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工作要点十篇

时间:2023-04-07 21:54:19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1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影响力吸引力

1. 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系统广泛开展重大主题学习宣传,积极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学习贯彻关于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指导和引导。召开2017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落实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各项部署。

2. 营造喜迎党的的良好氛围。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竞赛活动。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其他学校和社会开放校园、开放课程、开展职业体验活动。推动一批国家中职示范校、重点校公布质量年度报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报告、社区教育发展报告。推动开展全国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报告相关工作。开展职业教育、全民终身学习、继续教育重要政策、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系列宣传活动。

二、坚持准确定位,提高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精准性

3. 围绕国家战略精准施策。研究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建设。服务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制造强国建设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脱贫攻坚,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实施职成教脱贫攻坚“百千万”行动,推进南疆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全覆盖,推进南疆初中毕业生全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或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推广四川“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校企、校际合作,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实施校企协同“走出去”。

4. 推动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案》的审议。印发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稳定中职招生规模,会同有关司局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落实情况监管。推动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大力发展职业培训。探索推进职业启蒙教育。配合研制国家资历框架。

三、着力提高质量,强化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育

5.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德育课程改革,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研究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规程。引导中职学生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广泛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劳模进校园、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利用各类仪式、典礼、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培养。

6. 加强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新修订的中职语文、历史、体育与健康、公共术等课程标准,组织修订(编写)相应的国家规划教材。修订中职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课程标准。修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增补和国控专业设置年度审批。修(制)订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一批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标准。一批行业人才需求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公布一批对接国家重点产业的示范专业点。印发《关于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推动“十三五”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健全教材开发、编写、审定、选用、评价和研究机制。加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果在教学中的转化和应用。完善职业院校专业(类)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

7. 规范职业院校管理。深入实施《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召开职业院校规范管理经验交流会。全面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深入推进试点。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推动各地开展职业院校办学资质审查。

四、深化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

8.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配合做好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审议。配合推进国有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组织制订行指委章程,完善教指委组织机构建设。继续指导举办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启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召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会。

9. 深化国际合作交流。研究制定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加强与重点国家、国际机构的政策对话与项目合作。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知名学校、职业培训中心开展双向合作。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和校长出国培训工作。

五、加强基本建设,夯实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10. 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推动各地落实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实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不低于1.2万元的目标。推动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全免学费,逐步扩大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提高补助标准。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完成国家中职示范校验收。

11. 推进信息化建设。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推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学校试点。推进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等平台建设与应用。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六、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继续教育的服务能力

12. 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入实施《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加强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推进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实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推动职业院校面向行业企业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实施职业院校职工继续教育品牌创建计划。开展学习型城市测评工作。召开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座谈会。推进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做好教育部对口支援县和定点扶贫县工作。

13. 推进高等继续教育规范创新发展。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加强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的统筹规划与宏观管理。研究制订加强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规范管理的政策文件。指导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推进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做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关工作。启动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索项目。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

七、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2

[关键词]两点三联;新生代农民工;多起点;联合体;职业教育模式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日益发展,得到党、政府和社会高度重视。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民工是我国经济建设主体,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提出到2020年,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000万人次,鼓励和要求企业要和地方职业教育的学校进行合作,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概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大约有1亿人,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就业培训为重点,针对农民工自身的背景和特点采取措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期望值高,他们内心不再愿意像第一代农民工靠卖体力打拼,更渴望有一门技能。《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研究》报告指出,对受教育程度满意状况53%认为不满意,认为还需要继续学习;对未来受教育的期待,61.7%渴望接受职业技能教育,39.1%渴望接受知识教育。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现状调研和分析

当前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有阳光工程模式、三单模式、职业学校模式、社区工作模式。他们对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培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针对性、实用性缺乏,教学模式和手段单一,缺乏互动,忽视农民工多元化的社会技能知识的需求等问题。由于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技能的制约、职业岗位技术含量的提高,然而他们知识和技能不足、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匮乏,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职业教育,打破知识壁垒,才能实现自身更好地发展。

三、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和职业技能直接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性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不仅仅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技能,而是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需求建设相应模式的职业教育体系。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起点不一,有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等起点,其基础不一,接受能力也不一。因此,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要多起点(一点),尽可能地全面覆盖他们,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要有重点(另一点),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让其中部分农民工率先市民化、城镇化,找到城市归属感、幸福感,并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由点到面将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到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来,使他们主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是政府、企业、农民工的共同愿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既是农民工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职业学校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政府、企业和职业学校要形成“联合体”(三联),共同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

1.“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总体要求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知识特点和职业背景,采取“两点三联”职业教育,需要我们解放思想,打破过去传统格局,针对其特点,资源整合,政府、企业、职业学校及社会培训机构多方联动,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新型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利于为每一个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有途径选择职教教育培训;二是该种教育模式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及社会各界多方联动,以政府组织、企业和学校为实施主体,形成完善、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要有政策保障,制度要求,使新生代农民工愿意且能够参加与他们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并且使他们职业技能得以提高,获得职业发展,从而使培训教育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政府和职业学校长效发展的内在需要;四是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要有丰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类型以及相应的培训内容。

2.多起点、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培训

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多、区域背景不一、成长经历不同,导致他们基础不一,起点不同,职业教育需求多样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职业教育根据教育对象的特征,构建多起点、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形式,继而构成系统的教育模式。一是要有学历提升教育。地方中等学校和高职学校要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学历提升教育的途径。让学习基础好、学习需要强烈且有经济基础并愿意继续深造的新生代农民工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应由城市转移农村,关注更多的农村青少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的重点要逐渐转移到企业中有一定学习能力和一定技能基础的企业技术工人,提高职业教育比重,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延伸职业教育内涵。二是要有短期专项技能培训,使急需获得某一特定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通过短期的职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获得一定的专项技能。三是非定期职业继续教育,针对在岗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专业强化教育,拓展专业视野,接受相关新知识、新技能,为他们进一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四是要有各种形式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选择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根据自身的职业技能教育,选择其所欠缺的基础知识、基础技能教育,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学习,适应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和多样的学习基础。

