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美术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7 16:33:54

幼师美术论文

幼师美术论文篇1

(一)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在应试教育时代,大多数不同层次的学校普遍将美术课程作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幌子,并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在素质教育时代,幼儿美术教育应受到学校的重视。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完整的价值观念,而美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独特个性,帮助儿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是从幼儿园教育阶段开始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入口。(二)重在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因其年龄段的特殊性,幼儿在这一阶段的美术学习通常是为了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丰富他们的内心情感,总之旨在完善他们的内在人格。因此,幼儿美术教师的首要职责不是加强幼儿美术专业能力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激发他们学习美术这一学科的兴趣,为他们在更高阶段学习美术课程奠定思想基础。

二、对当前我国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思考

因为考虑到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没有明确的分工,很多幼儿教师既是某一门学科的教师,又是幼儿园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所以,纵观我国幼师教育史上的现象,采用笼统式的教学方法较多。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大而全的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师的培养过程中,不少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专业的课程几乎涵盖了素描、色彩、图案、手工、装饰画、设计,有的学校还开设了拓展类的课程,例如: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再到幼儿园实用的多种材料。这些内容对幼师院校的学生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素养上的提升,对实质能力并没有多大的作用。(二)博而不精的教育现状。一般说来,学校教育主要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幼师专业的学生要在在校学习期间完成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这样一来导致学生的学力量大、任务重,同时也影响了他们学习的最终效果。以素描为例,学生不仅要学习素描几何形体,在完成该项任何的基础上还要完成技能方面的训练,这些要求对立志成为美术专业研究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人才来说,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实用效果难以达到最佳。

三、新形势下幼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前进方向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大对幼师教育的投入是非常有必要的。结合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幼儿阶段美术教育的目标,幼师美术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树立全新的幼师美术教育理念。之所以提出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学前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感知事物、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二是因为幼师美术教育有与其他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不同的方面。诸多因素促使从事幼师教育的工作者要先从思想理念上做好准备工作。这对幼师美术施教者提出的要求是,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敢于从思想上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改变幼师专业学生的思想认识抓起,让他们认识到新时期美术课程对幼儿的意义和应起到的作用,然后再从行动上实行起来。(二)课程设计力求精细化。针对前文中提到的中高等院校的幼师美术课程存在全而不精的状况,本文认为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对现有的幼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变“大一统”的教学方式为细分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学习到某一领域的精华。比如,对于主修素描的学生来说,就应该专攻与素描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从基础的几何图形画法,在此基础上学习单彩和单色油画,从以单色线条来表现直观世界中的事物,到表达思想、概念、态度、感情、幻想等,直至养成更高层次的素描画作的鉴赏技能,通过这个过程中,幼师专业的学生才能对素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全面的理解。(三)加大美术史、美术欣赏的教学力度。我国的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注重理论性到实用性的过程,“学以致用”的思想在教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幼师美术教育改革中,应当在实用性和对学生内在修养的塑造方面取得平衡,更好的偏重于对学生审美能力和美术意识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强调绘画天赋在作品中的体现。对于幼师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鉴赏及审美是她们应有美术能力的一部分,作品形式、色彩、风格归属等都需要有大量系统的知识贮备,因此一知半解的介绍性渗透就如同隔靴搔痒,根本起不到作用,如能将美术史和美术欣赏独立起来,无沦是对开阔视野、增强兴趣还是学习目标、学习方向的确立,都将会大有好处。

幼师美术论文篇2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师美术论文篇3

[论文摘要]通过解析一次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可以解释这次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读者第一性”理论启示教师要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期待视野”理论启示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原有经验:“读者参与作品”理论则启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创造性表现的机会。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伊瑟尔等美学理论家创立的一个美学派别。他们以解释学和现象学美学为理论基础,从研究文学史人手。打破传统的文学理论,将美学实践中读者、作者和文本的地位和功能重新定位,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姚斯认为,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作品的价值由读者的理解而定,作者在创作时应考虑读者。接受美学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并对我国的美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随着人们对它认识的深入,它又给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以诸多有益的启示。

美术欣赏是幼儿园目前较为常见和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教育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即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与文学接受一样,幼儿美术欣赏也是一个艺术接受的过程,其中“读者”即幼儿,“作者”即美术作品创作者,“文本”即美术作品。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读者”身心尚未发展完善,他们的接受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那么,如果将接受理论的主要思想纳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中,我们能否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让幼儿更好地感知美、体验美和创造美呢?以下案例呈现的是某幼儿园大班的一次美术欣赏活动,它将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凡·高的油画《向日葵》

活动背景介绍:此次活动之前,该班幼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探索“用油画棒表现不同质感的物体”。长期的单一探索使幼儿创作兴趣逐渐降低,他们只求用油画棒表现物体奇特的质感,不求造型、配色和构图上的整体美感,画面也严重脱离现实。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是欣赏与讨论,教师首先引导幼儿谈谈对该油画的整体感受。接着由整体到局部分别讨论油画的颜色、造型、构图和质感。第二部分是临摹与创作,教师鼓励锄儿用油画棒临摹或者创作一幅《向日葵》。整个活动持续了50分钟,教师语言流畅生动、富有激情,幼儿始终保持着兴趣盎然的专注状态。

这次活动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紧凑,教师、幼儿和作品间的顺利互动成就了幼儿专注而愉悦的审美体验,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艺术教育活动。究其成功的原因,笔者认为,接受美学中几个重要理论的运用也许就是关键。

一、运用“读者第一性”理论。让幼儿成为艺术欣赏活动的中心

接受美学的倡导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地位,即读者是第一性的,他们承认读者的能动创造,提出“一干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时反对文学文本具有决定性的观点,倡导文学史应该成为读者的历史。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也是能动的,他们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审美经验,可以对同样的艺术作品作个性化的诠释和创造性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能动性所导致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欣赏者的中心地位得以凸显。因此,欣赏者之于创作者和美术作品也应该处于中心位置,而只有具有欣赏者的解读和参与的艺术欣赏才算是真正的欣赏。

