给中国书画的收藏带来永恒的遗憾,中国书画全新的高仿真技术的出现对于文物保护和文物再现是可喜可贺,然而,赝品使用的高仿真技术让书画收藏者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一、中国夏布天然的防伪标志对于投资和收藏中国书画者是一个福音

中国画家可以利用中国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创作中国画。由于夏布原料为苎麻,淡草黄本色,颜色深浅不一,存在天然色差,在传统的手工技艺生产下,夏布的经纬线所形成的独特肌理效果,成了中国夏布画的天然防伪标志。正因为画家利用中国夏布天然形成的色彩差异和传统手工技艺生产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肌理效果创作出来的中国画才确保了原创作品的真实性、惟一性和不可仿制性。在夏布上创作中国画即使是书画家本人也无法对同一幅画进行再生产,这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

在信息技术、仿真技术、防伪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古老华夏的文明光芒。中国夏布由于有了天然的防伪标志,才确保了中国夏布书画原创作品的真实性、惟一性和不可仿制性。我们知道:赝品使用的高仿真技术让书画投资者和书画收藏者承担着巨大的投资风险,给书画家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通过对中国夏布天然的防伪标志的题研究给中国夏布画仿真者留下新的研究课题;给制作中国夏布画赝品者留下的遗憾;给中国夏布画创作者留下的惟一;给中国夏布画收藏者留下增值的空间。

二、中国夏布天然的防伪标志保证了投资收藏者的既得利益和增值空间,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在中国夏布上创作中国画是利用夏布天然的色彩差异,手工编织过程中生产的不可重复性色差和特殊的制作工艺进行创作的。在中国夏布上创作出的中国夏布画通过化学物理的反复实验,画面的色彩保真度和耐腐蚀性优于绢画和宣纸画;通过耐水性实验,夏布在水中能长久固色,宣纸固色效果最差,其次为绢。夏布天然的耐水性、抗菌性和固色效果使中国夏布画的保存可以与西方的油画保存相比美,其性能优于油画的保存。

作者作画时,根据夏布自然的肌理效果构思作品,既要保证夏布天然的机理效果又要表现作者的原创意境。即使在仿真技术高度发达今天,也无法在生夏布上对原创书画作品进行重复印刷,这就是夏布天然魅力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千匹、一万匹夏布中,无法找到两匹经纬线和天然色彩差完全相同的夏布。它是保证原创作品的真实性和原创作品易鉴赏性的关键,使书画收藏者拥有的原创作品具有了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保证了投资收藏者的既得利益和增值空间,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三、中国夏布天然防伪的标志给中国书画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中国夏布上创作中国画,其自然独特的肌理效果和创作后作品的惟一性所形成的天然防伪标志既保证了原创作品的真实性、又保证了原创作品的不可复制性,从而大幅度降低了投资收藏者的投资风险,投资夏布画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夏布天然特性和画面所形成的特殊肌理效果来鉴别真伪,从而大幅度地降低了投资者和收藏者的风险。

对于著名书画家来说选择夏布作为绘画材料,既可以保证原创作品的真实性,又可以防止赝品的出现,确保了投资者的投资利益,加之夏布的天然本色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收藏一幅中国夏布画既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使中国画长久传承。在中国夏布上创作中国夏布画,使中国夏布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提升,使中国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使中国夏布成为继中国绢、中国宣纸之后的第三大中国画载体。中国夏布自然独特的肌理效果、地域民族的风格特征是别的绘画材料无法比拟的。中国夏布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的改变,崇尚绿色自然、反璞归真意识提高,被海内外广大书画收藏者所喜爱。

四、中国夏布天然的防伪标志给中国夏布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由于苎麻纤维与棉花纤维相比较无法用现代化纺织机械加工,只能靠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所以,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被国家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录。20世纪以来,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夏布这种有着千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正濒临失传。1999年1月29日下午2时30分,总理一行来到内江隆昌考察了传统产品夏布生产全部织造流程,他被古老的传统工艺深深吸引,他说:“夏布是粗放型经济,出口依赖性太强,市场太小,难以承受市场风波的冲击。只有依靠科技,进行深加工,使其增值,扩大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夏布要走出单一的,依赖性的,粗放型盲区,重视夏布昔日辉煌。”去年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组用两天时间对其进行了专题拍摄,编导们对被誉为传统手工技艺“活化石”的隆昌夏布、精美的织成品爱不释手。前不久,来考察的专家们又被这种传统工艺所蕴藏的文化价值所折服,建议尽快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了保护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大千故里、文化内江的地域特点成立了中国夏布艺术研究所。中国夏布研究所利用夏布天然的肌理效果,大胆尝试在夏布上创作中国画,拓展了中国画除绢、纸以外的作画材料,同时为中国夏布这一传统手工艺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广阔的新市场。中国夏布画的出现把传统的中国画与中国古老的夏布文化融合为一体;促进了中国夏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进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绘画史上揭开了新的篇章。

五、在中国夏布上创作出的中国夏布画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1.用中国夏布创作出的中国夏布画画面古朴,质感效果好,着色效果好,视觉感观好;不易损坏,不易变质,能长久保存;其自然独特的肌理效果形成了原创作品的惟一性、真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中国夏布画在视觉感官上重现了中国唐宋鼎盛时期的书画遗风,中国夏布特别适宜作青绿山水、人物画和花鸟画,画面效果反映了蓬勃向上、生机盎然的和谐盛世意境。

2.中国夏布画一经面世,其表现出来的肌理效果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海内外专家惊叹不已,钦佩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四川电视台、成都商报、内江日报及相关媒体都进行了报道。

