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案十篇

时间:2023-04-07 02:35:51

坐井观天教案

坐井观天教案篇1

1、小朋友从小就要博览群书,不能只看一种课外书,否则很容易成为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被人笑话。

2、我要到外面的世界看看,不能坐井观天。

3、青蛙坐井观天,所以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宽。

4、蛙坐井中,终日沉醉于头顶上一方蓝天的美景。于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讥笑为眼光狭小、见识浅薄者。但我想,坐井观天未尝不可,因为它是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河的基础。

5、学习不仅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还需要在生活中实践,才不至于坐井观天。

6、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不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决不能坐井观天。

7、你不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整日里就知道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这样下去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8、试想,蛙既然能静心于井底观天,天长日久,()必定会对眼前那方蓝天中星转斗移、日月变更熟谙无比。

9、因为人把头顶上的木板打开只能看到一点,所以做人不能坐井观天。

10、我们要认真学习各门功课,增长见识,不能坐井观天。

11、要认真读书,学多点知识,长大就不会坐井观天。

12、我们要走出家门,多接触新事物,新观念,不要呆在家里坐井观天。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14、我一直认为自己是玩游戏的高手,谁知去动漫城和其他小朋友一比,才知道自己是坐井观天啊!

15、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学点知识,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而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坐井观天教案篇2

【关键词】新课改 误区 反思

Who has jumped into the “well”

------Turning over to think about that teachers have stepped into the wrong area of the new course reform

Hao GuiyingMa Huimei

【Abstract】Referring to excellent teachers’ teaching kinescope, the writers have launched the fictive expanding practice in teaching the text, Looking At The Sky From The Bottom Of A Well, but it is pity that they have not got the expectative wonderful result. After turning over to think about it, they have realized that they have stepped into the wrong area of the new cours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own planed goal, but they have ignored students’ inherent experience. From that they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to the new course reform.

【Keywords】New course reformWrong areaTurning over to think

在一次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坐井观天》时,其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教师在最后设计了一个想象性拓展练习:“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井口,一下子惊呆了,它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得最具特色:小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一下子呆住了,天空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化工味道,鱼哥哥挺着白肚子奄奄一息……正在小青蛙纳闷时,一张鱼网悄悄向它撒来,吓得小青蛙连蹦带跳地回到了井里,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呀,好险!”

看到这儿,我激动不已,一幅幅精美动人的电脑课件,学生讨论问题时的热闹场面浮现在我面前,我的耳边仿佛又出现了那句“雪化了是春天”的洋溢着新课程多元性理念的答案。

我上新课程二年级上册第十三课《坐井观天》时,也模仿教学录像上的想象性拓展练习,以《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为题让学生进行口述。学生有的说小青蛙看到了楼房很高;有的说小青蛙看到了果园里的苹果熟了;有的说小青蛙看到无边无际的天空,有时还有飞机从空中飞过……可是,我期待的精彩答案并没有出现,于是我一个劲儿的引导:“可以联系我们生活实际,如周围日益恶劣的生活环境……”

终于有些学生“恍然大悟”了:“青蛙发现小河变脏了,河里还有玻璃瓶、菜叶!”

可是青蛙还是没有跳进井里,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开始引导:“看到这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你认为青蛙还会继续呆在井里吗?”这时全班同学终于回答:“青蛙又跳回了井里!”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好几天,可我心里一直不是个滋味,因为那只青蛙并没有跳进井里!真正跳进井里的只有我――教师。

反思这节课,我为了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而忽略了全班同学固有的体验,虽然经过了我的一再“启发”,这只可怜的青蛙最终跳进了井里,可是这如何谈得上精彩,即使是精彩的话,那么也是虚设的精彩。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有许多教师走进了新课程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十分明显,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评价都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的,教师就相当是“填鸭人”,这种角色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自立,便主动让出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甚至不组织课堂教学,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奉行“管得越少越好”的“守夜人”,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

合作学习变成了“拉郎配”。新课程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养成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学会合作和欣赏。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成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大事小事都要求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无米之炊,既费时、费力,又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拉郎配”。

教堂变成了演堂。有些教师夸大了语言交流途径的作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交流,既有常规性的阅读,又有演讲、对话模拟、多媒体展示、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跑龙套似的,呼呼啦啦、热热闹闹,但文本的解读时间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

我们拼命的呼吸着“新课改”的新鲜空气,可是由于对“课标”里面的理解浮于表面,没有做到真正的理解,又担心自己的课堂教学缺少新意,缺少“课标”新理念,而走入误区,导致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繁荣景象”,――课堂上追求不正常的完美、虚设。

因此,我们作为处在“新课改”第一线的教师,既不能躺在井底“观天”,也不能跳出井口,不加辨析的呼吸外界“空气”,因为外界的空气也有些是“化工废气”(课改误区),当然更不能因为外界危险而重新跳回到“井”底,重新“坐井观天”,我们要不断学习新课程的新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走出误区,使新课改的天空呈现出一片明朗的景象。

论文提纲

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让学生自立,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便主动让出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位置,甚至不组织课堂教学,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奉行“管得越少越好”的“守夜人”,这不利于发挥教师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作用。