在这次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为对象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并不像以往那样只是灌输给幼儿有关油画创作者的背景知识,然后告诉幼儿别人怎样评价这幅作品。教9币已经意识到“审美活动对于儿童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儿童在审美过程中的体验”,因此留给幼儿比较多的自由感知、解读和想象的空间,从而确立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首先让幼儿仔细看看这幅画,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幼儿进入认真欣赏的状态。由于问题简单而感性,幼儿回答起来没有压力。可以畅所欲言。有人说:“这是一盆花,感觉很温柔,很好看,比我们画得好。”也有人说:“是一盆,我看着心里很高兴、很快乐。他画得很漂亮。”还有人说:“是向日葵吧,看着心里很舒服,一点也不乱七八糟的。”……教师仔细倾听,频频点头,幼儿的答案越来越丰富多彩,每个人都为自己的表达而感到自豪,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所见和感受。在活动一开始安排这种开放式的话题讨论,幼儿迅速体验到了自由欣赏和表达的乐趣,很快对活动产生了兴趣并专注于欣赏和表达,这使得整个活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整体欣赏之后,教师很自然地将幼儿引向对作品的局部欣赏。在这一环节,教师的几个追问又一次让幼儿充分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解读和体验。在讨论画面颜色时,幼儿发现了一对“好朋友颜色”——深绿色和淡青色(“好朋友颜色”是该班幼儿对近似色的生动的称谓,这是他们先前就掌握的概念),他们非常兴奋。教师捕捉到这一契机,紧接着提出几个问题:“看看还有哪里用了好朋友颜色?为什么你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画家为什么要用好朋友颜色?”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对幼儿提出视觉、想象和情感上的挑战,激发幼儿主动地思考,因此换来了幼儿下面精彩的解读。在回答“为什么一下子就先找到了绿色的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绿色显得很有生命力,所以我先看到了它”。还有幼儿说“绿色很清爽,让我很高兴”,等等。而在回答“画家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好朋友颜色”时,有幼儿说“花瓣和花蕊是好朋友,所以要用近似色”。也有幼儿说“这样显得颜色更漂亮了”,还有幼儿说“它们像家人一样,显得很舒服”。由此,幼儿加深了对近似色的审美体验,不仅仅停留于对近似色进行辨识。同样,在欣赏画面的造型时,教师也将理解和感受的空间留给了幼儿。以下是他们的部分对话:

教师:你们看,这朵花是正面的,那朵是侧面的。还有什么样子的啊?

幼儿A: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有地方挡住了,看不到。

幼儿B:有的花瓣看得很清楚,毛毛的;还有的花瓣是向上长的。

教师:为什么会向上长呢?

幼儿C:花是活的,长得很好。

幼儿D:它们长得很有劲,很快乐。

幼儿E:花茎有长有短,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曲的。

教师:直的花茎和弯的花茎给你什么感觉?

幼儿F:弯的花茎上的花也是活的。

幼儿G:直的茎显得很高,弯的显得很有力气。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关注到作品在造型上的多样性,而且体验了由造型多样性所产生的各种美感。尤其是对这幅画中生命力的感知,有些成人尚且很难把握,幼儿却能领会,我们不得不感叹,艺术欣赏活动的确不该剥夺幼儿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幼儿是能动的独立的个体,他们对一切事物的感知、理解和想象未必会因为年龄小而绝对受到限制。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欣赏时应该撇开成人对作品固定的解释,运用教育机智给幼儿自由体验和表达的空间,让他们处于艺术欣赏的中心。

二、运用“期待视野”理论。充分调动幼儿已有经验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又一个重要理论。在姚斯的理论里,“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由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集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期待视野”一方面影响了阅读者的接受效果,即能否接受,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阅读者的提升,即能否创造性地接受。

对于幼儿来说,期待视野是指“由原先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等综合形成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尺度”。而这里的审美经验表现为“他从以往的审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以及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和对艺术史、艺术类型、艺术语言、主体、形式等方面的熟悉、领悟与认识等等”。

在这次欣赏活动中,首先是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幼儿的“期待视野”,调动了他们的已有经验。从前文介绍的活动背景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幼儿厌倦了对油画棒技能的单一探索和重复表现,教师才认识到,幼儿当前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级的刺激:一方面要拓宽幼儿的视野,让他们认识到油画棒技能的可迁移性,另一方面要使幼儿认识到油画棒可以表现出充满美感的画面。在这样的思考下,凡·高的油画《向日葵》很快进入教师的视野。《向日葵》这幅作品色彩对比强烈,笔触粗重,作品中的向日葵造型各异,花朵沉甸甸而富有质感,整个画面鲜亮明快而简洁。如果把这样一幅艺术作品拿来欣赏,正好可以满足幼儿当前的实际需要,即迁移已有的油画棒技能经验,获得更丰富的视觉感受,切实体验作品中的美感。

在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欣赏和讨论画面质感时,幼儿的表现验证了教师对幼儿“期待视野”的分析。教师先提问:“不同的花朵摸上去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有的说“毛毛的”,有的说“硬硬的”,还有的说“可能蛮重的”,这让幼儿对质感有了最初的感受。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画出这样的感觉来?”由于有了先前的关于油画棒技能的经验。幼儿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画法,有的说“用笔的侧面用力擦,画出花蕊,再滚一圈”,有的说“可以用一提一提的方法画出毛毛的感觉来”,有的说“可以用重重的点画出黑黑的瓜子来”,也有的说“用短的油画棒一圈一圈地滚,多滚几次,就会是重重的了”,还有的幼儿甚至跃跃欲试,想要到黑板上画给大家看。正是这一提问,充分调动了幼儿已有的技能经验,使他们表现出对油画棒技能从未有过的激情和创新,他们不仅更好地体验了质感,而且创造性地迁移了已有的绘画经验,。即产生了新的“期待视野”。

此外,幼儿从欣喜地发现近似色到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近似色的审美感受,同样也是因为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切合了幼儿的“期待视野”。教师考虑到在幼儿已有的审美经验里已经有了近似色的概念,而且幼儿还亲切地称它们为“好朋友颜色”,因此才在幼儿发现了一组近似色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幼儿寻找其他近似色,甚至去体验和想象为什么要使用近似色。这既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也进一步巩固了幼儿对近似色的认识,同时还使幼儿获得了新经验,即对近似色的美感体验。

