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调查报告十篇

时间:2023-03-20 13:38:06

小区调查报告

小区调查报告篇1

有哪些关于小区环境调查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区环境调查报告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区环境调查报告(一)

二零零九年三月八日,我在鄂东职院胜利街小区采访了小区里的爷爷奶奶。他们说,以前,这里是一个干净、安静、花草茂盛的学校。现在,学校搬到了开发区,建了一个步行街,环境恶劣了。

小区的北面是黄州城最繁华的胜利街,每天街上车水马龙,汽车排出的尾气,使人咽喉很不舒服。

小区的东面和南面是奥康商品步行街,步行街里民众乐园的抽油烟机有四层楼高,从早到晚,一直在抽。废气排放到空气中,再加上小区里各家各户都安装了抽油烟机,每天中午,我放学回家,一走进小区,就被一股难闻的气味呛得直咳嗽。

小区不仅有空气污染,而且噪音污染也很严重。民众乐园的抽油烟机从早到晚发出阵阵轰鸣声,吵得人中午、晚上睡不着觉。甚至有的老人心脏病复发。皇家春天婚纱高音喇叭的叫卖声,叫得人头发昏;歌舞厅更可怕了,深更半夜,忽然高唱一声,保证吓得你打寒颤。

通过老人们的诉说和自己的体验,我想发明一种新型抽油烟机,里面装有油烟净化器和抑声器。我还想让汽车背个太阳能板,不再燃烧汽油。如果汽车能用二氧化碳作燃料,排出新鲜空气,那多好啊!

我想告诉人们,请保护小区环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小区环境调查报告(二)

活动时间:5月5日(星期天)

活动地点:山水华庭徐铭家

活动内容:绿化美化小区环境

活动方式:在小区里观察并记录、网上搜索

活动成员:陈雨璐、杜雨馨、徐铭、朱依希

一、小区环境有什么用处吗?

1.美化小区,美化心情。可以净化空气,使居民每天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自然就愉快心情

2.同时也可以让人们更愿意锻炼,愿意行走其间,也让它们成为孩子游玩的天地。

3.关系到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不仅为人观赏,还应为人所用。

二、亲身调查和体验

我们四人一起绕着山水华庭里外逛了一趟,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找到了许多证据在手。瞧!草地上小区电缆旁有电池,可想,如果我们不把电池捡起来,岂不会污染草地?还有益达口香糖纸、梨、废纸和垃圾箱倒了等。太有一条小溪流上有许多垃圾,都是一些袋子,因此有许多小鱼死了,都是垃圾袋引起的。只有我们保护环境才能换来更好的小区!liuxue86.com

我们继续向前走,只见前面有条大湖,湖水很清澈,有一大群的鱼儿在游,还有主人养的一群可爱活泼毛茸茸的小鸭子!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如同仙境一般的美丽。荷花开了荷叶绿油油。咦?为什么这儿这么干净,但是那儿确这么脏呢?我们仔细观察,原来这儿的人不多,大多是晚上来锻炼的,不会乱扔垃圾,即使想扔垃圾,但这儿非常漂亮,一定不忍心扔下去,破坏这美好的地方。那儿树叶落下几片,有些人就扔小纸团,这美丽便破坏了,路过的人也便会扔垃圾了,扔着扔着,就变成垃圾河了,虽然清洁工会清理垃圾,但还是得靠我貌同的努力!

三、结论

小区的坏境虽然整体不错,但是垃圾十分多,这边丢一点,那边丢一点,虽然有些垃圾会扔进垃圾桶里,但是常常发现垃圾袋丢在垃圾桶外面,有些垃圾袋没弄好,垃圾掉了出来,臭死了,虫子在旁边嗡嗡的飞,影响了小区的美观。

四、建议

6月5日是第35个世界环境日,我们应该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守护美丽的蓝天,需要我们每一个市民的关注与奉献。为了拥有更多舒展透明的蓝天,为了人民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再次发出倡议:让我们走向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与自然更和谐的美好明天,从我做起!

小区环境调查报告(三)

调查原因

现在,我们科最最的环境越来越差了,空气质量差,河水到处都是垃圾,化工厂排放污水到河里,还有严重的白色污染。因而导致了城市环境恶化。

实地调查

我和几个同学去了在化工厂的旁边排放污水的河上。在路上,我们看见许多的鱼儿、虾儿欢快地游着,许许多多的蝌蚪在成群结队地找食物。可是,到了化工厂的旁边,一条鱼也没有,偶尔看见一两条死鱼死虾,在这片污水中飘荡,我们采了点儿污水,买了8条金鱼,拿回家做实验,我把金鱼平均装入一至四号实验杯中,观察情况,把一至四号杯分别倒入00、20300、400克污水,再倒满水。一号:第一天晚上,表现良好,第二天早上,鱼儿有点儿不爱动了,第二天中午,鱼儿不吃东西了,第二天晚上,鱼儿呈快死的状态。二号:第一条晚上,良好。第二天早上,都不动了,第二天中午,快死了,临近晚上时,死了一条,晚上,又死了一条。三号:第一天晚上,良好,第二天早上,一条死亡,第二天中午,全死。四号:第一天晚上,鱼儿焦躁不安,第二天早上,全死。

调查分析

因为化工厂里有许多化学物品,有时不小心排入污水,导至鱼大量死亡。

经过这次实验,我提出了以下几多建议。

(1)政府要教育市民不能扔东西到河里,要扔进垃圾桶。

(2)要教育化工厂的人不能随意放置化学物品,以免化学物品流进河里。

(3)市民自觉保护环境,热爱环境,让不热爱环境的人进入教育所,不但要罚钱,还要让他认识到扔垃圾的危害。

人们一定要爱护环境,让简阳重新美丽起来吧!

小区环境调查报告(四)

调查时间:4月4号下午2:00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湖水、大路、汽车

调查过程:我和妈妈来到了,那里的湖面上有许多的垃圾,比如说:枯树叶、糖纸、瓜子皮等垃圾,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大路上也有不少的垃圾,有果皮、liuxue86.com有烂袜子,还有小气球等垃圾,再加上汽车一辆一辆的开了过来,很容易撞到人,而且那汽车的噪音真是烦死人了,那散发出的烟味,热呼呼的,还有尾气,特别难闻,对空气的污染特别大。

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更是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

再回想起原来的,绿绿的草,红红的花,绿树成荫,多漂亮的景观呀,但是再想起现在的,真是让人心酸,如果我们以前认真的保护环境,现在还会这样吗?

我们一定要爱护环境,不摘花、不摘草、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从自己做起,以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来爱护大自然。

小区环境调查报告(五)

一是个人层面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知识、意识、习惯、生活方式等。如“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等绿色消费行为和“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等环保实践行为的践行度低,主要与个人意识和习惯有关。

二是政策制度类因素。如公众认为“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的原因,主要与市场管理不规范和认证制度不完善等有关;认为“垃圾分类”践行度较低与垃圾处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有关。

三是平台渠道类因素。如公众认为“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主要是由于缺乏交流捐赠平台;认为影响监督举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监督渠道不畅通、反馈处理不及时等。

一、关注小区生态环境:公众较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有较大提升空间。

小区生态环境信息,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提升自身意识和环境素养,诗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基础。本次调查选取了“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的生态环境信息”和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两个方面,了解公众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

(一)超六成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群体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

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的生态环境信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0.8%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度与认知度较为接近。

小区调查报告篇2

2019年4月4日,我局与某单位一同对龙山区银达小区北侧山体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踏查,经踏查,调查结果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小区后山山体坡顶未发现明显裂隙,暂无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2、2号楼后山体裸露,与楼房距离较近,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隐患。

3、有居民种植片儿荒,造成水土流失。

4、水泥喷浆表壳鼓胀开裂,存在安全隐患。

二、建议

小区调查报告篇3

关键词:小微金融服务;社区金融;白云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3

近年来,随着广东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开始不断增加。但与日益凸显的社区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相比,现有的社区金融供给总量、供给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为了增加社区金融供给,加快金融服务下沉,广州市各大商业银行近年来均先后提出了进社区开展金融服务的思路。但由于社区金融在中国尚属新鲜事物,很多用户对其不了解,很多金融机构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为了进一步推进广州市金融服进社区,找到一种满足客户群体金融需求的经营服务模式,解决社区居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区为重点,针对小微金融用户、金融机构、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对于小微金融服务的需求展开调研,通过分析现状、问题及趋势,对未来广州市推进小微金融进社区服务提供理论参考。

一、社区小微金融服务概述

社区类金融机构是指从事社区类金融机构信贷行为。依托在地方人文关系的基础之上,从事着关系型贷款服务的机构[1]。近年来,广州社区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发展较快,但也面临社区基础金融服务不均等、效率低,社区金融服务发展滞后,专营性金融机构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少,金融机构存贷比偏低、资金供给量不足,小微企业风控难度大、银行偏好“保大放小”,信用担保体系薄弱、金融机构认同度低,社会诚信体系缺乏、企业违约风险加大等问题。

二、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小微金融服务现状

现阶段,广州市白云区拥有社区金融服务站36个,农村金融服务站3个。无论在总量、规模还是服务质量方面,均难以和广州市其他区域相比。整体呈现出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在区域方面,各类不同级别的社区金融服务发展水平并不平衡,越是大型社区,金融服务站点布局越是紧密,而小区域和村镇等级别的社区,金融服务水平明显示弱,无论是机构设置还是网点设备等,呈现弱化趋势。二是客户群体方面,社区金融更多侧重于中、大型社区中的中高端客户以及白领阶层。而针对当年城市人口发展老龄化的局面,并没有太多关注体现在“一老一小”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方面。三是目前的社区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平衡,在较为繁华路段和中心商业区的金融物理网点分布较多,但在真正需要社区服务的各类社区和居民集中居住地段,配置的金融物理网点明显不足,给社区金融需求满足造成一定影响。