3.中国夏布画已成为继中国绢画、中国宣纸画后,又一民族绘画的奇葩。今天,中国夏布画已列入四川省旅游的特色品牌,专家们十分关注,建议进一步挖掘中国夏布的艺术内涵,尽快将中国夏布画推向国际市场,让世界了解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世界感知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4.中国夏布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将中国夏布天然的防伪标志转换为可识别的信息技术。建立中国夏布艺术的品质鉴定中心和中国夏布书画的防伪中心,建立著名书画家创作中国夏布画作品信息资源库,为中国夏布画信息处理、信息转换,防止赝品的出现,提供信息上的安全保障。

5.通过对中国夏布天然防伪标志的研究,可以建立中国夏布艺术的 “生产型实验室”。利用研究成果将中国夏布艺术研究所打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夏布艺术研究的权威机构;成为了中国夏布艺术产品的鉴定中心;成为了中国夏布艺术咨询的权威机构;成为了中国夏布艺术品仿真技术、防伪技术的权威机构;成为了中国夏布艺术家学术研究、信息交流、信息的平台。

夏天来了作文篇6

美妙的夏天英语作文【1】

The summer is coming. I like summer very much. In summer days, I can do a lot of things, such asswimming, eating ice cream, drinking cold water. Besides, the summer holiday ismy favorite time. I don't have to go to school in holidays, so I can play withmy friends. I can travel with my parents, too. I want to go many places, suchas Beijing, Shanghai, Xiamen and so on. This is why I love summer.

夏天来了。我非常喜欢夏天。在夏天,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游泳,吃冰淇淋,喝下的冰冷的水。此外,暑假是我最喜欢的时间。我不需要去学校假期,所以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我可以旅行与我的父母,太。我想去很多地方,如北京,上海,厦门等。这就是为什么我爱夏天。

美妙的夏天英语作文【2】

Nowadays,when it comes to summer, we can’t ignore the fact that the temperature grows higher and higher. Frankly speaking, air-condition has become a must in our daily life owing to the hot summer.

如今,当谈论到夏天时,我们绝对不能够忽视气温越来越高这个事实。坦率地说,由于高温的夏天,空调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必需品。

From my point of view, summer time has become a period which let people feel uncomfortable. The circumstance of summer is not as comfortable as it used to be. Furthermore, many lovely small animals have slowly disappeared. Take the firefly as an example, the firefly has attractive light at night, and it can bring much jocundity to kids. In recent years, we almost cannot see it. Summer’s topic has changed from enjoyment into suffering.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lost too much joyfulness and quietude.

在我看来,夏日的时光已经成为一段让人们感觉不舒服的时间了。夏天再也不像以前那么舒适了。而且,许许多多可爱的小动物也已经在悄然消失了。就拿萤火虫来说,萤火虫在夜晚有很吸引人的光芒,能够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最近这些年,我们几乎看不到它了。夏日的主题已经从欢乐转变成煎熬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太多的快乐和宁静。

Why does the summer get so terribl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e should have a higher life standard, but actually there are environment problems which influence people’s life. The high temperature is the best instance to explain the existed environment issues. On the one hand, many factories have produced much pollution which can make temperature become higher. On the other hand, a lot of people don’t really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y have not enough awareness to understand that protecting environment is to save themselves.

为什么夏天会变得如此糟糕呢?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是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水平,但是,这里实际上确实存在着许多能够影响人们生活的环境问题。高温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去说明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方面,很多工厂产生了污染,而这些污染会促使温度升高。另一方面,许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他们不能够充分明白保护环境其实就是拯救他们自己这个事实。

We need such a summer: happy insect language, clear river, comfortable temperature, fresh air.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这样的一个夏天:欢快的虫语,清澈的河水,舒适的温度,清新的空气。

Anyone is supposed to take actions to save our life environment. Let our summer become more dynamic!

任何人都应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拯救我们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的夏天充满活力吧!

美妙的夏天英语作文【3】

I’m neither interested in sports nor good at it. But except swimming. I can swim since I was a baby. My mother tells me that she let me swim in the water with a life-buoy when I was 20 days old. And then I can swim gradually. When I grow up, I like swimming very much. I swim all the year round. Swimming in summer makes me feel comfortable to lower my temperature. While winter swimming makes me feel excited and achievability. In general, swimming keeps me fit in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Whenever I feel upset, I would go swimming and then I would be full of energy and feel relax. Besides I believe it is due to swimming that I’m so thin. Who wants to lose weight, join me. We can make more friends in swimming. Oh, I couldn’t wait to swim now. But it is t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I have to go to sleep. Good night everyone.

除了游泳之外,我对体育既不感兴趣也不擅长。在我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就会游泳了。我妈妈告诉我,在我出生20天的时候她就让我拿着个救生圈在水里游了。之后慢慢的我就会游泳了。我长大后非常喜欢游泳。我一年四季都游泳。在夏天游泳,把我的体温降低了可以让我感到很舒服。在冬天游泳让我我感到很兴奋也很有成就感。总的来说,游泳可以使我保持身心健康。每当我感到难过时,我就会去游泳,然后我就会充满能量而且得到放松。我相信我很瘦得归功于游泳。谁想减肥,加入我吧。我们可以在游泳中交到很多朋友。噢,我等不及要游泳了。可是现在是晚上十点。我要去睡觉了。大家晚安。

美妙的夏天英语作文【4】

The summer is coming. I like summer very much. In summer days, I can do a lot of things, such as swimming, eating ice cream, drinking cold water. Besides, the summer holiday is my favorite time. I don’t have to go to school in holidays, so I can play with my friends. I can travel with my parents, too. I want to go many plac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Xiamen and so on. This is why I love summer.

