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合作作文十篇

时间:2023-04-04 20:25:37

科幻合作作文

科幻合作作文篇1

从统计表可以看出一些科幻图书出版市场的总体趋势。自2011年“三体”走红,科幻迅速成为出版业的热词;从2012年开始,科幻类图书总数已经连续三年超过100种,2012年更是高达175种之多;而“科幻出版热”具体体现在四个“多”:丛书策划多、旧作翻新多、个人合集多、版权引进多。

1.2012年的原创图书就包括了“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和“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两套大型丛书,占到了100种中的30种之多。2013年和2014年也不乏“奇点科幻丛书”“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和“香港科幻巡礼”这样的大型书系。除了这些同时推出的大型书系,很多出版者会将分期出版的原创或引进图书冠以统一的名称,力图打造一个持续性的科幻图书品牌。例如,新星出版社的“幻象文库”、百花文艺出版社的“科幻文学馆”、重庆大学社的“星云书库”、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水木科幻”、人民邮电社的“时光幻象”等,当然更不用提《科幻世界》老牌的“中国科幻基石丛书”和“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2.在科幻骤热的当口,出版界发现没有足够的科幻作者和新作品资源可以抓,就只有旧作翻新和制作合集。比方说,2012年原创科幻长篇单行本看似有60种之多,但其中一多半是长篇旧作的再版。另外,在这几年里,稍有知名度的科幻作者几乎都出版了自己的个人选集,有的还不止一本(例如四年里王晋康的个人选集有十几种之多)。这一方面是科幻图书热潮的一个有力旁证,但反过来也凸显了中国本土科幻作者创作力匮乏的无奈现实。

3.面对匮乏的本土资源,也有不少出版者力推引进科幻图书。自2012年开始,引进科幻图书总量连年高企,其中包括了大量或经典或畅销的国外科幻作品,为国内科幻读者送上一道道饕餮大餐,比如读客文化的“全球顶级畅销小说文库”先后引进了阿西莫夫、克拉克、勒古恩、西蒙斯、吉布森等名家经典。

接下来具体看2014年的科幻图书出版。进入“后三体时期”的第四年,科幻图书出版――特别是在原创图书方面――已呈现出后继乏力的趋势。其原因很简单,旧力已尽,新力未生。前两年每年近100种原创科幻图书的盛景毕竟只是虚像(且不说对读者而言这是不是涸泽而渔),本土科幻作者和创作力同时匮乏注定了整个原创科幻图书这块盘子的大小是有限的。

2014年值得推荐的科幻原创长篇单行本包括王晋康的《逃出母宇宙》(四川科技出版社)和迟卉的《伪人2075・意识重组》(长江文艺出版社)。前者让王晋康拿到了创纪录的第18次银河奖,后者为迟卉在最世文化主办的“文学之新Ⅲ”竞赛中赢得了亚军的佳绩。另外,2014年值得一提的原创图书还包括世界华人科幻作家协会策划、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幻名家获奖佳作丛书”10种、科普出版社出版的“香港科幻巡礼”5种、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刘慈欣最新作品集”2种,以及童石公司策划的“星纪元”游戏配套小说10种。

与原创图书的乏力相比,引进图书这块依旧保持不错的势头,这得益于科幻世界、读客、新星、果壳、最世等出版方在引进国外科幻版权这部分的持续努力和投入。毕竟英美日等国科幻经典众多、新作不断、市场发达,其庞大的体量规模足够我们引进消化很多年。《科幻世界》的“视野工程”就连续做了十余年,先后引进了200余种图书。2014年引进图书的亮点还有:“海伯利安”四部曲、“新日之书”四部曲、阿西莫夫经典作品2种、伊藤计划作品2种、斯卡尔齐的《红衫》、刘宇昆的《思维的形状》、“上帝之速”三部曲、“分歧者”三部曲、“银河英雄传说”套装,等等。

科幻相关图书方面,2014年最抢眼的当属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地平线未来丛书”6种,其中包括有刘慈欣、韩松、吴岩等知名科幻作家的非小说随笔选集,对深入了解他们的科技观和科幻创作观非常有帮助,值得科幻读者和研究者收藏。

2015年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任何2014年的科幻回顾都不能避开“星际穿越”“三体电影”“中国科幻电影”这样的关键词。11月12日,好莱坞科幻大片《星际穿越》在内地上映并引爆票房;11月11日,《三体》英文版在美国上市;11月20日,中影项目推介会公布刘慈欣三部作品(《超新星纪元》《微纪元》《流浪地球》)的电影改编计划;11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宣布首招科幻文学方向博士;11月27日,游族影业正式宣布斥巨资投拍《三体》电影系列;12月10日,郭敬明科幻新片《未来未来》剧本立项。这一连串事件引发了媒体有关“国产科幻片”的热烈讨论。虽然一部像样的成片还没看到,但在历数了或大或小的科幻片项目后,许多人都惊呼:刚刚到来的2015年将会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科幻片”成为影视圈的新热点,这个现象早有预兆,并不令人意外。科幻圈和电影圈双料资深人士电子骑士(严蓬)就曾说:“从爱情片、喜剧片到公路片、恐怖片,这些赚钱的类型国内导演都玩了一遍,就剩科幻片这块蛋糕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就在那里,不管是投机性的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总会有人来吃这块蛋糕的。”

一头是由“三体”引发的“科幻出版热”,另一头是由科幻片高票房引发的“科幻影视热”,两股热流交汇之下带来了很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三体》作者、公认的科幻第一人刘慈欣毫无疑问成为热潮的中心焦点。他一面手拿数个文学奖项、上榜“作家富豪榜”,一面又参与多部科幻影视剧策划(包括他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另一方面,往宽里说,中国的科幻文学和影视有了一次结合的契机,而此种结合也许将成为“中国科幻文化产业链”成型的起点。

另外再列举几个刘慈欣和《三体》以外的例子。首先,据《科幻世界》副总编姚海军透露,目前已经有20多本科幻小说的版权卖出,其中大多数是知名作家的作品。其次,天津微像文化公司连年赞助银河奖,举办“微像发现奖”,一系列动作均剑指科幻影视游戏改编。再次,大千阳光公司签下韩松的《红色海洋》,有意将其改编成CG动画电影。最后,最世文化陆续签下陈楸帆、宝树、飞氘、迟卉、程婧波、陈茜等年轻科幻作家,并毫不掩饰其布局意图在于打造一条科幻文学出版影视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无缝对接。

诸如此类的消息纷至沓来,让习惯了“寂寞开无主”的科幻圈诸君禁不住心神荡漾――莫非科幻即将踏上市场化、大众化的康庄大道?莫非我们心心念念的“科幻文化产业链”就要形成?在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科幻界念念不忘的所谓“科幻文化产业链”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打造中国的科幻文化产业链。

科幻产业链,“链链”不忘,必有回响?

产业链是指在某一个划定的产业范围内,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上下游产业部门可以获得集聚效应,创造1+1>2的产业价值增值。举大家熟悉的科幻案例,一本科幻小说改编成动画,就形成了一条简单的图书出版(上游)和动画制作(下游)两个部门之间的产业链,上游向下游提品作为其“原材料”(科幻故事),下游反馈信息至上游(如促进小说销售、给作家提供续集意见)。从产业链,到文化产业链,再到科幻文化产业链,这是一个不断缩小产业范畴的过程。根据科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不同类型,我们可分出不同的科幻文化产业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沟通和集聚就形成了“科幻文化产业链”。

(1)出版类(以文字为核心)――科幻图书、杂志、有声小说、电子书

(2)影视类(以影像为核心)――科幻漫画、动画、电影、电视

(3)服务类――科幻艺术品展览、主题公园、舞台表演、设计(平面、服装、建筑等)

(4)其他类――科幻电子游戏、桌面游戏、衍生商品

具体而言,科幻文化可以分为5个重要的产品和服务生产部门:科幻出版、科幻动漫、科幻影视、科幻游戏、科幻主题公园和会展。这5个部门的沟通集聚和价值交换构成了所谓的“科幻文化产业链”。据美日等国的成熟经验观察,这样的产业链特征如下:

其一,每个部门的产品/服务均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并不是像很多工业产业链一样上游部门提品给下游部门,而只有下游部门面向终端消费者),消费人群有重叠更有差异。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这几个部门具有相互独立性,其产业链的耦合程度不一定很高。

其二,5个部门组成的产业链,上下游并不完全清晰,很多时候可以互为上下游。我们看狭义上的产业链构成(上游向下游提品/服务),比较普遍的是文字出版作为上游,其余几个部门作为下游。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比如科幻影视和游戏的小说化,这里小说出版反而成了下游。另外一些时候,比方说动漫改编为电影,此时文字出版并不参与这个过程。

其三,如果更广义地看“科幻文化产业链”,各个部门之间流通的就不是具体的产品/服务了,而是比较抽象的科幻创意、构思、概念、思维。比如,卡梅隆创作《阿凡达》借鉴幼时阅读的多部科幻小说(还引来各种侵权官司)。这个广义产业链的耦合度要比狭义产业链更高,因为大多数动漫、影视、游戏、表演、主题公园等产品创作都有源自小说的创意和概念。在这里,科幻文学也就成为无可争议的上游。

如何发展和打造科幻文化产业链?针对狭义和广义产业链两个概念,可以简单总结两点:其一,因为科幻产业各部门的独立性,狭义的科幻产业链并非稳定状态。也就是说,一部作品想打通小说、动漫、游戏、影视、休闲活动各部门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特殊机遇和特殊推动。华语科幻作品历来很少有改编为动漫、游戏、影视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长久以来缺乏“读者基数众多、很适合被改编、一改编就能赚钱”的原创作品。其二,广义科幻产业链的构成具有很大的自发性,无法刻意去“打造”。好比没有美国科幻的黄金时代,也不会有卡梅隆、卢卡斯。也正如刘慈欣所说:“科幻片导演的内心深处,应该有对宇宙广阔时空的敬畏感。对于终极哲学命题要有追问的欲望。没有这种情怀,就拍不出好的科幻片。”也只有当我们的科幻文学创作基数越来越大,科幻阅读者越来越多,才可能在动漫、影视、游戏、休闲等下游部门出现真正具有科幻思维和情怀的专业人才。综上,狭义的科幻产业链打造要靠机缘,而广义的科幻产业链无所谓打造,靠的是上游的扩展和向下游辐射。

如上所述,狭义的科幻文化产业链具有偶发性、不稳定性的特征。自从《三体》等国产科幻电影项目宣布以来,萦绕在科幻迷心中的一个巨大担忧就是――如果《三体》拍成烂片,那会怎样?《三体》电影的主创回答很简单:如果《三体》第一部拍得烂(票房不佳),那我们就不再拍下面的二三四五六了。这就是狭义产业链不稳定性造成的“逆火效应”――假使第一轮“国产科幻大片”因各种原因均票房失败,那就很难想象还会有投资者愿意继续向科幻作品挥舞手中的支票,中国科幻的产业链机缘也就到此为止了。

中国科幻文学的创作力足够吗?