三、广州市白云区社区小微金融服务的问题

1.社区金融服务效率有限、整体水平不高

广州社区金融服务的诞生和兴起,是伴随着广州市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应用而生的。随着社区规模的日渐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在广州市一些大型住宅区和集中住宅区均出现了各类社区金融服务的需求。金融服务需求的内容也从原有的简单存取款过渡到投资理财、小额信贷等多种领域[2]。但从目前广州社区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现有的社区金融服务范围较小、服务效率有限,整体水平难以和江浙等同类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多数社区金融服务机构仅仅具备简单的存取款一体机和1-2名工作人员,办理的业务范围也以存取款为主,多元化、深层次的业务内容尚未得到w现,不少地区的金融服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服务盲点,难以满足区域金融服务需求的基本要求,更难以通过机构网店传递服务理念,形成服务特色产品。

2.社区金融服务网点较少,服务渠道有限

现阶段,广州市白云区专供社区服务、小微群体金融服务的专门性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较少,社区居民、小微群体融资渠道严重不足[3]。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广州市白云区共有各类金融机构物理网点329家。其中,驻区商业银行共18家,具备独立法人资格银行业金融机构1家,商业银行一级支行21个,银行柜员机数2175台,其中存取款一体机数约1620台,POS机数约为2973个,从业人员约4631个。此外,白云区拥有社区金融服务站36个,农村金融服务站3个(表1)。

但上述金融机构中,真正服务社区居民、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并不多。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如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均以大规模客户群为首要服务对象,门槛较高,其并不是专营型的针对小微金融服务群体的服务机构,致使普通居民一旦有融资需求却难以问津。如其中,中信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户均贷款额超过2000万元,建行服务的客户群体户均贷款余额达973万元。而真正如民生银行、民泰银行等村镇银行这些民营小型金融机构,其服务的客户群体户均贷款额均在100万元以下,已成为白云区当地重要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因为缺乏专门的小微金融机构,一些小型的融资群体往往在发生融资需求时转而寻找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等其他途径。由于民间借贷的成本较高,除了本身较高的利息支出外,企业还需要支付各种保证金、担保费、中介费等费用,使得风险不断加剧。

此外,在当前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环境下,各大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网点设置往往以盈利性作为基本出发点,更加关注短期利益和眼前效益,能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出发,考虑长远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并不多[4]。因此,在利益和成果导向的基本前提下,各大商业银行在设立时,首选的地址均在白云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如一些商业中心、产业集聚带、园区密集地等,以便能较快实现当年设立和尽快盈利的目标,尽快稳定业务来源。因此,该类物理网点的主要服务群体以公司业务为主,间接辐射周边社区,对于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功能非常有限。与此同时,广州市对于小微金融进社区项目的扶持政策有限,即使有少量进入学校、社区等地展开金融服务网点布局的金融机构,也因资源少、成本高、业务少、利润薄等原因,难以支持,往往需要本机构其他金融业务作为补贴才能持续下去。更有一些地理区位优势不足的社区,自始至终无法进入各大商业银行网点布局的视野,社区金融服务需求与社区金融产品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社区金融机构认同度低

目前,白云区的社区金融服务机构以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为主,含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但由于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服务机构在广州市的发展地位尚不稳固,非业界人士对其的认同度较低,导致该类金融机构虽然在社区中设置物理网点,但却缺乏业务来源难以维系。社区居民往往倾向于选择大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办理业务,但在白云区各类社区中,该类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却十分缺乏。此外,在小贷公司方面,广州白云区内注册登记的小额贷款公司共3家,融资性担保机构共2家。3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合计5亿元,2014年度投放贷款521笔,投放金额15.02亿元,纳税总额1990.44万元。截止2014年底,累计投放贷款1363笔,累计贷款金额39.5399亿元,为地区企业、居民贷款融资提供了有效补充。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合计3.1999亿元,2014年度合计业务收入为0,净利润-248万元。此外,近年白云区已有两家融资性担保公司退出市场。因为小微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短等特点且服务的是抗经济周期能力差的小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的自身营风险,从而加速了小微融资性担保公司退出市场的步伐[5]。

4.地方政府对社区金融支持力度有限

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予以政策倾斜,有助于小微金融机构展开金融服务、金融风险防范。在我国现行“一行三会”垂直领导的金融审慎监管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职权配置严重失衡,地方政府金融事权缺失。目前,区县级金融工作部门唯一有权实施直接监管的机构是小额贷款公司,对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各种类金融机构、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只有协调力,没有控制力。地方政府推动地方金融改革发展的意愿强烈,但工作抓手少,对地方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仅停留在实施政策引导扶持、推动政金合作等方面,推动力度明显不足。

四、提升白云区社区小微金融服务的举措

1.进一步加大社区金融服务网点建设

针对目前广州市白云区社区金融服务网点严重不足和分布不均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要进一步加大社区金融服务网点的建设。政府可通过在政策、规划、制度等方面适度倾斜,在考核标准方面设置社区服务指标等方式,适当引导各类金融机构科学布局,不仅仅以盈利为目的,更要根据全区金融发展的规划,在各类社区设置不同等级的社区银行、社区金融机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实现区域之间、社区之间的金融服务网点平衡。

2.积极创新社区金融服务产品种类

要结合社区居民和小微群体的金融需求特点,积极创新符合社区金融需求的特色金融产品。特别是商业银行,还需对小微客户进行细分,以采用不同的业务流程、量身打造金融产品、创新贷款流程及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如针对社区金融中需求的存取业务、网络服务、投资理财、小额信贷等主要金融需求,积极开发适合不同社区层次、规模的个性化、差别化社区金融服务产品,促进金融服务不断下沉到社区、服务到基层[6]。同时要促进社区金融服务软件的提高,如积极培养社区金融服务的专业团队,培训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人才,帮助其掌握社区金融服务特点与流程、提供上门服务等。通过软硬环境的改善,切实提升社区金融服务产品质量和水准。

3.不断完善社区金融服务平台

不断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的公共平台,为进一步推广和深化社区金融服务提供保障。如要针对社区居民金融业务需求的特点,从用户需求出发,为用户着想,结合具体业务,适度简化各类业务办理程序,减少社区居民和小微群体在办理业务中存在的信息不足、流程不熟等困难。同时,加强对于社区居民金融信息平台的建设,建立统一的社区金融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对不同群体展开分类管理和后续服务,力推网上银行与物理网点相结合的方式,帮助社区居民实现简单业务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复杂业务能尽快找到社区网点办理的金融需求与愿望。

参考文献:

[1]许英明,汪远航.提升城市社区金融服务的路径和机制――基于公共服务视角的分析西南金融,2013(2):13-16.

[2]樊大志. 强化创新社区金融服务[J].中国金融,2012(21):21-23.

[3]罗剑. 大型银行的金融创新实践――成都武侯区社区金融案例分析[J].西南金融,2011(11):44-45.

[4]蔡宁伟.社区银行的内涵特征、历史沿革与模式创新――基于中外社区银行的内容分析与案例研究[J]. 兰州商学院学报,2015(3):46-49.

[5]郭明奇,刘书钢,果蕾,等.社区银行机构发展研究[J].华北金融,2014(3):47-50.

[6]赵志刚.发展社区金融重在服务模式下沉[J].西部金融,2014(8):75.

小区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防城港市;德育教学;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40 — 02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紧邻越南,总面积2445平方千米,是防城港市老城区,也是整个防城港市的文化教育中心。伴随着防城港市港口区、东兴市以及上思县的经济发展,势必会引起优势教育资源的部分转移。教育决定着未来的人才发展,而人才则影响着城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重视发展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人才就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而德育则是教育的灵魂〔1〕。德育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一直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方针也是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德育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2〕。如何在保持自己传统优势的条件下,发扬创新精神,并积极探索新的德育活动契合点,为学生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国家培养四有人才成为防城区百余中小学校需共同承担的重大使命。

一、防城区中小学德育教学特色

作为防城港的老城区,防城区在文化教育方面依然具有较大的优势。防城区不乏如防城中学之类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名校,根据走访和了解的几所学校,发现目前防城区中小学德育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德育工作任务为中心,突出政治性

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在此理念思想的指导下,防城区中小学的德育活动紧紧围绕德育工作任务进行,并带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如大录米丰小学红旗归程队活动中进行的关于“国旗、党旗、团旗、队旗”的讲故事活动、滩散小学开展的护界碑活动中把总书记在少先队建队60周年致中国少先队的贺信中提出的“争当四好少年”作为进一步深化开展活动的契机等,这些都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中小学德育工作所要承载的特殊任务。

(二)时空跨越大,贵在坚持

防城区中小学德育教学起步较早,防城区江山中心小学最早从1989年的植树节开始,就开展了以保护珍珠湾红树林为目标的“红领巾绿色行动”,距今已经坚持了近24年,从最初的仅局限于保护珍稀物种红树林,到保护当地的历史文物、古迹,再扩展到保护海洋,环保视野不断扩大,空间地域范围也在不断蔓延;而滩散小学自2001年开始,以界碑为载体,开展“跟随边防军叔叔共护界碑”的体验教育活动,迄今为止,也坚持了12年,同时还带动了周边其它立有国界界碑学校的护碑活动。在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下和我国与诸多邻国边境、海域矛盾冲突实际存在的今天,中小学校开展的这种与军队合作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更有其独特的意义。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它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功能独特,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说服力和震撼力〔3〕。德育教育非一时之功,贵在坚持,而防城区中小学不仅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并且很多活动坚持了多年。