3.重点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训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职业教育。对于那些没有机会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初中应届毕业生以及未能获得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途径,进一步介绍职业培训和教育。因此,需加强政策支持、财政资助,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面向这个群体,积极推进该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鼓励地方政府、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特点,不断创新和建设相应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支持没有职业院校的边远地区因地制宜建立相应的职业院校,创新办学模式、建设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4.构建政府、学校和企业联合体

相比较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培训是一种“昂贵”的教育,需要的成本和资源更多,特别是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起点低、接受能力低、分布比较分散,要给他们提供形式多样的、不同起点的职业教育,就需要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成本。因此,需要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联合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充分、有效利用目前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且可以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职业院校外延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政府部门作为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统筹管理,发挥主导作用;职业院校作为教育培训主阵地,需要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实效;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培训力度,支持和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5.建立保障制度,切实落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

构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需要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保障、护航。一是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全局导向和引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对新生代农民工加以积极的引导;二是加大财政投入,为向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提供财政支持;三是针对企业制定激励政策及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四是逐步建立“职业准入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持有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证书或合格证书,才能就业,并配套“城市准入”“年龄准入”制度,使新生代农民更加清楚认识和接受职业教育,转变对职业培训和教育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中来。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和新生代农民工等诸多主体,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构建适合他们的“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并根据区域特点、行业特色加以调整和完善,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模式动态机制,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两点三联”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课题组.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工人日报,2010-6-21

[2]马月珍.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2013(5).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3

一、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

(一)工作目标

以树立教师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专业教学方法,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为主要内容,认真组织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完成2000人的培训计划(详见附件1)。启动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标准化建设工作,组织相关培训基地开发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电器、数控技术、汽车应用与维修、护理、旅游服务与管理、饭店服务与管理、会计、工业与民用建筑等10个专业的教师省级培训课程标准,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

(二)工作措施

成立*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加强培训基地与职业学校间的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其主要职责:

1.按照省教育厅下达的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年度计划,督促落实受训人员及时参加培训。负责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电子注册、网上管理工作。

2.负责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标准开发工作。

3.协助相关处室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质量监控、督导检查等工作。

*省职业教育教学研究室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工作,采取“专、兼、聘”的办法,选调优秀人员充实项目管理办公室,督促项目管理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

(三)工作要求

1.各省辖市和省属学校要选拔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要按照20*年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计划选拔骨干教师到指定的培训基地按时参加培训,确保培训计划的圆满完成。今年在数控技术应用等部分专业试行分层次培训,专业技能基础较好或已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可推选到高级班参加培训。选训的骨干教师名单及学校联系方式请于20*年4月31日前报专业骨干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公室。

2.培训基地要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各培训基地要在总结20*年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意见,从培训的组织、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的方式方法、结业考核、保障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案,对新兴专业和紧缺专业要实施小班化、分级培训,切实加强培训的针对性,确保培训质量。要选拔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优秀的培训师资团队。每个培训基地都要邀请省教育厅认定的*省职业教育教学专家、专业带头人开展中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专题培训(根据培训基地的安排,由项目管理办公室协调落实)。每个专业的培训时间、地点见附件2。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

(一)工作目标

以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实现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为主要内容,在各省辖市全面展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完成8000人的培训任务(具体培训计划见附件3)。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试点工作。

(二)工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初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省辖市要按照“*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评估标准”建立2个左右的培训基地(不得在县属学校设立),主要承担本地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务。20*年3月底前,将申报培训基地材料(对照评估标准的自评表)和培训实施方案分别报送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20*年试点省辖市确定的培训基地,要加大投入,提供优良的培训设施,进一步改善培训条件。

2.举办教育技术师资培训班。省教育厅将统一组织第二批现代教育技术师资培训班,并成立*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讲师团,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20*年4月30日前,初次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省辖市要将今年认定的培训基地师资名册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教育厅拟于5月份开展培训基地的师资培训,培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开展教育技术推广应用试点工作。省教育厅将选定2至3所省属学校的一些专业进行教育技术应用试点,先期试点的每个省辖市至少选定1所学校的一些专业进行应用试点,对成效突出者予以重点支持并总结推广。举办校长教育技术专题研修班,对已经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学校校长进行专题培训,为全面推广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造条件。申请试点的学校,20*年3月31日前将教育技术应用试点方案报送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参训校长名单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工作要求

1.要总结9个省辖市培训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质量。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展开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9个试点省辖市要总结试点工作经验,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初次开展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的省辖市,要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借鉴试点省辖市培训工作的做法,认真组织培训。

2.培训对象仍以市属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为主。各省辖市、扩权县(市)教育局要高度重视农村职业学校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为后续开展农村职业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三、培训时间安排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35号),加快我省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

(一)“十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更加明确;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民办职业教育得到蓬勃发展;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各级人民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省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发展职业教育重视不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此,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赣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建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省综合竞争能力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各级人民政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强有力措施,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三)“十一五”期间,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3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100万名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0万名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百万人次,使我省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建立和完善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每个设区市都要重点建设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县(市、区)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职教中心)。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社区要依托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建立社区教育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

二、突出重点,为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

(四)职业教育要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认真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我省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航空及精密制造业、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业、中成药和生物医药业、食品工业、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业、原材料工业等紧缺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

(五)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认真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农村各类职业学校、化技术学校以及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按照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重点在粮食、水果、畜禽、乳制品、水产品、茶叶、蔬菜等领域,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大面积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六)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认真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我省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帮助他们在城镇稳定就业。

(七)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认真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为就业再就业服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远程教育,通过自学考试和举办夜校、周末学校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立交桥”,使职业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促进学习型社会建立。

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八)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九)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建设好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的有关政策,大力支持职业学校创办校办企业并给予政策扶持。进一步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十一)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十二)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优质职业院校对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工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城市与农村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区要加强统筹协调,把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城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职业院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制,有条件地方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采取分阶段、分地区的办学模式,学生前1至2年在农村学习,其余时间在城市学习。鼓励我省中等职业学校与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优质职业院校实行跨地区的联合办学。

(十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确定一批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职业院校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要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十四)加强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实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专项建设计划。强化设区市人民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作用,整合和充分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优化职业院校布局结构。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个县要重点办好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并把县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放到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重点扶持建设100个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市、县(区)要安排资金改善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尽快改变目前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基础薄弱的县(市、区),要合理调整高中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积极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