“期待视野”可以有效参与到幼儿获得更高层次经验的过程中,因此熟悉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各种经验以及他们当前的兴趣和需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策略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这将帮助幼儿形成更高层次上的“期待视野”。

三、运用“读者参与作品”理论。让幼儿进行创造性表现

幼师美术论文篇4

关键词:幼儿;美术;生活化

一、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相关理论支持

(一)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他所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深刻批判了传统教育思想。在杜威的理论中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人类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一种手段,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校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学校应该成为幼儿进行美好生活的小型社会,成为幼儿快乐生活的场所,而不是牢笼和枷锁。教育的过程即生活的过程,这样才能使得幼儿在这种美好生活的过程中获得更高层次的生活经验,在不断流动、变化、重组经验的过程中,丰富幼儿思想,开阔幼儿眼界。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面向生活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的著名教育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他强调幼儿最终是要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回归生活的,在这之前幼儿需要掌握高深的知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自己的行程和计划。这就需要学校注重幼儿的日常生活,在幼儿参与学校教育期间,教给幼儿社会生存经验和生活经验,面对社会现实,帮助幼儿形成真实的价值观,勇敢的直面生活。这就表明幼儿美术教育需要面向生活,把更多的真实世界展现给幼儿,版主他们形成真实的生活经验。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立足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论,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观点。他认为生活中的教育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每时每刻都在教育着我们自身,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承受着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决定着教育,教育需要通过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在陶行知的思想中,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幼儿美术教育只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才能发挥其作用。

二、生活化美术教育意义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作为一种学习动机,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培养。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教师利用一切取之不尽的事物呈现给幼儿,可以丰富美术教育内容,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欲望和兴趣。利用好奇心驱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比如,可以带领幼儿去拣鹅卵石,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石头上涂上各种颜料,把一块小小的石头变成一只小猫咪或者一个苹果。如此简单的生活素材应用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非常独特的作用。

(二)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

传统的美术教育忽视学科特点的利用,美术学科教育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活实践性等特点,这就要求幼儿美术教育应在保持美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的基础上,与幼儿的社会生活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实施面向生活的美术教育。教师恰当的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发言叙述,不仅有利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增长,对于未来培养幼儿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具有深刻意义。

(三)磨炼意志、完善人格

生活经验博大精深,汲取优秀的生活经验能够促进幼儿未来形成完美的人格。源远流长的生活文化是人类历史的长期积淀,是生活教育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中的精华。一方面,幼儿在生活化的活动过程中能够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精神,有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幼儿在面向生活的学习过程中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还能够培养幼儿的人文素质,帮助其形成人文精神,健全人格。

三、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美术教学时应注意加强教学活动与生活的联系,把美术学习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美术学生活化需要立足于现实,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教师应对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绘画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选取幼儿认知能力范围内的生活事物进行教学。一方面,利用太阳、月亮、花草这样熟悉的生活事物,可以调动幼儿的绘画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对这些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到不同天气下的太阳和月亮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花草也有不同,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水果,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提高,也丰富了美术教学的内容。

(二)注重实践活动,提升绘画能力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去领会大自然的魅力,观赏波光粼粼的湖面,将生活中的事物引领到美术教学中,为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供充分的空间。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带较完好的鸡蛋壳到学校做不倒翁,并在蛋壳上画画,这样简单的生活元素却能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乐趣。还可以让幼儿想象自己的妈妈在家经常利用的工具,并凭借记忆力把它画出来,然后在班里讨论这些工具是做什么用的。幼儿的想象力异常丰富,我们得到的答案往往千奇百怪,妈妈的太阳帽也可能是宇宙飞船,妈妈手中的扫把也变成了哈利波特的坐骑。这样幼儿在开发想象力的同时,生活经验也得到了提升。

(三)拓展教学平台,促进多元发展

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要求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美术课堂,而是应该拓展幼儿美术学习的平台,在幼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教师适当组织幼儿进行户外观察,观察花草的变化,感受自然的魅力,并鼓励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美术创作。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去校园里收集各类可以利用的废弃物,并将其创作成小房子、小路、各种小动物,并用颜料涂上颜色。在收集制作过程中,幼儿的美术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还能够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幼儿美术教育的生活化对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引导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亲近生活,了解社会,为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都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艳.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中技能与表现关系的几点思考———以大班美术活动《线条拖印画》为例[J].学周刊,2013(6):166-167.

幼师美术论文篇5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幼儿美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66-01

“生活”是人们最好的老师,教育要与生活相互融合,符合生活实际,这也是陶行知先生主张的思想。这样的教育模式对幼儿来说是最容易接受的。美术教育是幼儿启蒙阶段的教育,幼儿在绘画时常常会画一些花花草草,这是幼儿通过感知生活创造出来的,能使他们通过实际生活表达认知、创新思维意识。

一、美术教育与生活相贴近

教师要将“生活”作为教育的核心,即要围绕幼儿的生活进行美术教育。幼儿园要为幼儿提供较高的活动空间和条件,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让幼儿在一个相对放松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同时,幼儿美术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符合,教学内容要围绕幼儿的生活开展,给予幼儿充分的成长空间,使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学中应将美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相关联,将“生活教育”作为教育的理念,在生活化的理念下提高幼儿艺术能力,增长绘画知识,提升美术鉴赏能力。例如,“衣服”的颜色是多种多样的,设计师发挥想象,为衣服增添了不同的色彩,增加了衣服的美感。幼儿对衣服也有自己的审美,教师可以借助这样的活动主题,让幼儿在图纸上绘画出自己喜欢的衣服,并进行涂色,从而将生活教育渗透到幼儿活动中。幼儿对这种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并且思维大胆,能够不断创新。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讲述自己所设计衣服的含义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就使幼儿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并且与生活相贴近,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美术教育与家庭相融合