(三)取材当地,着眼于现实需求

在有着自己特色资源的地区,许多中小学校能够发掘本地德育资源与学校德育活动相结合,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如防城区滩散小学利用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地处中越边境,与越南共和国领土仅一河之隔,紧邻1346国界碑),开展的护界碑活动,在学生德育方面取得的成绩引起社会上较为广泛的关注;江山小学则依托当地的红树林,开展与环保有关的主题教育活动。而在没有特色资源的地区,多数学校则是围绕本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发现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想对策继而开展了各项德育活动。如大录米丰小学开展的红旗归程队活动就是为了解决该小学的学生所在村庄分散、学生上放学路程上的安全问题而开展的。防城镇二小开展的解烦恼活动则是老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了小学生的烦恼也需要被充分关注才能快乐成长的背景下开展的。不论是利用自身特色资源开展德育教学,还是着眼于现实需求而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都在客观上拉近了老师与学生、老师与家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有良好的作用。

(四)活动形式简单,效果显著

德育是教育之魂,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人〔4〕。相对于今天许多高等学校的德育活动而言,防城区中小学的德育教学更加侧重于实践而非理论,这与德育工作对象不同有关。而且形式也比较简单,不过恰恰这种活动形式才不脱离实际,充分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并且实施起来简单有效。一次简单的升国旗、国旗下讲话,一份倡议书,一幅横幅上的签名,设一个烦恼小信箱,讲讲故事,办一份小抄报,给界碑除除草等,尽管活动规模不大,但却能在有限的投入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正如大录米丰小学的红旗归程队活动,使许多孩子在以后都把考入军校当成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

二、防城区中小学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受条件所限,德育教学活动难度较大

如受教师人数限制以及专业心理学教师的缺乏,在防城镇二小的解烦恼活动中全校共2000多名学生,而自愿参与“爱心志愿教师”解烦恼队伍的教师只有65名。每位教师分摊下来大致30多个学生左右,从而导致教师任务量较重,这对于非心理专业的专职教师来说无疑是困难的。教师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腾出大量时间解决学生的烦恼,短时期内可以坚持,长期下去就不现实,这样难免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佳。滩散小学德育活动涉及严肃的国界问题,小学生年龄尚小,若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加深他们对于主题活动的深刻理解,也很容易使小学生对参加护碑活动仅当作一种形式。

(二)活动冗杂,缺乏一个重点

在很多中小学的德育活动中,往往围绕一个大主题而开展一系列的小活动。但也容易导致小活动过多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活动变得没有重点,缺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能使之效果深入学生心的典型活动。德育活动的冗杂也给学生带来的负担,缺乏重点的特色活动很难吸引学生,从而达不到德育教育的初衷。创新德育活动,使繁多的活动变得简单而易操作,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明白和受益。

(三)德育载体未能深入挖掘,成果不能广泛推广

防城区中小学中有代表性的德育活动恰好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隐性教育方式,这种好的方式值得向全国推广。如那良镇滩散小学利用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在各方面资源都很匮乏的情况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意识,在学生德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然而受防城区整体经济水平以及自身所处偏僻山区地理位置的影响,学校在宣传载体方面大多还是局限于报纸、电视等,影响范围较小。受制于传播媒介的限制,防城区代表性的德育活动不为外界所知道,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防城区中小学德育活动建议

(一)注重形式,更注重内容

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德育内容是否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是否真正吸引学生感兴趣并自发参与。当然,良好的德育形式也有助于帮助德育活动的开展,为能取得预期的德育目标服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5〕。如滩散小学护界碑活动,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讲解护碑活动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自己要参与这项活动的意义。此外,还要采用通俗、有趣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想信念。总之,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切勿忽略德育教育的实质内容。

(二)继承传统,勇于创新

任何一项活动若要想永葆生命力,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在继承优良传统的情况下,不断探索新的德育教学方式,做到与时俱进,像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的互联网载体,德育活动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学校可以在网上独立开辟一个特色活动的专栏,与外界加强联系和沟通,让德育活动影响范围更广,像诸如护界碑此类活动可以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参与,要让更多的人都能参与进来。还可以通过注册微博主页、人人网等形式,将学校的概况以及学校开展特色德育活动的历史渊源、所获成果之类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上传到网上,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开设留言专栏,积极与关心德育活动的人互动起来,这个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参与进来。学生既是学校德育的客体,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三)加强宣传,积极互动交流

要变被动宣传为积极主动宣传,采取多种渠道宣传德育成果,提高自身知名度,多争取外界资源的支持,并改善德育条件促进自身发展。鼓励具有典型德育活动经验的学校走出来,与更多的学校交流,分享自己学校的德育经验,增进与大中城市兄弟学校的交流,实行优势资源互补。使得防城区代表性的德育活动为外界所知道,并得到广泛学习。

(四)培养专职德育教师,改善兼职德育教师条件

德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德育教师的推行,教师的以身作则是学生为之效仿的重要条件,德育教师尤其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学校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德育教师多参与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同时也要改善德育教师在学校中的待遇,只有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才能在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

在今天,思政工作面对社会日益复杂的形式下变得更加难以进行,高校中思修课之所以效果不佳,学生在中小学时期重智育而轻德育是影响因素之一。再加上在当代世界形势下资本主义国家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发展程度上均占很大优势,一些国家利用发达的媒介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中小学学生在没有人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被一些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误导,一些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取的表面的、讲空话、不切实际喊口号式教育,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校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甚至反感。防城区中小学的这些德育教学典范,能够为更多学校的德育教学提供借鉴,若能进一步完善精品德育活动,继而加强宣传推广开来,意义将更加深远!

〔参 考 文 献〕

〔1〕白华毅.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体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37-38.

〔2〕曲建武.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00,(04):53-54.

〔3〕张泰城,肖发生.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研究,2010,(01):72-77.

小区调查报告篇5

此次调查我们共发出问卷60张,回收55张,其中有效的有52张,占绝大多数,说明调查的数据还是有一定的可信性的。以下是我针对调查资料作的简要分析:

1.在下岗工人的年龄范围方面,40~45和45~50岁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共约75%。这说明了该小区的下岗工人多为中年人。

2.在下岗工人的文化程度上,初中学历的约占40%,被调查人群中没有高校(大专、本科)毕业生,说明了该小区的下岗工人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众所周知,这也是所有下岗工人的一个基本特征。

3.在下岗工人的生活方面,约有50%的被调查者遇到了经济困难,尤其是家庭中有子女在上大学的,经济困难特别明显,说明该小区的下岗工人的生活条件普遍不容乐观。

4.在下岗原因方面,由于单位效益不好而下岗的约占50%,文化程度不够的约占20%,还有其他多种原因,例如与同事关系不好、嫌工作太苦等,说明目前该小区工人的下岗原因是呈多元化的,但仍以被动下岗为主。

5.在再就业问题上,我们的调查结果是有大多数人已经找到了工作,在仔细询问之后,发现大多数都在私人老板或过去关系较好的同事那里工作,基本工资和以前相差不多,但许多保障基金现在的单位已经不为他们交纳了。在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工人中,多数人只希望能找到工资与原来差不多的工作,而且不是那些大家认为只有外地人才会做的工作就可以了,一小部分人要求找到比以前更好的工作。这说明该小区的下岗工人对于再就业的态度还是比较保守的。

小区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发展思路

 

1. 基本情况

双堡村位处小南海镇西北角,距镇中心约15公里。东与湖北省咸丰县陀盘溪村交界,西北与新建村村交界;全村幅员14.4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1亩。全村总户数为175户,特困户14户,总人口664口人。交通与小南海镇有一条机耕道,路况不大理想;村民收入水平大部分偏低,主要收入来源都是靠外出打工,以及小部分靠种经济作物(烤烟)来收入。免费论文。

1.1 经济状况

村主导产业为传统种植农业,没有支撑产业(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等。由于全村青壮劳动力农闲时以外出务工为主(占全村人口的1/3),近几年全村水稻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养殖业就更难了,由于近几年经常出现家禽家畜的瘟病,所以每家每户只养少量的鸡、鸭、猪、牛,自给自足,几乎不上市销售。

1.2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村干部工作都认真负责,公道正派,凝聚力较强,因此村中各项工作都开展得很主动,但是村"两委"班子文化偏低。免费论文。由于种种原因,村民的入党意识也很淡薄,农民党员构成、培训、管理、发展等情况相当于不够协调,程度上存着在依靠上级党组织的给予开展。

2. 存在的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双堡村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农村社会生活也比较稳定。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2.1 全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发展受水的制约很大,土地沙化严重;土地较为分散,全村的土地多数处于山坡上,形成梯田、梯土,使得中小型农用机具无法有效使用,难以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土地开发不合理,村民只知道一味烧荒开垦,既破坏了环境又失去了原有土地;全村主要收入在过分依赖劳务输出(即外出打工)的同时又使得村里劳动力的严重流失,这样恶性循环更延缓了全村发展步伐。

2.2 交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全村出入道路仅有一条机耕道,只能通行小型汽车且路况极差一遇雨雪,泥泞不堪,交通隔绝,村民深受其苦。其余农户虽出资连通村主干道但一遇到雨雪天也是基本不能通行,而全村的生产资料及生活所需全靠这条“生命线”。由于多数路面为风化石,为今后硬化路面带来一定困难。

2.3 在"乡风文明"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

⑴ 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例如前几年建设的活动室、篮球场等,已经破败不堪,几乎没有办法使用。

⑵ 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乡风文明缺少建设主体。村里大部分主要劳动力都外出或在本地企业打工,村里只剩下少部分老幼人口留守。不仅阻碍了农村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还使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失去了主体力量。

