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音乐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9 05:32:40

幼师音乐论文

幼师音乐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怎样教幼儿唱歌教师应该怎样教幼儿唱歌

 

1、怎样教幼儿发音?在唱歌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幼儿清楚的发音,如果教师的语音都有缺陷,那么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幼儿的发音器官不够发达,不够灵活,不善于打开上颚,教师应反复示范,逐渐教会幼儿正确的开口,并正确发出唇音、唇齿音、舌尖音、等要帮助幼儿在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的基础上,把歌词念准确、念清楚,不含在嘴里,想朗读诗歌一样,把字头字尾的音都清楚的念出来。在小班,应常常让幼儿看老师发音时嘴是怎样张开的,这时的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在大班,就教幼儿逐步理解字的发音 ,如祖国两嘴唇合拢的时候稍用一点力,发出的声音就很清楚了,幼儿在理解了发音后很容易遗忘,所以教师要经常反复示范复习。使幼儿能够准确唱出歌词。

2、保护声带。在唱歌过程中注意保护幼儿的声带,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比较嫩。如喉咙的软骨、肌肉较嫩和韧带较松,声门较狭窄,声带短而薄,比成人小得多,如不注意保护,则容易引起疲劳和病变,甚至有可能导致声音嘶哑或失音,保护幼儿的嗓子是教师的职责。在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师要教幼儿用自然的声音、不可以用叫喊的声音方式唱歌。

教师的范唱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教师边唱边讲解要让幼儿理解歌是自然唱出来而不是喊出来的,不能一味的追求叫的响。又是可以叫唱的好的幼儿到前来唱,还可以让大家淡淡她为什么唱的好,大班的幼儿一般可以评论。

选用的歌曲必须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不同特点幼儿的音域范围。小班的幼儿一般在五六度以内。做教师的不能因为音域窄的歌不好听,而随意用音域宽广的节奏复杂的、音量强的歌曲教给幼儿这是教师必须注意的。要时时记住适合幼儿的才是最好的,应以幼儿为中心进行教育。如果幼儿唱超过自己音域范围的歌,容易产生喊叫现象。有一些歌曲音域并不是很广,但因教师起音不适合,教师有时起音起高或起广了都会使幼儿产生不良后果论文网。老师在弹奏钢琴的时候不要因为方便老师弹奏而忽视幼儿的感受。有一些钢琴旧了,老师在弹之前要事先检查了解,是定调更有利于保护幼儿的嗓音。每一个班幼儿的音域宽窄不同,教师应事先考虑确定,一首歌该用什么调最适合本班幼儿音域的范围事先熟悉第一句应该从哪个音节开始比较好,最后一句在什么地方结束。有时相差一二度会出现难听的声音。调子太低,幼儿唱着没有精神,调子太高,会引起刺耳的叫喊声。如果教师在教学练唱中发现已定好的调对幼儿来说有不悦之处,这是可以临时向高或者向低换调,所以,教师在练琴是必须熟悉每一个调的音阶小学音乐论文,平时在户外的时候教师要特别注意幼儿的情绪容易兴奋的大喊大叫,教师尽可能的替幼儿起音,避免调子太高而损害幼儿嗓子。

练唱适度,不能使幼儿的声带负担过重,音乐课的时间不易太长,一节音乐课中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在唱,要有活动,使幼儿的声带得一休息的机会,防止过于疲劳的损害嗓子健康。教师应细心观察,注意发现和培养幼儿的良好的歌喉。唱歌技能好和音色也好的幼儿不多,特别是具有独唱才能的幼儿更是少,教师要特别重视保护幼儿的嗓子,不能让幼儿独唱的同时,又让同一个幼儿参加很多伴唱,伴唱的任务可以请其他的幼儿担任。通过伴唱也能训练幼儿的唱歌能力,是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得到训练,做到机会均等,这是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多去发现一些幼儿作为后备力量,对那些音色或者歌技能力不好的幼儿,教师要训练和培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若遇到音色好而胆量不好的幼儿,可以使音色好的幼儿和胆量大的幼儿两个进行组合,教师绝不可以为完成任务,是少数幼儿唱得过多过响,而是嗓音受到损害,而使很多幼儿没有得以表现自己,而损害另一些幼儿的身心健康。

3 教师要教会幼儿养成良好唱歌的习惯。教幼儿在平日讲话的时候不尖生叫喊,幼儿在集体的生活中,有特别在室内,往往因为人多,声音嘈杂,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而大喊大叫,这很容易使幼儿的声音变的沙哑。调查发现,大班的男孩沙哑的情况比小班的多,易患感冒的幼儿中声音沙哑的又占多数,所以,教师在小班的时候就要培养幼儿轻声谈话的好习惯,对于易患感冒的幼儿应多加关心在声带炎期间,不易唱歌,要让幼儿好好休息。

4 综上述,影响幼儿唱歌的因素有很多,教师的示范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对教师的要求却是更高了。首先,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要有一个好的唱歌节奏音韵外,教师的情感和价值观也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课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教师创设好的环境这一些都是显性的,有许多隐性的课程却深深影响着幼儿的发展,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在实践中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活动中以幼儿的主体,让幼儿感受到音乐艺术的真、善、美,在实践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师音乐论文篇2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音乐素养;策略

一、音乐素养概述

1、音乐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音乐素养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尹爱青认为音乐素养是指音乐方面的素养及修养,主要包括音乐知识理论方面、音乐欣赏方面、音乐表演方面以及音乐教育方面这四种修养。杨万春认为音乐素养包括音乐素质和音乐修养音乐素养不仅要有基础的、最一般的音乐知识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晏晓东认为音乐素养是指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以及与音乐有关的自然音乐和人文音乐等方面的综合知识,指的是个体在音乐方面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修养。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音乐素养是一种综合的素养,是有关知识、能力、技能、态度价值观等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整合。