在幼儿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单纯凭借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这也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中的家庭教育思想。通过家长的参与,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开展课外生活教育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自然万物的魅力,相对于理论加教学而言,具有更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教师与家长合作,能使幼儿感受到世间万物的美好,进而使美术教育活动更具有生活意义。例如,在进行“丰富的大自然”教育活动时,教师与家长配合,将幼儿带领到公园中,使幼儿走向自然,会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在自然环境的背景下,带领幼儿做游戏,然后让幼儿进行绘画,将所看到的自然景物绘画出来,能增加幼儿对自然的体验和生活的理解,将所思所想全部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项活动可以解放头脑,充分满足幼儿的创新意识;解放幼儿的嘴,让幼儿能够自如地表达;解放时间,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家长要参与到美术教育活动中,与幼儿进行充分的交流,陪伴幼儿成长,给予幼儿充分的爱,并且主动了解幼儿的思想意识,关注幼儿的成长变化,这也是此次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在幼儿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最佳方法。为了在教给幼儿知识的同时,让幼儿能够应用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不能只顾讲解而忽略教学实践,这会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背离。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应用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帮助幼儿真正掌握知识。在美术活动中,要有充足的材料,供学生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在生活中存在很多自然材料,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树叶、石头、布料等,教师可以让幼儿使用这些材料尽情地进行创作。在生活中,教师可以积攒素材,如布料、水瓶、酸奶盒等,在美术教学时间让幼儿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手工制作。例如,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彩纸,让他们使用彩纸进行创作。只要教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有的幼儿会将彩纸折成千纸鹤,有的幼儿会将彩纸剪成各种形状或是在彩纸上绘画。教师可在教室中创建展示角,将幼儿的作品摆放在教室中,提高幼儿的成就感,进而增加美术创作热情。教师也可以在班级中分别创设手工角、绘画角等,让学生将作品放在不同的展示角上。例如,在“我们去逛动物园”的美术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黏土,让学生捏成不同的动物形象。当幼儿完成作品时,教师再将这些动物集中起来,让学生参观。这样,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可以欣赏其他幼儿制作的作品。教师还可鼓励幼儿将捏好的黏土作品送给家长。这些美术活动能给予幼儿充分的实践空间,并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活动中,与实际生活相接近才能呈现出最理想的教学效果。“生活教育”对幼儿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可以通过“生活教育”认知、感受生活,创新思维,从而不断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10).

[2]纪瑞祥.回归生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

幼师美术论文篇6

关键词:学前儿童;创新思维;实践创新

国内对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成果较多,但涉及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就少了许多。从近几年国内的论文及著述来看,虽然关于儿童艺术教育的学术性研究不少,但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在具体教学中的方法和过程的实践性创新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前美术教育的理论创新,而且更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创新发展。

一、社会环境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式有很多种形式,其中美术与音乐则是不需要语言就能够让人从音乐的旋律和美术的创造中体会其创作者的情感和社会体验。从美术方面而言,人们则可以通过前者的文字描述和线条、颜色、形状等方式来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在人们传递历史的过程中,还会增加一些被神化的人物形象以及具有某些历史意义和教化意义的故事来教导幼儿,教会幼儿如何运用线条、形状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感受。不难发现文字也是通过线条的方式体现在我们的眼前,美术不仅能体现美的事物的发展过程,还能体现文字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是我们传递、创新、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方式。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前人所书写的文字、人物形象、各种与生活相关的物品并进行联想,在教师的引导下,推断提供的图片文字表现的是什么物品或与现代文字的联系又是怎么样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地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艺术作品给幼儿欣赏,这样可以让幼儿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获得对美的感受。例如,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可以用其民族服装上的图案、线条、形状以及颜色的对比来反映其自身特有的文化环境及其发展史,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还能向幼儿传播其民族特有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文化的传播方式以及现在的发展进程。让幼儿了解其历史过程能够有助于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向幼儿传播正向的、积极乐观的创新精神,这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应当保有的工作态度和为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而奋斗终身的目标。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幼儿创新思维的启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幼儿对美的事物的认识以及再创新。

各民族的风俗既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识又是在相互团结、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若展开此类教学活动,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幼儿展现某一民族的风俗习惯,使幼儿对其他民族风俗有基本的了解。例如,“傣族泼水节”这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于每年的傣历六月举行)。可在园中开展“特别的祝福”活动,教师说明该节日的发展历程:“泼水节也称为“桑勘比迈”,节日当天穿着代表自身民族特色的服饰,手拿各种打水工具,无论男女老少皆可向对方表示自己的祝福。人们还要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教师再将节日时场景通过视频或图片的方式给幼儿观看,并运用语言引导的方式带领他们仔细观察,其民族的服装特色都有什么标志性的饰物或颜色等。让幼儿在认识当地民族风俗的同时对其服装也有一定的了解,教会幼儿懂得可从哪些角度去发现事物的不同,从而发掘自身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民间艺术不但汇集了我国很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凝结了劳动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趣味,更是丰富美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宝贵宝库。而在现当代社会,文化显现出多元化特征,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艺术在日益渗透到我们的幼儿园生活中。外来文化虽然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认知,促进幼儿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但是也常因为幼儿园不顾外来文化的适宜性,对外来文化一味跟风,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部分幼儿园为了“赶时髦”或展现所谓的“国际特色”,片面重视外来文化的宣传,而忽视了幼儿对民间优秀文化和艺术的传承。汇集了我们国家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间艺术,蕴含了不同的地区、民族和文化间的审美情结,传递了中华民族浓厚且真挚的思想情感,具有极强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学龄前儿童思维情感处于发育期,教育者应从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对其民间文化的熏陶,使幼儿对民间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与感受,进而可以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使其萌发出初步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彰显中华民族淳朴原生的审美理念,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具备良好的审美意识。现在的教师和家长,很多人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关注度和理解度不足,幼儿生活中接触欣赏民间传统艺术活动的渠道有限,应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艺术元素融合到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让幼儿潜移默化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2]。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环境创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的生活环节也是民间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当中。让幼儿与这些喜闻乐见的环境产生交流,让特有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走进幼儿园。如清晨幼儿们入园的时候,我们可以播放一些有趣、欢快又好记的民间童谣,让幼儿每天伴随着愉悦、欢快的心情来到幼儿园;午睡前我们可以给幼儿讲述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课间操的时候,让幼儿在民乐的伴奏下进行律动等。让幼儿在幼儿园中,时时刻刻都处于民间文化的氛围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让幼儿对民间文化艺术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神话传说、节日风俗、民俗工艺、社交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都可以补充到创设具备民间文化的幼儿园环境中来。除此之外,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像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都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环境创设选材来源。