⑶ 农村教育方式滞后,乡风文明效果降低。由于山高路远,一些文化活动无法开展,比如“文化下乡”、“法制下乡”等。

⑷ 社会沉渣普遍泛起,乡风文明缺少整体环境。在农村,农民闲暇时间是一台电视两副牌(扑克牌、麻将)。而且个别组还有定点聚众大赌的现象。因致贫、引起家庭矛盾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2.4 在"村容整洁"方面存在着主要的问题:农村“脏、乱、差”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化肥、农药施用过量,利用率低,流失量大,引发严重的面源污染。使土地、水体、农产品受到污染,威胁着全村农业安全生产,影响人民身体健康。人畜粪便,作物秸杆,生活垃圾成为全村面临污染的一个重大污染源。

2.5 在"管理民主"方面存在有主要问题:一是民主管理不到位,村民参与意识低;二是民主监督得不到有效落实。

3. 未来发展思路

3.1 经济上

⑴ 找思路,促发展,发挥优势产业:我村一无企业,二无再生资源,都是效益不高的传统农作物当家。我认为首先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种植。比如每年村民上山挖野生兰花的人很多,这些野生兰花经过培育变成家养的就能就地取材。其次是利用山区优势发展养殖业,如发挥山多草多的优势养殖山羊,但养殖所有的项目都必须经过科学的论证。使农产品的生产向规模化、效益化和深加工的方向发展,增强村民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同时有力促进良种和先进养殖、种植技术的推广,为下一步打响村里农产品的品牌打下基础。鼓励有能力的农民学习技术,学习管理经验,然后政府在政策上引导返乡农民工创业,使他们在本村创办企业,促进村级经济的长效发展。

⑵ 制约全村经济的因素还有一个是:农田的丰收要每年不断的提高更多的化肥和农药的投入,我们都知道市场需要的是绿色环保农业,包括食品。只有多开发绿色食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如开发全村丰富的天然篮竹笋、野生蘑菇等资源。

⑶ 政府实行招商引资,村民积极响应。双堡村有很多名贵“根雕”原料及野生菌类,只要开办一家小型企业进行深加工不仅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能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⑷ 发展第三产业。双堡村自然环境优美,有名的鸡公山就坐落于此。要是尽快硬化道路,解决了交通问题,那么开办生态旅游业就不是一件难事。

3.2 民主管理上

⑴ 开辟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践的新途径。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效的同时,保证农民群众的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切实尊重和落实。

⑵ 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即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规范公开内容,充分利用公开栏、公告等多种形式实施公开,不断丰富公开形式。

⑶ 进一步规范村级事务运作。由村干部代表负责收集村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向上级反映,帮助上级找准工作着力点,保障村级事务运作的顺利实施。

3.3 乡风文明方面

⑴ 必须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形成一整套的领导组织体系,才能保证乡风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卓有成效。

⑵ 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乡风文明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对此,镇财政和村里必须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保证各项宣传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⑶ 加强队伍整体素质。必须首先加强农村宣传教育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才能有效地组织开展起相关的教育和活动的组织开展。免费论文。

⑷ 切实加强针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素质,这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加以认真的对待。并把这项工作开展得如何作为考核村、镇班子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

3.4 村容整洁方面

要改善双堡村的村容村貌既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统一的规划设计,还需要村干部的组织与农民意识的提高。

⑴ 由于本村村民素质低,所以大家对村容关注度非常低,最关注也认为最重要的是生产发展与生活宽裕,所以我们不能盲目追求村庄美化而忽略了农民的实际需求。

⑵ 在村庄环境的整治中,应该重点放在垃圾治理、水源改善等关系到农民生命健康安全的项目上,而不是厨房、厕所等的改造和村庄的美化、绿化、亮化上。

⑶ 由于地处山区,全村人户基本都是烧木材取暖做饭,这样不仅破坏了环境而且产生的烟尘有害健康。开发新能源,有步骤的结束木材能源也是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手段。

小区调查报告篇7

分析物业管理矛盾的根源,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方面缺乏与物权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我市又无立法权;另一方面,我市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小区物业管理和停车新的发展需求,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有法难行、无法可依的现象。

2、管理体制不顺畅。一是政府社会管理没有延伸到终端,一些政策法规在小区中出现梗阻、断层现象,乱开店、乱停车、盗窃等影响居住环境质量问题未能得到遏制;二是基层党支部及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建和谐小区的机制没有建立,居委会名义上是自治组织,现实上是从事党政工作,但在处理业主与物业矛盾中“名不正、言不顺”,解决基层矛盾的一线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其缺乏考核激励制度,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足,特别是社区居委会和物业企业在协调解决

与上级政府部门相关的具体事务上,显得无能为力。

3、市场主体不对称。业主个体直接面对物业企业或开发商必然处于明显弱势,而我市目前业委会尚未普遍建立。业主自治意识不强,据调查,62%的业主对业主委员会不清楚、不参与。对业委会的设立、监督以及主要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规范。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能力、内控能力、团队精神和依法维权水平不高,业委会成员服务全体业主的动力不足,年纪轻、能力强的现职人员更不愿加入业委会。另一方面,物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很低,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素质不高,管理人员、高学历层次、技术职称等方面的比例都低于全国水平,物业管理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不强。

4、市场环境不和谐。某些新闻舆论的导向有偏差,部分群众对物业管理行业存有偏见,“享受免费午餐”的习惯在相当范围内存在,物业的“佣人”地位和劳动成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少数离退休干部、现职领导、司法人员和教师等机关公职人员,带头欠缴物业费,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市场制度不健全。物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过低,市场的进退制度不规范,对业主和物业企业制约有效的社会诚信系统未能建立。追讨恶意欠费的司法程序过长,成本过高,企业难以维权。对开发企业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屋质量差,随意更改规划设计,公用配套设施数量不到位、技术标准不达标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一些小区建管不分掩盖着前期遗留问题,或转嫁给后进入的物业企业,开发项目前期的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有待全面推进。业主与开发商、物业企业的纠纷在基层和司法诉讼层面上得不到高效解决。物业管理菜单式的分项消费制度未能建立,业主不能明白消费、透明监督。许多物业企业把出租公共共用设施和停车管理费作为重要的收入渠道,千方百计扩大路面停车,帐目不清,隐瞒收益。

6、政府管理不完善。在扶持、监管物业管理产业上,一些政府部门存在着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扶持物业管理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没有形成,对小区内违规违章现象执法不力,把某一些义务和负担转嫁给企业,对物业管理费和停车费的价格调控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部门的工作协调不到位。特别是基层行政组织事务多、经费少,就搞违章搭建或出租老小区仅有的公共用房公共设施,以补充管理经费不足。

7、公用设施不配套。在老小区和次

总之,从根本上说,公用设施上的硬件不足和 二、关于解决停车难和物业管理问题的目标、原则和 3、交警、城建城管、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目前,我市许多老小区和次新区即使用足区内停车资源,也不能满足全部需求;尤其是实施规范停车后,必然产生对部分车主的“挤出效应”。因此,依靠区外道路道板、公共空地和周边单位合作停车是一个现实选择。建议,建立交警、城管、社区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先由街道组织社区公示并上报小区停车泊位的短缺数量,再由交警对动态交通影响作出评价后,按照便民利民、公开透明、能划尽划的原则,提出道路道板划定泊位的方案,最后会同城管和街道、社区实施,同时建设部门要给予配合,对道板泊位下的管线承重能力进行评估。

总之,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进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贴近小区,使业主的诉求充分表达、意见民主集中、纠纷快速处置,从而真正把小区物业矛盾消解在基层。

(二)政策创新。一是制定扶持停车产业的投资与经营政策。投入大、回收慢这一影响停车产业化的最大难题,对此我们建议两条对策措施:第一条,针对公用

设施严重缺乏的小区,将停车设施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办公用房等公用设施以及商业设施三者捆绑建设,给予优惠政策,以副业补助主业,一举多得,既解决停车问题,又为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小区增强造血功能。第二条,对区外单独建设公共停车场库的,将之作为市政设施,土地采用划拨方式;政府可以土地投入,吸引外来资本建造,以合作的方式组建项目公司,优先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回收和适当盈利。为了培育和推动停车产业发展,可以以街道为单位,整合现有停车资源和土地资源,注入专业化公司,依靠规模化经营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降低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吸引社会投资。同时,在审批、规费减免、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制定扶持和规范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政策扶持,促进物业管理产业加快发展;以制度规范,引导物业管理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创新财政政策。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对低保户、企业职工特困户、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群,以及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家庭实行物业管理费减免政策,对所减免的物业费在由行业主管部门考核物业企业服务质量后再作支付,既彰显社会公平,又体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完善对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激励考核政策。仅针对本课题而言,一方面,通过对小区的数字化考核,为区和街道考核社区居委会业绩提供量化依据,从而形成市考核区、区考核街道、街道考核社区居委会、居委会监管物业企业这样一个层层有责任、纵向管到底的管理格局;另一方面,借鉴杭州经验,按照费随事移的原则,把城市道路道板和公共空地的停车泊位的收费管理(杭州是把白天和夜间两种不同收费管理方式全部下放到区,建议我市可根据实际情况,把夜间包月收费下放带街道和社区),统一下放到街道、社区,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为帮助收费困难的物业企业改善经营,也可委托物业企业负责夜间包月制停车的收费管理。

(三)价格体系创新。一是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建立多数业主能够承担的生活地停车价格体系。充分考虑车主的承受能力,依据停车方便程度和安全性,建立泊位租用价格区内场库>区内道路停放>区外封闭空间包月停放(主要是周边场库和单位)>道路道板与公共空地的价格体系。建议,在4个环节改革探索:

1、多管齐下,兼顾各方,建立小区停车地下场库的统一收费价格。第一,降低人防车库现实租用价格,切实改变人防车库被开发

商或物业企业作为经营资源的做法,充分利用人防车库这一国有资产为民服务,对其实行政府指导价;第三,鉴于开发商产权车库占用业主的公共资源,不能简单地实行开发商单方面自主定价,也要实行政府调控;第三,将地下人防车库、开发商产权车库和公用配套车库的不同价格,加权平均,制定出统一的租用价格,但是要以每月300——350元为上限区间(杭州360元,苏州400元),不准上浮,只能下浮,并根据不同性质的所有权,对收益分配进行合理规定,其中人防车库收益必须归政府分配使用。这种加权平均、统一定价的办法,不仅增强可操作性,促进小车进车库,也均衡了业主、开发商和物业企业的利益。与此同时,要对占用业主公共空间的开发商产权车库,强化成本核定特别是土地成本的核定,遏制出售价格不断攀升的势头,并发挥政府对开发商的“窗口指导作用”,规定开发商产权车库2年内未能出售就必须出租,抑制其只售不租或变相强制出售的行为,引导小车停放进场库。

2、稳定当前小区路面停放收费价格水平;3、对于城市道路道板和公共空地停车,实行包月制;4、对生活时段与周边单位合作停车和使用经营性车库停车,也实行包月制。对于后两者停放方式,管理单位应提供基本的安全防范服务。二是建立物业管理菜单式价格体系。将卫生保洁、安全防范、绿化管养、公用设施维护等具体服务项目的价格,按服务等级标准量化,让业主自主选择、透明消费,改变信息不对称状况,促进物业市场公平交易。市物价、房管部门正在积极推进这项工作。

(四)科技创新。一是小区与城管联动,将数字城管的信息传输、处置、监督的功能覆盖到小区;二是建设停车信息诱导系统,提高停车设施周转率,既使车主能够在最近的地方停车,又减轻道路动态交通的压力;三是推进“城运一卡通”建设,在加油、洗车、停车收费、年检、缴纳罚款、行车引导及停车信息诱导服务等方面,为车主提供便捷的服务;四是建设小区治安视频监视系统,促进小区治安状况好转。

的管理,确保规划车位的建设到位、数量到位、功能到位。3、借鉴北京经验,规范商品房买卖 “一项工程”指的是以老小区和次新区为重点的公用设施完善工程。工程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停车设施;二是小区公共服务用房及设施;三是部分老小区封合式改造。我们根据本次普查的结果,并结合轻重缓急和现实可行性,提出停车设施和公共服务用房严重不足的小区名单,供政府决策参考。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把问题相似、地缘相近的相邻小区作为一个项目提出,目的就是为了分片规划、统筹安排,实现建设的集约化。此外,市规划部门已经编制了《常州市停车场规划》,但主要是针对工作地的公共停车设施,对于住宅小区的停车需求考虑的不多。因此,对住宅小区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的规划布局,市规划部门和街道社区要协同推进,切实增强可行性。

对于如何最大程度增加停车泊位,我们按照“先区内、再区外”、“先地下、后地面”、“先盘活、后增建”的思路,从盘活存量、整合资源、增设补建三个方面,提出了10条措施:

1、盘活存量:①开展专项整治,恢复停车设施功能;②明确政策导向,将开发商产权车库的“只售不租”转变为合理价位租售;③利用城市道路及道板和公共空地划线包月制停车;④区内区外实施“保持绿化总量、调整绿化形态”,探索绿色停车。

2、整合资源:⑤与周边单位合作,签订资源共享协议,推行双向错时停放;⑥周边经营性车库和公共泊位为车主提供生活时段的包月停放。

3、增建补建:⑦停车设施、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等三大设施捆绑建设;⑧小区内建设机械立体停车库;⑨针对小区周边单位工作时段停车泊位也十分紧张的实际情况,建设公共停车场、库、楼,以夜间包月和白天计时两种价格,满足工作和生活双重停车需求,并积极探索利用绿地、广场、学校操场建设地下停车库。⑩对停车设施和公用设施严重缺乏的小区,“以增量开发带动存量不足”。就是在对停车困难小区的周边地块进行规划开发时,划出一块用地以零价格出让给开发商,允许开发商在其地面以上进行商业开发并在地面以下建设停车场库,或将一部分店面以上的楼层作为停车场库,但是必须将一

小区调查报告篇8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环境监督管理,及时依法妥善地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查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以及因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生态遭到破坏,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第四条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根据类型分为水污染事故、海洋污染事故、大气污染事故、噪声与振动危害事故、固体废物污染事故、农药与有毒化学品污染事故、放射性污染事故、生态破坏事故等。

第五条根据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者为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伍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含两万元)且对环境造成影响的。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两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含五万元)的;

2、人员发生中毒症状;

3、因环境污染引起厂群冲突;

4、对环境造成一定危害。

(三)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含十万元)的;

2、人员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3、人群发生中毒症状;

4、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

5、对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二类、三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四)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为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1、由于污染或破坏行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十万元以上;

2、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

3、人员中毒死亡;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6、捕杀、砍伐国家一类保护的野生动植物。

第六条市、区(县)环境保护局成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与处理实施统一领导。针对具体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市、区(县)环境保护局组成由相应的业务处(科)牵头的临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处理小组”)负责调查处理的具体工作。市环境保护局还成立由监理处牵头、监测中心和相关处室组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小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小组”)负责对事故的初步调查并初步确定事故等级。

第二章管辖

第七条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以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一)重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二)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跨区(县)或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交办的跨省市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四)对本市有重大影响的一般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八条区(县)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以下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一)一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二)较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三)市环境保护局交办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

第九条市环境保护局在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时,应当通知有关区(县)环境保护局参与调查。

第十条区(县)环境保护局发现查处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不属于自己管辖时,应当立即移送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局,后者不得拒绝或再自行移送。

第十一条管辖权发生争议的,由市环境保护局指定管辖。

第十二条法律、法规和规章授权应由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查处的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依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事故报告的受理与上报

第十三条区(县)环境保护局发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或接到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的报告后,应立即组成调查小组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等级作出认定,如属于市环境保护局管辖的应立即以电话或传真方式上报市环境保护局值班室(办)。

第十四条属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市环境保护局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其中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还须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

属区(县)环境保护局负责调查处理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由区(县)环境保护局向区(县)人民政府和市环境保护局报告。

第十五条市环境保护局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报告的受理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上报的程序:

(一)市环境保护局值班室(办)负责受理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

其他处(室)工作人员接到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后,必须认真做好记录并立即通知局值班室(办)。

(二)局值班室(办)对受理的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应认真登记,登记的内容为: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报告时间,报告人及联络方式;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地点;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原因及情况;

4、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类型及波及的范围(初步);

5、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危害;

6、应急处理情况。

(三)接到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后,局值班室(办)应及时向办公室负责人报告,办公室负责人应立即向事故处理领导小组组长报告,同时报值班局长和主管局长。

(四)凡属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局办公室应根据局领导的批(指)示,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6小时内上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值班室(速报)。报告内容为: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时间;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地点;

3、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原因;

4、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5、波及的范围;

6、处理措施;

7、联系人,联络方式。

(五)在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过程中,局办公室应随时向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上报调查处理的进展情况(确报)。

(六)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处理完毕后,局办公室应及时向市人民政府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报告(结果报),报告内容为:

1、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

2、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社会影响;

3、处理后的遗留问题;

4、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

5、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

(七)局办公室在每月25日前将本市辖区内发生的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汇总后,上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值班室。

第(四)项、第(五)项可采用电话、电传、传真等方式报告;第(六)项应采用书面方式报告;

第(七)项可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报告。

第四章事故调查与处理

第十六条对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调查处理应当做到调查及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文书齐全。

第十七条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应客观、科学、全面地收集调取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和材料。调查人员询问当事人、证人,应当作好详细笔录,并由调查人员、被询问人员签名。被询问人员拒绝签名的,应当在笔录中说明情况,由调查人员和见证人签名或盖章。监测人员进行现场监测时,应按照有关要求和监测规范进行监测;并及时提供监测报告。调查人员进行现场勘验,应绘制有关示意图,勘验情况和结果应制作勘验笔录、现场笔录,并由调查人员及有关人员签名。

第十八条市环境保护局调查、处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程序。

(一)接到区(县)环境保护局关于重大或特大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局办公室根据事故处理领导小组的批示迅速组成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接到其他单位(个人)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报告,局办公室应根据事故领导小组的批示迅速通知事故调查小组立即赴事故现场取样监测,调查取证,初步确定事故等级,并同时通知有关区(县)环境保护局协助调查。事故调查小组调查完毕后,应立即将调查结果报局办公室。如属于市环境保护局管辖的按本条第(一)项的程序办理;如属于区(县)环境保护局管辖的由局办公室转有关区(县)环境保护局。

(二)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应在事故现场完成以下工作:

1、进行现场取样监测;

2、组织有关人员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与破坏事态发展,减轻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影响和危害;

3、查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重要原因;

4、查清污染与破坏事故的主要类型及程度;

5、查清人员伤亡及其抢救情况;

6、进一步确定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等级;

7、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的办法。

(三)调查结束后,事故调查处理小组应及时写出调查报告,根据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经法制处审核后,报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审议,作出处理决定。

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应当对造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单位(个人)给予行政处罚的,按照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程序办理。

(四)如果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属于由其他事故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调查处理小组除执行本款第(一)项和第(二)项规定外,还应向负责主事故处理的主管部门提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处理意见,并对其处理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九条区(县)环境保护局关于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报告的受理、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故的上报及调查处理的程序应参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的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并于本办法后30日内报市环境保护局备案。

小区调查报告篇9

 