美妙的夏天英语作文【5】

My favorite season is summer. I love it because it’s always full of sunshine. And I like swimming very much. In summer, I can play with my friends and classmates on the beautiful beach. I like summer because I can taste all kinds of delicious ice cream. But sometimes it’s very hot. But anyway, I like summer the best.

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总是艳阳高照。我也很喜欢游泳。夏天,我可以和朋友及同学在美丽的沙滩上玩耍。我喜欢夏天,因为我可以品尝各种好吃的冰激凌。但有时候夏天太热了。不管怎么样,我最喜欢夏天。

美妙的夏天英语作文【6】

夏天来了作文篇7

第五章

一天、两天、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出版社还是没有音讯,心急如焚的夏晴沫天天围着学校的传达室转:“师傅有没有信啊?有信的话一定要保存好哦!”“师傅有没有汇款单啊!”……但传达室的师傅通常都是冷酷、不以为然地回答:“没有!”或是笑眯眯地说“今天一件东西都没有,请回吧!”可是今天传达室的师傅却不一样:“哦,夏晴沫啊!有你的信,好像还挺重呢!”“哦,给我吧,谢谢。”夏晴沫欣喜若狂地接过信。今天的课,夏晴沫一点也没听进去,好不容易熬到了放学,就欣喜若狂飞快往家跑,立刻躲到自己的房间里,怀着心潮澎湃的心情拆开了信封,一张稿费飘落在了地板上:“¥500”夏晴沫伸出手,颤颤巍巍地把稿费捡起来,接着,一封信也飘在了她的眼前:夏晴沫小姐你好:你是我见过的,写作文写得最好的高中生,我们会把你的小说,全都出成书……夏晴沫见了,热泪盈眶:“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终于成功了!”

夜晚,天空中明星繁繁,夏晴沫缩在被窝里,心想:“景腾要是知道会怎么样呢?唉——他为什么一直不上线、不打理我呢?唉——”从那以后,夏晴沫越来越不把前面的题目放在心上了,但作文,好像是她那形影不离的朋友,每次试卷一发下来,就向作文发起“进攻”,对前面题目却不管不顾,虽然,老班几乎每天都找夏晴沫谈,可是夏晴沫几乎每天对老班胡的话都是:左儿进,右儿出,依旧是每次试卷一发下来,就向作文发起“进攻”渐渐的,干脆把前面题目的兵全都撤了回来,向作文发起了“总攻”,就这样,夏晴沫的成绩越来越差,请家长已经正常的不能在正常,普通的不能在普通,但是,她的作文却出奇的好:越来越长,越来越细致。可是,高考,离她已经越来越近了……

四年级:程诺

夏天来了作文篇8

按照封建社会的修史惯例,亡国之史,由一统天下后的王朝来编写,以利于统治者从失败者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从理论上讲,蒙元时期是编著西夏专史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大批西夏图籍没入元朝府库,原西夏国的史官中仍有人替元朝从事编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编写一部内容丰富、史料完备的西夏专史,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却是:自元灭夏至明灭元(1227—1368),141年的时间,竟没有一部由元人编著的西夏专史单行于世。元人对后世了解西夏史作出的一点“贡献”是:《宋史》卷485、486《夏国传》、《辽史》卷115《西夏外纪》、《金史》卷134《西夏传》。三史夏国传算是元朝史家对西夏国史的总结,但这远远不能代表西夏历史的全部。没于元朝的西夏图籍,在元统治者的授意下,经过元朝史家的精心删汰,绝大部分成了不传的秘籍。这批珍贵图籍的亡佚,不独对编写西夏专史,就是对编写中华民族通史来说,都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遗憾。元朝史家何以对西夏历史讳莫如深至此?让我们从历史中来寻觅答案吧!

一、发生在元朝的三次西夏典籍聚书事件

在蒙夏关系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件,这其中至少有三次事件的发生和西夏国典籍的聚散有关。www.133229.CoM巧合的是,这三次事件集中发生在西夏历史的最后两年。通过对这三次事件的剖析,我们从中或许能获得某种启示。

第一次聚书事件发生在1226年秋7月,蒙古大军进攻西夏重镇西凉府。《西夏书事》卷42载:“宋宝庆二年、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夏乾定三年秋七月:蒙古主进兵西凉,宿卫官粘合重山执大旗指挥六军,手中流矢,不稍动。守臣斡札箦力屈,率父老启门降。于是,搠罗、河罗等县皆不守。”①《元史》卷1《太祖纪》、卷146《粘合重山传》记载了大致相同的事件。西凉府是西夏河西重镇,此时河西走廊大部分已为蒙古所占,仅剩西凉府一座孤城。成吉思汗的宿卫官粘合重山指挥蒙古大军攻城,虽受伤中箭,仍奋勇麾军冲杀。守臣斡札箦眼见城池不保,为避免城破后被蒙古大军屠城,他只好率众开城投降。西凉府一失,整个河西走廊遂陷没于蒙古。由于斡札箦本人特殊的身份,使得这次投降的意义非同寻常。

《西夏书》卷2《斡札箦列传》载:“斡札箦,西夏宁州人,掌其国史。”②西夏国斡氏家族历代都在西夏国掌管国史。掌国史者,他本身就是一座活的国史资料库,对西夏国历史,他比别人知道的更多、更深、更细。史虽未载,但可以想见,职掌西夏国史的斡札箦,伴随着他的投降,必然会有大批的西夏图籍没入蒙古帝国的府库之中。这批图籍弥足珍贵,对西夏国意义重大。它们的流失,更由于斡札箦的降元,对西夏统治者打击沉重。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就在斡札箦出降的同年同月,西夏国在位四年、年仅46岁的第九代皇帝德旺“忧悸而死”。他的弟弟清平郡王的儿子目见被立为新主,这位临危受命的西夏末主,并未能挽救西夏王朝于将倾,西夏王朝的土崩瓦解,在蒙古铁骑的冲击之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二次聚书事件发生在斡札箦力屈投降的同一年。这年十一月,蒙古两路大军形成钳形攻势,围攻西夏陪都西平府灵州。西夏将士尽管顽强抗击,还是未能挡住蒙古铁骑的冲击,灵州城陷,废太子德任被俘后不屈被杀。在元朝的历史进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耶律楚材,就参与了这次灵州大战。