2、音乐素养的内容

音乐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音乐技能、音乐能力、音乐知识以及音乐价值观四个内容。音乐知识是指和音乐有关的涵盖在音乐体系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主要有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上的学前音乐知识,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声、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戏剧、戏曲、舞蹈、美术等艺术样式的基本知识以及中外音乐史的知识。音乐技能是指用各种技能来表达音乐的技巧,一个人要想具备这种技能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经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真正的掌握这种技巧。音乐技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演奏技能、演唱技能以及音乐创编和即兴能力,具体又可分为声乐演唱技能、钢琴弹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器乐演奏技能,舞蹈窗边技能,自弹自唱技能,指挥技能,即兴伴奏技能以及表演技能。音乐能力是指的一个人对于音乐的整体感悟能力,具备优秀的音乐能力需要一个人拥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学习,所具备的一种对音乐的理解、感知、创造并将音乐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评价一个人的音乐能力具体可以从他的音乐表现能力、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几个方面来进行评判。音乐价值观是指人在受过一定的音乐审美体验之后,对于音乐当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评价。在本文中主要是指有关音乐教学活动的价值观和整体的评价中所体现出来的大方向上的音乐态度和音乐价值观,尤其是音乐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音乐价值观。

3、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实践性和发展性

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实践性,是因为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并且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在其日常的教学活动的实践当中不断被运用,所以具有实践性。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发展性是因为幼儿教师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进入幼儿园后,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运用和思考,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在不断的提高,因此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具有发展性。

二、培养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策略

1、构建敏锐的音乐审美感知觉能力

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是专业幼儿教师用音乐进行教学的前提,如果幼儿教师没有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对音乐的美有良好的把握,也无法用音乐来对孩子进行美的熏陶,更没有能力来让孩子用音乐来创造美的激情。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林华先生把音乐审美感知分为音感和乐感,音感是指人对孤立音响的感知能力,它是进行和音乐相关的学习、活动、游戏的基础。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岁半的时候就能分辨和模仿音高的音,但是如果长时间不训练音高感的话这种感知能力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音准能力低下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学前教育的时候音高感的训练不足。所以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要健全自身的音高感。另外对于音响的判断是进行欣赏音乐的前提,如果不能够对音响的好坏做出判断,就会失去对音乐美的感知。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对音响和谐与否的判断需要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上,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他对于音响的判断肯定会黑白颠倒。同时需要注意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要从幼儿本体的发展出发,充分了解现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儿童选择和收集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音响,只有帮幼儿建立了良好的音响协和感,才能使音乐教育成为儿童日后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乐感指认对音乐基本秩序的感知能力和对音乐形式变异的领悟能力。这是获得音乐审美技能的必有之路,如果没有乐感的支持,就无法对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心理。构建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需要长久的实践,所以幼儿教师还在学生时期就需要有目的的主动学习音乐专业的知识技能,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目的的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只有构建了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才能在幼儿教育中把音乐的各种艺术元素综合起来,并且很好的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之中。

2、提升音乐鉴赏的品味

幼师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达到合格的敏锐程度后,要想进一步的提升幼师的整体音乐素养,可以将提升其音乐欣赏品味与鉴赏能力作为一个突破口。音乐鉴赏的对象主要是普及性的音乐和深入型的音乐。普及型的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音乐丰富的感性表述,虽然包括了一些对音乐的知性认识,但从整体来看还是没有艺术的理性指向。在这个阶段选用的音乐素材大部分都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和功利性,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单纯的对音乐自身的欣赏,而是在这欣赏之中餐咋了一些不理性的盲目感情,例如这时的欣赏已经从音乐转移到了表演者的身上,所感受到的美也是比较肤浅的,感受到的只是感官刺激,与欣赏音乐本身的美背道而驰。所以在音乐欣赏能力培养的时候,应当有针对性的选择感性表述健康,知性表达丰富的优秀文化音乐,从中得到丰富的音乐审美的愉悦体验。深入型音乐的理性鉴赏是指对音乐所包含的意义进行有理性的追求,也即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应当从音乐的表现形式中领会音乐的象征意义,并且通过对于艺术音乐的聆听,实现由欣赏向审美的转变,让欣赏者从情感体验向情操升华。深入型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是提升幼儿教师音乐素养的重要方面。

3、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音乐技能

上述已经介绍音乐技能分为演奏技能、演唱技能和音乐创编与即兴能力。乐器的使用和演奏技能是专业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但是纵观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设置会发现乐器的学习基本上只有钢琴,所以高校应当增加其他乐器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内容应当覆盖乐器的弹奏方式,方法、弹奏内容、技巧定位等都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根据调查显示我们的声乐教学和幼儿园的实际环境脱节相当的严重,对于演唱技能的教学,应当从实际教学的目的拉近与幼儿园实践之间的距离。在演唱技能的教学当中,应当以儿歌学唱内容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音乐理论教学方面,摒弃当前教授幼儿以五线谱为主的专业的音乐理论的教学内容,然后我们另辟蹊径转而将简单的简谱教学作为对幼儿授课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能够减少幼儿学习那些过于理论化、专业化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幼师教授幼儿儿歌方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音乐感等音乐技能。另外,在教授幼儿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幼儿的基本音乐技能和独自演唱的能力与勇气时,音乐幼师可以采取声乐教学的方式,为幼儿示范唱歌时的准确音调和节奏,用歌曲教学示范准确的呼吸方式和演唱姿势,引导幼儿唱歌时做到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幼师还需要通过为幼儿演唱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歌曲,引导幼儿感受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音乐的魅力,感受音乐艺术的美,从而培养幼儿的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并试着鼓励幼儿敢于创造自己的音乐作品,将自己的感受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创编与即兴能力,为了提高幼师的幼儿音乐教学能力,深入浅出的教授幼儿音乐知识,音乐幼师需要努力地研究幼儿歌曲,根据幼儿音乐的基本特点,旋律与歌词的相互关系,音乐旋律的基本要素,简单旋律进行的特点,歌词的结构特点,依据基本的音乐原理赏析幼儿音乐。幼师需要深入的认识学习幼儿歌曲,掌握主题音调的发展等创作方法,并自己试着编一些简单地有幼儿歌曲,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通过这种自身的经历幼师可以提高自身的编曲能力,升华自身的审美能力,享受音乐魅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教学能力。幼儿教师即兴能力的发挥是建立在具有丰富的知识储量、高品位的能力以及高超的音乐技能上的,所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即兴创作能力,必须要先提高幼儿教师的知识储备量、鉴赏能力以及音乐技能,同时掌握一定的即兴能力的技巧,这样就能很好的掌握即兴能力。