合作学习变成了“拉郎配”。新课程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养成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习惯,学会合作和欣赏。

有的教师把合作学习当成落实新课标的一种装饰,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大事小事都要求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成为无米之炊,既费时、费力,又无法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拉郎配”。

教堂变成了演堂。有些教师夸大了语言交流途径的作用,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交流,既有常规性的阅读,又有演讲、对话模拟、多媒体展示、课本剧表演,课堂教学像跑龙套似的,呼呼啦啦、热热闹闹,但文本的解读时间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少了,对语言的运用时间少了。

坐井观天教案篇3

中低段孩子的认知领域狭窄,对深刻的道理理解较难,所以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笔者针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相应的探究和思考:

一、目标单一化

一些教师在学生还没有研读文本时就急不可待地追问其寓意,一味追求“教”寓意的目标非常单一,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这是来自网络上《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片段。

1.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 思考:从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想法?陶罐在听了铁罐的话之后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又意味着什么?

3. 教师小结:同学们了解了陶罐一直都很谦虚有礼,而铁罐骄傲自大,所以我们应该向陶罐学习。

这样的教学设计,忽略文本品读,只求掌握寓意,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应对策略:趣味表演助理解

教学《陶罐和铁罐》时我做了以下调整和尝试:

师:我们把这篇课文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请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出课文中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并在书中找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白等内容。

师:你们对这几位演员有什么建议吗?

生: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特别要注意感叹号所表达出来的语气,要通过语气将铁罐傲慢的态度和自大的神情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表演予以一定的表扬,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得以闪现,并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 、事理割裂化

很多教师偏向于对于寓言的讲解,而把故事本身和道理之间分割了。

以下是笔者试教《守株待兔》时的片段:

师:同学们,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一个种田人在田里干活时意外的看见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桩上,而且死掉了。

师:“忽然”这个词你读得很好,让我们感觉到这件事是很意外的。

师: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明显会破坏寓言故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让学生很难理解和记住。

应对策略:紧握主线求整体

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又修改了《守株待兔》教学过程:

1. 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 带领学生根据上表阅读课文,一起讨论。

让学生读这一句:“他乐滋滋地走过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教师要让学生在读这一句时,展现出种田人翘首企盼的心情。

最后,守株待兔的结局是什么呢?“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要求学生读出对这一结果表示惋惜的心情。

3.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种田人的做法正确吗?

学生经历了获得新知的过程,对新知识掌握得也更牢固了。

三、过程模式化

寓言教学中领悟寓意越来越趋于模式化。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大部分教师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

师:开篇哪个小朋友给我们解答一下,坐井观天的含义是什么?

生:坐在井里看天。

师:“观”就是看的意思。除此之外,还告诉我们要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应对策略:教法灵活敢创新

以下是特级教师朱柏烽带来的《坐井观天》片段:师:我们现在帮助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行,嘴里不停地呱呱叫)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

师:老师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积极参加活动,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么大家都会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宜朗读的特点让学生尽情地思考。

四、思维被动化

这是一则非常令人深思的案例:

一位教师在讲完寓言故事《坐井观天》之后,让学生将《青蛙跳出了井口》作为话题进行讨论。一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说,青蛙从井中出来以后,觉得外面的世界不如井里好,又回到了井里。其他同学听后都笑起来,教师也打断了他的发言,还说了句:我看你就是那只青蛙!

后来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被自己称为“青蛙”的同学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和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

此时的老师后悔极了,在这个孩子的作业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怎样避免自己也成为这样一只“井底之蛙”呢?

应对策略:放开想象试改编

坐井观天教案篇4

上司频频骚扰,

躲不开又惹不起

2006年5月,杭州的阳光灿烂而温暖,苏晓娟陪着丈夫吴浩一同办理好博士后录用手续,虽然即将在这里上学的是丈夫,但她也爱上了这座年轻美丽的城市。看着妻子一脸的兴奋,丈夫吴浩俯下身子心存感激地说:“晓娟,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以后我不在身边,你和女儿要学会照顾自己。”

在北京一所大学工作的苏晓娟点了点头。她知道,在从事了6年专职律师后,一心还想继续深造的丈夫终于成为浙江这所大学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这一切来得太不容易了。作为妻子,她必须要支持丈夫。

回到北京后,苏晓娟发现一个人与自己的生活联系紧密了起来。她所在的办公室里男多女少,苏晓娟的到来给这个办公室带来了亮色和活力。她的直属领导,是五十多岁的书记杨井天,他最近经常过来指导工作。但直觉告诉她,每次杨井天来,一双眼睛一直在她身上转悠。

杨井天经常在众人面前夸赞苏晓娟能干。谁都看得出来,杨井天对苏晓娟很照顾,非常关心。一次,他开车顺路送苏晓娟回家后,又买了一大袋水果送上楼来。杨井天走的时候,苏晓娟站在门口跟他道别,感觉到他的手碰到了自己的大腿和屁股。苏晓娟当时想:这应该是我的错觉,可能是他不小心碰到的。他是我的上级领导,又是长辈,怎么可能这么做呢?