与此同时,还存有另一个更大的忧虑――我们的科幻文学创作力足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繁荣的广义科幻文化产业链吗?

在过去30余年的历程中,中国科幻文学虽几经波折,终究不断向前发展,并为当下科幻文化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文本积累”以及人才与受众储备。然而,与美日相比,我们二三十年的储备和积累毕竟还是很单薄,科幻“基石”尚未建好。不仅历史积累单薄,科幻文学创作的现状和短期前景也难以让人乐观。《新科幻》杂志2015年停刊消息一出,业界一片唏嘘,至此纯科幻刊物仅剩《科幻世界》一家。而专业的网络平台目前也只有“蝌蚪五线谱网”和“科幻星云网”两家,还未成气候。可以说,现在处于纸刊衰落和电子平台兴起的空当期。缺乏稳定的中短篇小说发表平台,科幻新作者们也因此更难得到成长的机会,这是《新科幻》停刊最让人扼腕的地方。

笔者曾细数过本世纪前十几年有一定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科幻作者阵容,大约在30人的规模。另外,从各个平台汇总的资料估计,当前活跃的中文科幻作者总数在200的数量级。每年产出的科幻文学作品大概有200篇中短篇小说以及十余部长篇小说。1家实体期刊(发行量10万上下),2家网络平台,30位知名作者,200位活跃作者,每年10部长篇小说,200篇中短篇小说,不厌其烦地列举这些数字,正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这样的规模足够吗?

科幻合作作文篇2

一、科幻小说 主要以科学为基础进行幻想的幻想小说。对虚构的事物,用科学理论去解释其存在的合理性。至少,作者必须设想出某种科学理论或技术,使作品中的虚构世界有可能存在。 科幻小说既然以科学为基础,又不能抛开小说的人文特质,创作时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着重于描写科学发展,描写新技术所建构出的新世界、新事物,等等;另一种是着重于描写科技对社会、对人的影响,描写在新的科学时代中,人的道德原则、伦理观念、生活目标和生存方式,等等。 前一种,就是所谓“硬科幻”,后一种则被称为“软科幻”。 必须注意的是,这两种方式绝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区分出硬、软,只是由于写作的侧重点不同。只有“科”,单纯描写科学新技术,那就成了科普或科学假想;而只有“人”……那也称不上“科幻”了。 在此还想补一句:硬科幻和软科幻的区别,并不在于作品中“科”更多还是“幻”更多,而在于偏重“科”还是偏重“人”。不论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幻”都是必然存在而且一直存在的。“幻”并没有多少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 另一方面,即使是软科幻,也必须有个能够自圆其说的科学理论来支持。也就是说,科幻小说,必须具有科学上的合理性。 例如,对于倪匡的大部分小说,我既不赞成归入硬科幻,也不认为该归入软科幻,而是把它看成科幻与玄幻交界的边缘类幻想小说(倪匡的少量作品,有些具备较为完整的科技设定,确实可算到硬科幻里,另一些则主写人在新科技面前的矛盾心理,似可放入软科幻类中)。 二、奇幻小说 奇幻小说的“奇”,或可解释为“传奇”。那么,奇幻小说就是“在幻想世界中发生的传奇故事”。 奇幻小说的本源,可上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大部分奇幻小说都脱不开古代神话的影子。黑暗之神降下灾祸,英雄挺身而出,解救世界,这种情节在奇幻小说中最为常见。 在奇幻小说中,人物经常要面对魔法、巫术,甚至与神力对抗;同时,又往往面临着战争与和平、欲望与真情的痛苦选择。人物自身,多数懂得超凡的法术、战技,或是拥有罕见的神器法物;有些奇幻小说主角根本不是人类,而是吸血鬼、半龙半人、精灵族等等。 奇幻小说的这些设定,在令人物光华四射的同时,也把人物带到激烈的矛盾纠缠中,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中。可以说,奇幻小说中的主角,几乎都有着古典浪漫主义英雄气质。 奇幻小说在四类幻想小说中源流最久。那些古代传说、史诗,实际上已是奇幻小说的雏形。 其实,《西游记》、《封神演义》,都能称得上奇幻小说。《绿野仙踪》也算(不是外国那个《绿野仙踪》,是中国的,主角叫冷于冰,学道的)。《聊斋志异》可算是奇幻短篇集了。 但是,鉴于目前模糊不清的概念,并考虑到国人的习惯,我并不想把这些作品归入奇幻,因为中国以前并没有“奇幻”这个专门的分类名词。 目前常说的奇幻小说,大致可分为西式和日式两类。 西式奇幻根源最深,从《魔戒之王》上溯到亚瑟王与圆桌武士,再到希腊、北欧古代神话,处处都有西方文化的烙印。这种文化体系与中国差异甚大,许多地方几乎无法沟通。由于文化背景所造成的观念隔阂,中国读者接受起来稍嫌费力。但是,说到对英雄的敬佩,对英雄主义的追求、赞赏,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西式奇幻,通常分为“主流奇幻类”(hign fantasy)和“剑与魔法类”(sword & sorcery)两种,前者比较注重文学性(如《魔戒之王》),后者则多偏重于冒险、战斗,更象是“动作片”。 日式奇幻,实际上是西式奇幻和日本文化结合的产物,而日本文化中又有中国文化的血脉。因此,比起西式奇幻,日式奇幻更容易赢得中国读者的亲近。再加上精彩动漫的辅助推广,日式奇幻很容易就在中国闯开了一条路。 日式奇幻,绝大部分是日本武士道精神、西式奇幻故事、中国谋略智慧的结合。文化根基较弱,但娱乐性强,人物塑造往往非常炫目。 一些恐怖小说,以现代生活为背景,加入吸血鬼、狼人、鬼魂等元素,勉强可归入奇幻类,或归入奇幻小说与恐怖小说交界的边缘幻想类。 所谓“历史架空”小说,通常是虚构出一个世界,或是一段历史,然后以此为基础创作传奇故事,其中魔法、巫术、神怪内容并不多,基本采用历史小说的手法来写,人物能力也通常不超过正常人的极限。这类小说的“可能性”虽不大,“真实性”却较强,算是奇幻小说与历史小说的交叉类别。 三、魔幻小说 魔幻小说绝不是指“魔法幻想类”,而是有完全不同的定义,与一般人想象中的概念相去甚远。 魔幻小说,即“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是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这种流派的创作手法,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迷离恍惚的幻觉结合在一起,通过极端夸张和虚实交错的艺术笔触来网罗人事、编织情节,以图描绘和反映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政治现象。 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往往采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变幻想为现实而又不失其真”的手法。典型的魔幻小说,其显著特点是:给现实生活变形;加入神秘、神奇甚至古怪诡异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社会矛盾、政治斗争内涵。 如果说现实主义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以比喻为社会的一面哈哈镜。虽然它蒙罩着一层神秘的外壳,但仍然是要描写现实世界。只不过,它没有采取写实手法,而是采用夸张、讽喻的方式。 魔幻小说与其他三类幻想小说的最大区别就是,它必须以现实为基础。它的“幻”是为了增加神秘气氛、加强讽刺意味,内核仍然是真实生活。 例如,著名魔幻小说《百年孤独》,如果去掉其中“幻”的内容,完全可以跟《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等作品放在一块儿。 在《百年孤独》一开始就写到,吉卜赛人抱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吉卜赛人带来了磁铁、望远镜和放大镜等“新鲜玩意儿”,但是两块磁铁要用一头大骡子和一群山羊来换,放大镜又要用两块磁铁加上三块金币。为了看一下从未见过的冰块,居民们每人要付五个里亚尔,摸一下价钱还要加倍。 看过全书,再回看这段情节,就能明白这根本不是在写吉卜赛人,而是隐喻殖民者对贫苦人民的搜刮。《百年孤独》中,这种带有强烈讽喻意味的情节比比皆是。 因此,魔幻小说,根本不是娱乐性小说,而是外表夸张、内涵深刻严肃、反映社会问题的现实小说。 四、玄幻小说 玄幻小说,可以说是近年来才兴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幻想小说”。它的创作原则就是无原则,它的幻想基础就是无基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玄幻小说基本上是综合了西式奇幻、中国武侠、日本动漫、科学技术的大杂烩。 中国文化包容性极强,任何外来事物都能溶进它的怀抱中,并衍生或变形出一些新事物。 玄幻小说正是如此。大多数玄幻小说,取了西方的魔法、中国的武术和谋略、日式的人物造型,再加上科幻,再加上神话(而且经常是中国、印度、希腊神话并存……),构建出神奇的世界,精彩的故事。 论到虚构、幻想,玄幻小说是四类幻想小说中最自由的。它写未来科技,却不需要用科学理论验证;它写魔法,又不考证西方巫术学体系;它写武术,却比传统武侠更神奇强大,经常超越人类生理极限……不论是虚拟世界架构,还是人物经历,都是玄之又玄,天马行空,自由无比。 玄幻小说经常遭人斥骂。科幻迷骂它“胡思乱想”,奇幻迷也骂它“胡思乱想”。殊不知,玄幻小说的特点就是胡思乱想,无原则,无基础。但是,这种胡思乱想却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设定,不管这体系能否经得起严谨考证。 玄幻小说,可以说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完全对立。魔幻是以“幻”作为渲染,主写现实事件;玄幻则是以现实事件作为情节表象,主写“幻”。 在四类幻想小说中,玄幻小说是最“幻”的一类。因为少了束缚,所以能够挥洒自如,随心所欲,读起来往往痛快淋漓,十分刺激。因此,尽管“正统科幻”和“正统奇幻”都对玄幻大加贬斥,玄幻小说仍然拥有相当广大的读者。 玄幻小说之所以流行,恐怕是因为,玄幻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能力超凡,拥有非常大的自由,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快乐与放松----生活中最难受的就是不能随心所欲,而玄幻小说给了读者放松心灵、体验自由的机会。或者说,玄幻小说“读起来很过瘾”。 玄幻小说,由于其本身特征,很难对它下个确切定义。特别是在台湾,很少听到“奇幻”这个词,而是以玄幻代称。 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奇幻”、“科幻”甚至“武侠”小说,其实应该归入玄幻类。而市面上所售的玄幻小说,其中有极少部分实际上是奇幻、科幻小说。 玄幻小说很难获得成年读者的青眯,却往往受到青少年读者狂热喜爱。玄幻小说的作品数量最多,平均水平也最低,到处都是作品,因此往往令人产生“玄幻小说都很差劲”的印象。实际上,玄幻小说也有出色的精品。 对于“正统”的科幻迷、奇幻迷们来说,如果敞开心扉,不带偏见地去评析,玄幻小说也算是有存在价值的专门类别,而且不会在短期内消失,甚至还会更为壮大。毕竟,存在即合理,玄幻小说的盛行,是有其社会心理根源的。 总结 在科幻、奇幻、魔幻、玄幻四类幻想小说中: 科幻小说,可以说最严谨。它有一条根插在科学中,因此一定要有科学性,并且要认真求证。要创作科幻小说,需要足够的科学知识。科幻小说通常是以未来为背景。 奇幻小说,人文色彩最浓。它讲究文学性、艺术性。要创作奇幻小说,需要足够的写作技巧,并且要对西方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奇幻小说通常是以中古或(类似中古)的时代为背景,科技水平不能太先进(否则魔法就失去价值了)。 魔幻小说,现实意义最强,讽喻色彩最浓,也最为深刻。它的价值,不在于“幻”,而在于“幻”之下的现实生活。要创作魔幻小说,需要足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素养。魔幻小说通常是以近现代为背景。 玄幻小说,最为自由,娱乐性也最强。要创作玄幻小说,往往需要比其他三类更为新奇、刺激的情节。写作门槛低,写出精品难。玄幻小说的背景不受限制。玄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幻想文学类别。 附表