耶律楚材,字晋卿,号湛然居士,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死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享年55岁。他出身于一个汉化了的契丹贵族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尤其精通经学、史学,并逐渐成长成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耶律楚材仕元后,希望蒙古统治者能改变其惯用的尚武轻文的治国方略,改用儒家的讲求仁义的政治主张来治国,也就是希望蒙古统治者改武治为文治。耶律楚材把治国文臣比作是“治天下匠”,并以“治天下匠”自居,但他的主张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元文类》卷57宋子贞作《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载:“夏人常八斤者,以治弓见知,乃诧于公曰:‘本朝尚武,而明公欲以文进,不已左乎?’公曰:‘且治弓尚须弓匠,岂治天下不用治天下匠耶?’”西夏遗民常八斤因善于修造弓而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他本人对耶律楚材的儒生之见深感疑惑不解,在“本朝尚武”的情况下,耶律楚材却极力劝说统治者以文治国,这种儒生之见不是太过迂腐了吗?面对常八斤的“高见”,耶律楚材表现得相当冷静和自信,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并“斗胆”自封为“治天下匠”,灵州大战的表现,充分显示了他做为“治天下匠”所具有的远见卓识。《元朝名臣事略》卷5《中书耶律文正王传》载:“丙戌冬十一月,灵武下,诸将争掠子女财币,公独取书数部、大黄两驼而已。”1226年,西夏灵武城破,元朝将官一如既往地贪心女色、财物,耶律楚材独具慧眼,专力于两样事物的搜集,一样是西夏典籍,一样是药材大黄。耶律楚材搜求亡国之遗书的作法同汉相萧何有异曲同工之妙。《史记》卷53《萧何传》载:“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籍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图}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国书也。”萧何不取秦国金帛财物,独收其图书,为汉王刘邦一统天下立了头功。通过这些律令图籍,使刘邦对天下关塞险要、人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都能了如指掌,后来在楚汉相争中刘邦能料敌制胜,萧何功不可没。作为不同时代的政治家,耶律楚材本人也一定会从所搜集的西夏典籍中分析西夏亡国的历史,将其经验教训上奏元朝皇帝,力求让自己的建议对元朝统治者实施统治产生重要影响,至少可以让他们吸取西夏亡国的教训。

第三次聚书事件发生在1227年。灵州一战,西夏主力被歼。蒙古军遂扫荡西夏河东地区,从盐州川向中兴府推进,最后包围了中兴府。随后,西夏军民进行了半年的艰苦卓绝的中兴府保卫战。夏末主目见懦弱无能,全赖右丞相高良惠督率百官,日夜坚守。1227年4月,高良惠因积劳成疾而卒,被围半年的中兴府已是粮尽援绝,又遇到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疫病流行,军民大多患病,眼见江山不保,末主目见只得遣使乞降。《元史》卷1《太祖纪》载:“目见率文官李仲谔、武臣嵬名令公等奉图籍出降。”此次所献图籍,是夏主乞降时才最后献出,它们对西夏的重要意义不言自喻。作为一个与宋、辽、金、元相伴的封建割据王朝,1227年,在蒙古大军强大攻势下,终于停止其历史前进的脚步,定格在宋宝庆三年、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夏乾定四年。夏末主目见投降后不久,成吉思汗因病去世,为防止意外发生,蒙古秘不发丧。同年八月,对此事不了解的目见前往蒙古军营晋谒成吉思汗时,拖雷遵成吉思汗遗命,执杀目见,随后入中兴府,大肆屠战,将宫屋陵园付之一炬。党项羌族统治近200年的西夏王朝从此灭亡了。

分析上述三次事件可以看出,在西夏将亡的最后两年,西夏图籍也是命运多乖,两次是夏人被迫献上,一次是元人主动收集。西夏图籍没入元朝府库的方式虽有不同,但造成的客观结果都一样,即战火并未使西夏图籍散失殆尽,相当多数量的西夏图籍在西夏亡国后被元政府收存,这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

二、三史《夏国传》的编修

西夏国,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灭亡了,被蒙元帝国灭亡了。按照封建社会的修史惯例,为西夏国修专史是元朝史官责无旁贷的。

西夏本有国史,史载,斡札箦即为掌国史者,有夏一代,斡氏世掌国史,其子弟中多知书者。仿唐设国史馆之制,西夏仁宗于天盛十三年(1161)春正月,立翰林学士院,以王佥、焦景颜等为学士,俾修《实录》。同年夏五月,仁孝命王佥等掌史事,纂修《李氏实录》。夏国文臣所作的国史及实录必是用蕃书即西夏文写就,到清末还有传本。据柯劭忞《西夏纪序》载,光绪七年(1881),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四川成都客居,他曾见到有人收藏数册西夏国史,王懿荣认为皆用梵字写就,柯劭忞指出非梵字,是西夏文,嘱咐王懿荣速去购买,但藏史人视之为鸿宝,不肯出售。此后该书的下落便成了不解之谜。西夏国亡,其图籍皆没于元,元人修西夏史可以说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料优势。