过了一段日子之后,苏晓娟发现,在得知她丈夫在异地读书后,杨井天对她更加照顾,不仅让她帮忙做课题,还经常借故带她出去吃饭。有时候他去了苏晓娟所在的办公室,只要旁边没有别人,杨井天就会轻轻走到苏晓娟身后,径直把手放在她的肩膀上,询问她工作的进展情况。

有一次单位聚餐时,杨井天坐在苏晓娟旁边,他的手有意无意间又碰触苏晓娟的身体。见苏晓娟穿的是一套白色洋装,他暧昧地说:“你今天怎么穿这套衣服?如果你穿那套藕色的薄棉裙装,不知会迷倒多少人呢!”苏晓娟听了,非常尴尬,连忙借故躲开。

一次,杨井天去南方开了一个学术研讨会回来后,打电话让苏晓娟到他的办公室。苏晓娟过去后,看到杨井天的办公室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拿出一盒高档化妆品递到苏晓娟手里。苏晓娟连忙推脱不要,杨井天却笑着拍拍苏晓娟的肩,说:“晓娟啊,为了感谢你给我的激情,送你一点小礼物也是应该的。”但苏晓娟还是坚持拒绝了。

杨井天很失望地坐到椅子上,微闭双眼,用手拍拍苏晓娟的手,说:“晓娟,我虽然事业上成功,但感情世界一片空虚。我理解你,你也要理解我啊!”说完,他就去拉苏晓娟的手。苏晓娟一脸惊恐地急忙躲开。

杨井天见她惊恐的样子,笑着说:“辜鸿铭先生说过,有神韵的女子就是要让有才华的男子赏识的,是美好的,欣赏她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儿,我没有别的意思。”说着,就送她出门了。

尴尬步步升级,

弱女子坚守最后的底线

见没有占到一点便宜,开始还遮遮掩掩的杨井天,后来就无所顾忌,更加肆无忌惮。2007年2月的一个星期天早晨,突然下起大雨,苏雪娟起床安顿好女儿后,开始整理房间。她刚拖完地,就接到杨井天的电话,说有工作要谈,让她去他的办公室。

苏晓娟推脱不掉,只得丢下手头的事情,赶到杨井天的办公室。到了中午,杨井天提出请她吃饭,她不好意思拒绝,就随他去了附近的一家饭店。

饭后,杨井天邀请苏晓娟去他家里坐坐,还没等苏晓娟说话,他不由分说地拉着苏晓娟就走。到他家后,她这才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都不在家。她想转身就走,杨井天再三挽留,和她谈起了工作上的事,苏晓娟只得在客厅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两人聊了几句后,杨井天一把抓住她的手,诉说起对她的爱慕之情。见他的话题与工作无关,苏晓娟有些紧张地站起来说:“书记,我还有事,我想先走了!”不料,杨井天突然凑到她身边,说:“晓娟,我跟老婆已经没有感情了,你让我抱抱,只是抱抱……”然后他一把抱住了她,口中喃喃地说:“你不知道我是多么地喜欢你……”

苏晓娟的血直往脑门上涌,她极力挣脱杨井天,努力往门口冲。可杨井天还是从后面抱住了她。苏晓娟奋力挣扎着,严肃地说:“杨书记,请你不要这样!我们之间只能是工作上的关系。”

为尽快脱身,苏晓娟拿出手机要拨打110报警,杨井天怕事情闹大,就说:“你别报警了。我放你走还不行吗?”苏晓娟连忙跑了出来。回到家后,苏晓娟收到了杨井天发来的短信:“好想抱着你……”苏晓娟羞愧难当,她立即回短信给杨井天,叫他自重自爱。

类似这样受辱的事情时有发生,孤立无助的苏晓娟不止一次想到过辞职。可丈夫在读书,女儿也正在上学,处处都要钱,她又犹豫了。考虑到家庭和个人声誉的影响,苏晓娟不敢对任何人提及此事。尤其是杨井天是自己的领导,她更不敢告诉任何人。

由于她的懦弱、委曲求全和逆来顺受,杨井天对她的骚扰更频繁了,他经常在深夜给她打电话,并在电话里跟她说些裸的的话。听到这些电话,苏晓娟的脸总是红到了脖子根:身为领导,他怎么会对自己说如此裸的话?苏晓娟根本没心思工作,她觉得自己必须得想个办法解决此事。

苏晓娟上网查阅了很多防止“性骚扰”的攻略,她记住了以下几条:不要提供单独相处的空间,在没有外人的空间里,性骚扰实施者的胆子会变得更大,发生一些女人没法控制的伤害。但更多的攻略都指明“要严肃地警告对方,因为做坏事的人内心肯定还是害怕的、心虚的,你强他就弱。”很多被骚扰过的人都说:“一定要诉诸法律,通过法律途径彻底摆脱性骚扰,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但真的要诉诸法律时,苏晓娟还是犹豫了。

面对杨井天一次又一次的骚扰,苏晓娟苦闷不已。这天晚上,她对着电脑与丈夫吴浩视频聊天,正犹豫要不要告诉他这件事情时,手机的短信铃声响了,她打开手机一看,竟然又是杨井天发来的一条黄色笑话……