二、教师自身要具有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对于一名幼儿教师而言,如果其没有存在这类的意识,那么幼儿的能力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加强自身创造性思维素质的修养,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在不同的年龄班要求可以有所改动。因为,各年龄段幼儿的思维发展都有所不同,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不相同。在年龄较小的幼儿美术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幼儿都是用简单线条和形状来表示自己的感受与认知。相较于小班的幼儿而言,中班和大班的幼儿在运用线条以及形状的能力要较为强一些,他们能够创造出较完整的画面以及情节出来,在教师的命题作画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幼儿自由表现所想象的事物,凭借天马行空的想象,大胆地无拘无束地刻画他们所见所闻,鼓励幼儿运用联想、夸张等多种方式表现物象,正是幼儿的大胆创想,才使得幼儿的绘画充满生命力与创造性。尽管他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并不完全,但是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也能改变他们的创造性能力。

三、创造一个适宜幼儿学习的环境,是幼儿实践操作的前提

学习是一种心理活动,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学习方式是在生活和活动中积累知识经验,所以创设适宜的情景,可以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吸收性心智”,他们可以从创设的环境中吸收大量的信息。并善于运用感觉器官去了解认识新事物,不断积累和建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3]。所以在具有情节性的场景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美术作品表现出来。一个优美且适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当然,要想创设适合幼儿的环境,就必须了解幼儿的发展特点,熟悉幼儿的心理发展机制。

四、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予过多的提示。教师只做引导不做指挥是较为正确的方式之一,教师的过度指示,只会将幼儿的思维固定化,这样他们就不会自己思考,而对教师产生依赖性,即依附于教师的思考和想法进行“复制”美术作品。对于幼儿自由创作的作品,教师在给予评价的同时也要多多鼓励他们创造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绘画作品。无论使用简单线条还是复杂线条,形状简单的,还是各种所谓“稀奇古怪”的形状,只要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并且能够自由组织绘画语言,表现对美的感受和认识,那就是好的美术作品,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赞赏,爱的鼓励也能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美术也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语言,美术可以将幼儿自己的想象、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给他人。有时儿童的任意“涂鸦”不仅表现他们的天性,还可以培育他们注意观察与认识周围事物。儿童的绘画也可以看作是他们想要表达的一种语言和方式。这种语言表现了儿童对外面世界的感知、理解、建构,以及他们内心的情绪情感波动[4]。尽管在运用绘画这种方式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着许多不符合逻辑的现象,但是这也代表了他们对世界的初步了解和认知,更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需要。

五、活动材料是激发幼儿兴趣和想象力的有力保证

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就连成人也是相同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对一样事物没有任何的兴趣,那么就不可能有动力去做好它。所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的活动材料,如果没有能让幼儿提起一定的兴趣的话,那么这堂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幼儿没有兴趣就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也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更不利于幼儿深入探索习惯的养成。他们的美术作品也不会有太多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所以,材料的投放数目、种类要适度,而且投放的材料应该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当幼儿的兴趣浓烈的时候,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作品甚至会比一些成年人画得还更加有情感和画面感。除此之外,材料的多样性也能够促使幼儿自主探索不同的方法表现所思所想,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并且大胆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幼儿的美术技能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美术技能的提高还能影响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幼儿的美术技能提高后,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就能用所掌握的技能将自己所创新的东西描绘到作品中,这样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更加富有创造性。我们不应当只追求美术作品在“形”上与客观事物是否相似,而是应当遵循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其身心发展特点。

六、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为创造性实践活动提供不竭源泉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幼儿对生活中的最直接的接触体验是幼儿美术创作的源泉。所以说在幼儿的美术创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带领和引导孩子们去关注、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一切相关事物,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特别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幼儿的认知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也会有所差异,在美术创作中,对事物的创造性描绘也会不尽相同。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地增加一些与外界事物相似或者相关的替代物。这样幼儿在作品的创造中就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替代物”进行联想,幼儿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观察对象进行相对的创作与创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逐渐提高,教师在美术活动的时候就可以依据这一儿童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幼儿的美术创新能力。

七、教师应教授幼儿艺术作品欣赏的简单方法和技能

欣赏材料的准备上,对小班、中班的幼儿主要提供一些他们能够理解的美术作品、自然景物、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还可以欣赏周围环境里的自然景色或图片;大班幼儿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使得他们的欣赏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欣赏的内容同时也在不断深刻化、复杂化。幼儿观察对象的增多有助于思考范围扩大、创新能力得以提升。欣赏方法、技能的教授,小班、中班幼儿可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在美术活动教学中加深幼儿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了解,使其懂得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运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初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观察的过程中学会从整体到局部,立体作品可仔细观察其构成材料的种类;大班幼儿可增加方法技能的难度,可教授其感悟欣赏和比较式欣赏。感悟欣赏主要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作品欣赏过程中,可任由思维驰骋不受限制。比较式欣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在这一方法的运用中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每一件作品在比较时没有好坏之分,仅仅是他们的表现方式和风格上存在不同而已。在比较的过程中主要观察作品的形式,联系社会因素就可以从中找到作品的差异。能分辨各类艺术作品、掌握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技能,有助于幼儿发展其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幼师美术论文篇7

关键词:幼师专业 美术教育 学生现状 讲究方法

现阶段的学校教育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美术教育恰恰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幼师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幼师专业学生正处在立足学校、面向社会的过渡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已渐趋于成熟,他们的思考能力、分辨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不断增强,人生观、价值观也在逐渐形成。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学生能接受美术教育的感染和熏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高尚情操的培养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那么,教师要如何做好幼师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呢?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幼师专业学生现状

我们只有对中专生接受美术教育的程度和现状有所了解和认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的美术水平参差不齐