各类幻想小说典型作品

科幻--硬科幻: 亚瑟·克拉克《与拉玛相会》 科幻--硬软中间类: 阿西莫夫《钢窟》 科幻--软科幻: 考恩布鲁斯《鲨舟》 奇幻--西式奇幻: j.r.r.托肯恩《魔戒之王》系列 r.a.萨尔瓦多《黑暗精灵》系列、《冰风谷》系列 玛格丽特·魏丝 & 崔西·西克曼《龙枪编年史》系列 奇幻--日式奇幻 水野良《罗德岛战记》 魔幻(魔幻现实主义)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玄幻 黄易《寻秦记》、《大剑师

科幻合作作文篇3

读罢此书,脑海中不禁画了一个问号。《幻想》一书如此平实而又富于激情地将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传递给了大众,它成功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于萦萦思索中,想起前贤的一句话:“审美性是科普创作的极致追求。”的确,只有在科学与文学最佳结合状态下,才会产生科普创作的精品,才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科普价值。

我想,《幻想》的作者先生一定是深谙此道的。这部著作所呈现出来的文学艺术特色,值得我们共同领略一下。

首先,史话型的讲述方法,实现了科学知识传播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启迪的完美结合。

《幻想》的读者更多的是“听”故事来感受科幻文学、了解科学探索过程的。翻开《幻想》,一个接一个的人物故事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力量之一,史话型的讲述方法成为这部著作的最重要特色。在浩如烟海的科学技术发展史料和科幻小说发展史料中,作者撷取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科幻作品、科学发现,将其故事化、艺术化,娓娓讲述,张弛有度。

其次,结构上的双线并行使著作兼收科幻文学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双重内容,可读性强。

科学幻想与科学探索,这是人类了解未知世界的两种不同而又紧密相关的步骤和手段。科学幻想推动了科学探索,科学探索使科学幻想变成现实,反过来又调动科学幻想。作者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科学幻想历程和科学探索历程,同时安排作为本书的讲述主线。

在全书中,两条主线始终是互动的。科学幻想与科学探索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有时候甚至交织在一起。正是借助这种双线并行的结构,《幻想》既勾勒出了人类对太空、生命所进行的种种科学幻想的行进历程,又描画出人类对太空和生命进行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再次,文学气息浓郁,迎合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如果说科学探索之美贵在理性,那么幻想之美则是富于浪漫的。《幻想》一书中,关于太空和生命科学的种种幻想被作者描绘得浪漫、神奇、富有激情,全书处处弥满浓郁的文学气息。

科幻合作作文篇4

关键词: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公共选修课;策略;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44-02

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崇高目标,而想象力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本素质。教育如果只偏重知识的传授与记忆,忽视学生创新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就难以造就创新人才、培育创新社会,这将不利于我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作为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了响应与重视。在教学改革中,高等院校为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培养方案中通常设置了通识类公共选修课模块,在课程设置中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发展的机会。我校的“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公选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的。

一、课程开设的目的与意义

科学幻想是一种特殊的文艺形式,通常作者以特定科学知识为背景,通过逻辑推理和超前幻想,融入绚丽的文学色彩,反映科学研究方向、科学精神、人类未来、人文价值等方面的内容。科幻的主题呈现多样化,有的是对部分未解决的科学问题的思考,有的是对未来科技应用前景的向往或可能产生的社会伦理冲突的忧患警示,具有科学性、虚幻性、超前性的特点。科幻作品中有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前沿内容,探讨科技与人性的关系,情节引人入胜,同时又能唤起人们对未知世界的理性思考,开阔人的心胸,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一些特别优秀的科幻作品,有时还能引领科技发展的方向。由于这些特点,科学幻想不仅仅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有些专业的科学团体也鼓励科学幻想的发展,如NASA组织科幻作家讨论会、Nature这样顶尖的专业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些科幻小说[1]。国内外一些高校也开始尝试开展科学幻想教育,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开设了名为“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The Human Mind,Our Modern World”的选修课,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开设了“科幻概论”选修课,主要围绕着科学幻想文学名家名作的导读分析展开课程。

这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和讨论不同研究领域中精彩的科学幻想,促进和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一)改变少数学生对科学幻想的片面认识

国内一些娱乐网站的编辑认识有误区,不理解什么是科学幻想,随意地将各种幻想类作品都归入科幻片频道。实际上科学幻想的最大特色是对科技发展方向及其与人类关系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的思考与探索。与魔幻(如《指环王》)、神话(如《大闹天宫》)、童话(如《哈利波特》)等幻想作品不同,科学幻想更注重科学研究的发展与科学逻辑。社会上对科幻定义的不明,有时会误导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轻视科学幻想或者将算命、魔法等非科学的事物当作科学。

(二)提升学生对科学知识与技术开发的兴趣

在许多科幻作品中常常涉及一些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前沿的知识与内容,例如《侏罗纪公园》这部作品就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古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技术、生物进化、混沌理论等科学知识;《从地球到月球》形象化地展示了经典牛顿力学关于加速度等科学理论。在当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科幻作家有时预想某些科技领域的发展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新变化,吸引了青少年对某些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趣。有些科学家和技术工程师就是在青少年时代受到科学幻想的影响而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现了其中诸如潜水艇(《海底两万里》)、航空母舰(《机器岛》)、太空飞船、平板电脑、太阳能汽车等想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科学幻想作品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科学幻想作品中的想象元素非常丰富。某些优秀的科幻作品在特定科学技术领域上能提供若干有参考价值的意见。例如世界公认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设想了将不同人体的器官组合在一起制造新的生命,其想象无形中启发了后世科学家对器官移植的研究热情;阿西莫夫等写作的太空题材科幻也吸引了NASA及各国军方设计部门的兴趣,对太空飞船的设计以及月球、火星等外太空探索计划都有裨益。这门通识类公选课希望通过讨论优秀的科幻作品、鼓励学生创作科幻小说或组织科幻小品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

首先,本课程结合科学技术发展领域对各种科学幻想题材进行分类,每个领域下面涉及若干专题,在专题讨论中注意结合相关科幻题材进行科学普及和科幻创新点的分析,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力的训练。本课程总共设置了七个内容模块。