(十五)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实施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在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1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大力提升这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省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十六)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围绕我省六大支柱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紧缺人才的需求,重点建设100个精品专业,并建成1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职业教育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大、机制灵活、资源共享、效益突出的实训基地建设。

(十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为职业院校招聘人才提供服务,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工和技师可按照相关专业技术职务条例的要求评聘教师职务,实行聘任制度和合同管理,享受合同规定的相关待遇。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达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鼓励本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鼓励本科院校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任教。

五、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后劲

(十八)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公办职业学校要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要发挥公办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十九)深化公办职业学校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中等职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和聘任制,高等职业院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任期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合理流动的制度。深化内部收入分配改革,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二十)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把民办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要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兴办一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扩充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资源。要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要一视同仁。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积极引进优质资源,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努力开拓职业院校毕业生国(境)外就业市场。

六、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

(二十一)企业要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要继续办好已有职业院校,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

(二十二)要认真落实“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企业新上项目都要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

(二十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开展本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定教育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参与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技能鉴定和证书颁发工作;参与制定培训机构资质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办学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所属职业院校的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鼓励学校做大、做强、做优,充分发挥学校在本行业职业教育中的示范骨干作用。

七、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十四)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要进一步完善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相关职业的准入办法。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完善就业准入的法规和政策。

(二十五)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评价、职业资格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与管理,要尽快建立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八、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

(二十六)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各级财政安排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帮助艰苦行业、农村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二十七)省人民政府制订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人数平均经费标准,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确定职业院校的学费标准。民办职业院校的收费,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要加强学费的管理,确保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发展。

(二十八)要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加大对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施好《*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计划》。农村科学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的经费可适当用于农村职业培训。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按年人均05元,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专项用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再就业培训补贴。各级人民政府安排的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投入力度。国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对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十九)建立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制度。各级财政要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中等职业学校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把接受职业教育的贫困家庭学生纳入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范围。要通过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等多种形式,对贫困家庭学生和选学农业及地矿等艰苦行业职业教育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和生活费补贴。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三十)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优惠政策及金融信贷支持,重点抓好100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建设项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可享受省政府支持优质高中工程建设相关优惠政策。

九、加强领导,进一步关心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三十一)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引导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统筹协调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省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5

教育评估是根据相关的标准,以定量或定性的形式,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做出评价。职业教育评估是对职业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否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职业院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是否已达到社会期许效果的评判过程。职业教育评估是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促进职业院校依法办学、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职业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

(一)中等职业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

1. 初始探索期。

中等职业教育评估始于20 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以借鉴高等学校评估方案为基础,对中等专业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了评估。上海市和北京市相继成立了评估小组,对本市中专学校进行了一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估,其内容主要包括学校规模、师资队伍建设、图书资料和人员的相关编制等方面。评估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为我国职业教育评估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积累了经验。但是,国家层面并未出台相应的评估指导意见,而是在探索中寻求思路,归纳总结形成经验,对中等职业教育评估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2. 制度始建期。

1991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组织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评估工作,按照学校的类别与特点,中专、职业高中和中等技校都制定了各自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标准。1993 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评估权限下放到地方,对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强调市场化,评估工作鼓励专家和企业的参与。其中,职业高中评估由教育部负责实施,评估的对象主要放在省级和部级重点校上,集中力量评估骨干示范校,而后带动整个职业高中的均衡发展。此阶段有国家相应文件的指导、规范的评估制度和具有法律效应的评估结果,为职业教育整体评估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3. 大力发展期。

从20 世纪末开始,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影响了高等学校的结构布局调整,中等职业学校也发生了变化,296 所部级重点职业高中相应地调整了发展目标,进行升格或合并,对中职教育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把职业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2008 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把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这一阶段,职业教育的评估方式趋向于市场化,并开始建立评估的督导制度,评估的重心也由原来的学校整体转向专业建设。中等职业教育评估朝多元化发展,评估的项目日趋完善,评估理念日渐成熟。

4. 制度完善期。

十一五末期以来,国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评估工作。20102013 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了一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学校,以起到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辐射作用。中职示范校的评估方式也由原来的对照指标进行项目评价改为学校自身制订建设与评估实施方案,报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合格后划拨建设费用,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验收。目前,已完成了两批部级示范校的评估验收工作。2011 年国家出台《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提出国家教育督导团要定期对各省级人民政府履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职责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估,重点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制度、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及发展水平等方面展开,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标准》,督导评估采取审核评估与实地督导相结合的形式,并指出评估内容与标准将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对中职教育评估提出了与市场经济对应的第三方评估制度问题,促进了中职教育评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结合。与此同时,中等职业教育的评估理念越发科学化,为我国职业教育评估的发展开拓了理性考量的思路。

5. 科学规范期。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专业建设及教学情况评估,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同年,教育部在广东、河南和重庆三省市组织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试评估工作,研制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试行)》,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工作方针,通过构架采集平台,有针对性地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试评估,通过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促进了评估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标志着中职教育评估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办公厅在2015 年6月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要求从当年秋季学期开始,建立并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教育部负责组建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负责研制指导方案、政策咨询、业务指导等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本省教学诊改工作规划,依据教育部的指导方案制订本省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组织实施区域内职业院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

(二)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发展历程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市场经济的转型发展直接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20 世纪末开始,部分中职学校陆续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验收,升格为高职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不断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又先后实施了两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1. 升格调整评估阶段。

在1996 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指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对现有高等学校改革、改组、改制来实施。通过评估审定,把个别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就此,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成为时展不可抗拒的潮流。1998年1月,教育部批准建立了14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现有高教资源发展高职,现有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职教特色,允许个别具有条件的中专学校进行改制。1999 年6 月13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的职业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可以通过改革、改组和改制逐步调整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优质中职学校和部分高校陆续通过升格、调整,成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 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启动阶段。