4、幼儿教师入职后的音乐修养提高

幼儿教师不但要在入职前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在教师入职后也要注重音乐修养的提高。职后进修是教师音乐素养提高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入职后,教师从个人发展出发,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反思、创新、再学习,从而使自身的教育能力和音乐素养不断提高。关注幼师的主体性、体现以人为本的应是幼儿教师职后培养制度所必须要体现出来的基本原则,是完善幼师职后培养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健全方向,这样的职后培养制度对于幼师音乐素养的提升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培养提升幼师入职后音乐素养的具体措施,可以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入职后进修变为幼儿教师的一项义务,并且政府和幼儿园应当充分给予支持,只有这样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才能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音对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提升幼儿的审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师音乐素养是否合格将直接决定幼儿所接受的音乐教育质量的好坏,但当前我国幼师的音乐素养普遍有待提升,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升幼师的音乐素养,这对于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线颖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J].艺术教育,2009(01).

幼师音乐论文篇3

关键词:幼教;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策略

幼儿教育不但能培养幼儿的智力因素,更能针对幼儿的心理、意识和素质进行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符合时代的发展,也迎合现代教育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在此浅析幼教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幼儿音乐素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以此促进幼儿教育发展与建设。

一、重视音乐理论教育

在当前的幼教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对音乐教学的目标和内容都有主观上的认识,其认为音乐教学就是简单地组织幼儿进行歌唱、舞蹈以及简单的弹奏。这是一种错误的主观意识,体现出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不到位。

教师要在幼教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就应该重视音乐理论教育,要让幼儿对基本的音乐理论有所认识。进一步说,随着幼儿对音乐的认识加深,其才能从最初级的歌唱和舞蹈,上升为对音乐的探究、认知和鉴赏。在此过程中,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在幼教音乐教学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但要逐步提高幼儿的音乐综合能力,更应该引导幼儿在音乐教学中更加主动与积极,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这就需要教师增加幼教音乐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要让幼儿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音乐游戏,如在游戏过程中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同时对音乐产生好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如组织幼儿进行合唱和集体舞蹈等。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但完成基本的音乐教学,同时也在集体活动中分享快乐、获得快乐。

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一步增加音乐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幼儿播放《黄河大合唱》,让幼儿在听歌的同时观看视频,感受歌曲的节奏感,并由此鉴赏音乐,提高幼儿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总的来说,音乐素质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它更需要教师长久的坚持,要让幼儿在长期的教育中获得逐步的提升。这就需要众多教师不断总结与交流,提出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教音乐教学的发展与建设。

幼师音乐论文篇4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93-01

幼儿音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还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审美情趣的形成。但幼儿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忽视了幼儿兴趣的培养,片面追求教学效率,使幼儿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

一、幼儿音乐教学方法

(一)歌词记忆法。借助图片表达内心意图,是幼儿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图片具有意图清晰、表达充分、容易记忆等优势。利用图片记忆歌词的教学方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歌曲学习环境,使幼儿更好的理解歌曲内容和情感,进而提高其音乐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故事引导法。在教学中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关重要。借助故事讲述,使歌曲更加形象生动,增加歌曲的趣味性,使歌词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思想素质,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形态表演法。在音乐教学中,幼儿会很自然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表达出来,此时教师进行积极引导,使用形态表现法教学,充分尊重了每个幼儿的发展需要,在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力。[1]

(四)探索创新法。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对歌曲进行改编和创造,进一步调动幼儿积极性。幼儿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通过优美的动作将其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形态动作,对幼儿音乐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歌曲演唱方式的改变,通过不同演唱方式调动幼儿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经验和实力。

二、幼儿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单一化。幼儿园教学中对音乐教育目标认识不充分。很多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过分注重唱歌、跳舞技能教学,忽略了对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培养。即便是一些艺术性的幼儿学校,在音乐教学上也存在专业化、工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特点,严重制约了幼儿音乐教学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幼儿身心和智力的发展。

(二)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幼儿音乐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教育又能积极发挥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和健全人格。[2]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及其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一味追求教学效率,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对幼儿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危害,盲目追求技能技巧教学,对幼儿期望和要求过高,长此以往会造成幼儿及其家长的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忽视了幼儿兴趣的培养。在幼儿音乐教学中,多数教师把技能技巧训练作为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教学内容和方式又过于陈旧、简单。为了自身荣誉鼓励幼儿参加各种比赛,给幼儿制造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使幼儿对学习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出现逆反和厌学心理,对音乐学习彻底失去兴趣,从根本上背离了幼儿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幼儿心理不成熟,自我意识强,如果所做事情与其兴趣不和,很难保证质量和效率。

(四)教师教学水平有限。目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教学水平都不高,很多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对教师的文化要求不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知识素养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所编写的教学方案丰富充实、教学活动设计生动活泼,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积极调动幼儿音乐学习兴趣。[3]

三、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率策略

(一)改变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兴趣,采用幼儿喜欢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对教材内容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找到最佳的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变,积极添加创新成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如图片记忆法可以传递更多教学信息,且利于幼儿记忆和理解。

(二)提高教师素质。幼儿园的教师招聘应该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吸收高素质和高质量人才。同时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自身素养。组织观摩优质公开课,交流教学验和技能。

四、结语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音乐教育利于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推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在幼儿音乐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尊重学生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音乐教学方法,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许卓娅.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一种理论框架[J].音乐教育,2001(01).

[3]谢苗苗.音乐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探析[J].武汉市教育研究学报,2007(01).