然而,元政府似乎并未打算给西夏国修专史,对于这个与自己一样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元政府在修史时未给以足够的重视。元朝建立不久,即着手组织编写宋、辽、金三史。但因三国同时存在,究竟应以谁为正统,采用怎样的体例编写,朝廷内部意见不一。一派主张“以宋为世纪,辽、金为载记”,一派则坚持“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③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从而影响修史工作的进行。元顺帝时,脱脱任中书左丞相,主张宋、辽、金各为一史,独自成书,各与正统,各与其年号,并钦定修史义例。至正三年(1343)三月,元顺帝采纳脱脱的建议,诏修宋、辽、金三史,令脱脱为都总裁,主持修史。至正五年(1345)十月,三史即告完成,皆署脱脱等修。西夏国的存在,毕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元朝史官在《宋史》、《辽史》和《金史》中分别有两卷《夏国传》、一卷《西夏外纪》和一卷《西夏传》,算是对西夏历史作了总结。在作这样的总结时,元人参考了一些西夏文献,其中以汉文西夏文献为主。修《宋史·夏国传》时,明确提到的汉文西夏文献是宋人孙巽编著的《夏国枢要》。《宋史》卷486《夏国传论》曰:“今史所载追尊谥号、庙号、陵号,兼采《夏国枢要》等书,其与旧史有所抵牾,则阙疑以俟知者焉。”修《辽史·西夏外纪》未言史料来源,清人黄任恒撰《补辽史·艺文志·史部·载记类》著录有《夏国史》,这很可能是一部汉文西夏史书,辽时此书尚存,元人修夏国传时不知是否参考。

修《金史·西夏传》时,提及了一部重要的西夏史书《西夏世次》。《金史·夏国传赞》曰:“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托跋氏。”《西夏世次》(又叫《西夏国谱》)是一部西夏人编修的西夏史籍,内容二十卷,以叙夏国帝王世次为主,很可能是一部汉文著作。《西夏书》卷3《罗世昌传》载:“罗世昌者,金承安二年、夏天庆四年(1197)八月官宣德郎,同武节大夫折移俊入贺天寿节。泰和八年,夏应天嘉定三年(1208)三月,以观文殿大学士同枢密使李元吉如金奏告。正大二年、夏乾定三年(1225)九月,金与夏国合议,定夏主称弟,各用本国年号。时世昌进官南院宣徽使,同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李仲谔、中书省左司郎中李绍膺聘于金。世昌尝述其国之谱叙世次,盖亦当时文臣也。”《西夏书事》卷42“宋正大二年、夏乾定三年冬十月”条载:“南院宣徽使罗世昌罢。世昌自奉使回,见金势日蹙,每言金援不足恃,劝德旺为自强计。及纳赤腊喝翔昆,力谏不从,遂乞休,三请方许之。世昌,世属银州乡里,已破,流寓龙州,知国且亡,谱《夏国世次》二十卷藏之。”《西夏世次》由于是夏人所编,其史料的可靠性要远胜他史,惜其不传于今。

元人修宋、辽、金三史夏国传,除参考当时官府所藏的汉文西夏史籍外,在袁桷的建议下,还发动所有编史人员访求散落民间的西夏史籍。袁桷,字伯长,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是宋、辽、金三史的重要编修人员之一。在其《清容居士集》卷41《修辽、金、宋史搜访遗书条例事状》中,袁桷开列了一个书单,书单中罗列了他访求到的九部书的书名,明确记载西夏事的书有两部,即《赵元昊西夏事实》和《西夏事宜》。这两部西夏书历代公私目录均未见著录,作为修史书的重要参考文献,两书的内容或许已散入到三史夏国传中了。