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各异、办学理念不同、质量标准大相径庭、师资队伍多样、管理模式不一等多种问题,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此,2003 年教育部了《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时公布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在全国选择26 所院校进行首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试点,评出了8 所优秀、15 所良好、3 所及格院校。这是国家对高职教育评估的首次尝试,为后期评估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4 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 号),正式全面启动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还在试点的基础上对一些评估量化指标进行了修订,调整了个别评估指标。同时,2005 年教育部针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范围、评估标准、评估专家队伍、评估实施、评估结论和评估纪律六个方面的问题,出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若干意见》,对评估工作进行了规范和总结。2006 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评估提出了九项具体的要求和意见。

3. 科学规范阶段。

第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008 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上一阶段的评估情况在评估的目的和意义、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工作的基本任务、评估原则、申请评估的基本条件、评估结论和评估实施办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尤其对评估指标体系做出了详细的说明。从2006 年开始,教育部实施了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对国家示范(骨干)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提出了评估验收要求,强调完成任务书规定内容是基础体制机制创新是重点关注第三方对项目建设效果的评价等,标志着前一轮的评估工作基本结束,新一轮评估工作即将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 创新发展阶段。

经过两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2015 年6 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在总结前两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同年7 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工作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改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系统化培养水平、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强化教学规范管理、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高职教育评估趋于完善。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出台,提出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高职教育评估工作又进入了一个创新发展的时代。

三、我国职业教育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评估主体多元化

一直以来,教育行政部门是职业教育评估政策制定的主体,统筹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估工作。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职业教育评估转为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的归口管理,由教育督导部门负责组织职业院校的评估与质量监测工作。同时,为了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增强评估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一些民间性质和半官方性质的中介评估机构逐渐发挥了较好的评估职能。职业教育评估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各级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和行业企业等全面参与到评估工作中,从多个角度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了评估诊断,提高了评估工作的客观性和实效性。

(二)评估方法多样化

多年以来,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评估以及职业院校评估基本采用终结性评估,这种评估更加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发展过程;随着现代评估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评估更加推崇发展性评估,发展性评估的视角已经从终结性评估过渡到过程性评估,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客观的诊断性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更好地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评估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为了保证评估信息的完整性和客观性,职业教育评估要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和评估对象的特点,综合运用查阅资料、听取汇报、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多种评估方法,提高评估工作的信度与效度,保证评估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三)评估标准市场化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6

一、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和法律法规研究,为职教改革和发展献计献策

1、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继续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职教专题的调研工作。重点开展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问题的调研,并对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农村职业教育等问题开展深入的课题研究。

按照教育部《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公告精神,动员各地学会和下属机构积极参与,并对职业教育战略专题调研和《规划纲要(草案)》展开大讨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学会网站开辟《谋划职教改革发展》专栏,并开展“我为职教献计献策”征文活动。

2、配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学会积极参与会议相关筹备工作,并做好会后的宣传、贯彻落实工作。(德育工作委员会为主)

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进程,年内上报国务院审议”的安排,配合教育部相关司局,参与修订工作。

4、配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督导基本标准,开展评估试点”工作,积极参与相关研究、试点工作,并作为《规划纲要》的课题研究。

5、高职研究会组织“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就业、创业人物与机构评选”活动。

二、开展职教学术研究和评选表彰活动,提高职教社会影响力

1、围绕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制定学会2010年工作计划,召开2010年工作会议。

2、以“抓住机遇和挑战,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主题,举办2010年学术年会。学术委员会负责组织策划,进一步提高年会质量。年会期间召开学会理事会第三次会议。

3、举办第二届民办职业教育发展高峰论坛。(拟成立的民办职业教育分会负责)

4、举办首届 “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 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全国农业职业院校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农村与农业委员会)

5、举办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评选表彰活动。

6、修订、完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条例》(草案),启动第二届 “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评选工作。(学术委员会)

7、举办第五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开好“2010年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学术委员会)

三、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继续完成以学会名义开展的部级的职业教育课题研究。

做好学会2009-2010年度课题立项评审工作,并出版《优秀成果选萃》。(学术委员会)

做好教学、德育、管理、高职、农村与农业、轨道交通、卫生、职高等分支机构开展的科研教研课题工作,以及相关的评奖活动。课题研究和评奖活动中,要把提高研究和活动的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

2、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新的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促进新教材编写、审定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德育工作计划委员会)

3、办好各分支机构组织的“论坛”、“研讨会”等形式的活动。务须做到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广泛参与、提高水平。

组织好教学工作计划委员会和其他分支机构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以及部分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教学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4、配合有关部门举办20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办好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

支持分支机构办好农业、医药、护理和轻工食品等专业学生技能大赛。

5、配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总公司,在天津举办第七届全国职教现代技术装备(教材)展览会。

6、合作开展第十一届全国职教优秀论文评选活动。

搞好期刊编辑、高职、商科、德育、学生、管理、卫生、轻工、教材等分支机构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论文水平。

启动学术委员会主办的“优秀职业教育硕士(博士)论文”评选活动。

四、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调研,为科学决策服务

1、继续组织力量进行农业职业教育资源、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别由农村与农业、少数民族、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组织)

2、就当前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应对,举办高层次形势报告会,加强行业学会间的沟通联系。(轨道交通委员会为主,相关行业协会配合,秘书处协调)

3、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题,继续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办好管理、高职以及其他分支机构举办的相关课题研讨和培训。

4、开展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

高职研究会举办“与高职毕业生在一起”的主题会议。

5、针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展职业指导专项调研,做好职业指导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专业委员会)

6、配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继续开展“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做好“中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发展报告”的编纂工作。(师资专业委员会)

7、继续开展职教科研(教研)机构调查,筹备职教科研工作会议。开展中专学校实训能力建设专项研究和精品专业建设方案展评。(科研、中专委员会)

五、开展国内外校长教师培训,加强境内外交流合作

1、继续组织学会和分支机构开展的职教院校长和教师的国内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

开展东西部职教合作交流和调研。(职业高中、卫生)

2、继续开展创业教育活动,组织好研讨和经验交流。(培训交流部为主)

3、继续组织职教工作者和教师赴国外(境外)考察和培训交流活动。(培训交流部负责)

4、筹备举办2010年 “国际职业教育论坛”。(学术委员会负责)

继续开展职教装备国际交流。搞好商科、轨道交通、医药、轻工等分支机构的对外交流活动。

5、组织开展对香港职业教育的考察,加强与香港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

六、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益

1、办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各地方学会、分支机构、内设机构都应成为网站的地方编辑站,学会网站要加强对其指导和帮助。推动学会系统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电子办公和网络传输,提高工作效率。