幼师音乐论文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培养兴趣;音乐实践活动

【中国分类法】:G623.71

引言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对音乐有了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在活动中才富有想象力、有主动性、创造性,达到愉悦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智力的效果。心理学研究理论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幼儿园教育中的音乐兴趣培养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如何能有效培养幼儿的兴趣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兴趣的培养。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是兴趣培养的重要条件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外界因素有时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的时候,想象才会丰富,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这一切就会受到抑制。当教师在平时不断地、恰当地为幼儿提供音乐刺激,鼓励幼儿多接触音乐,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会使幼儿的音乐天赋得到很好的发展,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比如在幼儿入园时,进餐时,午睡时,为幼儿提供美妙、悦耳的音乐,能使幼儿心情愉悦,时间一久,对幼儿乐感的培养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在班级中,教师可创设音乐区域环境,为幼儿提供适合年龄发展特点的乐器,提供表演的材料,让幼儿在此区域中,能自主选择,凭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去感受、表现音乐。教师也可在教室的室内环境、走廊环境等装饰一些关于音乐的内容,让幼儿能处于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中,让音乐看得见,听得见,感受得到,这样自然而然会对幼儿的音乐兴趣培养有所帮助。

二、音乐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是兴趣培养的有效策略

(1)策略一:游戏与音乐的结合

孩子对游戏一般都情有独钟,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加入了游戏的成分,那么孩子的情绪肯定会被调动起来。当一个音乐活动中,幼儿对音乐无法专心,提不起兴趣时,教师加入游戏的话定会事半功倍。在音乐活动《小跳蚤》中,当教师提出让幼儿跟随音乐面对面地在各自身体上表现小跳蚤的时候,幼儿很感兴趣,也愿意去表现。游戏与音乐的结合不仅能激发人的兴趣,而且给幼儿带去新颖感觉,高涨的情绪表现。

(2)策略二:故事情节表演与音乐的结合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根据活动内容,表演故事情节,使活动内容更情节化。比如在大班音乐活动《毛毛虫变蝴蝶》中,引导幼儿跟着音乐的节奏,表现“毛毛虫散步――吐丝结茧――变成小蝴蝶飞舞”的故事情节。在活动中幼儿能努力地倾听音乐的节奏,积极参与故事表演。在中班音乐活动《理发师》中,教师鼓励幼儿学理发师的样子表演理节,让歌曲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表现出来了,既加深了印象也将表演很好的融合在了音乐中,增加了幼儿对此活动的兴趣。

(3)策略三:乐器与音乐的结合

乐器的使用本身就对幼儿有一定的吸引力,当教师在使用乐器时,幼儿会很想要亲自去动一动。在音乐活动《厨房里的声音》中,当教师出示双响筒、铃铛、鼓等乐器时,让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中出现的声音判断乐器时,孩子们都纷纷举手,抢着回答。当教师想让孩子们利用乐器去表现的时候,孩子们更是兴趣甚浓。当音乐活动需要使用乐器的时候,教师应好好利用好乐器,将乐器与音乐完美结合,增添教学活动的乐趣。

(4)策略四:美术与音乐的结合

当美术与音乐结合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森林狂想曲》中,教师根据音乐画出几棵树,再根据音乐的不同旋律,画出不同的树枝与树叶,有些往下长,有些往上长,有些往边上长等,就在教师画的时候,孩子们聚精会神。最后让孩子们在图画、音乐中表现树的样子,真是生动有趣啊。因此,在有些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让音乐表现得更形象,更容易理解。

三、兴趣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激励性评价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其实会关系到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综合性发展及其情感的培养。教师可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激励手段,如奖励小红花或请全班幼儿打节奏表扬等等评价手段。对于表现好、有进步的孩子及时评价,教师要善于做“及时雨”,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喜欢音乐,而且学习较困难的幼儿,经常针对他们的闪光点进行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使之渐渐走上“我要学”的轨道。

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有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幼儿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区。有时音乐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满意的点头、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亲切的手势,好像一场春雨降下,滋润着孩子们求知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欢乐和喜悦,促使孩子们思维更加活跃,有较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正确地进行评价,尽一切可能帮助幼儿学习、成长,帮助他们建立应有的信心,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激励性评价在活动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关键的,它甚至可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在一节课中如果激励性评价运用恰当,不仅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还能让沉闷的教学活动顿时活跃起来,让我们的活动焕发生机与活力。

四、音乐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对于幼儿想象力,思维,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使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还能使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更能让幼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得到发展。就因为这样,教师更应该鼓励幼儿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学会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音乐教育能让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积极的态度,而且也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对音乐兴趣爱好,不仅可以让幼儿长期受到音乐的熏陶,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促进身心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成美.浅谈激发和培养幼儿音乐兴趣的策略[J].画刊(学校艺术教育).2012.

[2]付景云.浅谈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J].中国音乐学.2000.

[3]王麒宇.论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策略[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

幼师音乐论文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 艺术教育 音乐教育

高职学前教育担负着为幼儿园培养合格教师的重任。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还应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强化音乐艺术教育的内容。幼儿教育的特征就是在音乐、绘画和游戏中接受教育,其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愉快的、以美育为主的,通过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一些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幼儿园的音乐创作教育。在美国,音乐艺术教育已发展到超越教育和心理学的范畴,向脑科学、人类科学、社会学等方向迈进。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纳德主张把音乐作为一种智能,列为与数学、语言、逻辑等齐名的七种智能之一。而我们国内的音乐艺术教育研究主张从幼儿开始着手培养节奏、表演、个性发展与创造力。由于音乐艺术教育贯穿于整个幼儿教育阶段,因此培养高职幼儿教师,音乐艺术教育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应结合幼儿教育的特点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展开教育工作,遵循这些规律,教育工作就会事半功倍。

高职学前专业学生毕业后将要面对的是一些刚离开父母、满身稚气和娇气的孩子,一般都在3―6岁之间,而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作为幼儿教育具体的实施者,应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由于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水平高低的关键是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幼儿是根据老师的教导明晰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所以说,幼儿教育阶段是美学教育的最佳时段,它会影响整个人生。

对幼儿教师来说,应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强化美育,让孩子在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中就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儿童虽然有艺术创造的本能,但如果不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是会逐渐退化的。教师要利用儿童的艺术本能,采用适当的手段,不断诱导。音乐艺术教育能使儿童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感受。比如幼儿园里的音乐游戏,能满足幼儿的好动性和表现欲望,通过身体运动(摇摆、跳、戏剧化动作),对显著的音乐特征(速度、节拍、力度)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做出反应,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同时对培养幼儿活泼、欢快的情绪和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启迪幼儿的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幼儿教育是以艺术为主线的娱乐教育,孩子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认知感知、培养技能。因此,对幼儿园教师来说,既要把握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要熟悉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音乐教育能够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二、对学前专业音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幼教专业考生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但相对来说,考生的综合艺术水准则有所欠缺。如对音乐的敏感度、学习音乐的能力等方面还较欠缺。幼儿教师的培养目标应着眼于提高其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文化素质。将技能技巧作为教育幼儿的手段是必要的。高职专业毕业的幼师,应该是能讲、能写、能唱、能奏、能跳的全能型人才。因此,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实用性