第一部分      总       则

第二部分      组织指挥体系

第三部分      疫情监测与控制体系

第四部分      医疗救治体系

第五部分      实验室体系

第六部分      公共卫生监督保障体系

第七部分      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

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      总    则

  

 一、目的

为加强我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制定本预案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省、市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文件精神,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因地制宜,依法处置  ,建立预防为主,常备不懈,防治结合的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卫生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有效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发生,扩散和流行。

三、基本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发挥疫情监测报告网络作用,强化常规监测和依法规范报告疫情,落实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迅速采取措施救治病人,隔离传染病病人及密切接触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迅速控制疫情在本区的传播和蔓延。

(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控制和所致病人救护负领导责任,对辖区内的医疗卫生资源统一指挥调度,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

(三)分级控制,注重实效;根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及变化情况,分级实施临时紧急控制措施,以达到最有效的防控效果,实行三级预警制度,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黄色预警,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橙色预警,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红色预警。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影响疫情发生、传播、流行的因素较多,预警分级应根据流行强度、波及范围,续发病例,传播扩散等情况,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综合分析,判定预警级别,并根据情况提出预警级别建议。

(四)预警启动、调整和解除程序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疫情监测和汇总分析,根据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向我区卫生局提出预警建议,我区卫生局及时向人民政府和市卫生局提出预警启动建议。预警的分级和启动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五)预警解除的条件;区域内末例病例治愈后,14天以上无新发病例出现,周边区域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末例病例报告后14天以上无新病例报告。

(六)疫情信息;经区政府同意,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疫情的相关信息。

(七)充分准备,及时处置 ;克服麻痹思想,加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资金的投入,充分做好人、财、物等方面的准备,强化纪律监督,落实“一把手”责任制,严格实行过错追究。做到有效控制,及时治疗临床病例和疑似病例,并对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做到统一、有序、高效。

四、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

5、《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第二部分    组织指挥体系

 一、日常领导管理机构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南大港卫生局局长担任组长,局领导班子各成员担任副组长,疾控、医教、监督、财务、办公室等科室负责人及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为成员,具体组织协调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救治工作,在无预警状态下,负责定期召开会议,加强信息沟通和有关防控工作的协调。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担日常防控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完成其它临时交办的任务。

二、预警状态下的组织领导体系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应急领导小组)及职责

(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卫生局刘双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局领导班子各成员担任副组长,局各股室及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

(2)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人民政府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重要决策和重大部署,指挥和协调全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处理工作。

对全区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启动区级卫生应急预案并负责组织实施。

(3)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组织协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医疗救援工作,组建与完善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立与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事件医疗救援应急预案体系,组织预案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和演练,建立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监督检查局属各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工作,建立与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制定全区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和计划,与有关单位协调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其它重大安全事故中涉及公共卫生紧急医疗卫生救援的实施,紧急特殊情况下,直接调遣卫生应急队伍。

2、专业工作组:

(1)疾病控制工作组:

组  长:刘明玉

主要职责:制定并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其它影响公众健康事件的应急工作方案,组建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队伍,并组织专业人员培训,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处理工作,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演练。

(2)医疗救治工作组

组  长:刘景

要职责: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制定并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工作方案,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队伍,组织开展专业人员培训,负责实施医疗救治,建立健全全区急救网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接警程序、信息报告等快速反应体系,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演练。

(3)执法监督工作组

组  长:刘克良

主要职责:制定并实施食物中毒事故应急工作方案,组建食物中毒应急队伍,并组织专业人员培训,负责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处理,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依据疾控机构出具的流行病学调查结论,组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组织食物中毒的应急演练。

(4)支持保障组

组  长:刘艳华

主要职责:组织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做好机关卫生应急后勤保障工作,协调并落实卫生应急工作经费预算,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三、技术保障组织

在省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卫生局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领导小组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疾病控制工作专家组负责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医疗机构设置的防保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落实隔离、消毒措施,医疗救治专家组负责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诊断、救治药品和抢救方法等信息,提供咨询服务。

 

          第三部分     疫情监测与控制体系

 

一、责任主体

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主要职责是确定监测点,指导开展监测工作,及时汇总,分析监测信息。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国内外疫情动态,对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并准确及时提出预警建议。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负责收集、核实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染病疫情和其它信息资料,设置专门的举报、咨询热线电话,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报告、咨询和监督;设置专门工作人员搜集各种来源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

2、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实验室,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集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做好标本的实验室检测及报告结果利用。

3、负责公共卫生信息网络维护和管理,疫情资料的报告、分析、利用与反馈,建立监测信息数据库,开展技术指导。

4、负责人员培训与指导,对乡镇卫生院疫情管理工作人员,农村承担疫情报告的乡村医生,医疗机构设置的防保人员及学校、工厂等相关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等相关单位的疫情报告和信息网络管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监测报告

(一)监测网络

在常态和预警状态下,巩固和完善区、乡镇(办事处)、村级信息监测报告网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系统,确定疫情报告责任人,农村卫生室疫情报告人收集本村可疑患者情况,向乡镇卫生院报告,接到报告的单位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控机构要立即进行复核并通过“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疫情。根据预警分级,疾控机构及时派驻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进驻监测点,实施流调关口前移。

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设与诊断传染病有关的科室应当建立门诊日志,住院登记簿和传染病疫情登记簿。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指定的部门和个人,负责本单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相关信息报告卡的接收,核对和转报,并建立相关信息疫情报告登记簿,统一填报有关报表。

3、执行首诊负责制,接诊医生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所致病人后,要负责填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报告卡,按程序及时上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根据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试行)要求进行报告。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实行属地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依法报告疫情,法定报告人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必须在2小时内报告疾病防控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疾控机构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级别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区政府报告,同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如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相应专业机构采取处理措施,并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3)报告范围内容与标准。按照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试行)的要求执行

三、病例的诊断

1、农村卫生(所)室发现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与标准的患者,应留置观察,同时立即报乡镇卫生院进行复核、诊断,仍不能排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的,由“120”专车将全部患者送至市级传染病医院进一步诊断,首诊医师认为可疑的,由院内专家进行会诊,若专家会诊确认符合报告范围与标准,由医院立即报疾控机构,同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隔离及个人防护措施,区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立即对报告内容进行审核,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及住所及其周围环境进行消毒,确认为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的,同时将流行病学调查材料及医院专家会诊意见书立即报卫生局疾控中心,疾控中心立即上报市应急办,疾控机构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市疾控机构,由省市应急办组织省、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进行会诊。

2、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发现可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例后,应立即由“120”专车送南大港医院进一步诊治,如仍不能排除可疑病例,由医院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院内专家组确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后,由医院立即将院内专家会诊意见书报疾控机构,同时,立即采取必要的隔离和防护措施,疾控机构应在1-2小时内到达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人住所及其周围环境首次消毒,采样和实验室相关检测,随后立即将流行病学调查材料报市应急办防治专家组,由市级专家会诊。

3、经市专家会诊确定为确诊或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由疫情报告处置组将信息报告区政府和市卫生局应急办,并通知疾控机构,部署对病人及其接触者居住场所,周围环境及污染物等分别进行终末消毒和预防消毒,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凡确诊疑似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统一交120急救车转送至定点医院(南大港医院)进行治疗。

四、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建立机动应急处置队伍,配备车辆和采样、消毒等设备、物资,接到疫情后,辖区内在1小时,农村2小时内赶赴现场,采集标本,实施隔离和消毒等控制措施,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按照法定相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对所致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详细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1、初步判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别、等级。

2、可疑病人发病人数,发病时间、地点、临床症状及体症,抢救情况。

3、初步判定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和事件名称及事件发生因素。

4、根据需要采集病人或疑似病人的呕吐物、血、便等样品,明确检验项目,并填写样品检验通知单,按规定及时送检。

5、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登记表,制作调查笔录,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五、标本采集

各医院要配合疾控机构做好病人的血、尿、便等样本的采集工作,样品的采集要符合相关病例实验室标本采集技术标准。

六、疫点的确定与处理

1、疫点的确定。疫点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疑似病人污染的地方,以及可能引起新感染的地方,划定疫点范围的根据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疫点的处理。坚持“早、小、严、实”的原则,即时间要早、范围要小、措施要严、落到实处。

3、疫点的消毒。消毒的范围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或疑似病人在症状出现前3天至隔离时止的活动范围内可能受到污染的所有场所和物品,如医院门诊、急诊、病房和放射科,运送病人的专用救护车、病人住所,公共场所等,消毒要按照《中国疾病防控中心下发的医院消毒隔离工作指南(试行)》《病人住所及公共场所的消毒(试行)》《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试行)》执行。

原则上,对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死亡的尸体必须立即火化,必要时,疾控机构要协助上级业务机构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尸体进行解剖,做进一步医学检查。

七、疫区的确定与控制措施

疫区的确定由疫情分析评估专家组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建议报区政府批准,主要采取以下行政控制措施。

1、查封造成或可能造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场所,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行先期隔离。

2、对发生和可能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和场所应立即进行卫生处理,主要包括:加强粪便管理,消除垃圾,销毁污物,加强自来水和其它饮用水管理,保护好水源,消除病媒昆虫、鼠类及其它染疫动物。

3、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护知识宣传,搞好个人防护措施的落实。

4、必要时,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通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来源地和流行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八、信息保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有关本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经确诊后,区卫生局报区政府批准后,其它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泄露疫情信息,所有涉及疫情的资料均需注明“机密”字样,并按照保密要求保管处理。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的隐私权。

 

           第四部分      医疗救治体系

 

从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救治的长效体制和机制出发,建立和完善以医疗机构为岗哨,以疫情监测点、传染病门诊为前沿,以定点医院为阵地,以“120”为纽带,以专家技术为关键,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医疗救治体系,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效率。