2、扩大和健全学会组织,增强学会活力,改进单位会员入会办法。重视吸收民办职业院校和民营企业为会员单位。做好理事会已同意成立的新分支机构的申报工作。

3、加强学会下属机构建设,完善工作总结和计划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和活动水平。制定《学会工作规则》,加强规范化管理。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7

一、召开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为认真贯彻全国、全省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经过较长时间的筹备,4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重点研究和部署全市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工作。朱惠权副市长作了全面的工作报告,花建慧市长认真分析了“科教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急需高技能职业人才,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主动与市场需求对接,围绕市场来办学,积极探索社会化办学、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要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加快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育政策法规,确保落到实处,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共抓教育的格局。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蚌政[**]64号),从提高认识、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巩固基础、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新体制,大力支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联系实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紧密结合,突出重点、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优化环境、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强领导、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等八个方面,提出了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和保障机制,将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调研工作。为做好全市职教资源整合工作,我们在去年市政协职教调研基础上,对全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整合方案,经局领导审阅后报送市政府分管市长。为学习先进地区职教工作经验,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劳动、财政、农委、教育及三县分管负责同志赴山东进行了职业教育专题考察学习,这次考察活动规格高,调研的内容广泛,对如何发展我市的职业教育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形成的考察报告提出了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意见。省委、省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非常重视,6月2日-3日,省委副书记张平率省委政研室、省教育厅、省劳动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到**进行职业教育专题调研,张平书记一行在实地考察我市部分职业学校、听取了4所职业学校工作情况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张平书记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年省委的重要工作之一。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科教兴皖战略、加快富民强省步伐的重要内容,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制订完善发展规划。要积极探索体制创新,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样化。要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大力实施就业资格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就业市场秩序,促进职业教育加速发展。

三、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工作。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今年全省职业学校招生要比去年增幅20%,由于我市去年招生力度大,职普比位居全省前列,因此,我市今年招生增幅任务重,困难大。为完成今年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任务,在年初的职成教工作会议上,已将招生指标逐县、逐校分解。为保证今年职普比例协调,市教育局明确提出实行职教招生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职教招生一票否决,印发了《**年**市初中升学考试工作意见》和《**年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意见》,对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招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加强宏观调控,保证职普比例,今年普通高中录取最低控制线比去年提高了60分。各职业学校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招生宣传,除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招生广告外,各职业学校还组织力量深入到学校、班级、考点及农村初中进行招生宣传,职教中心等学校还发放了教育券,对农村学生到市区职业中学就读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职成教科还与基教科合作,编写了**年**市高中阶段学校报考指南,市区所有职业学校都在指南中具体介绍了学校办学特色和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加强数控技术基地建设的通知精神,在省教育厅的关心下,我市职教中心积极申报,市教育局就150万元匹配资金问题及时向市长、分管市长报告,从新增教育费附加中安排150万元专项经费并作出书面承诺。同时职教中心修改了校园规划,拟新建2000平方米的数控车间,已购置了价值70余万元的数控车床、铣床。

四、做好省“三重”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在市工艺美校“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部级重点建设的示范性骨干专业、市职教中心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学校、五河龙潭湖职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的种养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我们又遴选了部分项目申报省“三重”建设项目,经省专家组评审,固镇任桥职中机电、工艺美校服装、**二职高汽车驾驶与维修等三个专业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骨干性示范专业,怀远马城职中“阳光生态园”被确定为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截止目前,省“三重”建设我市均有项目。

五、做好**省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工作。今年对口高考实行“3+X”改革,为适应改革的需求,我们及时转发了省教育厅《**年**省高等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试方案》,在毕业班老师认真学习的基础上,两次召开座谈会了解基层学校适应改革所采取的措施,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同时对市区毕业班学生进行了两次模拟考试,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为做好对口高考考务工作,严肃考风考纪,我们对监考教师进行了考前培训,印发了《**市**年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考务工作手册》,将考试工作各项内容编印成册,既使考务工作人员熟悉了考试的各项工作要求,也使考试工作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为做好县区考生的食宿和安全工作,我们在两个考点启用了学生宿舍,对600余名县区考生统一食宿,封闭管理。今年全市共有1088人达到建档分数线,其中本科达线79人,均超过全省平均比例。

六、做好职教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总结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促进我市职教科研、教研水平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我们举办了**年**市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研论文、教学课件和优质课评选活动,截止目前,已收到论文56篇,课件10个,优质课15节。目前正组织力量进行评比,并从中推荐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赴省评选。推选17位骨干教师参加中国职教学会专业教学委员会。同时,注重职成教干部、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选调11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全省职业学校农学、机电、数控技术等专业培训。

七、做好民办教育机构管理工作。《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颁发施行后,我们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从办学方向、办学条件、教学与行政管理、财产与财务管理、办学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检查评比,特别对财务、会计制度和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专项要求。各民办教育机构都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情况进行了审计,市教育局组织力量协同所在县、区教育局对民办学历教育学校进行了集中检查,检查结果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对每所学历教育学校都印发了年检情况的通报,提出了学校今后努力和加强的方向。根据民办教育机构审批权限,我们将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教育机构和培训机构下放给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并移交了有关原始档案资料。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向省教育厅申报了私立行知高中联合办学材料。

八、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今年我科共办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6件,其中局领导领衔办理2件,市领导领衔办理1件。在办理过程中,我们坚持事先了解意图、办中征求意见、办后当面交流的办法,每一份建议、提案都与建议、提案人当面交谈,互相沟通,办理工作得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一致好评,均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在办理马局长领衔的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第69号《关于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扶助我市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时,我们两次与建议人取得联系,答复初稿经马局长审阅后,我们又当面征求建议人的意见,根据建议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又对答复稿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办理工作受到建议人的好评。