目前,学前专业开设的音乐类专业课程主要有琴法、舞蹈、乐理、视唱等。高职学前专业招收的学生不同于其他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没有专业基础,而他们要通过有限的在校时间掌握较全面的相关音乐知识及技能,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教学内容与将来的实际作用相结合,应该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进行实用性的教学。如在钢琴教学中应注重伴奏、技巧及音乐理解力的培养。因为,幼儿教师需要的是简单乐曲的示范弹奏及实际伴奏能力,所以在钢琴教学时,要科学地安排好学习进度,在有限的学时里取得理想的效果,以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针对学生专业的特点,在钢琴教学中应讲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获得钢琴基本弹奏技能。可大致分三方面:1.通过音阶、琶音、和弦(三升三降)的练习,达到手腕手臂相对放松、手指独立运动和熟悉各调式调性等能力,同时也初步掌握乐曲演奏的基本技术要领;2.通过视奏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达到熟悉乐谱、熟悉键盘的目的;3.在钢琴专业课上把基本练习、视奏练习、弹奏小儿歌或为儿歌配置伴奏以及自弹自唱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另外,加强对学生音乐作品理解能力的培养。结合具体作品,发掘出音乐的内在和外在的意趣等,这些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注重实践性

较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组织能力、一定的专业水平及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是作为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这也是幼师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尤其对培养学生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经常组织班级文艺活动,如合唱队、舞蹈队,组织各种音乐小组等;还可开设二胡、手风琴、古筝、琵琶、电子琴等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接触多种乐器,初步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与性能,以便更好地胜任将来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音乐文化调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音乐课实习,使学生把在课堂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实践中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组织能力。

(三)注重科学性

幼师音乐论文篇7

P键词:幼儿园;民间乡土音乐;开发;实践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据调查统计,民间音乐启蒙教育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民间音乐教育的基本知识通常只在音乐专业院校讲授,在幼儿园中研究的比较少;且幼儿园教师一般来说比较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民间音乐的曲调结构对于幼儿来说是较复杂的。这些问题都从根本上制约了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实施。

如何使民间音乐得以传承并获得有效发展,将民间音乐渗透于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自身发展产生特殊价值。这正是幼儿园迫切需要的。我园非常重视对民间音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并以适合幼儿的方式组织相关活动,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积累了一部分素材,如《扭秧歌》《金孔雀》《半个月亮爬上来》等。本课题组3名成员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对如何开展音乐教育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活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园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有蒙古族的、朝鲜族的,也有来自陕西、安徽、河南、台湾的,他们各自家乡都有特点鲜明的民间音乐,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通过民间音乐的学习,也能让孩子们增加对自己家乡的认识,增加同伴之间的交流。

二、概念的界定

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等,这里指我园幼儿各自家乡的,能突出民族音乐特性的音乐作品。

幼儿园民间音乐教育:结合我园幼儿各自家乡的民间音乐素材,开展的音乐教育。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的学习。

三、理论基础

《民族民间音乐理论》一书中提到:“在幼儿启蒙时期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可使幼儿从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厚感情。”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音乐活动,能够使幼儿对民间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民族意识,激发幼儿的民族情感,有利于优秀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民间音乐极大地丰富幼儿真实的音乐体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音乐天赋、有利于萌发幼儿初步的表现美、感受美的情趣,而且能够激发幼儿对民间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其终身发展都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开展民间音乐活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以音乐教育为主线”的园本理念,形成并巩固办园特色;开展课题研究,能使教师获取更多的民间音乐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民间音乐丰富的内涵,提高教师对民间音乐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

四、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旨在引导幼儿了解各地民间歌曲,能富有表情地演唱有旋律、有歌词的民间歌曲,同时在会唱的基础上进行创编。通过了解不同风格的民间舞蹈作品,感受不同民间舞蹈的动作特点,激发幼儿运用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民间舞蹈。在感受各地不同的民间音乐中,激发幼儿对民间音乐的兴趣,产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美好愿望,使我园幼儿健康、活泼、和谐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开发幼儿民间音乐活动课程资源

通过收集、筛选、改编、创编与幼儿生活有关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民间音乐,积累课题资源。课题资源包括歌唱类、舞蹈类和打击乐类等。构建幼儿民间音乐活动课程的目标体系(课程总目标、各领域教育目标、各年龄段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

2.幼儿民间音乐活动开展的途径方法的研究

探索能激发幼儿学习民间音乐兴趣并乐于接受和表现民间音乐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如,情景法、生活教育法、图谱法、游戏法等,使幼儿在快乐的民间音乐学习中懂得欣赏、表现和体验。

幼师音乐论文篇8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培养;音乐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65-05

自信心是指个体认识和评估自身行为能力或价值的一种体验,是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1,2〕对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自信心较强的幼儿能够主动与人交往,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大胆探索周围世界,在获得知识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乐观向上、勇敢独立、敢于表达的良好品质。影响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体验、活动、家庭及幼儿园教育四个方面。〔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对幼儿好的行为表现应给予具体、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有所认识,并感到满足和自豪。

国内关于幼儿自信心培养的研究较为丰富,如杨丽珠、王娥蕊的有关研究。〔4〕王红艳也开展了通过美工活动以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研究(王红艳,2008)。

我国幼儿园开展音乐活动的情况十分普遍,但教师往往偏重幼儿音乐知识、技能的训练,较少意识到音乐活动还有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的作用。众所周知,幼儿园音乐活动一般可分为专门的音乐活动和日常渗透的音乐活动。〔5〕专门的音乐活动与国外研究者所讲的音乐训练(Music Training)较为相似,一般包括识五线谱、听辨节奏、模打拍子、听辨旋律、模唱旋律等。日常渗透的音乐活动一般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没有明确学习目的的音乐活动,如欣赏动画片、广告中的音乐,欣赏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音乐等。