第一个模块是科学幻想文艺基本理论。在本模块中,主要向学生普及科学幻想的文艺概念、基本理论、题材类型与发展历史。

第二个模块是生命科学领域相关科学幻想。在本模块中,选取器官移植、克隆技术、基因与基因组、神经生物学与脑科学等题材的科学幻想开展讨论。这些专题都是现在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也是社会和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

第三个模块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相关科学幻想,划分了人工智能研究、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专题,探讨未来研究方向、人类与机器人可能的社会关系模式等问题。

第四内容模块是宇宙探索与科学时空观。主要题材是宇宙探索,结合科幻作品普及现代宇宙观、恒星寿命、太阳系环境,讨论人类宇宙探索活动、外星人搜寻计划的进展与意义。

第五内容模块是灾难应对与环境保护,科幻作家设想人类面对各种巨大灾难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对科学幻想、怀疑精神与伪科学的专题讨论作为第六个教学模块。引用、伪科学的若干实例,引导大家讨论区分什么是科学幻想、什么是伪科学、什么才是真正的科学。

第七个模块是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在课内外鼓励学生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安排部分学生在课外组织科幻小品排练或DV拍摄,结课的时候安排学生表现他们创作出来的科幻作品。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分析

在第一个绪论模块中,主要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展示资料、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开展教学。而在二、三、四、五模块教学中,根据每一模块的研究热点,划分为若干专题讲授和讨论。在专题教学中,我们首先普及各领域科幻题材所需了解的基本科学知识背景;然后结合一两部优秀影视作品或科幻小说的欣赏,分析其科学幻想的创新点;同时考虑到科学幻想毕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文学形式,而不是科学发展愿景的蓝图或实验报告,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还严肃地指出部分作品中模糊的科学假设及与纯科学原则相背离的地方;最后总结本专题当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人类如何发展及应用这项科技成果,以及对社会产生可能影响的应对思路。第六个教学模块主要采用案例提出、组织课堂讨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争论与思考。第七个模块则通过课堂说明、鼓励学生开展想象力锻炼实践,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创作活动,期末集中进行展示。

每个专题的教学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以丰富、精彩、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现。在专题讲解时,课前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科研历史资料,让学生了解了人类在各方面的努力与攻关历程,在研究中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几位科学家的情况,以及他们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等。PBL(问题导入方法)教学法也在许多专题教学中运用开展教学,先设置一些科学问题,然后通过对科幻作品分析,让大家细细体味其中的科学背景。课后从学生的反映看,学生们的科学兴趣大大高涨。学生评价说:“平时某些艰深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的演示与讨论,学得轻松而有趣。”

在关于科学的怀疑精神的课堂讨论中,我们引导大学生分辨一些伪科学书籍(例如《人是太空人的实验品》、《》、《生物学历史上最大的骗局》等)中非科学及反科学的成分,以科学证据反驳这些混淆视听、使人误入歧途的书籍。教育大学生应当以正确的眼光看待科学发展当中的争论,认识到伪科学的危害。

同时我们在课堂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内外排演科幻小品,期末面向全体同学表演。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一些同学组织表演了立意深、题材新、表现生动的科幻小品,近年来的学生作品《生命的颜色》《第七日(记忆移植)》《教授的戒指》《广告时代》等从不同角度很好地表现了学生们潜藏的创造力和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问题认真理性的思考。

托尔斯泰说过,没有想象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人类的创造性心理结构中,想象力占有特殊的地位,因此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在现代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将来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如何发掘“科学幻想与人类未来”公选课的作用,增强青年学子的科学精神,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对人类未来的理性思考,是我们今后应当努力工作的方向。

科幻合作作文篇5

[关键词]类型电影 科幻电影 类型定义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03.003

科幻片没有纳入研究者郝建《影视类型学》(2004)的讨论视野。张东林在《世界科幻电影经典》(1998)中讨论了科幻片,由于全书以介绍影片为主,只在《序言》部分简单地概述了科幻片的定义与分类。蔡卫、游飞编著的《美国电影研究》(2004)以专章研究了科幻片,但书中没有尝试对这一类型下定义,同时书中的科幻片还涵盖了《绿野仙踪》为代表的幻想片、以《金刚》为代表的神怪片和灾难片等类型,这让科幻片的类型过于庞大,不符合通常对科幻片的理解。沈国芳在《观念与范式――电影类型研究》(2005)一书中对科幻片的类型定义解释仍是继承和发挥为主。可以看出,研究者对科幻片这一类型的定义与分类,参考的是黑尔曼1983年出版的《世界科幻电影史》一书中的观点。黑尔曼的著作奠定了国内科幻片研究的基础,于是,谈论科幻片首当其冲的也是它的定义,这同时涉及它的类型划分标准和所包括的题材类型。

黑尔曼在书中引用和支持了科幻文艺家赫伯特•W•弗兰克博士对科幻电影所下的定义:“科幻电影所描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1]2这个定义本身存在着模糊性,适合于大多数的类型电影。众所周知,“虚构的”、“戏剧性事件”是包括故事片在内的所有叙事艺术的共性,“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也是非现实艺术的共性。张东林认识到了弗兰克定义的不准确,他订正后得出的定义是:“以影片摄制时已被揭示或尚在揭示的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作为剧作基础,展现某一虚构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的影片,即为科幻片。”[2]3张东林做了时间上的限制和对“可能”一词进行了明确,以“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来对应科幻片中的“科”,比起弗兰克的定义,有所改进。沈国芳既阐发了弗兰克的定义,也借鉴了张东林的成果,定义为:“科幻片是以已经揭示和尚在揭示中的科学原理为基本依据,通过艺术家的神奇想像,在营造的幻想虚拟世界中,展现某一戏剧性事件的影片。”[3]109至此,科幻片“最具特色的美学因素就是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而且是与已经被揭示和正在被揭示的自然和社会规律相一致的。”[3]126科幻片必须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成为研究者几乎对科幻片一致的看法。

事实上,科幻片以什么样的科学为依据,以及是否以通常认为的(自然)科学为影片基础,还需要再认识。理论的定义应该来自对影片实践的总结,而不是对科幻片一词的望文生义。从“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的眼光来看,科幻片中许多事件或现象并不符合自然和科学的规律。皮皮在《质疑美国科幻电影》一文里,以《星球大战》、《魔鬼终结者》和《异形》等影片为例,指出:“不难发现这些科幻电影从科学根据来讲很多方面都难以说得通。”文中列举了奇怪的太空爆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对主人公不起作用、太空船里吸烟、外太空里的声音等没有科学依据的现象。[4]59田松也撰文指出:“从物理学的角度看,时间机器几乎是不可能的……时间机器是人类的一种乐观的幻想。”[5]5

外星人(外星生命)是科幻片的重要表现对象,太空战争、外星人入侵和未来社会被认为是科幻片的三种主要类型,前两者少不了外星人的角色。地外文明在目前乃至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还难以得到确认。众多与之联系的传闻纷纷扬扬,在这种传闻的背后,卡尔•荣格指出其心理文化实质在于:“飞碟只不过是原始象征符号的现代表现,这种象征在各个时代都存在,它们可以出现在梦境、幻觉或宗教体验中。”[6]131对于外星人等题材,可以肯定的说,还不能成为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另外一些借助科学的名义创造出如蜘蛛人、巨蚁、怪兽哥基拉等,实际上也无迹可寻。然而,文艺一旦需要科学来确认,想像一旦需要科学来束缚,以“科学”的标尺来测量,这对于科幻片来说,无疑是不幸的。

外星生命、时间机器、即将毁灭地球的陨星,与其说它们建立在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的基础上,还不如说建立在和科学有关的假说和推测之上的。英国科学家和作家保罗•戴维斯谈到外星生命时说:“虽然宣称宇宙中存在天外生物是一种普遍现象符合时尚,但科学上并没有清楚明了的证据。”[6]前言2同时还存在否定天外生命的观点。戴维斯在书中使用了“假说”、“推断”、“可能”来讨论外星生命,外星生命还停留在假说的层面上,不能构成正确的科学原理。科幻片对外星生命的表现,“说到底,今天的探索外星人行动是古代具有宗教意义的精神追求的延续。”[6]131

科幻片是否必须以科学内容为影片的基础?黑尔曼列举了8种科幻片题材,在“空想与反空想”的题材中,“往往对今天已经可以预见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发挥,于是,要么设计出一幅理想的未来图画(空想),要么勾画出一种可怕的现实幻景(反空想)。”这种题材突出的是“空想”而不是“科学”。“选择世界或并存世界”题材以“如果怎样,将会产生怎样的世界”的否定历史事实的公式,以及“比如,要是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胜,世界将会怎样”的例子,远离了通常所谓的科学含量。黑尔曼对“时间旅行”题材解释说:时间机器导致的“不同时间的替换只能建立在(伪)科学基础上”。[1]2-3伪科学是否是科学,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黑尔曼在8种科幻题材中,自己已经否定了3种类型的科学含量。他所肯定的科幻片“必须有相应的科学根据”也就显得有些矛盾。

对于科幻片里的科学究竟该如何确认?研究者把科幻片分为“硬科幻片”和“软科幻片”,两者分别建立在硬科学和软科学基础之上。所谓硬科学,是指自然科学等各主要学科,硬科幻片即指“那些着重以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为幻想题材或主题的科幻电影”。软科学指的是社会科学的各主要学科,软科幻片指的则是“那些以社会科学学科为幻想题材或主题的科幻电影”。[2]3-4软、硬科学的说法几乎涵盖了科学的所有内容,而包括软、硬科幻片的科幻片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无疑应该包含一切的电影。因为所有的电影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正确而合理的内涵,其中表达的伦理、历史、文化、文明等内容以及由此而体现的艺术真实,无不具有科学性。由于电影都包括科学和幻想虚构的元素,也许可以这样说,一切电影都是科幻电影。那么坚持以“科学根据”划分出来的科幻片类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类型学意义。