九、认真做好市级目标任务督查督办工作。根据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关于**年市级目标任务分解工作要求,我们把职成教科承担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校招生增幅10%的任务作为重点予以督查。职业学校招生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预计中考成绩公布后将迎来一个招生高潮。各县、乡镇、村在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时,采取讲座、办培训班、播放影碟、广播宣传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养殖、服装裁剪、电脑、园艺花卉、病虫害防治等专题系列培训,已完成培训22.2万人次,完成市级目标任务的111%。与市教育电视台合办的面向农村、面向农业、面向农民的专栏节目由于时效性、实用性、针对性强,在农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中发挥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深受农民朋友的喜爱。

十、加强科室建设,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不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修养、政策理论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严格工作标准,严明工作要求、严肃工作纪律,组织科室人员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及《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严格执行机关工作纪律暂行规定。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基层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定期召开科务会,研究职成教工作现状及改革发展的措施,增强工作责任心和紧迫感。

下半年主要工作:

1、继续抓好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确保职业学校招生目标任务的完成。

2、开展职教优秀论文、课件和优质课评选工作,并从中遴选优秀作品赴省参评。

3、组织《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宣传工作。

4、做好职业学校“三重建设”督查工作和职业学校学生技能鉴定工作。

5、开展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

6、举办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

7、开展民办教育机构年检工作。

8、组织成人高校函授站年检及成人中专、成人高中毕业验考。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8

广东省职业教育教研员研讨交流会由省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席春玲副研究员主持,各地市教育局职成科、教研室的有关负责人、教研员,中职学校校长、教研室主任代表,以及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共180余人参加。邵子铀认为,召开全省职业教育教研员研讨交流会,令人欣慰。他希望通过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中职学校校长、职业教育教研员这三支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会上,来自广州、珠海、中山、惠州、湛江、顺德等地的教研员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交流分享职业教育教研工作组织、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经验。会议还在11日晚上举办以“中职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活动”为主题的中职校长沙龙活动,来自中职学校的校长、相关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参与了相关问题研讨交流。12日,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展画作了题为《选择性――浙江省中职课程改革探索》的学术报告,并回答了现场提问。

本次会议成功举办,标志着我省职业教育科研、教科研工作进入了资源整合、协同攻关的新阶段。大家表示,要齐心协力,按照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引导舆论的职能定位,凝聚全省职业教育研究力量,共同开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研究、政策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繁荣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文化,为加快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作出应有贡献。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国家和省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多次提到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工作及其队伍建设。我省是职业教育大省,省委省政府今年初提出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刚刚又印发《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年)》,确立了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举措和路径。在实践层面,经过全省职业院校及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省已形成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良好态势,为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大向内涵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我们应清醒认识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迫切需要科研、教研支撑。

近年来,各地市职业教育教研员、中职学校校长不断呼吁建立全省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网络,一线教师也期待获得系统性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指导。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中职生源减少,一些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挤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遇到不少困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仍面临许多挑战;一些地区、一些学校的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力量配备不足,难以形成、固化、发展有创新意义和引领作用的成果,难以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因此,举行全省性职业教育教研员交流研讨会,搭建全省性职业教育科研、教研网络是个重要契机,有助于相关工作推进。为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的需要,有必要把全省职业教育科研、教研力量凝聚起来,加强交流与合作,助力我省及各地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心工作及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正确理解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与不足

我省职业教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截至2014年底,全省有中职学校738所(含技工学校243所),在校生190.48万人,教职工8.68万人;有高等职业学校79所,在校生79.6万人。按照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计算,我省每万人口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均居全国第一。我省已建成124所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和80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中职教育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社会声誉显著提高。从地域来看,我省中职学校分布较为合理,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职业学校,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珠三角地区由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健全的产业体系作依托,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处于前列。粤东西北地区由于经济及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保障、办学水平提升、办学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尚需狠下功夫不懈努力。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珠三角还是粤东西北,都需要加强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立足前沿、更新理念,前瞻谋划、扎实前行,为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办学条件的加强和改善不是绝对的,要根据职业教育教学需求和特点来切实考虑,其重点是与教育教学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挖掘和借助行业企业蕴藏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如此,才可切实重视内涵建设,加强全体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和专业成长,加强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内容开发、模式改革和质量保障,从而自觉而坚定地深入创出特色、彰显优势、保证声誉。

切实明确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人员的责任要求

为全省特别是本地区职业教育及中职学校的改革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指导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学、评价改革,推动中职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是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人员的光荣使命。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人员应当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学习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科学理论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进经验,承担起普及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丰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文化、研制并转化现代职业教育标准、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和助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评价改革的责任。为此,要积极主动取得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和支持,与省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各职业院校保持经常联系互动,承上启下、内引外联,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者、践行者和推动者。要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及队伍的交流与合作,扩大视野,提高境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能力。全体科研、教研人员还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尊重首创精神和首创经验,及时总结固化和推介使用研究与实践成果,开发广东特色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理论、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我省经济提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惠及民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是优化我省教育布局结构、建设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让我们携手共进,在加快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南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高地上作出应有贡献。

李海东教授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案例分析》主题报告介绍了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现状以及广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法及案例。其中,重点介绍了广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做法:

加快推进中高职衔接

广东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渠道有四种:一是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采取“3+2”培养模式,由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对应专业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段学习三年,高职学段学习两年,取得专科毕业证书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广东从2010年启动“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工作,并逐年扩大试点范围。二是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省内高职院校自主招收中职学校对口专业应往届毕业生,到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就读二年,取得专科毕业证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三是3+技能证书招生。“3+证书”考试是中职毕业生通过参加高考入读高职院校的一种途径,“3”系指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证书”系指专业技能课程证书。近年来,3+证书招生计划不断增加,2014年招生规模为20854人,通过“3+证书”招生占高职招生计划的10.56%。四是中高职五年一贯制,五年一贯制高职是指应届初中毕业生经省招生部门办理录取手续,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五年,获得五年一贯制专科毕业证书。五年一贯制贯通中、高等教育,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以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目前主要招收师范、体育、艺术类专业的学生。

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现代学徒制的实质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岗位培训的紧密结合,是企业工作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紧密结合,是产与教的深度融合。其基本特征是校企双元育人、交替训教、岗位培养;学徒双重身份、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其核心要素是校企双元育人,学徒双重身份。

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根据《关于做好2015年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广东省着力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职院校面向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招生统筹协调、分类录取的考试招生录取机制。2015年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共37所,招生计划数为18689人,根据报考生源的不同,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开发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标准