从2007年初开始,见苏晓娟一直躲着自己,杨井天就改变方式,不分昼夜地给她发送下流短信。良久,苏晓娟的脑海中跳出一个念头:向上级领导告发他。然而,一个个担忧又冲撞着她:告发了之后事情一定会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我以后还怎么抬头见人?万一遭到报复,父母、孩子和丈夫怎么办……不知道过了多久,她的思绪渐渐归结到一点:沉默、忍让,独自承受这一切。

然而噩梦远远没有结束。2007年暑假,杨井天在学院组织干部到外地开会期间,又以布置工作为由,把苏晓娟叫到他的房间,先是大谈他的成长经历,之后他就去拉苏晓娟的手,搂抱她,摸她的身体对她进行性骚扰……从外地到回北京后,苏晓娟整天坐卧不宁,心理压力非常大。

此时已经放暑假回家的吴浩,察觉到妻子闷闷不乐的样子,他以为妻子发烧了,摸摸她的额头,就去拿体温计。苏晓娟一把抱住丈夫,扑在他怀里失声痛哭。但无论吴浩如何问,她只是说自己工作压力太大,其他闭口不谈。后来,吴浩发现,妻子一有短信就会紧张地连忙删掉,这不由得让他觉得很奇怪。

2008年2月,吴浩发现妻子手机上有骚扰短信,内容非常露骨下流,且都出自同一个手机号码。他和妻子结婚快20年了,感情一直很好,他从来都没有怀疑过妻子。在他眼里,妻子温柔贤惠,事业上也非常成功。他从来没有给过她好的物质条件,可她却从不抱怨。他常想,娶妻如此,夫复何求?为了妻子的面子,也顾及对孩子的影响,他忍着没有发作。

10月28日晚,正在家里做论文的吴浩听到妻子的手机响了,他拿起来一看,一条短信内容是:想要你……吴浩感觉一阵眩晕。但这次,他还是强忍了下来,他想先搞清楚,这个发短信给妻子的人到底是谁。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浩发现,这个发骚扰短信的人,竟然是妻子的上司杨井天,吴浩不禁怒火中烧。

2008年11月15日,终于无法忍耐的吴浩开始追问苏晓娟:“上次短信的事是怎么回事?”“你都知道了?”苏晓娟失声痛哭,她把2007年到2008年杨井天发短信、打电话骚扰自己等事情都说了出来。

“你为什么不早说?”听到妻子的诉说,吴浩感到震怒不已,一肚子的气不知该如何发泄,他愤怒地把妻子的手机摔在地上。“一定要揍杨井天一顿!”一个声音在他脑海中盘旋。“作为一个领导,长期对你这样骚扰,我要找他讨个说法,这些短信就是证据!”

“别,你千万别冲动……”苏晓娟央求说:“杨井天是我的顶头上司,此事传出去不好,他再过两年就退休了,忍忍吧。”看着妻子乞求的眼神,吴浩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博士丈夫替妻出气

最终入狱

2009年1月10日晚上9点多,吴浩回到家,苏晓娟刚走进浴室准备洗澡,她的手机短信铃声响了。等她从浴室出来,却发现丈夫的脸因愤怒而涨得通红,他把手机往她面前一丢,说:“杨井天又发了一个流氓短信!”

而过了一会儿,见苏晓娟没有反应,杨井天居然打来电话。此时,吴浩就在妻子身旁。看着妻子慌乱地挂断了电话,吴浩再也无法忍受了,他决定将揍杨井天的想法付诸行动。

2009年1月22日下午,吴浩用妻子的手机给杨井天发了一条短信,说有事找他谈,双方约定15时30分在杨井天的办公室见面。15点20分,杨井天打开办公室的门后,见一个中年男子在等自己,他有些错愕。吴浩转身反锁房门,怒气冲冲地走到他面前,一巴掌打在他的右脸上,说:“你知道我是谁吗?”

杨井天说:“不知道。有话好好说。”

“你骚扰我老婆苏晓娟!”吴浩一拳又打在杨井天的脸上,杨井天的眼镜被打飞了,血顺着鼻子流了下来。杨井天这才醒悟过来,承认了两年来以手机短信、电话等方式多次骚扰苏晓娟的事情。吴浩说:“你破坏我的家庭,知道精神损害赔偿吗?”杨井天说:“知道。”经过讨价还价,杨井天同意赔偿给吴浩16万元精神损害费。

2009年1月25日,被吴浩打得耳膜穿孔、眼部受伤的杨井天被医院鉴定为轻伤,几天后,杨井天所在的学校征得杨井天同意后,以敲诈勒索报了案。

警方于2009年2月12日以敲诈勒索罪对吴浩刑事拘留,2月19日以敲诈勒索罪提请检察院批准逮捕。但2月24日,案情却急转直下,朝阳区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轻伤,鼓膜穿孔)而非敲诈勒索罪批准逮捕吴浩。