科幻片的划分离不开对类型划分标准的讨论。电影类型的划分应该以什么作为标准呢?常见的依据是影片的主题、题材、某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含蓄的内容和影片的风格等。英国学者爱•布斯康布在《美国电影中的类型观念》里,通过引用威来克和沃伦《文学理论》书中的从外部形式和内在形式对文学作品归纳的方法,推导出:“这种兼及内外形式的观念是重要的,因为我们如果只要求内在形式(通过题材来归类),结果会过于松散,没有多大价值;如果只要求外部形式,那就会由于缺乏内容而使类型丧失意义。”[7]40由此,布斯康布还特别指出:“尽管关于类型中的主题和原型等问题可以讨论”,但是“这种讨论归根结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7]46所罗门在《电影的观念》中认为,“类型划分是以‘风格’和‘地点’相似为基础,而不是以主题为基础(他所说的‘主题’指我们文艺理论中的‘题材’,这里的‘地点’应指‘环境’)”。[8]58郝建谈到类型电影的划分标准问题时说:“类型电影是按照同以往作品形态相近、较为固定的模式来摄制、欣赏的影片。类型是按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来划分的。换言之,在某一类型作品中,形式元素和道德情感、社会观念的题材领域搭配形成较固定的构成模型,而不同的艺术趣味和社会崇尚的观念在整个类型体系中的分布是较固定的。”[8]59郝建划分电影类型的标准是“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这是一个全面但却笼统的标准,以致于他本人在接下来的影视类型的实际定义讨论时,标准不得不具体化。讨论爱情片的定义时说:“以爱情为主要表现题材并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结局为叙事线索的类型电影。”这里划分爱情片的标准是“题材”和“叙事线索”。他划分西部片的标准是“故事背景”和影片的主题,划分惊险片和恐怖片的标准是惊悚或恐怖的心理因素,划分侦探片依据的是影片的内容,等等。由此可见,实际研究中划分类型标准的复杂和多样。

科幻片的划分标准从黑尔曼以来就少有变化,国内研究者都沿用了以“题材”这一主要标准,还都仿照黑尔曼对科幻片进行分类。有的也强调了主题的作用,蔡卫和游飞认为:“如果说科幻片存在什么一致性的话,就是它在主题上对先进科学技术非凡功能的持续性强调,科幻片的主要视觉课题就是制造出惊人和奇异的影像。”[9]286惊人和奇异的概念比较模糊,实际上也不是所有科幻片的追求方向。也许是习惯的力量,让兼顾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分类努力,只具有了哲学上一般方法论的意义。类型片的分类,经常依据的几乎是常识的标准而不是严格而系统的准则。以题材来划分科幻片是可行的方法。比较既有的科幻片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影片的实践,可以对科幻片做如下分类:

(1)太空题材:这种题材包括太空旅行、太空冒险、星际战争以及陨星与地球运行轨道相交等形式;(2)外星人题材:外星人与人类的交往、产生的爱恨情仇等,包括外星人侵略地球、和地球人类亲密接触等形式;(3)未来社会:只要时间设置在影片拍摄的未来,都可以属于这一类;(4)智能人:包括智能机器人、生化人等形式;(5)时间旅行:主要由于时间机器的使用而不是魔法的使用,可以让故事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切换;(6)怪物片:这类怪物的产生不是实验失败或放射性射线的产物,而是根据上述等原因推测出来的结果。

在上述的分类中可以看见科幻片定义的存在,六种不完全的划分都是建立在假说、推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在科学原理和规律之上。原理和规律都是已经被证明和有待证明的符合客观的存在,而假说可以被证明后成为正确的,也可以仅仅是一种推测。考察科幻片后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影片里所谓的科学知识,呈现着假说和莫须有的推测状态,而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因此,可以说:科幻片是表现假说题材的影片。所谓假说,是指科学研究中对客观事物的假定,即尚需确认的理论和学说。以假说来限定科幻片的定义,突出了影片科学知识的假说性和推测性,与神话、童话、魔法等类影片区别开来,比较符合创作实际。相对于弗兰克等人的定义,这个定义的优点在于:一是简洁易懂,二是避免了“原则上可能产生”、“虚构的”、“戏剧性事件”等含糊的限定,三是改正了科幻片以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为剧作基础的不当说法。新定义以“假说题材”取代“科学原理或科学现象”,体现了概念的准确性。同时,统一了黑尔曼所矛盾的科学和伪科学,显示了科学与幻想的内涵,支持了科幻电影与科学原理无关的题材分类的合理存在,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克里斯蒂安•黑尔曼.世界科幻电影史[M].陈钰鹏,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2]张东林.世界科幻电影经典•序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

[3]沈国芳.观念与范式――类型电影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皮皮.质疑美国科幻电影[J].中国广播影视,2000(1):59.

[5]田松.对于机器的怕与爱――科幻电影中的未来[J].青年科学,2003(5):5.

[6][英]保罗•戴维斯.我们是惟一的吗?:发现外星生命的哲学含义[M].庞秀成,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7][英]爱•布斯康布.美国电影中的类型观念[J].闻谷,译.世界电影,1984(6).

[8]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科幻合作作文篇6

跟收视率的遭遇不同的是,尽管点击率如今也成了万恶之源,但它仍然是网络时代的各种神话缔造者。在《第一次亲密接触》引发的网络小说狂潮渐渐归于沉寂之时,网络上玄幻小说动辄上千万的点击率,成为了网络文学横空出世的Neo。2005年年末,年度十大网络小说前3位都被玄幻小说占据,依次为《诛仙》、《小兵传奇》和《坏蛋是怎样炼成的》,有人称2005年为“中国玄幻小说元年”。2006年3月,继起点中文网之后,另一个网络玄幻小说的重镇――幻剑书盟被TOH注资千万控股。点击率变成了真金白银,商业在波澜不惊中掌握了对玄幻的主导权。

是的,玄幻小说已经站在一个大家都看得见的高度,但它的未来是羽化飞升还是静静地化为乌有?是陷于商业化的必然模式,还是变成为点击率打工?面对百万版税、千万投资,有人钩沉《蜀山奇侠传》,认为中国玄幻文化正在复兴,但也有人冷眼旁观:中国的玄幻从来没有复兴。

玄幻在热闹

曾经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叶永烈在《从《小兵传奇,来看奇幻热、玄幻热》中写道:“我以为,中国当今的玄幻小说,只是沿用了黄易创立的玄幻小说的躯壳,而舍弃其内核。中国当今的玄幻小说,其中的‘玄’不再是指玄学,而是可以诠释为玄想。它建立在玄想之上,强调一个‘玄’字,内容走得比魔幻小说更远,从创作层面来讲,玄幻小说作者比科幻小说作者创作更自由,不需要受科学依据的束缚,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叶永烈的说法起码印证了一点,玄幻小说这种听来很酷、写来不受束缚的东西,规则基本上就是没有规则。玄幻文学写作的自由度往往使人迷恋――成熟作者从惯常创作压抑转向无拘无束,零起点的作者体验一夜成名的,而幻想天上掉下仙女和升天入场券的平庸蚂蚁们则奠定了玄幻热潮的基础。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曾举办过“中国首届青少年玄幻文学大赛”,有人将此认定为玄幻文学得到官方和正统文学界承认的标志。“中国首届青少年玄幻文学大赛”负责人杨兴义说道:“充满科学幻想和奇异想象力的作品都深受青少年的欢迎,我的理解是:魔幻是有西方文化背景的,玄幻是有东方文化背景的。我们当时的比赛,虽然叫玄幻文学比赛,但是并不刻意去限制,东方和西方的都可以。其实这类小说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看出两种文化、两种文明的交融。”

面对为什么玄幻文学那么火的问题,全国唯一的科幻文学硕士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科幻文学研究方向的负责人吴岩说:“近几年科幻文学一直不温不火,远远没有玄幻文学之类来得火爆。第一届科幻硕士生今年毕业,完全没有从事科幻文学的。近几年的招生情况也不好,科幻文学要求比较高,最好是理工类考生,但是因为这个专业是作为现当代文学招生的,所以很多学生根本考不上。玄幻文学和科幻文学不同,不需要想象的根基,可以天马行空,但是他们符合了商业导向,故事性强,好看。而科幻文学没有人愿意介入投资,也只有很小的销量。玄幻不是和商业合作了才火了,是因为他们符合商业需求,有火的潜质,才会得到和商业合作的机会,变得更红。”

玄幻只具有消费史

在TOM北京总部,幻剑书盟的站长孔毅向记者说出了幻剑被收购的经过:“很早就有人在接触我们。我们商业化是在2003年,就成立公司了。盛大收购‘起点’是2004年,找我们却是2003年,因为我们当时商业化的意图还不是很强,对资本的介入多多少少有点偏见,觉得被人买有点不舍得,加上对方价钱开得也很低,好像是200万还是300万,所以很早就退出了。2005年的时候,我们营收已经200万了,但是对比有投资的网站发展还是慢很多了。后来觉得还是TOM这种网站的优势对我们网站的发展更有好处,就选择了和TOM的合作。去年年底、今年上半年,玄幻网站的投资非常热,一下子突然涌过来很多投资方要谈。我是感受蛮深的。”