音乐活动具有较强的游戏性,〔6〕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感。幼儿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一般抱有较高的自信心,能够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索。〔7〕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如果能够给予幼儿积极的评价,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对于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我国学者杨丽珠等人对3~9岁儿童自信心的发展水平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3~9岁儿童自信心水平总体上是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发展的,但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岁是自信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本研究以中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一个学期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探索音乐活动对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以大连市某幼儿园两个中班的7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实验班共有39名幼儿,平均月龄为51.64,对照班共有38名幼儿,平均月龄为50.55。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为杨丽珠、王娥蕊编制的《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问卷包括三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效能感、成就感及自我表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981和0.971,评分者信度为0.816,重测信度为0.828,表明信度较好。

(三)实验程序

1.前测

研究者运用《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水平教师评定问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进行了前测。统计检验表明,两者整体差异不显著(p=0.448)(见表1)。

2.无关变量控制

实验班的音乐活动现场实验每周进行五次,每次15~20分钟,为期一个学期。

本研究为教育现场实验,属准实验研究。在无关变量控制上,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对前测获得的数据进行同质性检验,确保实验班和对照班幼儿的自信心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2)实验班实施音乐活动现场实验,对照班同一时间开展自由游戏活动,除此之外,其他一切活动保持一致。

3.后测

使用与前测相同的问卷再次对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进行评定。

(四)实验内容

1.理论依据

本研究主要以音乐训练迁移理论、发展关键期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以及杨丽珠等人提出的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3~9岁儿童自信心发展特点为理论指导,对中班幼儿展开相关的教育现场实验。中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重点是幼儿的自我表现能力以及成就感、自我效能感。〔8〕为有效选择音乐活动内容,研究者还对幼儿园教师以及师范院校音乐学院的教师进行了访谈,并依据《指南》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及内容,〔9〕同时参考国外的相关实证研究,〔10〕设计了本教育现场实验所实施的音乐教学活动。

2.活动内容

众所周知,音乐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幼儿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因此,本教育现场实验所实施的音乐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音乐基础知识学习,共计4个单元,一个单元有5次活动,每次15~20分钟。活动内容包括认识基础音乐符号(小字一组内音符、高低音谱号、强弱符号、反复符号、结束符号、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模打拍子(2/4拍、3/4拍);第二阶段为具体曲目的学习,共计8个单元,一个单元也有5次活动,每次15~20分钟。通过具体曲目的学习让幼儿模唱相关儿童歌曲的音乐旋律,学习合唱、轮唱等。

本教育现场实验所使用的曲目来自《儿童视唱练耳教程》《约翰・汤姆森现代钢琴教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及研究者自创的曲目。曲目以2/4拍、3/4拍为主,旋律积极、活泼,音乐内容以幼儿喜爱的动物及日常生活为主,具有明显的游戏性,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幼儿自信心发展的三个维度为因变量,以音乐活动的实施为自变量,进行2(前后测)×2(实验班、对照班)多因素方差分析,其中前后测为组内变量,班级类型为组间变量(见表2)。

由表2可知,前后测中幼儿的自信心总体得分主效应极其显著(F(1,75)=53.871,p

自我效能感前后测主效应极其显著(F(1,75)=32.682,p0.05),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F(1,75)=4.192,p

成就感前后测主效应极其显著(F(1,75)=15.458,p

自我表现前后测主效应极其显著(F(1,75)=49.426,p

三、讨论与建议

(一)音乐活动对中班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表明,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的自信心整体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活动后,幼儿自信心整体发展水平及各维度的发展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两因素交互作用明显,所以,研究者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通过简单效应分析获知,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的自信心均有显著发展,但对照班幼儿的发展速度要明显低于实验班幼儿。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虽说对照班幼儿的自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实验班幼儿由于进行了音乐学习,其自信心发展速度比同龄幼儿的自然发展速度快。因此,可以认为,音乐活动对促进幼儿自信心发展是有效的。

(二)音乐活动有促进中班幼儿自信心提高的积极作用

杨丽珠等人关于幼儿自信心的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幼儿自信心发展的重要载体,〔11〕因此,为幼儿提供更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十分重要,而音乐活动就具有明显的表现性。研究中,主试每次都会设计一个音乐知识点,由易到难,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接受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的幼儿,主试会让其完成相对简单的任务,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好、表现能力较强的幼儿,主试会让其完成一些相对较难、需要合作的任务。幼儿完成任务后,主试会给予积极的评价。这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完成任务,幼儿不仅能体验到音乐活动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还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成就感能驱使幼儿主动探索、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直至取得满意的结果,是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动力。实验开始阶段,并不是所有的实验班幼儿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一些内向、胆小、不愿表现自己的幼儿不能很好地融入进去。针对这一现象,主试尝试给这些幼儿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机会。当这类幼儿能够完成音乐学习任务时,主试会及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并请全班幼儿给予掌声鼓励。到实验中期,一开始不愿意表现自己的幼儿已经会主动要求承担活动示范任务、回答老师的提问了。实验后期,教师感受到这类幼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类幼儿不仅在音乐活动中表现积极,在其他活动中,也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参与热情。

自我效能感是幼儿自信心的核心因素,当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时,这种成就感和愉悦感就会促使幼儿对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当幼儿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更多地表现自我,其自信心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评价对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获得自信心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音乐活动中,有效的师幼互动对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充分意识到音乐活动的主体是幼儿,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应首先关注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意观察幼儿,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练习式”的音乐训练。其次,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如音乐理论、乐器演奏、舞蹈表演等,并能进行简单的儿童音乐创作,这些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音乐活动,还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第三,教师应认识到,音乐活动给幼儿带来的不仅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有其他能力的发展,如幼儿自信心的发展。教师积极、正确的评价和引导能够使幼儿产生成就感,进而更多地表现自己,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有研究表明,幼儿的自我评价是从依从性评价逐步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作出评价,再到对自己多方面作出评价的。〔12〕因此,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Miendlarzewska等人认为,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的情绪体验是影响幼儿音乐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13〕这告诉我们,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变化,真诚地赞扬和鼓励幼儿,这种良性的师幼互动能帮助幼儿体验到快乐和满足,进而帮助他们对自己作出积极的评价。

(四)音乐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潜在作用

幼儿园音乐活动开展得十分普遍,但通常我们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幼儿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如上所述,音乐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习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还有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为幼儿播下相信自己、愿意表现自己的种子,对其日后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十分重要的。

(五)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对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的变化只进行了两次测查,且准实验开展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测查次数和准实验开展的时间都偏少。今后有必要开展追踪性测查,并延长实验时间,以更好地探究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7〕〔12〕杨丽珠,吴文菊.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8.