三史夏国传,算是元朝史官对西夏国史的总结,但这个总结留下了遗憾实在太多了。

三、元朝史家的西夏史观

1227年,即宋宝庆三年、夏乾定四年,内忧外患集于一身的西夏国终于寿终正寝。西夏国史,若从唐末拓跋思恭建立夏州地方割据政权算起,其立国时间为347年左右(约881—1227),历时近三个半世纪;若从李元昊正式称帝算起,至末主目见被蒙古所灭,首尾有190年左右(1038—1227)历世近两个世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建政权,一个与宋、辽、金三朝并存的封建政权,一个立国时间比辽、金更久的政权,在元朝修史中竟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了。史家在述及此现象时作了种种推测,有人认为是蒙元统治者“灭其国而并灭其中”④,有人认为“西夏建国二百余年,文献无征,公私撰述,十不存一。良以元昊自制蕃书,摈汉文不用,简册流传,翻译不易,故典章制度,概从洇没”。⑤有人认为,这是脱脱持“正统偏安之见,特以辽金与蒙古同类,故不欲列于宋史载记,以为增高己族之步。至于西夏,则视为无足轻重,与当时之高丽同类并观”。⑥然而此几种推测,均不能成为元朝不修西夏专史的确论。从前述史实来看,元人灭夏是实,灭其史则缺乏文献佐证。相反,元人收集西夏史书则是有据可查,如斡札箦献城,如耶律楚材收集图籍,如李仲谔等献图籍。况入仕元朝的西夏遗臣中有位叫多尔济的,他是西夏国史家,手中不可能不掌有西夏史书。说“西夏用蕃书而不用汉文则典章制度概从洇没者”亦论说乏力。西夏国自制的蕃书西夏文是西夏建国初期,仿汉字字形而创制出来的文字,它在西夏国境内与汉字并存,西夏灭亡后,在西夏人流散的地区仍有使用,大约在元、明之际,至迟在明宣德以后,就再没有人使用了。但在有元一代并非无人认读,元朝收集了诸多的西夏图籍,不仅西夏人可以解读,就是当时许多元朝人如石天麟、察罕等,也是很精通其书其文。面对西夏图籍,从文献解读的角度看,根本不存在任何翻译理解上的困难。说脱脱持正统偏安之史观也难以让人信服。众所周知,十至十三世纪的中国,有两个三国鼎立时期,即北宋、辽、夏三国鼎立,南宋、金、夏三国鼎立,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是由宋、辽、金、夏四国共同创造的。研究比较辽、金、西夏史,可以看出其惊人的相似性,辽、金、西夏同是草原部落少数民族之一,三朝都实行全民皆兵制,军队都擅长骑战;国家职官制度的建立均仿唐宋之制;儒学大量传入境内,并经过与蕃学的曲折反复的斗争,儒家思想最终都被接纳为统治思想;国内兴建学校,以儒学经典为研习的主要内容;选官制度上,实行开科取士的办法来选拔官吏。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辽、金、西夏各朝人民,虽然民族不同,服饰各异,语言不同,但都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向前前进。就西夏而言,在对外关系上,虽然与宋、辽、金、元打打和和,和和打打,但它却从无要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野心,相反,在其国势衰微之时,还兴儒学,尊孔子,弃自己的蕃礼而不用,慕中华之礼仪以图新。而辽、金、元不但建立了本族的政权,还有吞并天下之野心,故有辽胜宋、金胜辽,最后则是元灭金。人修史的角度看,辽、金、夏皆是已亡之国,特别是夏、金,更直接由元消灭。修史者能修金史、辽史,却不修夏史,用正统偏安之说难以自圆其说。若论偏安,辽是偏安,金亦是偏安,都未曾统一全中国,为何独厚辽、金而薄西夏呢?看来对于元人不修西夏专史的问题,传统的看法似乎都不具有绝对的说服力。那么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此我们抛砖引玉,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般来说,封建王朝在编修史书时都有这样一个不便言明的目的在内,即采用不同体例,运用一切手法,把有利于统治者统治的事情,把有利于统治阶级尊严的事情记载下来,以便为新的官僚阶层借鉴。在这样一种目的的驱动下,中国封建史官对于历史遗产和记事写史,往往很注意其借鉴和垂训的作用,以史为鉴成了一个重要的史学传统。元顺帝编修宋、辽、金三史也秉承这样的原则,《辽史·修三史诏》中,元顺帝明确宣布:“这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为确保三史的修纂按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顺帝任命了总裁官作其代言人,给总裁官以修纂大权,《辽史·修三史诏》中明言:“纂修期间,予夺议论,不无公私偏正,必须交总裁官质定是非,裁决可否。”

一旦政治开始关注史学,史家修史就不能不为政治所左右了。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史家往往以考论政治得失、劝善惩恶为己任,这就决定了他们修的史书中记录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现实中实实在在的政治和人事。但是,由于政治的介入史学,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史家的创造精神。由于不能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和认可,这些史家的修史计划往往搁浅。有些史家虽历经千辛万苦修成史书,最终也只能将它藏之名山、束之高阁。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政治影响史家修史的力量越来越大。作为元朝的史家,面对西夏这样一个曾与宋、辽、金三朝相抗衡的封建政权,如何在史书中给它定位,他们着实大动了一番脑筋。

元人修西夏史时,手头有大量的原始资料可供选择。除了西夏人献上的典籍之外,尚有许多奏表、实录、函诰、律令等一并没入元朝官府。面对纷繁的史料,究竟如何取舍,是秉笔直书,还是曲笔回护?元朝史家在修西夏史时可谓奇招屡出。

首先在体例上,西夏被视为是偏安一隅的封建割据势力,在史书中的位置自然不能同正统王朝的位置相提并论,于是宋、辽、金三史中,有关西夏的史料在讲完了封建正统王朝的本纪、列传、表、志之后,被放置在各史最后“野蛮民族”史部分来讲述。然而,西夏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野蛮民族”,从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它曾与宋、辽、金三国分庭鼎立达190年(1038—1227)之久,若从它“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夏州政权算起,历时更是长达347年(约881—1227)。在西夏全盛时期,其疆域方圆二万余里,东尽黄河,西界玉关,南有祁连,北控大漠。西夏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创造出了极富特色的区域性民族文化——西夏文化。这一切都是无法回避的,这一切,不是普通的“野蛮民族”能创造出来的。于是,在宋、辽、金三史的“野蛮民族史”部分,西夏又被放在了最先述及的位置上,而且篇幅均最长。

“摆正”位置之后,就要着手编写它的历史了。古来惟闻以直笔见诛,未闻以曲笔获罪。元朝史官在编修西夏史时,便大量运用曲笔,或者以实为虚,或者以是为非,或者虚美讳饰,或者任意褒贬。纵观宋、辽、金三史的西夏传部分,其史料内容均大同小异。偶有突出之处,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风土人情,西夏史的真相,就这样被中国元朝的史学家们纂改得面目皆非了。

元朝是修西夏史的最佳时期,既有史料上的保证,又有人员上的保证,然而元朝史家修西夏史给中国修史留下的却是一个败笔,这一点值得让我们后人去深思。

注释:

①清吴广成《西夏书事》,龚世俊、胡玉冰等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5月版。

②清周春《西夏书》,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抄本。

③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3,中国书店,1987年4月版。

④赵尔巽《西夏纪序》,罗矛昆校点,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

夏天来了作文篇9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持续的高温使人体的气血运行越发旺盛,引进会岁汗液的排泄而有所损耗。夏至时节,由于天气越来越热,人体适当的出汗也就再正常不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的含义及传统习俗,希望能给各位提供帮助!

夏至节气的含义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按照《恪遵宪度抄本》上的说法:“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日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到达极限,在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14小时左右,越往北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初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麇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夏至过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着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30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做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的传统习俗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这一节气是很受人们重视的一个节日,期间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

每到夏至时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都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

《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疠疫、荒年与饥饿死亡。《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夏至作为古代节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清嘉录》)。

1、夏至面

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话,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

关于这天为什么要吃面,有多方面的原因和说法。

(1)象征夏至这天的白昼时间最长用面条的长比拟夏至的长昼时间,正如我们在过生日的时候也吃面。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夏至以后,正午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因此,我国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那一线不刚刚好是面条的宽度吗?