丈夫被刑事拘留后,苏晓娟感觉像是天塌了一样,回想起以往一家人欢声笑语的温馨场面,她禁不住潸然泪下……吴家的另外3个兄弟姐妹则坐到了一起商量对策。

为了能帮哥哥减轻惩罚,曾经在地方法院工作的弟弟吴南赶到北京,专门咨询相关律师,还买了大量刑法学资料回家啃,想找到哥哥索取精神损失费的证据。他还找到了哥哥的母校,法学教授听了他的诉说后,和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的教授们分别出具书面意见,一致认为吴浩的索赔行为是具有一定正当理由的“有因”行为,主观上只是意图获得损害赔偿,而无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故意,伤害行为的不正当并不能否定其行为意图所具有的一定正当性。吴浩的行为不是无故地以公开他人隐私为由威胁他人,强制他人交付财物,而是作为一名受害人,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向侵权人杨井天索赔。其行为确有过当之处,但并不因此由维权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对此仍应通过民事途径解决,而不应按照敲诈勒索罪追究刑事责任。

事情发生后,流言蜚语却在苏晓娟的单位传开了,说吴浩是因为苏晓娟提干不成才报复杨井天的。顶着巨大的压力,苏晓娟向学校纪委、市公安局、市教育工委书记、市政法委书记反映情况。吴浩的一些同学也为他打抱不平,都说痛打杨井天符合吴浩豪爽耿直、嫉恶如仇的性格,但他绝不是贪钱的人。为了读书搞研究,他放弃了很多挣钱的机会。他物质欲极低,吃穿从不讲究……

2009年6月10日,此案开庭审理。法庭上,吴浩提交了一份书面申请,要求人事部博士后管理中心、教育部等相关人员单位出庭旁听。他认为,“本案在全国近七万名在读博士后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博士后在艰苦研究的同时,他们的妻子却在后方受到性骚扰。”

说到自己向杨井天索赔16万元的行为性质,吴浩认为,杨井天性骚扰的事实存在,作为受害人有权提出精神损害赔偿,不构成敲诈勒索罪。2010年3月,法院以敲诈勒索罪判处吴浩有期徒刑4年零6个月,吴浩不得不接受入狱的最终结局。吴浩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心痛不已,为他深感惋惜。大家都认为,这起校园“性骚扰”案引发的“伤害、敲诈案”,应当被押上“审判台”的不仅仅是吴浩一个人。

2011年4月13日,记者采访时获悉,苏晓娟带着孩子已经离开了伤心之地,希望重新开始平静的生活。而已经在监狱服刑的吴浩,一直在写申诉材料,期待改写结果。

(文中人物为化名)

坐井观天教案篇5

1、各班的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发言踊跃,教师教学认真,教学态度端正,课堂氛围和谐、民主。

2、当一位细心的朋友去走访她时,几乎每次都发现她家内务良好,秩序井然。

3、维持既安全、快捷又秩序井然的航空交通。

4、英语等级考试中,所有学生都按要求参加考试,没有出现任何异常情况,考场秩序井然。

5、胶印压痕包装成品各车间层次分明,工作环境秩序井然。

6、放学后,同学们都秩序井然地走出校园。

7、教室里秩序井然,他看到这种情况后就满面春光。

8、妇女干事们把游行的人排成排,游行队伍秩序井然。

9、我们正在进行和平而又秩序井然的政治会议。

10、人们秩序井然地排队,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11、维持好公司门口的秩序,管理好公司内外的各种车辆,避免交通阻塞,确保公司大门内外秩序井然。

12、蔡老师,课间就实行了坐班制,教室里的孩子休息的,活动的,秩序井然,基本没有大声喧哗、你追我跑的现象。

13、上下午放学时,每天秩序井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14、今天的镇中校园可以用得上环境整洁,学生文明,秩序井然,车辆停放整齐划一,操场围墙富有文化气息,教室里有学生琅琅书声,办公室中是教师伏案工作的身影,处处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校园文明风。

15、某直属学校,该辖区一流学校、最高学府是也。素以校风严谨,校纪严明,秩序井然著称。

16、公司范围大,出产秩序井然,制造工人跟治理干部都井井有条的工作。

17、期末考试第一场考试中,除有两位学生作弊外,其余学生都按要求出示学生证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考场秩序井然。

18、良好的处事习惯——帮你驶向成功的彼岸良好的做事习惯,做事要有条理,有条有理才有秩序井然地生活。

19、民航处一直竭尽所能,()维持既安全、快捷又秩序井然的航空交通。

20、记得去年去泰州兴化看油菜花,一路都是交警,秩序井然,一路畅通。

21、这些人秩序井然地向前移动。

22、比赛结束,观众依次退场。没有争先恐后,没有拥挤堵塞,一切都秩序井然。

23、哈尔威船长在灾难来临之际指挥人们秩序井然地撤退。

24、做早操时,同学们秩序井然地排着队下去做早操。

25、在考试现场,监考老师严格监考,同学们有序参考,考场秩序井然。

26、升国旗的时候,同学们秩序井然地排队,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坐井观天教案篇6

【关键词】创新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通常意义上,创新能力主要包含了行动与思维两大方面,知识丰富能为创新提供必要的基础,但不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决定性因素。新课标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创新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本文以生动的教学案例论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创新活力的方法。