虽然我国已贯彻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体制,素质教育也在加快步伐,但由于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农村教育仍是薄弱环节,城、乡教育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美术、音乐等课程的开设,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现状令人担忧,有的地方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过美术课。而我校中专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程度不一,对美术的认识也参差不齐,和城市的学生相比,基础较差。

(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中专生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文化课相比基础知识明显不扎实,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数学、物理、外语这些科目。而美术不等同于绘画,尤其是幼师专业,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繁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如何做好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生,而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但要育生,还要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到这些呢?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美术课与其他文化课一样,教学中教师也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即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量生动化、通俗化、口语化。在讲解美术理论知识时,教师要避免太专业化的术语,而应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美术教师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作品内容相关的乐曲,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让他们轻松掌握美术知识,提升审美能力。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随着幼师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社会对幼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师专业教师要想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必须不断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除此之外,教师的能力也不能单单局限于美术自身,还应广泛涉猎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开展幼师专业美术教育工作。

(三)将课堂还给学生

幼师专业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交给学生,除了传授基本的美术技能外,其他方面都应让学生去自由发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展开想象,大胆创作,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美术欣赏教学

教师要重视美术欣赏教学,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了解所欣赏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思想,再通过讨论、比较谈谈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见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从感性认识慢慢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表象渐渐探究其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美,提升审美能力。

总之,幼师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并不简单,我们只有更新教育理念,调整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培养出适应幼儿美术教育发展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杨秋艳. 幼师教育必须重视信息素养[J].河北科技图苑,2009(5).

[2]蒋慧娇.幼师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计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0(9).

[3]俞朝彪. 解析对幼师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艺术科技,2014(3).

[4]江可.幼师美术教育中实施学生创新力教育的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7).

[5]郭玲玲.幼师美术手工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考试周刊,2011(4).

幼师美术论文篇8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模式;转变;研究

针对教学模式在教育中的创新,实践证明多数美术专业教师都能意识到自身教育模式主要实践,主要体现在令学生亲自动手描绘,以便在描绘中学习,在动手中落实教学的特色性教育。但动手操作的教学环节主要是令学生对该学科展开探索、创新,不能运用传统模式去落实教学,学生依照或模仿教学的美术功底,只能抑制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创新思维。因此,美术教育要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转变与改革,将新模式应用至现今美术教育中,贯彻和深入教育新模式的理念,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一、当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

现阶段社会群众受经济发展多影响,忽视了教育以及艺术的发展,多数群众字潜意识里认为只有活灵活现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美术,且浩瀚的山水画才具有美术的真正价值。因此,在经济发展、金钱的不良影响之下,众多幼儿自身具备的创新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他们只好被迫学习一些家长安排的教育。故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利益化,受到不良发展等因素的深切影响,令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产生空洞,忽略了学前教育具有的启蒙作用。

二、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美术课程主要是运用手工绘画出美术团,以供受众欣赏美术作品的真正价值,该课程在即搜学内容上有具体化的特征。例如:现今对动物进行美术描绘主要以卡通为主,其卡通形象也有手脚、表情。对于小乌龟传统的美术描绘是四脚着陆地,然而当前的美术描绘方式将其两脚着陆地站立以及可爱表情等。经过对比可知,现今的美术描述方式更受幼儿们喜爱。因此,美术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在教学的方案及内容。因为教学内容的落后,会严重影响美术教育落实的效果。只有符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才能令学生以较高情绪学习美术。

(二)教学重点不明确

美术教学在幼儿而教育中落实时,无法明确幼儿阶段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传统教学主要是将重点定格在幼儿所要掌握美术的绘图技巧以及手工绘画的技能。然而,当前幼儿的美术教育在教学上更注重提升他们在美术学习中的素养,令其掌握较强的技能。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较好解决快乐美术学习之中的很多问题,进而强化他们在美术课堂中的学习功底。

(三)缺乏教学延伸

美术教育在当前幼儿阶段体现的现现状主要是根据课程安排单一传授内容,因此在美术课程落实教学中没有进行深入性、多层面延伸。其美术教师扎起教学中过于注重幼儿对技能的掌握,往往忽视了美术知识、实践间重要联系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缺少课程的延伸,令学生没有对美术知识进行较高的应用性思考。通过教学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美术教学展开多项思考,从而激发出他们思维潜在的创新性以及发散性,通过实践性训练令幼儿在实际美术训练中能够灵活的应用知识,从中产生了具有独特性的美术思维,彰显出培养幼儿美术思维创新性的重要性。

三、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分析

针对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创举而言,首先要明确全体幼师制定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去设计所要应用的教学模式等。幼师开展的美术专业教学,旨意在于培养幼师毕业后能够在工作中承担与幼儿园相关的美术工作,进而组织幼儿们举办美术相关活动的才能,和制作教学工具的相关创设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落实教育目标时,首先要培养幼师的创新力,但也是美术教学通常忽视的环节。这主要是由教学特点界定,因为幼儿园要实现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挖掘幼儿在各方面的潜能,尤其是创新能力,针对该方面的培养还要依附于美术教学。因此,这就要求幼师必须储备培养幼儿进行创新的能力。幼儿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在常规教学当中时刻承担培养幼儿创新能力的责任,令未来幼师在工作岗位中能够较好的培养幼儿创新等综合能力。另外,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教育剂教学观念的转变,需引进国外先进、新颖的教学模式融合在当前教学中,这间接提升了对幼教的相关要求。在该教育发展形势之下,幼师必须将美术教学以创新性方式开展,令其在长期探索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重点培养学生及幼儿的整体创造力。要想紧跟社会发展与教育步伐的融合,应依据幼儿园在美术教学方面的特征实施,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绘画技能,由于画得好的教师不一定是教得好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想提升美术课堂的质量,其教师绘画的技能是重要前提。这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美术教师应具有相对专业的美术素质。而后教师也要掌握教学具体理论,将自身出彩的绘画技能融合在相应教学手段中,进而最大化将该项技能传授于学生或幼儿。故教学模式或方法的应用,足以展现出教师在教学理论中的专业素养。例如:运用“多媒体”新型的教学手段就有效规避众多教学问题,把学生相对固定的思维以常态创新出具有特色性的美术新作品。若课堂有多余时间,教师可在上述乌龟教学环节中,令学生讲述与乌龟相关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追加其他情节的讲述。这不仅锻炼了幼儿在学习中表达的能力,还开阔了他们的学习思路,丰富他们创作的美术作品。所以,教师只有在改教学理论指引下,加之灵活运用自身绘画技巧,将美术表现形式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起,便于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多样化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当前美术教育在教学模式上提出了较高要求,更是幼儿园院校对美术幼师培养的主要需求。