(2)预示三伏天的来临这是因为夏至虽然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一般来说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大约再过二三十天,就会进入“三伏天”,三伏天才是夏天最热的时期,吃凉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温的含义,所以在胶州地区,也称这天的面条为“入伏面”。

(3)夏至新麦登场要尝新夏至时节,华北、华东小麦主产区因为温度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在夏至前当季的新麦就已经成熟,用新收割的麦子磨面擀面条,所以夏至食面也有尝新的意思。不过也有直接煮新麦粒吃的,山东龙口、莱阳一带煮新麦粒吃,孩子们用麦秸编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捞,既吃了麦粒,又是一种游戏,很有农家生活的情趣。

2、吃鸡蛋,治苦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冥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3、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说:“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4、夏至吃狗肉

在岭南地区,有喜吃狗肉之习,俗语说:“夏至狗,没啶走(无处藏身)。”夏至杀狗补身,使当天的狗无处藏身,但不能在家宰杀,要在野外加工。

关于吃狗肉这一习俗,民间有一种说法,夏至这天吃狗肉能祛邪补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风绕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这天吃了狗肉,其身体就能抵抗西风恶雨的入侵,少感冒,身体好。正是基于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这一独特的民间饮食文化。当然,夏至吃狗肉,也应适可而止,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肠胃病。

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相传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热,疫疠流行。秦德公便按“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

立夏和夏至的区别有哪些立夏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夏至 在6月21日或22日;表示炎热将至,该日昼最长,夜最短

立夏与夏至时间上的区别

立夏时节太阳位于黄经45度,一般为每年的新历5月5日至7日交节,今年的立夏是5月5日;而夏至时太阳是位于黄经90度,时间为6月21至22日交节。

立夏与夏至气候上的区别

立夏时节,因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夏天来了作文篇10

着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提出:中国早期文明产生的三个标志和要素是青铜器、城堡和文字。从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情况看,夏代的青铜器和城堡都很成熟。考古成果证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至少可上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所以,可以称得上信史的《左传·宣公三年》和《史记·楚世家》关于“禹铸九鼎”的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不仅《左传》《史记》对此事有记载,《墨子·耕柱》《易林·小畜之九》《拾遗记》等古籍资料,都说大禹曾经“铸九鼎”。

夏王朝时期,作为手工业生产的一部分,青铜器铸造业得到了发展,在冶铸技术和器物造型方而,具备一定的水准。近年来,考古工作者从夏代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有青铜铸造的刀、锥、铸、凿、铃、锨、戈、爵等各种工具、武器和容器。特别是在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内出土了大批青铜礼器、兵器、生产工具和容器,是我国到目前为,发现时间较早、出土批量较大的青铜器,其中青铜爵、青铜鼎、青铜等空腔器,采用复合式陶范浇铸而成,反映了当时铸铜技术已相当进步。此外,还发现了增锅片、铜渣和陶范,证明夏人完全有能力制造复杂铜器。从技术而言,夏人铸鼎是可能的。能够冶铜制鼎,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城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史记·封禅书》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汉书·郊祀志》也有类似的记载。《事物纪原》引《轩辕本纪》说:“黄帝筑邑造五城。”又引《黄帝内传》说:“帝既杀蛋尤,因之筑城。”即是认为筑城在黄帝时代就开始了。

《世本·作篇》说:“鲸作城郭。”《吴越春秋》说:“鲸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吕氏春秋·君守篇》说:“夏鲸作城。”《淮南子·原道训》说:“昔者夏鲸作三初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通志》说:“尧封鲸为崇伯,使之治水,乃兴徒役,作九初之城。”《太平御览》卷一百九十二引《博物志》说:“处土东里魄责禹乱天下,禹退作三城,强者攻,弱者守,敌者战,城郭盖禹始也。”看来,认为夏部族的首领鲸和禹是始作城者应是历史文献的主流。

20世纪7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安金槐先生主持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他结合文献记载和前人考证,提出了该城址为夏代禹都阳城。从2002开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一一登封王城岗城址及周围地区遗址聚落形态研究”专题组,在王城岗遗址展开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又在这里发现一座同时期的大城址,而积约30万平方米。其北墙城壕长630米,向东延伸,将王城岗古城址围护其中,二者关系极为密切;还发现夯土基址和玉礼器等遗存,为夏代禹都阳城提供了更重要的佐证。

但是,在此之前,却一直没有找到夏代文字的确凿证据,所以,一般认为商代的甲骨文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众所周知,周人沿袭了殷人的语言文化和文字。殷人用的语文由甲骨文可见,用的正是雅言不差。而《尚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在商朝建立前,殷人祖先已经拥有成册的文献了。文字文化的传袭功能是最强大的,在《论语》为政篇、八信篇中,孔子再三指出,在礼制上“周因于殷,殷因于夏”,三代文化相袭,这种传袭是依文献进行的,所以夏礼、殷礼,他都能说一些,只叹惜“文献不足”。这表示,夏、殷都是有文献的,只是传下来的太少。

既然“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在商朝建立前,殷人祖先已经拥有成册的文献了。那应该是和夏代同时的,因此即使保守点推测,汉字在夏代已然形成,并进入书册实用阶段,有可能殷人的文字最初本就是向夏人学习的。

在传世典籍中,屡有夏代文献的记载,其名称有《夏书》《夏礼》《夏时》《夏令》《禹之总德》《仲尬之告》等。据已故学者李启谦先生的研究,仅以先秦典籍引用《夏书》为例,《左传》引用15次、《国语》3次、《吕氏春秋》1次,19条材料所记夏代事迹者共32则。Cal如果再加上引用的《夏礼》《夏时》《夏令》等文献,在先秦典籍中是存在很多夏代文献的。例如:

《国语·周语上》:“《夏书》有之曰: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国语·周语中》:“《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做曰:收而场功,待而备褐。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司里。”这也是夏的月令。《吕氏春秋·谕大》:“《夏书》曰:天子之德广运,乃神乃武乃文。”《墨子·七患》:“《夏书》曰:禹七年水。”《墨子·非命下》:“《禹之总德》有之曰:惟天民不而葆,既防凶心,天加之咎。不慎厥德,天命焉葆?”