一、让小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其创新意识

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教师“灌输式”地交给学生基本知识,学生们只能是被动地学习生字、生词、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和完成书面作业,如此一套语文教学流程走下来,大家普遍缺乏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这也严重制约了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利用巧妙的问题带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主动提出疑问,进而自己独立解决、思考,唯有如此才算让小学生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比如,在《刻舟求剑》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古代的一个成语典故,因为课文是用白话文来描述的,因而学生都能读懂大体意思。因此在学这一课时,教师把课堂探索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读完课文后,有学生会问:“那个人在剑掉下水后没有直接去捞,而是剑掉下去的位置上做了一个标记,那剑掉进水里,不知道会漂向哪里,那个人能在船靠岸的时候沿着记号顺利找到剑吗?”学生们已经学会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思考问题了,并形成了敢于怀疑的学习态度,这会更加激发大家的创造思维。大家听到这个疑问后,也会有所感想,有的学生会说:“宝剑既然掉在水里了,是无法移动的,怎么可能会随着船行驶的方向移动呢?”还有的学生会说:“那个人太死板了,他应该立刻下水找寻宝剑,时间越长,就越难找了”。大家这些奇思妙想其实都是可行的,学生们在发问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深入思考,这明显增强了大家的创新意识,并训练了大家的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儿童时期,他们好奇心相当强、智力得到了初步的开发,总能想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方法。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阶段至少掌握2500个

常用的汉字,那么怎样让孩子们又好又快地会认、会说、会写、会用这些生字生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任务呢?细心的教师都能发现一个规律:打破陈旧的死记硬背式的记忆方法会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效率。教师就要把字词拿出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使大家都能学会动脑、动口和动手,实际上也在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节课的生字时,教师可将这些字串成若干句话,把要填写的字用汉语拼音标注,让学生们以填空的形式学会认、写这些字。“今天是星qī天,同学们在cāo场上玩yóu xì,场面相当热nào,有的同学丢沙包,有的跳皮jīn,有的踢jiàn子,大家玩得非常带jìn”。学生们一看就不觉得生字难记、难写了,因为大家已经熟练地学会了拼音,一拼写就知道要填的是哪个字,这句话当然也与个人亲身经历有关,既用文字复习了拼音,也用拼音带动了生字的学习,对于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和创新观念

新课标要求学生们经由语文教学,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具备创新意识与合作观念。基于此,教师需采用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技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依据小学生好奇心重、对新事物求知欲强的心理特征,借助于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首先让大家对语文教学充满兴趣,然后再逐步培养其创新意识。

比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因要用到插图,教师可打破原有的教学程序,先让大家看多媒体上演示的课件插图:上面有一只在井底的青蛙,终日坐在井旁观看井水中倒映的天空;另一幅图是海鳖与青蛙的对话:“你见过大海吗,知道它的广阔吗”?可青蛙仍然对其秀“优越感”:“我在这儿非常惬意,随时可以跳跃玩耍、休息静养,你看螃蟹,哪能比得上我?”,学生们就好像看卡通故事一样注视着屏幕,教师让大家先不要看教材,把看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有的学生说:“青蛙终日在井下,当然只能看到井底周边的景物。”有的学生说:“青蛙应该出来才能看到大海是什么样,看到天空有多么无边无际,否则它会认为井底下倒影的那一部分就是天空的全貌”。学生们发挥想象力,把这一个寓言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教师又提了一个问题:“青蛙怎样才能看到整个蓝天?”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青蛙从井底里出来,才会看到外面的世界。”还有的说:“青蛙根本无法看到蓝天的全部,因为天空本身就是广阔无垠的,任何生物都只会看到眼界以内的部分。”总之,虽然大家有不同看法,但已养成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好习惯,大家的回答都站在新颖、独特的视角上,昭示了一个道理——我们看问题和做事情绝对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而要“跳”出井外,观赏浩瀚星河。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要顺应新课标要求改进教学方式,在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把创新活力注入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和途径进行创新,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恩尧.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03) .

[2]张正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12) .

坐井观天教案篇7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问题;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改变教学方式,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的、生活性的、生动性的、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主动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情境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通过解决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如一年级(上册)在学习了6和7的用数学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应用课件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你们认识图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吗?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一年级的小学生都很喜欢白雪公主,这时提出要求:“你能从这幅图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同桌进行观察交流,由于学生对图画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交流,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很多符合图意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自身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一个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尝试探索,分析问题

例如:“每条船最多可坐6人,44名学生需租几条船?”常见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计算一下,44÷6=7(条)……2(人),故需租7条船。但这样的教学缺乏对多种问题解决策略的尝试和探索。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探索:

(一)6×7=42(人),7条船可坐42人,多2个人,需租8条船。

(二)6个6个地加,共加7次余2人,需租8条船。

(三)从44里依次去掉6人,去7次后还有2人,需租8条船。

(四)7×6=42人),9×6=54(人),7条船只能安排42人,不够,而9条船太多了,所以8×6=48(人),比较合适的是租8条船。

尝试策略就是多种方法的“试误”过程。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数学水平,因此,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让学生采用尝试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三、画图辅助,解决问题