四、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新模式转变的建议

首先,教师应以多种方式去培养幼儿解决美术课程问题。这要求教师应增加幼儿在学习中展开探索知识的机会。例如:多次巧设单元或小问题,进而深化幼儿的思维以及认知。另外,也要求教师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工具,同时以游戏方式丰富教学模式。只有令幼儿多接触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再能将美术专业知识以及创新能力全部传授给当前接受幼儿教育的小朋友。此外,着重强调美术学习具有的研究性,运用“单元化、研究性”的学习去培养幼儿的自主力,有利于幼儿较快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其次,将教学结合在实践中的教学模式,在内容上需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以及增强其美术教学、实践间的关联性。例如:可在课前增设相关活动,令一名幼儿充扮教师的角色,其余幼儿饰小朋友角色,而后展开模拟性的教学,锻炼幼儿表达的能力以及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在上完美术课后启发幼儿,美术知识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性。若将其应用在教学上,可根据幼儿的差异性学习特征,有针对性设计教学内容与实践。只有将实践与教学进行有效性融合,才能培养幼儿创新出更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最后,要想提升幼儿在美术教学中实现有效的自主性学习,美术教师应以单元作为教学的背景,从而提出具有拓展性的问题。该问题同样具有开放性且无答案,幼儿只有以研究、讨论的方式总结美术问题的答案。因此,单元问题的设立应构建在理解课程的整体内容之上。例如:色彩的三要素以及对色彩的联想等,根据问题间存在的联系性,展开讨论从中提出具有新颖性的问题。又如:三要素具体是什么以及给人的联想,该问题可激发或提升幼儿在学习中的情趣,令幼儿在寻求答案实践中展现创造力的价值。

五、结论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同时探讨了其教学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落后、教学重点不明确以及教学缺乏延伸性。相继分析了美术教学的新模式,旨意令教师拓展幼儿在学前阶段的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家长对幼儿教育启蒙作用的认识,针对教学新模式的转变提供可行性建议,突出教学、实践相融合的重要价值。

作者:薛艳琴 单位:河南省文化厅艺术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刘菲.试论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J].教学探索,2015,1(13):104—106.

[2]田力立.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研究[J].幼教研究,2013,9(11):206.

[3]林洋泳.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模式探析[J].创新教育,2012,11(9):76.

[4]陈燕林.对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反思[J].艺术教育,2015,6(14):208—209.

幼师美术论文篇9

我园于自2009年5月开始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幼儿多元化发展的实践性研究》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潜心投入,在“用教育的理想实现理想的教育,用艺术的教育追求教育的艺术”理念的指导下,课题研究着力从理论融合、实践探索、研讨反思三个层面展开,做了大量细致而扎实的工作。各种改变在课题研究的 “随风潜入夜”中进行着。

我们的认识在改变——理论综合,形成融合性大艺术观

科学的理论是课题实践的根本依据。我园教师在全面深入学习各种理论的基础上,对相关理论加以融合,形成了适合幼儿发展、适合教师研究的大艺术观。

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主张“艺术教育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尤其在于艺术能和谐地统整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造就出身心健全的人。”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将充分运用罗恩菲尔德的美术教育理论来张扬幼儿个性、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在心手一致的不断锻炼中养成鲜明的个性。

艺术是现实生活或内心体验的符号化反映,根据符号的形式和实体的不同关系,它可以分为视觉艺术(美术、造型、建筑、舞蹈等)、听觉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戏剧)等门类,因此我们充分吸纳了罗恩菲尔德、奥尔夫、加德纳等教育家的思想,大胆打破原有幼儿园课程中艺术领域只包含音乐和美术的教育内容,吸纳文学教育内容,把艺术教育范畴加以拓宽和融合,形成了以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表现的大艺术课程观。

我们的研讨在改变——深入研讨,丰富园本研究方式

1.分层规划,研究从微观处着手

课题组在艺术教育主课题下分解了“音乐、美术、文学”三个子课题,在子课题下又分解了“歌唱、韵律、节奏、美术欣赏、绘画、手工、童话剧、诗歌、散文”九个次子课题,教师在次子课题下确定每学年的微型课题。课题网络紧密,研究落点准确。

2.组建团队,研究从难点处展开

课题组在集中分析课题研究诸多问题中筛选出能深化研究的难点,由市级幼教学科人带队组成研究小团队,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实践、反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研究特长、满足了教师的研究兴趣,获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3.实例探讨,研究从理论中化解

每个专题的研究,教科室首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讲解,子课题组针对实例进行研讨,分析原有研究的得失,最后教师进行研究反思,形成一定可分享的研究经验,比如:个案研究报告对本课题的价值,如何操作,如何撰写等等。

4.追踪个案,研究在自然中进行

教师通过确定研究专题,设计研究表格,对幼儿某一艺术发展在一日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原生态的记录,从而分析出艺术教育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幼儿的影响,提炼出艺术教育的有效方法。

5.展示交流,研究从活动中深化

课题活动的展示与交流能给子课题之间的教师一个相互学习,研究共鸣的机会,尤其是学科之间融合更有大开眼界豁然开朗的作用。

我们的课程在改变——梳理资源,构建园本化艺术课程

自本课题开展以来,教师们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广泛吸纳了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传统资源、民间资源和家长资源,梳理和充实了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我们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时遵循以下“四性”原则:

1.适宜性

幼儿各年龄段的发展情况不同使得所需艺术教育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每学期课题组成员就要详细分析幼儿学期发展目标,依此来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每次活动后进行审议反思,期末梳理好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进度表。