〔2〕金芳.3~6岁幼儿健全人格发展的教育促进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4〕王娥蕊.3~9岁儿童自信心结构、发展特点及教育促进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5〕〔6〕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30.

〔8〕〔11〕杨丽珠.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408.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5-03-27〕.http://.

幼师音乐论文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改革 奥尔夫音乐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章为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资助项目《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解读及其贵州本土化实践研究》编号(106)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7-02

2006年11月16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工学结合”,并以此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在深入学习并结合自身学院的特点,经过反复论证,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以下简称南白分院)从2010年起开始实行“2+1”教学改革(即3年制高职高专学生的在校系统学习时间为2年,参加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尝试时间为1年)。由于学生在校系统学习时间由原来的三年,缩短为两年,在其后一年的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在没有“指导老师”随时指导的情况下“实习”,并且这种实习需要学生一进学校就能把教学“岗位”顶起来,独立从事教学、班级管理,组织学生活动。因此学生必须熟悉学校教学各个环节及其管理。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在出校门之前必须要具备这些方面的能力,否则,将很难继续其“顶岗”的任务。学前教育专业是南白分院学生主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又是其课程中主要部分,因此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就成为整个学院课程改革的的要点。为此我们认真总结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配合学院整体工作布局,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探索。

一、确立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课程内容,构建重点课程。

根据南白分院“2+1”教学改革确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技能娴熟,身心健康,诚实守信,吃苦耐劳,敬业感恩’的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我们音乐系积极调整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培养目标,以培养“能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和幼儿音乐教学工作,具备指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即培养“理论+ 专业技能+ 文艺特长”的实用型复合师资为目标。这就要求音乐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的高质量专科实用型人才。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较为简单,并且课时量较小。怎样在最少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使学生学有所用。这必须要求打破以往课程之间的界限,确定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而这必须要求有一门课程可以使各科课程能够综合调和。在所有音乐相关课程中,《幼儿音乐教育》(以下简称幼音教)虽然所占课时量较小,但是在整个音乐课程中却是核心课程。不管开设任何一种音乐相关课程,培养的任何技能,都是为最后能在学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得以综合运用。《幼音教》需要其他音乐相关课程知识与技能的支持,没有这些支持《幼音教》将成为空壳,而没有《幼音教》的综合,各门课程就得不到检验,并像一盘散沙,没有凝聚,难以形成合力。《幼音教》就像一块试金石,检验其他各课所学,又像一个万能胶,把各门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认真分析,全部工作反复讨论后,我们决定以《幼音教》为重点科目,做实践试行。

二、认真研究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以一种优秀教学法为主,进行深度研究,指导全学科课程。

要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所学内容实用性,我们就必须了解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真实情况,为此做了深入的调查。根据对多所城市的幼儿园反馈情况及幼教发展前沿信息,我们选择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作为本次课改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深度学习及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创建者卡尔・奥尔夫(1895-1982) 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由他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代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最核心理论就为“原本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我国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引进国内后,其以“最自然的方式,使儿童进入音乐世界的一切领域并从中获得最完整、最全面的音乐体验”,迅速的引起了广大音乐教师的关注。尤其在幼教领域,可以说是一片燎原之势。其教学思想中非常强调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音响),而是和动作,舞蹈,音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因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适合开端的音乐教育手段之一”。

在具体课程中,我们以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体系为主,就它的教育思想原理、具体操作形式,结合幼儿音乐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及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展开详细介绍。这样就使学生较为全貌的学习、掌握到具体的幼儿音乐教学法,而不只是泛泛其谈。在进行这次音乐教学改革之前,笔者曾经在学前专业的幼儿音乐教法课中,也曾介绍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具体操作等,但是,在之后的试讲活动和顶岗实习中,出现了一个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只是僵硬的照搬曾经示范的一些例子,讲课的思路、方式还是传统的上课模式。甚至于,有些学生只记得上课挺有意思,却忘了教师具体怎么操作的,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真正的“精髓”可以说并未领略。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的植根于学生的思维模式中,仅仅依靠一周一节的音乐教法课,来转变观念,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必须要有其他的课程共同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系统的全方位的对学生施以影响。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同时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引进学前教育声乐、幼儿歌曲鉴赏、视唱乐理、钢琴、舞蹈等其他课程。以奥尔夫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完整、系统的理解掌握该教育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音乐素质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课程改革中不仅打破在音乐相关课程,以一种精神为统领,做到相互融合,还要在《幼音教》的实际操作中加入了相当多的幼儿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独到之处就是在于其所追求的并不是音乐本身,它从不把音乐作为一门专业,而是借音乐去寻找人类已经遗失或将要丧失的本质的,心灵中最可贵的东西。因为不管哪种教学,所面对的都是鲜活具体的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到施教对象的心理特征。这样一来,学生更加明白教师所设计演示的音乐活动的意图,同时对将来从事的工作认识也更深刻了。

三、“教、学、做” 合一

以往《幼音教》课程都是按照“幼儿音乐教理论基础知识――各种音乐形式的教法――学生实践”这样排列顺序,教师也按照这样的顺序讲。这样做就会使教学内容始终摆脱不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都是以“书本”为主,这必然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难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到“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师在做的过程中教,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其中“做”为中心,变书本知识为“应用知识”,这从根本上克服了教与学、学与用分离的弊端。