小学低年段学生因年龄的局限,运用会画图辅助的策略,让学生在纸上涂涂画画可以拓展思路,启迪思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这一单元中,要让学生数一数,写出11~20各数。学生可以满“十”先圈一圈,然后再加上剩下的,这样就能保证写出来的数是正确的,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十”和“一”的关系。再如:“一只蜗牛从5米深的井底向井口爬,它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那么要几天爬到井口呢?”大多数学生是这样想的: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滑下2米,就等于一天爬1米,井深5米,那不就是要5天了吗?通过引导学生在纸上画图,拓展了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了问题解决的关键。第一天爬3米滑下2米等于只向上爬1米,第二天同样是这样共爬了2米,第三天再爬3米就直接到了井口不会再滑下去了,所以只需3天就可爬到井口了。用画图的方法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能帮助学生迅速地搜寻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四、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学生经历对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正确的选择了算法以后,一般都能列出算式并计算。但此时,并不代表应用题的全过程已结束。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即检验的习惯。检查单位名称,答案是否写全,写对了,验证计算是否合理正确。这对与学生今后学习应用题乃至学会做人,都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坐井观天教案篇8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解放学生的童真个性,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能力;探究;培养

探究性阅读是新课程环境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围绕学习内容、目标,结合自己的兴趣、需要,与文本、与教师、与客观世界对话,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阅读能力和探求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进步。

一、鉴赏评价,在品读中探究

品读,即是对课文进行品赏玩味地读。抓住重点词句、语段,深入研读,读中深思,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思想,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进一步地陶冶情感。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评价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品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砜矗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探究: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是不是更少呢?从而进一步体会的生活简朴。让学生在品读、鉴赏评价中展开探究性阅读,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还有利于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冷静分析,综合判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了作者对总理无比热爱、崇敬的情感,有效地引发了与作者情感的强烈共鸣。

二、观点争鸣,在思辩中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研究者、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内心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探究欲极强,对文章中有异议的观点或主题进行争鸣,让学生深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寻找依据,各抒己见,阐明理由,在思辩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在观点争鸣中,要特别注意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鼓励创造性的阅读。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问题提出后其他学生稍加思考后,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向瓶中放石子,使水上升,然后就能喝到水了”。至此,对于传统教学而言,问题就解决了,但此时我进一步设疑:“向瓶中放石子,乌鸦就一定能喝到水吗?”问题一出,教室里一片沉寂,随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打开了,问题的答案出现了许多:有的说乌鸦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不一定能喝到水。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教师大可不急于综合归纳,姑且听之任之,只在是非处稍加点拨,仍由学生自己来提升认识,这是明智的方法,由学生自行思考,自行取舍,自主发展。这样,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在思考、争辩、取舍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与提高。

三、放飞想象,在求异中探究

坐井观天教案篇9

关键词:小学生;新课改;课堂插嘴

我国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总是将课堂插嘴行为定为胡乱插话,扰乱课堂纪律,于是学生一旦出现插嘴行为,教师立即产生不满,并加以斥责以规范课堂纪律。此时的课堂似乎纪律严明,学生安安静静的听课,需要回答问题时再通过举手――教师点名的方式发表见解,甚至有时教师讲错了知识内容,学生也不敢当面指出。而教师也喜欢这样“乖巧”的学生,即上课时“规规矩矩、专心听讲、不随便说话”。殊不知,这静悄悄的课堂,这乖巧的学生背后呈现的却是创新思维的缺失,儿童的天性被扼杀了。这其实是一种师生不平衡的课堂氛围。

当然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渐渐开始接受“活力四射”的课堂,但对学生的课堂插嘴行为似乎多数还是不能忍受,还是将其归为违纪行为,常常用打压的方式将其“扼杀”。我觉得这样一棍子打死的做法,不应该提倡,而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它。

一、插嘴现象――学生的选择,教师的无耐

(一)、课堂插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彰显,是学生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的体现

学生插嘴时,常常会提出一些奇特的问题,这是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的体现,应该予以鼓励。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坐井观天》时讲到:“青蛙坐在井底下,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即有一学生抢白:“不对,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它不敢跳出来。”老师很惊讶,但没有压制他,反而鼓励他说:“你的想法很独特,说给大家听。”他大声地说:“如今,有很多人爱吃青蛙。因此,有人千方百计地四处捕捉青蛙,青蛙一定是害怕跳出井外后遇到危险。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尽管它知道井外的世界很精彩,但还是不敢跳出来。”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阵热列的掌声,教师与同学们都由衷地为这些新颖、独特的见解而喝彩。

个性是人的本色,创造是人的天性。“插嘴”本是不大得体的行为,但是发生在心理未趋成熟、自控能力有待完善的儿童身上情有可原,“插嘴”中甚至还有智慧的火花,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如果课堂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自由思考的空间,他们将会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独特又新颖的见解。

(二)、学生通过插嘴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插嘴,除极个别学生是故意捣乱外,多数学生都是在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参与课堂的欲望,作为从事教学活动主要场所的课堂,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教师平等地交流,应该是很平常、很普通甚至是很好的事。插嘴行为是课堂“生成”的一个表现,学生的这种非预设生成能引起教师的“意外生成”,师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能点燃师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要研究如何使学生不插嘴,而是要研究如何来引导学生的插嘴,并将其进行二度开发,利用其“闪光点”为教学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