广东从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入手,通过开发职业教育等级证书标准,探索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在评价标准和证书体系上的衔接。广东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吸收了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在人才评价方面的优点,从产业链和岗位链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出发,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对中职和高职培养的技能人才进行评价分析。广东职业教育等级证书制度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职业的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结合,将评价主导权交给行业协会或企业组成的颁证机构,由行业协会、职业院校和有关专家共同研制的等级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从而保证了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开展本科高职协同培养试点

我省于2013年启动高职本科四年制协同育人试点,8所本科与高职院校在6个专业开展试点,实际招生380人。2014年扩大到9所本科和高职院校共13个专业,实际录取793人。2014年制定实施《广东省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方案》,2014年全省共有14所高职院校和12所本科高校共19个专业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实际招生1558人。

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大力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的教产对接模式(职教集团、企业校区)、学校主导的教产对接模式(车间进校、教学工厂、股份制实训中心、承包生产线、校企合营)和企业主导的教产对接(企业办校)三种模式并举的良好局面。加快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目前,全省已成立近60个行业性或区域性的职教集团,拉动4000多家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410多所中职学校成为技能培训基地,年培训500万人次。

加快国际交流合作步伐

加强粤德职业教育合作。2013年6月,省教育厅与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和德国工商大会代表共同签订了《粤德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并共同在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成立“粤德职业教育合作推广与发展研究中心”,推动职业教育从民间向官方全面拓展。依托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深化与英国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在前期汽车、机电、旅游、计算机四个中英项目。2014年3月,省教研院与英领馆文教处签署为期三年的中英职业教育(广东)“现代学徒制试点”合作备忘录。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9

为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35号),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现对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让子女“上好学”,对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期盼。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手抓规模扩大,一手抓质量提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2.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和观念

3.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5.抓质量首先要抓德育。要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8号)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增强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大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6.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注重学生文明行为习惯、良好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的养成。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学科,渗透到教学、实习和社会服务各个环节。

7.加强和改进德育课教学。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育人特色,进一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确保德育课课时,使用国家规划教材。要加强德育课教学研究,改革德育考核办法,及时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德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8.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当前的重点是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9.明确实习任务,规范实习管理。要认真执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实习期间,要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定期开展团组织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保证身心健康。学校要与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在确保学生实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五、优化专业设置和结构,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

10.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要面向就业市场,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建立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教育部将制订和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要进一步拓展“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相关专业领域,扩大工程的覆盖面。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需要,开发相关专业。

11.完善专业设置管理,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和实行专业设置标准,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及时更新专业目录,引导和规范专业建设。加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和示范专业点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突出的专业点。确定一批精品专业点、特色专业点,形成国家、省、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

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

12.深化课程改革,努力形成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导向,调整课程结构,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规范教学。积极推进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综合化、模块化,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

13.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专业技能课程(含顶岗实习)的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二。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4.加强创业教育。要在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指导中加强创业教育,突出对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训相关课程。要通过案例剖析、知识讲座、企业家现身说法、宣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业事迹等多种方式,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加强创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和配备,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七、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积极进行制度创新

15.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建立“学分银行”,鼓励工学交替,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转专业、转校、毕业和培训证书发放等方面的自,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16.加快建立就业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要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等职业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规范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八、加强教学保障条件建设,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

17.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培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强化教师对现代课程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教师要重视研究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职教教师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表彰在教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18.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建立健全教材编写、选用与审定机制,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开发,教育部将组织评选1000门精品课程和20*种左右精品教材。充分发挥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健全教材课堂准入制度。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部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积极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指导教材。大力推动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积极组织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篇10

关键词 何清儒;职业教育;职业补习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5-0075-05

何清儒(1901-1985),天津人,民国时期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家。其代表作《职业指导学》(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和《职业教育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1年版)均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学科史上第一本以“学”字命名的著作。他的职业教育理论涉及职业教育、职业补习、职业指导、职业心理、人事管理等诸多方面。其中,职业补习教育理论是其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职业补习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引进之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研究也相对匮乏。之后,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以及有关职业补习教育理论的探讨也逐渐增多,在众多职业教育理论探讨者中,何清儒是一位突出代表。

一、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和功能

(一)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

何清儒认为,职业补习学校的性质与普通学校不同,所以两者在学生来源上有很大差别。在他看来,职业补习学校的学生来源有二:“一种是已经受了相当的普通教育,而缺乏职业知能,需要补充职业训练的;一种是已经有相当职业知能,而感觉不足应用,需要增加的。前一种大多数是出了学校没有就业的,后一种大多数是正在职业界工作的。”[1] 也就是说,职业补习教育的对象包括已经在职业界供职的人和有意愿就业并即将从事相关职业的人。

针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对象,何清儒对其目的进行了多次论述。这些论述尽管在表述上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是一致的。如在《职业补习教育中的个别指导》一文中,他认为:“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是对没有受充足教育的青年,培养他们关于职业的知识技能与性格,使他们有实际从事职业的能力。”[2] 在《职业补习教育在人事管理中的地位》一文中,他指出:“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目的是对于缺少职业训练的人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培养职业的知能,增加职业的能力。”[3] 在《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趋势及需要》一文中,他强调:“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目的虽与正式职业教育相同,但是主要培养职业的知识技能与道德,以增加从事职业的能力,不过形式上有许多差别。”[4]

可以看出,何清儒对职业补习教育目的的界说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已经在职业界从业的人而言,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是补充或增进他们在职业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即将从事职业的人来说,主要是授予他们职业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归根到底,职业补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从事职业的能力。

(二)职业补习教育的功能

鉴于职业补习教育重在传播职业知识,授予职业技能,培养服务精神,提升职业道德,何清儒认为,其功能具体体现在个人、教育、职业和社会四个层面上。他说,对个人而言,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其功能与职业教育是一致的。不仅可以帮助无业者更好地获得职业,有业者更好地适应现有职业,也使得无业者有业,有业者精业,进而乐业;在教育方面,职业补习教育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补充,是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延续,可以丰富教育形式,增加教育内容,深化教育意义,提升教育技能;在职业方面,职业补习教育承担着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能够增强个人的职业能力,提高工作效能,促进职业改良,有利于职业的长远发展;在社会方面,职业补习教育能够增加工作效能,加快生产发展,促进事业发达,进而对社会的进化产生影响。