一、组织领导与职责

区卫生行政部门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护组及专家组,具体负责突发事件所致病人的隔离治疗及医护人员的防护和确诊病人的转运,医学观察管理。

各医疗卫生单位梯队人员的组成,救护车辆的车号 、司机、院内专家组的组成,必须明确到人、抢救设备的数量、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的品种,数量必须明确,确保2--4小时内能投入工作。

二、原则上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内设置一个传染病门诊,要选派责任心强,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传染病门诊工作。指定南大港医院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救治的定点医院,医院为后备医院,定点医院的职能是负责接收乡镇卫生院等传染病门诊不能排除疑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并进行救治。

三、          南大港医院要设立感染控制科,传染病门诊和隔离病区,落实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防止院内感染,保证就医安全。

四、          急救机构的队伍建设

南大港医院的急诊科组成功能合理的急救网络,并加强与市急救网络的对接工作,积极争取外援,卫生局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的急救资源,开展日常和应急救护工作,全区组建一支设备齐全,技术高超,机动灵活的应急急救队伍,各乡镇成立应急急救小组,应急队伍承担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流行病学调查任务,采取预防措施控制疫情传播和扩散。

五、区卫生局根据人员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充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病人的会诊和诊断。

六、全员培训:采取基础培训,分类培训、专业培训,随时培训的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全方位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范围及标准,传播、流行特点,掌握诊断标准,治疗和防护知识,增强防护意识,防止漏诊,误诊、漏报和自身感染。

 

             第五部分     实验室体系

 

区疾控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定点医院、后备医院、化验室、传染病门诊、肠道门诊化验室组成实验室检测体系,由疾控机构实验室牵头,并注意加强与市疾控专业实验室的业务联系与对接,积极争取技术援助与指导,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承担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及细菌分离,培养和签定以及所有检测结果的汇总、报告,初步检查阳性的标本送省市疾控机构确认。

 

        第六部分      公共卫生监督保障体系

 

按照“规范措施,严格标准,责任明确,强化监管”的方针,坚持谁发证、谁监督、谁管理的原则,坚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抓薄弱环节的总体思路,将重点行业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的要求纳入日常卫生监督工作之中,把行业卫生要求与长效预防控制机制相结合,把完善从业单位内部管理与强化监督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娱乐场所、旅游业、美容美发业、洗涤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学校及幼托机构、建筑工地等重点行业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七部分   工作督查和责任追究

 

一、工作督查

1、工作督查

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实施分级督查

(1)区卫生局负责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防治工作督查

(2)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农村医疗机构防控工作的督查

2、督查程序

(1)进行现场督查,技术指导和卫生监督

(2)反馈检查情况,形成指导意见

(3)下达督办监督执行记录单

(4)检查督办落实情况

3、督查方法

(1)听取汇报:由被督查单位提供书面汇报材料。

(2)实地检查,对传染病、定点医院、后备医院、区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疫情报告网络及运转情况,应急队伍建设,物资储备情况,根据本预案的要求标准逐一对照检查。

(3)现场询问: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人员,应熟知本职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要求,发现不足,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技术指导。

(4)现场模拟考核,督查人员由发现病人,对被查单位实际操作全过程进行模拟考核检查。

4、督查工作责任制

(1)实行督查负责制:明确督查工作人员岗位责任,把督查的地域和具体单位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无特殊情况不得变更。

(2)实行督查责任追究制:对未按规定开展督查工作,督查发现后,未能监督改进的督查人员,要追究责任。

(3)督查工作要书写执法文书或督查文书。

5、督查发现问题的处理

(1)重大问题的报告,发现可能造成疫情暴发,蔓延等紧急情况时,要立即用最快速度向卫生局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并提出处理建议。

(2)一般问题的处理:发现的一般问题,要进行分析整理,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卫生局应急领导小组。

二、责任追究

1、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责任制追究制,全面落实本预案的要求,制定工作制度,明确职责和任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岗,明确到人。

2、对违犯本预案有关规定,妨碍本预案正常实施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件1

南大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制度

一、卫生应急队伍管理制度

(1)根据本地区卫生应急工作需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平战结合、科学应对”原则,组建适当数量的卫生应急队伍,配备适当数量的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

(2)应急队伍组成分成重大灾害、传染病、中毒等不同类别。根据应对事件的不同类型,选择年富力强、具有实践经验的流行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传染病及相关保障与管理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应急队伍,确保专业结构合理,实行分类管理。

(3)做好应急队伍成员库平台的建设和卫生应急队伍的调用,实行分级管理、动态维护、适时更新和调整。

(4)卫生应急队伍组建单位加强队伍管理,建立应急工作队伍成员基本资料档案,及时更新信息,并根据应急处置情况对队员进行及时调整。定期开展组织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队伍的实战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二、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制度

(1)卫生应急装备的管理须实行岗位责任制,各单位确定专人保管。

(2)辖区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区卫生局的统一部署,根据应急队伍的职能,制订本级(单位)应急队伍的装备标准和目录,包括:通用性保障装备(包括个人生活用品、后勤保障装备、通讯装备、办公装备、徽章标志和交通装备等)和专业类工作装备(包括防护装备,标本采集、保存、运送类装备,现场快速鉴定、诊断和急救装备、检测装备,现场调查和处置装备,药品器材等)。

(3)应急办负责组织有关专家验收应急装备,做好装备的仓储管理、维护保养及训练使用等工作,定期监督检查应急队伍的应急装备使用管理。

(4)应急分队负责应急装备在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时的使用和保管,要熟悉其调用程序,在应急工作结束后及时将相关物品交于管理单位入库;配合应急装备日常管理单位对其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三、卫生应急物资储备调用制度

(1)应急办制定的应急物资装备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编制物资储备目录和配置方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应急物资装备的经费预算和采购工作。

(2)根据“安全第一,常备不懈,定额储备,及时调度,满足急需”的原则,对医疗卫生设备、快速检验检测器材和试剂、传染源隔离、放射源隔离、防护用品及设施等卫生应急储备物资实行分类管理,落实岗位责任制。

(3)做好应急物资的仓储、维护保养工作,定期组织有关部门、专家验收应急物资装备,监督检查应急队伍的应急物资使用管理。

(4)应急物资管理责任到人,定期补充更换,严格执行出入库制度。

(5)建立应急物资余缺调剂和调用机制,统筹物资储备和使用,建立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应急物资的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四、卫生应急培训与演练工作制度

(1)区卫生局组织开展培训与演练需求分析,确定卫生应急存在的问题,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制定本辖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年度培训和演练计划。

(2)根据年度计划要求,编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本次演练的目的、组织、参加人员、内容与形式、时间与场地安排、评判要点、保障支持、经费预算、工作要求、效果评估和注意事项等基本要素。应急处置演练工作以实战要求对待模拟演练,各项措施均应落实到位,包括组织管理、技术规范、物质储备、部门协调、快速反应、媒体沟通等。并对演练各环节进行现场点评。

(3)培训计划应包括目标、内容、对象、时间、地点、教材,以及效果评估、费用预算等项目。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集体座谈等形式了解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效果,开展演练评估与总结,撰写演练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包括培训项目概况、受训人员及培训结果、培训效果分析与经验总结等。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与报告制度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制度

(1)区卫生局负责组织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网络体系,包括法定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实验室监测网络等。辖区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制,保证信息的及时收集、核实、分析与反馈。

(3)建立监测工作评估制度,对监测系统敏感性、及时性、代表性、灵活性、可接性、数据质量及成本效益比例等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监测系统。

5.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工作制度

(1)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分析工作制度,定期分析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资料,对下一阶段趋势开展预测预警。

(2)建立新发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系统,选择哨点医院或学校等作为监测哨点,根据症状监测原理,开展常见及重点症状与疾病的预警监测工作。

(3)建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反应制度,通过预警监测发现异常症状/疾病聚集性信号,即启动现场调查,核实原因,证实暴发并开展科学处置。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1)督促辖区各医疗机构依法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的具体操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网络直报技术的培训、业务指导和管理工作。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事件发生单位为责任报告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在2小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区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其它专业机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突发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的报告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实行首接首报制度,要求责任报告人及时作出反应。

(4)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规范和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报告管理工作,及时了解和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协调组织相关力量做好事件处理和应急响应。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区疾病控制中心做好事件动态与应急工作进展的追踪,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向事件发生地进行反馈。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

6.1、应急预案启动制度

(1)区卫生局根据各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提供的监测预警信息,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委员会专家进行分析,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公众健康的程度、受事件影响的范围等,遵循分级响应的原则,启动应急预案,作出响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2)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Ⅳ(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3)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权限、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涉及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别严重或严重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须报上级批准。

(4)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预警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单位等。

6.2、现场医疗救援制度

(1)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卫生局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技术研究,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2)强化应急现场检伤分类工作,到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现场,首先对伤病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处置,根据现场检伤结果将伤病者分为四类,标示不同的醒目颜色,分别为:危重患者,标红色,优先处置;重症患者,标黄色,次优先处置;轻症患者,标绿色,延期处置;濒死或死亡者,标黑色,可暂缓处置。

(3)急救医疗机构负责现场医疗救援,包括抢险救护(将伤员从危险的环境中解救出来)、现场急救(对危重伤病员立即进行现场救治)、伤病员转送(及时、安全、合理地疏散到有条件的医院)等。

(4)区卫生局组织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急救知识普及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指导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广泛普及医疗求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6.3、现场调查与处置制度

(1)组织疾病控制中心针对疾病暴发或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或卫生学调查,以尽快明确病因(包括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途径或危害途径、高危人群及主要危险因素)等,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控制事件危害。