而幻剑最终得到的是:“幻剑网站的收入主要来自两块,一个是VIP网上收费,一个是广告,第三就是出版这样的收入。我们合并过来三四个月,用TOM的服务器也就一两个月,流量已经上升了50%了。从用户的上网习惯来看,网上收费这块能收,但是市场不是特别大。因为网上破译很多,也很难加密,文本也很容易流传出去。这一块会赚钱,但是不会是几十亿,几千万就了不起了。”

玄幻小说已经更多地被当作一种消费品来看待,渐渐远离了“玄学”的本质。在最开始,名不见经传的玄幻小说《小兵传奇》曾进入了Google和百度公布的2004年十大中文搜索关键词排行榜,分列第三和第十,是唯一与文学有关的入选词语。后来取代它的《诛仙》在内地一出版,4个月就卖出了60万册。玄幻文学出版商不少也亦真亦假地作出“”的姿态,某出版社甚至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出版百本玄幻小说。

文学评论家张柠语重心长地说:“中国古代的玄学或者玄怪的东西,玄幻小说的作者和读者基本是不懂的了。这个文脉早就断了,从‘五・四’后就断了。除了少数专家外,不仅一般读者,就是很多学者也不再懂这个了。《诛仙》等玄幻小说的畅销是因为迷恋想象的世界,摆脱了现实的控制,脱离了现实成败、喜乐,这一点和武侠小说类似,建构自成一格的世界,具有自身逻辑,造成专业读者不关注、业余读者喜欢的情况。玄幻的广泛流行和武侠一样,都是建构内心世界,遗忘现实。它具有纯粹性,和现实悲剧性无关,纯粹是创造性的世界。但是文学应该介入现实,而玄幻没有反映现实,只是建构了另外一个符号消费、特殊审美的世界。可以说,玄幻只具有消费史。”

网络就像一个圈套

网络就像一个圈套。你开了一个头,就别指望在未完成之前轻易终止。在虚拟世界写作,现实世界的写作规律全无约束力:别斟酌,别有瓶颈,别玩灵感火花。潜规则是:每天保证发表一定字数,每天保证情节进展,持续不间断地、顺流直下地写作。写作质量是排名靠后的因素!

为了不被口水淹没或者被读者遗忘,读者成了资本家,作者成了雇工――虽然这个资本家并没有尽付给雇工酬劳的义务,但是他们却履行了监督雇工干活的职责:或褒扬,或开骂,或鼓励,或催促。作者们在这些数量庞大的跟帖中热血沸腾,以超越体力和创作力极限的方式进行着写作透支。

可惜,玄幻最被人反复提及的缺陷,正是粗糙浅薄――“没有任何体现真正中国哲学的东西”,有评论如此断言。只是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刚刚闭关赶完《诛仙》进度的萧鼎看来完全站在“中国的玄幻从来没有复兴”一边:

“《蜀山》出现在解放前,从文学题材上来说,应该是里程碑,我认为它出现得太早,不符合那个时代的要求。应该说,是读者的阅读习惯没有跟上蜀山。在蜀山之后就出现了断层。传统武侠吸收了蜀山的某些东西,但它把想象力程度降低了,符合了读者的要求。到现在,互联网的出现,出现了对想象力有了更高要求的读者,所以继承它一脉的作品又重新出现了。但现在一些作者受到网络的影响,一味追求速度,忽视了文章的质量,很多人还夹杂了暴力、色情等不好的因素。”

玄幻被这个时代的一切复杂因素所控制:资本和文化、妥协和独立,以及永恒冲突着的梦乡和现实。而就像所有被娱乐化的事物一样,在短暂的火爆之后,它仍旧前途未卜。

乐观派孔毅认为:“玄幻还是有前途的,图书、音乐、电影这几块的未来都很好。图书赢利能力没有音乐那么强,但是毕竟是很传统、很大的一块市场。哪怕没有营收,也有影响力,包括百度小说搜索,玄幻一直排第四。”

科幻合作作文篇7

[关键词]动画角色 奇幻类

一、奇幻类角色的概念

奇幻,顾名思义在这里解释为奇异,科幻。奇幻笼罩下的动画角色往往造型奇特,个性鲜明,行为诡异神秘,能力非凡。其外貌或类似人与动物或为全新形态生物。但与既定的人物和动物角色的造型,性格等却有较大差异。奇异的角色诸如妖魔鬼怪,精灵怪兽,不明生物等。多包含神秘恐怖色彩;科幻与奇异大致相同,(科幻有广义科幻狭义科幻之分,广义科幻指一切神秘诡异题材。狭义科幻指必须有科技成分的诡异题材)只是多了一分科学技术的限定,比如外星生物,机器人,机器猫狗,化学变异生物等。符合奇异科幻特征的动画角色统称奇幻类角色。

二、奇幻类角色的来源

奇幻角色的题材,来源于大众生活,不同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下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奇幻生物。以东方深厚文化为基础的社会大众对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妖魔鬼怪思想抱有既好奇又畏惧的心理,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更易于接受传统灵异故事题材,一些妖魔鬼怪便有了登上动画舞台的机会,比如人面蛇身的妖精,地狱中的牛头马面,水中龙王,花妖树怪,又比如日本传说中的河童,各种鬼神等。 得益于古人非凡的想象,动画中此类角色的设置才有了充足客观来源和主观受众;而西方文明除了宗教带给大众唯心论的感受外,更多的是现代科技文明带来的创新性奇幻理想和科幻好奇心理。在这心理层面上,一些未知的貌似切合实际的东西更能吸引西方观众群体。比如处理地球垃圾的机器人瓦力,一只实验室里的蜘蛛咬到人后那个人会变成蜘蛛侠,外星人乘UFO入侵,一只老鼠吃了富含某种催化剂的食物变成身体硕大的怪物......这些题材都是现代科技的“衍生品”。虽然东西方思维模式有所差异,形成的奇幻类角色也各不相同,但这些人类思想的产物都是虚无的。动画凭借它独特表现优势赋予这些不存在的东西以生命。由此看来,大众文化下的好奇心理,精神寄托及乌托邦式的思想就是奇幻角色的出处。

三、奇幻角色分类

奇幻类角色来源于大众的思想世界,若归类的话当然不能脱离人群思想差异这个背景来谈。在奇幻角色的来源中已经提到奇幻角色大致分为奇异和科幻两大类。在人群文化背景下分东西方两大类,东方以传统灵异类为主,西方以科幻类为主。但根据动画故事剧本来定位,又分为原创性和借鉴题材性两大类奇幻角色。

奇幻角色造型的具体分类按照动画故事,创作者和虚幻角色自身的客观需要,大致分为类似人的妖怪精灵,类似动物的野兽,人和动物拆分重组的怪物或既不像人也不像动物的怪物,外星人,机器人等。

四、奇幻角色造型设定规律

动画世界的角色通常都是呈现善恶两极分化的状态,因此不同角色的身份和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们各自的造型有着本质的区别。通常情况下,一些代表正义,善良,温和类的奇幻角色在造型上大多向着曲线,圆形,简洁,棱角不明显的感觉靠近。这一类型角色的情感丰富,为人和善,风趣。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法国动画中的"巴巴爸爸"这一角色,观众完全看不出它是根据什么人或动物的原型设定出来的。然而,这一角色被赋予人性的的慈爱,善良。它的外形偏圆润,质感柔软,因此即使它是个“怪物”也受到观众的热情追捧。

代表邪恶,凶狠,阴险类的奇幻角色无论在动画还是在电影中大多作为配角出现,衬托主角的人性品格,同时作为剧本故事曲折回旋的设定。代表一些负面形象的角色与人们心中对丑恶势力的概念相吻合。往往具有外形尖利,线条急促,躯体硕壮,相貌丑陋,棱角分明等特征,这一角色的性格特征比较极端,情绪阴暗晦涩。它们也潜在的反映出人们对虚伪,丑恶势力的憎恨和排斥。比如《白雪公主》中的王后,《功夫熊猫》中的花豹、沈王爷等.。

五、中美日欧的奇幻角色

中国虚幻动画角色的应用开发,因动画产业整体的滞后而不兴。已有的作品中大多是借鉴传统文化故事题材改编而成。原创性奇幻类角色更是屈指可数。此类题材接近真空的现状也在侧面体现了中国原创动画还存在诸多不足。早期作品比如《大闹天宫》中的牛头马面、龙王、虾兵蟹将,《金刚葫芦娃》中的反面角色蛇精、蝎子精,各类造型奇特的妖怪都隶属奇幻类角色。现入巨资的作品《魁拔》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中某些原创性奇幻类角色的设定还是可圈可点的。这些中国传统文化角色的独特造型与神秘个性的性格塑造渲染了神话类动画的视觉气氛,获得诸多观众的共鸣。

科幻合作作文篇8

其实,科幻会场上的高龄科幻迷并不代表美国科幻迷群体的式微,而笔者所考虑的问题也是杞人忧天而已。

科幻会场上多见高龄科幻迷,那是因为参加科幻大会需要付出时间与金钱的成本,年轻人相比于中老年人,没钱也没闲;何况与圣迭戈动漫展之类的活动相比,科幻大会着实有点沉闷。

而科幻小说题材会不会有山穷水尽之日?那么就不妨去看看其他类型小说门类,譬如侦探小说、惊险小说、恐怖小说,它们会不会有题材写尽的那天?在饱读群书的核心读者眼里,也许无数新作都毫无新意,可是事实告诉我们,大多数读者并不会有那么挑剔。

在科幻发展壮大,延伸向动漫、漫画、影视等诸多领域后,随之而来的便是科幻文类的稀释和科幻迷群体的稀释。只要用到了一些科幻元素,就可以称之为科幻小说,就如时下当红的青少年科幻小说“饥饿游戏”系列。而科幻受众的扩大,也使得假若以少数铁杆科幻迷的喜好为尺度,往往会带来一些误解。

当下中国科幻图书市场上似乎将迎来一场小高潮,不少出版机构都已经或即将介入科幻出版,可是,到底有多少产品能经受得起市场的考验呢?