二、职业补习教育的特征

20世纪20年代,职业补习教育受到人们重视。至20世纪30年代,职业补习教育理论亦日渐丰富和完善。但是,抗战爆发后,由于国家巨变,为适应战争要求,职业补习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灵活的职业教育方式,在战时很快发挥了作用。对其进行理论探讨,日渐受到社会重视。何清儒认为,职业补习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目的相同,在设科、内容、组织、期限、时间、教员、地点方面都有不同要求;也正是“因为这种种特点,职业补习教育的发展,不能同他种职业教育相提并论”[5]。为引起实业界注意,使职业补习教育在战时更好地发挥作用,他从多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和说明。

(一)设科以社会需要为根据

何清儒认为,无论何种教育的开展,都应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根据,职业补习教育更应如此。他强调,施行职业补习教育前,要根据社会中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的需要来决定所设科的种类与内容;同时,在实施时,应以科为单位。每种需要训练的职业或工作,便可以成为一科;有某科的需要,便设施某科的训练。也就是说,实业界需要哪种训练,便开设哪种职业补习教育的科目。他指出:“职业补习教育的各种补习班,莫不根据这种原则。”[6]

(二)教材以职业界实况为出发点

在何清儒看来,职业补习教育以社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所取教材,应根据实际工作分析,将工作情形、所用工具、所需知识技能以及应具备的道德等都分析清楚,使编制教材符合职业界实情。这种基于实情的教材,能更好地对工作发生效力。他说:“职业补习教育着重实用,所以施行训练的教材,必须根据各种职业或工作的实际状况。职业补习班的各科教材,都是应当由对于工作分析研究而得来,绝不是凭空理想的。各种职业或工作的性质及内容各不相同,非有特殊编制的教材,不能训练切实应用的人才。”[7]

(三)学生的培养以工作能力为目标

何清儒认为,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很概括的。一个受过普通小学或中学教育的人,所学的知识比较宽泛,可以从事多种不同的工作。一般正式职业学校的教育,学生没有对具体工作所要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专门学习,往往缺少特殊性。相比之下,职业补习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他说:“每举办一种训练,目的即在造就某一种工作的人才,或增加在这一种工作上的能力。决不是囫囵不清,乃是以工作为单位而组织的。”[8]

职业概况。何清儒认为,职业补习教育的教材应将职业的基本概况作为其内容,进行专门介绍。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应对所从事职业的历史、性质、入业资格、工作状况、疾病危险、利害关系等有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生活,不妨碍工作效能。

职业目的。为了使接受职业补习教育者明晓其所从事职业的意义,并产生兴趣,达到乐业之目的,要对相关职业的功用、价值及目的作清楚说明。

职业知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具备相应职业的知识。何清儒认为,职业知识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二种。直接知识,即是与职业有密切联系、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直接影响的知识;间接知识,虽不如直接知识与工作的关系密切,也会妨碍工作效能和发展空间。职业知识,尤其是直接知识,是教材内容最主要的部分。

职业技能。由于职业补习教育学生的培养以工作能力为目标,其教材必须注重技能,而不是知识。何清儒认为,对于技能训练,实际操作和实践固然更为重要,但文字说明也不可少。因为用文字对有关工作的进行顺序和相应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往往可获得相当的效果。

职业道德。何清儒认为,职业道德不仅限于对各种职业有关的普通美德,如诚实、耐劳等,还包括各业及各工种所需要的特殊道德条件。在他看来,职业知识与技能对工作效能有直接影响,但职业成功,不专在效能的大小,职业道德也很重要。因此,职业补习教材的内容,应包括不同职业所需要的特殊道德。

(二)教材编制

何清儒指出,由于职业补习教育教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根据各业情况,按照职业性质的特殊性来分别编制。每一种职业应该有一种教材。“这种教材的效用,只限于一种职业需要的范围内。”在编制前,必须对职业中不同的情况调查清楚,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材料。同时,何清儒很重视实业界对教材编制的作用。因为许多职业的训练方法和材料,以及“各种工作说明,工作方法,以及其他关于工作的材料”都是很好的教材,如能将这些“实际的材料,取来作教材,效力要大许多”[17] 他认为,实业界参与,不仅能使教材的编制更符合实际状况,很好地弥补办理补习教育者对于实际的需要不熟悉、筹划不周到的缺陷,而且也能使职业补习教育的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而言,在教材编制上何清儒认为,可用工作分析这种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他强调:“工作分析可以确定职业内容,以为编辑教材的根据,是一种极重要的科学工具。”[18] 在工作分析中,每种职业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为若干节;每节工作得到多种必需的技能和必具的知识。教材编制的时候,可以把一种技能或知识看成一个单位,作为一个题目,然后将题目的材料整理起来,便成为一课的教材。对于技能的教材,以一种技能作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的内容包括目的、工具、工作顺序、服务道德、问题、实习设计和参考;而对于知识的教材,则以一种知识作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的内容包括目的、知识、学习方法、问题和参考。

综上所述,何清儒从目的、对象、功能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从设科、内容、组织、期限、时间、教员、地点等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特征进行了概括,从设施、组织、专业、教学、指导等方面对职业补习教育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职业补习教材的内容和教材的编制进行了说明。何清儒强化了职业补习教育目的的明确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特征的多样性,教材的现实性等职业补习教育理论。这不仅丰富了当时职业补习教育的理论宝库,而且也对今天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清儒.职业补习学校的学生[J].教育与职业,1937(181).

[2]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中的个别指导[J].教育与职业,1936(174).

[3][8][9][12][13]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在人事管理中的地位[J].人事管理月刊,1937(4).

[4][5][14]何清儒.战时职业补习教育的趋势及需要[J].教育杂志,1938 (11).

[6][7][10][11]何清儒.职业补习教育在战时教育中的地位[J].教育与职业,1937(189~190).

[15]清儒.同业公会与职业补习教育[J].教育与职业,1936(179).

[16]何清儒.怎样研究职业教育(上)[J].出版周刊,193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