从这些先秦典籍引用夏代文献的情况可以证明,夏代应该是有文字的。因为夏代的文字没有保存下来,所以东汉的学者郑玄才在《诗谱序》中说:“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有夏承之,篇章泯弃,靡有孑遗,迩及商王,不风不雅。”虽然“篇章泯弃,靡有孑遗”,但也不是就找不到证明。

春秋鲁太史引《夏书》有“辰不案于房”的记载,说在夏代房宿位置上发生了一次日食,人们击鼓奔走,惊恐万状。这次日食,现存《尚书》把它系在仲康时期的(((JCL征》篇:“椒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说明夏代对天象的观测相当细致,并有文字记载。

《竹书纪年》有夏果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如果这一记事可信的话,那末至迟在公元前16世纪初,我国就有了流星雨的记录。干支纪日法是我国传统的纪日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干支纪日法的起源是很早的。夏朝末期的帝王有孔甲、J靓甲、履癸深>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夏朝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左传》说:“火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夏数得天。”这是说特定天象大火星黄昏中天时,夏历为三月;而“夏数得天”是说夏朝的历数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天象,所以孔子主张“行夏之时”。曰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人们熟知的夏历,即《夏小正》,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老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论语·八信》说:“夏礼,吾能言之,祀不足征也。”《礼记·礼运》说:“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祀,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从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孔子可能是从夏之后裔的祀国获得叫《夏时》的文献再加以整理的,故人们多认为《夏小正》是孔子及其门生考察后所记载下的农事历书,所收录之有关夏朝的也多是物候等文化讯息。

着名学者陈钟凡

先生有《幽风·七月为夏代文学证》,从述作、时令、典礼、体制、诗歌起源五方而论证《诗·幽风·七月》为夏代文学,其中“以时令言之。《七月》所纪人事、物候,考之《戴记·月令》,先后差池。按之《夏小正》,乃多吻合。试详征之……”[8]非常有说服力。 从历史记载的资料来看,夏代的文化已经很发达,是不可能没有记录语言、促进思维的文字的。《吕氏春秋·先识》甚至说,夏太史令终古见“夏果迷惑,暴乱愈甚”,乃载其图法奔商……这表明,夏代不仅有文字而且已有图书典籍。.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文字的实物是甲骨文,出土于殷商后期都城的殷墟,距今大约3200年左右。甲骨文的文字结构已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书”的汉字构造法则,文字形象简古、劲健挺秀。甲骨文应该是一种已经相当成熟而且非常系统的文字,已能很好地充分地记录语言、表情达意、传递信息。所以它不可能是一种创立不久的文字,必然经历过一段不短的发展历程。甲骨文显然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从甲骨文成熟的程度和传承关系看,中国的文字存在应该更为遥远。

《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世本》都记载有仓领造字的传说。许慎的《说文》序把《系辞传》的说法和仓领的传说结合起来,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领见鸟兽蹄航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万品以察。”黄帝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甲骨文最早的不超过公元前1300年,其间可还有1700年的时空呢!

上古传说中的仓领造字虽然不可考,但也给现代人提供了中国文字起源的文化线索。从考古材料来看,在甲骨文以前,我国境内已有很多尚未成熟的文字符号出现。上世纪30年代在山东章丘县城子崖发掘的龙山文化陶片中就发现了一些符号。半坡文化遗址发掘的“人而鱼纹盆”是当时文化的典型作品,人而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

郭沫若先生认为半坡及星宿海彩陶上的符号是原始文字。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说:“刻划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考古工作者在登封王城岗的夏代遗址中发现了一些珍贵的关于夏代文字的资料。例如,在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陶器上,发现了一些文字资料,它们刻画在碗、钵、豆、瓮等陶器的底部或肩部,是在陶器烧制前刻画在胎上的,其形体结构较大汉口文化的刻画符号或文字又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在西城遗址的一个灰坑中,发现了一件夏代初期的泥质黑陶平底器,器底上有一个陶胎烧制前刻画的文字。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像两手有所执持,可能是“共”字,它大概代表该陶器所有者的族氏。这个字已然不是刻画符号,甚至超越了象形文字的阶段,是个会意字。这一发现,或可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在夏代初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

汉字历史的悠久性是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性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明。从仰韶文化到大汉口文化,原始文字已经出现,并在逐步发展中。在殷墟等处发现的甲骨文字和金文,是我国现巳发现的较早的文字,是基本成熟的文字。这样成熟的文字,应该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的。

力的发展状况去推究,可以推断汉字在殷商以前的夏代就应该初具规模了。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就大胆推导说:“汉字有一万年的历史。”从龙山文化的黑陶尊外部表示太阳初升景象的合体字来看,汉字最晚或当出现在距今约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最近几十年,学者们研究了原始社会晚期与奴隶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的刻画或彩绘符号以及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上少量符号,以为可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郑州大学教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系统。到了商代,汉字已经成熟,不仅字的数量多,而且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