依照笔者之愚见,科幻图书产品要么质量过人,如《三体》三部曲那样;要么就在新意上多做文章。既然科幻小说之要义在于“幻想”二字,科幻图书产品不妨也试试以下种种新鲜的手段。

譬如,欧美书市在几十年前就有一种“分支情节游戏书”的品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选择,当他们替主角作出不同的选择后,就会遭遇不同的情节发展。笔者故乡的一位女作家在十来年前就创作过一套这种类型的“魔方童话三部曲”,书中也不乏外星人、宇宙飞船等科幻元素。国内很少见到这种“分支情节”设计的青少年科幻小说,可以一试。

两年前,英国本土某位大牌小说家的新书上市时,曾经在车站等公共场所布置过广告海报,且公众只要按照海报上的指示发送一串代码给某某号码,便能接收到新书的试读章节。如今时过境迁,智能手机使用率逐年增高,不妨去动下脑筋,如何善用二维码。譬如,在图书产品上印制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描后,即可访问某网上聊天组,与同样在读这本书的读者进行交流;或者接收到出版商的最新书讯;又或者通过二维码收听到作者亲自口述的一段致读者的话。通过二维码能实现的应用还有很多,而科幻读者又多是对新鲜玩意接受度较高的一群人,科幻图书出版者完全可以借二维码进行拓展宣传。

科幻合作作文篇9

新科幻:看了你的一些资料,不太详实,是大学在读还是已经毕业?

阿缺:大四了,还有几个月就毕业,所以最近在准备毕业设计的事情。

新科幻:学的什么专业?快毕业了,应该不太忙吧?

阿缺:水利水电工程。就是水力发电、岩土、建设之类的。不算忙啊,你看,跟导师套套近乎,打打球,早晨写一些字,晚上跑一会儿步,跟学妹聊聊天。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

新科幻:哦,问了个弱智的问题,其实,我应该猜到你是哪个系的,我在网上曾看到一个你推销川大的帖子,最后专门有张照片,是水电系几个人的特写,应该想到你是水电系的。这是个理工类的专业吧?

阿缺:是啊,理工类的。见笑,那个帖子得有两年了,当时年少无知,用比较调侃的语气来介绍我们学校,里面有些措辞引起了我的同学们的不满,所以后来被骂得很惨。但幸好我脸皮厚,你看,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删掉那个帖子。

新科幻:工科类的理工男写小说,而且还写得不错,敢问这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那帖子挺真实,怎么?有人觉得你黑川大了?好吧,现在给你个机会,再介绍一下川大,重新刷白下。

阿缺:哈哈,写得不错我就不敢应承了。不过写科幻的,不是大部分都是理工科的吗?平时看的小说多,然后就手痒了开始写,开始写的都废了就当练下笔,然后慢慢就可以讲出比较完整的故事。

好嘞!我们学校,并没有阴森的地方,长桥明媚,湖水清澈,冬有澡堂,夏有空调,不禁止所有类型的恋爱关系,你值得拥有!

新科幻:说到理科生写科幻,我发现目前“科幻界”比较出名的作者,好像几乎都是理工科出身,你觉得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阿缺:一个现象的出现,尤其是这么大比例,应该是必然的。文科出身或许写小说得心应手,技法娴熟,但未必能够驾驭科幻小说。虽然科幻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很多悬疑都可以划归进来,但理科出身的,写起来总有那么一股子不同的味道,比较严谨吧。只是我专业不精,学艺不深,搞到最后也只能写软科幻。

新科幻:的确,文科出身的科幻作者,我也看到一些,文笔上一看就与众不同,但科幻点上就差些了,而且好像在构思上也缺乏些灵性。

阿缺:哈哈哈,我可没有这么说。

新科幻:哦,这是我说的。著作权归我。你们川大有个科幻协会,你也是协会的成员吧?我记得你有篇文章参加“首届全国高校幻想类社团联合征文”得了奖的。

阿缺:嗯,是协会成员,最初写科幻就是打算给协会做一点贡献。因为我在当干部期间,实在是碌碌无为,好吃懒做,就想另辟蹊径。

是的,首届和第二届的一等奖都是我,只是为了避嫌,第二届用了别的笔名。

新科幻:光辉的经历啊,看来另辟蹊径还是很有成果的。可你好像不止写科幻啊,我看过你写的不少童话,惊悚的写得也不错,你是如何在这些不同体裁之间自由转换的?最主要的是,这些体裁之间还相差如此大。

阿缺:不都是讲故事吗?只是故事里面含的东西不同而已……主要是我文风还没有定,各种东西写起来,不会有很大的违和感。童话啊少女啊奇幻啊鬼故事啊什么的,看几篇样文,总是能鼓捣出来的。套路都差不多。就是科幻比较难写,没有套路可循,可也因此趣味无穷。

新科幻:看来你还是最喜欢科幻,最近几年,你也确实刊发了不少科幻小说,你觉得这是你的一种创作常态,还是正处于创作高峰期?如果过了这个高峰期,你是准备进入一种平缓的创作状态,还是准备放弃?长铗同学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大学期间作品很多,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立马就在科幻圈销声匿迹了。

阿缺:我不知道,这个是高峰期吗?从2012年末开始发表科幻,到现在为止也只发了十几万字而已。

新科幻:嗯,我可以很严肃地告诉你,不少了,现在也才2014年初。当然了,和每天更文补坑的网上作者是没法比,他们一天更几千甚至一万。但你这是发表量。

阿缺:我写得比较快吧可能,有了灵感就记下来,然后尽量不挖坑,开篇了就拼命写完。现在我的笔记本上还有一些点子,我觉得够我写很长时间了。我曾经还打算写长篇,到九万就停下来了。如果精力放在短篇上,或许写得还多一点。

是的,长铗的例子……但那是他的选择。我可能工作了也会缓一缓吧,得适应新环境。

新科幻:明智的选择,我的建议也是先放短篇上。

(话说,即使你写出长篇来,也和我们杂志没关系,杂志也没法发啊。那个,我不会无意中抹杀掉一个长篇科幻大师吧?)

阿缺:好吧,哈,我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动长篇的主意了。

新科幻:设想一下,如果你开始工作了,开始为房子车子诸如此类的奋斗了,被生活的琐事困扰了,会放弃科幻吗?

阿缺:这两者不冲突啊,我认识的谢云宁大哥,就是写作工作生活三不误,着实让人羡慕。而且我觉得写科幻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啊,比如经常可以借聊科幻的名义跟学妹喝奶茶或者打球,以及在学期评比的时候用得到的奖项来骗学分,我想工作以后,它也会给我的生活增色的。我还想继续写下去。

新科幻:那咱向谢云宁看齐。回到你的作品上来。自己评价一下你目前发表的科幻作品,其中哪篇你自己最满意?对了,那种说都是你的孩子,都满意的话就不要说了啊。看了你的很多作品,我有点按捺不住。首先说下我的感觉,我觉得我们杂志今年第2期上刊发的那篇《星辰暗旅》最好,没有任何私心地说。

阿缺:正好我也不是那种博爱母亲型的人……最喜欢的应该是《收割童年》,写起来的感觉比较好,夹带了一些我自己的恶趣味,而有相当一部分读者会喜欢这种恶趣味,觉得诙谐。这种写作思路可能是我接下来要追求的吧。我写《星辰暗旅》的时候,是打算写成那种冒险系列的,如果大家喜欢的话,我就要开始动笔想想后面的了。

新科幻:哦,关于你的恶趣味和一部分读者的恶趣味我就不评价了,网上有人说这部分是搏眼球的地方。看来在“最好稿件评选”环节,咱俩有分歧,我还是坚持《星辰》最好。你刚才提到要动笔写《星辰》后面的,这正是我想问的。海盗船长威克和他的安琪号,在《星辰暗旅》和《与机器人同行》里都出现过,而且对于威克的经历,你也在这几篇文章里隐晦地提到过,威克船长自己也说了,“安琪号以前可不是用来运货运人的,她是艘海盗船。从大麦哲伦云星系到天马星系的航线上,谁不知道我威克·格里芬的名字?”你是否想过把这艘海盗船的故事单独写一下?

阿缺:有啊,当初写的时候就想好了,长篇的太空歌剧我驾驭不来,但短的,一艘飞船在各个神奇星球的冒险,加上一点点小爱情,我应该可以写一写的。

新科幻:就像《星辰》?

阿缺:嗯,这个篇幅的。我好像拿手的就是两万字左右。

新科幻:接下来说一下我们这期刊发的《黑西装》。我看你的故事基本上属于比较温情的,不管前边情节如何演化,到结尾总有一个比较令人温暖的结局。《黑西装》反倒是个例外,从头黑到尾。而且最后还留了个更黑的尾巴,你当初是如何构思这篇小说的?

阿缺:其实,这个故事的雏形是个奇幻小说。讲一个导演的电影里面的角色都复活了。后来国内奇幻杂志都没有什么了,就停笔了。一次思考灵感的时候就想,干脆写成科幻小说算了。因为科幻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只要找一个相对来说合适的理论,就可以大展手脚来写了。

这篇文章,我觉得不能太温情,它的基调不适合。而且我以前写的就文艺或温情的偏多,搞得好多人都觉得我是个女作者。这是相当不能容忍的!于是就写成那个样子了。不过,我倒是觉得黑一点挺酷的。

新科幻:我也觉得这个故事虽说很吸引人,但科幻硬核的话,其实也就是克隆人。原来是先天不足,奇幻转来的。不过有一点倒是真的,那就是看完这个故事,大家一定不会觉得你是女作者。说到吸引人,我觉得你写的故事都很吸引读者的眼球,能把读者的阅读欲望调动起来,怎么做到的?