因此,从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直接进入模拟情境,展示幼儿园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与学生也就有了多种身份:教师――即是幼儿音乐教法课老师,又是幼儿园教师;学生既是大专院校学生,又是幼儿,有时又转变为幼儿园教师。教师在模拟幼儿园教学中的做中教,学生在模拟幼儿身份的做中学。教师把知识应用在做中,使原本干涩的、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在游戏似的做中,了解到理论的真谛。18节课不再是被动生硬的分割,理论、应用、实践在每一节课都有体验。理论在每一次的实践中生动地应用中消化,消化了的理论的实践,使得每一次都更明白其“所以然”。

同时,由于在校时间缩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最实用、最有效的技能。因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幼音教》上能用得上的技能就教,用得少就教得少,或者不教。这样其他相关学科,也可以根据在《幼音教》上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声乐、琴法和儿童舞蹈课就根据《幼音教》需要的幼儿园教师基本技能,重新调整了授课内容。由原来的一直沿用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改为更为适用的儿歌、幼儿歌曲伴奏、儿童舞蹈创编等内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再是依附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附属品”。

四、构建新型考核评价体系, 加大艺术实践教学及学生能力成绩比重

在新的考核评价中,加大了能力分值的所占比例,把平时的考勤成绩缩小为5%,增加表演故事、儿童律动、儿歌弹唱等能力考核内容,并且通过调整内容,变平时成绩所考核的内容方为期末考核内容的准备。例如,平时考核的“表演故事”一项。在期末考核中的说课、讲课时,用的语言往往成人化,给人感觉不亲切,不生动,缺少儿童特点。为改变这一状况,在课中,有意加上儿童故事表演这一内容的考核,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训练。学生通过认真揣摩故事中各种人物、动物形象的特点,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动作表演出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表现力、亲和力等,克服了语言过于“成人化”的缺点。

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教育观念,还需要我们继续坚持贯彻下去,传统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还需时间。但是我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对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的重视得到极大提高。在情景“教、学、做”中,学生自身的音乐能力,如:节奏感、表现力、视唱水平等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就业信心也随之提高,并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幼儿教育――作为“人”的培养的意义。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观念、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在每次集体教研中,大家群策群力,极大地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让我们认识到只有大家同心同德,才能最终完成这件有利于学生、教师成长,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2]《陶行知全集》 方明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幼师音乐论文篇10

1.制订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音乐教学计划紧密衔接的声乐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幼儿园音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幼儿音乐教材是幼儿教师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材料。我们在制订声乐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时应充分考虑以上文件材料的精神和内容,充分考虑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相关要求之间的联系,突出教育的连贯性,既保持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又要凸显其实用性和有效性。2.掌握幼儿声乐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师的幼儿教学经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师除了掌握好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练好声乐演唱技能外,更要丰富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幼儿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与一线的幼儿音乐教师多联系、多沟通,深入到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观察了解幼儿的音乐能力发展情况,把相关的实践案例、方法等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中,使自己的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合理组织教材,突出声乐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学前性

以基本技能教学为主线组织声乐教学内容,可加强学生声乐演唱基础能力的培养。作品难度上,要选用中等难度的作品,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现实基础,不盲目选择音域广、音区高的大型声乐曲目;作品风格上,选用艺术性强的经典作品、思想性强的主旋律作品、风格多样的民族性作品、时代特征浓郁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优秀的当代声乐作品等,让学生广泛接触不同风格的作品,积累丰富的声乐演唱经验。声乐教材组织的副线则考虑即兴表演唱和声乐基础练习的结合,并涵盖儿歌表演唱和自弹自唱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儿歌表演唱和范唱能力,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加有关幼儿声乐学习的教学理论,加强幼儿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声乐学习的教学理论包括不同年龄段幼儿歌唱能力的发展特点、随乐能力的发展、节奏感的发展、动作发展能力特点以及心理能力(如注意力等)发展特点等理论知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学习声乐的特点、幼儿声乐教学的方法及教学设计等系统理论知识。

(三)采取多种措施,建构多样化的声乐教学模式

歌唱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艺术技能,需要多听、多唱、多练、多演才能形成,教师应创造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感知、体会、揣摩和训练声乐演唱的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歌唱能力。1.将集体课与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声乐教学需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班级规模及学生个体实际,实行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课教学歌唱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采用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歌唱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共性问题;通过小组课消化巩固集体课所学的声乐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让小组成员一起开展讨论、探究,强化练习;个别课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及音乐基础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通过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声音演唱和儿童声乐教学的技能。2.实行双导师制。邀请儿歌范唱能力强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担任学生导师,与高校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高师声乐教师负责声音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儿歌表演的基本方法;幼儿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在幼儿面前进行声情并茂的范唱。另外,建立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开展包括歌曲演唱的各种实践。

(四)丰富教学资源,使用“立体的”声乐教学媒介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涉及优秀声乐作品鉴赏、歌唱理论学习、声乐演唱技巧训练、儿童声乐教学基本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有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有对于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配合练习,还有对情感、意志品质的陶冶与锻炼。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内容,需要利用“立体的”教学媒介去承载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声乐学习基础,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建设,有意识地将曲谱与音频、视频资料结合起来,建立与声乐教学密切联系的视听资源库,并安排学生参与资源库的建设。师生共同搜集各种类型的声乐演唱资料,如各类视听媒体中的最新单曲、音乐杂志中的儿童歌曲作品、幼儿音乐活动所使用的音乐材料等;纳入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名人名家的声乐演唱、幼儿园经典儿歌等;利用图书、音频和视频录放设备、网络和计算机等“立体的”声乐教学媒介,通过看、听、感、演、比等手段增加学生的声乐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五)学用结合,将声乐技能教学与幼儿歌唱教学相结合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会唱、会演,还要会教,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声乐演唱技术和声乐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幼儿歌唱教学法。要解决声乐基本理论和技能学习与幼儿歌唱教学法相脱节的问题,可以采用院园合作的方式,即高校与幼儿园共建有关声乐课程的实践基地,将声乐教师、教学法教师、幼儿园教师三者联合起来,有计划有目地让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与歌唱有关的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从声乐专业的角度更深地理解和落实幼儿园歌唱游戏和教学的价值。声乐教师要主动地将幼儿园歌唱教学的内容与教法渗透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统筹安排,让学生做到学用结合,加强对幼儿歌唱教学法的掌握。

(六)完善评价机制,通过综合性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