(2)现场调查工作由卫生相关专业人员(包括流行病学、实验室临床等专业)完成,必要时可增加其他专业和管理人员参加调查。

(3)充分准备现场调查所需资料、物品,包括调查表、调查器材、采样和检测设备、试剂和用品、现场用预防控制器材、药品、个人防护品、相关专业资料和数据库、现场联系信息、电脑、照相机和采访、录音器材等。

(4)应急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同步开展。根据疾病的传染源或危害源、传播或危害途径以及疾病的特征,确定并落实应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危害源、减少与暴露因的接触、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等。

(5)对现场调查与处置工作开展评估,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

(6)根据调查分析结果及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估,对发病原因、传播方式、流行特点、流行趋势、预防控制措施评价及暴发流行的经验教训等进行总结,由相应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书面材料向相关部门报告。

6.4、现场卫生学评价制度

(1)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对事件可能波及的场所均应该进行卫生学评价,包括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医院、教学场所和生活场所,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到的场所。

(2)现场评估小组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卫生管理人员、流行病学专家、食品营养、环境、饮水卫生专家等。

(3)通过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考察、知情者访谈、快速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等方法收集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卫生信息、人口学信息、发病、死亡、卫生服务设施、食品、水、环境日常生活必需品以及组织管理方面的资料等。

(4)专家咨询委员会撰写现场卫生学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评价依据、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符合准备和要求的情况、处理建议等;结合事件初期检测结果作出综合评价,及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6.5、调查取证制度

(1)督促区卫生监督所在发现单位或个人违反卫生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按照《卫生行政处罚程序》的规定予以立案调查。

(2)调查取证,应当遵循合法、客观、全面、及时的原则,所有证据必须经过查证核实。

(3)卫生监督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进行调查取证。案件的调查取证,必须有两名以上卫生监督人员参加,并应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执法证。对调查过程中所涉及的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调查人员应当保守秘密。本案当事人的近亲属、与本案的利害关系的、与当事人有其他利害关系,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承办人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回避申请由卫生监督负责人决定。

(4)询问当事人或证人,卫生监督人员应当当场制作询问笔录。询问笔录经核对无误后,调查人员和被询问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的,被询问人拒绝签名,调查人员应在笔录上注明情况。

(5)卫生监督人员进行现场调查时,应当通知当事人到场陪同检查,并当场制作现场调查笔录。笔录经核对无误后,调查人员和被调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调查人拒绝签名的,调查人员应在笔录上注明情况。

(6)卫生监督所调取的证据应当是原件、原物。调取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由提交证据的单位或个人在复制品、照片等物件上签章,并注明“与原件(物)相同”字样或文字说明。

(7)卫生监督人员调查违法事实,需要采集鉴定检验样品的,应当填写采样记录。所采集的样品应标明编号并及时送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鉴定检验。

(8)对于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经卫生监督所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对登记保存的物品应出具《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决定书》,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9)调查终结后,调查人员应当写出调查报告。其内容应当包括案情、违法事实、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具体款项等,并将有关资料整理、分析、归档。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与通报制度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在法定职责范围内,按照区卫生局信息和通报的情况,具体承担:

7.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1)卫生局按照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具体要求,遵循“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注重效果、杜绝虚报”的原则,依法开展信息工作;贯彻分级负责制度,不同级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不同级别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相关规定。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对外的信息主要包括:突发公共卫生的性质与原因,发生地及范围,发病、伤亡及涉及人员范围,处理措施与控制情况,事件发生地强制措施的解除情况等。

(3)针对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季节性特征,卫生局及时组织分析和预测疫情,必要时向社会传染病、食品安全、职业安全的预警信息。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完成后,卫生局召集专家咨询委员会人员进行总结,汇编和分析媒体报道及群众反应,对信息传播工作进行全面评估。

7.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通报无误后,调查人员和被询问人应当在笔录上签名。被询问人拒绝签名的,调查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情况。

(1)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卫生局应及时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和辖区各医疗单位通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2)对甲类传染病以及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乙类传染病及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信息,在本辖区上述信息前,应事先报告卫生局并告知具体时间,由卫生局提前向相关部门通报。

八、卫生应急健康促进与危机干预制度

8.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成立区卫生应急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各项应对准备工作。

(2)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应急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健康教育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和宣传策略;利用现代传播设备和技术,通过简报等形式及时沟通、促进工作。

(3)督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卫生应急健康教育的各项措施。

(4)各成员单位要建立联络员制度,确保政令和信息畅通,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和响应措施。

8.2、群体心理危机干预

(1)积极组织心理专家对公众的心理状况进行测评,根据心理测评结果,提出具体方案,并利用各种途径组织具体实施,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导意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宣传科学防控知识,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公众心理危机,防止群众产生恐慌心理,预防发生群体性不良事件;结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针对公众心理状况,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广大群众树立对科学、政府的信任,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

(3)促进公众灾后心理健康重建

九、卫生应急反应终止和善后处理工作制度

9.1、卫生处理反应的终止制度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2)卫生应急反应的终止,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由卫生局相应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反应的建议,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向卫生局报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由省人民政府、省卫生厅负责;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由区人民政府、卫生局负责。

(3)卫生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将情况及时通报参与事件处置的各相关部门,必要时通过新闻媒体同时向社会应急结束的消息。

9.2、卫生应急的善后处理制度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卫生局应在政府的领导下,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相应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专业技术措施、控制效果及控制保障进行评估。评估报告上报政府和卫生局。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准备和保障评估:对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应急队伍和人员培训、应急物资储备和装备进行评估;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措施评估:按事件处置进程完成初步评估、进程评估、终结评估。主要对事件处置的及时性、处置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以及负面效应进行评估。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及控制效果评估:危害因素是否得到控制和消除: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公众健康的危害、社会和经济影响;事件转归预测等。

(2)责任追究与奖励: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如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3)抚恤和补助、征用物资及劳务的补偿:对因参与应急处理工作而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对应急处理期间紧急调集、征用的物资和劳务进行合理评估,给予补偿。

附件2

南大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了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处置,及时发现突发事件的苗头,保证事件报告工作的质量和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件危害扩散、蔓延,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一、事件的报告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或职业中毒事件的

二、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接到报告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依照规定报告的同时,应当立即组织力量对报告事项调查核实、确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调查情况。

三、 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四、监督管理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相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小区调查报告篇10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性学习、接触社会、认识和了解社会、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习活动。

二、活动的具体目标

1、 在活动中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关注身边的事,做一个社会人。

2、 通过调查、采访,知道社区的有关知识,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

3、 进一步学会社会实践调查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撰写社区调查报告。

4、 学会交往与合作,培养动手、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三、活动的实施

整个主题活动分三阶段实施:

1、活动准备;

2、走入社区,实地调查;

3、了解社区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交流调查结果。

4、活动的结果与评价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一、 了解什么是社区

交流:家住什么小区?小区有什么特点?

二、根据住处自由分组,确定调查的地点和内容,设计调查表。

调 查 表

调查范围:

小组成员:

组 长:

调 查 项 目

调 查 内 容

公 共设 施

公共厕所

( )个

IC电话亭

( )个

停车场(棚)

( )个

垃圾桶(箱)

( )个

……

服 务 设 施

学 校

幼儿园( )所、小学( )所、中学( )所

医 院

( )个

商 店

( )个,类型( )

银 行

( )个,类型( )

……

绿 化环 境

草 坪

( )处,面积( )平方米

树 木

主要树种( )

……

建 议:

第二阶段:走入社区,实地调查

目的:了解社区,并对平时随处可见,但并未引起注意、关心及思考的一些地方,进行调查、采访,激发学生关心社区,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团队精神。

一:利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走入社区,分组分范围进行实地调查,初步了解社区。组长带领好本组同学进行实地调查,调查中做好记录,填写好调查表(可补充调查项目)。

二、注意安全,调查完后直接回家。之后,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调查活动(其中一组访问新村社区居委会主任,其他组分范围进行实地调查)。

三、各组交流调查情况,指导学生梳理资料,对各组的统计数据进行归总,指导填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姓名

学校

班级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范围):

调查方式:

调查内容:

调查结果:

四、搜集资料

1、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收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区发展情况。

学生以调查小组为单位在电子备课室里上网浏览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社区发展情况。

2、比较现实社区与规范社区,发现“问题”,就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有比较才能发现问题。各小组讨论、协商,根据自己小组最想研究的方面定好研究内容,制定调查方案。(调查内容包括:环境、设施、人口、文明建设及治安情况等)

第三阶段:了解社区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交流调查结果。

交流展示调查内容,全面了解我们的社区,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规划心中的社区。

一、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回忆前段时间的调查、访问情景。

二、交流调查内容汇报方式

1、各组汇报展示调查内容,全面了解社区现状,学生间相互评价、提问。听汇报的同时注意做记录:

(1)在交流中全面的了解我们的社区;

(2)在交流中学会积极的思考。

(3) 记下汇报小组的名称;

(4)把你感兴趣的、想了解的问题记下来。

教师总结: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从各小组的汇报中可以看出学生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汇报形式多样。到实地去了解各种公共设施的数量,会“数步量绿”,采访社区居委会主任,访问社区居民等。调查中学生注意收集数据、收集实例,获得了环境、人口、设施及文明安全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活动调动了学生所有的能量,自然的将语文、数学、美术、自然、信息技术等各个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自主性和实践性。

2、用一两句话概括对整个社区的印象。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梳理、归整问题,:人口多而杂,环境美,交通便利,治安好,绿地少,设施不全,文化娱乐场所少。在此,可以看出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客观看待问题。

3、师生共同确立后续活动

引导学生“提了这么多好建议,我们可以怎么做?同学们想一想,小组议一议”,让问题在活动中生成。师生共同确立后续活动:写倡议书、画规划图、撰写社区调查报告等。

第四阶段:活动的结果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