二,课堂插嘴――需要老师的善待

(一)教师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善待学生插嘴

教师必须与学生围绕课堂目标一同前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与协作,对话与交流,质疑、导疑与探究,应始终将学生置于主置上。

看这样两则案例:

某公开课上,当老师把精心准备的抄上生字词和拼音的小黑板拿出来,向同学讲解生字的音、形、义时,突然,一男生在下面猛地冒了一句:“错了!老师您写错了!”原来老师将“解释”的“释”写错了,左边部分写成了“采”,多么细致的观察!顿时,课堂像炸开了的锅,议论声此起彼伏,老师显然有些恼怒了:“什么‘错了’!在课堂上,老师讲时,大家就该认真听;老师让大家讨论,大家才能议论,插什么嘴?”顿时,全班鸦雀无声,而那位插嘴的同学则低下头,红着脸憋了一堂课。

还有一例:某特级教师正在范读《天游峰的扫路人》,刚读完,有学生插嘴道:“作者真会吹牛,这笑声怎能‘一起伴随我回到住地’?有这么长的笑吗?”说罢,全场哗然,纷纷“是啊是啊”应和着。但另有学生插到:“不对,笑声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这里指无形的笑声”,老师表扬了这两位插嘴的学生,并引导同学们体会,不一会儿,一个个出人意料的答案陆续亮相,“作者深深地记着老人的笑,一路上一直想着那爽朗的笑声”。“作者被老人的精神打动,把老人的笑记到了心里”……学生们精彩的回答也引发了老师的灵感,“作者说的笑,仅仅是是老人爽朗的笑声吗?”学生思考了一会,马上给出答案:“还有老人自信、豁达、乐观的性格,甘做奉献的精神”。整堂课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两则案例形成鲜明对比,从中我觉得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有以下启示:构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坚持“以生为本”,“还学于生”。

(二),要对学生的插嘴进行发展性评价。

黑格尔曾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所以教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存在不容忽视的影响。进一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准确的、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插嘴作出评价,置之不理,或粗暴压制只会让课堂丧失和谐氛围,比如:“想法很好”“有创意”“想得很深入,再完整地说说”……通过这些人性化的评价语言,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欣喜,扬长避短,从而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三)以适度原则进行调控,鼓励学生“站起来插嘴”

陶行知曾提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叫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毕竟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规则的年龄阶段,控制力较差,需要教师的调控,一味的放任自流,不利于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一定程度上两全课堂纪律与“课堂插嘴”,我想可以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即“站起来插嘴”,由于站起来“插嘴”必须很显眼地面对大家,所以,它首先会让学生对“插嘴”的内容有所思考,而不会像坐着那样有时想也不想就脱口而出;其次,它能正面锻炼学生面对“大众”的表达能力和胆量;再次,它能让“插嘴”的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清楚地讲给全体学生听,真正促进“插嘴”学生同全班学生的交流;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展示学生个性”和“遵守课堂纪律”的冲突。

坐井观天教案篇10

这个反问放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中国呢?我们对日本了解多少?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商社人”满天飞的情景,吓坏了山姆大叔,乃至美国媒体上居然出现了“美国已成为日本殖民地”的激烈反应。那么,“日本第一”到底秘密何在?答案就藏在日本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财团体制之中。

近十多年来,研究日本经济体制的学者几乎绝迹,而中国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普遍接受西方经济学和MBA教育。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美国经济学教科书,根本不提有关财团的问题,只在日本和韩国存在的被称为“综合商社”的企业组织更没有介绍。

事实上,真正主导、左右日本经济的有生力量是六大财团。它们不仅集中了相当惊人的财力,同时构成了日本从产业布局调整到社会秩序重构的重要基础,而居于中间最显要位置,行使类似神经中枢功能的核心组织,则是六大综合商社。

1993年底,大学毕业之后两年,我进入位于国贸大厦34层的日本三井物产(株)北京事务所[现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工作。第二年,在世界500强的名单上,三井物产排名第一,紧接着的是三菱商事、伊藤忠、住友商事、丸红、日商岩井几家日本综合商社。这些商社都是全球营业额最大的贸易公司,但实际功能绝对不仅是贸易那样简单。

两年之后,因为开创性地将一船5万吨美国玉米成功卖到了中国市场,我被部门总经理内田先生推荐到东京总部进行短期研修和工作。1996年的4月,正值樱花盛开的季节,我走进了“三井帝国”的中央之都。站在三井物产东京总部大楼的窗前,我俯视眼前的日本皇宫时,这才初步意识到以三井物产为代表的综合商社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的真实地位。

其实,三井物产只是三井财团的核心代表,其财团包括诸如丰田、东芝等20多家大企业集团。西方国家一些人士认为,在日本,真正具备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是坐落于东京市中心的皇宫,也不是大藏省,而是围绕着皇宫周围的九座建筑物――九大综合商社的总部(现在是六大财团的综合商社)。其实,如同“基金”是美国经济模式的代表一样,“综合商社”是日本经济模式的核心。