2.审美性

艺术作品必须可以让幼儿多感官感受的积极向上的美,能激发幼儿对美的认同和美的创造的作品。

3.趣味性

童心童趣是幼儿的特点,所以选择的艺术教育内容也必须具有童真、趣味,才能引发幼儿审美和创美的冲动,用积极、快乐的情感投入到艺术教育活动之中。

4.挑战性

选择的活动内容必须在幼儿发展基础上并又高于幼儿原有的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大艺术观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注重发挥艺术综合的优势,从最容易感知的审美结构入手,对不同艺术类型的共同审美要素进行互构,使之互为感受、互为理解、互为表现、互为创造。

我们的策略在改变——实践探索,提炼有效艺术教育策略

艺术活动与其他教学活动的区别在于它更着重于情感的体验,是精神达到自由、愉悦后达成共鸣、引发创造的活动,所以在艺术教育策略上我们始终把对幼儿幼儿个性、情感的尊重放在首位,把幼儿积极健康的精神世界成长作为活动的最终目标。

1.感受与想象同步

艺术作品必须在幼儿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才能获得深刻的美的体验。比如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观察作品或者实物的基础上,调动已有经验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再用画笔概括事物的主要特征并加以大胆表现。

2.游戏与练习结合

艺术活动需要一定的技能学习,只有学习了一定的技能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但是幼儿的学习具有直观形象特点,所以运用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游戏方法更有效。

3.情境与图谱互补

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审美体验与当时的情绪有直接联系,因为它是主观者心态能动的结果,心情愉悦、情绪高涨时幼儿会认为美的作品,在心情不快、情绪低落时则不一定认为是美的,甚至会对美的事物反应迟钝、排斥。所以在组织艺术活动时创设相得益彰的情境能很快促使幼儿投入情感到活动之中。

4.学科与学科融合

遵循不同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情感的互通性进行情感同构目标的提炼,在活动中采用共鸣、移情和“创造”的方法来引导幼儿深入感受艺术作品,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幼师美术论文篇10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86-01

幼儿是需要美术的,因为美术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美术能够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丰富幼儿的内心世界,能帮助幼儿认识自我,认识生活。教师采取一个好的美术教学方法,能让幼儿更加了解美术,学习美术和体会美术。

一、 教师直观示范方式

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当场向学生展示一种绘画方法或一种手工折纸方法,对于幼儿学习美术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直观教材和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使幼儿直观的学习到教师所传授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这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来说有很好的作用。教师在进行示范作用时,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直观,要开门见山的向幼儿们讲解某一幅画的绘画方法或某一个手工折纸的具体步骤。

此外,为了了解幼儿在观察教师的示范过程时是否看得详细和明白,首先教师应该在示范的同时向幼儿提问。如在教幼儿画《天上的小星星》时,教师应边画边问:“请大家注意看,星星的大小一样吗?离我们远的星星是不是要小一点呢?”其次教师应该给幼儿留一定的时间提问。例如有幼儿可能会问:“为什么离我们远的星星会看上去小一点呢?”这时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原因,这样通过美术教学还能让幼儿了解到一些常识。

二、 采取讲故事的方式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美术,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能够主动的去学习美术。喜欢听故事几乎是所有幼儿的共性,教师在讲故事的时候还能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所以可以采取给幼儿讲故事的方法来上美术课。例如,美术课上教师事先在许多纸片上画一条小鱼,准备让幼儿们往事先画好的鱼身上着色,那么教师不妨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来引入话题:在一个宁静的深海里,住着一条鱼妈妈和一群小鱼,它们快乐的生活着,无忧无虑。但是,由于小鱼太多了,鱼妈妈都来不及给小鱼们做衣裳,小鱼们都还没有漂亮的衣裳穿(教师此时拿出画好小鱼的纸片),现在我想请小朋友们帮小鱼画上衣裳,哪个小朋友愿意阿。这时幼儿们都会争先恐后的要求自己给小鱼画衣裳,教师就可以把纸片发给幼儿,幼儿们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喜好给小鱼着色。这种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引导幼儿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非常有效。

三、 采取活动课的方式

幼儿都有好动的天性,自由玩耍,做游戏是幼儿们的最爱,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玩耍的天性来引导幼儿学习美术,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和体会美术。例如,秋天里教师可以带幼儿到操场上,让幼儿们自由玩耍,然后告诉幼儿捡拾一两片自己树叶,待幼儿们都捡拾好自己的树叶后,教师可以叫幼儿们把自己喜欢的树叶画出来。这种方式能够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带给幼儿的自由程度也较高,让幼儿根据自己捡拾的树叶和想象,把自己喜欢的树叶画出来。

四、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可以让人感到愉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灵活而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既能让幼儿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也能通过音乐让幼儿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应该注意音乐的选取,对于幼儿来说,最好选取一些大自然的声音,以利于幼儿的想象与作画。如,教师可以播放下雨声、海浪声等,让幼儿在音乐的刺激下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小雨滴、海浪等。这样,幼儿的想象力会得到很大的自由发挥。

五、给幼儿留下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用于幼儿园大班的美术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拿出一张画,画上有一只小松鼠站在一条河边,小松鼠要过河去玩,但是河上没有桥。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想一想怎么让小松鼠过河呢,把你们想到的方法在纸上画出来。这时幼儿们肯定会各抒己见,展开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这样一个主题,幼儿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画出不同的画,有小松鼠乘着一片很大的树叶过河;有乌龟爷爷把小松鼠托过河;有几只小鸟叼着小松鼠过河;有小松鼠坐着一个废弃瓶子过河等等。幼儿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简直会令我们感叹。这种方法能让幼儿有一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幼儿在教师给定的环境中去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象世界,通过美术来呈现自己的想法,往往幼儿在这个过程中是很快乐的。

总而言之,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要能够激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让孩子主动愿意学习美术;要能够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帮助幼儿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能够联系幼儿实际生活,让幼儿通过美术学习了解生活,热爱生活。

作者单位:贵州省施秉县示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志宇著.幼儿园课程改革理论指导[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