阿缺:《黑西装》中提到的克隆技术,要达成很难,不仅身体,连生活经历都要一致……但谁敢说以后不可能办成呢?所以谁能说它不是科幻小说?至于吸引力我没有怎么注意,但悬念啊伏笔啊转折啊这些东西用起来,不就是让故事好读么,所以结构和节奏也比较重要。我这一点也做得不太好,还在学习。

新科幻:另外八卦一下,看到有人也跟我一样,好奇你为啥起了个阿缺这样的笔名,你的解读是别人说你缺德……求真相。

阿缺:是这样的,我们都经历过小学时代嘛,那时候不是有个奖叫“三好学生”吗,上面写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得了一张,但是上面只有“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此这个不好的称呼就伴随了我。写小说的时候就取了缺德的第一个字,因为正好听起来还比较亲切。

新科幻:敢情还真是如此啊,校对错误害死人。接下来谈一些常规的问题,比如说,你最喜欢哪个科幻小说家,你平时看些什么科幻小说之类的。

阿缺:反正什么问题都可以啊,基本上不涉及我银行卡密码的都能回答。但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比较普通了,我喜欢国内的大部分科幻作家,基本上也是看他们的文章之后才自己写,比较突出的,是大刘和何夕。

看的书则很多,并不是以科幻居多。其他类型的我阅读起来很有,但写起来,科幻就比较有意思。所以我都是从其他体裁来汲取营养,然后写出科幻,总之,尽量写一点跟别人不同的科幻小说吧,路还长,慢慢走。

新科幻:好,那祝你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最后附靓照一张,就可以结束采访了。另外插一段广告:阿缺的不少童话,很温暖、很感人,推荐大家首先去看一下《稻草人行记》。

科幻合作作文篇10

一、 电影《星际穿越》成功的主要原因

美国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主要讲述的是多年以后的地球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无法再继续生存下去。[1]而主人公库拍为了挽救处于地球上的人类不断的探索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在他探索的期间历经千难万阻,父女隔时空交流,最终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女儿。该部影片科学元素层出不穷,电影科幻情节令人神往。《星际穿越》自上映后,被选定为2014年最烧脑影片,受到了广大网友的追捧,在豆瓣网更是给予高等评分。

该部影视作品的科学顾问由知名的物理研究学家索恩(K. S.Thorne)担任,他为了使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该部影片的精髓,专门写了一部名为《星际穿越的科学》的科幻书籍。本部影片由知名导演诺兰(J. Nolan)进行组织与领导。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影视大师与科学研究大师共同构建形成的影视著作。然而在拍摄该部影片之前,影片科学顾问索恩与导演诺兰进行了两项约定,一是电影的内容结构与情节不能违反现有的物理知识与宇宙知识。该部影片由著名的物理学家进行指导,保证影片科幻伦理教育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电影中的未知领域,是在物理规律与宇宙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测,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这些未知领域正是当前科学研究者所深入研究的内容。二是影片中未知领域的推测是极有可能发生的。第二项约定给予科学研究者无限的想象空间。本部影片以父女亲情作为影片线索,讲述了人类命运的变化。

二、 科学理论与伦理和宗教之间的联系

影片中,地球已经不再适宜人类居住,伴随着宇航员拯救人类进行,科学技术理论的问题也不断的涌出。年轻的库拍看到年老的女儿墨菲走向人生的尽头,已经涉及到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规范问题。而这种涉及家庭伦理的情景正如电影《回到未来1》所演绎的男孩回到过去后与亲生母亲相恋,充分地表现了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在其他的科幻影片中,科学发展与伦理问题的矛盾与冲突同样鲜明。同时,科幻影片彰显了科学片的矛盾理念。[2]科幻影片是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科幻元素创新的影视文本,通常反映了反科学主义,倾向宗教主义与神秘主义。两位救世主墨菲与布兰德的后面依然有着拯救人类计划,也就是“拉撒路计划”,这个计划以圣经新约代表人物拉撒路的名字命名,拉撒路患病死后被耶稣救活;库拍空间站也如同“诺亚方舟”。电影中的这些设定充满了宗教色彩。在许多的科幻影片中,不难看出其所蕴含的宗教意识,例如影片《黑客帝国》《超人》《地球停转之日》等,这些影片都涉及到西方的宗教文化。而科学影片的矛盾理念反映了科学理论和宗教精神两者互相结合形成统一的西方文化。

三、 科幻电影给科技伦理教育带来的作用

科幻影片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加以幻想而形成的影视文本,其中该部影片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与严谨的内容结构,再加上父女真实的情感交流,从而引发观影者情感上的认可与共鸣;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基础上,对未来世界发挥丰富的幻想,结合现代化先进的电脑合成技术,从而极大地拓展电影的想象空间。伴随着科幻故事的发展,科技伦理意识也慢慢显现,实现道德想象力向道德情感转化。对于道德来说,情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道德源自于情感。

(一)培养对未来人与自然的责任感

对于传统的理论学来说,主要考虑的是现代社会的责任,极少对未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行考虑。当前,我们处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代,不仅需考虑当代对人类的责任,同时还应当考虑对未来人类的责任。我们难以通过肉眼来观看损害自然和谐的事物。而这些潜在的灾害对当代的人类的影响不大,但是可能对于未来的人类产生重大的伤害,使得人类与自然相处受到迫害。基于此,当代的人类应当培养起对未来人与自然的责任意识,承担着对未来人的责任与履行的义务,减少对自然的损害,还未来人一个美好的明天。

(二)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感意识

现代化的理论道德观念旨在强调人类对自然所行使的权利。功利主义伦理学中讲述了现代人类承担着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而这种理论是在自然能够给予人类资源的前提下的一种自我保存意识。在义务论中对自然进行立法,严格要求人类规范行为,而实际上该理论过度强调人的理性力量,让人类完全忽略自然的基础地位,对自然的生存发展漠不关心。通过科幻影视作品,我们能够真切地看到人类使用现代化技术对未来人与自然造成的影响。[3]科幻影片启示我们,现代人类不仅应当考虑当代自然生存与自身命运,还应当重视未来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从影片中可以了解到,地球之所以不再适宜人类居住,是因为当代人类对自然物种的过度侵袭,从而导致地球生态圈受到破坏。人类所享受的地球权利都是平等的,因此,当代人类不应只考虑自身的命运,还应当对未来人与自认负责。所以,人类应当提高自然保护的责任意识,加强对未来人与自然的责任,重点强调人类所做的行动应当对未来自然负责。坚持可持续发展,始终将人和自然放置在同一个发展的系统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当重视自然的价值,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美国的科幻影片通过未来地球所遭受到的灾害警醒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当重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享受着同等的地球权利,我们应当充分的考虑自然的价值与未来人的权利,从而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加强现代人类承担的责任。

(三)加强人类的忧患意识

该影片采用科学技术活动对未来的人类与社会进行了想象,极大地引起了人类的忧患意识。而忧患意识实际上具有预警的作用。“预警”是战争中出现定义为对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提前警报。预警是指人类对未来世界的一种预测和警示。

生态系统环境受到破坏最大的责任者是人类。因为人类无休止地进行非理性的行为与活动,所以导致了许多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变暖、沙漠化、空气严重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科幻影片演绎的正是当代非理性的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并对未来世界进行负面的幻想,想要通过科幻影片来警醒人类当前所做的不合理行动。

(四)极大的丰富科技伦理教育教学内容

所谓的科幻电影是在现有科学技术理论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的幻想。生态环境系统受到破坏,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人类的内心受到了严峻的拷问,核辐射与核泄漏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使人感到极度恐惧,这些事件给予现代化环境伦理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案例。克隆人也引发了科技伦理问题,基因歧视的问题给予生命伦理带来了丰富的案例。人-机关系与智能机给予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使得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科技活动进行反思,分析现代化科技活动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以及后果。人类应当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正确看待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应用,分析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对自然的灾害,从而减少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而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人类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革新科技伦理教育教学模式

通过蕴含科技伦教育的科幻影片案例对学生展开全新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向学生宣传科技伦理的重点,所取得的教学成就仍然不够明显。采用科幻电影案例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更加了解案例内容从而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进而掌握科技伦理的理论重点。通过影片案例将外在的道德规范与伦理理论转化为科技伦理意识,加强科学技术活动的指导工作,从而使得科技人员熟练掌握伦理准则,规范科技人员的行动。采用科幻影片作为教育案例,让学生能够处于真实的环境中,因此在讨论未来的科技伦理问题时就可以采用有关理论观点进行判断分析。充分拓展了学生的道德想象力,从而促使学生掌握科技伦理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当前的科技发展可能会对未来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将忧患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进而指引着人类的行为活动。采用科幻电影作为教育案例,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案例进行伦理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人们的科技伦理意识,对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着重大的作用。

科幻电影有助于宣传科技伦理意识,培养人们的科技伦理责任感。群众是社会活动传播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对大众科技伦理意识的培养,加强大众的社会责任感。科幻电影给予现代化科技伦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加强大众的忧患意识,培养群众的科技伦理意识,自律人类的行为活动,建立起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从而有效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伴随着现代化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型的科幻电影纷纷走向荧屏。太空影视作品一直保持着“硬科幻”艺术品质,充分的使我们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变化。科幻电影引导人类探索未知领域,为科学伦理教育提供了鲜明的案例,培养人们的科学伦理意识,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嫣然.以文艺作品引领时代风范――基于对《星际穿越》的分析[J].今传媒,2015(1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